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冷战起源与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冷战起源与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冷战起源与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冷战起源与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术报道?

冷战起源与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程文进 王蓉霞

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市历史学会和中国历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冷战起源与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3月20日—21日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这次会议作为“20世纪历史回顾”系列讨论会的组成部分,是继“俄国十月革命与20世纪”和“20世纪世界体系运动的再认识”之后的第三次会议。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出版界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并提交学术论文近20篇。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四个议题进行了研讨。

一、关于冷战的起源

在研讨会上,与会学者主要就三个问题对冷战的起源发表了看法。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斯大林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与冷战起源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二战后期和战后初期,由于苏联国际地位的改变,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成了两个平行市场理论,即认为社会主义应由一国向多国扩展,进而形成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平行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苏联战后在外交上主动出击,力争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国际政治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处理战后有关东欧安排的国际政治事务中持强硬立场;二是在国际经济领域内坚决不与西方合作。但是,斯大林又是一位充分认识到苏联实力的现实主义者,因此,苏联的主动出击是有限度的,其主要目标只是在二战后利用苏联的实力,在其势力范围内建立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平行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但是,美国的决策者们却把斯大林有限地扩展社会主义势力范围的行动,误解为全面地推进世界共产主义革命,因此对苏联进行了全面遏制,从而导致冷战的爆发。但是有的学者不同意这一看法,认为两个平行市场理论并不能完全概括斯大林的国际关系理论。由于苏联要建立的是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完全“异质”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系,因此,美国对苏联采取全面遏制的政策是正常的,不存在美国决策者对苏联意图的误解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有的学者强调指出,在冷战起源中,是国家利益而非意识形态起了根本作用,意识形态只是工具和手段,而不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冷战”一词并不能反映战后历史的实际情况,即和平对峙下的非战争状态,因此用“冷和平”或“核和平”更为合适。但有的学者认为,在冷战起源问题上不能低估意识形态的作用,意识形态也是国家利益的一部分。

第三个问题是英国与冷战起源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英国是冷战的始作俑者,在英国的推动下,英苏在欧洲的矛盾与对立最终转变成了美苏为主的全球对抗,即冷战。有的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英国的冷战观念对美国的影响不大,美国的决策是以其自身对国际问题的看

421 世 界 历 史 1999年第4期

法为依据的。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研究冷战的起源,不能将视野只局限于二战后期与战后初期,而应当将其放在20世纪整个国际关系发展的大框架中进行考察,才能使研究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二、关于冷战中的苏美因素

由于苏联和美国是冷战的主角,冷战中的苏美因素自然也就成为冷战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在这次研讨会上,与这一议题有关的论文最多。主要围绕以下六个问题展开:第一,苏南冲突。有的学者依据新解密的苏联档案,认为冷战开始前后,苏联的对外战略发生了根本转变,即由大国合作政策转向了集团对抗政策。但与此同时,苏联又把与西方的对抗限制在其势力范围之内,这是因为苏联对外战略的根本目标仍然是保证苏联在雅尔塔体系中所划分的势力范围,而非在世界范围内反对美国。南斯拉夫则误解了苏联此时的对抗政策,在巴尔干联邦和希腊革命等问题上采取了一些激进的做法。苏联认为南斯拉夫的激进政策会引发西方的不满,从而危及它的整个战略目标,遂对南斯拉夫进行压制;南斯拉夫则起而反击,苏南冲突由此爆发。因此,南斯拉夫的独立道路不是苏南冲突的起因,而是它的结果。对此,有的学者指出,要看到苏南分歧的根源,要注意铁托从一开始就不服从莫斯科的领导,斯大林对铁托是既不信任,但又不得不利用。

第二,苏联因素在冷战中的作用。有的学者利用新解密的苏联档案,主要从苏联冷战基础的角度论述了苏联与冷战的关系。认为苏联的冷战基础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内基础。苏联对内实行的是与世界脱离、封闭性的半军事化的斯大林体制。这种体制适应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而国际形势的动荡又成为它存在的理由。二是对外政策基础,即苏联的“世界革命战略”和“一国安全战略”。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的“世界革命战略”以苏军实力为基础,以建立势力范围为手段而取得了成功。同时,苏联的一国安全被置于别国安全之上,高于一切。这种战略的扩张性和挑战性引发了诸多矛盾,与美国的对外政策也相向而撞。因此,冷战的起源是苏美因素互为因果的产物,是两国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对外战略矛盾冲突的结果。

第三,美国对中苏同盟的态度。有的学者认为,冷战期间美国的对华政策总是以遏制苏联为中心,对华关系总是服从于对苏关系。从中苏同盟的形成到朝鲜战争爆发前夕,美国政府形成了对中苏同盟性质的基本估价,即认为中苏结盟加强了苏联的力量,但中国对莫斯科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中苏冲突不可避免。所以美国的对策是冷静观望,对中国采取了怀柔政策。从朝鲜战争爆发到50年代中期,美国对中苏同盟性质的认识没有发生变化,但认为这个同盟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破裂,因此美国的对华政策从怀柔转变为施加压力,企图以压力促进中苏之间的矛盾。从50年代下半期到60年代初,美国认识到中苏同盟破裂正在成为现实,但它对这一事实“反应迟钝”,主要表现在它的对华敌视政策变本加厉,并且拉拢苏联对付中国。这种反应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美国认为中国目前处于类似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侵略性很强;二是反对中国发展核武器;三是憎恨中国支持印度支那抗美斗争。尽管美国对中苏关系的认识比较符合中苏关系的实际情况,但是美国在后期的“反应迟钝”策略,却丧失了改善中美关系的良机。

第四,关于核武器在冷战中的作用。有的学者利用俄罗斯最近解密的苏联档案,分析了核武器与苏联的政策及其与冷战的关系;论述了苏联发展核武器的三个阶段:战时开始研制阶段、美国轰炸广岛后加速研制和试爆原子弹阶段、与美国在有关国际管制原子能问题争辩期间

奋力直追美国领先地位的阶段;并指出冷战的起源是美苏关系互动的结果,核武器是诸多因素中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其直接后果就是战后美苏之间的长期军备竞赛。但是,核武器的研制也对美苏双方的冲突对抗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第五,关于冷战与朝鲜半岛的分裂。有的学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冷战的爆发才促成了朝鲜半岛的分裂。美国和苏联为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将在朝鲜临时的分区占领演变成了固定的势力范围,并成立了两个性质不同的政权,从而导致了朝鲜半岛的分裂。有的学者则强调指出,美国与南朝鲜的李承晚政权之间矛盾尖锐,美国并不想扶植它,而是想在南朝鲜建立一个中间力量的政权,只是因为未获成功,才不得不扶植李承晚政权。

第六,大国政治对二战后期国际共运的影响。有的学者专门从大国政治与希腊共产党的悲剧入手探讨了这一问题。认为希腊共产党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英国对希腊政府的支持和对共产党的镇压;苏联承认希腊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对希腊共产党采取不支持态度;希腊共产党在大国的干预面前没有能够保持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独立性。

三、关于中国与冷战的关系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中国与冷战的关系应当是冷战史研究的重点之一。会上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二战后的中国外交政策与冷战的关系。有的学者专门从1945年到1955年中国外交的“内向性”来探讨中国与苏联和美国的关系,认为在这10年中,中国的对外政策总的说来是为了国内政治的需要而制定的。战后初期,国共两党对外政策的实质都是在国内政治斗争中尽可能地利用外部力量。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中央确立“不承认”的原则,主要是针对党内存在的“恐美”思想及国内政治中“第三种力量”的活动。确立“一边倒”的政策,一方面是为了要求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另一方面是为了明确地阐述中共在建国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以便克服一些党外政治势力的动摇与混乱。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维护国家安全等内在需要,推动新中国走上了与苏联结盟的道路;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最终主要考虑的也是美国占领北朝鲜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所构成的威胁。1952年以后,当中共中央认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发展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时期已经到来之后,便出台了“和平统一战线政策”,其目的是构造和保持稳定的周边环境。

二是美苏冷战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有的学者明确指出,苏联在战后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因为在中共东北根据地的建立和东北野战军的不断强大的过程中,苏联起了很大作用。但是苏联之所以支持中共,除了意识形态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则在于苏联认为美国战后在中国的行动威胁了苏联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而支持中共,则会加强自己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

两天的会议紧张而充实,与会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代表们希望以后多召开这种能够深入讨论问题的学术会议,把冷战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使中国学者在世界冷战史研究领域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本文作者程文进、王蓉霞,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段启增)

5

21冷战起源与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浅谈对冷战起源的认识

浅谈对冷战起源的几点认识 摘要:冷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虽然冷战已结束近十年了,但是作为一种影响世界历史进程近半个世纪之久的特殊历史现象,却一直是国际关系学界研究的重点。研究冷战史,一个不可回避和必须首先加以面对的问题就是冷战的起源,本文就冷战的起源问题提出笔者的几点看法,以期对冷战的起源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冷战起源、战后世界格局、意识形态、美苏国家利益、英国 正文: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和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军事对峙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各种各样,笔者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造成的结果,是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的统一,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本文现就冷战的起源提出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冷战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结构性转变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旧的势力均衡,使德国和日本的力量瓦解,将英国和法国降为二流的国家,称雄世界几个世纪的欧洲已精疲力竭,它丧失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利益安排世界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巨大的权利真空。战后,美苏成为最有实力争霸世界的力量,成为主要对手。其中,美国在实力上占据较大优势,经济上美国鹤立鸡群。军事上美国也成为头号强国,拥有装备最精良的陆军和世界最强的海、空军力量,并垄断着核武器。苏联作为另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虽在战争中备受摧残,但经济基础并没有崩溃。而且军事上,经过战争的洗礼,苏联拥有了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装备精良的军队。美苏之间战时的同盟关系已无法维持,打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也不可能,他们尝试着用非战争的方法进行全面对抗,在对抗中维持冷和平。这样,战后就出现了美苏围绕争夺世界霸权展开的全面的冷战,并形成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 二,意识形态的分歧 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冷战起源的主要因素,并且加重了美苏冷战的色彩。意识形态作为一个与社会存在相区别、相联系,涉及政治、法律、哲学等重要领域的范畴,必然与国家对外政治具有密切的联系。战后,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实力的强弱,但意识形态却潜在地影响着国家关系。战争后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已逐渐暴露出来了,战后日趋明朗化。苏联和美国,一个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国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为此,苏联在战后不断巩固和扩展社会主义阵营,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体系形成了威胁。 三,美苏国家利益相悖 (美英) 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和利益范围,确立了苏联和美国在战后欧洲和世界的优势地位,为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雅尔塔体制内,苏联是最大赢家,基本上满足了它追求战后国家利益的目标。雅尔塔体制满足了苏联在领土安全、建立势力范围和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发言权等方面的广泛要求,使苏联由一个战前被包围的欧洲大国变成了一个战后在各方面处于优势的世界大国。战后,政治和军事安全是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避免危及美国生存的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保证西方世界不受来自东方的政治和军事威胁等,这是防御性

学术讲座研究综述

学术讲座研究综述 ---通货膨胀与CPI的测度统计学院12级统计二班李艳斌201202010245 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经济体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导致物价水平的移动。而在货币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当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货币所得增加,购买力上升,影响物价之上涨,造成通货膨胀。该理论被总结为一个非常著名的方程:MV=PT。 与货币贬值不同,整体通货膨胀为特定经济体内之货币价值的下降,而货币贬值为货币在经济体间之相对价值的降低。前者影响此货币在使用国内的价值,而后者影响此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简单说,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纸币是国家或地区强制发行并使用的,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多余的部分继续在

流通中流转,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政府通常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刺激经济增长(如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或平衡汇率(例如中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等原因增发货币。 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成因也多种多样。 (1)直接原因。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2)深层原因。 ①需求拉动 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我国1979年至1980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即是由财政赤字而导致的需求拉上。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②成本推动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

冷战起源

浅析冷战起源 摘要:以美苏争夺为核心的东西方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的产物。它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抗争, 直接产生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碰撞,英国对冷战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冷战起源美国苏联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对外构想英国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形成的各自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紧张斗争与较量,前后持续了四十多年之久。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在苏联、东欧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暴,其结果之一是最后导致了东西方冷战退出历史舞台。东西方冷战是战后近半个世纪里国际关系的主流,其影响极为重大和深远。了解冷战起源是分析冷战的性质、冷战的发展及其终结的前提,也是探究冷战对当今国际关系影响的前提。冷战起源是一个多因素产物,其中有深层次的原因,也包含美苏两国战略构想的冲突,因此,要对冷战起源作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冷战之所以爆发,源于以美苏为代表的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抗争。 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根本不同。美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 以18 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的天赋人权思滤、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鸿的三权分立原则为立国的思想原则;苏联则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它以马克思、列宁的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作为立国的思想原则。美苏的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从一开始就处于尖锐对立之中。二战中双方由于遭到共同敌人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威胁,暂时捐弃前嫌,结成了联盟, 但随着德、意、日法西斯的溃败, 双方结盟的基础逐渐消失, 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对抗又重新浮现。1 9 4 5 年 4 月,斯大林对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说: “这次战争和以往战争不同,谁解放的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军队所到之处,绝不可能不是这样”。(1)这表明斯大林有乘胜利之机扩张社会主义的意图。二战末期, 在苏联帮助下, 一大批东欧国家获得解放, 并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美苏两国根据大战的进展和战后的局势,都努力扩大自己意识形态信仰的影响范围,在力所能及的地区建立和维护与自己类似的制度。 对于冷战的意识形态性质, 西方政治家和学者从不讳言, 并着意渲染。如杜鲁门把他发动的冷战标榜为“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2)布什在冷战结束后坦率地承认: “40多年来,美国领导西方同共产主义及其对我们最珍视的价值观的威胁进行了斗争” ,并欢呼“这种对抗现在已经结束, ……这是民主和自由的胜利。这是我们的价值观念道义力量的胜利”。(3)西方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正统派们也认为冷战是“自由人民对共产主义侵略勇敢的根本的回应”。(4)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着意把冷战描绘成意识形态的对抗冲突是为了给他们所从事的冷战戴上一个神圣的光环。但不可否认, 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抗争是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冷战起源于美苏两种不同对外战略构想的碰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在乘胜前进的同时,乘机在东欧、中近东和远东进行了扩张。苏联这样做虽然含有乘胜扩张共产主义的意图,但主要还是从保障自身安全考虑的。 苏德战争虽然以苏联的胜利而告终,但也使苏联遭受空前的浩劫。战争给苏联造成了2 000多万人的死亡, 1 710 座城镇、7 万多个村庄和3万多家工矿企业被毁,直接经济损失估计高达25 600亿卢布(5)。这样,如何有效地防御侵略威胁,确保苏联国家安全,就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初期斯大林对外战略构想的中心课题。斯大林希望战后继续维持苏、美、英三大国合作,通过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来维持世界秩序,保障和平。同时,鉴于苏联历史上所遭受的几次大规模入侵来自西部,斯大林力图通过把苏联西部向外推进,并在东欧建立一系列对苏联友好的国家,把昔日入侵苏联的危险走廊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此外,削弱德日等昔日仇敌,在中近东和远东尽可能谋取一些权益。罗斯福的亲信,

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2001年第2期(总第89期)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wnalof Qi“ghiNormaIUnivers时(PhnosophyandSochl S ciences)No.2.2001GeIleralNo.89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沈毅(宁波慈湖中学,浙江宁波315000) [擒要]冷战作为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彤式,已随着苏联的解体成为历史.今天t人们可以冷静地思考这一问题,通过对冷战的起源、性质和作用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过去:清醒地面对现在.积薹妻童藿骚交。9萋主要i莆曼!喜妻;蠢萋i骛霎誊≤囊§毫llil霉蛋囊确削9蓥;薹妻藿墓ii赛童《il;i萎昌i;氢}、?i;{’i§一鹾确爵粪罄二聋萋灞濠萋瞄薹罐易雩地塑耄曼g叫蝉型;鬈筝奏埋漂譬墓趟霉蠢笨士市i攀■曩薹拿蕞鞣霪弼人人 有工作,只不过失业率不超过4%而已。目前,仍有lo“的雇员享受不到任何职业保障,主 要是企业主及其雇员,小农场工人和部分家庭服务人员等。在享受职业保障雇员中,大约只 有35%的人享有稳定的职业保障,其余大多数只能有资格领取失业保险金,能同时领取失业 保险金和补充失业津贴的,只有少数部门和行业,其中处境最差的是小企业的雇员、青年和 妇女。由于种族歧视和其他历史、社会原因,黑人和西班牙裔移民的就业条件最差,失业率 最高,大多敷少数民族雇员从事农业劳动,或当家庭雇员,享受不到任何职业保障。按集体 合同法规定,雇主裁员是依雇员在企业工作年限进行的?因而青年人失业率远远高于成年人。 尽管联邦和各州政府规定对妇女就业不得歧视,但一些企业明文规定不吸收已婚、有孩子妇 女。普遍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妇女失业率高于男子.此外,以其实行得较成功的老年 退休保险为例.美国人中的许多个体经营者、临时工、季节工。至今生活在社会保障安全网 之外.大约有10%的美国人既没有参加医疗保险,也享受不到其他医疗照顾,这些人多属于 贫困家庭,这种情况引起许多人对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AnalysisontheSocialInsuranceLawofAmerica CHEN Ping (£c删历b蛳n删o,h2^。。u”撕岫?(№^f口抽‘o0020?ch抽n) Abstr丑cl:SincecheSocia】I璐uranceLawofAme“∞wasadoptedinl935,theUnjtedStates ofAmericahasachievedcompletesuccess.(1)Greatadvanceshaveb∞nmadeimeconomy. (2)Socialstabilityhasbeenprornot“.(3)unemploymentinsurance且asbeensci】lregarded asthemainproblem.(4)Educationhasbeenmoreandmoreimportant.(5)Thethirdindustry isfo‘gi“grapidly.S0meproblemsisstillexisted.(1)Thefinancialburdeni3critical.(2)The

学术论文综述

如何做文献综述:克雷斯威尔五步文献综述法 发布时间:(2012-03-13) 如何做文献综述:克雷斯威尔五步文献综述法 来源:人人网游苗的日志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 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他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

文献综述对学术研究之意义

三一文库(https://www.sodocs.net/doc/872856500.html,)/毕业论文/论文格式 文献综述对学术研究之意义 学术研究是一种规范性的探究活动。任何学术研究的目的都是研究者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无论是理论提出的问题还是实 践提出的问题——而按照学术规范进行的一种探索活动。文献综述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之一。 研究者为了解决问题,必须了解已有研究成果是如何看待和解决研究者提出的问题的。首先,研究者要了解已有研究是否已经解决研究者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如果发现已有研究已经解决了研究者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也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其次,研究者如果发现已有研究并没有解决或解决好自己的问题,那么,研究者就要进一步了解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已有研究主要从哪些领域或视角研究这一问题的?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的?对于研究者的问题,已有研究已经解决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那么,研究者由此可以确定自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即从何种视角、用何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研究者的创新之处和研究价值也就凸显出来。因此,所谓的文献综述就是在全面搜集、阅读某一领域已有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研究者通过阅读某一学术研究领域的研究文献,总结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总结在该领域中,已有研究成果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把握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这是做文献综述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和目的。文献综述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首先要做文献综述,由此提出研究的问题。通过文献综述,研究者能够了解某一学术研究领域学术研究的概貌,熟悉该研究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背景、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平,了解该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即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等,把握该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使研究者能够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在改进与批判已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发掘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途径,以及寻找新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因此,文献综述的目的就是研究者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研究,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从而使研究者发现前人研究之不足,从而提出研究的问题。 文献综述还有助于提高研究者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作文献综述必须要阅读大量文献,在文献阅读过程中,研究者既

关于冷战起源的解释

《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 王 帆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研究所,邮编:100037) 摘 要: 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一直有争论,但总体而言,没有超出国际因素、国家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三个方面。对于冷战起源的种种解释正是围绕这三个层次而展开的。无论作何种解释,美国作为第一责任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笔者同时认为冷战起源与冷战思维的形成密不可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冷战思维的影响依然存在于一些国家决策者的脑中。 关键词: 冷战起源;层次分析;冷战思维 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对战后国际关系性质、特征和相关国家的对外政策的认识。在本世纪经历了两次全球规模的大战之后,力量组合出现了新的平衡、新的特征,形成了有别于以往的新的模式,这种模式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出现了持续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正是为了揭示这种模式形成的背景和深层原因。对冷战起源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把握和认识影响国际关系和对外决策长达几十年并在一些决策机构中持续至今的冷战思维的形成过程。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呈现出分阶段、分层次、不同角度切入的特征,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和为国家政策宣传服务的功利性和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些反映冷战时期政府决策的重要档案相继解密,加深了历史研究的深度,也减少了历史研究的盲目推测和主观想象。 在介绍冷战起源研究的几种观点之前,首先有必要界定一下什么是冷战?冷战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冷战一词最早见于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于1947年发表的评论文章,此后逐渐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冷战是指以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简而言之,冷战的形成是以大国的对外政策出现重大调整为标志的,具体而言,美国1947年推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组建具有军事联盟性质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改变了战时的合作政策,建立与北约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从欧洲开始与美国针锋相对的较量,标志着冷战的形成,争夺范围迅速遍及全世界。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以美苏两个大国争夺霸权为主线的。两个大国陷于明显的然而又是无法调和的冲突之中,并且时时面临核大战爆发的危险。但与此同时双方又划定了所谓的最后底线,形成了所谓危机惯例,尽量避免有可能引发大战的直接冲突。 34

学术论文与综述的区别

学术论文与综述的区别 1.材料分析方面 综述:目的,总结一批相关文献所表述的相关内容,对他人研究成果的总结研究。通过阅读大量资料文献,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提炼出共通问题,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全面,完整。 论文:先是有一定的资料阅读基础,选定论题,再根据论题focus论点,收集更多相关资料,整理分析出作为引证论点的论据。 2.撰写方法 综述:不含个人观点,叙述客观,主要是对过去研究的介绍。 学术论文:必须要立论,论题、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两中文章格式相同。 3.语言方式: 文献综述:以叙述性、介绍性的书面语言为主。 学术论文:则以理论性较强的语言进行逻辑性的论证与推理。 写作是艰苦的脑力劳动,通过论文和综述的撰写,丰富了语言运用的方式。一篇好的论文有思想、观点明确而条理清晰的论文容易写,但是一篇客观的综述却是很难找到。 所以,客观的描述性的语言是要经过长期锤炼的! 你所说的平常的论文就是指学术论文吧,内容主要是你对选题的学术见解,文献综述主要是综述别人对选题的学术见解,还要包括你对别人学术观点的评价。文献综述也算是一篇学术论文,只不过和一般的论文在侧重点上有所差别。 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定要注意写综述的一些重要问题: 第一,文献要尽可能全面、前沿、有代表性,文献综述写的就是文献,而且是大量的文献,综述的文献不行文献综述基本就完蛋了。 第二,要有归纳总结整理,最好能够提炼出观点来,有对选题有个整体的理解及分析,文献综述不仅要综,而且要述要有评价和你自己的见解,千万不要仅仅是文献的堆砌,综述一定要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 第三,在写文献综述要注意引用来源,最好直接引用原文,避免间接转引他人引用不当的文献,也避免断章取义。 到现在才弄明白review和论文的区别,惭愧啊 现在展示一下刚摘过来的区别,呵呵不明白的时候再翻出来看看~ 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一、文献综述

怎样写学术综述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关于冷战起源研究概述

关于冷战起源研究概述 葛兆富 摘 要:冷战作为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已载于史 册。关于冷战的起源这个老话题,却引起了世人的激烈争论,至今众说纷纭, 尚无定论。本文把冷战起源的研究概括为五种观点,即/美国霸权论0、/苏联 扩张论0、/美苏共振论0、/英国主动论0、/综合作用论0,力图把繁杂的观点理 出一个头绪。 关键词:冷战起源;美国霸权论;苏联扩张论;美苏共振论;英国主动论;综 合因素论 /冷战0是指二战后形成的各自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除采取直接交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它始于战后初期,终于1991年苏联解体,持续四十多年。东西方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对世界各国乃至整个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冷战的影响,至今余波犹存。本文将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情况加以概述,以使史学/鉴往知来0之功能得以发挥。 关于冷战史研究,重中之重是起源问题。中外学者、政客围绕着在冷战起源中各大国应负何种责任,起了何种作用;谁是主动挑起者,谁是被动应战者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其一、/美国霸权论0。持此观点者多为苏、中学者,也有部分西方学者。苏联学者认为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建立世界霸权,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一手导演了冷战(1)。中国学者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 发动的,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竺培芬认为,美苏之间爆发冷战是二战后期两国在波兰问题和德国问题上利害冲突的延伸。战后美国实力雄厚,处处盛气凌人,成为冷战的发起者,而苏联则是被动应战者(2)。 张宏毅、董宝才指出,造成冷战紧张局势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从两大阵营形成的基本过程看,也反映出美国是冷战的责任者。并指出,雅尔塔体制的/大国安排世界0和/划分势力范围0体制造成冷战局面的观点是/片面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0(3)。 美国修正学派史学家认为美国应对战后美苏关系的破裂负主要责任,阿尔佩罗维茨、霍罗维茨、威廉斯和费波等为其代表。阿尔佩罗维茨认为,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并不是处于军事上的需要,而是要向苏联炫耀实力,希图以此使苏联在东欧的行动有所收敛(4)。霍罗维茨认为,杜鲁门上台伊始就改变了罗斯福 的对苏怀柔政策,是美国分裂了战时同盟,发动了冷战(5)。威廉斯等人认为,二战后美国所推行的是一种 对外经济扩张的政策,目的是占领海外市场,建立世界霸权,于是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 (6)。60年代末,美国新左派史学家也同样强调,/至少是美国决定了冷战的发展进程0,因为/它比苏联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选择去影响冷战的发展0(7)。 其二、/苏联扩张论0。此观点流行于西方政界与学界,特别为美英史学家与政客所乐道。西方政客的/铁幕演说0、/八千字电报0、/多米诺骨牌理论0、/烂苹果理论0、/杜鲁门主义0等等,全都渗透着对苏联扩张的忧虑和恐惧,认为必须对苏联进行遏制。西方学界则配合政客的需要,大力抨击苏联,把冷战的责任第18卷第2期2001年6月 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TEACHERS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Vol.18No.2 June 2001

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型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和综述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 学术型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 注、学术活动形式指:培养方案列出的学术报告、学术会议、前沿讲座等学术活动形式。 2、需写出覆盖10次学术活动的综述报告附后,导师审核签字后,一并交所在学院教务部门。

学术活动综述报告 读研期间参加了很多的学术活动,学术活动涉及的领域也比较的广,既有人文的,也有偏理工应用型的,从这些学术活动中我真正认识到了读研究生的意义所在, 研究生顾名思义,是为研究而生,是以做科研为最核心的,而在做科研当中我们需要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我们所接触到的这些毫无生命的知识理论呢,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我在参加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中逐渐的明白了研究生在做科研中所应该具有学术态度。这对我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都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我将大概的讲述一下我在参加的学术活动中一些比较典型的或者比较有意思的讲座来与大家分享,同时也会分享我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收获。 第十一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开幕式暨主题讲座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吴晔副教授作为讲座的主讲人,同时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文博教授作了致开幕词。学术论坛组委会代表就第十一届研究生学术论坛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还对同学们所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讲座主讲嘉宾吴晔副教授现场解读了如何明确研究方向,如何看文献,如何完成高水平论文,为同学们清除学术研究,论文发表过程中的种种迷雾,为同学们的学术研究之路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与此同时,吴晔副教授还分享了他关于科研道路中能力与机遇的感悟。从中我学到了,在科研的道路上只要你肯静下心来,埋头真正的做一些研究,就一定能够做出一些成果来的,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能够耐得住寂寞,同时在科研中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做科研的态度,决不能做一些虚假的成果,这样是违背学术道德的,是对学术的一种不负责任,是对学术的践踏。 IBM的数据挖掘技术讲座主要为我们普及了一些数据挖掘的知识,数据挖掘:就是从海量的数据中采用自动或半自动的建模算法,寻找隐藏在数据中的信息,如趋势(Trend)、模式(Pattern)及相关性(Relationship),是从数据库中发现知识的过程,运用电脑存储数据和数据库技术以及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工具。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集中识别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它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交叉学科,包括机器学习、数理统计、神经网络、数据库、模式识别、粗糙集、模糊数学等相关技术。数据挖掘的基本特点是:1?数据挖掘是在没有明确假设的前提下去挖掘信息、发现知识。2.数据挖掘所得到的信息应具有先前未知,有效和可实用三个特征。3?先前未知的信息是指该信息是预先未曾预料到的。4?数据挖掘是要发现那些不能 靠直觉发现的信息或知识,甚至是违背直觉的信息或知识。5?挖掘出的信息越是出乎意料,就可能越有价值。 中日相互识解的差异与文化认同的建构这个讲座是由北京大学日文系教授刘金才老师主讲,刘老师主要讲解了自冷战结束以来中日之间一直摩擦、冲突不断的历史原因和民族文化差异问题。刘老师在全球化与文化冲突相伴而寻求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语境下,对中日间发生冲突”的文化导因一一两国族间对彼此民族文化差异的识解、对相互历史文化关系认知的差异进行深度解析,并探讨寻求中日文化认同所需的要素、思想理念和理性态度,以期为中日间客观、理性地识解和认知彼此的文化传统及相互关系,消解矛盾冲突和寻求建构文化认同的途径提供有益的启示。所以说,应该辩证的客观的看待中日之间的关系,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寻求一种关系的平衡使得两个国家能够互利共赢,两个国家的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才是最重要的。

欧洲冷战的起源

欧洲冷战的起源——对战后苏联外交战略的思考摘要:冷战,20世界国际政治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把世界格局划分成两个阵营,苏联和美国在其中充当着领头羊的作用。作为一个建立仅仅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苏联在冷战拉开序幕后需要做出很多重大的调整,其中在外交政策方面的调整显得尤为突出。外交政策的调整是苏联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 1,冷战内涵 判断冷战内涵有三点:1、是否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2、是否形成了两大集团、不同阵营的对抗的世界政治格局;3、冷战而非热战,并非是直接战争冲突。从这三个标准判断可知斯大林、丘吉尔的演说和伊朗危机都不是冷战的起源。沈教授本场报告重点根据对苏联档案的解读分析苏联战后对外关系的重新确定。沈教授指出,“凯南报告”认为苏联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上都要求扩张,在逻辑上说的通,但重要的是事实上斯大林是否要搞世界革命? 一从马克思、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斯大林提出“一国社会主义论”的背景,这一论说的提出标志着苏联在理论上放弃了世界革命。在现实上苏联又利用了世界革命的形势和手段,成立共产国际,但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苏联被资本主义国家所逐渐承认,斯大林不再以革命领袖出现而是以大国领导人出现,共产国际成为苏联外交工具。1943年斯大林解散共产国际是为了取得英国等西方信任。共产国际的解散也标志着苏联战后外交是与西方合作而非对抗。 二从苏联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用事实证明了这一观点。二战末期苏联处于极度匮乏、贫困的状态,苏联的出路在于和美国等西方合作。苏联通过工业化、集体化实现发展军工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已经形成了制度,是这种军事制度,无法在常态下延续,是二战挽救了斯大林模式。所以苏联战后必须和美国合作,与之决裂对抗是不合逻辑的。因此苏联在战后初期促成周边国家都搞联合政府,一方面维护自身安全,又让西方放心,实现和解。从伊朗危机、土耳其希腊危机等单个事件看都是斯大林机会主义的产物。同时美国杜鲁门宣言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苏联看法的转变,但这不是冷战的爆发。冷战是双方都采取政策,形成对抗的。苏联冷战政策的起点是联合政府政策的破产。首先是1947年5月在法国政府危机,接着在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共产党被排挤出政府;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又让苏联感到美国在挖自己在东欧的墙角;苏联召集共产党成立“情报局”,这

试论冷战的起源

试论国家利益与冷战的起源 2012级历史本科班魏小栋 内容提要:二战结束以后,国际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法西斯势力已被打败,昔日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已经逐渐衰落下去;新的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国和二战后崛起的苏联在战后战略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成为冷战爆发的根源。 关键词:国际新环境美国苏联英国战后战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外交政策 史学界开始对冷战的起源这一课题的研究几乎是与冷战的爆发同时开始的。美苏两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开始的都较早,但是俄国的史学家们一直到苏联解体以后利用大量新解密的有关冷战的档案文献,对冷战的起源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新的观点:美苏两国对冷战的爆发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那林斯基《苏联对外政策和冷战的起源》,这一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冷战由美国挑起,它应负全责”的观点——几乎在冷战时期占据着苏联史学界冷战史的统治地位。 西方对冷战起源这一课题的研究以美英两国为代表。史学界根据时间和观点的不同将冷战研究学派划为四个派别,即正统派,修正派,

后修正派和非极化派。1总的来看,他们的观点与苏联冷战史学派的观点相较,即有着相似性,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起初:美苏都将冷战的罪魁祸首归咎于对方。后来,双方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美苏对冷战的爆发都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西方在整个冷战起源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发展性,即:将责任归咎于对方——归咎于己——双方都负有责任——第三方对冷战的爆发有着重要影响。这不仅仅体现了研究的深入性,同时也为其他各国对冷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观点。中国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所提出的观点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有着兼容并包的特点。 本文作者将综合各方面的主要观点对冷战起源进行探讨。 一战后世界的新局面 欧洲是二战的主要战场。欧洲人民以付出巨大的牺牲为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的欧洲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她面临着严重的衰败和难以恢复的损失。 英国作为欧洲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将反法西斯斗争坚持到底。同时,战争也给英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在战争中,近三十万英军战死,六万平民丧生,英国的商船损失惨重,约一半的运载量在战争中被毁,三万五千名海员被打死。2四分之一的国民财富毁于战火,战时的年费开支多达二百五十亿英镑,美元与黄金储备已消耗殆尽。为了进口武器,英国出卖了四十二亿英镑的海外资

冷战的起源浅析

冷战的起源浅析 论文导读: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和领域。在东欧建立“安全带”和确保东欧势力范围。关键词:战后的世界,意识形态,安全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道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持续了接近半个世纪,对二十世纪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论文发表。“冷战”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194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后来逐渐为大家所接受和引用。“冷战”是相对于“热战”而言的。一言以蔽之,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和竞争状态,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和领域,是一种暗藏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同时又是以和平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战争状态。 各国学术界对冷战起源问题的研究从未终止,但始终对冷战的起源莫衷一是。美国学者就此问题的看法可以分为正统派、修正派和后修正派三个学派。概括讲,“正统派”在四五十年代占据主流,他们认为,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寻求世界霸权。冷战不可避免,是因为苏联队外扩张政策和集权的政治制度。“修正派”在60年代末成为主流,他们认为,冷战的爆发应该由美国负责,冷战式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生的。苏联主要是自卫的,如果美国不疏远苏联,冷战或许可以避免。美国向苏联施加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是冷战爆发的重要原因。美国的政策和行为方式,迫使斯大林与西方敌对。“后修

正学派”于70年代兴起,他们认为,美国和苏联领导人的实用主义政策,以及双方一系列的决策错误和误解,是冷战发生的重要原因,双方对冷战的爆发都负有责任。而且,他们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欧洲和亚洲,探讨了英国、中国和朝鲜等国在冷战中的作用。苏联学者对于冷战的看法,基本上是苏联政府的观点,即美国所奉行的帝国主义政策和“实力政策”等是冷战的起源。 那么,又是什么愿因使得美苏两大战时盟友走向冷战的呢?从历史的长镜头中考察冷战的起源,不仅要考察冷战爆发的国际背景,还要考察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建构等方面。 一、战后的世界 (一)战后美苏两个力量中心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战争波及到的世界诸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美国在这次战争中一跃而成为全方位的世界性大国。从1939年到194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1.2倍,出口增长了1. 8倍。战后初期,美国的黄金储备占世界化黄金储备的2/3,工业生产占世界的一半以上。由于军火订单的刺激和政府采购,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还垄断着原子武器的技术,拥有庞大的、先进的空中力量,是世界上最大海军强国,美国军事经济实力的膨胀,是战后美国推行全球扩张的物质基础。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受了严重的损失,丧失了15%的人口和50%的基础设施。40%以上的集体农庄、国营农场被洗劫,农业总产

浅析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

浅析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 【摘要】:冷战是以美苏争夺为核心的多种因素凑合并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对抗的表现形式,是战后美苏两国政策直接碰撞的侧面反映,也是英国推波助澜的历史产物。 【关键字】:冷战起源;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美苏政策;英国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它始于战后初期,终于1991年苏联解体,持续进半个世纪。本文主要从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冲突,战后两国政策及英国的推动作用三个方面对冷战起源是做探讨。 一、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对立 美苏两国意思形态及社会制度是迥然不同的,可以说是直接对立的,冷战之所以爆发,其理论渊源正是源于两国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冲突。 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以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的“天赋人权”思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为主要的思想原则。亨廷顿认为,意识形态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基础性资源①;而苏联则以马克思、列宁的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作为立国的思想原则。美国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奉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苏联反对个人拥有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由中央指令的计划经济制度。美国有一种“使命感”或曰“救世主”精神,认为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是最合理的社会制度,美国应把它推广到全世界,以民主自由的传播者、捍卫者自居,以自由世界的领袖自居。正如罗斯福的亲密助手霍普金斯所说:“努力利用我们的外交力量,推进和鼓励民主政权在全世界建立。我们不应当害怕向世界表明我们的外交立场,即要求世界上的人民都享有建立一个真正民选政府和权利。我们坚信,我们具有生命力的民主 政体是全世界上最好的”②。苏联则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苏联是共产主义的先锋队,基地与壁垒,以推动世界革命为己任,以在全球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最终目标正如斯大林所说:“苏维埃社会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比它更稳固,更优越。”“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包含着总危机和军事冲突的因素,因此,它的发展并不是平稳地

冷战起源

冷战的起源 首先我解释一下冷战,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和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军事对峙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郭建平、岳占菊在东方论坛发表的《试论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上提到的。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美国学术界的争论、第二部分是苏联和俄罗斯人的观点以及第三部分是中国学者的观点。 美国学术界的争论 这一部分我主要看的是刘金质的《冷战史》以及郭建平、岳占菊在东方论坛发表的《试论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还有美国雷蒙德。加特霍夫的《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英国约翰。W。梅森的《冷战1945-1991》,以及在知网上拉的一些文章。在讨论冷战的起源,西方学者分为传统学派、修正学派、后修正学派。 传统派:对冷战的起源的解释一开始同政府的立场和观点完全吻合,故称为传统派。持传统立场和观点的许多人就是当时制定对苏政策的重要人物,如杜鲁门、赫尔、贝尔纳斯、凯南等等。传统学派的观点认定苏联是冷战爆发的第一责任者。苏联应对冷战的产生负责。这一学派从意识形态和苏联决策者个人风格的角度出发,认为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是追求和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企图通过世界革命使苏联式的共产主义统治整个世界。苏联是冷战的发动者,美国仅仅是对苏联的扩张做出必要的反应,以防止极权主义的蔓延,保障自由世界的安全。因为苏联是一个注重军事和侵略的国家,具有沙俄扩张主义传统,又有列宁主义的世界革命理论。苏联号召和推动革命、摧毁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把斯大林的专制制度强加于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它的军事力量的增长和日益扩张的政治意志,毫无顾忌地扩张革命。因此,传统派认为美国对苏联所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苏联侵略的勇敢和根本的反击。在美国,这一观点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50和60年代成为冷战史研究的主流。特别是50年代,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狂热反共浪潮把这一主张发挥到极致。美国传统学派围绕具体问题又分成三个支派:一是保守主义。保守主义者谴责罗斯福和杜鲁门没有明确认识到苏联的威胁,并采取果断行动制止苏联的扩张,他们在共产主义威胁面前,表现得优柔寡断没有有效的制止苏联的扩张。二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者为美国冷战政策辩护、喝彩,他们否认罗斯福出卖美国的利益,歌颂杜鲁门主义是抑制苏联的扩张和最终战胜孤立主义的一个大胆的开端认为杜鲁门政府对苏政策采取的坚决而制定政策恰到好处,符合美国的最高利益。三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者同样把冷战的根源归因于苏联的扩张,特别把斯大林在东欧违反雅尔塔协定的行为看作是冷战的重要起因。但传统派一致指责苏联开始了冷战。他们认为,苏联在东欧的行动破坏了战士同盟所达成的一切协议和谅解,苏联随时进攻西欧,把共产主义强加于整个欧洲。他们断定,由于苏维埃制度和苏联所奉行的马列主义固有的扩张性,加上沙皇俄国的侵略传统,导致冷战的不可避免性。小施莱辛格认为,俄罗斯帝国主义。泛斯拉夫主义以及共产主义驱使苏联谋求同西方的对抗和获取对世界的统治权。传统派认为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具有强烈的扩张和进攻性,破坏了战时协议。处理东欧问题是冷战爆发的重要因素。他们断定苏联在东欧的行动明显背弃了欧洲解放宣言对自由选举的承诺。因此美国需要作出必要的反应。冷战结束以后,随着原苏联档案的解密,美国的许多报刊及学术刊物反复论证,美国关于冷战起源的传统观点是正确的。传统观点死灰复燃。支持传统观点的学者们确信,苏联决策者不知道自我约束,无节制地进行扩张,对其他国家的安全需要不加考虑,他们是冷酷、野蛮与专制的。 修正派: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学术界一些持修正主义观点的人对传统主义提出了挑战。修正学派的解释完全推翻了传统学派的说法。修正派引入了经济压力和原子压力,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