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重庆市能源工业三年振兴规划

重庆市能源工业三年振兴规划

重庆市能源工业三年振兴规划
重庆市能源工业三年振兴规划

市能源工业三年振兴规划

能源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应对我市由能源自给自足地区转变为能源输入地区的总体形势,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加快构建多渠道能源保障体系,特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13―2015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发展现状

我市能源资源有限,“贫煤少水,富气无油”,属于一次能源匮乏地区。直辖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能源工业取到了极大发展,辖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与周边省份的能源战略合作进一步加强,以电力为中心、煤炭为基础、天然气为补充的能源保障体系初步形成。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能源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形成三个“千万千瓦”电力建设战略格局,其中,开工建设“千万千瓦”电源项目,总投资605亿元;推进前期工作“千万千瓦”电源项目,总投资588亿元;策划储备“千万千瓦”电源项目,总投资930亿元。电力装机容量较直辖初翻了两番,达到1296万千瓦;电网建设形成500千伏“日”字型双环网架,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原煤产量大幅提高并稳定在4000万吨/年左右;“川气东送”供气稳定,城镇气化率达到95%。

(二)面临的形势。

1.国外能源发展形势

全球能源消费呈现持续稳定增长趋势。世界能源消费以油气为主的格局在短期不会改变,油气供应的集中度越来越高,随着传统能源开发利用成本的逐步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带来的减排压力,清洁低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能源资源瓶颈约束将长期存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带来的能源需求将会持续增长,一次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难度显著增加。生态环保成为长期制约能源发展的瓶颈。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阶段,加上庞大的经济规模和人口基数,能源消耗带来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环境因素成为经济和能源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节能减排任务十分繁重。

2.国家能源发展思路已转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明确“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用能管理”。国家能源发展思路已从偏重保障供给向引导消费、科学调控转变;从严重依赖煤炭向多元发展绿色、低碳能源转变;从过度依靠国能源向立足国和加强国际合作并重转变;从生态环境保护滞后于能源发展向生态环境保护与能源发展协调推进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向科技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变;从各能源品种独立发展向多种能

源互补与系统融合转变。当前国家能源发展的三大目标为:保障能源安全的安全目标;提高能源系统物理效率及经济效率的效率目标;减少能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包括气候)影响的生态环境目标。这三大目标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构成国家能源战略的核心。

(三)存在的挑战。

1.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自有资源难以支撑

到201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15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将超过3000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62%。在经济快速发展情况下,充分考虑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预计2015年全市能源需求总量约1亿吨标准煤。“十二五”全市新增能源需求大部分需从市外调入,能源对外依存度将接近50%。

2.能源输入受制因素多,在全国能源战略中处于弱势

我国能源资源和能源需求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的能源配置格局。长期以来被国家定位为“自给自足”地区,缺乏国家层面的保障机制,能源价格洼地、能源市场配置机制以及经济承受能力等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市在全国能源战略中处于明显的后发且弱势的地位。

3.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大

随着市由能源自给自足地区转变为能源输入地区,以及碳排放等与能源消耗相关的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能源和环境将成为全市发展面临的刚性约束。尽管“十一五”期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已有较大幅度下降,但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与国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工作亟待加强。

4.能源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

全市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仍然较高,短期难以改变,而新增能源需求中煤炭仍占较大比重。市电源结构矛盾突出,电网峰谷差日益增大,缺乏必要的调峰容量。电网是典型的受端电网,且处于川电外送通道上,大容量功率穿越电网,电网安全压力大。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为保障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实现314总体部署,加快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建设,根据市经济社会发展布局,能源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区域能源合作,建立以电力为核心的可靠、经济、清洁、低碳的多元化能源保障体系,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本地开发与外地输入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市外两种资源,多元化配置能源品种,多渠道引入能源资源。健全能源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提高系统保障能力和调节能力。

――坚持充分供给与节能降耗相结合。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用电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强化、细化能源需求侧管理,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保障人民生活、城市运行和符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确保煤炭供需平衡

在挖潜做好市煤炭生产基础上,加强与周边煤炭富集省区合作,千方百计调入煤炭,确保供需平衡。

稳定境煤炭生产。巩固并适度增强五大矿区生产能力,加快小鱼沱等矿区建设,形成松藻千万吨级煤炭基地。加快沥鼻峡矿区、巴南丰盛矿区等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开工建设龙车寺主焦煤项目。加大安全改造和技改扩能,稳定中小煤矿生产能力。确保全市煤炭年产量维持在4000万―4800万吨。

加强市外煤炭输入。确保“疆煤入渝”纳入国家“疆煤东运”战略部署。与周边省份和大型能源企业建立煤炭输入战略合作关系,形成近期以、、为重点,远期以为主体的“3+1”煤炭输入格局。支持市能投集团建设哈密地区煤矿,结合“疆煤入渝”规划建设万州港、龙头港两个千万吨级煤炭储运基地,并争取纳入国家煤炭应急储煤基地定点。

专栏1:煤炭开发重点项目

(二)强化多元电力保障

按照市电源开发和市外电力输入并重、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并重的原则,构建安全、稳定、可靠的全市电力保障体系。

加快电源建设。力争新开工建设规模达1500万―1800万千瓦,确保新增装机1000万千瓦以上。加快“千万千瓦”燃煤发电工程建设,建设市合川电厂二期、石柱电厂、奉节电厂、万州电厂、安稳电厂扩建工程、九龙电厂环保迁建、电厂环保迁建、江津油溪电厂等项目;加快推进周边能源丰富省份能源合作项目,建成习水二郎电厂、电厂等“点对网”送电入渝项目。实施500万千瓦水电工程,积极推进小南海水电站、白马枢纽、綦江抽水蓄能等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充分挖掘中小水电开发潜力,加快小水电工程建设。实施150万千瓦园区热电工程,推进万州、、长寿等工业园区热电联产项目。加快建设两江新区云计算中心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项目,积极推进铜梁、潼南、忠县等天然气发电前期工作,建设天然气调峰电源项目。强化中长期电源项目储备,积极开展核电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核电项目进入国家规划并开展前期工作。

优化电网布局。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优化健全外来电力输入通道。加快建设川渝输变电工程“第三通道”。形成电网500千伏“目字型”双环网架结构。建设、渝北等6座50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和输电线路1500公里;建设家湾、龙头寺等40座220千伏变电站和输电线路1500公里;新增变电容量41600兆伏安以上。改善城乡用电条件,继续实施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

专栏2:电力建设重点项目

火电。建成合川电厂扩建(66万千瓦)、石柱火电厂(70万千瓦)、奉节火电厂(120万千瓦)、习水二郎电厂(264万千瓦)、电厂(200万千瓦)、九龙电厂环保迁建项目(66万千瓦,新增46万千瓦)、安稳电厂扩建工程(132万千瓦),推进电厂环保迁建项目(120万千瓦,新增76万千瓦)、华能江津油溪电厂(200万千瓦)等项目前期工作。

水电。新增中小水电装机132万千瓦,其中,云阳盖下坝水电站(12万千瓦)、渡口坝水电站(12.9万千瓦)、武隆浩口水电站(12.5万千瓦)、奉节茅草坝水电站(15万千瓦)、罗洲坝水电站(15万千瓦);开工建设小南海水电站(200万千瓦)、白马水电站(52.5万千瓦)、綦江蟠龙抽水蓄能电站(120万千瓦)。

天然气发电。云计算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项目、天然气调峰电站项目。

热电联产。实施长寿、万州、、合川、等工业园区热电联产项目。

核电。争取核电项目进入国家规划开展前期工作;推进大唐、中核集团等核电项目前期工作。

(三)拓展天然气和成品油供应

加大天然气勘探力度,努力提高产量,扩大就地消费量和增加区外调入量并举,基本实现天然气供需平衡。近期采取扩大输入渠道与能力,中期通过建设炼油厂,保障成品油供需平衡。

加强天然气供应。支持中石油、中石化等加大在渝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天然气就地消费力度,力争2015年就地消费量达到87亿立方米。推进与全国天然气管网联网建设并拓展气源,力争2015年输入量33亿―63亿立方米。建设中卫至天然气管道,建成川渝高压输气环网,利用忠武线返输天然气;扩大储气及调峰能力,建设相国寺地下储气库项目及相应的调峰储备设施。构筑全市天然气保障主干网络,建设都市圈外环管网、LNG接收站等工程。积极推进实施天然气“县县通”工程,到“十二五”末建立覆盖全市38个区县(自治县)的天然气管道,实现“气源管输化,终端用户管网化”;进一步提升全市天然气调峰能力,彻底解决“有气无力”现象,降低渝东南、渝东北地区终端用户用气价格。积极推进LNG的高效利用,加快LNG加注站点规划建设和LNG消费市场,选址建设中石油铜梁天然气液化工厂和中石化梁平天然气液化工厂,推进LNG装备制造业发展。

加强成品油储运设施建设。建成中石化至成品油管线,输送能力达300万吨/年;开展沿江成品油管道延伸至论证;确保在2015年成品油输入能力达到900万吨左右。加强全市成品油储备设施建设,争取国家在西南地区的原油或成品油战略储备基地选址,扩容或新建伏牛溪、河、唐家沱、等多座油库,总库容达到90万立方米,提高成品油市场保障能力。继续推进实施市级成品油应急储备工作,提高应急保障水平。加快推进中缅油管道至段工程及千万吨炼油项目规划建设,彻底解决成品油供应保障问题。

(四)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利用

我市页岩气资源丰富,分布面积7.56万平方公里,500―4500米深度围页岩气地质资源量约为12.75万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三),可采资源潜力2.05万亿立方米。

国家《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我市“十二五”页岩气工作主要任务是探明储量,掌握勘探开发技术,为“十三五”期间页岩气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利用打好基础。据此,一是要统筹指导我市页岩气开发企业积极准备参与全国第二次页岩气区块招标,力争境的渝东北、酉阳东、酉黔3个区块全部中标。二是加快推进南川、秀山2个页岩气中标勘查区块开发利用,以及黔页1井、页1井产能测试工作和中石化梁平页岩气示区的建设工作,探索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市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工作经验和管理办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新科技攻关,不断更新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到2015年,基本完成全

市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掌握页岩气资源潜力与分布,建成一批页岩气勘探开发区,规划建设页岩气集输管网系统,初步实现规模化生产,力争到2015年全市页岩气布井150―200口,页岩气产量力争达到10亿―13亿立方米,为“十三五”推进我市页岩气产业快速发展,打造全国页岩气综合开发利用主战场奠定坚实基础。

(五)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积极推进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特征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35%左右。有效利用风能资源,合理规划推进风电场建设。建设一批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工业和城市污废水沼气发电项目、垃圾填埋场沼气回收发电项目,建设丰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开展燃料乙醇等生物质液体燃料前期工作。适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制定补贴政策鼓励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太阳能、小水电、沼气等分散式能源发展。鼓励煤层气发电和余热发电。

专栏3:油气及新能源重点项目

天然气。建设中卫―联络线及配套工程,相国寺地下储气库项目,都市圈外环管网工程,LNG高效利用工程,铜梁天然气液化工厂和梁平天然气液化工厂;“开江―梁平”海槽两侧勘探项目,“合川―安岳”一带须家河组气藏勘探项目,开县、垫江至长寿一带实施深化勘探项目,川东北高含硫气田产能建设项目,须家河组新气藏产能建设项目,老区气田产能建设项目等,推进实施天然气“县县通”工程。

成品油。中石油中缅原油管道及千万吨炼油项目,中石化―成品油管道工程,唐家沱、等多座油库建设和扩容工程。

页岩气。南川、秀山2个页岩气中标勘查区块开发利用,黔页1井、页1井、梁平页岩气示区建设,渝东北、酉阳东、酉黔3个页岩气区块竞标开发。

新能源。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3.6万千瓦)、市第三垃圾发电厂(3.6万千瓦)、万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1.8万千瓦)、长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万千瓦);开展石柱玉龙、大堡梁、万盛南天门、丰都三坝、奉节茅草坝、金凤山、万州蒲叶林等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和建设水、秀山、酉阳、开县等区县生物质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23.4万千瓦)。

四、保障措施

(一)确保将作为国家能源资源优先配置地区

争取国家将市调整为能源调入地区,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统筹布局市能源平衡保障。依托“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定位,寻求国家层面统筹考虑市能源结构和区域能源供需平衡,并利用综合交通区位优势争取定位为国家能源战略储备基地和转运中心。重点争取国家能源战略中将纳入国家煤炭平衡畴,积极推动“疆煤入渝”纳入国家能源战略并尽快实施,构筑市“1+3”的中长期煤炭输入格局,并明确作为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能源消纳地区,在国家核电规划中将核电项目定位为优先发展的区域性支撑电源。(二)强化项目支撑

(三)扩大开放强化区域能源合作

市周边省(区)能源资源相对丰富,“十二五”期间,将逐步提高对周边省(区)的能源对外依存度。加强与、、、、、等省(区)交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市能源对外合作的战略发展理念在周边省(区)中达成广泛共识。“疆煤”入渝前重点做好黔煤、陕煤、甘煤调入;以市场换资源,按照“输煤输电并举”的原则与周边省份开展能源合作;根据自身电网特性合理有序消纳西南水电;加强包括电网、铁路、水运和管道等多种能源输入通道能力建设,建立多渠道多种类的多元能源输入格局,合理控制单个渠道能源输入的规模,科学分散风险。

建立健全对外能源合作的战略机制,加强企业层面的合作。利用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改革、两江新区等优势政策,对进入市场的国家大型能源企业发展制订配套政策,给予积极支持;支持市企业到及周边省(区)参与煤炭勘探和开发;扶持中小型能源企业发展,支持周边省(区)符合国家政策和节能减排标准的能源企业在渝拓展能源业务。

(四)节约能源

能源节约是能源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途径,市能源发展应坚持节能优先、效率为本。要抓紧建立节能型生产体系、节能型消费体系、节能型管理体系;保障基本用能,鼓励节约用能,限制过度用能;在抓好能源生产领域节能和工业生产节能的同时,重点开展交通领域、

建筑领域和社会节能工作;通过节能调度、节能量交易、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等方式,加快淘汰小火电机组,降低燃煤发电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优先满足可再生能源和煤层气发电上网,提高能源生产效率。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引导高耗能行业健康发展,加快淘汰高能耗低产出的落后产能,抑制高耗能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对电解铝、铁合金、钢铁、电石、烧碱、水泥、黄磷、锌冶炼等行业中属于限制类、淘汰类的企业,严格实行能源总量控制和差别电价政策。

(五)深化能源价格改革

逐步建立和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治理成本的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节约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煤炭成本构成。积极稳妥推进电价改革,在厂网分开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与发电环节适度竞争相适应的上网电价机制;加强输配电价格成本监审,建立与电力市场机制相适应、有利于电网健康发展的输配电价格体系;优化销售电价结构;逐步创造条件,在合理制定输配电价的基础上,实施较高电压等级或较大电量的用户直接向发电企业购电。合理制定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继续严格执行国家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政策。逐步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执行一省一价的综合天然气价格。按照有利于节约石油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积极稳妥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完善现行石油定价机制。

(六)完善财税调节机制,加强能源行业宏观调控

加大市级财政对重点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落实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市场准入管理,对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的能源相关技术改造项目给予税收优惠。继续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引导乌江电力、聚龙电力和三峡水利电力等地方电力企业规发展。优化全市天然气市场格局,支持市燃气集团兼并重组区县地方燃气企业,引导凯源燃气、三峡风燃气等有实力的燃气企业规发展。

(七)发展能源金融,建立能源要素市场

大力发展市能源金融,对于能源资源的获取与开发、能源价格信号的产生与传递、能源市场风险规避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优化银行对能源行业的信贷资金配置,有效防止能源行业信贷风险,拓展新兴能源产业融资渠道;积极推进能源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充分利用市西部地区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研究筹建国家级能源要素交易市场和节能减排指标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能源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积极推动能源资产证券化;依托能源优势产业,培育能源类上市公司。

XX村巩固提升规划-2020.doc

XX乡XX村巩固提升规划(2019年-2020年) 2018年,XX村成功接受了市、区级验收,顺利实现“村退出、户脱贫”工作目标,圆满完成了2018年度脱贫摘帽各项工作任务。2019年,既要解决未脱贫人口的帮扶问题,又要防止脱贫人群返贫现象发生,直到2020年迈上全面小康之路。经与驻村工作队研究并报乡政府审定,制定2019年至2020年巩固提升规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村距XX城区28公里,距离XX乡政府所在地13公里,幅员面积14.9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278户960人,2014年列入省定贫困村,2018年退出,有贫困户50户168人,贫困发生率为17.4%,2018年脱贫48户158人,计划2019年脱贫2户10人,目前,贫困发生率1.04%。全村有低保户XX户XX人,其中,贫困户XX户XX人,五保户XX户XX人,特困供养XX户XX人,残疾人户XX户XX人,全村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发展种养殖产业为主。 二、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略,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成效。2019年,全村在2018年稳固脱贫的基础上,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户10人脱贫,做好脱贫人口返贫及五类重点人群监测预警,全村贫困发生率持续走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

升。2020年,全村保障好2018年、2019年两年脱贫人口增收产业持续稳定,增收渠道多样,家庭经济收入稳中有进。进一步发展壮大增收产业,做强集体经济,增强群众“造血”功能,严防因其他原因返贫,与全国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三、主要内容 (一)建强队伍,规范管理,阵地作用发挥更加明显。 2019年,重点做好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要把真正想为群众干事,能为群众干事的人才推选出来,配齐配强村组干部队伍。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加强干部培训学习,不断提升班子履职能力。要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及“一事一议”制度,提高村民民主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村级特邀监督员职能作用,坚持政策、项目、资金公示公告,确保村级运行管理阳光、公开、透明。落实“坐班值班”及接访制度,强化为民办事服务,妥善处理群众合理诉求,加强文化室运行使用管理,做好广播、图书借阅、电子阅览室、文化器材使用登记。不断增强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对标对表,查漏补缺,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建设,个别组道还未实现继续延伸,群众出行难未得到全面解决。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计划硬化通组公路XX公里(其中,3组XX公里,6组XX公里,7组XX公里,9组XX公里,11组XX公里),同时要加强已实施硬化村组道路的管护力度,完善路牌及各类警示标识标牌,并建立和完善日常养护长效保障机制与清扫机制,选聘公益性岗位XX名,强化道路清洁维护工作,确保路容

重庆市能源工业三年振兴规划

市能源工业三年振兴规划 能源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应对我市由能源自给自足地区转变为能源输入地区的总体形势,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加快构建多渠道能源保障体系,特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13―2015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发展现状 我市能源资源有限,“贫煤少水,富气无油”,属于一次能源匮乏地区。直辖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能源工业取到了极大发展,辖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与周边省份的能源战略合作进一步加强,以电力为中心、煤炭为基础、天然气为补充的能源保障体系初步形成。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能源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形成三个“千万千瓦”电力建设战略格局,其中,开工建设“千万千瓦”电源项目,总投资605亿元;推进前期工作“千万千瓦”电源项目,总投资588亿元;策划储备“千万千瓦”电源项目,总投资930亿元。电力装机容量较直辖初翻了两番,达到1296万千瓦;电网建设形成500千伏“日”字型双环网架,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原煤产量大幅提高并稳定在4000万吨/年左右;“川气东送”供气稳定,城镇气化率达到95%。

(二)面临的形势。 1.国外能源发展形势 全球能源消费呈现持续稳定增长趋势。世界能源消费以油气为主的格局在短期不会改变,油气供应的集中度越来越高,随着传统能源开发利用成本的逐步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带来的减排压力,清洁低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能源资源瓶颈约束将长期存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带来的能源需求将会持续增长,一次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难度显著增加。生态环保成为长期制约能源发展的瓶颈。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阶段,加上庞大的经济规模和人口基数,能源消耗带来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环境因素成为经济和能源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节能减排任务十分繁重。 2.国家能源发展思路已转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明确“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用能管理”。国家能源发展思路已从偏重保障供给向引导消费、科学调控转变;从严重依赖煤炭向多元发展绿色、低碳能源转变;从过度依靠国能源向立足国和加强国际合作并重转变;从生态环境保护滞后于能源发展向生态环境保护与能源发展协调推进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向科技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变;从各能源品种独立发展向多种能

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文)

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文) 2009年05月19日 16:22:55 轻工业承担着繁荣市场、增加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轻工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特编制本规划,作为轻工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轻工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轻工业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与实力明显提高,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吸纳就业和惠农作用显著。2008年,我国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623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家电、皮革、塑料、食品、家具、五金制品等行业1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出口总额309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1.7%,产品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自行车等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全行业吸纳就业3500万人。轻工业70%的行业、50%的产值涉及农副产品加工,使2亿多农民直接受益,对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制浆造纸、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皮革等行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

术和关键设备,具备了较强的集成创新能力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已成为轻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 但是,轻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现。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出口产品以贴牌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二是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生产能力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尚未形成多元化格局。中低端产品多,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严重。三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50%,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8%。四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企业质量安全意识不强,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轻工业造成严重冲击,国内外市场供求失衡,产品库存积压严重,企业融资困难,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轻工业稳定发展形势严峻。我国轻工业市场化程度较高,适应能力较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内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为轻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只要抓住时机,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下决心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就能够实现轻工业的调整和振兴。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 渝府发〔2012〕84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 三年振兴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2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人民 政府 2012年8月15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是重庆市迅速崛起的新兴支柱产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明确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3―2015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提升配套能力为重点,坚持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软硬兼具的产业发展格局,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已成为重庆市工业的支柱产业,奠定了跨越式发

展的基础。 1.创建了垂直整合和全微笑曲线的发展模式。惠普、宏碁、华硕、东芝、富士通等五大品牌,广达、富士康、英业达、仁宝、纬创、和硕六大代工企业分别布局西永综合保税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500余家零部件企业聚集璧山、铜梁、永川、江津等区县,引进了惠普、华硕、佳杰、贝宝结算中心和惠普、宏碁研发中心等,形成了“品牌+代工+配套”的“5+6+500”产业体系和“研发+制造+结算”的发展模式。 2.产业规模快速扩大。2011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产值及软件业务收入2017.07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近10倍,年均增长率达45.8%。其中,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1511.28亿元,年均增长率46.94%,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8个百分点。软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505.8亿元,年均增长率44.67%。

金刚镇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金刚镇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为深入贯彻中央、省、长沙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精神,根据《中共浏阳市委浏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以及《浏阳市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围绕打造“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秀美宜居新金刚”和湘赣边区域工业强镇、文化名镇、旅游新镇、边贸重镇的目标,按照“找准支点,突出特色,综合施策,全面推进”的思路,特制定如下三年行动计划。 一、工作目标 落实浏阳市“10+3+3+3”工作机制(十项重点工程、“三会”工作体系、三类要素平台、“三制”推动机制),全力推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秀美宜居新金刚”建设,实施十三个工作计划,到2020年取得明显成效,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推进机制全面确立;特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全镇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7%以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文明风尚持续向好,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镇在全市公众安全感测评中达到95分以上;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平台运转有效,发展要素向乡村汇聚的通道更加顺畅,探索出具有金刚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 二、工作重点 立足发展基础,坚持问题导向,以浏阳市“十项重点工程”为纲领,着力实施十三个专项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提升、文明素养提高、乡村治理提效、基础设施提档、民生服务提标,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全域振兴。

1.品牌强农行动计划。落实市“品牌强农”特色产业建设工程,重点扶持金刚本土的“黑山羊”、“彩色稻”等一批特色产业,在各个产业中培植一批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深入推进“公司+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培育黑山羊、小水果等“浏字号”农业特色品牌,力争将彩色米打造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做好一村一品、一品一社、一社一带头人、一社一套服务设施、一社五化(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创建一个“三品一标”基地和品牌,发展精深加工,促进产业整合。(责任领导:罗柱,责任单位:农业办、各村(社区) 2.人才强农行动计划。落实市“百社千户”新型主体培育工程,突出新型经营主体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力地位,利用上级政策支持,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型种养大户、示范型家庭农场、服务型农民合作社,依靠其带动一般农户,坚持走绿色生态、适度规模发展之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大力支持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返乡下乡创业,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到2020年培育创建2家长沙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每个村(社区)至少培育1家以上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种植合作社。(责任领导:罗柱,责任单位:农业办、各村(社区) 3.科技兴农行动计划。落实市“科技兴农”农技人才培养工程,按照培育本土人才和引进院校农技专家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到2020年,围绕特色产业和示范片区,建设2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培育20名以上农业技术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适当加大投入,强化保障,推进“一乡镇一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一村一站点(农业综合服务站点)”建设,使农技推广人才成为产业兴旺的中坚力量。实施农业科技人才特聘计划,开展高等院教共建行动,加快农业科技成

重庆市能源工业三年振兴规划

重庆市能源工业三年振兴规划 渝府发〔2012〕89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重庆市能源工业三年振兴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能源工业三年振兴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2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人民 政府 2012年8月15 日

重庆市能源工业三年振兴规划 能源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应对我市由能源自给自足地区转变为能源输入地区的总体形势,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加快构建多渠道能源保障体系,特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13―2015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发展现状。 我市能源资源有限,“贫煤少水,富气无油”,属于一次能源匮乏地区。直辖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能源工业取到了极大发展,辖区内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与周边省份的能源战略合作进一步加强,以电力为中心、煤炭为基础、天然气为补充的能源保障体系初步形成。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能源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形成三个“千万千瓦”电力建设战略格局,其中,开工建设“千万千瓦”电源项目,总投资605亿元;推进前期工作“千万千瓦”电源项目,总投资588亿元;策划储备“千万千瓦”电源项目,总投资930亿元。电力装机容量较直辖初翻了两番,达到1296万千瓦;电网建设形成500千伏“日”字型双环网架,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原煤产量大幅提高并稳定在4000万吨/年左右;“川气东送”供气稳定,城镇气化率达到95%。

(二)面临的形势。 1.国内外能源发展形势。全球能源消费呈现持续稳定增长趋势。世界能源消费以油气为主的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油气供应的集中度越来越高,随着传统能源开发利用成本的逐步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带来的减排压力,清洁低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能源资源瓶颈约束将长期存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带来的能源需求将会持续增长,一次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难度显著增加。生态环保成为长期制约能源发展的瓶颈。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阶段,加上庞大的经济规模和人口基数,能源消耗带来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环境因素成为经济和能源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节能减排任务十分繁重。 2.国家能源发展思路已转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明确“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用能管理”。国家能源发展思路已从偏重保障供给向引导消费、科学调控转变;从严重依赖煤炭向多元发展绿色、低碳能源转变;从过度依靠国内能源向立足国内和加强国际合作并重转变;从生态环境保护滞后于能源发展向生态环境保护与能源发展协调推进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向科技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变;从各能源品种独立发展向多种能源互补与系统融合转变。当前国家能源发展的三大目标为:保障能源安全的安全目标;提高能源系统物理效率及经济效率的效率目标;减少能源开发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是重庆市迅速崛起的新兴支柱产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明确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3―2015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提升配套能力为重点,坚持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软硬兼具的产业发展格局,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已成为重庆市工业的支柱产业,奠定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1.创建了垂直整合和全微笑曲线的发展模式。惠普、宏碁、华硕、东芝、富士通等五大品牌,广达、富士康、英业达、仁宝、纬创、和硕六大代工企业分别布局西永综合保税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500余家零部件企业聚集璧山、铜梁、永川、江津等区县,引进了惠普、华硕、佳杰、贝宝结算中心和惠普、宏碁研发中心等,形成了“品牌+代工+配套”的“5+6+500”产业体系和“研发+制造+结算”的发展模式。 2.产业规模快速扩大。2011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产值及软件业务收入2017.07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近10倍,年均增长率达45.8%。其中,规模以

上电子制造业1511.28亿元,年均增长率46.94%,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8个百分点。软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505.8亿元,年均增长率44.67%。 3.企业经济效益逐步增长。2011年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8%,比2005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0万元/人?年,比2005年增长114%。 4.产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有所提升。2011年企业R&D研发投入强度为1.2%,比2005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10%,通信和数字医疗等相关领域的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5.产业能耗水平有所下降。企业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加强,2011年制造业万元产值耗煤0.0138吨,比2005年下降了近20%。 6.物流大通道建成。“渝新欧”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开通,“渝深”和“渝沪”五定班列常态开行,重庆成为内陆首个中欧“安智贸”试点港口,实现多国海关“一卡通”。国际航空货运实现从无到有,国际出口货量增幅、货运航空公司数量、国际货运航线数量、国际货运航班频率在中西部位列第一。 表1 重庆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发展现状

环翠区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附件 环翠区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 根据《环翠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确定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统筹推进2018-2020年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特制订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相关重大事项。 一、产业振兴行动 (一)加快提升现代海洋渔业 1.实施良种提升工程。依托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国家级牙鲆原种场、国家级花鲈原种场建设,组织实施良种提升工程,构建现代化良种研发繁育体系,巩固并提高大菱鲆、牙鲆、花鲈、海参等苗种繁育基地优势,打造4家“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1。到2020年,全区年繁育优质鲆鲽鱼类、海参等苗种数量20亿单位以上,牙鲆鱼卵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大菱鲆鱼卵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5%以上,主导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鲆鲽鱼类原种保存、良种选育及苗种扩繁基地。(责任单位:海渔局;第一个部门为牵头部门,下同) 1 . “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威海昌源水产有限公司、威海裕隆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威海圣航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威海百世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2.制定全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按要求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设定发展底线,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规范养殖用海秩序,稳定基本养殖面积,压缩近海养殖规模,拓展外海养殖区域,促进养殖与城市建设、景观相协调。(责任单位:海渔局,各有关镇街) 3.水产健康养殖示范。以9处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为重点,全面推广健康养殖、标准化生产,完善水产品养殖企业标准,推进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到2020年,省级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达到12家。(责任单位:海渔局) 4.争创省级海洋牧场建设示范项目。根据山东海洋牧场建设规划,在褚岛、双岛湾已建成人工鱼礁区的基础上,稳妥发展以海产品增殖为主的经济型人工鱼礁,积极发展以海洋生态与资源修复保护为主的生态型人工鱼礁。探索在孙家疃北部海域实施大型深水网箱项目,利用北黄海冷水团开展三文鱼等养殖试验3。(责任单位:海渔局,孙家疃街道) 5.增殖放流行动。规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行为,有效恢复近海渔业资源,创建省级渔业增殖站43处以上,提高日本对虾、许氏平鲉、黑鲷、大泷六线鱼、牙鲆等水产苗种放流 2 .9处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威海北海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场、威海裕隆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威海蓝源水产有限公司、威海市市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威海圣航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威海乾盛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威海圣鲲水产有限责任公司、威海百泰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威海昌源水产有限公司。 3 .主要是指海王牧场项目。 4 .省级渔业增殖站一年一审,2018年具有资格的单位为:威海圣航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威海裕隆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威海乾盛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共3家企业。

物业未来三年战略发展规划

×××物业未来三年 战略发展规划(LOGO) 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目录 第一部分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1) 第二部分公司管理现状 (7) 第三部分公司发展定位、目标与思路实施 (8) 第四部分未来3年实施计划(2014-2020年)…………… 12 16结束语……………………………………………第五部分. ×××物业未来三年战略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行业发展“黄金十年” 我国物业管理产生于本世纪80年代初。以广州、深圳为代 表的一些南方沿海城市,在借鉴和吸收香港房屋管理的经验基础上,建立了以住宅售后管理为主的我国物业管理的最初模式。 2000-2009年的十年,是中国物业管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物业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重 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促就业的重要力量。2008年末物业服务企业数量为58406家,从业人员达到2501195人;物业服务企业在管房屋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比2004年增长335%,年 均增速为%。2004-2008年物业管理发展非常迅速,在推动城市的工业化、城市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率先发展,其物业管理的发展也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占据了全国%的企业数量,61%的从业人员和72%的主营业务 收入,行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 随着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今后一段时间,在东部地区的物业管理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将呈现行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和不可阻挡 的加速发展态势。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目标

一船舶产业调整和振兴的规划目标 1.船舶生产稳定增长。今后三年船舶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力争2011年造 船产量达到5000万吨,船用低速柴油机产量达到1200万马力。 2.市场份额逐步扩大。2011年造船完工量占世界造船完工量的35%以上,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市场占有率达到20%,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占有率达到10%。3.配套能力明显增强。三大主流船型本土生产的船用配套设备的平均装船率 达到65%以上,船用低速柴油机、中速柴油机、甲板机械等配套设备的国内市场满足率达到80%以上。 4.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在高端船舶市场具备较强国际竞争 力,若干个专业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初具规模,一批船用配套设备生产企业发展壮大,环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成为世界级造船基地。 5.研发水平显著提高。三大主流船型研发设计实现系列化、标准化,形成一 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船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开发取得突破。 6.发展质量明显改善。骨干船舶企业基本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三大主流船型 平均建造周期缩短到10个月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三年累计降低15%,钢材利用率显著提高。 二电子信息产业规划目标。 促增长、保稳定取得显著成效。未来三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产业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不低于0.7个百分点,三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50万个,其中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近100万人。保持外贸出口稳定。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和相关服务培育成为消费热点,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带动传统产业改造,信息化与工业化进一步融合。 调结构、谋转型取得明显进展。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大幅提高。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从12%提高到15%。稳步推进电子信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核心技术有所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等领域的应用创新带动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三纺织工业规划目标。 2009~2011年,纺织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品种质量有明显提高,产业布局

战略规划案例企业三年规划参考

战略规划——经典案例 三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2009年-2011年) 编订时间:2009年5月 实施时间:2009年月 目录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则编制背景 (二)规则指导思想及原则 (三)规划时限 二、公司概况 三、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一)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二)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 (三)客户力量的分析 (四)供应商力量的分析 (五)企业现状分析 四、企业总体战略规划 (一)企业三年发展总目标 (二)阶段发展目标 五、战略实施 (一)人力资源战略 (二)经营管理战略

(三)品牌营销战略 (四)财务管理战略 六、战略控制 (一)事前控制 (二)事后控制 (三)随时控制 福州某某解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2009-2011年发展战略规划(初稿) 【摘要】: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与纲领,指引企业发展方向,明确企业的业务领域,指导企业资源配置,指明企业的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措施。制订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有利于建立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愿景,使员工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和奉献精神,从而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现结合行业及公司当前发展趋势,在PEST分析和SWOT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某某公司2009—2011年三年发展战略规划。 【关键词】:某某公司三年发展战略规划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则编制背景 福州某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下简称“某某公司”)创立于2008年10月,在经历了旗下子公司福州某某物流有限公司(下简称“福州物流公司”)自2005年成立到现在短短几年时间的市场竞争洗礼,已迅速发展成为福州地区较具规模的汽车销售和服务企业之一,业务范围涉及汽车销售及相关消费信贷、保险、车辆维修、备件销售、汽车挂靠、货物运输等各个方面。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DOC 15)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 前言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东北地区振兴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重在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确定振兴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发展任务,统筹协调区域发展重大问题,完善加快东北地区振兴的政策措施。 规划范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 规划以"十一五"时期为重点,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一、面临的形势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以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企业技术进步成效显著,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进展顺利,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稳步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三年,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经济综合实力提高最显著、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了重大进展。 今后五到十年是东北地区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阶段,东北地区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振兴的内涵,指明了发展方向;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有利于东北地区加快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不断完善,有利于推动东北地区与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步伐加快,为东北地区拓展经贸合作领域和空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了更多机遇。 但是,东北地区在振兴进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市场化程度低,发展活力不足。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装备制造业产品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有待提高,原材料工业精深加工度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四是区内部分资源供给能力下降,一些流域、区域和海域环境污染相当严重。五是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缓慢,社会、生态问题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和振兴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转变发展观念,增强发展活力。以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以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为突破口,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

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经典版)

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信息来源:市发展改革委综合科发布时间:2009-5-4 阅 读 1813 次 [打印本页]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2009年元月中旬以来,国务院相继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工业、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时间是自2009年至2011年。统计显示,除物流业之外,其他九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总额的比重约为三分之一。十大产业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主要措施如下: 汽车产业:加快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必须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需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企业联合重组,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加强自主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一要培育汽车消费市场。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从2009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国家安排50亿元,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换购轻型载货车以及购买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

增加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资金,并清理取消限购汽车的不合理规定。二要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三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今后三年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四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示范推广。五要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完善汽车消费信贷。 钢铁产业:加快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必须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变强。一要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落实扩大内需措施,拉动国内钢材消费。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稳定国际市场份额。二要严格控制钢铁总量,淘汰落实产能,不得再上单纯扩大产能的钢铁项目。三要发挥大集团的带动作用。我国目前有大小钢铁企业1200家左右,其中大中型钢铁企业约70家。钢企数量多、产业集中度低,导致国际铁矿石市场价格飞涨,同时降低了钢铁业利润率,要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和特大型钢铁集团,优化产业布局,提高集中度。四要加大技术改造、研发和引进力度,在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中列支专项资金,推动钢铁产业技术进步,调整品种结构,提升钢材质量。五要整顿铁矿石进口市场秩序,规范钢材销售制度,建立产销风险共担机制。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目标

船舶产业调整和振兴的规划目标 1.船舶生产稳定增长。今后三年船舶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力争2011 年造船产量达到5000 万吨,船用低速柴油机产量达到1200 万马力。 2.市场份额逐步扩大。2011 年造船完工量占世界造船完工量的35%以上,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市场占有率达到20%,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占有率达到10%。 3.配套能力明显增强。三大主流船型本土生产的船用配套设备的平均装船率达到65%以上,船用低速柴油机、中速柴油机、甲板机械等配套设备的国内市场满足率达到80%以上。 4.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在高端船舶市场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若干个专业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初具规模,一批船用配套设备生产企业发展壮大,环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成为世界级造船基地。 5.研发水平显著提高。三大主流船型研发设计实现系列化、标准化,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船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开发取得突破。 6.发展质量明显改善。骨干船舶企业基本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三大主流船型平均建造周期缩短到10 个月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三年累计降低15%,钢材利用率显著提高。 二电子信息产业规划目标。 促增长、保稳定取得显著成效。未来三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产业发展对GDP 增长的贡献不低于0.7 个百分点,三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50 万个,其中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近100 万人。保持外贸出口稳定。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和相关服务培育成为消费热点,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带动传统产业改造,信息化与工业化进一步融合。 调结构、谋转型取得明显进展。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大幅提高。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从12%提高到15%。稳步推进电子信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核心技术有所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等领域的应用创新带动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三纺织工业规划目标。 2009?2011年,纺织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 化,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品种质量有明显提高,产业布局趋于合理,自主品牌建设取得较大突破,落后产能逐步退出,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