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如何理解天人相应

如何理解天人相应

如何理解天人相应
如何理解天人相应

如何理解天人相应

中医学(针灸方向七年制)刘俊 2009023082

精气是宇宙的本原,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的有机整体;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亦由精气构成。精气作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联系,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这一由无形之气把整个宇宙万物练习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实际就是《庄子.天下》所谓的“天地一体”的观点。人为宇宙万物之一,处于天地气交中,故也为这个整体的一部分,通过气的中介作用,人与天地万物的变化息息相通。如《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岁月相应也。”此为天人相应一也。

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由阴阳二气对立统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部位、功能划分为阴阳两部分。《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就人体而言,脏腑形体分为阴阳: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属阴……五脏属里,故为阴;六腑属表,故为阳。经络系统也分阴阳:属腑而行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经,属脏而行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经。由上可知:人体脏腑经络形体组织结构无不包含阴阳,与宇宙之阴阳相互交融,合而为一。

研究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学说更是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点。一般认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又,

肝属木,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因此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同理:心、小肠、脉、面、舌皆与火有关;脾、胃、肌肉、唇、口皆与土有关;肺、大肠、皮肤、毛发、鼻与金有关;肾、膀胱、发、耳、二阴与水有关。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说明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除精气、阴阳、五行外,更有一系列现象表明天人相应。中医学将天人相应思想贯穿于治疗原则、治疗手段等各个方面。“三因制宜”是天人相应主导思想的典型反映。揭示出天人相应论的另一深刻内涵在于:人与天相应,既包括群体共同的生理、病理与天相应也包括个体特殊的生理、病理与天相应。

人体的脏腑功能与四季相应:《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通于春,心者通于夏,肺者通于秋,肾者通于冬。”(脾通于长夏)由此可知,人体的五脏与四季相应。人体的生理功能与月节律相应:人体朔日气血相对虚弱,望日较为充盈。所以人体的生理功能与月节律的周期性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的生理功能与日节律相应:《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旦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人体内阳气与日节律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人体的疾病易感性与季节有关。如《内经.厥论》:“春夏则阳气多而阴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说明自然界四节气候变化,人

体都能与之回应,现实中表现为某特定疾病的季节性易感。类风湿性关节炎春季易发,中暑、痈疽夏季易发,中风、慢性支气管炎冬季易发。人体的疾病呈现月节律特点。《素问.八正神明论》:“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人体的疾病呈现日节律规律。卫气日行于阳而夜行于阴,如果夜不得入阴,则可导致夜不能眠,或多梦;又如咳嗽,白日止而夜晚咳嗽凶猛。反之,若白日不能行于阳,则倦怠,困乏。人体的疾病与二十四节气相关联。往往在节期将至之时甚为严重,过了节气就会大好,否则性命堪忧。

总上可知,天人相应的观点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并以此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周易》等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的指导,包含着深邃的哲理。它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自然界获得生存的必要条件,同自然界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人的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天人相应”整体观汲取了古代先进的哲学、逻辑学的思维方法,今天仍体现了医学发展的方向。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教学内容导入儒家思想的发展: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时期不断发展――秦朝时遭到打击――汉初逐渐恢复――汉武帝时成为正 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盛行的时间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特点)黄帝和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①从来源上讲,基础是早期的道家理论;在道、法为主的同时,又兼采阴阳家、儒家、法家的思想,可以说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②其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有为,无为就是一种作为,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作为,是在政治上少作为的办法缓和社会矛盾。在哲学上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盛行的状况(教材小子部分的介绍,阅读框还补充了“萧规曹随”的典故)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王充就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她批评地吸收了先秦诸子的学说,自成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把春秋战国的朴素唯物主义学说向前推进了一步,其思想的显著特征就是具有强烈的批评性。 西汉末东汉初,由于统治者的提倡,谶纬神学盛行。谶纬神学就是由董仲舒所创立的儒家神学发展而成的一种迷信学说,它妖化了孔孟,腐蚀了学校,僵化了学术思想,王充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①反对“信师就是古”,主张“极问”。这对于打破盲目崇拜孔孟的迷信思想、揭露当时儒家神学的虚妄有重大作用,也就是对师生关系、古今关系的一种有益探索。 ②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贯通”。王充批评当时的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学用相违,所培养的人只知“记诵章句”,实际运用、动手能力极差。她认为接受教育要能“贯通”,能通览古今,学用结合,有独立见解,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她的这种主张在教育史上也就是由积极意义的。 在《论衡》中,王充提出了与董仲舒所创立的儒家神学明显对立的论点: ①“天道自然”。无论就是天、地,都就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人不能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天,天也不能支配人,天与人之间不存在精神上的联系。 ②万物自生,万物一元。天没有创造万物,天与世界上其她任何事物一样,都就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不生不灭,就是组成一切事物的基础。人也就是由“元气”构成的,皇帝与老百姓都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③人死魂灭。王充认为,所谓灵魂就就是人的精神。精神依赖人的形体而存在。人死了,形体失去了活力,人的精神也就消散了。 2、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 ①论教育与人性改良 王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比较正确地阐述了人性与教育与环境的关系,充分肯定了教育与环境对人性发展的巨大作用。王充认为,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个方面:正性、随性、遭性。 “正者,禀五常之性也。”王充把禀有“五常之性”作为人类区别于其她物种的标志。 “随者,随父母之性也。”五常之气,人人皆有,但就是每个人体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与各人禀受五常之气中各种不同类型的气的比例与多少有关,就是受父母影响的结果。 “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怀孕期间,母体内、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可以改变五常之气的比例。 王充把人性分为三种:有生来就善的人,就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就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就是中人。人性的善恶,并非受命于天,而就是由自然的“气”构成的,人性“秉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教育对人性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人的善恶关键在于教育,教育可使恶人变善,使中人定型,也可使善人变恶。王充的性之善、恶,不就是对人的道德定性,而就是表示人禀受的先天气质对接受道德教育的难易程度与对个体的与谐发展就是否有利。 王充还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 ②论教育对改造社会的作用 王充重视知识的力量,“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所谓“仁义之力”,指道德与知识的力量,它就是教育与学习的结果。王充认识到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所表现的隐效性,极其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作为其她事业基础的作用。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最全版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 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西汉初70 余年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黄老之学的内容分析说明其兴衰过程 从背景含义内容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对董仲舒改造儒学并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学习,认识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学情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初略学习到,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知识点不会陌生。但本知识点理性较强,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有限,让其较为系统深入地理解该知识还有很大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传说故事和课本的图文史料、深入浅出,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能有初步的认识理解。 教学过程: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兴起原因 (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吸收秦亡教训,采用休养生息政策。 (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要点点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 2、兴盛: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 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要点点拨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与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时间

《内经》中天人相应的思想内涵

人的自然属性是说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员,要服从于自然界变化的总体规律,或者说人类的进化一定要符合自然界的进化的速度和规律,这就是天人相应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每时每刻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气与自然之气是息息相通的。《素问·生气通天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是生命之根本。《灵枢·邪客篇》也说:“人与天地相应也。”即人的生活要适应天地自然界的变化,“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以顺应自然,故天地人是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此处更强调全方位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上养天气来养护头颅,顺应地气以养护双脚,情感和谐相处,要调五志以养五脏才能调养五脏之气“怡悦情志”。 天人相应是指天、地、人三者协调,包括周边一切环境,即包括自然界气候变化,阳光雨露,风力湿度,也包括紫外线等射线,如气候骤变,严寒酷暑,久旱无雨,阴雨连绵;南方的冻雨,北方的特大风雪灾害等。如2010年南方五省市酷暑干旱,水库干涸,草木枯萎,对人的生活条件造成极大的危害,这种自然灾害导致了人民多病,牲畜死亡,这是自然环境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天人不相应的具体表现。再如由于工业发展,排放的有毒气体及温室气体,汽车尾气的排放,有机环境的改变,空气污染。 另外由于战争、地质变动等自然灾害,地震大患之后必有大疫。《内经》对气候变化有很明确的认识,认为“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若“无萌则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露不精(晴),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说明正常的天气是阳光明媚,天体自然之气转动生息无穷尽的,蕴藏着万物发展之生机,若“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若天气异常变化,贼风暴雨频作,则阴霾晦暗四起,昼不见日,夜不见星,这是自然界阴阳失序,天地之气升降失常,阳气者闭塞不升,阴气混浊不降,造成天地之气混浊不清,遮阻光明,影响植物生命之源,即是参天大树也难免枯槁死亡,对人体也是极大的灾害,此乃是人与自然不相应也。这种思想观点是永恒的而且贯彻《内经》的始终。如《素问》的前五篇,均以人与自然的变化对人体影响为主体,如《上古天真论》中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于阴阳”即根据天地自然变化规律进行调养身体,又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如《四气调神大论》是以四时气候变化为依据进行养生防病,故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说明适应苍天之气,则精神意志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比较零散,汉代以后天人感应的神学色彩愈发浓重。只有汉代时期的天人感应经历了由建构到解构的过程。因此,阐述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能够呈现一个动态的且清晰的发展过程,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天人感应思想 。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哲学的感应,在对象和内容上尽管偶尔涉及物与物、人与物的关系,但主要还是指天与人之间的感通与应和。天人感应的观念起源很早,其痕迹散见于先秦的远古典籍中。为方便介绍,本文暂把其分为春秋以前和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 一) 春秋以前天人感应思想的萌芽 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体现在古书《诗经》、《尚书》、《周易》以及管仲的哲学思想中,现概括如下: 1.《诗经》中有多处体现了人与“天”( 帝)之间的矛盾,如“瞻仰昊天、则不我惠”,“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浩浩昊天,不俊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天( 帝) 似乎已被当做一种类似于人的、有性情的对象存在。正是基于这一点,一方面,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对天的行为作出感情的判断。另一方面,《诗经》中也有“克配上帝”、“顺帝之则”的原始感应意识。在远古先民的观念中,天无疑是作为一个人格神而存在,并主宰着人间的一切事务。因此,天是人们既崇拜又畏惧的对象。尽管“天命靡常”,人无法正确的认知或确凿地把握天的意志,但还是应该尽心尽力地去“昭事上帝”,“克配上帝”。因为有一个准人格化的天在监管你,所以,无论个人的 行为,还是国家的政治都必须与上天相称合、相呼应,努力做到与上天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顺帝之则”。否则,上天就会通过异常的天文现象予以谴告、警戒。远古先民认为,日食和月食现象的发生与君主统治的好坏有密切的联系。王行善政,人民安居乐业则不会出现日食月食现象。如果君王无道,百姓民不聊生,那么上天一定会通过日食月食来警告君王,敦促他弃恶从善。所以,人君国主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对违反天的意志的行为要及时加以改正。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重要的思想前提已经根植在远古先民的心灵深处,即天与人是可以相互感通的。而人是如何感知天的存在、如何与天相沟通呢要用“度”,即用自己

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

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 *导读:在先秦诸子的典籍中,记载了很多有关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萌芽,及至《内经》时期,对其进行了系统总结。在天人相应 在先秦诸子的典籍中,记载了很多有关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萌芽,及至《内经》时期,对其进行了系统总结。在天人相应学说的指导下,《内经》从医学角度讨论了养生问题,并以四时五脏阴阳为理论基础,深刻地论述了四时养生的作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四时养生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组织的机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古人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上创造了科学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四时阴阳规律是万物由生而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顺应它,就会健康无病;违背它,就会患病夭折。因此,根据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加以调摄,即所谓顺时气而

善天和,就能预防疾病的发生,延长寿命的时限。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春夏秋冬,四时交替,太阳升落,月落盈亏,暮去朝来,花开花谢世界万物都在按自己的规律不停地运动着。各种生物也随着季节,昼夜地循环交替显示出节律周期,这个定时节律称为生物钟。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活动与自然界的时间过程的周期变动是同步的、统一的。顺应这种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就能保持体内外阴阳气的协调,使人体机能正常同步进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三月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秋三月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即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要养收气,冬养藏气。人体生命活动的四时变化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自然界变化运动相一致。不仅如此,昼夜变化节律也与四时相应,《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其变化的道理同四季变迁规律一样,人体内的阴阳之气在一日中变化表现为生、长、收、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平旦人生气,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夜半人气入藏。这说

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三节五行学说 《郭进朝录入文本》一,五行的概括: 1.阴阳五行学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生克制化乘存的规律, 2.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维, 3.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木、火、土、金、水五种事物所构成, 4.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 5.都是在这五种物质不断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6.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应用于中医学, 7.用以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 体表与内脏的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 8.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9.所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0.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 二,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基本概念: ①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 ②五行中是“五”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③“行”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 ○4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 三,五行的特性: 1.五行特性,是古人在长期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接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 2.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 3.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①“木日曲直”曲,屈也。直,伸也, 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 ②“火日炎上”炎,是楚烧,炎热光明之意:上,是上升,炎上

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 ③“土庄稼穑”爱通归,稼,种植植物谷物,穡收获谷物, 稼穡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 ○4“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 革,革除、改革、变革。金具有能柔能刚、 —变革、肃杀的特性。金代表固体的性能, ○5“水曰润下”:润,湿润;下,向下。 水代表冻结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四,事物的现象和归类: 1,依据五行各自的归类,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 2,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 3,主要取像比类法和推演络绛法着两种, ①取像比类法:“取像”即是从事物的形象 【形态、作用、性质】由找出能反映本质特有征象, “比类”即是五行各自抽象属性为基准, 与某种事物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类 ②推演经络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推弹归纳其他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4,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 以空间结构的五个方位, 时间的结构四时或五季, 人体的五脏结构为基本根架, 5,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按其属性进行归类 6,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7,形成了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 8,用以说明人体一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五,五行学的基本内容: 1,五行学说有两种结构模式: ①一是对等的相生相克模式,简称“相生相克”模式

论董仲舒的法律思想

论董仲舒的法律思想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卢梭在这场思想革命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董仲舒是我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和政治活动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本文将结合他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和他个人的思想历程论述他对中国的政治与思想史的发展作用。 一。董仲舒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 1,社会经济背景 董仲舒是汉朝武帝时代人士,当时的中国经历了汉初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得以摆脱秦末的凋敝状况,社会经济开始出现巨大好转。这时人口开始增殖到历史的最高限,货币开始大量流通,国内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货币定价的市场,以此汉武帝任用桑弘羊改革汉朝的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而当时,国内政局却是封国格局,统一的货币与定价市场很难形成,这使得汉朝的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思考如何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为经济的发展做出准备。 2,社会政治背景 汉武帝时正是七王之乱平定之后,由于贵族制度的残留,汉朝实行的仍是封国制度与郡县制度的结合体,这对秦朝的郡县制度无疑是一种退步,而直接危及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统治地位。因此汉武帝开始以“推恩令”的方式来间接推行郡县制度以保证汉武帝对国内的政治专制和对匈奴作战时政治动员的有效实施。 3,思想文化背景 汉朝初年,汉朝最高统治者实行黄老之学,而九流十家在当时并未断绝,春秋战国时代所形成的“百家争鸣”的思想状况得以保持。这些多不利于国内思想的统一,更不利于汉武帝实行最高的君主专制,因此,富有雄心的汉武帝开始寻找一个能够统一全国的思想体系来保证自己政治合法性的确立。只有有这样的思想体系才能保证汉武帝自己既不被皇姓成员篡夺又不被人民造反。 董仲舒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对儒学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董仲舒继承、吸纳、融合了先秦儒家、墨家、法家和阴阳家等诸多学派思想,把各家各派中有利于统一集权、尊君爱民、安定社会的主张,以及关于社会发展变化的思想,根据时代的需要、君臣士民的希望,作了全面的批判和总结,从而形成了他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顺应了春秋战国以后百家思想的“合流”趋向,是学术思潮演变的必然结果,也是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的产物 二、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应其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内涵。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董仲舒建议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为维护封建统治帝王的绝对统治服务。它对进一步巩固汉武政权乃至维护整个封建社会的统一和稳定,防止封建割据,发挥了至关生要的作用。 2、以教化为大务、刑罚为辅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摘要:“天”是中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哲学重视“天”的传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神学主义体系。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十端说、人副天数说、祥瑞灾异说和受命改制说,其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即通过祥瑞灾异说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和历史观。这一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大一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在中国传统天人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天人感应人副天数谴告 一“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 (一)天为大神 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论证“天”为至上神,为万物之始。首先,董仲舒将“天”与宇宙万物建立起血缘伦理关系,把“天”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母体和缔造者。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即万事万物皆由“天”所生,没有例外。那么,作为万物之杰的“人”自然也是“天”的子民,董仲舒说:“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这样,“天”与人的关系就被等同于父与子的关系,从而在伦理上获得了至上权力的合理依据。 其次,董仲舒巧妙地借助阴阳五行学说将”天”进一步神化,“天之道,出阳为暖以生之,出阴为清以成之”,使得“天”与阴阳建立了必然的联系。因此,“天”自然就成为“王者之所最尊”,“百神之大君也”。这样一来,“天”理所当然地取得了统摄自然与社会的无上权威。 (二)人副天数 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感应,首先就在于“天人同类”。“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即人本身是“天”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称之为“人副天数”。 首先,人的形体结构就是“天”之模式的副本。“人之身,首窾而员(圆),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与“天”有着相同的模式;“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指出人体四肢关节、五脏六腑皆与“天数”相合,因此天人本为同类。 其次,不仅人的生理构造是“天”之模式的复制品,就连人的精神意志、道德属性也与天相同。董仲舒认为,人“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注意季节特点 中医学认为,四季气候对人的影响不能忽视,脾胃疾病存在鲜明的季节特点。因此在春夏之交季节变换之际,应当注意及时调整作息时间和衣着,做到“天人相应”。 春夏之交温暖多风,虽然气候已逐渐变暖甚至炎热,但也会受到突如其来的风雨变化而着凉受寒,而寒气又十分容易直中脾胃,使之产生胃脘痛和腹泻。因此,即使是在气候逐渐变暖的情况下,对胃部做好必要的保暖工作是重要的,所谓“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就是提醒我们要逐渐地减少衣着,对有脾胃疾病的患者来说更应如此。 规律生活,注意劳逸结合 春夏之交,日长夜短开始明显,天亮得越来越早。中医学对长夏来临之前如何注意规律的生活有很多 论述。因为白天越来越长,人们容易过度劳作,对人的气血阴阳等正气会产生不良后果。如中医传统的五劳七伤(久视伤血,久坐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等)讲的就是这些道理。而脾胃病患者大多存在脾胃

气血亏虚和阴阳失调、气机逆乱等病理因素,要注意生活调养,以保护正气。 五劳七伤不仅指白天,晚上也要注意,熬夜应当避免。这不仅因为夜间工作与白天相比更加伤神劳血,同时也因为昼夜的变化对人的胃肠功能也存在着显 著的影响。夜间工作与白天相比更加伤神劳血,同时也因为昼夜的变化对人的胃肠功能也存在着显著的 影响。夜间工作过晚会使胃肠的神经内分泌失调,产生一系列的胃脘不通、消化不良、嗳气等症状。所以应顺应睡眠、清醒的自然规律,使人体通过合理的睡眠在体能上得到补充,有利于对胃肠免疫和动力等功能的恢复,迎接对人体消耗更大的长夏到来作好充分准备。 饮食调摄,注意脾胃保养 春夏之交,既有春季的特点,又有初夏的特征。因为这个季节阶段气候变化比较明显,通过饮食调摄,从而达到脾胃保养十分重要。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饮食易软而易消化;餐次和餐量宜合理;食宜清淡,少吃辛辣重味及煎烤腌熏食品;忌沸汤、冷饮;戒除酗酒、吸烟之陋习,忌食浓茶浓咖啡。

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1

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 摘要:董仲舒儒是汉代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产生 深远的影响,他用“天人三策”的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以“天人感应”作为理论依据,这样使儒学融合了阴阳、五行及道家思想,从而锻造了儒学的兼容性和应变能力,使得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他的思想也对儒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肯定了他在西汉思想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董仲舒 董仲舒是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学思想和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儒学的历史性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古至今,人们对董仲舒的评价不一,到底他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不能从单方面来评价,要用辩证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功与过。 一、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 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在众多对策中,董仲舒的的对策很受汉武帝的欣赏,这就是汉学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董仲舒在对策中说“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秦继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禁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而国破亡矣”。又说“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董仲舒建议武帝要实行“更化”,就是肯定“有为”.否定“无为”,同时也就是改变主导思想路线,改变治国主张。在最后一次“对策”中明确建议实行“大一统”的政策。董仲舒的这些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了,班固评述此问题时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这可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是接受董伸舒的“对策”而实行的。董仲舒的

天人相应补泻有则

27 祖国医学的发掘,揭示了众多“天人相应”的人体自然节律,在此系统观指导下的时辰治疗,就是着眼于人体阴·阳消长的昼夜节律变化,合理地择时施药,从而提高药效的方法。《内经》中“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的记述,即提出了治疗上的时间性。 1 时辰治疗的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就正常调节生理活动以适应外界环 境的周期性变化有许多精辟论述,与近代“生物钟”学说不谋而合。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理论认为,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和转归与太阳的运转、月球的盈虚、昼夜季节的变化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节律性。如“朝则人气始生,日中人气长,夕则人气始衰,夜半人气入脏”,即体现了一天之中人体阴阳盛衰的昼夜节律变化。《灵枢·营卫生会》则阐述了一日之中营卫的周期性运动规律。《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还提到一年之中“气”的周期性运动规律等。这些在“天人相应”观指导下与“生物钟”学说相似的人体正常生理节律的阐述,为临床时辰治疗提出了理论依据。 关于时辰治疗早在《内经》中就有吐会于“日未出吐之”的记载,并指出“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说明违反时间规律治病会给病带来危险,强调了时辰治疗的重要性。《神农本草经》亦提出“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服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即提出服药时辰还应同病而异。《素问·刺疟篇》说:“凡治疟先食,如食倾乃可治,过之则失时也”,是公认的时辰准则。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就注意了治疗与时辰的关系。 后世医家继承发挥《内经》“天人相应”的系统思想,提出了大量择时治疗之法则。仲景根据季节更迭与五脏虚实的关系,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等论点。刘完素等极力主张吐药宜于平旦时服用;李臬等倡导益气升阳药、发汗解表药宜 于午前服用;张隐庵认为泻下药宜于日晡时服用;朱丹溪悟得“月生无泻,月荡无补,日部空无治”等因天气而调气血法则,从而为中医时辰治疗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时辰治疗的机理探讨 2.1 与人体阴阳消长相应 祖国医学提出“顺天之 时,而病可与期”的按时辩证施治原则,并发现机体 阴盛阳衰与昼夜之更的节律变化,对疾病及药效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昼夜之更,日升日落,人体的阴阳消长规律更是“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重,日西而阳气衰”,昼夜阴阳之变,子时一阳生,卯时阳与阴平。平旦至日中人体阳气渐升,以激发功能,故温补助阳药多宜在清晨或午前服用,而以寅末卯初为佳,“使人阳气易达故也”。午时一阳生,酉时阴与阳均,入夜则阳气始衰,需阴气以抑制,故滋阴养血药多宜在午后或入夜服用。清热泻火药多宜在午后阳气始衰、一阳初生之际进之较好。若能掌握自然之机,即可“因时而补宜为力”。 2.2 与人体经气运行相符 人体经脉中气血运行,在一日之中各有极盛和极衰的时间。如“营卫之气平旦由阴分出阳分,行阴二十五度,入夜则由阳分进入阴分,行阳二十五度”。一般而言,水湿之邪多留于阳分,气分,故应于平旦进服行气利水之剂,借营卫之气行阳之际,人体阳气旺盛,“以药以入”,以助阳行气利水。而清泻阴火、安神之药多入夜服用,以借营卫之气行阴之际,载药直达阴分,敛阳入阴,导神归舍。 2.3 与人体气机升降同步 为提高汗吐下药之疗效,可利用人体气机升降节律择时而服。朱丹溪说:“凡吐药宜升提其气”。刘河间提出:“吐时辰已午前,宜早不宜夜。”清晨正式人体气机上升之际,显然是用吐药最佳时机。午前人体之气浮于肌表、腠理易开、外邪易达,故仲景认为此乃太阳表证欲解之时。李东恒认为:“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若此时服用发汗透表药,正可借阳气升浮外达之际“从其 天人相应 补泻有则 姚 军 (北票市中医院,辽宁 北票 122100) 摘 要:中医时辰治疗,是以人体生理节律为共同特点,以其择时施药为表现形式,与近代的“生物钟”学说有 许多相吻合之处,故在临床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天人相应;时辰治疗的机理探讨;促进人体免疫能力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07- 0027- 02收稿日期:2009-02-21 作者简介:姚军(1961-),男,辽宁北票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Law of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and Chinese Time Medicine YAO Jun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of Beipiao City,Beipiao 122100,Liaoning,China)Abstract :The time medicine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s based on the human body as a common feature of circadian rhythms, their timing for the performance of application forms, and modern "clock" theory that many of the match, it has a clinical role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Key words :nature accordingly; mechanism of the treatment time; to promote the body's immune capacity

各家学说简答论述总结

各家学说简答论述总结 一,简述张子和的攻下思想 1,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 2,有邪实的存在就应用下法,下之则壅碍得夺,重积得减而气血流通,胜于服补药;“陈莝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 3,吐法与下法目的一致,惟邪气部位与选用药物有别,张氏的下法主要适用于中下二焦的各种实证; 4,攻下之剂,承气汤、陷胸汤、十枣汤、八正散、茵陈蒿汤、五苓散等40余种,根据不同的邪实投以寒下,温下,峻下,缓下之剂; 5,张氏使用下法,常与吐法前后连用; 6,攻下药,按其性之不同,分为寒、微寒、大寒、温、热、凉、平等7大类,谨慎用药,药物毒性,大黄通九窍,利大小便,除五脏六腑积热,为常用攻下药之一; 7,张氏提出根据不同病情的轻重缓急,而采用不同剂型,急则用汤,缓则用丸,或以汤送丸,量病之微甚,中病即止,不必尽剂而过生愆。 二,(1)结合原文,谈谈张介宾的温补学说 张氏认为“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强调阴阳互根互用,但张氏在论述阴阳为命之所系的同时,又特别强调阳气的主导地位,“阳为阴之主”。 并在《大宝论》中,以形气、寒热、水火三个方面来形容阳气的重要性。形气之辨是以躯体和功能的关系上看阳气的重要性;水火之辨是从太极生命的起源来阐明水火之性,火占主导地位;寒热之辨是从四季变化来说明自然界的各种生机都以阳气为主宰。 所以张氏提出“得阳者生,失阳者死”,得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结论,并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用药尚温补,创制大补元阴元阳之方,并极力反对朱丹溪“阳常有余”的观点和多用苦寒药。 (2)以左归丸、右归丸为例,谈一谈张介宾的温补理论 张氏重视阴和阳在生命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强调阴阳相须,互根互用。缺一不可。治病求本,将阴阳诸病变责之并具水火的命门,提出“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精中生气,气中生精”的用药指导思想,在六味地黄丸和仲景八味丸的基础上,减泄利添滋补,创立大补真阴真阳之方,即左归丸、右归丸 左归丸在三补基础上,加龟板胶、枸杞,滋肾水、填肾精,稍加鹿角胶、菟丝子温肾中真阳,再加川牛膝引诸药下达命门,全方“滋阴补肾,使肾精得归其原”; 右归丸在三补之上,加附子、肉桂、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大补真阳,稍加当归、枸杞滋阴,全方“温阳补肾,使元阳得归其原”,两方均体现张氏阴阳互补,使阴阳互根,精气互生,水火互济的温补理论 (3)谈一下张介宾对中风的认识 张氏认为中风病本质为内伤里证,非外之风邪引起,甚至提倡将中风更名为“非风”,以显此病本质,其病因为内伤积损,发病之本为真阴亏虚,病机为气阴双亏,阳气暴脱,阴阳相失,病性为虚或本虚标实,张氏在治法上首推补虚,以培补元气为主,在急性期,若无痰气阻塞,须急以大剂参附峻补元气,在辩证用补肾或补脾培其本,张氏极力反对滥用痰药,对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有答案

夏津六中高二年级历史导学案 主备人:董金松组员:苗金军、董金松 年级主任:苗金军 2013-8-28 1—1总第1张【课题】第3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习目标一:了解汉初黄老之学的背景、内容和实质作用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12页1—4段内容,自主学习下列问题: 1、西汉之初,采用什么思想为治国的指导 思想?背景是什么? 2、简要说出黄老之学有哪两方面内容?实 质是什么? 3、黄老之学在西汉之初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习目标二: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核心,认识汉代儒学的新变化。 【自主学习】 根据课本13页1——4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汉代儒学有哪些思想来源? 2、简要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有哪些。 根据课本13页第4——5段及最后一段小字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什么?如何评价他的这一学说? 2、董仲舒新儒学有何影响? 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 1、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 2、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关系如何? 【学以致用】 【当堂检测】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百家争鸣”到法家独尊,再到“独尊儒术”的过程。上述转变过程体现了() ①由群雄割据到国家统一并不断巩固②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③思想控制的日益加强④儒家以外学术派别的消亡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取代的主要原因是()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B.儒家思想比黄老之学地位高 C.黄老之学的实施使西汉社会元气大伤 D.汉武帝勤于治国 3.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因为() A.汉武帝很器重董仲舒 B.新儒学思想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 要 C.新儒学思想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 要 D.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4.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 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5.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6.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学经典的解释,该经典是()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根据汉武帝时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而今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己见,是无法统一思想的。所以他主张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这样国家统治方可安宁。 材料二为加强君权,董仲舒还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但是,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材料三针对西汉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董仲舒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和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主张。 材料四董仲舒还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为“天经”“地义”。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归纳董仲舒的主要思想观点。(15分) (2)你认为上述思想观点,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抛弃的?(25分) 1.B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结合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变化思考问题。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社会发展变化,由群雄割据到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思想控制的加强,都体现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儒家以外学术派别的消亡”说法不正确。 2.A 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面临巩固统一等问题。这时,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3.C 董仲舒宣扬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学说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巩固汉朝的统治。正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才被汉武帝所接受。 4.B “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没有关系。 5.C A、B两项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德治思想;D项由“为天下,非为君也”可判断不符合题意;C项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A 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源于《公羊春秋》。 7.(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限制土地兼并和减轻农民负担;“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2)“大一统”思想,对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国家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其中唯心主义的成分应受到批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思想专制的做法不可取;“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属于神学迷信思想,应受到批判,但要求人君实行仁政,

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环球中医药2015年7月第8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 2015,Vol.8,No.7807  四理论探讨四 作者单位:056001 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医院中医科(王振海);河 北工程大学文学院(王蕾) 作者简介:王振海(1950-),大专,副主任医师三研究方向:天 人相应思想理论和中医临床三E?mail:wang_zhenhai@https://www.sodocs.net/doc/8312273654.html, 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王振海 王蕾 【摘要】 针对有关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存在着 天人相应” 天人合一”和 整体观”表述上的混乱,从 天人相应”一语的语源, 天人相应”与 天人合一”的联系与区别, 天人相应”与整体观,新老中医药专家学者的论证,现代科学的研究,及便于当代理解二把握和传承二交流等几个方面出发,认为应把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表述为 天人相应”思想三 【关键词】 中医药学; 理论基础; 天人相应; 天人合一; 天人相分; 黄帝内经; 整体观 【中图分类号】 R22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5.07.012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theory w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guiding ideology of TCM WANG Zhen?hai ,WANG Lei.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No.2hospital in Handan ,Handan 056001,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Zhen?hai ,E?mail :wang_zhenhai@https://www.sodocs.net/doc/8312273654.html, 【Abstract 】 This paper concluded that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theory w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guiding ide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due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the etymology of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theory,difference and 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of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and theory of man wa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theory of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and holism,demonstrations of young and old Chinese medicine scholars,modern scientific researches,and the convenience in understanding,inheritance and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confusion state of TCM guiding ideology descriptions such as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man wa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and holism. 【Key words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etical basis;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Man wa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Separation of nature and man; Inner Canon of Huangdi; Holism 有关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存在着 整体观” 天人相应”和 天人合一”表述上的混乱三表述上的不一致,反映了理论上的不明确三而 理论上的不明确,必然导致人们对中医认识理解上 的困惑三笔者认为,应把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思想表述为天人相应思想三 1 天人相应的语源 ‘黄帝内经“没有明确记载 天人合一”一词,而 是从生命和医学角度择取二倡导了 人与日月相应” 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相应思想, 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经历了 应于人” 验于今”的实践检验,从而为中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2 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的联系与区别2.1 对 天”的含义不同天人合一说的天,有多重含义,众说纷纭三有一义说,认为 天”即大自然(季羡林);二义说,认为 天”一指有意志的天神,一指自然的天体(王明);三义说,以张岱年二宋志明为代表,张岱年认为 天”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三宋志明说 天有主宰二自然二义理三种涵义”;四义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