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粤剧表演艺术的传承及创造

浅谈粤剧表演艺术的传承及创造

浅谈粤剧表演艺术的传承及创造
浅谈粤剧表演艺术的传承及创造

浅谈粤剧表演艺术的传承及创造

发表时间:2019-07-18T12:37:39.527Z 来源:《科技尚品》2018年第10期作者:何瑛华

[导读] 粤语在我国的历史比较悠久,初期的粤剧表演都是处于大棚戏,环境相对来说十分简陋。随着社会的变革,粤剧的表演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让粤剧能够有效得到传承和发展,就应该对其表演形式不断创新,让其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本文从两方面对粤剧进行了论述,一方面是粤剧表演艺术的传承,另一方面是粤剧表演艺术的创造。

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

粤剧在广东地区非常盛行,其戏曲内容和当地的文化有效进行融合。粤剧要想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就应该与时俱进,对其戏曲内容不断进行创新,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粤剧素材,让粤剧表演能够具有一定的美感,让其市场上能够具有较大的占有率。

一、粤剧表演艺术的传承

粤剧表演起源于广州,阻碍这一表演传承的主要原因是编剧的缺失问题。要想让粤剧得到相应的传承,就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对粤剧要不断进行创新。不仅仅要培养一批专业的表演人才,还应该培养诸多的编剧人才。粤剧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将这些难题全面攻破。经过研究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在粤剧方面缺乏大量的编剧人才[1]。针对这一现状,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改善。不但要培养一批编剧人才,还应该寻求外援,让强强进行联合。对现有的编剧进行激发,让其对工作具有相应的积极性。

传承和发扬粤剧,还可以从观众方面下手。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一些高层次的观众进行吸引,这样能够有效对东粤剧的传承和发展。从目前状况来看,虽然粤剧的观众群和粉丝非常多,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还十分匮乏。观众中占据最多的是当地人,从年龄的划分来看,老年人还是占据大多数。因此,就应该对一些高层次的观众的进行吸引,这对粤剧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粤剧表演艺术的创造

(一)粤剧表演艺术的形式创新

当今社会的娱乐消遣方式逐渐增多,粤剧在艺术表演形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能够对环境有所适应,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粤剧在表演形式上不断在推陈出新,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的表现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大锣打鼓,从原来的资料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粤剧里边使用最广泛的是尺八口径,使用次数最多的是排钱尺,这种排钱尺和市场上的市尺相比较长。粤剧中的司钹通常都是站立着,其中的一只脚放置于木椅上面,双手使慢力度尽情的开始挥舞。第二,粤剧中的角色也会画脸谱,传统模式的粤剧舞台上,为了增添艺术效果,通常都是以煤油灯作为点缀,使用煤油灯制造舞台效果相对来说光线比较昏暗。距离舞台较远的观众根本看不清楚舞台上的效果,加上观看现场通常来说十分嘈杂,如果不安装扩音装置,距离舞台较远的观众根本听不到舞台上的声音,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角色脸谱化,观众对人物属性进行分辨时,通常都是利用脸谱将其分辨出来。例如:白脸就代表奸臣一类的人物,观众要能够对不同类型的脸谱有效进行分类,根据脸谱对任务形象进行划分[2]。再弄清人物原型的状态下,研究起来也顺理成章,这样欣赏起来也比较含有滋味。第三,表演过程具有一定的程式化。人们通常有一句俗语说生活处处是戏曲,传统模式下的粤剧表演选取的素材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立足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上,对粤剧进行改编和创作。但是,社会的发展让人们对粤剧的审美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对舞台表演有了更高的要求,粤剧中的舞台表演不仅需要具备美感,还要具备夸张的成分,同时,还应该有一种集中和凝练的感觉。对粤剧的舞台表演形式应该不断进行创新和研究,对其秩序不断进行完善,受众群体的思想水平也会得到全面的上升。对粤剧的舞台装置进行设计时一定要科学、合理,对各项设施全面进行完善,将灯光设计和扩充器全面进行普及。粤剧的发祥地是广州,因此其曲牌和韵味更加贴合广东地区的文化特点,其唱腔是整个民族的地方特色。观众对粤剧方面的审美力度全面上升,这就让粤剧在艺术形式上发生改变,由粗狂变成细腻,从故事情节逐渐向人的阶段开始过渡。原来的粤剧表演中,对于形体动作上具有较高的要求。现如今,人们对粤剧要求较高的是情感的表达,这从一定程度上能够让粤剧的艺术氛围全面提升。也就是说,应该将粤剧这项表演艺术广泛进行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让其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骤,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粤剧的表演具有一定的程式化,这种程式化是由多种元素有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各种形式的不断变化对表演内容进行充实,让粤剧表演展现出相应的美感[3]。例如:上个世纪30年代,锣鼓点锣边大滚花这种形式通常都是用于武将出场的时候,一般英雄人物出场时也会使用这种背景音乐的表现形式。进行表演时应该将其和下面各种因素全面结合起来,例如:大靠、背旗。将急促、响亮的锣鼓声有效加入其中,将各种动作全面进行合成,就能够给观众呈现出一个充满英雄气概的人物,一定程度上能够将美感充分的渲染出来,能够将全场观众的眼光全部吸引。除过这些,还存在各种其他的表演,如:水袖功、扇子功等,所有的表演都已经向着富有美感的领域进军。用水袖表演来说,这种表演在粤剧舞台上初步兴起的时候,水袖都特别短,一般情况下都超过了一尺,不存在技巧方面的问题。但是,粤剧的水袖表演在发展过程中会将其他剧种的精华全面吸收,因此后期的水袖在制作上也越来越长,通常情况下都会超过1米,表演者进行表演时,可以随意对水袖进行舞动,舞动的效果防非常利落,如同行云流水般潇洒。

(二)根据观众审美需求创新粤剧题材

早在封建社会的时候,就已经诞生了粤剧的表演形式,粤剧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来源于封建社会思想,其中的表演类型大多都是君臣、父子之类的。对原来的粤剧进行创作时,其中的内容素材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粤剧中的包含的道德理念阐述的也是封建社会的道德理念[4]。社会的飞速发展之下,和旧社会相比,当今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发生较大变化。对题材进行创造时不会拘泥于各种封建文化。创造粤剧的内容时,能够对其进行创新和研究,让粤剧的剧种能够向着千姿百态的形势发展,整个剧目呈现出一种绚丽多彩的形象,具有一种传奇色彩。原来的粤剧表演在表演形式上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跟不上大众的审美变化,观众人数正在以逐年递减的方式淡化。特别是当今年轻人对审美境界通常都比较高,传统模式中的粤剧素材对他们没有任何吸引力,和年轻人的思想无法达成共识,因此,年轻观众也就特别少。粤剧要想得到较大的发展就应该对自我不断进行突破,这样才能够得以传承和发扬。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让娱乐能够体现出时尚化的状态。不管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应该逐渐向现代生活靠拢在,这样观众群体才会增多,这样粤剧才会得到较大发展。

(三)有效消除粤剧的表演误区

对目前的现状进行分析,粤剧在表演上存在较大的误区,这种误区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粤剧的发展。通过研究证明,粤剧在表演上存在两大误区,在粤剧刚发展的阶段,其表演形式都是比较传统的,其中最常用的就是锣鼓点。粤剧也属于一种传统戏曲,这种戏曲通常都是以身段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然后穿戴上古装进行演出。对于传统的锣鼓点来说,为了表现身段做手,通常都会采用古装戏。这种服装和现

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

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36号 【发布部门】广东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7.05.08 【实施日期】2017.07.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广东省人民政府令 (第236号) 《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已经2017年4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二届9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省长马兴瑞 2017年5月8日 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粤剧的保护与传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粤剧的保护、传承、发展与传播。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保护传承对象,包括下列具有历史、美学、艺术价值的粤剧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一)粤剧的代表性剧目、唱腔音乐、传统表演艺术、舞台美术、剧本乐谱等; (二)与粤剧密切相关的乐器、服装、道具、舞台、化妆原料等制作技艺; (三)与粤剧密切相关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器具实物、场所设施; (四)粤剧特有的传统习俗、信俗; (五)与粤剧密切相关的其他保护传承对象。 第四条粤剧保护传承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坚持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原则。 第五条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粤剧保护传承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粤剧保护传承工作。 本规定所称相关市、县(区),是指粤剧流传分布的市、县(区)。 第六条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粤剧保护传承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并将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粤剧保护专项规划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七条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本行政区域的粤剧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建立粤剧资料档案和相关数据库。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粤剧资料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向社会公开。 调查粤剧资源,应当收集属于粤剧组成部分的历史文献和代表性实物,整理调查工

戏曲身段表演基本功训练-图文

戏曲身段表演基本功训练第一章脚姿和脚位 在戏曲表演中,演员的脚所做的各种姿态,简称脚姿。人物一戳一站、两脚 所构成的各种位置,简称脚位。脚姿与脚位,是基本功的基础,所以学生要先从 站相的训练开始。在这一章里,我们主要介绍舞台上常用的脚姿和脚位。通过对 这些项目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舞台上最基本脚姿和脚位。通过对这些项目 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舞台上最基本脚姿和站式,增强他们在站式中腿部的 控制能力,以及懂得在站式中如何运用两面身型(即子午相)。 第一节脚姿 勾脚脚跟踹出,脚尖、脚背用力往回勾起(见图1)。 绷脚脚尖点地,脚跟向上提,脚背绷直尽力往上顶(见图2)。 脚脚背绷起,脚窝朝上,脚尖尽力往回(见图3)。 第二节脚位 训练要求 站立如劲松,双肩切勿耸。立腰收臀腹,气沉丹田中。

正步式双手叉腰。两腿站直并齐,两脚并拢,脚尖朝正前方,目视正前方(见图4)。 八字式准备姿势:正步式。两脚尖向左右分开成八字形,两脚尖相距约自己的一脚之宽。脚跟靠拢,腿绷直,目视正前方(见图5)。 丁字式准备姿势:正步式。左脚向正前方迈半步,右脚立即上半步横站,右脚窝与左脚跟靠拢,两腿绷直,身向右前方,目视正前方(见图6)。 此式为左丁字式,又称“左丁步”。若右脚在前,则称右丁字式,或“右丁步”。 戳腿式准备姿势:右丁字式。右脚跟踮起,以脚尖点地,右膝稍弯曲,膝盖稍向右掰。身向左前方,目视右前方(见图7)。 此式为右戳腿式。此式,若左脚在前戳腿,则称左戳腿式。 踏步式准备姿势:八字式。右脚向左脚左后方撇撤一步,右脚尖与左脚跟相距约半市尺,右脚掌着地脚跟踮起,左腿直立,右腿稍弯曲,将右膝掖在左膝后面。身向右前方,目视左前方(见图8)。 此式为右踏步式,又称“右别步”。此式,若左脚在后踏步,则称左踏步,或左别步。 存腿式准备姿势:左丁字式。左脚向前绷直伸出约一步远以脚尖点地,同时右膝弯曲和左膝并靠,右脚满脚着地。身向正前方,目视正前方(见图9、侧面图10)。 此式为右存腿式,或“右竖桩子”。此式,若左腿存腿,则称左存腿式,或左竖桩子。

我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看法

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一、中国戏曲的简介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门戏剧艺术。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比较着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文化一直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中华名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继承和传播这笔文化。也许你并不擅长表演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欣赏它﹑喜爱它。也许你并不擅长品味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认识它﹑了解它。 二、中国戏曲的特点与赏析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这种特点也决定了我们对中国戏曲的赏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和欣赏角度,所以戏曲的赏析也很难有

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这也说明了赏析中的两种境界。所谓“看热闹”,也就是看到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注意离奇的故事以及热闹的打斗场面等。所谓“看门道”,就是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对冲突、人物形象、舞台对话以及各个剧种的特定表现技巧作充分的玩味与鉴赏,看到真正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鉴赏者有健全的文化感官、广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的情感动力。总而言之,不管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是对戏曲赏析,赏析者也都能从戏曲中品出各自的味儿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不仅被文人墨客所称道,也能广泛地流传于平常百姓之间。 三、戏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今天,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的音乐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革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戏曲是否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如何能真正地被80后90后乃至世界所接受 首先,戏曲的发展需要有一批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敢于尝试艺术创作新路的、有才华同时热爱戏曲事业的创作人员来提供优秀的戏曲剧目和演出剧本。只有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才能给戏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革新。 其次,戏曲的发展和一批对艺术不懈追求的舞台表演者也密不可分。没有一批拥有观众群的戏曲艺术家,戏曲的发展和创新也无从谈

浅谈话剧表演中的肢体语言(终稿修改)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浅谈话剧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学生姓名:周远宜 学号:201231100141 系别:艺术系 专业班级:表演专业(影视方向)1班 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邓星明教授 起止时间: 年月年月

摘要 话剧表演者通过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传达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使得话剧剧情更加饱满与生动。因此,肢体语言应用能力的高低,不仅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该话剧表演者的演出水平,更能从深层次传达其所拥有的艺术造诣。本文在对肢体语言详细阐释的基础上,对话剧表演中表演者运用肢体语言的到位与否做了认真地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恰当的建议,以及话剧表演者能在表演中对肢体语言更为合理高效地运用而使得演出更加的生动与感人。 关键词:话剧表演;肢体语言;运用及建议

Abstract Drama artists through proper body language, convey emotion, shaping the character image, make the drama plot more full and vivid. Body languag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high and low, therefore, not only can intuitively reflect the performance level, the drama artist can from deep convey its have more artistic attainments.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body language, artists use body language to play in place or not done carefully research and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appropriate advice, in order to play can artists in the performance of body language is more reasonable to efficiently use and make the performance more vivid and touching. Keywords: Drama performance; Body language; Problems and guide

戏曲身段表演基本功训练 图文精编版

……………………………………………………………最新资料推荐………………………………………………… 戏曲身段表演基本功训练 第一章脚姿和脚位 在戏曲表演中,演员的脚所做的各种姿态,简称脚姿。人物一戳一站、两脚 1 ……………………………………………………………最新资料推荐………………………………………………… 所构成的各种位置,简称脚位。脚姿与脚位,是基本功的基础,所以学生要先从(见图4)。 八字式站相的训练开始。在这一章里,我们主要介绍舞台上常用的脚姿和脚位。通过对准备姿势:正步式。两脚尖向左右分开成八字形,两脚尖相距约自己的一脚之宽。脚跟靠拢,腿绷直,目视正前方(见图5这些项目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舞台上最基本脚姿和脚位。通过对这些项目)。 丁字式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舞台上最基本脚姿和站式,增强他们在站式中腿部的准备姿势:正步式。左脚向正前方迈半步,右脚立即上半步横站,右脚窝与左脚跟靠拢,两腿绷直,身向右前方,目视正前方(见图6)控制能力,以及懂得在站式中如何运用两面身型(即子午相)。。第一节脚姿。若右脚在前,则称右丁字式,或“右丁此式为左丁字式,又称“左丁步”勾脚步”。脚跟踹出,脚尖、脚背用力往回勾起(见图1)。 绷脚准备姿势:右丁字式。右脚跟踮起,以脚尖点地,右膝稍弯曲,膝戳腿式脚尖点地,脚

跟向上提,脚背绷直尽力往上顶(见图2)。 7盖稍向右掰。身向左前方,目视右前方(见图)。 脚背绷起,脚窝朝上,脚尖尽力往回(见图3)。脚 此式为右戳腿式。此式,若左脚在前戳腿,则称左戳腿式。

第二节脚位 训练要求 站立如劲松,双肩切勿耸。

立腰收臀腹,气沉丹田中。 双手叉腰。两腿站直并齐,两脚并拢,脚尖朝正前方,目视正前方正步式准备姿势:八字式。右脚向左脚左后方撇撤一步,右脚尖与左脚跟踏步式 2 ……………………………………………………………最新资料推荐………………………………………………… 相距约半市尺,右脚掌着地脚跟踮起,左腿直立,右腿稍弯曲,将右膝掖在左膝起,大腿平,小腿直,左胯要开,右腿要绷直。身向正前方,目视右前方(见图11)。后面。身向右前方,目视左前方(见图8)。 此式为左弓箭式。此式,若右腿弓起,则称右弓箭式。此式为右踏步式,又称“右别步”。此式,若左脚在后踏步,则称左踏步,骑马式或左别步。准备姿势:正步式。右脚向右方横迈出一大步,两脚相距约半米,两脚撇成大八字,两腿弯曲略下蹲,大腿斜垂小腿直,要开胯。身向正前方,目存腿式准备姿势:左丁字式。左脚向前绷直伸出约一步远以脚尖点地,同视正前方(见图12)时右膝弯曲和左膝并靠,右脚满脚着地。身向正前方,目视正前方(见图9、侧。 盘卧式。10面图)准备姿势:右踏步式。双腿弯曲下蹲,蹲至犹如坐在矮凳上的高低为好,右小腿不要挨地,双腿要掌握好重心,不要前倾后坐,身向右前方,目视此式为右存腿式,或“右 竖桩子”。此式,若左腿存腿,则称左存腿式,或左前方。(见图左竖桩子。13)。 此式为右盘卧式,又称“右踏步蹲”。此式,若左脚后踏,则称左盘卧式,

浅谈让戏曲走进校园的意义

浅谈让戏曲走进校园的意义 摘要: 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但是,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戏曲音乐已经在慢慢的被人们所忽略,所以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是我们音乐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使传统戏曲音乐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传承,并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得到新的发展。中国教育部2008年在10个省份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试点中小学的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并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育界、戏剧界顿时引发了多种争议。作为一线工作的小学音乐教师,结合教学工作和戏曲教学的点滴经验,就“戏曲教学走进校园的的意义”做以下阐述:1、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2、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表演才能。3、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体现素质教育的真谛。4、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抵制不良文化,振兴戏曲艺术。 关键词: 戏曲校园素质教育好处 戏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有戏曲300余种,它将唱念做打熔一炉,集诗画歌舞为一体,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今名人、名曲、

名段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让戏曲走进校园,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这是基础教育对民族艺术应有的关注,也是社会在整体上对传统艺术更多尊重和敬意的表现。在刚过去的一年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让戏曲走进校园的意义。 一、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百多个剧种、二百多个曲种,这些剧种、曲种,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语言环境的不同均独具风格、各有特色。如此众多的剧种、曲种的音乐汇合起来,就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我们把戏曲音乐引入校园就可以让学生去感受戏曲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了解戏曲音乐进而了解戏曲艺术以至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就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但是这种自豪感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从小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潜移默化地使民族文化的素养融化在学生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样热爱民族、祖国的感情,就会深深地铭刻于他们的心灵。 二、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表演才能。 小学阶段的戏曲艺术教育主要是了解和赏析。中国的戏曲艺术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教师可从戏曲的形式、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

浅谈戏剧与电影,电视剧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浅谈戏剧与电影,电视剧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话剧是舞台的艺术,是将宽广的现实生活抽象、浓缩到一个小小的舞台上。布景、灯光、道具等一切舞台元素的设计,都不是为了在舞台上复制真实的生活,而是创造一个经过了抽象和浓缩的生活场景。夸张和渲染,让舞台上的生活场景迥异于真实的生活,但将这夸张的场景设置在剧场这个特殊的建筑形式中,并用“第四堵墙”将观众隔离时,舞台上的场景就有了自己的逻辑,没有观众会因为舞台布景的夸张而批评话剧的“真实性”——总而言之,话剧的世界就是一个经过了抽象和浓缩的夸张的世界,演员的表演也势必要融入这个特殊的舞台世界中,与舞台上的情境融为一体。 影视表演则是镜头的艺术,最终的成品是经过了摄影和剪辑的渲染的影视作品。影视创作者会通过景别切换、镜头运动等方式,放大剧中的关键信息,让观众随时能够看到必要的信息。影视的空间以实景为主,尽量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总而言之,相对于话剧来说,影视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演员的表演也务必要符合这个真实世界的逻辑。 电视表演艺术和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在创作任务的要求上应该说基本上是共同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们都是一种“化身成角色”的艺术。无论是戏剧、电影还是电视表演艺术的创作任务都是要创造出活生生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使其具有审美的价值。而这一创作任务的完成则只能是通过演员自己的上场,通过自己现身说法,身临其境地去扮演角色,最终达到“化身成角色”这样一个过程来达到。戏剧、电影和电视表演中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矛盾:即演员是以其自身为载体,使之变为剧本中之人物,表现出另一种性格,成为另一个人物,最终以此为媒体,使欣赏的人从中领会其审美的价值与作者情感的表达。 我国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对于演员创造的特点有一句十分精辟的对联。这句艺诀就是:“是我非我,我是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这句艺诀中,它论述到了“我看我,我不是我,我是戏中人,已和我的角色融为一体,我演谁,我就是谁。装谁像谁,装谁是谁,梅兰芳先生的演技高超,难以超越,不再和平常人那样装谁像谁而已了,他的境界是把自己和所扮演的人物融为一体,并且把他“再体现”出来,达到“装谁就像谁”的程度。”我们可以从梅兰芳大师的这幅对联中看出:它把表演艺术是由演员来扮演角色,而最终必须是化身成为角色的这一特点十分辩证地表述了出来。优秀演员在表演时都应该"化身为角色",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达到内外部的完美统一,从而塑造出有个性特点的艺术形象。 戏剧表演和电视、电影表演一样,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创作永远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从而通过各种手段以达弄假成真的地步。尽管电视剧在摄制的过程中和电影一样可以更多的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拍摄,但它也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例如:即便一个人从再高的楼上掉下来,也仅仅是道具而已;即使在真实的场景下拍摄战争场面,用的也不可能是真枪实弹;而雨中的场面,则往往是得用洒水来完成;云雾的场景也只是喷射干冰罢了。演员之间明明是同事,但在假定的情境之中则可能成为君臣、仇敌、父子、兄弟、姐妹、情侣等等。而关键就是无论戏剧、电影还是电视剧中的戏剧情境虽然是完全是虚构的,但是演员必须要能够把这种虚构变为令人可信的真实。 戏剧表演与电视与电影表演艺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审美意识的不同。在戏剧表演中,演员追求的是舞台表演美,而电视与电影表演中演员追求的则是画面造型之中的镜头美。 我们也可以把戏剧看作是一种再现时空的艺术,它是在舞台上通过真人的形体和语言的表演来再现现实生活的,然而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舞台的真实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为了深入了解人们对当前广东粤剧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情况,特进行此次的调查。调查方式为口头调查和网络收集资料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各调查工作结束后,我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 二、粤剧的起源和特色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好戏连台。 粤剧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都曾培养出不少粤剧著名演员。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术风格近乎写意。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 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

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三、现在发展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粤剧曾面临港澳台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但在粤剧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不但牢牢把握住这块文化阵地,而且积极推动了粤剧的改革和发展。近10多年来,广东省各粤剧团在粤剧改革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索,且不少剧在全国造成一定影响,推出了一大批粤剧新人。同时,粤剧演出市场也比较稳定。 广东共有省、市、地区粤剧团30多个,民间社团、街头票友演出更是不计其数。以广东粤剧院为例,平均每年在国内演出110场,每场演出上座率基本保持9成以上,一场票房盈利在2—3万元以上。这一方面说明粤剧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广泛的基础,它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点、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与粤语流行地区民众深层文化心态十分契合;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年粤剧同仁在粤剧发展中努力的结果。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粤剧在佛山民间如鱼得水。据不完全统计,佛山全市目前有正式名称的“私伙局”206个,加上无名无姓的“私伙局”数量已经超过了400个,村村有、镇镇有,佛山粤剧根系枝繁茂盛。

浅谈粤剧表演艺术的传承及创造

浅谈粤剧表演艺术的传承及创造 发表时间:2019-07-18T12:37:39.527Z 来源:《科技尚品》2018年第10期作者:何瑛华 [导读] 粤语在我国的历史比较悠久,初期的粤剧表演都是处于大棚戏,环境相对来说十分简陋。随着社会的变革,粤剧的表演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让粤剧能够有效得到传承和发展,就应该对其表演形式不断创新,让其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本文从两方面对粤剧进行了论述,一方面是粤剧表演艺术的传承,另一方面是粤剧表演艺术的创造。 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 粤剧在广东地区非常盛行,其戏曲内容和当地的文化有效进行融合。粤剧要想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就应该与时俱进,对其戏曲内容不断进行创新,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粤剧素材,让粤剧表演能够具有一定的美感,让其市场上能够具有较大的占有率。 一、粤剧表演艺术的传承 粤剧表演起源于广州,阻碍这一表演传承的主要原因是编剧的缺失问题。要想让粤剧得到相应的传承,就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对粤剧要不断进行创新。不仅仅要培养一批专业的表演人才,还应该培养诸多的编剧人才。粤剧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将这些难题全面攻破。经过研究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在粤剧方面缺乏大量的编剧人才[1]。针对这一现状,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改善。不但要培养一批编剧人才,还应该寻求外援,让强强进行联合。对现有的编剧进行激发,让其对工作具有相应的积极性。 传承和发扬粤剧,还可以从观众方面下手。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一些高层次的观众进行吸引,这样能够有效对东粤剧的传承和发展。从目前状况来看,虽然粤剧的观众群和粉丝非常多,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还十分匮乏。观众中占据最多的是当地人,从年龄的划分来看,老年人还是占据大多数。因此,就应该对一些高层次的观众的进行吸引,这对粤剧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粤剧表演艺术的创造 (一)粤剧表演艺术的形式创新 当今社会的娱乐消遣方式逐渐增多,粤剧在艺术表演形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能够对环境有所适应,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粤剧在表演形式上不断在推陈出新,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的表现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大锣打鼓,从原来的资料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粤剧里边使用最广泛的是尺八口径,使用次数最多的是排钱尺,这种排钱尺和市场上的市尺相比较长。粤剧中的司钹通常都是站立着,其中的一只脚放置于木椅上面,双手使慢力度尽情的开始挥舞。第二,粤剧中的角色也会画脸谱,传统模式的粤剧舞台上,为了增添艺术效果,通常都是以煤油灯作为点缀,使用煤油灯制造舞台效果相对来说光线比较昏暗。距离舞台较远的观众根本看不清楚舞台上的效果,加上观看现场通常来说十分嘈杂,如果不安装扩音装置,距离舞台较远的观众根本听不到舞台上的声音,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角色脸谱化,观众对人物属性进行分辨时,通常都是利用脸谱将其分辨出来。例如:白脸就代表奸臣一类的人物,观众要能够对不同类型的脸谱有效进行分类,根据脸谱对任务形象进行划分[2]。再弄清人物原型的状态下,研究起来也顺理成章,这样欣赏起来也比较含有滋味。第三,表演过程具有一定的程式化。人们通常有一句俗语说生活处处是戏曲,传统模式下的粤剧表演选取的素材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立足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上,对粤剧进行改编和创作。但是,社会的发展让人们对粤剧的审美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对舞台表演有了更高的要求,粤剧中的舞台表演不仅需要具备美感,还要具备夸张的成分,同时,还应该有一种集中和凝练的感觉。对粤剧的舞台表演形式应该不断进行创新和研究,对其秩序不断进行完善,受众群体的思想水平也会得到全面的上升。对粤剧的舞台装置进行设计时一定要科学、合理,对各项设施全面进行完善,将灯光设计和扩充器全面进行普及。粤剧的发祥地是广州,因此其曲牌和韵味更加贴合广东地区的文化特点,其唱腔是整个民族的地方特色。观众对粤剧方面的审美力度全面上升,这就让粤剧在艺术形式上发生改变,由粗狂变成细腻,从故事情节逐渐向人的阶段开始过渡。原来的粤剧表演中,对于形体动作上具有较高的要求。现如今,人们对粤剧要求较高的是情感的表达,这从一定程度上能够让粤剧的艺术氛围全面提升。也就是说,应该将粤剧这项表演艺术广泛进行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让其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骤,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粤剧的表演具有一定的程式化,这种程式化是由多种元素有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各种形式的不断变化对表演内容进行充实,让粤剧表演展现出相应的美感[3]。例如:上个世纪30年代,锣鼓点锣边大滚花这种形式通常都是用于武将出场的时候,一般英雄人物出场时也会使用这种背景音乐的表现形式。进行表演时应该将其和下面各种因素全面结合起来,例如:大靠、背旗。将急促、响亮的锣鼓声有效加入其中,将各种动作全面进行合成,就能够给观众呈现出一个充满英雄气概的人物,一定程度上能够将美感充分的渲染出来,能够将全场观众的眼光全部吸引。除过这些,还存在各种其他的表演,如:水袖功、扇子功等,所有的表演都已经向着富有美感的领域进军。用水袖表演来说,这种表演在粤剧舞台上初步兴起的时候,水袖都特别短,一般情况下都超过了一尺,不存在技巧方面的问题。但是,粤剧的水袖表演在发展过程中会将其他剧种的精华全面吸收,因此后期的水袖在制作上也越来越长,通常情况下都会超过1米,表演者进行表演时,可以随意对水袖进行舞动,舞动的效果防非常利落,如同行云流水般潇洒。 (二)根据观众审美需求创新粤剧题材 早在封建社会的时候,就已经诞生了粤剧的表演形式,粤剧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来源于封建社会思想,其中的表演类型大多都是君臣、父子之类的。对原来的粤剧进行创作时,其中的内容素材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粤剧中的包含的道德理念阐述的也是封建社会的道德理念[4]。社会的飞速发展之下,和旧社会相比,当今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发生较大变化。对题材进行创造时不会拘泥于各种封建文化。创造粤剧的内容时,能够对其进行创新和研究,让粤剧的剧种能够向着千姿百态的形势发展,整个剧目呈现出一种绚丽多彩的形象,具有一种传奇色彩。原来的粤剧表演在表演形式上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跟不上大众的审美变化,观众人数正在以逐年递减的方式淡化。特别是当今年轻人对审美境界通常都比较高,传统模式中的粤剧素材对他们没有任何吸引力,和年轻人的思想无法达成共识,因此,年轻观众也就特别少。粤剧要想得到较大的发展就应该对自我不断进行突破,这样才能够得以传承和发扬。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让娱乐能够体现出时尚化的状态。不管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应该逐渐向现代生活靠拢在,这样观众群体才会增多,这样粤剧才会得到较大发展。 (三)有效消除粤剧的表演误区 对目前的现状进行分析,粤剧在表演上存在较大的误区,这种误区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粤剧的发展。通过研究证明,粤剧在表演上存在两大误区,在粤剧刚发展的阶段,其表演形式都是比较传统的,其中最常用的就是锣鼓点。粤剧也属于一种传统戏曲,这种戏曲通常都是以身段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然后穿戴上古装进行演出。对于传统的锣鼓点来说,为了表现身段做手,通常都会采用古装戏。这种服装和现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互为补充,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术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唱念做打各种艺术手段,为搬演故事、塑造人物服务。早在汉代百戏中就有《东海黄公》的节目,通过武术和杂技,表演简单的故事。唐代盛行歌舞,以载歌载舞著称。宋杂剧演出分“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把歌舞、戏剧、杂耍集于一台,起了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作用。元杂剧在表演上已有简单的武打。明代弋阳、昆山诸腔勃兴以后,在声乐和舞蹈技艺的结合方面渐趋完善。清乾隆、嘉庆年间,徽调与汉调合流,继承昆、弋的传统,吸收各种地方戏的优点,逐步向京剧演变,大致到了同治、光绪前后,一个以唱念做打多样统一的完整艺术形式才臻成熟。 戏曲剧种为数众多,表演上运用的艺术手段各有侧重。大抵搬演生活小戏的花鼓、采茶等系统的剧种,载歌载舞;由坐唱形式搬上舞台的滩簧、曲子等系统的剧种,侧重说唱;昆曲、高腔、皮簧、梆子系统的剧种,唱念做打四功并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剧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上述差别已逐渐缩小。目前,各剧种大都具备了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 戏曲演员按照传统的规程,从小就从唱念做打几个方面接受严格的基础训练,充分掌握了基本的技法和程式,熟悉了各种音乐语汇和舞蹈语汇,而后才能进行艺术创造。戏曲谚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领进门”是指口传身授的传艺,“靠个人”则指个人的揣摩、发挥与创造。戏曲演员幼时一面苦练基本功,一面拍曲学戏,学会几出或十几出传统折子戏后,就开始登台演出,在艺术实践中逐渐学会体验角色,熟悉并发挥唱念做打的艺术功能。缺少基本功,就失去创作的手段;仅擅基本功的技法和程式,也是难于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的。 基本功之一:唱 学习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和音色,还要分别字音的四声阴阳、尖团清浊、五音四呼,练习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当演员掌握了这一切时,更重要的则是善于运用声乐技巧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与精神状态。几百年来,戏曲美学中一直有传声与传情的分歧,有的演员侧重音色和唱腔旋律的美,讲究唱出韵味;有的演员则着重中气充沛、字正腔圆,主张首先要唱出感情。卓越的演员大都把传声与传情结合起来,通过声乐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剧中人的心曲。

[身段,戏曲]浅谈戏曲表演身段美

浅谈戏曲表演身段美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说: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不难理解戏曲与舞蹈一脉相承。戏曲中的舞蹈(戏曲舞蹈)脱胎于中国古典舞蹈与民间舞蹈,风格自然都是内向、含蓄的,动作也都以圆、曲、拧、倾为主,构图也都以圆为其基本运动路线,追求由小见大,以简胜繁、均齐和谐,对称平衡、点面相合,主从有序。 戏曲注重的是表演的美,主要是以歌舞表演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在唱、念、做、打四功中,不论那一功都有由内而外、通过形体来表现情节、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动作。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都蕴含着极丰富的舞蹈动作,这些都称之为身段。 身段要讲协调,其说法有很多。尤其评价某位戏曲演员身段表演优美自如,也就是常说的身上好、漂亮,前人亦有三节六合之说。三节指以手臂来说,手是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以腿来说脚是梢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以整个人的身体来说,头是梢节,腰是中节,脚是根节。六合,依盖叫天先生说:手腕与脚腕合,大腿与臂膀合,肘与膝合,上身与下身合,肩与胯合,脚与头合。按程砚秋先生所说:将外三合与内三合共为六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及心与意合,意与神合,神与貌合。 这许许多多的合,即是说明在做身段过程中,彼此间要合拍、相顾,统一于一个劲头,不可相悖。进而也可以看出,戏曲身段协调与否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大有讲究的。因此,有必要在前人的指引要求下,更进一步把身段表演中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理清楚、搞明白。 身段优美自如的一个主要表现方面,在于看动作的各部位之间能否配合得协调有序、妥帖顺畅。这种内外兼修、协调畅达的境界,归根结蒂就是所谓劲与劲之间和劲与形之间彼此配合的关系问题,若配合得体,身段就会顺畅和谐,如若配合得不相一致,那么身段不是僵拙,就是懈散,从而就会造成节奏脱节,相合之象也就无从谈起了。 身段中应当相合的方面较多,但从大的根源方向探究,可应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腰、肘、肩、臂、手之间的协调;其次是腰、胯、腿、脚之间的协调;再次是手、臂、肩、肘、腰与胯、腿、脚之间的协调。 在谈这三大方面的协调之前,应把完成身段周身劲力的中坚,腰的作用来简略谈谈是大有裨益的。腰之所以主要,是因为它处在承上启下的枢纽位置,它的位置又决定了它提纲挈领的作用,这种主要作用就在于它操纵和控制着周身运转的劲力。如在身段技法方面,造诣极深的钱宝森先生就曾论说过:一切动作都要有腰来做主,四肢的活动是要服从腰的指挥。这样,也就确定了腰在全身中居于统帅的地位。所以,各部位的协调首先应以腰为中心起始,它为劲力之源,予以发劲、引领、控制、调节,只有如此,方有助于身段之协调的形成,因而它是各部位协调的基础。 一、腰、肘、肩、臂、手的协调 腰、肘、肩、臂、手即代表了上身动作的主要部位。上身动态不协调的主要表现,即是手臂和腰身在身段过程中或手快臂缓,或臂快肩迟,或手臂动而肩与身却全然不动,这种不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教学文案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 通过选修本门课程,我更好的了解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通过老师对戏曲的讲解,我更好地提高了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我们这方面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门戏剧艺术。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文化一直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中华名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继承和传播这笔文化。也许你并不擅长表演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欣赏它﹑喜爱它。也许你并不擅长品味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认识它﹑了解它。 纵观戏曲的历史,戏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很繁盛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平民百姓到官宦之家都喜欢,而且很多人都懂。戏曲从诞生起就是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艺术,具有很广

泛的民间性的特点。戏曲虽然涉及的主题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表现的也多是忠孝节义等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但是却反映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传统戏剧里蕴涵着传统的价值评判,传递着一个时代对历史、对现实的思考,又拥有中国独特的表演体系。这些东西,本身就是来源和生长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有着我们传统血脉的根本,是一种文化的源。因此,欣赏戏曲,更多的是欣赏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也说明了戏剧赏析中的两种境界。所谓“看热闹”,也就是看到戏剧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注意离奇的故事以及热闹的打斗场面等。所谓“看门道”,就是注意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对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舞台对话以及各个剧种的特定表现技巧作充分的玩味与鉴赏,看到戏剧真正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鉴赏者有健全的文化感官、广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的情感动力。总而言之,不管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是对戏曲赏析,赏析者也都能从戏曲中品出各自的味儿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不仅被文人墨客所称道,也能广泛地流传于平常百姓之间。 中国戏曲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并且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我

浅谈话剧表演中的肢体语言(第一稿)

浅谈话剧表演中的肢体语言 摘要:肢体语言属于表演语言的范畴,由表情展现、肢体表达,以及空间语言等多方位组成。话剧艺术家通过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传达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使得话剧剧情更加饱满与生动。因此,肢体语言应用能力的高低,不仅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该话剧艺术家的演出水平,更能从深层次传达其所拥有的艺术造诣。本文在对肢体语言详细阐释的基础上,对话剧表演中艺术家运用肢体语言的到位与否做了认真地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恰当的意见,以期话剧艺术家能在表演中对肢体语言更为合理高效地运用而使得演出更加的生动与感人。 关键词:话剧表演;肢体语言;问题及指导

1绪论 (3) 1.1研究背景 (3) 1.2研究意义 (3) 1.2.1理论意义 (3) 1.2.2实践意义 (3) 1.3研究目的 (3) 1.4研究方法 (3) 2相关理论概述 (3) 2.1话剧表演界定 (3) 2.2肢体语言概述 (4) 2.3肢体语言特点 (4) 2.3.1无意识性 (4) 2.3.2文化差异性 (5) 2.3.3真切性与直观性 (5) 2.4肢体语言在话剧中的应用 (6) 3话剧表演中的肢体语言运用问题 (6) 3.1话剧演员的基础不扎实 (6) 3.2话剧演员缺乏实践经验 (7) 3.3话剧演员缺少正确指导 (7) 3.4话剧演员对肢体语言认识不清 (8) 4话剧表演中的肢体语言运用建 (8) 4.1加强基本功训练 (8) 4.2以实践积累经验 (9) 4.3加强正确的指导 (9) 4.4加强对肢体语言的认识 (9) 5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0)

1.1研究背景 在当今花样繁多的世界艺术潮流中,话剧这一艺术领域,因其表演因素的多样性,带来了话剧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采取多重肢体语言的这一特征。除此之外,多样的艺术风格,别致的形式体裁,舞台背景的标新立异,以及导演与艺术家之间独具特色的交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演员在话剧演出时肢体语言的客观展示。 另外,演员作为话剧演出的主体,同时具备着一种主观能动性,意思就是肢体语言在创作中属于自然流露的、由衷地一种自我发挥。这一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话剧艺术家应准确把握人物性格,通过一种趣味性的肢体语言,将人物形象完美演绎。因此,在当代话剧领域,很多话剧艺术家开始看重表演语言中的肢体语言这一环节,将肢体语言的特殊性与多样性深刻领悟,从而使其在话剧艺术领域上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研究此文章的理论意义为:通过深刻分析案例,并结合实践,总结话剧演出中在肢体语言这一环节有可能产生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大胆论证,得出结论,为今后的话剧艺术家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理论指导。 1.2.2实践意义 研究此文章的实践意义为:可以形成参考,为今后的话剧表演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 1.3研究目的 研究此文章的主要目的为:在话剧演出的肢体语言这一环节,总结发生过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意见,为今后的完美的话剧表演打下扎实的基础。 1.4研究方法 此文章的研究方法为:本文将通过调查、访谈、实践,以及外加搜索大量的相关文件等方式,对所研究的问题在确保详细有效真实性的基础上,深刻总结,提出建议,从而为今后的学习与表演打好牢固的基础。 2相关理论概述 2.1话剧表演界定 一个好的演员如何能够把握住所饰演角色的内外部不间断的体验并将其体

透过非物质遗产角度看粤剧的传承与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314913283.html, 透过非物质遗产角度看粤剧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郑艳芬 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4期 摘要:中国是具有数千年文明历史大国,在发展中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化。在岭南文 化中,粤剧具有极高的代表性,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历史基础,一度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年轻一代对粤剧的兴趣越来越低,只有部分老年人仍然喜爱粤剧。如果不加以继承和保护,粤剧最终难逃失传的命运。目前,粤剧已经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应从非物质遗产的角度入手,对粤剧进行良好的传承和保护,从而使粤剧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非物质遗产;粤剧;传承与保护 0 前言 岭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在岭南文化中,粤剧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历史性、民间性、地域性特点,经过漫长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吸纳、融汇,形成了独有的文化优势。但是,在当前的社会中,粤剧的喜爱和欢迎程度大大削弱,正面临着流派、行当失传的危险。当代年轻人往往更加喜爱现代流行音乐,不太喜欢粤剧等传统剧。对此,应当正视粤剧作为非物质遗产的意义,采取有效的措施传承和保护粤剧,避免粤剧渐渐沦为仅存于博物馆中的非物质遗产。 1 粤剧的起源 在岭南文化当中,粤剧具有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因而具有极高的代表性,素有南国红豆的美誉,在澳门、香港、广西、广东等粤语地区,都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2009年,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粤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当中,使得世界人民对粤剧艺术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有了更广泛的认识。粤剧作为广东地区最大的戏曲剧种,源于外省戏曲声腔的流入。明清时期,广东地区涌入大量的外省戏班,开展各种表演。广东地区因而传入了很多外省的戏曲音乐,在粤乐源流当中,江南小曲小调、牌子曲等逐渐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对于粤乐来说,很多牌子曲逐渐发展演化为粤剧曲目的牌子曲。而江南小曲小调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流传,身受本土文化的影响,因而具有十分浓厚的地方风格色彩,也形成了独特的粤剧曲目。在唱腔方面,粤剧主要是板腔体和曲牌体综合的形式,其中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发挥着辅助性的作用。粤剧具有变化灵活、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等特点,因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十分受欢迎的大戏曲种。 2 粤剧的发展

戏曲身段表演基本功训练

戏曲身段表演基本功训练 第一章脚姿和脚位 在戏曲表演中,演员的脚所做的各种姿态,简称脚姿。人物一戳一站、两脚所构成的各种位置,简称脚位。脚姿与脚位,是基本功的基础,所以学生要先从站相的训练开始。在这一章里,我们主要介绍舞台上常用的脚姿和脚位。通过对这些项目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舞台上最基本脚姿和脚位。通过对这些项目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舞台上最基本脚姿和站式,增强他们在站式中腿部的控制能力,以及懂得在站式中如何运用两面身型(即子午相)。 第一节脚姿 勾脚脚跟踹出,脚尖、脚背用力往回勾起(见图1)。 绷脚脚尖点地,脚跟向上提,脚背绷直尽力往上顶(见图2)。 脚脚背绷起,脚窝朝上,脚尖尽力往回(见图3)。 第二节脚位 训练要求 站立如劲松,双肩切勿耸。 立腰收臀腹,气沉丹田中。 正步式双手叉腰。两腿站直并齐,两脚并拢,脚尖朝正前方,目视正前方(见图4)。 八字式准备姿势:正步式。两脚尖向左右分开成八字形,两脚尖相距约自己的一脚之宽。脚跟靠拢,腿绷直,目视正前方(见图5)。 丁字式准备姿势:正步式。左脚向正前方迈半步,右脚立即上半步横站,右脚窝与左脚跟靠拢,两腿绷直,身向右前方,目视正前方(见图6)。 此式为左丁字式,又称“左丁步”。若右脚在前,则称右丁字式,或“右丁步”。 戳腿式准备姿势:右丁字式。右脚跟踮起,以脚尖点地,右膝稍弯曲,膝盖稍向右掰。身向左前方,目视右前方(见图7)。 此式为右戳腿式。此式,若左脚在前戳腿,则称左戳腿式。 踏步式准备姿势:八字式。右脚向左脚左后方撇撤一步,右脚尖与左脚跟相距约半市尺,右脚掌着地脚跟踮起,左腿直立,右腿稍弯曲,将右膝掖在左膝后面。身向右前方,目视左前方(见图8)。 此式为右踏步式,又称“右别步”。此式,若左脚在后踏步,则称左踏步,或左别步。 存腿式准备姿势:左丁字式。左脚向前绷直伸出约一步远以脚尖点地,同时右膝弯曲和左膝并靠,右脚满脚着地。身向正前方,目视正前方(见图9、侧面图10)。 此式为右存腿式,或“右竖桩子”。此式,若左腿存腿,则称左存腿式,或左竖桩子。 弓箭式准备姿势:八字式。左脚向左方迈出一大步,脚尖向左方,左腿弓起,大腿平,小腿直,左胯要开,右腿要绷直。身向正前方,目视右前方(见图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