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描写手法(动静、衬托、渲染烘托)辛颖

描写手法(动静、衬托、渲染烘托)辛颖

描写手法(动静、衬托、渲染烘托)辛颖
描写手法(动静、衬托、渲染烘托)辛颖

德才高中高三当堂检测卷(高考语文)()

命题人:辛颖备课组长签字:试卷总分:分

检测时间:___月___日星期____第____节班级:学生姓名:

课题:诗歌鉴赏---描写手法

检测重点:从动静角度鉴赏诗歌、准确辨析诗句所用描写手法

一、阅读下列诗歌,并完成相应习题(6分)

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②翳翳(yìyì):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

③陂(bēi):池塘。④交交:树木相互覆盖交加的样子。⑤床敷:安置坐具。

⑥杖屦(jù):扶杖漫步。

问: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描写手法。(6分)

答: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

用突然传来清脆悦耳鸟声,突出了幽静,

流露出诗人闲适中的喜悦。

二、请选择下列诗句所用的描写手法(5分)

A正衬B反衬C以动衬静D渲染E烘托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D渲染)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B反衬)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A正衬)

(4)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E烘托)(5)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C以动陈静)

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

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这里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作者力行新法失败后,晚年退居江宁,并于元丰年间(1078—1085)营建半山园,自号半山。这首诗表现了他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没有这个“酬”字,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若无此二字,诗人的达观,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

了。

春风慷慨赐与清阴,诗人于是尽情去欣赏。所以三、四句以“清明”为本,稍作敷展。“翳翳”,是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交交”,则是形容树木相互覆盖交加的样子。只见那小路沿着山坡在茂密的树林中蜿蜒曲折,伸向远处,一片静谧,在葱茏的深处,园屋隐约可见。这两句写静,略有唐人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风味。然而常建的诗是禅寂之静,此诗用了“翳翳”、“交交”,显得更有生意。

五六句笔锋一转,顺势推出主体形象。床敷,即安置坐具,杖履,指扶杖漫步。二句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来刻画半山园主人的风神。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两者虽是一静一动,但同样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

的心境。

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过,留下一片“好音”。这两句极富韵味。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颙曾隐居于此。此时的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声鸟鸣,偶尔来慰其岑寂。诗人在平夷冲淡的外表下,怀孤往之志、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显示于言外。前人评价说:“寓

感愤于冲夷之中,令人不觉。”(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烘托 衬托 渲染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

渲染衬托烘托对比与侧面描写的区别

渲染衬托烘托对比与侧面描写的区别 衬托手法,就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主要突出衬托的事物,而对比突出两者。。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3):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海燕》高尔基(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写作手法烘托,衬托,侧面描写、对比的区别? 烘托:“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如:描写烈日炙烤大地,描写狂风暴雨,然后写人物活动,即烘托其辛苦及其忘我劳动的精神之类。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如:毛泽东用有些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来反衬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侧面描写:简单说就是从旁边描写,比如说贾平凹的《风雨》,通篇没有一个字写到风雨,而是通过写葡萄蔓跌落,鸟巢掉落,废纸乱飞等事物来突出风狂雨骤. 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衬托”是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对比和衬托: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讲练结合)

一、不同的概念 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白居易有《钱

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谢亭送别》唐代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4、对比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辨析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 辨析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辨析 一、对比: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其特性更加鲜明。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又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衬托: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可以使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谢亭送别》 唐代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着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反衬是指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三、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

烘托衬托渲染

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

诗歌的常见手法_渲染和烘托

渲染和烘托的区别 渲染和烘托是诗歌鉴赏中经常涉及到的概念。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经常被人们混为一谈。 那么,怎样把握渲染和烘托的区别呢? 第一,看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登高之所见闻。天高气爽,风声猎猎,峡中哀猿长啸,江渚清水环绕,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群鸟迎风飞翔,诗句通过六个特写镜头,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不难看出,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物描写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它们都是正面的描写。这样的正面描写就是渲染。 (2)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见了美丽的罗敷,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锄者停下手中的农活,罗敷之美可以想见。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罗敷之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是我们所说的烘托。 第二,看托体与主体相属与否 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中心。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主体。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前两句借“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来渲染怡人风光,表现愉悦之情。在这里,“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是怡人风光的具体表现形态,它们虽然各自独立,但都从属于“怡人风光”。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渲染中,托体(描写对象)与主体(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从属关系,托体是主体的具体表现,主体是托体的抽象概括。回头再看例(1),“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从属关系,“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是肃杀苍凉秋天的属类,肃杀苍凉藉“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而存在。 (4)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先写衾枕之冷,再写窗户之明,又写竹折之声,连从三个方面来烘托夜雪。托体是“衾枕之冷”“窗户之明”“竹折之声”,主体是夜雪。与渲染不同,烘托的托体与主体,既不相似,也不相属,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再回头看例(2)。托体是行人、少年等人的反应,主体是罗敷之美,托体能够反映主体,但托体并不是主体的具体表现形态,托体和主体并不相属。 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对比衬托烘托的区别

1、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语言特色、修辞手法、抒情方式、描写手法。 2、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 3、艺术手法:(1)语言特色(2)表现手法①修辞手法②抒情手法③描写技巧④其他技巧 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5、抒情手法: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6、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乐景哀情、哀景哀情、乐景乐情。 7、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正衬(“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对比。 (3)白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4)以动衬静:用动态的事物来写静态的事物(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动静结合:动态与静态事物相结合来塑造意境。《山居秋暝》(明月,照;清泉,流) 8、修辞手法: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雎鸠)引起所咏之物(淑女)。(他物+咏物) (2)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拟人。春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4)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双关。如谐音双关“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语意双关《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根生”的明指萁豆同一根生长,暗指曹植与曹丕两兄弟,何必互相残杀。 (6)用典。如“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7)借代:如“巾帼不让须眉”(以“巾帼”借代女人、“须眉”借代男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8) 和关。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诗中“惊”、“鸣”互文,“(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 ④问题:“朝晖夕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互文吗?怎么理解? (9)通感: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是嗅觉,“歌声”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②“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其他表现手法:赋、抑扬、虚实。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区别 1、对比 把对立的事物 ..,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 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诗人运用了对比 ..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2、衬托 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 ..,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①用天台山“一万 八千丈”的高峻来衬托 ..(正衬)天姥山“连天向天横”的高峻。②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衬托 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 4、烘托 是指通过侧面 ..(对周围人物或环境)进行描写 ..,使对象鲜明突出。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 《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 ..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5、渲染 是指通过正面 ..(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 ..,以突出形象。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首联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正面极力描写秋寒,渲染思乡的悲哀和前途的迷惘。 6、渲染与烘托区别和联系: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 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 ....(物的特点正面营造的),烘托情感 ....(人的情感侧面表现的)。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7、“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8、渲染、烘托、衬托属于写作手法,而对比属于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象征的区别 1、比喻 打比方,它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的基本结构包括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从形式上看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琴声高低变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

衬托烘托区别

衬托烘托区别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渲染、衬托、烘托、对比与侧面描写的区别 衬托手法,就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主要突出衬托的事物,而对比突出两者。。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2):他的年纪小, 器量可大。(以年纪小 衬托器量大。) 例子(3):海鸥在大海上 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 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 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 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 的大海上飞翔。《海燕》高尔基(以海鸭及企鹅的 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写作手法烘托,衬托,侧面 描写、对比的区别?

烘托:“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如:描写烈日炙烤大地,描写狂风暴雨,然后写人物活动,即烘托其辛苦及其忘我劳动的精神之类。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如:毛泽东用有些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来反衬白求恩大夫对

烘托和衬托的区别

烘托和衬托的区别 烘托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一、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二、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三、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①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②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鲁迅《药》)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造句:这样的雨天,烘托出了她忧郁的心情。这两株憔悴的梅花衬托出了繁茂的桃花。“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

衬托烘托区别

渲染、衬托、烘托、对比与侧面描写的区别衬托手法,就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主要突出衬托的事物,而对比突出两者。。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 2

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3):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 -- 3

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海燕》高尔基(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写作手法烘托,衬托,侧面描写、对比的区别? 烘托:“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即通过对 -- 4

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如:描写烈日炙烤大地,描写狂风暴雨,然后写人物活动,即烘托其辛苦及其忘我劳动的精神之类。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如:毛泽东用有些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来反衬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 -- 5

神。 侧面描写:简单说就是从旁边描写,比如说贾平凹的《风雨》,通篇没有一个字写到风雨,而是通过写葡萄蔓跌落,鸟巢掉落,废纸乱飞等事物来突出风狂雨骤. 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 -- 6

烘托与对比的区别

描写手法——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白描/工笔、虚实/动静诗人抒情言志离不开景物描写,而景物描写方法又是复杂多样的。从景物描写手法上来鉴赏,一般要注意作者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景与静景、远景与近景、形色声味等),要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烘托和渲染、白描和工笔、对比和衬托、比兴手法、象征手法等),要理解和辨析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用典、对偶等)。在以上所举术语中,下面几组是考生在鉴赏中经常混淆的,现具体辨析如下:1、烘托/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现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创作,也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根据甲物和乙物的关系,烘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根据甲、乙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1)以人烘托人。如乐府诗《陌上桑》中诗人分别借“行者”“少年”“锄者”等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2)以物托物。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除了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微雨”外,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它景物来写“雨”的,诗人成功运用以物托物的艺术手法,仿佛使人感觉到

船帆上、鸟羽上、天际上、大树上全都笼罩着蒙蒙细雨。又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中描写的对象是夜雪,但诗人却从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烘托出雪之大、之猛。(3)以物托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烘托,刻画了钓叟的独特个性及其乐观豁达的情怀。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描写月光,分别烘托出了琴声的美妙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活泼、自然、有趣。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有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又如杜甫《兵车行》中的第一段,作者着意描绘了送别的场面,从而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2、衬托/对比/烘托

对比衬托烘托的区别1

让人头痛的几个术语 1、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语言特色、修辞手法、抒情方式、描写手法。 2、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 3、艺术手法:(1)语言特色(2)表现手法①修辞手法②抒情手法③描写技巧④其他技巧 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5、抒情手法: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6、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乐景哀情、哀景哀情、乐景乐情。 7、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正衬(“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对比。 (3)白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4)以动衬静:用动态的事物来写静态的事物(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动静结合:动态与静态事物相结合来塑造意境。《山居秋暝》(明月,照;清泉,流) 8、修辞手法: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雎鸠)引起所咏之物(淑女)。(他物+咏物) (2)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拟人。春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4)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双关。如谐音双关“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语意双关《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根生”的明指萁豆同一根生长,暗指曹植与曹丕两兄弟,何必互相残杀。 (6)用典。如“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7)借代:如“巾帼不让须眉”(以“巾帼”借代女人、“须眉”借代男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8) 和关。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 ④问题:“朝晖夕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互文吗?怎么理解? (9)通感: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是嗅觉,“歌声”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②“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其他表现手法:赋、抑扬、虚实。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区别 1、对比 把对立的事物 ..,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诗人运用了对比 ..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 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2、衬托 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 ..,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①用天台山“一万 八千丈”的高峻来衬托 ..(正衬)天姥山“连天向天横”的高峻。②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衬托 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 4、烘托 是指通过侧面 ..(对周围人物或环境)进行描写 ..,使对象鲜明突出。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 《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 ..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5、渲染 是指通过正面 ..(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 ..,以突出形象。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首联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正面极力描写秋寒,渲染思乡的悲哀和前途的迷惘。 6、渲染与烘托区别和联系: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 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 ....(物的特点正面营造的),烘托情感 ....(人的情感侧面表现的)。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7、“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8、渲染、烘托、衬托属于写作手法,而对比属于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象征的区别 1、比喻 打比方,它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的一种

诗歌鉴赏手法—— 衬托、烘托、渲染的区别

衬托、烘托、渲染的区别 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谢亭送别》唐代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二、用法的区分 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从正面着笔。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1、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1)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2)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 ①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②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2、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①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3)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4) ①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②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3、渲染与烘托的区别 (1)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主题。 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2) ①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主题。 ②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对象就是主体。 (3)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4)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①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颔联和颈联描写“帆重”“鸟迟”“天灰”“树远”,无一字写雨,却让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这里的描写对象“帆”“鸟”“天”“远”与所要表现的事物“雨”不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属侧面描写,其表现手法显然是烘托而不是渲染。但是,还可以有另一种分析。诗人所要表现的事物是“雨景”,而“帆重”“鸟迟”

衬托、烘托、渲染区别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谢亭送别》唐代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二、用法的区分 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从正面着笔。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2、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从侧面着笔。(只写侧面一面)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