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会昌县生猪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会昌县生猪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会昌县生猪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会昌县生猪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会昌县生猪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钟玮李昌坤邹伟华

会昌县畜牧兽医局

1 会昌县情况

会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东邻福建省,南接广东省,地理位置在北纬25°29′至25°55′,东经115°29′至116°02′之间,属赣江流域,全县辖19个乡镇,26个居委会,243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为2722.18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52万人,有畲、壮、回、苗、满、侗、傣、高山族等16个少数民族。县政府驻地文武坝镇,城区人口10万人,距离赣州市150公里,南昌450公里,厦门、汕头、深圳、惠州、广州等沿海大城市都在450公里左右。有赣州至龙岩铁路、济南至广州高速、昆明至厦门高速途经会昌。全县共有林地面积331万亩,有耕地26万亩,现种植赣南脐橙25万亩,油茶林30万亩,以优质稻、烟叶、脐橙、油茶、生猪等农业主导产业,现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优势产业。

2 会昌县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2.1 品种结构

生猪产业是会昌县传统养殖业,在二十世纪50年代,就引进了约克公猪与本地三花母猪杂交。70年代引进中型约克苏白公猪,到80年代引进大型约克公猪20头,分布在各乡镇,并通过人工授精技术与本地母猪杂交。到了90年代就大量引进外来品种如赣州白猪、中型约克猪、大约克夏猪和长白公猪,1998年全县一次性引进大约克母猪300头,长白公猪20头,建起了纯杂二元母猪扩繁场5个,年生产长×大二元母猪1000头左右。同年还引进了南昌白猪、杜洛克公猪等外来品种。现在全县生猪品种以“长×大”、“大×长”二元母猪为主体,通过杜洛克公猪杂交,形成外来品种三元结构。部分边远山区散养户还有饲养土杂母猪现象。

2.2 饲养规模

会昌县2014年全年生猪饲养总量达到107.36万头,其中出栏75.24万头,存栏32.12万头(其中母猪存栏3.21万头),商品猪养殖规模户:年出栏商品猪达到万头以上猪场4户,出栏商品猪500头以上的规模户205户,以“猪—沼气、沼液—果”配套的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养殖户3016户。相对规模养殖户出栏生猪占全县出栏数的

84.05%。

2.3 经营模式

目前我县生猪养殖有四种经营模式,分别为:第一种模式为传统的“饲料兽药经营公司﹢养殖户”模式;公司将饲料、兽药赊销给养殖户,养殖户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自建栏舍,引进种猪进行自繁自养,实现规模养殖。公司对养殖户提供统一供饲料、统一防疫、统一组织外销生猪等服务。第二种模式即“专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通过养殖专业合作联动规模养殖户,实现统一采购仔猪(种猪),统一采购饲料,统一技术操作规范,统一对外销售商品猪,实现养殖投入成本最低,养殖利益最大化。第三种模式就是:“龙头企业﹢养殖户”的联动模式,企业建立“仔猪(种猪)赊销,技术服务,产品收购”的利益联动,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第四种模式则是通过雇用农民饲养员自建标准化养殖场,实行工业化、一体化的管理方式进行规模养殖。

2.4 经济效益

生猪产业发展为我县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起了重要作用。一是生态效益:我县种植赣南脐橙近25万亩,“猪—沼气、沼液—果”生态养殖户将近5200户,通过沼液浇果每亩果园可节省商品肥料投资近30元,全县每年可减少果园肥料投资500万元以上,另外,沼气可照明、保温、做饭烧水保护了生态。有5个规模猪场建起了沼气发电,降低了猪场的养殖成本。二是用工效益:生猪产业从业人员达1.21万人;解决了在家门口就业。三是猪场自身效益:但从2014年以来生猪价格一直处于6~7元之间低价位运行,规模养殖场效益几乎没有,小规模自繁自养的养殖户只有微利。持续的低价使很多养商品猪的养殖户已退出养殖行业。

2.5 疫病防控

在生猪疫病防控中还是重点抓猪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三个国家要求强制免疫的疫病。对散养户每年3~4月、9~10月采取两次集中免疫,规模养殖户根据本场的免疫程序进行自主免疫。2006年我县为了完善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启动了兽医体制改革,县级成立畜牧兽医局,乡镇保留了畜牧兽医站,建制镇安排3个编制,建制乡安排2个编制,现有乡镇官方兽医47人,人财物由县农业部门管理。全县243个行政村,每2个村配备了一名村级防疫人员,共计121名,工作重点协助乡镇畜牧兽医站做好重大动物疫情报告和防疫,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畜产品安全监督等工作。在疫病防控

冷链体系建设,县里有冷库,镇有冷柜、冰箱,村级防疫员有冷藏包,全面推行国家强制免疫“三针同免”技术和“整村推进”免疫模式,对规模养殖场严格执行“五查三下达”即查防疫条件、查免疫记录、查防疫制度、查无害化处理设施、下达疫情排查确认书、下达强制免疫通知书、下达防疫条件整改通知书。2014年全县春秋两防结束后飞行采集乡镇生猪血清进行免疫抗体水平检测结果为:猪口蹄疫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达到86.5%,猪蓝耳病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达到86.2%,猪瘟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达到95.8%。但随着生猪产业规模的发展,市场畜产品流通的频繁,生猪新病多发易发,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压力逐年加大,防控成本逐年增加。

3 会昌县生猪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品种

目前,我县生猪品种以“长×大”、“大×长”纯二元杂母猪为主,与杜洛克公猪杂交,形成外三元结构。但作为一个生猪生产大县没有一级、二级种猪场。二元母猪一是来自外调;二是部分规模猪场自己引进纯种母猪进行扩繁。造成母猪的繁殖性能日益退化,外来疾病日益增多,生产性能逐年下降,给生猪产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冲击。

3.2 饲料

会昌县有6家规模养殖场自配全价料,其余的全部使用饲料厂家生产的颗粒全价料,据测算自配全价料比购买饲料厂家生产的同等全价料可节省资金10~15元每百斤;每头商品猪从出生到出栏可减少饲料支出平均在60~90元左右;另外,自配料时对保健药物的添加很方便,而购买的颗粒料就不那么方便了。近年来,为降低养猪成本,一些规模养殖场,长年种植青饲料,代替部分精饲料效果很好。

3.3 管理

我县生猪养殖场管理还是以家庭式、松散式居多,特别是中小规模养殖场,实现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生产记录、投入品记录很不规范和健全,造成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很难追溯。养殖户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粪污无害化处理的主体责任意识很淡薄;要实现畜牧业现代化还要做很多工作。

3.4 疫病防控

随着生猪产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市场流通的频繁;猪的疫病防控难度越来越大。主

要存在一是危害大的新病不断出现,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又名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和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等。特别是猪的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感染的出现,使猪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一些常规疫苗接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导致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提高。二是猪的一些老病危害加重,如猪瘟,由于一些新病造成的免疫抑制,使猪瘟发病率大幅度上升。三是猪病的混合感染极为普遍,如蓝耳病的流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继发感染种类多,导致混合感染发生普通,已成为当前猪病的主流。四是疫病的诊断困难,近年来,猪病临床表现和剖解变化极为复杂,看起来既像这种病,又像那种病。因为蓝耳病在症状上类似流感,剖检上又缺乏特征性病变,使许多人往往将本病诊断为“流感”。猪瘟又大量表现为“温和型”,剖解有时很难发现猪瘟病变。五是猪的一些新病控制措施很缺乏。如蓝耳病,有些人又反对用弱毒苗,而灭活苗的效果又很差。还有猪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加大疫苗的使用剂量,但也不能消除猪瘟的亚临床感染。上述等等情况,给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4 会昌县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布局规划,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生猪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4.1.1 加强布局规划乡(镇)要按照本地实际协同国土、环保、畜牧等部门编制生猪养殖布局规划,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居民区、工业区、城市水源地为禁养区,已建成的规模养殖场要关停或搬迁至果业开发区。城市郊区、工业用地规划区、湘江河和贡江河1.5公里之内为限养区,要控制发展规模。在可养区发展生猪产业,要坚持工业化理念,统筹安排生猪相关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4.1.2 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的原则,乡(镇)要制定规模养殖发展规划,支持发展生猪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积极引导分散养殖农户入驻养殖小区,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在坚持同步规划、同步治理的前提下,结合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稳步推进养殖区域管理制度,遏制养殖环境污染,彻底改变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落后状况。规模养殖小区(场)要配套建设防疫、消毒、疫病诊断、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沼气池,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粪污处理,减少养殖自身污染。

4.1.3 实施标准化生产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养猪户实施好“猪-沼气、沼液-果(菜、渔)”工程,全面推广节水栏舍养猪新技术,整合农村沼气、生猪标准化养殖、沼气工程等项目资金,实施标准化改造,通过3-5年努力,使我县年出栏500头

以上的猪场都达到标准化生产。

4.2 建立合作联动模式,提升生猪产业发展水平。

4.2.1 加强经济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促成国家级龙头养殖加工企业落户会昌,采用“龙头企业+养殖户”、“龙头企业+基地”的联动模式,建立“仔猪(种猪)赊销、技术服务、产品收购”或“联动办场”的利益联动、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加快推进正大集团年屠宰100万头生猪加工项目建设,形成饲养、屠宰、冷藏、加工、销售一体化功能。实现企业、养殖户多赢的利益共同体。

4.2.2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制定和推广应用《生猪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引导和鼓励规模养猪企业和生态养殖小区开展无公害生猪养殖一体化认证,努力提高我县生猪市场竞争力。

4.2.3 加大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和推广力度。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养殖类别,有针对性开展生猪养殖技术培训,解决养猪技术难题。开展科技人员进场入户行动。积极推广自然养猪法(生物发酵床)、节水栏舍养猪新技术、种草养猪技术,提升我县养猪水平和效益。

4.3 强化生猪疫病防控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4.3.1 切实加强生猪疫病防控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针,切实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等重大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确保防疫物资供应,加强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的检查,保证免疫效果,降低疫病风险。完善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责制,强化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疫情测报体系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实行重大动物疫情风险评估,强化生猪重大疫情预报。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防疫物资储备,建立重大动物疫病储备金,增强应急反应能力。配齐村级防疫人员,保证每个行政村有1名村级防疫人员从事重大动物疫情报告和防疫、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肉食品安全监督等工作。

4.3.2 强化畜产品安全监管健全安全承诺责任制,增强养殖场(户)畜产品安全责任意识。严格执行饲料市场准入制度,加强饲料质量监管,督促养殖场完善养殖档案,如实记录商品饲料、兽药等投入品来源。推进“瘦肉精”监管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严厉打击养殖环节非法使用“瘦肉精”,自配料中添加“瘦肉精”和滥用抗生素的违法行为。切实抓好屠宰检疫,严厉打击私屠滥宰,销售病死肉等不法行为,严防未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猪肉进入市场销售。

4.3.3 认真落实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制度和生猪养殖场备案制度生猪养殖项目的选址和设施设备应当具备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业主应向县农业部门申报动物防疫条件事前征询,经农业部门现场审查后出具《事前征询动物防疫条件意见审查结果通知书》。生猪养殖场必须及时向县畜牧兽医部门备案,按一场一档要求建立养殖档案,以利于掌握生猪养殖情况,督促落实生猪排泄物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措施。

4.4 加强污染防治,推进生猪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4.4.1 加强生猪养殖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生猪养殖场必须按照“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和干粪、污水综合利用的要求,配套建设规范的干粪废渣储存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减轻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必须落实源头控制管理工作措施,实施清污生产。确保生猪粪便综合利用和污水设施正常运行,设置规范污水排污口,经处理后外排的养殖污水,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4.4.2 强化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措施存栏生猪200头以上的规范猪场,必须要建设相应规模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池(窖)等处理设施。其他养殖场和农村散养户病死生猪的处理,由乡(镇)统一规划建设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设施,落实专人负责,实行集中处理。同时,要完善病死尸体无害化处理与保险理赔联动机制,严防病死生猪流入市场。

4.4.3 推进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生猪养殖废弃物处理与利用应当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等生态化养殖模式,采取粪尿还田、生产沼气、制作有机肥料、沼液上山等综合利用措施。各乡(镇)要加强对沼气池等治理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有效发挥沼气工程治污减排的作用。

4.5 加大政策扶持,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4.5.1 县级财政要安排生猪产业发展资金,重点用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生猪保险、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补助、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推广、畜产品安全监管及村级防疫人员工资补助、湘江流域养殖污染治理等。每个乡镇安排一定的防控等工作经费,列入乡级财政预算,并按要求及时足额到位。

4.5.2 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生猪养殖、饲料经营、生猪返运及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小额贷款、贴息贷款、惠农信贷通等支持生猪产业发展。

4.5.3 落实国家出台的生猪保险、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沼气工程等政策。

2019年生猪养殖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

2019年生猪养殖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 2019年3月

目录 一、行业发展趋势、发展机遇与市场竞争格局 (5) 1、我国生猪长期以散养为主,目前规模化养殖有一定进展,但生产集中度仍 很低 (5) 2、行业整体生产效率仍有待提升 (6) 3、商品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 (7) 4、非洲猪瘟情况 (8) 二、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9) 1、一体化产业链优势 (9) (1)食品安全优势 (10) ①拥有饲料生产环节,食品安全从源头控制 (10) ②一体化经营模式,有利于在饲养的各个环节对食品安全进行控制 (10) (2)疫病防控优势 (10) (3)成本控制优势 (11) (4)作业标准化和经营规模化优势 (11) 2、现代化猪舍及自动化养殖设备优势 (12) 3、生猪育种优势 (12) 4、营养技术优势 (13) 5、市场优势 (14) (1)商品猪销售优势 (14) (2)仔猪销售优势 (14) (3)种猪销售优势 (14) 6、生产管理优势 (14) 7、人才优势 (15)

三、公司发展战略 (15) 1、公司的总体战略发展目标 (15) 2、公司发展战略 (16) (1)食品安全战略 (16) (2)科学育种战略 (16) (3)大规模一体化养殖战略 (16) (4)标准化生产战略 (17) (5)人才战略 (18) 四、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采取的措施 (18) 1、发生疫病的风险 (18) 2、生猪价格波动的风险 (19) 3、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19) 4、公司存在自然人供应商、客户,自然人经营能力的有限性可能会对公司的 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 (19) 5、自然灾害风险 (20)

2020年林业产业发展总结报告

林业产业发展总结报告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须的基础性资源,处在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地位,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林业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是促进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推进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林业工作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林业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本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成败,为此,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建设生态家园,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赋予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的历史使命。 为认真掌握我县当前林业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为下一步全县掀起新一轮以林业产业发展为重点的山区综合开发提供决策参考,结合林业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部署,县林业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局班子领导、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林业局学习实践活动专题调研组,确定调研专题、精心谋划调研提纲,于4月20日至24日,分别深入三个国有林场、部分乡镇和挂钩联系村就我县林业产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 一、我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二、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普遍造成对林业工作的定位不科学、不准确,要么简单地把林业建设等同于木材生产,要么片面地强调林业的生态属性,忽视了林业的经济

功能,影响和阻碍了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充分发挥,致使我县林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问题十分突出,规模小效益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 产值规模小:我县林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0%以上,全县xx年林业总产值为2.1亿元,亩均林地产值仅为60元,按法定统计口径计算,林业总产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9.77%,所占比例与林地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比重不相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率低下,亩均产值仅为农业产业的5%左右。 支柱产业单一:我县虽然确定杨梅、核桃、竹子等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但目前还未形成有效规模,结构还显单一,产业效益作用不明显,尚不能成为支撑林业科学发展的支柱产业。经济林果结构不合理,首先是品种结构不合理。林果中以核桃、杨梅、柑桔等大路品种较多,错季果品、时令果品等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第二,品质结构不合理。在果品生产上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低档果品多,高档精品果品少;一般大路品种多,名特新优品种少;季节性果品多,适宜加工、耐贮藏果品少。 产业化程度低:全县无林业龙头企业,现有林业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粗放,林产品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我县目前三个国有林场经营困难,林场主要的生产经营业务仍然是采伐和出售原木,属资源消耗型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持续发展的能力都十分弱小,生产经营仅能够维持目前的温饱水平。缺少生产

解读生猪产业发展规划

加快推进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 农业部解读《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 :2016年04月21日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记者刘羊旸)近日,农业部印发《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生猪生产发展的思路、布局和主要任务。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21日就规划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 我国生猪产业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 马有祥表示,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受内外部环境变化影响,新旧矛盾交织叠加,问题越发凸显。 ——环境压力加大。生猪养殖粪便污染、种养脱节等问题日益突出。 ——资源约束趋紧。土地资源短缺成为生猪规模养殖发展的重大制约,蛋白饲料原料对外依存度高。 ——国际竞争加剧。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猪养殖的劳动生产率、饲料转化率、母猪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没有竞争优势,猪肉进口的压力加大。 ——疫病隐患凸显。我国生猪疫病流行状况复杂,防控形势仍然严峻,给生猪生产发展带来隐患。 ——市场波动加深。最近一轮“猪周期”和禁养限养叠加,产能下调、价格波动幅度较大。 马有祥说,发布规划对破解制约当前生猪生产发展的难点问题,加快推进生猪养

殖业转型升级,逐步熨平“猪周期”,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意义。 到2020年生猪生产保持稳定略增 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猪生产保持稳定略增,猪肉保持基本自给,规模比重稳步提高,规模场户成为生猪养殖主体,生猪出栏率、母猪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 马有祥说,规划综合考虑各地生产发展基础、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消费偏好和屠宰加工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4个区域。 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重点提出了以下任务:建设现代生猪种业,深入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推进企业集团育种和联合育种;提升饲料兽药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新型饲料添加剂,开发环保型饲料产品,培育兽药产业集团,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规模养殖场自动化装备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同时,推动废弃物综合利用,调整优化养殖区域布局,促进生猪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加强生猪屠宰管理,以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为主攻方向,促进屠宰行业结构调整;构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进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强化生猪疫病防控。 从生产和市场入手实现供求关系基本平衡 据马有祥介绍,规划主要从生产和市场两方面入手,坚持政府调节和市场调控相结合,实现供求关系的基本平衡。 一是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规模化水平提高了,保障稳定供给的产业基础就稳固了,同时可更好地避免散养户发展的盲目性,减少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

2020年生猪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生猪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3月

我国生猪养殖市场规模超过万亿,其中散户养殖约占50%,中长期来看散户由于用工成本逐年提升呈退出趋势。根据《生猪养猪上篇》(下文简称《上 篇》)报告分析,本次非洲猪瘟疫病变相提高了全行业的生物防控壁垒,这将 明显加速散户的退出;而龙头公司受益于自身养殖成本和疫病防控能力的优势, 顺势扩张,可以在本轮猪周期加速提升自身出栏规模和市占率。因此我们认为 龙头公司中短期来看处于高盈利期,中长期可以穿越猪周期,具备较高成长性, 银行可以积极关注并优选生猪养殖龙头企业,适时开展相关业务。 一.建议适时加大我行在生猪养殖领域的业务布局 1.1 当前是银行布局生猪养殖行业的较优时机:猪周期中继、 规模化进程的上半场 1.1.1 本轮猪周期的中继:非洲猪瘟导致产能恢复将慢于过去任何猪周期, 未来两年头部企业仍将高盈利 根据《上篇》报告分析,本次非洲猪瘟使得行业产能受到重创,且疫病提高了全行业的生物防控要求,这将明显加速散户的退出,使得后续产能恢复将 长于过去任何一个猪周期。未来两年的猪价对头部企业来说,可能代表着较高 的毛利。而龙头公司受益于成本和疫病防控能力的优势,可以在本轮猪周期加 速提升自身出栏规模和市占率。高毛利加上高产出数量,意味着中期来看头部 公司都将处于高盈利期。 图1:本轮非瘟超级猪周期下头部企业获利颇丰:元/kg 历史生猪均价中性预测未来猪价头部企业养殖成本 26.0 24.0 22.0 20.0 18.0 16.0 14.0 12.0 10.0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资料来源:WIND,XXX市场研究部 注:头部企业养殖成本按照温氏和牧原完全成本平均,参考年报及调研信息

生猪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养猪业的建议

生猪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养猪业的建议 一、生猪产业存在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农垦地区生猪产业发展虽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肉类加工滞后。生猪养殖相对发达,但现代化的屠宰加工企业不多,年肉类加工量还不到肉类总产量的10%。大部分企业还是传统的初级加工产品,产品质量水平、包装水平不高,更没有自己的品牌,竞争力十分脆弱。 2. 养殖方式落后。目前,我区生猪养殖正处在一个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型的过程,规模化养殖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千家万户分散养殖仍占主体地位,这种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既不利于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极大地影响了养殖效益的充分发挥。 3.生猪品种不优。2011年我区出栏生猪238.6万头,其中三元杂交猪106.8万头,只占4 4.7%,而外三元杂交比例还不到30%。目前我区种猪年供种能力约为万头,只能满足区年需种猪的18%。 4.安全水平不高。生猪生产过程中非法使用违禁药品等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区生猪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同时,还面临着多种疫病对生产的威胁。 5.销售方式落后。冷鲜肉和肉制品外销是今后的主要发展趋势,而我区生猪外销以活猪为主,既增加了运销成本,又容易引

发疫病。由于油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运输成本大幅增加,2009年运往外地每车生猪的运输费用为3000多元,而目前运往该地的成本达到6000元,导致生猪外运减少,猪价下跌。 6.产业化水平低。龙头加工企业对基地带动能力不强,利益连接不够紧密。企业与基地之间没有形成约束机制,没有可操作性合同。 7.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低。受市场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我区生猪生产仍然受到一定的冲击,尽管各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我们研究市场、分析市场、适应市场、调控市场的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完全从传统型、风险型、低效型、振荡型的产业中彻底解脱出来。 8.资金制约瓶颈还没有彻底打开。由于一些地方财政比较困难,用于生猪基地建设的扶持资金投入不足。在目前市场风险增大的情况下,龙头企业对基地养殖户的资金投入几乎没有。由于金融部门受信贷规模控制,用于发展生猪生产资金少,而且缺少中长期贷款。现在看,资金问题仍然是困扰我市生猪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9.一些配套的服务还没有跟上。主要是市场研究滞后,技术指导体系还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一些地方对发展龙头企业重视的程度高,抓的力度大,但对猪产业发展的市场研究不够,因而导致我们对市场的变化不能提早预警。技术服务人员减少、经费缺乏,很难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服务作用。

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大理州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掌握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州农业局[2007]128号文件的要求,按照《大理州重点畜牧产业调研方案》,分别赴弥渡、祥云、宾川、鹤庆等生猪重点县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听取畜牧部门的情况汇报,深入6家加工企业,4个县良种猪场,18户规模养殖户,26户农户进行调研,基本掌 握了生猪发展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产业发展现状 1、生猪存栏和出栏。全州2006年末生猪存栏237.3万头,其中能繁母猪26.1万头,肥猪出栏293.2万头,猪肉产量25.6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1.34%、8.7%、6.23%、和6.23%。2007年一季度全州生猪存栏233.2万头,其中能繁母猪24.64万头,出栏肉猪86.94万头;同比基本持平,减3.75%,增18.6%。据鹤庆县分析2007年第一季度末生猪存栏17.14万元,其中能繁母猪2.06万元,出栏肉猪8.75万头,同比分别减0.13%、增10.12%和增14.62%,生猪产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据20户农户调查生猪存栏590头,同比减少18.2%(06年同期722头),出栏240头,同比减少65.2%(06年同期690头), 其中6户还未出栏,1户不养猪。 2规模化养殖:全州饲养肉猪10—50头的有16026户,同比减少10.38%,主要是20头以下的减少;100—500头的340户,1000头以上的9户;饲养母猪5头以上的3750户,同比减12.9%,20头以上357户,同比减1.9%,50头以上107户,200头以5户,500头以上1户。据18户(30—50头)规模养殖户调查,存栏1114头,同比增10.6%(06年同期1233头),出栏602头,同比减少2.5%(06年同期617头),其中1户未出栏。鹤庆新登村委会规模养殖户(出栏30—100)273户,年出栏肥猪12655头,户均出栏46头;规模户饲养的种公猪以约克和杜洛克为主,母猪以二元杂为主,商品猪以三元杂为主;改造圈舍,安装饮水器,98%以上的养殖户圈舍均是卫生圈。祥云云南驿镇旧站李建雄户自繁自养,在2006年上半年猪价低迷时新建一幢猪舍,淘汰劣杂母猪,从县扩繁场引进70头二元杂母猪(LY)和杜洛克种公猪,组织三元杂交生产,进入2007年开始生产,母猪产活仔10—12头,育成9头以上;出栏肉猪100多头,出售肥猪价1月份8.2—8.6,3月份8.6—9.4,5月份额9.4—9.6。说明此户抗风险能力强,抓住市场机 遇,跟上养猪潮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科技措施推广情况 (1)生猪改良:2006年大理州生猪改良站点310个,其中国营(集体)44个,可利用良种公猪3126头,其中杜洛克1368头,长白猪693头,大约克1033头,其它32头;猪种改良39.7万窝,其中人工授精9.2万窝,母猪年均产1.8胎,据12个县市11318头繁殖母猪的调查,总受胎率91.7%,情期受胎率85.7%,胎均产仔10.44头,产活仔9.02头,胎均育成8.82头,断奶日龄44天,断奶窝重98.4千克,双月窝重124.4千克。2007年一季度全州猪改良10.96万窝,其中人工授精2.06万窝,同比增11.26%,减2.4%。 目前,良种公猪率达90%左右,约长、长约和约克等母猪的良种率70%左右。 (2)良种生产:州内大理、弥渡、祥云、宾川、鹤庆良种猪扩繁场共饲养种猪823头,其中公猪143头,母猪506头,后备公猪47头,后备母猪127头;2006年引种公猪64头,种母猪110头。饲养品种杜洛克106头(18公、88母),长白猪43头(14公、30母),大约克268头(49公、219母),PIC猪70头(12公、58母)。繁殖母猪年产2胎,总受胎率95.6%。2006年提供种公猪366头,种母猪1322头。2007年一季度弥渡、祥云、宾川、鹤庆良种猪扩繁场提供种公猪97头,种母猪525头。 (3)饲料推广。我州现有配合饲料厂27家,年生产配合8.3万吨,其中猪配合饲料4.3万吨,占52%,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我州生猪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奠定了基础,我州养猪业配合饲料推广面已达85%。全州不完全统计经营饲料单位或个体户有1000多户,主要经营正大、神龙、新希望等50多个品牌饲料,年销售配合饲料3万多吨,浓缩料5000多吨,添加剂600多吨。规模养猪场和适度规模养猪专业户(年出栏50头以上)配合饲料养猪普及率达100%,散养户普及率达65%左右。 (4)配套技术推广普及情况

十堰生猪产业发展形势及对策

十堰生猪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 曹钟鑫 戢正萍 (十堰市畜牧局 442000) 生猪产业在十堰畜牧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75%,在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03年8月份至2005年上半年,十堰生猪产品价格持续走高,一路飙升,猪肉价格创下20年来最高点,历史上首次超过同期牛肉价格,直接反映养猪效益的猪粮比价创下1:7的历史新高。但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今年春节过后,生猪产品价格全面下滑,养猪业处于保本微利状态。正确认识十余年来生猪发展走势,理性分析当前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发展对策,才能确保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生猪生产形势分析 、当前生猪生产稳步发展。据畜牧部门统计,九月底全市生猪存栏万头,同比增长%,其中能繁母猪万头,同比下降%,出栏万头,同比增长%,生猪生产发展平稳。 、1995年~2005年生猪生产呈下降趋势。据市统计局农村经济年报统计,2005年我市生猪饲养量万头,比1995年下降%,年均递减%,其中生猪存栏万头,比1995年下降%,年均递减%,生猪出栏万头,比1995年下降%,年均递减%,能繁母猪万头,比1995年下降%,年均递减%。 1995~2005年生猪生产情况 100 110 120130140150160170180190200210220230240250260270280290300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年份 产量(万头)

、粮食产量与生猪生产呈正相关。据《湖北省农村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我市粮食总产量790494吨,比1995年下降%,年均递减%,其中,玉米产量223675吨,比1995年下降%,年均递减%;红薯产量117194吨,比1995年下降%,年均递减%。近几年,由于我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种植黄姜增加,种粮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下降,导致支撑生猪生产的基础减弱。我们把粮食总产量、玉米产量、红薯产量分别同生猪饲养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相关程度分别为强正直线相关、中等正直线相关、弱正直线相关。说明粮食产量与生猪生产密切相关,粮多猪多、粮少猪少。 1995~2005年粮食产量 2、生猪市场形势分析 、当前生猪价格趋于回升。 进入9月份,持续低迷一年的生猪市场开始复苏,价格逐步回升,据我市市场价格行情调查,9月中旬毛猪平均价元/公斤,比6月份增长%,同比下降%,饲料原粮玉米平均价为元/公斤,比6月份增长%,同比增长%,猪粮比价达:1,超过:1的盈亏平衡点,养猪保本微利;仔 猪价格平均在元/公斤左右, 比6月份增长%,同比下降%;集市猪肉均价元/公斤,比6月份增长%,同比下降%。分析生猪价格回升的原因:自2005年上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低迷, 养猪效益严重下滑, 0.0 10.0 20.030.040.050.060.070.080.0 90.0100.0110.0120.01995年 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 2005年 年份 产量(万吨)

关于林业产业发展的情况汇报

南充市高坪区林业局 关于全区林业产业发展的情况汇报 我区林业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下,在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监督、区政协的支持下,坚持以绿山富民为目标,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林产业的发展一年一个台阶。项目争引实现突破,基地建设推进有力,专合组织快速发展,景区绿化稳步推进,资源保护切实加强。全区新增林地面积近10万亩,森林覆盖率在2008年的基础上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林业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我区先后被国家林业局评定为全国林下开发先进县、林业专合组织示范县,被省政府评定为林业产业强县培育县、秦巴山区竹产业基地县、林下开发典型县和林业产业强县重点县,先后多次代表全省在全国林业工作会和代表全市在全省林业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并连续两年在市林业绿化考核和区年终目标考核中荣获一等奖。下面,我就近年我区林业发展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项目争引成效显著。为取得国、省两级林业主管部门对我区的支持,近两年来我们坚持把项目争引放在推动全区林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来抓,通过主动作为、勤跑、多汇报,最大限度地赢得了国、省主管部门的支持。两年来,我们先后向国、省争取了林业专合组织、竹木产业基地、新

增退耕还林、森林植被恢复、森林病虫害防治、省级林产业基地、森林抚育、珍稀林木基地、省级林业产业强县预培县等林业项目10余个,实际到位资金3500万元,除两大工程政策性补助资金外,争取资金占全市的1/3以上。尤其是省产业强县预培县、国家林业专合组织示范县的取得,为我区林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造林绿化稳步推进。围绕“绿山富民”这一核心目标,我们坚持“规模”“特色”“效益”一起抓,合力打好“生态”、“经济”、“形象”三张牌。近两年,我们依托项目资金,利用冬春两个营林季节投资2000余万元对全区近6万亩荒山荒坡、弃耕荒地、河滩田埂、四旁林地及退耕补植地进行了大面积绿化,新栽了杨树、香椿、巨桉、竹柳等速生树种近200万株,种植了花椒、核桃、油桃等经济林木近30万株,完成了全区1000公里国省道及乡村公路行道树栽植100万株,林地面积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加了近10万亩,全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三)速丰林基地规模突显。近两年,我们在牢牢把握原有速丰林建设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产业重点、提升产业水平、扩张产业规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两年来,我们利用区内东观、佛门、江陵、会龙、万家等乡镇现有的闲置林地,通过引进业主、立项支持,集中成片栽植了以巨桉、香椿、杨树为主的速丰林基地4万多亩;新建成了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速丰林基地6个,其中:佛门的4000

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县生猪产业转方式促升级的思考 从发展的阶段性角度看,当前我县生猪产业发展已经跨越了探索起步阶段,开始步入优化升级阶段。既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更是我们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任务。如何推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地优化升级,是全县上下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深刻理解转方式促升级的内涵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认识,**的生猪产业发展,基础在现代农业,目标在一县一业。推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就是以转变方式为手段,用工业化的理念,使生猪产业逐步向一县一业转型。 所谓现代农业,从核心内涵来看,可概括为“四三一”,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经营理念“四个支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三率”,形成产供销一体化、贸工农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功能的“一个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核心在基地,更加强调实现农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三统一,发展理念仍然是农业占主导层面。所谓一县一业,是指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以工业化为目标的支柱产业,其生产经营方式更加强调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一县一业的发展核心在龙头企业,在工业化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上,更加强调农产品对工业的供给,发展理念是工业化占主导层面。因此,一县一业与现代农业有相同点,但一县一业是更高层次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一县一业的基础,一县一业是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从大力实施一县一业战略着手,率先突破发展生猪产业,实现了生产方式、经营形式和推进机制的“三大转变”,基地规模、加工能力、质量、效益的“四大提升”,初步呈现出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势头,现代农业的基本形态已经呈现。但科学审视**生猪产业的现状,还存在“基地规模不强、龙头带动不力、产业链条不全、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网络体系不优”等突出问题,生猪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提升缓慢,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这种处于发展期相对稳定、缓慢上升的阶段是一种“波澜不惊”状态,如果不及时“推波助澜”,势必影响到产业向更高层次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以工业化的理念、市场化的手段助推生猪产业由现代农业向一县一业转型,真正做到优化整合生产要素,构建以利益为纽带的全产业链,促使产业链条无缝联接、高效运转,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技术支撑、市场需求相适应、相融合的状态,大幅提升产业各环节的效益和整体综合效益,促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XX年3月5日张副县长的工作安排,分析农业、林业、畜牧、发改、创新、经贸等部门提供的材料,对我县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重点调研林业产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产业富县战略举措,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和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经济,全县已初步形成了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支柱产业集群,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12月28日南沙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标志着**县支柱产业培植又迈上新的台阶。**县产值突破亿元的产业已达5个,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产业集群覆盖面积达到XX平方公里,涉及全县14个乡镇。 XX 年,六大产业集群完成总产值XX元,占全县民营经济总产值的XX%;实现产品销售收入XX元,其中出口创汇XX元;实现利税XX元,发放从业劳动者报筹XX元。 电力产业完成投资14304万元,南沙电站完成投资9300万元;麻栗寨河二级电站完成投资720万元;农网三期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000万元;南沙至小新街35千伏线路建设完

成投资700万元;电力设施修理改造完成投资584万元。(XX 年数字) 糖酒业年产5万吨燃料酒精改扩建工程已建成投产。 矿业产业与XX钢铁厂进行合作,南砂矿业公司投资XX 多万元,成功地对马街铁矿进行资源整合;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县黄金有限责任公司产权转让给云南华西矿产资源公司的工作已全面完成。 畜牧业 XX年,生猪存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肥猪出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实现畜牧业产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实现肉类总产XX9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61亿元,与前11年的1997年同比,肉类总产年均增长1492吨,年均增长率40.9%,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2023万元,年均增长52.67%。 生物创新产业 **县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公里,林业用地175.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3.5%,其中:有林地124.05万亩,灌木林地27.02万亩,疏林地0.4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21万亩,苗圃地0.07万亩,宜林荒山20.98万亩,森林覆盖率41.0%。 1.膏桐 据调查,**县适宜发展膏桐的土地资源总面积为60万亩,适宜区可种植的面积27.2万亩,其中连片宜林荒山荒地和无立木林地面积21.5万亩,集中分布在马街、南沙、

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15年)

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15年) 猪肉是我国绝大多数居民的主要肉品来源,生猪屠宰是我国实行严格市场准入的行业之一,承担着服务“三农”、满足居民猪肉消费需求、保障肉品卫生和质量安全的产业功能和社会责任。为引导生猪屠宰行业科学、有序、健康发展,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肉品质量安全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10—2015年。 一、我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现状 1998年《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生猪屠宰行业已进入依法管理的新阶段。10余年来,生猪屠宰行业发生了以下积极变化: (一)猪肉卫生和质量安全水平有较大提高。随着生猪定点屠宰制度的落实,县级以上城市猪肉供应已基本上来自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包括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和小型屠宰场点,下同),乡镇进点屠宰率近95%,私屠滥宰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食用猪肉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明显减少。 (二)行业技术水平升级加快。全国机械化屠宰厂(场)已达到3000余家,较实行定点屠宰制度前增加了10倍,部分定点屠宰企业的生产装备、工艺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三)企业规模化、品牌化效应开始显现。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定点屠宰企业2205家,约占全国定点屠宰企业总数的10%,年屠宰量已占全部定点屠宰量的68%;一些屠宰加工企业开始实行品牌化经营,全国已有肉类注册商标500多个。 (四)管理有序的开放式流通格局基本形成。破除地区市场封锁取得进展,一些大型屠宰加工企业已在全国或较广区域内配置生产资源,依托自身质量、品牌和规模优势,运用先进流通方式拓展销售市场,品牌肉连锁店、专卖店、冷链运输快速发展,优质猪肉产品已部分实现跨区域流通。 (五)屠宰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逐步完善。2008年新修订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及配套办法已颁布实施;屠宰相关标准进一步健全,对定点屠宰企业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起到规制和引导作用。 (六)屠宰执法体系初步形成。大部分省、区、市、县成立了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机构,全国已有2000多支专(兼)职生猪屠宰执法队伍,生猪屠宰监管力量得到加强。 当前我国生猪屠宰行业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产能总量严重过剩,落后产能比重过大;行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偏低;相当一部分定点屠宰企业设备设施简陋,未达到相关标准,屠宰操作规范和检验检疫制度尚未落实;约75%的定点屠宰企业实行代宰制,产品形态同质化、忽视品牌建设的现象仍很普遍,恶性竞争严重;屠宰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屠宰技术人员和肉品品质检验人员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生猪屠宰执法在人员、经费、装备和检测能力等方面仍严重不足。这些问题不仅对猪肉质量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也对生猪屠宰行业的现代化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汉中市汉台区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汉台区位于汉中市中部,南临汉江,北依秦岭,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556平方公里,耕地25.3万亩,8.2万农户,总人口53.07万,其中农业人口28.36万。农业以畜牧业、蔬菜、柑桔和蚕桑生产为主,其中生猪被确定为全区的主导产业。2006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4.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50元,是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最好的一年。 汉台区是全省20个国家级养猪基地县(区)之一,发展生猪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十分突出的产业优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发展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经济强区的重要举措来抓,制定了《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化发展的决定》,从资金、技术、政策上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使生猪产业在质和量上得到较大提高。到2006年底,全区生猪总饲养量达35.21万头,存栏10.63万头,出栏24.58万头,全区生猪饲养户46328户,其中存栏100头以上的23户,存栏50-100头的82户,存栏5-50头的4856户,实现畜牧业总产值2.1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2%。在发展壮大生猪产业过程中,我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服务机构。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区委分管书记、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农业、财政、工商、技术监督、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为成员的生猪产业化协调领导小组,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健全了生猪产业

化技术服务队伍和技术推广网络,建有18个基层兽医站,畜牧科技人员达100余名。二是依靠科技,提高养殖水平。全区现饲养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优良种公猪181头,建成了生猪人工授精站13个、生猪良种繁育场5个、生猪良种扩繁场10个、母猪专业村5个、生猪人工授精普及率达到96%。三是坚持规模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带动,建成了以皇冠为代表的生猪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实行“企业+基地+养殖户”的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新铺、南池、张码头、梧凤村等为中心的4个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以绿丰公司、褒河供销社养殖场、金园养殖场等十余家规模养殖大户带动了全区生猪养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四是推行生猪健康养殖方式,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动员各农户充分利用庭院养猪,形成了家庭适度规模养殖的汉台养殖特色。 今年,区委、区政府又根据省、市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的精神,确定了养猪基础条件较好、农户从事养猪业积极性高的养猪专业村,实施家庭适度规模养殖,以带动全区的各村实施“一村一品”十村示范百村推进万户带动工程,发展生猪产业集群,辐射发展,逐步使我区的生猪生产从传统的一家一户散养向适度规模的养殖转变,从传统养猪向健康养猪转变,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走生猪产业化发展道路,继续招商引资建立无公害标准化养猪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拉动全区养猪业发展,提高生猪养殖水平和效益,实现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目标。

生猪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生猪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生猪产业进展状况调研报告 生猪业是**市畜牧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已占到畜牧业总产值的52%,是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要紧来源。生猪生产在保障市场供给,平抑市场物价,促进地点农产品加工业进展和农民增收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市生猪生产正处于重要转型的关键阶段,浮现了许多新事情和新咨询题,怎么抓好生猪产业,推进现代畜牧业进展,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1、当前生猪生产的要紧特点 1.1 母猪存栏量增长,生猪生产呈现恢复性进展态势。20xx年七月以来由于生猪养殖效益较好,并且我市仔细降实国家能繁母猪补贴、人工授精良种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奖励、政策性生猪养殖保险等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推动了全市生猪生产的恢复性进展。20xx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达到7812头,比20xx年上半年增加386头(增长5.2%),生猪生产能力逐步得到恢复,预计20xx 年底仔猪生产可望达到供求平衡,仔猪价格趋于合理。 1.2 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生猪规模化养殖进展势头较好。近年来我市生猪规模养殖有一定进展,特别是去年以来生猪规模养殖效益较好,带动了一定社会资本进展规模养猪,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得到了一定提高。20xx年我市年出栏2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猪户达到16781户(其中年出栏50头以上1197户、年出栏100头以上164户、年出栏500头以上35户、年出栏3000头以上3户),20xx 年末适度规模户存栏生猪16.74万头,同比增长132.1%;适度规模户出栏生猪18.12头,同比增长136.5%。 1.3 生猪品种改良逐渐推进,优质肉猪比重增加。优质肉猪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近两年来我市抓住时机指导农户和规模养殖场(户)淘汰老弱劣质母猪,选留优质二杂母猪,推广以外三元“洋三杂”为主的生猪品改,提高优质肉猪比例。至今年6月末全市存栏纯外种母猪达到1315头,良种公猪存栏63头,有人工授精站12个,全市洋二杂母猪存栏达到6908头,比去年同期增长23.16%,出栏洋三杂肉猪15.75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26.8%,洋三杂面达到25%,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个百分点,生猪品改工作得到稳步推进。 1.4 生猪产量快速上升,畜牧业产值大幅度提高。近2年来,由于国家对畜牧业的大量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激励一大批有志之士投身养殖行业,从事生猪产业进展。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生猪出栏头数逐渐增多,农民的养猪效益明显提高,畜牧产值快速增长,在短时刻内缓解了供别应求、猪肉紧张的社会矛盾。2、生猪生产存在的要紧咨询题 2.1 生猪疫病防控形势严重,疫病风险增大。一是猪病种类多,防控难度大。近几年来,我国猪病呈高发态势,疫病种类增多,并由单一性病种感染转变成多病种混合感染,动物疫病防控已从季节性转变为常年性,防控难度加大。二是猪只交易流淌性大,外疫传入风险增大。**市肉类加工企业较多,从重庆、云贵等地外购生猪量大,猪只交易流淌频繁,对我市动物疫病防控形成重大威胁。三是部分规模养猪场业主防疫意识淡薄。近年来跨行业进入的新建规模猪场业主防疫意识别强,特别是20xx年以来由于养猪效益高,有的规模养殖业主为了快速达到饲养规模,跨区域、长距离大量引种,给我市动物疫病防控带来隐患。四是防疫设施条件和防疫队伍素养还别习惯当前防疫工作需要。近年来我市动物疫病防控经费投入严峻别脚,检疫诊断设施设备降后,疫病防控基础脆弱,乡镇机构改革年初才刚降实,村级动物防疫员体系未建立起来,乡镇兽医防疫工作量多难度较大,总之,防疫设施条件和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素养还别彻底习惯新的疫病防控形势的需要。 2.2 投资融资体系别完善,投入严峻别脚。生猪生产需要较大的投入,长期以来政府、社会和金融对生猪业的投入偏少,已严峻妨碍到了我市生猪业的持续健康进展和猪肉的市场供应。一是政府投入别脚。20xx年往常国家对畜牧生产的重要性认识别够,长期以来对畜牧经济特别是生猪生产投入很少,20xx年由于猪肉市场供应偏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加大了对生猪生产的投入,但我市属于生猪生产小县市,达别到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规

2021年生猪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xx年生猪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为加快推进高标准建设百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建设方案。 1、主攻生猪标准化小区建设,促进生猪产业化进程 集团集中人力、财力,在xx年内开工建设3个生猪标准化小区建设,年设计生产能力新增出栏10万头生猪,其中乡小区年内正式投产,村和乡2个小区完成开工前各项准备,年底开工建设。 2、优化环境、形成合力 及时调整集团来投资发展生猪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及服务小组成员,以便进一步加强领导,夯实责任。 (1)各乡镇要立足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生猪产业实施方案,指定专人抓工作落实、积极协助集团做好生猪标准化小区的选址、土地流转等工作。 (2)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理念,为生猪产业建设提供宽松的环境;县农粮局要抓好综合协调,做好发展规划、搞好任务分解、产业指导、配套服务等工作;县国土局、规划建设局等部门要落实生猪产业用地;县发改委要给生猪养殖小区优先立项;县林业局负责落实林地审批等工作;环保局、公安局、工商局、税务局、卫生局等部门要按各自职能做好工作,为集团生猪产业化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3、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1)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各项生猪生产补贴政策,争取项目扶持,

实施项目捆绑投入;(2)县财政设立一定的生猪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市场平台建设,建立奖励基金,生猪养殖小区土地整理和动物防疫经费及统一粪污处理等;(3)创新信用担保机制,破解生猪产业发展资金瓶颈,由集团和县财政共同筹资组建县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 4、强化督导、严格考评 把生猪产业建设任务纳入对乡镇、部门绩效考核,并实行单项奖评选,对在生猪产业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各有关部门要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定期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定期督查工作进展情况。 内容仅供参考

生猪产业2012020的发展规划

生猪产业2012-2020 的发展规划 赣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把赣州建成粤港澳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发展战略。生猪产业是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快捷途径。为此,特制定赣州市生猪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生猪产业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2011 年全市生猪存栏336.87 万头、出栏573.64 万头,生猪出栏数占全省近五分之一。其中外销生猪309.53万头。猪肉产量 46.61 万吨,生猪产值90.75 亿元。一是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引进温氏、正大、正邦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采用“公司+小区+农户”、“公司+基地+ 农户”等多种模式,大力发展生猪产业,实行产业化经营。组建畜牧专业合作社55 个、养猪协会101个。目前,全市有万头以上规模猪场54个,千头以上规模养殖户342 户,生态畜牧小区234 个。规模养殖比重达78%。二是优势产业区域基本形成。通过在全国 率先提出和推广“猪—沼—果”、生猪“三零”工程(零疫情、零污染、零残留)等生态模式,生猪产业加快发展。目前初步形成以安远、寻乌、信丰等12 个县市为重点的果园生态养猪区和以赣县、兴国、南康等为主的专业乡镇、专业村生猪产区。南康、定南、信丰 3 县(市)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现有供港生猪基地(场) 6 个,年供港量达15 万头,成为无公害生猪外销与供港主产区。三是产业链条逐步完善。已建有种猪场44 个,其中原种猪场 2 个,一级种猪场7 个,二级种猪场37 个。饲料兽药生产加工发展较好。目前全市有饲料生产厂家45 家,兽药生产企业 4 家。饲料总产达 235 万吨,占全省二分之一强,产值70 亿元。引进雨润集团等加工龙

林业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林业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一、林业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核桃产业 **县是省级核桃生产基地县之一。**县的核桃产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全县计划用5至10年时间种植40万亩。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自2016年至2016年,**县共完成25万亩核桃产业省级计划任务(2016年计划尚未下达,任务不明确),但由于受雨雪冰冻、霜冻以及持续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现保存面积仅有万亩。2016年,**县省级核桃产业计划任务万亩,实际完成万亩。 (二)林业龙头企业 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申报和认定,对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促进**县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将发挥重要作用,对带动**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具有实际意义。**县根据全省林业产业政策,积极引导发展规模大、成长速度快、经济效益良好、社会影响面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林业企业申报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已经有4家企业申报成功,分别是:**县坤泰园艺有限公司、云南鸿昊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曲靖市富田

园林有限公司、云南伊森源林业开发有限公司,2016年还将申报2家企业,分别是**县华晋农牧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希美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发展势头良好,目前,从事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且办理了驯养繁殖许可证及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数量全县共有12家,集中在西平、盘江、白水三地,养殖种类多样,有:野猪、竹鼠、蓝孔雀、野鸡、穿山甲、非洲鸵鸟、鹧鸪、野兔、刺猬等,其中野猪500头,野鸡35500只,野兔1000只,鹧鸪200只,蓝孔雀70只。 (四)庄园经济 近年来,**县大力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从实际出发,促进林地流转,充分调动农民、能人参加建设林业生态县的积极性,发展生态旅游,全面推进庄园经济建设。因地制宜培育生态产业,加大植树造林力度,重点发展核桃经济林,大力开展林下资源开发,促进农林加工业发展,构建林业生态循环经济,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0多家在当地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态庄园,把核桃、万寿菊、中药材有机结合进行林下资源开发规模达3万亩左右,有力促进了现代林业建设。 (五)林业产值 2016年,**县林业生产总值达到17568万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