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

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

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
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

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

向嘉炜外国语学院 1500018606

目录

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 I 目录............................................................................................................................................ I 内容摘要............................................................................................................................................ I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 (1)

一、战前日本的社会观念 (1)

1. 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观念简述 (1)

2. “幕末.明治时代”日本社会观念的变化 (1)

二、战前中国的社会观念 (2)

1.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观念 (2)

2.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观念 (3)

三、战前中日社会观念对比及分析 (3)

四、中日社会观念在战争过程中的体现 (4)

1. 丰岛海战 (4)

2. 黄海海战 (5)

3. 批判性地看待退守威海卫的决策 (6)

五、甲午战争对于中日社会观念的影响 (7)

1. 甲午战争对于日本社会观念的影响 (7)

2. 甲午战争对于中国社会观念的影响 (7)

六、总结 (8)

七、批注 (9)

内容摘要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溃败,而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甲午战争使得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程度大大加深,而使得日本在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野心膨胀。本文将研究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心态的变化及异同,并就战争部分过程分析有关中日社会心态的相关问题。

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对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群体大多与群众严重脱节,例如洋务派、维新派,因此将其定义为整个社会的观念并不准确,然而相对于日本,整个明治维新过程中,甚至是整个近代化进程中,都是全民奋斗举国参与,因此用社会心态一词描述对日本社会产生影响的群体性意识是比较准确的。但是笔者始终找不到更加准确的词语形容中国的特殊情况,因此姑且使用社会观念一词。笔者意图通过对中日双方战前观念意识的分析,更深刻地理解甲午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战时中日双方在战略部署、军事实力、决策层心态以及《马关条约》签订时双方的博弈;并通过研究战后两国社会观念发生的变化,更深刻地理解甲午战争中日对于两国在战后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

一、战前日本的社会观念

1.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观念简述

日本78是位于亚洲最东端的海岛国家,与中国隔海相望,古代日本与中国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当时同为封建制度国家的日本一方面极力效仿中国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又不甘心自己所处的“从属”地位,极力寻找机会摆脱掉中国的束缚。第二,日本作为海岛封建国家,灾难频发,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息息相关,因此日本历来拥有信奉神权的传统。据《元史》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曾于1274年(元至元11年)和1281年(元至元18年)先后两次发动对日本的侵略战争1[1],但由于元军战术上的失误,以及日本军民的顽强抵抗,以及在海上遭遇狂风暴雨等原因而失败,而日本人则将自己的胜利归结于“神风”保佑,更愿意相信日本是一个“神国”。

综上所述,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形成了“岛国心态”和“神国心态”犬牙交错的复杂社会心态,一方面,保守地效仿中国的封建制度,并实行锁国政策;另一方面因在对华战争中获得了胜利,“神国心态”膨胀,狂妄自大的观念是其日后种种行为的心理支撑。

2.“幕末·明治时代”日本社会观念的变化

早在“黑船来航”事件之前,日本已受到过多次类似的入侵事件,早在18世纪末,北方的俄国人为了达到向远东扩张和进出北美大陆的目的,就意图将日本作为补给基地;1808年,英国军舰“菲同”(Phaeton)号无视日本地方官的制止,强行登陆长崎,发生了抢夺事件。然而日本政府对于此类事件的态度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大相径庭。起初指示海防炮台,只要沿岸看到外国船只就可以开炮攻击,然而清廷鸦片战争的失利动摇了幕府一向强硬的海防政策,发布了“天保薪水令”,对外来船只的态度缓和。2[2]

在“黑船来航”期间,佩里将军所展现的美国的军事实力以及现代化程度让日本感受到了自己与西方世界存在的差距。在此之后,与中国的形势大致相同的是,日本国内也形成了“开国”和“攘夷”两个派系。文久三年(1863),幕府动荡,政府“一边倒”地倾向“攘夷派”,引起外国列强的强烈不满,发起对日的侵略战争。其中,1864年美英法荷四国联合舰队的攻击是毁灭性的,一个小时的炮击彻底破坏了日本沿海炮台的所有炮械。诸多事件给日本各界带来强烈冲击,于是“开国”和“攘夷”两大派系统一了战线,认为推翻当前衰败的德川幕府才是首要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西南各藩为代表的军事势力,开始了著名的“倒幕运动”。1868年,风雨飘摇的德川幕府最终崩塌,明治新政府的成

1宋濂《元史·世祖五》:庚寅,敕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等将屯田军及女直军,并水军,合万五千人,战船大小合九百艘,征日本。宋濂《元史·世祖八》:丙戌,征日本国军启行。

2

立意味着明治时代的到来。

明治维新期间,与中国近代化进程前期所不同的是,日本的近代化过程是一个举国上下全民向“西”学习的过程,因为不仅是殖产兴业、交通运输、通信、科技这类政府占主导地位的方面在向西方学习,包括城市建设、报刊媒体、民俗民风同样也在西化。当然,明治维新起初一定是由政府主导的,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民众普遍开始认同各方位学习西方,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以及诸多具象化的事物例如建筑、服饰、用餐等都产生了积极学习,甚至是仰慕的心理。笔者对于此种心态产生的原因分析如下:

1)明治维新期间日本经济发展迅猛,民众看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

丰硕成果

2)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派出了包括伊藤博文等重量级政治人物

在内的大型使节团,成功学回了西方各国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经

验,为明治时期在短时间内基本完成立宪制度改革提供了支撑。

3)日本为海岛国家,国土面积较小,人口较少,黑船事件在不使

用武力的情况下打开了日本的国门,在黑船事件过后“攘夷派”

掌权时,西方列强用武力再次打开日本国门,因此日本举国上

下的西化较为彻底。

值得一提的是,明治新政府的政治宣传使得民众形成了复杂的意识形态。一方面,以福泽谕吉、加藤弘之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编写的《劝学篇》《西国立志编》《自由之理》等启蒙文章对日本的有志青年产生了深远影响。3[3]然而另一方面,早在幕末时期,维新著名人物吉田松阴在力图维新的同时,也极力鼓吹“海外雄飞论”,妄想完成当年丰臣秀吉未尽之遗愿;而其学生木户孝允和伊藤博文,作为明治维新的代表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其老师的观念。前文所提到的福泽谕吉同样也是矛盾的统一体。著名的“脱亚入欧论”就出自他所发表的文章《脱亚论》。

综上所述,这两者看似矛盾的心态在日本人心中扎根:一方面,自卑的日本人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举国上下奋发图新;另一方面,自傲的日本人自诩“神国”,明治时期所产生的“海外雄飞论”和“脱亚入欧论”与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契合,使日本形成崇拜欧美,蔑视亚洲邻国的观念。

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尚对中国有畏惧之心的日本在多次试探之后,摸清清廷之软弱腐败无能,侵华之野心膨胀,甲午的序幕正在打开。

二、战前中国的社会观念

1.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观念

数千年来,中国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其他的国家都是不如本国的“蛮夷之地”,都应该作为“藩属国”到中国来朝贡。因此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没有管理外事的外交机构的,甚至都没有平等的外交观念。乾隆帝因马嘎尔尼觐

3

见皇帝不下跪而仅行鞠躬礼而勃然大怒,嘉庆帝断然拒绝英国特使阿美士德要求与中国通商的要求,“荒蛮之地的‘狄夷’只能向‘天朝’进贡,而无权与位于‘天下之中’的中国‘互通有无’”。4[4]沉浸在迷梦中的中国,看不见走向近代化的世界的发展速度,看不到那一双双虎视眈眈的眼睛正紧盯着自己。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观念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从此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道路,被迫打开自己的国门。“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和编写《海国图志》的魏源是中国最早形成近代思想的代表人物。19世纪60年代,以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近代工业、军事开始起步。然而,即使是倡导“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思想在清廷内还是遭到了极大阻力,更不用说将该思想深入到群众当中。到1875年,郭嵩焘被派驻英国担任公使之时,竭尽所能客观地描述西方国家的发展水平时,仍然遭到清廷内大多数人的唾弃,对于郭嵩焘使用刀叉,在宴会上起立欢迎巴西国王等看似平常的礼仪,大骂其“有辱天朝之名节”,5[5]可见即使是在鸦片战争过后,中国惨败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各类不平等条约,大多数人高高在上的心态仍然没有转变过来,即使是拥有一定先进思想的洋务派,也没有意识到根本问题,“师夷长技”只为“制夷”,为的是巩固封建制度。

三、战前中日社会观念对比及分析

中日开始近代化的时间大致相同,均在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在试图打开中日两国国门时的方法其实大致相同,均准备以不使用武力的方式解决问题,然而两国对于西方列强的态度却大相径庭。其实,若说佩里将军驾驶着数艘黑船,没有使用武力就强行进入日本港口是有不妥之处的。与其说佩里没有使用武力,倒不如说佩里根本不需要使用武力。当黑船开进港口,日本军民都惶恐得目瞪口呆,当时还尚以弓箭刀枪为主要武器的日本军民自然毫无还手之力。反观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军队人数众多,加之中国国土面积大,英国士兵人数较少,战线较长,因此与日本情况不同的是,中国虽然最终战败,但并不是毫无还手之力的。

再看日本,在与美国签订修好条约后,“攘夷派”曾一度控制政府,保守势力抬头,对西方列强态度强硬,因此也爆发了多场战争。几次战争将日本的沿海炮台打得七零八落,日本也同样毫无还手之力。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因为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很彻底,因此日本除将自己的武士道精神与新形成的“海外雄飞论”和“脱亚入欧论”结合以外,“西化”是十分彻底的。

综上所述,总结战前中日社会观念异同:

1)日本社会仰慕西方的政治思想文化,中国社会仍坚信自己的

制度优越性。

2)日本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海外雄飞”以及“脱

4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2011年3月第1版,第75页。

5

亚入欧”的思想,而中国社会仍轻视对外关系。

3)日本在对清廷的多次试探后产生了侵略中国的野心,而中国

仍没有把日本的迅猛发展放在眼里。

综上所述,总结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

1)中国的封建经济根深蒂固,自给自足的特点让列强难以用经

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日本国力较弱,封建经济基础薄弱,

列强容易以经济手段打开国门。

2)中国封建制度持续长达数千年,短时间内难以暴露其无法避

免的缺陷;日本幕府风雨飘摇,山河日下。

3)在中国“西学”思想并没有深入群众,在决策层也面临诸多

阻力;日本思想家对于“西学”的大力宣传使维新拥有群众

基础,维新思想深入人心

4)中国地大物博,列强在短时间内难以在全国建立自己的势力,

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封建政权形成威胁;日本作为海岛国家,

国土面积小,列强可在短时间内对其形成较大的威胁。

四、中日社会观念在战争过程中的体现

1.丰岛海战

丰岛海战,1894年7月25日,是甲午战争第一战。日本精心策划海上袭击,反观中国,却因种种荒谬的原因而没有做足相应的准备。

例如,李鸿章在丰岛海战前5天还告诫叶志超:“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谁即理诎。切记勿忘!汝勿性急。”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但如此相信所谓的“万国公例”,难道把“兵不厌诈”不放在眼里吗?正如英人赫德指出:“日本是根本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除非借口代别人打抱不平而自己捡便宜也可以算作正义。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我不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正像我相信单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饭那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双筷子——实力。但是,中国人却以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希望能够以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6[6]值得一提的是,包括李鸿章在内的中枢内部多数人依赖西方列强从中调停,这未免比相信“万国公例”更加天真。清廷中人对学习西方不屑一顾,对腐朽天朝高度自信,此时面临战争,又妄想依赖能够从战争中获得利益的西方列强们能够从中调停的心态,实在是耐人寻味。

在战争正式开始之前,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中日双方的政府都在用外交手段进行斡旋。日本照会清廷“第二次绝交书”,又对于和商的问题支支吾吾,耍尽外交手段拖延时间,为自己的军事部署赢得时间,并且使清廷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日本之所以能够在外交斡旋中保持自信占据上风,就是他们在之前与西方列强的多次接触中“学费”交得够多,而清廷不是对西方列强不屑一顾,就是在完全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签署不平等条约,因此首先在外交经验上就输给

6

了日本。

反观日本,却对于甲午战争做了最充分的战略部署。1879年至1880年,日本陆军就制定了第一份《对清作战策》,1887年初,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小川又次局长又制定了《征讨清国策案》;与此同时,日本海军部也制定了征清方案6份。7[7]与万历年间如出一辙,日本还是将朝鲜半岛作为自己的跳板,而不直接进攻中国。在战争开始之前,日本不仅对自己的部队编制、进攻路线、人员调配、船只配备进行了严格地划分,其海军还加强了对北洋舰队行踪及运兵情况的侦察,他们加强了在中国的间谍活动,还派出军舰到朝鲜港口进行监视。8[8]这种战略体现出日本一方面形成了侵略中国的野心;另一方面,这是日本近代化发展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日本仍对中国稍有忌惮,对自己的实力没有十足的把握。

在日本军队周密部署偷袭激化,加之军事装备优于我军的情况下,我军部分官兵表现出了顽强的斗志——沉没的高升号245人幸免于难,而其余的871名官兵全部壮烈殉国。笔者认为,这样的英勇斗志是源于先前所批判的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的。第一,天朝上国观念使得参战官兵以国家荣辱为重,因此英勇顽强;第二,客观上中国的军事装备落后于日本军备,为了展现出军事实力,士兵们必须展现出斗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当时国人仍然存在的“天朝上国”观念不能完全地批判。当面对强敌的时候,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技不如人的清兵做出了顽强的抵抗,在面对日军不宣而战的奇袭时表现出大国军队的沉稳冷静,尽可能地减少损失而最大程度地对敌军形成威胁。

2.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是整个甲午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双方在大东沟鏖战5小时,北洋水师损失5艘舰艇,日军多艘舰艇遭到重创,却未沉一舰。此役过后,北洋水师退守威海卫,失去了黄海的制海权,对甲午战争最后的失利形成决定性的影响。

丰岛海战过后,舰队官兵情绪高昂,当黄海海战的备战号令下达之时,水兵们迅速做好了准备。丁汝昌命令队伍摆出之前已训练已久的犄角鱼贯阵,然后又在战前变阵为犄角雁形阵,已发挥北洋舰队船首巨炮的威力。由于各舰艇进口自不同国家,船龄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变阵过程中,由于舰艇船速不一,导致花费较长时间变阵,且阵型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反观日本,同样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舰艇的优势:其舰艇一字排开,均侧对北洋舰队,发挥其舰体两侧速射炮的优势。

战争一触即发,因战争过程在本文中并不重要,因此不做过多描述。日舰在战争打响后的突然分兵,游击队迅速插向北洋舰队肋部,使其腹背受敌之时,战役的天平就倾向了日军。然而在腹背受敌之时,致远管带邓世昌带领官兵,驾驶致远舰,勇冲敌阵英勇献身,为战争后段力挽危局,转败为功奠定了基础。

黄海海战两军均损失较大,但北洋舰队损失5艘舰艇,败面仍大于日军。黄海海战的失败,体现出了战时的以下几点心态:

(1)中国人固有的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在海战过程中,北洋舰

7戚俊杰《日本为甲午一战精心准备26年》《甲午镜鉴》,第148页。

8

队的迎敌阵式始终没有变化。沈寿堃指出,丁汝昌的战术思

想相当机械、呆板,胸中只存一种迎敌阵式,而且将其贯彻

于舰队的平时操练。过分强调集中,却不懂得阵式临阵的变

化有时不可先期预定。正是呆板的单一编队,使得北洋水师

在战争一开始就面临腹背受敌的窘境。

(2)“富国强兵”,“师夷长技”停留在很浅显的层面。“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不仅主张从

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

己制造船炮。显然,北洋水师的船舰包括武器配件完全依赖

进口,并没有做到前人魏源所主张的自己制造船炮。反观日

本,则是一方面向国外购买船械,一方面着手进行改造。如

日本从法国购进4278吨的严岛和松岛后,横须贺厂仅用两年

的时间就仿造了一艘同样舰型的舰艇。完全依赖进口,在战

争真正来临时就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军火储备不全,故障武

器无法维修等等恶果。9[9]

(3)政府高层对近代化的发展不够重视。当时,世界上的军事发展都十分迅猛,各类军械都日新月异,而北洋水师的舰艇一

直沿用老旧型号,武器装备也是早已被淘汰的产品。其中最

令国人咬牙切齿的,当属慈禧挪用巨额海军军费为自己修建

颐和园并兴建“三海工程”。根据史料研究推算,多数研究

者认为花费在两三千万两白银之多。总之,北洋海军在1888

年正式成军时,其实力大大超过日本海军,然而此后至甲午

战前的6年,由于经费紧张便未再添置一艘舰艇,未再更新

一门火炮,甚至正常的维修都难以进行。1891年4月,户部

干脆要求停购舰上大炮,裁减海军人员。反观日本,这6年

内日本平均每年添置新舰艇2艘,日本天皇甚至节省宫中费

用以充造船费用。10[10]如此大的反差,足以说明两国政府对

于近代化发展所持有的截然相反的心态。

3.批判性地看待退守威海卫的决策

黄海海战过后,北洋水师再损失5艘舰艇,李鸿章避战保船,下令北洋水师退守威海卫军港,最终导致了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历史上多有学者批评李鸿章做出的绝对失败的决策,然而在笔者看来,北洋水师即使没有退守威海卫,全军覆没也是时间问题。再假使北洋水师没有全军覆没,但政府对于包括军事近代化在内的整个国家的近代化总是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北洋水师“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名号也迟早会被取代,老气横秋的北洋水师也会在衰败中走向灭亡。

因此笔者认为,李鸿章退守威海卫“避战保船”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原因在于让国人再次从洋务运动给人带来的进步的假象中清醒过来,认识到洋务运动并没有解决近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北洋水师的覆灭决定了甲午战争的失败,而甲午战争的失败决定了洋务运动的

9戚其章《甲午战争史》2014年4月第2版,第150页。

10

失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从器物层面向思想制度层面转型的过程。

五、甲午战争对于中日社会观念的影响

1.甲午战争对于日本社会观念的影响

作为甲午战争的胜利一方,不平等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日本成为战争暴发户,也是“战争”在日本人的心中扎根。共2315亿两的赔款,约合3.4725亿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才有8000万日元。11[11]甲午战争使得日本第一次尝到了发动侵略战争的甜头,军人的政治地位不断提升,军事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

“岛国心态”在此时的日本人心中变得非常狭隘,他们认为只有脱离岛屿,进攻大陆,国家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海外雄飞论”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拥护,“大东亚共荣圈”的思想正在逐步形成。“武士道”精神得以保存下来,在日后的军事宣传中被断章取义,使得日本逐步走上无法挽回的法西斯道路。

2.甲午战争对于中国社会观念的影响

笔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一页。在甲午战争前,虽然已开始开眼看世界,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才使得中国人真正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苏醒过来。日本人的坚船利炮给了中国人当头一棒,被打得痛入骨髓了才发现自己究竟落后了世界多少。

其实早在中法战争之时,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就已经初步形成。王韬、郑观应等人提出实行“商战”。早在此时,早期的维新派人物就已经发现外国列强入侵中国的双重手段,并且意识到经济侵略比军事侵略的效果更墙,因此提出反对经济侵略,改变旧有的“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提高商人的地位。在甲午战争过后,有识之士们意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形式不能只停留在“器物层面”,于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发动的变法运动兴起了。甲午战争后发生的“公车上书”,是洋务运动让位于戊戌变法的重要标志。中国的近代化从此开始走向政治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维新运动高举着救亡图存的旗帜,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物打响“能变则全,不变则亡”的口号,发表大量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群众基础。笔者认为,从戊戌维新变法开始,救亡图存的近代化发展观念才真正开始走向社会化,形成社会观念。在戊戌维新变法以前,近代化发展观念停留在那么几个屈指可数的有识之士心中,即使他们有伟大的蓝图,在没有群众基础甚至说是多数人支持的情况下,必然达不到所预想的效果,甚至成为一纸空文。当维新运动使得不同社会群体拥有了统一的目标——救亡图存,这其中自然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派。可以说,甲午战争后的维新运动把资产阶级革命派推上了政治舞台。1894年11月24日,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资产阶级革命派认清了清政府卖国

11

求存的本质,认清了西方列强帝国主义的本质,提出了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帝国主义,建立民主共和的观念。革命观念的形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注入了新的活力。12[12]

六、总结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日本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甲午战争由日本蓄意挑起,中国在反侵略斗争中,虽英勇顽强,但由于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及其他诸多原因,使得这场战争以失败告终。

不过,这并不是笔者研究的重点。笔者研究的重点在于社会观念。笔者在研究开始之前,曾经疑惑为什么只有等到甲午战争的惨败才能够让中华儿女真正开始认清自己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才能够明白自己的封建体制的腐朽落后,才能够从迷梦中苏醒,开始真正的救亡图存?

其实列举诸如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封建体制难以撼动、国内改革阻力巨大等原因,在笔者看来,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原因仍在于先进的思想观念没有深入人心。什么叫先进的思想观念?先进的思想观念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是不同的,它时间为转移。例如在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就是先进思想,而他们的思想到了甲午战争后则成为了落后的思想,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宪政治思想成为先进的思想;而进入到20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建立民主共和的思想又成为了先进的思想,而立宪派“保皇”的保守思想又遭到反对。但是,在甲午战争以前,先进的观念始终没有群众基础,甚至得不到支持,而只有等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已深深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漩涡,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妄为之时,整个中华民族群众层面才开始慢慢觉醒。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其中,太平天国运动是一个特殊的拥有群众基础的运动。诚然,他们反对清政府的统治,拥有以农民为代表的群众基础,但是由于其发端于宗教的特点,在对清政府产生一定威胁以后,没有一个具体的发展目标,加之农民仅仅只是因为清政府的诸多举动威胁了他们的生计而投入到战争中而并不是认清了封建体制的腐朽,因为太平天国最后本质上也是建立了一个封建政体,因此洪仁玕在太平天国后期在《资政新篇》中反应一定的资产阶级先进观念,也是没有群众基础的,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以前,先进的思想观念没有深入人心呢?因为战争失败的阴影并没有触及到大多数人的利益。第一,甲午战争中国共赔款2.315亿两。把清廷的国库掏空,也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清廷自然会增加税负,当税赋不断增高,就触及到以农民为主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了。第二,虎视眈眈的列强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海港被占领,列强们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整个中国沿海被划分得支离破碎,而深入内陆的沿江沿河城市,租界林立,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妄为,亡国灭种的威胁顶在了中华民族的头上,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因此,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开始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这些斗争此起彼伏,最后汇合成具有全国规模的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出帝国主义矛盾的首要性,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同时也说明农民群众没有思想武器,没有认清问题本质的能力——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因

12

此最后沦为清政府的人肉盾牌。

为什么只有大多数人的利益受到威胁之时,先进的思想观念才能深入到人心中呢?笔者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特性中一直存在的缺陷。日本侵华始于1931年,而直到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势如破竹,中华民族才真正觉醒过来(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被觉醒”的),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抗外来入侵。而反观日本,作为一个岛屿国家,其社会观念中所体现的“始终处于被威胁状态”的思想固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居安思危”的观念,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沉睡的东方雄狮在没有退路的悬崖边才苏醒过来,而日本则像一只刺猬一样,始终把武器对准自己的“假想敌”。当今世界,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却比比皆是。经济侵略、文化渗透、网络战等等新型的“侵略方式”往往能够达到比武装入侵更好的效果。若是仍向120年前的甲午年间那样,等人家打到了家门口才意识到敌人的入侵,态势就无法挽回了。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腐朽的清廷,没有帝国主义列强,但是,历史摆在眼前,近代化进程中的坎坷与耻辱在历史书上是刺眼的。因此,时刻铭记战争的教训,为自己敲响警钟,形成“居安思危”的观念,是和平年代中华民族需要思考的问题。

七、批注

[1].宋濂《元史·世祖五》:庚寅,敕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等将屯田军及

女直军,并水军,合万五千人,战船大小合九百艘,征日本。宋濂《元史·世祖八》:丙戌,征日本国军启行。

[2].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2014年10月第1版第2页

[3].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2014年10月第1版,第21页。

[4].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2011年3月第1版,第75页。

[5].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2011年3月第1版,第83页。

[6].《赫德给金登干的信》,《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第78页。

[7].戚俊杰《日本为甲午一战精心准备26年》《甲午镜鉴》,第148页。

[8].戚其章《甲午战争史》2014年4月第2版,第42页

[9].戚其章《甲午战争史》2014年4月第2版,第150页。

[10].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2011年3月第1版,第142页。

[11].戚其章《甲午战争史》2014年4月第2版,第509页。

[12].戚其章《甲午战争史》2014年4月第2版,第515页。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8篇优秀版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一): 甲午战争观后感 这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明白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回到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但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但是,日本人的两个鱼雷,船就被炸沉了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杯具,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但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续下去,加油,中国人!!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二): 甲午战争观后感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愤恨,但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IN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经过了一世纪这么漫 长的岁月,此刻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但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我们能够伤痛,但那不是重点。「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 结局。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战争》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张声势 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但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但是日本的军舰。他们不放下,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

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的发展 沈俊 摘要:中日两国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历史,一直以来两国人民与亚洲各国人民一起创造着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在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成为亚洲矛盾的焦点。此后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由于国家利益与竞争因素,中日关系始终处于微妙状态,但中国政府始终把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作为长期国策,这不但有利于中国对外关系与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关键字:侵略经济合作对外关系利益 一中日关系紧张的开始 甲午战争是中日关系危机的导火索。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急需从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并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带有现代意义的对外战争,主要标志就是海军的出场和角逐。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它们不仅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加强了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企图瓜分中国的领土,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至此,中日关系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无论是经济还是制度等方面,都被日本所操纵。然而,此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使中华民族逐渐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这也为中日关系的深入矛盾化埋下了祸根。 自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经历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侵略战争,大大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与整体抗战水平,虽然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诞生,然而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接二连三的侵略与剥削。 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两国的关系宣告完全破裂。日本对中国上演的一幕幕恶行,使中国人民越发团结在一起,国共两党合作一致对外。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了血的罪行,中国人民的耻辱感随着几十万无辜百姓的遭遇而越发壮大。中日关系此时已到濒临崩溃的状态,虽然日本签下了投降书,东京审判也将战争的罪魁祸首绳之以法,然而日本的这次侵华战争始终是中日关系转变而难以跨越的鸿沟,因为这关乎一个民族的最严。 二敏感的中日关系 经过中国人民八年的奋勇抗战,中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国共两党在一番争夺之后,中国共产党也日渐成熟,最终成为中国的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强之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国际地位都有了一定提升,同时,中国致力与发展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使中国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由此,日本对中国的强大是心怀恐惧的,毕竟两国首先在地理环境上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同时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中国已经威胁到日本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地位。日本必须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才能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中得到长远的发展,毕竟中国已不再是任人宰割了。国际环境看,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发展中日关系。从双边关系看,中日经济交流与合作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中国的经济大国化趋势与日本的政治大国化趋势均需要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两国关系也存在挑战,中日关系两强并立格局的出现,导致两国间的战略猜疑和竞争意识增强。那么,中日关系必须得到调节,两国才有可能在安定的环境之下发展,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大全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大全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电影《1894甲午海战》重现了当时的历史概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自恃为天朝上国,不思进取以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明治天皇的带领下举全国之力购买军舰,而清政府却以经费不足推诿买军舰(然而倾全国之力为慈禧太后举办60大寿)。这是何等的令人寒心呀!虽然说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遭受了重大的失败,但是纵观甲午大海战前前后后的各种事情,我还是发现了我们的进步。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作为一个男孩子,军事和历史一向是我课余的爱好。所以我利用双休日的空闲,从网上下载了电影《甲午大海战》,认真地观看、仔细地体会。 不过说心里话,对讲述一百多年前甲午海战的故事,我是有点抵触情绪的。因为对中国来说,那是一场失败的战役,看了以后心情非常不爽。当然,从中可以懂得一些道理,也算没有白看吧。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那么在甲午海战中,清朝的海军落后在哪里呢?看看北洋舰队,军舰都是进口的,相当先进,吨位、航速都不落后于日本海军,指挥官也大都有在欧洲留学的经历,那为什么遭到惨败呢?原来他们的落后主要在组织、观念等方面。例如,火炮是先进的,但是弹药却很差,打到日本军舰上不会爆炸;例如,由于士兵的战斗意识差,平时都不爱护设备,让日本的暗探回去报告说“中

国的海军武器装备上全蒙了一层灰,根本不是日本的对手”;再有,军费被贪污了,所以无法添置最新的设备。难怪电影中李鸿章无奈地说:“大清每年的钱财如果有十分之一用在正经地方就相当不错了。” 如今,日本又在钓鱼岛蠢蠢欲动。但我们再也不是腐朽的清王朝了。当年致远舰长、电影的主人公邓世昌说:“让血液来警醒世人吧。致远,是到达远方的意思,希望我们的国家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走向深蓝。”。我们可以告慰邓世昌,这一天已经来到了。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这天,我看了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深有感触。 电影主要讲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致远舰全体官兵奋力抗敌,连破敌方三艘舰船。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击沉。 看完这个电影,我的眼角湿湿的,致远舰官兵那满腔热血保卫祖国的情感打动了我。弹尽粮绝、孤寡无助的舰船,在面临敌方围剿时,没有举手投降,没有卖国求荣,而是毅然组织了反击。 在当下社会,中国人逐渐变得麻木,只为自己而努力,从来不为国家着想。想想都可悲!试想以后若有强敌来犯,中国该如何自卫!所以,不要让悲剧发生,从现在做起,时时以国家利益为先,以民族未来为重,有所作为而报效祖国,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文题目: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学生姓名:严冬 学号:2110401268 所在院系:电气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19 任课老师:顾令仪 完成时间:2012年6月2号

·内容摘要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甚至是亚洲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它犹如一记重拳,砸醒了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使中国人下定自强之决心。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甲午中日战中国惨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并获得相应启示。 ·正文 甲午战争中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本,而最后却遭惨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人缺少信念!当政者沉迷权术利益,百姓则大多只求温饱,全国上下不思进取的人太多太多。战前,清廷在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都没有充分准备、布局,惨败,只是历史的必然。下面我将对甲午战争的失败分三个小方向进行论述。 首先,甲午中日战是一场战争,军事方面无疑是最为主要的。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实行明治维新,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差距并不大,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而导致失败的原因却是,虽然引进了先进的战舰,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且士气不振,缺少训练,甚至连舰艇都不保养。而海军腐败的根本原因又是清政府的腐败以及不重视。在他们眼中,这支舰队只是用来向世人显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如此缺少信念、凝聚力的军队,能取胜才是怪事。 其次,政治方面也是战争失败的一个重大原因。甲午战争前的日

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并由此走向强国之路。而此时清朝的官员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他们顽固地认为祖先们创建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他们的利益,还会亵渎祖先。这种思想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腐败得不到革除,为中国的惨败埋下深刻的伏笔。 最后要论述的是经济方面。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并不比日本差。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当时的整体经济实力要强于日本。但是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却因慈禧太后,北洋水师6年为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却因军费严重不足导致战争的失败,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启示 清廷不是被日本打败,而是被自己打败。清廷在战前仍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无所作为,腐败无能,沉迷于蹉跎。由此可见,在综合国力面前不思进取、夜郎自大的国家必定惨败,甚至灭亡。 ·参考书籍 《绝版甲午》---------------------------------雪珥(澳大利亚)

甲午年话中日关系 (生)

甲午年话中日关系(生) 同学们,知道今年属什么吗?马年,午属马,今年是甲午年。我们的甲子纪年是六十年为一循环。现在考大家一个问题:在2013年最后一天的记者招待会上,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120年前的中国了,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捍卫自己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那从今年算,120年前是什么年呢?我们知道华春莹为什么讲这段话吗?那是因为历史上曾经有过著名的中日甲午战争,那次战争,是日本第一次以国运相赌(以国家命运做赌注)的战争。也就是说赌赢了,他们国就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赌输了,也就将一蹶不振。但最后的结局是中国惨败。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迫割地赔款。从此,他们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清王朝越来越走向衰落。120年前的那个甲午年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创伤,但对日本来说却是无比的荣耀。在2014年2月,在中国两会期间批评日本的对外政策时,日本媒体称若两国决战海上,日本可利用海空优势,在开战几小时内击沉“辽宁舰”,甚至狂言再现“甲午荣光”。 120年前的那个甲午、使清王朝走向穷途末路的那个甲午、日本叫嚣要荣光的那个甲午。今年又逢甲午,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今天的“甲午年话中日”。 一、探渊源,中日古代关系 要说中日关系,我们就从久远的历史的开始,首先去探循历史的上中日渊源。古代的中日关系,我从四个阶段来说: (1)东汉以前(火种与土著) 古代的日本发展较中国为缓慢。日本本土人出现人类出现时间较我们晚。日本文明起步也较我们晚。日本原是个岛国,可是其土著民族并不发达。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大陆移民带来的新技术影响下,生产力逐步发展逐渐行成小的王国和势力。我们听说过徐福的故事吗?徐福东渡,给落后的日本带去了文明的火种。(徐福的故事:日本人认为徐福在日本的纪州熊野的新宫(今和歌山县新宫市)登陆,当地还有徐福墓和徐福神社,每年11月28日是祭祀徐福的日子。在日本徐福的传说中,日本人认为徐福带来了童男童女、百工、谷种、农具、药物及生产技术和医术,对日本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司药神”。) (2)东汉到南北朝(天朝和蛮夷) 这一时期日本多次入朝进贡中国,请求册封,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东汉光武时册封日本一小国为“汉倭奴国”并赐给他们国王金印。 (3)隋唐时期(老师和学生) 这一时期日本却不再求取和接受册封,而是多次派遣隋(唐)使和许多留学生及留学憎,来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由于不喜欢倭这个蔑称,日本的名字便是在这时应运而生。 (4)唐末到近代以前(卫士与强盗) 唐末,随着唐王朝的衰弱,而日本也不再做谦虚的小学生。看到中国富裕,他们就与中国进行商船通商,中国物产丰盈,不屑与他们通商,他们的海盗(倭寇)就常来骚扰我国边境。他们是强盗,我们就有卫士。我们的戚继光和俞大猷领导军队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在台州,我们的英雄戚继光创设鸳鸯阵,九战九捷,把这些倭寇赶出了中国。 纵观古代。古代的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以和为主,中国对日本的影响也很大。(看图)特别是唐朝时,日本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改新,即日本有名的大化改新。这是一次仿照唐代官制,全面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它把日本社会从原来的奴隶社会推进到法制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经济上赋税制度)

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本部影片从邓世昌、刘步蟾等清朝末年从福州船政局选出来一批少年留学英国皇家海军学校说起,清朝末年,中国成为列强争相争夺的肥肉,个个都想分一块为背景。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 今天我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我为邓世昌那强烈的爱国情意感动 电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北洋大臣李鸿章和胆小怕死的人极力主张求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主动请缨作战,海战中,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因为炮弹已经打完了,邓世昌迫不得已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做出了这个决定后,全舰无一人退缩。但是在追赶“吉野”号时,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观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邓世昌有一种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他不像电影中的那位方大人,贪生怕死,遇到敌人就退缩,一点也没有中华民族的气概。而邓世昌他不但坚强不屈,而且视死如归。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颂歌,把一段历史悲剧,塑造成杰出的艺术经典。 另外我在电脑上知道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1894年正是 清政府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早在一年前清政府就专门成立了庆典处。11月7日寿辰恰好是日军攻陷大连之日,战争危急,慈禧太后却照样在宫中开 殿受贺,大宴群臣,还让光绪皇帝和大臣们陪坐听戏三日,不问国事,最高统治者如此腐败是无法指挥战争取得胜利更无法领导国家走上富强之路的! 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它的强大靠的不是别人,靠的正是这一代又一代努力与为中国开发建设的人。当然还有那在战场上付出了生命与鲜血的英雄人物。 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 1894年7月25日,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甲午大 海战》这部电影就是根据甲午战争改编的。 这部电影从主演邓世昌的童年说起:1877年,邓世昌的同学们怀着强国的

甲午中日战争观后感

甲午中日战争观后感1 《甲午中日战争》十分确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和日本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国家实力,异常是对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诠释得相当深刻和到位。当时慈禧太后一心忙着万寿庆典,清政府腐败无能,整个政府和皇族穷奢极欲,国内民不聊生,军队同政府一样腐败,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军队毫无战斗力。而此时,日本明治天皇却励精图治、卧薪尝胆,苦心经营联合舰队,日本国民不分男女老幼,无不忠勇奋发,以战胜清国为己任,军国主义的理念深入日本社会的骨髓,在生活中完全正常的一个日本人,在应对中国时都变成了残忍狠毒的凶手。 中日甲午战争的胜负,虽有偶然,却又是必然的,落后的军备加上部队纪律的松散,清兵根本不是训练有素、设备精良的日兵的对手。马关条约,丧权辱国,中日两国最终走向了反面,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反复深思。无可否认,战争中清兵中那些士卒们是勇敢的、爱国的,这是战争中最温馨动人的爱国心,也是最残酷的现实,以自我的身躯扑向日本人杀人不眨眼的洋枪火炮,不惜牺牲生命,这种爱国精神也值得后人学习。 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衰;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愿历史不再重演,愿国家繁荣富强。 甲午中日战争观后感2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愤恨,可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IN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经过了一世纪这么漫长的岁月,此刻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可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我们能够伤痛,但那不是重点。「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结局。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战争》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张声势……” 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可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可是日本的军舰。他们不放下,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双手抱头,还有的跳水逃跑。看到那里,我十分生气,中华名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全部都给侮辱了。邓世昌没有退缩,对水手们说:“我们必须要打掉倭寇。”这时船开的越来越快赶上“吉野”,突然一声巨响,两艘军舰撞在一齐,邓世昌和水手们都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软弱,不要落后,落后必将挨打,要让国家强大起来,不受欺凌……

《甲午风云》观后感

《甲午风云》观后感 电影讲述了甲午战争中以邓志昌为首的英雄们的壮举,日本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北洋大臣李鸿章极力主张求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主动请缨,海战中,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因为炮弹已经打完了,邓世昌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做出了这个决定后,全舰无一人退缩。但是在追赶“吉野”号时,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这部展现以失败告终的中日甲午战争的悲壮史诗震撼着每个国人的心。 回顾历史的沧桑,中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洗礼。像甲午海战对是日本主动挑起的战争,中华民族并没有就此屈辱着,忍受着,而出现了想邓世昌等热血男孩的奋力抗击,他是我们民族的英雄,也是我们中 华民族那宁死不屈精神者的模范代表,体现了伟大的爱国精神,他主动请求迎战,毫无腿缩的那种无畏精神也在他身上描绘的栩栩如生, 邓世昌并没有因慈禧,李鸿章的求和政策而放弃战斗,而是代替旗舰亲临指挥,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 虽然这场海战并没有打退敌人的进攻,但给我们中华民族塑造了良好的爱国形象,所以说,中国人民并没有失败,而真正失败的人是那些卖国求荣,临阵退缩的败类,他们给中华民族丢尽了脸,这种人应当被众人唾弃,遗臭万年,就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而造成即将成功的海战失败,如果不挪用军饷给慈禧半万寿庆典,不给官兵发物资。这场海战会失败的那么难堪吗?会让我们民族英雄就此牺牲吗?会让帝国

主义看不起吗?会让他们欺凌吗?我想他们不敢,只有国人团结一心,就会傲立于世界强国名族之林! 但是因为这些软弱无能的领导者,我们失败了,而且一败涂地,对中国对日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被迫签订了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甲午海战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梦想最终化为泡影。自此,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勇敢先进的中国人,也在血与火的交织中奋勇抗击,和争取民族独立,拉开了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序幕。 对于日本,不但扩大了殖民地范围,战争赔款也使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自此,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与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也日趋激烈,为发动新的战争作了准备,最终形成了法西斯策源地,为其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了伏笔。 110年前,在我国黄、渤海水域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甲午海战,那是场刻骨铭心的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创伤,至今仍隐隐作痛。110年的国耻,提醒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0年的屈辱,我们将永不忘记。 而在近日日本又口出狂言说“钓鱼岛”是日本的,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强有力的方式回击日本的无知,应拒绝日货,日本能让《金陵十三钗》的日本票房为零,而我们为什么不能让《贞子》的中国票房为零呢?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导读: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一) 我怀着激愤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中日甲午战争》这本书,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日本对我国壮丽山河,金银珠宝及丰富的物产垂涎已久。日本明治十四年,日本天皇经过精心谋划,于公元1894年7月15日发动战争。他们投入了四万五千余人,以及松野、吉野等军舰,从朝鲜发动进攻。当时昏庸的清政府还摸不着头脑,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保守派还高枕无忧呢。他们花费大量金银为慈禧太后请六十大寿,修建颐和园。以光绪帝为代表的抗战派忍无可忍,下令对日宣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因全部失利而签订了《马关条约》。宣告了清政府经历十年的洋务运动失败,丁汝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壮烈牺牲。 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军队的致远号瞄准了敌舰吉野号发出一枚炮弹,许久无动静,原来为修颐和园,军费用完了,而火炮里不是火药是沙子!日本的速射炮一分钟五发,清政府呢五分钟一炮,好不容易发一炮,还是哑的。有此感慨当时的泱泱大国,军事是多么的落后。中国最早发明火药,用来放鞭炮,外国人却制成枪炮,用来掠夺财富,令人可悲啊! 可恶的侵略者不择手段,惨无人道的杀害人民。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世界的谴责,参拜靖国神社,伤害国际感情。破坏国际秩序。

不要再掠夺了,帝国主义们。希望你们遵守国际秩序啊!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二) “每一次大的海战都将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座右铭,他从始至终将自己的志向定在为祖国的崛起而奋斗。 从1840年,中国步入了近代社会,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战败,导致了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割地、赔款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都深深的打击着中国的心脏。战败后的清政府,开始总结经验,是什么原因使清镇府导致失败。李鸿章等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器物技术,来挽救清镇府的危机。 1894年9月,在黄海上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械大战——中日甲午战争。就是这场战争,使得多少爱国志士以身殉国。这一仗打的壮烈,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的威严和不容外人屈辱的气概。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一身正气,与舰同亡。在“致远舰”中炮倾斜后,弹药用尽。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多少次的炮弹轰击,多少次的忍痛坚持却还是失败了。眼看着那枚炮弹穿击铁甲打在了敌人的“心脏”里,如果那枚炮弹一爆炸是否胜败会再议论一番。但那颗炮弹却是一颗臭弹,甚至还有些炮弹因做工不细而不能上膛,这些本不应该出现的情况却出现了。有些人说如果当时清政府出银子买下那艘新式的英国军舰,也许胜败就会另堪别论了。但事实会如此吗?有些人会拍着胸脯说“会的”。但那中说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一)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一起到多媒体教室去看电影——《甲午大海战》,看完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是1894年9月18日,腐败的清政府和可恶的日本舰队在海上交战时的情况,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权力被可恶的慈禧太后掌握了,她毫不重视军队建设,在国家危机时刻,皇宫内还在为慈禧太后做六十大寿,将大量钱财挥霍掉了。可日本很重视军队建设,没钱就把全国官员的工资减少十分之一,买新式铁甲船,没粮就每天只吃一顿饭,来节约粮食给海军。我想日本真团结啊!要是我们中华民族也能这么团结,那么中国就不会有这些屈辱的历史了。 甲午大海战刚开始,日本就显示出了新式武器的好处,不一会儿,就击沉了我们四艘北洋海舰,可他们的海舰却未沉一舰,邓世昌大怒,和他的手下所驾驶的致远舰所向披靡,重创了日军的五艘海舰,可后来,炮弹打光了,就只有用穿甲弹,对日军根本没有杀伤力。之后致远舰被日军的东洋海舰打败了,面对严重的倾斜危险,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本吉野号冲去。从这可以看出邓世昌宁死也要和日本吉野号同归于尽,他为了国家甘愿奉献自己的生命,可日军见势不妙,边逃边放鱼雷,致远舰不幸被击中,炸为两截,邓世昌本有机会逃走,可他宁死和日舰共存亡,他的狗——太阳,也随着他一起牺牲了,看到这里我不禁为他们所感动,他们真是太伟大了! 因为慈禧太后和许多的贪官污吏把那些钱财都用在了不正当的地方,不给海军新添海舰,就连炮弹也用次品代替,所以造成中国甲午大海战的失败,日本人也太可恶了,就连现在日本仗着有美国撑腰,还试图霸占我们中国的领土——钓鱼岛。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国防建设,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卓越成就,一大批'高、精、尖'武器相继面世,'核导弹'、'核潜艇'、'歼_20战斗机'、'航空母舰'…… 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要永远记住'甲午海战'这段屈辱的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一定要发奋学习,将来更好的报效祖国。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二) 经过在历史课上的学习与观看《甲午大海战》的电影之后,我的内心充满了悲愤。愤,是对日本侵略者历史野蛮行径的铭记;悲,是对我们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哀伤。 观看《甲午大海战》的这部充满感伤的历史气息的电影,让我清楚地了解到了我们中国的那段历史。这个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19世纪末,是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的时代。在那个我们清政府腐败与哀落的时代里,我国的北洋舰队的海上作战的实力水平从日渐下滑,而日本的水平逐渐超越中国。影片中日本的民众及国家首领导为了国家团结一心,慷慨损资发展海军,壮大国家实力,没有看到自私贪财的官员。而我们中国大清帝国,既骄傲也腐败,慈禧太后还天真的认为日本这个小国家不能返了中国,她将国库钱财用于修建颐和园和筹办自已的六十大寿。而朝廷官员一味贪污,将买炮弹的钱全部中饱私襄。 啊!清政府是多么的腐败与无能啊!官员大多都不顾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危,贪财享乐。到头来,苦的始终是咱老百姓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战士们。从历史中眺望我们这个看似美好却依然不乏贪污腐败的官员存在。我们国家的官员应该要以史为鉴,勤政爱民不再贪污啊!滥用权势,贪赃枉法必不得好下场。我们的官员应该要像莲一样廉结,出淤泥而不染,依然身保圣结。也应该像习总书记那样反对贪污,反对行贿受贿!

观看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观看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观看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一>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 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愤恨,可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IN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经过了一世纪这么漫长的岁月,此刻 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可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我们能够伤痛,但那不是重点。「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 略瓜分的结局。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 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战争》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 张声势……” 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可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可是日本的军舰。他们不 放下,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双手 抱头,还有的跳水逃跑。看到那里,我十分生气,中华名族几千年 来的历史,全部都给侮辱了。邓世昌没有退缩,对水手们说:“我 们必须要打掉倭寇。”这时船开的越来越快赶上“吉野”,突然一 声巨响,两艘军舰撞在一齐,邓世昌和水手们都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软弱,不要落后,落后必将挨打,要让国家强大起来,不受欺凌…… 观看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二> 刚刚看完甲午大海战,每次看这种题材的片子,心都被狠狠的一次次戳痛,当时世界排行第六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竟如此轻易地就被我们不屑的弹丸小国日本摧毁,这个结果我们不想理解可是就是事实,也早已注定。 日本的掌权者为了自强为了建立强大的海上力量,由天皇带头一次又一次的捐款,而中国的掌权者们又在做着什么呢 当我们从德国买回的两艘当时最大的军舰回国时,所有人以为中国这个巨人要醒了,可是结果依旧是沉默,也许此时的“沉默”就在预告着未来的“沉没”了吧。 军舰回国时,曾去日本访问,当时我们有机会将日本的海军扼杀在萌芽之中,可是我们没有去做,那个洋人指挥官说的对,我们总是固执己见,所以失去了一次最好的震慑日本震慑列强的机会,也失去了成功的先机。 七年间,我们的军舰的最大用途竟是为了帮慈禧运输新鲜瓜果这是怎样可笑的一个事实啊! 中国的统治者慈禧为了自我的寿诞挪用北洋军舰的军费修建颐和园,原本即将到手的新型快速铁甲军舰与我们擦肩而过,被日本购去。而那些贪官们则为了私欲,将购置炮弹的经费聚敛于自我的腰包,有这样的当权者,即使有像邓世昌这样有本事的爱国将领又如何有这样的当权者,我们又怎会不败不明白今日的国人在看到颐和园庄严秀丽的美景时,会否想到那里曾是用我们的军费建造的呢会否想到它背后的代价是整个北洋舰队呢 我们一向认为国贼的李鸿章,的确他是做过很多错事,可是至少他曾为我们国家的富强努力过,为了军费像慈禧争取过,为了最终在马关条约上不割让领土而流下真诚的泪水,不管这泪水是为了自我从此留下卖国的恶名还是什么,他已尽了自我最终的努力。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2019尔雅答案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一) 1 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派喊出了的口号是()A ?A、 以日本为师 ?B、 求富 ?C、 求强 ?D、 中体西用 2 《南京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C ?A、1840年 ?B、1841年

?C、1842年 ?D、1843年 3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哪一年发生的?A ?A、1868年 ?B、1854年 ?C、1842年 ?D、1840年 4 50年代时,北京大学的历史系是几年制教学?C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5 中国近代史而言,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最为复杂,对中国近代历史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国家关系是:B

?A、A中美 ?B、B中日 ?C、C中俄 ?D、D中印 6 日本是哪一年被美国打开大门的?B ?A、1852年 ?B、1854年 ?C、1860年 ?D、1864年 7 王晓秋认为近代对中国关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哪个国家?A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8 鸦片战争是在哪一年发生的?A

?A、1840年 ?B、1846年 ?C、1940年 ?D、1946年 9 光绪帝维新变法的教科书C ?A、A《日本国志》 ?B、B《劝学篇》 ?C、C《日本变政考》 ?D、D《康南海自编年谱》 10 美国打开日本大门后,与日本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正确 11 《日本国志》作者是魏源。错误 12 两国关系恶化的年代宫崎滔天支持了孙中山的革命正确 13

近代中国人研究日本的集大成著作是《日本人》错误 14 中国的世界史应该放在世界的角度来考察,这是拓宽研究视角的主要视角。正确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二) 1 《近代中国人日本观的变迁》是谁的著作?A ?A、王晓秋 ?B、康有为 ?C、黄遵宪 ?D、李大钊 2 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认识及其中国观的转折时期B ?A、A室町时代 ?B、B幕末和明治初年 ?C、C大正时期 ?D、D战国时代

历史影片《甲午中日战争》观后感范文

历史影片《甲午中日战争》观后感范文 《甲午中日战争》观后感范文一 看到这电影虽然是在讲述一百年前的事情,可是感觉对我们此刻的教育意义更深,更像是一面镜子在照耀着我们此刻人。我就想了我们当时所购买的舰船不比日本的差,我们当时的人员素质也不比日本的差,可是我们败了。败在自我人手中,中日甲午战争与其说是中国人和日本人打仗,还不如说是中国人和中国人打仗,隐藏的战争,购买军火这种事情都能够吃回扣,做交易,那我们什么不能?中日未开战胜负已经分出来了,我们不是败在坚船利炮上我们是败在自我的体制上,败在自我人挖好的陷阱之中。电影中说每次海战都能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这句话振聋发聩。不只是在电影中,在现实中也是一样的。想想历史吧,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称霸全球,一战中英德海上大战决定了德国的命运,二战中日本美国太平洋战争决定了日本命运,而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决定了中国命运,谁失败谁的命运就悲惨,所以海战真的败不起。一个民族要想赢得世界的尊重,要想真正的扬眉吐气,成为大国,海洋便是他们广阔的

空间,谁在海洋上说话算数谁就能真正的站起来。 每当谈论起中国近代史人们总是唉声叹气,觉得整个近代史是耻辱史。不错确实是耻辱史,鸦片战争让西方列强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洗劫了圆明园,俄国趁机蚕食了北方领土,甲午战争让日本人割去了台湾澎湖。这一切的一切不能不让人感到气愤和窝囊,国家贫弱百姓遭殃,谁看这段历史时候都会捶胸顿足。近期看到了1894甲午中日战争的电影画面,感觉有些事情真的再现了当时之情景。把这电影给同事传过去的时候,同事来了句谈到近代真不想看这段历史,看了就生气。我告诉他虽然这样却是最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让一个民族别忘了以往的耻辱,让一个民族别忘记了自我耻辱的时候有自我的民族英雄,别忘记了民族的灾难。 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复合民族,是个融合民族,但我们民族从来都不缺少有骨气者,可是也不缺少没骨气着。看到清末洋务运动所购买的铁甲舰想到我们此刻自我造的铁甲舰船。不胜的感叹,一方面想我们此刻是不是部队上的那帮将领们是不是也有像电影里那样的,克扣军饷,中饱私囊者。是不是有置民族大义于不顾的腐败军官,是不是所购买的武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训练: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潍坊一中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甲午战争以后 ①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②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中华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④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B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甲午战争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施君主立宪制政体,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③④两项的表述正确;甲午战争后,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得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的阶段,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故第②项的表述正确;第①项开始于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早于题目中的时间“甲午战争”,故排除。本题应选B 项。 2.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 “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C 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比以前显著增加,说明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C正确;“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不能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排除AD;B表述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故选C。 3.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 “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B A.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失败中国国际地位迅速下降,清朝政府放弃了天朝上国的思想.B.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对主权的认识也更加深刻.C.材料只能反映甲午战争对当时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体现不出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D.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前就有了.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第1页/共6页

甲午战争观后感12篇

甲午战争观后感12篇 甲午战争观后感(九): 《甲午战争》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北洋大臣李鸿章极力主张求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主动请缨,海战中,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之后因为炮弹已经打完了,邓世昌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做出了这个决定后,全舰无一人退缩。可是在追赶吉野号时,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看完这部电影,使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静。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可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我们能够伤痛,但那不是重点。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里,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被侵略瓜分的结局。 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甲午战争观后感(十): 在看《甲午大海战》之前,我就想,我并不期待场面能够拍到像

泰坦尼克那样绚丽,画面那么柔情,我只期待它会产生多大多深广的影响。有些电影,也许当你出了电影院便会忘记;而有些电影却在某一个片段里触及到了你的某根神经,叫你没有办法轻易地忘记。有人说,看电影是放松心境的,不是看一部这么沉重这么虐的电影。 可是,就那个年代而言,背负的仅有沉痛二字,给我们留下的仅有心碎的声音。如果想了解历史,明白中国的痛点,就必须选择这样一部能涤荡自我灵魂的电影,它至少让我明白一个叫甲午战争的故事,至少让我坐在荧幕前,贴近那个时代,一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及的时代。也许以我的资格,根本没有办法去评价影片中的某些真实,可是简明的叙事手法足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骨架。 剩下的便是填充。 将爱国的信仰作为它的大脑,将不降的坚守作为它的心脏,将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的被写进教课书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作为它的四肢手足。那么其实我们看到的,便是活生生的历史。 在叙事方面,大东沟海战之后和电影前半部分相比显得急促了,略感凌乱。可是前期的重重铺垫、邓世昌的壮烈殉国,以及刘公岛海战中刘步蟾、杨用霖的自杀,已将整部电影的情感带至高潮。所以即使凌乱,也毫不破坏观感,无损电影的活力。光绪皇帝在风雪中应对颐和园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鸿章在病床上含泪概叹千古骂名,算是给这段历史以苍凉的结笔。我们经常会因为它过于沉重而不去应对,可是这段历史远远没有结束,它注定深深的影响着国家的进程,当电影结尾处,解说人在海上回忆往昔,解说一百年后中国以三

中日甲午战争感想

甲午中日战争的感想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今年是2014年,也是甲午年,距离1894年已经有120年了。当前的中日关系形式也是极为不乐观,由于钓鱼岛问题,中日双方的关系变得不好。当然,钓鱼岛是我国自古以来的领土,不存在什么争议。 一直以来,日本政府都有一个所谓的大陆政策,就是指作为岛国的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作为一种侵略政策的形成,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历史条件,则源于明治维新前后已奠定的经济、政治、军事,尤其是思想基础。大陆政策一共分六步:1.吞并台湾2.吞并朝鲜3.吞并满蒙4.吞并中国5.称霸亚洲6.称霸世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政府为了实现大陆政策而进行的一次侵略中国的战争,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中国惨败,北洋舰队被全灭,旨在通过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来发展中国的洋务运动也就此结束,中国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赔偿了2亿白银,和一系列的屈辱性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但是,由于甲午战争的爆发,证明了师夷之长以制夷这个方法是不行的,是不能让中国更加的强大的。而且,让民众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批批中国的有志之士也纷纷觉悟,以致后来发生了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的运动。 今年是2014,也是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但是,中国的历史兴衰感和在现实国际力量格局中的位次都焕然一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军费大国,并且已是经济增长和技术改造都最快的世界主要国家。尽管仍问题缠身,但今天中国的活力和自我改革能力都是世界大国中最突出的。一些日本右翼政客甚至不断发出好战言论,一时间战争乌云似乎又笼罩在东亚上空。我们要反思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使国家更加的富裕,强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