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品生品社课程的特点

小学品生品社课程的特点

小学品生品社课程的特点
小学品生品社课程的特点

小学品生品社课程的特点

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并在各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实验,这是我国小学思想品德学科领域中的一件大事。作为思想品德学科的实践者和研究者,通过对《课程标准》比较深入的学习与认真的思考,深感它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原思想品德课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使之更加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本文试图从课程的结构、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这样几个方面来对《课程标准》作一简浅的分析:

一、课程结构,体现了综合性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依据基础教育的特殊功能、现代人的素质需要以及儿童的认知方式而提出,也是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课程标准》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结构,改变过去思想品德课单一“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设置目的,界定为“以儿童生活(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低年级)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中高年级)的综合课程”,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体现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特点。

如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涉及的对象是刚刚跨入学校大门的小学生,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课程标准》不是从划一的品德教育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而是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个方面,围绕学生个人生活中的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大板块,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目标上,构建了《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内容。这种基于学生个人生活基础之上的思想品德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具有作为一个公民应该要有的基本思想品德素养,而且还使他们掌握了自己生活所必需的一些基本知识与劳动技能,为他们从一个“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现代人”奠定了基础;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由于有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内容作基础和学生的年龄增长、认识范围的扩大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等原因,教学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它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把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都有机融合在“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这几个板块内容中,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其课程结构的性质,已远远超出了单一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范畴。

二、课程目标,体现了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所以基础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在我国,作为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它的首要任务当然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努力使他们人人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这是基础的基础。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状况,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并施以不同的教育,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后继学习与发展。只有这样,才符合小学生的客观实际,也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样也要强调基础性。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生理、心理还很不成

熟,他们还正处在一个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过多、过浓的政治性、理论性说教与灌输,不仅使他们难以理解和接受,而且也不能带来好的教学效果;而这一时期的儿童,他们的品德、行为习惯还未定型,因而从另一层面上说,是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只要施以正确的教育与引导,是十分有利于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将终身有用。因此,《课程标准》弱化政治、理论体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作为课程的总目标,是有科学道理的。如《课程标准》不是把课程目标定位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类人才”上,而是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从做一个普通、合格的公民作为基础起点,把低年级的课程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中高年级的课程目标定位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参与、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与原思想品德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相比,就降低了目标要求,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性。另外,在“内容标准”的具体阐述上,都没有出现“什么是什么”这类概念诠释性的认知要求,而将要求基本上都定位在“认识”、“知道”、“了解”这些层面上,即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知识有初步的识记、了解,能基本上回答出“是什么”、“该怎么做”的问题,这样就可避免小学生违背认知规律,在思想品德课中去死记硬背的做法,有利于达到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来指导学生行为的目的,也有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与发展。

三、课程内容,体现了生活性

作为社会成员,学生最终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校课程从功能上来说,应该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创造奠定基础,而不应该成为隔离学生与他的生活世界的屏障。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学校应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学校来熟悉生活,了解社会,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成效的目的,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这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本质功能;从学生品德形成的角度来说,“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觉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这说明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觉悟开始的。没有以学生的生活作为基础,没有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为载体,学生就难以理解和形成道德概念,思想品德教学中那种知、行脱节,实效性不高的病因,不少是因为思想品德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远离学生的生活所造成的。

《课程标准》从学生的生活层面和社会性发展的角度来确定内容标准,改变过去教材内容中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如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去掉了原《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中“也要进行一些浅显的政治常识教育”的要求,围绕学生自己的个人生活,从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四个方面,向学生提出了具体的生活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与能力,并能从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智慧,感受生活的乐处,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也对原大纲中“主要进行浅显的政治、法律常识教育”的要求进行了修正,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从个人、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这样几个不同的领域,确定教学的内容标准,让学生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而把一些高年级小学生应该要知道、掌握的政治法律常识,则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常识,渗透在学生的行为道德规范中进行教

学。这样的安排,既可避免与初中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复,又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使得教学内容更加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课程实施,体现了活动性

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简单,活泼好动,模仿性强,对事物的认识也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因此,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经过科学研究证明,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社会性发展,一般难以在教师的说教中形成,更多的需要在自己较长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需要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育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来施以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鉴于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方法与途径上,说教灌输型方法正逐渐被活动实践型方法所取代。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依据的《课程标准》,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也同样十分重视教学的活动性。

如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其课程性质就明确是“活动型综合课程”;在实施建议上,要求教师“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并且具体介绍了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11种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活动形式,同时还要求与其它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以提高教学的实效。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也同样十分重视教学的活动性。如在内容标准中,都附有相关的教学活动建议,不仅活动内容具体,活动形式不拘一格,而且还再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对活动化教学方法的重视,从而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五、教学评价,体现了过程性与多样性

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评价是对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不仅具有导向功能、反馈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而且还反映着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即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不同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影响下的教学评价,其功能又是不一样的。如应试教育观念下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教育者就把评价作为管理学生的法宝,用评价去刺激学生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应付考试,教学评价主要成为甄别与选拔的工具,成为应试教育的手段。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因而教学评价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实效;另外,不同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作用下的教学评价的方法上也是不一样的。应试教育思想下的思想品德学科评价方法,往往围背学科特点与学生意愿,采用死记硬背式的单一的考试方法来“一考定音”,重结果轻过程与方法;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则表现为评价途径多样化,即可由学校评、家庭评、社区评,也可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家长评;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即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速度的差异来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时间的过程化,即重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轻学期结束时的总结性评价,真正把评价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

《课程标准》在其评价的目的与方法上,同样也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它不仅有明确的合乎素质教育精神的评价目的: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专业能力。而且在评价的方法上,也是十分科学的,它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学生,而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强化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如对低年级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儿童作品分析这样几种方法;对中高年级学生的评价,倡导用教师平时的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等几种方法,充分体现了评价时空的过程性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发挥评价的各种功能,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达到评价的目的。

品生品社

品生品社 一、总体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学习 环境,使学生对初中生活充满兴趣,满怀信心地迎接初中生活。帮助学生对初中新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任务有基本的认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学会珍惜学习机会,体会 一、教学内容针对初中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我与他人关系问题,以学会交往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为教育主题,以交往合作、权利义务为核心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交往、维权等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和正直的品 一、教学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 和作风,认真抓好初中思想品德的日常教学,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的力度,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的教育 本学期,我承担了一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在这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中,我能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每节课课前这学期的工作在充实与忙碌中,匆匆溜走。回顾本学期 的工作,我感触颇多。我们组的老师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收获,和难以言尽的感谢,在此与大家分享。一、走过的足迹:在这学期开学初,我们组确立我担任五年级四班和五年级六班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下来,我和我的学生都收获不少。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学期开始,我承担了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一次担任这个学科的教学,我做了许多尝试,本学期我根据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全学期依照教学内容和结合班的实际进行授课,重点做了下面几点工作。一、基本教学情况概述认真做好制订的思品、社会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 本学期我第一次担任《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为了教好这门学科,我深研教材,熟悉学生,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希望在课堂教学中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 这一学期,品德教研组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品德教师的通力协作下,圆满完成了开学期初制定的各项计划,取得了令人较为满意的成绩。为了在今后的教研

最新小学品生品社学科作业设置建议

小学品生品社学科作业设置建议

小学品生品社学科作业设置建议 本学科的作业问题可以从两种课型的特点为出发点来设计,比如生活体验式课型,主要涉及到的作业类型会有采访记录、活动心得、体验日记、小制作、绘画作品、某种行为习惯的测评表、感谢信、倡议书等等,而有些作业则是隐性的,如体验尊重别人和受人尊重而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或者亲身经历一次“当家作主”的感觉等,这些完全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的。 而问题探究式课型的作业主要以调查方案、资料收集、信息处理等形式为主,当然问题解决后也会运用到倡议书、活动卡等形式对探究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和展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一般都是兼职教师,担任的学科比较多,工作量比较大,在处理本学科的作业是可能会不够深入、细致,而单纯由学生自行完成的作业形式则会比较杂乱,形式不够正规,内容不够丰富,因此,我校在学生完成教科书留白、自行搜集资料等作业形式的基础上,统一设计了一份作业用纸,作为学生作业形式的有效补充,这份作业用纸可以用来完成采访记录、活动心得、体验日记、绘画作品、某种行为习惯的测评表、感谢信、倡议书、调查方案等形式的作业内容,这样,既使学生有了规范的作业形式,又使老师便于收集整理学生的作业,一举两得。 另外,我们认为,本学科的作业可以不必严格规定次数,只要学生做了,充分参与了,积累了丰富的活动材料和活动体验,有了

深刻的道德认识、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学科教学目的就达到了。所以,我们应该在评价方面下足功夫,不仅仅是试卷测试,应该以更为丰富的评价形式(比如各种形式的行为习惯测评表、心理发展问卷表等)来鉴定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认识肤浅,仅供参考!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榜样激励法;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意志磨练法;激发自我教育,指导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指导法五个方面,谈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自我教育学生 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

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 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

小学思品课教学设计:我学会了

我学会了 宁师附小黄爱珍 教材分析: 《我学会了》这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的第一课。本课通过展示自己入学两年来取得的成绩,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为自己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和自豪。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入学两年了,在两年的学习中,也取得了不少的学习经验。这为探究如何进一步学习,提供了可能的条件。本课通过才艺展示、交流讨论、记者采访等,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心理,教会学生把某一方面的学习自信,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中。 设计理念: 1、力求结合品德与生活课程特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境,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2、尊重儿童的权利,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努力创建自主、互动、和谐的品德与生活课堂。 教学目标: 1.通过自我展示,了解自己的特点,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体味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 2.感受学习有苦也有乐。没有最初的失败就没有后来的成功。在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愿意尝试新的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学习有苦也有乐。没有最初的失败就没有后来的成功。在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交愿意尝试新的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一:欣赏图片,交流收获。(4分钟)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欣赏一下你们的同龄人,他们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学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看,等会儿请你说说他们学会了什么? 1、课件播放配乐图片:写字、读书、炒菜、收拾房间、种菜、踢毽子、出黑板报、懂文明礼貌、购物等。(从学会知识、技能、道理三方面呈现图片) 2、说说刚才你看到他们学会了什么?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1.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发表了题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的报告。“学会关心”的具体要求包括:①关心自己的健康②关心他人、关心家庭、关心朋友③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④学会相互尊重、友好相处⑤学会理解别人⑥学会说服别人()。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 C.②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2.《诚信是金》中“砍倒樱桃树的小男孩”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A.言必信,行必果B.诚实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要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 C.一言既出,驷马难追D.诚实不需要理由 3.曹雪芹写《红楼梦》经历了10年的艰辛,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费了27年时间,徐霞客用27年写完《徐霞客游记》,司马迁写《史记》15载忍辱负重……这些事例说明()。 A.成功来自于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不懈B.失败是成功的阶梯 C.胜败乃兵家常事D.失败了不要灰心丧气 4.20世纪末,激光照排彻底超越了传统的印刷术。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把中文印刷术提高到世界领先水平。它的发明者是()。 A.王永明B.比尔·盖次 C.王选D.裘伯君 5.()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海洋,约占地球总面积的五分之二。 A.大西洋B.北冰洋 C.印度洋D.太平洋 6.西班牙被称为旅游王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西班牙文化。其中有代表性的是①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②米开朗琪罗的《胜利女神》③毕加索的绘画④达·芬奇的《蒙娜丽莎》⑤斗牛()。 A.②④⑤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D.①③⑤ 7.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 A.因材施教B.为人师表 C.创新与实践D.教会学生学习 8.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这句话表现的主要是()对人成长的影响。

品社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中心小学望西建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质量,已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还不多见。本人接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已有年余,所任教班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现就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源于现实生活,注重学生体验。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主要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他们健康、向上、积极的人格发展。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社会,探索实践。 在品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去勇于探索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其实,在这些方面,品社教材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如教学《长江两岸是家乡》中的《高峡出平湖》时,我就向学校领导打报告,充分利用学校与三峡大坝毗邻而居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将学生带至三峡大坝、坛子岭,让学生在观察与倾听中确实感受三峡工程的宏伟气势,知道了三峡工程具有通航、防洪蓄水、发电和补水的四大作用。深入了解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体验三峡建设者的艰辛劳动,感知科学技术在三峡工程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爱学习、爱科学的巨大热情和作为一个三峡人的幸福感、自豪感。这样的课外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有效性,是教室内的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小学生道德的形成,源于儿童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取决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加强小组合作,注重讨论交流。

最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 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计划 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根据区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的要求,我校品生、品社教学的主要工作思路为:结合区教研室推行的教学模式,逐步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依托学校的学科中心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二、主要任务和目标: 1、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开好课程。 2、规范教学常规,加强教师业务常规管理,保障教学教研活动效果。 3、继续加强品生品社教师的培训工作。 4、继续完善学科中心组机制,发挥学科团队带动效果,尝试开展网络教研。 5、结合全处作业改革,尝试作业改革,初步改变品生、品社学科的教学评价制度。 三、工作内容与措施: 1、加大教学常规管理力度。新学期要根据要求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确保开课质量。加大教师各项教学业务的检查、监督、指导工作,促进教师业务规范。教研组的活动由学校结合实际情况组织,教研员深入跟踪指导。主要内容有:专题研讨活动、五课(示范课、研究课、公开课、汇报课、同上一节课)活动,以及专题业务理论学习等。 2、继续深化研究“课前调查活动”主题。新学期,教师仍要根据“课前调查活动”这一研究主题,开展教研活动。发挥团队作战的优势,同年级的教师共同商讨,研究讨论课前调查活动的方案,设计调查表格,充分利用课前调查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继续完善名师团队,带动培养我校研究团队的年轻教师。本学期,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学科中心组的各项制度。中心组的每位成员大力开展“备说讲评思一条龙”磨课活动。

在学科中心组的教师中广泛开展“三个一”活动:①、每个月向中心组提供一个本人教学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真实问题或教学反思;②、每个月结合新课程学习与实践撰写一篇教学案例或教学论文;③、每学期上一节研讨课。 发挥中心组教学博客的作用,教师要将自己的优秀反思、案例、教学成果等及时发到教学博客上,其他教师进行修改,提出建议,真正发挥教研博客的作用。 4、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打造精品课堂。这学期,我们还将发挥网络教研的灵活性,尝试开展“同课同构、同课异构”活动。 同课同构——利用教学博客、教研平台,要求教师积极上传优秀教案,教师及教研组在网络上进行讨论、交流,形成优秀教案,各位教师根据教案进行教学活动,并将教后反思上传,经各位教师研讨后再次修订教案,逐步打造精品课堂。 同课异构——教师提出有争议或比较难上的课,经研讨确定出一个课题,各位教师提出自己设计的教案上传博客进行讨论,经研讨后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各位教师将自己的教后反思上传,提出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教师之间商讨解决。 5、加大品生、品社教师培训力度。本学期,教研室将组织全处的品生、品社教师定期参加各种课程培训、课程辅导、教材教法的研讨、课程标准的在学习、课堂策略的实施。为保障品生品社教师的学习质量,要求专职教师的业务学习中专业内容占60%以上,兼职教师达到30%。 教师在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时必须按照教学策略进行。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特点,围绕“课前调查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这一主题展开教学研究,并注意及时反思,做好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6、本学期对品生品社科目的考查将采取中段调研和学期末集中考查的形式,两次考查成绩按比例计入总评。 主要活动安排 二月:

小学生品德教育论文

班主任如何有效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 新华镇中心小学马海英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面貌、政治观念、道德品质等,而道德品质是通过他的道德行为表现的。而道德行为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习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将终身受益。 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时,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行;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知。古人说,知之深,爱知切,行之坚。一个人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明是非、辨美丑、识善恶、知荣辱,进而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才能知道为何行动和怎样行动,并把正确的行为坚持下去,表现出道德的自律和一贯。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言道:言传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学校里,一个班学生的大小事情都离不开班主任,因此,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学识文化等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具有明显的示范性与导向性。小学班主任的素质是做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条件。班主任的思想、行为决定着班风的形成,班主任如果能严格管理班级,正确引导学生,详细制定计划,加深师生感情和加强班级凝聚力,班级会更团结,学生会更进步。常言道:打铁须得自身硬,小学班主任作为带路人,要具备为小学生发展导航的能力。要学生讲诚信,班主任首先要言必信、行必果;要学生有爱心,班主任首先要有爱心;要学生有进取心,班主任自己要体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 小学生处于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政治态度、价值观与世界观、道德品质、成才理念等方面,需要通过班主任的正确引导,才能往正确的方向发展。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充满爱心。学生越是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就越亲近和信任他,教师的教育就越容易被学生理解,从而达到所期望的教育效果。因而,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作为班主任应该与学生平等对话,将心比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的爱心来换取学生的真心,用希望、激励等科学教育方法,激发学生上进的信心。小学班主任还应该培养好班集体,组织丰富多彩的班会,形成团结、向上、文明、进步的集体舆论。除此之外,小学班主任指导开展文体活动是新形势下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文化阵地。这既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又是班主任的教学任务之一 具体到日常教育和管理中,首先,要抓好《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一年级一班共有学生58人,整体看他们活泼好动,大多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热爱关心班级集体,学习勤奋。但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习气,部分同学对他人的尊敬,对集体荣誉的珍惜趋于表面化,为了做给别人看而做,行动上缺乏自主性,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意识狭隘。在新学期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思想不断提高,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因此,《品德与生活》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 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一)、教材结构及内容: 《品德与生活》教材以学习主题构建。分三级主题:一级主题是单元主题,二级主题是活动课题,三级主题是活动课题下的主题活动。 本册包括了四个单元《温暖的家》、《美丽的春天》、《快乐的星期天》和《火热的季节》。每个单元分别包含了3——4个活动课题。这在后面的单元分析中我们再细细说明。 (二)教材内容特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生活型综合课。本教材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

品生课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学生在上学期对学校生活基本熟悉以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急需要予以指导,第一单元《温暖的家》和第三单元《快乐的星期天》不仅为老师提供了教材,同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材。从季节上讲,春天和夏天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美丽的春天》和《火热的季节》安排了很多的实践活动,如郊游、认识树木、作风车、种花认识气象符号、记录天气变化和为暑假做准备等,通过活动使学生对春夏两季有了更深的理性认识。 2、活动性 本册教科书为保证儿童积极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亲历生活实践,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主题实践活动和游戏。如第二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春天在哪里”中,教材共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分别是“寻找春天”、“走进春天”和“留住春天”。在“走进春天”中,安排了去公园赏花,做游戏,去爬山等活动。这样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亲身实践。在活动和游戏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3、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如《快乐的星期天》中的第二个主题“爸爸带我去做客”;课堂也不仅限于教室,而是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它生活空间,如《美丽的春天》中的第二个主题“我和小树交朋友”;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它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连接中弹性地延展,如《温暖的家》中的第一主题“我的家”就可以与二册语文中的第二个单元相联系,这一单元的内容很有弹性,不能仅限于课堂,时间也不能局限在短短的三周内,而应安排一些活动来延展;本册教材编排了很多图画,这主要是针对一年级儿童的特点,图画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但老师千万不能把它上成

(完整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价标准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价标准 参赛教师姓名:序号:参赛课题:班级: 评价 项目 评价内容得分 教学设计20分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做到生活化、情景 化和活动化,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体现用正确的价值 观引导。 2.教案预设合理,教材处理得当,能将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突出学科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3.板书设计合理,对学生有引导作用。 教师行为30 分 4.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精当,教学活动生动,教学方法恰当,问题设计 科学,时间分配合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5.根据学科特点,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等,创设了师生互动共进的学习氛围,体现了师生共同体的形成。 6.及时运用评价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和矫正,鼓励学生创新,增强学生自信。重视学生的体验、感受、向往和追求,帮助他们学会认识、处理和解决现实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7.能合理、高效、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行为30 分 8.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得主动、积极,快乐,活动时间充足。 9.思维活跃,大胆质疑,能借助自己的已有经验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方法。 10.学习方式有创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规范、有实效。

教学效果20分 11.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参与面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灵得到震动,产生情感共鸣,在生成新的问题时获得一定的体验和感悟。 12.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得到丰富和发展,教学活动实在,有利于学生形成基本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评课 意见 总分 评委签名: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情境在小学品社课堂中的应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情境"在小学品社课堂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导入 其实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比较短而又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导入,也叫开讲,一般的情况下导入的目的有三个:第一,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第二,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第三,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是引入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导入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动机,把学生引进新课的学习情境中去。(三条可以做成演示文稿) 简而言之,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激发兴趣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二、导入的作用 明确了导入的概念,接下来我们要谈一下导入的重要作用:作为新课的第一个环节,导入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重要作用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2.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 3.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 4.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 下面我们逐一展开来说: 1. 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在这里我想说的激发兴趣就是激发孩子们对课堂内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有了兴趣之后,就很自然的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愿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原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而产生的求知欲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要循循善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意识到学习要达到目标及意义,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2. 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 为什么要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他们的思维呢?我想呀!老师们恐怕都会有这种感觉:上课的伊始,孩子们的注意力是分散的,而新课的学习又要求孩子们必须全身心、高度集中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刚上课时心理处于紧张、消极的状态,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下册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 一、目的要求: 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二、重点难点: 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 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三、教学准备: 1、中国地图、浙江省地图。 2、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

二、谈话引导 2、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3、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4、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二、看地图,找家乡。 1、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 用“我的家乡在省市县”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 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和省会城市。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3、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4、游戏:“12345,你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5、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帮帮他们。 6、竞赛:老师缩小地图的范围,请大家自己找找家乡,比

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彩色纸上。 2、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4、学生上台展示。 四、遐想:二十年后的我。 一转眼,你长大成人了。你会为家乡做点什么? 你对家乡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小结 第二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小学品生、品社课程教学资源

小学“品生”、“品社”课程教学资源 的开发与利用 通过《小学“品生”、“品社”课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专题讲座,使我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结合本次学习与日常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对开发及运用课程资源的体会。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在教学资源构成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主动的利用资源来满足。换句话说,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我们的课程资源实际上指的是教学资源,凡是与教学信息相关的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都属于我们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是基础,是条件。没有教学资源,就不可能有教学。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学资源具有广泛性、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因为教材是滞后的,而时代是发展的,学生是变化的,因此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可以充实、整合教材内容,丰富学生感知,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直接导致教育方法的变革,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将有全面的发展。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提高品生、品社课教学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善于抓好学生这一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在《购物场所我知道》一课的设计中,就是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的,他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兴趣爱好是学习的动力,学习过程是学习者的一种主体活动过程,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建构,获得最佳效果。 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不同的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就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 二、善于围绕目标选取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教师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自己设计教学活动,如何选取最优的课外资源呢,我们要深入解读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师指导用书,确立活动目标,围绕目标选择课程资源。 通过学习也让我知道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有五个方面的基本途径。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

小学品生品社学习习惯培养(终审稿)

小学品生品社学习习惯 培养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小学品生品社学科学习习惯培养 平阴县孝直小学孙梅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也要逐步适应课堂教学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里的习惯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逐步养成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并且致力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好像出自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身就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目标之一。加之教育与课程实施的本身就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学生亲历的生活情景中,提高学生适应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任课教师必需长期关注,一而贯之的。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学生要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方面的,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了一下几点习惯要求: 一、培养学生对品生品社学科的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1、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把所学归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第一部分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认识 一、品德和社会的含义 这个部分应该分为两个部分来阐述: 第一、思想品德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力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志向。学生应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它是从思想上给人一只标杆。 第二、社会实践是在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后在行动上实践和体现的。一个小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好与坏都表现在他们为人处世,生活的点点滴滴。它是从行动上给人一条准则。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第二部分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很多《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教师的难点,在这里,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

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 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浅谈如何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1、趣味性的导课形式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 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品德与社会》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也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常见的趣味性导课形式有:小品导入、讲述故事、音乐渲染等等。 2、多种多样的游戏教学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捷径 游戏是儿童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缓冲地区。游戏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游戏教学。它是教师融合特定教学内容于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教学,要是在课堂上采用了游戏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戏活动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很快认定目标,进行反馈,并产生感受,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创造性,产生最高程度的快乐体验,使自我教育得以实现。因此,它能较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天性,又能有效地实现教

小学品生与品社

《说声“谢谢”》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生活随时随地都要说声谢谢。 情感目标:愿意送出自己的感谢并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感谢。 能力目标:能用行动表达对他人的感谢。 (评析:目标制定是任何行为的关键,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课堂教学效果必定会打折扣,而目标的准确定位必是每位上课教师应刻意追求的细节。本节课目标的设定简洁明了,便于操作和实现,克服了目标大而空的浮躁之风。准却恰当的预设目标是当前每一节品德课甚至是各门课程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课堂质量不容忽视的重要备课环节。)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激发情感的故事,串联课堂的课件;学生准备情景剧表演。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请一名同学为大家讲笑话。 师:大家笑得可真开心啊!当同学的笑话博我们大家开怀一笑时,我们该怎么样表示呢? 学生有的用掌声,有的大声说“谢谢”。 师:让我们在欢笑声中一起进入今天的课堂吧!上课! 【活动一】你说过谢谢吗?

师:刚才咱们送出了本节课的第一份感谢,他让我们知道,当别人为我们带来快乐时,当观众给自己掌声鼓励时,我们都要说声谢谢。(板书课题:说声谢谢) 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要说声谢谢的。你说过谢谢吗?给大家讲讲你说谢谢的故事吧? (点击课件一:你说过谢谢吗?) 生:有一次我生病了,爸爸妈妈带我去看病,给我做好吃的,病好了以后,我对爸爸妈妈说了声谢谢。他们非常高兴和激动。 师:你得到并感谢了家人对你的关爱。 生:我生病时,妈妈带我去医院,一位阿姨给我看病,我说了声谢谢。师:你把谢谢送给了为你治病的医生,做得很好。 生:我摔倒了,朋友们把我扶起来,送到卫生室,我对朋友们说了声谢谢。 师:感谢了朋友的帮助,才能得到朋友更多的帮助。 生:超市服务员帮我拿包,我说了声谢谢。 生:出租车司机把我送回家,我忘了拿水瓶,司机叔叔叫住我,把水瓶给了我,我说了声谢谢。 师:好,要对为我们服务的每个人说声谢谢。 … … 师:同学们的故事可真多!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服务,我们还会经常得到别人的帮助、鼓励,得到家人的关爱……这都是别人为我们付出的一颗爱心,我们一定不要忘记随时随地对他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而《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最好的引导启迪就是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真情融入,以情激情,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激情,产生兴趣。而激情的传递则需要不同的环境和意境,“触景生情”就必不可少了! 一、点燃激情,以情激趣 真情可以感染,激情可以传递。只有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奏动人的乐章。教学中教师要先入题入境,才能真情流露,以自己乃至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感染学生引其入题,以真情教学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引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激情中可创设生活情景、故事情境、游戏情节、角色扮演等来引发兴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二、触景生情,以境促情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气氛渲染,特别是孩子们,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适用图像,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例如,《马路不是游戏场》,通过介绍交通事故在社会中的频繁现象,引导学生观看一组,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的图片,在指名同学以小记者的方式报道一组安全隐患的资料,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幻灯、影音、图片等来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使学生学习热情与情境产生共鸣。同样是这一课的教学,在新课伊始,借助现在教育技术手段,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欣赏一首名为《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的优酷视频,感人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事故的现场,十三岁女孩的悲惨遭遇,让每个学生都留下了伤心的泪水,从而感受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遵守交通规则,能够给社会带来一份安宁与和谐。 三、“情”“境”互激,升华教学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需要爱,教学情为先。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一叠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载了他从出生到现在,关于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还有许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长牙,第一次站立,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生病的经历……可以说这是伟大的母亲用她平凡的文字写下的一首爱的赞歌。一位学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1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品德与生活《我们的衣食哪里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了解农业对我们生命及对生活的重要作用,懂得尊重劳动者。知识目标:知道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与农业的关系,了解其他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 技能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难点分析: “衣食住行与农业”和“各行各业与农业”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景导入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看一看。(放一段农业生产活动的录象片。) 教师:录像中的人们在干什么? 学生:(生回答:在参加农业生产,在干农活…… 教师:对,他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板书:农业) 活动二、了解农业 教师:那么,你们还了解哪些农业生产活动呢? 学生:(生:种麦子、种花生、、种菜、养鸡……) 教师:其实,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还有一些劳动也是农业生产。请同

学们看大屏幕。(屏幕出示:栽培农作物,如棉花、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种植果树和林木;饲养家畜和家禽,如牛、羊、猪、鸡、鸭等;养殖或捕捞鱼虾及其它水产品,都是农业生产劳动。) 学生:请一名同学读一读。 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农产品。(学生动手画) 学生:交流作品,说说自己的想法。 活动三、探究农业 教师:1、出示课件(一桌食物)猜猜这些食物都是什么农产品制成的? 教师:看来我们吃的这些食物都是由农产品制成的。(板书:食)教师:2、出示课件(衣服、被子等)说说这些又都是什么农产品制成的呢? 教师:我们穿的衣服和盖的被子等都是由棉、麻、毛、丝等农产品制成的。(板书:衣) 学生:3、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农业。 教师:看来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板书: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师:出示课件(日常生活中看农业)你能将表中的原材料与物品联系起来吗? 学生:学生自由说说。 教师:4、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对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吧。然后组内交流,每组选一名最好的全班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