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三地理知识点

高三地理知识点

高三地理知识点
高三地理知识点

地理高考复习指导材料

永恒的内容——主干知识篇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宇宙中各种星体统称为天体,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三、太阳和太阳系

太阳是由炽热气体所

组成的、能自身发光

太阳系组成: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特点:太阳系八颗行星都运行在地球公转轨道面附近,具有共面性;所有行星的公转方向都与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具有同向性;除水星外,其他行星的偏心率都比较小,具有近圆性。

矮行星定义:太阳系中绕太阳公转、呈球形、不能清除其公转轨道周围物体的比行星小的天体。

地球有生命物质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1)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从太阳中所获得的能量,使地球表面保持0~100℃之间的温度,这是水能经常维持液体状态的温度范围。(2)地球大小和质量适中,其所产生的引力足以把大气吸附在地球表层,形成大气圈,并且,地球大气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基本上形成了适合于生物呼吸所需要的现代大气。(3)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是地球上昼夜更替与季节轮回的节奏适度,避免了漫长的寒冷和炎热,便于生物生长。(4)地球处在稳定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四、月球

月球概况:(1)月球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引力就很小,月面重力加速度仅及地球的1/6,因此没有大气层,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大气调控,月面昼夜温差大。(2)月面最显著的特征是环形山与月坑密布。由于缺乏大气层的保护和缓冲,月面频频遭受流星体的撞击,加上月球早期的火山活动,使月面起伏不平。

月球绕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公转周期:恒星月27.32日,朔望月29.53日;月球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

日食和月食

月球与潮汐

潮汐概念:大洋海水在月球、太阳引潮力作用下引起周期性的海面的升降涨落现象,称为潮汐现象。

规律:地球表面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涨潮或落潮的时间间隔为12小时25分。每当农历月初和月半,出现大潮,其他时间,特别是农历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出现小潮。

太空探索历程 国外:

1961年,苏联的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完成了人类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

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 1971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试验性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 1981年,美国生产的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中国:

196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探空火箭和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1975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这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005年10月12日,费俊龙和聂海胜两位航天员乘坐“神州六号”成功飞向太空,执行多人多天飞行任务。

太空探索的意义: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

五、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

方向

注意:经纬线形状、极点、赤道和旋转方向。

②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周期:

①自转:地球自转一周(360o)所需的时间。1恒星日为

23时56分4秒。1太阳日为24小时。

②公转: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 速度:

①地球自转:

线速度:单位时间走过的线长。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 ),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

角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地球各地角速度相等,15°/小时,两极为零。

南极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②地球公转速度

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公转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1月初位于近日点,7月初位于远日点。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

地方时与区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oE的地方时。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北半球偏左。赤道上经线是互相平行的,无偏向。

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在自转过程中产生惯性离心力。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长期作用使地球变成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形状。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ˊ。

黄赤交角的影响:

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因而,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②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③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

④四季更替: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以24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

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

1、2月)

⑤五带划分: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的圈层结构

岩石圈

一.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

六大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状况发生的显著变化。

地震波:纵波(P):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

横波(S):传播速低慢,只能通过固态。

内部圈层划分:

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33KM处,P波,S波速度加快,划分地壳与地幔。

古登堡面----2900KM,P波速度减慢,S波消失,划分地幔与地核。

1.地壳:地面以下很薄一层固体外壳

(1)平均厚度:17千米

大陆厚度:33KM。高山、高原:60~70KM(如青藏高原)。海洋:5~8KM。

(2)分层:

2.地幔:含铁镁的硅酸岩类,呈固态。

地幔分成上地幔,下地幔,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是岩浆活动与地震(中源和深源)的发源地。

3.地核:

分内核与外核,内核固态,外核液态铁—地球磁场。

三.岩石圈

范围:地壳和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厚度:70~150KM

地壳的物质组成: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 岩石构成:

三大岩类的转化:

主要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花岗岩的矿物组成:云母,石英,长石。 玄武岩主要矿物组成:斜长石、辉石等。

石灰岩、大理岩主要矿物组成:方解石(CaCO 3)

四.地壳运动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矿床

岩石 化学元素 单质

化合物 矿物 富集,有开采价值 有规律形成的集合体

含于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

五.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类型:褶皱,断层。

2.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

(1)基本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是在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全球岩石圈共分为6大板块,板块是漂移在软流层之上不断运动着的,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两个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2)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洲

(3)板块运动与地表关系

4.地震—岩石圈天然快速震动 (1)分类:

构造地震(占90%):由于地球内部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发生的地震,其破坏性大,影响范围广,是破坏性地震中最主要的类型

火山地震:由火山爆发产生的地壳震动,其强度一般较小,影响范围也较小。 (2)地震感受:上下(纵波先到),左右(横波到达) (3)地震构造:

震源:岩石圈内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地震的地方。地震只发生在地球表面至地下700KM 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地震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破裂的部位,称为震源。

震中:和震源相应的地面上的点。

震源与震中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按震源深度可将地震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KM 以内)中源地震(70~300KM )和深源地震(300~700KM )。其

中以浅源地震最多,震源深度在20KM 以内的浅源地震造成震中的破坏最大。 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与震中之间的距离。 等震线:地震烈度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4)震级:地震本身释放能量的大小等级。 划分:微震〈3级

有感地震3~5级 破坏性地震〉5级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释放能量越大,震级越大,震级每升高一级,相应能量增加30倍左右。

(5)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影响及其遭受破坏的强弱程度。受到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房屋建筑等的影响。一次地震会有多个烈度。

(6)地震带:

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80%的地震)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大洋中的洋脊也是地震经常发生的地带。

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

(7)地震预报

预报:短期预报,中期预报,长期预报和临震预报,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居世界前列

5.火山

火山喷发: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到强大压力的作用,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涌出地表的现象。火山的分类:死火山、休眠火山、活火山

火山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带,红海沿岸和东非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洋底火山带。

火山的作用:利:地热;肥沃的火山灰土壤;硫黄矿;旅游观光。弊: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六.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关系:

1.风化作用:地表和接近地表的岩石在空气,水,太阳能和生物的作用和影响下所发生的破坏作用。

分类:

物理风化:岩石在温度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膨胀与收缩不一致,发生崩解破碎。化学风化:岩石中的矿物成份在水,二氧化碳,氧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或产生新的物质。生物风化:植物根系的生长对岩石的破坏、动物分泌物对岩石的腐蚀。

2.侵蚀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对地表影响: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

沟谷,V形河谷,喀斯特地貌

冰斗,角峰,U性谷(冰蚀谷)

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崖。

3.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将风化及侵蚀的形成物转移离开原位置的作用。流水搬运:主要取决于流速,流速大挟带的物质较粗,流速小挟带的物质较细。

风力搬运:搬运物质的大小与风速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冰川搬运:搬运物质随冰川缓慢悬移或推移。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漂砾、冰碛物

海浪搬运:波浪搬运较粗的沙砾,潮流和其他海流搬运粉沙和淤泥。

4.沉积作用:岩石风化和侵蚀产物,在外力搬运过程中,随着风速、流速降低,冰川融化以及地形变化等原因,被搬运物质逐渐发生沉淀堆积的作用。

包括:流水沉积,风力沉积和冰川沉积。

5.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经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包括压固,脱水,胶结,和重结晶等形式,结果是形成新的岩石。

七.地貌

1.流水地貌:流水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

流水作用:侵蚀、搬运和堆积

2.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由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形成的,分布在石灰岩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各省。

分类:地表喀斯特:石芽,溶蚀盆地,落水洞,峰林,孤峰

地下喀斯特: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河,地下湖)

开发与保护:具有旅游价值,但是溶洞易漏水,易坍塌,该地区土壤不保水,肥力差,农业发展困难,经济落后。

3.海岸地貌:海岸地带受风浪,海水,潮汐,生物,气候,入海河流等因素共同影响所形成的地貌。

分类:海蚀地貌:由海蚀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海积地貌:由海积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沙滩,沙州,沙堤)

分布:海积地貌:杭州湾以北,其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滩涂广阔。

海蚀地貌:杭州湾以南以及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其岸线曲折,地势险峻,坡陡水深。

4.风成地貌: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

分类:风蚀地貌:风直接把地表松散物质或岩石表面的风化产物吹走,并对地表物质的冲击和摩擦。

风积地貌:风沙搬运过程中,当风速减弱,沙尘降落到地面,形成各种风积地貌。

开发与治理:旅游,绿洲,植树种草。

5.黄土地貌:在黄土地区经流水长期侵蚀和切割而形成的地貌

分布:中纬度的半干旱地带

形成过程:风力堆积---黄土高原---流水侵蚀---塬粱峁。

塬:范围较广顶部较平坦的残留黄土高原面

粱:长条形的黄土高原

峁:孤立的黄土丘。

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持水性好,富含多种矿物有利于作物生长。

弊:易遭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被冲刷得黄土淤塞河道,导致洪灾。

开发治理:综合治理。

6.地貌与经济建设

A.地貌与农业生产

海拔高度:海拔低的低纬度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或畜牧业。

海拔高的山地适宜发展林业。

地形坡度:平原地区有利于机械作业和农田基本建设

坡度在三度到七度采取等高种植

坡度超过七度修筑梯田

坡度超过二十五度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林业或自然保护地

坡向:南坡光照和热量条件比北坡好,但蒸发量比北坡大。

B.地貌与工程建设

海拔高度对工程建设的影响:青藏铁路(三大难题:高寒、缺氧、多冻土)

地质基础影响工程的选址和施工建设:三峡大坝

地表起伏与工程造价施工难度和使用效益:成昆铁路

海岸地貌与港口建设:洋山深水港

C.地貌与城市发展

地貌影响城市的布局:平缓地形有利于城市发展,城市一般分布于临江、临海平原、山间盆地和山麓绿洲。

制约城市拓展方向和空间格局:线性延伸;四周呈放射状或棋盘状扩展;立体发展。D.地貌与旅游:各种地貌类型提供了不同的旅游景观。

E.合理改造地貌:挖掘河道、兴修水利、修筑梯田、填造人工岛、绿化沙漠。

7.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特征

①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同。每条等高线均可闭合。

②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一般都相等,即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相隔的高度差一般相同,称为等高距(等高线的间距)。

③除了陡崖和悬崖,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合,不分支,且在图的中间部分不中断。

④等高线注记的字头应趋向高处,字列平行于等高线。

(2)地形图的判读

①根据等高线的特性计算某地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从上述等高线的特征可知,只要知道某地在哪条等高线(等深线)上,便可知该地的海拔,只要知道两地海拔,就能算出两地间相对高度。了解了该地的海拔和相对高度,就可推断出该地区的地势、地形状况。

②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地面坡度的陡缓

在同一幅地形图上:a.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坡度较陡。

b.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坡度较缓。

在不同的地形图上:

根据相对高度与比例尺的大小推断,相对高度相同的,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坡度越陡;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坡度越缓。

根据坡度陡缓状况,就可以了解该地区地势高低起伏状况。

③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形式识别地表形态

大气圈

一、大气圈结构

1.大气的组成和作用

(1)组成:以干结空气为主,还有水汽和尘埃。

干洁空气:氮:含量最多(78%)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含量第二(2l%)是生物呼吸的气体和氧化剂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能吸收并释放长波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遭伤害,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水汽:天气变化的主要角色,能吸收并释放长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

尘埃: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圈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防弹衣:致密的大气层消耗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物质,减小对地球的伤害。

遮阳伞:大气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几乎削弱一半)

反射:大气中大颗粒的成分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无选择性(多云的白天温度低些)散射:大气中小颗粒的成分将太阳辐射散射向各个方向,有选择性(蓝天的形成、日出前太阳光线已经到达地表)

吸收: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保温被:大气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能吸收并释放长波辐射,使地表保持一定的温度。(多云的夜晚温度高些、霜冻多发生于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

大气保温作用过程解析:太阳加热大地(短波辐射)――大地加热大气(长波辐射)――大气加热大地(大气以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合适的大气圈使得地表存在大量的液态水

气压低,水容易蒸发成气态而散逸(高原地区要用高压锅煮饭)

3、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1)影响因素:

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越大,到达地表的光热越集中;穿过大气层的厚度越短,削弱越少。

大气的厚度和透明度:厚度越大,透明度越小,到达的太阳辐射量越少。

(2)世界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

总体上由低纬向高纬减少。

世界年太阳辐射量最大区:

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区: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控制,降水少,大气的透明度好。

我国年太阳辐射量最大区:

中国的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

中国的新疆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大气透明度好。

我国年太阳辐射量较少区域:

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多阴雨云雾,大气的厚度大。

赤道地区年太阳辐射量不是最多的原因:

虽然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但是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多,大气的厚度大,透明度差。

二、大气的运动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根本原因:太阳辐射不均造成高低纬温度差异

1.气压:指某一高度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气压的高低同气温高低、空气的升降运动以及海拔高低等有关。

(1)热力原因形成气压

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形成: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冷热不均一垂直运动一气压差异一水平运动

(2)动力原因形成气压

空气下沉运动,近地面形成高压

空气上升运动,近地面形成低压

(3)等压线:同一时间内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在等压线图上,中心气压值高,气压值向外逐渐降低的一组闭合等压线,构成高压系统,称为高压。中心气压值低,气压值向外逐渐增高的一组闭合等压线,构成低压系统,称为低压。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 风向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偏转

摩擦力:

3.全球性大气环流

形成:在太阳辐射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全球性的三圈环流

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三圈环流

划分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气压带为轴南北对称。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7月北移,1月南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一10个纬度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北半球气压被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显著增大

季风环流: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东亚季风形成主要是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

三、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分布

1.气候要素说明:

(1)气温概念与单位:空气的冷热程度,一般用℃表示

日较差与年较差

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14时与日出前)

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等温线图(1月等温线图、7月等温线图)

平直:影响因素小,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南半球显著)

弯曲:影响因素多大气运动、地面状况、洋流等(北半球显著)

向高纬凸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

向低纬凸比同纬度地区温度低

疏密:稀疏温差小,密集温差大

(2)降水单位:mm 毫米

形成条件:有水汽、凝结核和冷却凝固的条件(上升运动)

(3)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2.季风气候与农业

(1)有利:夏季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不利:夏季风不稳定,带来旱涝灾害

势力强的年份,南旱北涝。势力弱的年份,北旱南涝

冬季风强的年份,带来低温冷害。

四、常见天气系统

(3)台风

概念: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东北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称为飓风)

形成:多产生于北纬5o~20o之间的热带洋面。西北太平洋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影响我国的台风多源于菲律宾群岛。

移动方向:西行或者西北方向移动。

危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巨浪和风暴潮造成

益处:带来丰富的水资源、缓解盛夏伏旱天气带来的高温。

多发时间:7月――9月(夏秋季)

影响区域:我国登陆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

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遥感)建立台风防御机制、制订防灾减灾的应急措施(加固堤防、船只入港避风、疏散居民)。

(4)寒潮

概念: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上海寒潮标准:24小时内降温≥10°C,最低气温≤5°C,或者24小时内降温≥7°C,日最低气温≤-6°C)

多发时间:每年秋末――第二年的初春

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路径:西路(3%)中路(90%)东路(7%)

影响范围: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西南部以外的所有地区。

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秋季、春季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益处:消灭害虫、帮助冬小麦过冬、有利于盐业制卤、带来防寒制品的商机。

措施:及时发布寒潮预警,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5)梅雨

概念:源于海洋的暖湿气流和北方南下的干冷气流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移动缓慢。

影响区域:我国江淮地区至日本的西南部。

危害:长时间的降水造成洪涝和低温灾害

益处:带来丰富的水资源

多发时间:6月中旬――7月上旬

(6)伏旱

概念: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的炎热少雨的天气。

影响区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多发时间:7月中下旬,梅雨天气过后

(7)我国的雨带推移

五.人类活动与气候

(1)全球变暖

人为原因:人类活动排人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释放的红外线长波辐射。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等。主要是二氧化碳,其它的温室气体含量虽小,但是增长迅速,未来会超过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一是来自工业、交通等生产、生活所使用的矿物燃料以及森林火灾、生物呼吸等;二是减弱光合作用,尤其是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全球变暖影响

生态环境: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水膨胀及冰川融化),对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构成威胁(淹没沿海低地和岛屿、使城市的排污系统失效、引起土壤的次生盐渍化、沿海生态系统变化)

社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造成全球大气环流变化,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迫使世界各地改变农牧业结构。)

减排措施:改变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南北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洞:臭氧含量低于全球臭氧量平均值很多,实指的是臭氧层变薄的部分。多发于春季。

臭氧量减少的自然原因:太阳活动。

臭氧量减少的人为原因:冰箱、空调制冷剂和大型飞机排放的废气释放出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发生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

臭氧减少危害: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国际合作,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3)酸雨危害与防治

酸雨:pH值≤5.6的雨水

形成: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出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全球酸雨严重区域:西欧、北美和东亚。(工业发达、降水较多)

我国情况:煤为主要能源,主要是硫酸型酸雨;我国南方(长江以南)地区酸雨危害严重

危害: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而且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并危及人体健康

防治:最根本途径是减少矿物能源的使用,使用清洁能源或者新技术,从而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开展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

措施。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烧技术控制酸雨,加强国际合作(大气无国界,会

移动)

(4)城市的热岛和雨岛、

城市热岛现象:城区的平均气温比四周的郊区高。

形成原因:人为热量排放量大;城市温室气体的浓度高,增温强;城市生产生活集中,排放废气多,导致城市多烟尘、雾、低云,不易散热;城市建筑多,通风

不良;城市缺少绿地,吸热快,散热快。

后果:夏季闷热,使得工作效率下降,易发疾病;加剧城市的大气污染(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措施:增加城市绿化和水域面积;减少城市热量的排放。

城市雨岛:由于城市的热岛现象和城市空气中有较多的尘埃杂质,容易使城市形成低云和对流雨;再加上城市的下垫面比较粗糙,阻碍了降水天气系统的移动,延长了雨时,

导致城市雨量大于郊区。

水圈

一.水循环

统一的系统;(3)能量交换,物质迁移;(4)使陆地上的水得到不断的补充,水资源得到更新。

二.河水补给

1.形式:降水补给,积雪融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

降水补给:径流主要随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

冰川融水和积雪融水补给: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补给:稳定

三.洋流

1.概念:海洋中表层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流动。

2.分类:

按水温分: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水温低于四周海水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水温高于四周海水

按成因分:风海流:盛行风作用于海面推动海水形成大规模洋流

密度流:各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导致海水的流动

补偿流:由于风力和密度差异而产生的洋流,使出发海区的海水减少而由相邻海区的海水来补充

3.模式

地理:中国区域地理部分必备知识点【经典】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 〖中国的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城市。 〖西北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青藏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城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地理位置和范围。经济发展的特点。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第一节中国区域地理 1、我国四大区域自然条件一览 北方地区 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气候特征: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水量北丰南小,汛期北长南短(东北地区有明显融雪春汛),河流含沙量北小南大,结冰期北长南短。 主要河流: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海河,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主要湖泊:白头山天池、兴凯湖。 植被:东北地区以针叶林为主(长白山地区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落叶阔叶林。土壤:东北地区黑土分布广泛,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为钙质土。 主导因素: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大。

高中生物必背重要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背重要知识点归纳 【一】高中生物必背考试考点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二】生物知识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化合物分类元素组成主要生理功能水①组成细胞②维持细胞形态③运输物质④提供反应场所⑤参与化学反应⑥维持生物大分子功能⑦调节渗透压无机盐 2.构成化合物(fe、mg)②组成细胞(如骨细胞)③参与化学反应④维持细胞和内环境的渗透压)糖类单糖二糖多糖c、h、o 3.供能(淀粉、糖元、葡萄糖等)②组成核酸(核糖、脱氧核糖)③细胞识别(糖蛋白)④组成细胞壁(纤维素)脂质脂肪磷脂(类脂)固醇c、 h、oc、h、o、n、pc、h、o 4.供能(贮备能源)②组成生物膜③调节生殖和代谢(性激素、vit.d) ④保护和保温蛋白质单纯蛋白(如胰岛素)结合蛋白(如糖蛋白)c、h、o、

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地理是一门十分考验学生记忆力的科目,学会归纳整理知识点很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人文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 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 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 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气候 1. 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2. 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纬度分布: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 月或1 月,这是一般规律,∵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 高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就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南半球的 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说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气温变化不大。∵南半球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多。

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必考知识点汇总

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必考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复习笔记、提纲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复习指导] 本章知识可概括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部分是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复习时应紧紧把握住这两个方面。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它们的区别如下: 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3、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 个星座。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北半 球中纬度9月初21时左右,天顶附近可见天琴、天鹅、天鹰等星座。 4、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5、太阳概况(和地球对比) 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年。 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如下 图所示)。 9、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10、九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 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中国地理知识点大全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 一、1、我国的北方大地常被称为“黄土地”,主要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两大地形区,东北平原主要为黑土地。 2、北方地区的交通主要以铁路为主。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是我国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的主要产区。 4、北方地区为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 5、北方地区煤、石油、铁资源丰富。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 6、大庆、胜利、辽河、中原和华北等油田,是全国主要的石油工业中心。 7、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陆上以铁路、公路为主。 8、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的是大秦线;被称为“北大仓”的是东北平原。 9、北方居民的主食是面食,以小米为主食的地区是黄土高原。 10、北方地区苹果产量最大的地区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11、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是华北平原。 12、环渤海工业带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4。 13、南方地区面积约占全国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口500多万。 14、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15、南方地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稻是本区主要的粮食作物。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 16、南方地区出产多种亚热带和热带水果,其中产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是柑桔。 17、南方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南方水乡,船舶是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 18、被称为“紫色盆地”的是四川盆地。 19、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20、南方地区有“三大火炉”之称的城市是重庆、武汉、南京。 21、号称“华南大动脉”的水系是珠江水系,素有“水乡”之称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22、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面积占全国30%,人口约占全国4%。 23、西北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西部新疆境内,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4、“西气东送”是将新疆塔北油气田天然气通过管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25、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自古以来被誉为“塞外江南”。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块块绿洲,是西北的粮棉瓜果之乡。 26、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石油、稀土的储量大,前景广阔。 27、我国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28、稀土矿主要分布在白云鄂博。 29、我国地势最低洼的部分位于吐鲁番盆地(艾丁湖) 30、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该区重要的农业区有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青海省东部的湟水谷地。 31、青藏高原既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又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拉萨以北的羊八井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蒸气田。

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高考必备知识点大全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膜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 巴管壁 淋巴 循环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体液 (约占1/3) 体液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图示如下:淋巴 注意:(1)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 (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 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3.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 白质的含量有关。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如:H2CO3/NaHCO3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神经中枢:高级神经中枢——大脑 低级神经中枢——脊髓

1.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时(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2.神经元之间 单向传递:传递方向: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单向传递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7.突触的结构如下图: 轴突 神经末梢 细胞体 树突 6.兴奋传递 4反射弧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5.神经元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注意:蛋白质类的激素药物不能口服,只能注射(因蛋白质在消化道中会被消化成小分子从而失去药效。);而氨基酸和固醇类即可口服也可注射。 2.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同的作用。 如: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 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前者降血糖,后者升血糖。 3.血糖平衡的调节: 正常人体血糖范围(0.8—1.2g/L) 左边箭头表示:在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下的升血糖过程; 右边箭头表示:在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下的降血糖过程。 注意:肝糖原可以分解为血糖,而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血糖,肌糖原只能供肌肉细胞利用。 4.激素调节方式: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如右图) 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从而促进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 进一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

2019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2019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它们的区别如下: 2、天球:以观测者为球心,半径无穷大的假想圆球。人们在说明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的时候,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3、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北半球中纬度9月初21时左右,天顶附近可见天琴、天鹅、天鹰等星座。 4、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5、太阳概况(和地球对比)

6、太阳的外部物质构造:太阳的外部是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太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年。 7、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中心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核聚变反应,即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

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如下图所示)。 9、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10、九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 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主要知识点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主要知识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主要知识点》的内容,具体内容:地理的复习是一次记忆的翻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⑴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⑵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 地理的复习是一次记忆的翻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⑵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表现在: ①海洋与陆地: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且比较集中。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分配较均匀。 ②地形:A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日较差)。 B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山脉往往是气候的分界线。 ③植被:裸地和植被覆盖地不同。④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

湿。 (二)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 1.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 ①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之间发生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显著影响各地气候。大气环流通过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风环流导致各地的降水时空分布,与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因素)共同形成了各种气候类型(水热组全类型)。 ②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域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陆域和陆疆。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领土四至:最北53度N 最南4度N 最东135度E 最西73度E 3.经纬跨度:大部分温带,少带热带,没有寒带。采用北京东八区时间 4.陆上疆界:自鸭绿江河口至北仓河口 5.海域和海疆: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与6周隔海相望 6.中国内海:渤海 二、中国的国土构成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 三、中国的行政区划 省、县、乡三级。省级23个省,5个自冶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中国人口和民族 一、我国人口概况 1、人口总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 2、人口分布特点:1)东南多,西北少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3、人口特点:基数大;增长快;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旱地多,开发晚地区少;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二、民族分布特点 1、大杂居中,小聚居 2、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 3、中国地形 一、中国地势的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高三生物必背知识点

高三生物必背知识点 高三生物必背知识点精选 学习高中生物的时候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高中生物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三生物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1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在结构上都符合结构通式。氨基酸分子间以肽键的方式互相结合。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二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多肽,其通常呈链状结构,称为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可能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通过盘曲﹑折叠形成复杂(特定)的空间结构。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由于结构的多样性,蛋白质在功能上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功能主要如下:(1)结构蛋白,如肌肉、载体蛋白、血红蛋白;(2)信息传递,如胰岛素(3)免疫功能,如抗体;(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如胃蛋白酶(5)细胞识别,如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总而言之,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 (-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有关计算:①肽键数=脱去水

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②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 (-NH2)=肽链数核酸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五碳糖有2种,核苷酸有8种。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它的载体。核糖核酸简称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对于有细胞结构(同时含DNA和R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就是DN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有的遗传物质是DNA如:噬菌体等;有的遗传物质是RNA 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等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几类。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核糖和脱氧核糖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它们是核酸的组成成分;二糖中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糖,乳糖、糖原是动物糖;多糖中糖原是动物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糖,糖原和淀粉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脂质主要是由CHO3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P(如磷脂)。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多糖、

高考地理常考知识点汇总

高考地理常考七大知识点汇总 关于水环境的12个知识点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 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持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 以再生,维持世界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 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 季;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 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 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③影响航海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考地理复习【二】 关于大气的30个知识点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 考点搜索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 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 三雪、巫、太、大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高中生物学考必背知识点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精要知识点 必修①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蛋白质的基本单位_氨基酸_, 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肽键:—NH—CO— 3、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_氨基酸数_ -_肽链数_ 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_氨基酸数_ -水分子数×18 5、核酸种类:DNA和RNA;基本组成元素:C、H、O、N、P。 6、DNA的基本组成单位:_脱氧核苷酸_;RNA的基本组成单位:_核糖核苷酸_。 7、核苷酸的组成包括:1分子__磷酸__、1分子__五碳糖__、1分子__含氮碱基_。 8、DNA主要存在于_细胞核_中,含有的碱基为_A、G、C、T_;RNA主要存在于_细胞质中,含有的碱基为_A、G、C、U_; 9、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_糖类_,直接能源物质是_ATP_。 10、葡萄糖、果糖、核糖属于__单__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属于__二___糖; 淀粉、纤维素、糖原属于__多__糖。11、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12、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13、细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鲜重:水,干重:蛋白质。 14、血红蛋白中的无机盐是:Fe2+,叶绿素中的无机盐是:Mg2+。 15、被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叫流动镶嵌模型。 16、细胞膜的成分:脂质(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 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17、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18、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有“动力车间”之称的细胞器是线粒体;有“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之称的是叶绿体;有“生产蛋白质的机器”之称的是核糖体;有“消化车间”之称的是溶酶体; 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体内、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与植物细胞细胞壁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分泌蛋白质有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19、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核仁和染色质。 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0、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1、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需要载体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_和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外部: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 (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 4.自转、公转的特点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 (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 (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8.四季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9.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的三大类 (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3)变质岩(变质作用)。 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分享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分享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1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 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 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 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 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 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 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 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 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高考地理复习:中国区域地理补充知识点

高考地理复习:中国区域地理补充知识点 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与不足 ●与俄罗斯和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及不足? ①大部分地区位于中低纬,气候温暖 ②南北跨度近50个纬度,气候南北差异大,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不足:最北部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容易造成低温冻害 ●与蒙古和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何优越性及不足之处? ?优势: 东部濒临太平洋: ①季风气候广布,雨热同期、有利于发展农业 ②海岸线长,海域面广,多优良港口,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海洋运输、海洋化工、油气资源开发、海洋旅游等) ?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③有利于陆上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发展对外贸易(亚欧大陆桥,一带一路陆上通道、西气东输、边境贸易等) 不足: ①、季风气候显著,旱涝灾害频繁 ②、地处西北太平洋海域,易受台风影响 ③、板块交界处,多地质灾害 ④、内地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 中国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 (对我国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影响)(气候、河流、植被,发展历史、经济发达程度、交通) 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对气候的影响:(1)西高东低的地势利于海上湿润 气流的深入,使季风气候区分布广;暖湿空气的迎 风坡也易形成地形雨;(2)东西走向的山脉,冬 季阻挡南下的冷气流,夏季阻挡北上的暖湿气流, 使山脉两侧气候产生差异。(3)海拔越高,气温

越低; ?对河流的影响:(1)影响河流流向:西高东低使大河东流入海;山脉是河流的分水岭,影响河流的流域范围; (2)影响河流的流速和落差:在阶梯交界处,巨大落差,蕴含丰富的水能资源。 ?对植被的影响:植被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形成有规律的垂直变化。 山脉的阳坡与阴坡植被产生明显差异。 ?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平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聚落、城镇出现早,交通便利,生产条件优越,经济发达。 (2)山区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开发历史短,经济基础薄弱; (3)丘陵、盆地地区经济较发达; (4)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滞后。 秦岭和大兴安岭的地理意义 秦岭: ①1月0°C等温线; ②亚热带和暖温带; ③亚热带季风区与温带季风区 ④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⑤ 800mm等降水量线; ⑥湿润区和半湿润区; ⑦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 ⑧水田和旱地 大兴安岭: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2.温带季风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2019-2020年高考生物 必背知识点 细胞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细胞 摘要:xx年高考在即,在最后的高考倒计时的日子里,考生应该回顾一下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细胞,内容包括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供大家学习参考,以便查缺补漏,提高分数。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名词: 1、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2、亚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 3、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核区,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核膜、无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4、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5、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绿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6、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变形虫、草里履虫、疟原虫等。 7、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也可以通过,而其它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信使RNA、蛋白质、核酸、蔗糖)则不能通过。 8、膜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 9、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 10、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1、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12、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13、细胞壁: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保护。其性质是全透的。 语句: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如: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的完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a、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b、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c、协助扩散: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5、线粒体:呈粒状、棒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6、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归纳(最新版)

高考地理 重点知识总结归纳(最新版)

一、前提——熟悉区域地理,掌握双基和主干知识 进行地理主观性试题答题能力提升专题讲练的前提是在对地理学科的区域地理,双基和主干知识学习已经完备后。功夫在平时,能力的提升在三年功课的积累,也是高考备考的最后冲刺。 二、基础——明确高考22类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 三年功课的积累已经见了无数的主观性试题。厚积薄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有能者将高考22类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归纳成辑,供参考。当作我们提高解答主观题性试答题能力的起点。所以我们第一步便是熟读该资料,掌握常规解题方法。 三、关键——熟悉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有了以上的准备,便进行归纳概括,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们的第二步便是总结考题常见答案的组织模式和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 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答案的组织模式之归纳: 1) 原因(自然、人为) 2) 条件(有利、不利) 3) 影响(正面、负面) 4)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5)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6)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7) 重大工程意义(两端、中间)或(政治、经济、民族、国防) 8) 要素(总量、结构) 9) 评价( 积极、消积) 10)降水量多少成因(大气环流、地形(迎、背风坡)、洋流、距海陆远近、下垫面) 11)气温高低成因(纬度位置、冷气流影响、洋流、地形-海拔高低与阳坡阴坡、下垫面) 12)大渔场成因(有无较宽阔大陆架,是否为实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是否是大江大河的入海口) 近几年考题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之归纳: 1)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矿产或其它资源) 2)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邻位置) 3) 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4) 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变化、流速、含沙量、结冰期) 5) 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 6)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