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课稿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课稿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课稿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课稿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课稿

淡水第六小学黄春花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的说课设计。我下面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时代感强,以一把斧头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小村庄由美丽走向毁灭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这组课文,以保护周围的环境为专题,在这一课之前,我已经布置学生进行“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而且我们惠州市正紧锣密鼓地开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在我校,也组织学生参加过“志愿者”的环保活动,可以说,课文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产生情感的碰撞。

因此,立足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技能目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周围环境、为后人造福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要求,并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通过“据文作图、据图品文;品词品句、多式训练;以读为本、以读悟情;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形成真正的对话,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教学过程: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前提。课堂一开始,我便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通过直观的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美的同时,也缩短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接着结合课题在一片片问号中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并进入我们的第二个环节。

(二)据文作图,据图品文,感受小村庄的美

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我问:这个小村庄在什么地方呀?学生

会说:在山谷中。我随手在黑板上示范着画一山谷。画毕,让学生齐读表现该图意的句子: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然后引导学生依据文意画图,先后共有近20人次上台画图,充分突现了全员参与、合作学习、亲历过程的教育新理念。每画完一处图境后,即朗读表现该处图意的句子,把图示和品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以读为本,品词品句,探究小村庄的变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这个环节,我坚持以读为本,把学习的主动动权交给学生。

我先扣住第二自然段的重点句“谁家想盖房子,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一棵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我让学生在自己表演中领会“拎”的随意,“砍”的带劲,“裸露”的严重后果。从而领悟到村庄里的树没有正规的管理,村民没有环保意识,随意砍伐树木,使到小村庄的环境遭到破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道德冲突,引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然后,我引导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的重点句:“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找出了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减少”和“扩大”。在此基础上,我进行迁移练习,问学生:如果村民不是用斧头滥砍乱伐树木,而是全民植树、护树,那么这个山上的树木就会逐年怎样? 继而能扩句变说为:“树木不断地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不断增多,裸露的土地就不断缩小。”这样,就把语文课上成了咬文嚼字课、品词

练句课,达到了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

曾经“美丽”、“日子过得还都不错”的小村庄,因为遭到破坏,变成了什么样子呢?学生通过读课文,不难找出“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以及“什么也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两个重点句子。我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当时的情景,并说说洪水过后的情景,再播放小村庄被冲走时的画面,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与思维碰撞的火花,在道德的冲突下的人性的回归,我还适时点拨:小村庄在一场暴风雨中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就能意识到这主要是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差的缘故,于是我让同学们用“保护环境”来进行说话训练。学生会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从“保护”的反义词“破坏”,我又追问:“那么,破坏环境就是什么呢?”学生纷纷说:“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的家园。”“破坏环境就是破坏大自然。”“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人类自己。”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三个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

(四)回顾整合、拓展延伸,有机地渗透环保意识

这一环节,我先采用范读、自由读、合作读等朗读方式,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学生通读课文后,再出示课件,演示小村庄变化的过程。“看完后,你们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小村庄的人,你又会怎么做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加强语文课程同其它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引导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我们可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特别是在我们惠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你都做了些什么?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和展示课前搜集到的环保小资料。最后再布置课后任务:可以设计保护环境的标牌语;可以写关于保护环境的建议书;也可以办一期“保护绿色家园”的手抄报。

四、板书设计:

我主要用图示法板书:

(师生画的美丽的小村庄)→(斧头)→(洪水、小村庄没有了)

保护环境,保护家园

这样的板书,简单而又层层深入,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体现文章的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课后说课,从学生的课堂气氛看,学生对这堂课很感兴趣,并且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习中培养了自主能力,发展了思维,提高了兴趣。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您们好!今天,我想与大家一起探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的说课设计。我下面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来说说教材分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时代感,以一把斧头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小村庄由美丽走向毁灭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这组课文,以保护周围的环境为专题,在这一课之前,我已经布置学生进行“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而且我们惠州市正紧锣密鼓地开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在我校,也组织学生参加过“志愿者”的环保活动,可以说,课文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产生情感的碰撞。

因此,立足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技能目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周围环境、为后人造福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法学法(接着谈谈我的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要求,并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通过“据文作图、据图品文;品词品句、多式训练;以读为本、以读悟情;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形成真正的对话,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教学过程: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前提。课堂一开始,我便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通过直观的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美的同时,也缩短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接着结合课题在一片片问号中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并进入我们的第二个环节。

(二)据文作图,据图品文,感受小村庄的美

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我问:这个小村庄在什么地方呀?学生会说:在山谷中。我随手在黑板上示范着画一山谷。画毕,让学生齐读表现该图意的句子: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然后引导学生依据文意画图,先后共有近20人次上台画图,充分突现了全员参与、合作学习、亲历过程的教育新理念。每画完一处图境后,即朗读表现该处图意的句子,把图示和品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以读为本,品词品句,探究小村庄的变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这个环节,我坚持以读为本,把学习的主动动权交给学生。

我先扣住第二自然段的重点句“谁家想盖房子,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一棵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我让学生在自己表演中领会“拎”的随意,“砍”的带劲,“裸露”的严重后果。从而领悟到村庄里的树没有正规的管理,村民没有环保意识,随意砍伐树木,使到小村庄的环境遭到破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道德冲突,引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然后,我引导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的重点句:“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找出了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减少”和“扩大”。在此基础上,我进行迁移练习,问学生:如果村民不是用斧头滥砍乱伐树木,而是全民植树、护树,那么这个山上的树木就会逐年怎样? 继而能扩句变

说为:“树木不断地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不断增多,裸露的土地就不断缩小。”这样,就把语文课上成了咬文嚼字课、品词练句课,达到了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

曾经“美丽”、“日子过得还都不错”的小村庄,因为遭到破坏,变成了什么样子呢?学生通过读课文,不难找出“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以及“什么也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两个重点句子。我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当时的情景,并说说洪水过后的情景,再播放小村庄被冲走时的画面,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与思维碰撞的火花,在道德的冲突下的人性的回归,我还适时点拨:小村庄在一场暴风雨中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就能意识到这主要是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差的缘故,于是我让同学们用“保护环境”来进行说话训练。学生会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从“保护”的反义词“破坏”,我又追问:“那么,破坏环境就是什么呢?”学生纷纷说:“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的家园。”“破坏环境就是破坏大自然。”“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人类自己。”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三个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

(四)回顾整合、拓展延伸,有机地渗透环保意识

这一环节,我先采用范读、自由读、合作读等朗读方式,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学生通读课文后,再出示课件,演示小村庄变化

的过程。“看完后,你们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小村庄的人,你又会怎么做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加强语文课程同其它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引导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我们可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特别是在我们惠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你都做了些什么?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和展示课前搜集到的环保小资料。最后再布置课后任务:可以设计保护环境的标牌语;可以写关于保护环境的建议书;也可以办一期“保护绿色家园”的手抄报。

四、板书设计:(最后我说说我的板书设计,对于我的板书设计)

我主要用图示法板书:

(师生画的美丽的小村庄)→(斧头)→(洪水、小村庄没有了)

保护环境,保护家园

这样的板书,简单而又层层深入,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体现文章的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课后说课,从学生的课堂气氛看,学生对这堂课很感兴趣,并且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习中培养了自主能力,发展了思维,提高了兴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

第一课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自相矛盾》我们就学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生读课文。 师: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

教学案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学案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学案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吉林市船营区第十二小学张旭教学过程:一、1、自读字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学生思考,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2、学生汇报小村庄发生的变化:原来……后来…… 二、1、小村庄原来美吗?课文哪一段写了小村庄的环境之美?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2、你能完成填空练习吗?山上的森林,村前河水,天空,空气。你能说说所填词的意思吗?这么美的环境谁都喜欢,你能带着感情读一读吗?3、这样的小村庄后来在一场大雨中消失了,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呀!是谁毁坏了它呢?老师请你做个小侦探,查出凶手好吗?三、1、请你自己读一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意思深刻的句子。并读一读体会一下。生1汇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句话说明村里的人没有例外,他们去山上砍树都非常随便,没把砍树当成一回事。师:听老师读一读这句话好吗?谁能象老师这样把自己的感情读出来。生2汇报:“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我知道这句话是说人们用树木盖房子、做工具、做家具、当柴火烧,我想这是多么可惜呀!师:是呀,树木越来越少了,用树木烧火这是一种多轻易的破坏方式呀,你能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读二、三自然段吗?四、1、这样的乱砍滥伐一定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小村庄现在怎样了呢?请你读一读?2、你认为哪句话应该重点理解?3、生1汇报:我知道“大雨没喘气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是说大雨下个不停。生2汇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我知道“咆哮”的意思是河水的波涛声,这句话是说洪水把小村庄冲走了。师:洪水肆虐,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生:是人们的乱砍滥伐造成的。师:多么凄惨的时刻呀,能读一读吗?五、小村庄现在什么都没了,一无所有,请大家看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师:“一切”指的是什么?生1: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东西,房子、工具、家具、柴火。生2:还有那些砍树的斧头。生3:我想还要包括那些小村庄的人们。师:这说明乱砍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果人类不爱惜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生:惩罚我们。六、师:斧头创造一切,也毁了一切,但是这是斧头造成的吗?生:不是,这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这是人们不懂得爱惜大自然,是我们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家园。师:你们说的真好,就让我们根据自己的体会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转载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和说课稿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郁、澈”等9个字,学会写“森、郁”等13个字,正确读写“山谷、森林、郁郁葱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蕴含着的道理。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板书课题:你们在预习中,都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交流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边读边想:从文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2、学习生字新词。 你知道这些词的意思吗? 理解:犁——出示犁的图片,直观认识犁的样子及作用。 裸露——课文中说了“裸露的土地”,是说土地上原来有很多的树木,就像给土地穿上了一件绿衣裳,现在土地上面什么也没有了! 一栋栋房子——还可以说:一幢幢房子、一座座房子…… 咆哮——什么(谁)会咆哮?(台风、洪水、生气的爸爸……) 3、指名分段读课文,及时正音(如“没喘气儿”的读法、“裸”的读音等)。 4、出示图片,带着问题,再去读课文。(学生自由说,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中有一段话就是描写这美丽的小村庄,我们也来读一读。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1)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及时正音:郁、澈、湛(特别是“湛”,不是形声字)。 (3)请一人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小村庄以前是如何的美丽? (4)你喜欢这一段中哪个词?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理解几个词语的意思: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做连线的练习: 郁郁葱葱空气 清澈见底森林 湛蓝深远河水 清新甜润天空 (5)赛读,读出小村庄的美丽。(自由练读、指名读) 3、同学们,清澈的小河从村前流过。村后的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树林像一道巨大的屏障。这里空气清鲜,庄稼长得很好,的确很美。过渡:是呀!多么美丽可爱的一个小村庄,为什么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

悦读《成语故事》 【书籍简介】《中华传统经典之成语故事3》由金盾出版社出版。此书可以作为启蒙阅读的典范,内含成语60条,每则成语故事都含有专家的详尽解读,释义贴合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每则故事还附有精美细腻的插画,让孩子百看不厌,更爱自主阅读。成语故事后还有“引导式造句示例”以培养孩子活学活用的阅读习惯。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 【阅读课型】鉴赏课、读书方法指导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成语故事,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2、学会阅读成语故事的方法,并能运用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 3、通过交流阅读成果,激发学生积累成语的浓厚兴趣。 【设计理念】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因而适合儿童阅读。在教学的时候,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学生在读中悟,读中积累,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提高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两则成语故事的打印材料、成语故事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 在这阳光明媚的早晨,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希望课堂上的你们能聚精会神,不会的问题不耻下问,学习课文字斟句酌,这样学过的内容才能融会贯通,学习成绩才能步步高。 我说话中运用了很多的成语,如果说我们祖国的语言是一座富有的精神宝库,成语就是这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珍珠。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成语故事。(板书) 2、学生说成语 同学们,我们头脑里已记下不少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3、学生猜成语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成语故事,不过只找到了它们的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猜一猜,它是哪个成语故事吗? 交流:它们分别是什么成语? (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精卫填海、坐井观天、愚公移山) 4、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教案

10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课文由两个成语故事组成。《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儿童阅读。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从一到二年级已经学过不少成语故事,所以对成语故事不陌生。孩子们大都非常喜欢这些短小精悍的故事。教学时注意:要加强朗读训练;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语的意思。学会用关联词语“总是”、“不要… …而要… …”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复述故事。 (二)过程和方法 2.朗读课文,知道两则成语故事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两则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3.了解成语故事的特点,学习作者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并根据《滥竽充数》的内容进行创编故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这二个成语的意思。 (二)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四、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辅助环节)

成语故事说课稿

《成语故事》说课稿 学校:何家岩镇中心小学 执教者:马芳 一、说教材 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自相矛盾》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滥竽充数》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画龙点睛》抓住描写点睛前和点睛后的语句让学生体会“点睛之笔”的神奇。 二、说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精读课文,抓住键语句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为本课的重点,难点为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四、说教法及学法 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在教学《自相矛盾》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利用填空题替换“张口结舌”来可理解、感悟“张口结舌”。

在教学《滥竽充数》时,通过朗读、对比、感悟、想象等让生能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文章内容。在教学《画龙点睛》时,我让学生通过比较点睛前、点睛后的游人的表现,感受张僧繇(you)绘画技艺的高超。利用小组讨论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使学生主动参与成语学习的探究之中。 五、说教学过程 通过填字成词直接导入到新课,教学《自相矛盾》时,让学生读文思考这个故事讲得是一件什么事,“夸口”“张口结舌”需要学生重点理解,利用讨论、朗读、替换词语的方式来理解感悟重点词语从而理解文章内容,并能从中获得感悟。《滥竽充数》教学中,先带着问题读文,通过对比三个句子的不同之处,理解“总是”一词的意思并能会用该词说一句话。为了让学生更能理解南郭先生装模作样,可以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一读,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理解关联词“不要…..而要….”并用它来造句。最后谈谈读了这则故事知道了什么。最后一则故事我采用自学法,出示自学提示利用小组讨论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使学生主动参与成语学习的探究之中。最后通过反馈探讨让学生在想象谈论中、说话训练中领悟故事的寓意。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课稿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课稿 羊泉中心小学缑雪霞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七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主要讲的是:山谷中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的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特点,结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我拟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简单地复述故事。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

效果 (4)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识认文中的生字新词,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 3、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本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结合本文特点,选择以下教法和学法: 1、“以读代讲法”,关注学生个性,营造一个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师生平等对话,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2、品析词句法,引领学生走近文本,品读语言,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我抓住了许多重点词句引领学生朗读感悟。最后充足文本,并超越文本,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学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流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成语故事教案教学文案

成语故事教案

成语故事 第一课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

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这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课稿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第10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以一把斧头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那个美丽的小村庄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文章文字浅显却寓意深刻:教育我们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爱护绿色家园。文章时代感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整篇课文紧紧围绕着“保护环境”的主题,通过质朴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他们看到了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理念、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重点,编者的主要意图,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5个生字,弄懂“裸露”、“咆哮”等词语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段学生应在识字方面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并初步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时,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多读多想、读通课文”。根据新课标、本组训练重点、课后思考题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读通、读懂课文,明白小村庄由美丽走向毁灭的原因。难点是: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本课设计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同时注重发

《成语故事》阅读教案

成语故事 第一课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这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018年三年级下语文说课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三年级下语文说课-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新课标2019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课题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我本着以学习内容为源泉,以学生认知规律为依据,以联系生活实际为着眼点,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表述: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学习环境与资源设计、学习过程、学习评价和板书设计。 一、说学习目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最后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的故事来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课文以一把斧头为线索贯穿全文。就是这把斧头,砍掉了原本“美丽的小村庄”的一切。文章文字浅显易懂却寓意深刻,同时此文时代感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课文分两课时进行教学,在本课时里,主要实现对文本的精读、品悟。根据本课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并训练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我认为,教学应该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甚至能知其必然,所以我把本课时的学习重点确立为: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同时,理解体会深刻的道理也将会是一个难点。 二、说学生特征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三年级的孩子观察看待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基本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朗读理解能力;对运用直观形象的媒体上课,充满着浓厚的兴趣。 三、说学习环境与资源设计 为了充分利用孩子们的上述优势,调动他们的学习劲头,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室作为学习环境,以形象的课件来创设课文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 具体说来,我力求在这堂课上凸显以下五大特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观思维,以达到多种感观的协同作用。 2、在教学中力求使课堂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朗读”中去,使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悟理,读中生情,以期收获“读”所带来的立体效应。 3、本课可挖掘的地方很多,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地方,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教师要充分发挥本身情绪、表情、语言等方面的感染力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 5、遵从语文本身“工具性”的特点,注重课堂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成语故事说课稿

成语故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8课《成语故事》。 一、说教材: 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自相矛盾》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滥竽充数》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画龙点睛》抓住描写点睛前和点睛后的语句让学生体会“点睛之笔”的神奇。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4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教法: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在教学《自相矛盾》时,我让学生通过对话朗读,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并上台表演,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教学《滥竽充数》时,我让学生自己想象,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他会干什么?学生的想象力异彩纷呈,出乎我的意料,由动口,到动手,让学生写出自己想象的部分,也显得比较轻松。在教学《画龙点睛》时,我让学生通过比较点睛前、点睛后的游人的表现,感受张僧繇(you)绘画技艺的高超。《成语故事三则》按教参的要求,可分为两教时完成,第一课时疏通三个故事,解决生字词。第二课时讲解三则故事。我自觉这样的安排不是太合理,于是,第一课时除疏通课文之外,还学习了第一则成语《自相矛盾》,这样一堂课下来,感觉学习的内容还是满紧凑的!

说学法:从“三则”故事入手,请学生简单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学习了第一则《自相矛盾》这则故事: 三、说教学过程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这样设计是让学生读。指导学生读出卖矛之人的夸口,由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到齐读,读出一个“夸口”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5、如果你是围观的人,看到卖矛之人张口结舌的样子,你会说点什么?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明白“自相矛盾”的意思,所讲述的道理。 5、演 本则故事比较简短,适合表演,因此,在理解了全文之后,请学生演一演,并把写的话也添上。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故事的内容。 三、精读《滥竿充数》

小学语文说课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小学语文说课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第10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以一把斧头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那个美丽的小村庄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文章文字浅显却寓意深刻:教育我们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爱护绿色家园。文章时代感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整篇课文紧紧围绕着“保护环境”的主题,通过质朴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他们看到了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理念、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重点,编者的主要意图,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5个生字,弄懂“裸露”、“咆哮”等词语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段学生在阅读时,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多读多想、读通课文”。根据新课标、本组训练重点、课后思考题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读通、读懂课文,明白小村庄由美丽走向毁灭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本课设计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构建,以求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图文结合,努力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能力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再通过多种形式的解读,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新的知识,从而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堂课中,我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情境性教学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四、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在这里,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在我的故事中娓娓而来。首先通过直观画面,直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翠鸟》一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爱鸟、护鸟的孩子,《燕子专列》让我们感受到了瑞士政府和人民对动物的保护。保护大自然,才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那如果不注意保护大自然会怎么样呢?我们就来看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2、我们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把故事读熟练了,是吗? 3、很好,那么这些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了,大家有没有信心读好这些词语? 出示词语: 山谷森林锋利裸露扩大喘气儿黎明咆哮造犁 郁郁葱葱清澈见底 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二、初读感知 1、大家读的都很好,看来都已经掌握了。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看看这是个怎样的小村庄呢? 课件出示小村庄,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呢?请用上这些词说一说。(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2、那么课文中是怎么样描写的呢?(出示第一段内容)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指导读好第一段) 3、你觉得这个小村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美丽 你从哪里读出来的?齐读 郁郁葱葱清澈见底 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4、就是这样的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后来变成了什么样子?填空:小村庄最后。 图片展示,师入情入境地描述(万马奔腾般的洪水把仅剩下的几棵树连根拔掉。当人们听到可怕的响声正准备逃命时,汹涌奔腾的洪水已冲垮了他们的房屋,冲走了他们辛辛苦苦换来的一切。不等呼救,他们已告别了人世,告别了美好的未来。洪水过后,原本美丽而恬静的小村庄已成为一片废墟。) 5、生感情朗读。 三、精读感知 1、这么美丽的小村庄,结局竟然是消失了,一无所有了。此时此刻,读过这段文字之后,你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批注。 3、交流找到的句子,师引导,相机指导朗读。 句子1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说课稿《成语故事巧存储》

《成语故事巧存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1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成语故事巧存储》。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2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信息搜索方法之后,开设的更高层次的任务,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学会保存网页的方法,本课操作性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生活中对计算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新课程有极大的兴趣,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网页文字和图片的保存方法; 2、掌握利用浏览器收藏网页的方法; 3、通过活动,提高筛选、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网页文字、图片的保存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筛选、获取信息的能力。 五、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和任务驱动法两种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课前先让学生玩一个成语接龙的游戏,通过游戏,引出本节课主题:通过对成语的搜索,打开有关成语的网页,并对其进行保存。 2、提出任务,探索新知 任务一:保存网页中的文字 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教给学生保存网页中文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练习保存网页中文字的方法;通过该任务,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 任务二:保存网页中的图片 通过学习保存网页中文字的方法,学生自主探究保存网页中图片的方法,然后找一名学生上台操作演示,并对其进行评价和讲解;通过该任务,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任务三:利用浏览器收藏网页 通过任务一和任务二的解决,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因此,该任务通过小组合作,研究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取新知。在此期间,我会走下讲台进行巡视,看看有哪些好的方法,并记录下来;对操作不熟练的学生进行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自主创作,互评互学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他们就有一种创作的欲望。为了满足学生的欲望,我会让他们在本节课的练习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操作。完成之后,我会选2-3个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最后,老师对其进行评价。 4、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该环节我会找一名学生进行总结,说一说本节课我们讲了哪些知识点,然后老师进行补充总结。并布置课下作业。 在整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放在首位,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评委老师!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课稿(比赛)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先说教材分析 课文以一把斧头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那个美丽的小村庄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通篇课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乱砍滥伐树木的行为,但凡读过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对人们错误行为的惋惜和谴责。文章文字浅显却寓意深刻:教育我们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爱护绿色家园。 整篇课文紧紧围绕着“保护环境”的主题,通过朴实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他们看到了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主题。根据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结合新课程理念以及壮文进校十六字方针,我确定了: 本课的教学目标: 首先知识目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壮文、汉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悟出课文蕴含的道理。 技能目标:要认识9个生字,会写出13个生字。培养学生以壮为主,壮汉结合来理解词语的能力,体会、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发展目标:领会培养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爱护家园、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根据新《课标》和壮汉双语教学的特点,再联系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壮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再读通、读懂汉文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明白小村庄由美丽走向毁灭的过程和原因。 本课的教学难点: 要做到壮汉兼通,来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第二是教法与学法 我在遵循“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的原则下进行壮汉双语教学,还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情境性教学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在教学中,我通过图文结合、声像于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我注重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再通过壮汉结合等多种形式的解读,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悟,在合作中获取新知识,从而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方面我的教学过程 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分七个步骤进行教学:第一步创设情境,壮语引入,激活情感。 上课时,我先引导学生用壮语介绍自己家乡的自然风光,再出示课件。在这里,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在我的故事中娓娓而来。首先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 这样的设计,我的意图是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为话题,以我们的壮语导入新课,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二步以壮为主,启导学习。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方法:讲授法,一抓一放(第一则以教师讲为主,第二则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精读《自相矛盾》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故事《自相矛盾》。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听过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吗? 生:听过或没有 师:有人听过。那有人能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吗? 生回答 师:那自相矛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了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2、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则故事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生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课的生字词。 “矛(茅)盾楚锐戳” 请学生读生字词,读准字音。请学生自己说一说在写这些生字词时有哪些注意点。最后让学生组词。 3、师:好。本课的生字词我们就学到这里,我们来看这里“矛”这里的“矛”是什么意思呢?(生思索)盾呢?(生思索)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头有金属枪头。 盾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用来遮挡提防兵器。 师: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字“戳”,这是一个动词,同学们你们能做做戳的动作吗? 生拿出笔纸。让他们听指令做动作。第一次“矛”戳不穿“盾”,第二次“矛”戳得穿“盾”。同时讲解并板书

小学信息技术_成语故事巧存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周村区正阳路小学课时教案

成语故事巧存储》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是信息社会的原住民,虽然他们在生活会用到各 种智能信息工具如手机、电脑、平板等,但他们对信息大多只是被动接收,对信息的筛选、获取还是需要学习,相关的信息安全意识也需要渗透。 《成语故事桥存储》效果分析 1.整个课堂的设计基于教- 学-评一致的理念展开, 学习目标达成 如针对目标1“能够在浏览器中收藏网页” ,设计的评价任务是“1. 收藏3-5 个关于成语的网页”;开展的活动是“网页收藏很方便” ,学生收藏后展示收藏的成果;目标2“学会从网页上保存文字和图片” ,设计的评价任务2“保存1-2 个喜欢的成语故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到自己的文件夹”;开展的活动是“文字图片巧保存” ,学生保存后展示保存的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目标3“通过活动,提高筛选、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设计的评价任务为“根据给定情境,说一说用哪种方式保存信息更好”,通过两种情境的对比,真正体会到两种保存方式的不同,在以后的生活中选用合适的保存方法。 2.信息课堂绽放合作之花,保证了每个同学都有收获。上课的班级 共分为8 个小组,每组6 人。当同学们完成任务后能主动离开座位去帮助本组同学,全部同学都完成探究内容,小组得到两颗苹果。

从苹果树上的苹果能看出,本堂课小组合作开展的很顺利,学生大部分都能达成目标。自主、合作、灵动、探究的课堂也正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土。 3.测评练习,梳理本堂内容,为下堂课做好前测,更利于掌握学情。 测评练习是本学期开始的新尝试,通过设计几个简单的题目,引导学生对本堂课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将所学内容内化到学生心里。同时,测评问卷的有效使用,为下堂课做好前测,知道学生到了哪里,更能针对性的确定学习目标。 《成语故事巧存储》教材分析 《成语故事巧存储》是泰山2019 版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一单元第 2 课,第一堂课是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本堂课是上堂课的延续,通过学习复制粘贴和收藏网页两种方法,让学生能够将搜索到的信息保存起来。 《成语故事巧保存》测评问卷 学习完《成语故事巧保存》,来盘点一下自己的收获吧。 1.要将网络上的信息保存到计算机上,可以用四步来完成,按照顺序,分别是()题] * [单选○选中、复制、粘贴、保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