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复习资料总汇

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复习资料总汇

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复习资料总汇
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复习资料总汇

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

——适合2015版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

1.教育的概念:★★p9

广义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教育的要素:★★★p10

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方面起教育影响的人。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指各种教育中从事学习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和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三者关系: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

3.教育的形态:非制度化和制度化;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的教育和近代的教育★★★★p11

4.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P13

5.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外部关系规律;

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内部关系规律★★★★★P14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p20

6.教育起源:(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

(3)心理起源美国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

7.教育的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耳口相传),

(2)古代社会(鲜明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

(3)近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8.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p26

8.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因此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重点是研究教育问题,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9.教育学的基本问题:(1)教育本质,解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

(3)教育目的问题

(4)教育制度问题

(5)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

(6)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性问题 (7)学校管理问题。

★10.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和观点):★★★p26

(1)萌芽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

①中国古代:孔子墨家道家春秋战国时期,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②西方古代:古希腊苏格拉底(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政治学》)《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2)独立形态时期:①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法国卢梭《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要遵循自然英国洛克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②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标志教育学成为

独立学科,提出四部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美国杜威《民主主义和教育》

强调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主义

(3)20世纪以来的教育学:①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②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③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④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⑤批判教育学鲍尔斯和金狄思《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⑥制度教育学 F.乌里。

二、教育的功能

(一)

11.教育功能的含义:是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p36

12.教育功能的类型: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13.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p37

(1)个体功能(教育的基本功能):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包括教

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和个体社会化功能。

(A)个体个性化功能: ①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发展

②教育促进个体特征的发展

③教育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B)个体社会化功能: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

①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

②促进人的智力和能力社会化

③促进人的职业和身份社会化

(2)社会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或工具功能):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具体说来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和教育的人口功能。

(A)经济功能①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②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发展

③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④教育产生了新的知识新的生产力

(B)政治功能①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②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③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

(C)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④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⑤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D)教育的科技功能①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②教育产生新的科学技术

(E)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人口迁移。

14.教育功能的限制:教育的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p40

(二)

15.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p41

(1)内部因素★★★

A 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及其对行教育的态度

B 受教育者的基础条件

C 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D 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与灵活性

E 教育环境的质量

(2)外部因素★★★

A 社会的政治因素:政治体制、政治环境、指导思想和政策路线、执政党建设

B 社会的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成员分化状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社会文化因素

A 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

B 社会舆论

C文化交流

三、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p46

16: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指国家对培养什么人的总要求。包括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和教育要培养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结构

17.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p47

(二)18.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p48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制约教育目的的确立。

(2)社会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4)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19.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p50

(三)

20.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及其理论基础:★★★p52

(1)1999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理论基础(要求掌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p54

四、教师与学生

(一)p58

22.教师的定义:广义--指在教育活动中施加影响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使被影响者的身心发生变化。

狭义—指以学校为活动背景的教师,他们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为职责。★★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指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3.教师的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角色★★

24.教师的基本素质:★★★p60

(1)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示范性);

(2)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3)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教师要有课程开发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25.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p61

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

途径:(1)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

(2)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

(3)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

(4)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

(5)进行教育研究,

(6)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

(7)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二)学生p66

26.学生的定义: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

27.学生的本质特点:★★★

(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

(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

(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

28.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互补性。

(三)

29.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p67

(1)学生中心论,代表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美国教育家杜威,反对教师中心论,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求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力图削弱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行的主导作用,主张把

师生关心的中心转到儿童。

(2)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师掌握了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要靠教师的施教来完成,所以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处于中心地位,教师不但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标准、内容、方法,而且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具有绝对的权威。

对师生关系的内容(多重理解):★★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30. 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需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领导方式专制、民主和放任三种类型,只有民主师生才能平等融洽、智慧不仅表现在学识,还变现在教师的创造性、人格性格、气质和兴趣) 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看法)、环境(学校的人际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p70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宽容理解;

怎么建立,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变革陈旧的教育方式;热爱尊重学生,发扬民主教育;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加强学习和研究,是自己更智慧;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己,克服个人偏见和思维定势;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豁达和理解的个人品质P71

五、课程

(一)p75

31.课程的含义:(1)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2)狭义,具体的某一门学科。课程作为专业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32.课程理论的流派:★★★

(1)知识中心课程论重视学生对知识系统学习,但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忽略儿童的兴趣和需求

(2)社会中心课程论(改造主义课程论)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主张学生参与到社会,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课程

(3)学习者中心课程论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以儿童的社会活动为中心)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决定)(4)人本主义课程论马斯洛罗杰斯主张课程以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为目标;内容选择关注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能力;设置学术课程、人际关系课程和自我实现课程;鼓励师生间的对话

33.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与选修,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

显性和隐性等。★★★p77

34.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组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它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

的工作,直接关系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成败。★★P80

(1)课程目标:概念:指有关某教学科目或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的指标体系。是编制课程最重要的

准则,是确定课程内容、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确定方法:筛选法参照法

(2)课程内容: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的具体表现)三种物化形式。

(3)课程实施:

①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验过程,具有

一定的运行结构。

②运行结构,包括七个方面:

安排课程表(遵循整体性迁移性生理适宜原则)

分析教学任务(包括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三方面)。

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体现为独特、稳定、发展、灵活)。

影响学习特点的因素:基础因素(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智能结构和心理品质),

内部因素(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的经验、掌握的方法及学习动机和兴趣)和

外部因素(学习内容、教师的教学风格、社会传统时代要求和教育环境)

选择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4)课程评价: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斯克里文主张将评价的重点由“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还不是一个完善的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模式(CIPP)(包括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四个步骤,操作复杂)

35.课程的管理:课程的管理涉及到课程的编排、组织与实施、评价与修订等问题。★★p83

(二)

36.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p84

(1)1949——1952年。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52年3月颁布《中学教学计划(草案)》,52年10月颁布新中国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2)1953——1957年。五个教学计划。53——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第二套中小学教材。

(3)1958——1965年。58年“大跃进”引起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减课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出现多种学制的改革实验。

(4)1966——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学校课程与教学在十年动乱期间经历了一场灾难。

(5)1977——1985年。文革结束,拨乱反正。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为十年,中小学各五年。80年出版新中国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6)1986——1991年。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7)1992——2000年。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93年秋,新的计划突破了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此次改革在我国教

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级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

(8)2001——至今。新课改。

37.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血丝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呢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人。总的来讲,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包括三方面: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p85

38.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实现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

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机构实现调整: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偏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

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课程实行三级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5)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改变: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6)评价制度得以调整: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39.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 p86

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地位: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作用:(1)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2)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建议;

(3)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4)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具

体要求。

特点: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程标准中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

40.新课程带来的变革(五个转变):★★★p87

(1)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2)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3)教学评价的转变:评价功能上强调促进与作用,评价主体上注重教师的互动参与,评价内容上多关注学习状态(4)学生评价的转变:课程改革下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宗旨,建立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5)教育教学管理的转变:课程实行三级管理,课堂管理轻松、自然、和谐,教材选择自主化,课程评价多元化、方式

多样化、项目多种化,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密切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41.学习方式的变革★★★★★p88

(1)学习方式的变革的意义:1)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2)变革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含含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2)合作学习 3)自主学习

(3)全面领会三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4)正确把握学习方式的变革

六、课堂教学

(一)p97

41.含义: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以培养全面发

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由教和学两方面组成,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42.教学理论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华生和斯金纳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程序教学的方法),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奥苏泊尔,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机动-结构-序列-强化原则;教授学科为基本

结构;倡导使用发现法)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培养全人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的非指导性教学过程;促进个体行为、态度、个

性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方法;发挥教师的促进者作用)★★★

课堂教学的模式: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抛锚式、范例式、发现式、探究式、情境——陶冶式常用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P101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p104

(二)p105

43.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

含义: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

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计划过程。★基本程序:(1)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原有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和行为习惯,(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

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环节:(1)前期的准备:教学背景分析、教学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

(2)开发和设计(3)评价和修改

主要模式:系统分析模式(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输入学生产出受教育的人,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需求最优方案),目标模式(又称系统方法模式,强调教学目标的基点作用,设计过程系统性强,设计步骤环环相扣,易操作)过程模式(灵活、实用,可据教学情境的需要有侧重的设计教学方案)★★★★

内容(四个):

教学目标(指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

教学内容(指教师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显过程,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主体部分)教学时间(控制和改变教学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控制和改变教学活动)

教学措施(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教学结构的确定)

教学评价设计(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主要有:目标参照取向的终结性评价设计和过程取向的形成性评价设计)。★★★p108

方法:启发搜索式、条件约束式、逻辑推理式。

(三)44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p109

44.1含义: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

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44.2常用的教学策略:讲授策略、对话策略、指导策略。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个别化教学★★★★p110

七、学校德育

(一)45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p117

含义:广义: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狭义,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功能:社会功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个体功能(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和享用发生影响三个方面)

教育功能(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其他平行系统的作用)★★地位:(1)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二)

46.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德育目标对受教育者在品德发展上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

育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受

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过程★p118

47.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

(1)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关系:教学过程包括德育过程,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关系:从联系上来看,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过程。

48.德育过程的理论★★★p120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发展,道德教育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

生。当代最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皮亚杰提出科尔伯格深化对我国道育教育启示:学校德育要

把重点放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坚持在选择健康的德育内容的同时注意能力的发展,而不是只重视道德知

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

价值澄清理论:(代表人物:路易斯.拉斯和哈明当代社会不存在可以传给儿童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要创造条件,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启示:注重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追求道德情感与理智、行为的统一)

体谅关心理论;代表:彼得.麦克菲尔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坚持性善论任务儿童是德育的主体启示:把学会关心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学习理论:美国班杜拉启示: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学会自我强化

49.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的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三)

50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 p122

任务:①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

②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③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④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目标: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德育目的在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的目标★★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

课程: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

(四)

51.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p123

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正面说服教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原则、集体与个别教育原则★★★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锻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52.班级的含义与特点p131

52.1含义: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由教师、一群学生和环境组成。

52.2特点:(1)班级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

(2)班级中师生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3)情感是班级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

(4)班级中的师生交往是全面的和多方面

(5)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53.班级的结构与功能:

(1)结构:班级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班委会、小组长、个体,自然形成的其他非正式组织:积极娱

乐消极破坏),

班级的角色结构(班主任和教师要强化角色意识,同时要善于转换角色),

班级的信息沟通结构(包括知识信息和人的思想、态度等,主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

班级的组织规模(规模越大,教师越会用严格的制度和纪律维持班级秩序,缺乏情感的交流会疏远师生距离,降低教育效果)。

(2)班级功能:社会化功能(①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②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③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④提供角色学习的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个体化功能,(①促进发展功能、②满足需求功能、③诊断功能、④矫正功能。54.班级的历史发展: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论证;19世纪

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的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最早雏形1862年京师大学堂★

55.班级的发育过程:★★p133

(1)良好班级的特征:①明确共同的目标、②一定的组织机构、③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④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2)班级建设原则:促进学生积极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民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3)良好班级的形成与培养:确定班级的发展目标、建立班级的核心队伍、建立班级的正常秩序、组织形

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二)56.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内容: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原则:(1)全员激励原则(2)自主参与原则(3)教管结合原则

(4)通情达理原则(5)平行管理原则(6)协调一致原则

[理解掌握]56.3方法:

(1)常规管理(通过制度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规章制度分为三部分: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如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学校据上级部门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如考勤制度、作业要求等班级根据实际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如班规等)

(2)平行管理(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区影响集体)

(3)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级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

(4)目标管理(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制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

(三)57.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p138

角色:学生成长的关护者(班主任能与任课老师有效沟通、关心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能是班级工作正常运行、是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见证人)、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教会学生做人做事、靠自身威望激发学生接受教育,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班级的领导者(班主任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权威领导班级,同时利用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领导方式有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任务:①了解学生,研究学生、②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④建立学生档案、⑤操行评定、⑥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⑦个别教育工作⑧班会活动的组织。

职责:要做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要组织好班集体活动;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第一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教育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57.4素质:(1)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2)具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观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组织能力;

(3)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4)品德高尚,为人师表;

(5)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一、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p146

58.心理发展的概念: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

系列心理变化。★

59.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发展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发展的

共同性与个别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p147

6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认知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互相作用中实现的。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四个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0-2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取动作经验,思维萌芽,逐渐获得客体的永恒性。

(2)前预算阶段(2-7岁)儿童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不能抽象思维,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去中心化,出现逻辑思维,不能抽象推理,获得守恒的认识。

(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具有形式命题思维,智力趋于成熟

61.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顺序不变,每个过程都将解决一些问题和矛盾

(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2--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4--5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6--11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成年中期):繁殖期对停滞感;

(成年晚期):自我整合与绝望的冲突。

6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社会性

(1)心理发展观:界定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2)心理发展原因: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收到社会规律的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3)“最近发展区”的提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承认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借助于他人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可以“创造”学生的发展。★★p150教育启示:(1)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2)教育要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3)教育要据个体人格发展的阶段特点,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三)

63.1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p151★★

63.2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学习准备状态大致有

三:生理方面的发展状态;智力和技能方面的准备;非智力因素。★★

63.3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1)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

(2)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3)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注意,添加活力。

(4)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尽可能做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5)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

64.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几种心理发展差异对教育的影响★

二、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65.学习的含义:广义:指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狭义:专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培养才智的过程。★p161

66.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

(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类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67.学生学习的特点:(1)根本特点,在于它是接受前人经验,是一种接受学习。

(2)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3)是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系统连续的进行;

(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5)是受教育的过程。★

(二)学习理论(五种):★★★p162

68.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意义:学习应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教师要是学生的学习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效果,并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练习,学习结束后不时练习,任何学习都得有准备的状态下进

行);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可以揭示学习活动最基本的规律:解释基本学习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学生的行为;进行心理治疗,矫正学

生的偏差行为,消除学生对某些事物的恐惧。但只使用于简单的学习过程);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强化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意义:程序性教学—学完某阶段课程后,知道学习结果并及时强化,按顺序进入下一个学习行为矫正—教师应多用正强化塑造学生良性行为,用负强化消除消极行为,慎重对待惩罚)

69.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是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肢体内部构造完形。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反对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但不排斥,尝试-错误是顿悟的前奏,顿悟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1)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启示:教师先明确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组成要素,再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因此须全面深入分析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组织灵活的教学活动,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实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适当观念

建立实质非人为的练习。条件:学生要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材料对学习具有潜在意义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每一个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都进行不同的

信息加工,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个过程。P164 70.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

(1)理论假设:布鲁姆基于“任何教师实际上都能帮助他的所有学生获得优异成绩”

(2)理论特点:教育者的中心任务不是控制学生而是控制学习,关键是让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提倡把教学和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反馈教学,及时查漏补缺,是大多数学生掌握每一项学习任务。

(3)一般步骤:定向(教学目标)——单元掌握——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

(4)评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手段,可以有效的控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信心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容易加重师生负担,不利于优等生的发展。★★★

7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在知识观上,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在学生观上,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因而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在学习观上,构建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活动情境性。

(1)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而不是接受现成结论的过程;

(3)在学生观上,构建主义认为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兴趣、需要等意义建构的影响,因而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在教学观上,构建主义强调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构建。

7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美国马斯洛的学习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导人物之一,他以性善论、潜能论和动机论为理论基础,创建了理论化、系统化的自我实现心理学。①自我实现的人格观,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动力。②内在学习论,学校应反对外在

学习,倡导内在学习。所谓内在学习就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这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模式。

(2)罗斯杰的学习理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产生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中,罗斯杰当推首位。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①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②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③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应用: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本质持积极乐观态度;对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的重视

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

(一)73.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学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p179

74.学习迁移的种类:★★★

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据性质不同划分,正迁移是起促进的积极作用,负迁移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介于二者间为零迁移。)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划分,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为水平迁移,处于不同的(一个较高、一个较低)为垂直迁移,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据迁移内容划分)

同化型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据迁移过程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划分)

75.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性(由两个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和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的相似),

原有认知结构(直接决定迁移的可能性和迁移的程度。表现为: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此为迁移的前提条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学习者是否有相应的认知技能和策略),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条件),

教师的指导(教师有意识的指导利于积极迁移的发生),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情境越相似,越能提高迁移),

学习策略的水平(主要变现在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影响),迁移的媒体。

76.学习迁移的促进:★★p181

(1)精选材料(教学中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要突出重点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编排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实施的,教学程序是是教材发挥功效的直接环节。宏观上,教学应将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主干,微观上注重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教师发挥制度作用,将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也得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总结相结合)。

(二)77.记忆的含义:记忆是人脑对经过的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信息加工术语: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p183

78.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瞬时记忆(2秒内),短时记忆(20秒内),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

(三)79.遗忘的含义: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是发生错误,就是遗忘。★p186 80.遗忘主要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数量上受时间因素制约的规律,遗忘随时间递增,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81. 遗忘产生原因及克服遗忘的策略:(1)原因: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

(2)策略:深度加工材料(对学习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有效运用记忆术(包括寻找记忆材料的规律、做归纳和整理等)、

进行组块化编码(依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

适当过度学习(指学习达到刚好成诵(熟练度达到150%)以后的附加学习)、

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尝试背诵、多感觉器官参与)。★★P187

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资料精编版

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 ——适合2015版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 1.教育的概念:★★p9 广义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教育的要素:★★★p10 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方面起教育影响的人。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指各种教育中从事学习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和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三者关系: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 3.教育的形态:非制度化和制度化;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的教育和近代 的教育★★★★p11 4.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 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P13 5.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外部关系规律; 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内部关系规律★★★★★P14(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p20 6.教育起源:(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 (3)心理起源美国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 7.教育的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耳口相传), (2)古代社会(鲜明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 (3)近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8.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p26 8.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因此研 究对象是教育现象,重点是研究教育问题,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9.教育学的基本问题:(1)教育本质,解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 (3)教育目的问题 (4)教育制度问题 (5)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 (6)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性问题 (7)学校管理问题。 ★10.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和观点):★★★p26 (1)萌芽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

2019年4月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公招真题

2D19年4月27日四川省教师公招考试 《教育公共基础》真题 (满分:100分,时限:120分钟)答题须知: 1.请首先在题本、答题卡上填写(涂)好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准考证号一律从左到右填写,答题卡上的准考证号横排空白方格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填写,竖排用2B铅笔填涂相对应的数字。 2.所有试题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无效。 3.在答题卡上填涂答案(请用2B铅笔)时一定要认准题号!严禁折叠答题卡! 一、判断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请选“√”,错误的选“×”;全部选“√”或全部选“×”,均记为0分) 1.《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2.凯洛夫主张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是理解教材。() 3.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制度的起始阶段。() 4.自然后果法主张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不干预,不强迫,对儿童的不良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对其进行惩戒。() 5.要素主义主张学校应该设置名著课程,因此名著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6.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互动互补、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7.学生通过亲身探索、体验等方式获得的知识理解更加深刻,记忆更牢固,所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发展更应该以直接经验为主。() 8.“单元设计”是对教学内容碎片化——课时主义为主的超越,主张教师上某一节课时必须“瞻前顾后”。() 9.与低等动物相比,高等动物出生时本能反应小,行为后天成分在生活中起作用更大。()

10.儿童动作的发展遵循从小动作向大动作发展的规律。() 11.“认生”不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因此要尽量避免幼儿出现认生现象。() 12.小班的幼儿能分清白天、黑夜,到大班他们才学会了看整点、半点、日历,说明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13.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是改变人的态度的先决条件。() 14.对一盘真实的棋局,象棋大师的记忆准确率或复盘超过六成,而业余棋手不到两成,这充分说明加工深度对记忆容量有着很大影响。() 15.小轲看到童童通过努力语文成绩提升了8名,为此大受鼓舞,觉得自己只要认真努力,语文成绩也能有大的进步。这一案例中,小轲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是受到了间接经验的影响。() 16.心理健康活动的成效取决于实施者的努力程度和教育水平。() 17.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其中的教育是指义务教育,不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 18.某省人民代表常务委员通过《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方法》属于地方性教育法规。() 19.某高三学生因不满老师批评教育,在网上公开辱骂教师,造成恶劣影响,该教师起诉至法院,在这一法律关系中,学生是客体,老师是主体。() 20.在我国教育立法程序中,最后一步是通过法律。() 21.过错责任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22.小瑞经常因为没有按时完成学校的作业被父亲暴打,班主任在与其父亲多次沟通无效的情况下,可以帮助小瑞向法院申请撤销其父亲的监护人资格。() 23.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师职业劳动产生之后逐渐形成的。() 24.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说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言教胜于身教。() 二、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小题l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1.“教育要为社会服务,服从社会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主张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

四川2016年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四川2016年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2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乐事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2.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强调的是( )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 3.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A.孟禄 B.华生 C.沛西?能 D.马克思 4. 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提出( )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A.泛爱 B.泛智 C.泛美 D.泛德 5. 以单元来计算,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 )。 A.3±2 B.5±2 C.7±2 D.9±2 6. “舌尖效应”描述的是人在记忆信息( )时所发生的障碍。 A.登记 B.编码 C.储存 D.提取 7. ( )的《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 A.董仲舒 B.柳宗元 C.韩愈 D.王安石 8. 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9. 在西方,被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是( )。 A.莫依 B.桑代克 C.推孟 D.贾德 10.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学阶段儿童的发展任务主要是( )。 A.自主感对羞愧感 B.勤奋感对自卑感 C.亲密感对孤独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1.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之为( )。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决策方式 D.认知风格 12.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是( )。 A.班杜拉 B.奥苏贝尔 C.桑代克 D.布鲁纳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所给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中) 13.在反射弧中,直接与外界刺激接触的有( )。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14.对教育评价信息的要求有( )。 A.有效性 B.全面性 C.可靠性 D.简洁性 15.以下属于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有( )。 A.高效性 B.循序渐进性 C.实践性强 D.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16.衡量创造性高低的标准主要有发散思维的( )。

2019年4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公招真题

《教育公共基础》真题 (满分:100分,时限:120分钟)答题须知: 1.请首先在题本、答题卡上填写(涂)好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准考证号一律从左到右填写,答题卡上的准考证号横排空白方格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填写,竖排用2B铅笔填涂相对应的数字。 2.所有试题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无效。 3.在答题卡上填涂答案(请用2B铅笔)时一定要认准题号!严禁折叠答题卡! 一、判断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请选“√”,错误的选“×”;全部选“√”或全部选“×”,均记为0分) 1.《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2.凯洛夫主张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是理解教材。() 3.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制度的起始阶段。() 4.自然后果法主张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不干预,不强迫,对儿童的不良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对其进行惩戒。() 5.要素主义主张学校应该设置名著课程,因此名著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6.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互动互补、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7.学生通过亲身探索、体验等方式获得的知识理解更加深刻,记忆更牢固,所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发展更应该以直接经验为主。() 8.“单元设计”是对教学内容碎片化——课时主义为主的超越,主张教师上某一节课时必须“瞻前顾后”。() 9.与低等动物相比,高等动物出生时本能反应小,行为后天成分在生活中起

作用更大。() 10.儿童动作的发展遵循从小动作向大动作发展的规律。() 11.“认生”不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因此要尽量避免幼儿出现认生现象。() 12.小班的幼儿能分清白天、黑夜,到大班他们才学会了看整点、半点、日历,说明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13.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是改变人的态度的先决条件。() 14.对一盘真实的棋局,象棋大师的记忆准确率或复盘超过六成,而业余棋手不到两成,这充分说明加工深度对记忆容量有着很大影响。() 15.小轲看到童童通过努力语文成绩提升了8名,为此大受鼓舞,觉得自己只要认真努力,语文成绩也能有大的进步。这一案例中,小轲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是受到了间接经验的影响。() 16.心理健康活动的成效取决于实施者的努力程度和教育水平。() 17.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其中的教育是指义务教育,不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 18.某省人民代表常务委员通过《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方法》属于地方性教育法规。() 19.某高三学生因不满老师批评教育,在网上公开辱骂教师,造成恶劣影响,该教师起诉至法院,在这一法律关系中,学生是客体,老师是主体。() 20.在我国教育立法程序中,最后一步是通过法律。() 21.过错责任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22.小瑞经常因为没有按时完成学校的作业被父亲暴打,班主任在与其父亲多次沟通无效的情况下,可以帮助小瑞向法院申请撤销其父亲的监护人资格。() 23.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师职业劳动产生之后逐渐形成的。() 24.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说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言教胜于身教。() 二、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小题l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

2015上半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

2015上半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我国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培养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 答案:错 2、遗传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诸因素中起着主导作用。 答案:错 3、在教学活动中,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作用下降,教师的压力也随之减少。 答案:错 4、上课听讲,师傅带徒,母鸡带小鸡都是教育现象。 答案:错 5、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民风民俗等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 答案:对 6、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显得很重要,因此,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已成定论的知识教给学生。 答案:错 7、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学生安排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答案:对 8、卢梭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全都变坏了。”由此,他提出自然教育的主张。 答案:对 9、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充分利用班干部和规章制度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控制。 答案:错

10、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答案:错 11、师生关系是隐性课程。 答案:对 12、不同的学生受同一个老师教育,心理反映各不相同,说明人的心理想象是先天固有的。答案:错 13、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意志三大领域。 答案:错 14、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个体相对持久的变化。 答案:错 15、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经常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 答案:错 16、学习困难学生就是智能不足的学生。 答案:x 17、场依存的学生更多地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答案:对 18、学生学会在听课和看书时如何做笔记属于策略性知识。 答案:对 19、动作技能与肌肉运动有关,与大脑无关。 答案:错 20、处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的学生道德判断的标准依赖于老师,家长等权威。 答案: 错

最新年4月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公招真题

2017年4月16日四川省教师公招考试 《教育公共基础》真题 一、判断题(共27小题,每小题1分,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请选“√”,错误的选“×”;全部选“√”或全部选“×”,均记为0分。) 1.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3.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4.学生不按教师要求的方法和步骤完成作业,这是一种失德行为。() 5.在幼儿园教学中,为了体现“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该主动为幼儿选择游戏和课程。() 6.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目标,制约着师生的教学行为。() 7.从总体来看,人的发展是一个“给定”与“自我选择”、“自我建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8.任何教学活动都会受到一定价值观的制约,体现出一种价值的指引性。() 9.新课改后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10.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学校中每一样工作、学校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充满了进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11.对童年期的学生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浅显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2.人本主义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使心理疾患者能自由地实现他自己的潜能,成为功能完善者。() 13.针对学生个别差异而采用的适应性教学,其追求的是维持学生学业上的平等。() 14.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对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解释,整合就是学习者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15.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教儿童道德先要教他们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川教师公招考试题及答案(精选)

教师公招考试试题 一、判断题 1、赫尔巴特等人将儿童的发展看作是一种自然过程,主张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儿童的发展。 2、根据我国新课程改革理念,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3、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4、如果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就会导致实际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发展水平,这说明人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指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6、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发展中的完整的人。 7、实质教育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心智能力而不是教育知识。 8、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最重要的条件,是教育教学开展的重要基础。 9、从形式上看,教师的劳动是建立在集体协作基础上的个体脑力劳动。 10、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11、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意义记忆能力逐渐发展,机械记忆能力逐渐减弱。 12、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 13、幼儿听老师讲大灰狼扮成兔妈妈想要吃小白兔的故事后,对大灰狼憎恶,对小白兔友善,这里发生的是言语信息的学习。 14、人本主义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使心理疾病患者能自由地实现他自己的潜能,成为功能完善者。 1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无意注意。 16、小溪是一个话很少的女孩子,不喜欢人多嘈杂的环境,爱好阅读和写作,对事情的看法常有独到的见解,由此可以判断小溪的认知风格更有可能属于内倾性。 解析:内倾型性格孤僻,不好交际。 17、先行组织者是课前辅导的教学组织管理者。 18、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于要到一岁的婴儿,家长应该积极地、始终如一地满足其需要。 19、适应性教学追求的目的是缩小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 20、在教育实践中,所有与教育有关的行为都必须以教育法律规范来约束。 21、教育法是国家大多数公民意志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22、在国庆放假期间,小轩约了几个同学在学校踢足球时摔掉门牙,家长要求学校承担医疗费,由于事故在学校内发生,学校应该承担部分事故责任。 23、如果学生违反纪律教师可以给予其警告记过等处分。 24、对每一个教师而言,教书育人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 25、小强是一名初三学生,参与团伙抢劫,由于其年龄只有15岁,故不能处以刑事处罚。 26、用同一种方法,用同一种态度去对待所有学生,才真正体现了教育的公平。 27、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渊博的学识以及奉献精神等素质。 1.“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了()对教育质量的规定性。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育功能D.教育政策

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

四川省2018年12月中小学教师公招考试真题 一、判断题 1.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预期与设想,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所以教育目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2.人类的教育的活动与动物存在本质的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教育具有永恒性。() 3.1619 年德意志魏玛帮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颁布了学校法令规定6-12 岁男女儿童入学,这是西方初等教育的开端。() 4.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波动很大,上讲台前,充满自信,觉得自己能当个好老师,管住孩子,遭到挫折后,效能感会迅速降低。() 5.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中,“宽着其限,紧着课程”,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进程() 6.班级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班主任应该对非正式组织严格控制和防范。() 7.义务教育中的全纳教育是指,教育要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接纳该地区所有儿童入学受教育。() 8.说课就是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简要介绍() 9.师生关系会影响教师的人生态度和行为选择,进而影响他们在学校的生活质量() 10.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不成熟性,所以教师要容忍学生犯错,教师不要惩罚学生。() 11.德育是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而不是部分人的工作,所有教师都有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的责任。() 1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会2-3 岁的孩子有意识的谦让玩具是不可能的。() 13.儿童的发散思维在3-4 岁出现第一个增长期,7-8 又出现了一个增长期,说明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14.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教育的关键和核心。() 15.老师使用彩色笔标注的重点内容,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16.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繁殖——停滞”阶段提到的繁殖感,是指繁殖下一代的需要。() 17.在小学阶段,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8.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李亮倾向于对整个问题所涉及的子问题的层次结构以及自己将采取的方式进行预测,从而解决问题。李亮的学习策略属于系列型。() 19.教育部2018 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中规定对教师的处分有: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开除。() 20.教育法律规范对教育法律关系的调整具有局限性,教育关系还需受到道德的调节。()21.教育活动中的所有关系都必须受教育法规调整。() 22.教师申诉制度是属于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 23.高二学生小张期末考试作弊,应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相关条款对其进行处理。() 24.《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这说明权利关系主体对权利和义务都不具有可选择性。() 二、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每小期仅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你认为正确的客案。)

四川省教师公招考试真题与答案

四川省2014年7月教师公招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对个图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只能是正向的、促进的。() 3、我国古代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作品是《师说》。() 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主要区别:教育目的强调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而教育方针强调的“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 5、教学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和对话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 6、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组织形式。() 7、德、智、体、美、劳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基本构成。() 8、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是当代社会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概念。() 9、学生是系统学习直接经验为主的具有主体性的人。() 10、课程是自上而下由国家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教学形式。() 1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 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12、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彻底取代传统教学媒 体。() 13、班级中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相互影响,班主任不仅要重视班级正式组织,还要重 视班级非正式组织。() 德育过程包含教学过程,它的教学过程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5、当代教学从重视发展向重视认知的转变。() 16、练习中的高原现象是由于练习方法不当而导致的。() 17、智力与创造性成正比,一个人有高的智商就会有高的创造性。() 18、自我效能感与成败经验有关,增加成功经验可提高自我效能感。() 19、科尔伯格认为,认知是发展的前提,即道德水平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而提高。() 20、教育过程中药慎用惩罚,但适当的惩罚还是必要的,尤其对严重违规行为。() 21、遗忘规律是先慢后快,这意味着学生可以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再加强复习。() 22、在教学过程要尽量从教室提出问题而过度到学生质疑和互动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解 决问题的能力。() 23、学习动机程度与学习效率成正比,学习动机越强,效率越高。() 24、当学生把学习成绩不好归结为自己的能力低时,他们更可能放弃学习。() 25、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个别差异,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达到同样水平。() 26、维果斯基认为,确定适当的目标就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这个适当的目标用一个比 喻就是跳起来能摘到桃子。() 27、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是能够很好的适应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28、特别聪明的学生非智能因素较差,所以要特别打磨他们的性格。() 29、教育法规的保障作用,是指教育法规保障各种教育主体的教育权力得到实现,教育义 务得到履行,从而使教育活动有序有效的进行。() 3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取学费和书本费。() 31、在教育领域内,有两类特殊的法律救济制度,他们分别是教师申述制度和学生申诉制 度。()

2017 年上半年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公招试题(真题含答案)

2017年上半年四川省面向社会公开考试招聘中小学教师笔试 《教育公共基础》 一、判断题(共27小题,每小题1分,共27分。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请选“√”,错误的选“×”;全部选“√”或全部选“×”,均记为0分。) 1.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3.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4.学生不按教师要求的方法和步骤完成作业,这是一种失德行为。() 5.在幼儿园教学中,为了体现“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该主动为幼儿选择游戏和课程。() 6.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目标,制约着师生的教学行为。() 7.从总体来看,人的发展是一个“给定”与“自我选择”、“自我建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 8.任何教学活动都会受到一定价值观的制约,体现出一种价值的指引性。() 9.新课改后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10.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学校中每一样工作、学校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充满了进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11.对童年期的学生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浅显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2.人本主义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使心理疾患者能自由地实现他自己的潜能,成为功能完善着。() 13.针对学生个别差异而采用的适应性教学,其追求的是维持学生学业上的平等。() 14.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对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解释,整合就是学习者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15.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教儿童道德先要教他们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6.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17.通过对原则的演绎、推广和应用而确认某特殊事例隶属于该原则之内,该种学习即是奥苏贝尔提出的上位学习。() 18.在人际交往中关注他人的言行举止,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调整自己言行的认知类型属于场依存型。() 19.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就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20.概括化理论强调学习者发现学习任务中共同成分的重要性。() 21.人格的健康发展是智力发展的前提。() 22.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在课外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23.公民的受教育权不属于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

2016年12月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公招真题

2016年12月3日四川省教师公招考试 《教育公共基础》真题 一、判断题(共27小题,每小题1分,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请选“√”,错误的选“×”;全部选“√”或全部选“×”,均记为0分。) 1、一般来说,对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内容,课程的组织方式采取螺旋式比较妥当。() 2、直观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3、教育方针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4、实用主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5、教师在和幼儿交流的时候都会蹲下来,看着他的脸和颜悦色的说话,这是师生交往中公平原则的体现。() 6、教师仪表是教师内心修养,品格气质的流露,一般不直接传达与教育内容相关的信息。但也是影响教育活动和教育效果的一个因素。() 7、微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因此微课不需要全面和系统的课程体系。() 8、依照新课程改革理念教师教学要以学为本,因学教论。() 9、组织教学是在课前进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准备。() 10、教师是一种课程资源。() 11、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应保证幼儿游戏的时间,提高幼儿游戏的游戏质量。() 1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调行为前的强化。() 13、划线是最常用的学习策略之一,对于不同学生而言,划线这一学习策略效率的提升效果是一样的。() 14、就认知风格而言,求异思维方式比求同思维方式更好。() 15、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初中生的心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勤奋,避免自卑。() 16、对于中学生来说回答“3+2=5”和证明几何题都属于问题解决。() 17、学习动机作为影响学生学习的认知因素决定新的学习速度的快慢。()

历年下半年四川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真题

历年下半年四川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真题 第一部分判断题 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体现的是教育的变迁功能。() A.正确 B.错误 2.真正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是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A.正确 B.错误 3.心理相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基本的伦理关系,也是我国新型师生关系最本质的特征。() A.正确 B.错误 4.课程是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A.正确 B.错误 5.杜威选择木工、金工、缝纫等直接经验形态的课程内容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职业技能。() A.正确 B.错误 6.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 A.正确 B.错误 7.翻转课堂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A.正确 B.错误 8.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A.正确 B.错误 9.学生心理内部矛盾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 A.正确 B.错误 10.为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进行的测验是形成性测验。( ) A.正确 B.错误 1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 A.正确 B.错误 12.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指的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的学习。() A.正确 B.错误 13.刚去幼儿园时,洋洋由于对周围环境陌生,因此十分害怕,每次都在幼儿园门口哭闹不止。几天后,洋洋对环境逐渐适应了,不再害怕去幼儿园了。这里洋洋所发生的变化属于学习。() A.正确 B.错误 14.依照奥苏泊尔的观点,一切有意义学习都可能受到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因此,有意义学习中存在迁移现象。() A.正确 B.错误 15.关于记忆遗忘的原因,艾宾浩斯认为遗忘不是痕迹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 A.正确 B.错误

四川省2019年下半年真教师公招考试真题

四川省2018年下半年教师公招考试真题 《教育公共基础真题1573》这本书竟然押中了大量原题,还有“师题库”小程序考前模考也押中了不少原题。厉害了,做了这本书的童鞋赚翻了!下面我们看看原题具体出处! 一、判断题 1.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预期与设想,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所以教育目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错误) 2.人类的教育的活动与动物存在本质的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教育具有永恒性。(错误) 原题:博承教育出版19版《教育公共基础真题1573》下册第一章48题原题259页 3.1619年德意志魏玛帮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颁布了学校法令规定6-12岁男女儿童入学,这是西方初等教育的开端。(错误) 4.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波动很大,上讲台前,充满自信,觉得自己能当个好老师,管住孩子,遭到挫折后,效能感会迅速降低。(正确) 5.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中,“宽着其限,紧着课程”,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进程(正确) 原题:博承教育出版18版、19版《教育公共基础真题1573》上册第五章22题原题42页6.班级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班主任应该对非正式组织严格控制和防范。(错误) 原题:博承教育出版18版、19版《教育公共基础真题1573》上册第八章20题相似题69页 7.义务教育中的全纳教育是指,教育要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接纳该地区所有儿童入学受教育。(正确) 8.说课就是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简要介绍(错误) 9.师生关系会影响教师的人生态度和行为选择,进而影响他们在学校的生活质量(正确)相似题:“师题库”微信小程序【模考一】判断题第5题, 10.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不成熟性,所以教师要容忍学生犯错,教师不要惩罚学生。(错误) 相似题:“师题库”微信小程序【模考二】判断21题相似、【终极模考】判断17题,相似题 11.德育是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而不是部分人的工作,所有教师都有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的责任。(正确) 1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会2-3岁的孩子有意识的谦让玩具是不可能的。(正确) 13.儿童的发散思维在3-4岁出现第一个增长期,7-8又出现了一个增长期,说明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差异性。(错误) 14.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教育的关键和核心。(正确) 15.老师使用彩色笔标注的重点内容,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错误) 16.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繁殖——停滞”阶段提到的繁殖感,是指繁殖下一代的需要。(错误) 17.在小学阶段,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错误) 18.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李亮倾向于对整个问题所涉及的子问题的层次结构以及自己将采

四川教师招聘考试历年常考知识点

四川教师招聘考试历年常考知识点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2.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是《学记》。 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CSE 评价模式。 4.在教学测验中先后两次用同样的试卷测查同一批学生,其结果前后一致,表示分数的稳定和可靠,这即是良好测验的可信度。 5.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课程标准。 6.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7.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8.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赫尔巴特。 9.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是癸卯学制。 10.20世纪50年代,布鲁姆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 11.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 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与这句名言有关的教师劳动特点是示范性。 13.教师角色形成的过程有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 14.微格教学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摄制成录像,课后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15.主张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有凯兴斯泰纳、涂尔干、托普尔。 1.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学科教学。 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4.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5.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雅各布松。 6.制定评估手段的参考架构基础是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7.观察性的记录方式有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和轶事记录三种。 8.评价目标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

201812月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与答案详细讲解

四川省2018 年12月中小学教师公招考试真题 一、判断题 1.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预期与设想,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所以教育目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2.人类的教育的活动与动物存在本质的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教育具有永恒性。() 3.1619 年德意志魏玛帮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颁布了学校法令规定6-12 岁男女儿童入学,这是西方初等教育的开端。() 4.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波动很大,上讲台前,充满自信,觉得自己能当个好老师,管住孩子,遭到挫折后,效能感会迅速降低。() 5.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中,“宽着其限,紧着课程”,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进程() 6.班级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班主任应该对非正式组织严格控制和防范。() 7.义务教育中的全纳教育是指,教育要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接纳该地区所有儿童入学受教育。() 8.说课就是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简要介绍() 9.师生关系会影响教师的人生态度和行为选择,进而影响他们在学校的生活质量() 10.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不成熟性,所以教师要容忍学生犯错,教师不要惩罚学生。() 11.德育是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而不是部分人的工作,所有教师都有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的责任。() 1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会2-3 岁的孩子有意识的谦让玩具是不可能的。() 13.儿童的发散思维在3-4 岁出现第一个增长期,7-8 又出现了一个增长期,说明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14.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教育的关键和核心。() 15.老师使用彩色笔标注的重点内容,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16.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繁殖——停滞”阶段提到的繁殖感,是指繁殖下一代的需要。() 17.在小学阶段,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8.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李亮倾向于对整个问题所涉及的子问题的层次结构以及自己将采取的方式进行预测,从而解决问题。李亮的学习策略属于系列型。() 19.教育部2018 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中规定对教师的处分有: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开除。()

2017上半年四川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真题

2017上半年四川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真题

2017年上半年四川省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真题 一、判断题(共27小题,每小题1分,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请选“√”,错误的选“×”;全部选“√”或全部选“×”,均记为0分。) 1.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3.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4.学生不按教师要求的方法和步骤完成作业,这是一种失德行为。 5.在幼儿园教学中,为了体现“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该主动为幼儿选择游戏和课程。 6.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目标,制约着师生的教学行为。 7.从总体来看,人的发展是一个“给定”与“自我选择”、“自我建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8.任何教学活动都会受到一定价值观的制约,体现出一种价值的指引性。 9.新课改后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10.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学校中每一样工作、学校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充满了进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23.公民的受教育权不属于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 24.在我国,凡是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的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除非有特殊规定。一经公布施行,就在我国的全部领域内发生效力。 25.张老师因上课连续迟到,学校依据相关规章制度给予其记过处分,并停发半年绩效工资。张老师不服处理结果。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张老师的申诉不符合非诉讼的申诉制度,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不予受理。 26.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27.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伴随教师一生。 二、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1.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体现了教育的 A.经济功能 B.文化功能 C.人口功能 D.政治功能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是 A.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B.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C.优越的社会制度保障教育的提高社会效益 D.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国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3.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四川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笔试真题模拟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四川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笔试真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4月15日四川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笔试真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一、判断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请选“√"错误的选“×” ,全部选“√”,全部选“× ” 均记为0分。 1.教育能够“简化”文化,吸取基本内容;教育能够“净化”文化,消除其不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功能。( ) 2.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认为,要根据个体的本能需要、兴趣和爱好来确定教育目的。( )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 ) 4.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 5.课程有多重类型,综合课程就是活动课程。( ) 6.教学的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既要适合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有一定难度。( ) 7.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教学过程设计。( ) 8.组建班级干部队伍是班主任的核心工作。( ) 9.非正式群体在学校人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 ) 10.教育活动中,如果没有受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就不会呈现好效果。( ) 11.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一反思取向强调教学文化,及教师文化以及教师所处教研组、年级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 12.二年级三班学生王鹏在一次上课中出现了打人行为,为此她的父母规定她在一个月内不能买它喜欢的玩具,这种做法属于负强化。( ) 13.老师正在讲图片故事,一个幼儿冲上来对图片上的大灰狼又打又踢,这说明该幼儿已经具有了道德情感。( ) 14.发现有危险物体朝自己飞来时,个体往往会眨眼或是躲闪,这属于动作技能。( ) 15.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 ) 16.我们再接触新朋友时,经常会出现刚打过招呼转头就忘记对方姓名的现象,这是瞬间记忆容量小的特点决定的。( ) 17.一般认为,青少年的形式运算思维先再自然科学领域出现,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发展较晚。根据《义务教育法》,当前中国的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 )

2017年四川省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试题(最新版本)

2017年四川省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预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 B)。 A.非制度化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 B.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C.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 D.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2.( C )主张“道法自然”。 A.孟子B.苟子C.老子D.韩非子 3.利用图片、图标、模型、幻灯片、电影电视等手段进行教学的直观类型是( B)。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D.抽象直观 4.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D)。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B.望梅止渴C.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5.针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思想冢的是(B )。 A.中国的陶行知B.美国的杜威C.英国的培根D.俄国的加里宁 6.可以解释倒摄抑制现象的遗忘理论是(B)。 A.痕迹衰退说B.干扰说C.同化说D.动机说 7.( B)的出版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A.《教育学》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D.《民主主义与教育》 8.否定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教育特征是( C)。 A.教育的终身他B.教育的多元化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全民化 9.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B)。 A.生产劳动B.模仿C.语言D.动物本能 10.“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这句话说明教育具有(B)。 A.历史性B.永恒性C.普遍性D.相对独立性 11.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注重“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B )。 A.赫尔巴特B.杜威C.凯洛夫D.洛克 12.在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史上,最能体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是( C)。 A.杜威和《普通教育学》B.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c.杜威和《民主主义与教育》D.赫尔巴特和《民主主义与教育》 13.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A)。 A.迁移B.同化C.顺应D.模仿 14.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5.当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要求学习效益达到最佳水平,则合适的学习动机强度应当(B) A.很高B.较高C.较低D.以上都不对 16.遗忘曲线的首先提出者是(B)。 A.巴甫洛夫B.艾宾浩斯C。斯伯林D.弗洛伊德 17.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及其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根据宪法,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下列描述与《未成年人保护法》不一致的是A)。 A.保护未成年人,主要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