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

绪论

传播的英文对照为:com-munication

传播定义:人们为了到达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传递或接受信息的行为。

传播主体——传播者

传播客体——受传者(或受众)

传播信息——内容

传播渠道——媒介

传播效果——反馈

大众传播的定义: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者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

传播学的五大先驱:

拉斯韦尔

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

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播的三功能说

倡导并亲身实践了内容分析法

卢因

首创了“场论”和“群体动力学”,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

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

拉扎斯菲尔德

创建了“舆论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

倡导并确立了实地调查法

霍夫兰

系统研究了“劝服传播与态度改变”

倡导并确立控制实验法

施拉姆

创办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教学机构

撰写了第一部传播学课程的教科书

第一个被授予“传播学博士”、“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先后建立四个专门的传播学研究机构

出版了近30部著述

美国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顾名思义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

所谓经验性方法,是一种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

欧洲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

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经验学派VS批判学派:

①研究内容:

如何传播VS为何传播

②研究方法:

经验事实VS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③研究取向:

只知拜佛VS只想拆庙

我国传播学的发展

开端时期:

东京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内川芳美访问北京大学等高校,系统讲授新闻与传播学知识。

施拉姆1981年前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余也鲁的陪同下先后两次访问北京。

引进和介绍、学习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

推广、普及和自主研究阶段(1993——1997年)

学科地位的标志性确立和传播学学术繁荣的开始阶段(1997年至今)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

第一章

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

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感觉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冷热等做出的反映。---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对事物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

6推理从已知事物的属性和关系推导出未知事物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人内传播的实质:主我和客我进行自由沟通以达到自我的内部平衡和调节,通过这种思维活动进行正常的信息编码,以保证人类其他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

人内传播的作用: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含义:

罗洛夫观点:

自然需求:物品金钱服务

社会需求:信息地位爱

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

人际传播的动机分析:结论::人际传播源于人的社会需求,是人的基本活动。

人际传播的动机:

1、认识自我: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唐太宗: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库利:人对自我的认识主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形成。

2、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需要: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个人离不开他人,离开与他人的交往和协作往往无法生存,也就是说,人必须与他人保持各种各样的关系。

3、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咨询和解答、聊天

4、情感沟通的需要:联络情感是人际传播的基本需要,许多时候,人与人的交往没有明确意图,而仅仅是出于情感方面的需要。

人际传播的过程分析:

1、芝加哥学派的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

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能力。

人的象征行为: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符号互动论主要观点:

(1)人类生存的世界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物质世界,而且是一个人造的符号世界。

(2)人的互动是以使用符号,通过理解或确定彼此行动的意义来作为媒介的。

(3)符号互动中刺激所引出的反应具有不确定性,这种反应要视参加符号互动的人对符号意义的共同理解而定。

2、认知一致性理论

认知一致性理论:人具有一种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而认知矛盾往往会打破心理上的平衡,使个体出现不愉快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会促使个体作出一定的行为,以重新恢复心理上的平衡。

纽科姆的均衡传播模式

3、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人际传播的特点:

?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

?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相对自由和平等。

组织传播

?组织: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组织特点: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组织传播:

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组织传播的功能:1内部协调2 指挥管理3 决策应变4 形成共识

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初级群体:以亲密的、面对面的结合和合作为特征的群体,包括个人所属的家庭、

亲密朋友等;

?次级群体: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群体,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

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

从众和趋同心理

从众——由群体的真实或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个体态度的变化,进而遵从于群体的意志。

趋同心理——遵从性。指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孤立和遭受群体制裁。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1)书面媒体

(2)会议

(3)电话

(4)组织内公共媒体

(5)计算机通信系统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的产生:

?施拉姆:大众传播诞生于15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其标志是德国工匠古登堡使用印刷机和金属活字技术,成功地印刷出了第一批油印的《圣经》。

?学界观点:大众传播的起点,应该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大众传播的特点

?传播者——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一般大众,即受众。

?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传播较强的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新发展:

(1)信源多元化

(2)技术融合化

(3)内容个人化

(4)传受交互化

(5)关系平等化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观点: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环境监视

2、社会协调

3、社会遗产传承

赖特的观点:1、环境监视2、解释和规定3、社会化4、娱乐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

?麻醉功能

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丧失社会行动能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施拉姆的观点:

传播起什么作用

1政治功能a监视(收集情报)b协调(解释情报)c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2经济功能a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社会信息b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c开创经济行为

3一般社会功能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学习和社会化

?拟态环境

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新闻媒介所营造的舆论氛围,也称之为信息环境。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方面是现实环境,一方面为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到的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刻板形象

?专指人类对于某些特定类型人、事、物的一种概括的看法。这种看法可能是来自于同一类型的人事物之中的某一个个体给旁人的观感。

?刻板印象的来源大多是因为个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某个个体所致。刻板印象一旦形成,若不客观理解,则很难加以改变,亦可能造成同类型人的困扰。

?性别刻板印象

?地区或种族刻板印象

?外表刻板印象

?喜好刻板印象

?年龄刻板印象

“电视人”这一概念是由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后提出的概念。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

?特征: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

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个性: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沙发土豆(Couch potato),指的是那些拿着摇控器,蜷在沙发上,跟着电视节目转

的人,什么事都不干,只会在沙发上看电视,描述了电视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个词最早诞生在美国。

?“容器人”是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在描述现代人的形象时提出的。

?在印刷媒介时代,人接受信息是主动性的,而在大众传媒时代,人接受信息是被动

性的,尤其是在以电视为主体的大众媒介时代,因为电视的传播方式是单向性的,人就像是“罐状”的容器一样接受信息,其特点是“与外界隔绝”,人与人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交流。

?“容器人”是从电视中确定了顺从和反抗的模式,他们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到行为方式都来源于电视,无法应付实际生活的千变万化。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

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

“他律性欲望主义”这是日本学者佐藤毅关于电视媒介对社会价值和消费文化的影响的一种批评观点。

?电视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

?而且还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

?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

?电视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这样,尽管日本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阶层或收入的差别,却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向了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

第二章

传播过程研究

传播过程的考察方式

?历时性考察:也称为纵向过程研究,主要指按照时间序列考察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化。

?共时性考察:也称横向过程研究,主要指对传播活动的要素、环节和结构进行解剖和分析。

事实上传播过程并不是从某一点开始到某一点终止,传播过程实际上是永无止境的。

---施拉姆五“W”模式并不能完全概括传播过程!

模式:模式是对规律的直观而简洁的表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它可以把很多复杂的规律变得清晰。

模式的类型:(1)文字模式(2)图表模式(3)数学模式

传播过程的模式:传播过程的模式就是科学地、抽象地在理论上把握传播的基本结构与过程,描述其中的要素、环节及相关变量的关系。

戴维?伯洛与“S-M-C-R”模式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伯洛首先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象进行考察。

?提出了略称为“S-M-C-R”(讯息来源-信息-渠道-受众)的传播过程模式。

一线性传播模式:

1拉斯韦尔模式

?1948年,拉斯韦尔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传播过程

就是:

?(1)Who 谁传播者

?(2)Says What 说什么讯息

?(3)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媒介

?(4)To Whom 对谁说受传者

?(5)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效果

?意义:

(1)该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

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2)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

就是沿着这个模式形成的。

2 布雷多克模式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媒介------给谁

在什么情况下?

为了什么目的?

取得什么效果?

3 申农-韦弗模式(也称信息论模式)

申农—韦弗模式导入了噪音(noise)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的状态下进行的,在传播过程中有各种障碍因素会对讯息产生干扰。

线性模式的缺点:

(1)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而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常常是双向的。

(2)缺乏反馈的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活动的互动性质。

二控制论传播模式

?控制论关照下的传播过程

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便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的目的。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映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控制论传播模式:

1德弗勒传播模式

特点:

(1)增加反馈机制

(2)强调噪音影响整个过程,无所不在

2奥斯古德—施拉姆传播模式

对该模式的评价:

(1)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成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有重要意。

(2)该模式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实际传播情况不符。

(3)该模式能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对该模式的评价

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控制论的贡献

(1)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

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2)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三种角色:编码(符号化功能)、译码(接收和符号读解功能)、释码(意义阐释功能)。

控制论的缺陷

(1)控制论模式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

(2)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本体运动过程,即传播过程是独立于社会的自我运行的系统过程,没有发现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三社会系统传播模式

一反以往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的微观、只局限于传播内部机制的研究模式,引入了社会整体机制,从中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角度综合考察,可称为传播总过程研究或者系统研究。

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更多的是研究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系统环境,更多地认识到传播过程是整个社会运行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1赖利夫妇传播模式

?赖利夫妇传播系统模式解析:

(1)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2)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3)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4)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5)群体系统的运行又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评价:

?把传播过程看成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同社会系统中的其他部分存在着无法分割的种种联系,强调在考察传播过程时绝不能抛开环境的影响。

?只注意了有形的社会作用力作用,忽视了无形的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

2马莱茨克传播模式

评价和分析:

马莱茨克模式是对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的总结,它说明人类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行为都是许多因素的函数。它既指出了传播过程的社会制约性,也指出了其中的心理变量。他的分析较以往的研究更为系统、全面,且更具社会性。

第三章

大众传播的控制分析

?谁是传播者?

指传播行为的发起人,又称信源,是借助某种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

的人。

大众传播中,传播者是专业化的传播组织及其从业者,包括各种媒介组织,如报社、电台等,也包括各种岗位的从业者,如记者、编辑、主持人等。

传播者的基本职能就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

?传播制度

大众传播媒介与政府的关系、媒介与社会群体和受众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社会规范体系。包括言论出版自由与权力问题、媒介所有权、职业道德准则等。

社会制度决定传播制度。

控制分析:指传播者对信息传播具有控制权,同时又受到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的制约。

因此,控制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

②考察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大众传播的外部控制因素: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社会主流价值理念的文化控制

?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

?四种报刊理论:

施拉姆、赛伯特和彼得森三人合著《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

1集权主义传播制度:

媒介必须为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国家的利益

政府有权事先对出版物进行检查

2自由主义传播制度:

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许可

大众传播应该追求多样化、多元化,反映代表多种不同的意见

新闻出版不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受强制

大众传播业要自由竞争、自由营业

在观点公开的市场上,真理和谬误同样得到保证。

3 社会责任传播制度

进入20世纪以后,传播媒介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所谓“观点的公开市场”的理念与实际的社会现状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没有涉及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

现代传播媒介要供给“真实、概括、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论述,它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现代传播媒介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现代传媒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

4 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传播业是党和政府进行革命斗争的工具

传播具有教育和改造人民思想的功能

所有的大众传播媒介归国家所有,不允许私营。

?四种报刊理论是冷战思维的产物,那么它必然不能涵盖两大阵营之外国家的所有情

况。因此,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一书中将媒介的规范理论分为三个乐章,即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和发展中国家。

?随后丹尼斯·麦奎尔在《大众传播理论:导论》中总结了六种媒介规范理论,在四种

报刊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发展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

?背景

社会的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普通民众利用媒介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同时媒介的垄断程度也更加严重,这就形成了民众与媒体之间的矛盾。民主参与理论正是在这以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反映了广大民众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失望和主动争取自身的传播权和媒介接近权的决心。

?强调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接近和使用权?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存在。

发展理论

?大众传播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己任,与国家相一致

?媒介的自由与责任两位一体,自由是受到限制的,必须满足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传播内容要优先传播本民族的文化,使用本民族的语言

?若涉及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国家有权对媒介进行审查、干预、限制和直接管理。

我国的传播制度

?两为方针: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媒介宣传模式:全党办报、全民办报;

?信息传播:党性原则;

?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运营模式: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

“把关人”理论

1卢因:

《群体生活渠道》首次提出“gatekeeper”这一概念。

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2

3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1959年,麦克内利在研究了国际新闻传播后指出,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守门人,如记者、编辑、总编等,并且最初的接收者也经常为其他人充当守门人。

守门行为也远不止是简单的选择或拒绝,因为中间人经常改变那些在运转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如删节、修改、与其他信息合并等)。

麦克内利把关链模式评述:

1)优点: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条有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

2)缺点:把每个把关人及其作用都等同了,不分主次

4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巴斯认为,麦克内利并没有说明不同的把关人角色之间的差异,也没有说明决定各选择点的重要性的条件。

巴斯认为,最重要的守门行为出现在新闻组织内部的新闻采集和新闻加工两个阶段。

把关人的三重角色:

–接受者

–守门者

–传播者

把关人的功能:

?检查功能

?加工功能

?评价功能

?导向功能

?桥梁功能

大众传播的把关标准:

?新闻传播的法规和政策

?新闻价值

?市场价值(如:收视率或销量等)

新闻价值要素:

1重要性: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和现象能否成为真正的新闻事实,最关键的一点是要看该事件或现象的重要程度,重要性是新闻价值的主要因素也是核心因素。

2显著性:

平常人+平常事= 0;

不平常人+平常事= 新闻;

平常人+不平常事= 新闻

不平常人+不平常事= 好新闻

3时效性

4接近性

5趣味性

媒介专业主义:

所谓媒介专业主义,指的是媒介从业人员所持有的一种职业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一种自觉服务公众的精神和态度。

核心理念有二:1客观性2公共利益至上。

媒介专业主义:

?信息的真实性

?信息的准确性

?对公众权力的捍卫

?对舆论的负责

?搜集和呈现信息的标准

?尊重信息来源

我国的媒介专业主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媒介专业主义缺乏的现状:

?传媒的编辑部门与广告、发行或经营部门的混岗

?传媒的栏目或节目与企业“合办”的现象相当普遍

?受贿封口

?假新闻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免费看节目和比赛,免费旅游,赶场拿红包等

?侵犯公民的各种隐私权

?偷拍偷录成风

?炒作明星绯闻和犯罪新闻

?没有人性的冷漠新闻

?虚假广告和低俗广告

第四章

大众传播的内容分析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在社会传播中,任何信息都携带着意义,而任何信息也都必须通过符号才能得到表达和传递。——郭庆光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要素。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产物。

传播学中的信息:信息,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信息社会:

一般认为,信息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日常生活和社会变迁愈来愈依赖于信息的开发、利用与共享的社会。

信息社会的特征:

文字信息与知识量急剧增长,形成所谓的“知识爆炸”;

信息的传递手段迅速发展,进一步消除了信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传播障碍,使全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

信息革命既是一场科学革命,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信息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资源。

信息爆炸

①新闻信息飞速增加

②娱乐信息急剧攀升

③广告信息铺天盖地

④科技信息飞速递增

①信息超载

②信息浪费

信息污染

①色情信息

②暴力信息

③失实信息

④图像信息

符号:是指任何可以作为某种事物意义标志的替代物,或者说任何为传递信息而用以指代某种事物意义的中介。

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包括语言与文字两种类型(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在所有符号中,人们日常的口头语言是最基本、最主要的。

语言符号包括语音形式、文字形式和语义内容(音、形、义),是人类传播最基本的结构化的符号体系。

1.语言的陷阱

语言可以表达实际事物,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会出现一些情况,对此如不注意便会导致传播的偏差,而这些情况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忽略,所以把它们称为语言的陷阱。

①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

②语言是有限的,而实际是无限的

③语言是抽象的,现实是具体的

2. 语言失当(语言误用)

①死线抽象(dead-line abstracting)

这是温德尔·约翰逊指出的一种用语毛病。指人们只在语言“抽象阶梯”的某一级上使用语言,把语言死钉在某一抽象水平线上,忽视各种人群和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把语言表达固守在某一类型、层次或水平线上,从而产生语言失当和不对称。

②忽视差异(误认为同一stereotyping)

指人们在使用语言表达事物时只顾整体的一致,而不顾个体的差异。

③非此即彼(估计极端化two-valued evaluation)

这是一种极端化的思维方式,它只看两个对立的极端,而不管两个极端之间一系列过渡性层次。

④自我投射(潜意识的投射)

指人们在用语言表述事物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认识投射到客观的事物上。

⑤语言与实际混淆

大众传播学考试整理

1. 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2. 五大先驱贡献与方法 拉斯韦尔(1)提出5W 模式 (2)内容分析法 (3)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 拉扎斯菲尔德(1)形成传播学的“哥伦比亚学派”(2)实地调查法 卢因(1)研究群体对于个体的影响 (2)提出来“把关人”的概念 霍夫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 “耶鲁学派” (1)控制实验法 (2)找到影响劝服效果的诸多因素 施拉姆 创办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教学机构 3.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的区别①研究内容 如何传播VS 为何传播 ②研究方法: 经验事实VS 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③研究取向: 只知拜佛VS 只想拆庙 5. 人类传播的基本原则 准确性 有效性 传播渠道与媒介的多样性 适时性 针对性 6. 人类传播的基本模式 5W 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发射器接收器 讯息 讯息 信 的 信源 信宿 噪源 号接收到信息

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7.人内传播的作用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8.人际传播(罗洛夫观点)罗洛夫观点: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自然需求 社会需求 9.大众传播功能 拉斯韦尔的观点: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监测环境 2、社会协调 3、传承遗产 10. (斯蒂芬森的“游戏说”)美国学者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 工具性的传播——个人工具 游戏性的传播——充实情绪 赖特”四功能说” 1、大众传播的监测社会功能 2、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功能 3、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4、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负功能:“麻醉精神”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 (1)电视人(2)沙发土豆(3)容器人 2、拟态环境与刻板形象 拟态环境定义:所谓拟态环境,换一种说法,就是新闻媒介所营造的舆论氛围.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方面是现实环境,一方面为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到的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浅析传播学经验学派讲课教案

浅析传播学经验学派

浅析传播学经验学派 大众传媒的兴起,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标志。自大众化报纸产生以来,特别是20 世纪初广播产生以来,大众传播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想敏锐的学者们的注意。在美国,一批学者特别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和霍夫兰等,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需要,运用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对大众传播开展研究,产生了一批开拓性的理论成果,初步确立了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开创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传播研究的经验学派传统。 一、经验学派的概念及特征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也是传播学中的传统学派,在广义上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与主要以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不同,而是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经验学派最大的特点是其研究方法,即以实用主义为目的,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经验性方法论与社会科学中的实证立场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意味着,当一种传播理论提出后必然紧接着一个不断验证的过程,通过验证必定使某一理论抑或因缺乏效度而受到摒弃或修正,抑或是受新材料、新方法的支持而得以确立或完善。这也是我们看美国主流传播学理论,凡重要的理论学说都会经历一个嬗变的过程的原因。如对于“议程设置”理论,随着时代发展,美国学者在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和修正,美国学者沃纳·赛佛林认为:“议程设置研究的新动向表明,‘新闻媒介不能告诉我们该怎样想,却可以告诉我们该想

大众传播学

网络时代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摘要:“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进入了真正的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也得到了复兴。网络传播带来的是人类传播史上一场空前深刻的革命,它同时为“适用于满足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拓展了空间。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网络时代受众播客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将“使用与满足理论”比喻为“自助餐厅”: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自助餐厅里的主角是受众,媒介只是为受众服务。也就是说,“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受众之间的一种趋向,这一趋向的核心主张是:受众成员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即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与书籍等,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的使自己的某些需求得到满足。① 一、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复兴 当家用电脑开始普及,互联网成为与传统四大媒介并列的传播媒介时,这些科技进步的成果也开始进入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复兴,也正是源于互联网的发展。 托马斯?鲁杰罗(Thomas Ruggiero)认为,“在每个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初期,使用与

满足总能提供一种最前沿的研究方法”。他提出了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提供了大量传播行为集合”的互联网的三个特性,供“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者考察: 1.交互性“极大地加强了积极地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核心概念”,因为大众传播中的交互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传播过程中参与者能够控制和在相互交流中改变角色的程度”,它赋予受众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2.去一体化是“媒介使用者从一个丰富的菜单中选择的能力……和传统的大众媒介不同的是,互联网之类的新媒介具有选择性,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 3.异步性意味着经由中介传递的信息“可以在时间上错开,电子讯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能够在不同的时间里阅读电子邮件,在各自方便的时间里达成交互。同时也意味着个体能够方便的发送、接收、储存、找回信息。一旦讯息数字化,个体对媒介的操纵性便有了无限可能,和使用传统媒介相比,个体拥有了更多的控制权”。 (二)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消解 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选择和使用的多样性与宽泛性,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变得无疆域性了,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新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与人们自由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限制着人们的自由。在对电视的评价上人们声称“大众是一群被动、消极、受电视蛊惑的‘文化傻帽(Cultural Dopes)’,而传媒则是统治者和阴谋家用大众宣传手段行使权力和愚弄世人的坏技术”②。尽管这样的评价有点极端,却昭示着受众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之间在媒介技术面前仅有一步之遥。 “使用与满足理论”旨在突出受众为不满足如何使用媒介,主动权应掌握在受众手上的。“网络的发明可以说是企图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获取信息的需要,因此,它是工具性的胜利,是技术的胜利。它强调的是形式,忽略掉的是内容,它用形式‘颠覆’了内容。”③正因为如此,受众更在形式的笼罩下流连忘返,在媒介文化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全球化的平台上乐此不疲,而忽略了自身感受。“使用网络连接的电脑或信息服务,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出于习惯,表明了电脑仪式化的使用方法,而不是选择特定内容,用于满足需要的方式。” ④可见,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而不予警惕的话,受众的主题地位就会受到一定的威胁,更不用说使用与满足的程度能有多大了。 二、“你”时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网络被认为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传播媒介,不但集中了多种媒介形式的特征,

传播学基础知识16讲_试题篇_

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二、名词解释 1、两级传播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2、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他一生中著有《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等30余本著作,创立了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等四所研究机构,培养了许多学生,是传播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三、简答 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中最为发达的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除了具备基本的社会、学科前提条件以外,还有其独特的社会、学科条件。 首先,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另外在战争时期, 政治家对传播媒介的依附更凸显出来。 其次,在经济上,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中唯一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强经济实力的国家。一方面,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国内、国际市场扩展,须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之中和以后日益壮大。大众传播业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再次,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一方面手中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促进社会繁荣;另一方面,媒介内容中的暴力、色情等严重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少年儿童。 (最后,在学术基础上,许多欧洲学者流亡美国,造成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和领域的繁荣,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直接导致了传播学这个边缘学科的诞生。) 2、试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集中在研究目的、研究焦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研究目的的差异:美国的传统学派的研究目的是要维护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因而实用性、经验性明显。而欧洲的批判学派是将传播活动臵于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利用对现存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存事实、促进社会变化,因而要对现有的状态进行分析、批判。 研究焦点的差异:由于传播学传统学派研究目的在于维护,在于实用,因而它的研究焦点就放在了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批判学派着重点在于宏观的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上。这与它希望找到变革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动力的出发点不无关系。 研究方法的差异:传播学传统学派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强调定性分析,注重思辩、

大众传播学二十九个重点概念

1、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与信息)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2、社会传播----特指社会传播,简称传播。既指社会信息的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运行。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3、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4、信息产业----是专门从事信息产品的加工、处理、传播和服务的产业。信息产业的发育和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际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尺。 5、符号----符号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是信息的物质载体。 6、信号----信号就是反映指示对象的特征,与指示对象之间存在着自然因果关系的一类符号。 7、象征符----象征符是通过人为约定的方式用作指示对象的代表,与指示对象建立起非必然性联系的一类符号。 8、意义----意义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它是客观事物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认知主体赋予认知对象的精神内容。 9、人内传播----也称自身传播,自我传播,内向传播。是发生在自身内部的信息传播过程,沉思默想及自言自语等都属于此类。人内传播是其他人类传播得以展开的基础,没有人内传播能力,任何形式的传播活动都无从进行。 10、人际传播----又称人际沟通,它是人类传播的主体。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而彼此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协调行为的社会活动。一般认为它有两种方式:面对面的交谈和通过中介进行的信息沟通,如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手段进行的交流。 11、组织传播----是发生在社会组织中的传播活动,其功能在于通过信息传递而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连为一个整体,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行和目标的有效实现。具体来说功能有四点: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12、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分解为四层含义:(1)为数众多的传播者(2)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3)人数众多的受传者(4)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 13、信息环境----就是由大众传播所建构的一个拟态环境, 14、大众传播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15、媒介控制----是指传播制度中通过某些环节或因素对传播媒介的传播行为进行约束和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 16、大众----是伴随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这种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分界点。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大众社会打破了以往传统社会的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原子式的存在,即大众。 17、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中信息的接受者,主要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

大众传播学研究论文纲要

大众传播学研究论文纲要 媒介分析 “medium/media”一词在英语中,意指不同事物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第161页提到:“一般来说,媒介是一种能使传播活动得以发生的中介性公共机构(agency)。具体点说,媒介就是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或提高传播速度的一项科技发展。” 媒介,是传承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物质载体。通过各种媒介,我们得以在先辈的基础上不间断地开发生存的工具、技术和知识,得以互相交流、促进。可以说,有了媒介,我们不再愚昧、孤立,活动不再限于狭小区域,视野不再局限于自身感觉;我们可以与亲朋好友联系,可以与古人的思想交会、碰撞,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同时,媒介已成为一种获取利润的产业,一种能够左右社会的因素。 如今,媒介越来越被定义为技术性媒介,特别是大众媒介。有时它用来指涉传播方式(如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等),但更常用于指涉使这些方式成为现实的技术形式(如收音机、电视机、报纸、影片等)。在几十年前,也许极少数中国人会清晰、完整地看到大众媒介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以及大众媒介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各种新兴媒介迅速崛起,伸向社会各个领域。因此,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社会发展过程,从既成的历史中梳理出有媒介参与的一条社会史线索。 本文主要从媒介的发展史、媒介的融合趋势以及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媒介进行分析研究。 一、媒介的发展进程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和文学的终结,人类就不能摆脱原始的动物传播状态;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等大量复制住处的科技手段的出现,就不可能有近现代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信息社会。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密切结合在一起。媒介的发展史可以从“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时代”五个阶段来研究。 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与岩画传播口语传播时代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口语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过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 题型: 一、名词解释(3, X6) 二、填空(2 ' X 6 ) 三、简答(10' X 3 ) 四、论述(20' X 2 ) 主要考点: 1、人类传播的几个阶段(P23—27) (1)口语传播阶段(局限性:转瞬即逝、距离限制、失真、中断、能量有限) (2)文字传播阶段 (3)印刷传播阶段 (4)电子传播阶段 2、传播学四大先驱: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五个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研 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三大功能说:环境监视联系社会传承遗产 心理学家卢因:团体动力学把关人理论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舆论领袖二级传播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研究传播效果 3、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之父传播学的创立) 4、拉斯韦尔5W模式(P5O)(直线模式) 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直线模式的缺陷:容易把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P44 P65) 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 (1)主我:意愿和行为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2)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6、趋同心理/行为(P82) 又称“从众心理”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7、集合行为(P84) 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产生的3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 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8、大众传播(P99) (1)大众传播的概念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1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1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1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1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9、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P100)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1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由各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大众传播理论研究

大众传播理论研究新传4班陈佳琪 2

目录大众传播理论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2.把关人理论 3.使用和满足理论 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5.沉默的螺旋理论 6.培养理论 7.知沟理论 8.大众传播的虚拟环境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作者介绍: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思想家。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他于1933年在加拿大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1934年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久到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文学方面的研究;1942年获得剑桥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其间出过许多巨著,主要著作有《机器新娘》(1951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在社会上有莫大的影响。于1980年12月31日去世。 产生背景: 麦克卢汉早期关于媒介的思想建立在他的导师哈罗德·亚当斯·英尼斯(Harold Adams Innis)的研究基础上。英尼斯与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文明的精髓,两人都认为历史是由各个时代占据地位的媒介引导前进的。 理论内容: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二)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1)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 (2)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四)地球村 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理论应用案例: 以印刷媒介理论为例,麦克卢汉如此分析印刷媒介的社会功能:由于印刷媒介“侧重于通过眼睛接收的信息而不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通过所有感官接收的信息,从而在我们同环境的关系中造成了不平衡。由于阅读和书写基本上是私人的活动而且涉及是又是抽象化的经验,它们因而使人们‘摆脱部落习惯’,把他们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一、根据受众选择性注意理论,传播信息应遵循的原则 从传播者如何适应受众的选择性注意考虑,传播媒介的信息要想具有吸引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易得性:所传播的信息必须能使受众以轻易的手段获得。 2、对比性:与环境中的其他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常常可以吸引受众。 3、报酬与威胁:受众能灵敏地感知和记忆那些有利于其需求和兴趣的信息;而对那些可能危及自身的警告性信息则会有特别的戒备。 二、大众传播的负功能,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P103) 三、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 人肉搜索”现象的积极价值 一是有利于个人情绪的平衡。封建臣民伦理强调的是民众的顺从,这一影响至今尚存。这使得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压抑个性,情绪抑郁。网络虚拟社会给个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表达的平台,人们可以以一个本真的自我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使现实社会积聚起来的不满得以释放,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德治与现实社会法治的结合。通常情况下,来自社会的道德监督的声音通常比较微弱,道德一向都以自律来发挥作用,然而两种方式的效果都较差。有了“人肉搜索”就有了“道德法庭”,这样就能使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社会更稳定。 “人肉搜索”现象的消极影响 “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人肉搜索”事件中,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人们在网络上的口诛笔伐,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对于被搜索对象的搜索一旦失去控制。“人肉搜索”超越了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容易成为网民集体演绎网络暴力非常态行为的舞台,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等相关权益,阻碍了“人肉搜索”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四、什么是集合行为?它的产生需要哪些基本条件(P84)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下的干扰与破坏。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五、培养理论的主要观点、意义(P204~P206) “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说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

最新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C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B .来电、来函C .反馈D .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对象D .传播发展 4.控制研究是对“ 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A ) A. 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

A.卢因 B.德弗勒 C.施拉姆 D.波特 6.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B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7.(C)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人内传播 D.大众传播 8下列(D)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A.施拉姆模式B .申农——韦弗模式 C.守门人模式D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9.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C)。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1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为研究对象 A.社会 B. 一切传播行为 C .心理D .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A) A.娱乐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B)来影响和制约舆 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15.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 A.《理解媒介》B .《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D .《传播与说服》 16.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 A.拉斯韦尔B .赖特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两级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的过程是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普通受众。也可以具体理解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及其影响不是一般认为的直接流向或者传达给普通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介,这里的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再由意见领袖传达给受众。这个理论是在4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 举例说在欧美换届选举中,一般选民们对于自己所要选择的政党的改变很少直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对于他们的选择起重要作用的反而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一般有关的信息和想法都是从某一个候选人那里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意见领袖那里,这主要是一个信息传达的过程,然后在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普通民众那里,这主要是人际影响的扩散。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态度形成、转变以及具体的行动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 它是由美国传播学家马尔科姆·麦肯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提出的一种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 大众传播可以为公众提供一种“议事日程”,也就是说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可以给那些“议题”分清轻重缓急,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社会上的某些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作突出报道,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以此来影响民众对周围世界的重要事件的判断。而且大众传播不能决定人们对这些事件的具体看法,也无法影响人们去想什么,但是可以通过那些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举例说,之前发生的“7·23”动车事故,全国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这次事故的相关追踪报道,在报纸和电视媒体上都是放在第一位报道的,这在第一时间就吸引了民众的重视,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而当时的其他一些事件就没有都不是那么地引人注意了。可见人们一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这些问题所确定的优先次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 沉默的螺旋理论: 它由诺埃勒-诺依曼提出的。认为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也可以说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力图避免由于自己单独持有的态度和想法而被孤立的处境。而且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时,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很少有人理会或被群起而攻之,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比如列举现实当中的例子:在A 和B同时选举班长时,在竞选前很多人认为A的获胜可能性比B大,这样的观点会影响到身边的其他人,那些原本保持中立或者是支持B的人会渐渐地认为A 更优秀或者是保持沉默,在最后投票的时候,A豪无意外地以绝对的优势当选了。 培养理论:

传播学题库有简答的.doc

B 、加强医患沟通D 、提局医疗技术 8道选择,4个名解,2道简答,1道论述 1、 以下哪项是非语言沟通:(B ) A 、口头 B 、音调 C 、书面 D 、图片 2、 患者患病心理过程的顺序是(A ) %1 谈判②否认③生气④抑郁⑤接受 A 、②③①④⑤ B 、③②①④⑤ C 、④②③①⑤ D 、②④③①⑤ 3、你认为处理好医患关系的根本是什么? ( A ) A 、良好的职业道德 C 、改善基础服务设施 4、 社区志愿者服务弘扬的是(A )精神 A 奉献、友爱、互助、团结 B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C 奉献、友爱、互助、创新 D 无私、友爱、互助、团结 5、 患者及家属的第一需要是(B ) A 生命安全需要 B 伤病相关信息需要 C 关爱和归属需要 D 高质量生存需要 6、 为什么会有部分人出现医闹现象? ( E ) A 、患者家属素质 B 、患者的信仰 C 、医生技术问题 D 、患者对疾病治愈的期望过高 E 、以上都是 7、 下列哪项不属于健康教育中常用的人际传播形式? ( D ) A 、小组讨论 B 、讲座 C 、门诊咨询 D 、广告宣传 8、《熊朵朵医患沟通案》中,院方认为孩了的主要死因是什么? ( B ) A 、脑水肿 B 、癫痫发作 C 、脑缺氧窒息 D 、吸痰抢救时的体位不对 1、 当患者显得很不冷静的时候,到他正好会触发他的暴怒。(B ) A 、抽烟 B 、碰触 C 、嚼口香糖或吃东西 D 、叹气 2、 焦点式提问的特点是什么(D ) A 、 患者回答起来,可能觉得不是很满足,即并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B 、 患者是主动的,可以把自己最担心的话题拿出来日由诉说,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极大 的满足。 C 、 收集患者信息来说是非常有效。 D 、 更加明确患者述说的内容,需要按照时间点或症状点来提问。 3、 如对一个因患高血压脑出血而昏迷入院的患者,医生首先应按什么模式加以处理? (B ) A 、“指导.合作”型 B 、“主动.被动”型 C 、“共同参与”型 D 、三者结合 4、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看出有效的沟通可以通过:(E )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1.什么叫传播?【名词解释】 所谓”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2.什么叫信息?【名词解释】 信息是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①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②与物质与能量并列,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③能够用来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3.什么是符号?【名词解释】 所谓“符号”,就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一个符号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它必须具有某种物质形式、它必须指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它必须被人们作为某种意义使用与承认。 4.什么是沉默的螺旋?【名词解释】 所谓沉默的螺旋就是说,大众传媒所表达的优势意见和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逐渐减少,合并形成了沉默的螺旋,其中表达优势意见或不愿表达异常意见的人数日益增加。 5.传播效果研究经历哪些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初,被称为“强效果论”时期;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被称为“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时期; 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被称作“回归强效果论”或“多元效果论”时期。

6.麦克卢汉提出的提论是什么?【简答题】 ①媒介即讯息。他认为,每一种“媒介”发出的“讯息”,都代表着或是规模、或是速度、或是类型的变化,所有这些,无不介入人类的生活。因此,这里的“讯息”,也就是技术特征。 ②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富有想象力的麦克卢汉认为,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五官的功能。 ③冷媒介与热媒介。所谓“热媒介”,就是具有“高清晰度”(指充满资料数据的状态)和“低参与度”(对受众而言)的媒介;“冷媒介”则相反。发展中国家是“冷”的,发达国家是“热”的;农村是“冷”的,城市是“热”的。 ④地球村。他指出,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与世隔绝而有利于地球村之外。 7.媒介的四种理论是什么?(书P108表格)(施拉姆) 这一著作由四篇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论文组成,总结比较了有史以来先后出现的媒介体制,试图研究“当今世界不同类型的传媒背后的哲学和政治学原理或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四种媒介理论,即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维埃全权主义理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媒介体制已不适用于传统的报业四种理论的分类了,特别是在那些发展中国家。不仅如此,自80年代以来,在社会主义国家,媒介功能和对媒介的控制也发生了显著而且连续不断的变化。 目前,就媒介的运行体制而言,世界各国的大众媒介大致可以划分为私有制、公有制和国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媒介体制不同,采用的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 通常,私有媒介采用股份制和董事会形式;公有媒介采用社会化管理方式;国有媒介采用政府领导方式。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 1、传播的定义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3、信息社会 所谓的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4、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5、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6、大众传播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填空题 1、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5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4、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5、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6、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7、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 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8、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题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 介系统的进程。 9、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0、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 11、信息社会具有的几个特点: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劳动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12、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务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务赋予的含义,是人类 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3、符号意义的分类: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1两个方面:欧洲源流美国源流 2现代传播学在美国的诞生 3(1)拉斯韦尔开创了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传播过程各要素的道路。他认为,一般的传播过程都包含了五个相互衔接的环节,即“5w’模式。(2)卢因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3)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两级传播以及“领袖舆论”概念(4)施拉姆1948年编辑出版了《现代社会的传播》,这是传播学领域的的一本教科书。 二 1 传播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人类信息传播历史与发展:(1)口头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网络传播时代 三 1。符号定义:符号就是指代、指称另一种事物的事务。2符号的形式被成为“能指”,符号内容为“所指”。美国符号学创始人皮尔斯把符号分为图象符号、标志符号和象征符号三种类型。(1)图象符号中能指和所指关系表现某种性质的共同性,即看起来或听起来具有某种相似性。(2)象征符号中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自然、必然联系,它之所以成为某种对象的再现体,完全由于某种规则或约定俗成的惯例。 3.图象符号。标志符号又称信号。 4.符号主要特性:任意性、约定性、组合性、传授性、跨越性 5.符码分为:(1)逻辑性符码(2)表现型性符码(3)再现性符码(4)呈现性符码 四语言符号系统 1。语言与实际矛盾: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语言是有限的,实际是无限的;语言是抽象的,实际是具体的。 2新闻语言的陈述方式:报道、推论、判断。 3。语言传播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对象性原则(3)情景性原则(4)时代性原则 五非语言符号系统 1。体语:体语是以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系统。体语包括:动态体语和静态体语。(1)表情和眼神(2)姿态和动作(3)触摸行为 2.视觉非语言符号:包括个人服装、化妆、使用物品,环境摆设和一些特殊图形等,这里指人体动作以外的视觉符号 3.听觉非语言符号:听觉非语言符号包括类语言和音响等类别。所谓类语言是指类似语言的符号,包括声音要素和功能性发声。(1)声音要素:涉及音调、音量、节奏、变

整合营销传播重点内容最终版讲课讲稿

整合营销传播重点内 容最终版

整合营销传播重点内容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一、近似文盲:传统的文盲是指无法阅读或理解书写资料的人,然而,今天的问题是,愈来愈多的人只能读一些文字,却无法理解简单的句子、片语或指示——他们是近似文盲。近似文盲的人缺乏把单字组合成有意义结构的能力。二、分众:顾名思义,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上,受众分属于不同的性别,年龄,学历,民族,职业,居住地等,在社会群体归属特征上,受众成员的个人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具体而言,分众观的核心内容是:(1)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远利益的复合体;(2)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3)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4)在大众传播的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理解上都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 三、接触:(卫军英)在整合营销传播中,接触指指品牌与相关利益群体趋向某个具体接触点上的行为和体验过程。 (舒尔茨)指消费者和潜在顾客接触品牌、产品类别等与厂商的产品或服务相关的市场活动所产生的经验,而且通过这样的经验,消费者可以获得资讯。四、关系行销:所谓关系营销,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实质是在市场营销中与各关系方建立长期稳

定的相互依存的营销关系,以求彼此协调发展。需遵循以下原则:主动沟通原则、承诺信任原则、互惠原则。 五、4C主张:4Cs分别指代Customer(顾客)、Cost(成本)、Convenience(便利)和Communication(沟通)。 Customer(顾客) Customer(顾客)主要指顾客的需求。企业必须首先了解和研究顾客,根据顾客的需求来提供产品。同时,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由此产生的客户价值(CustomerValue)。 Cost(成本) Cost(成本)不单是企业的生产成本,或者说4Ps中的Price(价格),它还包括顾客的购买成本,同时也意味着产品定价的理想情况,应该是既低于顾客的心理价格,亦能够让企业有所盈利。此外,这中间的顾客购买成本不仅包括其货币支出,还包括其为此耗费的时间,体力和精力消耗,以及购买风险。Convenience(便利) Convenience(便利),即所谓为顾客提供最大的购物和使用便利。4Cs营销理论强调企业在制订分销策略时,要更多的考虑顾客的方便,而不是企业自己方便。要通过好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来让顾客在购物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便利。便利是客户价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Communication(沟通) Communication(沟通)则被用以取代4Ps中对应的Promotion(促销)。4Cs营销理论认为,企业应通过同顾客进行积极有效的双向沟通,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