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8和9的认识》教学反思

《8和9的认识》教学反思

《8和9的认识》教学反思
《8和9的认识》教学反思

《8和9的认识》教学反思

《8和9的认识》这节课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这节课的讲授,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本节课的主题图具有供学生数数、抽象数概念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找一找8和9的东西,再引导学生按一定方位来叙述,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汇报过程中适时注入环保教育及热爱劳动的教育,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

不过在这里汇报时要让学生能说多少则让他说多少,不要出现一人一句式,同时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及习惯。

二、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生已有0~7各数的认识,认识8和9数字有所增大,在生活中具有8和9的例子多,让学生在学习8和9后再举例感受身边的数学,再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注意让学生把作品整理放进成长记录袋,使学生有成就感。三、创设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

课堂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教师能否提出探索性、创新

性的问题密切相关。在本节课中,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问题,如:怎样很快数出卡片上的点子?你有几种比法?你怎样比较A、B的大小?

应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8、9的认识这节课实验教科书仍然重视学生数概念的建立。在认数教学中,都要教数学的基数的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序数含义等内容。利用圆片的摆一摆,生活中的举例、借助直尺图、涂一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两圆的大小比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数感的培养。

另外,本节课主要体现在多元化的生生、师生评价。如在出示直尺图后,我让学生也来当当小老师,看着直尺上的数,向其他的小朋友提几个问题。学生在互问互答完以后,我会提醒提问题的学生,“你觉得他回答的怎样?”“把掌声送给××!”通过送掌声的活动,给学生以极大的鼓励,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整个课堂里充满了掌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评价能力的提高。

5.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是沪科版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运动和力,第五章主要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也就是动力学的内容。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接触和了解,这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同时由于本学期前几章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所以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能够运用分析力的知识来对运动情况进行分析,这也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提供了基础。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考虑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看似矛盾的两个实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进而按照历史的线索共同学习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对该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及得到的结论。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方面是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实验,进而分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得到结论,纠正错误观念。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小球在实验中不能上升到与释放位置的相同高度”,进一步思考如果斜面水平放置,小球在水平面滚动时会不会加速或减速,进而得出小球会匀速直线运动下去,从而证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使物体加速或者减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还通过flash演示理想斜面小球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加强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深化对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和实验方法的领悟。最后通过观看现实中的冰壶在冰面的运动,来体会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方面体现了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的特性,也就是惯性,另一方面提出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关于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的状态是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会改变,而运动状态的改变体现出来就是速度发生变化,因此在这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关于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部分同

8和9的认识(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8和9的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盖尾斜尾小学方元彬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P53~55页《8和9的认识》教学目标 :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建立8和9 的数感,体会8 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 和9 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 和9的序数含义.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爱护花草树木的热情. 教学重点: 知道8和9的含义. 教学难点: 8和9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教具准备: 主题图圆片卡片计数器直尺水彩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卡片抢答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8和9的认识) 二. 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 1.观察主题图. 师: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它们各有多少个?先自己数一数,说一说。 生:(兴致勃勃地用手点数着,一边数一边说) 师: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生:我看见了8棵大树。 师:你是怎样数的? (师生一起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数1、2、3、4……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大树图片,并板书8。按上面的方法学生继续数出8个小朋友、8朵鲜花、9个人、9盆花、8个大字、9只蝴蝶,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图片,写上数字。说的好的小朋友每人奖给一朵小红花。)师:图上的老师和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他们在劳动。 生:他们在整理花坛。 生:他们在为学校做贡献。 师:在他们的努力下,花坛及周围的环境美吗? 生:(齐)美! 师:是的,环境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积极地为学校做贡献,那么我们的校园也会越来越漂亮!让我们一起努力,好吗?(领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8个大字)生:(齐)好! 师:聪明的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幅图上事物的数量都是几和几?生:8和9。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8和9. 2. 动手摆8和9 教师:你们可真有办法!那咱们来比一比谁会数圆片,好吗?请小朋友拿出8个小圆片,摆一摆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学美术_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自然界形象与艺术作品中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体验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现鱼的外形特点和花纹特点,领悟突出主体,画面饱满的绘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学生关爱大自然的意识,培养学生大胆创作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美术知识进行自由大胆的表现,突出特征,把鱼画大。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遨游海底世界,你瞧,是谁朝我们游过来了,原来是小鱼尼莫。尼莫来到海底世界看到了很多又大又漂亮的鱼,其实他自己啊也有一个小愿望,尼莫也想像他们一样变得又大又漂亮,你们愿意帮帮尼莫吗? 二、讲授 你们会画鱼吗?我们可以用哪些形状来画鱼呢?在同学们的帮 助下老师完成了这条大鱼。没错,要想画鱼这几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鱼鳍,又分为背鳍,胸鳍,尾鳍等,他可以帮助鱼类保持身体平衡。 原来画鱼还是很简单的,可是孩子们,你会画大鱼吗?怎么样才

能把鱼画大呢?下面在你的纸上尝试一下画一条最大的鱼。(教师巡 视并修改)你看老师这里有一条鱼,他算是大鱼吗?为什么不算呢?这样呢?(在纸上不断放大鱼)。原来让你的鱼占满画面就会看起来 比较大, 这是一幅农民画《戏鱼》,你觉得他是一条大鱼吗?说说你的理由?(生回答)谁能上来圈划一下除了大鱼之外还画了哪些东西,正是有了这些参照物和鱼作对比,才显得鱼更大了。原来要想让你的鱼看起来比较大,还可以给它添加一些参照物啊。 那来看看老师这条鱼我们可以给他添加点什么作为参照物呢?(老师拖拽显示)你瞧,我们既占满了画面,又添加了参照物,这真是一条大鱼啊。我这又有一条鱼,咱们平时常见对吧,你来对比看看,这两条鱼哪一条更加好看呢?对啊这条鱼颜色鲜艳,还有好看的花纹,当然会比较漂亮,我们又学了一个小秘诀,想让你的鱼更漂亮那就给他添加点花纹装饰吧。 一群漂亮的小鱼向你们游过去了,请同学们投票选出你最喜欢的小鱼,跟大家分享一下你觉得他哪里好看了? 你看这条小鱼空荡荡的,谁想试试给他添加点花纹呢?老师把需要你们帮助添加花纹的小鱼发送到平板上,收到的同学就开始画吧,找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一下试试? 其实啊,我们可以给小鱼添加的花纹还真不少,来看看吧。 让我们用思维导图一起来看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什么?老师这 里有两道题,请同学们快速在平板上做答。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内容由阻力对物体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个部分组成。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练习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他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后看,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力有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是学生对于其真正的含义还没有正确理解。尤其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理解不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展示,让学生对理想情况有所了解,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实验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想情况下阻力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理想情况下的实验,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得出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中更多的和惯性有关的现象。使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 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三、课堂中教师表达的过多,语言不够简练,学生表达

人美版小学一年级美术上册《谁画的鱼最大》精品教案

《谁画的鱼最大》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分析农民画中的鱼和自然界中的鱼的异同,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画一条漂亮的、充满画面的大鱼。 二、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2、能大胆的作画,画一条大鱼,充满画面。 3、在艺术创作中树立关爱大自然的意识,培养学生大胆创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并充满画面的大鱼。 (二)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表现创造,突出特征,把鱼画大。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猜谜导入 过渡语: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是我们人类的好伙伴,想知道它是谁吗?请大家猜个谜语:摇摇头,摆摆尾,一串水泡吐出嘴,水泡水泡水里游,那是他的小皮球。 2.板书课题 过渡语:瞧,小鱼泡泡来了,他还带来一群好朋友呢!今天我们就走进热闹的海底世界,学一学,比一比谁画的鱼最大。板书课题:《谁画的鱼最大》(二)讲授新知 1.欣赏图片,分析自然界中的鱼 过渡语:茫茫的海洋里住着各种各样的鱼,让我们跟随小鱼泡泡一起到美丽的海底世界去看一看吧!

(1)鱼的外形、结构特点 过渡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中出现了哪些不同形状的鱼呢?鱼是由哪几部分组成?鱼的外形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方形、棱形、半圆形。鱼身体可以分为,鱼头、鱼身、鱼尾、鱼鳍。 (2)鱼身上花纹的特征 过渡语:这些鱼身上的花纹非丰富多彩,让我们去找一找。花纹主要由点、线、面组成,排列有序。 2.欣赏图片,分析艺术作品中的鱼 过渡语:我们来欣赏一张农民画家张芝兰的艺术作品《戏鱼》。比一比,它和自然界中的鱼有什么不同?农民画中的鱼色彩更加鲜艳,线条更加丰富、工整。 3.欣赏学生作品,启发构思 (1)比一比 过渡语:这两张作品你们更喜欢哪张,为什么?(一张鱼画的大,另一张鱼画得很小) (2)看一看 过渡语: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你们同龄小朋友的作品,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些作品给你什么启发?鱼是这张画面的主体物,画得大醒目。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这条大鱼装饰的更加美丽、生动! 4.教师示范 步骤: (1)画形状定结构 过渡语:勾画出一条充满画面的大鱼的外轮廓。 (2)装饰花纹 过渡语:用点、线、面装饰鱼身上的花纹。 (3)着色 过渡语:色彩要鲜艳、丰富。工具用油画棒、水彩笔可以。 (三)艺术实践 过渡语:欣赏了那么多的优秀作品,你想画什么样的鱼?

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8.2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程春涛 《二力平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走下讲台,听到同行们的赞扬:“好”,学生的心声:“这节课时间过得太快了”。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向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今天刚学习明天可能就给忘了,总是弄不清楚。 在授课中,我以讲台上静止的书本为例,讲解二力平衡。为了避免与相互作用力的混淆,对书本进行了受力分析,得出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的结论,学生是理解了。但测试时,一但遇到选择题中有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等选项时学生还是混淆这两个问题。为此,在进行试卷讲评时,我换学生自己为受力的研究对象,当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所受到的各种力,进行受力分析,并且将各个力进行比对,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力是二力平衡,哪些力是相互作用力; 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趣味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拔河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动感情趣中进入物理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8和9的认识》

“8 和 9 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8 和 9 的认识”。 【课标要求】1. 经历从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 内数(8 和9)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 置;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 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2.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 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材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 0—7 各数,在学习数的认识上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基础和经 验基础。本节课将继续学习 8 和 9 两数的认识,对数数、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序数含义、写数 字进行训练。本节课的学习将为下节课学习数的组成、运算做知识准备,继续为认识数 字 10、认识 11—20 各数做学习经验的贮备。 主题图:教材安排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主题,其意就是让孩子通过数途中的事 物认识 8 和 9 的基数意义,初步感受8 和 9 之间的联系。同时联系现实生活,渗透环保教育。 图中花坛两边的树、花坛中的花、黑板上的字数量是8 的物体,学生和老师的人数、花 盆和蝴蝶的数量,让学生形成9 的数量。 接下来摆学具的安排,先摆8 个学具,再摆9 个,加深学生对8 和 9 的关系的认识。再 通过计数器、直尺图以及点子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7、 8、 9 之间的大小关系,体会数的顺序。 为了区分8 和 9 的序数和基数意义,教材安排了12 生肖中前9 个小动物,在原有知识基 础上通过圈画,继续建立序数和基数的意识。最后安排了8 和 9 的书写,通过书写示范,使 学生弄清8 和 9 的写法,利用描虚线巩固数字的写法,最后放手让孩子利用空格自己书写。 【学情分析】第三单元已经学习了1— 5 各数的认识,本节课前还学习了 6 和 7 的认识, 学生在学习认识数上已经积累了充足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所以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有 一定的观察能力,基本可以准确的找到主题图中关于数字8 和 9 的事物,也能正确的比较7、8、9 的大小。容易出错的可能会出现在区分序数和基数上,针对这一点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采取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示范提问、同桌互相提问的方式巩固知识,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 学习中解决问题,攻克难点。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字的过程,掌握数数的方法,观察发现7、8、9 之间的大小关系,区分8 和 9 的序数和基数的意义。 2.参与看一看、数一数、画一画、拨一拨、找一找、比一比的数学活动,建立数感、渗

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教案

《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 桃南小学:任丽红 课题:谁画的鱼最大教时: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敢于充满画面大胆作画的习惯,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了解自然界的鱼与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鱼的异同,初步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 本课欣赏部分选择农民画和自然界中的鱼的图片,选择农民画《戏鱼》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农民画色彩鲜艳,装饰性强,表现手法夸张。《戏鱼》这幅作品采用了民间常用色和具有民间特点的花纹图案。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惹人喜爱。书中第十页自然界的鱼的图片作为欣赏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用自然界的鱼农民画中的鱼进行对比,发现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初步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目标 知识: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技能: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情感: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充满画面的大鱼。 难点:自然界中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鱼有什么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鱼画大。 四、教学准备

教具:相关的农民画图片、画册,海洋鱼类录象。 学具:相关鱼类图片、水彩笔 五、教学过程

四.预期效果 刚刚步入小学的他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绘画方法及涂色,但他们还没有学会大胆尝试满幅作画,对整幅画面的设计还没有进行训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除了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之外,他们会知道自然界中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鱼的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鱼画好,及尝试画满整幅画面的画。懂得了装饰画的概念。

初中物理_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8.2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 、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用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让学生领略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设施 钩码、细绳、小卡片、两端带定滑轮的长塑料板一块、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指名学生说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教师:片中的吊灯、轮船、跳伞运动员、潜水艇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时,才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物体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呢?

3.讨论并提出猜想。 4.师: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请你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来探究。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一)平衡状态 其实这与牛顿第一定律并不矛盾,这涉及到力的平衡问题。物体虽然受到力,但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为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1.探究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上台操作,台下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分四步进行) (1)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不同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砝码多的一方运动。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静止不动(平衡状态)。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a.静止的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大小相等时才可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2)用手按住卡片不动,把两端的砝码挂在同一侧,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受力方向运动。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b.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方向相反才能静止。 (3)在两盘中加相等的砝码,使卡片静止,用手旋转卡片至某一角度,使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可以看到:卡片旋转,不能平衡。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c.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才可能静止。 (4)用剪刀把卡片剪成两块小卡片,用手按住,保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可以看到;两卡片都不能静止。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d.“二力平衡”指的是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2.学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3.学生举出生活中物体受两个力而平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哪两个力平衡。 4.回放引入⑴中,请学生分析直升机跳伞员、充气船、运动员、杯子受到的哪些力的作用?并画出物体受到平衡力的示意图。

小学美术《谁画的鱼最大》教案

小学美术《谁画得鱼最大》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设计得主要目得就是让学生能大胆作画,敢于自己得想法运用到画面中,且将主体物表现得更加丰满。并且学生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通过视频,图片展示引导,对鱼得形状、特征进行深入探究,更加了解大自然中得鱼与小学生手中描绘得鱼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初步感受到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得表现宽度与深度,也使得学生得综合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得提高。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大胆作画,把普通鱼儿尽可能表现得充满画面,造型与花纹也都更加别致,赋予想象力。 让学生了解到美术作品表现形式多样,从而感受到生活处处就是美景。养成仔细观察生活得习惯与与对大自然得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鱼得形状与特征,运用所学知识,画一条漂亮且充满画面得大鱼。 教学难点: 如何在刮画纸上运用流畅而圆滑得线条把美丽得鱼儿

表现得充满画面与造型别致。 教学准备: 教学、各种鱼示范作品、刮画纸、木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师:小朋友,您们见过大海吗?那老师就特别想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您对大海得感受。这个同学大胆得说了自己对大海得感受,也特别准确,说明这个同学平时就就是就是一个爱观察得好孩子。我们一块给她鼓个掌好不好?那老师就想请同学呢闭上眼睛,听听老师对于大海得感受:大海呀,可蓝可蓝了,一眼望去,根本瞧不到边,就好像她与天地都融在了一起。在蓝蓝得海面上,不时还会有雪白得帆船与轻巧得海鸥掠过,简直就是美极了。透过平静得海水,海底就更显得神秘而梦幻:这里有漂亮得珊瑚,美丽得贝壳,可爱得鱼儿等等,正就是这些美丽得景象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得海底探险者。大家说海底美不美呀?既然海底世界那么美,那老师今天也带着大家一起去海底世界探探险,好不好?那我们一块去美丽而梦幻得海底吧,师生共同观瞧海底景象视频师:好了,我们从美丽得海底世界探险回来了。老师发现我们得同学在欣赏海底美景时特别得认真,说明大家真得就是非常喜欢美丽得大海,可爱得鱼儿,对不对?瞧!一群美丽而可爱得鱼儿也专门从海底游到了我们班来啦,因为它太喜

人教版小学数学《8和9的认识》

“8和9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8和9的认识”。 【课标要求】1.经历从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8和9)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2.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材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0—7各数,在学习数的认识上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本节课将继续学习8和9两数的认识,对数数、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序数含义、写数字进行训练。本节课的学习将为下节课学习数的组成、运算做知识准备,继续为认识数字10、认识11—20各数做学习经验的贮备。 主题图:教材安排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主题,其意就是让孩子通过数途中的事物认识8和9的基数意义,初步感受8和9之间的联系。同时联系现实生活,渗透环保教育。 图中花坛两边的树、花坛中的花、黑板上的字数量是8的物体,学生和老师的人数、花盆和蝴蝶的数量,让学生形成9的数量。 接下来摆学具的安排,先摆8个学具,再摆9个,加深学生对8和9的关系的认识。再通过计数器、直尺图以及点子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7、8、9之间的大小关系,体会数的顺序。 为了区分8和9的序数和基数意义,教材安排了12生肖中前9个小动物,在原有知识基础上通过圈画,继续建立序数和基数的意识。最后安排了8和9的书写,通过书写示范,使学生弄清8和9的写法,利用描虚线巩固数字的写法,最后放手让孩子利用空格自己书写。 【学情分析】第三单元已经学习了1—5各数的认识,本节课前还学习了6和7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认识数上已经积累了充足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所以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基本可以准确的找到主题图中关于数字8和9的事物,也能正确的比较7、8、9的大小。容易出错的可能会出现在区分序数和基数上,针对这一点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采取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示范提问、同桌互相提问的方式巩固知识,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攻克难点。 【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字的过程,掌握数数的方法,观察发现7、8、9之间的大小关系,区分8和9的序数和基数的意义。 2.参与看一看、数一数、画一画、拨一拨、找一找、比一比的数学活动,建立数感、渗

8和9的认识教案44507

8和9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具体事物的量理解8和9的含义,知道0~9的数序,并会比较0~9几个数字的大小. 2,通过摆一摆,记一记,比一比等活动能够有序地写出8的组成,并以此类推有序地写出9的组成.体验从无序到有序的思维活动过程.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 4,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和尝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1,理解8和9的含义. 2,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学难点】 有序地写出8和9的组成. 【学具准备】 每人9跟小棒 每人练习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 出示校园照片) 谈话:我们的校园环境特别优美,我们要保护校园环境. ( 出示主题图) 瞧!有几个小朋友就这么做了. 二,探究8和9的含义 (一)数数 1,总体感知 问:图上小朋友在干什么图上有什么各有几个你是怎么数的 2,认识8 (1)感知8个事物:整理课件出8个事物 (2)用点子图表示8个事物 (3) 用数字"8"表示8个事物和8个点子 3,认识9 (1)感知9个事物:课件整理出9个事物 (2)用点子图表示9个事物 (3) 用数字"9"表示9个事物和9个点子

( 二)举生活中的例子 在生活中8可以表示什么 9可以表示什么 ( 三)书写8和9 ( 四)0~9各数的顺序 1,在计数器上表示8和9 2,直尺上表示8和9 (五)比大小 7 ○ 8 8○9 8 ○ 7 9○8 (六)序数和基数 一共有几张笑脸 把左边的八张笑脸圈在一起, 给从左数第九张涂上颜色. 三,探究8和9的组成 (一)8的组成 1,8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发 2,要求 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摆一人记录. 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5,学生判断改正 6,观察比较 (1)哪种是按顺序记的按怎样的顺序 (2)按这样的顺序记有什么好处 7,重新有序记录在作业纸上 8,读一读,记一记 (二)9的组成 1,写出9的组成(有困难的可以边摆边记) 2,汇报整理 3,读一读,记一记 (三)巩固应用 1,师生对口令 2,同桌对口令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表格式)

案例名称谁画的鱼最大 科目美术教学对象教师 课时 1 一年级苗新永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敢于充满画面大胆作画的习惯,认识鱼的形状特点,了解自然界的鱼与美术作品所表现的鱼的异同,初步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2、技能目标:能大胆的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用自然界的鱼与农民画的鱼进行对比,发现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初步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并充满画面的大鱼。 2、教学难点:自然界中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鱼的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鱼画大。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位朋 友,它是我们人类的好伙伴,想知道他是谁吗? 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大家一起来猜猜它是谁? 好,现在,就请你们仔细听谜语: 摇摇头,摆摆尾, 一串水泡吐出嘴。 水泡水泡水里游, 那是它的小皮球。 2、你们真聪明!瞧!小鲤鱼泡泡来了,它 还带来了一群好朋友呢!(课件出示小鱼在海底 水藻间游来游去的情景,配以海浪声) 3、鱼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大海是它的家, 我们每个同学爱护鱼类的同时,也爱护它的家。 今天这个海底世界可热闹了,因为要举行一场比 赛,小鲤鱼泡泡来邀请小朋友去参加比赛的!课 件出示课题:《谁画的鱼最大》。 猜谜语 欣赏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

《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大自然中的形象鱼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2、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充满画面的大鱼。 教学难点: 自然界中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鱼有什么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鱼画大。 学情分析: 学生画鱼并不困难,但是如何把鱼画大画的漂亮,会使一些学生感到困难。 教法:引导启发、演示。 学法:观察、讨论、交流、学生自主实践。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海底鱼类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引入课题,板书:《谁画的鱼最大》 三、讲授新课 出示课件 (一)观察鱼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头、躯干、尾巴,鱼鳍) (二)观察分析鱼的形状(有椭圆形、三角形、方形等等) (三)分析鱼的花纹、颜色(花纹多样、色彩斑斓) (四)游戏:比大小 1、教师出示一条鱼,问:这条鱼大吗? 2、在同一画面出示一条大鲨鱼,再问:现在哪条鱼大?哪条鱼小? 3、在同一画面上继续出示一条小鱼,继续问:哪条鱼最大?哪条鱼最小?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才知道物体的大与小。 (五)欣赏美术作品中的鱼 1、观察分析农民画《戏鱼》

讨论分析造型、色彩、花纹图案。 小结:比较自然界中鱼与美术作品中鱼的不同,得出: 形状(夸张、变形) 花纹(突出、更形象具体)不同 颜色(鲜艳、美观) (六)添画背景 神秘的海底还会有些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水草、小石头、沉船等等。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一)作业要求:运用丰富的色彩和花纹,画一条美丽的鱼,比一比谁画的鱼最大。 (二)教师演示作业步骤: 1、画鱼的外形(大) 2、添加花纹(点、线) 3、添加环境(小鱼、水草、潜水员等等) 4、涂色(漂亮) 五、欣赏讲评。 1、分组比谁画的鱼大,谁颜色花纹涂的漂亮。 2、找一条画的小的,讨论如何把小鱼变成大鱼。 3、回顾本课新知,让学生谈本课自己学到了什么。 4、课后拓展:鱼的形状和鱼的图案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应用,请大家回去以后仔细观察,多多发现,下节课我们再来说一说。 板书设计 谁画的鱼最大Array步骤:Array 1、画鱼的外形(大) 2、添加花纹(点、线) 3 4、涂色(漂亮)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作者:————————————————————————————————日期:

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是沪科版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运动和力,第五章主要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也就是动力学的内容。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接触和了解,这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同时由于本学期前几章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所以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能够运用分析力的知识来对运动情况进行分析,这也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提供了基础。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考虑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看似矛盾的两个实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进而按照历史的线索共同学习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对该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及得到的结论。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方面是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实验,进而分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得到结论,纠正错误观念。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小球在实验中不能上升到与释放位置的相同高度”,进一步思考如果斜面水平放置,小球在水平面滚动时会不会加速或减速,进而得出小球会匀速直线运动下去,从而证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使物体加速或者减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还通过flash演示理想斜面小球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加强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深化对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和实验方法的领悟。最后通过观看现实中的冰壶在冰面的运动,来体会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方面体现了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的特性,也就是惯性,另一方面提出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关于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的状态是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会改变,而运动状态的改变体现出来就是速度发生变化,因此在这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关于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部分同

8和9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建立;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爱护花草;教学重点:知道8和9的含义;教学难点:8和9基数和序数的区别;教具准备:课件、卡片、计数器等;一、游戏导入:; 1、小游戏:;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建立8和9 的数感,体会8 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 和9 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 和9的序数含义。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爱护花草树木的热情。 教学重点: 知道8和9的含义。 教学难点: 8和9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教具准备: 课件、卡片、计数器等。 一、游戏导入: 1、小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是“谁是顺风耳”,老师拍手请你们仔细听,并在心里默默的数,待会儿告诉我我拍了几下。(教师拍手8、9次,让学生猜一猜。) 师:小朋友听得真仔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8和9。(板书)加上点鼓励的话 (开课可以,直奔主题) 二、创设情景: 1、观察主题图,点数事物的数量。 师:小朋友们表现得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请大家看一幅美丽的图画,大家想看吗?生:(齐)想!(课件出示教材50页主题图) 师: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它们各有多少个?先自己数一数,和同桌说一说。师: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生:我看见了8棵大树。 师:你是怎样数的? (师生一起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数1、2、3、4……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大树图片,并板书8。按上面的方法学生继续数出8个小朋友、8朵鲜花、9个人、9盆花、

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及反思

《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大自然中的形象鱼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2、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充满画面的大鱼。 教学难点: 自然界中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鱼有什么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鱼画大。 学情分析: 学生画鱼并不困难,但是如何把鱼画大画的漂亮,会使一些学生感到困难。 教法:引导启发、演示。 学法:观察、讨论、交流、学生自主实践。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海底鱼类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引入课题,板书:《谁画的鱼最大》 三、讲授新课 出示课件 (一)观察鱼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头、躯干、尾巴,鱼鳍) (二)观察分析鱼的形状(有椭圆形、三角形、方形等等) (三)分析鱼的花纹、颜色(花纹多样、色彩斑斓) (四)游戏:比大小 1、教师出示一条鱼,问:这条鱼大吗? 2、在同一画面出示一条大鲨鱼,再问:现在哪条鱼大?哪条鱼小? 3、在同一画面上继续出示一条小鱼,继续问:哪条鱼最大?哪条鱼最小?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才知道物体的大与小。

(五)欣赏美术作品中的鱼 1、观察分析农民画《戏鱼》 讨论分析造型、色彩、花纹图案。 小结:比较自然界中鱼与美术作品中鱼的不同,得出: 形状(夸张、变形) 花纹(突出、更形象具体)不同 颜色(鲜艳、美观) (六)添画背景 神秘的海底还会有些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水草、小石头、沉船等等。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一)作业要求:运用丰富的色彩和花纹,画一条美丽的鱼,比一比谁画的鱼最大。 (二)教师演示作业步骤: 1、画鱼的外形(大) 2、添加花纹(点、线) 3、添加环境(小鱼、水草、潜水员等等) 4、涂色(鲜艳、美观) 五、欣赏讲评。 1、分组比谁画的鱼大,谁颜色花纹涂的漂亮。 2、找一条画的小的,讨论如何把小鱼变成大鱼。 3、回顾本课新知,让学生谈本课自己学到了什么。 4、课后拓展:鱼的形状和鱼的图案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应用,请 大家回去以后仔细观察,多多发现,下节课我们再来说一说。 板书设计 谁画的鱼最大 教师演示步骤: 2、添加花纹(点、线) 3 4、涂色(漂亮)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目的旨在于训练学生敢于充满画面大胆作画的习惯,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了解自然界的鱼与美术作品所表现的鱼的异同,初步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我在教学构思中,针对学生的认知

《8和9的组成》教学设计

《8和9的组成》教学设计 课题:8和9的组成教材版本:人教2011课标版 学科年级:一年级上册学时:1课时 教材分析:8、9的组成教材在编排上比6、7的要求略高一些,首先要求学生自己去摆出8和9的组成,其次8和9的组成都只给出了一部分,另一部分则要求学生通过联想去推出,特别是9的组成要求学生看到一组,马上想到另外一组组成,并且要求明显高于6和7的组成。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7以内的加减法和8、9的认识基础上安排的,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孩子们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有少部分孩子接收新知识较慢。因为刚步入小学,孩子的注意力保持时间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竞争性评价机制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去理解并掌握8、9的组成。2.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认识并掌8和9的组成。 3.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正方体9个 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激趣导入: 男女生派一名代表比赛做题看谁做的又快又准确。 (多媒体技术应用:此处应用鸿合白板的显隐功能出示计算题,再应用了书写功能) 预设学生活动:男生、女生各派一名代表上多媒体写答案。 2、猜一猜: ①一个数比9小,这个数可能是几? ②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朋友,看一看它们两个是谁啊?(多媒体出示熊大熊二图片)。今天熊大熊二给你们带来了几颗糖果做为礼物,想知道有几颗吗?那老师告诉你,它比9小,又比7大,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预设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进行回答。 3、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8和9,而且还学会了8和9的写法。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8、9,了解8和9分别是怎样组成的。(板

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教案定稿版

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 教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 桃南小学:任丽红 课题:谁画的鱼最大教时: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敢于充满画面大胆作画的习惯,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了解自然界的鱼与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鱼的异同,初步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 本课欣赏部分选择农民画和自然界中的鱼的图片,选择农民画《戏鱼》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农民画色彩鲜艳,装饰性强,表现手法夸张。《戏鱼》这幅作品采用了民间常用色和具有民间特点的花纹图案。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惹人喜爱。书中第十页自然界的鱼的图片作为欣赏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用自然界的鱼农民画中的鱼进行对比,发现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初步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目标 知识: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技能: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情感: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充满画面的大鱼。 难点:自然界中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鱼有什么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鱼画大。 四、教学准备 教具:相关的农民画图片、画册,海洋鱼类录象。 学具:相关鱼类图片、水彩笔 五、教学过程

四.预期效果 刚刚步入小学的他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绘画方法及涂色,但他们还没有学会大胆尝试满幅作画,对整幅画面的设计还没有进行训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除了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之外,他们会知道自然界中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鱼的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鱼画好,及尝试画满整幅画面的画。懂得了装饰画的概念。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伴随着我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比武的落幕,我们也顺利完成了教书以来的第一堂公开课,反思这堂课,我认为是我走向讲台后最难上的一节课,课上的不是很精彩,有遗憾,然而回味这份遗憾,也觉得不只有遗憾,更多的是内心的收获。课后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备课 得之要上这堂课的时间是星期六上午,而我呢,幸运的被安排在了第二个星期二上午去上课,也就意味着我有将近三天的时间去做充分的准备。在课前我也一直努力做着各方面的准备,参考了多份成熟的教案以及PPT教材,还下载了网上的一些前辈的课去认真的听,因此,在教案上又吸取一些新的思想,对于一些有疑惑的方面,在星期天又抽空请教了下钱老师,最后觉得差不多了定下初稿,由于这堂课演示内容比较多,需要用到PPT,于是又在电脑上下载了多份PPT,把可以引用的内容引用进来,根据自己的教案做了一份配套的PPT,当然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还在星期一的时候自己找了个空教室自己给自己讲了两遍,感觉语言组织方面应该没啥问题了,时间把握也差不多,而且在准备过程中,我也没有忘记学生是活的,在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总有你意想不到的,于是在我的教案中也有一些预设内容。至此我认为在课前的准备已经很充分了,甚至有些得意,觉得只要照着这样上下去,一定是一堂不错的课。然后后来听了郭老师的课后才发现,自己的备课上还是有不少不到位之处。我的备课只做到了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全面,而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问题上简直是做的太普通了,以后在这方面一定要多下功夫去钻研,怎样将重难点问题讲的更深刻,我想这才是一份教案中最灵魂的东西。 二.上课 有人说“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极具现场性的,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有人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者,起着引导作用,而学生是主体,他们才是这个舞台的真正舞者。我在课堂上做了不少演示实验,有的是当场演示,有的是PPT演示,学生们听的还算有兴趣,课堂基本上是按照我教案上的思路上下来的,总体感觉还算顺利,时间把握也恰到好处。然而本节课最大的遗憾之一却是来自课堂设计本身,这个只有在上完课后才能发现问题,学生的参与面太小,当然这也由于实验器材和时间的限制。留给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而我讲的却太多,整个过程的活动设计还需要思考,但仍因教学内容太多,进度太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可能是最大的遗憾吧。我想有些活动下次可以先安排学生课前分组完成。 三.思考 有人说磨刀不误砍柴功,一节好的可课堂必然是有一个充分的备课的,以后在备课方面呢我还要多跟师傅学习,多学习教案深处的内容,而不是表面的皮毛;也有人说,课堂是一个艺术的舞台,那学生就是这舞台上的舞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在最佳的状态下尽情发挥。如何做到让学生都乐于发挥呢?这更是是值得我深思的,作为这个舞台菜鸟级的指挥者,我欠缺的不只是经验还有有对舞台的掌控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