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摘要:传统古音学自吴?3 ?创至今已历经千年,期间

音韵学名家辈出,使古音学理论一步步走向完善,本文特从上古音的古韵分部、声母系统、声调三个方面对上古音的研究历史做简单的梳理,整理出传统古音学研究的大致发展脉络。

所谓上古音是指周秦时期及前汉时期的音系系统,由于

那个时期无韵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归纳《诗经》用韵,同时对《切韵》音系进行离析。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利用先秦的韵文材料《诗经》《楚辞》及其他群经诸子散文的用韵,还有以《说文》的谐声系统、训诂材料及方音材料、域外对音材料等作为旁证来推测古代的发音。

1上古汉语韵部真正的古音学研究是从宋代开始的,以通转叶音说为主

体的宋代古音学研究标志着古音学的建立。吴??是通转说的

代表,朱熹是叶音说的代表通转”的办法实际是囿于中

古音,简单地合并《广韵》的部类,而不知离析,混淆了各韵部之间的界限。而“叶音说”的本质是没有认识到古诗不押韵是由于语音发生变化的缘故。清朝是古音学研究的全盛时代,最有名的古音学家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等。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除第十部外,入声字都配阴声,离析唐韵,这是顾炎武的首创。他的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

江永研究音韵学与顾炎武稍有不同,顾炎武不管今音,

只研究古音。他曾批评顾炎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他本人非常注重于审音。江永把古韵分为十三部,比顾炎武多出三部。江永根据古音有?m 侈之分,将顾炎武的真部分为真元两部,侵部分为侵谈

两部。江永还把侯韵离开鱼部与尤幽合并,并离析萧宵肴豪一部分字,这样把顾炎武的鱼宵两部分为鱼宵幽三部。段玉裁分古音为六类十七部,比江永多出四部。传统认为段玉裁的最大功绩在于支脂之三部分立。另外真文分立、幽侯分立,段玉裁也是正确的。关于韵部次序,在段玉裁之前顾炎武离析唐韵尚不敢把次序移动,而段玉裁则很大胆地把次序变更了,并运用谐声偏旁归纳韵部。戴震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如果不算入声,古韵是

六部。他的分部有价值的是阴阳入三声相配。但是,他把应属阴声的歌部误作阳声,则是错误的。孔广森著有《诗声类》,分古韵阴声九部和阳声九部,共十八部。孔广森之前东冬都是合韵的,到了孔广森首将东冬分部。他的另一个音韵学研究的精彩之处在于正式确定了阴阳对转。他的对转法是:“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江有诰与王念孙的古音学思

想很相近,王念孙把古韵分为二部,比段玉裁多四部,

王念孙把段玉裁的真质部分为两部,把质部叫作至部,同时把祭部独立,侵谈二部入声独立。江有诰采用了孔广森的冬部,不接受王念孙的质部(至部)。章炳麟对于古韵,起初定为二十二部,后来他觉得脂部去入声的字,在《诗经》里往往不与平上相押,所以把它再分为脂队两部。他还用汉字

三部的音值,虽没有国际音标那样明确,但由此

可知他假定的古代韵值的大概。他继承了孔广森而发展了阴阳对转旁转之说。黄侃提出古本韵和古本纽的理论,探讨了古音发展变化的关系,分古韵为二十八部,比章炳麟多五部,他的功绩还在于阴阳入三分,入声完全独立。王力分先秦古

九部,战国时代三十部。这三十部比黄侃多了两部,

即王力将黄侃的沃觉两部分开,脂微两部分开。王力从章炳麟《文始》中得到启发,将脂微分立,并在其所著《南北朝诗人用韵考》中得到证明。传统古音学的研究成果至此得出

个比较可靠的结论。

2上古汉语声母

关于上古汉语声母的理论如下:(1)古无轻唇音和古无

舌上音。这个观点由钱大昕提出,已成定论。他在《潜研堂

文集》卷十五《答问第》说:“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

魏以前,皆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说:“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

彻澄’三母 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1)古无

今方音四个方面考察出来。 2)古无舌上音。 上古时没有 “知 彻澄”等舌上音, 这些舌上音的字都要读成舌头音 “端透定”, 舌上音大概在中古前期才出现。古无舌上音可以从谐声、异 文、训诂、古今邦国的异称等方面考察出来,如印度,古称 身毒或天竺、天督。 ( 2)照二归精组,照三归端组。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古人多舌

在等韵图中列在第二等,章系则列在第三等,所以一般分别

称为“照二”及“照三” 。(3)娘日归泥。此说由章太炎先

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支,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 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意思是声母“娘”和“日”古时属

泥”声母,两纽由“泥”母发展而成。 ( 4)喻三归匣,喻 四归定。曾运乾《喻母古读考》 :“喻于二母(近人分喻母 等为于母)本非影母浊声: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 声定母。”意思是上古没有喻三和喻四声母,喻三在古时可 归为匣母。喻四在古时可归为定母。

轻唇音。 古时没有“非敷奉微”等轻唇音,这些轻唇音的 字都要读成重唇音。 中古后期大约在宋朝时才出现了轻唇

音。 古无轻唇音可以从经籍异文、汉儒声训、反切类隔、古

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

中古 前期有庄系与章系两组正齿音,共计

10 个声母。因为庄系

生证明,章太炎《国故论衡》 中的《上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3上古声调宋代人首先提出了“四声互用”的观点。明代陈第和宋

人的看法差不多。清代,顾炎武提出了“四声一贯” 的观点,

四声一贯”说实际上是说古人押韵并不严格区别四声,平仄可以互押,实质是四声通押。江永主张古有四声,其和“四声一贯”说很相合,不同之点在于它不强调通押,而强调常规。在《诗经》里,以同调相押为常规,以异调相押(通押)为变格。

江有诰起初认为古无四声,但后来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不但认为古有四声,而且基本上否认通押。他认为,诗经》

绝大部分都是同调相协,绝对没有异调通押的情况。段玉裁在全面考察先秦韵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古无去声说” 认为周秦时代仅有平上入而没有去声,到魏晋时代才产生去声字,去声是由上声入声而来。与段玉裁“古无去声”说不同,孔广森提出“古无入声”说。孔广森是山东曲阜人,他的方言中没有入声,受方音影响,他认为《诗经》时代的古音和《中原音韵》所代表的北方曲韵一样都是没有入声的,

这正是他“古无入声”的实质性错误。章太炎在《去入韵无平上。”认为古韵可以分为两类,即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黄侃师承章炳麟,继承和发展了平入说。并赞成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由此得出了古无上去,只有平

音准》中说:古平上韵与去入韵截然两分:平上韵无去入,

入的结论。王力认为上古有四个声调,分为舒促两类,舒声包括平声和上声,促声包括长入和短入。这是对段玉裁“古无去声”的发展。

传统古音学自吴?3 ?创至今已历经千年的发展,从“通

转叶音”说到陈第的“古诗无叶音”说再到顾炎武离析唐韵

分古韵十部,之后在其基础上古韵部越分越密,直至最后脂微分部,古韵三十部确立。传统古音学研究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伴随着古音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

参考文献:

[1] 王力.汉语音韵学[A].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2] 王力.汉语语音史[A].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张民权.宋代古音学与吴?A妒?补音》研究[A].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