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A百字古文选

A百字古文选

A百字古文选
A百字古文选

百字古文选

诸葛亮用度外人

范文正常言:史称诸葛亮能用度外人。用人者莫不欲尽天下之才,常患近已之好恶而不自知也。能用度外人,然后能周大事。宋.沈括《梦溪笔谈》

唐太宗论举贤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资治通鉴》)

一顾千金

昔有卖良马于市者,已三旦矣,而市人不顾。乃谓伯乐曰:“吾卖良马,而市人莫赏。今子一顺,请献半马之价。”于是伯乐造市,来而迎睇之,去而目送之,一朝之价,遂至千金。传北齐.刘昼《刘子》

千里马

郁离子之马,孳得駃騠焉。人曰:是千里马也,必致诸内厩。郁离子说,从之。至京师,天子使太仆阅方贡,曰:“马则良矣,然非冀产也。”置之于外牧。

明.刘基《郁离子》

焦尾琴

汉灵帝时,陈留蔡邕以数上书陈奏,忤上旨意,又内宠恶之,虑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至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晋.干宝《搜神记》

拔杨容易栽杨难

陈轸贵于魏王。惠子曰:“必善事左右。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夫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

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

《韩非子●说林上》

桎狗取鼠

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起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吕氏春秋.士容》

立木南门

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记.商君列传》

魏文侯守信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资治通鉴.周纪》

楚厉王失信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韩非子》

喜欢海鸥的人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者也。《列子》

两虎相斗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存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战国策.齐策》

冯妇击虎

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孟子·尽心下》

石明三连杀五虎

石明三者,与母居余姚山中。一日明三自外归,觅母不见,见壁穿而卧内有三虎子,知母为虎所害。乃尽杀虎子,砺斧立壁侧伺虎至,斫其脑裂而死。复往倚岩石傍,执斧伺候,斫杀牡虎。明三亦立死不仆,张目如生,所执斧牢不可拔。

《明史.石明三传》

药刀搏虎

陕西鲁子京,勇力过人,性不喜营产业,日以樵猎为生。有搏虎法,见虎则先伏于地,俟其来即以药刀刺其喉,虎应手而毙。药刀九曲五尖,取欢举山(山在商州),劫律草捣汁淬其锋,虎当之则虎毛腐裂,五喉九结(虎有五喉,食喉、水喉、风喉、骨喉、横喉),无不破伤。清. 刘玉《巳疟编》

藤斗饿死虎

荆溪山中多虎,猎户取之甚艰。山童早出,往村头易盐米,戏以藤斗覆首。虎卒搏之,衔斗以去。童得免。数日,山中有自死虎。——盖斗入虎口既深,随口开合,虎不得食而饿死也。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越人溺鼠

鼠好夜窃粟,越人置粟于盎,恣鼠啮,不顾。鼠呼群类入焉,必饫而后返。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而鼠不知也。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水。

《燕书》

查丸知冤

吴太子孙登,尝乘马出,有弹圆过。左右求之,适见一人,操弹佩圆,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三国志.吴书》

剖鸡断案

宋傅琰为山阴令。有二人争鸡,琰问何以食鸡,一云粟,一云豆。乃破鸡得粟,罚言豆者。县内称神明,无敢为偷。《南史.循吏传》

观茄辨窃

李亨为鄞令,民有业圃者,茄初熟,邻人窃而鬻于市。民追夺之,两诉于县。亨命倾其茄于庭,笑谓邻人曰:“汝真盗矣,果为汝茄,肯于初熟时并摘其小者?”即遂伏罪。明.孙能傅《益智编》

浮脂识钱

有瞽者入屠者室,呼无人,窃其簝中钱而走。屠者逐之,则搏膺而叫曰:“天乎!彼欺吾瞽而夺之钱也。”(赵)廷臣投钱盎水中,见浮脂,以钱还屠者。

清.李元度《先正事略》

中州之蜗

中州之蜗,将起而责其是非,欲东之泰山,会程三千余岁;欲南之江汉,亦会程三千余岁,因自量其齿,则不过旦暮之间,于是悲愤莫胜,而枯于蓬蒿之上,为蝼蚁所笑。陈仲子《於陵子》

百字古文选

百字古文选2 ——高2017级文言阅读拓展资料(2015-3-21) 诸葛亮用度外人 范文正常言:史称诸葛亮能用度外人。用人者莫不欲尽天下之才,常患近已之好恶而不自知也。能用度外人,然后能周大事。宋.沈括《梦溪笔谈》 唐太宗论举贤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资治通鉴》) 一顾千金 昔有卖良马于市者,已三旦矣,而市人不顾。乃谓伯乐曰:“吾卖良马,而市人莫赏。今子一顺,请献半马之价。”于是伯乐造市,来而迎睇之,去而目送之,一朝之价,遂至千金。传北齐.刘昼《刘子》 千里马 郁离子之马,孳得駃騠焉。人曰:是千里马也,必致诸内厩。郁离子说,从之。至京师,天子使太仆阅方贡,曰:“马则良矣,然非冀产也。”置之于外牧。 明.刘基《郁离子》 焦尾琴 汉灵帝时,陈留蔡邕以数上书陈奏,忤上旨意,又内宠恶之,虑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至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晋.干宝《搜神记》 拔杨容易栽杨难 陈轸贵于魏王。惠子曰:“必善事左右。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夫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

必危矣!” 《韩非子●说林上》 桎狗取鼠 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起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吕氏春秋.士容》 立木南门 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记.商君列传》 魏文侯守信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资治通鉴.周纪》 楚厉王失信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韩非子》 喜欢海鸥的人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者也。 《列子》

小学三年级上必读小古文和成语

41、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 雕文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 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42、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3、买株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44、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5、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46、山川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7、春日寻芳 时芳草鲜美,儿童放纸鸢于村外,春花绚烂,妇女戏秋千于杏院,小姊妹或三三五五踏青陌上,寻芳水滨,桃红柳绿,日丽风和,一年节令此为最佳时也。48、苏堤杂花 苏公堤,春时晨光初起,宿(sù,隔夜的)雾未散,杂花生树,飞英蘸(zhàn)波,纷披掩映,如列锦铺绣。览胜者咸(xián,全,都)谓四时皆宜,而春晓为最。 49、浙江之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50、湖心看雪 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成语接龙: 鱼目混珠→珠联璧合→和盘托出→出口成章→章台杨柳→柳暗花明→明辨是非→非同小可→可想而知→知法犯法→法外施仁→仁至义尽→尽善尽美→美中不足→足智多谋→谋财害命→命辞遣意→意气风发→发扬光大→大步流星→星罗棋布→不耻下问→问舍求田→田夫野老→老马识途→途穷日暮→暮鼓晨钟→钟鼓馔玉→玉碎珠沉→沉默寡言→言听计从→从容自如→如履薄冰→冰清玉洁→洁身自好→好大喜功→功德无量→量力而行→行将就木→木心石腹→腹有鳞甲→甲第星罗→罗雀掘鼠→鼠目寸光→光怪陆离→离乡背井→井蛙之见→见利忘义→一鸣惊人→人定胜天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文选择、翻译、简答题带答案

七下全册文言文习题带答案【部编版】 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目录: 一、第4课《孙权劝学》 二、第8课《木兰诗》 三、第12课《卖油翁》 四、第16课《陋室铭》 五、第16课《爱莲说》 六、第24课《河中石兽》 第4课《孙权劝学》检测题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当.涉猎(应当) B.见.往事耳(了解) C.自以为大有所益.(好处) D.非复.吴下阿蒙(收复)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经为.博士耶(成,当) B.但.当涉猎(然而,却) C.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D.鲁肃过.寻阳(经过)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处在道路中间 B .但当涉猎涉猎:粗略的阅读 C. 卿今者才略才略:才干和谋略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 4.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何陋之.有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为.宫室、器皿、人物。 B.蒙乃.始就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结友而.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B.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C.及鲁肃过.寻阳(经过) D.但当涉猎 ..(全面广泛地阅读)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孰若.孤曾不若.孀妻弱子 B.蒙乃.始就学久而乃.和 C.卿今者.才略二者.不可得兼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在乎.山水之间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结友而.别足肤皲裂而.不知 B.自以为大有所益.益.慕圣贤之道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当余之.从师也 D.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余幼时即.嗜学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佘 / 蒙辞以.军中多务 D.未尝稍降辞.色 / 蒙辞.以军中多务 10.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③结友而.别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④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A.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一下背诵小古文

一下背诵小古文 1、《芦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2、《乡村》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3、《雪人》 大雪之后,庭中积雪数寸,群儿偕来,堆雪作人形。目张、口开,肢体臃肿,跌坐如僧。有顷,日出雪融。雪人亦消瘦,渐化为水矣。 4、《雨》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5、《日月星》 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6、《朱子家训》(节选)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7、《猫捕鱼》 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8、《松》 松,大树也。叶状如针。性耐冷,虽至冬日,其色常青。干长而巨,可以造桥,可以造屋。 9、《声律启蒙》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下面有注释—— 1、《芦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注释】 1.水滨:水边。 2.秋日:秋天。 3.西风:秋天的风。 【译文】 水的旁边生长着许多芦荻,秋天的时候开花,一片白色,秋风吹来,花像雪一样飞舞着. 2、《乡村》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注释】 1.茅屋:茅草搭盖的房屋。 2.甚:很。 【译文】 在乡下的农村,都是用茅草搭盖的房屋和用竹子围城的篱笆。这个村子建在小河边,小河边栽有几棵杨柳树,中间也穿插了桃树和李子树。在树木简有一对燕子,身形很矫捷,忽高忽低的飞来飞去…… 3、《雪人》 大雪之后,庭中积雪数寸,群儿偕来,堆雪作人形。目张、口开,肢体臃肿,跌坐如僧。有顷,日出雪融。雪人亦消瘦,渐化为水矣。 【注释】 1.亦:也。 【译文】 大雪过后,院子里的积雪有几寸深,一群小朋友都来了,把雪堆成人形,睁

古文中之字作为动词的用法

古文中之字作为动词的用法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古文中之字作为代词的用法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古文中之字作为助词的用法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100个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全解

100个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全解,挽救失分重灾区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容斋随笔》)【爱】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旧唐书·列传三十五》)【按】审理【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旧唐书·杜伏威传》) 【拜】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北齐书·袁聿修传》)【报】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左传·展喜犒师》)【鄙】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壁】军营【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书巢记》)【病】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金史》卷一二八) 【除】(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左传·齐桓公伐楚》)【次】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留侯论》)【卒】通“猝”,突然【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燕书十四首》)【趣】通“促”,赶快【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史记·汲郑列传》)【存】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宋史·薛奎列传》)【贷】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新序·杂事第一》)【逮】及,达到【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北史·崔浩传》)【德】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新唐书·戴胄传》)【登】当即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宋史·贾黄中传》)【典】主管 【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后汉书·文苑传》)【点】删改

部编版八年级上全册古文选择、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2020版】

八年级上全册古文精品习题带答案【2020部编版】 题型:【选择题】【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目录: 1、第9课《三峡》检测题 2、第10课《短文两篇》检测题《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3、第11课《与朱元思书》检测题 4、第21课《孟子三章》检测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第22课《愚公移山》检测题及答案 6、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检测题 第9课《三峡》检测题 班级: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的“自”与例句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忌不自信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C、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D、,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解析】例句是自己的意思。A在。B自己。C自己。D自己。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属.引凄异忠之属.也 B.其.间千二百里其.真无马邪 C.哀转久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A连接;类。B指示代词,这;反问语气,难道。C消失;消失。D表顺承;表转折。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虽.乘奔御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春冬之.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不以.疾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解析】A在,从;如果。B都是“即使”的意思。C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认为,如;来。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A、回清.倒影 B、晴初霜.旦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传.不习乎 【解析】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A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清波。B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降霜。C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傍晚。D 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5、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D、客从外来,与坐谈 【解析】例句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A倒装句,状语后置。。B被动句。C 倒装句,定语后置。D省略句,省略宾语。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或.王命急宣有时 B、虽.乘奔御风虽然 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甚,很 D、属.引凄异连接 【解析】B即使。

必备小古文 (1)

附件3: 小学生小古文诵读篇目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bàn)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zhě)、或红。种类繁(f án)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选自民国老课本【注释】 ①溢(yì):原义是水漫出来。这里是流出、散发出的意思。 ②其:它的。 ③或:有的。 ④惟:只有。 ⑤赭(zhě):红褐色。 【文白对读】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它的花瓣有的像丝、有的像爪。它的颜色有黄的、白的、赭的、还有红色的。种类繁多。菊花很耐严寒,当严霜降临的时候,其他的花都凋谢了,唯有菊花依然盛开。 第二单元《荷》 【文言文】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gěng)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ǒu)。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选自民国老课本【文白对读】池塘种着荷花,夏天有的开白花,有的开红花。荷叶的茎挺立在水中。荷叶的形状圆圆的。荷花的横卧在泥土中,它的茎就是我们叫的“藕”。藕有节,藕的内部有很多孔,把藕掰断会看到藕丝。 第三单元《日月星》 【文言文】 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选自民国老课本【文白对读】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晚上又有星星。太阳、月亮、星星三个里面,太阳最亮,月亮其次,星星最弱。 第四单元《龟兔竞走》 【文言文】 龟与兔竞走。兔行速,中道而眠(mián)。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xǐng),则龟已先至矣(yǐ)。 ——选自《意拾喻言》【文白对读】乌龟跟兔子赛跑,兔子跑得很快,却在中途睡觉,乌龟跑得慢,却总是不停地走,等到兔子醒来,乌龟早就到了终点了。

水滨多芦荻(dí)。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选自民国老课本【文白对读】水边有很多芦苇。秋天开的芦花,一片白颜色。当西风吹来的时候,芦花就像雪一样飘起来。 第六单元《孔融让梨》 【文言文】 融四岁,与诸兄共食梨,融辄(zhé)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选自《后汉书·孔融传》【文白对读】孔融四岁时,与众兄弟一同吃梨,孔融只挑了个小的梨,父亲问他原因,孔融说:“儿子年纪小,应当拿小的梨。” 第七单元《雨》 【文言文】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选自民国老课本【文白对读】今天天空阴沉,清晨的雾渐渐变浓。细密的雨如丝般落下,待到天黑雨就停了。微风吹散了云,明亮皎洁的月亮开始显露出来。 第八单元《雪》 【文言文】 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mí)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mù)归林。夜半,北风起,大雪飞。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dùn)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选自民国老课本【文白对读】这个冬日非常寒冷,山上的树叶全都落了。天上布满了乌云,阴沉沉的笼罩住了天空。天上飞着成百上千的乌鸦,还没有天黑就回到栖息的树林。半夜的时候,刮起了北风,大雪纷纷扬扬的下了起来。第二天的早晨起来后,登上楼台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树林和房屋,白茫茫的一片,就仿佛银装素裹的世界,真是好看极了!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之”的用法,总结起来不外乎作代词、助词、动词。 一、“之”作代词用,用在动词的后面。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夏蚊成雷……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2、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童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4、择其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分析以上例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物”、“趣”、“洲”、“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童趣》)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这种情况下,“之”一般用在时间副词的后面。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三、“之”作动词用,“往、前往”的意思。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发现“之”的后面都跟了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

31、李存审出镞教子 (李)存审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译文】 李存审出身贫穷没有地位,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柄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经过万死才获得一次生存的险事绝不止一件,剖开骨肉从中取出的箭头共有一百多个。”于是,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看,吩咐他们贮藏起来,说:“你们这些人都出生在富贵之家,应当记得你们的父亲当年起家时就是这样艰难啊。” 32、贪污者不得归本家 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 【译文】 包孝肃公(包拯谥号)包拯在家训中有这样一段话:“后代包家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回归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家族祖坟上。如不继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又写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晓喻包家后代子孙。”原文又有十四个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儿子。 33、陶母责子退鲊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译文】 晋代陶侃年青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官员,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34、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35、陆游家训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译文】 后辈中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引以为忧,而不可以高兴。一定要经常认真地严加管教,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这样经过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要不然,可以忧烦的事情决非一件。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戒,各位都要谨慎地对待,不要留下后悔的遗恨。 36、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译文】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闹市处,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37、曾子杀猪明不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 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文选择、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版】

七年级上全册古文习题带答案【2020部编版】 班级:姓名: 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 目录: (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习题 (二)第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 (三)第16课《诫子书》习题 (四)第20课《狼》习题 (五)第24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 (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习题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B.去后乃.至(才)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D. 太丘舍去.(去……地方)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雪日内集 ..(内在联系) B.俄而 ..雪骤(不久) C.讲论 ..文义(讲解) D.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3、选出与“相委而去”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出淤泥而.不染 B、思而.不学则殆 C、环而.攻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 4、选出下列“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渔人甚异之 B.何陋之有 C.下车引之 D.属予作文以记之

5、选出与“下车引之”中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渔人甚异之 B.无案牍之劳形 C.具答之 D.吴广佐而杀之 6、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去:去到) B、君与家君 ..:你的父亲) ..期日中(家君 C、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D、日中不至.(至:至于) 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后乃至 ..(乃至:才到) B.相委.而去(委:委托) C.与友期.行(期:约定) D.下车引.之(引:拉) 8、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A.白雪纷纷何所似(译:纷纷扬的大雪飘向什么地方?) B.俄而雪骤,公欣然曰(译:不久雪花突然停止了,公因此高兴地说。) C.撒盐空中差可拟(译:这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译:谢太傅一家人因为寒冷而靠在一起。) 9、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A.尊君在不(译:尊敬的君子在不在) B.待君久不至,已去(译:等待你很久时间也不到来,约定时间已经过去了)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译:正午时你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 D.元方入门不顾(译:元方赶着回家而顾不上他) 10、下面对《咏雪》文中句子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题目为“咏雪”,点明全文的主旨是赞叹雪花的高洁和雅观。 B.兄子胡儿的比喻更多的是形似,下雪如“撒盐”。 C.兄女的比喻则是神似,下雪如“柳絮”的轻盈。 D.在最后的“公大笑乐”,表示太傅欣赏道韫的才华。 11、下列是对《咏雪》课文写法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对人物的描写主要采用语言描写。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 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 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 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 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 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 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 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 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 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 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 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 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 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 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 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作代词 1.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4.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 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二.作助词 1.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 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 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 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 2.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 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 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 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 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 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 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 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7.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 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8.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 9.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 三.作动词

高中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100道题

高中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100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原文: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翻译: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5、祖逖闻鸡起舞 原文: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翻译: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6、画家赵广不屈 原文: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翻译: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7、苏武牧羊北海上

A百字古文选

百字古文选 诸葛亮用度外人 范文正常言:史称诸葛亮能用度外人。用人者莫不欲尽天下之才,常患近已之好恶而不自知也。能用度外人,然后能周大事。宋.沈括《梦溪笔谈》 唐太宗论举贤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资治通鉴》) 一顾千金 昔有卖良马于市者,已三旦矣,而市人不顾。乃谓伯乐曰:“吾卖良马,而市人莫赏。今子一顺,请献半马之价。”于是伯乐造市,来而迎睇之,去而目送之,一朝之价,遂至千金。传北齐.刘昼《刘子》 千里马 郁离子之马,孳得駃騠焉。人曰:是千里马也,必致诸内厩。郁离子说,从之。至京师,天子使太仆阅方贡,曰:“马则良矣,然非冀产也。”置之于外牧。明.刘基《郁离子》焦尾琴 汉灵帝时,陈留蔡邕以数上书陈奏,忤上旨意,又内宠恶之,虑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至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晋.干宝《搜神记》 拔杨容易栽杨难 陈轸贵于魏王。惠子曰:“必善事左右。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夫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韩非子.说林上》桎狗取鼠 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起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吕氏春秋.士容》 立木南门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部编版 七年级

“之”的含义及作用 1.用作代词 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他(她、它)们”“这”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①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一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2.用作助词 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如: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如: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羔羊救母 邠州①屠者安姓,家有牝羊并羔。一日,欲刲其母。缚上架之次④,其羔忽像安双跪前膝,两目涕零。安惊异良久,遂致刀于地,去呼童稚,共事刲宰。及回,遽失刀。乃为羊衔之,致墙根下,而卧其上。屠遍索方觉,遂并释之,放生焉。 (选自《虞初新志》) 【注释】①邠(bī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②牝(pìn)羊:母羊。牝,雌性的鸟或兽。③刲(kuī):割杀。④次:中间。⑤童稚:此指仆人。 的一项是()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 ... A.两目涕.零涕:鼻涕 B.及.回,遽失刀及:等到 C.屠遍索.方觉索:寻找 D.遂并.释之并:一起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邠州屠者安姓,家有牝羊并羔 (2)安惊异良久,遂致刀于地,去呼童稚,共事刲宰。

3.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缚上架之.次②乃为盖衔之.③遂并释之.④人皆吊之.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4.羔羊救母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1A【解析】“涕”翻译为“眼泪”。 2.(1)那州有位屠夫姓安,家里有母羊及羊羔。 (2)安屠夫惊异很久,于是把刀放地上,去叫仆人来一起宰割。 3.D【解析】结构助词,②代词;③④都为代词。 4.人应与动物和谐相处,人类应该尽自己所能保护动物,给动物一个安宁的家。 【参考译文】尔州有位屠夫姓安,家里有母羊及羊羔。一天,打算宰杀母羊,捆绑上到架子的中间,羊羔忽然两前蹄弯曲向安屠夫下跪,两眼泪流不止。安屠夫惊异很久,于是把刀放地上,去叫仆人来一起宰割。等他回来,竟找不到刀了。原来刀已被羊羔用口衔着,放在墙根下,羊羔趴在刀上面。安屠夫到处寻找,才醒悟(羊羔下跪是为母乞命),于是解下母羊的绳索,把它和羊羔一起放生了。 鷧鸟中计 人有鱼池,苦群鷧①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鸬鹚初回翔不敢即下,已②渐审③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④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⑤,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仍下啄,飞上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⑥翼声“假、假”⑦。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 (选自《权子·假人》)【注释】①鷧(yi):即鸬鹚,俗称水老鸭,喜欢或鱼。善于潜水捕鱼。②已:后来。(③审:详细,周密。④恬:坦然,安然的样子。⑤刍(chu)人:草人。 ⑥奋:用力扇。⑦假假:拟声词。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苦群鷧窃啄食之窃:偷偷地 B.植之池中以慑之植:种植 C.不敢即下即:立即,马上 D.飞止如故故:原来,先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