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魅力小古文——小古文《芦花》教学案例

魅力小古文——小古文《芦花》教学案例

魅力小古文——小古文《芦花》教学案例
魅力小古文——小古文《芦花》教学案例

魅力小古文——小古文《芦花》教学案例魅力小古文——小古文《芦花》教学案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附属学校(430074) 王继红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趣

上课开始,我先播放了一段视频:旧式的学堂里,几个身着古代服饰的学童正

在摇头晃脑地吟诵古文。学生们被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说:“我知道他们读的是古文,他们读书的样子多有趣啊~”我告诉学生:“他们读的古文也叫文言文,今天我们也要学一篇小古文。”学生兴趣盎然。

二、初识小古文,启蒙感悟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小古文叫《芦花》。

师(范读):“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你

们喜欢吗,喜欢就试着读读吧~

(生自由朗读)

生1:老师,我能像古代的小书童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吗,

生2:老师,我能像他们一样唱着读吗,

师:当然可以,看谁读得最有味道。

(此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小古文的韵律美。接着,我

采用了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的形式。)

师:读了这么长时间,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3:小古文读起来很有节奏,朗朗上口。

:我发现小古文每句话都很短,有好多都只有四个字。生4

(学生的感受能力很强,通过反复的诵读,他们很快领悟到了小古文的特点。

我告诉他们文言文用词准确、精妙,句子短小,所以读起来有节奏,朗朗上口。)

三、品词析句,体会美妙

师:再读这篇小古文,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我看到了一大片芦苇。

师:芦苇长在哪儿,

生1:芦苇长在水边。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1:“水滨”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水边。

师:“水边”可称“水滨”,那么“湖边”呢,“江边”呢,

(其他学生迫不及待地说:湖滨、江滨、海滨)

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生2:我看到了一大片白色的芦花开了。

生3:一阵风吹来,白色的花漫天飞舞,就好像白雪一样。

师:真美啊~真是一幅美丽的——你们能给这幅图取个名字,

生4:我给它取名《秋之韵》,因为文中告诉了我们“秋日开花”。

师:谁来把这幅《秋之韵》描绘得具体一些,

生5:湖边长满了密密层层的芦苇。秋天到了,芦苇开满了白色的花,一阵西风吹来,白色的花在风中飘舞着,好像下起鹅毛大雪。

师:瞧,这篇小小的文言文,用短短的句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秋之韵》。这就是文言文用词的精妙啊~

师:短短的句子中既有静态的描写,又有动态的描写。你认为该怎样读,

生6:“秋日开花,一片白色”是静态的,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儿;“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是动态的,要读得重一点,悠长一点。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四、合作交流,妙笔生花

学到这儿,学生们被文言文那独特的语言风格吸引了。趁此良机,我引导学生:“这篇短文写的是芦花,你们想写其他的花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一篇小古文。

作品交流:

生x:校园多迎春。春日开花,一片黄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金。

师:还记得这句诗吗,“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诗写的是孩子们在春天里放风筝的事。春天的风是什么风,

生(齐):春天的风是“东风”。

生1:迎春花是春天开的,所以马越写的《迎春》里,应该把“西风吹来”改为“东风吹来”。

生2:我认为把“花飞如金”改为“花飞似金”更顺口些。

师:文言文用词讲究,给同学们这么一改,马越的这篇小古文就更有味了。

生3:我写的是桂花。“路边多桂树。秋日开花,一片黄色,西风吹来,花飞似金。”

生4:桂花的花朵很小,藏在绿叶丛中。所以用“一片黄色”不恰当。

生5:风吹来的时候,桂花都落到地上。我觉得用“花飞似金”也不恰当。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精彩。小古文虽短小,但用词讲究、精炼。看来你们也懂得推敲了。谁来给他们改改呢,

生6:桂花的特点小,花香很浓,所以我认为把“秋日开花,一片黄色”改为“秋日开花,花藏叶间,香味浓郁”合适。

师:“秋日开花,花藏其间,香味扑鼻。”写出了桂花的特点。不过,你们再读读,又有什么感受,

:读起来,我感觉有些不顺口。生7

生8:我发现这句话中,“花”字重复了,把“秋日开花”改为“秋日盛开”不仅避免了词语的重复,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生9:既然桂花不会飞起来,我认为“西风吹来,满地铺金”更恰当些。

听了学生的精彩发言,我心中暗暗称绝。经过学生的品析和推敲,一篇篇关于“花”的小古文就这样出炉了。

迎春

路边多迎春。春日开花,一片黄色,东风吹来,花飞似金。

桂花

校园多桂树。秋日盛开,花藏叶间,香味扑鼻,西风吹来,满地铺金。

荷花

池塘多荷花。夏日开花,一片粉色,宛如彩霞;亭亭玉立,好似少女,南风吹来,花摇叶动,美也。

接下来,我采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边欣赏边表演。在轻松的氛围中,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

教学反思:

《小古文》是朱文君老师近几年精心编选的,是特别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言文教材。开学伊始,我尝试着给学生开设这门课程,没想到,第一堂课就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也给我的语文教学拓宽了一个新的天地。

一、诵读感悟,体会文言文语言的优雅

虽是五年级的学生,但学生所用的教材中还未出现过文言文,所以我选了篇幅短小、内容

浅显的《芦花》。上课开始,我播放了一段学生诵读小古文的视频,使学生产生了“要读”的冲动。接下来,我采用了范读、个别读、齐读、小组读的方式,让

学生在读中领悟了文意,在读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节奏和音律,在读中体会到了语言的优雅。

二、合作、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芦花》的学习,仿佛给学生打开了一扇新的创作之门。当我提出“你们能模仿《芦花》写写其他的花吗,”语音未落,学生便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他们分组讨论、交流,或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或侧耳倾听,提出意见……看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品词推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芦花》的节奏、用词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仿写一篇小古文,但肯定存在一些不恰当的地方。于是,我引导学生品读推敲。例如,当学生读《桂花》中的一句“秋日开花,一片黄色”时,立即有学生提出“桂花很小,根本看不到一片黄色”。学生陷入沉思。一位学生说:“秋日开花,花很小,躲在绿叶丛中。”其他同学都笑了:“这不是文言文,是现代文。”我也笑了。经过反复推敲,最后确定为“秋日盛开,花藏叶间”。在这样的品读、推敲中,学生领悟到了文言文语言凝练,用词精妙的无穷魅力。

(责编张亚莎)

古诗教学案例

2014年首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会 古诗教学课例 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苏教版六下) 执教:江苏陈宏斌 教学过程: 1.直入课题《石灰吟》,复习背诵《游子吟》,理解“吟”的意思,体会诗歌题目的含义,就课题质疑:诗人是怎么赞美石灰的?为什么赞美石灰?赞美石灰是为了什么? 2.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朗读,评价音准及节奏。讲223解节奏,指名不同的节奏,交流完整的词语连在一起读,教师引读,男女合读,让学生感受这节奏样朗读的感觉。 3.想象诗歌画面朗读,读懂诗意。学生尝试一边自读一边写出诗意。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评,引导想象画面去朗读诗句: “若等闲”为什么读得平常?真的平平常常吗? “全不怕”体现石灰的顽强. 后两句体现石灰的,是为了什么?赞美石灰的坚强、不怕牺牲。解决了问题“为什么写?” 4.于谦这么写,引出文天祥的诗句,欣赏于谦的其他诗句,介绍于谦的人物形象及时代背景。加深体会诗句含义。教师语言讲述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读诗句。体会作者人物形象和心理,解决 5.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解决“怎么写” 6.引出王冕的《墨梅》,让学生从诗句中读懂什么。欣赏题画诗,提问,通过这首诗体现王冕的什么志向?齐读 7.就两首诗的学习进行质疑,指名说。 8.小结,欣赏历代书法名家及教师的书法作品。说说书法作品与平时的书写有什么不同?(竖着写、无标点、落款),学生练习书写诗歌。 9.展示学生作品,教师点评。 10.总结: 我希望带给你们的文化精神之旅,桂林山水甲天下,中华学子甲天下。 清平乐?村居 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教研培训中心刘方姝 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所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童年生活”,本单元的读写重点有三:一是通过阅读,

叶丽经典文言文群文阅读教案

经典文言文群文阅读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东兴区外国语小学校叶丽 一、教学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当堂背诵。 3、理解、体会古人的某种家庭和亲情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 2、难点:目标3。 三、教学设想: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单元两篇文言短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语言文字相对浅显,且具有一定故事性,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容易些。因此,设想在以传统的朗读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对本文的学习。 四、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解解决生字词。 2、制作几张简单的幻灯片。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这里,就有两篇文言短文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两位少年儿童。 二、读准字音,明确停顿: 1、请一学生范读,其他学生作好评析找错工作,并示范自己所理解的读法。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请学生仔细对照。 三、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1、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逐字、逐词、逐句解决翻译问题。 2、请小组代表提出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其他小组代表帮助解决。遇到班里没人能解释的,教师作解答。对文中重要的字词句,特别是那些常用文言词的用法,特殊的文言句式等,教师应加以强调。大屏幕出示重要字词句: (1)、解释句中黑体字的意思 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考试说明》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设想】 1、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 2、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师适当介绍一些鉴赏诗歌的常识,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强化训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篇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 一、考点解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其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3、鉴赏其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从2002年高考起,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大多数同学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试题难度不大,按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考训练,应该是不难解答的,但事实却不然,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作答失误。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古诗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实例及分析》这门课向我们讲述了古诗文、口语交际、写字教学、习作教学和综合性学习5个部分的实例和分析。其中《古诗文教学的案例》给我的帮助最大。课程中所举的的案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杨氏之子》。 先说背景分析、学情分析,学习文言文,正是许多中小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就文言文本身而言,时空跨越较大,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而言,对?之乎者也?会产生一种陌生、疑惑不解、很难读顺、读懂的感觉。教师只有把学生的学习背景分析清楚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然后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案例中根据文体特点选择了教学方法。《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虽然有些难懂,但文字、声音、节奏都很美,这是纯正汉语的味道,特别适合诵读。因此,诵读法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对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培养策略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把握,现梳理如下: 一、激,设情引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源动力。成功的教学不需要强制,而是需要积极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落脚点不应放在教懂、学懂上,而应让学生通过初次接触文言文,就对文言文感到新奇并产生兴趣,由此而摒弃畏难情绪。 1.在预习中激趣。预习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要义,目的是扫除

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梗概。预习是学生直接接触文言文的开始,在这一个环节要有意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诵读中激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文言文同古诗文有相近之处,教学时朗读、背诵必不可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融人文章的情境之中。同时教师要以动情的范读引导,引领学生人情入境地读,把他们带人情感的圣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在表演中激趣。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大脑这种机器开动起来。?教学文言文,要将激发学生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可以将复习巩固加于小品表演之中,把归纳寓言寓意藉于?访谈?的进程中,以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得到最大的?宣泄?。例如,学习《杨氏之子》,让学生自由结合,用文言文表演一遍(即背诵课文),再各自编成现代课本剧表演一遍,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经意的表演中领会其深刻的含义。 二、读,百变生味。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对文本语言的涵泳、体味上,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熟读、记诵,以求通过诵读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人文本深处,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产生灵魂与灵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知识与能力:(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能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在小学五年级时就学过一篇《杨氏之子》,我们已感受到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世说新语》,感受两位少年儿童的聪颖机智。 二、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1、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2、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师补充)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刘义庆编著。该书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三、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1、把握重点字词: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儿女:子侄辈,现代专指儿子和女儿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 欣然:高兴的样子 (2) 空中撒盐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3)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 2、把握重点语句: (1)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2)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重点把握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 五、三读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本文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参考:家庭氛围: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词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个最为贴切、生动、新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实录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实录老师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领孩子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师: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 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师: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和句的意思? 生:我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师: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我不理解蚕桑。 师:谁理解了?生:蚕子、桑叶、蚕桑树, .. 师: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 师点拨: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 师: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 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 生:清闲、悠闲、空闲、休闲、闲暇,, 师: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生:清闲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情做,所以放在这儿最合适

空闲的意思是人们没有事情做,很无聊,, 师: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齐读第二句诗。 2、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 些词理解有困难? 生: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师:刚才我们知道子规的意思是杜鹃鸟,读读第二行诗,你知道杜鹃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吗? 生:杜鹃鸟在雨中鸣叫师:雨下得怎么样?像什么?你能用上比喻和拟人手法说说吗? 生: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 蒙蒙细雨一直下着,让天空蒙蒙胧胧,像童话中的仙境。那雨丝很细,细得像牛毛、花针、银丝,我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轻纱。 雨丝轻得像烟雾在我眼前萦绕,, 3、师: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现在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师:在第一行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生:绿遍山原的“遍” 师引导:绿遍山原就像什么?生: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

古诗词教学方法及案例分析

古诗词教学方法及案例分析 演丰镇中心小学冯祖全 古代诗歌,是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它凝练含蓄,美不胜收,闪烁着伟大的人文精神之光,对提高人的语言素养、文化品位,塑造人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既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神。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在新教材的选编上就十分注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对古代诗歌的选编。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除了在阅读文中收录了大量诗歌以外,在每册课本后面的附录里也收录了不少诗歌。我们去年刚刚开始全面使用的长春版语文教材,诗歌的数量更多。这些都足以证明新教材对古代诗歌和古代文化的重视。 我个人认为古诗词教学其实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原因一是由于诗歌本身。诗歌并不是像说明文、记叙文一样明白晓畅,而是通过选取一些包含某种情感或特殊含义的“意象”,在有限的字数和特定的规范内表达特定的情感的。所以,需要通过挖掘“意象”的含义来体味意境美,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对于初中生来说,虽然在小学已背诵了一些古诗词,但多数学生对诗词意境美的意识还处于一种朦胧状态。其二是古今差异。古诗词的美学意蕴,很大程度是来自于古代生活的基本范式。古代的生活是以循环为特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循环既是特征,也是结构。这种特定的结构也就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因此古诗词之美,只有在自己的语言系统之内才成立。

而现代的学生的生活同古人的生活已大相径庭,要现在的学生进入古代的语言系统,来体验古人的生活感受,实在不是一件易事。 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更多在于背诵和考试应用,而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我们不妨从《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这句话入手:“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诵读。 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考题形式和设题角度 2、掌握知识体系 3、强化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二、教学内容 1、考题形式:(1)单选题;(2)翻译题 2、设题角度:(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知识体系 (1)应该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2)常见古今异义词 (3)偏义复词 (4)常见通假字 (5)常见实词活用 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②名词用作状语 ③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 ④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⑥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6)应该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7)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倒装句 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④省略句 a省略主语 b省略谓语 c省略宾语 d省略介词 ⑤固定句式 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 c表反问语气 d表感叹语气

4、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1)理解实词意义的方法 ①联系上下文推断 ②通过语法词性推断 ③根据整句句式推断 ④迁移联想推断 (2)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通过在句中位置来判断 ②根据上下句关系来判断 ③联系具体语境来判断 ④结合课文迁移联想来判断 (3)翻译句子的方法 ①原则:信、达、雅 ②具体操作六字法:留、增、删、补、换、调 ③依据: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前 后语境 (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 ①通读全文,把握体裁特征: 传记,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

世说新语两则 优秀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背诵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 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教学《咏雪》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你了解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 绛县中学周湘燕 [案例背景]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看着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我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我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

最新文言文专题教案

文言文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课外文言文考点; 2.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 3.掌握课外文言文解题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 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导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 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事实 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有关文言文分析的一些技巧。 第一步:整体阅读。要求 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要求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 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第三步: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四、内容:(一)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 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 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 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 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 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例1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

2020年《世说新语》两则优秀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优秀教案 ①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大家应该知道司马光的故事吧。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教师精讲点拨。 (1)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 ⑵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⑶“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和“撒盐空中”哪一个更好?(前者较有韵味)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⑷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5)重点分析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又: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也有不同解释: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 绛县中学周湘燕 [案例背景]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看着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我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我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36文言文二则(教案)

第七单元 本单元以“艺术之旅”为主题,包含《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与艺术有关,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文本内容,了解京剧的特色,学习表达的条理性,借助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口语交际要有条理地表达对书法的了解,对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深入交流。本单元的习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提纲,通过列提纲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并紧扣单元目标:写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将句子写通顺,把重点部分写清楚。“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掌握多种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学会修改“说明书”;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和不同类型的成语。

21 文言文二则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1.字词教学 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 学进行正音。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 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

俗化。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通过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习《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抓住描写人物的细节,了解人物形象,从而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3.表达运用 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伯牙鼓琴》一课突出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和伯牙痛失知音的痛苦;《书戴嵩画牛》一课则要求学生变换角色,讲出故事的趣味性。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教学内容 世说新语两则 年级学科 七年级语文 教学课时 共 4 课时 第 1 4 课时 课 型 普通课 教学目标 1. 借 助工具书认知生字词并理解其意。 2. 通过理解疏通背诵课文,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3.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外,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 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的评价。 3. 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 入门不顾” ,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疏通背诵课文,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准备 课本、教 辅资料、教案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之前让你们背了一首曹操的《龟虽寿》都会背了吧?(会),我们通过那首诗可以感受的到曹操的雄心壮志,那曹操晚年之后,将他的位子传给了曹丕,但是这个曹丕呢并非善类,他即位后一直对才华横溢的弟弟心怀忌恨,更想借机杀了他,所以就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一首诗,不然就砍了他,最终 同样,今天我们再来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少年,下面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大声诵读课文(板书) 二.走进作者及作品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 ,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世说新语》原为8 卷,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 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 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本书所记大多是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是直叙其事,语言简练,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咏雪》选 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三.诵读课文,理解重要字词 1. 老师范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句子的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达到熟练程度。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点。 3. 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并提出,教师引导点拨其意,并初步疏通所在句子的意思。 “内集”、“俄而 、“欣然”、“何所似”、“差”、“拟”、“未若”、“因”四 疏通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在理解所有字词含义的基础上,学生默读课文,尝试自己疏通句意。老师点拨。 第二课时 一. 检查诵读、词义及翻译。 二.归纳总结 1. 古今异义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 分析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 绛县中学周湘燕 [案例背景]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看着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我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我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

文言文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文言文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平昌县信义小学蔡大才 教学案例:《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 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阅读提示” 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教师提出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3.学生试读课文。要求:放声朗读。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互读,要注意纠正对方的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请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其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明确: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字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有了了解。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学生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1.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可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明确: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的,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下。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10)杂然而前陈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明确: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互相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可适当点拨或讲解。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要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若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会增强。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再将之口述一遍。 四再读课文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案

咏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正确朗读短文,背诵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

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出少年。”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我准备了几个智慧少年的故事,看看大家是否了解。(播放图片) 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大家打开课本《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多媒体显示) 三、诵读 1、生自读 查阅字典,看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根据内容的不同、语言习惯,看在那些地方需要停顿。 2、字音学习 3、断句分析

古诗文教学案例

《浣溪沙》初次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教学过程

实践过程与反思: 本篇词作者对时光流逝表示无可奈何,对新生事物表示新奇,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引导方面我出了许多问题。如“去年天气旧亭台”中,一会提问“旧亭台”,一会提问“去年天气”我自己都搞混了。在理解名句的时候,只有少部分的学生理解,我不能够深入简出。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而对本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因认知程度即他们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对生活认识的深度等比较有限,所以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本词所表现出的对人生、对宇宙的深邃认识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所以针对这首词我第二次设计时,做了一个导学案,让学生首先能够对文本的有些认识,那么在课堂讲解时可以事半功倍。 《浣溪沙》优化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学法指导 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内容 1、根据前一节课中学过的有关词的知识,回答这首词从字数和结构上分类分别属 于和。 2、你对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写这首词时的境况和心情是怎样的? 晏殊是时期的词人,《浣溪沙》是词的,它选 自。 3、学有潜力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现的问题。 四、课堂学习重点内容(1课时完成) 1、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2、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1)“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问题一: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思路点拨: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2)问题二:怎样体会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从“花落去”到“燕归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花落去”、“燕归来”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有机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变为某种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五、作业布置和练习拓展 (一)回家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