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回归自然诗意栖居

回归自然诗意栖居

回归自然诗意栖居
回归自然诗意栖居

回归自然诗意栖居

——参加第十期创业家思想汇“诗意的栖居”活动有感

综合研究所韩磊

“诗意地栖居”,最早出自诗人荷尔德林的诗作,“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因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引用并赋予其哲学内涵而闻名。

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是想明白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解释人的“本真”的存在是什么,而如今“诗意地栖居”更多地被引入人居环境学建设,认为美好的居住就应该是“诗意地栖居”,就应该是满足物质与精神双重生活需求的美好家园。它既能为人们提供生物体所需的寄居空间,更能为人们获得与自然相融相生的精神愉悦创造条件,从而回归中国人追求美好人居环境的矢志不渝的梦想和情怀。

2015年6月17日,万科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石先生做客深交所第十期创业家思享汇,从房地产企业家和公益慈善者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他对“诗意地栖居”的理解。王石主席深入浅出的演讲带给了我们对绿色建筑全新的认识,也使我们对目前生态恶化、气候变暖等人居环境产生了反思。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会进行报复。今天,这一警告正在逐渐变成现实。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酸雾、海水污染、淡水短缺、森林消失、物种锐减、土壤退化……种种生态问题正在导致全球生态系统濒临失衡。人类活动在严重动摇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同时,也使自身陷入生态灾难的威胁之中。

对于我国来讲,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由于利益驱动,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一些城市或农村不惜“退耕”、毁坏大量农田建设所谓的“度假村”、“乡村别墅”,使作为生存之本的土地渐渐萎缩;也是由于利益驱动,一些土壤被大量施用化肥而非农家肥,农业产量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土壤的“底气”却丧失殆尽。

为了“诗意栖居”,生态文明是人类为摆脱环境困境而做出的科学回答。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永续发展”,让人感觉到民生的温度,既振奋又充满希望。

诗意让栖居更美好,人如果没有了诗意,大地就会遭到蹂躏,不再是家园;精神就会变得平庸,不再有幸福。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如何重返“诗意栖居”?我们栖居的大地是否还能提供诗意的源泉?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的党和人民吸收了古今中外的生态智慧,读懂了自然的真、人性的善、和谐的美,把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相融合,对我国和世界的环境给出了科学的解决构想。

我们期待着终有一天,在美丽中国里,你我诗意地栖居。

高考满分作文-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高考满分作文: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生活如酒,过于浓烈则辣喉,过于浅淡则无味,只有平衡的味道才显醇厚;生活如歌,过于高昂则刺耳,过于消沉则抑郁,唯有平衡的曲调才显悦耳;生活如画,过于冗杂则缭乱,过于俭朴则无韵,唯有平衡的笔触才显美丽。 荷尔德林说:“人生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人生漫漫旅途中,让我们在奋斗的征程里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让我们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我们要在奔跑实验中学会憩息。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仍然要在路途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遥望千年以前,孔子驾车周游列国。游说,辅君,宣仁,教育,座下三千弟子,他在生活中奔走繁忙,然而孔子其实不是一味地只懂得奔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他懂得在繁忙的奔走中安静地憩息,他能够在奔跑中明白停歇的意义。于是我们眼中的孔子,即是那两袖清风,至贤至雅的圣人。回首当下,多少人在疲倦的奔跑中丧失了心力,名利正如那拴在驴子前的萝卜,诱惑着人们不断迈步。然而驴子的结局是力竭而亡,人又如何呢?人成了奔跑的机器,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精神,何其可悲!生活需要平衡,奔跑中需要憩息,唯于此,我们才能懂得生活的旋律,诗意地栖居! 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我们要在追求实验中学会享受。因为事业固然是我必须打造的圣殿,但在这圣殿之后还应有一个花园。

阿尔卑斯山脚下有一块的标牌,上书“渐渐走,欣赏啊!”是啊,在你攀登绝顶追逐胜利的同时,别忘了享受沿途如画的美景。生命在追求与享受中圆满,人生因奋斗与欣赏美好!鲁迅先生执笔时端庄庄严,那笔顿作棍棒,唱醒百万愚民;又顿而化为刀枪,直刺敌人心脏。这样的冷峻中,先生为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觉悟耗尽心血。然而在萧红笔下,我看到了一个温和的懂得享受生活的老人。那青花瓷瓶中插着的小花,那袅袅烟雾中轻缓吞息的神态,那一本正经探讨服装搭配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一位别样的丰富多彩的鲁迅先生。他不是一生伏于案头的作家,在他追求精神财富的同时,鲁迅先生享受着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他在平衡的生活中酿造出碎金般的诗意,铸就了他灿烂而又美妙平淡的人生。 从儒家的中庸之道一路走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都在向你宣告着平衡生活的智慧。让我们且歌且行,于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2002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诗意地栖居-作文

2002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诗意地栖居 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成了什么。 哲人在淡淡地微笑着。 于是,有了负重一生的小蜗牛,也有了逍遥一世的沙鸥。 在二战集中营里,一个叫玛莎的小女孩写了一首诗:我要节省/我没有钱可以节省/我要节省力量和勇气/使它们可以支持我很长时间/我要节省我的生命,我的灵魂,我的精神的火/我还需要它们很长时间/在这风暴肆虐的日子里/这些上帝的礼物/我将很快死去,一旦我失去了它们。 每当我想起这首诗,鼻子总忍不住发酸。 当潘多拉打开罪恶的盒子,一切灾难向人类袭来时,一个朝不保夕的脆弱的小女孩,她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活的希望。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 人生的确不可能是一条坦途。 悲伤与灾难的黑乌鸦时时在你头上盘旋,绝望的死水常常挡住你的去路。 是躺下来哀叹命运的不公,还是选择摆渡自己的渡船?史铁生折了一只写作的渡船,霍金打造了一条思考的渡船,他们选择了摆渡苦难,因此他们又踏上了繁花似锦的人生大道。 有人说:一个人不可能既侍奉金钱,又去当上帝的仆人。 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在许多情况下,人要么选择物质上的富有,

要么选择精神上的高尚,这两者不可得兼。 比尔·盖茨从哈佛中途退学经商,成为世界首富,世人顶礼膜拜的榜样。 可他想参加哈佛校长聚会,却遭到了部分校友的拒绝,原因是他中途退学,不配称作哈佛人。 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精神上的一块净土,供我们诗意地栖居。 哈佛校长选择了精神上的高贵,这也应该是我们的选择。 既然必须得选择,那么就让我们选择一栋精神上的小屋,用希望、坚强、勇敢、自信……这些人间的美德来装饰它;选择泊在小屋边那摆渡苦难的渡船,让我们的灵魂可以在这功利的世界里有一处诗意的栖息地。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阅读附答案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 栖居.....阅读附答案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因为目标的人居理想。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

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很明显,可居、可游的画境,是笃爱山水的人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充分表达出理想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古代众多的山水画和村居图中表达的居住胜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

海德格尔-名言

海德格尔-名言 1、人居住于语言的寓所中 2、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海德格尔 3、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4、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 5、有是存在的守护者 6、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存在是该存在者能够对其它存在者实施影响或相互影响的本源,也是能被其它有意识潜质存在者感知认识决定利用的本源 7、语言是存在的家 8、人是存在的澄明 9、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 10、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正因思由在发生,属于在。同时,思是在的,正因思属于在,听从在。 11、人,诗意的安栖。 12、诗人从跃动喧嚣不已的现实中唤出幻境和梦 13、人活在自我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1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愉悦,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正因,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 作者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1889.09.26-1976.05.2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Baden)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然后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这个问题直到 2000 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 海德格尔哲学对于现代存在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对 L.宾斯万格心理学的影响尤深。他把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存在概念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以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亦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中考优秀作文范文:人,诗意地栖居

中考优秀作文范文:人,诗意地栖居 导读:本文中考优秀作文范文:人,诗意地栖居,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人,诗意地栖居 秋冬季节,落叶飘零,在众多城市喊出:“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口号时,北京市属公园却首次尝试不立即清扫落叶并打造出了”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 从客观的角度看,落叶堆积。可能会导致环境不整洁,甚至窝藏细菌等。但我想落叶不立即扫去并不代表不扫去。让落叶在城市多停留几时,恐怕会使城市更多一些诗意呢!而正如"荷尔德林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想,我们应让落叶停留,给生活多一点诗意。 不扫落叶,发现生活之美 纪伯伦曾在《沙与沫》中说道:把蚂蚁的忙碌捧得高于蚱猛的歌唱的眼光是多么狭仄啊!姑且不谈论他是否对众生的忙碌过多贬低,但我们确实更应对感性的快乐给子更多些的重视。扫去落叶,可能会获得城市的整洁。可不扫落叶,亦是城市的诗意名片。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人们总是像蚂蚁一样忙忙碌碌。却忘却自己当时选择忙碌的目的正是像蚱蜢一样美丽的歌唱。所以说,去发现生活之美、诗意地栖居吧! 不扫落叶,感受未知之喜 世界纷繁复杂随着工业文明的时发达,城市请似乎越来越成为钢筋水泥的代名词,高楼拔地而起压抑了诗情的萌发,如同"或许幸福像玻璃一样,因为平时从来察觉"一样,我想诗意也如玻璃一般从未察觉,但其实是触手可及的,倘若不能有田国风光,何不于阳台一隅处撞见绿色,倘若不能有“秋日薄暮,用菊花

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何不于落叶处感受秋景绚烂。 不扫落叶,挖挖掘生命之根 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西安就成了长安。一落叶,情况也应雷同吧,并非雪或落叶有什么奇特的魔力,而我想更可能是他们的来到挖掘出了城市千百年诗意的根基。而人也是如此。在繁华忙碌、光怪陆离的生活里失去了对诗意的追求。但落英缤纷能吸引众多市民,可能也正是唤起了人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诗意之根吧! 毕竟今时不同往日,我们可能再无法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法有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但也绝不应做“生命钟表一味往前拨”的人,我们应时时记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延伸阅读:其他作文范文两篇倾听 “勐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周末去外祖母家,总能听见那韵味深长的戏腔,这不,一曲《穆桂英挂帅》正响彻整个屋子。带着一种老友重逢的心情,我饶有兴致地坐下倾听着,于是,有关戏曲的记忆便倏地返青了…… 家里人喜欢听戏,也喜欢看戏,依稀记得童稚时,外祖母带我去过一个戏院。当然,年幼的我才不知道“戏”是什么呢,初次看见,先是觉得演员们一身宽袖长袍和满头的珠玉很好看,继而便听到了那悠扬的腔调,可当我看见那些涂得红红的面颊时,孤陋寡闻的我竟吓哭了——大概是因为生活中脸擦白粉的人见多了,不习惯吧。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基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基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赵佳燕国贸102班 2111004035 摘要:本文基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时代背景,阐释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和技术的本质理论,旨在表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寻求人与自然之关系和谐有着深刻的启示。海德格尔关于人、自然、技术三者间的关系可总结为:人是自然存在的看护者;技术是存在的“促逼着的解蔽方式”;拯救技术危险的方法是“诗意地栖居”。结合我们正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问题,文章最后指出: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具有现实意义,人及一切存在者应该诗意地存在,诗意地安居。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技术的本质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100多年前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技术能力不断增强。一种征服、控制和改造自然的人类欲望便不断膨胀。如今,当人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辉煌成就时,却不幸地发现自己也置于钢筋混凝土所构筑成的冰冷世界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绿地面积迅速减少,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洪水泛滥,能源短缺、资源匮乏,使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受到挑战,人们不禁要问“技术是福是祸?”,“长此以往,人类的‘栖居之地’究竟何在?”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海德格尔在20世纪上叶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出发,海德格尔展开了对技术之本质的追问,并指出拯救技术危险的最后归宿: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对于今天我们寻求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着深刻意义。一、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理论 马丁﹒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海德格尔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个别“存在”的问题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海德格尔相信哲学的探求应该新方式来进行,重踏哲学历史足迹,一步一步出发。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海德格尔开始了对西方哲学史的系统性的阐释。他从现象学的、解释学的、存在论的角度研究了一些重要哲学家的著作,并且试图将这些著作未被思考过的前提和偏见展示出来。 海德格尔生活的时期,人类中心主义理论使人的主体意识高扬,人的欲望极度膨胀,在自然面前万分傲慢,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急功近利,其结果终于导致了环境危机,危及到了人自身生存的安全。人类中心论由此受到严重挑战。 海德格尔批判了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二分模式,认为人不是唯一的主体,所有的存在者都

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海德格尔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一一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说."我在等待神的来临。" 有时候人信仰宗教,却离开了存在的根源,因为人把宗教视为现实世界中的工具来使用,相信自己死后可以升天堂,但这往往只是心理自我安慰的心灵幻觉而已!海德格尔则告诉人们要以真诚、开放的态度,揭开被遮蔽的世界,寻找真理的真相,以等待神的来临。 引言 时代背景 海德格尔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力极为广泛,也极为深刻。这是因为他充分掌握到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形而上学。 一个人的思想如果偏重于有形可见的一切,譬如,努力追求对宇宙的认识,他所能产生的心得就仅止于向外了解物质世界。或者,如果他只注意到人的问题,如加缪、萨特等哲学家,便仅能专注于人的世界,对历史、社会、文化有其评论与见解。然而,形而上学则是探讨这两者最后的根源。 天地间的存在之物有二:自然的世界与人类的世界。但是,这两者的存在均无必然的理由。世界可能因战争而整个毁灭,人的生命更是短暂,连文化也可能被我们自己所破坏。既然这两者没有最后的保障或内在的根据,它们为什么又会存在呢?因此,哲学家研究形而上J学,就是要深入这些现象的背后,询问这两个世界既然没有内在的基础,但它们事实上又存在,那么一定有别的理由,这个理由便称作"终极的世界"。相对于我们的有限,它是无限的;相对于我们的变化万千,它是超越的;相对于我们的浮面,它是根本的。形而上学就是要研究这第三个世界,换言之,就是要去找寻前两个世界的最后基础何在。由此观之,海德格尔的关怀焦点是非常准确的。 海德格尔生于1889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正好是他的盛年时期。他三十八岁出版代表作《存在与时间} (Sein und Zeit; Beingαnd Time)广受重视,成为当代的大哲学家之一。1933年,纳粹统治德国,海德格尔四十四岁,竟接受纳粹的指示,出任弗莱堡( Freiburg)大学的校长。这件事一直为后人所批评。尽管后来,他因为纳粹无端残杀犹太人而与纳粹决裂,但终究留下了不好的名誉痕迹。所以,真正的学者最好不要参与政治活动,因为在政治圈中很容易被污染,海德格尔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然而,生命上的这一个阴影,并不影响他思想上的深度。在那个年代,他期盼通过教育来改善世界。后来发现:在思考"存在"时,面对变化的世界,自己究竟能掌握多少?即使让自己得君行道,又能拯救苍生到什么程度呢?这是很大的问题。海德格尔怎么会去思考这些问

诗意栖居 优秀作文

优秀作文 诗意地栖居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是—种生活态度:自由的,精神的,灵性的,自然的。诗是真正让我们安居的东西,我们可以不是一个诗人,但我们必须是一个诗意的栖居者,因为人类生存的本质是诗意的。 诗意地生活就是会营造自己的心境,调节自己的心态,超然世俗以外。 面对困苦、责难、伤害,我们应以豁达、开朗、乐观、进取的态度来对待,相信风雨过后是彩虹,乌云遮不住太阳。就像大文豪苏轼一样,虽屡遭打击,一生坎坷,但极为达观,听到鸟鸣便是“春山磔磔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就是被贬了官,还能吟出“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一顶笠帽、一身蓑衣、一双草鞋、一根竹杖,迎着风雨向前仍唱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诗意地生活其实很简单。一盆兰花,一支洞箫,一枚卵石,一幅字画,一片雪花,一场细雨,一弯月,一杯茶,一本书,一首诗……都会在宁静的心湖漾起欢愉的涟漪,给你带来无穷的诗意。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是丰子恺先生的一幅漫画:一张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壶茶。几只杯,天上是一钩月,窗边是一副卷起的芦帘。看着看着,心,沉静下来,喧闹没有了,烦恼没有了,恍惚之间自己也随散去的朋友去屋外赏月。夜,静极。读画竟有愿做赏月人、不羡仙的感叹。 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是无用的装点,却是愈精练愈好。 然而,可怜我们的现实生活! 滚滚红尘中,人们追名逐利,物欲横流,人心浮躁,根本无暇顾及这“不求解渴的酒”,这“不求饱的点心”。而周作人在此看到的是艺术,是艺术化的生活,也就是充满诗意的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艺术,我们方知春雨不仅可以润泽禾苗,还可以窗下独听;茶不只可解渴,还可以养心;石不能言却最可人;花不但可以扮美女儿家,更可以案头清供,继而闻香动念,所谓“一花一世界”! 诗意地生活是人生的大彻大悟。 “热闹中著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有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这是《菜根谭》中的话。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中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还向西方人介绍了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娓娓道出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令西方入倾倒。当时美国有一书评家说:“读完这书后,我真想跑到唐人街,一遇见中国人,便向他行个鞠躬礼。”诗意地生活,简化生活,读一篇美文,吟咏一首好诗,莳弄几株花草,把玩一块石头……让最微不足道的东西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生活的大智慧。 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便能开垦出芳菲满地的精神桃花源来。 绽放你的美 实验二班郄腾蛟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古城说:“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人的一生,贵在创造价值,要绽放属于你自己的美,实现你的价值。 苏格拉底有两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和“认识你自己”。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敢为人先,说出如此言论。他看懂了世态的落后,明白了文明的进步,立足于人文精神。虽然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他并没有地头,他内心明白,真理是犹如真金般闪耀着光芒,能经得起火的考验。他用生命之光,绽放出自己的美。 这不失为一种难能可贵的价值,基于此,对后世依旧产生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 在唐代诗人中,很多人推崇诗仙李白,但我不为他骄傲,在其人生阅历中,他将浮华的宫殿尽收眼底。可是在这片诗海中,我独望见一位平常但不平凡的伟大诗人——杜甫。眼前国破河山,

在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在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荷尔德林曾经说过:人生充满了劳徒,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是啊,我们为何不将生活变成一首美好的曲子,诗意地生活。 名利正如那绑在驴子脖子前的萝卜,我们苦苦追录却耗尽了精力,得到的不过是空洞的财富,失去的却是一颗优雅闲适的心。一个本该精彩的生活,正如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放弃了官场的污浊,却收获了一个永恒的桃花源。我们为何不学习陶潜的叩山为钟,抚水为琴的闲适,偏要让我们诗意的人生挂在无止境的金钱上,最终不过是“得”一朝风月,舍弃了万古长空。 佛门修为的境界:勘破、放下、自在,唯有放得下自我,舍得下虚无的名利,方得无拘无束的自在,收获诗意人生。在那愁云惨淡的天幕下,他们轻袭缓带、不鞋而履,他们不愿为了功利而诗意地栖居,一路狂饮,一路舞剑,纵使天子也难寻,好一个魏晋名士,他们饮酒赋诗,看飞花逐流水,让生命随心绽放得无比绚烂,光耀千古,土乃竹林七贤,当洛阳东市刑场上响起《广陵响》之绝响,嵇康依然狂放豪迈赋诗,“此身虽大殒。此心无愿尤。”是啊,真名士自然不会为了名利而放弃诗意地栖居,就像林逋隐于西湖之畔,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终享晚年,就像沈复没有“人间百姓仰头看”的鸿轱之志,而是宁静自在的生活,记录生活的小事,终写成《浮生六记》…… 诗意地栖居能洗净人身上的浮华,虚荣,使人内心宁静,成为生活的智者,羽扇纶巾,不用谈笑间,便能使樯橹灰飞烟灭,让自己内心的愁忧幻化成诗词,千古流芳,王维抛弃官场生活,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留下“渡头余落日,墟呈上孤烟”的辽远之美,朱敦儒丢弃名利,齐居终南山,诗意写下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的优美诗句;郁达夫也拟一破屋,在院中细数一丝丝的阳光,让闲情变成随风起舞的韵律,活得自在;梭罗栖息九尔登湖,他自由自在地生活令无数追求功名的人哀叹生活的艰辛……这些人将生活变成一串串妙语,令我们这些“功世俗”之人欣羡,他们的生活无波无澜,却成就了他们多彩不一样的人生。我多么想像弘一法师那样舍下尘缘,斩尽青丝,遁入空门成为一代弘一法师,演绎“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生活,但我不能,因为学习中亦有绿蕾诗意,何必一味去效仿别人而丢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生活如酒,美味甘甜,用心去品味,诗意地栖居,我们也能拥有熠熠生辉,精彩绝伦的人生。

诗意的栖居(800字)作文

精选作文:诗意的栖居(800字)作文 无意间想起了海德格尔,那位充满诗情画意的老人说:生命里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的栖居在这块土地上。那守着瓦尔登湖的梭罗,那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还有那起舞弄清影的苏东坡,都在人生天地间诗意的栖居。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诗意,每一缕阳光,都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每一条小溪,都是一组流淌的旋律;每一径迂回的小道,都是一部写满乐章的乐章。诗意地栖居,用心去享受生活的意趣。月夜下,朱自清漫步荷塘,让一颗轻松的心在荷花池塘间游荡,是一种情趣;穷困时,郁达夫租一椽破屋在院中细数一丝丝阳光,是一种闲趣;监禁中,陆蠡囚住一枝常青藤,是一种恋趣。人生好比涨潮,潮起潮落,向滚动的音符欢快的跳跃。纵使遭遇乌台诗狱的摧残,也还要大江歌一曲,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纵使被贬黄州,也还要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侣鱼虾而友麋鹿;纵然发配天涯,也还要享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俯仰万世,东坡诗意地去栖居,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于是,满腹的凄苦得以超越,满心的灵魂得以升华。现实容不下海子,没有像徐志摩那样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海子毅然选择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置身在这个世界,未曾远观它的美好,而人与世俗的差距又太大,也许在这种情况下面朝大海就是一种诗意的栖居。翻开尘封的历史,跨越历史的长河。恍惚中,有人拔剑长歌曰:我辈岂是蓬蒿人,大笑而去,顺滚滚东逝长江,穿巴峡巫峡,过洞庭扬州;醉酒入长安,挥毫金銮殿上,故作狂态。国舅磨墨,力士脱靴,嘲尽天下豪贵;云游九州,望川而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豪情万丈,诗意地栖居,练就了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生活可以没有富足绚丽,但却不能没有诗意,在人世间诗意地栖居,才能享受生活的情趣,感悟人生的真谛。如果生活可以有n多种选择,我只愿诗意的栖居。高三:马治平 篇一:作文指导-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小引] 诗意,是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意地栖居”是指以诗般美好的意境面对生活,投入生活。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使人异化了,一些人丧失人的本性,以致“离开了神灵”(荷尔德林语),犹如游子离开自己的故乡,孩童失去了母亲一样。一个人无家可归,那该何等痛苦!所以,被异化的人需要回家,需要寻找回家之路。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在预感到人在不可逃避地陷入无家可归境地的同时,必将企求重返故里,重返童真,享受偎伴美好人性而激起的无尽的欢乐。因此,他呼吁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现在,不少中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困惑。他们说老师要求“作文的内容一定要源于生活”,可学习生活实在是太枯燥乏味了——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日复一日地奔波于家门校门之间,几乎没有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甚至连春游、秋游活动都被明令取消,能谈什么生活?因此陷入了无从下笔的困境。作文中经常出现“把老人写死了,把父母写散了,把自己写残了”的编造现象。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走出这种困境,进行真实的写作,让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呢?能否从“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获得一些借鉴呢? [认识与精彩片段之一]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来自何处? 有人以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来的,其实,在他之前德国哲理诗人荷尔德林就

教育,诗意地栖居

《教育,诗意地栖居》。这本书以“教书育人”为主线,从课堂教学、从教学机智,从教学反思,从思想教育,从管理艺术,从个人素质等六个方面,以生动的案例,敏捷的思考来诠释了“教育,是一种诗意的生活”的视角。文字亲切,语言真挚,思维敏捷,观点独特,都是作者在一线教学课堂上发生的一些故事,一些教育机智、一些思考,以及和学生发生的一些故事。作者用心地把这些片段拾掇起来,并记录下来,写成了一篇篇优美的文字,用精彩独特的视角,诗意地诠释了“教书育人”四个大字,带给我们教育的新思考,新启示,新的发现。 诗意来自生活。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在平凡琐屑的程式化生活模式中,通过心灵的自我完善,使寻常人眼中的枯燥单调转换成一种内在世界的灵动诗意。这样的转换,通常需要内因与外因的综合作用,需要教育者灵魂深处对教育的执著追求而实现。我们做教师,要在解读别人的同时,认识自己,在欣赏他人的同时,自信自我;在探索的同时,超越自我。 朱华忠正是这样一位不断追寻诗意的生活,不断追寻诗意教育的年轻教师。朱永新教授曾经这样说过:“读朱华忠的教育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乡村中学工作了十几年的青年教师,是如何立足于平凡的工作岗位,着眼于教育教学的细节,谱写自己的教育人生;看到一个充满睿智、爱憎分明、关爱学生、积极进取的教师形象;看到一个不甘于平庸,不满足随大流,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的教育舞蹈者。”正因为朱华忠一直坚持自己的教育与心灵一起舞蹈,把教书育

人的生活,当作一种享受,看作一种快乐,把教育教学和学习看作一种舞蹈,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教育中去,完全释放自己的激情,用自己的心灵去工作,激起了生命的一个个精彩的浪花,才成就了他精彩而活力四射的课堂,成就了他精彩的人生,也换来了诗意的栖居。 诗意来自独特。教育需要诗意,诗意来自独特的视角。独特,来自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独特来自于热爱,一种对教育、对教学、对自己任教的学科的尊重与热爱。为了激发所有孩子对学习、对生物学科的热爱,他一方面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积累提升,通过大量的阅读,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另一方面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身的反思总结、学生的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他的这些努力,创造出了教育教学中的诗意。他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极力创设那种充满民主与爱的良好学习氛围,他倡导师生之间以爱和民主来交流沟通,强调以自身教学的诗意为学生营造群体学习的诗意。 诗意来自学习。教育教学就是将人类各种美好的思想传承给学生,将人类社会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学生,这就要不断去学习。同时,这样的传承与传递,正如一种心灵感应的舞蹈,一种相互释放喜悦的舞蹈。他对教育的理解还体现为对自身生命的永不言弃的雕塑以及对生活的无限忠诚上。他把自身的专业成长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做生活的有心人》,强调《每天说别人几句好话》,强调《把握好自己》,强调《学习是永远的快乐》。在教育教学的路上,他乐意于《做一条快乐的牛》。他坚信《春暖花会开》,为了这份坚信,他

诗意的栖居--—主题探析

诗意的栖居--—主题探析 “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季节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荷尔德林《远景》 在曾文正公的荷叶塘,我看见了美女秋瑾与蔡畅, 在花明楼,我看见两弯明月,在荷叶上诗意地栖居! ——邹岳奇《韶山的天光》 新世纪以来,邹岳奇先生提出了自己独立而引人关注的诸多学术与文学主张,比如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三种运行模式的主张、建立当代中国的自然山水诗派的主张、以文学地理学开创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格局的主张等,其中,建立当代中国的自然山诗派的主张引起诗坛上下的特别关注。而他以十四行诗的形式写作自然山水诗,则具有相当的开创性。据考证,十四行诗这种诗体形式源于意大利的彼特拉克,后在英国的弥尔顿、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雪莱、齐慈等诗人的推动下,渐趋成熟;英美当代十四行诗代表,有美国诗人弗洛斯特、英国诗人玛丽莲·哈克等,只是在西方专门从事十四行诗创作的诗人,越来越少。在中国,从“五四”时期开始就有人习作十四行诗,诗人闻一多、朱湘、徐志摩等,都写作有不少精致的十四行诗作;当然,中国十四行诗真正的集大成者是冯至、卞之琳和屠岸等人,他们的十四行诗写作在中国的诗界和学界都产生了影响。如今,中国当代的诗歌前景,似乎越来越不容乐观;对于十四行诗这种有着一定规则的诗歌体式,涉猎者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岳奇山水十四行抒情诗100首》的写作与出版,可谓标志着一种诗坛新象,也许更是“异军突起”。这些十四行诗作品在中外文学讲坛博客以及相关的诗刊与报章发表后,也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诗人江天在读了这些作品以后,在中外文学讲坛的留言中写到:“这是一种新的,其实也不太新的,诗歌样式。我们的诗歌没有多大发展,诗人苦恼,读者也有怨言。抛开其他原因不说,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新的形式?”这种看法,可谓是对岳奇先生十四行形式的肯定和推崇。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白劲鹏教授读到岳奇山水十四行抒情诗中的一些作品后,对此十分惊讶:“我原来不知道国内还有人在按英诗的格律创作诗歌。现代白话诗受人垢病,很大程度上就是太随意了,如前一段时间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梨花体’。我的观点可能很保守,但我觉得写诗一定要有限制,如果诗人自觉地接受一些限制、甚至自己设定一些限制,那一定能有所成就。可惜,现在这样的诗人不多,多是以激情取胜,而不是以艺术见长。您的诗作坚定了我的这一观点。”未署名的网易博友留言说:“只知道邹师是著名的诗评家,没想到近年诗兴勃发,组诗语言朴实,感人至深;纵横捭阖,收放自如。”华中师大文学院张卫中教授在读到岳奇先生的十四行诗后,也曾经这样评论道:“十四行诗很到位,感情深沉,诗意浓郁,韵味很长,引得我思绪绵绵,情不能已。如今,哪怕是老教师中,能写这么好的’十四行’的学者恐怕不多了。这很难得,令人钦佩! ” 《岳奇山水十四行抒情诗100首》由我的同门师姐周兰美编选并作注,即将出版发行。这本诗集共由24组十四行诗构成,可见诗人所作的是十四行组诗,并不是一般的十四行诗。其中的大多数作品,为诗人在游历祖国大好河山之后,所感所思,欣然命笔,题而为诗。从内蒙古大草原到长江三峡,从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到蒋介石的老家奉化,从武汉桂子山到发生大地震的汶川,从承德避暑山庄到作者的老家内江与越溪,诗人足迹所至,诗情萌发,因此诗中的所有意象也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当然也是来自于诗人丰富的想象与纯美的心灵。在这些诗作里,首首承载着诗人饱满的感情,处处洋溢着诗人对自然与人事的真诚,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过往的缅怀、现世的思考。从诗歌的创作主题来看,有感怀故土的诗,有感慨历史

高考优秀作文 诗意地栖居

高考优秀作文诗意地栖居 “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成了什么。”哲人在淡淡地微笑着。于是,有了负重一生的小蜗牛,也有了逍遥一世的沙鸥。 在二战集中营里,一个叫玛莎的小女孩写了一首诗:我要节省/我没有钱可以节省/我要节省力量和勇气/使它们可以支持我很长时间/我要节省我的生命,我的灵魂,我的精神的火/我还需要它们很长时间/在这风暴肆虐的日子里/这些上帝的礼物/我将很快死去,一旦我失去了它们。 每当我想起这首诗,鼻子总忍不住发酸。当潘多拉打开罪恶的盒子,一切灾难向人类袭来时,一个朝不保夕的脆弱的小女孩,她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活的希望。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人生的确不可能是一条坦途。悲伤与灾难的黑乌鸦时时在你头上盘旋,绝望的死水常常挡住你的去路。是躺下来哀叹命运的不公,还是选择摆渡自己的渡船?史铁生折了一只“写作”的渡船,霍金打造了一条思考的渡船,他们选择了摆渡苦难,因此他们又踏上了繁花似锦的人生大道。 有人说:“一个人不可能既侍奉金钱,又去当上帝的仆人。”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在许多情况下,人要么选择物质上的富有,要么选择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精神上的高尚,这两者不可得兼。比尔·盖茨从哈佛中途退学经商,成为世界首富,世人顶礼膜拜的榜样。可他想参加哈佛校长聚会,却遭到了部分校友的拒绝,原因是他中途退学,不配称作哈佛人。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精神上的一块净土,供我们诗意地栖居。哈佛校长选择了精神上的高贵,这也应该是我们的选择。 既然必须得选择,那么就让我们选择一栋精神上的小屋,用希望、坚强、勇敢、自信……这些人间的美德来装饰它;选择泊在小屋边那摆渡苦难的渡船,让我们的灵魂可以在这功利的世界里有一处诗意的栖息地。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人诗意地栖居_经典美文

人诗意地栖居_经典美文 人,诗意地栖居。 ——作为王维山水诗的一种解读 人的所作所为,是人自己劳力费神的成果和报偿。人在这片大地上的栖居的本质,所有这些都没有探入人类生命的根基。人类生命在其根基上就是诗意的。诗不只是一种附带装饰,不只是短时的热情甚或一种激情和消遣。诗是历史的孕育基础,因而也不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更不是一个“文化灵魂”的单纯表达。这种表达决不是劳绩,而是一种捐赠。人只有去创造劳绩,然后才能诗意地栖居。而王维的山水诗,正是这种栖居的财富捐赠。当人重新回到清静幽深的山水之间,感受到自然的本质在天地间创造一种寂寞孤独且又充满闲适安宁的神圣自由的尺度时,喜悦乃是诗人的诗意创作物。《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辋川山庄秋日傍晚那恬静清理的景色,与诗人“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心情十分融洽。雨后的空山,清新而寂静,清冷的月光笼罩苍翠的松林,石上清泉潺潺流淌,浣女们的笑语欢声在竹林荡漾,渔人晚归的小舟,轻轻地划过茂密的

荷塘,面对清新宁静的大自然,诗人情不自禁地发抒心中的感慨:任春花随意凋谢吧,山中的秋景也不差,我尽可以留居秋山之中。(《唐诗审美十论》刘洁著)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寄托着诗人向往山林生活的闲情逸致,表达他的归隐之思。归隐即返乡,诗人的天职是返乡,返乡就是返回到本源近旁。正因如此,惟有在故乡才可亲近本源。本源就是故乡的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翠竹、浣女、渔舟、青莲……这故乡的本源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诗人许久以来一直在他乡流浪,备受漫游的艰辛,现在归根返本,只有故乡的土地才是那样地亲切。于是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静与闲。同时在时间的万乐之源中,傍晚的那份恬静,给诗人以诗意的思考,然后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 胡应麟在《诗薮》评曰:“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木末芙蓉花’,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中有此妙诠。”诗人“描写春山月夜的景色:春野空旷,万籁无声,寂无人迹处,桂花自开自落;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幽柔的清光洒满山林,月惊山鸟,音回空谷,平和的气氛,令人心悦神安。”《唐诗审美十论》)这表达了诗人清高超脱、空寂无欲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崇高审美的优美感,表现为和谐,静谧,轻松,愉快,神怡。

人,诗意的栖居(高中阅读)

人,诗意的栖居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因为目标的人居理想。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以实现心灵的皈依。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很明显,可居、可游的画境,是笃爱山水的人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的

高考作文范文《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 人生是一场戏。有人光彩照人地占据在舞台中央,也有人孤独地坐在角落里;有人生活得波澜壮阔,高潮跌起,险象环生,也有人生活得如一杯不温不火的白开水,平平淡淡;有人事业有成,金玉满堂却莫之能守,也有人每天三餐粗茶淡饭却尽享天伦之乐;有人活在过去,为“逝者如斯夫“的岁月而哭泣,也有人天性乐观,总面向未来,信心满满。 这些都是人生。大千世间,众生百态,它们一同构成了人生的全部。就如同世间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人生决不是一位刻板的老学究,整日板着一张脸。他更应该是一位激情四溢,开朗奔放的少年。他可能有痛苦,但那也是一种快乐;他可能有失败,但那也是将要到来的成功;他渴望收获,却用给予去取得;他赞美残缺,因为他也追求完美。 所以遇到挫折不要哭泣,因为它只是人生的一段小小的插曲;也不要在金钱名利上越陷越深,因为那并不是人生的真缔。很多人磕磕碰碰,寻寻觅觅只为一个天涯梦。其实梦想远在天涯,近在咫尺,在心上,在手中。幸福永远都在你的身后,反而过分执着会让你失去很多很多。从一幅风景里看出另一幅风景,也是人生的哲理和诗韵。 生是一种偶然,死是一种必然,我们都无法把握。但我们却能够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其实活着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和幸福。人生就是一段旅程,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活在当下,常记一二。只要一生无愧于心,无愧于人,无愧于天地,那么还有什么可以遗憾的呢? 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无论生活给予了我们什么,是快乐也好,是痛苦也罢,我们都要报以微微一笑,在尘世中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生活 我们首先必须生活着,然后才看生活得诗意与否。小姨是杂志社的特约撰稿人,那本杂志的第四版是她的专栏——“生活的诗”。而小姨本人对诗的热爱已经到了狂热的地步,组织了在当地小有名气的诗社。每逢周末,小姨便像逢了重要的节日,盛装打扮,与社员们聚在一起,谈诗论诗,赏诗做诗。 姑姑是与诗“八竿子也打不着”的农妇,可她在农贸市场却是响当当的人物。她的白菜是最青最嫩的,她的苹果葡萄是最水灵的,她的鸡蛋是出了名的有营养,甚至有人说,从她那买去的鸡,熬了汤能治病!其实我知道,顾客宁愿绕远路也要到姑姑这里来,冲的是她的热情诚实。 我去过小姨家,整个儿就像古典而标准的中式“藏经阁”。进门便见装裱一新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再往前走几步,李白、杜甫、王勃、李清照,挨个儿跟我打了招呼;打开卧室门,梭罗的那句“在瓦尔登湖上诗意地栖居”分外打眼。面对一屋子的书和姨父小声的数落,小姨吐吐舌头,调皮地说:“囡囡,别理他,小姨我就是爱书。” 我也去过姑姑家,青砖房,昏暗的灯光,姑姑忙里忙外,丝毫不停歇,在她的厨房里,锅碗瓢盆恣意奏着打击乐;在她的院子里,鸡鸭鹅猪快活地唱着合唱曲。见我来了,姑姑挺不好意思:“娃,俺家乱,你别介意,来来,随便坐。” 我的小姨是所谓:“文学青年,”“十指不沾阳春水”,过着“文化人”的生活。 我的姑姑是别人眼中的“大老粗”,干惯了粗重的活计,过着普通农妇的生活。 我一直试图弄明白,这样有着天壤之别的两个人,在谈及自己生活之时,眼中快活满足甚至自豪的光彩为何会如此相似? 小姨觉得她一直诗意地生活着,姑姑是不明白什么叫诗意的,但在旁人——我看来,她也有诗意的生活。 或许因为她们同在乐观而向上地生活,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好,获得了满足。 也许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诗,乐观而充实便是诗意。 我的“雅人”小姨和“俗人”姑姑,同在一片蓝天下诗意地栖居。 诗意离我们很近,我们活着,乐观充实地活着,便可以宣告——我正诗意地活着。

高考全国卷江苏省优秀作文:诗意地栖居

2002年高考全国卷江苏省优秀作文:诗意地 栖居 “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成了什么。”哲人在淡淡地微笑着。于是,有了负重一生的小蜗牛,也有了逍遥一世的沙鸥。 在二战集中营里,一个叫玛莎的小女孩写了一首诗:我要节省/我没有钱可以节省/我要节省力量和勇气/使它们可以支持我很长时间/我要节省我的生命,我的灵魂,我的精神的火/我还需要它们很长时间/在这风暴肆虐的日子里/这些上帝的礼物/我将很快死去,一旦我失去了它们。 每当我想起这首诗,鼻子总忍不住发酸。当潘多拉打开罪恶的盒子,一切灾难向人类袭来时,一个朝不保夕的脆弱的小女孩,她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活的希望。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人生的确不可能是一条坦途。悲伤与灾难的黑乌鸦时时在你头上盘旋,绝望的死水常常挡住你的去路。是躺下来哀叹命运的不公,还是选择摆渡自己的渡船?史铁生折了一只“写作”的渡船,霍金打造了一条思考的渡船,他们选择了摆渡苦难,因此他们又踏上了繁花似锦的人生大道。 有人说:“一个人不可能既侍奉金钱,又去当上帝的仆人。”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在许多情况下,人要么选择

物质上的富有,要么选择精神上的高尚,这两者不可得兼。比尔·盖茨从哈佛中途退学经商,成为世界首富,世人顶礼膜拜的榜样。可他想参加哈佛校长聚会,却遭到了部分校友的拒绝,原因是他中途退学,不配称作哈佛人。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精神上的一块净土,供我们诗意地栖居。哈佛校长选择了精神上的高贵,这也应该是我们的选择。 既然必须得选择,那么就让我们选择一栋精神上的小屋,用希望、坚强、勇敢、自信……这些人间的美德来装饰它;选择泊在小屋边那摆渡苦难的渡船,让我们的灵魂可以在这功利的世界里有一处诗意的栖息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