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管理学讲义4

管理学讲义4

管理学讲义4
管理学讲义4

第四章组织

第一节组织的含义与分类

一、组织的原义

1、英文:由“器官(organ)”演化而来,即“各种器官所形成的整体”。

牛津大辞典:组织是为特定目标而进行有系统地安排。

2、中文:

原义:说文解字:组,绶属。其小者以为冠缨。——《说文》。织丝有文以为绶缨之用者也。阔者曰组,为带绶;狭者曰条,为冠缨

引申义:

名词:代指官印或官吏。如:组绂(印绶。借指官位);组绶(用以系印的丝带。借指官爵);因目的一致、见解兴趣相近而结合的少数人;为了产生一种单一效应而组合的设备,成套的事物;事物相同或相近的一种组织形式动词:编织;组合;经过提名或任命而产生阁

本义:织布,制作布帛的总称。【说文】作布帛之总名。治丝曰织。

引申义:编制,组成;搜罗;收集

二、国外学者对组织的定义

(一)罗宾斯的总结

1.组织是追求一定目标的社会实体,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组织成员的行为是对这些目标的理性追求。

2.组织是目标制定系统,它是人为创造的实体,其目标是由组织成员制定和管理的。

3.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是依托环境而求生存的投入——产出的转换系统。

4.组织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每个组织都要通过其纵横交错的各级机构来处理从环境中输入的各种信息,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决策、协调组织的各种活动。

5.组织是一个松散结合的系统,它内部的各个分系统或部门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虽然它们都有相同的大目标,但各个分系统的目标会有所不同,有的甚至还会相互发生矛盾,但共同的大目标将它们松散地结合在一起。

6.组织是合同或契约的集合体,它是由许多成文或不成文的契约组成的,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根据合同或契约的规定进行工作,并据此获得相应的报酬。

7.组织是一个政治系统,它有内部各利益集团组成,每个政治利益集团为了

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都力图掌握决策权,或意图加强自己对决策过程的影响力。

8.组织是各种权力的集合体,它是由各种权力集团组合而成的,为了满足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各权力集团都想用自己的权力来控制或影响组织对各种资源的分配。

9.组织是控制和统治的工具,它把每一个成员都分配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对每个成员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每个成员都受一个特定上司的指挥和控制。

10组织是一座“监狱”,它通过工作职位说明是对每个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要求和行为准则都作了严格的限定,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的人都受到该工作岗位职责的限制。

(二)加雷思?摩根的总结:8类定义,

组织是机器;组织是有机体;组织是大脑;组织是文化;组织是政治系统;组织是心灵的监狱;组织是变迁和转换;组织是统治的工具。

三、广义组织中义组织与狭义组织

概括地说,学者们使用的名词的“组织”的含义有以下几个层次:

1.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社会实体或开放的人类系统。

作为社会实体的组织是管理的载体,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为完成共同目标组合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有机整体。莱维特提出了组织的钻石模型(如图3.1所示)。他认为,作为社会实体的组织应具备以下要素:社会结构、参与者、目标、技术与环境。这一观点具有代表性。

图3.1莱维特的组织钻石模型

从系统科学的视角看,作为社会实体的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作为开放系统

的组织是一个有机体,由技术子系统、结构子系统、社会心理子系统、目标与价值子系统等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开放的组织系统要从外部环境获得人、财、物、知识、信息等资源输入,并向外部环境输出产品和服务。组织在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组织中的维持机制维系组织的相对稳定,适应机制推动组织的变革和创新。

2. 中义的组织:结构、文化和战略。

巴纳德等人认为,组织除了正式的职能或部门结构方面的内容外,还有着重要的,涉及到人与人之间协作关系中非正式联系的内容,也即企业组织中的文化内涵。文化象结构一样,都是企业组织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我国学者张钢认为企业组织包括战略、结构和文化三方面的内容。张钢.企业组织创新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25页

3.狭义的组织:组织结构的简称。

在许多文献里,“组织”一词被用作“组织结构”的简称。组织结构是组织内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它规定了组织的人物如何分配,组织中谁向谁汇报以及正式的沟通机制和交往模式如何安排。组织结构反映了组织中正式的活动关系、权力关系和信息流动关系。

组织结构具有三个功能:首先,组织结构是为了生产(广义的)组织的产品或服务已实现(广义的)组织的目标;其次,结构被用来降低个体的变动对(广义的)组织的影响,以确保个体按照(广义的)组织的要求行动;第三,结构是权力运用的环境,(结构首先确定了什么样的职位拥有什么样的权力),在这个环境中,可以制定决策,组织的活动得以执行(结构是活动的舞台)。方统法,组织设计的知识基础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147-148页

四、组织的分类

1、根据组织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分类

2、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3、机械式组织与有机式组织

五、管理组织理论的演进

组织理论是管理理论的核心部分,其发展历史至今不足100年。依据管理理论的演进过程,可以将组织理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古典组织理论,以泰罗、法约尔、韦伯、厄威克和古利克等人为代表,

他们第一次运用科学的方法将组织问题系统化、理论化,总结和抽象出一套组织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促进了组织效率的提高。

2、行为科学组织理论,以梅约、巴纳德等人为代表,主要是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成果而建立。它克服了古典组织理论将人看作是“经济人”的观点,从“社会人”观点出发,将人看作是组织的一个重要因素来探讨,群体的规范和习惯被看作是帮助形成行为和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3、现代管理理论,以巴纳德、西蒙、卡斯特和罗森茨威克等人为代表,克服了前两个时期从静态的、封闭的视角来研究管理组织的缺失,而以开放的、系统的视角来观视管理组织;当代管理组织理论的新发展,即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着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管理研究的盛入,逐渐出现的组织文化理论、企业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组织生态理论等等。

3.2.1古典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化的生产发展的要求,而出现,其特点是决策权集中、结构层次化、信息通道纵向单一化、用经济利益统一组织、以报酬作为基本和生产动力方法的组织模式。它以美国的泰罗、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英国的厄威克等人为代表。

3.2.1.1泰罗的组织理论。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的标志,它促使了人类的管理由“放任型”、“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泰罗的管理理论并没有把组织理论作为独立的内容,他的组织理论还没有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理论,既没有讲组织的生存、消灭或者变革的机制,也没有能触及到人的精神动机问题。泰罗对于组织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职能制组织。泰罗对于建立职能制组织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设计的“职能工长制”上,其指导思想是:对企业组织成员按职业工作的性质进行分工,以发挥职能人员的专家特长,并使工作专门化,提高工作效率。

2、刺激性计酬制度。即对于完成工作超出定额的员工,致富更高的工资报酬,以此刺激工人的工作热情。

3、例外原则。例外原则是指针对组织中经常发生的问题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委派合适的下属执行,高层管理者主要处理规章制度以外的“例外”事务。这一原则有利于使高层管理者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做好重点工作。

3.2.1.2法约尔的组织理论

由于具有长期担任大公司总经理的经历,法约尔能够从宏观管理实践的视角建构了自己的管理理论。其组织理论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体现得比较充分。他在这部著作中论述了管理的组织职能,并提出了著名的管理十四条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团

结。在法约尔的十四条管理原则中,有关组织理论的内容占了绝大多数。

法约尔对组织的构成要素、组织的职能、组织的管理与运行原则、组织中的参谋机构及组织中的“跳板”原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他的许多思想至今仍是组织理论中的重要指导原则。他指出了组织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活动,将组织划分为物质组织和社会组织。他对组织问题的研究集中于组织结构层面,特别是他提出组织的内在结构问题,即组织成员的能力和素质结构是组织效率的内在源泉的见解,表现出了与现代管理组织理论的通约性。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搭建了管理学研究的框架,其中组织方面的内容在他的理论框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但是,法约尔对于组织的研究只是将组织问题放在管理中来研究,还没有能够将对企业的组织问题的研究成果建立成一个独立的理论。同时代的德国学者韦伯在这一刻领域更有建树。

3.2.1.3韦伯的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又称“官僚集权体制”或“科层制”理论)反对封建的贵族专制,崇拜非人格化的普遍平等观。他论证了个人行为的合理性与社会结构秩序的合法性,形成了经典性的组织理论。故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对管理组织理论的贡献主要集中在《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在这本著作中,他对于“理想的行政组织”的论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理想的行政组织”进行了描述。“理想的行政组织”是韦伯理论的核心。他认为:“行政组织机构”是指区别于传统组织机构的一种理想模式,是组织的“纯粹形态”。这种组织模式是实践中各种组织形态的抽象和综合,适用于各种组织和团体。理想的行政组织符合理性原则,高效、精确、稳定、可靠、纪律严明。他用工业生产中的机械化来比喻组织机构的“行政组织化”进程,用以形容行政组织的科学和高效。

2、分析论述了组织中的权力。韦伯指出,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权力为基础的,如果没有权力,组织的生存会非常危险,更谈不上实现组织的目标。权力可以消除组织的混乱,使组织有效运行。他认为,组织中的权力有三种类型:合理合法的权力,指依法任命并赋予行政的命令权力;传统的权力,指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以执行者的地位的正统性为依据的权力;神授的权力,指以对某个具体个人的特殊的、神圣的、英雄主义或模范品质的忠诚、、热爱和崇拜为依据的权力。韦伯认为,以上三种权力中,合理合法的权力应成为一个组织的权力基础。

3、归纳了“理想的行政组织”的主要特征:(1)劳动分工,即把工作分解成简单、常规化而明确的各项任务并明确规定每个组织成员的权力和责任;(2)权力体系,即各种公职和职位按权力等级排列,上一级指挥和控制下一级;(3)正规选择,即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技术资格或通过考试选拔组织成员;(4)规章制度,即规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以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确保统一;(5)非人格化,即组织中的规章制度必须被严格遵守,不能受组织成员个人情感和个人背

景的影响;(6)职业导向,即组织中的管理者是专业的公职人员而不是组织的所有者,他们领取固定薪金并在组织中谋求个人发展;(7)人员委任制,即原则上组织管理人员是上级任命的而不是选举的。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核心是建立起一种理性、集权、高效率、非人格化的刚性组织,这种科层制(也称“官僚集权制”)的组织模式适应了20世纪上半叶企业外部环境相对稳定、企业间竞争程度较低、强调规模经济的实际情况,因此成为刚性组织模式的设计样板。

韦伯的组织理论虽然对组织理论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受历史的局限,也存在许多局限。科层制组织往往存在以下几点不足:过细的专业化分工导致工作内容枯燥,降低工作效率;过多的管理层次导致信息传递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过高;过分集权,忽视员工的能动作用,不利于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过多的规则和程序导致组织僵化,组织的灵活性;忽视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影响,组织缺乏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机制。

3.2.1.4古利克和厄威克的组织理论

古利克和厄威克在仔细研究了泰罗、韦伯等古典管理思想的基础上,于1937年出版了《组织的科学原则》一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古典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在古典组织理论时期,他们的工作具有总结性的意义。在他们合著的《管理科学论文集》一书中,古利克提出了著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他们通过对前人管理理论的归纳总结发现: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就必须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组织。然而如何有效地组织下属,并使下属在组织里发挥作用,过去无人专门论述。故他们各自对组织问题进行了研究。

古利克认为,组织主要的目的是协调。据此他提出了“一致性”原则。即要求把有关的活动归属于同一个人的领导之下,以防止摩擦和低效率。如何有效率地将每个人组织成一个小的管理单位,再将小管理单位组成较大的单位,最后形成大的组织,这就要做到:首先有工作目的,其次有工作秩序,再次有服务对象,最后有服务场所。

厄威克对管理组织理论的贡献集中表现在他提出了组织的八条原则:目标原则,所有的组织都应有明确的目标;相符原则,权力与责任相符;职责原则,上级对下级工作要负责;等级系列原则,组织内部,不同机构有不同的职能;控制幅度,上级领导者所管辖的下级人员不要超过5-6人;专业化原则,每个人的工作应限制为单一的职能;协调原则,人员与机构关系相协调;明确性原则,每个职务都要有明确的规则。

3.2.1.5对古典组织理论的评述

古典组织理论主要涉及到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组织中管理的基本职能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组织理论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问题。但另一方面,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古典组织理论的局限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第一、研究视野的局限。古典组织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将组织视为孤立的社会实体,没有在大的社会背景下研究组织的产生、运行和发展,更没有考虑到社会环境与组织的相互作用,这是其理论上的重大缺陷。

第二、忽视了组织中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古典组织理论对组织成员的动机、人际关系、心理状态以及激励作用等没有进行探讨,同时也将组织成员简单化地作为同质的、静态的要素来看待,忽视了组织中人的生物性、能动性、差异性和适应性。

第三、采用机械的观点研究组织。古典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是典型的基于还原论的解析方法古典组织理论将组织视为机器,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组织的“协同作用”,这是其研究方法上的重大局限。

3.2.2行为科学组织理论

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开始于20世纪的20年代。它的产生克服了古典组织理论中对人的因素重视不够的不足,表现出向人本主义的取向。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梅约、马斯洛、麦格雷戈、卢因、巴纳德等人。

3.2.2.1梅约的组织理论

埃尔顿?梅约(Elton Mayo, 1880—1949 )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因主持“霍桑实验”而闻名,从而成为管理理论中“人际关系学派”的创始人。他对组织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其一,超越的古典组织理论中对人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组织中的员工是“社会人”。他认为组织成员不单纯追求金钱收入,还有社会及心理方面的需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被人尊重等。他认为,金钱并不是组织中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甚至不是最好的手段。

其二、提出了“非正式群体”问题。梅奥等人通过实验发现:企业组织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组织成员的行为,既可以对管理组织起正向的积极作用,也可以起反向的阻碍作用,因而必须引起领导者的高度关注;非正式群体在决定生产率高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与正式组织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其三、提出了组织领导和组织效率问题。梅奥认为,新型的领导方式要求领导不再仅仅注重规则的管理,他需要通过对员工需求满足度的提高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强调领导的综合管理技能,这些技能对于处理人际关系问题至关重要,梅奥等人的这一发现弥补了科学管理理论的不足,引发了一场管理上的革命,从此后,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开始登上管理思想的舞台。

3.2.2.2马斯洛对组织理论的贡献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针对管理组织人员激励问题,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在《人类动机理论》和《激励与个人》等著作中,

把人类的需要按照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即人类维持自身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指维持生活所必须的各种物质生活保障,包括衣食、住房、医药等;安全需要,即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避免失业、丧失财产威胁以及对稳定环境的需要,在组织中体现为安全的工作环境,公正和明确的规章制度、退休及保险计划等;归属需要,指对社会交往、感情、爱情、友谊和友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指在组织中获得成就感和责任感的任务和机会等等;自我实现的需要,指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完成与自身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需要层次及其对行为的影响的论述,是对人类行为理解的一个重大进步,构成了以后管理组织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后来组织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基石。

3.2.2.3赫茨伯格对组织理论的贡献

弗里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 )在对美国匹兹堡地区的11家工商机构的200余名会计师和工程师进行实证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因素理论”。

他发现有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与工作环境或工作条件有关,能够防止人们产生不满,主要包括工资水平、工作条件、安全、地位、上下级关系及同事间关系;激励因素与员工工作本身或与工作内容相关,能够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包括工作本身的性质、社会承认、责任、成就、发展、进步等。

双因素理论的提出对于组织理论意义重大。他提醒人们:在组织设计与运行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激励因素。尤其是在组织的工作设计中,应该重视工作本身对组织成员的激励作用。他所推崇的工作丰富化对组织理论具有非常大的价值。

3.2.2.4卢因对组织理论的贡献

库尔特·卢因于(K. Lewein)1944年提出了团体力学理论,它所研究的团体指非正式组织。卢因认为,同正式组织一样,团体有三个要素:一是活动,二是相互影响,三是情绪;团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力场”,叫做“生活场所”、“自由运动场所;一个团体永远不会处于“稳固的”均衡状态,而是处于不断地相互适应的过程。团体行为就是各种相互影响的力的一种错综复杂的结合,这些力不仅影响团体结构,也修正一个人的行为。

卢因认为,除了正式组织的目标外,团体(非正式组织)还必须有它自己的目标的维护团体的存在,使团体持续地发挥作用。连续地过度地追求正式组织的工作目标有损于团体行为的内泵力。所以,团体领导人必须为促进一定程度的团体和谐而提供相当的时间和手段。在团体内把感情上的压力发泄出来,有利于正式组织工作目标的实现。相互依赖水平高的团体,在意见和感情的交流上比较好,

团体成员的满意度、激励和内泵力都较高。

卢因对于团体的研究对于组织理论来说意义重大。他提醒人们:如果管理人员想借助团体的力量,来强化士气和工作团队,他们就必须提出供衡量个人努力程度的手段,否则,管理人员就应该权衡一下团体可能带来的生产率的下降程度是否可以接受。

3.2.2.5对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的评述

行为科学的基本原理引入组织理论研究,推动了组织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第一、以“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代替“经济人”假设,突出强调了组织中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为组织理论中增添了新的、必要的研究内容,直接推动了组织理论发展。

第二、提出了“非正式群体”的概念,并强调了在组织运行中非正式群体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观念经过巴纳德等人的发展和深化,已经成为现代组织理论中的重要理念之一。

行为管理组织理论在古典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但是仍有明显的缺陷:

1、仍然存在视野的局限。行为科学理论突破古典组织理论将组织视为孤立的社会实体,没有在大的社会背景下研究组织的产生、运行和发展,没有考虑到社会环境与组织的相互作用这些局限。

2、研究内容并不全面。在对组织中人的因素进行重点研究的同时,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忽视了组织中的其他问题。在组织结构、组织运行等组织基础理论领域,并没有在古典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3.2.3现代组织理论

现代组织理论的形成以巴纳德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为分界线和标志。西蒙的《管理决策新科学》、卡斯特与罗森茨韦克合著的《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一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现代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在组织理论的研究中,充分关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以系统观和权变观研究组织问题。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巴纳德、西蒙、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卢桑斯等。

3.2.3.1巴纳德的组织理论

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LBarnard,1886——1961)在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既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的特点,又具有现代组织理论的特点。我们这里认为他是现代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由于他首先将系统理论的研究成果引入组织理论,这一点具有典型的现代组织理论的特点。巴纳德的组织理论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认为组织系统是一个协作系统。他认为,协作系统由个人组成,个人只有在协作系统中与他人协作才能发挥作用。一个协作系统应该能够既有“协作效用”又有“协作效率”。

2、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组织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要有协作。而要协作就要有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

3、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巴纳德在梅约的“非正式群体”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非正式组织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非正式组织在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他说:“无轮在什么地方都存在着与正式组织有关的非正式组织,这对我们的目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4、管理者的职能与权力的研究。他的观点与韦伯不同,认为领导者权威的大小并非取决于上级授权的多少和组织条文的规定,而是取决于下级对其命令的接受和服从程度,即“权威接受论”。”

3.2.3.2西蒙对组织理论的贡献

赫伯特?西蒙(H. A. Simon)是管理决策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决策满意度原则”和“组织成员的有限理性”思想,对组织理论极具价值。他对组织理论的贡献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了从决策的角度对组织进行了重新理解。西蒙认为,组织是指一个人类群体当中的信息沟通与相互关系的复杂模式。它向每个成员提供决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和决策前提、目标及态度,它还向每个成员提供一些稳定的可以理解的预见,使他们能预料到其他成员将会做哪些事,其他人对自己的言行将会作出什么反应。

2、从决策的角度将组织划分为三个层次。西蒙的组织设计思想认为,一个组织可分为三个层次:最下层是基本工作过程,在生产性组织中,指取得原材料、生产产品、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间一层是程序化决策制定过程,指控制日常生产操作和分配系统;最上一层是非程序化决策制定过程,指对整个系统进行设计和再设计,为系统提供基础的目标,并监控其活动。大型组织不仅分有层次,而且其结构几乎普遍都是等级结构。

3、提出了组织影响问题。所谓组织影响即是指依靠管理组织的决策来改变个人的行为。方法主要是:用管理组织的计划系统,克服对其成员合理化建议的制约,以体现管理组织的整体性;用管理组织结构来影响成员个人;用控制系统信息反馈的方法来影响管理组织中的成员。

西蒙对于决策过程的理论研究工作是开创性的,他的理论目前已经渗透到管理学的不同分支,成为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石之一。由于现代企业和现代技术的发展,组织的特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最现代的组织中,西蒙的三层次理论已经不太适用,结构正在崩溃,另一方面,非程序性工作日益成为基层工作的特征,因此决策的重心正在由高层向底层转移。尽管如此,西蒙的决策组织理论仍然是组织理论的重要内容。

3.2.3.3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组织理论

随着管理环境和管理实践的发,管理中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化,组织内外

环境对于管理活动的影响也日益明显。美国管理学家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 A Johnson)、弗里蒙特·卡斯特(Fremom E. Kast)和詹姆斯·罗森茨威克(James E. Rosenzeig)等人借鉴一般系统理论的研究成果,用开放系统的观点研究织,提出了“系统理论学派”。他们在1970年出版的专著《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中,强调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是在与其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他们指出:“系统和权变观念已成为组织和管理研究中重点考虑的事情。系统哲学观是思考复杂人类活动的一种方式。它便于人们认识组织运行的环境并强调要理解实现目标所需的各种活动间的相互关系。权变观是关于管理组织活动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便于进行情境诊断,使管理行动适合特定情境。”

卡斯特等人认为,系统管理理论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系统观点:即基于系统观点的一种思想方法,强调是一种有组织的综合整体,强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2、系统管理:是一种管理方式,将组织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设计和经营,使组织的各个组成部分,各种资源按系统的要求组织和运行。

3、系统分析:是解决问题或决策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对一个问题的认识,确定有关变量、分析和综合各种因素,确定一个最优解决方法或行动的计划。

基于上述系统管理模式,他们分析了企业组织系统的特征并得出以下结论:

1、企业目标的实现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

2、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

3、可以按作用和内容将企业划分成若干子系统。

系统理论学派从开放系统角度研究组织管理,使组织理论在思想上有了巨大发。目前“开放系统”之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组织理论研究和组织理论活动的一个基本观念。同时,由于系统理论本身的抽象性,在实际中操作性较差,这也是该理论的一个局限。

3.2.3.4对现代组织理论的评述

现代组织理论在古典组织理论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它的出现是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组织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1、借鉴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采用系统的观点认识组织,这是现代组织理论最重要的标志。现代组织理论主张从全局角度认识组织系统中的子系统与组织成员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将组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设计和经营。相对于古典组织理论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而言,这是理论上一个的飞跃。

2、认为组织中存在适应机制和维持机制。其中适应机制使组织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状态,使之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持机制能够保持组织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均衡,而不至于由于剧烈变化而导致组织解体。

3、用开放系统的观点研究组织,认为开放的组织才具有生命力。开放的组

织系统能够不断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能量和资源,从而输入“负熵流”des。当负熵流des大于组织的内熵流dis时组织能够生存并发展。

现代组织理论相对于古典组织理论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而言,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同时,其自身仍存在着固有的缺陷。

1、现代组织理论虽然采用系统观点来研究组织,在观念上是“整体论”,但是在研究方法上仍然没有摆脱还原论的范式。

2、由于时代局限,当时的系统科学并没有拥有足够的研究手段。由于缺少了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的支持,在组织理论研究中,系统思想主要还是局限于在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上,而缺乏具有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3.2.4当代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后期开始,组织理论研究逐渐进入了新阶段。在组织理论的研究中,一方面出现了组织理论与其它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另一方面组织理论研究的内容也比从前更加广泛、深入,同时也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在当代组织理论的新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组织文化理论、企业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组织生态理论等等。

3.2.

4.1组织文化理论

组织文化理论首先开始于企业文化的研究。迪尔和肯尼迪的《公司文化》、威廉·大内(W. Ouchi)《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追扫日本的挑战》、彼德斯和沃特曼《成功之路》等著作都是这一领域的名著。其中美国学者沙因(Edgar H.Schein )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在组织文化领域中,他率先提出了关于文化本质的概念,对于文化的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文化的形成、文化的间化过程提出了独创的见解。

沙因认为,文化是一个特定组织在处理外部适应和内部融和问题中所学习到的,由组织自身所发明和创造并且发展起来的一些基本的假定类型,这些基本假定类型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并被认为是有效的,由此被新的成员所接受。真正的文化则是隐含在组织成员中的潜意识,而且文化和领导者是同一硬币的两面,当一个领导者创造了一个组织或群体的同时就创造了文化。

沙因认为文化由以下三个相互作用的层次组成:物质层,可以观察到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等;支持性价值观,包括战略、目标、质量意识、指导哲学等;基本的潜意识假定,潜意识的、暗默的一些信仰、知觉、思想、感觉等。此外,沙因综合前人对文化比较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层的处于组织根底的文化分成五个维度:自然和人的关系;真实和现实,以及真实是否可以被发现等等一系列假定;人性的本质;人类活动的本质;人际关系的本质。

3.2.

4.2企业再造理论

企业再造理论的创始人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哈默(M·Hammer)与詹姆斯·钱皮(J·Champy),其代表作是1993年出版的《再造企业》。所谓

“再造工程”,是指为了飞越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business process)进行根本性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

企业“再造”就是重新设计和安排企业的整个生产、服务和经营过程,使之合理化。通过对企业原来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细致分析,对其中不合理、不必要的环节进行彻底的变革。

企业再造方案的实施并不意味着企业再造的终结。在社会发展日益加快的时代,企业总是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对企业再造方案不断地进行改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2.

4.3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最初构想来源于1965年佛瑞思特的撰写一篇论文《企业的新设计》、论文中提出了未来企业所应具有的基本特征。佛瑞思特的学生彼得·圣吉(Peter Senge)发展了这一思想,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综合新的环境和新的管理技术,在1990年出版了的名著《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正式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

彼得·圣吉在他的名著《第五项修炼》中提出:要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需要经过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他指出:五项修炼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作用,每一项修炼都与其他修炼的成败密切相关。五项修炼中,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是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灵巧、信息化、层次少、柔性高、应变能力强,能不断自我学习、革新、充满活力与创造力,能持续开拓未来的组织。学习型组织,更接近于一个具有较强生命力和适应性,具有较高智力的有机体,不但能够适应未来,而且能够创造未来。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管理组织理论的最新重要成果,它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构建新型组织,尤其是新型企业组织的最有效理论之一。同时,这一理论也必将在广泛的实践中得到更大的丰富、发展和提高。

3.2.

4.4组织生态理论

组织生态学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管理学家将进化论思想引入组织理论研究。一般认为,组织生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汉南(M.T. Hanan)和弗里曼(J.H. Freeman)

汉南和弗里曼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组织的种群生态》中,明确提出了自然选择和组织生态学的观点。他们认为:组织在生态环境中生存与否和生物的适者生存规律一样,环境依据组织结构的特点与环境的适应性来选择一些组织或淘汰一些组织。组织生态学主要关注的不是组织发展的结果,而是组织发展过程的选择,即一些组织组成的一种形式为什么被另外一种组织形式替代。

组织生态理论强调自然选择的重要性,认为是环境选择了不同的组织形式,一个组织能否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组织形式与环境的兼容性。自然选择导致组织

的变异,便易产生的组织形式的变迁,组织变迁进一步强化了组织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如果环境变化,则组织的变异和变迁将继续进行。

组织生态学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强调环境在组织演进中的重要作用,这种研究思路在组织理论中产生的重要影响。

第二节组织设计(略)

第三节组织文化

自学考试_00153质量管理学_复习资料全

自考“质量管理学” 名词解释题汇总(1) 1、质量: 根据国家标准GB/T6583—94,质量被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2、实体: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它可以是活动和过程,也可以是产品,也可 以是组织、体系、人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 3、产品:某一活动和过程的结果。 4、产品质量:反映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5、真正质量特性:直接反映顾客对产品期望和要求的质量特性。 6、代用质量特性:企业为了满足顾客期望和要求,相应地制定产品标准、确定产 品参数来间接地反映真正质量特性。 7、过程: 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8、质量环:从最初识别需要到最终满足要求和期望的各阶段中影响质量的相互作 用活动的概念模式。又称为质量螺旋或产品寿命周期。

9、质量管理:国家标准GB/T6583—94 给质量管理下的定义是:“确定质量方 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10、质量管理学: 关于质量的一般规律、理论和方法的知识体系。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产 品质量产生、形成、实现过程客观规律的学科,既涉及经济学、管理学 等社会科学,又涉及数学、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并且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属于“边缘学科”。 11、五方受益者: 顾客、职工、所有者、供方、社会 12、全面质量管理: 国家标准( CB/T6583—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对全面 质量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加为基础,目 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 管理途径。”具体地说,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全体职工以及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使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均能受益,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和发展。

档案管理学复习资料

档案管理学复习资料 1、档案的萌芽时期是结绳记事、刻契记事,形成时期是原始图画,成熟时期是原始文字,总之,档案的产生以文字为条件,而阶级的出现、国家的产生推动了档案的发展成熟。 2、我国档案演变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新型载体档案。 3、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按照一定规律以备查考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基本含义1档案是人类社会各项实践活动中形成的。2档案是保存备查的历史文件。3档案信息的记录方式和载体的多样性。4档案具有特有的原始记录性。 4、文件与档案的关系:第一,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延伸;第二,文件是档案的基础,档案是文件的升华;第三,文件是档案的因素,档案是文件的组合。 5、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一般属性是知识属性和信息性。6、档案的基本价值:一是凭证价值,二是参考价值。 7、档案的作用:第一,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权益的法律书证;第二,政治的必要工具;第三,行政管理的查考凭据;第四,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第五,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第六,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 8、档案发挥作用的规律:第一,档案的时效律和扩展律;第二,档案机密性递减律和社会递增律;第三,档案行政作用弱化律和科学作用强化律;第四,档案价值共享律。 9、档案发挥作用的条件:第一,外部条件对档案价值实现的影响:(1)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条件;(2)社会档案意识 第二,内部条件对档案价值实现的影响:(1)档案管理方法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档案价值的实现;(2)档案管理的手段现代化能够快速、准确、有效地提供档案,为档案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3)档案管理状况,即物质保管条件。 10、国家档案全宗是指一个国家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全部档案的总和。 11、我国“国家档案全宗”按历史时期分为两大部分: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档案,包括建国以来党和国家的中央及地方的各级机关、部队、团体、人民公社、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档案以及国家征集或个人捐赠的某些著名人物的档案;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

西财管理学讲义

第一章导论 我拥有六个忠诚的仆人,他们会教我一切。他们的名字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何时(when),如何做(how),何处(where)及何人(who)。 ——Rudyard Kipling 何为管理学? ●管理学(Management)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和应用科学,融合社会科学领域的社会学、心理 学、行为科学、人类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知识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数学、统计学、信息学、工业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和其它科技取向学科的知识。 ●管理学所探讨的是组织机构本身有关的管理问题,它包括组织内的管理者、管理者与下属、组 织的行为、组织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本章学习概要 ●管理学学科体系 ●管理学主要流派 ●管理学的统一 ●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 ●管理学应用的热点课题 第一节现代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从广义上讲,包括了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和企业组织的营运职能,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 会计、财务、生产与作业等。 ●从狭义上讲,主要探讨组织机构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组织结构的设计、员工的行为和激励 问题以及组织的战略问题等。 本课件的管理学指的是狭义的管理学。 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 的分类: 企业政策与战略组织的发展与变革 冲突管理管理的社会事项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的沟通与信息系统 创新与创业国际企业管理 组织理论管理教育的发展 组织行为管理咨询等 我国有关管理学学科体系的传统分类: ●我国管理学界受职能(或过程)学派亨利·法约尔及管理过程学派哈罗德·孔茨的影响,我国现 今的管理学研究是从职能角度出发的,大多数管理学教科书都沿用管理职能(或过程)学派的体系。 ●我国传统的管理学主要是指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如计划或战略、决策、组织、控制、领导、 激励、人事、创新、协调和组织的发展等。 第二节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二次大战前 管理学著作大多出自实际工作者(泰罗、法约尔、穆尼、巴纳德等)之手,管理理论家对管理学的研究少有建树。 ●二次大战后 管理学著作大多出自高等院校

管理学讲义

管理学讲义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管理学 主讲人:王建国博士(Dr. Wang Jianguo) 办公室424 Tel: 学期:2002 – 2003 第一学期 一、课程目标: 1.系统介绍组织与管理的知识与技巧体系; 2.分析组织与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与探讨解决的办法; 3.通过案体分析与研究报告提高分析与管理技能。 二、研讨方法: 本课程采取各种有益的教学方式:讲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际考察,管理实践等。 三、评分标准: presentation 30分(21分陈述+9分辩论) 体会 15分(2500字以内) 出勤率 10分 表现 10分 (满分) 闭卷考试 45分(五选三,闭卷,一个半小时) 四、主要教科书: 1.基本教材:

《管理学》(第五版),[美]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ins),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rentice Hall,北京,1998(罗) Robbins, SP and M Coulter, “Management”, 6th edition (International edition), prentice Hall, 1999(R) 2.参考书 《管理学精要》,亚洲篇,[美]约瑟夫M普蒂(Joseph M Putti),海茵茨·韦罗奇(Heinz Weihrich)及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等着,丁慧平,孙先锦译,机械出版社& McGraw-Hill,北京,1999 Stoner JAF, RE Freeman and Jr D Gilbert, “Management”, 6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New Jersey, 1995. 五、课程大纲 1.管理与导论第一,二章(罗)(R) 2.管理文化与环境第三章(罗)(R) 3.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第五章(罗)(R) 4.管理决策第六章(罗)(R) 5.计划的基础第七章(罗)(R)

(完整版)00153质量管理学复习资料总结归纳重点(1)

质量管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1、“3C”是指变化、顾客和竞争。 2、质量:一组固有特征满足要求的程度。 3、质量特性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类:①技术或理化方面的特性。这些特性可以用理化检测仪器精确测定。例如机械零件的耐磨性、汽车的耗油量;手表的防水、防震;②心理方面的特性; ③时间方面的特性;④安全方面的特性;⑤社会方面的特性。 4、国际标准化组织把产品分成了四大类①服务②软件③硬件④流程性材料 5、狩野纪昭讨论了三种主要的质量特性:① 魅力特性指如果充足的话会使人产生满足,但不充足也不会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② 必须特性是指即使充分提供也不会使顾客感到特别兴奋和满意,但一旦不足却会引起强烈不满的那些质量特性;③线性特性是指那些提供得越充分就越能导致满意,而越不充分就越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例如,商场售货员的服务态度。 6、“大质量”观认为①产品是所有类型的产品;②过程包括制造、支持和业务在内的所有过程;③质量被视为经营问题;④顾客是所有受影响的人,不论内外。 7、促进重视质量的主要原因有:①科学技术的增长在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同时,更提出了对质量重视的严格要求;②政府对于质量的管制;③消费者权益运动日益高涨;④在质量方面的国际竞争日益增强。 8、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9、在质量管理活动中频繁地应用着三个管理过程,即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这些过程称为“朱兰三步曲”。在质量管理“三步曲”中,质量计划明确了质量管理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是质量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10、全面质量管理(TQM)是现代质量管理发展的最高境界。ISO8402:1994将其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足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11、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效。包括高质量、低成本、高收益、顾客忠诚和员工的活性化。主要表现在:①高质量是全面质量管理最直接的成效;②高质量会意味着更低的成本;③高质量会带来更高的收益;④全面质量管理为组织造就忠诚的顾客;⑤全面质量管理还为组织造就了活性化的雇员。 12、当前,质量正在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关注的焦点。 13、质量成本是指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费用以及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14、质量成本可分为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 15、内部故障成本是交货前发现的不良有关的成本。包括:①废品损失;②返工费;③复检和筛选费;④停工损失;⑤不合格品处理费等。 16、外部故障成本是产品到达顾客手中之后发现的与不良有关的成本。包括:①保修费;②索赔费;③诉讼费;④退货费;⑤降价费等。 17、预防成本是指为了使故障成本和鉴定成本保持最低而发生的成本。在质量成本中,预防成本与内部故障成本成反比。 18、质量成本计算方法有:①质量成本法,这一方法着重于质量成本分析;②过程成本法;③质量损失法 19、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质量检验阶段②统计质量控制阶段③全面质量管理阶段。1956年美国的费根堡姆首先提出“全面质量管理(TQC)”概念。 20、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三全”管理。即全过程、全员和全面的质量。 第二章 1、朱兰主编的《质量控制手册》被人们称誉为“质量管理领域中的圣经”。 2、休哈特开创了统计质量控制这一领域,被人们称为“现代质量控制之父”。 3、石川馨在质量管理领域的贡献之一是开发了在欧美被称为石川图的因果图。 4、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准则中体现了11种核心价值观:(1)具有远见的领导(2)顾客驱动的卓越(3)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4)对雇员和合作伙伴的重视(5)敏捷性(6)注重未来(7)管理创新(8)基于事实的管理(9)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10)注重结果与创造价值(11)系统的视野。 5、ISO9000族标准的主要核心标准有:①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②ISO9001 :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③ISO9004:2000 《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SO19011:2002《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6、质量奖、TQM、ISO9000之间的关系。①TQM或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最大的概念。通过设立国家质量奖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做法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日本的戴明奖、美国的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和欧洲质量奖。这些奖项均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和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讲,称为“卓越绩效模式”的各种评奖准则可以看作TQM的具体实施细则。②卓越绩效标准与ISO9000族标准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与ISO9001的关系与ISO9004的关系。就基本目的而言,ISO9000族标准的目的旨在促进企业间及国际间的贸易活动。③ISO9001是关于质量体系要求的一个标准,用于双方合同或第三方认证的场合。与这一角色相对应,ISO9001只是关注那些最直接地影响着产品质量的职能。它不涉及经济效果和成本效率这样的问题,而只是涉及那些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特定的人事方面和特定的销售及营销方面。因此,ISO9001的范围比卓越绩效模式或是质量奖的范围要窄。 7、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①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②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③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最大的收益”。④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⑤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提高组

管理学基础导论讲义

管理学基础导论讲义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管理学基础教学方案 第一部分说明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定位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高专工商管理、旅游与饭店管理等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 管理学基础作为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同时,又为管理专业后续的各个职能管理课程奠定基础。 管理学基础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 管理学基础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主要表现为:把握管理基础知识,用现代管理思想武装,掌握四大关键能力。 二、教学内容 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124”是指“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 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的班组长、工段长、领班、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既区别于以宏观管理、概念技能为主的高层综合管理能力,又区别于以专业化为特征的生产、营销、财会等职能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过为主线进行设计。 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这是课程第一、二章的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培养学生四大关键能力。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在本课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本课程的第三、四、五、六章分别研究与培养这四大关键能力。这部分是本课程的主体与重心。 三、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 ㈠改革教学方法的原则与体系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 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

国际管理学讲义

国际管理学讲义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国际管理学参考书目录 1.《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刘海云着,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4月 2.《跨国企业与世界新秩序》,理查德 巴纳特和约翰 卡瓦纳着,海南出版 设,1999年3月 3.《国际经济中的经理》,(美) RaymondVernon,HarvardUniversity,LouisT Wells,Jr,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4.《国际商务》,(加)艾伦 M 鲁格蔓,(美)理查德 M 霍杰茨着,李 课宁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 5.《管理沟通原理与实践》,哈佛大学教授作品集,(美)迈克尔 E 哈特 斯利及林达 麦克詹妮特着,李布及赵宇平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5月 6.《跨国管理教程、案例和阅读材料》,,(美)克里斯托弗 A 巴特利特 和(英)休蔓特拉 戈歇尔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7.《亚太地区战略与管理》,菲力普 劳舍尔及海尔母特 舒特着,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8.《MBA国际商务》(英汉对照),R Mirus(加拿大),冯宗宪及 EadyVong(加拿大),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目录

第1章国际化进程 6 第2章变动世界中的国际管理 8 第3章文化与国际管理 12 第4章国际谈判与跨文化沟通 19 第5章国际贸易世界 23 第6章跨国公司的基本战略 27 第7章作为国际公司的小企业:克服障碍与寻找机遇 33 第8章比较战略管理:理解竞争者与合作者 36 第9章全球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39 第10章国际战略联盟:管理与设计 42 第11章国际公司的激励 47

经济类、管理类考研数学基础班课程讲义

《附件3》----2018届管理类考研数学基础班课程讲义 导论 一、管理类联考数学考试大纲 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MBA,MPA,MPAc等)综合能力考试数学部分要求考生具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能力考试中的数学部分(75分)主要考查考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求解(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和条件充分性判断(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两种形式来测试. 数学部分试题涉及的数学知识范围有: (一)算术 1.整数 (1)整数及其运算(2)整除、公倍数、公约数(3)奇数、偶数(4)质数、 合数 2. 分数、小数、百分数 3.比与比例 4.数轴与绝对值 (二)代数 1.整式 (1)整式及其运算(2)整式的因式与因式分解 2.分式及其运算 3.函数 (1)集合(2)一元二次函数及其图像(3)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4.代数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3)二元一次方程组 5.不等式 (1)不等式的性质(2)均值不等式(3)不等式求解:一元一次不等 式(组),一元二次不等式,简单绝对值不等式,简单分式不等式. 6. 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三)几何 1.平面图形 (1)三角形(2)四边形(矩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3)圆与扇形 2.空间几何体 (1)长方体(2)柱体(3)球体 3.平面解析几何 (1)平面直角坐标系(2)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3)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点到直线的

距离公式 (四)数据分析 1. 计数原理 (1)加法原理、乘法原理 (2)排列与排列数 (3)组合与组合数 2.数据描述 (1)平均值 (2)方差与标准差 (3)数据的图表表示:直方图,饼图,数表 3.概率 (1)事件及其简单运算 (2)加法公式 (3)乘法公式 (4)古典概型 (5)伯努利概型 二、数学基础两种考查题型 数学基础共25道题,满分75分,有两种考查题型: 第一种是问题求解,1-15题,每道小题3分,共45分; 第二种是条件充分性判断,16-20题,每道小题3分,共30分. 两种考查形式说明如下: 1. 问题求解题型说明 联考中的问题求解题型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一般选择题,即要求考生从5个所列选项(A)、(B)、(C)、(D)、(E)中选择一个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该题型属于单项选择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该题型有直接解法(根据题干条件推出结论)和间接解法(由结论判断题干是否成立)两种解题方法. 下面举例说明: 【范例1】(200901)方程214x x -+=的根是( ). (A)5x =-或1x = (B)5x =或1x =- (C)3x =或53x =- (D)3x =-或5 3x = (E) 不存在 【答案】C 2. 条件充分性判断题型说明

公共管理学讲义(2015完整版)

公共管理学讲义 课程编码:0501104 学时:40学时 学分:2学分 班级:公管14 (1、2) 教师:李兴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公管系 2015年3月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性较强,且前几章节的内容专业术语也较多,这对于刚接触专业课的大一新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一开始就给他们讲述关于公共管理学的基础知识,他们理解起来比较慢。因为,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模拟公共管理场景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做游戏,在游戏中体会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并让游戏后的学生分享其观点。

游戏名称:模拟公共管理 游戏道具:卡片、中性笔、桌牌 所需人数:40人左右 游戏步骤: 第一步:分组。将班级学生分为十七组,第一组扮演公安局局长,第二组扮演检察院院长,第三组扮演法院院长,第四组扮演民政局局长,第五组扮演计生委主任,第六组扮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第七组扮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局长,第八组扮演交通局长,第九组扮演财政局局长,第十组扮演税务局局长,第十一组扮演教育局局长,第十二组扮演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第十三组扮演小学校长,第十四组扮演中学校长,第十五组扮演慈善基金会会长,第十六组扮演医院院长,第十七组龙江银行行长,第十八组为公民组。前十七组一组一个人就行,第十八组为多数人。 第二步:抽签。教师将事前准备好的卡片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进行抽签。其中,有17个人抽到的是公共管理主体的签,如政府的各种部门或非营利组织。其他的学生抽到的是公民签.每个签上都写着扮演角色遇到的困难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步:角色扮演。抽签结束后,即开始角色扮演。抽到公共管理主体的学生坐在事前准好的桌牌签,等待着处理公民组所遇到的问题。在学生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在旁做好记录,将角色扮演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或细节或之前没有想到但却发生的现象记录下来。 第四步:讨论与总结。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谈谈在角色扮演时候的感受和想法。之后,教师对有关问题和观点进行点评及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公共管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及学科特征 一、何谓公共管理? 1. 公共管理学产生的背景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与科学研究领域,严格来说,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20世纪60年代,人类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人们各有描述,如第三次浪潮(1980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出版了《第三次浪潮》(THE THIRD WAVE—书,风靡一时,影响深远,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第一次浪潮、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的说法。

管理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1、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的什么?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调。 管理的最基本的特征是:1、管理的载体是一个组织2、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3、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中,人才是第一资源。4、管理的任务: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通过采取某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设计、营造、维护一种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到协调而有序地进行活动。 2、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⑴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⑵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⑶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有重大的区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和成本为重要标准,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情感为重要标准⑷企业应采取新型的领导方法。 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通过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主要理论包括:(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3、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管理者可从系统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系统具有⑴集合性;⑵层次性;⑶相关性。 从系统原理的要点中管理者可以得到如下启示:(1)整体性原理,当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矛盾时,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2)动态性原理,研究系统的动态规律,可以使我们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树立起超前观念,减少偏差,掌握主动,使系统向期望的目标顺利发展。(3)开放性原理,明智的管理者应当从开放性原理出发,充分估计到外部对本系统的种种影响,努力从开放中扩大本系统从外部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4)环境适应性原理,作为管理者既要有勇气看到能动地改变环境的可能,又要冷静地看到自己的局限,才能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的决策。(5)综合性原理,管理者既要学会把许多普普通通的东西综合为新的构思、新的产品、创造出新的系统,又要善于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最简单的单元去解决。 4、何谓“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又如何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管理”? 答案:人本原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主要特点 人本原理的主要观点:(1)职工是企业的主体;(2)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3)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4)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企业要想做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必须做到(1)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市场需求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据此确定企业的经营和产品发展的方向。(2)企业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提高设备和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3)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企业的消费者。总结: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5、何谓效果、效率和效益?人类一切活动为何要遵循效益原理? 效益、效率、效果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效果: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效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效益: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管理,可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人类活动为什么要追寻效益原理?1、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2、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题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3、追求局部效益必须同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4、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5、建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6、什么是决策?决策的原则和依据各是什么? 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管理学原理讲义稿

第一章管理学概论 (管理是最常见、最为重要的人类活动之一。) 第一节管理学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管理 一、管理的概念 1、管理的含义 管理就是对组织和信息等资源,通过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活动,来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和责任的过程。 泰勒: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康纳利:管理就是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H.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良好环境,使集体工作的人们能够有效地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 西蒙:管理就是决策。 2、管理的内涵: 是任何组织集体劳动所必需的活动 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开展的 其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 主体是管理者 对象是所拥有的人、财、物和信息等全部资源 其目的是高效地过到组织的目标和责任(管理的基本问题) 管理是一个过程 二、管理的基本职能 1、基本职能 计划Planning(首要职能):通过对组织内外条件的分析和预测,确定一个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将要实现的目标,然后制定若干个可以实现目标的可行方 案,经评价后选择一个满意的方案,并制定出实施计划所需的政策。 组织 Organizing 人事 Staffing(人员配备) 领导 Leading 控制 Controlling 2、对管理职能的不同认识 管理的职能就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管理必须具备的功能,或者说管理者在执行

其职务时应该做些什么。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古利克: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 孔茨: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 徐国华: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 张今声:计划、组织、控制。 不管是三分法还是七分法,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分法不同,对此不必拘泥于某种具体的分法。 通过管理职能的划分,为研究管理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有关管理的概念、理论、方法和程序都可以按照不同的管理职能而加以分类归纳并予以系统论述,从而为研究与学习提供便利。 把管理职能按一定的顺序论述,绝不意味着在实际工作中也必须按这样的顺序执行管理职能,恰恰相反,管理者在某一时间处理某个问题,则可能同时执行几项甚至全部职能。 三、管理的基本性质 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人本性 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效率性 四、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是生产力中的结合要素、是形成生产力的条件 是创造生产力的源泉 是提高组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第三节管理者及其技能 一、管理者的类型 高层管理者:CEO、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 中层管理者:经理或总监 低层管理者:主管(生产主管、领班、小组长) 二、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人、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调解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三、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 概念技能:综观全局、洞察事物、驾驭全局的能力。

最新自考00153质量管理学各章重点笔记

第一章质量与质量管理导论 一、质量的定义: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亦即某种事物的“特性”满足某个群体“要求”的程度,满足的程度越高,就可以说这事物的质量就 越高或是越好,反之,则认为该事物的质量越低或是差。 过程: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产品:即过程的结果。按标准分为: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 顾客:是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组织有许多类型的顾客,有些是显在的,有些是潜在的。顾客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部的) 供方:即提供产品的组织或个人。(供方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部的) 不良:是指损害产品适用性的任何缺陷或差错。比如,办公室的差错,工厂 的废品,过度的能耗,不能按时交货,不好用的产品等,都是不良的表现形式。 通常也使用“不合格“或”不符合“两个概念表示”没有满足要求“ 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 顾客不满:是指顾客因产品的不良而产生的烦恼、抱怨、投诉的这样一种状态。 国际标准化组织把产品分成了四大类:(1)服务: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在供方和顾客之间的界面上的活动以及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2)软件:是通过承载媒体表达的信息所组成的知识产品,软件可以表现为根子概念、程序等形式;(3)硬件:具有特定形状的可分离的有形产品,通常由制造的、建造 的或装配的零件、部件和(或)组件组成;(4)流程材料:通过将原材料转化 成某一预定状态所形成的有形产品。 日本质量管理专利狞野纪昭根据不同类型的质量特性与顾客满意之间的关 系,而对质量特性进行了分类: (1)魅力特性。是指如果充足的话会使人产生满足,但不充足也不会使人 生产不满的那些特性。例如,民航客机中向旅客提供酒,就可以看成是魅力特性。 (2)必须特性。是指即使充分提供也不会使顾客感到特别的兴奋和满意, 但一旦不足却会引起强烈不满的那些质量特性。这类特性是顾客认为理所当然应 当具备的特性。 (3)线性特性。是指那些提供得越充分就越能导致满意,而越不充分就越 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商场售货员的服务态度,餐馆菜肴的味道。 质量管理的两种理解(即朱兰关于质量概念的辨析) 一种理解是,“质量”意味着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从而使顾客满意的那些 产品特征。这等于说,“质量”就是具有“好”的产品特性。按照这种理解,这

2014年《管理学基础》复习资料(成高)

《管理学基础》期末复习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 1、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试验进行总结,认为工人是(B) A、经济人 B、社会人 C、理性人 D、复杂人 2、如果一个人做周围人所期望的事,他正处于道德发展的( B )层次。 A、前惯例 B、惯例 C、原则 D、后惯例 3、下列几种情况下,哪一类管理者能在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方面的选择更符合社会的要求?( C ) A、惯例层次的管理者 B、自我强度较低的管理者 C、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 D、前惯例层次的管理者 4、管理者出席社区的集会或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行使的是(A )的角色。 A、代表人 B、联络者 C、发言人 D、谈判者 5、非确定型决策,由于其结果无法估计,因此决策往往取决于(A )。 A、B和C B、对组织状态的判断 C、决策者自身性格特点 D、环境因素 6、下列哪种方法是用来解决不确定型决策问题的(A ) A、大中取大法 B、线性规划 C、网络优化 D、决策树 7、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状态进行估计的决策称为(D )。 A、程序化决策 B、确定型决策 C、不确定型决策 D、风险型决策 8、在计划的表现形式中,最简单形式的计划是(B ) A、战略 B、规则 C、程序 D、方案 9、你正面临是否购买某种奖券的决策。你知道每张奖券的售价以及该期共发行奖券的总数。奖项和相应的奖金额。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决策的类型是什么?加入何种信息以后该决策将变成一个风险性决策?(A ) A、确定性决策;各类奖项的数量 B、风险性决策;不需要加其他信息 C、不确定性决策;各类奖项的数量 D、不确定性决策;可能购买该奖券的人数。 10、企业组织有关产品结构、市场开拓和新产品项目上马的决策,属于(D)。 A、管理决策 B、长期决策 C、战术决策 D、战略决策 11、华美印刷公司刚刚创建,业务额增长迅猛,但市场占有率只有20%,你判定华美公司是一家(B)。 A、瘦狗企业 B、“问题”企业 C、明星企业 D、金牛企业 12、某电视机厂厂长从报纸上看到某地农民持币待购电视机的消息,立即打破正常的销售渠道,果断地组织车辆把本厂产品送到各村就地销售,很快这个地区成为“电视村”,结果不但直接扩大了销售额,还通过记者报道做了一次不花钱的宣传。这一决策销售方式属于:( A )A.非程序化决策B.程序化决策C.战略决策D.业务决策 13、就日常工作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属于(B ) A、战术决策 B、战略决策 C、业务决策 D、非常规决策 14、在企业经营单位组合中,具有较高竞争地位,但业务增长等缓慢的属于什么类型业务?( D) A、幼童 B、瘦狗 C、明星 D、金牛 15、某家电生产企业原是以生产销售大家电而成为名牌企业的,后开始进入小家电领域。由于企业在市场上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所生产的小家电也颇受欢迎。1999年比1998年的销售增长率为11.8%,2000年比1999年的销售增长率为12.6%。但市场占有率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

新管理学讲义

新《管理学》讲义 一般,把1912年由弗雷德里克·泰勒所著的《科学管理原理》看做管理学的开端。在这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和提升。但是管理学的既有体系主要是为大规模的生产制造服务,适合于工业经济时代。而今天,知识经济的特征日益突出,对管理学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第1章管理的环境 学习目标: *掌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熟悉全球化对管理的要求与挑战 *学习信息化对管理的影响 *认识社会责任的内涵 *了解绿色企业与绿色经济的相关知识 第1节全球化与管理 一、全球化背景与特征 (一)全球化背景 全球化浪潮起始于20世纪后半叶。全球化就是指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以企业为代表的组织在世界任何地区融资、投资、贸易,利用世界各地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并且制造、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 1.贸易壁垒的消除 2.技术的进步:(1)商品运输技术;(2)储存包装技术;(3)信息技术的进步(二)全球化的特征 全球化动机:生存性动机、战略性动机 1.市场全球化 (1)如何选择适合的国际市场 (2)如何进行产品的国际定位 (3)如何在不熟悉的市场环境下进行营销推广 2.制造全球化—全球制造网络 3.金融全球化 4.研发全球化 5.人力资源全球化

二、全球化对管理的要求与挑战 (一)全球化的挑战:1.竞争更加激烈;2.环境的不确定性; 3.文化的差异 (二)全球化的跨文化管理 1.民族文化的维度 民族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全体或者绝大多数公民所共有的价值观。它可以影响跨国企业管理的内部运作模式。霍夫斯泰德提出民族文化主要包括5个维度: (1)权力距离。它指能够接受的组织内部的不平等权力的程度。中国属于权力距离比较大的国家。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美国文化拥有最强的个人主义。 (3)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日本文化的男性气质强。 (4)不确定规避。指面对不确定性时,人们所感受到威胁的程度。 (5)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2.跨文化管理的模式 (1)母国中心主义。指组织以本国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为基础,尽量忽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实施集中化决策,寻求统一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关键职位均由总公司外派人员担任。 (2)多中心主义。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其国际业务的影响,重视各国不同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传统,因此企业的海外分公司呈现出多个文化中心的形式。海外分公司或子公司中的管理职位主要由东道国的员工担任。 (3)全球中心主义。将全球市场视为整体,但同时尊重各个细分市场的异质性。 (三)全球化管理的主要议题 1.跨国企业的计划 (1)评估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同时努力使自己的优势与弱点相协调 (2)考虑如何制定总部的计划与各国分布的计划,并且使他们能够相互协同以及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2.跨国企业的组织 考虑应如何构建各国分布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分部与总部之间的关系。 3.跨国企业的领导 4.跨国企业的控制 第2节信息化与管理 一、信息化概述 (一)信息化的概念 1.信息化。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各个领域之中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有效地开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第二版)考研笔记(背诵版·精简版·育明教育版)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 (第二版) 考 研 笔 记 背诵版·精简版·育明教育版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行政”本质上包含着从指示和服务的含义;而“管理”首先意味着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①“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以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②“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知识办事以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Why“准公共部门”(第三部门,非营组织)也归入公共部门中?因其“公共”特性: ①与纯粹的公共部门目标一致,第三部门生产或活动的基本 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③与政府为社会所提供的物品一致———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④投资主体或提供资源的主体也主要是政府。 (3)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受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具有规模效益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词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4)公共物品的划分①纯公共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准公共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质量管理学复习讲义

质量管理学(一)复习讲义 第一章质量与质量管理导论 第一节当代管理环境的特征 【考核要求】 1.领会:变化的领域 2.领会:顾客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3.领会:竞争的广泛性、3C对经营的要求 一、日益剧烈的变化 (1)政治方面:全球的两极体制崩溃之后,不同的政治力量与经济力量纠合在一起进行着新一轮的角逐和重新组合。 (2)经济方面:全球性的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区域性经济合作发展迅速。 (3)技术方面:当今世界的技术发展呈现日益加速的趋势,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及管理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更是极大地改变着企业存在及活动的方式。 (4)社会文化方面:随着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我、审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二、掌握主导权的顾客 顾客成为企业关注焦点,能否满足顾客的需要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三、无所不在的竞争 无所不在的竞争成为了变化与顾客之外的第三种重要力量。当今的市场竞争无论是从规模、范围还是从激烈程度上来看都是前所未有的。竞争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社会领域,从传统的工商业,一直到金融、服务、教育、医疗卫生、大众传媒、通信等,同时也超越了国家和地区,而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的特征。 “3C”是指“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第二节质量的含义 【考核要求】 质量的含义 1.识记:质量定义 领会:要求、质量特性 2.识记:过程、产品、顾客、供方、不良、顾客满意、顾客不满 领会:产品的类型 3.领会:魅力特性、线性特性、必须特性 4.领会:质量概念的两种理解 5.领会:“大质量”与“小质量”的差异 6.领会:促使重视质量的主要原因 一、质量的定义★ 质量是管理中最基本的概念 ★注:质量的特性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类: 技术或理化方面的特性:例如机械零件的刚性、弹性、耐磨性;汽车的速度、牵引力、耗油

档案管理学基础(人大版)讲义:第七章 档案检索工作.doc

第七章档案检索工作 第一节档案检索工作的地位 一、检索工作在整个档案工作中的地位 1.检索是提供利用的先期工作 档案馆(室)为提供利用所作的直接的准备工作,具体解决每个案卷或每一份文件的查找,是通过检索来实现的。 2.检索是提高档案馆(室)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3.检索形成了档案业务工作中一个独立的重要环节 二、编制档案检索工具的基本要求是 1.全,指信息存储丰富。 2.准,指检索准确。 3.快,指迅速。 4.便,指检索要方便。 三、应当注意的问题 要在重要的档案上下功夫,不要平均使用人力物力。 1.一般的可著录到案卷级,重要档案则可著录到文件级。 2.强调检索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排列起来以供查找咨询。 四、排检方法 (一)分类法 以科学的分类为基础,结合档案的内容和特点,运用概念划分的方法,把性质相同的档案线索汇集在一起,分门别类地组成一个检索体系。 优点:同一个问题或同一个专业的档案线索汇集在一起,便于查找利用。 (二)按作者排检法 现又称责任者,把同一个作者形成的文件线索集中在一起。此法一般在机关档案室用得较多。 (三)按文号排检法 即按照文号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一般有文号目录、文号对照表。在机关档案室此法也较受欢迎,而在档案馆却用得不多。但对一此历史文件或文号不全的文件档案进行文号排检则有困难。 (四)按字序排检法 编制人名、地名之类的检索工具,一般采用部首偏旁、四角号码、笔数、笔形与笔数结合使用这几种方法。 1.部首偏旁法:采用不多,因为它在排列上有相当难度,很多偏旁难以掌握。 2.笔数、笔形法:其困难在于繁,简字的问题。

3.四角号码法:全国的人名、地名卡片采用此法较多。但此法的普及面不广。 4.音序法:按汉语拼音顺序进行排列。多用于以作者、文件名称、地区为编制对象的检索工具。此法较简便,但对于年纪较大的人却有不便之处。 (五)按地序排检法 按照文件形成的地区排列。此法在历史档案和一些专业档案的检索工具中采用较多。如清代的奏折、地质档案、农业档案等。 (六)主题法 按主题排检一般是编有主题词的检索工具采用的。严格来说,此法与第(四)种方法是一致的,是按主题词的字序进行排检。对于外文档案,一般是按外文字母进行排检。 目前在档案界,比较推崇的是分类法和主题法,两者各有优缺点。 第三节中国档案分类法 1987年出版《中国档案分类法》第一版。 1996年出版《中国档案分类法》第二版。 《中国档案分类法》由编制说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分类表、新民主主义档案分类表、民国档案分类表、清代档案分类表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分类表,由主表和辅助表(综合复分表、世界各国和地区表、中国地区表、中国民族表以及科技档案复分表等)组成。 《中国档案分类法》虽然设有检索方法,但手工翻阅,检索速度不快。可利用计算机容量大、速度快、检索途径多的特点,制作一部电子版的《中国档案分类法》。 第四节中国档案主题词表 1989年8月出版了《中国档案主题词表》试行本。 1995年11月出版《中国档案主题词表》正式版本。 《中国档案主题词表》主要由主表及词族索引、范畴索引、首笔画检字表和附表组成。主表主题词款目如下例: Renmindaibiaodahui……………款目主题词及汉语拼音 人民代表大会…………[BB]……范畴号 D 人代大会……………………代项 F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分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S 国家权力机关………………属项 会议* Z 国家机构*……………………族项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参项 《中国档案主题词表》词间关系表 词间关系含义简称符号 等同关系正式主题词用项Y 非正式主题词代项 D 属分关系下位词分项 F 上位词属项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