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遆姓探源及家族文化分析

遆姓探源及家族文化分析

学士学位论文

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遆晶晶

运城学院

2015年5月

毕业论文

题目:遆姓探源及家族文化分析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遆晶晶

指导教师:史转康

运城学院

2015年5月

遆姓探源及家族文化分析

摘要:姓氏作为一种符号标志着社会结构中的血缘关系,同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家族形态等各个方面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中姓氏研究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我国姓氏中比较稀有的遆姓主要有源于古羌族、源于姬姓、源于平阳府三种传说,据考证较为准确的是遆姓源于临汾,具体地点是河里庄。遆姓家族人口少,分布广,在洪洞大槐树曾组织大规模迁徙,有自己独特的庙宇文化。临汾有很多关于遆姓家族的庙宇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13年在临汾河里庄建成的遆氏祖庙,现在已成为遆姓人寻根问祖之地。遆姓家族经过1700多年的发展,人才辈出,他们品德高尚,积极进取,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

关键词:遆姓;起源;庙宇;家族文化

Ti surname retraces and family culture analysis

Abstract: Last name, as a kind of symbol marks the blood relationship of social structure,the same social form of politics, economy, family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are closely related,nam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occupi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 Comparatively rare Ti surname name in our country are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 qiang surname people, from ji surname, from ping yang house three legends . Its population is less, wide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research more accurate is Ti surname from linfen, specific location is in the river,the temple has its own unique culture .Linfen has a lot of the Ti surname family temple architecture,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is Ti's temple built in 2013, now has become the roots of progenitor Ti surname. The Ti family after 1700 years of development, men of talent come out in succession, their noble moral character, positive enterprising, become an example to the posterity of learning, at the same time also formed a unique family culture.

Keywords: Ti surname; origin; temple; family culture

引言 (1)

一、调查研究设计 (1)

(一)调查目的 (1)

(二)调查内容 (1)

(三)调查方法 (1)

二、“遆”姓的渊源 (2)

(一)“遆”姓的相关传说 (2)

(二)“遆”姓的起源 (3)

三、“遆”姓人口的主要分布区域 (4)

(一)“遆”姓人口的迁徙 (4)

(二)“遆”姓人口的主要分布区域 (5)

四、“遆”姓的文化传承 (6)

(一)遆氏祖庙的建立 (6)

(二)“遆”姓的家族文化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10)

致谢 (13)

姓氏文化流传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这在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也是少有的。同姓氏的人在无形中可以拉近相互间的距离,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尤其是一个民族危难之际,民族要生存,就要携手并肩,共同战斗,这就要全民族认同祖宗和“本是同根生”的意识,继而产生凝聚作用。姓氏文化研究无疑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近年来,中国各地姓氏文化研究蓬勃发展,如姓氏丛书不断出版,成立姓氏研究会,开展网上寻根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各姓氏家族的团结,促进姓氏文化繁荣发展,对民族对国家也有积极的重要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姓氏已经消失,这也是中国姓氏文化的一种损失,遆姓作为姓氏中稀有的存在,在历史文化发展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理应得到保护。这个现象也引起了遆姓人士地特别关注,他们积极投身其中,走访全国寻根问祖,调查人口分布,翻阅各种资料,探究遆姓来源,成立遆姓文化研究会,而且还筹建了遆氏祖庙,保护遆姓姓氏文化。所以研究遆姓的起源,人口主要分布区域及家族文化,不仅可以增强遆姓群体的凝聚力,传承遆姓家族文化,而且也是保护中国姓氏文化的一种方式。

一、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查目的

研究“遆”姓,一方面是认祖归宗,传承遆姓家族文化;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遆”姓这个姓氏,发扬中国的姓氏文化。

(二)调查内容

这次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了遆姓的起源,人口分布区域及文化传承这几个方面,并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了解较为准确的遆姓来源说及现今的发展状况,以便更好地保护遆姓姓氏文化。

(三)调查方法

走访调查法:笔者在2015年4月1日至4月20日在临汾遆氏祖庙和洪洞大槐树进行了走访调查,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了照片拍摄记录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搜集调查有关文献,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

二、“遆”姓的渊源

(一)“遆”姓的相关传说

每一个姓氏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而“遆”姓也不例外。有关遆姓的传说亦是层出不穷,议论颇多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源自于古羌族,汉朝时期的西羌族同蹄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羌族,今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阿坝地区,而古代羌族分布的地区要广阔得多。同蹄氏,即古羌族的一个分支部落,主要分布在铜堤(今陕西洛川),现如今旧县镇仍有上铜堤、下铜堤之地名,其中“上”、“下”是汉语方位词,“铜堤”乃“同蹄”之讹,是历史上西羌族姓氏。据史籍《广韵·东韵》中记载:“同,齐也,共也,又羌复姓有同蹄氏。”在方志《洛川县志》中也记载:“前秦(公元350~395年),洛川为羌族聚居地之一。今旧县镇铜堤村、永乡当川村、京兆乡弥家河村等即为当时的羌族村落。铜堤乃同蹄之讹。现存于菩堤乡王家河寺梁的元朝《重修灵泉院碑》现仍作同蹄村。”

西羌族人在后来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大多融合于汉族,同蹄氏也逐渐转化为汉姓,诸如同鞮氏、铜鞮氏等,其分支党项部族在唐朝时期被李唐王朝赐为李氏,后来在宋仁宗赵祯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农历9月建立了著名的西夏王朝,与北宋王朝经常发生征战。西夏王朝立国一百九十年后,于宋理宗赵昀宝庆三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二十二年,西夏末帝李睍宝义元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灭国,随后有王族后裔改汉姓为遆氏,融入汉族,相传至今。但据了解,现在的蹄姓仍是存在的,并以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存在发展着。遆家村和蹄村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各具特色,传承属于各自的家族文化。

第二种:源于姬姓,出自明朝皇室朱氏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陕西华阴孟塬遆家村遆氏老人忆述,该支遆氏源自明朝中叶皇室朱氏后裔,为躲避皇室争权自相残杀,遂远避隐居于陕西华山脚下的孟塬。遆姓出自帝王之家,先祖并不姓遆。后因宫廷发生内乱,皇帝被杀,皇太后携其幼子仓皇出逃。逃至临汾的汾河边时,被一船工载渡到达彼岸,后隐姓埋名,择住于河里庄。为隐含自己曾是帝王之家,有朝一日,还会称帝于天下之意,同时也为表达不忘逃跑时船工的救助之恩,故在帝字下面加一坐船,而成“遆”字。待日后恢复真正的本家姓氏,这样的传说一直相传至今。

第三种:源自平阳府,即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河里庄(现已为洰河水库)。

理由一:宫廷发生内乱之地(建都之地):平阳,即今山西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而河,即今天的汾河。

理由二:河里庄在当地属于中型村庄,竟建有佛庙、关帝庙、娘娘庙以及南、北、西3座阁楼等大小16座。这些庙宇最小的面宽也有两间,中等的面宽有三四间,其中规模宏大的庙宇3座,大戏台两座,每座庙院占地都在20多亩以上,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等规模的村落中也极为少见。而其它外地遆姓聚居村庄,除山西省闻喜县礼元村有一座建于明朝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5)的先皇圣母庙外,不仅没有庙宇,甚至连祠堂都极少有。

理由三:位于村西的娘娘庙,之所以建造规格如此之高,是因为这里供奉的娘娘,不是神话中的神仙娘娘,而是对保护与繁衍遆姓后代有特殊贡献的,在现实生活中曾经存在的汉皇帝刘聪的皇后。这与闻喜县的传说相一致。

理由四:遆氏是老母娘娘立祖,而不是老祖爷爷立祖。每年清明节扫墓时,不论是身在外地或在村内的所有遆姓人,都要赶赴老祖坟前叩头祭祀,然后才能到各分支或家坟祭祀。祭祖坟完毕之后,族长对参加扫墓祭祖的所有人,不论老少,每人都分赠一份礼物,礼物不在大小,有时是一盒火柴,有时是一个馒头,但人人有份。这种传统的赠礼行为和过去帝王的“赏赐”与“恩赐”极为相似。这种古老的传统习俗,在周围村庄里极少见到,由此可见遆姓家族的来历不凡。

理由五:遆姓定居河里庄后,凭借那里独特的天然屏障,休养生息,人口随之增多。到了明朝初年洪洞大槐树移民时,河里庄遆姓人口已达到了相当可观的数量。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15年(1417年)50年的时间内,由平阳府衙(今临汾)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达18次之多。期间遆姓也迁往秦、豫、冀、鲁等地。全国其它地方没有大规模往外移民的传说和移民的史料记载。因此,可以说除山西省以外的遆姓人口,都是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此外还有一种传说,遆姓的祖先是两个兄弟,明朝第四代从皇室逃跑出来,皇帝派人又把他们打散,一人跑到云南,一人到了现在的孟塬。

这四种有关遆姓起源的传说是目前了解到的流传较为广泛的,而较为准确的遆姓起源说应该是第三种。

(二)“遆”姓的起源

对于众说纷纭的遆姓传说,遆姓家族的人员在全国寻访,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2010年5月16日“遆姓根祖”的专题研讨会在临汾尧都区召开,专家成员一致认为:千百年来在临汾一带广为流传的有关遆姓渊源的传说和一些史料相吻合,足以证明“遆姓源于临汾,具体地点在河里庄”这一观点是可信的。而遆氏祖庙中也有相关的顺口溜记载,“后汉时期把都建,刘渊皇宫在金殿。数年宫廷出内乱,皇帝被杀风云变。皇后携子逃河边,汾水汹涌河面宽。后有追兵不见船,皇后惊慌进退难。这时一舟到面前,母子脱险得安全。此后栖身河里庄,隐姓埋名度时光。船救帝命其感激,帝字坐船成了遆。遆当姓氏为安全,至今一千七百年。”指的是1700年前的后汉宫廷政变,皇帝被杀后,皇后携带着幼子出逃到现在的临汾河里庄定居,并改姓为“遆”,一为记住自己的帝王身份,二为感激船工的救命之恩。从此,遆姓家族便在临汾繁衍生息,并发展至今。

三、“遆”姓人口的主要分布区域

中国百家姓迁徙广泛,源远流长。各姓氏人口在全国均有分布,但又有本家族聚集的省份地区,如王、李、张在北方省份分布比例较大,陈姓主要分布在东南省份,马姓则多分布在穆斯林的西北地区。而“遆”姓作为姓氏中的一员,也有其独特的分布区域,经调查可知,遆姓人口分布较多是在山西省临汾地区,其他省份地区也有少量不等的分布,迁徙则是导致遆姓家族这样分布的主要原因。

(一)“遆”姓人口的迁徙

中华姓氏研究文化中,王、李、张作为前三大姓众人皆知,而遆姓属于极少数的姓氏。《百家姓》没有收入“遆”字,以致很多人不认识这个字,甚至不知道它是姓氏。在互联网刚普及之时,户口本上的“遆”姓是被写作“帝”的,直到微软输入法的出现,“遆”姓才被改写成正确的姓氏。可见遆姓的人数之少。遆姓人口虽少,但分布甚广。从遆氏祖庙中得知,晋冀鲁豫等十八省都有遆姓人口,形成这样分布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明朝历史上有名的人口大迁徙。

有关这些迁徙,至今流传有“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颧窝”的千古民谣。而在此期间,以河里庄先祖遆大,一世遆聚等13户遆姓人家的迁徙最为主要。遆氏家族随移民大军迁居到各地开始新的生活,这也为遆姓人口现今分布广奠定了基础。据《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记载,移民分布在全国30个省,而全国其他地方没有大规模往外移民的传说和移

民的史料记载,因此,可以说其他地方的遆姓人口,都是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大槐树《祭祖堂》移民祖先姓氏第三橱内有遆姓牌位。可见遆姓人口在明朝年间已经在临汾有相当大的规模。虽然《百家姓》中至今都未收录遆姓,但在临汾城南尧庙的“千家姓”石壁上,遆姓却在其中,由此可见遆姓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多次移民让遆姓人口分散开来,而现如今遆姓人口的发展状况已没有当时可观。河北省涿州市编纂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涿州志”上有记载:明建文四年至永乐三年(1402-1405年)两批山西移民充实北平府,部分移入涿州。涿州史上的记载与涿州市林屯乡大兴庄村,松林店镇房树村老人流传至今的遆姓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移民过来的传说相一致。1958年,河南封丘县南邢庄村遆姓人,曾以集体的名义派遆国正、遆占一两人,专程来临汾河里庄村寻根问祖。因为南邢庄村的祖先们明白的告诉后辈,祖先是河里庄“宗”字辈的,是从大槐树移民到河南。所以基本可以推断出,除河里庄外大部分地区的遆姓人都是移民过去的。

(二)“遆”姓人口的主要分布区域

为了更多的了解遆姓人口现今分布,本家族的有志者们从2008年开始查访,用时两年多,得到大致的遆姓人口分布数据。就全国而言,遆姓虽然人口不多,但分布范围已查访到的就有5个省21个市、县、区,计有25个村庄,人口9540余人,这些遆姓人氏分布情况大致是:河南省封丘县南邢庄370余户,1600余人;陕西省华阴市遆家村、遆家院(也叫杜峪口村)两个村310余户,1300余人;河北省涿州市松林店镇房树村和林屯乡大兴庄村80余户,350余人;山西省6290人,其中太原迎泽、杏花岭等6个区104人,长治市城区8人,晋城市城区5人,运城市闻喜县礼元村240人,临汾市翼城县、蒲县、浮山等9个县市305人,尧都区的大阳、县底、段店、乔李4个乡镇的河里庄、遆庄、北遆、大堡、老母、古贤、大阳、上陈、靳村、南侯等19个村和城区有5630人,以遆姓集居村统计,河里庄村遆姓人口最多,计384户,1729人。

据了解北京、云南、四川、浙江等不少省市有不同数量的遆姓人居住,他们的工作单位基本上都是机关和厂矿企业。而住在社区的家属子弟,有可能是招干招工、学生分配、军转干部安置、投靠亲友及其家属落户在此。例如,查访到的云南几户遆姓后人,其中就有出生地为山西临汾,也有四川成都。临汾河里庄一

带有好多外出工作落户到其他地方,如到北京、陕西、河北、内蒙古、山东、辽宁等,这些都没有统计。由此推断,遆姓人口在全国分布可能有2万人以上。

以上是遆氏家族2010年调查的结果,而在2013年新建成的遆氏祖庙,其墙壁上写有顺口溜,当中提到“冀晋秦豫十八省,遆姓后裔已三万”,由此推断遆姓人口现在已经超过3万人,并仍在不断发展壮大。

四、“遆”姓的文化传承

中国的姓氏文化蕴含着民族文明进取精神。弘扬中华文化也应当包括中国的姓氏文化。五千年来,姓氏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这种包容姓氏文化的精神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中国现在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各姓氏家族的贡献,遆姓家族虽小,但在历史发展中也占据着一席之地,为国家培育出各种各样的人才,家学相承,形成了独特的的家族文化。为传承和发扬遆姓姓氏文化,特建立遆氏祠堂,并寻访各界遆姓名人,为后人树立榜样,让更多遆姓家族人员奋发图强,为国效力。

(一)遆氏祖庙的建立

随着历史长河的推动,遆姓家族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之前有关遆姓家族的庙宇文化却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慢慢削弱。在遆姓祖先定居河里庄开始繁衍生息后,与之发展起来还有当地的建筑庙宇文化,有佛庙、关帝庙、娘娘庙、五怪庙、马王庙、土地庙、龙王庙、财神庙、文庙、小河庙、菩萨庙、油坊庙、魁星楼庙以及南、北、西3座阁楼等,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村西南的娘娘庙,传说这座诸庙最早供奉的是遆姓祖先,具体的文献记载已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等待人们进一步发掘。而这些有关遆姓的庙宇文化却让遆姓家族的后裔们对自己的根祖更加尊敬。

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3个河里庄村“两委”班子,联系各地的遆姓人筹建了具有传统纪念意义的象征性建筑——“遆氏祖庙”,祖庙坐落在山西临汾河里庄,占地五亩半,耗资百万,用时3年建成。风格为古代庙宇建筑,正殿供奉祖母娘娘,怀抱着太子,四位侍女立于两侧,光彩夺目。为了显示其被人们尊重,庙中设有各地祖先牌位,墙上具有各种有关遆姓家族的介绍,便于游人欣赏认知。遆氏祖庙于2013年3月举行祭祖大典,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遆姓人聚集此地寻根问祖,祭祖典礼完毕后,遆姓人在临汾参观洪洞大

槐树迁民遗址、尧庙、尧陵、华门、仙洞沟等地。领略祖先所在地临汾的文化积淀,游临汾,寻祖庙,让遆姓家族的人更加相亲相爱,和乐融融。而在这聚集的过程中人们也了解到遆姓家族中的很多名人。

(二)“遆”姓的家族文化

遆姓家族经过1700多年的发展,人才辈出。遆姓的祖先们,有着相当浑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明清开始遆姓家族的人便小有所成,成为遆姓后裔的楷模。从遆氏祖庙中可知,民国癸酉年重修的“临汾县志”“平阳人物志序”中记载有“遆氏三孝义子释”“遆氏12贤媳名录”,能录入地方志者,当德操感人,出类拔萃之佼佼者,由此可见,遆姓家族在地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声望。

所谓的遆氏三孝子释,从古文翻译过来的大意是指明清末年家住遆士英、遆士奎兄弟和士奎的儿子遆登朝三人,耕读传家,上辈人在乡里就有极高的德望。至遆氏兄弟时,他们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弟友爱。特别是对待父母更是百依百顺,孝敬有加,自己穿破衣、吃糠菜,甚至饿肚子,而千方百计让父母穿的舒适,吃的甘甜,一家人和和美美。当父母生病时,他们宁愿减少自己的寿命,也祈祷期望父母能健康长寿。父母病故后,他们更是寝食难安。尤其是登朝,在父母去世后,竟然哀伤至极,加上三年大旱灾,极度的伤痛和饥饿让他也撒手人寰。人们称他们为“遆氏三孝子”,并被写进了旧时代的《临汾县志》一直流传至今。而“遆氏十二贤媳录”中记载的是以遆作乾妻屈氏为首的遆姓12个媳妇,是居住在原临汾的遆姓先贤。在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伦理道德和封建礼仪的束缚下,她们仍尊义守节、尊礼守法、孝敬公婆、教养子女等,得到了人们的赞扬和尊敬。同样她们的事迹也被记载在《临汾县志》中。

遆姓家族的先祖们在明清时期还有很多大臣为国家效力,其中可考证的有始祖遆烦曾中举做过朝廷命官,一生清廉为民;河北的遆姓先祖为皇上的御医,因医术精湛,深受皇上喜欢,后告老还乡,皇上御赐陶匾,现今陶匾已毁。遆姓家族历史上还出现过进士、举人、贡生、秀才之类的文化人,他们以诚实孝友、淳朴耿直、扶困济弱、齐家睦邻的节操和美德而被载入《临汾县志》。

遆姓家族除在古代平阳府一带有声望以外,社会主义时期出现的人才也是数不胜数。在遆氏祖庙中详细介绍的名人有遆靠山、遆洪桢、遆守昌。遆靠山——

陕西省华阴市遆家村,1938年2月20日出生,196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各种重要职务。1996年2月,任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延安工作期间受到过江泽民、胡锦涛、李鹏等党和国家人的接见。2013年病故后,习近平总书记、政治常委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发唁电、送花圈表示悼念并对家属表示慰问。遆洪桢1922-2001年,古县旧县镇孔家垣村人,该村遆姓系古代从临汾北遆村移居过去的。1943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中共党员,担任过翼城县委副书记,县长等职务。1977年8月在参加中央会议时受到邓小平、华国锋等党和国家人的接见。退休后仍发挥余热,担任翼城巡逻队队长,维护社会治安,得到大家一致认可。遆守昌1929-2007年临汾河里庄人,一生勤劳淳朴,在村行医40余年,自种药材,为村民看病打针。多次被评为乡、县、地区文教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并参加山西省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荣获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以上三位只是遆姓名人中的沧海一粟,遆氏祖庙社会主义时期名人录中收录的遆姓人在各行各业都有涉及,其中不乏担任副省、厅级、处级的领导职务,在此不做具体介绍。而这也只是查访到的一部分,相信遆姓家族仍有很多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向他们学习,更好地传承遆姓文化,为遆姓家族和国家做出贡献。

结语

虽然遆姓在姓氏中比较稀有,《百家姓》中也未收录,但遆姓文化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也有自己的姓氏起源,发展演变和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化。

在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三种起源说中源自平阳府这一说法比较可靠,有充足的证据可以证明。在历史上因为不同历史时代的人口迁徙,尤其是明清时期山西的几次人口大迁徙,导致遆姓人口分布各地,也使得遆姓的家族文化得以在各地流传。近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遆姓文化的研究和保护逐渐受到遆姓后人的重视,作为一名遆姓后人,传承与发扬遆姓文化成为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然后知不足,在分析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通过更多的学习和向前辈们的请教不断弥补,至于遆姓渊源的不解之处我们更要努力去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玉书.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61

[2]司马光.资治通鉴[M].上海:中华书局,1963,265-320

[3]遆姓探源委员会.遆姓探源[M].山西:遆姓探源委员会,2010.

[4]杨圣敏.浅析姓氏研究的意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8)

[5]钱国宏.那些你不知道的姓氏[J].文史月刊,2011,(8)

[6]谭华梅.清江流域土家族八坪谭姓源流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10)

[7]冯浩菲.冯姓源流略论[J].民俗研究,2007,(3)

[8]龚维英.楚的族姓有二说[J].江汉论坛,1983,(1)

[9]吴建华.徽州叶姓的源流[J].中国历史评论,2009,(10)

[10]曹涛.中国姓氏的演变[J].江西师院学报,1979,(1)

附录

致谢

在本次论文的撰写中,我得到了史转康老师的精心指导,不管是从开始定题还是在查资料以及初稿修改,一直都耐心地给予我指导和意见,使我在总结学业及撰写论文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几年的历程,老师们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和帮助。他们严谨的治学、优良的作风和敬业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为人师表的典范。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要向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