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赏析

《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赏析

《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赏析
《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赏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外国文学史》学年论文

题目《一千零一夜——辛伯达航海旅行

的故事》赏析

班级中文092班

姓名周煜雯

学号2009221458

2011年12月5日

《一千零一夜——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赏析

一.《一千零一夜》简介①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地区中古时期的一部民间故事集,在我国也译作《天方夜谭》,被高尔基誉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丰碑”。它不是一人在一时一地所作,而是中近东地区广大民间艺人和文人集体创作的结晶。《一千零一夜》的成书过程长达八九个世纪,其中的故事最早在阿拉伯流传,大约是在八九世纪之交,抄本初步定型是在16世纪。《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波斯和印度,《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最早来源于波斯故事集《赫扎尔·艾福萨那》(意为“一千个故事”),它的第一个故事即出自该故事集。一般认为《赫扎尔·艾福萨那》最初来源与印度,后由梵文译为古波斯文再转译为阿拉伯文。二是伊拉克的阿巴斯王朝(750—1258),阿巴斯王朝定都在巴格达,此时阿拉伯人和各民族密切接触和交流,文化繁荣;三是埃及,此时阿拉伯社会中心转至埃及,埃及成为东西方贸易的转运站,《一千零一夜》在新的环境中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故事。《一千零一夜》的成书过程是一个对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不断吸收、融合并且再创造的过程。《一千零一夜》实际上并没有讲一千零一个故事,一千零一只是形容其多,全书约有200多个故事,所有这些故事都套在第一个故事《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体裁丰富多样,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爱情故事、冒险故事、历史故事、教诲故事、机智故事、笑话等;它的故事背景广阔,涉及亚、非、欧几大洲;它的人物众多,既有各种神魔、鬼怪、精灵,还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形形色色的人。通过《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可以了解到中古阿拉伯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等方方面面,它堪称是反映中古阿拉伯社会全貌的一部百科全书。《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在思想内容上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大多以城市为故事背景,以手工业者、贫民和商人为主角;二是大多含有浓厚伊斯兰教色彩、打上了阿拉伯烙印。

《一千零一夜》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其故事就已传到欧洲,对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产生过影响。自1704年伽兰的法译本在欧洲问世后,轰动全欧洲,不少名家名作从中获取灵感和养料,这其中就包括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莎士比亚的戏剧。

二.《一千零一夜——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内容梗概②

《一千零一夜——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是《一千零一夜》中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也是航海经商、旅行冒险故事中最优秀的一篇。《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中有两个人物:航海家辛伯达和脚夫辛伯达。故事的主要情节如下:哈里发哈伦·拉希德执政时期,巴格达城中住着一个叫辛伯达的脚夫,终日劳碌、疲惫却生活贫困。一天,脚夫辛伯达路过一家富商门前坐下休息,看到其奢华的生活,不禁感叹自己的不幸和命运的不公,并吟唱了一首诗。富商听到这首诗,邀请他进屋,亲切交谈、热情款待。这位富商也叫辛伯达,是一位航海家。航海家辛伯达曾经历了七次航海旅行,次次死里逃生,历尽千辛万苦,才获得今日富足、享乐的生活。接下来的七天时间,航海家辛伯达就向脚夫辛伯达分别讲述了自己七次航海旅行的故事。第一次航海旅行的故事:航海家辛伯达出生于富商家庭,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巨额遗产,过着挥霍无度的生活,不久花光了家产,陷入绝境;他振作起来,变卖剩余家产,乘船出海,远航经商。一天,辛伯达等人路过一个小岛,旅客们都上岛游玩,这座岛其实是一条大鱼,大鱼感到热气而下沉,他和部分旅客来不及回船,落入海中。辛伯达抓住木托盘,漂到一个荒岛上,他休养恢复精力后,在海滨发现了一匹骏马,养马人救下他,带他去拜见国王麦西尔嘉。辛伯达向国王讲述身世遭遇,得到国王赏识,派他管理港口。过了很长一段

①《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郑克鲁主编,2008年4月,294-303页

时间,辛伯达竟遇到他先前乘坐的那艘船,他向船长证实了自己的身份,于是船长将他的货物归还。辛伯达卖掉货物,收购土特产,辞别国王,乘船回到巴格达。辛伯达此次旅行收获了巨大的财富,过上了舒适、优越的生活。第二次航海旅行的故事:辛伯达不安于现状,又开始了第二次旅行。一天,辛伯达等人路过一个美丽但无人居住的岛屿,旅客们上岛游览,他在岛上睡着,醒来后船已经开走了。辛伯达在岛上发现了巨大的神鹰蛋,接着飞来了神鹰,他把自己绑在神鹰腿上,被带到一片高原。辛伯达走到高原下的山谷中,那里钻石遍地、蟒蛇丛生。他在山谷中行走时,突然从空中落下一头被剥了皮的羊。辛伯达在身上装满钻石,把自己绑在死羊身上,被一只秃鹰带到山顶。辛伯达被收集钻石的商人救下,他送给商人一些钻石,补偿其损失。辛伯达脱险后经过长期旅行,满载而归地回到巴格达。第三次航海旅行的故事:辛伯达再次出海经商,途中所乘坐的船只遭遇猿人袭击,众旅客被赶到一座荒岛上,走进一座高楼。日落时,来了一个食人巨人,接连三天吃掉三位旅客。其余旅客戳瞎巨人后,准备乘坐事先做好的木筏逃走,却被巨人和他的两个同类用石头砸死大半,只剩下辛伯达和两个同伴。三人漂到另一座岛上,两个同伴又相继被蟒蛇吞食,辛伯达把木头绑在身上才幸免遇难。接着,辛伯达被路过的一只船解救,而这只船恰好是他第二次航行时乘坐的,经过那位在钻石山救了辛伯达的商人的证实和他对自己经历的叙述,船长确认了辛伯达的身份,归还他的货物。辛伯达航行回到家乡。第四次航海旅行的故事:辛伯达再次出海经商,一天,他乘坐的船只遇到暴风,全船覆没,他和其他未被淹死的旅客被风浪吹到一座岛上。岛上有生吃人肉的拜火教徒,将他们抓住,其余旅客都大吃大喝,变得神志不清,辛巴达食欲不振没有吃喝,因瘦弱不被注意,悄悄溜走,经牧人指示方向得以逃脱。他步行七天后,终于被人救下,谒见了他们的国王。辛伯达为国王、大臣制作马鞍,又靠销售马鞍获利,得到国王器重,国王把一位女郎许配给他为妻。当地有夫妻相互陪葬的习俗,辛伯达的妻子死后,他被迫陪葬,被扔进一个满是尸体的坑洞中,只有少量饮食。每当有新的陪葬人被扔进洞中,辛伯达就杀死陪葬人,夺取其饮食,以维持生命。直到一天他偶然发现一个裂口,于是收集陪葬的财宝,逃出坑洞,等待一段时间后,终于被路过的船只搭救,平安返回巴格达。第五次航海旅行的故事:辛伯达买下一只大船,雇佣水手,出海旅行。辛伯达一行人路过一个荒岛,岛上有一颗神鹰蛋,不知情的商人打破蛋,杀死雏鹰,雌雄神鹰飞回后见此情景,作为报复,用巨石砸沉船只。辛伯达抓住一块船板,漂到一座荒岛上。辛伯达在岛上遇到一个老人,以背自己过河为由,借机骑到他肩膀上,两腿紧紧夹住他的脖子,终日把他当坐骑来奴役、驱使。一天,辛伯达酿制了葡萄酒,被老人要去喝,老人喝醉后,他终于摆脱并砸死了老人。几天后,辛伯达被路过的船只救下,随船航行到了猴子城,他进城游览,错过船只,只得留下。一个好心的本地人教辛伯达收集椰子的独特方法,他靠买椰子赚了一大笔钱,乘坐一艘船,一路经商,回到巴格达。第六次航海旅行的故事:辛巴达被家中的一伙商客再次勾起航海旅行的念头。一天,辛伯达乘坐的船只迷失方向并被风浪损坏,漂向一座高山(其实是荒岛)附近,船只触礁,辛伯达和部分旅客爬到岛上。旅客相继死去,只剩下他一人。岛上有一条河流,辛伯达用沉香木做成一只小船,收集岛上的各种宝物装在船上,顺水而行,终于来到有人烟的地方。辛伯达被带进宫拜见国王,他向国王叙述了巴格达的情况和哈里发的德政,博得国王称赞。辛伯达在宫中住了很久以后,听说有去巴士拉的商船,就辞别国王,带着国王赠给哈里发的礼物回到巴格达。到巴格达后,辛伯达进宫献礼,又向哈里发讲述了此次旅行的经历,被记录下来,当史料保存。第七次航海旅行的故事:辛伯达乘坐商船来到中国境内,船被飓风吹到极远处,遭遇三条巨鲸的袭击,又因风浪而触礁,全船覆没,旅客落海。辛伯达抓只一块船板,漂到一座荒岛。他在岛上发现一条大河,仿照上次的做法,做了一只小木船,顺水漂流,来到一座大城市附近,被人搭救。一位慈祥的老人将辛伯达带回家中休养,并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不久辛伯达的岳父病死,他继承了岳父的遗产和商界领袖的地位。辛伯达发现城里成年男子每到月初就会长出翅膀,就请求一位朋友带自己上天遨

游。辛伯达因在高空赞颂真主,引来火焰,险遭抛弃,幸而遇到真主信徒解救,安全回城。辛伯达的妻子要求和他一起离开这里,于是他卖掉产业,带着妻室和财物乘船回到巴格达。此时距辛伯达第七次航行之初已有二十七年,他的亲友见他平安归来,惊喜不已。从此以后,辛伯达彻底断绝航海旅行经商的念头,过着富足、安乐的生活。

三.《一千零一夜——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题材特色

《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是《一千零一夜》中最优秀的航海旅行、冒险经商的故事,这一题材的故事反映了中古时期阿拉伯社会繁荣的商业和高超的航海技术。辛伯达经过七次航海经商的财富积累,富甲一方,并因此获得崇高的社会地位,赢得普通民众的尊敬,可见当时阿拉伯社会对商业的重视和对经商致富的推崇;辛伯达七次航海已远到印度、埃塞俄比亚和中国,这说明阿拉伯人当时的航海技术世界领先,已经能够航行到世界好个几大洲。四.《一千零一夜——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主要人物分析

《一千零一夜——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里虽然有两个人物,但真正的主角是航海家辛伯达,脚夫辛伯达只是陪衬性的人物。因此这里只分析航海家辛伯达。航海家辛伯达因花光遗产不得已踏上了航海经商的道路,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接连进行了七次旅行,这七次航海旅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历经艰难险阻,九死一生,收获巨额财富后回到家中过上舒适、享乐的日子,可是很快又不安于现状,渴望新的航海旅行,于是他一次次地出海远行。下面就从辛伯达七次航海旅行的中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思出发,分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意义。

1. 航海家辛伯达的性格特点分析

从这篇故事的开头和结尾脚夫辛伯达对航海家辛伯达态度的转变可以看出,当时阿拉伯社会对航海家辛伯达的作为和品性是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但我认为对这个人物要有一分为二的态度,他既有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品质,又有反面的、值得批判的性格。

辛伯达明知航海经商是要冒生命危险还是禁不住诱惑,义无反顾地一次次出海,我认为通过分析他出海的动机就可以了解他的几个性格特点。辛伯达航海经商的动机如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游览各地山川风物,和各式各样的人群结交,经营生意,赚一笔大钱回来过好日子”③。从这句话可看出他的出海动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方面的,即他作为一名出色的商人,有着对财富永无止尽的渴望和追求。虽然他第一次航海归来就获得了比父亲的遗产还要多的财富,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于此,一想到航海经商获取财富之迅速和数额之多,就蠢蠢欲动,把艰险置之脑后,再次踏上航海经商的道路。他对财富的重视与追求几乎要接近他对生命本能的珍爱,这从他每次在海外遇险、生死未卜之际仍不忘带上财宝可以清楚地看出,因此他对巨大财富的渴望就是他一次次地出海经商的物质动力。这种动机在当时商业高度发达的阿拉伯社会是得到肯定的,但我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辛伯达作为一名商人未免过于唯利是图、贪得无厌了。更进一步说,辛伯达获取财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享乐,他在航海旅行过程中,不放过任何享乐的机会,并且在每个故事的结尾都他大肆渲染自己航海归来后,是如何挥金如土、寻欢作乐的,这是一个典型的享乐主义者的表现,是不可取的。

另一个原因是精神上的,辛伯达也是一位杰出的航海家,他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强烈的求知欲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对未知的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喜欢结交各式人物,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开阔自己的视野,而航海旅行能极大地满足他的这种对新生事物的求知欲望,这就是他经商冒险的精神动力。辛伯达航海经商的精神动力是值得赞扬和提倡的,人类正是有这种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才会不断地发现新的事物,获取新的知识,从落后愚昧的原始状态一步步地发展到当今高度的发达和繁荣的文明社会。

从辛伯达旅行途中落难时的行为也可以看出他多方面的性格特点。每次大船沉没,旅客们落入海中,辛伯达都能抓住木板,漂到荒岛,不会葬身鱼腹。到了荒岛上,其他旅客往往因为身心俱疲、消极悲观失去生存的希望和意念,相继死去,而只有辛伯达能顽强地存活下

来。如果荒岛上只有他一个人,他也会后悔和埋怨,但不会因此坐以待毙,而是想出各种方法,采取自救行动,努力摆脱绝境,寻找生的出路。比如,在第二次航海旅行时,辛伯达凭借以前积累的经验,先是把自己绑在神鹰腿上离开了荒岛,又把自己绑在剥了皮的死羊身上离开了蟒蛇盘踞的山谷,救他的钻石商人说,“以往凡是到这儿来的人,无人能幸免”④。辛伯达有着强烈的求生意志、顽强的毅力、过人的勇气、非凡的胆识和聪明的头脑,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和困难,他都怀有希望、振作精神,才能一次次地从绝境中死里逃生。

但在在第四次航海旅行时,辛伯达被迫成了妻子的陪葬品,被扔进死人坑里。他为了维持生命,便用死人骨头打死新的陪葬者,夺取他们的饮食。⑤从他的作为,可以看出他性格中有自私自利、残忍无情的阴暗面。

2.航海家辛伯达的人物意义分析⑥

这里主要分析辛伯达的社会意义。辛伯达是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商人的典型代表。首先,他是阿拉伯人民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一千零一夜——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所反映的那个时代,正是阿拉伯民族迅速崛起和上升的时期,整个民族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勇敢、顽强地和大自然斗争,披荆斩棘地前进着,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精神在推动整个民族发展,而辛伯达在旅行途中的坚强、勇敢和智慧的行为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最好体现。

其次,从辛伯达历尽艰辛的航海之路可以看出那时阿拉伯民族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中古时代,科学技术还十分落后,世界各个地区都很闭塞,相互之间缺乏交流。辛伯达走过的这条不平凡的航海之路就是阿拉伯的先驱者们为了沟通了阿拉伯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商业、政治和文化所走的一条艰难坎坷、撒满汗水和鲜血的开拓之路。先人的开拓精神让我们这些后人心生敬佩之情。

最后,从辛伯达身上还可以看出阿拉伯人浓厚的宗教意识对民族心理影响作用。辛伯达是在伊斯兰教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人物,伊斯兰教思想在他头脑中根深蒂固,支配着他的一言一行,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对真主的赞美和祈祷之词就是最明显的例证。伊斯兰教深刻影响了阿拉伯人民的精神意识和思想文化,其作用有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一方面,伊斯兰教认为只有真主是神,而哈里发是人不是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哈里发与百姓是平等的,至少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⑦这种观念使阿拉伯人形成平等意识,地位较高的人能够平等、友好地对待地位卑微的人。例如,富商辛伯达听到脚夫辛伯达对世道不公的抱怨后,非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将他奉为座上客,向他讲述自己航海经商的经历,殷勤款待,还馈赠金币。两人虽然贫富悬殊,但富商辛伯达没有因自己的财富和地位轻视、鄙夷脚夫辛伯达,实属可贵。

另一方面,伊斯兰教教义中强烈的宿命论思想也在作品中有所流露。比如脚夫辛伯达路过航海家辛伯达的家门口时,有感于贫富悬殊而发出的那一番感叹中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宿命论思想;而航海家辛伯达的回答更是直截了当地:“总而言之,一切都是生前注定了的,生前注定的事是无法逃避的。”⑧这种宿命论思想是当时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产物,需要客观地看待。

五.《一千零一夜——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的主题

《一千零一夜——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通过对航海家辛伯达七次航海旅行、冒险经商经历、见闻的描写,塑造了辛伯达这位血肉丰满的中古阿拉伯社会航海家兼商人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当时阿拉伯高度发达商业和崇尚财富的社会风气,赞扬了辛伯达的冒险精神、求知欲望、坚强的生存意志、超人的胆识,歌颂了阿拉伯民族的开拓进取精神、与自然斗争的智慧

④《一千零一夜》人民文学出版社,纳训译,2003年3月,70页

⑤《一千零一夜》人民文学出版社,纳训译,2003年3月,84页

⑥龙发科《谈<一千零一夜>经商和航海旅行故事的意义》

⑦赵培森《从<辛迪巴德航海记>看阿拉伯人的民族文化意识》

和与邪恶抗争的力量,同时,我们要批判地看待辛伯达贪婪、自私、追求享乐等性格缺陷和故事中流露的封建伦理观念和消极宗教思想。

六.《一千零一夜——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的艺术特色

1. 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⑨

《一千零一夜——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扣人心弦的曲折情节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中有对海外奇形怪状的庞大动物的夸张描写,还有对海外奇风异俗以及野蛮凶残的土著的生动描绘。我们不难想象,当时阿拉伯商人在航海经商的途中,看到了许多新奇的动物,了解到前所未闻的风俗,还听说了各种传说和奇闻,这些都强烈地冲击着他们的头脑,使他们由衷地感叹叹大自然的奇妙和造物主的伟大,接着这些见闻又通过他们主观的想象加以渲染,采用夸张的手法加以夸大,使奇者愈奇,怪者愈怪。于是在《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中,才有辛伯达那些多姿多彩、神奇得让人难以置信的经历见闻的描写。虽然以后人的眼光来看,有点缺乏真实感、近乎荒诞,但还是可以从中窥见当时的人类生活的某些实际情况,体会到阿拉伯人对于他们所见所闻的感受,还能够获得某种美感体验和艺术享受。

2.《一千零一夜》在艺术上有突出的特点,首先,它使用的是明白流畅的阿拉伯语,以当时阿拉伯人日常的、通俗的语言为主,还包括了不少方言,既朴素又多变化。其次,它诗文并茂,散文和诗歌互相配合,以散文为主,又在不少地方穿插诗歌。这些诗歌既有调节作用,使故事不会过于单调;又通过说理、抒情来辅助表现故事的思想内容。最后,它采用故事套故事的框架式结构,每个大故事里都套有好几个小故事,有的小故事里甚至还套着其他故事,这种结构增加了故事内容的吸引力,也使得这部书能够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

《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是《一千零一夜》艺术特征的典型体现。它语言的明白如话、质朴流畅,富有民间气息,善于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鲜明直接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文体上以叙事描写的散文体为主,其中有夹杂有两首诗歌,起到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理的作用;它采用框架式结构,用航海家辛伯达招待脚夫辛伯达并给他讲述自己经历的一个大故事把航海家辛伯达航海旅行的七个小故事串联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系统。七个小故事之间环环相扣,承接自然,读起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⑨《外国文学作品选》自学考试指导,陈惇刘建军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03月第1版,317页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附译文及板书)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附译文及板书) 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内容2. 熟读成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3.学会赏析重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难点: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教学过程:1、出示作者名片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和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等。古今对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秋水大涨,几乎与岸平,涵虚混太清。水天含混迷茫,水与天空浑然一体。气蒸云梦泽,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波撼岳阳城。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欲济无舟楫,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端居耻圣明。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坐观垂钓者,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徒有羡鱼情。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张丞相:指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为相。涵虚:指水映天空。虚:天空。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太清:天空。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撼:撼动。济:渡。端居:闲居、平常家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坐观:坐视,旁观。主旨归纳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张九龄给予援引之意,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赏析作为投赠之作,诗人却没有直说。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景物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满怀壮志,却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却是闲居无聊。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最后两句,诗人借了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创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板书设计:临渊羡鱼渴望援引作业:背诵并默写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案例评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 背景 中年级的片断训练,既是低年级字、词、句训练的归结,又是高年级篇章训练的基础。片断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认识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全文围绕题眼“美丽、富饶”展开,行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且具体,所以教学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外,还是学生学习片段训练的典范。针对我班学生作文不具体、事情叙述不清楚等情况,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重视语言的积累”,我设计了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积累语段和仿课文写片段,目的是通过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主动记忆,摘抄美词佳句,真正把积累语言落在实处,自觉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另外是通过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落,迁移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活动中进行重组,引导学生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让学生学习仿课文写片段(重点是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案例 教学片断三年级语文上册22《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复习。 1.听写练习 深蓝威武形状肥料懒洋洋成群结队 2.齐读课文 二、新授课 1.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海水、海底、鱼、海滩、海岛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把它背下来。 3.学生说出喜欢的那个自然段把它背诵下来。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学生: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老师:作者围绕这句话来写来具体写了海水的颜色多而且很美,这句话就叫做中心句。 2.出示第六自然段,生读,找出中心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3.老师示范: 根据中心句来写一段话,师出示: 西沙群岛的海底物产真丰富啊!岩石上长着…… 4.出示句子让学生练习口语表达。 春天真美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题(附答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B )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4、品味颔联中“蒸”和“撼”字。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描写了洞庭湖雄浑壮阔和气势博大的特点 5.赏析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运用典故,这里隐喻自己想做官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6、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 7.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诗人借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明了自己的心愿.衬托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 中考赏析(一)(3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8.(1)诗歌颔联着一“蒸”字,从视觉角度写出洞庭湖水汽弥漫的样子;着一“撼”字,。(1分)(2)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请结合诗句予以简析。(2分) 答案:8.(1)示例:从听觉或触觉角度写出洞庭湖波浪汹涌(汹涌澎湃、博大、雄浑壮阔等)的气势。(1分)(未答出角度,只答出“波浪汹涌的气势”可得全分,意近即可)

【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及注释】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1、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2、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3、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4、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5、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

军中的号角。 6、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7、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8、临:抵达。 9、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塞上”一作“塞土” 10、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11、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12、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 13、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14、君:君王。 【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

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语文教学教例评析100例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羚羊木雕》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二:学生简说课文中的矛盾,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用的。如: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对话中有时不用“说”这个词。如: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3.对话有时用其它的“说”。如: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如: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的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如: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如: 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教学步骤四:进行怎样写把“说”写好的片段练习——根据下面的对话,要求学生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 “没有卖……我送人了。”。 “送给谁了?告诉我。”。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 [评析] 这样的一节课,给学生的印象何其深刻。 这样的一节课,让学生的兴趣何其盎然。 教师细心地从课文中发现了一个极有训练价值的内容——“千姿百态表示‘说’”,教师又周密地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千姿百态”来表示“说”。 这就是: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把教材用好、用够。这就要求我们养成细读课文的习惯,把落实语言教学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深处。 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对教师来说,还须巧妙设计教学,就是要求你把最能落实基础知识、最能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内容科学而艺术地组织起来,实施教学。 这就叫“吃透教材”,有了这一个“吃透”,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中学语文教材,是精选的语言现象之一。聪明的教师就知道对它的充分利用,就知道让它发挥举一反三之功效,就知道让它一以代十。谁能说,学生学习了这一课,他不会想到“千姿百态表示‘笑’”、“千姿百态表示‘想’”、“千姿百态表示……呢? 2.异彩纷呈教《背影》 ——《背影》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P20 王松泉文)。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 回家奔丧——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 南京送别——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

观《美丽中国》有感-心得体会模板

观《美丽中国》有感 沃土中原,黄河之水,培育出这般珍贵的美景,在这一集我们看到了美丽的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动物之家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类奇妙而又繁杂,我从中发现了许多,收获了许多。 第一个视角取自北京,从一个首都开始,介绍我们伟大的中国,北京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现代化的都市,从描述北京人从早上聚集在一起让鸟儿相聚的习俗中,间接体现了我们中国是个注重传统的民族,眼观当下的美好生活现状,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毛主席当年的丰功伟绩,也客观评价了主席后来主观上的错误给大自然带来的巨大灾难。 然而在这片沃土之上,到底存在着哪些可爱的动物和珍奇异宝呢?黄土高原,水源侵蚀的壮观景色,在这里的人,安定而又顽强,就像桃源中人,黄河,有着它的柔性,养育了子孙后代,是人类的起源河流之一,也有无情泛滥夺走无数百姓的一面,还有壮观雄伟的一面,然而这条河流正面临着源头危机,常年耕作使得水土流失,导致至今北部平原还在忍受着沙尘暴的侵蚀,还记得当年的奥运会,正为此而感到头疼,真正意识到,我们人类已经严重伤害到自然了。 除了美丽壮观的奇景,那里还有中国著名动物金丝猴,这种动物我只知道它有名,属于珍稀动物,却不知道它因何出名,今日一见果然非同一般,北部平原的秦岭中,有着深山雪人,那如婴儿般的啼叫声而闻名,可爱的外表和朴素的本性深受大众的喜爱,然而,由于人类对资源的贪婪对他们的生存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它们没有合适的聚居地,没有足够的食物,我很担心,那一天会不会到来,这么可爱的生物就此不再出现在茂密的丛林里了,只能在保护自然区看着他们不自由地苟且生活着。还有最能代表中国的,其实它不单只是熊,而是一种特别的熊,爱吃竹子,熊界里的奇葩和卖萌高手,天生的可爱黑眼圈,圆滚滚的笨拙的身材,深得全国男女老少的喜爱,它象征着和谐,是我们的宝贝和吉祥物。可别小瞧了他,虽然看起来柔弱,但是在大自然里它的生命力很顽强,孤独的他们很

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当时的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 这两句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第二句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3、三、四两句为写激战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气氛?苍凉、悲壮。 4、这首诗与一般描写战争的诗词相比,在词语使用上有何特别之处?试举例说明。 参考:这首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如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等,画面色彩斑斓,显得奇异诡谲。 5、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最后两句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当时的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 这两句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第二句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3、三、四两句为写激战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气氛?苍凉、悲壮。 4、这首诗与一般描写战争的诗词相比,在词语使用上有何特别之处?试举例说明。 参考:这首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如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等,画面色彩斑斓,显得奇异诡谲。 5、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最后两句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背景 中年级的片断训练,既是低年级字、词、句训练的归结,又是高年级篇章训练的基础。片断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认识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全文围绕题眼“美丽、富饶”展开,行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且具体,所以教学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外,还是学生学习片段训练的典范。针对我班学生作文不具体、事情叙述不清楚等情况,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重视语言的积累”,我设计了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积累语段和仿课文写片段,目的是通过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主动记忆,摘抄美词佳句,真正把积累语言落在实处,自觉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另外是通过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落,迁移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活动中进行重组,引导学生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让学生学习仿课文写片段(重点是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案例 教学片断三年级语文上册22《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复习。 1.听写练习 深蓝威武形状肥料懒洋洋成群结队 2.齐读课文 二、新授课 1.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海水、海底、鱼、海滩、海岛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把它背下来。 3.学生说出喜欢的那个自然段把它背诵下来。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学生: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老师:作者围绕这句话来写来具体写了海水的颜色多而且很美,这句话就叫做中心句。 2.出示第六自然段,生读,找出中心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3.老师示范: 根据中心句来写一段话,师出示: 西沙群岛的海底物产真丰富啊!岩石上长着…… 4.出示句子让学生练习口语表达。 春天真美呀! 老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 学生:小花、小草、小树、小鸟、风姑娘……

纪录片《仲裁在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仲裁在中国》观后感 “仲裁是什么”?10年前,如果问起还在大学学习的我,我会回答,“仲裁”是国际经济法课上老师不足20分钟的讲解;8年前,如果问起刚刚加入仲裁大家庭的我,我会回答,“仲裁”是一个年轻又充满吸引力的领域;现在,如果问起刚刚观看完纪录片《仲裁在中国》的我,我会回答,“仲裁”是与国同行的成长,是崛起之路的探索,是公信天下的坚持,是中国智慧的贡献,更是仲裁时代的追寻! 这种追寻,最初凭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正如《崛起之路》中展现的,靠着一腔热忱,仲裁人们在宣传推行制度、制订完善规则、审理沟通案件、选聘培训人员的各个环节中,从不停歇地像海绵一样提升和反馈着对仲裁文化、理念、规则和技巧的理解与运用。这其中,有成功,也有挫败,有喜悦,也有失意。不会忘记第一次听到仲裁员宣读誓词时的庄严与敬畏;不会忘记第一次完成笔录和裁决初核时 的忐忑与希冀;不会忘记第一次见证当事人握手言和时的满 足与欢欣;也不会忘记第一次反查撤裁案件时的不解与无力。 随着工作的深入,总会不时的问自己,仲裁的优势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差距在哪里?渐渐地,在不断的学习交流和总

结反思中明白,要让仲裁时代的梦想照进现实,热情固然重要,仲裁文化的修养提升则更加宝贵。要体现出仲裁的优势,就必须在机构、仲裁员、秘书与当事人和社会的互动中,全方位的展示仲裁区别与其他争议解决机制的灵魂与特色,正如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秘书长姜丽丽在片中提到的,“仲裁从仲裁法的立法宗旨和立法本意来说,它是一个商事的保障法,所以它的价值导向更强调于妥善地把当事人的问题解决掉,帮当事人想出解决的方案。它的重点不在裁判,而在于解决问题”。 这种追寻,现在凭借的是初心与创新。仲裁在中国,有着悠久延续的东方文化基因,化解纷争追求和谐,更追求公信。“和”作身,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为各方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推演,借力打力,往往就让双方对立的情绪逐渐散去,让巨大的分歧消弥于无形。“公”为魂,和谐并不是“和稀泥”,而是要让各方当事人都能在仲裁的过程和结果中获得公正与公平。因公而生,以信而立,公信天下正是仲裁在中国发展的关键与初心。这颗初心,让仲裁员面对复杂案情和多方压力时,仍能坚守公正的底线,认真研究案件,独立地、充分地、认真地、谨慎地发表意见;这颗初心,让仲裁秘书们接过每个卷宗时,不论大小,都心存敬畏,尽责管理;这颗初心,让仲裁机构面对外部干扰时,有底气讲出“我不管你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孟浩然 扶沟县曹里乡第一初级中学

王新雨 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体会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 解把握。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诗言志,歌咏情”,诗歌以凝练的笔墨,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给我们以美的熏陶。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只要谈起祖国的诗歌,总会有一种止不住的豪情涌上心头。今天呀,老师邀请同学们去遨游我国古代诗歌的海洋。首先请大家欣赏、回顾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 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推荐,于是写了这首诗

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一首干谒诗,诗的前半部分写的是“望洞庭湖”,后半部分写的“赠张丞相”,“赠”为“望”而起,为感兴之作。 二、词语释义 ?湖水平:八月长江水涨,湖水漫溢,与岸齐平。 ?平:此指秋天湖水上涨,水面与岸齐平。 ?涵:包涵,包容。 ?虚:虚空,即天空。 ?太清:道家称天为太清。 ?气蒸:水气蒸腾。 ?云梦泽:此指洞庭湖。 ?撼:撼动。此为拍击之意。 ?欲济:想渡过(洞庭湖)。济:渡。 ?楫:船桨。 ?端居:指隐居,因为上有圣明之君而不去报国,感觉有愧,故曰“耻”。 ?垂钓者:钓鱼的人。 ?圣明:指升平时代。古人皆认为皇帝圣明则天下太平。 ?羡鱼情:比喻自己有出仕的愿望。这意思是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援引。 《淮南子·说林训》:“临渊羡鱼,不若归家织网。”又《汉书·董仲舒 传》;“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三、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思考问题: <一>、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首联: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 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

体育教学案例评析

第五章:创新教学设计案例与评析-----水平四(七至九年级) 2011-11-01 06:27:23| 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创新教学设计案例与评析 水平四(七至九年级) 学习领域一运动参考 案例1 激发学习兴趣———创新体育投掷教学 [水平目标] 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自觉参加体育课与健康课的学习。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进行体育活动。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 [教学目标] 1. 运动参与目标: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 2. 运动技能目标:通过体验多种投掷方法,体会投掷的用力过程,进而了解或掌握正确的投掷姿势。 3. 身体健康目标:通过投掷练习,促进全身肌肉的协调用力,使上下肢得到协调发展。 4. 心理健康目标:树立自信心,勇于挑战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 5. 社会适应目标:学会与他人合作,树立团队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重点、难点] 1. 本课重点是通过投掷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兴趣,促进全身肌肉的协调发展。 2. 难点是掌握正确的投掷姿势和用力方法。 [设计思路] (一)教学指导思想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和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

学生的自学自练、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力,使学生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参与,获得对投掷知识、动作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二)教学设计 本次课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的目标、要求进行设计,教学内容为投掷实心球。教师根据少年儿童普遍喜欢玩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看谁投得远的投掷练习;第二,看谁投得准的投掷练习;第三,投远与投准相结合的“简易保龄球”投掷游戏。以“自由选择姿势,看谁投得远”为切入点,通过“运动参与”、“快乐游戏”分步分层递进,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尝试、体验投掷实心球的动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有效的启发,使整个教学过程适度有序地延伸,达到本次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过程] (一)兴趣引导与激发阶段 首先,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小组。要求各小组成员合作协商,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图形,教师通过观察对各小组予以积极性的评价,并通过各小组间的互评,评选出本次课的“最佳图形创意小组”。接着,教师创设适宜的情境———通过“让我们动起来,跳起来”的健身操活动,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热身及导入到下一阶段的目的。 (二)运动参与与体验阶段 第一部分是以投远为目的的投掷练习。教师提出“可以自由选择投掷姿势,但尽量不去模仿他人,要有自己的独创性,看谁投得远”的要求后,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不同动作及获得的效果。几轮练习后,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样的姿势最有利于全身用力,投掷得最远?”“什么样的姿势最适合你?”然后从学生中挑选出几名姿势比较合理,投掷距离较远的学生进行示范。接下来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进行投远练习,在练习中要求同学间互相交流投掷的感受,共同探索最佳的投掷方法,体会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 第二部分是以投准为目的的投掷练习。教师先画出投掷线,摆放预先设置的投掷靶,然后同样提出“投掷方法自选,但不能犯规(不能超越投掷线),看看谁投得最准”的要求。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练习。此时,已不用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已经带着“怎样才能投得更准、哪种姿势最适合我”的问题进行练习。教师在观察和巡视指导的过程中,针对个别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困难予以及时的帮助和解决,同时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动手动脑能力提供空间和条件,通过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快乐游戏阶段 将投远与投准相结合设计“简易保龄球”游戏。以矿泉水瓶(内装沙子)做保龄球瓶,用实心球做保龄球,在场地上画出几条球道,把男女学生混编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淘汰赛。胜负以每人投掷两次,小组累计击倒的保龄球瓶的总数来定。最后决出两组进入决赛,夺取本次课的“保龄球赛”冠军。 在游戏中,教师要求各小组要根据“简易保龄球”的特点,积极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去赢得比赛的胜利。通过游戏,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愉悦身心阶段 最后,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通过做肢体放松操,师生共同达到心理和肢体的放松,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体态,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评析]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 一、默写 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选择题。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三、简答题。 9、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1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物理教学观摩上,我执教的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物理语言的科学性。物理是一门严瑾的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有时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科学性的错误。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演示调光台灯的调节,问: 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新课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做出猜想后,用投影片打出思考,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选择实验器材,最后考虑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这是根据新课程理念而设计的有节规律探究课。在本课设计时,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课改变了以往物理课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猜想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最后总结出猜想。这个环节从创设情境到提出问题到猜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探索动机。

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美丽中国》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主办,北京中视雅韵文化传播中心承办的一档人文自然纪录片电视栏目。以下是XX精心准备的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观《美丽中国》有感【1】 又看了一遍《美丽中国》,再次感慨万千,不得不为摄影师的独特视角和中国博大的人文情怀所折服。冰清玉洁的雪山,雄奇秀丽的山川,一望无际的草原,诗情画意的湖泊,波澜壮阔的大海,层次分明的梯田,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机灵可爱的金丝猴,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威风凛凛的东北虎,亭亭玉立的丹顶鹤,珍贵稀有的扬子鳄,如此丰富的多样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全面反映中国人文地理的极为罕见的优秀纪录片。纪录片的内容涵盖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域: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无一遗漏。整部片子的背景音乐、画面、解说词配合得简直是令人无可挑剔。尤其是里面的解说词,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它时而俏皮,时而深沉,不经意间非常自然地引出一段哲理,启迪着我们的思想。《美丽中国》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极为优秀的纪录片。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被中国的魅力所吸引,还有为国家今后的发展的担忧,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明史时间是最古老的,其人口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十三多亿的人口,五

十六个名族,各型各色的传统生活方式。虽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及环境保护问题,但还是有它最美的一面。中国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海拔米的珠穆朗玛峰,中国有宽广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仅次于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温差可以从灼热高温降到令人麻痹的寒冷,中国有云雾迷茫的丛林庇护者稀有动物,一望无际的旷野草原及丰饶的热带海洋。 而如今的中国面对的是怎么样的环境问题?令人瞩目的全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就在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中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中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气污染已使中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更需要我们去精心呵护,有很多稀有物种已经永远的消失,我们就不能让现在还存在着的东西消失,所以我们要做好自己,让我们国家越来越美丽。《美丽中国》观后感【2】 说真的,《美丽中国》给人的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班级:姓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原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习题】 1、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分析:A、不是湖水平静,而是水涨与岸齐平。B、是气势磅礴。C、希望引荐自己,施展政治抱负。 2、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颔联“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B. 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为了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但其写景有独到之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欲济无舟楫”写诗人想渡湖水投靠张丞相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D. 尾联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分析:C、想让张丞相为自己引荐,让自己做官。 3、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B ) 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分析:B缺少渡水的舟船。 4、下列诗句中描写洞庭湖景象的是:(C) A.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B.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生日向西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背景】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诗中所属之事,难以考证。这不是某一次战争,写意而非写实。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 【主旨】 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名句赏析】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 “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 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说真的,《美丽中国》给人的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淘洗。 对于纪录片,贯彻的宗旨就是客观,客观是纪录片的本质。《美丽中国》创作者富有理性与关怀,执著追求真相与探索心灵,并且能够开启这一项打动世人内心的工程。 《美丽中国》中充满了太多看似简单而被我们忽视了的事物。一部好纪录片不在于把一个事物诠释得多么全面,挖掘得多深,而在于如何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深入浅出地表现出来。 《美丽中国》是成熟的记录片,它是用镜头说话的,而激发了纪录片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美丽中国》远离现代城市的浮华,把镜头瞄准了自然中的生物与沿袭了几千年传统生活的人们,表现出中国历史长河中根深蒂固的和谐淳朴与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个定位是十分准确且适时的,因为在现代都市的快生活中,中国的古典

特质已经日渐湮灭了。 很多事物是我第一次得以如此近距离观赏,有时候真的内心在疑问,这真的是中国嘛? 看到在巨大的洞穴中的小学校,既有同情也有羡慕。西藏几千年的对自然的敬畏,保护了当地原始的自然生态。那里的人们贴靠着大地,向着朝圣路,他们一心向善,信仰今生保护关爱这片圣洁之土与万物,定会有美好的来生。而如今我们大部分人类生活在物欲横流、人心冷漠的城市,没有想到中国很多地方,人与自然还是那么融洽,他们可能在世俗眼中是穷苦贫乏的,但事实是这些人的心灵才更为澄澈与充实。 镜头展现了奇趣的动物与绝伦的景色后总会加上诸如此类的解说:此物种已经濒临灭绝,此环境带已经严重缩减。这沉重的事实令我不禁生出无限忧心纪录片目的是记录,更是留给大众以思考。 中国面临的不止是环境危机、还有文化危机,我很难想出代表现代中国的符号是什么?看吧,外国人没有把镜头对准拔地而起的高楼,真正的中国不在大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 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 【原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作者】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陈称“王孟”。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少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历与于吴越。 【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借观洞庭湖而脱意的干谒诗.诗中描写洞庭湖的浩荡气势,寄托着希望张丞相援引的心情,表现出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 【赏析】 诗人选取洞庭湖为切入点,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秋高气爽,浩阔无垠的湖水轻盈荡漾,烟波飘渺。远眺碧水蓝天,上下浑然。一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浑壮观,表现了一种汪洋恣肆、海纳百川的意境。 颔联描写湖水声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云梦泽水汽蒸腾,岳阳城受到洞庭湖波涛的摇撼。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一个“蒸”字写出了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如同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然而,“岳阳城”又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抱。这使读者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是一个人的力量。如果没有湖的涵养、滋润,就不会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这里妙笔生花,一语惊人,是千古名句。 颈联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两句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先说诗人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后一句中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愧的心情,言下之意还是说明诗人自己非常希望被荐举出仕。“欲济”而“无舟楫”,比喻恰当,婉曲传旨。 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而结网。”喻指诗人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这是对“颈联”的进一步深化。“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恳请他荐拔;“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希望对方能竭力引荐,使诗人的愿望得以实现,活灵活现地表达了诗人既慕清高又想求仕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