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唐代白银货币与中西交往_黄维

唐代白银货币与中西交往_黄维

唐代白银货币与中西交往_黄维
唐代白银货币与中西交往_黄维

二○

一四年第二期(总第

127

期)

唐代白银货币与中西交往

周卫荣

众所周知,白银自唐以后进入中国货币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中国古代最重要、最受欢

迎的贵金属称量货币,不仅与中国社会本身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关,还与对外交往等外来因素的刺激有直接关系。

一唐以前的白银

唐以前,中国并不以白银为货币。司马迁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明确规定珠、玉、龟、贝、银、锡等只用作器饰宝藏,不用作货币;春秋战国时期的银贝、银铲布以至汉武帝发行的所谓“白金三品”,都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白银货币。进入唐代,白银的社会地位逐渐变化,不仅用于器饰,而且更多地具备货币的一些功能,如履行支付、储藏等职能。在唐代,白银可用于军费、税赋、赏赐、进奉等大额支付,也可以货币或饰品的形式加以有价值地贮藏,作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唐代白银货币地位的取得,与先秦两汉以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深以及唐代的经济文化有直接的关系。

随着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逐步深入,西方使用贵金属的文化习俗,更进一步推动金银价值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可。对早期陶器、青铜器的考古学研究表明①,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很早就已经存在。先秦时期,特别是在中国北方的甘肃、内蒙、新疆等地的早期青铜文化中,各种金银器饰的使用成为其区别于中原文化的一个显著性标志。这些北方,甚至来自更远的中亚与西亚的早期青铜文化,直接或间接地保持与中国内陆地区的文化交流。最近的研究表明,北方地区的一些早期金银器,在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受到了来自中亚、西亚甚至地中海地区的影响②。汉代张骞通西域,建立了中西方政治、经贸、技术、文化互相往来的正式官方通道。到了唐代,随着丝路贸易的进一步繁荣,中亚、西亚等地崇尚金银,并以黄金、白银为货币的贵金属文化习俗,也进一步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银币得以进入中国。就如青铜在先秦时期逐渐取得货币地位是以发达的青铜文化和青铜这种物质为根本一样③,唐代白银货币地位的取得,也需要有对这种金属价值认可的社会文化基础。

二唐代社会经济和白银的用途

1.白银需求

DOI:10.13850/https://www.sodocs.net/doc/867035847.html,ki.chinum.2014.02.008

二○一四年第二期(总第127期)

唐代的社会经济环境,奠定了金银社会价值基础,促成白银向货币转变。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和交通的进步。尽管中国早在四坝文化(前1600-前1400年)就已出现银制品,但银器制作最成熟和鼎盛的时期是在唐代。一方面,由于炼银技术的提高,大规模开采银矿成为可能,从技术上保证了白银的供应。河南荥阳桃花岭银矿遗址,唐代已经开采⑤。浙江遂昌发现有古代银矿采冶遗址,早在唐代就开始采银⑥。据报道,可追溯到唐代的江西德兴市银山银矿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矿井数量最多、矿井形制最复杂、延续开采时代最长的银矿遗址,也是我国最早的银矿遗址之一。考古人员在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陆续发现了188个古代银矿采矿坑遗址。这些采矿坑有横坑、竖井、平巷、斜洞、盲井等,有的只有几米深,有的深二、三十米。唐《贞观政要》卷二十六载:“贞观十年……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⑦。元和初(806年)唐代的银产量就达16万两之多⑧。另一方面,唐代社会经济繁荣,皇室贵族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金银器皿,贡奉和周边地区的交往等,使金银制造业得到极大发展。唐代盛行金银器“进奉”之风,各地地方官员大肆以银铤、银盘、银碟、银瓶、银壶、银盆等进奉,名目众多、数量庞大。如宝历二年七月,户部侍郎崔元略将贮藏在左藏库的银铤及银器十万两、金器七千两转入内库,以供赏赐之用;昭宗乾宁元年,威胜军节度使董昌每旬进奉金万两、银五千铤⑨。这些因素,都促使社会对白银贵金属价值的普遍认同。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大量金银器和金银钱币⑩,其银质文物种类丰富、数量众多,有各类食器、饮器、药具、舆洗器、日用器、装饰等,还有银质开元通宝、银铤、银饼、砝码银板、无字银板、波斯银币等。这些白银实物说明,白银的价值在当时已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2.白银用途的扩大

白银广泛用于赏赐。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白银已用于赏赐。《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赐银千饼,绢千匹,以光宠存亡,永垂来世焉。”到了唐代,白银用于赏赐的现象非常普遍。《旧唐书·本纪第二○下》:丙辰,敕:“朕奉太后慈旨,以两司纲运未来,百官事力多阙,旦夕霜冷,深轸所怀。令于内库方圆银二千一百七十二两,充见任文武常参官救接,委御史台依品秩分俵。”《旧唐书·列传第九》:高祖闻而谓曰:“公清正奉国,著自终始,名下定不虚也。”特赐金银六百两、彩物一千段。《旧唐书·列传第四六》:则天大悦曰:“以前宰相皆顺成其事,陷朕为淫刑之主。闻卿所说,甚合朕心。”其日,遣中使送银千两以赐元崇。《旧唐书·列传第七七》:“寻遣赤心等归,与之帛十万匹、金银十万两,偿其马直。”《旧唐书·列传第一二三》:“伏闻陛下晨夜昵狎倡优,近习之徒,赏赐太厚。凡金银货币,皆出自生灵膏血,不可使无功之人,滥沾赐与。”《旧唐书·列传第一二五》:以漳王贤而有望,乃令神策虞侯豆卢著告变,言“十六宅宫市典晏敬则、朱训与申锡亲事王师文同谋不轨,朱训与王师文言圣上多病,太子年小,若立兄弟,次是漳王,要先结托,乃于师文处得银五铤、绢八百匹;又晏敬则于十六宅将出漳王吴绫汗衫一领、熟线绫一匹,以答申锡。”《新唐书·列传第一四》: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特赉金银六百两、彩千

二○一

四年第二期(总第

127

期)

段。《新唐书

·列传第四七》:“谒告上冢,诏宰相诸司长官祖道上东门,赐锦袍,给千骑四人侍,赐银千两。元忠到家,于亲戚无所赈施。及还,帝为幸白马寺迎劳之。”《新唐书·列传第四九》:

“陛下以告牒置弗推,后若反有端,臣请坐知而不告。”后悦曰:“前宰相务顺

可,陷我为淫刑主,闻公之言,乃得朕心。”赐银千两。

白银除用于皇室馈赠外,还用于劳务报酬、生活开支及其他事务用度。《新唐书·列传第九二》:“又度支出纳,与太府交相关制,出物旬计,见物月计,符桉覆核,有御史以监董之,则财用不得回隐。延龄乃言掊粪土得银十三万两,它货且百万,已弃而获,皆羡余也,悉移舍以供别敕。”《新唐书·列传第一○五》:“今所须脂盝妆具,度用银二万三千两,金百三十两,物非土产,虽力营索,尚恐不逮。”《唐摭言·卷三》:“新进士尤重樱桃宴。乾符四年,永宁刘公第二子覃及第;时公以故相镇淮南,敕邸吏日以银一铤资覃醵罚,而覃所费往往数倍。”

白银用于财富储藏。唐代于狄《灵应录》陈太条:“……僧笑曰:我有白金五十铤,酬尔三年供养。因指庭中金樱树曰:此去造一佛堂,当有报应。言讫而去。陈谓之疯狂,故不信。至夜见一白鼠,雪色,缘其树,或上或下,久之挥而不去。陈言于妻子曰:众言有白鼠处即有藏,僧应不妄言。遂掘之,果获五十笏,其僧遂绝踪矣。”

白银还用于购买商品。《新唐书·列传第一一五》:“是时扬州围久,皮囊革带食无余,军中杀人代粮,才千钱。闻雄至,间道挟珍走军,以银二斤易斗米,逮糠籺以差为直。”《唐会要》卷五十一:“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别遣使多赍金银钱帛。将历诸国市马。”

在唐代,白银开始履行货币职能,有大量的考古出土实物为证:

1956年12月,陕西西安东北郊第一砖瓦厂出土4件银铤,均呈长方形板状,铤上刻有铭文,其中第1件正面中部刻铭文一行,“专知诸道铸钱使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臣杨国忠进”

輯訛。1958年,陕西西安南郊后村出土银铤3件,其中一件铤一侧刻一“杨”字,另一

侧刻“打作匠臣杨存实作下作残银”12字輥輰訛

。1967年6月,陕西西安西郊西安电缆厂基建工地一座唐墓出土1枚银铤,为长条形,中间略有束腰,素面輥

訛。1970年春季,在河南洛阳化学制药厂出土银铤2件、银饼1件,其中一件铤正面有“专知采市银使右兼文部尚书臣杨国忠进”铭文一行,背面上部有“安边郡和市银壹铤伍拾两”铭文一行;下部有铭文三行:第一行“专知官监太守宁远将军守左司卿(御?)率府副率”,第二行“充横野军营田等使赐紫金鱼袋郭子昂”,第三行“天宝十二载十二月日”,银饼正面有铭文三行,第一行“通州税口银纳官”,第二行“朱义”,其下有一“云”字,第三行“贰拾叁两”

輥輲訛

。文革

期间,陕西西安南郊出土1件银铤,正面刻铭文两行:第一行“河南府伊阳县天宝十二载窟课银壹铤伍拾两”,第二行“天宝十三载五月日使光禄大夫守司空兼右相文部尚书崇玄馆大学士集贤院学士修国史上柱国卫国公臣杨国忠进”

輥輳訛

。1977年11月,陕西西安东郊新筑

公社枣园村唐代窖藏出土一件乾符六年银铤,正面錾字四行:“内库使王翱文思使臣王彦

珪文思副使臣刘可濡乾符六年内库别铸重卌两”,右侧錾“匠臣武敬容”五字輥輴

。1975年12月,浙江长兴县下箬公社下莘桥南东侧发现一批唐代银器,其中有银铤3件,为束腰、

船形輥輵訛

。1982年12月,江苏丹徒县丹徒乡丁卯桥出土唐代银铤20笏(收回19笏),有3笏

二○一四年第二期(总第127期)铤面墨书“重伍拾壹两”字样輥輶訛。

唐代白银用作货币已深入人心,以致当时已有盗铸金银货币的情形。《故唐律疏议》卷第二十六:【疏】议曰:“私铸钱者,合流三千里”。其“作具已备”,谓铸钱作具,并已周备,而未铸者,徒二年。若“作具未备”,谓有所欠少,未堪铸钱者,杖一百。若私铸金银等钱,不通时用者,不坐。

3.西域的银钱

在唐朝前期,曾有两次颁布赋役令,涉及到银钱征税,主要针对当时来自西域的内附蕃胡诸部。第一次是在武德七年(624)輥輷訛,第二次是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唐六典》卷三《户部尚书》户部郎中员外郎条记载:“凡诸国蕃胡内附者,亦定户为九等。四等已(以)上为上户,七等已上为次户,八等已下为下户。上户丁税银钱十文,次户五文,下户免之。附贯经二年已上者,上户丁输羊二口,次户一口,下户三户共一口。无羊之处,准白羊估,折纳轻货”輦輮訛。对于唐前期赋役令中纳银钱的具体对象,有不同的看法。如加藤繁认为纳银钱的是当时的大食国(含波斯)、天竺、高昌、龟兹诸国輦輯訛。而王义康则认为,开元二十五年的赋役令,是在突厥等民族内迁的背景下制订的,税银钱与突厥等民族有关輦輰訛。不论如何,以银钱征税赋役令的颁布,说明白银已具备货币职能,而且被政府认可。关于西北地区使用白银货币的情况,还有其他记载。根据唐玄奘赴西域取经,途经河西地区的见闻,“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散会之日,珍施丰厚,金钱、银钱、口马无数。”輦輱訛

当时的西域诸国有使用金银的习俗,并以白银作为货币与中亚、西亚交往。唐朝与西域、中亚等西方国家的接触使得银钱用于税收和商品交换。有人认为,由于唐政府无铸造金银钱的记载,而且禁止私铸作为货币流通,上述这类金银钱应是外国传入,其中银币则主要是波斯萨珊银币輦輲訛。

唐朝与吐蕃的贸易和交往,使用白银。公元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诸多部落,在西藏建立吐蕃王朝,以逻些为都,并于唐贞观八年(634)首次派遣使者到长安,至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后,唐朝与吐蕃民间贸易开始活跃起来。唐与甘肃、青海等西域国家的交往进一步加深,沿途形成甘州、瓜州、陇州和赤岭以及逻些这样的贸易中心,吐蕃向唐朝输出牛马羊、黄金、白银、药材、宝石等,以换回茶叶、丝绸、纸等物品,除了以物易物的交换外,还大量使用金、银货币。

三唐代的对外贸易和中西交往

唐代以长安为中心,在全国各地设置驿路,与中亚各国通过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保持紧密联系。根据学术界对《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资治通鉴》、《大唐西域记》等史籍的详细考证,从8世纪开始,中国人往返中亚,大多取丝路南道之进出葱岭,即走于阗或疏勒—葱岭—骨咄道;公元9世纪以前,中亚东来道路西起木鹿(谋夫),东汇碎叶。从碎叶可至安西(龟兹)和庭州,然后东经西州、沙州,沿河

二○一

四年第二期(总第

127

期)

西走廊东至中原輦輳訛

。在唐初,陆路交通继承了汉代以来的丝绸之路,与中亚及阿拉伯国家交

往,每年有大量的商人往返于中亚、西亚与中国,各国商人带着香料、药材、珠宝等用于交换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和茶叶,他们习惯使用金银货币,银币也就很自然地用于支付给中国商人。唐朝对陆上丝绸之路的经营十分重视,当时的北方地区为突厥人控制,其中西突厥联合拜占庭攻击波斯。唐太宗初年,唐军击退了东突厥的连年侵扰,但是,活跃在阿尔泰山以西的西突厥势力仍很强大,他们阻断丝绸之路,并支持高昌劫掠来往商旅和使者。贞观十三年(639),唐太宗出兵高昌,次年在该地设都护府,后又迁至龟兹,统领龟兹、碎叶、于阗、疏勒四镇,史称“安西四镇”,保证了丝绸之路安全和正常商贸往来。新疆出土的波斯萨珊银币和拜占庭金币,成为当时中西商品交换和贸易往来的最直接见证。

安史之乱以后,海洋交通与贸易得到更大发展,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经贸往来进一步扩大,当时经由东南沿海已能通达印度洋和波斯湾,借助海上航线,中国与南亚、中亚各国的

商业活动更加密切。唐代宰相贾耽撰《海内华夷图》中记录了广州通海夷道輦輴

,是8、9世纪世界最长的远洋航线,也是唐朝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海上交通线輦

輵訛

。据苏莱曼《中国印度见闻录》,唐末在广州从事贸易活动的外国人最多时有12万人以上,外商足迹遍及中国水陆交通发达城市,促使当地商品贸易和经济兴盛。

《通典·边防典》

輦輶訛

列举的与唐有互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有300多个,包括周边少数民族

政权,与唐有藩属关系的国家和独立政权,甚至更为遥远的国家。

唐朝与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贸往来密切,波斯、东罗马、阿拉伯、非洲等国商人,都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内地。贞观十七年,东罗马派使者携带玻璃、宝石等物来到唐朝,当时唐太宗回赠了大量的绫绮。丝绸之路上也有大量阿拉伯人,唐代大食国(阿拉伯帝国)的使臣进行朝贡贸易不低于40次。西域和中亚的商人,来唐朝经商的就更多,有的直接在长安开设店铺、商行做买卖,这些人被称作“蕃客”或“胡商”。有的“蕃客”在长安放贷,由于当地借钱人拖欠贷款,引起经济纠纷,于是唐朝政府下令内地商人与“蕃客”,除

准敕互市外,不得“辄与蕃客钱物交关”,以前的欠债由府县一级政府来解决輦

訛。四波斯银币在唐朝

波斯与中国往来最繁频,对当时的影响也最深远,波斯商人曾是丝绸之路上与中国最多的贸易者。他们多次来到长安,携带大量的宝石、马、狮子、大象等西方物产,甚至有的在中国定居。唐代的对外贸易让西方商人将中亚等地的银币带入,促使中国也开始用白银作为货币。要说最早入华的外国白银货币,可能是波斯的银币。关于这一问题,彭信威先生认为,外国货币在纪元初世纪便随着中外物资的交流而流入中国,这其中便有波斯的

银币,而白银自唐代起在支付上逐渐取得重要性,则可能是受到了中亚的影响輧

訛。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1915年,英国人斯坦因(Stein )首次在新疆吐鲁番发现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建国以后,在新疆、青海、河南、山西、陕西和广东等地,多次发掘出土波斯萨珊王朝银币。根据吐鲁蕃出土高昌王朝的一些文书的研究,以及发现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说

二○一四年第二期(总第127期)明萨珊银币已在当时的高昌王国广泛通行輧輯訛。从北朝至隋唐时期,波斯萨珊银币流入中国西北地区,这与中亚粟特商人在中国从事丝绸及其他贸易时使用波斯萨珊银币有关輧輰訛。有的学者还直接指出,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大量萨珊波斯银币,是粟特商人带来輧輱訛,粟特人在与中国的交易中使用萨珊银币輧輲訛。

波斯在秦汉时期称为安息,公元226年建立萨珊王朝(史称波斯)。公元3-7世纪,波斯银币成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国际通用货币。在公元5-6世纪,波斯曾多次派使者来华,特别是萨珊王朝时期,中国与波斯的经济往来尤为密切,在中国历次发掘出土的外国古币中,也是以波斯萨珊银币最为多见輧輳訛。陆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成为中亚银币大量输入中国边疆地区的主要原因。而随后海上丝路贸易的兴起,进一步使得更多西方银币来到中国。这些输入中国的萨珊银币,主要作为通货、随葬品、宝物和贡物輧輴訛輧輵訛。

唐及唐以前萨珊银币发现情况輧輶訛(不完全统计):

省份发现年代发现地点数量银币种类时代

新疆

1915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3

荷米斯德四世1、库思老二世1、

未确定1

7世纪1928吐鲁番雅尔湖古墓1库思老二世7世纪

1956吐鲁番雅尔湖古墓2库思老二世约7世纪

1956吐鲁番雅尔湖古墓2库思老二世约7世纪1959-1973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21

库思老二世、伊斯提泽德三世、

詹马斯波、卑路斯

6至7世纪1928库车苏巴什1库思老二世样式约8世纪

1915高昌古城1未确定约7世纪

1950高昌古城20

沙卜尔二世10、三世3、阿尔达

希尔二世7

4世纪末至

5世纪1955高昌古城10

沙卜尔二世4、三世1、阿尔达希

尔二世5

4世纪末至

5世纪1957高昌古城2阿尔达希尔二世约4世纪末

1989高昌古城100多

沙卜尔二世、阿尔达希尔二世、

沙卜尔三世

约4世纪末

至5世纪1959乌恰山947

库思老一世2、库思老二世样式

阿拉伯币281

7世纪后半

叶1964吐鲁番哈拉和卓墓1库思老二世式样相当于唐朝

河南

1955洛阳北邙山唐墓17卑路斯、卡瓦德一世7世纪

1956陕县刘家渠隋墓2库思老二世584年

1991洛阳伊川县司马沟村315卑路斯

1994洛阳邙山北魏墓1卑路斯隋

二○

一四年第二期(总第

127

期)

五结语

唐代白银用作货币,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首先,自秦汉以来,人们对白银的贵金属身份和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化;其二,白银的开发和冶炼技术不断提高,银产量的增加,保证了白银的供应;其三,唐朝社会思想开放,兼收并蓄的文化,使其接受了西域、中亚

省份发现年代发现地点数量银币种类时代

1955西安近郊唐墓2库思老二世1枚、仿萨珊朝者1枚7世纪1957西安张家坡隋墓1卑路斯约6世纪1956西宁城内城隍庙76卑路斯约5世纪末

1957

西安李静训墓1卑路斯

608年1965长安县天子峪唐塔基7库思老二世6、布伦女王17至8世纪1969西安何家村窖藏1库思老二世

8世纪中叶1970耀县寺坪隋塔基3

卑路斯1、卜瓦德一世1、库思老一世1

604年

1990长安县古寺8以上1枚为沙卜尔二世1990

紫阳

1卑路斯1958太原金胜村唐墓1库思老二世

7世纪末

1988大同天镇

49卑路斯、卡瓦德一世北魏1965呼和浩特西北坝口子村古城

4卡瓦德一世1、库思老一世3相当于北齐、北周时期

1964河北定县北魏塔基41耶斯提泽二世4、卑路斯37481年1956西宁城隍庙街76卑路斯5世纪末

1981固原城东清水河1卑路斯北魏

1987固原隋史射勿墓1卑路斯

608年

陕西

山西

内蒙古河北青海宁夏

19711986

1987198819901991

19801960

19731984

张掖大佛寺天水武威敦煌莫高窟临夏

天水秦城区玉泉乡安陆王子山唐墓英德南齐墓曲江南华寺南朝墓遂溪南朝窖藏

512115153920

卑路斯或库思老一世卑路斯卑路斯

卑路斯卑路斯卑路斯卑路斯

均剪半,未鉴定

沙卜尔三世、卑路斯、伊斯提泽德二世

唐初

497年5世纪

南朝

甘肃

湖北广东

二○一四年第二期(总第127期)等国用白银作货币的概念。其四,唐代社会经济发展本身,也需要有较铜钱价值更大的交易媒介产生。

作为一种贵金属,白银本身就是财富,在白银的价值为社会普遍接受后,无论其以什么形态出现,客观上都能用于支付、流通或储藏。所以,唐以后,虽然白银货币在中国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直至1933年废两改元,一直以银两计重方式使用,不仅没有像古波斯等西方国家那样形成贵金属铸币体系,也没有能完全取代铜钱的功用,这有中国社会经济本身的因素,也有文化的因素。

注释:

①付宁:《史前至12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东西文化交流——

—以考古发现为主进行的探讨》,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1-94页。

②黄维等著:《马家塬墓地金属制品技术研究——

—兼论战国时期西北地区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2-97页,205-223页。

③周卫荣:《试论我国古代青铜货币的起源》,载周卫荣、戴志强等著:《钱币学与冶铸史论丛》,中华

书局,2002年,141-151页。

④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页。

⑤荆三林:《浮戏山丛考》,巩县文史资料抽印本,1986年10月,第24页。

⑥齐岩辛,邹霞,陈美君,许红根:《遂昌古代银矿遗址采矿历史及矿业工艺探讨》,《科技通报》,

2012年第28卷第1期,69-73页。

⑦[唐]吴兢编著:《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12页。

⑧关于唐代银产量,历代有较多文献记载,在此参考夏湘蓉,李仲均,王根元编著:《中国古代矿业

开发史》,地质出版社,1980年,79-82页。从元和初至宣宗大中元年(847),产银量增加约44%。

⑨关于唐代进奉金银器的种类、规模、数量,可参见卢兆荫:《从考古发现看唐代的金银“进奉”之

风》,《考古》,1983年第2期,173-179页。

⑩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革委会写作小组:《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唐代窖藏文物》,《文物》1972年第1期,30-42页。

輥輯訛李问渠:《弥足珍贵的天宝遗物——

—西安市郊发现杨国忠进贡银铤》,《文物》,1957年第4期。

輥輰訛朱捷元等:《西安南郊发现唐“打作匠臣杨存实作”银铤》,《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1期。

輥輱訛王长启:《金开元》,《陕西金融·钱币研究》,1991年第11期。

輥輲訛苏健:《洛阳隋唐宫城遗址中出土的银铤和银饼》,《文物》,1981年第4期。

輥輳訛秦波:《西安近年来出土的唐代银铤、银板和银饼的初步研究》,《文物》,1972年第7期。

輥輴訛保全:《西安东郊出土唐代金银器》,《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

輥輵訛夏星南:《浙江长兴县发现一批唐代银器》,《文物》,1982年第11期。

輥輶訛丹徒县文教局、镇江博物馆:《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唐代银器窖藏》,《文物》,1982年第11期。

輥輷訛《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2088-2089页。

輦輮訛《唐六典》卷三《户部尚书》户部郎中员外郎条,中华书局,2005年,77页。

輦輯訛(日)加藤繁:《唐宋时代之金银研究》,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84页。

輦輰訛王义康:《萨珊银币东输与唐代突厥内附诸族》,《中国历史文物》,2010年第1期,61-69页。

輦輱訛《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1983年,134页。

二○

四年第二期(总第

127

輦輲訛王义康:《中国境内东罗马金币、波斯萨珊银币相关问题研究》,《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4期,

43页。

輦輳訛许序雅:《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历史地理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25-63页。輦輴訛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十三下《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輦輵訛

李庆新:《唐代南海交通与佛教交流》,《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119页。輦輶訛

(唐)杜佑撰:《通典》,中华书局,2004年。輦輷訛

《册府元龟》卷999《外臣部》“互市条”。輧輮訛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73页,237页。

輧輯訛钱伯泉:《吐鲁番发现的萨珊银币及其在高昌王国的物价比值》,《西域研究》,2006年第1期,29-37页。

輧輰訛

康柳硕:《波斯萨珊银币在中国西北地区流通的若干问题》,中国钱币学会编:《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五辑)》,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464-474页。

輧輱訛荣新江:《波斯与中国:两种文化在唐朝的交融》,《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商务印书馆,

2002年,56-76页。

輧輲訛(美)韩森:《钱币及其他形式的货币在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位置》,上海博物馆编:《丝绸之路古国钱

币暨丝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124页。

輧輳訛夏鼐:《综述中国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

輧輴訛孙莉:《萨珊银币在中国的分布及其功能》,《考古学报》,2004年第1期,35-54页。

輧輵訛

杨洁:《论流入中国的波斯萨珊银币的功能———以吐鲁番出土银币为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2期,7-11页。

輧輶訛

学术界对唐和唐以前关于中国境内出土的波斯萨珊银币资料已多有论述,且研究较为成熟,在此列举具有代表性者,以期对萨珊银币情况有一总体了解,具体可参见以下文献。注輧輳訛,91-107页;注輧輴訛;康柳硕:《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波斯萨珊银币》,《新疆钱币》,2004年第3期;注輧輵訛;张忠山主编:《中国丝绸之路货币》,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56-60页;戴建兵,王晓岚,陈晓荣著:《中外货币文化交流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68-73页;山西大同天镇发现的萨珊银币材料见:张庆捷,刘俊喜:《北魏平城波斯银币与丝绸之路几个问题》,上海博物馆编:《丝绸之路古国钱币暨丝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199-209页。

(责任编辑

筝)

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

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 中国近代发展一般我们都金融上讨论白银化,但其实还有政的问题。明朝万历间的财政非常有意思,其国库保了会计记录,方便了们了解当时的政府状况笔者最近在读顾准关于希和西方世界兴起的研究其中涉及到政府的一些问。为什么我们政府和西方政府的况不一样,或许可以从明白银化中找到一些线索。所以对它的讨论无论是从学术发展是现实研究方面看,都很有意义的。 明代后期有大量白流入,对于这个现,外国学者的研究较多,因为主要资料在西方。其,“为什么大量白流入中国”这个问题非常值探讨,但这方面的研究是很多。而在经济史方面,则很就有专门从钱币或货币角度进行的研究。如20世纪30年代以后,方仲先生和日本、英国的些学者从货币制度和国际贸易度进行了研究,而彭信先生、杨联升先生、日本加藤繁先生也都从货币史的视对白银有所涉及,但是一直没有人研究外部白银流对中国的总体影响到底是什么。 这还是该从中国本身找起。从经济和币层面上看,明朝白银成了重的社会现象,可翻开明朝的历史籍,明代关于典章制度记载,比如《明会典、《明实录》等等,能看到“钞法”、“法”,没有“银法”。这说,白银其实不是明王朝法定货币,没有制度可言,所以,银在明朝的货币化是历史上个不同寻常的现象。那,白银是怎么在明朝币化的?又怎么形成了实际的主币? 明朝法定货币是宝钞,白银禁止使用。那么,禁之中的白银是怎么货币化的呢?应该从民间开始。最早注意初民间实际使用通货状的,是

傅衣凌先生。他对146件徽州土地买契约进行了初步分析,出明代前期这一百多年间所使用通货是很复杂的。洪武、乐年间以钞为主,宣德、正则钞、谷、布、银兼用,成化、弘年间开始以银为主。根据427件徽州地区的土地卖交易契约,傅衣凌先编制了一个表,从中可以看出从洪武到成化,土地买卖中原来多使用钞,到后来白银渐成为主要货币的发展过。其实,成化年间,还不弘治年间,显示土地买卖基本都是用白银了。民间白银货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个阶段:第一,洪武到建文时,此时,作为法定货币推行于民的宝钞已经开始衰落第二,永乐至宣德期,这仍然是宝钞通行于民的阶段,特点是宝钞经历顶峰后衰落,在其永年间的顶峰时期,用的货币基本全是宝钞,宣德后,向白银过渡的实物交易开始现;第三,正统至成化时期这时宝钞逐渐绝迹民间流通,特点是白银渐成为实际主币,并全国展开。这427件契约文书说,民间的大宗交易基本白银为主要货币。 白银货币化不是国家令推行的结果,而是民间发起的,下而上再到自上而下历程。从史学角度进行考证一般认为,这两种趋的交界点是正统元年“金花银”出现。《明史》对此有所归纳,这个归纳高度概括,以致后来现了一些问题。像“英宗位……弛用银之禁。朝率皆用银……”这种说法太正确。经过考证,正统年间,尤是正统初年,一方面,金花银已出现,但另一方面,国仍极力维护宝钞的地位,两经历了此消彼长的过程并非在英宗正统年间就实了“朝野率皆用银”从整体过程可以看出,化年间才真正实现了民间用。如果说,英宗“弛用银之禁”应该有国家法令,但们没有见到任何法令显出对用银开放

白银的货币史

白银的货币史 发布时间:2013-07-01 17:07:30 在大多数人眼中,闪耀着金灿灿光芒的黄金,是货真价实的宝贝,是当之无愧的货币。殊不知,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白银的分量丝毫不比黄金轻。翻看厚厚的货币史,你会发现在其中白银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扮演着主要角色。关于白银的货币属性,马克思在资本论 里早有定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与现在普遍使用的纸币不同,金 银等金属货币具备两重属性,一是具备货币职能,用它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二是它们 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在充当货币之后,金银便不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变成一种使用价值“二重化”的商品:既具有由其自然属性决定的使用价值,诸如制作器皿、装饰物等;还具有由其社会属性决定的一般使用价值,即充当一般等价物和交换手段。与黄金一样,白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货币。它曾是许多国家主要的货币,在国际50多种语言中,白银都是“钱”的同义词。甚至,在货币历史上,白银比黄金更早地充当了本位货币的角色。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来自于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铸造货币的金属,是“白色的金子”。这种“白色的金子”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纯金,而是天然的金银合金。早在4000年前, 由于其殖民地马其顿、色雷斯等地蕴藏着丰富的银矿,古希腊就铸造了大量的银币。随着商业贸易活动的兴起,希腊的银币开始大量流通到地中海周边地区,俨然成为贸易活动的纽带。同时,银币也为古希腊文明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经济根基。其后,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共和国,以及后来的罗马帝国,都先后大量铸造银币。后来,强大的古罗马帝国崩溃,其带来的一些改变却没有很快消除,例如白银被当做货币的历史就延续了下来。从 长达上千年的欧洲中世纪时期,到文艺复兴,再到地理大发现时期,再到工业革命……可以这样说,整个19世纪以前,在西方世界,金银币就是钱的代名词:钱就是金银币,金银币就是钱,从未发生过改变。不过,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随着历史大踏步向前进,在西方国家中,白银身上的货币色彩逐渐开始淡化,直到被从“货币宝座”上拉下来。在 中世纪的西方,当时每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王国,都会铸造自己的金币和银币。国家之间、王公贵族之间的大额交易使用金币,平民之间的交易使用银币,一些更小的交易则使用铜币。 金银铜币“各司其职”。但是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来临,美洲的贵金属在大量开 采之后被运往欧洲。数量增多之后,贵金属不再贵重,普通人也可以使用金币或银币进行交易。麻烦也随之产生:虽然金币和银币是每个国家都在使用的货币,然而,由于供应和铸币中贵金属含量等差别,每个国家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率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国家,两者之 间的兑换比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美国独立之后,在1792年将金银兑换比率定为

明代白银货币化

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摘要 在中国货币演变史上,货币形态经历了从复杂到简单、从多到少的演变态势。明朝时期,中国社会的货币制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即银本位的确立。然而,白银货币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是在官府与民间,白银与纸币和铜钱的博弈中造就的。白银货币化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唐宋元时期白银的使用提供了社会基础,明朝白银产量的大幅提高和外银内流使得白银供给较为充足,明朝混乱的货币制度使得白银这种硬通货的吸引力提高,政治势力的角力等等。白银货币化是社会经济变迁的结果,反过来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结构、国家赋税制度、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史实介绍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分析其原因以及社会影响,以反映中国货币制度演变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明朝货币政策白银货币化 一、导论 (一) 选题原因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结构变化的重要反映,并推动社会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 “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的禁令,逐步取代官方发行的纸币和铜钱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白银成为世界货币。以白银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因此,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还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总之,白银货币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史实,从而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二) 文献综述 明清之际就有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著作中都提到了明代白银的流通情况,并以“银力竭”即白银供不应求为由提出了废止金银流通的一些主张。王夫之虽然也认为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足之处,但是白银仍然是一种优质币材。白银“藏蓄不蚀,练铄不减,藏之约而赍之也易”[1],所以用银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人习于便利,知千百年之无以能易之矣。”[2] 在清朝张廷玉在其著作《明史》志五十七中对明朝的钱钞进行了短而精悍的综述,记述了货币政策的变革,铸钱的增长,银矿的开采等内容,为白银货币化的研究提供了史实材料。彭信威现实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写成的《中国货币史》主要沿着时间脉络详细阐述了中国货币的演变。其中在明代部分,叙述了各个皇帝在位时的货币政策,并详细说明了明朝白银的使用和发展情况,便于全面了解明朝货币的沿革。

高考历史白银货币化和社会阶层流动答题术语

高考历史白银货币化和社会阶层流动答题术语 学生问:老师以下内容有用吗? 老师答:必须的,下列内容将告诉你 ①答案一定要要点化、序号化 ②组织答案应考虑不同的角度、全面辩证的分析 ③答案不要抄原文、不要使用白话、不要想啥写啥 ④答案基本上是对材料的内容概括、提炼和升华(来自材料但要高于材料) ⑤组织答案一定多用学科语言,特别是要经常用常规套话和术语 ⑥绿颜色内容都是从资料中引申出来的答题术语,是我们在平时做主观题特别是材料题要常用的词句,是比较规范和科学的学科语言,大家应该把这些词句牢记心中,遇到回答其他材料题时,可以做下知识迁移(照猫画虎),这就叫做活学活用 【白银货币化】 一、原因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长途贸易的发展 答题术语: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贸易的发展 ②原有货币制度的缺陷,宝钞贬值,铜钱流通数量减少 答题术语:原有制度的缺陷 ③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 答题术语:自身(本身)的优点和优势

④新航路开辟后,大量海外白银输入中国 答题术语:新航路的开辟(可做背景) ⑤税制改革的推动(张居正一条鞭法赋税征银) 答题术语:*****的推动 ⑥政府法令推行,“驰用银之禁” 答题术语:政府推行政令(自上而下) 二、特点 ①由禁用到弛禁,再到成为法定货币 答题术语:由*****到*****再到****** ②从民间开始使用到社会各阶层通用 答题术语:从*****到***** ③历时时间较长(两百多年) 答题术语:时间长 三、影响 ①促进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答题术语: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使之从实物和力役向货币税的转变 答题术语: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从******向******转变③冲击传统重农抑商思想 答题术语: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④改变了人们的财富观念价值观念,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 答题术语:改变了*****观念、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

明朝白银

明朝白银 明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都市及商业的日趋繁荣,使商品货币关系日趋活跃。加上海外贸易的开拓,使货币需求量大增,客观上就需要自身价值较高的贵金属作为货币,在中国封建经济内部,以及在货币经济方面,为贵金属白银成为普遍通用的货币准备了条件。 明初为推行纸币禁用金银的作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白银作为贵金属成为货币主体已成历史发展的趋势,尽管政府禁用金银交易,但民间一直在使用白银,白银即可应用于各种交易,又可作为贮藏手段,不受政策变动影响。上自官府经费支出、发放军饷、征收田赋、商税、下至公私交易,民间生活消费,都逐渐使用白银。白银真正取得价值尺度地位是英宗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明政权对这种情况先是默认,后是被迫承认。英宗正统年间"弛用银之禁",禁令解除。嘉靖八年(1529年)开始实施的一条鞭法以赋税折银和徭役改为代役银的形式出现,其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据《明史》载:万历三年(1575年)"八月乙亥,以陕西饥,令杂犯死囚以下输银赎罪,送边吏易米"。也就是说杂犯死罪以下的囚犯可以纳银赎罪。贵金属白银成为一种法定的秤量货币与铜币并行,白银开始正大光明的走上货币流通舞台,成为贯穿整个明朝货币流通的主体,使中国正式成为银本位的国家,这是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之一。 明朝白银流通于市,除银铤、银锭(元宝)外,也铸造银钱。而银钱和历代金银钱一样只是货币的形态而不是正式流通的货币。传世的明代银钱有万历通宝背矿银等数种,数量不多,文献无记载。明代用银,以银锭计重使用,分为两、钱、分、厘、毫、等计量单位,银锭可以按需用切割。明后期不但大宗交易用银,而且连小买卖也用碎银。此外纸钞的贬值和铜钱铸量少更使白银用量增加,白银不足便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形成"银荒"。由于白银需求量日增,明政府遂将原已封闭的银矿,恢复开采,提高银课收入,万历年间开采银矿达到高潮。随着国内白银的大量开采,随着国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加强了白银作为主要货币的地位。白银日益成为重要通货,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明代白银形式最基本的是五十两的元宝,三、五、十两的中锭以及一、二两的小银锞子与碎银。明代银钱因种种原因,传世稀少。许昌银行自建国到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不断收进小银锞子与银锭。

白银与中国国际契机下的明清货币思想(邱永声)

白银与中国——国际契机下的明清货币思想 邱永志 摘要:明清时代,是中国历史又一次发生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远非仅仅是一种中国内部社会变迁的变革,而是一种世界整体经济正在建立、发展的变革。然而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尤其是货币思想延续至明清时期,显然无法与当时中国和世界的变革相适应。这内中复杂的原因需要去探讨,但是如何从当时中国迎接国际契机的角度去理解中国明清的货币思想是个值得深思的命题。 关键词:明清货币思想白银国际契机 近些年来,明清经济史的研究不断提出新的见解,涌现出一大批广为人知的专家学者,如弗兰克、彭慕兰、李伯重、李中清、柯文等等。他们不仅就明清的某些具体问题,如人口问题、地区经济、江南问题等提出了与以往经济史学界大相径庭的认识,而且有的学者从全球主义和全球经济的视野来分析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和地位,值得关注和思考。刘北成认为“关于明清两代中国经济乃至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一部分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取得了新的共识[1]”。 2010年6月在厦门大学召开的以“明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为主题的史学会议,与会学者提出许多真知灼见。陈支平认为,中国的明代时期是整个地球上“区域史”走向“世界史”的关键时期,以欧洲为核心的殖民主义势力进行着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的扩张,而东方的中国同样显现出某种走向“世界史”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我们认识明代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标志[2]。尽管中国社会的专制集权体制并没有改变,但是许多学者对于中国明清时期基层社会的解析使我们认识到,明清时期的中国是处于上层与下层并不一致甚至脱节的社会构架之中。黄仁宇就指出明中叶以后,国家的基层控制能力极为有限,但是整个国家蕴藏的经济潜力却是巨大的[3]。想必这就是明清时期的中国为什们能够够会与世界发生如此紧密联系的基础原因,毕竟在明清时期的中国专制王朝颁发禁海令或者限制对外贸易的时间远比开放的时间长,但其中的原因绝非就这么简单。 对于明清社会背景的重新论述,笔者以为这是必要的。因为以往学界对于中国经济思想的认识往往仅限于中国社会本身。经济思想史学者赵靖就认为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的一大特点便是它是中国所固有的,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条件下土生土长所形成的,……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并没受外国经济思想的多少影响[4]。就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来讲,这固然是不错的。但是如何审视和评价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学界往往参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步理论的标准来看待。然而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明清时代的社会究竟是利是弊,终未可知。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学界神话被打破之后[5],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史学的方法论问题,便日益紧迫。 一、中国传统货币思想的解构 中国“经济”一词的出现是较早的,东晋元帝时期的就有:“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6]的记载。隋唐时代更有“经世济民、经国济民”的说法。明代还有关于经济的专门著述,如李琦的《经济类编》。清代,士大夫更以经济之学来作为他们反对学术虚夸、浮躁的旗帜。确实,中国古代的“经济”,其含义和现代是不同的,中国古代的“经济”的含义一般而言就是指经世济民或经世致用的现实之学。然而,现在我所谈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指西方经济学的概念传入之后得以形成的一门旨在认识中国历史上关于经济问题观点、理论和学说的学科[7]。 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如果就总体的特征而言可以分为“富国之学”和“发展之学”[8]两大体系。在中国的历史上,经济思想家所阐述的问题大都围绕历史上的富国问题来进行思考的。土地问题、货币问题、商业问题、人口问题、赋役问题等等,其出发点大凡是为了专制帝国政权的建设需要而来。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之学”的经济思想一定程度上是近代西方经济、文化影响的产物。但是中国古代绝非没有追求发展的经济思想。以货币思想为例,就笔者接触而言,上古单旗的子母相权理论的提出便是货币理论史上重大发展。

明代白银货币化

《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万明:原刊《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 【内容提要】晚明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重大变迁;同时,世界经济也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明初,白银并非合法货币,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初步奠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不仅拉动了外银流入,而且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事实并非如既往所认识的,是西方东来导致了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衔接起来。从时间和动因上看,中国的社会需求曾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中国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并为整体世界的出现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当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世界之时,世界经济体系不是西方创造出来的,而是世界各国共同创造的。 China was faced with great chang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when the world economy was going towards oneness. Silver as currency produced great demands and thus foreign silver came into China. China went to the world in an active way, to the contrary. China's demands of silver led to the mining of Japan and Americas. It may be said that China devoted its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the primary establishment of world economy, which was not created by the West but by all countries. 【日期】2004-02-18 【关键词】白银/货币化/明代/世界/新视角silver/currency/the Ming dynasty/world/new perspective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二百七十六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白银并不是合法货币,明朝禁用金银交易。据《明会典》所载,明朝典章制度中只有“钞法”、“钱法”,根本没有“银法”。但是,到了明后期,白银通行于全社会,占据了货币流通领域的主导地位,成为一个客观的事实。迄今为止,对于白银所发生的这一巨大变化,中外学术界均以《明史》中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法令推行的结果。然而,《明史》的高度概括是有问题的。笔者通过对明初至成化年间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中427件契约使用通货情况的分析,发现了明代白银不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成(化)、弘(治)以后才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1]。其中,最重要的展开方式是赋役折银。以成化、弘治为界,白银从官方非法货币向事实上的合法货币过渡,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随着白银货币化步伐的加快,白银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帮的形成、市镇的兴起,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据。它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制度的变迁,同时也引发了社会整体的变迁。到了嘉靖年间,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白银需求,从而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 一、白银货币化与中国走向世界 一般来说,交换的基本推动力是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交换的产物。以交换为媒介,一边是消费,一边是生产。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说:“贵金属将显示出经济生活逐级上升的趋势。”[2](P192)虽然明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但由于赋役折银,使白银在货币领域极大地扩展,逐渐成为了流通领域中的主币。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孝宗即位后,丘浚上《大学衍义补》,其中对货币问题的专门论述,反映了当时人对货币现实的思考,折射出的是民间白银货币化的现实。丘浚提出,“以银为上币,钞为中币,钱为下币,以中下二币为公私通用之币,而一准上币以权之焉……宝钞、铜钱通行上下,而一权之以银[3](《铜楮之币》下)。这说明,由于他看到了“朝野率皆用银”的趋势,故主张以银为上币,以银作为价值尺度,建立银本位制。这是符合当时货币流通现实的。其时,白银货币化在社会内部的膨胀,已促使

白银货币化

中国当今金融领域内流通的是金银本位下的纸币制度,贵金属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主要作用是价值尺度与储备手段,极少参与流通。中国先民对白银的认识和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白银很早就被制作成工艺品和货币。中国古代把白银用做货币大量使用,是在唐宋以后的事情。到明清,银本位制不断巩固加强,在中国历史上,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是在明朝时期,即通常所说的白银货币化。 白银在明代经历了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白银不是合法货币,那时候的法定货币开始是铜钱,然后是纸钞,为了推行纸币制度,曾经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可是未能阻止白银的流通,民间交易活动仍习惯使用白银。作为交换媒介,货币单位价值的大小应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由于明中叶以后,市场的发展和商品交易规模的扩大,铜钱已经难以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需要一种单位价值更大并且便于携带的贵金属来充当交易媒介,白银便很自然地成为主要的货币。明代白银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经历了自下而上的发展历程,在逐渐得到国家事实认可以后,才向全国展开的。 白银货币化是有社会经济基础的。唐代以前由于白银数量稀少,使用范围因此非常狭窄,随着白银生产技术的发展与产量的提高,白银的使用获得重要的突破。在中唐时期,白银在民间就有了普遍使用的迹象了,唐宋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商品经济发展高潮到来之际,白银的使用发展为白银货币化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宋代银产量的进一步提升使白银逐步成为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和拥有的商品。当时政府应对白银使用采取宽容的政策,白银虽然还不是法定货币,但其货币职能已不断增强。 到了北宋时期,白银通过贸易渠道外流加剧白银短缺,银价高涨,直接制约和阻碍白银作为普通货币流通,白银发展的进程缓慢下来。明朝统一之后,对海外贸易采取了严格的控制,长期推行海禁政策,但民间的海外贸易还是屡禁不止,海外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改变了当时白银不足的情况。另外,伴随着白银货币化的深入“重钱轻银”的思想开始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思潮,“重钱轻银”论的风行一方面反映了白银货币化的程度之深,另一方面揭示了以白银为代表的“货币权力“和以铜钱等传统货币为代表的”政治权力“的冲突。以白银取代铜钱将使中央政府失去发行货币的特权,国家会失去对财政的控制,后果不堪设想。从民间发展起来的白银货币化过程中,明代政府的政策是被动的,与现实脱节,丧失了对财政的控制,因此后来政府的财政危机一直非常严重。货币流通是商品经济的反映,反过来又会影响商品的流通,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交换媒介与之相适应,政府应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明代政府在”重钱轻银”的思想的影响下,被动的政策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明代时期白银货币化对经济、政治、社会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在经济上,动摇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基础,并促进了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市场上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推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国外的白银流入为工商业的资本累积提供了条件,有力地推动晚明工商业发展。与此同时,使中国市场与世界接轨,中国的商品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在繁荣的商业经济的刺激下,城市迅速繁荣发展,以东南沿海为中心陆续兴起了一些新的城市。白银流入不仅刺激了中国的经济,对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推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束缚。 正如如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白银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刺激了商业投资,

唐代的中外交往

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唐代的中外交往 任城区南张中学贾涛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学习难点:唐朝的对外交往对今天的启示 学习过程 一、导入:动画片《西游记》导入 这部动画片的名字是什么? 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片中的唐僧是怎样取得真经的? 《西游记》是以唐代著名僧人玄奘为原型,经艺术加工而成。 呈现玄奘像 要想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情况,让我们一同走进《第5课唐代的中外交往》。

呈现学习目标 学生看学习目标 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分四组竞赛) 学习(一)玄奘西游 呈现1、唐朝初年僧人_________不畏艰险,西游______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唐朝时期的<<______________>>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 佛教的典籍。 学生自学,展示成果,老师展示有关图片 呈现想一想 讨论: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与区别。 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玄奘西游天竺取经,表现出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

苦精神,唐朝与天竺相距遥远,如果当时没有发达的交通,他一个人是无法到达天竺的。(由玄奘取经引出下一个学习内容)。 学习(二)遣唐使 呈现 1.唐朝对外交通发达_______是陆路交通中心,__________是最大的外贸港 口。 2.唐朝政府设置______ ,管理对外贸易,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管 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3.唐朝实行_________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盛况空前的局面。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纷纷遣使到唐朝,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 ______多个。其中日本先后______次派出遣唐使。 学生自学,展示成果,老师出示相关图片 呈现想一想 讨论:唐朝对外交往为什么会出现盛况空前的局面? 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唐朝时,除了各国向中国派遣使者外,唐政府也向其他国家派遣使者。在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由遣唐使引出鉴真东渡)。 呈现鉴真坐像 学习(三)鉴真东渡 呈现 鉴真在日本传播________,还把唐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总体视野》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铜钱在秦代之后成为中国古代通行两千多年的货币,而中国又是世界上首先发明和使用纸币的国家。十五世纪后半叶,即明代成化、弘治年间,中国社会内部涌动变革的潜流,白银货币化开始全面铺开。《万历会计录》的大量数据资料,清楚展现了货币与财政的紧密联系。白银货币化参与了新的财政体系的建构,以白银货币化为重要取向的财政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正面作用极为明显,直接导向了现代货币财政的开端。白银货币化一方面加速了传统社会的解体,另一方面促进了国家与社会向近代国家与社会的转型。有学者认为是海外白银拯救了中国市场,促成了明代一条鞭法的推行。这里存在一种自后向前的推演,并未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实证研究。考诸史实,明代赋役改革虽然改革名称多样,内容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几乎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改革内容,一条鞭法是此前明代一系列赋役改革的延伸与总结。折银成为明代赋役改革的一条主线,说明赋役改革与白银货币化是同步的,赋役折银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外在的表现,说明了内在的巨大需求。。 晚明中国面临重大变迁的同时,世界也正处于融为一体的全球化开端进程之中。十六世纪大规模海洋活动帷幕的揭开,世界性断航路的开通,代表了全球融为一体的历史发展总趋势。而中国社会内部白银货币化,奠定了白银在流通领域的主币地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国内矿产资源明显不足,因此海外贸易商品交换而得的外来资源成为白银的主要来源。在市场供求关系规律的作用下,全球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海外大量输入白银的主要源头,一是日本,一是美洲。从时间和动因上的研究证明,中国社会的白银需求曾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大开发。更重要的是,中国以社会自身发展的巨大白银需求为拉力,以享誉世界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为依托,市场经济萌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促使海上丝绸之路极大地扩展,与一个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体系连接起来。 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印证了中国走向世界具有内部强劲的驱动力,晚明中国加入世界体系,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印证了中国从古代国家与社会向近代国家与社会的转型是内生型的,而非外铄型的;也印证了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用于世界贸易有着直接的影响,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系的初步建构。明代中国与世界的近代化或者说现代化进程的趋向性发展是一致的,中国在与全球的互动中前行,为全球化开端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总体视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白银货币化参与建构新的财政体系,可视为现代货币财政的开端。B.白银货币化加速了传统封建社会的解体,在促进国家与社会转型方面作用尤为突出。C.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大开发受到明代社会白银需求的影响,符合市场供求关系的规律。D.明代中国市场经济融入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体系,促使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极大发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述白银货币化的阐述背景及作用,并对有些学者的观点进行反驳。B.文章第二段阐释明代中国为全球化开端做出重要历史贡献的具体原因和主要方式。C.文章第三段揭示白银货币化研究的意义,指出明代中国在世界近代化中的引领作用。D.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文章先阐述可供研究的主要视角,最后归纳若干基本结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介绍铜钱和纸币在中国的流通,凸显了明代白银货币化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性。B.文章否认海外白银对明代赋役改革的作用,认为明代发端的近代化进程属于内生型。C.晚明中国面临内部变革压力和全球化趋势,但是这些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D.研究白银货币化,主要是为了印证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受到中国的直接影响。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历史上货币的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本节重点 中国货币发展历程,世界货币体系形成过程。 本节难点 白银货币化的影响;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知识概要 一中国货币的演进过程 1. 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仿制贝等。(十贝为一朋) 2. 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3.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铲形币)、刀币、圜钱、蚁鼻钱(鬼脸钱)等铜铸币。 4. 秦朝统一货币,把圆形方孔钱作为通用的样式,后被长期沿用。 5. 历代王朝都大量铸造铜钱。从秦朝到隋朝,铜钱都标注重量,唐朝“开元通宝”开创“通宝”或“元宝”的命名,宋代开始,新铸铜钱上铸印年号。 使用铜钱的不足:本身价值低下,民间多有囤积或熔铸器皿,导致流通量不足,无法满足商业贸易需要,出现“钱荒”。 6. 北宋中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称为“交子”。交子作为铺币,与铜钱兼行。 7. 元朝把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 问题:滥印纸钞导致通货膨胀,财政崩溃。 8. 明朝,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基本支付手段。 9. 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规律:以铜钱为主,后来出现纸币,白银也成为法定货币。 10. 晚清光绪时期,清政府开始铸造银元。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11. 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波及全球,美英等国竞相采用货币贬值、提高关税的办法转嫁危机,美国还实行白银政策,提高银价,这些都严重冲击了中国经济。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规定由四大银行发行钞票——法币,禁止银元流通,把白银收为国有。 结果:后来由于日本侵华和国民党发动内战,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 12. 1948年后,国民政府先后发行金圆券、银圆券,都遭到失败。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 13.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于石家庄成立,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建国后,人民币成为国家的法定货币,坚持经济发行、计划发行和集中统一原则,至今共发行五套,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1)背景:解放战争顺利进行,解放区的迅速扩大;各根据地和解放区货币体系的凌乱庞杂;国统区货币体系的瓦解。 (2)作用: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金本位制 (1)背景:19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 (2)形成: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其他国家先后采用。 (3)特点: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 (4)内容: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5)评价: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6)动摇: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黄金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流通量大减。 (7)崩溃:1929年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英国、法国和美国各自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2.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1) (1)背景:金本位制崩溃后,国际货币关系日益动荡和混乱,加剧了

万明-明代白银化- 非国家法令

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并非国家法令的结果 2006-05-31 万明 中国经济史论坛扫校 打印自: 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地址: https://www.sodocs.net/doc/867035847.html,/article.php/8574 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并非国家法令的结果 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并非国家法令的结果 ——《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第三章第一节 万明 论著选载83 第三章:白银货币化与中外变革 在中国历史上,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是在明朝时期。 在明朝,大规模行用白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和世风大变中起了重要作用,以至于我们将晚明称为中国的白银时代也不为过。然而,关注晚明社会实态,就会注意到,一方面明朝大规模行用白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但另一方面,当我们翻开明代史籍,有关典章制度的记载中,惟见“钞法”和“钱法”,并不见白银,或者说“银法”。这说明了白银不是明朝的法定货币,也就没有制度可言。由此可见,白银在明朝的货币化,又是历史上一个极为不同寻常的现象。考诸明代社会现实,白银问题作为晚明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明清之际就已引起著名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极大关注,三人无一例外,都提出了“废银论”。20世纪30年代以后,梁方仲、清水泰次、博克塞(C.R.Boxer)等中外学者,从赋役制度与国际贸易的角度①,彭信威、加藤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梁方仲上世纪30年代关于明代一条鞭法的系列论文,《明代一条鞭法年表》,《岭南学报》第12卷,第1期,1952年;《明代国际贸易于银的输出入》一文,《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6卷,第2期1939年;[日]清水泰次《明代に於ける租税银纳の彂逹》一文,《東洋学报》20卷3期,1935年;C.R.Boxer: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Annals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n Trade,1550—1640,Lisbon,1959. 杨联陞(Lien-sheng Yang)等从货币史的视角①,均对白银有所论述,展开了卓越的研究,他们精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成就至今令人瞩目。80年代以后,对货币沿革进行系统研究的,有叶世昌、格拉汉(Richard von Glahn)等中外学者②;对外国白银流入中国及其世界影响进行考察的,主要有全汉昇、艾维泗(Willion S.Atwell)、弗林(Dennis O.Flynn)和吉拉尔德兹(Arturo Giraldez)等中外学者。③其中对明代白银研究用功最多、成就也最卓著的是全汉昇,他对明代太仓银、国际白银流入,宋明银价变动,以及白银对北方边防及市场的影响,均有深入研究。④然而,明代白银从非法到合法的货币化过程及其时社会变迁和中国走向世界的关系迄今未见专门研究。即使在我们的课题立项后,发现近年中外学术界特别关注白银问题,吴承明提出将“财政货币化”和“白银内流”作为16—17世纪中国经济现代化因素,但是没有展开论证;⑤安德列·贡德·弗兰克总结以往

明代的银课与银产额

明代的银课与银产额 全汉昇 一 中国的白银,到了明代(1368—1644),要比过去具有更高的购买力。关于当日白银购买力提高的原因,作者在《宋明间白银购买力的变动及其原因》[1]一文中,曾经从白银的需要方面加以讨论。可是,事实上,明代白银价值所以提高,除由于社会上对银的需要增加以外,当日白银的供给情况,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本文之作,拟对明代银矿生产情况作一考察。可是,尽管中国白银之普遍用作货币始于明代,明代文献关于银矿产额的记载却非常缺乏。在另外一方面,《明实录》中关于政府历年银课收入的数字,却记录得相当详细。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银课数额,来对明代银矿生产或白银供给情况,作一种可能的推测,或近似的估计。 二 明代政府因银矿的开采和煎炼而得到的收入,称为银课。这些银矿的开采和煎炼,有商办的,有官办的。商民开采银矿,须得官方特许,首先估计一年可能采炼到的银子,提出一定的数额,每年缴纳给政府,称为银课。[2]大约对于矿砂中含银成分较低的银矿,政府因为开采无利,有时准许人民开采。[3]可是,在银矿产额较大的地区,如浙江南部、福建北部以及其他许多地方的银矿,政府为着要增加财政收人,多派官经营,禁止私人采炼。在这些地方,政府设立银场局,或炉局(通常简称为银场,或银坑、银穴、银冶),征集矿夫来开采,工匠来煎炼;大约初时预计每年生产所得,扣除各项经费开支以外,约有多少剩余,每年便以一定的银数,称曰银课,缴纳给政府。

关于明代政府每年银课收入的数字,《明实录》自洪武二十三年(1390)开始,至正德十五年(1520)止,除某几年以外,在每年终了的地方都有记载;可是,自成化二十三年(1487)至正德十五年,每年银课的数字,却与金课合算在一起。不过,因为明代每年金课收人多半只有几十两,故在金、银课中银课要占绝大多数,是毫无疑问的。对于这些数字,友人梁方仲先生在他的大作《明代银矿考》[4]中,曾经加以整理。不过,在二十余年前,梁先生研究明代银课的收入,只能根据北平图书馆所藏《明实录》本,并没有见到最近才陆续印行的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校印本《明实录》,而后者记载每年银课收入的数字,却较为完备。因此,我们现在根据史语所校印本《明实录》的记载,把明代政府每年银课或金、银课收入的数字,作成第一、二两表。 第一表明代银课收入

唐代的中外交往

唐代的中外交往 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2015·聊城期中质检)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广告中曾有这样一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下列哪一朝代以博大的胸怀造就了盛世景象( )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D符合题意。 2.唐朝时期,对外交通发达,贸易频繁。当时,最大的外贸港口是( ) A.长安 B.广州 C.登州 D.扬州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广州是唐朝最大的外贸港口。 3.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世界上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是( ) A.尚书省 B.安西都护府 C.市舶司 D.都督府 【解析】选C。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4.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A内容本身与史实不符。图中货币都为外国所铸,B内容与题意显然不符。D中日本、新罗与图片中大食、波斯和东罗马不相符。 5.观察下列图片,我们从中得出的重要信息是( ) A.西方国家模仿能力强 B.唐朝时和欧美国家开始交往 C.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

D.在欧美有许多用唐姓命名的街道 【解析】选C。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采取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很大,所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把唐朝看成中国的象征,把中国人称为唐人,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也与此有关。 6.日本与中国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唐朝时,一艘艘帆船,13次遣唐使成了两国延续二百年的纽带。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的目的是( )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求取佛教经义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分析选项:B表述不准确,因为当时日本的文化不如唐朝先进。C、D虽然也是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故选A。 7.1998年,唐招提寺作为“古都奈良的文化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中。下图是唐招提寺门前的立石。唐招提寺是友好交往的见证( ) A.唐朝与阿拉伯 B.唐朝与日本 C.唐朝与新罗 D.唐朝与天竺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唐招提寺是鉴真精心设计的,佛殿式样优美,是古代史上唐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见证。 8.《大国海图人物志:惊涛骇浪里的六道轮回》记载了一位中国高僧为了东渡日本,历尽千辛万苦,历时十二载,才完成夙愿。下列哪一项不是这本书介绍的内容( ) A.讲授佛经 B.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等科技知识 C.传播中国的绘画等文化知识 D.写了一部《大唐西域记》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A、B、C是对鉴真活动的介绍,属于鉴真对中日交往所做的贡献。D是玄奘的贡献。 9.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是( ) A.释迦牟尼 B.鉴真 C.玄奘 D.郦道元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分析问题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僧人玄奘不畏艰险西游天竺,回来后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这部书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重要典籍,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鉴真东渡日本而不是西行,郦道元是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故选C。 10.我们研究7世纪时印度半岛、中亚地区的历史,最应查阅的书籍是(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