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白领快乐感问卷的编制

中国白领快乐感问卷的编制

中国白领快乐感问卷的编制
中国白领快乐感问卷的编制

中国白领快乐感问卷的编制

邓丽芳1,卢洪明2,郑日昌2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北京100083;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

目的:本研究尝试建立一个用于评价中国白领快乐感的问卷。方法:在文献分析和访谈的基础上,以2236

名中国白领为对象,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发展量表的初步理论结构,并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证明理论结构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5个维度:生活和谐感、人际和谐感、个人成就感、自信活力感、自主自控感,可解释总体变异的59.3%,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构想效度也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为0.949,重测信度为0.832。结论:初步研究表明,中国白领快乐感问卷的信度、效度、模型拟和指标良好。【关键词】

白领;快乐感;问卷;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9)03-0315-03

Development of White-collar H appiness Q uestionnaire

DENG Li-fang ,LU Hong-min ,ZHENG Ri-ch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uonautics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develop the questionnaire of happiness for Chinese white-collar employees.Methods :We

interviewed some doctors and masters from school of psych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with structured questions.Then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results of these previous investigations.2236adults answered the questionnaire.We also test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is questionnaire through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Results:We found that white-collar happiness questionnaire contained five factors from exploratory factor anal -ysis.The reliabil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was 0.949and the retest reliability was 0.832.The construct validity was accept -able.Conclusion:The questionnaire has goo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Key words 】

W hite-collar ;H appiness ;Q uestionnaire ;F actor analysis

通讯作者:邓丽芳

白领一般指具有较高文化层次,并于所在单位担任一定专业技术和管理职责的中高层人员[1]。对作为社会、家庭支柱的22-60岁的我国城市白领人群来讲,他们责任重、压力大,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更多地从正向角度来评价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使得积极情感逐渐成为心理健康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快乐心理学也逐渐成为一门研究幸福、愉快和痛苦的实证科学。快乐感不仅直接影响着白领人群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质量,而且与企事业单位人员的管理和发展密切相关。编制一套科学、客观、针对性强的中国城市白领人群快乐感的评价工具,不仅有助于他们了解自身的情绪状况,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高组织的管理绩效、在管理中实施人文关怀、人格尊重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快乐感作为一种正性情感体验,应当与愉快感相区分,愉快感是指那些先天生成的、直接由脑和神经活动所引发的情绪反应。快乐感则包含了更复杂的心理含义,有社会情境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介入,从

而在感受、体验上附加了更多社会、心理的内容,如满意感(satisfaction )和幸福感(sense of well-being )[2]。因此,人们的快乐感体验不仅来自生理满足,更重要地是来自社会生活。典型的快乐感来自于有意义的积极的生活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价值的体现。快乐感在情感体验里呈现为有信心和有意义的意识状态,使人能自觉处理问题和享受生活乐趣。最后,快乐感还含有超越感和自由感的成分,使人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活跃的和主动的[3,4]。

在快乐感的评价上,Diener 认为快乐感的主要标准是愉快体验的频率而不是强度,过强的积极情绪体验可能也会导致消极情绪体验,只有中等强度的愉快体验才是最为适宜的[5]。以Bradburn 开创的主观幸福感的情感评估模式也促进了相关评价工具的开发,如以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平衡作为幸福感指标而编制的情感平衡量表(Affect Balance

Scale ,ABS )[6]。Waston 等也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编

制了《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 ,PANAS )[7]。

从目前国内已有的关于快乐感的研究或者是测评工具的开发来看,主要针对的是老年人[8,9],缺少专

门针对我国城市白领人群快乐感的评价工具。本研究尝试探索成年人快乐感的基本结构,编制符合我国当代城市22-60岁白领人群的快乐感评价工具,探索如何能够更加有效地评价个体的快乐感,从积极、发展的角度来评估我国城市白领人群的心理健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受过培训的大学生为主试。从北京市部分企事业单位分层选取被试(行业分布在医药、房地产、媒体、财务、教育、艺术等),初测共发放问卷1200份,最终回收1104份,回收率为92.0%。收回的问卷中有效问卷1040份,有效率为94.2%。二测共发放问卷1320份,最终回收1256份,回收率为93.7%。收回的问卷中有效问卷1196份,有效率为90.6%。

1.2问卷结构及项目的形成

1.2.1文献分析检索、收集已有的涉及快乐感、主观幸福感情感成分的相关研究或者是测量工具,分析相关研究对情感成分的界定和其中所包含的主要成份,为问卷维度的确定和项目的编制提供基础。如Diener编制的《生活满意量表》、Ryan的《主观活力量表》[10],Ryff《多维幸福感》[11],David的《积极与消极情感量表》,Fazio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Kozma 编制的《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以及国内相关学者编制的一些问卷如《综合幸福问卷》,《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问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等等。

1.2.2访谈对25名白领和10名心理学专业人士进行结构化深度访谈,访谈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你觉得在生活和工作中给你带来快乐感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你觉得在工作和生活中,哪些词可以用来描述你的快乐感?你觉得一个快乐的人应该是怎样?”等问题。将访谈结果转录为文本,并由三名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对转录内容进行编码,主要考虑的是转录内容描述的被访谈者的感受或词语反映了何种类型的积极情感,这些积极情感可以如何分类等。统计出现的不同快乐感的种类和频次如下:乐观(26),感激(19),轻松(17),自我肯定(14),效能感(10),人际亲密感(10),活力感(9),自主感(9),成就感(8),人际信任感(8),自由感(7),生活目标感(6),充实(6),平和(5),人际接纳感(4),积极期待(3),思路畅通(2)。

结合上述两种方法的结果,我们发现,快乐感的来源主要有下列,首先是人际方面的,主要表现为感受到人际之间的亲密感,沟通的顺畅感;其次是工作方面的,对员工而言事业上的成就给人带来的积极情感是快乐、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自己在工作岗位中的价值感,对自己创新意识的积极评价;再次是生活的一些积极感受以及和谐感,主要包括像好奇感;第四方面是自信的;最后是自主感。根据上述结果,初步形成了84个条目的快乐感问卷,所有条目均采用正向计分。

在问卷初步编制成后,我们对问卷初稿进行了质的分析。首先邀请10名被试对题目的可理解性进行评价,主要评价题目的表述是否清晰,题目措词是否符合他们的习惯,其中是否存在过于敏感的项目,统计每个项目的适合程度并做出修改或者删除。其次请15名心理学专业人士评价该问卷的内容效度,包括题目和维度之间的匹配程度,并修改或删除那些归属不明,归类不当,含义不清的项目。考虑到问卷本身可能存在社会赞许性,被试在回答中会有说谎倾向,我们参照MMPI中L量表的编制方法,编制了5道测谎题用于检测被试的答题态度。经过前期的初步准备和筛选,我们得到了快乐感问卷的共69个项目。对各个项目作了随机排列,每个项目按照6级记分:①完全不符合;②不符合;③基本不符合;④基本符合;⑤符合;⑥完全符合。

2结果

2.1问卷初测结果

为了考查问卷结构的合理性和筛选项目,本研究选取了共1040名白领人士进行预测,年龄从22岁至60岁,平均年龄43.2岁(大专296人,本科460人,本科以上284人;男441人,女599人;已婚568人,未婚404人,离异60人,丧偶8人),来自各个不同行业,包括销售、医务、管理、媒体、财务、教育、艺术等。

初测结束后,我们首先对构成问卷的64道题(不包括5道测谎题)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抽取因素,对抽取出的因素进行方差极大旋转以明确其结构。对碎石图进行观察,发现特征根≥1的共有6个,但第六个非常接近1,且解释的总体变异不足2%,故抽取前面的5个因素,总共能解释变异的59.30%。见表1。

其次采用主成份分析进行强迫性因素抽取,观察输出结果并结合题目本身的含义是否与该因素的命名相一致逐步删除对公共因素贡献较小的项目(删除在因素上负荷小于0.4,并且在至少两个因素

上的符合大于0.3的项目),并且检查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直到内部一致性达到满意为止。最后得到了5个因子的因素载荷。见表2。

表15因子的特征根、方差贡献率和方差累计贡献率

表2快乐感问卷的因素及其负荷

2.2问卷的二测与分析

前面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获得了中国白领快乐感问卷的基本结构,接着我们采用验证性因素方法去验证和修改由初测获得的快乐感的基本结构。我们选取在职员工共1196名进行二测,年龄从22岁至60岁,平均年龄42.4岁(大专248人,本科663人,本科以上285人;男560人,女636人;已婚710人,未婚422人,离异55人,丧偶9人),来自各个不同行业,包括销售、医务、管理、媒体、财务、教育、艺术等。

本研究主要建构了3个中国白领快乐感的理论模型,模型一为快乐感的五因素模型,即快乐感分为个人成就感、人际和谐感、生活和谐感、自信活力感、自主自控感五个独立的因素。模型二为快乐感的二阶一因素模型,即上述5个因素同时负荷于一个二阶的快乐感因素上。模型三为二因素模型,即快乐感的32道题同时分布在两个因素上(个人成就感、自信活力感、自主自控感的项目合为一个因素,人际和谐感和生活和谐感的合为一个因素)。

对三个不同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看出,模型二是可以接受的。见表3。

2.3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2.3.1信度分析本研究采用重测信度(选取40名员工作为被试,重测间隔为两个星期)和同质性系数(采用克隆巴赫α系数和分半信度)来考察问卷的信度,表4的结果表明该问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和同质信度。

2.3.2效度分析各个分量表总分与所含项目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22-0.850之间,问卷总分和分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72-0.864之间,各个项目和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为0.464-0.749之间,各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为0.565-0.639之间。

表33个假设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度指数表4快乐感问卷的信度系数表

3讨论

本研究在文献综述、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初步的理论构想,然后通过对预测问卷结果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理论分析,对构想结构进行了局部调整。最后总结出了中国白领快乐感的五个方面,同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已有的结构进行调整和检验,结果显示本研究构想的维度基本是合理的,可以接受。

对量表信度的分析可以看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为0.949,分半信度为0.903,重测信度也基本都高于0.832,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要求。

(下转第320页)

意度显得更高。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14-15]。

参考文献

1Connor KM,Davidson JRT.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 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

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3,18:76-82

2Aspinwall LG,MacNamara A.Taking positive changes seri-ously.Cancer,2005,104:49-56

3Margaret B,Ted T,John D.Resilience in response to life stress:The effects of coping style and cognitive hardin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3,34:77-95

4Charney DS.Psycho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Implications for successful adaptation to stress.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4,161:195-216 5Hardy SE,Concato J,Gill TM.Stressful life events among community living older persons.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2002,17:832-839

6Montross LP,Depp C,Daly J,Reichstadt J,et al.Correlates of self-rated successful aging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06,14:43-51

7Hendrie H,Albert M,Butters M,Gao S,et al.The NIH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health project:report of the Critical Evaluation Study Committee.Alzheimer’s Dementia:Jour-nal of Alzheimer’s Association,2006,2:12-328Wagnild G.Resilience and successful https://www.sodocs.net/doc/8e7692859.html,parison among low and high income older adults.Journal of Geron-tology Nursing,2003,29:42-49

9Nygren B,Alex L,Jonsen E,Gustafson Y,et al.Resilience, sense of coherence,purpose in life and self-transcendence in relation to perceive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the oldest old.Aging and Mental Health,2005,9:354-362 10邹君,唐丹,王大华,等.老年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194-196 11李春波,张明园,何燕玲,等.健康行为方式对成功老龄化的影响:五年社区随访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5):324-327

12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北京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58-60 13Miller LH,Smith AD.Stress audit.Version5.0-os.Biobe-havioral Institute of Boston,1994.798-803

14扬眉,胡华,朱志红,等.湖南省老年人亲子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2):173-175

15Giltay EJ,Geleijnse JM,Zitman FG,Hoekstra T,et al.Dis-positional optimism and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elderly dutch men and women.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2004,61:1126-1135

(收稿日期:2008-11-13)

(上接第317页)

在内容效度方面,前期的访谈和专家评定能够保证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在结构效度方面,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MSEA=0.078,IFI和NFI,RFI,CFI均高于0.95,达到了较好的拟合程度,说明该量表基本证明了我们对快乐感结构的构想;另外,因素之间以及因素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均表明本问卷的结构效度是可以接受的。

参考文献

1邓丽芳,郑日昌.中国白领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6):608-611

2Diener ED.S 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Proposal for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39-40

3Kahneman D.Objective happiness.In Well-being: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9.3-25

4Joseph S,Linley PA,et al.Rapid assessment of well-being: The short depression-happiness scale(SDHS).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2004,77:463

5Diener ED,Suh EM,Lucas R,et al.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Psychological Bu11etin,1999,125(2):276-302

6Bradburn N.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Chicago: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969

7Watson D,Clark LA,Tellegen A.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The PANAS scal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54(6):1063-1070

8李幼穗,赵莹,张艳.退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及起影响因素.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6):591-593

9邹君.老年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14(2):194-196

10Ryan RM,Frederick CM.On energy,personality and health:Subjective vitality as a dynamic reflection of well-be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1997,65:529-565

11Ryff CD.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ult life,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5,4:99-104

(收稿日期:2008-11-19)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