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理科小高考复习资料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理科小高考复习资料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理科小高考复习资料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理科小高考复习资料

高二·必修三·知识结构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形成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根本原因)

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衰落,诸侯崛起。

3.阶级关系——“士”阶层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教育学术下移,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思想基础。

学派主要内容影响儒家创立:春秋孔子继承:战国孟子集大成者:战国荀子

老庄之学

道家思想老

①哲学: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天法

道,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朴素辩证法思想(思想精华):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

③对社会发展持消极悲观态度: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④政治: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

治”的主张;

春秋晚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

派的创始人,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

族的利益,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

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

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

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

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②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③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不应破坏自然生成的东

西。

①其寓言、散文蕴含深刻的哲理和神

奇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文风对后世深

远影响。②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

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

重要影响。

法家思想韩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①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②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③主张变法革新,“事异则备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④主张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和知识的真伪,对中国古代

的认识论作出了贡献。

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

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

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

的工具。

墨家主张墨

①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反对掠夺战争。

②主张“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

③主张“尚贤”,重视人才,讲究实际功利。

④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提出判断知识的三条标准,即“三

表法”)和逻辑学(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

上。

①其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

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

的显学。

②墨家学派具有“赴汤蹈火”的苦干

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汉代以后,逐渐

湮没失传。

历史意义

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历史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历史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②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源头,儒家思想后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2』、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地位思想内容代表人物演变历程原因

春秋兴起仁、礼,为政以德孔子

不被重视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德治,不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需要。(或者不适应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潮流)

战国确立仁政、

君轻民贵

孟子

荀子

秦焚书坑儒韩非子受压制秦崇尚法家,实行暴政

西汉正统

思想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董仲舒

受到尊崇通过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巩

固封建大一统格局。

汉—唐危机韩愈李翱受冲击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宋明重确

立正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存天理,灭人欲

北宋五子、朱熹、

王阳明、陆九渊

复兴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儒学的新发展,更好

地适应统治需要

明清衰落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

受质疑和

批判

儒学呈现守旧、陈腐的习气;商品经济发展;

人们追求个性企图冲破传统儒学束缚

维新变法利用

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特点: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以减少变法的阻力。(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新文化运动彻底

动摇

背景:

①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②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

民主主义者提出“德先生”“赛先生”(胡陈独秀提出)和“打倒孔家店”(胡适提出)以及“打到吃人的礼教”(鲁迅秀提出)等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扬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目的是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扬民主与科学,解放人们的思想。

内容:A.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B.提倡新道德,对旧道德;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局限:全盘否定儒家文化。

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1)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它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

④“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2)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在日本、韩国,在东南亚、欧洲影响巨大,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继承精华,剔除糟粕,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尊老敬贤、见利思义的做人准则等。

『一、3』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主要代表人物、思想

代表作思想主张历史贡献及影响

春秋儒学兴起孔子

六经

弟子

论语

①思想主张:

A.“仁”的学说—思想核心(进步性)

B.“礼”的学说--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局限性)

C.重视政治和人事,对鬼神静而远之。

D.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 2)“仁”,具有民本思想,

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3)他主

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4)

F.伦理观:性近论.

②教育方面:“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注重人全面发展。

③整理文献:整理六经。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5)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战国儒学体系形成孟子

A.把“仁”思想发展成为“仁政”,主张“施仁政以民,

省刑罚,薄税敛”; B. 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C.

提出“性善论”伦理观。伦理观:性善论(仁、义、礼、

智)

被称为“亚圣”,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荀子

天人关系:提出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政治思想:A.“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B.提出“君舟民水”民本思想;

C.主张进行礼治、法治结合。伦理观:“性恶论”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儒家集大成者,对儒

家思想进行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

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儒家思想经过孟荀发展后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

然大宗。

西汉新儒学

董仲

舒《春

秋繁

露》

⑴思想来源: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⑵思想主张:(核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⑶思想特点:外儒内法(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⑷影响:积极: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儒学地位上升,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局面(百家争鸣彻底结束),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唐韩愈《原道》《论佛骨表》对佛教、道教进行尖锐抨击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先声李翱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高度理解孔子

宋明理学程

理学

宋代形成理学,儒学汲取了佛、道中的有益内容,完成了更加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形成新儒学。他们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

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开创理学中“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

杰出代表

程朱理学朱熹

南宋

①“理气论”(客观唯心论):理和气不可分离。

②“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③政治理论:强调要“正君心”,才能正纲常,最后才能

达到国治、天下平。④大力表彰《大学》、《中庸》,将其

与《论语》《孟子》并列。从而使之成为理的经典。《四书

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明代八股取士)。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核心命题:“存天理,灭人欲”是继孔孟之后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在历史上被誉

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

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

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陆王心学

陆九

南宋

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认为心

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主观唯心论)

②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理”不需要到

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理”的方法就是进行内心反省(“发

明本心”),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南宋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①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

务已经完成。

②宋明理学从哲学方面发展了儒学,为专制等

级制度制造理论依据,从而成为官方哲学。

王阳

明朝

①他的“心学”更多的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心

外无物”、“心外无理”,属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②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①“三纲五常”作为天

理得到强化,在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和创造力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②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

气节、品德、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明清反封建民主思想李贽

反正统意识:《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

①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

是人伦物理”的主张,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②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

之至论”;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④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

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

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其代表了中小

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

进步性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黄宗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梨洲先生

①思想最精彩处在于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②提出限制君权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最高机构

③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公其是非于学校”

其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

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

武、

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②主张“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④注重实学,主张经世致用。

亭林先生开清代考据学先河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清代

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其脚塌实地

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

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主张批判“孤秦陋宋”。深刻揭

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②在发挥古代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

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船山先生《船山遗书》《宋论》

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的哲学思

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影响:他们汲取儒家的民本思想等有益营养,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分,是儒学的新发展。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本思想,即“人民为主”。(反封建民主思想;反映封建制度日趋没落)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建立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经历上:都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一方面,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近代民主革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都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

另一方面,这些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仍寄希望于贤明君主,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实质是对儒学的被判和发展。(仍是儒家思想)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

四大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候纸”。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在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指南针:①战国: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司南”。②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

12世纪末13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指南针的应用,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技术条件。

火药:①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②唐朝未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③北宋时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开创了人类战争史的新阶段;④明朝:创制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14世纪初,火药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重要作用,也推动了欧洲采矿业和治金业的发展。

印刷术:①隋唐:出现佛经等雕版印刷品,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刚经》②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胶泥活字);③元朝:王祯创制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盘;④明朝:铜活字在苏南得到较多应用。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是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书法艺术1、汉字的演变:甲骨文(商)→金文(商周)→小篆(秦)→隶书(汉魏)→草书(汉初)→楷书(东汉末)→行书(晋代)。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属自发阶段,魏晋时期进入自觉阶段,书法的审美功能逐渐超过实用功能。

①楷书(真书、正书):字形方正,具有实用价值。楷书始于东汉末,唐代盛行。代表作有欧阳询《九成宫澧泉铭》、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玄秘塔碑》,他们创立了欧体、颜体、柳体。

②草书:笔画简约,线条流畅。实用性不大,但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草书起源于汉初,

成熟于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东晋的“二王”,盛唐的张旭、怀素。

③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与草书的放纵,既有实用价值,又具审美价值。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宋四家”、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以行书名世。

绘画①“文人画”:特色是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于一体,强调个性表现,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唐代诗人王维被奉为文人画的鼻祖。②按题材: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③按表现技法:分工笔和写意画。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文学成就(1)《诗经》: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国风是精华部分。①特色:以四言为主,间或杂言。②地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后来成为儒家经典。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创造一种新的诗歌形式。《离骚》,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端。

(3)汉赋:在《诗经》和楚辞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形成的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

(4)唐诗:①繁荣原因: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社会氛围;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②著名诗人: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其作品被誉为“诗史”。

(5)宋词:成就:①豪放派:苏、辛;②婉约派:柳、李。北宋柳永词在宋元时期流播最广,南宋辛弃疾是豪放派集大成者。繁荣原因:①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统治阶级的文化娱乐需求。②词的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一些作家用词来反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6)元曲:①渊源:宋代民间的散曲;②繁荣: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③内涵:元曲包括杂剧与散曲;④代表:关汉卿的《别情》、马致远的《秋思》最为著名。⑤出现固定的演出娱乐场所“瓦肆”(“勾栏”)。

(7)明清小说发展:①魏晋南北朝:小说兴起。②唐代:出现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称为传奇,唐代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渐趋成熟。③宋代:出现话本,把中国小说推进到一个新阶段。④明清: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

著名作品:①四部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②《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丰碑;③《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杰作。④《红楼梦》是一部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

繁荣原因:①封建君主制度进一步强化;②手工业和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③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

古代戏曲(1)元杂剧:元杂剧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和马致远《汉宫秋》。(2)昆曲:宋元时期兴起于南方的“南戏”到明代发展成为传奇,以昆曲最为著名,明朝中期汤显祖《牡丹亭》。(3)京剧:清朝乾隆末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进京。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形成“徽汉合流”局面。吸收昆曲、秦腔等地方戏,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同光年间,京剧走向成熟。程长庚、谭鑫培等京剧艺人号称“同光十三绝”。京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古代科技1、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特点:

①儒家重视社会人文问题,忽视自然的探求与技术的总结;②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③重视经验总结,忽视理论概括.④重视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

2、古代科技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八股取土”和清代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新环境。

3)中国古代科技注重经验总结和实用技术,不重视对自然规律和抽象理论的研究。

4)归根结底,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中国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1』近代“向西方学习”主要阶级、派别及其思想

派别主要思想特点历史影响和贡献

地主阶级抵

禁烟运动

鸦战一

师夷长技以制夷

(利用外国先进技术

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

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

强的道路)

器物

文明

1)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

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3)但是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因此,其思想具

有有保存和维护封建统治作用。

洋务派李

鸦战二

太平天国

运动

“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创办军事工业

后期兴办民用工业

70’南洋、北洋、福建

三支海军

60-90开近代教育

中学

为体

西学

为用

封建制度不变用西方近代科挽救统治危机

1)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工具

2)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缺口

3)培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4)一定程度抵制外国经济扩张

5)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上战争环境,并未实施。

资产阶级维

1.甲午战

败、《辛丑条

约》、瓜分狂

潮,阶级、

民族矛盾激

化,民族危

机加剧。

2.19C末,民

资初步发

展,民资登

上历史舞

台。

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把西方资本主义

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

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

维新变法

制度

文明

维新变法运动(1894-1895)①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

运动、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启蒙运动;

作用:①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②对封建制度的

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中

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革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1894-1912

a. 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

b.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政:辛亥

革命失败2

经:一战,民

资春天

3.思想:

1)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

心;2)袁尊

孔复古逆

流;

新文化运动

前期:1提倡科学与民

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

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

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

义。

思想

文明

新文化运动:1915陈独秀《青年杂志》

进步性:1)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从根本上动摇

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弘扬了民主

与科学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3)(后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成为拯救

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局限性:1)脱离广大群众;

2)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3)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东西方文化;

无产阶级早期民

主革命

『三、2』近代“向西方学习”各种民主思想潮流及代表人物(重点)

阶级人物著作主要主张和思想观点历史作用和地位

地主阶级抵

抗派林则徐《四洲志》第一部系统世界地理志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细的

世界史地著作

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近代中

国向西方学习第一步

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师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运动

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

打着孔子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维新变法第一人

梁启超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民权思想舆论界天之骄子

谭嗣同谴责封建专制君主是“大盗”,批判封建专制政体和纲

常名教;效仿西法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严复在维新变法理论宣传上贡献最大。1898年翻译的《天演

论》出版,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

阐明变法维新的重要性。

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革命派孙中山《民报》三民主义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

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新青年》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发起者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建设新文学

文学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鲁迅《狂人日记》提倡新道德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无产阶级李大钊1918《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

1919《我的马列主义观》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三、3』近代各种思想派别之比较(1)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比较

相同阶级属性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

目的都是维护清朝统治。中学为体方式都主张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西学为用结果最后都以失败告终,都具有一定进步作用

不同点

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

身份地位抵抗派主要是地主阶级中的爱国

知识分子;

洋务派一般是拥有实权的汉族地方大官僚

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目的抵抗派主要是“制夷”;洋务派学习西方的主要是镇压人民的反抗,也有抵御外

侮的企图

实践情况抵抗派由于地位较低,其学习外国

的主张并未真正推行;

洋务派大权在握,其主张付诸实践,进行了三十多年的

洋务运动(19世纪60-70年代)

2)地主阶级抵抗派与资产阶级抵抗派比较

相同点目地富国强兵

方法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结果失败地主阶级抵抗派鸦片战争

资产阶级抵抗派戊戌变法

不同点阶级本质地主阶级资产阶级

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内容军事技术政治制度

失败根源清政府的腐败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3)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比较

相同阶级本质都是资产阶级

根本目的都要求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

维新派革命派方式自上而下改良暴力革命学习国家日本道路美国道路

点最终目标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建立民主共和国

革命实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三、4』近代史三次大论战

派别时间、阵地、人物内容作用和影响

维新派与顽固势力康梁资产阶级维新派

和地主阶级

要不要

1.维新变法;

2.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3.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戊戌变法

1.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

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推动了

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革命派与改良派

1905-1907 康梁资产阶级维新

派《新民丛报》

孙中山资产阶级革

命派《民报》

要不要

1.推翻清王朝统治;

2.兴建立共和政体;

3.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1.资产阶级内部就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属

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斗争。

2.大大促进了革命派民主思想的传播,为辛

亥革命的做了舆论准备。

问题和主义之争1919

胡适、李大钊

论战的实质: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新文化运动后期

影响:预示着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但促进了马列主义的传播。『三、5』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比较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时间18951911-1912 1915开始

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

思想维新变法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前期:民主科学后期:马列主义

主要内容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走实现君主

立宪制的改良道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走实现

民主共和制的革命道路

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实行资

产阶级民主政治

斗争对象封建顽固势力资产阶级保皇派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

历史意义它具有重要的爱国救亡意义,它

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一个新

水平。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

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

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

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

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

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

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

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它猛烈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伦

理道德和政治意识,动摇封建思

想的统治地位。宣传了民主和科

学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奠定了思想基础是全面的文化转

型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三、6』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思想与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比较

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思想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政治上兴民权。

不同点

促进了戊戌变法,并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

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现,

很快夭折了。

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

义制度

原因A.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强固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

B.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四、1』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提出 1905年同盟会《民报》发刊词 1924年国民党一大 三民主义

内容

局限性 内容

新特点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前提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没有明确反帝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新”在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核心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新”在强调民权 普遍性;反帝反封相结合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补充和发展

“平均地权”

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平均地权(后提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

“新”在更 关注农民和工人 革命实践

1、1911年辛亥革命

2、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

3、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1916开始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大革命

主要革命实践活动

1894-1911

推翻清王朝的斗争:创立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发动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领导辛亥革命。

1911-1912.3 创建民主共和国:建立中华民国,出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一系列法令措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布《告各友邦书》。

1912.3-

1922

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1913二次革命、1915.12护国运动(反袁世凯)、1917护法运动、1920第二次护法运动(反段祺瑞 )。

两次伟大转 变

第一次: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改良(改革),遭冷遇,转而走上革命道路。 第二次: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合作(最伟大的转变)

伟大转变的原因:

1、根本原因:坚持民主革命,不断探索的革命精神

2、客观条件:a 多次斗争屡遭失败的教训;b 十月革命的影响(苏联的帮助); c 五四运动的影响(显示了工人阶级伟大力量)d 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

革命精神: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持不懈的革命主义精神。 评价:是中国历史上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相同点

性质 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斗争

根本目的 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方法

向西方学习

不 同 点

维新变法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走道路 没能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文化 辛亥革命 反对封建统治,主张建立国

新化运动

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 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思想理论形成过程 主要解决问题

历史贡献 共同点

第六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六、1』西方思想史上的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时公元前5世纪公元14—17世纪公元17、18世纪起希腊意大利英、法

背景希腊工商业的发展;(根本)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成熟;

平民地位的提高及个人主义的成长;

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直接) 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发生在意

大利。(地中海沿岸,)

意大利有悠久历史传统和优

良人才结构。(爱琴海文明)

更多保留了希腊罗马文化。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封建专制压制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

3)思想:①科学与知识进步②文艺复兴

和宗教改革解开了套在人类理性上的枷

锁。

重要内容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

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代表人物普罗

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在原

始宗教和自然统治这下人类自我意识

的第一次觉醒;苏格拉底“认识你自

己”,体现出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

批判天主教神权统治,

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

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人

文主义的主要诉求。欧洲宗

教改革家虽然都是虔诚的基

督徒,但并不迷信传统、陈规,

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宗教和科学的

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

献,启蒙思想家的共同观点是天赋人权、

主权在民、人生而平等。他们把反封建、

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

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

毛泽东思想形成

国共十年对峙

时期

土地革命运动

时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割据理论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

无产阶级的同盟军问

题和中国革命的道路

问题

毛泽东思想

为争取抗战

胜利和新民

主主义革命

在全国的胜

利作了重要

的准备。建立

新中国,建立

主义制度

1.都是把马

克思主义同

中国的实际

和时代特征

相结合的产

物;

2.都是党和

人民的实践

和集体智慧

的结晶;

3.其核心都

是实事求

是。

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

延安时期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比

较完整的阐述;

《新民主主义论》

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

民主革命动力、前途等

重大问题

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的时期

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的探索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问题》

从理论上解决了在社

会主义制度下如何处

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的问题

邓小平理论酝酿78十二届三中

全会

重新确立思想、政治、组织路

线,改革开放的决策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

建设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开

辟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道路。

使中国人民

富起来

开始

1982十二理论

提出

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十三基本

形成

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第一次对

中特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

统概括。

成熟92十四

南方谈话

标志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

体系

97十五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并写入党章

“三个代表”

2000年春提出

2001庆党80周年大会全

面阐述科学内涵和精神

实质。2002中共写入党

章。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

求”是基础和根本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灵魂和先导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是本质和归宿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

党和如何建党

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和中

华民族伟大

复兴起重要

指导作用。

由的追求;斯多亚学派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观点,至此古代西方人文精神发展达到顶峰。我们有理由把智者运动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他们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

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使西

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

治中解放出来,人文精神在西

方得到了复兴。

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

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

的政治革命性质。至此人文精神发展到达

顶峰。

影响从研究“神”到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萌发人文思想)人的地位从神的束缚中解脱

出来。(发展了人文思想)

人为主体用理性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王

国”(完善了人文思想)

『六、2』智者运动

主要派别哲学范畴主要观点作用或影响

普罗塔戈拉认识人与社会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人类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动。

苏格拉底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对理性的尊崇和对理想自由的追求,先驱和战友。

『六、3』文艺复兴

时间14世纪—17世纪发源地意大利(后到整个西欧)

背景政治上: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建立了神学统治;

经济上:11世纪以后,西欧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价值观念变化:意大利一些城市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要求建立自己的文化。

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旗帜人文主义矛头基督教神学

代表开始:文艺三杰: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美术三杰:开朗、琪罗米、达·芬奇拉斐尔

扩展:莎士比亚、拉伯雷(巨人传)、塞万提斯(堂吉珂德)

评价①在思想方面: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②在文学艺术方面: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③在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

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六、4』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文艺复兴

相似点时代背景都发生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性质它们都具有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性质

内容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批判封建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形式借助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借助复兴基督教的原始教义

影响都打击罗马天主教统治,促进了思想解放。都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

不同点文艺复宗教改革

人的认识以人文主义为指导,以人为中心,把人性

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用新教代替天主教会,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信仰与宗教的态度主张信仰与思想自由,容忍异教文化

(只是批判和打击)

借助原有的宗教,重现解释宗教规则;(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王权>神权)

参与阶层的范围只涉及上流社会和知识界层,未能深入下

层将广大的人民群众带入了思想解放的运动中,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波及领域不同文艺复兴主要在思想领域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

『六、5』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背景地区中心矛头主要思想影响

文艺复兴资本主义萌

芽的

产物

意大利

→欧洲

天主

教会

提倡“人性”

未形成成熟的政治理

论和思想体系;

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科

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

革浪潮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发

展的

结果

英国

法国

→欧洲

天主

教会

封建

制度

提倡“理性”

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

体系;

冲击了封建专制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

资产革命作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相同:1.都注重了人的价值,宣传人文主义精神;2.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

3.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六、6』中国明清反封建民主思想和欧洲启蒙运动比较

中国明清反封建民主思想欧洲启蒙运动

历史背景经济

因素

虽然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

因受封建制度束缚发展缓慢,自给自足的封

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欧洲的启蒙思想产生时,各国重商主义的推行以及大规

模的殖民扩张活动已使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长足的发

展。

阶级

因素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反

对思想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早期资产阶级已经完成原始积累,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政治

因素

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君主专

制强化并达到顶峰;明末清初处于民族矛和

级矛盾尖锐的动荡年代

17、18世纪欧洲封建专制统治严重,封建制度腐朽已暴

露无疑,但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

治风雨飘摇。

思想

因素

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

统治地位;

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注入精

神动力,解除了精神枷锁

主要内容中国的民主思想虽然也抨击君主专制、反对

专制王权,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对未来

社会的设计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性化的明君

加贤臣的统治模式,没有提出建立新社会制

度的主张,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欧洲启蒙思想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提倡政治上的民主,反对专制王权和封建神权,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

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突破封建思想的束

缚,没有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权方案,

因此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法国启蒙思想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启迪了、亚洲国家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填空答案全

高二历史必修3——文化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②政治:周王室的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诸子百家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主要代表: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3、意义: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深远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孔子 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圣人”。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主张和贡献: ①核心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包含民本思想。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儒家的五经)、《乐》

2、战国――孟子、荀子 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 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主张: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造成为君子圣人。 三、法家和道家 1、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1、2、5、6单元)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列举先秦时期的儒家代表及他们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 核心:①“仁” 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思想:“为政仁德”,以德治民。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伦理观:性相近。 孟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伦理观:“性善论” 荀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义”“王道”;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伦理观:“性恶论” 2、列举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及其主张。简述宋明理学分别得到哪些新的发展。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1)代表及主张: 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A、“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C、主张“格物致知”。 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A “存天理,灭人欲”B、深化“格物致知”C、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南宋陆九渊:A、“心即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 C、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 明朝王阳明: A、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致良知”(核心);“知行合一” 2)发展: 北宋时期,儒家学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明朝时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 3)评价: 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作用: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3、简述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代表人及主张、影响。 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本原因)思想上:八股取士,程朱理学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代表及主张: “离经叛道”的李贽: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B、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黄宗羲:A、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影响: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4、前国家图书馆馆长、研究世界宗教的学者任继愈说:“儒学之所以能持续2000多年,主要是因为它不断地吸取新的内容。”试联系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儒学的发展。 ①战国时,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期法家、道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3分)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教科书必修一: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汇编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8—10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 ) 图8 魏源《海国图志》图9严复《天演论》图10 陈独秀《新青年》 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 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 C.思想解放、救国图强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孔子改制考》B.《海国图志》C.《天演论》 D.《变法通议》3.陈旭麓:“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 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这表明作者强调( ) A.“西用”与“中体”本身就相互矛盾B.“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向西方学习进程C.“中体西用”就是只强调经济改革D.用西方的技术维护中国体制是难以做到的4.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5、从19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20世纪20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政治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照此说法,“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的事件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新文化运动 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 A.从技术到器物 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说课讲解

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纲要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4、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 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 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 “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 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 贤。 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

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末清初思想家 1、“异端”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在 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他还主张男女平等,歌颂农民起义。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学术上,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 )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啊,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 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 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 总之,使世界进入资 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 )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衡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细化整理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P64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问题。 附: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的相关原因: ①吸收护国护法运动等失败的教训,孙中山本人对民主革命不懈地追求;②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革命的新形式 ③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影响等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P68 (1)发展历程:

(2)科学定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P74 (1)形成过程:

(2)主要内容(了解): ①发展道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发展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包括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④发展动力:强调改革是解放生产力; 包括经济、政治、精神改革目标(其中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在坚持和 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和平外交和对外开放 ⑥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⑦战略步骤:“三步走”的战略; ⑧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党是领导核心,依靠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战线和人 民军队; ⑨祖国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伟大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它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引自《中共党章》等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 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

2019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含答案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4.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情景导学] 材料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 思考:材料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教材导学]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表现 (1)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3.影响 (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试题

高二历史1 必修三专题一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布置日期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 25 题,计 75 分)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 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2、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孟子主张 “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是 A .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 B .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 C.奴隶制开始崩溃D.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 3、下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4、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 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 ”,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 确的回答是 A . Li Er B. Zhuang Zhou C. Meng Ke D. Xun kuang 5、《史记·曹相国世家》曰:“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此语 体现了汉初遵循的诸子思想是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6、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 .完全更新 B .因循守旧C.继承与发展D.形式上的变化 7、“三教合归儒”的三教是指 ①佛教②基督教③伊斯兰教④道教⑤儒学 A .①④⑤ B .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8、董仲舒对儒学内容的发展在于 ①限制君主暴政②大一统③“天人感应”④“君权神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9、下列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在今天还可取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 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④“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⑤“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 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⑤ 10、两宋时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 .程颢 B .程颐C.朱熹D.王阳明 11、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12、 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两者共同的本质意图是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 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宝红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他们的共同特色是: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为主”。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④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整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儒家 (1)孔子(创始人) ①政治:核心是?仁?和?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苛政, 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去世后,言论 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 ①提出四种道德觃范:仁、义、礼、智。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 ①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②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提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③强调礼法幵用,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 (1)老子(创始人) ①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觃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②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死不相往来 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 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主张?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 (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

①将?法??术??势?结合,又吸收道家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 来效?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 (2)作用:法家理论为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 用。 4.墨家 墨子(创始人) (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 (3)名言: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二汉代儒学 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 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主要原因:董仲舒____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提升了儒学的地位。 3.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使儒学成为中 国封建社会的_______。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㈡太学的建立 1.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打破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方法总结 学习本单元,要宏观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注意以下线索: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注意文化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学会透视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2、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完整理解,注意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 3、注意寻找这部分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如当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立,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4、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学习中注意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