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doc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doc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doc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doc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

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 ,精力和物力投入 ,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

有效的教学理念 , 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 .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 有效益 . 高中化学教学的 "有效 ", 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 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 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 , 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

的产物。教学是艺术 ,这是 20 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

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 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 , 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 随着20 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 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 , 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 ,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教学问题。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1 、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 、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

计时 ,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

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 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 , 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 , 教师采取的教学策

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 ,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4、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 ,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

习 ,使学生有效学习 ,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5 、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 教师的教学策

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1 、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

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

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 “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 , 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 教师教得辛苦 , 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

是低效的 ,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

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 、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 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

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 ,学生不是自主发展, 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 , 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被动发展的结果是 :⑴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一些适应被动发展的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 一些不适应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⑵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缺少学习的主动性 ; ⑶以

学生的片面发展代替学生的全面发展;⑷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经历和体验。不以学生发展

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 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3 、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

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

来看 ,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 即教师——学生。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4 、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 在课堂教学中 , 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习方

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 ,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我们并不认为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就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 ,通过转变学生

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

一个重要条件。

5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采用,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都是一个重大的变革。然而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

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

从表面上看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究其根本的原因,一是教师没有真正掌握它的理论精

髓。二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搞形式主义。而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学有效性的观念。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 、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 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

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 , 相互补充 , 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

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

验,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

同发展的目标。

(1)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 ,而是师生间相互

理解与交流的“主体间性”的打造 ,是师与生 ,师生与教材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的活动 ,是形成

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教学中的有效交流要体现“三个有效”,即尊重客观事物的真理性,社会

规律的正当性和“捧一颗心来”的真诚性,课堂教学强调时空共有, 内容共创 , 意义共生 , 成功共

享。

(2) 互动的多元性与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多元的,是多情况、多内容、多难度、多

形成的互动体。在情境上既有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 还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 发人深省的问

题背景 ;内容上不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师生关系上 ,

既有师与生 ,还有学生与学生, 小组与小组 , 个体与群体 ,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2、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自身发展是有规

律的。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 并根据学生自

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另外, 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 坚信每个学

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 ,可以获得成功。同时, 还要承认 , 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 ,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 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得到解决。

学生是独特的人。首先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者, 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人。有效教学活动中, 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给予学生全面发展

个性力量的舞台。其次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 学生由于受不同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

条件的影响 ,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世界,正所谓“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好恶、情感、价值取

向和知识基础 , 教师只能激发学生自主读书, 自主感受事务 ,自主观察、分析及思考 , 自主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 、“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 合作学习 ,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 ,建立相互尊重 , 相互理解 ,相互接纳 ,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机

械地接受知识的状态 ,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活动 , 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 ;另一方面 , “以活动促发展 , 以效益促效果”“以学论教”,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

共创共生、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 使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充满主动学习的气息,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交往中获取知识与技能, 在平等尊重的气氛中形成完美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教

师的教学是课程的创设与开发。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课程理念决定教学理念 ,教师与学生均处在课程中,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建者,他们共同参与积极开发 ,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

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致力于教学中。“行动研究”是以行动而进行的研究, 是在行动中的研

究,在研究中的行动 ,是对行动的研究。教师在有效教学过程中 ,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

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极的经验进行总结 , 建构理解与反思间的对话 ,使其形成规范性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过程教学包括知识发生过程和知识发

展过程的教学。知识发生过程教学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结论,知识发展过程教学

是在结论的指导下的运用,两个阶段缺一不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

趣, 建立充足的感性认识,提供有结构的研究素材,概括上升 ,抽象出概念 ,适时强化 ,通过复试

练习和建构型复习,促使学生多角度审视结论, 并把结论纳入认识结论中使之内化,并为下次

新授课做铺垫。

4 、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协作教学模式。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

优势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

益为目的 ,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同时要本着从实际

出发 ,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各种传统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把现代教学技术

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把握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实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

的协同互补 ,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新课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

化学的动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 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 ,然后经过讨论分析 ,明白道理 ,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 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 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 , 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 ,化学晚会, 化学墙报 , 化学展览会 , 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

学小论文等等活动 ,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他们的兴趣, 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 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

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进行角色转换 , 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 , 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学会倾听 ,欣赏和关

注每一个学生。

(2) 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

使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 , 关爱每一位后进生 ,要关心帮助他们 ,以达到共同进步。

3、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 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

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

下三点 :

(1)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生课本内容 , 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 ,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

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2)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 ,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 ,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

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

且能激发兴趣 , 发挥学生的特长。

(3) 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

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兴趣。

4、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

兴趣 ,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五

点:

(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 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 ,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 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

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推理进行探究 ,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 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 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

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

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3)在实验中进行研究 ,在研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 , 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 ,如果对实

验后的产物进行现研究 ,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 发挥学生潜能 ,进一点开发学生

的智力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

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5)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专题研讨式教学,体现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新颖、活泼、

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查阅资料, 提问、质疑和尝试解决问题, 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各抒已见, 并且答案是开放式的而不唯一。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