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毕业论文浅析我国网络政治参与

毕业论文浅析我国网络政治参与

学士学位论文

浅析我国网络政治参与

学生姓名:王长伟

学号:20054054032

指导教师:王秀芬

所在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中国·大庆

2009年 4 月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任务书

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

网络政治学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网络政治参与正是网络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鲜明特性对政治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网络政治参与弥补了现存政治制度的不足,有着自己蓬勃发展的现状,但在其发展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而影响参与的质量,应积极对其引导,进而畅通渠道,规范秩序,促进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本文以此为选题依据,从概念入手,全面分析,希望能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完善起到一点作用。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的探究,希望能够促进我国政府功能的实现,拓宽广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获得价值和权利上的平等。而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要在政府自身建设上下功夫,还要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交流沟通。而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来看,注重在政策、制度创新上完善网络政治参与,无疑是最成熟、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选择。

本文借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同时针对当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一些实际情况,对涉及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必要分析,并以制度改进为侧重点,提出了促使网络政治参与朝着一个健康方向发展的一些建议。从而为我国建设新时期政治文明,促进我国和谐政府建设提供一点决策参考,更希望对整个和谐社会构建有所裨益。

三、课题研究现状

网络政治学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网络政治参与正是网络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专著并不多,其中多是以网络政治学专著中部分章节的形式出现。例如刘文富先生于2003年出版的《网络政治——网络社会的国家治理》,李斌先生的《网络政治学导论》等著作中都有部分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介绍和论述。相对来说关于此方面的专门论述文章要多一些,如刘晓苏的《互联网视野下的政治参与》、刘文的《论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影响》、徐美珠、李竹宇的《网络时代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障碍及消解》、吴定伟、黄开科的《网络参政的困径和路径选择》、彭鹏的《电子乌托邦:网络民主的神话》等。这些著作和文章对于建立网络政治学这一新的学科体系及深入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容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由于网络政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本身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甚至在学科定义、研究对象与范

围等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所以这些著作和文章相对来说表现的实践性更强一些,而且多是偏于就某一部分现实网络政治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目前还缺乏理论的系统性。

四、研究内容

本文运用虚拟和现实、理论探索和实证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特点、与传统政治参与的利弊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针对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及现存问题,就如何加强和完善中国网络政治参与这一新兴的参政途径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主要思路是:

第一,传统政治参与及其局限性;

主要是对传统政治参与内涵及特点进行界定,然后探讨其存在的局限性。

第二,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和特点;

作为网络时代新兴起的政治参与方式,促进了社会民主的进步,对传统政治参与起到补充作用。

第三,网络政治参与较之传统政治参与利弊分析;

网络政治参与较之传统政治参与来说,利弊皆有,这一部分进行简要分析。

第四,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不足;

不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缺乏理性约束,常伴有无序状况;政府网络平台亟需建设;

信息化建设有失平衡。

第五,促进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对策主要是:建立规范制衡机制;加强政府网络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等。

摘要

网络政治参与是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政治参与方式,相对于传统政治参与有着自己的优越性,为政治参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操作方式,对传统政治参与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未来政治参与的结构和模式,网络技术在推进政治参与的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因而分析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对策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现存问题解决路径

Abstract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a new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way emerged in the information age, which has its own superiority relative to the traditional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 ipation, and provides a brand new concept and operation mode, thereby changing the structure and the mode of futur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a great extent. Network technology can further generate corresponding negative influence when advancing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 of citizen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very necessary, 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n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 ipation and establishing socialist democracy construction.

Key words:Political Participation,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xisting Problems, Solving Path

目录

一、传统政治参与及其局限性 (1)

(一)传统政治参与 (1)

(二)传统政治参与的局限性 (2)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和特点 (2)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 (2)

(二)网络政治的参与特点 (3)

三、网络政治参与较之传统政治参与利弊分析 (4)

(一)网络政治参与较之传统政治参与的利处 (4)

(二)网络政治参与较之传统政治参与的弊端 (5)

四、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不足 (6)

(一)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 (6)

(二)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存问题 (7)

五、促进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9)

(一)建立规范制衡机制 (9)

(二)加强政府网络平台建设 (9)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现代社会正步入网络时代,网络作为一种技术力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全新的环境,更加完善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手段和渠道,使公民政治参与在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使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形势得到了发展。政治参与是衡量民主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研究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对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利益,以及推动我国民主化的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研究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应该从传统政治参与着手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政治参与及其局限性

(一)传统政治参与

追溯历史,政治参与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伯利克里时代(公元前461年~公元前429年)的雅典城邦。那时城邦内大小政事都要经过城邦全体成年男子组成的公民大会批准。城邦内公民(奴隶、妇女、外邦人除外)直接参与这种决策,这就是最早意义上的政治参与,也是直接民主制的典型。

目前关于政治参与的概念、定义亦颇多。如《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政治参与是如此定义的:“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这一宽泛的定义适用于从事这类行为的任何人,无论他是当选的政治家、政府官员或是普通公民,只要他是在政治制度内以任何方式参加政策的形式过程”;[1]美国学者S·亨廷顿和J·纳尔逊对政治参与的定义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2]王浦劬对政治参与的语义作了广泛的追溯,并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即“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3]周光辉认为“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式,参与社会政治的过程,并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政治决策的行为,是公民实现自身权利的基本形式。”等。[4]综合各家的理论观点,这里我们将其定义为:一种公民试图在政治运行过程中表达个人意图和利益诉求以影响国家、政府的决策和行为的活动。

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一般公民,是公民自下而上影响政治活动的过程。

第二,政治参与是一种活动而不包括态度。客观的政治活动和主观的政治态度是两个分离的变量。

第三,政治参与旨在影响政府的决定活动。这里的“活动”包括与政府决定的相关公共政治生活,但主要宗旨是影响政府决策;而且,这里的“政府”

[1]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563

[2][美] S·亨廷顿,J·纳尔逊.难以抉择.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7

[4]周光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政治学研究,1998,(第1期):56

也是多层次的,不但有中央政府,还包括各级政府;参与的方式多样,态度可以使支持的,可以是反对的,也可以以暴力的形式出现。

第四,政治参与不仅包括行动者本人自动影响政府角色,也可以受他人动员而进行参与。

传统政治参与促进社会民主的进步,但是,随着社会条件的不断发展及公民意识的增长,其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

(二)传统政治参与的局限性

首先,参与主体不具有广泛性。政治参与主体应是一国的普通公民,代议制本身蕴涵着不平等:一是参政代表不具有广泛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对我国十大阶层的划分,可以发现我国绝大多数参政代表来源于其中前四个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而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等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阶层产生的代表则是凤毛麟角;[1]二是即使参政代表具有广泛性,参与主体也是不平等的,出现了少数代表参政多、多数选民参政少的现象。

其次,参与主体参与意识较弱,受动员性强。政治冷漠层的存在和扩大是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弱的表现之一。我国相当多的公民具有较高的参与热情,但不可否认近年来公民政治冷漠倾向日益严重:一是对政治体系所知甚少,对政治生活不感兴趣,对政治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态度冷漠,这可归结为阿尔蒙德所说的“狭隘观念者”。二是动员性、被动性参与偏多,参与者受政府行动的影响而不是积极去影响政府行动,对政治参与始终抱被动的态度,缺乏政治主体意识,这可归结为阿尔蒙德所说的“顺从者”。[2]

再次,参与范围、议题、形式较为单一。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参与中,形式不尽相同,而且对公民的限制很大,地域色彩明显;议题并不广泛,集中在政治领域,对其他领域并没适当的参与途径;参与形式单一,一般贯以选举、投票等简单而又传统的形式。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和特点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

网络政治参与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出现和网络技术的普及而出现的全新概念。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通过笔者进行搜集散见于以下几个观点:“网络政治参与指政治参与主体通过互联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定与

[1]陆学艺等.当代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

[2][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8

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行为。”[1]

“网络政治参与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网络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2]

“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参与政治活动以达到影响或改变某一政治力量的决策制定或执行目的的一种政治行为。”[3]“我们可以把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理解为网民及虚拟团体通过网络平台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4]

介于此,我们将其总结为:网络政治参与主要是指在网络时代,发生在网络空间,目标指向现实社会政治体系,网民或是网络共同体以网络为载体和途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切行为,特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选举、网络对话和讨论、与政党及政界人士和政府进行政治接触以及网络政治动员等一系列政治参与活动。

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概念,我们需要进一步从参与主体和参与形式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参与主体。网络政治中参与主体为网民和网络共同体。网民只有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时才是网络政治参与活动的主体。当然,他不同于公民,公民是严格的法律概念,网民没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法律并没赋予其相当的权利,但也没有对其作出相应的限制。而且网民是虚拟和现实的结合,以现实为基础,以虚拟人的身份出现,可以更真实、更实际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网络共同体,不同于政党组织,属于没有纲领和组织原则,没有约定,自发形成的网上组织,有着类似于民间组织的特征。

第二,参与形式多样。可以通过浏览网上信息成为其最基本的参与形式,通过在线交流、BBS、博客、电子邮件,让直接对话交流成为可能,除此之外还有网络会议、网络选举、民意测验等更多形式。

这也是近几年来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应用普及而兴起的一种崭新的参与类型,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政治生活,因而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较之传统政治参与进行分析,认清其现存问题,探究其完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政治的参与特点

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也是与其载体——“网络”密不可分的,透过网络的特点及传统政治参与的参考,对网络特点做如下总结。

第一,直接性。互联网本身的直接性是公民直接参政议政成为可能。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

[1]刘文.论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影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3期):49

[2]陶建钟.组织性: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动向.中国青年研究,2005(第7期):38

[3]王磊,杨文娟.网络环境下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45

[4]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49

第二,高效性。实际上这是对直接性的承接,网络政治参与,管理机构呈扁平状,点多层少,管理幅度小,而且成本小、程序少、效率高,加之,电脑和电缆的技术质量更新换代,加速了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高效性。

第三,平等性。在网络上,无论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贫富如何,只要达到法律允许的条件和能够上网,不论你是平民还是国家元首,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讨论,对政府的政策品头论足,机会是平等,谁也不比谁的机会多,谁也不比谁的机会少。

第四,隐蔽性。在互联网建立之初,处于保护的目的,没有建立有效的身份鉴证,一组代码,一个角色符号,便成为一个身份标识而适用于“虚拟社会”,在减少不安全感的同时也使传统政治控制变得困难重重。

第五,动因多样性。网络政治参与中,主体可以出于一种利益、一种信仰、一种主义而参与政治活动,除此之外,还有非理性化、非法化的色彩,比如:宣泄自身的不满、失意,技术性破坏政府网络设施谋其快感,从而给网络政治参与染抹上主体动因多样性之色彩。

三、网络政治参与较之传统政治参与利弊分析

我们注意到,网络政治参与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全新的政治参与形式,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在许多方面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会增加现代民主体制中直接民主的成分,弥补代议制民主下传统政治参与的一些不足,但是网络政治参与相对传统政治参与也存在弊端。

(一)网络政治参与较之传统政治参与的利处

首先,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具有广泛性。前面提到的传统政治参与主体,通过代议制选举,存在阶层划分,参与主体受到民族、地域、年龄、职业和政治面貌等限制,但在网络平台这个虚拟空间里,不存在诸如此类的资格限制,网民或网络共同体可以即时参与,参与主体具有广泛性,但由于他们是虚拟和现实的结合,源于现实又以虚拟身份出现,更有利于真是利益的表达,从理论上来说,创造了全民参与的可能,代议制,无论怎样都不可能实现全民参与,此外,网络政治参与只受到技术规则的制约,避免了现实政治生活中金钱、地位、门第等人为因素的干扰,网民平等地享有参与的各项权利。

其次,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参与意识强、参与过程的非动员性。基于前两点的论述,参与的随意和参与途径的简单,与相比传统政治参与所具有的自由、方便、快速等优势,大大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

政治动员是传统政治参与的显著特征,党政机关和各种社会组织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组织动员角色,但这种动员机制背后曾大量出现公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面不广、合法性不足等问题。这种动员式参与的结果与公民预期往往

不一致,参与过程中走过场而导致有损公平、民主和积极性的现象屡有发生。这就导致一个恶性循环:积极性不高就越需要动员,越动员积极性越不高。但网络载体中的政治参与相对于现实政治参与而言主动性更强,无需政府、新闻媒体政治动员,网民或网络共同体积极参与其中。追根溯源,网络平台能最大程度保留网民真实意见,社会成员也容易在集体中找到认同感,甚至出现网民与网络媒体主导政治舆论的现象,这无形中增强了网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再次,网络政治参与范围、议题的广泛性与形式的多样性。这种广泛性首先体现地域限制的突破,传统政治参与中例如选举、投票、信访和集会等,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公民一般不能对本地区以外的政治生活发挥影响,但网络载体中政治参与则打破了地域界限,网民可以实现异地政治参与;同时,参与的议题范围大为扩展。网民可以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影响政治生活;此外,网民的政治参与形式多样,不局限于投票、选举等传统参与形式。网民可以借助于网络媒体发表自己的评论、参与各种形式的论坛或社区、参加网络投票、选举、签名、意见征集、民意测验,甚至可以直接连线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网站。

(二)网络政治参与较之传统政治参与的弊端

但是,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政治参与较之传统政治参与有着明显的不足。

首先,网络政治参与将有可能导致“参与爆炸”。因为网络本身是扁平无中心化结构,当政治参与突破政治体系所能容纳的限度时政治体系的有效性就会削弱,继而会动摇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也就是说,当政治参与超过合理限度时,将会威胁到社会稳定,形成参与爆炸。而传统政治参与组织制度严密,有着比较严格的准入制度。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对参与人员的职业、政治面貌等均有限制,包括听证制度,有着规模限制,还有地区色彩,在政治制度的框架内不可能形成“参与爆炸”,政治的体制的有效性会续存。

其次,网络政治参与有可能导致非法政治参与的扩大。网络政治参与中网民是以虚拟身份进行的,以“隐身人”的身份出现,大大降低了现实政治参与中的不安全感,这是其优势,但同时也导致不可控制,给一些人从事非法参与创造机会,一些对现实不满的人,借助网络攻击、诋毁政府,进行精神意识渗透等,在我国法轮功就是最好的一例。而在传统的政治参与中,一方面,参与主体——公民的身份是具有严格法律意义的真实身份;另一方面,就传播媒介而言,主要是广播、电视、报纸,这三个重要媒介具有严格的新闻信息审查制度,大大降低非法政治参与的可能性。

再次,网络政治参与有可能导致非理性政治参成分的扩大。网上海量信息存在、来源并一、质量难辨。虽然参与者有着大量的信息,但是会使参与者使

用信息时处于茫然无措的状态,没有理性分析掌握相当数量的信息,网民易出现从众行为,而且给一些人制造虚假用心的可能,交流时人们还是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控制。传统政治参与中,信息的质量可以得到保证,就如上所述的新闻信息审查制度,对于参与者而言,重大参与形式的会议中,参加者都是选举的代表,政治上具有较高的觉悟,同时都是经过政治审查的。

四、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不足

(一)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

1.网络政治参与活跃,主体热情高

网络政治参与相比传统政治参与所具有的自由、方便、快速等优势,大大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网络政治参与活动广泛。目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呈现一派繁荣局面,具体表现在: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广泛而且热情极高,网络政治参与内容涉及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政治参与形式众多,电子邮件、博客等形式层出不穷,网络政治参与活动频繁,而且容易造成巨大的舆论场例如,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在网络媒体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公共舆论。在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以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的新闻帖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就当天的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网络舆论已经显示出其不可忽视的力量。

2.政府网络政治参与平台逐步建立,新型参与形式受高层领导重视

我国政府从1999年开始正式启动政府信息化建设工程,并把该年定为“政府上网年”,推行政府上网工程。目前,从中央各部委到各县级政府均建有政府网站,而且大部分网站都开始实现通过网络向社会、公民发布信息的功能,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不断提高。网络政治平台建设和网络政治参与这一新型的政治参与渠道,已日益受到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与肯定。2003年新华社首次披露中央高层领导对网络的重视:胡锦涛书记在非典时期视察广东时,对一位参与防治非典的一线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1]温家宝总理视察北大抗非典工作时说:“我在网上看到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非典的决心,令人感动。”[2]此后高层领导亲自上网了解民意的报道我们就经常看到。另外,中央和国务院还设立专门机构,每天从网上搜集重要信息,以“互联网舆情”形式提供给领导人参考。网络舆论成为一种“公开的内参”。可见,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作用已经得到了中央高层领导的肯定和重视。

[1]金鹰新闻网,2008年7月23日载,网络由草根接近庙堂

[2]人民网,2003年4月26日载,温家宝总理看望北大学生侧记: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3.信息化发展迅速,网民数量攀升、个人信息汲取程度提高

信息化趋势对整个世界的影响都是空前的,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事业发展迅速,我国的网民人数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已经达到1.11亿,中国的网民数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这个数字是相当庞大的。城市居民电脑普及率远远高于农村,社会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电脑在农村的普及率也逐渐提高,从全国的整体趋势上看,个人信息汲取程度不断提高,参政议政意识逐渐增强。当然这也是国家经济的发展为他们高层次的需求提供了环境,而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日益尊重和保障,也使公民政治参与空间不断得以扩大。

(二)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存问题

网络政治参与刚刚开始起步,发展还不成熟,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要对其现存问题进行精确概括并不容易。这里尽我所能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阐述一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现存问题。

1.缺乏理性约束,常伴有无序状况

前面提到,网民参与热情高,但在参与热情高的背后遍存在着理性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互联网在增强人类收集和利用信息能力的同时,也使编辑、传播和操纵虚假信息有了更为先进的工具。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个人也就可以出于种种目的在网上制造假新闻,歪曲事实进行宣传,并通过巧妙编辑操纵信息。海量的信息使得网民真假难辨,就会使民众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客观性大打折扣,同时加之参与过程中个人的情绪化影响,导致非客观性、非理性政治参与的扩大,即缺乏在海量信息面前的分辨获取能力,容易受情绪左右参与到非理性政治参与活动中去,进而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发展刚刚起步,发展还不成熟,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缺乏成熟的参与型公民文化,公民运用网络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中国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热情极高,但还缺乏必要的理性约束。

总体来说,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事物,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状况相比,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但也正因为刚刚起步,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总体来说,我国网络政治参与需要规范的约束以引导其向健康方向发展。

2.政府网络平台建设亟需加强

在网络政治参与进行的过程中,政府的网站系统提供了充分的政治信息,有利于民众理性参与,同时也为民意表达和整合提供的便捷渠道。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质量起到的基础平台的作用。我国政府网络平台建设迅速发展,高层领

导很重视,但具体操作起来还有很多不足。

国家的具体政策在落实到具体基层部门时,则明显的表现出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如基层政府部门的网上回应能力及政治责任感低下等。虽然高层领导对此很重视,但具体基层政府部门对此关注明显不多,政府网页设计中对与公众交流版块的设置十分有限,很多网页仅有“意见箱”这一有限的交流模式,而且,对于网上网民提供的建议和意见大多置之不理、没有回应,基层部门对网络政治参与这一新形式明显重视程度不够,这显然对引导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一旦提到网络,安全问题必不可少。当今世界冲突已经发展到互联网上,信息安全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以下一组数据能说明一定问题:对50个国家抽样调查显示:2007年世界上有76%的网站受到各种形式的攻击,而1996年这个数字是44%。据估计,世界上已有两千万人具有进行网络攻击的潜力。[1]由于政府网络平台本身的特殊性,安全问题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网络安全问题也包括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等因素。

政府上网将打破传统的政府办公管理方式,其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工作思路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政府按区域、级别、行业划分,各部门独成一体,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信息很难共享,更谈不上信息传递的畅通无阻。传统政府的金字塔式变成扁平化结构,网络没有权威,领导以前固有的权威受到挑战,一时间,很难实现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更不要谈更好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质量了。

3.信息化建设有失平衡

我国信息化实现速度加快,网络覆盖率和电脑个人拥有率不断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信息化建设有失平衡现象,它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参与主体的经济条件的差别;二是参与主体的教育程度及其偏好差别。[2]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有可能导致信息化失去平衡,这也是每个国家都面临的发展难题。

在我国,这种有失平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取决于未来谁将更快更大量地获取信息。谁就会在未来的世界中占有主动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的不同,可导致地区差异网络参与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同一国家内不同个人之间(信息穷人和信息富人):因为想要进行网上政治参与,需要具有计算机软硬件,具有网费支持的能力,每个人的经济能力会造成网络政治参与的参差不齐,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信息穷人和信息富人。

[1]刘文富.网络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82

[2]安云初.执政安全视域中的网络政治参与:[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五、促进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由于网络政治参与是一条新兴的政治参与渠道,各国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网络政治参与的治理对策。我们在其发展对策的探寻上,应该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对策。

(一)建立规范制衡机制

针对虽参与活跃,但存无序局面,虽有热情,但缺乏理性约束具体情况应既要从立法角度进行刚性规范,又要从网络伦理角度,以柔性的方式予以调整。

网络立法系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的刚性机制,也是最主要的规制措施。诸如条例、规范已有很多,但是主要的问题是,立法层次较低,停留在部门规章阶段;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能使各种信息在瞬间生存、光速传播、实时互动、高度共享,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容量的有限性,使信息资源无限扩大了。信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立法很大程度上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完善网络立法,首先,提高立法层级,充分发挥人大的作用,创制一部糅和政治民主和网络技术的基本法律。同时鉴于网络发展多变的事实,在人大立法之外,也可用相应的行政法规来弥补;其次,立法内容上法律的规范是必要的,但要平衡好和公民政治参与自由的关系,力求做到既不是公民的自由参与权受到损害,又能使法律本身起到规范作用;再次,网络立法不是一部门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多方汲取,多学科借鉴,这样才能失立法适应万变的角落。

相对于法律的刚性规范而言,伦理建设属于柔性机制。制定网络伦理规范,这一点,各个国家标准不尽相同,我国计算机事业起步较晚,一切都在探索之中,比较成熟的就是美国的规范:“(1)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2)避免伤害他人;3)要诚实可靠;(4)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性行为;(5)尊重版权和专利在内的财产权;(6)尊重知识产权;(7)尊重他人的隐私;(8)保守秘密。”[1]由于我国网络伦理研究还刚刚起步,各种不同文化、价值观还在相互碰撞。所以我们既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网络伦理规范,才能更有效地保证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进行。

应对虽参与活跃,但存无序局面,虽有热情,但缺乏理性约束趋势就应该确立制衡机制,刚柔并济,既要有立法的刚性措施,又要有伦理的柔性劝勉,才能使网络政治参与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政府网络平台建设

政府网络平台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完善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能一蹴而就,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沈远新.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政治保存.政治学研究,1999(第3期):45

首先,加强技术支持,同时提高网络平台工作人员的素质。技术支持不是说我们倡导的是技术先进,追求自主。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技术重要性,与安全问题息息相关,政府网络平台作为一个强大的信息系统的确需要先进的技术维持,但是先进的技术都集中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我们不可能不用,但从国家利益来看,我们不能总是受制于人,所以我们在技术上不必一位追求自主,采用、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独有:比如我们可以运用国外的软件系统和软件开发平台,来编制自己的软件,但其间的关键算法和重要接口必须由我方人员完全掌握。

在网络平台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要求上,不但要有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及时发现、招录具有过硬的技术素质人员入行,并及时充电,进而充实提高自己,以适应更新万变的网络世界。

其次,在政府网络平台建设的侧面,还蕴含着重要的改革举措——政府的运行体制问题。政府职能,有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权力结构,由高度集中的金字塔型像均态分布的扁平化型转变;行政效率,突破纵向传统分工向网络交流改变。当然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迈进,顺应国家建设发展的大形势。

政府网络平台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为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化平台,也就是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硬件”设施,这也是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1.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越来越多文献似乎都说明,在经济增长、新技术采用与贫困减少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联。”“在信息、计算机技术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1]要促进信息化发展保持平衡局面,必须通过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来实现。政府应该把采取措施增加农民以及其他经济困难者的收入放在重要的地位,把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列为重要的议事日程,从经济上为他们提供信息化的保障。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推出,已显示出中央解决积弊甚深的“三农”问题的决心和勇气;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行,也为西部地区经济腾飞带来希望。通过对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解决,城乡之间、东西之间的数字鸿沟有望迅速缩小。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

教育既是信息化的重要阵地,也是信息化的基础工程,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目前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普遍落后,绝大多数农村地区还没有连上互联网,信

[1]李春.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兴起:条件、形态与背景:[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4

息化教育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因此,一方面政府要采取倾斜政策、优惠措施在农村地区普及网络,大力提高农村地区的网络接入率;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为农村的信息化提供合格的人才。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开展网络普及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学网络、懂网络、用网络的良好风气,使更多的民众能够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

综上所述,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治发展而言,意义极为重大。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无论对于政治国家,还是对于公民社会,公民参与都是实现善治的必要条件。其实,所有民主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换言之,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才能真正运转起来。可以说,没有公民参与,就没有民主政治。因此,从传统政治参与内涵入手,把握网络政治中政治参与的内涵及特点,将传统政治参与与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利弊分析,认识到网络政治参与弥补传统政治参与不足的重要性,进而分析网络政治政治参与的现存问题,探寻到解决措施,形成公平、有序的政治参与,无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促进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 S·亨廷顿,J·纳尔逊.难以抉择.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

[2]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563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8

[4]陆学艺等.当代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

[5][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84,38

[6]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49

[7]埃瑟·戴森.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8

[8]刘文富.网络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82

[9]刘文.论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影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

(第3期):49

[10]陶建钟.组织性: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动向.中国青年研究,2005(第7期):

38

[11]王磊,杨文娟.网络环境下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2005年(第3期): 45

[12]沈远新.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政治保存.政治学研究,1999(第3期):45

[13]刘晓乾.试析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对策.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

(第3期):2

[14]孙飞.浅析网络政治参与.政治·哲学,2007年(第22期):102

[15]安云初.论当代社会的网络政治参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29~30

[16]张亚勇.试论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及其规范.求实,2007年(第12期):72

[17]陈戈寒.试论中国网络政治参与.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26

[18]李春.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兴起:条件、形态与背景:[博士学位论文].上海:

复旦大学,2004

[19]胡同新.政治文明进程中公民网络政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邮

电大学,2006

[20]梁彩香.浅析网络政治参与:[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

[21]安云初.执政安全视域中的网络政治参与:[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

大学

致谢

时光飞逝,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攻读本科的四年是我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四年里,我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收获颇多,同时在人生态度、做人处事方面也获益匪浅,这些收获都将是我受益终生的财富。在论文即将完成的时刻,我由衷地感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胡国利老师、朱宝泉老师、马三喜老师、陈丽老师及其他各位老师四年来对我的教诲、鼓励和鞭策。四年时间里他们用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深深地影响并教育了我,他们是我今后工作和学习的榜样。

在这里还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王秀芬老师。整个论文从选题、写作到修改,王老师老师都给予了我热情的指导和莫大的帮助,这些也激励我更好地完成这篇论文。当然由于水平有限,论文有些方面还没有完全达到导师的要求,但是我会继续努力的。

在自己的本科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真心地感谢一直以来坚定地支持我攻读学业的家人。他们用无私的关爱坚定的支持我、帮助我。正是他们的关爱和支持才促使我完成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同时我也要感谢四年的同窗好友,四年时间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他们积极的学习及生活态度都成为我学习的榜样,他们无私的鼓励和帮助一直激励我不断学习进步。

四年的光阴是短暂的,但它留给我的收获和记忆却是永恒的。这可以算是人生一个阶段的句号,也可以说是生活一个新的起点。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都得实实在在、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困知勉行、积厚成器,吾将上下而求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论文成绩单

备注:本成绩单一式二份,一份装订在毕业论文中,一份入学生学籍档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