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6.8余角和补角导学稿

6.8余角和补角导学稿

6.8余角和补角导学稿
6.8余角和补角导学稿

6.8余角和补角导学稿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2.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3.了解角在解决问题中的一些简单应用;

学习过程:

任务一:理解概念

阅读课本第163页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图6-41中,43∠+∠与直角AOB ∠相等吗?你是怎么判断的?(有几种方法)

2.在图6-41中,能说2∠是余角吗?为什么?

3.在图6-41中,3∠是4∠的余角吗?为什么?在图6-42中,α∠是β∠的余角吗?为什么?

4.你能在一副三角板中找到互余或互补的角吗?你能摆出一对互余的角或互补的角吗?

任务二.性质探索

1.如图,COD AOB ∠∠,均为直角,则BOC ∠的余角是 若BOC ∠=60度,那么它的余角是 度;

2.如图,COD AOB ∠∠,均为平角,则BOC ∠的补角是 若BOC ∠=135度,那么它的补角是 度;

3.从以上两题,我们可以得到:1.余角的性质:

2.补角的性质:

第1题

第2题

任务三.性质应用

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变式1: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余角的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变式2:已知一个角的补角减去30°后,等于这个角的余角的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任务四:梳理,建构

4.3.3-余角与补角导学案

课题 余角和补角 【学习目标】: 1、理解余角与补角的定义,理解一个角的余角与补角。 2、能熟练求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预习课本137面) 1、在一副三角板中同一块三角板的两个锐角和等于 度。 2、若∠1=65°,∠2=25°,则∠1+∠2= 。 3、如图,已知点A 、O 、B 在一直线上 ,∠COD=90°,那么∠1+∠2= 。 4、若∠1=115°,∠2=65°,则∠1+∠2= 5、如图,已知点A 、O 、B 在一直线上 ,∠AOC=150°,那么∠BOC= . 二、探究新知 归纳: 1、余角的定义 如果 个角的和等于 ,就说这 个角 余角,简称 。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 。即 如果∠α+∠β= ,那么∠α和∠β互为 。 反之:如果∠α与∠β互为 角,那么∠α+∠β= . 想一想:互余的两角一定是锐角吗? 2、补角的定义 如果 个角的和等于 ,就说这 个角 补角,简称 。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 。即 如果∠α+∠β= ,那么∠α和∠β互为 。 反之:如果∠α与∠β互为 角,那么∠α+∠β= . 三、预习反馈 90D C O A B 1 2 B O A C

1、图中给出的各角,那些互为余角? 2、图中给出的各角,那些互为补角? 3、完成下表: ∠α45°64°25′x (0°﹤x﹤90°) ∠α的余角53°15.6° ∠α的补角96°17′72° 想一想:同一个角的补角与它的余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四、典例讲解

例题1、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的4 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例题2、如图,A,O,B在同一直线上,射线OD和射线OE分别平分∠AOC和∠BOC,图中哪些角互为余角? 三、巩固测评 1、52°24′的余角是,补角是. 2、若一个角的余角等于它本身,则这个角的度数为; 3、一个角的补角是0 130,则这个角的余角是度. 4、一个角的余角比这个角的补角的1/3还小10°,求这个角的余角及这个角的补角的度数. 四、总结反思 谈谈你在本节课中的收获与体会。

《余角和补角》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 4.3.3余角和补角 教学目标1、理解方位角的意义,掌握方位角的判别与应用. 2、通过现实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方位角的意义. 3、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重点方位角的判别与应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难点方位角的判别与应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环节导学过程学习过程二次备课 自主探究 海上,缉私艇发现离它500海里处停着一艘可疑 船 只(如图),立即赶往检查.现请你确定缉私艇的航线, 画出示意图. A·可疑船 B·缉私艇 先分组讨论,再由各组代表上台在黑板上展示并描 述本组讨论的路线图. 在航行、测绘等工作以及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 到上述类似问题,即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方位.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描述方法,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问题的办法. 不断移动可疑船的位置,让学生描述缉私艇的航 线,探求解决问题的规律. 方位的表示通常用“北偏东多少度”、“北偏西多少度” 或者“南偏东多少度”、“南偏西多少度”来表示.“北 偏东45度”、“北偏西45度"、“南偏东45度”、“南 偏西45度”,分别称为“东北方向”、“西北方向”,“东 南方向”、“西南方向”。 创设问题情境,使 学生从中发现数 学,建立模型,引 发思考。 让学生阐述各种 解决方法的思维 过程,旨在使学生 在数学活动中获 得经验的同时,体 验从复杂的情境 中分离并抽象出 数学模型,并主动

余角补角说课稿

北京版七年级下学期第7章《观察、猜想与证明》 §7.7.1余角与补角(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7章《观察、猜想与证明》第7节的第一课时——《余角与补角》,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等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材是北京版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七年级第七章第7节教材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余角、补角概念,余角、补角的性质。 余角和补角是在学习了角的度量及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基础上,对角的数量关系作进一步探讨,在后面学习对顶角相等及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时即将用到,并为今后证明角的相等提供一种依据和方法。另外教材在此已开始对学生提出“简单说理”的要求,为以后推理证明题作准备。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四边形、解直角三角形、平面直角坐标系等图形中,出现找互余互补图形的识图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依据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在生活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⑴、经历探究活动中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生掌握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⑵、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几何概念,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⑶、通过对余角、补角性质的学习,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探索的乐趣,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余角、补角的定义及性质难点:余角、补角性质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角、平行线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的,是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是对角与角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为以后证明角相等提供了一种重要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学生之间的基础知识、综合素质有差异:有的学生学习

余角和补角的教学设计

余角和补角的教学设计(韩有)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以新课程理念为根本指导思想,本着“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的观点,重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知识和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模式由单一的知识型向复合的应用、实践型转变,采用“引导——发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问题——猜想——验证——应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工具。这种应用既体现在生活中又体现在整个知识网络中。教学手段由教师讲授的单一渠道拓展为多途径多手段的复合渠道,让学生的各个感知器官积极、协调的运转,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该操作的理论依据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和杜威的“活动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发现不仅限于寻求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亲身的体验,才能掌握方法;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是积极的探索者,教师要精心设置一个个问题链,以活动贯穿,创造一个适合学生探索的环境,通过不同的途径引导其自主探索。 教学背景分析: 余角和补角这节课知识点少,内容简单,往往被大多数教师视为没什么可讲的、枯燥的章节。所以在处理上大都是交待完概念,反复熟练便达到目的。但我们如果细心观察、注意联系总结会发现,互余和互补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而且这部分知识在今后解决综合性问题时也经常充当纽带和桥梁。所以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实践性和操作性,重视知识纵深铺垫。所教学生数学基础比较扎实,但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语言表述能力上有待于进一步训练。这与以往的数学课重在知识的“灌输”,重在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探索精神的培养,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不无关系。从这个角度上讲“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的观点更适合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所以本节课把基础的落实设计得精准、有代表性,而在其它活动的设置上尽量采取开放型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在多角度、灵活解决问题的同时,善于总结应用。为了多给学生交流的机会锻炼语言表述能力,和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些环节设置成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单元,共同活动、讨论解决;对于学生们的分析结论鼓励其大胆陈述,好的成果利用视频展示给大家分享;对于抽象难懂的部分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手段使之表象化,生动化。 教学任务分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数学4.3.3余角和补角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数学4.3.3余角和补角学案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 学习内容 基本要求 1.体现学习的主要内容(重视基础); 2.设计典型例题; 3.精选配套练习; 4.高质课堂达标检测。 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笔记一、自主预习 阅读教材第137页内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互为余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互为补角。 2、(1)认识方位:请在括号内填上方位(正东、正南、正西、正北、东南、 西南、西北、东北)。 (2)找方位角: 在下图中画出北偏东78°,北偏西32°,南偏东50°,南偏西25°。 二、探究学习 【探究一】 1、探究互为余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________或_______,那么这两个角叫做___________,其 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________。即:∠1是∠2的余角或∠2是∠1的余角。 2、探究互为补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________或_________,那么这两个角叫做___________, 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______。即:∠3是∠4的补角或∠4是∠3的补角。 【探究二】探究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1、如图∠1 与∠2互补,∠3与∠4互补,如果∠1=∠3,那么∠2与∠

4相等吗?为什么? 补角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1 与∠2互余,∠3与∠4互余,如果∠1=∠3,那么∠2与 ∠4相等吗?为什么? 余角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练习: 70°的余角是,补角是。 锐角的余角是____________, 补角是_____________. 四、本课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余角、补角定义,以及余角、补角的性质。 课堂达标检测 1.如果∠α=n°,而∠α既有余角,也有补角,那么n的取值范围是()A.90°<n<180° B.0°<n<90° C.n=90° D.n=180°2.一个角的余角与它的补角互为补角,这个角是() A.60o B.45o C.90o D.75o 3.A看B的方向是北偏东21°,那么B看A的方向()A:南偏东69° B:南偏西69° C:南偏东21° D:南偏西21°4.在点O 北偏西60°的某处有一点A,在点O南偏西20°的某处有一点B,则∠AOB的度数是() A:100° B:70° C:180° D:140° 5.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度数比是1:2,则这两个角分别是____________. 6.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2 9 多1o,则这个角是________

七年级(人教版)集体备课导学案:4.3.3 余角与补角 (29)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五课时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班级姓名__小组__评价__ 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 用题的优越性. 2.掌握合并同类项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 方程,并判别解得合理性. 3.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重点:1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1.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2.使学生逐步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 一、导学: (1)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骤? 设未知数:设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则去年购买计算机_____台,今年购买计算机______台. 找相等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解这个方程? x+2x+4x=140 合并同类项,得 _____x=140 系数化为1,得 x=_____

(3)本题还有不同的未知数的设法吗?试试看 一、 合作探究 1、 解方程 7x-2.5x+3x-1.5x=-15×4-6×3 2、 练习:解下列方程: (1)23x-5x=9 (2)-3x+0.5x=10 (3)0.28y-0.13y=3 (4)72 32=+x x 3、小雨、小思的年龄和是25,小雨年龄的2倍比小思的年龄大8岁,小雨、小思的 年龄各是多少岁? 二、 总结反思 小组讨论:本节课你学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015教师资格考试初中数学说课稿:余角和补角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第六节内容《余角和补角》,本节课是在认识直角、平角的基础上,通过数量关系和图形关系学习两角互余、互补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利用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几何中涉及求某个角的度数的问题。 《图形的初步知识》这一章节是学生进入平面几何大厦的“门槛”。《余角和补角》是《图形的初步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线段的概念引出射线的概念进而引入角的概念,在认识了直角、平角,比较角的大小后,就引进了余角、补角的概念及性质;是实验几何逐渐向证明几何的过渡,为以后证明角的相等作铺垫,也是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演绎归纳能力打基础。 2、说教学目标 2.1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初一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确定,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与补角,理解余角与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其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他们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等过程,发展学生几何概念,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的身边”,增强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教学时可运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结合的训练方法强调概念的本质特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关于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的应用常常需要说理,或综合运用代数知识,特别是用代数的方法来计算角的度数,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通过由浅入深、讨论比较、归纳小结等方法及变化训练突破上述难点。 3、说教法 3.1教法分析 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发现法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使课堂气氛活泼,有新鲜感。

河南省项城一中七年级数学 2.1《余角与补角》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课题:2.1余角与补角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与补角,知道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 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经历探索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的过程。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合作、交流,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培养其主动探索、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 学习难点: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地说理。 一、参照教材p59光的反射实验提出下列问题: (1)、 说出图中各角与∠3的关系。 (2)、图中还有哪些角互补?哪些角互余? (3)、 图中都有哪些角相等?由此你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二、 合作交流 1、剪子的实验 (1)用剪子剪东西时,哪对角同时变大或变小?你能说明理由吗? (2)你能发现这样的两个角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吗? (3)在图2中,还有相等的角吗?这几组相等的角在位置上有什么样的关系, 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 2.填表 想一想:同一个角的补角与它的余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3.已知3组角: ∠α的 度数 ∠α的 余角 ∠α的 补角 0500450 120(0<n <90) 0n 010035010

A 组 B 组 C 组 (1)对A 组中的每一个角,在B 组中找出它的补角,并用线连接; (2)B 组中有哪些角的余角在C 组中?分别找出这些角,并用线连接。 4.判断: (1)90°的角叫余角,180°的角叫补角。 ( ) (2)如果∠1+ ∠ 2 +∠3=180 ° ,那么∠1、 ∠ 2与∠3互补。( ) (4)∠1+∠2=90°,则∠1是余角 ( ) (5)∠1+∠2+∠3=90°,则∠1、∠2、∠3互为余角。( ) (6)如果一个角有补角,那么这个角一定是钝角。 ( ) (7)钝角没有余角,但一定有补角。 ( ) 5、如果∠1、∠2互余可得 。∠3与∠2互余,可得到 。 如果∠1与∠3都是∠2的余角,那么∠1与∠3有什么关系? 如果∠4与∠5互补,可得 。∠6与∠5互补可得 。 如果∠4与∠6都是∠5的补角,那么∠4与∠6有什么关系? 6、通过问题1,你能总结概括出同角的余角、同角的补角的关系吗?并试着举例说明等角的余角、等角的补角的关系。 6、已知∠α=50017',求∠α的余角和补角。(注意做题格式) 三、学以致用 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举出生活中包含对顶角的例子吗? 2.下图中有对顶角吗?若有,请指出,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3.议一议:如上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吗?你的根据是 什么? 四、当堂小测 1.如果一个角是30?,那么它的余角是_____度. 2.已知∠1=200,∠2=300,∠3=600,∠4=1500,则∠2是___ 的余角,___ _是∠4的补角. 3.如果∠α=39°31′,∠α的余角∠β =__ __,∠α的补角=__ __,∠α-∠β=___ . 4.若∠1+∠2=90°,∠3+∠2=90°,∠1=40°,则∠3=_ _°,依据是_______ __. 5.一个角的补角是130?,则这个角的余角是_____度. 0550750100014508001050125 01700150350550115

余角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二)教学反思 宋晓晶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多姿多彩的图形》这一章节是学生进入平面几何大厦的“门槛”。《余角和补角》是《多姿多彩的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线段的概念引出射线的概念进而引入角的概念,在认识了直角、平角,比较角的大小后,就引进了余角、补角的概念,本节课是对其性质的探讨;是实验几何逐渐向证明几何的过渡,为以后证明角的相等作铺垫,也是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演绎归纳能力打基础。 2、说教学目标 2.1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初一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确定,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及简单的推理过程。2、能利用余角性质,补角性质解决问题。3、会描述方位角,会画方位角。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等过程,发展学生几何概念,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的身边”,增强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教学时可运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结合的训练方法强调概念的本质特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关于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的应用常常需要说理,或综合运用代数知识,特别是用代数的方法来计算角的度数,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通过由浅入深、讨论比较、归纳小结等方法及变化训练突破上述难点。 3、说教法 3.1教法分析 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发现法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使课堂气氛活泼,有新鲜感。 3.2学法指导 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4.、说设计: 在重点问题上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大胆地把探索补角性质的过程交还给学生。由学生画图,归纳出性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思想让学生来完成“余角”性质的探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余角和补角第1课时导学案

A O B E C D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余角和补角第1课时导学案'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在5.12地震中,都江堰大坝受到严重损害,需要修复加固,施工前要求先测量大坝的倾斜角(即图中的∠1),但坝底是由石块堆积而成,量角器无法伸入大坝底部测量,聪明的你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先来学习4.3.3 余 角和补角。 2.学习目标: (1)能说出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 (2)会运用余角、补角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3.学习重、难点: 重点: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 难点:余角、补角及性质的应用。 二、分层学习: 第一层次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自学课本第137页例3前的内容。 (2)自学时间:5分钟。 (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边看书边思考互为余角的两个角、互为补角的两个角必须满足的 条件是什么?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可简称为什么? (4)自学参考提纲: 1)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 ;反之,如果两个角互为余角,那么这 两个角的和等于 。用字母表示:如果∠α+∠β=90°,那么∠α与∠β互为________;如果∠α与∠β互为余角,那么∠α+∠β= 。 2)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 ;反之,如果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的和等于 。用字母表示:如果∠α+∠β=180°,那么∠α与∠β互为________;如果∠α与∠β互为补角,那么∠α+∠β= 。 3)互为余角的两个角,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与他们的位置有关吗?你能画出图形加以说明吗? 4)已知∠α是锐角,则∠α的余角等于______,∠α的补角等于_______。 5)如图,A 、O 、B 在一条直线上OC ⊥AB (即∠AOC =∠BOC =90°)OD ⊥OE ,试指出图中 互余和互补的角。 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师助生: (1)明了学情:教师深入课堂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收集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2)差异指导:教师对个性或共性问题适时点拔引导。 生助生:学生相互交流帮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4. 强化: (1)总结交流: ①余角、补角定义的文字表示和数学式表示。 ②互余、互补两个角与他们的位置无关。 (2)练习: 1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 余角、补角、对顶角 说课稿

6.3余角、补角、对顶角(2)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第三节《余角、补角、对顶角》第二课时。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角以及余角、补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结合学生现阶段的认知能力,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对顶角的概念,会利用概念判定对顶角; 2.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的性质,能正确地运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问题; 3.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猜想—推理(有条理地表述)”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掌握对顶角的性质。 难点:运用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及投影、实验操作等手段。增大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三、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相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

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对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 导学,即情境导学。要求教师在课始要精心设置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情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设计的情境可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引出后续学习的知识,也可以是回忆旧知过渡到新知。情境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图片、文本,也可以是师生的操作、实践,还可以是学生旧知中的困惑等。教师亦可以简明扼要的学习目标导入新课。本节课我采用音频、投影的形式呈现了“小孔成像”的故事。既生动又关注了历史传统,既复习了旧知-补角,又过渡到新知-对顶角,引出了课题:对顶角。从而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情境导入有趣、有效。 (二)任务自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开展自学,包括课前的学生自学和课始的学生自学。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看什么内容,查阅什么资料,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等等,有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当今谈核心素养,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中心(全面发展的人)、三个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个综合表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其中提到了要学习学习、自主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本节课的自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对顶角,能够识别对顶角,并能理解对顶角的性质; 2.能正确地运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任务自学具体、适度。

七年级数学上册 4.3 角 4.3.3 余角和补角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3 角 学习目标: 1. 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并能利用余角、补角 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 了解方位角的概念,并能用方位角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及性质,了解方位角的概念和表达方式. 难点:运用余角、补角和方位角的相关知识解题. 一、知识链接 如图①,在长方形中,∠1+∠2= °, ∠3+∠4= °. 图① 二、新知预习 1.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______ (简称为两个角 ______ ). 如图①,可以说∠1是∠2的余角,或∠2是∠1的余角,或∠1和∠2互余. 2.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______ (简称为两个角 ______). 如图①,可以说∠3是∠4的补角,或∠4是∠3的补角,或∠3和∠4互补. 三、自学自测 1. 图中给出的各角,哪些互为余角? 自主学习 教学备注 学生在课前 完成自主学 习部分 配套PPT讲 授 1.情境引入 (见幻灯片 3)

2. 图中给出的各角,哪些互为补角? 四、我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要点探究 探究点1:有关余角和补角的计算 例1 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的 4 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方法总结:余补角问题中,若角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倍分关系,可尝试将较小的角设为未知数, 列方程解答. 例2如图,已知O为AD上一点,∠AOC与∠AOB互补,OM,ON分别为∠AOC,∠AOB的平分 线,若∠MON=40°,试求∠AOC与∠AOB的度数. 课堂探究 教学备注 配套PPT讲授 2.探究点1新 知讲授 (见幻灯片 4-12)

§4.3.3 余角和补角 优质课评选教案

课题:§4.3.3 余角和补角 授课教师:中山市纪中三鑫双语学校李皓 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余角、补角的概念及其几何语言的表示方法; (2)会求已知角的余角和补角; (3)初步获得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能力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 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2)能运用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等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创新的乐趣,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 强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重点: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因为它们是几何的基础知识,教学时可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结合的方法强调概念和性质的本质特征,突出重点。 难点:学生探索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的过程以及对其意义的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初步的“说理”也是难点之一。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用问题引导同学们去探索发现,并以三角板、多媒体课件、为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 四、教材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第二环节自主探索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性质;第三环节反馈练习;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 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 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问题:如图,要测量两堵围墙所成的角AOB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服务。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余角与补角说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余角与补角》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余角与补角》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学案的编写及意图、学习过程、学案的运用六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七下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第一节《余角与补角》。《平行线与相交线》是为研究三角形和四边形作准备的,而《余角与补角》是在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角的相关知识,为研究平行线和相交线作知识铺垫。本节内容通过光的反射现象,创设了有利于学习补角、余角、对顶角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直观、有趣的情境中,探索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激发他们的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他们借助直观进行推理的能力。因此,在整个几何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本课主要知识点 ①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②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 3、教材整改 本教材借助物理学科光的反射定律抽象出的几何图形引入余角补角的定义,并为探索余角补角的性质作铺垫;再通过剪刀抽象出的几何图形引出了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此素材能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来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 但是,此教材最大的缺点在于课本中没有例题,学生就没有可以参照、模仿的范本,这对七年级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培养严密的几何推理能力相当不利;而且课本中也没有配套的巩固练习。因此,我在学案的设计中,为学生提供了标准的几何解题例题,并且提供了即时练习和达标检测,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储备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平行线、相交线,在初一上学期,已经直观地

2[1][1].1余角与补角导学案

七年级(下)数学导学案 课题:2、1 《余角与补角》制作人:审核:时间: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余角、补角的定义 2、三种角的性质: 1、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2、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 3、会用上述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重难点: 重点:互余、互补定义及它们的性质。 难点:用上述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前置准备: 自学课本p59的内容: ①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符号语言:如果∠α+ ∠β= ,那么∠α和∠β互为。反之:如果∠α与∠β互为余角,那么∠α+∠β= 。 ②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符号语言:如果∠α+∠β= ,那么∠α和∠β互为。 反之:如果∠α与∠β互为补角,那么∠α+∠β= 。 自主探究: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1.填表: 想一想:同一个角的补角与它的余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2.已知3组角: A 组 B组 C组 (1)对A组中的每一个角,在B组中找出它的补角,并用线连接; (2)B组中有哪些角的余角在C组中?分别找出这些角,并用线连接。 3.判断: (1)90°的角叫余角,180°的角叫补角。() (2)如果∠1+ ∠ 2 +∠3=180 °,那么∠1、∠ 2与∠3互补。() (4)∠1+∠2=90°,则∠1是余角() (5)∠1+∠2+∠3=90°,则∠1、∠2、∠3互为余角。() (6)如果一个角有补角,那么这个角一定是钝角。() (7)钝角没有余角,但一定有补角。() 4、如果∠1、∠2互余可得。∠3与∠2互余,可得到。 如果∠1与∠3都是∠2的余角,那么∠1与∠3有什么关系?。 如果∠4与∠5互补,可得。∠6与∠5互补可得。 如果∠4与∠6都是∠5的补角,那么∠4与∠6有什么关系?。 5、通过问题1,你能总结概括出同角的余角、同角的补角的关系吗?并试着举例说明等角的余角、等角的补角的关系。 6、已知∠α=50017',求∠α的余角和补角。(注意做题格式) 三、拓展提高能力提升 1.如果一个角是30?,那么它的余角是_____度. 2.已知∠1=200,∠2=300,∠3=600,∠4=1500,则∠2是___ 的余角,___ _是∠4的补角. 3.如果∠α=39°31′,∠α的余角∠β =__ __,∠α的补角=__ __,∠α-∠β=___ . 4.若∠1+∠2=90°,∠3+∠2=90°,∠1=40°,则∠3=_ _°,依据是_______ __. 5.一个角的补角是130?,则这个角的余角是_____度.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两个互余的角都是锐角 B.钝角的平分线把钝角分为两个锐角 C.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不可能都是钝角 D.两个锐角的和必定是直角或钝角 7.如果90 αβ ∠+∠=?,而β ∠与γ ∠互余,那么α ∠与γ ∠的关系是()A.互余 B.互补 C.相等 D.不能确定 8、一个锐角和它的余角之比是5∶4,那么这个锐角的补角的度数是:() A.100?B.120?C.130?D.140? 9.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少40°,求这个角的度数. 10.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比是1:2,则这两个角分别是多少? ∠α的度数∠α的余角∠α的补角 50 45 120 (0<n<90) n 0 10 0 55 0 75 0 100 0 145 35 80 105 125 170 10 15 35 55 115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余角和补角》教 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并会运用解题; 2、经历观察、操作、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概念; 2、教学难点:应用方程的思想解决有关余角和补角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板、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带领同学们领略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的壮观景象,并思考:斜塔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和它与竖直方向所成的角度相加为多少度?(课件演示) 2、(动手操作1)拿出一个直角纸板,将直角剪成两个

角, ∠1和∠2,问:∠1和∠2的和为多少度呢? ∠1+∠2=90o,我们把具有这种关系的∠1、∠2称为互余, 其中∠1叫做∠2的余角,∠2叫做∠1的余角。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演示试着说出余角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比萨斜塔的现实情境和剪纸这一实际操作引出余角概念,既调起学生的兴趣,又直观易懂。) 二、新知探究 1、余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为90o(直角),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 2、(动手操作2) (1)拿出和的两个角的纸板拼成一个直角,问:“这两个角互余吗?” 把其中一个角移开,“这两个角还互余吗?” 注意事项1:两角互余只与度数有关,与位置无关。 继续提问:直角三角板的和的两个角互为余角吗?老师在前面黑板上画一个的角,班长在后面黑板上画一个的角,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吗? (2)拿出一个直角纸板,将其剪成三个角,分别标上∠1、∠2、∠3,问: “∠1、∠2、∠3是互为余角吗?为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3余角和补角公开课优质教案

余角与补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确定方位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式和问题式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和学案实施教学. 四、学法指导 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归纳概括、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案、直尺等; 学生:预习课题内容;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问题1.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比萨城的奇迹广场上,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目前已知其倾斜角达到12°,你能求出斜塔与底面所成的锐角的度数吗? 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求出锐角的度数。 教师总结出余角的概念: 互为余角(互余):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即若∠1+∠2=90°,则∠1是∠2的余角(或∠2是∠1的余角) 【多媒体展示】针对问题: 1.已知∠A的度数为30度,则∠A的余角为_____度. 2.已知某角是其余角的2倍,则此角为________度. 学生自主作答,教师订正答案。 【多媒体展示】若比萨斜塔与底面所成的最小锐角度数为78°,请问斜塔与底面所成的最大钝角的度数是多少?想一想! 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求出锐角的度数。 教师总结出补角的概念: 互为补角(互补):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即若∠3+∠4=180°,则∠3是∠4的补角(或∠4是∠3的补角). 【多媒体展示】针对问题: 1.已知∠A的度数为130度,则∠A的补角为_____度. 2.已知某角比其补角小30度,则此角为________度. 学生自主作答,教师订正答案。 2、小试牛刀 【多媒体展示】问题:

对顶角 余角与补角的性质说课

《对顶角,余角与补角的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余角与补角》选自北师大版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 这节课是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直角、平角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剪刀剪东西时角的变化等现象,回归到学 生的生活世界,创设了有利于学习余角、补角、对顶角的问题情境,提 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提出了能引起学生好 奇和思考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从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始,认识余角、 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教材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直观认识了角、平行与垂直,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学习余角与补角,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相 交线的有关知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说理,并用有关结论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从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 知识目标:(1)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 (2)知道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能利用概念和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生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 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因为它们是几何的基础知识,教学时可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结合的方法强调概 念和性质的本质特征,突出重点。 难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因为性质的推到用到了推理的方法,而推理是初中生较难掌握的一种方法。教学时可采取直观认识和 简单说理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难点。 三、说教法 教法分析 数学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学得好,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都得到发展。这节课我想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入手, 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之上,组织学生进行重在讨论交流的 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建构对数学的理解,与学生合作完成概念的引入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