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构建让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构建让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构建让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构建让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目录

摘要 (3)

一、研究的缘起 (4)

(一)关注:新课标对科学课堂教学的要求 (4)

1.教师的“教”——探究、灵活、开放 (5)

2.学生的“学”——参与、体验、交流 (6)

(二)现实:重负担低效益的教学现状 (7)

1.课堂教学任务的单一性 (7)

2.教师备课任务的单一性 (8)

3.课堂的生命活力缺失 (8)

(三)启示:国内外课堂教学的研究启发 (9)

二、基本理念: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科学课堂教学 (11)

(一)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12)

1.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 (12)

2.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实践形态 (13)

3.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是课程理念的本质要求 (14)

4.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现实期望 (15)

(二)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可行性…………………………………………

15

1.创新教学管理——催生生命活力的课堂 (16)

2.推进教学变革----催生生命活力的课堂 (16)

三、行动研究:着力推进具有命活力的科学课堂教学 (17)

(一)研究设计 (17)

1.概念界定 (17)

2.研究目标 (19)

3.研究内容 (19)

4.研究思路 (21)

5. 研究方法 (22)

(二)构建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价值 (23)

1.互动的课堂 (23)

2.智慧的课堂 (25)

3.成长的课堂 (26)

(三)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文化 (28)

1.和谐师生 (28)

2.主动参与 (30)

3.宽松情境 (32)

4.优美环境 (33)

(四)行动策略 (34)

1.学校主体管理策略…………………………………………………………

34

2.名师工作室推动策略………………………………………………………

35

3.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36)

4.教师合作互助策略 (42)

5.课例研究诊断策略 (43)

(五)研究历程简要回顾…………………………………………………………

45

四、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效 (46)

(一)诠释了生命活力课堂的内涵 (46)

(二)完善了教师的校本研修内涵 (48)

(三)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48)

(四)生成了一批可以借鉴的课例 (49)

(五)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50)

五、后继性研究的思考 (52)

参考文献 (52)

附:本课题相关成果

1.论文集(见附件)

2.课例集(见附件)

摘要

当前具有生命活力的教育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教育的逻辑结构就包含人的生命和生命发展两个核心因素,教育因人而有意义,人构成了教育的根本,没有人就谈不上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师的“教”要探究、灵活、开放,学生的“学”要积极参与、体验、交流。但是,现实中,学生重负担低效益的教学现状比比皆是、课堂教学任务的单一性、教师备课任务的单一性、课堂的生命活力缺失。我们从国内外课堂教学的研究得到一定的启发。

实践中,我们树立“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我们对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进行新的价值定位: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实践形态、也是课程理念的本质要求、更是我们社会现实期望。我们通过创新教学管理——催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推进教学变革----催生生命活力的课堂,使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在现代学校制度下成为可能。从而构建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价值:互动的课堂、智慧的课堂、成长的课堂;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文化:和谐师生、主动参与、宽松情境、优美环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采取的行动策略有:学校主体管理策略、名师工作室推动策略、教师素质提升策略、教师合作互助策略、课例研究诊断策略。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实践成效:诠释了生命活力课堂的新内涵,完善了教师的校本研修内涵、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生成了一批可以借鉴的课例、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师生发展;生命活力;科学课堂教学

申报课题类别

A类

A14

(重点)

构建让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

科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自20世纪中期以来,教育回归生命,回归人的发展的观点逐渐清晰。从教育的对象上来看,教育指向的是有生命的人,那么教育不仅是一种社会化活动过程,而是关于人的问题。教育因人而有意义,人构成了教育的根本,没有人就谈不上教育,教育的逻辑结构就包含人的生命和生命发展两个核心因素,当前具有生命活力的教育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一、研究的缘起

(一)关注:新课标对科学课堂教学的要求

2010年《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教师和学生一起以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

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因此,必须关注学生原有认识对科学学习的影响,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建构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1。

1.教师的“教”——探究、灵活、开放

(1)“教”要注重科学探究。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实验进行探究活动,努力开发并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各种层次的、以小型为主的探究性课题。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深刻性、迁移性等品质明显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各种素质都得到明显发展;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对课程标准的每一个条目都加以分析,对科学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更加注意积累平时的教学经验,收集素材,开展教学课件的资源共享工作,团队合作特点明显。

(2)“教”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科学》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很大一部分需要我们教师自己去思考、去发现(也就是“教师即课程”)。科学探究是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进行的活动,如果学生对某次探究活动特别感兴趣,或者探究过程中学生又发现了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则可以延长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和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掌握时间。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实验、分析、讨论。对于那些超出人类感官极限的自然现象,对于学生难以亲身经历或具有某种危险性的科学探究过程,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必要的补充。有时在某个概念或原理的教学中,学生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可以增加相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为了促进相互交流可以增加小组活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教”要关注课内外生活。

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注意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新课程要求重视科学内容和科学过程的结合,在备课时,教师更加注重备学生,特别是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习惯上来进行创设和建立联系,设法让学生的原有经验或思想在课堂中能充分地表露出来;教师应根据教学、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2.学生的“学”——参与、体验、交流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在:

(1)“学”要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

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学生对科学课兴趣增强,在科学课上要充分进行实验操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他们经常有机会提问、讨论、动手实验,教师应努力改变让学生“照方抓药”的实验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的实验研究方法。

学生带着研究性的眼光来看问题、能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理解课内知识,并把所学知识溶入生活,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实验的指导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可设计成实验卡的形式,而不是仅仅列出实验步骤让学生按其操作1。

(2)“学”要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

教师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经历及其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如:老师讲“分类”的有关知识,学生回家马上就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整理书柜、衣柜、书包;学生出门旅游时的收获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也发生了改变,他们开始关心老师课堂上讲的有关地质、地貌,土壤、植物并收集有关资料和老师同学交流等。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态度,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和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

(3)“学”要让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要学会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问;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通过合作与交流,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课堂会发生难以预测的观点,学生间的讨论也会发生争执,甚至会冒出连教师都没有想到的有意义的问题、建议和方法。课堂的气氛出现热烈、愉快且轻松,学生在活动中长智慧并迎接智慧的挑战1。

(二)现实:课堂教学中低效的现状

由于受中考压力和校长老师及家长的不放心,好多学校还不敢进行课堂教学上的本质改变,具体表现在:

1.课堂教学任务的单一性

现在学校老师把完成教学参考书或课标中规定的教学目标,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教学目标设定中最具体的是认识性目标,浅者要求达到讲清知识,深者要求达到发展能力,其它的任务,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正的地位。即使有,各种目标大多未呈整合态。

1林碧英.构建新的教育活动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之二【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9(4)

表1:不喜欢科学的一般原因

项目比例项目比例

课堂枯燥,单调42% 基础差学不会19%

教学速度太快,跟不上21% 不喜欢科学老师18% 调查显示,学生认为课堂枯燥、单调的占有42%,而其他因素相当。

2.教师备课任务的单一性

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尽管也提出研究学生的任务,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级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也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依然是以教材为中心地思考学生。教学过程的设计除了课堂进行的程序外,重点是按教材的逻辑,分解、设计一系列问题或相关练习,教师心目中甚至在教案上就有明确答案设定。好教师的备课是精心设计的。也有一些教师,备课主要是按教学参考书或教研组讨论决定进行。

3.课堂的生命活力缺失

教师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其中最出色、活跃的是少数好学生。于是,我们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绕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我们学校也是一所受老百姓欢迎的名校。根据我们对本集团初二年级200余名学生的有效调查结果来看,58.1%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的效率还是比较高的,69.2%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是比较融洽的。但是,受调查者中,学习兴趣不高、目标不明确、不自信、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方式单一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表2:“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部分调查数据

调查发现,有33.5%的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28.3%的学生认为学习效果不好,注意力不集中达25.1%,25.2%学习兴趣不高,而学习氛围浓厚的班级,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才高,因此,缺乏良好学习氛围的班级,学生势必缺乏成就感、幸福感。教和学的环节哪里出故障了?

表3:“学生学习方式”的部分调查数据

各种学习方式所占比例接近,但讨论式达到45%,喜欢课堂提问的同学不多,占33.1%,同学们能及时进行错题订正占30.0%,可见对“纠错本”使用不够重视,但希望问题及时解决78.4%,希望通过做实验来解决学习问题有90.5%,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活力、思维活跃的课堂。

正是现实课堂中这种忽视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导致本应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使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重要之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项目 % 项目 % 学习目标不明确 33.5 注意力不集中 25.1 学习效果不好 28.3 学习兴趣不高 25.2 项目 % 项目 %

喜欢自主学习方式 30.5 尝试其他学习方法 8.6

喜欢讨论式学习 45.3 及时进行错题订正 30.0

喜欢合作学习 28.2 想提高学习效率 90.2

喜欢课堂提问 33.1 希望问题及时解决 78.4

希望开出实验课 90.5%

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

基于以上上各原因分析,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为了让进入我校课堂的教师和学生都能焕发他们应有的生命活力,我校提出构建让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我校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在他们的课堂中享受最高的生命质量。

(三)启示:国内外课堂教学的研究启发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1,但他反对把教育的意义只看作是为将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主张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改造以书本作为出发点的旧教育。但杜威先生并没有提及教育、教学活动对于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意义。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这本著作中,专门谈到了课堂上的生活。他突出了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不要忘记学生本身的生活”。“应当从精神生活(人的思想、感情、愿望)的意义上来理解生活2。精神生活可能是积极的、丰富的、多方面的,也可能是贫乏的、萎蘼不振的、单调的。”这里涉及到了个体的生活,但依然把视线停留在学生身上。

薄伽丘说:“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这条最基本的法律被世俗的谬见所掩盖了。”3

起源于德国的泛爱运动的基本精神就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其核心思想包括:①以增进人的现世幸福为教育之目的;②重视体育,认为体育是精神发展的基础;③反对使用压制的教育方法;④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⑤主张采用自然主义的教育方法。4

1吕达,刘立德,邹海燕.杜威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

2【苏】JI.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9

3《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17页。

4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过“生活教育”,主张“关于生活”“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的教育,但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要求的,没有涉及到教师,教师也是课堂的主导者,课堂教学也是老师的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存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她认为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她期望的课堂教学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1。

叶澜教授在她发表的文章《让生命焕发生命活力》中说到,我们必须看到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师个体生命质量的意义。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因此十分重要的是使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2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而激起自觉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这就是我们在认同课堂教学的社会价值、促使学生发展价值的同时,再指出它对教师同样具有生命价值,形成和提出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个体生命意义这一观点的重要原因。3

作为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学校,迫于中考的现实背景,要提高教育的生命质量,其中较大一个阵地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但是老师实现自身价值的焕发生命活力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提升生命质量焕发生命质量的主阵地。因为老师和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的,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和教师焕发生命活力的主场所,这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实践轻负高质的主渠道。真正的轻负高质并不是少几堂数学课和语文课或增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2余慧娟,为了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记叶澜与她的“新基础教育”【J】.人民教育,2009.7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加几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让所有的课堂与活动都能从人的本质上提升老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从而师生在自己的课堂上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为此我校提出“构建让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意在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改进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观,试图从本质上践行轻负高质,让老师和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基本理念: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一)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1.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

学校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有一首改编了的歌:“太阳当空照,骸骸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心情特别好,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飞厂。”

这是多么发人深省的问题。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机构,可处于求知欲极强时期的孩子们,不但不喜欢学校,甚至要炸毁学校,说明现存的基础教育是如何走到自己的反面了,这种教育的异化是人文意义的丧失,基础教育已经失去生命活力。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奠基部分,基础教育面对的是处于生命中学习最集中的儿童和少年。对于每个人来说,各方面都处在形成状态,又充满多方面需要和发展可能,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的时期。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价值,永远超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

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1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叶澜教授提出:要求按学生主动学习、潜力开发和多方面发展需求满足为目标,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口号。具体措施:(1)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条件。

(2)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即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学习方法的结构。(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要求教师学会“倾听”。(4)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5)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强调要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为主。6)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2

从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出发,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为宗旨,运用综合渗透、主动参与的方法,这正是创建新时代学校实践模式的希望之路。

2. 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实践形态

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含义: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3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全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

素质教育积极倡导者、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先生对素质教育的见解:“应试教育被教育者以听为主,而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

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林碧英.基础·新基础·创新教育———论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之三【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0.1

3教办〔1997〕29号.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1997-10-29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不能忽视课堂教学应有的生命活力,失去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显然无法承担素质教育的重担。

焕发出生命活力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说,就要求教师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广泛的审美情趣、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调整教学,使整个教学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愉快、舒适的氛围之中。

焕发出生命活力课堂教学,要在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基础上,启迪智慧、激励创造,从而使师生在愉快心境中完成教学任务,也是让课堂散发愉悦的、科学的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焕发出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有乐教的情趣,教学要有独创性,须知教学并非机械化、千篇一律地演习教材,而应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以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

焕发出生命活力课堂教学,师生在教学中应是民主平等的,其主要表现为师生心理的积极互感和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双方是一种宽容、理解的态度,努力缩短心理距离,特别是教师要从多方面去关心学生,进行角色置换,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去体验、理解学生的各种感受。

3.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是课程理念的本质要求

新课程的改革已经十几年了,学生和老师在学习、教学等各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令人可喜的。

科学教育的宗旨是提高所有人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查阅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寻找已有知识;利用各种工具搜集、分析并解释数据;作出答案、解释或预言、交流结果。科学课程的新理念影响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课程标准纠正了过去偏重智育性和认知性目标的偏差,强调非认知性的目标,并把学生的活动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课程,注重知识的应用,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1。

伴随着国门的敞开,国际

科学教育新理念和科学课程改革成为科学教育界的热门话

科学教育目标的变化

未来的科学家

19世纪中叶

20世纪中叶

20世纪80年代科学为大众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题,科学教育目标的演进、对科学价值认识的变化及新颖独特的科学课程,对国内科学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1。从右图可以发现,科学教育人文化——生命个体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新课程课堂教学呈现形式多样化,设置了实验、讨论、思考、制作、探究、问题、阅读等活动;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内容更加丰富,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选择生活、生产中学生关心的一些问题,形成阶梯状问题系列,通过这种事例和实验来学习,能帮助学生较快理解教学内容,符合中学生特殊生命阶段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4.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现实期望

具有生命活力的

课堂教学促进动态

发展,从人生的高

度指导教学行为,

构建发展的动态生

成的课堂。通过调

查发现,学生对科

学课堂教学是非常

喜欢的。

访谈记录

被调查的学生普遍认为:“在科学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成为课

堂的主人,动手实验、亲力亲为的事情多,面向现实,真实而富有动感

的活力课堂,教师对我们很亲切、很关心,也很随意!课堂成为教师与

学生动态发展、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充满和谐的课堂,使我们在课堂

上不但有认知的收获,而且有人生的感悟。”

1《上海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https://www.sodocs.net/doc/808443354.html,/main/2009/0613/225096.html

因此,新理念下的科学课堂教学,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生命发展同在,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人生课堂”。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师生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可行性

1.创新教学管理----催生生命活力的课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提升学校的现代管理水平,运作和谐高效的教育机制,以最低成本促成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发展,这些都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正在研究的课题。如何使十三中办学与杭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教育现代化的步伐相适应,真正发挥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积极作用,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集团面前的课题,打造现代学校,正是应对挑战的最好选择。

我们学校的“以人为本理念”就是在杭州xx中教育集团的发展中树立“学生第一,教师第一”的理念,强调“学生想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学生在想象、参与、管理等行动中得以发展,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促进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的发展;我们特别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强调“教师第一”,就是要引导教师关注教学,尊重科学;就是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发展,给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舞台。

教学管理的更新首先是教学思想的管理,切实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具有生命活力课堂”去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使教师从权威向同伴的转变,管理方式从控制向交流的方式转变。一是体现主体性:二是体现多样性;三是体现发展性。“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要求教学管理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把教学管理的出发点放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

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推进教学变革----催生生命活力的课堂

新基拙教育从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提出了“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及“综合渗透性”四个概括学校教育活动性质的新观念,回答如何去构建学校教育实践问题1。

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课堂教学的微观环境的组织管理与设计,将个性化教学、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生命活力课堂的导向促使产生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我们强调要把

学生的“学”作为

教师“教”的基础,

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

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

心灵世界,在课堂上

密切注视学生的脸部

表情,观察学生把老师

讲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

能理解、能运用的东西所表现出来的神情。真正能够为学生搭建更多这样的展示平台,学生真正需要、学生真正喜爱、真正符合学生健康成长——这样学生才会有真正的收获,真正得到心灵上的体验感悟,真正能够激发学生的一种积极向上、展示自我、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发展)。通过一系列课例研究,“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成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这个课题研究学校发展方向应该有更多学生来关注、参与关于学校发展方向的工作,或者说,学校发展应该回归本源——学生的发展。 1 林碧英.构建新的教育活动观 让课堂蟒发生命活力——论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之二【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9.4

在合作与探究中学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三、行动研究:着力推进具有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一)研究设计

1.概念界定

(1)生命

现代生物学的定义大致上是这样的: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的复合现象。本文是指生物体所具有的存在和活动的能力,是生物体所显现的种种现象的总的抽象观念。

(2)活力

《百度百科》上基本解释为“旺盛的生命力”,“行动上、思想上或表达上的生动性”,“朝气蓬勃,刚劲有力”,“激动的情绪,生气”等。本课题把活力定义为:行动上、思想上或表达上的生动性。

(3)课堂教学

也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4)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本课题采纳叶澜教授的关于生命课堂教学的说法,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

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在本课题研究中包含以下的涵义:

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

最后,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1。

2.研究目标

(1)切实转变教师课堂教学理念

让教师们意识到课堂质量的高低衡量着自己和学生的生命质量高低。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而激起自觉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

(2)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创新并实践“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与方法,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生命质量,践行轻负高质。

提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使学校成为务实型和研究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实现我校轻负高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1

培养并涌现出一批敢于创新的进行教学改革的骨干教师。

(4)完善了教师的校本研修内涵

构想的是一种以学校教学活动为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机制。

3.研究内容

(1)影响生命活力课堂教学的因素

关于课堂教学应该增加和减少的因素的研究,对于提高师生课堂生命质量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

如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应该尽量增加的因素是:

①体验性、引导性、操作性的学习;

②课堂上活跃的学习气氛;

③强调学生更高级的思维,学习某领域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

④选择为数不多的几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掌握研究该领域的方法;

⑤培养学生对待工作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完成设定目标、记录、管理和评估的任务;

⑥组织合作性活动,将教室建设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社团;

⑦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通过个性化的活动不把学生分别孤立起来;

⑧教师要扮演多样性、合作性角色;

⑨依靠教师对学生发展所进行的高效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应尽量减少的因素:

①面向全班不顾学生学情进行的教学指导;

②学生被动活动;

③要求学生将课间时间用来完成练习册、或者仍然坐着,做其它功课;

④对覆盖每个领域中的大量材料作蜻蜓点水的介绍等等。

(2)“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目标研究

“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初探 古希腊的一位学者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 提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进而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记忆中的矛盾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提问的态度要自然亲切。 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答问的态度之中,包含了教师的情感因素,它对小学生答问的心理状况有直接关系。教师的微笑和期待,能使学生镇定自若、信心倍增、发挥良好;反之教师的不耐烦、过分严肃、苛求与心不在焉,只会使学生忐忑不安、答非所问、心情沮丧。因此要提高提问有效性,必须创设气氛活跃、情感融洽、交流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尤其要把握好态度。具体说来要注意四点:一是注意倾听、尊重学生;二是注意期待、信任学生;三是注意鼓励、赏识学生;四是注意宽容、理解学生。 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态度要亲切温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

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回答),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学生语言吞吞吐吐表达不清时,不能怕耽误教学时间而责令学生坐下,可以让学生把回答的内容写在纸上后再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老师要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必要时教师适当引导或暗示,从而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做到问中有导。如果学生回答有错,可以让其余的学生进行评价,自己纠正错误或请别的同学进行纠正,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再发表自己对所提问题的看法。 二、提问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学贵有疑。学生学习数学和发展能力,要经历“简单模仿、变式练习、自发领悟、自觉分析”的阶段。要让学生学会思考,逐步向“自觉分析”的层面迈进,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置疑”,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有指向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有效性的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还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如:有一位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必须从问题中明确反映出来;提问用语必须明确、具体,表达清楚,不可含糊其词,使学生不知所措,不提一些

浅谈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浅谈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浅谈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浅谈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热情的行程。真实的高效课堂需要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善于设计有效问题,创造质疑机会,捕捉错误资源,从而促进有效生成和学生发展,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给学生注入精神成长的力量。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脸茫然,无从入手。有时教师虽全力引导,学生却启而不发。其根源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以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开放、有趣、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在主动而积极的探索中,学生就很容易生成富有智慧性的新的东西。 例如:《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活动。 师:(教师投影出示一张跳远成绩记录单)同学们,通过这张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A、B分别跳了几米。 生2:我知道C跳了3米多。 生3:我知道第一名是B。

师:这里C到底跳了几米几还不知道,你怎么可以判断出B是第一名呢?(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生:因为A、C跳了3米多,而B跳了4米多。 师:这样看来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我们首先看什么?比什么? 生:首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 师:那谁是第二名呢? (师生接着先围绕假设C是第二名,C跳了几米?展开讨论,当C跳3.99米时,引出比较3.99米和3.84米的大小) 上述教学中,教师独具匠心地提供一张不完整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围绕学生熟悉的比赛排名这一现实情境展开教学,在学生面前适当展现源于已知而又发展于已知的新的东西,使学生始终置身于跃跃欲试的学习境地,展开有效的数学思考。问题的解决过程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师生在这样的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时获得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也是难免的,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些情况,学生的知识建构就会产生困难,甚至错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临危不乱,冷静思考,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意外当成一种有用的教学资源,去引领学生探究,促进有效生成,使课堂教学演绎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08443354.html,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作者:符迪飞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年第04期 【摘要】我们现在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是生本的课堂,是生活的课堂!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实际生活中学语文,不仅是理念,更应该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懈的追求!让知识活起来,让它洋溢生命的气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也作了如下阐述:“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有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诊视学生体验过程和独特感受;要尊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基于这些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生活的经验创设情境,体会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的经验创设情境,体会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以问题的形成作为学生思维的出发点、落脚点,鼓励大胆创新;以情感激励为导向,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29-02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生长气息;把创造力还给教师,让教师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这是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我们现在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是生本的课堂,是生活的课堂!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实际生活中学语文,不仅是理念,更应该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懈的追求!让知识活起来,让它洋溢生命的气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也作了如下阐述:“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有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珍视学生体验过程和独特感受;要尊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基于这些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一、生活的经验创设情境,体会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语文离不开生活,语文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就要充分地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重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富有情趣的、学生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语文,感受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不再追求生硬枯燥的训练和死记硬背,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自悟。课堂充满儿童情趣,具有语文特点,学生乐于参与,促进了学生发展。 如,在教《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创设了情境化的课堂,整堂课就是一个童话:今天是小兔聪聪的生日,它邀请小动物们去参加它的生日聚会。老师扮演聪聪,孩子们都带上头饰,扮演那些来参加聚会的小动物。这样一来,孩子们就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课的开始,孩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今日之走向,已越来越逼近学校内部的教学、教育活动。全国范围内多层面展开的有关素质教育的研讨,不少中小学进行着的探索性实践,是这一走向的具体、生动展现。出现这一走向,不仅是因为近十年来我国已经在宏观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法制建设、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地位的提高及学历达标比例的上升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从而为学校内部教育活动改革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与更多的可能;也不仅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技术水平提高,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独生子女人口政策的坚持推行,社会、家庭对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根本的是因为21 世纪新人的培养,不对学校天天进行着的、千百万教师的教育实践作改革,是不可能最终实现的。所以,深入进行学校内部教育活动的改革,是已经开展至今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之必然,它关系到中国基础教育在跨世组的改革中,能否最终实现一代新人的造就,也关系到新的教育理想能否转化为实践,显示其现实价值的重要问题。因此,它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重视。本文把对学校内部教育活动改革的探讨集中在课堂教学领域。因为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冲破了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成了当代学校中的“老房子” ——一道最顽强地展现传统教育思想的风景线。更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同志还十分强调这种传统保存的必要性,误认为选修、活动两类课程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而必修课的传统教学是为保证升学率服务的。在他们的眼中,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现“素质教育” 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 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给学生活动,不要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显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数学改革,不可能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教师和学生在校生活的大量时间还是以传统的方式度过,甚至更被强化。因为“领地”的缩小要通过“强度”的增加来弥补。这样,就整体而言,教学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校内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课堂教学的改革还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第一,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五十年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在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并通过新老教师的传习,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 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的课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 近日,我读了叶澜老师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感慨颇多。 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她)的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而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所有老师追求的理想课堂。但现实生活中似乎却是很难做到的事,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下,面对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关注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他们很少去关心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程度。因为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只要升学率提高上去了,教师的地位和工资就会提高,正因为如此才会导致现在的课堂悦来越缺乏活力,对大多数差生来说上课就如同坐监一样痛苦。他们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感受不到知识的奥妙,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然而我们是不是就要放弃这种理想课堂的追求呢,当然不是。我觉得要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作为教师首先要抛开一些功利,自己给自己减轻一些压力;而作为学生也要积极的融入课堂,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如此才能谈得上把生命融入课堂。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叶澜老师在文章中的观点是:“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不要以为生活就是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孰不知生活还有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还有生存的意思。 叶老师还分析了传统课堂的三大特征: 1.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 2.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老师备课的中心任务(研究学生被普遍忽视)。 3.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在文中叶老师并不否认传统课堂合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深刻地分析了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即课堂教学过程是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不应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剥离出来。它忽视了作为每个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双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使传统课堂教学视

让课堂焕发生命与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潞城市实验小学课堂教学小结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听课是对教学的临床诊断。今天的课堂是实验小学向教育局、向全市同行的一个汇报。本次活动,学校的所有班级、所有科目全部开放;授课的教师,从年龄上来说最年轻的25岁,最大的有52岁;从资历上来说有进入实小仅几个月的新教师,也有调整学科的改版新手。从2002年我市被确定为省级课改实验区以来的四年多的时间中,我们投身课改体会最深的是教师是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课堂是检验课改成果的舞台。 一、面对现状找突破 我校共有24个教学班,班容量最小的班56人,最大的班达到了80人,大班额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摸索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课改之路。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是我们进行大班额教学的必要前提。新课程倡导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安全感,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惟一办法就是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要科学、适当、可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要的是能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能给学生留下点东西。于是我们深入课堂找出路。李蓉教师在执教《数星星的孩子》这一课的时,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等有整合成生动活泼的板快,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发展,真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张心平老师在课堂中,把提问权、选择权、参与权还给学生,减少预设、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感到这节课的话题跟自己有关、从而使人人真情投入,人人有所发展。同时,我们派出教师远赴北京、太原学习,归来后,对教师进行培训;接着,让出去学习的教师作了两节课,作为研讨课,再一次审视我们的课堂。数学课我们提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方法,使所有的数学教师真正明白了数学课题中经常强调的一句话:告诉我,会忘记;让我看,会记住;让我做,会理解。而语文课,要求教师把提问权、选择权、参与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感到这节课的话题跟自己有关、从而使人人真情投入,人人有所发展。常识课依托实验器材,从现象中总结规律形成实验。活动课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将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接轨。只有开全开足课程,才能有丰富的收获,学生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 感谢杜春贞老师,把叶澜教授带到我们面前。叶澜教授在《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中提到了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已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 我从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实践和对别人成功经验的借鉴总结了以下几点对我们各科教学都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方面: 曾听一位名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会微笑的老师,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我想,这句话不无道理。想上一堂好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让他们敢于走进教师的心灵。这样,你便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你的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课堂上,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你的课堂便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活力。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课堂缺少激情,主

要是由于教师语言的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激情进入课堂,必将使你的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没有教态的帮助,一个人说话会变得很拘谨,但是过多或不合适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人望而生厌。自然、自信的身体语言会使我们的沟通更加自如。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肢体语言在传递什么信息。像面部表情、眼神以及举手投足都会在讲话,而且已经超越了讲话本身。孩子会对你的眼神,动作有相应的反应,就说明你与学生沟通的渠道畅通了。有了这样愉悦的教学环境,还愁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吗?还愁我们的课堂没有活力吗? 新课程带给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生活。每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教师都应该主动走进新课程,全面实施新课程,让课堂教学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成为孩子们主动、活泼发展的广阔天地。那么,你的课堂将会充满活力,你的人生也将会熠熠生辉。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被我国教育界奉为金科玉律的传统教育,无论早在1200 多年前韩愈的《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还是半个多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论》以“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被动、接受、单一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遭遇严峻挑战,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得到了空前关注,因此,转变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建立全新的“学习方式”概念,这是“以学生为本”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前提。本文就学习方式的概念、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几种学习方式的变革、陈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与策略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 “学习方式”是美国学者塞伦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也有学者将其译为学习风格、学习类型、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教授还结合课改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习方式作如下界定:学习方式泛指学习者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中所采取的具有不同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的一切学习方法和形式。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其一,学习方式既包括学习方法,也包括学习形式。其二,学习方式具有情境依赖性。其三,评判学习方式的主要依据是学习者的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 二、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呢?我想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变革的原因——生产工具的变化如电脑、网络。知识从量上看,裂变得“一日千里” ,今天的知识即使刚印到书本上就可能被淘汰,更何况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未来,如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与八大行星变化??知识从质上看,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死的知识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交给电脑去完成了。我们来看个例子:很多年前,爱因斯坦就对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十分反感,在一次会议上许多人认为他很聪明,就考了他很多问题: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国的铁路有多长?爱因斯坦却回答说:“这些我都不知道”。看到人们惊愕的样子,他微笑着说:这些我只要翻书查一查,不都全知道了吗?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指出这种中国教育方法(东方的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是一步一步地教,一步一步地学,传统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子,可以深入地学到很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很多帮助。但这种教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只适宜考试,不宜做研究工作,因为研究工作所要走的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如果一位学生在完成教育时变成一个只会接收信息的内存,这位学生已经受骗了。优质教育会教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并能洞察别人所宣称的事情是否正确。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前段时间阅读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很有触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定格于课堂,决胜于课堂,课堂是一片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绿洲。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而高深的艺术,罗素曾把它喻为:“这是一种很难的教授艺术”。我平时总出于对整个课堂设计方案总体的考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方案的逻辑发展生成方面,而忽视了方案对于学生的层次性生态生成的因素。比如,当我向学生抛出一个以期能引起学生共鸣与感知变化的问题时,总希望有学生能够以比较“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我期望的结果。学生的回答是我们所期望的,也许那位很“成功”地回答了我问题的学生不仅仅达到了我所要求的思维目标与教学要求,而且因为他的回答让我的教学能够有了“生命力”,能够继续生成一些我可以发掘的因素,但是我的教育对象仅仅是这个学生吗?我的问题与答案是否仅仅因为这个学生的答案就像完成任务呢?也许,我的课堂太追求了这种“逻辑性”的要求,课堂发展“曲线”有太多的逻辑抽象美感,而这一个个“美感”情节的发展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学生的思维以基础的,而往往牺牲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代价。所以,就有了叶澜教授对课堂的精彩而形象的比喻:“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下只是‘观众’与‘听众’。”那个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否能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能引起学生思维的活动?平时我就有这样的经验,这个班级的学生很“活”,这个“活”字就是用来学生学生的思维状态的,而有时不管我们怎么引导,怎么启发,一些学生总是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就像“对牛弹琴”似的。那个以期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能否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达到使每一位学生有很高的思维活动?可想而知,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的。说明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引起的思维活动效果是不同的。于是我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对课堂情境的设置上,这种情境的设置即使再怎么科学,再怎么合理,如果仅仅是纯粹的“理性要求”,这种理性要求也是“静态”的、没有生命力,对激起学生思维活力的程度也非常有限。对情境的设置不仅仅要有理性的确实目标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上的共鸣与超预知的活力存在。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如果我们对于课堂中发生的一切事都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份,每个人都会在努力而积极地寻求自己的生命过程的质量的提升,这种提升也是生命过程努力与奋斗的过程。当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中时时体验着这份生命活力带给自己的喜怒哀乐时,教师已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课堂结合起来的。“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课堂过程不仅仅是老师的生命过程的体验,当然也是学生生命过程的体验。我们面对学生的整体时,不能有意地过分要求某一方面而故意避免某一方面,这就是对学生享受教育权的“侵犯”。我们不可能以平均力量去逐一要求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内容,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的任何活动、思维、体验等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是作为一个有机的个体出现的,是有活力的生命体。“第三,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教师的教书育人与教师成就自己两者是统一为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教师在成就自己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成就以学生为对象的,是因为学生成才了,发展了,才谈得上教师在成就着自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转帖)(2009-09-03 18:47:31)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 叶澜,女,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兼职,并兼任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师范教育改革。自1984年以来,先后出版由个人独立撰写或他人合作编写的著作,译著及研究报告共10本,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近44篇。近七年来进行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课题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先后获得过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曾先梓优秀教学奖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奖项。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叶澜教授的这篇论文,我曾仔细地研读了多遍,获益匪浅。这是一篇对当前课堂教学研究最到位、最系统、最有创建的文章,更是一篇对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实验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之作。对于指导我们认识课堂、研究课堂、改革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特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 叶澜,女,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兼职,并兼任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师范教育改革。自1984年以来,先后出版由个人独立撰写或他人合作编写的著作,译著及研究报告共10本,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近44篇。近七年来进行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课题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先后获得过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曾先梓优秀教学奖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奖项。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叶澜教授的这篇论文,我曾仔细地研读了多遍,获益匪浅。这是一篇对当前课堂教学研究最到位、最系统、最有创建的文章,更是一篇对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实验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之作。对于指导我们认识课堂、研究课堂、改革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特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冲破了必修课—统天下的局面,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顽强地展现着传统教育思想。有些同志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让学生活动,不追求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学校内部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50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形式理论方面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尽管古有“教学相长”之说,但我国长期的封建伦理过于强调师之权威和学生在课堂上对师长的绝对尊从,使得“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单向授课的“独角戏”,而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成分很少,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以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教师根据教材、考纲设计出一堂内容充实的课,一节课讲了40分钟,学生则“马不停蹄”地记了40分钟的笔记;每次考试结束,教师总要按大纲要求制定一份标准答案,然后按标准来裁定学生成绩的高低;虽然大多数教师会在授课结束时,追问学生一句“大家还有问题吗?”但鲜有学生站起来问个“?”……这样的教育把我们的学生培养得“勤奋”但不会思考、“谦逊”但缺乏创新。于是,我们的学生成了“工厂生产线上出产的标准零件”。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自觉地投入课堂、与教师进行互动呢? 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师生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苏联的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互动氛围的前提。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指导者和铺路人,教师的最大智慧和最佳艺术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和表达。 中学生的认识往往带有各种情感色彩,常常表现出的不是用理智来支配情感,而是用情感支配理智,有时甚至用自己的好恶来决定一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一位学生喜爱某位老师,他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也会特别喜欢,就会努力学习这门学科,学习成绩也会相应地提高;反之,该学生不喜欢某老师,那么对他所教的课一般也不感兴趣,上课时,往往不能认真听课,成绩也会出现退步。可见情感对学生的认知行为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学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在这个社会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光彩。 心理学研究表明,压抑、紧张、沉闷的课堂教学环境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往往会产生害怕、烦闷、厌恶、紧张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相反,积极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会使学生产生满意、愉快、互助的态度和体验,从而充分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具体做法有: 1、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 2、教师要放开眼界,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在课堂评价时,不要只评价学生对问题解答正确与否,更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勇敢的表达,并对此给以鼓励性的评价。 3、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感到课堂是自由的。 4、教师要延迟判断,给学生提供机会,即使学生回答得不正确,也不批评、不讥讽,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安全的。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仅要把学生的学习由“学会”转为“会学”,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精致的备课是实现活力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树立大备课观。既要备学生、备课程、备情境、备设计,也要备自己。要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状态,思考和解决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是否有足够的时空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等诸多问题。备课时要研究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从实际效果看,备课时的“预设”越充分、越科学,课堂上的“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越精彩。 备课还应注重挖掘教师自身的天赋。一节好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展示教师自身教学个性美的课。用这种美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能引导学生自觉去学习。备课中最难点应该是把握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教学品位。教学品位就是寻找教育教学的真谛,备课要找好教育教学的整体感觉,能把教育教学的真谛体会出来,从而给自己带来充沛的教育情感和教学激情。 最高级的备课形式是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头脑中没有教育科学研究思想的教师备出的课很难有什么重大价值。为了实现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教师要研究多维度备课,比如可创建教师文件夹行动。教师文件夹的内容包括:我的教育观、课时教学计划安排、全景式评价材料、课堂教学设计、练习与训练材料、个性化指导方案等等。创建教师文件夹行动既有利于不断完善与改进有效教学,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也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精美的导入能让课堂教学之花吐香绽放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切入点,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成功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转移到课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导入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音乐、漫画、故事、小品、诗歌、谜语等导入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导入,能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因此,在导入新课时,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迅速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 为使课堂导入激情有趣,导入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性和真实性,导入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必须有内在联系,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导入的问题设计应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内或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能太难太抽象。教师要精心设计,大胆创新。 三、精彩的课堂活动是实现活力教学的核心 有效课堂教学从本质上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以学论教和关注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课堂活动必须精彩有效,以较少的投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情意,促成学生积极体验、主动思考、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努力创设各种适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比如时政搜索、设疑导思、课堂辨论、小品表演、小组讨论、视频播放、小组竞赛、角色感悟等等。这些丰富多彩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堂学习活动,是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丰富、人格的完善得以实现的关键和核心。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着眼全面发展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 活力”——着眼全面发展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

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前行 ——今日如何做教师他们抓住了学科的本质,他们眼里有学生。我们要看特级教师的思维方式,他们是怎样设计的。他们对学生的爱,对职业的热爱,值得我们学习,这也是我们的隐性目标。在这么多琐碎的工作中,能不能不让他们琐碎?有种方式:来一种事我们应付一件。“忙,忙,忙,忙出个啥明堂?” 不能应付,肯定要把这些事整合起来。我们不能改变环境,可以改变自己。从理想到现实取决于自己,自己的价值取向。做自己喜欢的事,反倒不容易实现。将不喜欢转换成喜欢,将散的整合进来。 有两位老师都是晚上10点,11点备课,我们不会这样做,挺辛苦。 建议:1、过“有设计,有目的”的生活。 工作方式:工作疲于应付,最后什么也没有落下。 2、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整体把握教材,好老师眼中有学生,“为了学生的学”,这个理念转变的过程容易吗?“关注孩子已有生活经验”就是教学理念。 我们的核心就是去思考数学中的朴素问题。 几个教学中的故事: 1、“老师,坑坑洼洼的怎么‘补’啊?”当教师说:“这不是真的地”,该学生不再“找茬”。这种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我们中国孩子特别听话,尊重老师,使学生不敢大胆思考,提问。 做今日教师需要什么? 把握学科的本质; 调研学生,了解学生; 数学的本质是什么? 数学基本概念本质的理解;2、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3数学思维方式的养成;4、数学美的欣赏;5、数学精神的追求。 概念本质不等于定义;给方法态度的培养不是容易的事。 把握数学的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贺斯) 让学生学习数学的核心是什么?需要反思,需要研究,追求卓越。 教师反思:长时间围绕一个问题搜集“证据”,并依此分析,理性思考的过程。 澄清与提升 ——教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案例 独立思考5分钟: 1、听说过“一个老师写三十年的教案不如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吗? 2、日常教学中也写过教学反思吗? 3、见到“反思”,头脑中想到哪些词汇?句子?请写下来。 反思:即追问,是什么,为什么,到底该怎么做? 有问题意识:能诊断出问题,提出问题,有价值的问题,个人不易提出,所以有集体反思。反思有水平,反思中要有追问。 什么是反思?(基于经验,反省思维)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所谓生命活力,即生物体显现出来的旺盛的生命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生命活力,必定要给他们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的精神、思想在课堂上完全自由、无所顾忌,大胆发表其独特的见解,敢于质疑、勇于辩论,让其在课堂上绽放出特有的个性魅力,促使他们在课堂上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一、鼓起学生足够的自信心,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一种锻炼。 教育,是人的教育。人都有趋美的冲动,都有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理想。因此,不管孩子在进入课堂之前有多么大的个性差异,我都力争让学生每天都有新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发展,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实现其快速发展的捷径。我时常这样教育学生:“我们都有世上最宝贵的财富--智慧。只要我们每天都积极地动用好它,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就会做时间的主人,就会跑在别人的前头,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人。”我总是说:“学习是一种锻炼,锻炼我们的大脑,使我们变得更聪明;锻炼我们的品性,使我们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因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所以,我从不以分数的高低来论好坏,总是以进步的大小来肯定学生的成绩。在课堂上,我经常使用一些激励的、夸奖的、赞叹的话语,让学生经常为自己的进步、新发现、新体验而高兴、自豪,促使他们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渴求更进一步的锻炼。对那些勇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我总是大加赞赏,因为那是学生个体头脑中独有的、不可替代的,那是他们思维的火花在闪烁。哪怕是荒谬不堪的,我也肯定其是动脑筋的,是好样的。对于那些智力发展落后的,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我也鼓励其说说他的一知半解,只要有一点值得肯定,我就毫不吝啬夸奖之词;细心挖掘其闪光点或丁点进步给予激励,以扬起他们自信的风帆,勇于在学习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二、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 在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中,每个学生都是自由的人,他们的观点都受到尊重和理解。老师和同学们都不会因为其观点的幼稚而笑话他,也不会因为见解错误而批评、指责他。只要是他独立思考的结果,只要有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老师都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在讨论、辩解中知道自身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帮助学 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并在老师的引导、自身的努力下实现理想中的自我,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画面,这些都是前人劳动创造出的美的结晶。老师用自身的激情,高尚的情操和对美的追求以及鉴赏、品析美的能力带动学生进入文章中的境界,体会画面中的韵味,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自由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