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雷铭 深刻认识大国关系演变态势教案

雷铭 深刻认识大国关系演变态势教案

安顺学院课程授课教案、讲稿

二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程所属教研室:

课程:《形势与政策·深刻认识大国关系演变态势》授课教师:雷铭

一、授课题目:2015年形势与政策深刻认识大国关系演变态势

二、授课进度:第周总第节

三、授课班级:级

四、总体要求和教学目标:

(一)、总体要求:关注各主要力量的战略调整和互动态势,把握国际格局的演变趋势。一要关注美国继续推进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与日本达成新版防卫合作指针,大力推动TPP谈判;在中东重点打击“伊斯兰国”,推动伊朗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同古巴举行多轮复交谈判,两国领导人实现会晤。二要解读俄与美欧的博弈。俄罗斯同美欧围绕乌克兰危机的冲突仍未完全平息。美欧继续对俄施加制裁,俄实施“反危机”计划,加紧推进欧亚经济联盟等地区一体化。三要全面介绍我国同主要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的趋势。大国是国际秩序博弈的主体,大国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国际及地区秩序。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使学生了大国关系演变的基本知识并具分析相关问题的理论基础;美国继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提出的背景;俄罗斯与美国、欧洲的博弈。我国与其他大国的互动。

2、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大国关系演变的基本内容,及其具体进程和挑战;

3、通过讲解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关注祖国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战略意识和全局眼光;了解国际形势,分析具体问题;掌握处理国际问题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美国继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目标、措施。

2、俄罗斯同美欧围绕乌克兰危机的冲突。

3、我国同主要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的趋势。

【难点】

1、美国继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

2、我国同主要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的趋势。

六、教学设计分析:

1、教学活动的导入

根据各节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导入手段,主要包括:复习前面章节内容,逻辑演绎本次课堂教学内容;提供材料,引出问题;展示案例,引发讨论。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2、理论讲授

讲授法、举例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放映记录片等方法,注意课堂互动和讲课的感染力。

3、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4、多媒体影音教学。

七、教学过程与内容:

深刻认识大国关系演变态势

课时安排:4课时

导入:以奥巴马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导入,引出大国关系的演变。

教学环节设计及意图:

目录深刻认识大国关系演变态势

一、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再平衡”战略

二、俄罗斯的大国构想,与美欧的合作与分歧

三、中国与主要大国良性互动的趋势

教学过程:

一、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再平衡”战略

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概念

2011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非正式首脑会议上正式提出

了亚太“再平衡”战略。

在2012年6月3日闭幕的年度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防长帕内塔再次提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指出美国将在2020年前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战舰,届时将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战略要点从欧洲、中东和阿富汗转移,二是在目前亚洲各国间存在领土争端背景下,美国实现对其东南亚盟友的防务承诺。美国在澳大利亚部署25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就是出于这一目的。

本质上讲,再平衡不是什么新概念,它依然是在利用中国周边个别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来加固美国的战略地位。“亚太再平衡战略”被视为是对美国重返亚太的进一步充实。

亚太再平衡战略提出背景

亚太再平衡战略设计之初有几个原因:一是基于过去60年美国在亚洲影响力的判断;二是对21世纪美国的繁荣与安全将与亚洲紧密联系的认识。

2009年奥巴马政府执政之初,对美国全球外交政策进行盘点,要考虑美国之前在哪里过度投资,在哪里缺少投资,怎样能让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当时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在中东投入了过多的军事资源,而在包括亚太在内的地区投入的精力则过少。起初,有些人将这一战略命名为“重返亚太”,“重返”是一个太强烈的词,并且容易让人误解美国将完全撤出在中东的投入转向亚太。相较于“重返”,“再平衡”更能体现该政策对资源配置重新调整的意图。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动力源自其危机感和进取心。奥巴马执政之初,恰值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经济衰退,加之长期深陷对外战争泥潭,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国力式微、自信心受挫。为适应内政需要,美国的对外战略需要有缩有进,保障重点。

从地区层面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重心东移,亚太地区成为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亚太地区多样化的合作机制和形式削弱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的集体性崛起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构成挑战。从全球层面看,金融危机引发了关于美国实力及其全球领导地位的质疑和争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主要目标是维护其在该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主导地位,防止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大国强势崛起对其地位构成颠覆性挑战。

奥巴马曾承诺,在其任期内,美国绝不当老二。永远维持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符合美国的利益和愿望,但自身状况欠佳与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崛起,使美国切实感受到挑战和危机。通过实施再平衡战略,美国做出些姿态甚至采取些必要行动,增强自身在亚洲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即使客观上达不成遏制中国崛起的目标,但期许能起到某种制衡作用,并对盟友和国内民众有所交代。此外,亚洲是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为了振兴经济,较长时间地维持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美国需要依托亚太地区,加强并深化与亚洲各国的合作和经贸往来。

美国主动从欧洲抽身,将注意力集中到亚太地区,这一思潮并不是从奥巴马政府才开始的。一些观察者早就表示,太平洋地区的地位对美国将越来越重要,美国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到太

平洋事务上。奥巴马上任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朗。但是截至2014年,这一战略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美国从来没有说清楚。

美国重视亚太有两大考虑:一是亚太地区经济持续繁荣。美国在该地区的出口和投资不断增加,2012年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出口额达到3200亿美元,与中国的贸易额近5000亿美元,亚太地区已成为美国经济优先考虑的地区;二是美国与亚太地区许多国家有着重要的政治军事关系,在该地区有很多军事基地,这一地区任何形式的危机冲突都会对美国的利益产生直接影响。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落实动力是要汲取亚太地区的经济活力,拉动美国经济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异军突起。美国必须加强和亚太地区国家间的合作,才能保持其经济增长。美国国务卿克里2014年2月对亚洲国家的访问,表明美国希望在外交和经贸领域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间的合作,淡化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军事色彩。这符合亚太地区国家和美国的利益,因为军事加强意味着对抗,而亚太地区国家更需要的是和平。奥巴马4月对亚洲四国的访问将延续克里访问的基调。

亚太再平衡战略所包含五项战略要点:

1、首要是重新恢复美国与其亚洲盟友的关系。2008年至2009年初,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了美国与盟友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美日与美韩同盟都恢复到了较好的水平。但当前的问题是,日韩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美日韩三国的同盟关系。

2、注重发展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美国在亚洲的伙伴国,如发展与印度、印尼的关系。

3、加强亚洲的制度建设。奥巴马自上任以来,多次与东盟国家领导人举行会晤,国防部长哈格尔2014年4月参加了在夏威夷召开的美国与东盟防长会议。此外,每年奥巴马还参加东亚峰会,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亚洲安全和外交讨论的首要机制。

4、第四层战略意图,是建立经济机制。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球总额的近40%,该协定对美国及其伙伴设置高质量、高标准的经济发展思路极为重要。

5、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另一重战略目标就是与中国发展建设性和富有成果的双边关系。加上第三届核安全峰会的会晤,奥巴马已与习近平主席进行了3次会晤。美中元首会晤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美国的盟友和伙伴希望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美方能够起到保障亚洲和平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美国在亚洲的盟国和伙伴也希望美国与中国保持建设性和富有成果的关系,不需要让亚洲国家选边站。

欧亚地区战略的平衡

即认为欧洲不再是美国的战略重点,亚洲已经取而代之。帕内塔说,今后五至十年,美国将继续加强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将更大比例的部队部署在该地区。此前,他在美国海军学院2012年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要求该学院毕业生“保持并加强美国在广阔的亚太海域的力量”。

军事战略的平衡

即更加注重海军和空军,到2020年前,美国海军力量将改变目前在太平洋与大西洋“五五开”的部署格局,将60%的战舰部署在太平洋;大部分巡洋舰、驱逐舰、潜艇与濒海战斗舰部署在太平洋,航空母舰数量增加到6艘。帕内塔说,除数量外,美国还要在太平洋部署更先进的高科技潜艇与战舰,以及新的电子战设备与通讯系统等,以提高质量。

部署方式的平衡

即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建设新的大型的永久性基地,来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而是与盟友及伙伴国协作,通过接受临时任务,参加联合军演、训练和行动,确保伙伴国提供港口、机场和其他设施供其使用。这种做法更加经济实惠,花费少成本低,伙伴国的政治反对相对较小。

各种“平衡”之外,美国还需要考虑另一个“再平衡”,那就是扩军与加强美亚经贸关系之间的矛盾。与“紧缩欧洲”及其他地区相比,亚洲经济蓬勃发展,是最具活力的增长区。美国急需提升亚洲在美国对外经贸战略中的地位,以便扩大对亚洲地区的出口,增加国内就业,分享亚洲经济增长的红利。

对中国的制约

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在经济领域,加大了战略中心向亚洲转移的力度。主要举措为力推TPP,促进亚洲市场进一步开放,为国内经济复苏寻求外在动力源泉,强化对亚洲区域合作的控制权,降低和削弱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及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号召力。在政治外交领域,美国通过密集的高层互访和峰会交流,深化与传统盟国关系的同时,拉拢越南、印度等与中国存在领土主权争端的国家,并不遗余力地继续在这一地区推广西方价值理念和政治社会制度。在安全领域,美国强化与亚太国家之间的双边军事同盟关系,加强与东盟其他伙伴国以及印度在军事、海上救援、武器出口等方面的合作,夯实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就目前(2014年)情况来看,在一定程度上,美国已实现了既定战略目标。但日益强大的中国,不仅在经济上与周边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增强,取代美国成为亚洲许多重要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并且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影响力明显提升。

中国是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动了亚太地区国家的出口增长。如果美国无法扭转亚太地区国家对中国在经济上的依赖,美国在军事和安全领域的再平衡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基础设施建设能推动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但美国在这一方面无法与中国竞争。亚太地区国家在经济上更多地依赖中国,而在军事、安全方面更多地依赖美国。美国推动TPP谈判,意在打造新的世界贸易规则,削弱亚太地区国家对中国的依赖。尽管美国战略雄心勃勃,但是实际效果低于预期。

中东地区隐患

对美国来说,一方面,亚太地区的利益是最主要的,另一方面,美国希望在中东地区做出一些成就。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也不甚清晰,美国在中东的行为像是一种紧张、恐慌的应对措施。西亚北非动荡让中东地区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民主化并没有给这个地区带来和平,反而带来更严重的破坏和混乱。美国明显没有预见到这种事态的发展,它一方面表示将对该地区进行经济援助,一方面又担心所有的投入最终可能都会随着革命的浪潮化为乌有。这说明美国只有美好目标,而没有切实的中东战略政策。这种情况似乎与其在亚太地区的尴尬局面相似。

美国正在同亚太地区部分国家展开TPP谈判,希望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全球性贸易标准,但这并不能称之为美国落实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新措施。美国自二战后就已经开始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美国反对殖民主义不是为了解放殖民地人民,而是为了贸易自由。同样,美国现在倡导TPP不是为了亚太各国,而是为了建立一个标准或规则。贸易自由是美国一直以来的战略手段,国际社会的共识是美国现在是一个实力正在下降的超级大国,而实力下降的超级大国一般都更关注如何不失去之前的利益,它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却无法找到相应的方法。美国在中东地区存在重大利益和安全关切。巴以冲突、埃及各派系冲突、伊拉克前途、阿富汗局势、叙利亚国内纷争、伊朗核问题,诸多矛盾和冲突迟迟得不到化解与缓和,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奥巴马战略东移的计划和进程。欧洲许多国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仍深陷泥潭,经济结构性矛盾无法化解,需要美国予以更多关注。世界其他地区的突发危机,如乌克兰危机、朝鲜半岛核问题等,也都相当程度地牵制了奥巴马政府的精力。一些受益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亚洲国家,一方面希望密切与中国的联系以获取更多的经贸利益,另一方面又想利用美国的战略转移来平衡中国崛起的影响,按照美国的意图加入制衡中国的行列。

自身经济财政状况出现问题,美国无法为其在亚太地区实现更大规模的战略存在投入必需的巨大财力和人力。而与此同时,美国与亚太盟国及其伙伴国间在利益需求上存在差异。大多

数亚太国家出于国家自身利益的考虑,希望在中国和美国之间维持平衡,不愿承担过多的安全成本和对抗代价。从全球层面看,欧洲的不满、俄罗斯的复兴、中东的乱局,都是美国战略转移的羁绊。

财力不足

预算减少导致国防开支紧张。由于缺乏充足军费支持,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更多的是对前任小布什政府亚洲政策的延续,而没有实质性进展。该战略提出亚洲对美国至关重要,是一项涵盖外交、经济、安全等多元素的综合政策。但该战略的主要经济政策,如美韩自贸区和TPP,在小布什政府时期就已经提出。奥巴马在其任内更多地访问亚洲,但实际战略成果寥寥无几。为克服该问题,美国政府准备尽量避免缩减海军预算,因为海军对于实施再平衡战略、践行其对盟友的承诺非常重要。

准备不足

美国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较为仓促,事先并没有经过缜密谋划。最初,该战略过分强调军事,引起一些亚洲国家的担忧。美国决策层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该战略有所调整。对美国来说,亚太地区不存在迫在眉睫的军事威胁,即使该地区出现军事冲突,也与中东地区的大规模冲突有本质区别。中东局势牵扯了美国很多精力,因为中东的反恐战争关系到美国的本土安全,而亚太地区潜在的冲突对美国本土并不构成威胁。美国对亚太地区局势是有评估的,因此美国现在比较强调发展以TPP为代表的经贸合作。

该战略如果不能巧妙地得到实施,就会为美国外交制造困境。一方面,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国希望美国积极参与并实现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承诺,而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对中国一再解释,美方没有把中国排除在该区域之外的动机。但中国对这一解释并不认同,这就容易造成双方的误判。对于奥巴马政府来说,难题是在履行对盟友承诺的同时,还要避免激怒中国,而与中国发展建设性的合作关系。

欧盟与美国间的联系,并不像中国读者所想象的那么紧密。欧美双方确实有跨大西洋交流机制,但是双方主要围绕贸易、科技和外交等领域讨论涉及双方利益关切的问题。美国没有义务也没有意愿向欧盟解释其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具体内涵及主要行动方案。因为在某些领域,欧美双方也是一种竞争关系。在斯诺登爆出“棱镜门”事件后,欧美双方间的不信任一直在加深。美国没有向欧盟阐述该战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自己也对该战略的目标十分混乱。

只有尊重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致力于共同利益的最大化,美国才能真正为地区和平和发展做出有益贡献。

1、美国重返亚太对地区安全局势的负面作用

近年来在亚洲地区,国家领土主权纠纷加剧、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升级等,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对地区安全局势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美国增加亚太地区的

兵力部署,针对中国的一些言辞、行动,使区域内安全环境和局势以及一些原有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同时美国自身也面临着因为一些问题而卷入冲突的风险。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不会无底线地支持日本当前军国主义思潮的抬头和蔓延,也不应阻挠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之相反,美国应将中国作为亚太地区安全局势的稳定剂加以合作,帮助中国崛起。因为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阻挠中国的崛起极其愚蠢,也非常不可取。东盟国家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不希望恶化与任何一个大国的关系,也不想选边站。东盟国家普遍希望加强与美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美国应淡化亚太再平衡战略针对中国的色彩,中国则可以考虑如何在经贸领域,比如在TPP谈判中与美国合作。

2、中美两国间的冲突和对抗,不符合两国利益,也不利于地区与世界的和平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走和平发展道路。国家主席习近平曾说过,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美国只有尊重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致力于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加强与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在经济、政治、安全,尤其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美国才能真正为地区和平和发展做出有益贡献。

美国的新中东政策

“9.11”事件后,美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陷入紧张状态,美国将从沙特阿拉伯撤出所有驻军,同时将美军在海湾地区的指挥中心从沙特迁往卡塔尔。这是美国调整与中东各国关系的一个重要迹象。通过调停实现全面以巴停火,巩固黎巴嫩政府,美企图继续掌控“中东新秩序”。

世界恐怖主义——“伊斯兰国”

?在2014年,世界恐怖主义的象征是猖獗亚非的“伊斯兰国”。2013年之前,原名为ISIS 或ISIL的这个极端组织还藏在“基地”组织羽翼下,并混入叙利亚反对派武装,与阿萨德政府军作战。到2014年2月,甚至连“基地”组织都宣布切断与ISIS的联系,称其过于极端和残忍。ISIS随后开始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攻城略地,并在6月10日攻占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北部重镇摩苏尔。在组织严密的ISIS面前,美军多年培训和支持下的伊拉克政府军显得不堪一击。 6月29日,该组织领袖巴格达迪宣布建立“哈里法”(caliphate,意为“阿拉伯帝国”),并就此将该组织的名称改为“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其后,继续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和库尔德地区进逼。相对于基地组织和塔利班,“伊斯兰国”的政治主张更为极端,要在其武力管辖区域内实施恐怖统治。该组织声称要建立一个严格按照伊斯兰法律统治的国家,消除二战结束后现代中东的国家边界,创立一个统一的伊斯兰国家。该组织对包括什叶派穆斯林在内的“异教徒”极其残忍。在尼日利亚北部,另一个伊斯兰极端组织“博科圣地”也宣布自己成立了一个伊斯兰国,并肆无忌惮地屡屡实施袭击和绑架,尼日利亚政府和军方对此似乎束手无策。“博科圣地”针对妇女儿童的残忍暴行。

伊朗核问题

20世纪50年代,伊朗开始了核能源开发活动,当时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1979年伊朗成立了伊斯兰国家,1980年美伊断交后,美国曾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国际原子能机构也多次就伊朗核问题作出决议,2010年6月,安理会通过"史上最严厉"制裁伊朗方案

美国对伊朗政策:外交施压;强化制裁;经济制裁;石油禁运;军事恫吓

伊核问题的明显缓解:2013年6月,温和保守派的鲁哈尼15日当选伊朗第11届总统,

奉行与国际社会和解政策。

◆2013年11月,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达成协议,伊朗承诺停止5%浓度以上的铀浓缩行动,不再增加离心机。作为回报,国际六国将适度放松对伊朗的制裁。

◆2014年06月,在维也纳举办第五轮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各方希望通过谈判使伊朗同意永久限制该国国内的铀浓缩活动。

美伊矛盾的原因:1、有核的伊朗将阻挠美国在中东战略2、觊觎石油3、意识形态,反对政教合一4、会使核不扩散条约名存实亡

伊朗核问题的实质: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美国与古巴关系新动态

2014年12月17日奥巴马与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分别发表讲话,宣布将就恢复两国外交关系展开磋商。这是美国与古巴在断交54年后发表恢复关系磋商宣言。

美国与古巴关系的突变,打破了半个多世纪的断交关系。

让我们回顾一下,古巴与美国交恶的一段历史:

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国政府对古巴一直采取敌视态度。1961年美国雇佣军入侵古巴被粉碎后,美国和古巴断绝了外交关系。从此,美国政府开始对古巴实行经济、金融封锁和贸易禁运。

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奉行从经济上和政治上孤立古巴的政策。1992年4月,美国宣布不准许同古巴进行贸易的船只停靠美国港口、进一步限制古巴的外汇收入等一系列加紧对古巴实行经济制裁的措施。同年10月,美国又推出了“托里切利法”,禁止本国公司和美国海外公司同古巴进行贸易。此法还规定,在古巴港口停泊过的外国船只半年之内不得进入美国港口,美国将不向给予古巴财政援助和贸易优惠的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同时也不允许为古巴运货的外国船只停靠美国港口等。1995年5月,古美两国重新签署移民协议,两国关系有所缓和。

1996年2月,古巴击落两架美籍古巴流亡组织的飞机后,两国关系再度紧张。同年3月,美国制定了“赫尔姆斯-伯顿法”,进一步对古巴实行报复性强化经济制裁,禁止美国公司及其在国外的子公司与古巴贸易;禁止在古巴进行投资或与其进行贸易的一切外国公司进入美国;凡从古巴进口蔗糖等产品的国家,美将禁止从该国进口同类产品;阻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对古巴提供任何贷款和金融支持。

2004年5月,美国总统布什又提出在两年内斥资5900万美元资助反古巴活动、将古巴侨民的汇款金额缩减一半、控制旅美古巴人回国探亲的次数等措施,对古巴进一步实行经济封锁的加压计划。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古巴领导人表示可以与奥巴马进行对话。今年3月10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一项关于部分解除美国对古巴制裁的议案,修正了极具争议的对古巴禁运法,放松对美籍古巴人和持有绿卡的古巴人回古探亲的限制,同时放松美国向古巴出口食品和药品的限制。这些举动被外界评论为美古关系“一个微小但却重要的”开始。

如今,为何美国与古巴关系会急剧升温:

一、美国为了尽快改变在亚太地区的被动局面安定后院

美国目前最主要的几件事情是,遏制中国、对付俄罗斯、希望尽快解决伊核、朝核问题。如果自己的后院存在敌对力量,会牵制美国在亚洲以及在中东的力量。

再加上中国的全方位外交,习近平在拉美进行友好访问建立了众多的合作伙伴。使美国感到一定压力。美国一贯认为,拉美地区是自己的后院,是美国的地盘不容他人进入,“卧

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二、美国为了腾出手来插手中国东海以及中国南海问题

美国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感到从未有的压力。因为中国的经济力量的崛起带动了中国各方面巨大的变化,他们认为只有中国有能力阻止美国一家独霸的单极世界,加上俄罗斯与中国走得越来越近,美国对这种压力的感知日趋强烈。

另一方面,美国在亚洲的所谓盟国,可以说是美国实现亚太政策需要利用的多颗棋子。利用他们与中国的某些分歧特别是海洋、领土之争,为他们“站台”撑腰。那些小兄弟就可以帮他们诸如出钱买美国军火,成为美国在外交,军事上与中国对抗的马前卒。以满足美国为遏制中国在精力上和经费上的需求。

解决好与古巴的关系,以免古巴在关键时候必然站在中国一方的后果。

三、对付俄罗斯

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东扩”使得俄罗斯感到了极大的威胁,尤其是拉乌克兰加入北约的企图,使得俄罗斯采取了兼并克里米亚的惊世之举以应对。

此时的西方,对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动表示了极大的愤怒,而对其制裁,使得俄罗斯与西方世界形成了近些年来的最大对峙。

俄罗斯在俄乌边界不断派兵遣将,将战略轰炸机不断地抵近北约国家及盟国飞行。以及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发射先进的弹道导弹,扬言加强核威慑力等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目前由于西方的制裁使得俄罗斯经济遭受巨大打击,在加上能源价格暴跌,使得俄罗斯的支柱产业受到重创,卢布急剧贬值,造成俄罗极为严重的内外危机。

在此情况下,被逼急了的俄罗斯,是否会去采取更大的军事行动来破解危机?不得而知。但是作为美国来说也在尽量地进行与之应对的准备。

将自己的后院安顿好以免节外生枝发生不测。解决与古巴的外交关系,以稳住古巴不会倒向俄罗斯使美国自己更加安心一些。

四、应对朝核、伊核以及中东问题也需要自己的后院安稳

古巴与伊朗、朝鲜与伊朗关系一直都保持良好。

2013年被巴拿马当局扣下的朝鲜货船上,被搜出藏有古巴的苏联时期的导弹,船上共有250,000包白砂糖,和240吨军火,包括一堆50年前的苏联导弹、雷达设备,和一对米格战斗机。

古巴官员称,这些武器原打算送到朝鲜去翻新一下,朝鲜同意用白砂糖,代替硬通货结算。由于朝鲜没法像正常国家那样在世界市场上购得商品,所以只能用“以劳易物”的方式,来换点生活必需品。

据前美国政策顾问Roger Noriega认为,这次的“废物交易”只是冰山一角,古巴和朝鲜两国之间的友谊,要比我们想想的甜蜜的多。

据以色列情报部长兼国际关系和战略事务部长施坦尼茨表示:“我们认为,过去数年来,伊朗向朝鲜核开发提供巨大的资金,而且朝鲜向伊朗提供导弹技术和开发人员”,“朝鲜和国际社会过去数年来进行谈判,但是未能阻止朝鲜开发核武器。伊朗也采用与朝鲜合作的迂回策略避开国际社会的各种制裁。”

由此可见,朝鲜与古巴,朝鲜与伊朗的关系非同一般,因此美国与古巴的关系缓和与复交,无异于是给这三国的关系来一个“釜底抽薪”的策略,希望使得这几个国家,不要走得太近,也希望古巴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远离朝鲜和伊朗!而古巴也希望能够有一个安定的环境,通过改革,来改变自己的国家。

这样一来,如果解决古巴问题,使得美国在战略上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好处。其实质仍然是针对中国和俄罗斯。

美国此举,也许还会影响到拉美的其他反美国家,促其改变对美国的政策。

不过美国是否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还需经过实践的考验。

二、俄罗斯的大国构想,与美欧的合作与分歧

俄罗斯成为大国的标志,就是不再盲从西方;在国际政治中,不仅要成为“全球议事日程”的“参与者”,更要成为“制定者”;在世界经济中,不再做“被剥削者”,而要做“得利者”;在对原苏联国家关系中,不再做“供养者”,而要充当“主导者”

俄方推动亚欧联盟战略构想

普京的“欧亚联盟”构想是俄新欧洲政策的关键环节。俄一直谋求通过与欧盟的合作营建起全新的欧洲地区秩序,从而使俄能在全球事务中扮演起“关键先生”的角色。他强烈主张形成中的“欧亚联盟”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一极,并在欧洲和“快速发展”的亚太地区之间发挥有效的“纽带”作用。再度融入欧洲、推动欧亚大陆的整体一体化除了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以外,欧亚联盟还将帮助成员国更快地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并能更好地维护成员国立场。这其实是俄在外交政策中的一贯做法,即通过与欧盟的合作分化和平衡欧美特殊伙伴关系,争取为俄罗斯赢得更多的主动。

乌克兰危机

2013年底,亚努科维奇拒绝与欧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引发乌克兰政治危机,反对派发起大规模示威,要求亚努科维奇下台,提前举办大选。

2013年11月22日,大约3000人当天冒雨聚集在基辅市中心独立广场,挥舞欧盟旗帜和一些标语,抗议政府放弃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

这份协定历经多年协商,准许乌克兰加入以欧盟为主体、包含挪威等非欧元国家在内的自由贸易区,在乌克兰申请加入欧盟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双方草签协定,原定29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召开欧盟峰会之际正式签署。

欧盟先前把乌克兰释放前总理季莫申科作为签署联系国协定的条件之一。不过,乌克兰议会21日再次投票否决准许季莫申科赴德国就医的提案。

这名曾发动“橙色革命”上台、又因滥用职权罪入狱服刑的亲西方政客22日通过律师发表声明,呼吁民众上街,抗议政府在入盟问题上突然改变立场。

乌克兰总理阿扎罗夫22日为政府放弃联系国协定辩护:这是“一个艰难决定,但从眼下国内经济状况看,这是唯一可行的做法”。政府眼下财政吃紧,要向俄罗斯支付170多亿美元天然气费用,还要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方面偿还37亿美元债务。

俄总统普京3月9日会见乌总统亚努科维奇时明确表示,如果乌签署联系国协定,将“立即失去很多,俄将限制乌商品进口”;相反,如果乌加入俄主导的关税同盟,将“立即获得利益,包括天然气价格优惠”。

乌克兰“协和资本”投资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前9个月,乌克兰对欧盟出口额为146亿美元,对俄罗斯出口额为211亿美元。2013年年初以来,乌俄贸易额大幅减少,乌克兰经济因此遭受重创。阿扎罗夫说,乌克兰无法承受失去与俄罗斯贸易往来的损失。原因分析

政治分析师认为,乌克兰政治危机的直接导火索虽然是乌政府2013年11月决定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但最根本原因还是国内民众在“向东走”还是“向西走”问题上的深度对立。这一根本矛盾没有化解,乌克兰局势升级的土壤就始终存在。

费希尔说,从人口和地理因素分析,大约三分之一的乌克兰人口讲俄语,大多生活在靠近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主张与俄罗斯保持密切关系;大约三分之二人口讲乌克兰语,主要生活在中西部地区,倾向于更亲近欧盟。

费希尔认为,无论谁当选总统,都会被其中一派视作“自己人”,而被另外一派视为“敌人”或者某一境外势力的“代言人”。这种对立情绪始终没有得到缓解,从而成为酝酿更多危机的温床,在出现诸如财政危机恶化、政府立场突变的事件后发酵成政治动荡

乌克兰剧变的性质

发生在乌克兰的这场动乱是一次“颜色革命”。所谓“颜色革命”有几个突出特征:由西方大国插手策动,以亲西方民主派为主力,以“民主人权”为号召、以街头政治方式进行,以建立亲西方政权为目的。此次动乱完全符合上述特征:西方大国直接插手、联手干预,并且给予动乱者资金、舆论支持。从曝光的美国高官电话录音看,甚至可以说是美国等西方大国直接操纵的。动乱组织者都是知名的亲西方人士,他们打出的旗帜也是推翻“独裁统治、加入欧盟”。他们采用的手段更是街头政治、冲击占领国家机关,即所谓“低烈度暴力”。

乌克兰危机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 1.政治转型失败。乌克兰照搬西式民主"水土不服。"独立以来,乌克兰共经历了5位总统,20位总理,两场革命,两部宪法,三次宪政体制的改变──从1996年总统议会制到2006年议会总统制,2010年重回总统议会制,2014年再回到议会总统制。选举成为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工具畸形民主导致寡头政治。亚努科维奇2010年掌权后家族收获80亿~100亿美元。乌克兰新总统波罗申科(右上)身家16亿美元,乌克兰排名第7,被称作巧克力大王。季莫申科(右下)家族财富占到国家GDP的1/4

?2、经济转型失败

?1991年至今乌克兰经济停滞不前。2012年增速为0.3%,GDP相当于1990年的69.5%乌克兰国债已被视为垃圾债券,信贷评级比希腊还要低。2013年四季度乌克兰外汇储备为178亿美元,仅够维持2周

?3、“亚努科维奇追求“和欧盟经济一体化”

?4、欧债危机:援助打折扣、还附加条件。亚努科维奇转投俄罗斯以换取150亿美元援助和1/3折扣价天然气

?历史背景下文化差异和族群对立:乌克兰地处欧洲大陆中心地带大国争夺致使乌克兰版图多次变迁曲折历史造成族群对立、文化分裂、认同感缺失。乌克兰东部受俄罗斯文化影响,西部则与欧洲更接近。东部亲俄、西部亲欧,政府时而亲俄、时而亲欧。总统亚努科维奇试图中立、最终失败。与欧盟发展经济关系,承诺不加入北约讨好俄罗斯。“左右为难”易于得罪大国。西方主动出击,北约东扩、欧盟东扩。

俄罗斯“低下头逆来顺受,一次次接受了屈辱”。普京任内,俄罗斯坚决反击西方扩张,认为乌克兰是“最后一块奶酪”。美欧:推动广场革命;经济援助乌克兰;

美国与盟国多次军事演习;制裁俄罗斯。俄罗斯:与亚努科维奇签订经济援助协定;陈兵俄乌边境;主导克里米亚入俄。

分歧深化,西方对俄制裁: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后,西方国家首脑随即发表声明,反对克

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并采取新的制裁行动。对俄罗斯的制裁让美国及其盟友在俄罗斯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性回应;制裁对俄罗斯在2014年和2015年第一季度的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制裁使俄罗斯经济损失惨重,但是欧洲的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虽然欧美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长达一年的制裁,其并未改变俄罗斯使用武力出兵乌克兰、维护自身在未来影响力的策略。

三、中国与主要大国良性互动的趋势

中美关系

习近平在奥巴马总统连任以后,同他互致信函,两国领导人就中美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了重要的共识。美方与中方一道致力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种新型大国关系应该是以尊重为前提、合作为途径、共赢为目标。亚太地区是中美两国利益交织最密集、互动最频繁的地区。我们欢迎美国在亚太地区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同时美方也应当尊重中方的利益

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五大核国家之一: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

◆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朝鲜核问题、都有美国因素。

中美关系,建交过程回顾

反对苏联扩张的共同利益推动中美这两个冷战对手走到了一起。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登上了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波音707飞机飞抵北京。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为中美关系打开了一个新的篇章。经过中美双方的频繁磋商和精心设计,尼克松终于在1972年2月21日实现了其对中国的破冰之旅。尼克松在次日与周恩来会晤时,私下保证美国不支持任何台湾“独立”运动,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支持任何可通过谈判达成的“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方案”。在尼克松访华结束时( 1972年2月28日) ,中美在上海签署了著名的《中美联合公报》(即“ 上海公报”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确认了从台湾地区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尼克松访华也标志着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战略的失败。中美两国关系的和解极大地缓解了来自北方的对中国安全的威胁,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与一大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从此,中美两国走上了充满荆棘的、通向关系正常化的道路。在中美高层官员的互访基础上,两国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得以开启,但两国的贸易、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仍然受到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和毛泽东时代后期相对封闭政策的阻碍。此时,两国关系的核心可以说是联合对抗苏联的共同利益。

结果

尼克松在1972年访华时曾许诺,如果他能得到连任,他将在其第二个总统任期内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然而,无论是尼克松还是他的继任者福特都没有能够完成这一任务,因

为他们都在同中国改善关系的同时也追求同苏联的缓和。尼克松在第二任期一开始就忙于同苏联达成关于核裁军的各种条约和协定,美苏之间开始了另一个缓和阶段。这些引起了中国的担忧。与此同时,中美两国的国内政治状况都阻碍了中美建交的进程。到1976年,中国的周恩来、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相继逝世;在美国,水门事件之后接任尼克松的福特总统也面临着新的大选。当两国的政治领导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内问题上时,中美关系的发展停滞了。

中美两国在共同努力下,克服了巨大障碍达成了妥协,于1978年12月15日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即“中美建交公报”)。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13]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1月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断交、废约、撤军”)

1979年8月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美方承诺“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外交关系的正常化,为东西方全面交流奠定了基础,国际大企业们蜂拥而至,争抢着来开拓中国这块庞大的市场,而中国也在这场世界经济浪潮中日趋成熟。

文化方面:朋友

经济方面:合作伙伴

政治方面:竞争对手

军事方面:相互敌对

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既要中国的经济开放而从中国获得利益,又要防止中国的强大而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美国仍然把中国当作伙伴,但是希望中国的行为要符合美国规则,即符合美国标准的伙伴,且要服从美国领导。美国的对华政策是两面下手:一方面战略重心重回亚太,在中国周边排兵布局,形成联盟,直接围堵、防范中国,另一方面也不会和中国全面闹翻,仍想从中国获得经济利益。

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与奥巴马举行了会晤。此次会晤不仅是两国政府换届后元首间第一次面对面接触和交流,也是中美高层交往的一个创举。通过会晤,两国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信任,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取得重要积极成果,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启了中美“跨太平洋合作”新篇章。

2014年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南海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晤。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

奥巴马总统这次访华是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重要契机。奥巴马表示,美中是世界上两大经济体,两国人民都是充满活力、富有创造性的人民,两国利益深度融合,美中加强合作,可以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习近平指出,要了解今天的中国、预测明天的中国,必须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当代中国人的思维,中国政府的治国方略,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珍视国家独立、统一和尊严。中国政府必须顺乎民意,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美国情各异,历史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阶段不同,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聚同化异,和而不同。两国难免存在一些分歧,但这不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两国政府要起到稳定器作用,妥善处理有关分歧。

八、【教学反思】

本教学反思主要从三个方面略作分析。

1.问题导向:切准热点的学科视角

形势与政策热点专题讲解中,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明确:一是热点的把握,即我们需要从哪个角度来把握热点?二是知识的把握,即我们需要把热点与哪些知识相联系,以及如何联系?学生并不是热点问题的研究专家,对时政热点的全面把握并不是学生的任务。第二个问题不明确,在了解中会出现把与热点相关的知识作全面扫描,在某种程度上使热点专题的学习停留在简单的知识罗列上,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两个问题的共性在于,我们在热点专题讲解中该如何切准学科视角。

要在一次讲座中完成“大国关系演变”这个大问题的讲解,显然不可能对热点本身作过多过细的介绍。在具体教学中通过“概况篇”“提出篇”“内容篇”、“行动篇”、“背景和条件篇”、“挑战和策略篇”、“举措和意义篇”、“小结篇”等若干主要环节作为整节课的架构,除了“概况篇”引出话题、交代背景外,在其它几篇中均采用了问题导向的策略:在简单的背景材料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的设计,理顺了热点的脉络,突出了热点的核心和主干内容,同时采用问题导向,切准了热点问题讲解的学科视角,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读热点问题,既巩固了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能力,又真正帮助学生思考并理解热点问题。这无疑是热点专题讲解中比较可取的一种方法。

2.价值认同:凸显热点讲解的学科魅力

为什么要进行热点专题讲解?老师们会说,通过热点专题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热点背景,巩固基础知识,并进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以说是高校形式与政策教师的一种共识,自然是对的。但光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应该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公共课的魅力,从某种程度看,更体现在基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目标的实现程度。

在本次讲座的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除了实现知识巩固、能力提升的目标以外,更蕴含着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政治、经济和哲学的有关知识,对大国关系展开多角度的理性思考的意图,这不仅让学生从一般意义上了解大国关系,更让学生通过这一热点专题的讲解,实现学生对我国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把握。

3.学生主体:增强热点专题讲解的活力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能会有所忽视。特别是在热点专题的学习中,更易出现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因此,在热点专题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