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干预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干预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干预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干预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7-11-06T14:48:19.50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上第15期作者:刘琳

[导读] 本文探究对应用针灸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行干预护理的临床疗效。

遂宁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四川遂宁 629000

【摘要】目的:本文探究对应用针灸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行干预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本文选择我院在此期间接受针灸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共计160例,按照患者入我院治疗的时间顺序依次编号,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的80例患者行干预护理,比较护理后患者的面瘫评分情况以及平均治愈时间。结果: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治愈时间(16.33±2.54)天以及面瘫评分(3.67±0.77)分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治愈时间(10.21±0.98)天以及面瘫评分(5.48±0.55)分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针灸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性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面部神经的恢复,可在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周围性面瘫是面部神经出现非特异性炎症引发的,该疾病通常为急性发病,目前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为针灸治疗,为尽可能在短期内恢复,恰当的护理方式尤为重要[1]。为探究对应用针灸治疗的该疾病患者行干预护理的临床疗效,特选取近几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该疾病患者行临床对比试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本文选择我院在此期间接受针灸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共计160例,按照患者入我院治疗的时间顺序依次编号,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个组别分别为80名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4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为18~52岁,平均年龄为(34.54±3.61)岁。观察组患者男性4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为19~54岁,平均年龄为(36.77±4.22)岁。确保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发病,在过敏史等基础资料中无较大的差异,可以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做好病房内护理,防止患者面部受风等基础护理[2]。

给予观察组患者行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由于该疾病为突发疾病,且对绒毛造成较大影响。加之多数该疾病患者需要上班、上学,会产生较多的负面情绪,治疗依从率较低。故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情绪安抚,讲解针灸治疗的优势,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改善情绪。(2)健康教育护理:与患者讲解该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如换季时,冷热空气交替,易对面部神经造成较大刺激,出门时应做好防寒措施,尽可能佩戴口罩,并适当做些面部按摩,促进面部血液循环。(3)饮食干预护理:由护理人员安排每日食谱,食谱应根据患者喜好进行营养搭配,禁食油炸、生冷以及刺激性食物,并控制盐的摄入量[3]。

1.3疗效评定标准

以周围性面瘫评分量表为依据,根据患者护理前后的面瘫情况进行评分,分值与依从性成正比,患者需在家属或护士的陪同下进行完成,保证量表的真实性[4]。

记录所有患者的治愈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n)表示计数资料结果,χ2检验;(x±s)表示计量资料结果,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面部神经恢复情况

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治愈时间(16.33±2.54)天以及面瘫评分(3.67±0.77)分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治愈时间

(10.21±0.98)天以及面瘫评分(5.48±0.55)分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周围性面瘫属于神经科的常见疾病,具体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面部肌肉功能受限[5]。针灸是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方法,通过针刺面部穴位,可有效促进面部新陈代谢以及血液循环,但由于针灸治疗的方法彻底恢复需较长时间,加之该疾病对面部影响较大,多数患者会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6]。因此,将护理干预应用于治疗过程中,可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健康教育护理以及饮食护理,了解患者心理诉求,通过倾听等方法促进患者释放负面情绪[7]。并通过讲解该治疗方法的优势安抚患者的心情,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对饮食进行管理可有效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8]。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治愈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取穴概况

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 [52]刘喜梅,岳智龄.内外兼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8):51 52 [53]何爱敏,郑重燕,凌小燕.超声波导入药物联合双黄连灌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18):83 84 [54]孙昭辉,孙强三,张秀芳,等.超短波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10):623 625 [55]赵丽娟,刘凤杰.热磁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4例疗效观察[J].现代康复,2000,4(12):108 [56]东雅杰.高压氧治疗肠易激综合征22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2,13(3):481 [57]孙彦青.肾囊封闭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5例[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43 [58]梁雪.痛泻要方内服配合十一方药渣腹部烫疗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75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5,46(12):913 914 (收稿日期2012-09-16)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取穴概况 张志国1,张姝2,李慧梅3 (1.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健康保健中心针灸科,河北沧州061000; 2.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东院区康复理疗科,河北沧州061000;3.广西钦州市中医院,广西钦州535000)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取穴;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49(2013)01-0142-03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针灸治疗本病有确切的疗效,临床研究较多。但各医家选穴不同、方法多样。现将临床取穴的概况综述如下。1按部位取穴 1.1近部选穴某些医家针灸治疗本病单纯选取近部输穴。邵立原[1]针刺“面瘫穴”(锁骨外1/3斜上1.5寸处)治疗本病110例,采用交叉取穴,针尖向颈部方向呈45?角斜刺25 40mm,使患者局部产生麻胀感,并向颈面部放散,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89例,好转21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0%。孙伊平[2]以颈夹脊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360例,急性期取患侧阳白、太阳、地仓、颊车、颧&等;恢复期取完骨、天柱、大椎穴;后遗症期取穴以健侧颔厌、颧&,患侧阳白、颧&为主,各期都配合毛刺颈夹脊穴,结果痊愈324例(89.86%),显效24例(6.67%),有效12例(3.47%),总有效率为100%。胡晓东[3]采用电针太阳、下关穴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结果愈显率为85.3%,与常规针刺愈显率79.4%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电针太阳、下关穴的疗效优于常规组,此方法简单,患者痛苦少,值得临床推广。 1.2近部取穴配合上肢远部选穴建国以来针灸治疗面瘫临床研究文献的方法学评价[4]中筛选出6个常用穴位为地仓、颊车、阳白、下关、翳风、合谷穴。王星宇[5]经循证医学统计,也得出周围性面瘫中使用频率前五位的穴位是地仓、颊车、合谷、阳白、下关。多数医家特别是部分规范教材和文献中,主穴为近部腧穴配合上肢远部腧穴,上肢穴以合谷穴应用频率最高。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6]中主穴取阳白、四白、颧&、颊车、地仓、翳风、合谷。杨长森主编《针灸治疗学》[7]主穴取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白。孙国杰主编《针灸学》[8]治疗本病的处方为太阳、阳白、地仓透颊车、翳风、合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多中心大样本RCT研究”课题中,邢丹等[9]观察200例患者,主穴取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太阳、翳风、颧&、下关穴。采用中心随机分为A、B、C、D、E组,A组采用分期针刺,B组采用分期针刺加灸,C组采用分期电针,D组采用分期针刺加经筋排刺,E组采用不分期针刺。结果各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古代取穴亦多取局部与上肢穴。李学智等[10]选取先秦至清末有代表性古医籍44部,将古籍中的治疗面瘫的文献条目194条录入数据库,对所用穴位的频次进行统计,前15位皆为面部与上肢腧穴,依次为:地仓(57次),颊车(46次),水沟(28次),合谷(26次),承浆(22次),听会(17次),翳风(12次),太渊(11次),列缺(10次),大迎、颧&、上关(各9次),承泣(8次),巨&、完骨(各7次);下肢远端的穴位为足三里、冲阳、内庭(各6次),行间(4次),照海(2次),太冲、阳陵泉、环跳、绝骨、商丘、申脉、委中(各1次)等。郭尧杰等[11]运用计算机对62本针灸古籍进行检索统计,结果显示古代针灸治疗本症共涉及81个穴位,总计266穴次,常用部位及其频次为:头面162、手背23、足背16、臂阳12、腿阳11、臂阴9、手掌7,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古人取上肢穴与下肢穴的比为1.55:1。说明古人重视头面部穴位的应用,其中取上肢穴多于下肢穴。《针灸甲乙经》记载:“目痛口僻,泪出,目不明,四白主之。”“口僻不正,失欠口不开,翳风主之。”《针灸大成·鼻口门》言:“口眼’斜,颊车、水沟、列缺、太渊、合谷、二间、地仓、丝竹空。”《玉龙歌》言:“口眼’斜最可 · 241 · 四川中医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3年第31卷第01期 Vol.31,No.01,2013

面瘫的中医治疗

面瘫的中医治疗 文章目录*一、面瘫的中医治疗*二、面瘫如何预防*三、面瘫饮食注意事项 面瘫的中医治疗1、面瘫的中医治疗 针灸疗法:一般针灸治疗面瘫,在前期不能使用,但是在后期面瘫的治疗进行中适当介入治疗,这种面瘫的治疗方法会加快患者康复,针对颅内肿瘤、外伤、心脑血管疾病等等引起的面瘫。 中药治疗:这是常用的面瘫的治疗方法之一。善于恢复、修复患者手术面部神经,对由于面部风寒导致的面瘫,有着独特的面瘫的治疗效果。急性面瘫,药选防风、伸筋草、地龙、海风藤、野菊、荆芥、蜈蚣、蔓荆子、丝瓜络、全蝎、白芥子。 对比西医和手术成效快的特点,中医面瘫的治疗,具有治疗彻底、副作用小、不易复发等许多优点。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的不同,在选择面瘫的治疗方法上,要慎重。 2、面瘫的病因 引起面神经炎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根据损害发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炎和周围性面神经炎两种。中枢性面神经炎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炎症等引起。周围性面神经炎病损发生于面神经核和面神经。 周围性面神经炎的常见病因为: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病毒被激活引起;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自身免

疫反应;肿瘤;神经源性;创伤性;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血管机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3、面瘫的临床表现 多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在微笑或露齿动作时,口角下坠及面部歪斜更为明显。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瘫绝大多数为一侧性,且右侧多见,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口角歪斜。部分患者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等。 面瘫如何预防1、减少面部不良刺激:面部有大量神经,若是面部神经出现异常则会出现面瘫的情况,所以说我们要做的包括较多方面,如出汗不直接用凉水洗脸(用温水)、少看或不看电视或电脑、避免长时间站在强光下、不经常揉搓患侧面部、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等,这些措施均利于减少复发。 2、面部保暖:面部的保暖也是要注意的,尤其是在一些体质虚弱的人,若是风吹面部很容易造成面瘫。如用湿热毛巾热敷患侧面部、用温水洗脸、外出时戴好口罩或围巾、不迎风走路、不

顽固性面瘫的针灸治疗

顽固性面瘫的针灸治疗 笔者认为对于顽固性面瘫不可忽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及对针法的调整运用。因为面瘫初起,发病突然,患者面部形象受到影响,加之对本病没有认识,顿感难堪、茫然,后因失治、误治而发展成顽固性面瘫,遂感烦闷,甚或抑郁,自尊心受损,以致自暴自弃,对治疗失去信心。所以,重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取得满意疗效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多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心理疏导配合隔日巨刺法。首先遵循一切以人为本,注重患者的心理调整为原则。每位患者初诊,必定热情接待,与之交流,仔细询问病史及诊治经过,并告知本病的大概病因、病程、治疗及预后等,经辨证分析后,拟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时放弃以前的所有治疗,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新的治疗方案。有条件的医院,可在治疗时播放一些既轻松,又悦耳的音乐,定收事半功倍之效。 对于遗留额纹消失,不能蹙眉者,在心理疏导的同时,单日在患侧采用梅花针沿攒竹-阳白-头维-太阳行叩刺,轻叩至皮肤潮红或微出血;双日在健侧行阳白平行3针刺,即阳白1针,距其上下0.5寸处各1针,呈吊针,可似滞针状,沿额纹走向针刺;辨证配百会,远端取合谷、足三里。使局部气血通畅,并可刺激兴奋处于失功能状态的神经末梢,加速神经末梢的血液循环,尽快使其恢复功能,额纹复见。 对于遗留面部板滞、口角歪斜,不能做耸鼻、鼓腮、露齿等面肌运动及口颊部嵌饭者,在心理疏导同时,单日在患侧面部热敷及轻按摩后,采用梅花针沿人中沟-鼻唇沟-颧髎-下关-地仓-颊车-颏唇沟叩刺,并可拔3、4个小罐;双日在健侧取水沟、迎香、夹承浆、颧髎透下关、地仓透颊车行针刺,必要时可上电针,采用疏密波适当配百会、足三里、合谷、内庭以健脾益气,增强机体抵抗力。须强调一定要“气至病所”,才能达到满意疗效,正如《灵枢》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因此,操作时应注意守神,心不二用,聚精会神,并嘱患者常嚼口香糖,达到遗留诸症消除,面肌运动恢复正常的目的。 对于遗留露睛,眼睑不能完全闭合者,在心理疏导的同时,单日在患侧采用梅花针叩刺上下眼睑各10~20次,上眼睑重叩,下眼睑轻叩;双日在健侧取睛明穴,针刺时轻轻把眼球推向外侧固定,然后沿眶壁缓慢刺人,不提插捻转,出针后须压迫3~5分钟,以防眶周血管出血。同时辨证配百会、足三里、申脉、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发表时间:2016-08-10T14:41:27.3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3期作者:马仁芳 [导读] 周围性面瘫起病急骤,病情进程迅速,为临床多发和常见疾病,以单侧面部肌肉瘫痪、面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1]。 马仁芳 (乐山市市中区苏稽镇中心卫生院四川乐山 614013) 【摘要】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80例,均为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单纯中药治疗(对照组,n=40)与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观察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周围性面瘫病例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无差异(P>0.05),疗后均有程度不等增高,但观察组增高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在中医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且促面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对保障患者预后意义显著,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药;针灸;周围性面瘫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348-02 周围性面瘫起病急骤,病情进程迅速,为临床多发和常见疾病,以单侧面部肌肉瘫痪、面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1]。中医将其归属于“面瘫”、“口僻”等范畴,认为本病多因邪气承虚入中头面少阳、阳明脉络,促使经脉失养所致,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显著[2],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与《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诊断拟订标准符合:突然起病,病前常有吹风、受潮、受凉史;患侧眼睑无法完全闭合,无法蹙眉、额纹消失、流泪;患侧鼻唇沟平坦或变浅、口角低;听觉下降、泪液减少等。应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19~68岁,平均(40.4±2.6)岁,病程1~5d;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18~67岁,平均(40.8±2.7)岁,病程1~4例。排除腮腺病、脑干病变等引起的面瘫,组间病程等基线资料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常规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药物应用,配维生素B1肌注,1次/d,1个疗程2周。并均用中药治疗,组方:红花10g,白芍20g,葛根20g,白芷15g,黄芪30g,白附子6g,钩藤20g,僵蚕15g,川芎10g,蝉蜕15g,皂角12g,炒地龙15g,仙灵脾15g,防风10g,全蝎10g。1剂/d ,水煎分3次服,1个疗程为10d。共用3个疗程。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加用针灸治疗,以合谷、地仓、翳风、牵正、颊车为主穴,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配四白、阳白、攒竹,颏唇沟歪斜配承浆,鼻唇沟消失或变浅配巨髎、迎香。上述穴位针灸得气后,合谷、翳风用泻法,其他为平补平泻法,连接电针仪,频率20Hz,连续波,留针20min,强度以患者可耐受或面部有轻微跳动为限,1次/d,1个疗程10d,共用3个疗程。 1.3 指标观察 应用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从动态(耸鼻、抬额头、张嘴微笑、轻轻闭眼、吸吮)和静态两方面对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效果越好。 1.4 疗效评定 依据《实用内科手册》相关标准评定[3]。痊愈:所有面部区域均呈正常表现;显效:细致观察有轻微功能减弱检出,可能为轻微联带运动;口轻度不对称,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面部静止时对称;有效:功能减弱较明显,单双侧存在无损害性不对称,可有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检出,上额运动微弱,口明显不对称,眼用力可完全闭合,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无效:口仅有轻微运动,眼无法完全闭合,上额无运动,面部静止时不对称。 1.5 统计学分析 文中涉及数据均在SPSS 13.0中输入,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总有效率 观察组选取的周围性面瘫病例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表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n(%)]

心理护理在针灸治疗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心理护理在针灸治疗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01-09T10:56:36.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作者:刘琼 [导读] 周围性面瘫是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刘琼(长沙市中医医院针灸科 410002)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3-0147-02 周围性面瘫是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系常见病。祖国医学称 “口眼歪斜”,西医称“周围性面神经炎”,其发病与受凉、等因素有关[1]。从中医辨证的角度看,本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入阳明、少阳之脉,以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面部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我院 采取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 其中男38 例, 女22 例。年龄 16~ 62 岁。诊断标准:(1)起病突然, 初起有耳后或乳突区疼痛, 继而出现面颊部表情肌瘫痪。(2) 病侧口角歪向健侧, 额纹消失,眼裂扩大, 眼睑不能闭合; 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 不能作蹙眉、蹙额、闭目、漏齿等动作, 鼓腮漏气。(3)可伴有多泪, 舌前 2/ 3 部味觉障碍。(4) 排除中枢性面瘫。 1. 2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均按中医辨证施治,给予中药汤剂口服,以牵正散加减;配合“三通四联”综合疗法治疗为主,取穴以患侧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针灸并用。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足三里、关元等穴采用补法,面部采用斜刺,躯干四肢采用直刺。处方如下: 四白、丝竹空、鱼腰、地仓、承浆、颊车、承泣、风池、阳白、迎香、人中、合谷, 关元、气海等上穴予以平补平泻手法, 每日一次;结合温针,隔姜灸以温通经络、祛风散寒。面部穴位采用隔姜灸法,躯干部位穴位采用温针治疗 1.3 护理方法 (1) 一般护理: 所有患者予以面瘫护理常规,告其注意面部保暖、避受风寒、适当休息,避免劳累,进食营养和易吸收食物,忌烟酒及辛辣刺激之品;眼睛闭合不全者,注意避免强光照射,并予珍珠明目液点眼。 ( 2) 心理护理干预: ①入院后员应仔细问询患者病史,耐心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解答其关于疾病诊疗的疑惑,选择合适的语言向其进行疾病知识宣教,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 ②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分析,观察并记录其情绪变化,针对患者紧张、恐惧、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予以相应的心理疏导,指导患者正确掌握放松训练的方法,释放焦虑情绪,保持轻松愉快的健康心态,以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③出院后。健康教育的工作对病人的病情恢复及防治复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此病好发于冬春两季,因这两季的气候较冷且变化无常,病人容易着凉以至生病故要嘱咐病人局部避免受寒吹风必要时可戴口罩防护面部注意保暖,用热水洗脸及刷,牙耳后部及病侧面部行温热敷早晚各一次。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病情及心理变化,积极疏导患者心理,严重者可建议配合心理治疗 1.4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病诊断标准 [2] 。痊愈: 双侧额皱纹、鼻唇沟恢复对称, 闭眼正常, 鼓腮时口角不漏气, 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 说话时口角不歪斜, 面部表情正常。好转: 双侧额皱纹、鼻唇沟基本对称, 闭眼欠实, 鼓腮时口角不漏气, 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 说话时口角略有歪斜。无效: 未达到上述标准。 1.5 统计方法统计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出现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 以 P<0. 01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 疗效痊愈42例,好转18例,无效 0 例。 2. 2 不良情绪统计治疗过程配合心理护理干预,干预之后患者的不良情绪出现率比干预之前明显降低。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不良情绪统计见表 1。 表 1 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不良情绪统计 [ 例( % ) ] 3、讨论 面瘫即周围面神经麻痹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研究发现,与病毒感染或局部营养精神的血管受风寒有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 20~40 岁多见,起病急,患者常于第 2 天起床时发现一侧面部麻木,继而出现耳后疼痛或“歪嘴”等症状。突然的容颜改变使患者感到惊恐,难以接受现实;病情的发展使患者工作或学习能力下降,加上一些外界因素的作用,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不良情绪可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免疫系统, 导致面瘫病情加剧, 并延缓受损神经的恢复。 《内经》云 “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本文临床观察也发现,由于面瘫起病急骤,患者发病后,多因视物、咀嚼困难,面部表情畸形等问题出现恐慌、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导致面瘫病情加剧,影响到受损神经的恢复。故我们对于面瘫患者临床上除积极有效的基础治疗外,对面瘫患者存在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有对性地加以心理疏导,进行疾病健康教育,使患者接受已病的事实,并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使其积极配合尽早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疗效[3]。 参考文献 [1]黄冬娥,吴强,陈传红.吴炳煌教授针刺治疗面瘫经验撷要[J].中国针灸[J].2008,28(3):225-227. [2]程永红.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713-1714. [3] 孙毅.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及心理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 2013,7(3):32

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针法

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针法【转贴】 董氏奇穴针灸临证,尤重整体观念,任何疾病的治疗,均主张整体着眼,局部着手(传统针灸亦是如此)。特别讲究在治疗的每一个环节下足功夫:最特效的穴位、形神兼调的针法、最佳的治疗时机,以期最大限度、最快速地激发调动整体的潜能,最定向最集中地冲击病灶,消除局部的疾患。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应对,可操作性强。 应金针渡世君要求,谈一下恩师杨维杰先生运用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仅供参考—— 原则: 1、针灸早期介入,最好是刚发病即针灸。 2、远端取穴主治,局部少针,引导气机。 3、动气针法,形神双调。 4、刺络放血,活血利水消肿。 一、主穴: 侧三里、侧下三里杨老师有时也善用足三里、上巨墟、下巨墟,取双侧,针尖朝上,深针2寸半——3寸,大补阳明气血。久留针45 分钟。 以上二组穴位可交替使用。 二、配穴:

1、患侧迎香、地仓轻浅刺,为牵引针。 2、患侧医风深刺不留针,自然针法,引导气机。 3、伴流泪者,加木穴有佳效。 三、针法: 1、动气针法:先针主穴,后取牵引穴。主穴行针得气的同时或留针期间,令患者不断做鼓腮闭眼动作。 2、刺血针法:主张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最宜刺血,有利于面神经炎症消退。另外,久治不愈的面瘫更宜刺血(久病必瘀、久病入络)。刺血部位: (1)患侧面颊内咬合线处见青黑色瘀络刺血; (2)耳后完骨穴周围,找瘀络刺血,亦可拔罐。每周刺血2次。 临床应用,当灵活化裁,参用其它方法,绝不可执一方而失圆活,此乃临床大忌。 侧三里:外膝眼下三寸,外开1.5寸,腓骨前缘. 侧下三里:侧三里直下2寸,腓骨前缘. 上二穴皆在胆经上. 来源于:针灸中国 https://www.sodocs.net/doc/8713515661.html,/%D2%BB%D1%F4%D7%D3/blog/item/d801b33d5d6dc90bbba167e7.html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一.概述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口眼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春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手足阳明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观点: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 西医观点: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由感染、病毒、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等,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 二.临床表现 (一)中医临床表现 1.起病突然,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 2.常有受寒史或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3.一侧面肌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 4.病侧不能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

5.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6.肌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单向波或无动作电位,多相波减少,甚至出现正锐波和纤颤波。 7.病理学检查:面神经麻痹的早期病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二)西医临床表现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三.中医证候分型 1.风寒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风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2015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 疾病名称: 中医诊断:面瘫病 西医诊断:面神经炎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证型: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药:面瘫1号方 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 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 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2、证型:风热袭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针刺治疗:

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护理

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8-02-04T14:07:17.73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24期作者:唐芳 [导读] 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提高,护理满意度也大大提高,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湖南省邵阳市中医医院 422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护理价值。方法筛选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患者6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前后,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88%,较比对照组患者的80%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提高,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75%,较比对照组患者的76.67%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优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同时开展综合护理其效果显著,患者接受治疗的配合度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提高,护理满意度也大大提高,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护理;效果 周围性面瘫属于常见多发病,是由于患者受到环境、疾病等因素造成的面部神经炎症的一种表现,主要为口眼歪斜,面部表情、动作等无法完成。综合治疗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的针灸、药物等进行治疗,治疗期间护理工作的开展也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护理价值,特筛选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患者6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研究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筛选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患者6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前后,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32例,年龄22岁到79岁,平均年龄(59.11±4.51)岁;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 对照组30例,年龄24岁到78岁,平均年龄(58.92±4.95)岁;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 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全面的检查以及中医综合治疗,针灸治疗:选取下关、翳风、足三里等穴位,用1.5 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采用艾条灸,实施温灸治疗。每次选穴3 个,每次治疗时间为半小时,每周治疗6 次,连续治疗4 周。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治疗护理,生活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生活护理,治疗护理,健康教育。(1)心理护理:在患者住院期间遭受病痛的折磨,心情难免有些烦闷,要加强心理疏导经常和患者多些交流,缓解患者的病痛。此外还可以为患者讲解以往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决心,使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治疗。(2)治疗护理:患者治疗前对治疗的过程、方式、感受等进行相应的讲解,使患者可以加强对治疗的认知,积极配合治疗,保证治疗的持续性。针灸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全面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观察,避免患者出现晕针等情况,拔针后注意检查,防止银针遗漏。用艾灸盒灼情装艾条熏患侧,以祛风散寒、扶正祛邪、温经通络,每次30 分钟。面部闪罐治疗过程中,协助医师进行患侧的治疗,闪罐具有调整阴阳和疏通经络的作用,但是部分患者有恐惧心理,所以积极安抚患者,告知治疗的重要性以及配合的重点,闪至皮肤出现潮红为度,每次10-15分钟左右。(3)健康教育:治疗期间健康教育应贯穿整个护理,为患者普及疾病相关知识,说明疾病的治疗重点,告知日常需要注意的事项;强调积极参与治疗和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意义。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满意度评价采用阶梯法,满意、一般,不满意。 1.4判定标准[2] 患者治疗效果评价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治愈: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经治疗后减少大于95%,经H-B检查结果为I 级,临床症状消失。显效: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经治疗后减少为70-95%,经H-B检查结果为II 级,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经治疗后减少为35%-69%,经H-B检查结果为Ⅲ级,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无效: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经治疗后减少低于34%,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1.5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后的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实施分析,优良率数据采用(%)体现,运用x2检验;而计量数据采用(`x±S)体现,运用t 检验;如P值<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88%,较比对照组患者的80%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7 月至2014年6月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对象,均接受针灸治疗。将其随机分组,针灸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情绪状态和针灸治疗效果。结果采用t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期间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 宣教,可改善患者情绪状态,有利于积极配合治疗,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护理效果 周围性面瘫又称贝耳麻痹,是一种急性发作的特发性单侧面神经麻痹,其具体病因尚未 完全阐明,已有的临床研究认为与受凉、劳累、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采用针灸治疗可促进 面部肌肉、神经功能的恢复[1]。针灸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效果的疗效产生直接的影响。本研 究分析了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对象,包括男性44例, 女性54例;年龄21岁~65岁,平均年龄(43.64±11.75)岁;病程1d~15d,平均病程 (6.52±1.76)d;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例、大专20例、高中34例、初中24例、小学19例。 所有患者均有突发性面部肌肉瘫痪症状,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进行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动作,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研究对象剔除精神异常、智力低下、交流障碍、严重 皮肤疾病、控制不良的糖尿病、妊娠期妇女等患者。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49例,实验组患者49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 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其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良好。 1.2治疗和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急性期浅刺穴位,取合谷、地仓、牵正、翳风、风池等为主穴。配以太阳、阳白、照海、攒竹、四白、迎香、颊车、太冲、外关、足三里等。恢复期以泄法为主,足三 里行补法,合谷行平补平泄法。针刺后于地仓、合谷、风池、牵正、颊车、阳白、迎香等穴 位行隔姜灸法[2]。 针灸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针灸前排除针灸治疗禁忌证,避免在过饥、过饱、过度疲劳等情况下针灸治疗。灸法治疗时注意观察,防止艾绒掉落导致烫伤。针灸过程 中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天寒时加盖毛巾,以免扎针处受风。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四肢厥冷等晕针症状及时停止治疗,平躺于通风处。针灸治疗完毕起针时采用消毒棉球 按压针孔,防止出血、感染[3]。 实验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 评估患者病情、性格特点、文化程度等,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告知患者针灸对于周围性面 瘫的独特疗效,只要坚持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耐心解答患者疑问,激励其康复信心。针 灸前嘱患者全身放松,提前告知针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局部疼痛症状,使患者心中有数,避 免突然的疼痛刺激引起患者不满。针灸过程中与患者适当交谈以转移其注意力,减轻疼痛感 和焦虑情绪[4]。 指导患者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冷水洗脸,天冷外出时佩戴口罩防护。对闭眼不全者指导 其注意用眼卫生,使用滴眼液缓解眼部干涩,睡觉时佩戴眼罩,每日使用抗生素眼膏以保护 角膜[5]。 1.3评价指标 1.3.1情绪状态

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

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 文章来源:北京二院 周围性面瘫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面部神经疾病,这种疾病困扰着广大患者朋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疾病。随着人们对神经科疾病的重视,周围性面瘫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但是在鉴别周围性面瘫上大家还不是很了解。 那么,对于周围性面瘫我们该怎么样去鉴别呢?下面由相关专家为大家讲讲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吧。 李晓荣专家介绍说:有45%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有被误治的经历,对于面神经疾病的一种疾病而言,很多患者对于疾病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候很盲目的选择治疗方法,这样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所以,周围性面瘫的治疗要与其他面神经疾病相鉴别。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相鉴别: (一)桥脑损害:桥脑面神经核及其纤维损害可出现周围性面瘫,但常伴有桥脑内部邻近结构,见于该部肿瘤、炎症、血管病变等。 (二)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绝大多数伴有其他颅神经及肢体对称性现象。 (三)面神经管邻近的结构病变:见于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术及颅底骨折等,可有相应的病史及临床症状。 (四)茎乳孔以外的病变:见于腮腺炎、腮腺肿瘤、颌颈部及腮腺区手术等。除仅有周围性面瘫外,尚有相应疾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五)小脑桥脑角损害:同时损害三叉神经、位听神经、同侧小脑及延髓,故除周围性面瘫外,还可有同侧面部痛觉障碍等症状,称“小脑桥脑角综合征”,多见于该部肿瘤、炎症等。

同时,要鉴别周围性面瘫的还可以通过认识周围性面瘫的症状。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的症状主要有: 颈阔肌征:不管是中枢性周围性面瘫患者还是周围性面瘫患者头用力的前屈,你就会发现,周围性面瘫的症状的一侧颈阔肌不收缩,而有一侧的的颈阔肌是收缩的。 眼球征: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两个眼球往往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周围性面瘫麻痹的那一侧会比另外健康的一侧较高,而且瞳孔也会在健侧的水平线上方。这是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唾液分泌障碍:周围性面瘫的症状还有唾液分泌障碍,但是这个症状不容易被人忽视,周围性面瘫的任何一个症状都不能忽视,这有判断周围性面瘫的有利根据。 以上就是对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的相关介绍,希望更好的帮助你鉴别和防范于未然。

周围性面瘫的常识

周围性面瘫的常识 文章来源:北京二院 面瘫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困扰着广大患者朋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然而,随着人们对神经科疾病的重视,许多人开始关注面瘫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周围性面瘫。了解周围性面瘫的常识是治疗和发现疾病的关键步骤。 那么,周围性面瘫常识有哪些?以下是李晓荣专家的详细介绍: 周围性面瘫,对一般人来讲是个陌生的字眼。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平常,会见到一些人嘴歪了,眼也闭合不严,吃饭后想漱漱口也很困难,或感到脸部麻木,尤其在笑时,脸部两侧就显得极不对称,这就是周围性面瘫。 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瘫。二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 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每年的发病率为0.8%,目前我国约有600万人数,其中有一小部分的人可以自愈,但仍有大部分的人,因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等原因没有康复,并迁延不愈,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 周围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由于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因此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周围性面瘫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 1~2天内达高峰。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

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4-02-19T10:37:57.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5期供稿作者:叶海宗[导读] 面部神经麻痹又称面瘫,是一种面部表情肌群发生的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叶海宗(厦门市翔安区新店中心卫生院康复科福建厦门361102)【摘要】目的分析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顽固性面瘫患者1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针灸)91例与对照组(药物)91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21%,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针灸顽固性面瘫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5-0261-02 面部神经麻痹又称面瘫,是一种面部表情肌群发生的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在临床表现中多以口眼歪斜为主。面瘫的患病人群较广,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均有可能发生面瘫,且面瘫的发病较为突然,在临床的治疗中多以一侧发病患者居多。在中医的理论中,人体的足阳明经和手太阳经均位于上头面部,当病邪对面部经络产生阻滞影响,尤其是足阳明经和手太阳经出现功能失调现象时,患者则会发生面瘫。 面瘫的发生对患者的面部形象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患者由于缺少对该疾病的认知,会产生茫然心理,使该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延误病情,发展为顽固性面瘫。患有顽固性面瘫的患者通常会伴有痛觉功能降低、眼睛干涩、舌前味觉下降、耳后部位疼痛等临床症状[1]。本文对顽固性面瘫患者使用针灸治疗方法进行救治,对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顽固性面瘫患者182例。本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8例,女性患者84例,最小年龄为26岁,最大年龄为74岁,平均年龄为(35.4± 2.1)岁,住院时间为21~72天。其中有76例患者在发病后采取过治疗措施。182例患者中有87例为右侧面瘫,95例为左侧面瘫。将1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1例与对照组9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征、职业、病程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 2.1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法,在治疗期前三天,每天进行10m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口服泼尼松片,每天三次,每次10mg。在用药2~3天后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对药量进行逐渐减少,10天后停止用药。同时进行0.5mg甲钴胺针和100mg维生素B1的肌内注射,每天一次。口服地巴唑,每次20mg,每天三次。如患者出现病毒感染,可以使用500mg阿昔洛韦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每间隔八小时进行一次,15天为一疗,2疗程为治疗期限。 1.2.2治疗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方法,头针选择在患者健侧头针运动区的下1/3部位,先对选取的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在中下段进行进针,按照头针的有关操作规定进行治疗,如患者出现胀、麻现象,应进行3~4分钟快速捻转操作,不需电针治疗,每次行针间隔10分钟左右。对患者的健侧下关、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双侧合谷穴位进行针刺,其中健侧下关使用泻法行针,太冲穴使用平补平泻法行针,其余穴位使用补法行针。每次行针间隔10分钟左右。进行针刺过程中对患者的患侧脸颊和同侧而后乳突周边使用TDP灯照射治疗,每次30分钟。采取局部透穴电针治疗时,应采取承浆透地仓、牵正透地仓、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等方法。穴位的选取应与患者的患侧相同,使用传递式透穴进针法,沿皮下进行,每次行针选取3~4个透穴和相应的配穴进行,得气后接通电针仪,每次治疗30分钟。针灸治疗每天进行一次,10天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再开展下一疗程治疗,三个疗程为治疗期限。 1.3疗效评定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①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闭眼正常,两侧鼻唇沟和额头纹对称,能够正常张嘴、露齿、鼓腮;②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在平静状态时,两侧鼻唇沟和额头纹对称,闭眼、张嘴、露齿、鼓腮等动作具有轻微阻碍;③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相比有轻微缓解,两侧鼻唇沟和额头纹不对称,闭眼、张嘴、露齿、鼓腮等动作具有阻碍; ④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两侧鼻唇沟和额头纹明显不对称,无法进行自如的闭眼、张嘴、露齿、鼓腮等动作;⑤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本组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 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表1)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 治疗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有48例患者达到痊愈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7.80%,对照组中有35例患者达到痊愈效果,总有效率为91.21%,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对顽固性面瘫的发病原因还不是很明确,顽固性面瘫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也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在临床中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对面部功能的恢复较不理想。针灸治疗法可以使患者的经络得到疏通,气血得到畅通,达到祛风除寒、活血化瘀、温通经脉的治疗效果[3]。经本研究表明,治疗组患者采取针灸治疗法的总有效率为97.80%,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使用药物治疗的效果。所以,使用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参考文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