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及未来模式探讨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及未来模式探讨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及未来模式探讨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及未来模式探讨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及未来模式探讨

摘要:

自1978年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的探索阶段,“三项改革”为代表的深化阶段和新医改的转折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鲜明的特征,医疗卫生改革的指导思想随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而进步着。30年的医改,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经验,明确了医疗卫生工作的定位,医疗卫生改革的目标和医疗卫生的特殊性。虽然“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仍然存在,但30年的经验给了我们改革的方向,未来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民生问题,还必须从政府投入、缩减地区贫富差异,医疗机构体系改革以及医疗付费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关键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放、医改、历史回顾、未来

正文:

2012年人民网两会网络调查中,共有73306人参与“医改”调查。仅2.1%的网友认为看病不难,22.9%的网友认为异地看病造成看病难;21.2%的网友认为检查项目多造成看病难;15%的网友认为就诊时间长造成看病难。

“看病难”已成为关乎民生根本的大问题。“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我国民众就医现状的概括,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城市大型综合医院看病难,包括排队难,沟通难,转诊难等。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卫生条件差,看病难。

医改30年,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始,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80-2005年,全国的医疗机构数从180553个增长到308969个;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从2.85人增长到3.49人,每千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从2.02张增长到2.45张;卫生总费用从143亿元增长到8659亿元;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从14.51元增长到662.3元。可为什么老百姓依然觉得“看病难,看病贵”呢?

我们从对近30年的医药体制改革解读来寻找答案。

一、医保基本制度的发展历程

说起医保制度,我们分两个时期进行归类:

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时期

1950年,建立公费医疗制度1994年,“两江试点”

1953年,建立劳保医疗制度1998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1960年,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2007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2014年,低价药物清单

自1952年政务部发布《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我国的医疗制度拉开了序幕。公费医疗制度覆盖国家机关、党派、团体和事业单位人员,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和退伍返乡的残疾军人。费用由国家和各级财政部门拨款。1953年颁布的《劳保保险条例》是针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和其直系亲属,以及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按职工工资总额和国家规定比例,在生产成本项目中列支,可在本企业自办的医疗机构或指定的社会医疗机构就医,享受相关医疗待遇,亲属享受半费医疗。现今我们看到的某某工厂职工医院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1960年颁布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三个体系共同构成了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医疗体系。

随着改革开发后经济增速的发展,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两江”试点开启了10年医改的历程。江苏镇江和江西九江在国务院的批准下先行一步,从1995年初进行了医改试点。主要内容是:职工的医疗保险费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职工个人缴纳工资的1%;二是单位缴纳职工工资的10%。在这两笔费用中,个人缴纳的全部以及单位缴纳的大部分(不低于50%)计入个人医疗账户,本金和利息为个人所有,职工无论大病小病,无论门诊治疗还是住院治疗,均先使用个人账户的钱,若有剩余可以结转下年使用,并可继承。单位缴费的剩余部分进入社会统筹,由社会保险机构统一管理,集中调剂使用。个人账户的钱用完后,先由个人负担,到超过职工年收入的5%以上时,再按一定比例,大部分由社会统筹基金负担,个人自负比例随费用升高而降低。这一举措,标志着医保开始需要民众个人承担部分,不再是全民免费医疗。费用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合理负担,保证了医疗经费的一个稳定来源,此模式仿照的是德国和法国等国家的医保模式。为了不使卫生部监守自盗,设立劳动和保障部门管理医保费用。

自此,我国医疗保险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先后颁布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构成了我国新的医疗保险体系。但这并未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每年大量的医保费用被老干部(老红军、烈士亲属)们侵吞,真正给老百姓落到实处的寥寥无几,医保套现的案例屡见不鲜,可以看到成堆的老头老太早早的

挂号在医院排队,为的不是看病,而是开药。曾听一位医生朋友很郁闷得说到:“看了十几年病,现在的人都不需要我给他们诊断了,上来就说我要开什么什么药。”

各省实行医药招标,限定药品价格,可实行结果并未将药品价格降下多少,药企不断更换包装,改变剂型提升药价,最让人看不懂的是外企原研药品过了专利保护期仍然可以维持原来的高价格,而在国际上,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药品价格与仿制药价格相差无几,这在国际上都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这里最值得一说的是农村人民,农村人民是最没有享受到医改实惠的群体,20世纪70年代末,人民公社解体,直接导致在农村发挥巨大作用的合作医疗失去了组织基础,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迅速降低,使得占我国总人口数70%的农民在医疗保障上出现了长达20年的“空档”,直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而新农合的出台并未让农民得到实处,由于医疗设施的简陋,在农村,看病都找的小诊所和药店,药店都会有一名医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赤脚医生,这就滋生了大量了私人诊所和药店成为所谓的第三终端。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该政策出台后,国家要求积极发展乡镇卫生院,让农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设施,新农合要求农民个人缴费60元/年,各级财政补助240元/年,也就是说农民每年有300元的农保费用,可事与愿违,乡镇卫生院直接给农民200块钱,拿着农民的医保卡通过药品套现国家补贴,至于药品流到哪儿去了?自然是卖掉了。

医保制度实行至今,政府出台诸多举措,人民未享受到真正的实处,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药价高是一方面,政府投入少也是原因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的卫生投入占GDP 比值偏低,发达国家医疗支出平均水平为GDP的10%,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GDP总量的7%-8%。中国的情况是直到2013年占比才5.9%,2012年仅为5.1%,而与中国同在金砖国家中的巴西和印度分别达到了9%和8.9%,更为严重的是,政府的卫生支出占总卫生支出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40%剧减到如今的18%,同期居民个人支出的比例由20%上涨到最高点达50%,在2000年达到历史峰值,59.0%。在2009年,个人卫生支出占比37.5%,这一比例仍然偏高。

二、“改革开放”对医疗体系的影响

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都是由其政治及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我国也不例外,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定位,是服从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战略;医疗卫生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随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而进步的;医疗卫生改革的具体进程和路径,

是和其他领域改革的进程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1.“放权让利”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以“放权让利”为主要方向的改革探索阶段。这个阶段整个经济改革的重点在于两方面:一是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型;二是企业开始进行以“扩大自主权”为方向的改革试点。这两个特点都对医疗卫生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民公社制度转型导致农村人民失去了医保,这点在上面已经论述;企业“扩大自主权”的改革恰恰是“用管理企业的办法来管理医院”的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这表明当时我们对经济体制存在问题的认识,一言以蔽之,是“集权”,对策自然就是“放权”。在卫生领域的主要措施是:“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对于医药卫生机构逐步试行用管理企业的办法来管理。要让他们有权决定本单位的经费开支,核算、仪器购置、晋升晋级、考核奖惩。”1985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卫生部起草的《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其中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这被认为标志着我国全面医疗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全国卫生机构普遍实行了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包括:行政首长负责制、目标管理、任务指标、定额包干、经济核算、岗位责任制、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以及精神分明建设等。改革立竿见影。其他配套领域也体现了“放权让利”,在财务补偿机制方面,大幅减小财政补偿的比例,增加业务收入的比重。在药品流通体制方面,无论是医院还是医药企业都开始获得一定的自主权。医疗器械的价格朝市场定价的方向发展,在生产方面,地方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小规模,低水平制药企业纷纷投产。

“放权让利”的改革确实有针对地解决了当时存在的医院微观效率低下,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最初对于医院“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基本是参照当时的企业改革进行的。根据国际经验,政府对医院的监管措施、监管力度都是和企业大不一样的。在管理规范的国家,“经费开支、核算,仪器购置,晋升晋级,考核奖惩”等权利,不要说公立医院不能够自由地享有,即使是私立医院,也要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但“放权让利”的确解决了供给能力的问题。改革增加了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医院数量增多。在城市,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短短十年间,医疗卫生机构在各方面达到的的规模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规模总和,医疗技术和装备水平迅速与国际接轨。而在农村,由于“放权让利”之后的医疗机构营利的空间不大,这导致了农村医疗服务能力的薄弱。

在“放权让利”的同时,对医疗卫生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没有及时采取配套措施,控制

医疗机构的趋利行为。而且在医疗卫生体系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放权让利”的改革方向并没有及时调整,造成了今天医疗领域积重难返的局面。

放权让利的改革,加强了成本的核算,降低了医院内部的浪费和低效率,但弊端也同样明显,例如怎么保障医院“增收节支”不违反病人利益,不影响医疗质量。医院盈利动机增强,“医务人员都想多收病人,多治病,增加医院收入”。“供给者诱导需求”成为此后20年的普遍现象,不仅大大浪费了医疗成本,而且损害了患者的利益。放权让利使得资源集中于购买力强的城市,导致城乡医疗资源差距扩大。

在向医院放权的同时,也放弃了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投入的责任,且美优及时采取配套措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督和筹资体制,以至于使得医院的机制越来越活,“企业性”越来越强,走到了物极必反的路上。在医疗卫生资源已经丰富,已经由供给不足变为公平性不足和成本控制不力的时候,“放权让利”政策仍然没有及时得到调整。这造成了如今“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

2.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化和转折

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是医疗卫生改革深化阶段。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4年,我国实施了财税体制改革,开始实行分税制;

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997年,《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

这一时期改革主要情况包括:

第一,分税制的实施,加剧了地区间医疗卫生不公平,农村卫生相对进一步弱化。

第二,国有企业的改革,推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建立。

第三,医药和医疗器械流通管理政策缺位。医药产供销的统一管理体制逐渐被打破,医药器械完全市场化。

第四, 1999年和2000年,分别实施了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卫生机构分类管理,但这两项改革都未达到预期效果

第五,医疗机构改革。医院开始积极探索以调整和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为主的改革。与此同时,另一种趋势,不少亿元也开始盲目借鉴企业改革的经验,采取股份制

和内部职工持股的做法,造成区域卫生规划缺乏,三级医疗网络被打破,基层

医疗削弱,政府对医疗的监管不力等问题。

这一时期是“看病贵”问题逐步形成的时期,在全国经济出现通缩的形势下,人均卫生

费用却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随之而来的便是2006年的转折,2003年的非典使政府重新思考医疗卫生事业的定位。2006年是医改的重要转折点,为医改的方向定下“政府主导”的基调。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题,系统阐述了发展卫生事业的规划目标,强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责任,建立各级政府间规范的责任分担与资金投入机制”;调整了“九五计划”中“推进医疗卫生服务社会化”的方向。

“强化政府责任”成为医疗改革的指导思想,政府大幅度提高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推广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加强药品生产流通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等。这一转折背景被定位为“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改革成为应对20多年来积聚的社会矛盾的突破口;在医疗事业总量迅速发展的同时,“看病难,看病贵”的结构性矛盾不断突出,市场化导向改革的优势已充分显现,缺陷也充分暴露;同时,政府财力也具备了充足的条件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2009年的新医改也就此在大量的研究和讨论中出台。

三、新医改政策解析及思考

09年的新医改是应日益激化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出台的,总结前20年的改革经验,却发现没有一个值得借鉴的模式,无论是医院管理体系,还是医保制度,都无法真正有效解决使老百姓看得起病,这一根本的民生问题。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主要改革重点在:

1.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2.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3.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4.促进一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5.推进公益医院改革试点。

这五项改革工作,旨在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高度归纳就是两项举措:《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

我们将这两项举措对应的列一张表:

基本药物制度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建立基药目录,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

我国现行的药品目录中,最重要的两个目录就是《医保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这两个目录制定原则基本相同:“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市场能保证供应”,且是药典收载,均是采用通用名“准入法”制定。新版基药目录共收录了共520种药品(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317种,中成药203种),较原307的品种新增了213个。

基本药物目录公布后,各地规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基层医疗机构应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的二级医院应达到50%左右;二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量和销售额都应达到40%-50%;三级医院基本药物销售额要达到25%-30%。强制使用医药品种,医生教育下沉到69万余家基层医疗机构,要求基层医疗机构解决常规病症,县级医院可以解决大部分疑难杂症,做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城”。

说到基本药物制度,不得不提的便是“安徽模式”。安徽模式也称安徽基药采购模式。安徽省8月出台《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实施方案(2010年版)》,包括双信封招标、量价挂钩、单一货源承诺、生产企业承担配送责任等许多创新亮点,被推向全国。

安徽模式特点:

1)双信封制招标:采用先评技术标,再评商务标的“双信封”招标方式。技术标评审,主

要对投标药品质量及质量可靠性(企业GMP资质认证、质量类型、生产规模、销售额、行业排名、市场信誉、不良记录情况等)相关指标,实行百分制评标,技术标评审结果在省采购平台公示,并报省药招办备案,技术标评审合格的进入商务标评审。商务标评标中以最低报价确定拟中标药品。

2)量价挂钩:招标前公布投标药品的采购数量,生产企业可以按照数量进行报价,并获取

独家配送的权利。

3)单一货源承诺:原则上一种基本药物的品规只中标一家药品生产企业,且该企业获得全

省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市场份额。

4)一品三剂型两规格:一个品种三种剂型,每种剂型对应的规格原则上不超过两种。

5)采购主体是省药品集采服务中心。

6)生产企业对基药配送责任负责,不进行配送企业的招标。

7)国库集中进行药款结算。

8)允许转配送。

安徽模式从政策上真正的压低了价格,使得很大一部分生产企业比拼价格,随着各省双信封制的实施,药品价格一降再降,很多普药价格接近甚至低于成本,但少量具有剂型等优势或独家的药品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降价,转而逼迫药企更换大包装,改变剂型来提高中间利润,更有部分中小药企面临破产。很多常规的普药在市面上绝迹,这也是2014年低价药政策出台的背景。

基本药物制度虽然看似要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但真正的实施困难很大,最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仍然不足。新医改的《意见》中的2009-2011年三年财政投入8500亿元,相对医药总费用投入仍然是一个较小的数目。三年平均每年为2833.3亿元,2008年中国GDP为300670亿元,也就是说未来三年每年的医疗财政投入仅占08年GDP的0。94%,连1%都不到。政府虽然意识对医疗卫生加大投入,但更多是期望通过政策降低药品价格,以解决看病贵的问题。要想使得彻底解决“以药养医”模式,仅仅靠打压药企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只会使更多的药企面临倒闭。

我们再来看新医改的另一个特点: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改革主要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从表中看出,医院级别越高,病床使用率和入院天数均越高,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呢?患者心理。

国人有个特点,“我生病了,我需要最好的资源”。那么最好的资源是哪里?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在什么医院?卫生设施齐全且拥有众多专家的三级医院。这就造成了如今大医院的门庭若市,小医院的门口罗雀。尤其是北京,北京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医学领域专家,使得患了各种疑难杂症的人们全挤在这些特三甲的大医院中,能看专家门诊的,绝不看普通门诊,也令诸多黄牛有机可乘,倒卖专家号。国人的心态加之医疗资源贫富地区的不均等,令医院等级制度形同虚设;政府对医院的管理未及时跟上,使得公立医院公益性逐渐丧失。

公立医院改革目的在于改变“以药养医”,“一降五升”降低的是药费,取消药品加价,改革前,公立医院对于药品有15%的加成率,改革后,15%的权限被取消,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都推行零差率销售。发展县级医院,做到大病不出县。

我们再来看看卫生统计年鉴中,医院各项收入的占比:

2012年度,医院各项收入占比:财政补贴8%,医疗50%,药品40%,其他收入2%。

新医改取消15%的药品加成,意味着医院将失去全部收入的40%,在财政补偿不足的情况下,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智慧促使医院由“以药养医”转至“以诊养医”,大幅度提高诊疗费用。如果通过收取药事服务费来加以弥补,只会换汤不换药,无助于缓解“看病贵”的问题。无论是“以药养医”还是“以技养医”,实际上都是“以患养医”,财政投入的缺乏,使得医改更像是医院和患者的博弈——医院面临困难就将包袱推给患者,只要医院依旧存在资金缺口,医院还会通过变换收费名目,由患者买单。

新医改提出后,国务院已经决定,在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实行绩效工资后,医生原有的工资待遇绝不会降低,还会提高。并且强调,绩效工资作为基础工资之外的奖励,由政府出钱。但是,现行的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一名主治医生的实发工资仅1800元/月,网上医生晒工资单的案例比比皆是,对于一名学了八年临床医学的知识分子,拿到手的薪水还不如一个工地里泥水匠拿得多,这是对知识分子的极其不尊重。由于医生很难从劳动中获得一个良好的收入,于是,一部分医生铤而走险,私下收取红包和药品、耗材回扣等不正当收入。“以药养医”成为了当今构成医生薪资体系的一部分,政府支出不足,药企承担了部分的医生薪资,可以说畸形的价格体制,催生了畸形的医疗行为。医院收入这部分缺口若无法弥补,既要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又要体现公益性,将会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难点。

总结新医改,虽然新医改并未完全解决目前的医疗体系问题,且仍然暴露出诸多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扭转了医疗卫生的定位和方向。以往医改主要是作为经济发展的配套,是被动改革。新医改将健康发展、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纳入到经济、社会、政治的大环境中,强调医改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性,从而更大范围调动有形和无形资源推动医改。

改革目标向健康回归,将健康作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系重构的最终目标。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才引出“基本医疗卫生政府主导和公益导向、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改革基调,强化了政府责任。

将医改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把基本医疗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均等地提供给国民,是维护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保障。中国卫生体制经历了从政府提供服务模式到明显的利益驱动提供服务模式。现在政府回归主导医改,也算是弥补之前的“政府失职”。同时,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也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第一次将民生建设提到“基本制度”的高度,对未来解决其他民生问题具有引领的意义。

四、医改30年,认识到三个问题

医疗卫生改革30年,我们的指导思想和一些具体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而以下三个问题对我们未来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医疗卫生工作的定位是什么

医疗卫生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人民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要素之一,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源泉;健康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目标。这是医疗卫生工作的应有定位。十七大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把健康置于人的基本权利的高度,这是我们对医疗卫生工作认识的新高度。

2.医疗卫生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医疗卫生体系要实现3个基本目标:

1)保证医疗卫生保障的覆盖和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性;

2)提高卫生投入的效率和医疗卫生体系各环节运行的效率;

3)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元化的需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

这三个目标,分别对应了医疗卫生改革的三个原则:(1)公平公正原则。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障;(2)效率原则。体现为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宏观效率指在给定医疗支出水平下获取最大的健康收益。微观效率指整个医疗卫生体系运行过程中的效率;(3)社会响应和社会合意原则。指医疗卫生系统的变化应反映患者、公众、医生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期望。医疗卫生体系所提供的服务必须满足公众的需要。

这三个目标既相互联系和促进,也相互交叉和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需求的增加和质量要求的提高,对实现三个目标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兼顾,在一定的阶段,在这三方面目标中要有所侧重。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最大的矛盾已经不再是效率低下和供给不足,而是公平性不够和控制成本不力,故需要在兼顾这三个目标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和成本控制。

3.医疗卫生的特殊性是什么

卫生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一般认为,和大多数的产品和服务相比,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如下的特点:

1)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

2)较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3)消费者的不理性;

4)自然垄断和规模效益;

5)机构以非营利性为主;

6)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不尽一致;

7)健康关系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如果对医疗卫生的特殊性认识不清,甚至可能对医疗卫生体系的目标都会有认识偏差。医疗卫生体系的目标应当是以最低的成本维护健康,而不仅仅是提供尽可能多的医疗卫生服务。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中,生活方式占60%,环境占15%,遗传因素占15%,医疗服务只占10%。在30年的医改中,我们偏离了这个方针,走上了以治疗为主的高成本道路。

五、未来医疗体系改革的建议探讨

今年是“十二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新医改实行以来第五个年头,新医改为我们重新打开了政府主导的大门,对未来整个医疗体系具有巨大的影响。

1.在未来,增加政府财政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是首要前提

我国在对公共医疗的支出占财政收入比重上远不如其他国家,这点在上面已经论述。有学者提出医疗机构的公共特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发挥投入的主导作用,政府必须介入医疗服务领域,依靠自身所掌握的资源,促使医疗机构有效地向社会提供公益性的医疗服务。

在财政支出结构看,在发达国家的典型支出中,行政与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较小。相比之下,中国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比重很低,教育医疗等支出投入不足,而行政与投资支出则比重过大,尤其是对医疗机构的投入,主要是基建和专项投入,缺乏长效机制,不利于从根本上扭转医疗机构过度逐利的机制。将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制度化、常态化、有赖于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因此,通过消减行政与经济建设支出,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财政预算,立法确定政府医疗卫生投入的水平和各级政府分担的责任,确定政府卫生投入占GDP或财政支出的比例,财政投入责任适度上移。转变机制,统筹使用资金,最终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由一个主体支付的“单一支付者”制度。才能具备强大的谈判能力,承担起全民的医疗保障责任。

切实履行投入责任,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之一,也是未来医疗改革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2.推进医药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推进医药卫生服务的均等化,首先要改善农村居民和弱势群体的医疗服务状况,进一步推进取决于地方财政的能力,而地区经济差异是推进医药卫生均等化的主要障碍。从政策上,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对贫困地区的资源配置和资助产生的社会效益要高于发达地区;一个二元并行推进的医疗保障策略会比目前逐步提高基本服务水平的一元发展策略在提高均等化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效果更好。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俞卫教授认为在短期内无法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前提下,一个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推进的二元均等化发展策略可以得到更好的社会效益。为此提出基本医疗保障二元推进策略的政策建议,即各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的省内均等化;中央建立全民对重大疾病和重点人群的统一医疗保障。

3.建设县级医院,大病不出县

新医改中的发展县级医院举措,是对未来医院分级管理体系的铺垫,具有重要意义。把各省处于交通便捷地区的县级医院建设好,让患者可以在县级医院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避免患者流都涌向城市。在大量发展县级医院的同时,需要匹配相应的人才战略,空有设施

而没有人才的涌入,县级医院也将是形同虚设。政府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优秀医务人员去往基层,为县乡镇输送中坚力量。

4. 调整医疗服务体系结构

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是造成我国“看病难”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基层医疗机构大量闲置和三级医院人满为患是目前最大的问题。调整医疗服务体系结构,贯彻落实“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城”的宗旨,对医院进行分级诊疗制度管理,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看病,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小病在社区医院,大病到大医院,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通过分级诊疗,让大医院的普通门诊患者转到基层医院,让压床的病人转到康复、护理医院,就可以腾出医生的力量和床位收治疑难危重病人,满足更需要的人。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选择合适的医院进行治疗,看病费用也会更合理。

设立从乡镇/社区卫生院,到县级医院(二级医院),到三级医院,到民营医院的医院分级,外设康复护理中心,用于患者治疗后康复或长期诊疗护理等。

医院分级诊疗体系可以更好的管理医疗卫生资源,做到合理利用,利于监管。具体体现为三方面:

第一,分级诊疗可以比较有效地控制费用。去大医院看病花钱会更多,在基层医院费用相对较低。

第二,从急慢分治的角度说,如果更好地预防和康复护理,费用也会低很多。医疗不是民营医院三级医院县级(二级)医院

基层医院

投入越多越好,因为看病并不是老百姓想要的,老百姓想要的是健康。

第三,分级诊疗也有利于提高效率和质量。一到大医院看病,很容易直接上各种检查。其实有些病并不需要去大医院,基层医生的观察指导就很有效了。

以此来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此外,构建合理的医疗机构人力资本的薪酬制度也是解决“看病贵”,杜绝“以药养医”的重要保证。可以根据医务人员的差异性,通过实行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年功工资和福利津贴在内的员工工资制度解决医药分离后医务工作者的收入问题。将医院药房改造成院外医保定点药店,除急救药品外,其余常规用药均由药店供应,患者凭医生处方进行药品购买,医生处方仅允许出现药品通用名,药店形成市场竞争格局,通过政府介入指导定价,形成企业良性竞争局面。真正杜绝“以药养医”模式,仍然需要面临诸多考验和探索,任重而道远。

医改30年,对于医疗卫生服务,我们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们走过很多弯路,好在,我们明确了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目标,确立了未来的改革方向。虽然医改30年至今仍未建立完整的医疗卫生体系,却使我国成功度过了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不足的阶段。虽然新医改并未真正有效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指引了我们医疗卫生体系政府主导的思想。在这个全球都在思考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并为之惆怅的同时,我们不仅需要对过去30年医改进行总结,也需要对其他国家优秀的措施进行借鉴和评估,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看病问题,完善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真正做到将民生问题放在心上。改革之路,我们仍需坚持。

参考文献:

1.卫生统计年鉴,2013年

2.刘薇,前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借读医改历程——中国医改20年之演变,京华时报,2006-03-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财政数据

https://www.sodocs.net/doc/8717282094.html,/zhengwuxinxi/caizhengshuju/

4.许梦博,任倩倩,新医改方案的内容解析及其思考,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医学与社会》,第23卷,第4期;

5.李和森,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33

6.吴敏,城市公立非营利性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分析,红过卫生事业管理,2004(11):646-649

7.李玲,陈秋霖,理性评估中国医改三年成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100871,卫生经济研究2012年5期

8.黄敏,干荣富,新医改政策对医药行业影响分析,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200002,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1,43(5)

9.刘凤全,从“两江”试点谈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财政与会计》1997年第3期

10.沈华亮,德国、法国医疗保险制度及其对我国医改的启示,深圳市社会保险管理局,广东,深圳518000,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年第7期

11.王昕,徐程,新医改中的公立医院取消“以药养医”后的补偿机制分析,中国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辽宁沈阳110001;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年第12期

12.郑大喜,从新医改方案看公立医院落实公益性的难点及其对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武汉430030,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年8月第2卷第8期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程及动力机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程及动力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日益凸现,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更是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总结,并通过分析其动力机制,探索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医疗卫生体制历史演进动力机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经济萧条、社会危机重重、民众中传染病、寄生虫疾病、营养不良疾病肆虐的现状,选择了异于西方国家的医疗模式,发展了具有重大革新性的公共卫生体系:主要依靠经过很短时间就可培训出来的较低技能医护工作者,发展了劳力密集而不是资本密集的医疗技术;强调预防和初级保健,集中精力实施公共卫生计划,而不是单纯关注个体健康。 随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出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四项指导方针,并确定了接下来30年时间内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框架:在城市建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在乡伤残军人和部分在岗城市居民享受公费医疗的医疗保障制度;在农村,亿万农民则普遍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人民公社所属乡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资金,各地的合作医疗采取农民之间合医合药、合住院合门诊、合预防合保健等多种形式,初步建立了全国性、广覆盖、低水平、综合性和全民性医疗保障制度,极大地改善了国民身心健康状况。 但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总体投入和专业技术教育赶不上医疗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张,致使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过分严格的政府计划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体来说,计划经济时期,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我国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1979年卫生部大胆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随即开展了对医院的“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工作。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1985年,国务院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

张翠萍在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会上讲话(完整版)

张翠萍在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会上的讲话 坚定信心深化医改 努力推进全市卫生事业科学和谐发展 ──在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会上的讲话 大同市卫生局局长张翠萍 (2010年3月3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会议,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2009年围绕医改开展的各项工作,按照全国、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医改工作的总体要求,安排部署2010年医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推进全市卫生事业科学和谐发展。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开局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一中心,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

系建设、推进卫生资源调整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实现了稳步、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联系实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20 09年,通过参加全市第二批、指导开展全系统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践行科学发展观,保障健康上水平,实现卫生新跨越”的主题,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卫生事业大发展”的共识。局党组以身作则,立足医改,完成了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等“六个方面”的调研报告,查找了影响和制约我市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七个方面”问题,建立了人才强卫、社区卫生、卫生应急等“八个方面”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化解我市卫生事业科学发展难题的良策。整个活动联系实际、紧扣主题,有特色、有创新,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成为大同市上报省委两个学习实践活动先进单位之一。 二是把握大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根据全国和全省医改精神,市政府成立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组,广泛动员,深入调研,起草了《大同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09-2011)》。市卫生局组织各县区卫生局长和市、县级医院院长共46人,集体赴京参加医改培训,把握医改实质,增强医改信心。确定城区、南郊、左云、灵丘四个县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首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试点。全面实施了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4项新增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全省率先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卫生和医疗两部分,但是由于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区分,所以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回顾,而医院改革则作为本部分的主要线索。按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医疗改革的实际进展情况,现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划分为五个阶段,并逐一分析每一阶段改革的背景原因,具体措施及改革成果。 第一阶段 1978~1984年 背景原因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坚持了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等一系列正确方针路线,建立了完善的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据统计,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1981年的67.8岁,新生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降低到1981年37.6‰,孕妇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家在经济上濒于崩溃,财政基础薄弱,卫生费用紧缺;医疗卫生队伍青黄不接,领导水平、技术水平、工作效率都十分低下,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期间虽然做出过一些努力,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很多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落后,医生护士比例失调,护理人员不足,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知识老化;许多地方疾病多发,卫生状况差。与此同时卫生系统长期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控制,导致我们不得不思考新的路径进行恢复性的改革的孕育。1978年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拉开了中国30年改革的序幕,一方面为医改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为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 具体措施 本阶段的改革主要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进行调整、建设;同时,也包括培养相关人员业务技术,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等内容。 1979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提出“卫生工作重点转移到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上,建设全国三分之一重点县”。同年,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接着又开展了“五定一奖”和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的办法,并展开了试点。传统医院管理的弊端在这一阶段逐步显露出来,随后加强医院管理的政策相继出台。1981年3月,卫生部下发了《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开始扭转卫生机构不善于经营核算的局面。在此基础上,1982年卫生部颁布《全国医院工作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对医院相关工作要求。 在加强对医院管理的同时,也开辟了医疗主体多元化的先河。1980年,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得到国务院批准,这为转变国有、集体医疗机构一统天下,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医疗服务机构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促使国有医院的改革更加顺利地进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全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 体制改革的意见 2009年3月17日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现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投入加大,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发展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

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对此,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任务繁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因此,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要坚定决心、抓紧推进,又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国情

(医疗药品)中国式新药研发模式及格局变化分析

中国式新药研发模式及格局变化分析 科贝源(北京)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程增江 1中国药品研发力量各阶层分析 目前中国的药品研发力量包括: 国家科研院所、民营研发机构、“海龟”团队、CRO公司、药企研究所、外企在华研发中心。 1.1国家所有的科研院所及药研力量 研究院所 包括原医药管理局体系的,医科院体系的,医工院体系的,军事医学体系的,卫生部系统的等。比如,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天津药物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原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植物研究所。医科院省级研究所基本仍归国家所有。 国家所有的药学院校有: 北京大学药学院、复旦大学药学院、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山东大学药学院、沈阳药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药学系、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厦门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浙江大学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中南大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药学系、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烟台大学药学院,若干所中医药大学。 工程中心 有发改委的、教育部、科技部的:基因工程与资源药物工程研究中心、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新药工程研究中心、中药复方药物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基因组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与医药基因工程研究中心、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 国家新药筛选实验室及新药筛选技术平台 国家新药筛选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药物筛选中心、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筛选中心、新中新药筛选实验室、复旦大学药学院、抗病毒药物筛选中心、地奥集团新药筛选中心新药筛选技术平台研究: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病新药药效学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临床前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 “圈养动物”:国家院所 国家所有的院所、高校拥有最优秀的人才、设备、技术平台,“九五”前曾经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新药研发的主体,然而巨大的国家投入被转化为学术论文和纸上成果,并没有转化为期望的新药项目。 在市场机制的冲击下,这些机构显得机制僵化、缺乏活力,人才象笼中的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当前的医疗体制为国人诟病已久,医疗改革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医疗改革亟待破解医疗卫生保障覆盖率低,资源分布不均,基本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看病难,看病贵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针对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对医疗体制改革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医疗体制;医药分离;医疗腐败 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人最重要的是生存,是健康,而与生存和健康联系最紧密的是社会医疗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努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此同时医疗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些方面取得进展,但是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当前,医疗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因而医疗改革陷入僵局,短期内难以取得大的、突破性的进展。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建的“中国医疗卫生制度”课题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医疗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性难题。纵观国外的医疗卫生制度,与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相较,我国的医疗卫生的现状已与快速发展的经济

社会不相适应,滞后的医疗卫生事业已经成为影响、制约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医改难题亟待破解。 一、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机构重复,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应付。在当前正在进行的医疗服务机构改革实践中,“抓大放小”的思路很流行,基于这一导向并基于现行财政体制下部分地区财政负担过重的现实,一些地方开始将基层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或改制为企业,或甚至直接出售给私人。这种“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是有严重问题的,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三)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药价虚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四)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医疗效率低下、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问题、药价虚高、医疗腐败等现象备受舆论批评。目前医疗卫生领域受到党内和社会上腐败势力的干扰和影响。比如官商勾结,在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谋取私利,甚至搞假医假药;医生收红包,等等。产生这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动各项医改任务落到实处,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国办发〔2017〕37号)要求,我省2017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重点推进和落实以下工作任务。 一、研究制定的文件 1.制定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2.制定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实施意见。(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3.制定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政策文件。(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4.制定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性文件。(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5.制定完善公立医院党建工作指导性文件。(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6.制定我省或转发国家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性文件。(省国资委负责) 7.制定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政策文件。(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8.制定医教协同推进医学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省卫生计生委、教育厅共同牵头负责) 9.制定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的指导性文件。(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10.制定建立卫生人员荣誉制度的政策文件。(省卫生计生委、人社厅共同牵头负责) 11.制定在部分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编制管理改革实行人员总量管理试点的指导性文件。(省编办负责) 12.制定改革完善仿制药管理政策的指导性文件。(省医改

办负责) 13.制定医药代表登记备案管理文件。(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14.制定药品购销信用管理文件。(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以上任务只列牵头部门,未列参与部门。其中1、2项任务按国家规定时限完成;3—14项任务于国家相关文件印发后3个月内完成。 二、推动落实的重点工作 15.扩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范围,确定1个市(地)作为省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城市,推荐1个县(市)作为第二批国家级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候选县(市),发挥典型引领作用。(省卫生计生委、财政厅负责,排在第一位的部门为牵头部门,下同) 16.明确省卫生计生委和省中医药管理局属(管)医院参加属地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政策措施。以齐齐哈尔市为试点,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省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编办、财政厅、物价监管局、人社厅负责)

【医疗药品管理】发改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发改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现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肩负着繁重的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公共医

县卫计局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报告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情况报告 尊敬的市检查组领导: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卫计部门的精心的指导下,我县扎实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深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各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现将2017年医改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医改工作落实情况 1、公立医院改革。按照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省编办、省发改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湘卫体改发〔2014〕2号)的要求,2015年4月1日我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正式实施。改革实施两年半以来工作平稳开展,初步达到了预期目标。改革医院内部管理,转变服务方式,改善就医流程,实行先治病后付费,节假日门诊,健全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等,为群众就医提供更多便利,医院收入结构得到优化。所有药品实施零差率销售,切断了医院药品加成收入来源,增加了医疗服务收入,“以药养医”机制得以改变。2017年,药品总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从医改前的48.3%下降到39.7%,同比下降9.4%;中草药使用情况与同期相比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县中医医院门诊中药收入占门诊药品比例的84%,住院中药占住院药品费用的44%,达到了“业务量上升、药品比例下降”的预期效果。医务人员技术和劳动价值得到

一定程度体现。伴随药品价格的下降和药品总收入的减少,优化了医院收入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医务人员技术和劳动价值的回归。 2、异地就医直接联网结算。我县已于9月底开通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县人民医院为我县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已进行外出务工农民信息数据采集,可以进行跨省异地住院联网结算。 3、深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县各乡镇(中心)卫生院自2011年6月20日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县11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实行省级网上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零差率销售,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使用率达到100%。根据市卫计委《关于做好全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工作的通知》(Y卫计药政发〔2016〕1号)文件要求,我县制定了《关于做好全县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优先合理使用的实施办法》(X卫计函〔2016〕6号),要求全县范围内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要将基本药物(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省增补目录的670个药品通用名中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的品种、剂型、规格)作为首选药物,优先配备使用,公立医院基本药物品规占比达到50.9%。 4、建立健全分级诊疗。我县制定了《XX县分级诊疗实施方案》,根据县域医疗技术水平及基层医疗技术力量,进一步细化病种,真正做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各级医疗机构切实调整并落实服务功

新药研究中的CRO模式

CRO-中国制药企业的研发新路 2004-05-13 我国《药品法》,药品临床管理规范(GCP),实验室管理规范(GLP),《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法规的颁布实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药品研发全过程监管力度的增强,审评过程越来越科学严谨规范,均标志着我国药政管理正在日趋国际化。 随着我国加入WTO,医药市场的国际化也越来越明显。制药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需重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产品的开发,并使研发过程符合国际标准。我国药物研发主体也正在逐渐地由科研院所向制药企业过渡。如何将员工数量和管理费用合理稳定地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同时又能使各项工作符合严格的药政管理要求,这成为制药企业共同面对的新问题。 CRO这种以合同的方式为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产业,正是迎合了上述市场的需求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必将成为中国制药和新药研究企业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 加入WTO要求国家管理法规体系科学严谨并与国际接轨,而中国制药和研究发展企业的新药研发经费的投入能力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这必将使CRO——这一在中国新兴的产业刚起步就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研究经费的预算下,既要保证每项工作符合国际规范的基本原则,又要适合国情,不负重托从而经受住考验,并得到健康良性发展。 在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制药业,拥有创新药品是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全球药物研发投入的资金正在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每研发一个创新药物平均需要12年的时间和3.5~8.5亿美元的资金。如此昂贵的开发成本,使得每个企业都在寻求如何能够降低研究成本和缩短研发时间的渠道。与CRO公司的合作正是国外制药企业为达到这一目的所选择的方法之一。CenterWatch公司预计:美国所有Ⅱ期和Ⅲ期临床研究项目中,有CRO参与的占2/3。CRO服务的全球市场2002年约78~98亿美元,并以每年20~25%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可望达到163亿美元,但其主要在美国,欧盟和日本。一些大的CRO公司的增长率高达45%。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CenterWatch公司指出:12年来,新药开发的时间首次开始减少,CRO的高效力服务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根据Barnett Lnternational Bencharking Group报告:CRO承担的项目与申办者承担的项目所需时间相比,大约可以节省1/3~1/4的时间。在这些国家的CRO也已将其服务扩展到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药物经济学,药物基因组学,信息学,临床文件,政策法规咨询,生产和包装,推广,市场,产品发布和销售支持以及商业咨询等诸多领域。 全球CRO行业的前景是令人鼓舞的,也不乏世界医药行业的著名人士对中国的医药市场和新药开发的前景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CRO企业要想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很多问题。例如:在低研究预算情况下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研究?在试验后评价的情况下,如何减少试验方案的设计风险?如何提高培训能力,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如何增加企业凝聚力,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如何解决在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无法与其他国家同步竞争入组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政策法规和管理的完善,

十八大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述评

十八大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述评 让亿万百姓病有所医 ——十八大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述评 北京11月6日电(吕诺、胡浩)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十八大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向纵深推进,百姓病有所医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 任务已经明确,改革扎实推进。 ——2013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参保人数分别为2.65亿人、2.71亿人、8.05亿人。全国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约为75%,城镇居民基本医保为70%。 ——2013年,以省区市为单位,推开20种重大疾病保障,在明确临床路径和限定费用的基础上,实际补偿比达到70%左右。 ——2013年8月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已在23个

省份的94个统筹地区开始试点,已有7个省在全省推开,覆盖城乡居民2.1亿,累计补偿金额6.3亿元。 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四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为主体,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社会慈善救助等其他保障形式为补充的医疗保障体系。 国务院医改办政策组负责人傅卫说,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进程,巩固和扩大覆盖面,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平。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不断筑牢医疗保障底线,将逐步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问题。 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 “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医改的攻坚方向:“基层”将成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关注的重点。 2013年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巩固完善

药品推广的八种模式

药品营销模式,从运作主体上的不同,可以分为底价承包模式(代理模式)和自主经营模式;从操作手法上的不同可以分为学术营销模式、专科营销模式、品牌营销模式、新闻营销模式、数据营销模式、流通营销模式等,本文主要对新药营销的八大营销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更深层次地窥探它们的物质和更到位地掌握其中的要领。? 1、学术模式:通过学术推广让医生在临床上使用药品? 对于新药营销,学术推广是主流模式。这种模式始于德国拜耳公司在1920 年开始设立专业医药代表针对医生进行药品推广工作。1989年以后,这种营销模式被无锡华瑞、西安杨森、中美史克、上海施贵宝等外资企业相继引入中国。? 在临床上,除非是全球跨国公司开发出来的专利新药,于一般企业研发的新药,临床医生由于没有使用过该药品,也难以认识到该药品在临床上的使用效果,会不会出现不良反映。因此,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医生是很难主动开出该药品的。医药代表的主要工作就是以个性化、专业化的学术推广方式去说服医生在最大程度上接受自己的产品。? 但目前,学术推广活动在中国也变了味,以致造成成本趋高,但效果却不明显。一是带金销售成为了普遍现象,不规范的操作行为严重影响了新药进入医院临床系统;二是医院药品招标采购当中不少暗箱操作,造成不公平竞争;三是多次药品降价直接影响到新药销售利润;四是反商业贿赂使许多医院排斥医药代表到医院开展正当的学术推广活动,也不允许医生参与此类活动。?

但无论如何,作为一种主流的新药营销模式,学术推广模式是不会因为反商业贿赂而消失,相反经过这次暴风雨般的洗礼之后,这种模式应当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成为引领未来新药销售的发动机。? 2、专科模式:针对特定患者、特定病种和相关专科医院合作? 专科模式事实上是从医院营销中细分出来的一种营销模式,它是针对特定专科医院、特定病种、特定患者而采取的新药推广销售模式。? 从特定专科医院分析,由于它们无论是在人员上、技术上还是设备上均无法与大中型医院相抗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的地位。为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它们费尽脑汁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独特的诊疗技术和品质优秀的新药是它们常用的武器,独特的诊疗技术一般是它们的看家本领,新药则需要从市场上引入。每当一种适合专科医院(如肝药、结核药、抗菌药、疫苗、皮肤药等等)的新特药出现,它们都迫切希望能在专科门诊中得到运用,以满足患者的需要。从特定病种和特定患者分析,专科医院的病种、患者相对单一,可供选择的药物也普遍不多,因此有创新及独特疗效的新品倍受专科医院欢迎,也是专科获得良好效益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少制药企业其实并不了解专科医院的操作,往往认为这是一个分散的小市场,其实在中国约29万家医疗机构中,专科、门诊数量就占了20万家左右,只要充分挖掘这一市场,它的容量是不容小看的。同时,专科医院也相当欢迎制药企业为其请来专家,为患者、医护人员举行讲座或培训,制药企业更容易获得患者资源,也更容易形成品牌。?

疾控中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工作汇报

疾控中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工作汇报 年是国民经济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之年,也是认真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化推进的一年。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是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措施,事关医药卫生行业利益格局重大调整和健康发展,其根本目的是要建立新的基层医疗卫生运行机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使广大老百姓不生病、少生病。我中心认真组织落实和推进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重点完善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坚持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现将中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 情况汇报如下: 一、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主要成效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实施居民健康工程,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重点为孕产妇、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建立健康档案,年全县共建立健康档案人数人,规范建档率。 (二)、加强健康教育宣传 去年共举办各类健康教育讲座次,出健康教育专栏期,利用气象平台宣传期,发放健康教育资料份,健康教育受益群众人次。有效地加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减少和预防疾

病发生,控制了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 (三)落实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工作 年接种儿童疫苗达人次,儿童接种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达,加强免疫接种率达。自年以来,消除脊髓灰质的成果得到巩固,实现了无脊髓发病状态,年我县一定要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和我国政府承诺的消除麻疹的奋斗目标。在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中儿童计划免疫实现了高接种率、高保护率,相应传染病有效的得到了控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广大老百姓真正的享受到了国家实施公共卫生服务的优惠政策。 (四)、重视老年人健康管理。 对辖区内各乡镇指导开展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老年健康干预建档管理例,管理率。并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工作。 (五)、加强对慢性病人的管理 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量血压,对确诊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开展疾病咨询、指导用药和健康锻炼、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去年高血压健档管理例,管理率。辖区岁以上成人首次测血压率≥以上;糖尿病建档管理例,管理率,跟踪随访率达到。 (六)、强化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 对我县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重性精神疾病建

(医疗药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现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肩负着繁重的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服务模式的改变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信息系统网络在各级医院普遍运用。初建的网络都是用传统的布线方式来进行的。在运行过程中,网络管理员最能体会到的是良好的布线系统对网络的稳定运行、顺利传输起着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新型的综合布线系统是指按标准的、统一的和简单的结构化方式编制和布置各种建筑物(或建筑群)内各种系统的通信线路,包括网络系统、电话系统、监控系统、电源系统和照明系统等,它将相同或相似的线缆(如对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缆)、连接硬件组合在一套标准的且通用的、按一定秩序和内部关系而集成为整体,因此,综合布线系统是一种标准通用的信息传输系统。医院信息化系统是综合布线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 医院综合布线系统的重要性 医院综合布线是一个模块化的、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是智能建筑的“信息高速公路”,又是所有其他系医院综合布线系统的承载平台。它将语言、数据、图像等设备彼此相连,也使医疗设备与外部通信数据网络相连接。与传统布线相比,综合布线有着许多传统布线无法企及的优越性。表现为兼容性、开放性、灵活性、可靠性、先进性和经济性等特点。一次性布线后,确保在15~25年内系统性能不会下降,功能不会落后,更不会如传统布线方法那样,因为网络配置变化而重复土木工程,破坏建筑物的原有结构,增加不必要的投资。可以说综合布线真正达到了一次性投资,多年受益,充分利用好医院的医疗资源,合理规划设计医疗流程,完善医疗信息化建设内容在医院楼宇建筑设计的同时,就要充分考虑医院建筑物整体和区域性的功能定位与医疗流程,合理进行结构化的综合布线设计,为医院未来信息化发展应用做好基础。曾经有人说综合布线系统如同人脑的神经系统,可见综合布线系统的重要性。 2 综合布线的标准、原则 医院布线与其他行业布线一样需要遵循行业通用的标准。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施工及测试标准和规范主要有:《建筑物通用布线标准2002》、EIA/TIA 568B 《商业建筑物通用布线标准》、《商业建筑物通信基础结构管理标准》、 《集中式光纤布线系统标准》、TIA/EIA TSB67《非屏蔽双绞线传输性 能现场测试规范》等,国内标准和规范有:CECS72:97《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规范》、《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等。综合布线系统是一套具有标准、设计、施工及信息界面的无源系统,不包括任何相关的有源连接设备。医院综合布线系统以标准化模块化、安全性、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灵活性、易维护性、网络互通,资源共享性、系统冗余及可扩充性为设计原则,并对其服务的设备有一定的独立性。 3 医院综合布线的设计与架构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要求物理拓扑结构为分层星型拓扑结构,各分子系统相互独立,每个分子系统的改动都不影响其他子系统,支持多种网络结构,既支持集中网络,又能支持分布式网络系统,通过统一规划和模块化设计,满足语音和数据信息点的即插即用和随时互换,建立的系统能够支持综合业务数字网络传输,并方便地与Internet或数据专网互联。选用灵

新药研发战略与研发模式选择

新药研发战略与研发模式选择 作者:佚名 联盟会员:项目管理者联盟 转载 发布时间:2011-9-8点击:895 PMB:0 【收藏本文】 中国医药行业近年 来保持着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国际医药大国,但是总体上说,“中国医药大而不强”,特别是占据医药最大份额的化学制药领域,基本上 被国外制药巨头垄断,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药品研发上的 严重缺失!研发创新是中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医药企业必须成为医药研发创新的主体。国家已经制定了有关 创新药物研究的“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中 国到2010年要居国际新药研发“第二方阵”领先地位,领 先韩国等中等发达国家。实现医药产业由以仿制为主向以 创新为主、由生产主导型向研发主导型的两个根本性转 变。这对于产业格局的重新划分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中 国医药正迎来以研发驱动型为主导的第四次发展浪潮。项目经理博客 1、 中国医药研发模式 自主研发。世界知名大医药公司每年投入新药研发的 费用大约为年销售额的15~20%。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外公司的研发都已经做到了全球化,利用全球的资 源进行新药发掘、研究和开发。与国外同行相比,中国国 内少数优秀企业通过积累,已经具备雄厚的资金和研发实力,可以与国外企业一拼高下。从长远来看,要振兴中国 的医药产业,必须加大科研投入,从仿制逐步走向创制, 使其具有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与专业机构合作。从国外先进医药企业研发现状来 看,很多医药企业是通过与中小型医药开发企业或聘请专 家进行合作开发的方式来拓展医药研发。国内的医药企 业,尤其是中药企业,可以积极与这些机构合作,形成优 势互补,使这些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最近,广东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公司与广州呼吸病研究所签 订的板蓝根抗病毒研究项目、王老吉药业与复旦大学药学 院天然药物研究中心签订的注射剂项目等合作开发的新药 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预计这些产品未来将成为走向全国 甚至国际市场的“高端武器。”项目经理圈子 研发外包。由于新药研发成本不断增加,跨国医药巨 头争相采用研发外包战略,把非核心开发业务交给专业、 高效的中小企业。目前,美国每年生物医药研发经费达上

毛概论文-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

院校:湘南学院 系别:计算机科学系 专业:网络工程 学号:201114160210 姓名:阳庆 时间:2013年6月27日

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简称医改。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为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经验,由此揭开医改序幕。 <一>15年历程 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医疗体制改革,为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经验,由此揭开医改序幕。 1998年,医改进入组织实施阶段。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陆续出台医药分家、药品招标采购、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等一系列政策。但总体上说,政策的落实步履维艰。 2000年7月,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会议提出:要在2001年底实现90%以上的地市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推进医疗机构分类管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扭转以药补医机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等改革。 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病魔让人们发现,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竟然不堪一击。 2005年6月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合作研究报告表明,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 <二>主要成效 商业化、市场化走向的体制变革带来的成效主要表现为:通过竞争以及民间经济力量的广泛介入,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医生数量以及床位数量都比计划经济时期有了明显的增长,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迅速提高,能够开展的诊疗项目不断增加。此外,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机构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内部运转效率有了普遍提高。 <三>消极后果 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 在公平性方面,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富裕社会成员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多数社会成员(包括相当多农村人口以及部分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贫困阶层则连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都享受不到。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4。 在卫生投入的宏观绩效方面,尽管全社会的卫生投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综合健康指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2002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增至5.42%,但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一些卫生、健康指标甚至恶化。改革开放前已被控制的部分传染病、地方病开始死灰复燃,新的卫生、健康问题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