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1、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1)定义:资源或物品相对于欲望或需要的不充分性而言(资源或物品不能满足欲望或需要)

(2)资源或物品的有限性:对任何经济社会,资源或物品总是有限的

资源:经济资源与非经济资源(经济资源与否取决于时空的稀缺程度)

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技术、知识、信息等)

物品:经济品(economic goods):衣服、食品

自由品或免费品(free goods):阳光

有害品(harmful goods)或废品(waste goods):噪音、垃圾

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

(3)“稀缺”是相对于人们欲望的无限性而言,并非绝对

2、欲望或需要的无限性:

(1)欲望的特点:多种多样、多层次,由低到高,永无止境,超前性(社会发展的动力)

某一欲望的实现总会产生新的欲望,

(2)马斯洛的需要(欲望)层次理论:

基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

性的方面的要求)

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

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安全需要(safety):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

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满足后就不再是激励因素

社会需要(social):友爱的需要-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

忠诚

归属的需要-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

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

地位需要(esteem):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价值自我实现需要(self actualization):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

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和利用问题

1、生产什么(what):品种、数量(因时代、生产水平而定)

2、如何生产(how):生产者、生产资源、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形式(方法)

3、为谁生产(for whom):谁来消费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分配取得的收入决定(要素决定收入)

4、何时生产(when):资源利用的时间配置,即发展计划(时机选择)

5、谁做决策(who):经济体制问题——自给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价格引导生产和消费)

混合经济(市场经济为主、政治干预为辅)

三、经济学的定义:

1、经济学是在一定制度下,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合理配置,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经

济资源生产出(人们需要的)更多物品,以满足人们无限多样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合理配置的科学:

(1)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稀缺的资源

(2)资源稀缺产生资源进行配置的问题:实际上是对稀缺资源的用途进行选择的问题 (3)资源稀缺使资源具有价格:资源的稀缺程度决定资源的比价

(4)人们的选择具有成本:资源的配置是价格和成本的比较 四、一些重要概念:

1、权衡取舍(trade-off ):

(1)原因: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 (2)本质:选择问题(理性选择)

(3)种类:个人消费的取舍 工作(学习)与娱乐(休息)的取舍 国民收入消费与投资的取舍

社会效率与公平的取舍(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更多的东西

公平——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全体成员) 2、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

(1)定义:一种资源被用于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它各种可能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2)产生前提:资源的稀缺 资源的多用途

(3)本质:一种资源对另一资源的相对性 (4) 选择:机会成本较小的

(5)特点:存在于任何行为主体的任何选择行为中 作出决策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难以精确估计,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判断 现期机会成本的高低与长期收益的关系 3、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1)定义:是指在现有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下,充分有效地利用一切资源,按不同比例组合进行的各种物品

生产的最大可能产量。

(2)限制因素:技术的改进、现有资源种类的增加、现有条件的改善 (3)特点:各方相互依存,追求高效率与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存在浪费

4、边际分析(marginal analysis ):

(1)定义:对于任何一种投资或投入,理性人往往都会考虑边际量,通过分析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决策的优劣

(2)本质:微量调整带来的影响 增量的影响

(3)资源对需求、欲望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甚至为

负)

(4)最优: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利润达到最大 5、激励(incentive )

(1)定义:影响人们做出不同选择的的动力 (2)条件:市场经济中,影响激励最重要的因素是价格 (3)分类:个人——对不同选择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

厂商——受价格影响改变生产计划(产品或资源)

公共政策——与人们面临的利益相关,考虑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6、交易(interact ):

(1)地位:市场上的自愿交易保证资源的最合理利用

(2)特点:交易使买卖双方均可从中获得好处、改善双方福利(个人之间、个人与厂商之间、不同国家之间) (3)市场:任何发生交易的场所称为市场 包括有形市场、无形市场和虚拟市场(期货) (4)交易平衡:交易双方最终达成平衡的核心概念是价格

市场就是通过价格波动达到供需平衡、形成最佳资源配置(均衡的价格和数量) 7、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

(1)定义:市场不是万能的;在某些领域,市场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即市场失灵 (2)原因: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一个人或一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这种力量就是垄断力量

(3)解决:良好的公共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市场失灵带来的弊端,提高经济效率;只是弥补并非主要

生产可能性曲线Y 商品X 商品O A B 生产可能性曲线

C 10

12

D 8

5E 20

定义——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

内容——政府确定的法律结构规范着厂商和私人的活动

政府通过出台的各类经济政策以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政府可以提供私人部门不能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即公共产品

(4)结论:市场是保证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力量,政府只有在市场出现失灵时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8、信息(information):

(1)地位:信息在决定市场形态以及在稀缺资源有效配置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做出任何选择都需要信息,对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判断

(2)信息对称性:不对称性可利用与谋取利益,互联网建立是搜索信息成本降低,信息具有对称性

(3)特点:共享——消费者有为了解信息而付费的激励

重要——信息偏差导致的后果需要政府干预

9、分配(distribution):

(1)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

生产什么——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选择性配置

如何生产——如何配置资本与劳动,以及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为谁生产——如何分配剩余价值(涉及政治问题)

(2)原因:收入分配的差异似乎是市场经济的直接后果,人的技能有差异

(3)解决:为了缩小收入分配的差异而采取的社会福利政策有可能挫伤各类经济激励:

为穷人提供免费资助需要增加税收,税收增加有可能挫伤纳税人工作和储蓄积极性

过高福利会提供一种反激励,使人们不愿工作而享受福利

缩小收入分配差异必须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

10、通胀与失业(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1)通货膨胀:定义——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一般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表示

本质——表明货币内在价值减少原因——货币发行过量

影响——资产严重缩水,严重阻碍经济增长步伐

(2)关系: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在短期内存在着一种负相关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政府须就此作出取舍

含义——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

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五、经济学的分类:

1、研究对象范围的大小:

(1)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经济行为以及经济变量的个量是怎样决定与变动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谓“虫瞰”(worm’s eye)

一般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进行经济决策、如何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经济学(个人、企业如何选择,研究个量变化)

它被称为市场均衡理论或价格理论(生产者、消费者活动形成均衡价格,是重要激励)

微观经济分析的框架结构

家庭经济行为

企业经济行为

边际效用分析无差异曲线分析跨期选择理论

厂商理论

企业理论

市场结构理论

供求理论

完全竞争

垄断竞争

寡头垄断

完全垄断

收入分配理论

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

微观经济政策

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

(2)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以整个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经济变量的总量是怎样决定与变动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谓“鸟瞰”(bird’s eye)

研究经济总量变化和政府经济行为的经济学

它被称为国民收入决定论或收入分析、国民收入结构理论

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结构

国民收入核算原理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收入—支出模型IS —LM 模型AD —AS 模型

宏观经济稳定政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开放经济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收支与汇率

宏观经济问题分析

通货膨胀与失业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2、研究方法:

(1)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 ):微观经济学多用此法

只考察经济现象是什么:描述事实(客观存在),现状如何,为何会如此、发展趋势如何 不含自身价值判断 :对经济现象好与不好、该不该如此不作评价

(2)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宏观经济学多用此法

以一定价值判断为出发点:对经济现状及变化作出好与不好的评价作出该不该如此的判断

流派众多:角度不同,结论不同

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1、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排除社会价值判断,描述经济现象

2、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同一现象的不同观点

二、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

1、个量分析(individual analysis):又称为微观经济分析法(某商品价格、产量等)

2、总量分析(aggregate analysis):又称为宏观经济分析法(GDP、经济增长量等)

(1)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具有函数关系

(2)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s):不是经济模型中的变量决定的,有外部因素(如政治、自然)决定的变量(较难衡量,无法认为控制,影响选择)

(3)存量(stock):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变量的时点状态,国民财富)

(4)流量(flow):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两个变动方向,GDP)

三、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

1、均衡分析(equilibrium analysis ):供求平衡,相对稳定静止的状态

(1)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其他市场和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单个产品、生产要素或单个市场达到均衡状态应具备的各种条件的分析方法(使用范围较广)

(2)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

把整个经济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各种相关经济单位同时达到均衡状态应具备的各种条件的分析方法(较为困难、科学)

2、边际增量分析(marginal adding analysis):

(1)定义:分析一种经济变量变化(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时,使得其他相关变量如何变化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质:增量变化分析

四、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1、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

(1)定义:完全排除时间因素和均衡状态的具体变化过程,来分析某一产品或市场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和在均衡状态下的情况

(2)实质: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2、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

(1)对某些经济变量变化前后的两种静态均衡的结果进行比较的方法

(2)特点:过程不可知性

3、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

(1)定义:分析中引入时间因素,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过程,研究的是经济变量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又称为过程分析

(2)特点:考察整个变化过程

五、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

1、定义:用来描述有关经济变量之间依存关系(如逻辑关系、数量关系等)的理论结构

2、形式:文字说明,数学方程式、几何图形

六、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定:经济人”(Economic man)假定

1、定义: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有限资源为自己取得最大的效用、利润或社会效益的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

2、基本特征: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满足程度)

市场经济中,每个人被假定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客观上也为社会服务 3、原因:(1)多数人选择利己的假定,主观为己、客观有利于社会 (2)收益为物质、精神,有无形、有形之分,无法用货币衡量 4、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密的“经济人”假说 第三节 经济学发展简史

一、经济学史中的三次革命:

古代经济思想重商主义

重农学派;威廉·配第(英);魁奈(英)大卫·李嘉图(英)

亚当·斯密(英)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萨伊;马尔萨斯;庇古等阿弗里德·马歇尔(英)

凯恩斯(英)萨缪尔森(美)

古典革命

边际革命凯恩斯革命

《经济学》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经济学原理》

《国富论》(1776)《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1、“古典革命”:

(1) 威廉·配第——《赋税论》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创始人,提出劳动价值论和地租论 (2)魁奈 ——《经济表》 近代第一个经济学家,用抽象图式提出了对经济体系的分析,纯产品学

(3)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英国古典经济学主要代表之一

(4)大卫·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

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最高峰

(5)约·斯·穆勒 ——《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本影响西方经济学教育达半个世纪的教科书 2、“边际革命”:

(1) 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

(2)阿弗里德·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最著名经济学 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3、“凯恩斯革命”:

(1)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

创立宏观经济学,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 (2) 萨缪尔森 ——《经济学》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

首次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

二、诺贝尔经济学奖 :

1、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 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

2、1969年至2009年,共有64位经济学家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本章小结

1、本章从经济学产生的原因--稀缺性出发,介绍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经济学的定义,解释了几个重要的概念。介绍了经济学的两种分类和经济学的框架结构。

2、本章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作了初步的介绍。阐述了经济学中的最重要假定--理性人假定。

3、本章对经济学发展历史中的三次革命和诺贝尔经济学奖作了简要介绍。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供求均衡

第一节 需求理论

一、与需求有关的几个概念 1.需求(Demand ):

(1)定义:消费者一定时期内,对应某一商品(或服务)的各种价格,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消费者在各个可能价格下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消费者既有购买意愿又有购买能力的一种有效需要,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2)说明:购买意愿与购买能力(现实意义上)的统一,需求≠需要,需求=愿意购买且能够购买

同时涉及两个变量——商品价格及与该价格相对应的需求量

非实际购买量 需求量不一定与实际购买量相一致(供不应求)

(3)分类:

个人需求——单个消费者在各个可能价格下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需要——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在各个可能价格下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总和(计算:个人需求量叠加)

2、需求的表示方法:

(1)需求表(Demand Schedule )(表格法):

定义——描述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需求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表格 特点——较明确展现该商品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函数关系 反映出价格与需求量反向变动的需求规律 (2)需求曲线(Demand Curve )(图示法):

P Q d

β

α-=(斜率为负)

定义——显示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需求数量之间对应关系的二维曲线

特点——更为直观的反映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需求函数——Qd =?( P ,I ,T ,Pi ,E ,…)仅考虑商品自身价格时的需求函数

P

Q

D

P 1

P 2P 3Q 1

Q 2

Q 3

a

b

c

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商品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即需求函数。如果需求函数是线性的,需求曲线就是一条直线;如果需求函数是非线性的,需求曲线就呈现为一条曲线。

3、需求规律(Law of Demand ):

(1)定义:影响需求的其它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的依存关系

(负相关)

(2)例外:价格与需求量同向变化

吉芬商品(Giffen Goods):低档的生活必需品(特殊时期) 炫耀性商品:奢侈品(象征财富和地位) 投机性商品:股票等 (3)解释:

替代效应(substitute effect):

定义——由商品价格变动引发相对商品价格价格变动而导致商品需求量变化的效应

实质——该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了改变,其他商品价格未变或降低 以相关商品代替该商品 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

定义——由商品价格变动引发实际收入变动而导致商品需求量变化的效应

实质——消费者实际收入相对该商品发生变化,即实际购买力下降,消费者不得不改变消费组合

以降低自己的效用水平(实际收入下降,购买数量下降)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和两种不同性质的需求变动: 1、影响需求的因素:

(1)商品或服务自身的当前价格(price ) (2)其他相关商品或服务的价格(相关) A 、替代品(substitute goods ) B 、互补品(complementary goods ):效用互补、配套 (3)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预期价格(expectations ): 时间变化的影响,同向变化;预期但并未发生 (4)消费者的收入水平(income ):消费行为 (5)消费者的偏好(taste ):弱化其他因素的影响 2、两种不同性质的需求变动: (1)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

定义——其他因素不变,仅由价格因素导致商品或服务需求数量的变动 实质——仅由商品自身价格变化引起的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图形——表现为一条既定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移动,需求曲线并未发生移动 (2)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

定义——价格不变情况下,由其他因素(价格以外因素)导致商品或服务需求数量变动 实质——由商品自身价格以外其它因素变化引起的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图形——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量增加减少,函数关系的平移) 变化——一个或几个因素一起变化都会导致需求变动,引起需求曲线移动

P c Q c

c

P 0

O Q

P

Q 0D 0(b)

P b Q b

b

Q 2D 2Q 1

D 1

Q

O

P

P a Q a a

(a)

D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理论

一、与供给有关的几个概念 1、供给(Supply ):

(1)定义: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某一商品(或劳务)的各种价格,愿意并且能够提出售的数量

生产者在各个价格下愿意出售并且能够卖出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生产者既有出售意愿又有卖出能力的一种有效供给

(2)说明:出售意愿与生产供应能力的统一,供给≠生产,供给=愿意销售且能够销售

同时涉及两个变量:商品价格及与该价格相对应的供给量 非实际售卖量 供给量不一定等于实际消费量

(3)分类:

个人供给——单个生产者在各个价格下愿意出售并且能够卖出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供给——市场中所有生产者在各个价格下愿意出售并且能够卖出商品或服务的数量总和(个

人供给的加总)

2、供给表示方法:

(1)供给表(Supply Schedule )(表格法):

定义——描述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供给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表格 特点——较明确地展现该商品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供给曲线(Supply Curve )(图示法):P Q s

γ

δ+-=(斜率为正)

定义——显示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供给数量之间对应关系的二维曲线

特点——更为直观地感应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供给函数—— QS =?( P ,a ,Pi ,E , Pf ,……)仅考虑商品自身价格时的供给函数 供给数量和影响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价格是关键因素)

a

P

Q

S

P 1P 2P 3

Q 1Q 2Q 3

b

c

供给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商品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即供给函数。如果供给函数是线性的,供给曲线就是一条直线;如果供给函数是非线性的,供给曲线就呈现为一条曲线。

3、供给规律(Law of Supply ): (1)定义:影响供给的其它因素既定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同向的依存关系(同

方向变动)

(2)例外:

劳动力的供给:某些情况下符合供给规律(价格较低),一定价格后可能相反 土地:相对而言供给是一定的,某一行业相符但供给曲线的斜率较大 投机性商品:受收益刺激做出保留或出售的决定

(3)解释:厂商的目标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价格变动影响利润空间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和两种不同性质的供给变动: 1、影响供给的因素:

(1)商品或服务自身的当前价格: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和行业之间转移 (2)其他相关商品或服务的价格:现在和将来的供给 (3)生产者对商品或服务的预期价格: (4)生产成本:与利润有直接关系

(5)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使产量和成本内部负相关 (6)自然因素:自然灾害(非人为控制) 2、两种不同性质的供给变动 (1)沿着供给曲线的变动:

定义——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由价格导致的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实质——仅由商品自身价格变化引起的厂商对商品供给量的变化

图形——表现为一条既定供给曲线上点的位置移动,供给量沿着供给曲线运动 (2)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

定义——价格不变情况下,由其他因素导致的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实质——由商品自身价格以外其它因素变化引起的厂商对商品供给量的变化 图形——表现为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

变化——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导致供给变动而引起供给曲线的移动

P b b Q b P c c

Q c (a)

P P a S

a

Q a Q O

S 0(b)

P

P 0

O

Q

Q 0S 1

Q 1S 2Q 2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第三节 供求均衡及均衡价格、均衡产量 一、几个重要概念

1、均衡(Equilibrium ):

(1)定义:经济中的相关变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最终达到相对静止的一种状态 (2)实质:相对稳定的静止 不存在改变当前状态的内部因素

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双方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3)具体:市场价格使得该商品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的状态 即消费者正好买到该价格下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生产者也正好卖出该价格下自己愿意售

出的商品数量(市场出清)(Market Clearing )

2、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1)均衡价格: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和生产者提供该种商品的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市场出清

价格(Market-clearing Price ))

商品试产供给和需求双方力量相互作用达到均衡状态时,即市场上供给量恰好等于需

求量时的市场价格

(2)均衡产量:均衡价格下的交易量(即需求量或供给量)(Equilibrium Quantity ) 均衡价格水平下市场供给量与市场需求量相等的供给量 (3)特点: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调节形成

反映在几何图形上被称为均衡点,即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 二、供求均衡形成过程与供求法则

1、供求均衡形成过程:静态分析-价格调节供给和需求之间差距至均衡点(差距导致变动) (1)商品价格处于较低价格水平:市场实际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供不应求——商品短缺,存在超额需要,卖方市场(卖方主导市场)

消费者——因得不到自己满意的需求量而考虑出更高价格以买到自己需求数量的商品 生产者——因价格升高而愿意提供更多的商品

结果——价格提升,需求量减少,供给量增加至均衡状态 (2)商品价格处于较高水平:市场实际价格高于均衡价格

供不应求——商品过剩,存在超额供给,买方市场(买方主导市场)

生产者——试图通过降价吸引消费者,降低产量使得自己的商品全部售出 结果——价格降低,消费者需求量增加,生产者供给量减少至均衡状态

静态分析

O

Q

Q e

P e P S

D

E

超额供给

P 1Q 1Q 2

超额需求

P 2

Q 3Q 4F H

G

K

均衡价格的决定

供过于求供不应求

2、供求法则:

(1)定义: 市场上商品价格的调整,最终会使得供给与需求相等,使用实际价格趋于均衡价格 (2)具体:市场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市场均衡状态,同时使市场实际价格最终趋向于均衡价格,

需求量和供给量也最终趋于相等

3、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1)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

定义——消费者消费商品时愿意且能够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差额所代表的利益(者为

购买一种商品愿意支付货币量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的节余部分)

原因——除最后一单位外,该商品用货币表示的边际效用(以美元表示)都大于其价格

边际效用递减律,消费者根据对具体产品或服务边际效用的评价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经

常高于他们实际支付的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

计算公式——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一买者的实际支付

D

Q*

P*

P

Q 0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

S

Q*

P*

P

Q 0

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

(2)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

定义——生产者供给商品时实际提供的价格与愿意且能够提供的价格之间差额所代表

的利益

计算公式——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收入一卖者的

实际成本

本质——企业赚的利润 卖方在出售过程中得到的收益 经济地租 厂商生产一种产品的总利润加上补偿给要素所有者超出和低于他们所要求最小收益的数量

(3)市场总剩余 定义——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所得到的收益

计算公式——生产者剩余=卖总剩余=买者的评价一买者的实际支付+卖者得到的收入一卖者的实

际成本=买者的评价入一卖者的实际成本

三、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变动

1.供给不变,需求发生变动的情况

S

D 0

E 0

O

Q

Q 0P P 0D 1E 1

P 1Q 1

E 2

P 2

Q 2D 2

第三节供求均衡及均衡价格、均衡产量

2.需求不变,供给发生变动的情况

S 0

D

E 0

O

Q Q 0P P 0S 1

E 1

Q 1

P 1

S 2

P 2Q 2E 2

第三节供求均衡及均衡价格、均衡产量

三、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变动:

1.供给不变,需求发生变动的情况(需求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影响): (1)原因:非价格因素(外部因素)

(2)变动: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上)平移,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增大 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下)平移,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减小 2.需求不变,供给发生变动的情况(供给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影响): (1)原因:非价格因素(外部因素)

(2)变动: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下)平移,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增大

D

S Q*P*P Q

0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供求均

衡时

的利

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上)平移,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小 3.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变动的情况:

(1)同方向变动 不变: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不变

左移:均衡价格不定,均衡产量下降(同减) 右移:均衡价格不定,均衡产量上升(同增) 价格上升:需求增加幅度>供给增加幅度 变动幅度大小 价格下降:需求增加幅度<供给增加幅度

价格不变:需求和供给增加幅度相同 (2)反向变动 需求右移,供给左移:价格上升,产量不定(供不应求)

需求左移,供给右移:价格下降,产量不定(供过于求)

第四节 价格政策——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 一、价格控制

1、定义: 政府对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设定限制成为价格控制(或价格管制)

2、实质: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的对市场的一种扭曲

3、分类:

(1)价格上限:限制价格、最高限价(ceiling price )

定义:政府为了稳定经济生活,对某些商品规定的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 目的:大多为抑制某些商品价格上涨,或基于保护消费者的考虑

影响:直接导致商品供给的缺口,易导致 消费者排队问题和黑市交易盛行 配给制,产生腐败等问题

实际上,价格上限并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反而造成对消费者的伤害

Q

O

Q e

P

P e D

S

E Q2

Q 1

P 1

F

G

短缺

片面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以配给制解决供不应求

Q 1

Q 2

P 1

F

G

Q

O

Q e

P P e

D

S

E

过剩

2、限制产量

1、政府购买或出口

片面保护生产者的利益

(2)价格下限:支持价格、最低限价(support price) 不可长期实行

定义:政府为扶持某一行业生产,对该行业产品规定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 目的:大多为扶持某些行业发展,或基于保护生产者的考虑

影响:导致商品供给过剩,政府为过剩的商品买单,损害生产者的利益

措施:政府收购多余产品作为储备,鼓励多余产品出口,限制产量、维持价格

二、税收政策: 1、分类:

(1)向消费者征税政策:

结果 消费者 购买每单位商品或服务的花费增加,收益减少 实际可支配资金减少,即收入水平下降

价格 实际付出价格降低,但含税价格高于原均衡价格 生产者实际价格与消费者付出价格相同

政府:以税收收入形式得到销售的一部分收益

影响 需求曲线向下移动,供给曲线不变

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减小,消费和生产缩减,抑制消费和生产活动 (2)向生产者征税政策:

结果 生产者 提供每单位商品或服务的成本增加

将税收以价格形式(部分)转移给消费者 价格 含税价格下降至新的平衡价格即销售价格

生产者实际价格下降但有损失,消费者付出价格上升,供给量减少 影响 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少,消费量和生产量缩减 抑制消费和生产活动,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均受损 2、结论:

(1)从价税:价格的一定比例征收税款,税额不定 (2)从量税:按单位产品或数量征收税款,税额不变

二、政府税收政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以税收(单位产品税或从量税)为例:

D

S

O

P Q

P 0Q 0

E

S+T

E 1

T P 0+T P 1Q 1

T P 2E 2

T

D-T

P 0-T

结论一:

无论课税对象是谁,政府税收对市场均衡的影响并无本质区别。

消费者实际支付价格:

P 1=P 2+T 生产者实际得到价格:

P 1-T=P 2

D

S

O

P

Q

P 0Q 0

E

S+T

P 1Q 1E 1

P 2

T T E 2

结论二:

通常情况下政府税收实际是由买卖双方共同承担的,即名义纳税人并不完全等于实际负税人。消费者税负:

(P 1-P 0) ×Q 1

生产者税负:

(P 0-P 2) ×Q 1

D S

O

P

Q

P 0Q 0

E

P 2

E 2

S+T

P 1E 1

T T Q 1P 1

P 2’

D ’

E 1’E 2’

Q 1’结论三:

买卖双方各自实际税负大小

取决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需求曲线的斜率即弹性,关系到消费者与生产者税负分配 弹性小:更易于转移税负于消费者(生活必须品)

D

S

定额税

Q

P

消费者和生产者被挤出市场的损失。

生产者承担的税负

消费者承担的税负

第五节 蛛网模型——一个动态分析例子 一、蛛网模型(Cobweb Model ):

1、定义:运用动态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市场均衡变动和发展趋势的动态模型

2、用途:解释某些商品,特别是农产品(如生猪和玉米)的价格与产量在失去均衡时所发生的不同波

动情况的一种理论

3、基本假设:

(1)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存在时滞:产品生产周期较长 (2)产品本身不易储存,必须尽快出售

(3)市场信息不灵通,生产者对经济未来变动缺乏理性预期:信息有限造成短视现象

(4)商品本期供给量由上一期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

)(1

p

Q t t s f -= 商品本期需求量由当前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

)(p

Q t

t

d

f = 二、蛛网模型的类型: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不同斜率

1、收敛型蛛网模型:

(1)特点:需求曲线较供给曲线平坦,即需求曲线斜率绝对值<供给曲线斜率绝对值

(2)过程:因市场收外在干扰偏离原来均衡状态,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围绕均衡价格和均横产量上下

波动,波动幅度变小,最终回到原来均衡状态

2、发散型蛛网模型: (1)特点:需求曲线较供给曲线陡峭,即需求曲线斜率绝对值>供给曲线斜率

绝对值

(2)过程:因市场外在干扰偏离原来均衡状态,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不断波动,

但偏离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幅度变大,偏离原来均衡点越远 D

S

P Q

0供给量确定后,当期价格

由需求规律决定。

价格确

定后,下期供

给量由

供给规

律决定

D S

P

Q 0

D S

P

Q 0

3、封闭型蛛网模型:

(1)特点: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陡峭程度完全一致,即需求曲线斜率绝对值=供给曲线斜率绝对值 (2)过程:因市场外在干扰偏离原来均衡状态,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按照相同幅度上下波动,但永远

到不到原来的均衡状态

三、蛛网模型存在哪些缺陷和措施: 1、缺陷:(1)认为生产者缺乏理性预期,即假设的前提有误 (2)忽略生产水平和储存技术的提高 2、措施:(1)提供足够的信息

(2)政府 利用价格控制保护生产者利益(粮食、棉花、大豆等) 进口以弥补国内供应不足 本章重要知识点

1、需求、供给的基本概念。

2、影响需求、供给的主要因素。

3、需求量(供给量)的变动与需求(供给)变动的区别。

4、供求均衡与均衡价格的形成。

5、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6、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支持价格、限制价格、征税的影响)。

7、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概念。

8、蛛网均衡的过程。

第三章 弹性理论

第一节 需求价格弹性 一、弹性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1、弹性的含义:

(1)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2)自变量变动的百分之一导致因变量变动百分之几

(3)弹性是两个变量变动比例之间的比值,与变量的度量单位无关

2、公式:弹性=因变量变动比例/自变量变动比例(按变量变化的连续性分类)

(1)弧弹性:

一般公式:按定义推导

Y

X X Y X

X Y

Y

e ? ? = ? ? = =

X 变动的百分

Y 变动的百分

改进公式:去平均弹性,直接代入数量

(2)点弹性:经济变动量趋于无穷小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

1. 定义:(1)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自身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2)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变动率)除

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变动率) 2、分类: (1)需求弧弹性: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即两点之间需求量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2)需求点弹性: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即在这一点上价格变化趋于

无穷小时需求量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3、性质:(1)不受计量单位影响

(2)代数值有符号:代表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变动方向性关系 (3)绝对值可大可小:代表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4)不同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不一样,且同一商品不同价格水平下需求价格弹性不相等 (5)同一商品价格下跌时与上涨时的

弹性值不同

4、计算方法:

(1)代数法:对需求函数求导,代入公 式即可 (2)几何法:直线型:

直线上任何点的弹性不一定相等

切线斜率的倒数 直线上中点的弹性为1,低于中点弹性 小于1,高于中点弹性大于1 非直线型: 曲线上任何一点弹性相等且可通过公 式计算

过该点引需求曲线的切线

直线型与非直线型求弹性几何方法的通 式:该点与横轴交点之间的长度/该点与纵轴交点之

间的长度

任一点弹性可通过向纵轴和横轴引垂线,作需

求曲线的切线,并由相关交点间线段距离计

算求得

弹性计算关键在于P 、Q 值的选取,有中值法

e

= X X Y Y ? ?

lim △X→0 Y X X Y ? ?

? = lim △X→0 Y

X d

X d Y = ? 21212

12

12/)(2/)(Q Q P P P Q P P P Q Q Q e d

++???=+?+?=2

12

12

1212/)(2/)(Q Q P P P Q P P P Q Q Q

e d

++???=+?+?=Q P dP dQ Q P P Q e P d ?=???=→?lim 02)几何表述法:

R O P 0

Q 0P

A B Q

M

·

横轴公式斜线公式纵轴公式第一节需求价格弹性0000000000AP OP RA RB OQ BQ OQ OP RQ BQ OQ OP OA OB Q P dP dQ e d =====?=-??--

--P

非线性需求曲线:

A 第一节需求价格弹性横轴公式

000AP OP RA RB OQ BQ e d ===---

低值法,区别在于弧的两个端点的选取,改变 量用改变变后数值减去改变前数值 5、弹性的分类: (1)|

E d

|=0 完全无弹性或零弹性:无论价格

升高或是降低,都不会改变需求量;需求 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函数表现形式是Q=C (2)|

E d

|= ∞ 完全弹性或无穷弹性:

实质:价格有微小上涨,需求量将从无穷大变为零;价格有微小下调,需求量增到无穷大 需求曲线:水平直线 函数表现形式:P=C 现实生活几乎无此种商品 (3)|

E d

|=1单元弹性或单位弹性:

实质:需求量变动比例恰好等于价格变动比例(变动幅度相同)——

价格每升高(降低)1% 会导致需求量降低(升高)1% (4)|

E

d

|<1缺乏弹性:

实质:需求量变动比例小于价格变动比例——

价格每升高(降低)1%导致需求量降低(升高)小于1%

例子:生活必需品——粮食、衣服、食品等 (5)|

E

d

|>1富有弹性:

实质:需求量变动比例超过价格变动比例——

价格每升高(降低)1%导致需求量降低(升高)超过1%,例:奢侈品 6、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1)商品的可替代性:

影响:商品可替代性越强,其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可替代性越弱,需求价格弹性越小 体现:商品替代品的数量、可获得性等方面

(2)商品的用途:用途越广需求价格弹性越大,用途越少需求价格弹性越小

(3)商品在消费者生活必要程度和重要性: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小,非必需品弹性较大 (4)商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在消费支出中占比越大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在消费支出占比越小的商品弹性越小 (5)时间的长短:商品的长期需求弹性大于短期需求弹性 第二节 供给价格弹性

一、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

定义:(1)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对其自身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2)弹性系数等于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3)供给价格弹性一般为正:价格与供给同向变化

二、计算公式: 1、定义公式:供给弹性=供给量变动比例/价格变动比例

2、弧弹性公式:

3、点弹性公式: Q P

P Q P P Q Q

e S ? ? ? = ? ? =

2

1212

12

12/)(2/)(Q Q P P P Q P P P Q Q Q

e s

++???=+?+?=Q

P

dP dQ Q P P Q e P s ?=???=→?lim 0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 观性) (2)革命性,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目(有答案)

任务1 单项选择 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2/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A、语言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3/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2分) A、主观因素B、社会因素C、客观条件D、自然环境 (4/32)、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2分) A、数量规模的体现 B、个人关系的总和 C、结构的总和 D、关系的集合 (5/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 6/32)、“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2分) A、生理的 B、自尊的 C、安全的 D、归属的与爱的 (7/32)、文化是指()。(2分)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C、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D、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8/32)、()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学肄言》。(2分) A、康有为 B、严复 C、吴文藻 D、费孝通 (9/32)、马克思认为,()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2分) A、经济交往 B、国际交往 C、政治交往 D、人际交往 (10/32)、人的社会需要产生的最基础、最原始的条件是人的()。(2分) A、物质需求 B、生存需要 C、生理需求 D、规则需求 (11/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1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教育学必考内容(完整版)

第一章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教育的概念:广义:泛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也叫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的概念: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中世纪大学的学科设置:文法神医四科技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1十八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代表学校意大利的萨拉诺、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2十九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代表学校,从1810年开始最早的是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不用死记硬背,重视教授讲演,提倡师生的独立研究和对学术方面的新的建树和贡献。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建立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提出了“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柏林大学的创立所学术研究引入大学,大学活动范围扩大了,具有了第二种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布莱斯劳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3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发展,代表学校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服务形式:1教育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4装备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向社会开放)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3实施的途径 我国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演进过程:1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萌芽和形成2文革时期教育方针的严重扭曲3教育方针的拨乱反正和新时期的发展与完善 教育的目的的含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有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2有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活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1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3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4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订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科研训练,社会实践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社会本位论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代表人物:柏拉图、洛克、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马原复习资料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定义,马克思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物质的存在形式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3.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与物质,其次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

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物质的永恒发展) 四.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统一的实质: 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规定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根本分歧的焦点. 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简单的表述: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无条件,绝对的)和特殊性(个性,有条件,相对的)是辩证统一关系,即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六.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017最新马原期末考试题及其答案选择题(part2)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 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 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人类进人21 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 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马克思 B .爱因斯坦 C .达尔文 D .牛顿 5 .在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 .英国宪章运动 C .芝加哥工人起义 D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 .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 .阶级斗争 7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罢工和起义 D .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A .马克思 B .亚当?斯密 C .大卫?李嘉图 D .威廉?配第 9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 .辩证法 B .历史观 C .劳动价值论 D .剩余价值论 10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合理内核 B .基本内核 C .精髓 D .核心 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A .费尔巴哈 B .傅立叶 C .欧文 D .圣西门 12 .在一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 .德国 B .奥地利 C .中国 D .俄国 13 .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 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更新)

教育学知识点 1.战国后期,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 2.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3.“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 4.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六艺”和欧洲中世纪“七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5.杨贤江: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代表。 6.孟禄—“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属于心理起源论。 7.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 8.《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大教学论》。 10.国外(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 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教育家是斯宾塞。 12.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 1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永恒性。 14.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社 会性。 15.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16.卢梭——个人本位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 坏。” 17.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 18.社会本位论——“造就合格公民”。 19.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 20.赫尔巴特——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知、情、意的统一。 21.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2.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 23.夸美纽斯把教师赞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4.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内容观”,“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25.“产婆术”——苏格拉底。 26.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康德。 27.昆体良——最早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教学法。 28.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 29.裴斯泰洛奇—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 育家。 30.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教育。 31.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32.洛克——白板说。 33.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马原复习资料整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布。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4、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为什么? 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 普特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前者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后者相反。(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密

兰大网络教育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

内容: 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 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内容: 交际场合一般人们之间的距离应保持( ) A、18英寸以内 B、18英寸到4英尺 C、4英尺到12英尺 D、12英尺以上 学员答案:C 正确性:正确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个性的中心内容及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 A、人格的完善程度 B、自我的完善程度 C、道德的完善程度 D、学习的多少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 )首先修正了理性决策模型中的绝对最优标准,提出了具有相对性的满意化决策准则,从而提出了被人们称为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 A、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B、戴维.伊斯顿 C、拉斯韦尔 D、西蒙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个体社会化成功与否与家庭的父母教化有直接的关系。 A、家庭 B、学校 C、同辈群体 D、大众传播 学员答案:A

马原复习资料精简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5、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第一节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义的唯一标准。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完整版)心理学、教育学(学霸笔记)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完整word版)2019秋季东师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

离线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越轨 答:社会越轨是指违反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 2、社会互动 答: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从本质上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起源于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构成各种社会过程。 3、社会分化 答: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即功能专一化与地位多样化。 4、科层制 答: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它是以正式规则为主体,以系统的权力划分为基础,具有专业化功能、权威分层和固定规程的管理方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那些因自然灾害、经济社会、个人生理和心理等原因而造成生活困难,以致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生产救助,住房社会救助,教育社会救助,灾害社会救助等。 第二,社会保险。是指国家在既定的社会政策下,通过立法手段,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在劳动者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及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全部或部分失去生活来源时,由国家或社会对本人及其家属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护理保险、残障保险等。 第三,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证人们在文化和教育、医疗和健康、就业和住宅以及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概括的说,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福

教育学考研2014年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教育学考研2014年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专业入学考试试题(完整版) 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别强调这一观点的教育学流派是() A. 实用主义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 实验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2. 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 A. 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B. 教育的纲领性定义 C. 教育口号 D. 教育隐喻 3.以下判断不能说明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是() A. 教育是个体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助推器 B. 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C. 教育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D.教育具有自我复制性 4. 提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这一命题的教育学是() A. 凯洛夫 B. 赞科夫 C. 苏霍姆林斯基 D. 阿莫纳什维利 5. 美国教育家帕克认为,“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这种教育目的是属于() A. 个体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 文化本位论 D. 生活本位论 6. 我国现行学制是() A. 单轨制 B. 双轨制 C. 三轨制 D. 分支型学制

7.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课程改革的代表人物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面世。下列对该书基本主张的概论中,不正确的是() A. 强调学术标准,注重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B. 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和发现教学法的运用 C. 强调中小学教师和课程专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D. 主张任何学科都能以某种方式交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 8. 倾向于废除直接教学,废除考试的教学课程流派是() A.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B.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C.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D.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9. 体谅模式使用诸如“有人在乘车时不停的跟司机说笑话,接着可能发生什么?”之类的人际互动情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经验,续写故事活画连环画,分组合作编写和表演情景剧,其直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 A. 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客观评价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B. 设身处地,丛参与者的立场感受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C. 设身处地,丛参与者的立场预估人际行为后果 D. 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估计人际行为后果 10. 某校在实施一项帮助问题学生的特殊教育计划时,泄露了一些学生的家庭困难和个人生理缺陷等信息,导致这些学生的尴尬和不安,甚至有学生再也不愿意上学,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这所学校的做法违背了()

马原考试复习资料

马原考试复习资料 1、我们应当用怎样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两边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两边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职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3、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如何看待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得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5、唯心主义对认识问题的看法 答: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西安与无知、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马原期末选择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 考试时间50分钟,50道题。每题2分。1-40单项选择,40-50判断正误。(注:去除多项选择)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客体是(D)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志的产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196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教皇为伽利略公开平凡,这说明(D) A.谬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真理 B.真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 )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研究历史资料 D.参加社会实践。 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5.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思想家,名列榜首的是(A) A.马克思 B.爱恩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7.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C) A.理性为万物的本原 B.数为万物的始基 C.水是万物的本原 D.精神是世界万物之源。 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B) A.资本家节余 B.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C.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 D.用暴力剥夺小生产者和他国劳动人民。 9.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C) A.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B.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 C.跨国公司的发展 D.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社会化 10.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在(B) A.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1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劳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B) A.劳动过程 B.价值增殖过程 C.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D.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13.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4.G—W…P…W’—G’是(A) A.货币资本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循环 C.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 15.我国制定2020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D) A.现实的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 D.现实性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D)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B.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C.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D.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