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一中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必修二复习资料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一中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必修二复习资料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程标准】: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原因:①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分期付款膨胀)

③政府政策:自由放任政策。

(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

(3)影响:①造成严重的经济破坏;

②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③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主要内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复兴、救济、改革三个方面。

四项措施: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②调整农业政策;③复兴工业——核心内容;④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2)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作用:①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②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③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新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人民资本主义”;

(3)经营者革命;

(4)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5)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6)美国出现“新经济”的新趋势。

4、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形势:①国内外面临严峻考验;

②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

③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

(2)转变的必要性: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②1921年喀琅施塔得发生反政府兵变反映出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5、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主要表现:经济上——①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②干部职务终身制;

③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政治上——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

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经验教训:

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6、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要的。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坚持从国情出发。这些实践和探索都是既有成功,又会有失误。

【单元综述】: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20世纪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演变,包括两种类型。

一类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罗斯福新政从实践上、凯恩斯主义从理论上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二战后国家干预进一步发展。

另一类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十月革命后,苏联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超越生产力的缺陷,虽数次改革,但收效不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其特征是:苏联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后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确立。

2、1929~1933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其表现有:

①实践上出现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

②理论上诞生凯恩斯主义,成为二战后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3、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许多新变化:

①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②出现“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③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出现福利国家。

4、由于斯大林模式存在超越生产力的弊端,苏联多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但积重难返,没有根本触动原有体制,苏联最终走向解体,显示了改革的曲折性和艰巨性。

本单元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界,分为两个阶段,主要讲述了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调整的历史。

1、苏俄(苏联)首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了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几代领导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1)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首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不断根据本国国情对经济政策作适时调整,摈弃了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平稳过渡。

(2)斯大林统治时期,摈弃了列宁时期一些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曾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体制的逐渐僵化,对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3)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基本框架,改革没有取得大的成效;由于斯大林体制的长期影响,苏联经济出现积重难返的局面,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其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改革给苏联党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将改革引入歧途,最终造成了苏联的分崩离析。

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逐渐形成了以垄断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经济模式,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调整这种经济模式。

(1)为了克服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罗斯福新政具有开创性意义,为二战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树立了典范。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复习提纲】: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⑴背景:①苏联成立;

②列强干涉,妄图扼杀苏维埃政权;

③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⑵内容:①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方面,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商业方面,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有国家集中分配。

④产品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⑶评价:①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但许多措施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⒉新经济政策

⑴背景:①经济困难;②政治危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⑵实施: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

⑶内容:①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

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④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

⑷评价:①理论意义:列宁找到了一条使小农占优势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这就是确立

与落后的生产力相

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②现实意义: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联盟和苏维

埃政权得到巩固。

⒊斯大林体制

⑴形成过程: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⑵主要特征: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⑶评价:

①积极影响: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②消极影响: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③对其他国家: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一模式,但斯大林经济体制逐渐僵化,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根源。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⒈经济危机

⑴原因:①根本原因——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③直接原因——表面繁荣(柯立芝繁荣);工农业收入增长缓慢,财富畸形分配;股票投机过度(导火线)。

⑵爆发: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黑色星期四”)

⑶危害:①导致美国经济大萧条;

②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③引发了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摇摇欲坠;

④法西斯专政得到发展。

⒉罗斯福新政

⑴目的:①尽快使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走出来;

②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⑵措施:①整顿财政金融——主要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改革税制等措施,恢复银行

正常的信贷活动。

②调整工业生产——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及其它一些立法,力图复兴工业。

③调整农业生产——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施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举办许多公共工程,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⑶评价:①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②缓和了阶级矛盾,避免使美国走向法西斯道路;

③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

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但是罗斯福新政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⒊凯恩斯主义

⑴背景:经济危机使自由放任政策失效

⑵主张:政府应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⑶评价: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不能够根除经济危机。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⒈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⑴背景和原因:①二战的影响;②罗斯福新政的鼓动;③大危机的惨痛教训;④接受凯恩斯主义。

⑵方式: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⒉人民资本主义

⑴背景: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⑵含义:企业普通职工与资本家一样拥有控股(股票分散化)

⑶实质:企业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⒊经营者革命

⑴原因: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生产过程日益复杂

⑵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⑶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经营管理人员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⒋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⑴社会福利资金的构成:个人缴纳、企业交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

⑵代表国家:英国、意大利

⑶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⑷评价:①积极方面——缓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②消极方面——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⒈赫鲁晓夫改革

⑴背景: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⑵措施:农业方面,(四个要点)。工业方面(三个方面)。其中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和承认企业、个人的物质利益是重点。

⒉勃列日涅夫改革

⑴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

⑵农业上,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⑶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⒊戈尔巴乔夫改革

⑴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

⑵经济改革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经济继续滑坡。

⑶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后,国内局势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考点概述】: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十月革命后,协约国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

③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④面对极为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内容:

①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食外,其余粮食以极低价格交售国家;

②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④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评价:

(1)进步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性: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后来战争基本结束,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其原因在于,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但是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3、内容:

(1)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

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

(2)在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3)在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4、意义:

(1)理论意义:

它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实践意义: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三)斯大林体制:

1、形成过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主要特征(表现):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影响: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2)消极影响:但是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

①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对其他国家:第二次世界大会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

【重点突破】:

1、新经济政策?

(1)从原因看,其出现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分析。首先,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由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其次,从深层次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2)从本质特征看,新经济政策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政策,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其本质特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治、经济领导权的前提下:

第一,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物质利益,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20世纪初苏俄(苏联)四次经济政策的调整?

调整过程:

①1917年,苏俄十月革命胜利之初,把私有银行、铁路、大企业收归国有。垄断对外贸易。

②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1921~1927年,实行新经济政策。

④从1927年起,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

启示:

①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从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工业平衡发展。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鉴于形势的变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于1921年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1)在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在内容上: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关系,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3)在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后者则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施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肯定了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作用,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知识网络】: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背景:①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俄国革命;

②内战爆发,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形势

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战时共产②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中小企业实行监督;

主义政策③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④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评价: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不是向过渡到

纯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正确道路

社背景:①战争使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

会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主③国家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义新经济政策实施:1921年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

经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济内容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体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制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的作用:使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立确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确立

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

表现: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斯大林时④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期的经济积极作用: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评价:(1940年工业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消极作用: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

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

④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课后习题答案】:

阅读与思考:

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主要指实行新经济政策的重大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取得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后来苏联模式的僵化指斯大林体制的模式化和固定化。斯大林体制的根本问题是存在着超越生产力的缺陷,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解析与探究:

布哈林罪名不能成立。因为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农业化都出现了失误,并且这些失误如果按布哈林方法是能够避免的。如果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使许多产品无人问津,大量积压。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使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往往受国内外政治形势和领导人意志影响,非经济的方法对计划的实施起了消极作用,高度指令化和过分集中妨碍各地区、各企业的积极性。商品货币关系处于受限制、受排斥状态。工农间、城乡间缺少各种流通渠道。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改造小农经济缺乏经验,工作这注重农民利益不够,不少领导人追求集体化速度,公然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农庄,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牧生产量进一步下降;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致使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应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这些都违背了布哈林的意愿。布哈林的罪名是其反对派把经济理论探讨同阶级斗争相联后强加给他的,是党内斗争的结果。

自我测评:

1、新经济政策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政策,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容和方法上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根本不同,核心是恢复、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可以从农业、工业、流通和分配制度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其本质特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治、经济领导权的前提下:①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②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③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物质利益,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参见课文,从成果和弊端两方面总结。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一)经济大危机:(见前面提纲)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他上台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让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2、主要内容:(见前面提纲)

3、意义:

(1)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中下层民众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

(2)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3)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三)凯恩斯主义:

1、主要内容:这一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2、评价:(1)积极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

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局限性:这一经济理论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失业率与物价同时上涨,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凯恩斯主义在经

济学中主流地位被其他学派所取代。

【知识网络】: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

料私有制的矛盾)

原因:具体原因:①股票投机过渡;

②供需矛盾;

③生产过剩——直接原因;

爆发: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卷交易所股市崩溃

大经济危机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被极大破坏萧特点:①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性强;

条对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

与影响:经济破坏严重,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斯原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危机的不到解决

福目的:尽快摆脱经济危机

新①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政罗斯福新政措施:②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

③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提高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特点:政府大规模的干预经济

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影响:美国走出危机的阴影,二战后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课后习题答案】:

阅读与思考:

凯恩斯倡导消费爱国,是为了发展生产,摆脱危机。罗斯福新政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高了大量的

就业机会,也是为了缓解危机。

解析与探究:

1、胡佛认为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利发展的条件;罗斯福认为政府必须给不幸的公民以援助且作为一种社会义务。

2、整顿财政金融:①调整工业生产、农业生产;

②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③减少失业;

④保持经济制度的平衡;

⑤消除童工;

⑥保证工人工资工时。

自我测评:

1、第一,广大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使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销售矛盾扩大。

第二,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使生产和市场矛盾日益尖锐。

第三,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这种矛盾,使矛盾最后激化到总爆发。

这三个原因,层层递进,紧密相连。上述三点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另外造成这次危机的原因之一是各国的国内政策失误,即自由放任政策恶性发展的产物,导火线是美国纽约股票价格的暴跌。

2、罗斯福在新政中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法案中规定了劳工的一些基本权利,包括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限制、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并选举代表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等。这一些政策是对工人有利的。

但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应付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它不具有社会主义的色彩。

3、危害:

①危机期间,世界贸易额缩减了近2/3,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了36%,上万家银行倒闭,几百万小农破产,失业工人达3000多万。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了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还要多。

②空前严重的危机旷日持久,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到处都是示威游行的人群,焦虑不安与灰心绝望情绪弥漫着整个西方社会,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机会:

①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及其他一些立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

②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开展大规模救济动作,通过《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保险金,以使他们在失业或生活无助时能够度过难关。政府还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③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一)二战后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背景:

(1)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暴露出了传统资本主义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弊端。

(2)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2、方式: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的重要方式。

(2)国家干预的另一重要方式是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其重要手段。(在不同的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重点有所不同。)

3、作用:

(1)进步性:用国家的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障了生产的社会性。

(2)局限性:但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二)企业经营的变革:

1、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所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

(3)认识: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是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

(1)原因: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有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经营管理人员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出现:

1、社会福利资金的构成:社会福利资金由个人交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英国、丹麦等国社会福利较高。

2、特点:(1)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2)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3)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3、评价:(1)实质:在福利制度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2)积极影响:福利制度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3)消极影响:发达国家社会福利政策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知识网络】: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背景: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实行国有化——建立国有企业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

措施:制定经济计划——具有指导性,侧重对经济的规划和引导国家对经济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

的大力干预积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

生产的社会性

评价:弊端:国有企业普遍经营不善,效益低下

背景:股票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人民资本主义含义:股票分散化——普通职工拥有股票战“人民资本主义”实质:企业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后和“经营者革命”原因: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和生产过程日益

复杂

资经营者革命含义:企业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

经营

本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主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

义福利种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经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济福利改革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的①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

解了社会矛盾,

调评价:扩大了社会消费

整②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工作的

积极性

时间:20世纪50—60年代

战后至70年代黄金时代表现:经济高速度增长

的资本主义经济原因: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和改革

时间:1973年后

“滞胀”表现: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

应对措施: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②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③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课后习题答案】:

解析与探究:

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的过渡,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股票分散化的趋势,造成了资本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这种现象被许多人看作是“人民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股票制的发展只是资本控制方式的改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也没有发生资本权利的真正转移。股票分散化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而进行的一些必要的调整,并不会导致垄断资本家对经济绝对控制权的丧失,因而也就改变不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性质。

自我测评: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企业经营;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2、(与第一题部分重合,结合课文,说明当代的新变化即可。)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这制约了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2、内容:

(1)农业方面:①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②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③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方面: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结果与影响:(1)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改革失败。

4、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

革,苏共提出的“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2)改革缺乏全面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3)赫鲁晓夫本人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试图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2、主要内容:

(1)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农业领域:采取扩大农场和农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3、结果:(1)到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改革趋于停滞;

(2)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4、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框框,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勃列日涅夫后期,指导思想趋于保守;

(3)美苏军备竞赛的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1)1982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2)他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造,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着手进行改革。

2、主要内容:

(1)经济领域:

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其“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而代之以各种严格的间接控制,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2)政治领域:后期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3、结果:(1)经济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2)政治改革致使国内局势严重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4、失败原因:(1)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2)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重点突破】:

1、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

从背景上看,都是因为斯大林体制;从内容上说,都有农业、工业,不过前者以农业为主,后者以工业为主;从结果上看,都未能突破斯大林体制。

2、苏联解体的原因?

第一,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

第二,内部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背离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宗旨。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并导致苏联的最终解体,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方向。

第三,外部原因。“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经济上的实力。【知识网络】: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后果;斯大林逝世;

农业:允许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开恳荒地,

扩大谷物生产;开展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买给农庄赫鲁晓内容: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

分工资等权力,

夫改革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①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

并取得了一定的

成效,但没有改变原有经济体制

评价:②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③赫氏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联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和勃氏的上台

的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重点重工

经勃列日涅内容: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提高农产品价格,

济夫改革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改①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弊端,取得一定成效;

革评价:②勃氏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③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拖跨了苏联经济;

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内容: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重点在重工业

戈尔巴乔夫的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用经济方法管理

经济改革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评价: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课后习题答案】:

解析与探究:

赫鲁晓夫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力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自我测评:

(1)相同点:

①指导思想:都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②具体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整。

③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2)不同点:

①内容,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是从所有制的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入手。

②结果,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取得一定的成效;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在未见成效的情况下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③失败原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虽然指导思想是从根本上变革经济体制,但因具体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活动建议: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苏联的控制,因而改革时受到苏联的影响较少。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反对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方向。

【难点解读】: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原因:

①直接: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国内武装叛乱,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四分之三的国土和五分之三的

人口,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②根本: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内容:①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方面: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③流通方面:取消商品贸易;

④分配方面: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

3、特点: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与行政命令的办法

4、评价:

①积极:该政策是在战争逼迫的特殊条件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

物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②消极:第一,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引发农民暴动和阶级矛盾尖锐,苏

维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第二,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探索是失败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1、目的:

①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常年战争导致经济破败,农民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频繁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

②从苏俄国情出发重新探索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正确途径。

2、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替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无力经

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④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①经济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发展经济;

②所有制和分配: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部分地恢复和利用资本主义。

4、评价:①直接结果: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25年苏俄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工农

联盟得到巩固,苏维埃政权得以稳固;

②结论认识: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从俄国小农占优势

的具体国情出发,找到了一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

三、斯大林经济体制:

1、原因:①外部帝国主义包围威胁,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苏联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可供借鉴;

③俄国社会政治传统;

④斯大林个人因素。

2、确立:1924年—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了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确立。

3、表现:①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公有制;

②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管理手段:排斥市场手段,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评价:①积极方面:集中全国力量,在短时间内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开辟了一条新的工业化道路;提高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为后来反法

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消极方面: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体制逐渐僵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比例失调;节约

消费为工业积累资金导致人民生活不高、农民付出太多;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导致地方企业缺乏活力。

5、历史启示:①从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

②调整经济政策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③农业、重工业、轻工业要协调发展;

④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贫富分化严重,群众贫困购买力低,而企业却盲目扩大生产,生产与销售矛盾

激化;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③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度,导致股市崩溃。

2、标志: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

3、特点:来势凶猛;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4、影响:①引发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出现经济大萧条,世界贸易额锐减。

②引发政治危机: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和绝望情绪,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

始泛滥,社会动荡不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③造成世界局势紧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

办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①大危机给美国以空前严重的打击;

②时任总统的胡佛及其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③罗斯福在1932年大选中获胜。

2、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②调整工业生产(中心措施);

③调整农业生产;④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3、特点:在确保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采取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的办法,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矛盾。

4、影响及评价:①直接影响:取得显著成效,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

②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③历史影响: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并被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借鉴,

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时代。

三、凯恩斯主义——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革命:

1、产生的背景: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

2、基本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3、评价:①积极作用: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

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②局限性:它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政府的变化):

1、原因:①根本是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

②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凯恩斯主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③工人阶级斗争,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创新。

2、三个方式: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实行混合市场经济。

②制定经济计划,运用经济杠杆调控:侧重规划和指导,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③国家福利制度:a资金来源是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

b特点是制度化和法制化;

c种类繁多;

d覆盖面广;

e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表现。

3、评价:①积极:国有化和计划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化,适

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福利化使低收入阶层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缓和了社会矛

盾;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会消费;

②消极:国家干预也有一定限度,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率低下的弊端。福利制度

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私有企业经营的调整(企业的变化):

1、股票的社会化与分散化:

①条件:股份公司成为国家经济主体;

②表现:企业职工也拥有股票,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

③认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企业吸收资金;反映资本社会化趋势;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管理的专业化:

①原因:二战后企业经济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生产过程日益复杂,经营与管理要求专业化;

②本质: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

③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社会出现“新中间阶层”。

三、本课小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概念:是私人垄断组织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2、形成原因:①根本是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性;②战争和经济危机的需要。

3、发展: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出现;

②经济大危机时美国罗斯福新政时充分发展;

③二战后普遍发展起来。

4、内容:①所有制方面建立国有企业;

②经济关系方面制定经济计划,政府运用采购、开支、税收等经济杠杆调控,加大对社会经

济的管理和调节;

③分配方面由政府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实行国家福利制度。

5、作用:虽然没有也不可能铲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但是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缓解

了产销矛盾,减轻了经济危机,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①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严重落后;

②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内容:

①农业: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扩大农场和农庄的生产自主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提高粮食产量);

②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扩大自主权);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调整产品分配提高积极性)。

3、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具体原因:急功近利,目标超越实际;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随意反复,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4、评价:

①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好转。在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获得快速增长。

②改革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及成效:

内容:①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②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

副业的限制。

效果:①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②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败。

2、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改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是修补性的改革;

②具体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军备竞赛,加重

了经济负担,经济陷入停滞。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1985 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苏共中央总书记。

2、内容: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

①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3、结果:

①缺乏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

②戈尔巴乔夫随之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逐渐背离社会主义改革道路,导致国内局势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4、历史启示:①破除旧体制的束缚需要大胆改革;

②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要循序渐进,尽量避免大起大落;

③改革要协调配套,要及时进行理论总结;

④经济体制改革要处理好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⑤改革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⑥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⑦苏联解体只代表苏联模式的失败,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要点归纳】:

1、关于新经济政策?

1、背景:(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遇到挫折,俄国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俄共

(布)寻找新的出路,摆脱困境。

(2)国内战争的胜利结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2、特点: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以便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成分

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3、评价:(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本世纪以来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影响深远的经济改革政策。

(2)它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已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苏俄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

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社会主义的经济实力,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这一政策受到了俄国广大工农群众的欢迎,促进了俄国工农业生产的恢复,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5)遗憾的是这一政策由于列宁逝世等因素而中断了,以后的政策一步步将国家带入了解体的深渊。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什么特殊性?

主要体现在:(1)适应战时需要。这是以“一切为了前线”为口号的非常措施。

(2)具备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归国有、配给制等措施。

3、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内容,如何正确评价它的历史作用?

(1)背景:①新生的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政治上,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苏俄,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国内战争爆发。

经济上,原料缺乏,人民忍饥挨饿。

②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

(2)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①农业: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

②工业:普遍实行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④劳动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

(4)评价:①战时工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不仅

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其原因在于,布尔什维克党主观上存在着试图由此直接过渡到

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愿望。

4、简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内容,如何正确评价它的历史作用?

(1)背景:①国内战争结束后,亟须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③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目的: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

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商业:由实物配给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4)评价: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

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

向社会主义过渡。

②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5、“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如何评价它的历史作用?其在实践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1)主要表现:政治上:①党政职权不分,以党代政;

②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

③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

④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

经济上: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优先发展重工业;

⑤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历史作用:

积极: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一种适应于战争和革命的战备模式,在当时的环境中曾有效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

山东阳信一中02-03年下学期高一物理期末考试 刘香一

山东阳信一中02-03年下学期高一物理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于功和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功就是能 B.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积累的过程 C.功有正功、负功,所以功是矢量 D.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一水平圆盘绕过中心的竖直轴旋转,一物体在盘上随盘一道转动而无滑动,则物体 受到的力是: A 、重力、支持力 B 、重力、支持力、静摩擦力 C 、重力、支持力、向心力 D 、重力、支持力、向心力、静摩擦力 3.关于系统动量守恒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只有系统不受外力作用,动量才守恒 B.若系统受的合外力为零,则系统动量守恒 C.若系统在某个方向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则系统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 D.若系统所受的内力远大于外力,则系统动量近似守恒 4、运动会上有一个骑射项目,运动员在奔驰的马背上,弯弓放箭射击侧向的固定目标, 运动员要射中目标,他放箭时应: A 、直接瞄准目标 B 、瞄准目标应适当偏前 C 、瞄准目标应适当偏后 D 、无法确定 5、建造在公路上的桥梁大多是凸形桥,较少是水平桥,更没有凹形桥,其主要原因是: A 、为的是节省建筑材料,以减少建桥成本。 B 、汽车以同样速度近过凹形桥时对桥面的压力要比水平的或凸形桥压力大,故凹形 桥易损坏。 C 、可能是建造凹形桥技术特别困难。 D 、无法确定。 6.用同等大小的水平拉力F 分别作用于原来静止的,质量分别是m 1和m 2的物体A 、B 上, 使A 沿光滑水平面运动了位移S ,使B 沿粗糙水平面运动了同样的位移S ,则拉力F 对A 、 B 所做的功W 1和W 2以及物体动能的变化△E KA 和△E KB 相比较得 A. W 1>W 2 △E KA <△E KB B. W 1<W 2 △E KA >△E KB C. W 1=W 2 △E KA =△E KB D. W 1=W 2 △E KA >△E KB 7一个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则它在距地面高度为地球半径时重力加速度为 A.2g B.3g C.4g D.9 g 8、从天文望远镜中观察到银河系中有两颗行星绕某恒星运行,两行星的轨道均为椭圆, 观察测量到它们的运转周期之比为8 : 1,则它们椭圆轨道的半长轴之比为:

2020届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一轮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2020届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一轮质量检 测 地理试题2020.02.25 1.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 I 卷(选择题共 4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悉尼霍巴特帆船赛,世界最负盛名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帆船赛之一,航线从澳大利亚悉尼 (34°S)到塔斯马尼亚州港口霍巴特市(43°S)(如图),首次举办于 1945 年,霍巴特帆船赛于 每年 12 月 26 日下午 1 点在悉尼港正式打响,据此完成1~2 题。 1.当悉尼霍巴特帆船比赛开始时,伦敦可能 A.旭日东升B.斜阳西下 C.日照正午D.夜深人静 2.在悉尼霍巴特帆船赛举行期间,船员观察到 A.一路西风多阴雨天 B.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C.沿岸树木嫩叶初展 D.正午帆船杆影正北 中国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在山脉西坡有阿勒泰和森塔斯两个气象站, 具体资料如图所示,据此完成 3~4 题。 3.阿勒泰和森塔斯两个气象站最大积雪厚度有差异,造成的原因主要是该区域 A.坡向朝向B.坡度大小C.气温高低D.风力大小 4.与阿勒泰气象站相比,森塔斯气象站观测到 A.降雪时间短B.融雪时间早 C.年融雪量小D.积雪时间长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六普”),广东省流动人口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东翼、西翼和山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五普”)相比,“六普”广东省内流动人数从598.92 万增至989.27 万,省外流入人数由1506.49 万增至2149.78 万。下图示意广东省流动人口迁移原因(单位:%)。据此完成第5 题。

2018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对应题目的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题区域均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反映了 A.华夏正统的意识B.家国同构的理念C.王权独尊的观念D.国家统一的趋势 2.刘邦入咸阳时,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之后,相国萧何整理秦六律,新增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制定了“律九章”。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 A.严刑重罚的治国方针B.因时而变的统治策略 C.法不阿贵的法制观念D.无为而治的宽松政策 3.唐代财赋之事,开元之前,事归尚书省;开元之后,权移他官。有转运使、租庸使、盐铁使、度支盐铁转运使、常平铸钱盐铁使、租庸青苗使、水陆运盐铁租庸使、两税使等,随事立名,沿革不一。这一变化表明了 A.中央官制逐步完善B.赋役负担日益加重 C.经济实力不断提高D.丞相权力逐渐削弱 4.白居易《琵琶行》中记叙了: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江西省东北部)买茶去。这可以印证当时 A.商人地位逐渐提高B.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C.饮茶成为唐代时尚D.江西经济地位突出 5.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南方各路按户均田亩数从多到少依次是江东、江西、两浙、福建,中举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福建、两浙、江西和江东。据此推论准确的是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理)试题

1. 设集合{}1|(),|12x M y y N y y ??===≥??? ?,则集合M ,N 的关系为 A.M N = B.M N ? C.N M ≠? D.N M ≠? 2.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A . 330.80.7> B . 0..50..5log 0.4log 0.6> C . 0.10.10.750.75-< D . lg1.6lg1.4> 3.已知向量=(1,2)-,=(,2)x ,若⊥,则||b = A B . C .5 D .20 4.若点),4(a 在21 x y =的图像上,则π6 tan a 的值为 A. 0 B. 3 3 C. 1 D. 3 5."6"πα=是"212cos "=α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函数()x x x f 2log 12-=定义域为 A. ()+∞,0 B. ()+∞,1 C. ()1,0 D. ()()+∞,11,0 7. 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三内角A B C 、、的对边, ?=?=45,75C A ,2b =,则此三角形的最小边长为( ) A .46 B .322 C .362 D . 4 2 8. 命题“∈?x R ,0123=+-x x ”的否定是 A .,x R ?∈0123≠+-x x B .不存在,x R ∈0123≠+-x x C .,x R ?∈ 0123=+-x x D .,x R ?∈ 0123≠+-x x

9.要得到函数的图像,只需将函数的图像 A.向左平移 个单位 B.向右平移个单位 C.向左平移 个单位 D.向右平移个单位 10. 函数的一个零点落在下列哪个区;间 A. (0,1) B. (1,2) C. (2,3) D. (3,4) 11. 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112a =-,130S =,使得0n a >的最小正整数n 为 A .7 B .8 C .9 D .10 12.函数?? ? ??-??? ??+=x x y 4cos 4sin 2ππ图象的一条对称轴是 A .8π=x B. 4π=x C. 2π =x D. π=x 13. 已知{}n a 等比数列,2512,,4a a ==则12231n n a a a a a a ++++= A .()1614n -- B . ()1612n -- C . ()32143n -- D .()32123 n -- 14.若实数,a b 满足2,a b +=则33a b +的最小值是 A. 18 B.6 C.15. 在数列{}n a 中,13a =, 11ln(1)n n a a n +=++,则n a = A .3ln n + B .3(1)ln n n +- C .3ln n n + D .1ln n n ++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一中13—1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考试数学(附答案)

嘉祥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数学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12小题,共60分。每小题均只有唯一正确答案) 1. 已知集合M ={x|x <3},N ={x |1 22 x > },则M ∩N 等于( ) A . ? B. {x |0<x <3} C. {x |-1<x <3} D. {x |1<x <3} 2.下列各组函数中,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A .01,y y x == B .y y x = = C .33,x y x y == D .2)(|,|x y x y == 3.有以下四个结论 ① lg10=1;②lg(ln e )=0;③若10=lg x ,则x =10; ④ 若e =ln x ,则x =e 2,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③ B.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4.函数x x x y += 的图象是( ) 5.设函数3y x =与2 12x y -?? = ? ?? 的图象的交点为00()x y ,,则0x 所在的区间是( ) A .(01), B .(12), C .(23), D .(34), 6.已知直线l 上两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3,5),(,2)a ,且直线l 与直线3450x y +-=垂直,则 a 的值为( ) A .34- B .34 C .4 3 - D .43 7.函数()1x f x =-e 的图象大致是 ( )

A B C D 8.函数1 ()ln 2 f x x =+ 的零点所在的区间是( ) A.42(,)e e -- B.2(,1)e - C.2(1,)e D.24(,)e e 9.下列函数中既是奇函数又是(1,)+∞上的增函数的是 A. ()22x x f x -=+ B.()22x x f x -=- C.()ln f x x x =+ D.()ln ||f x x x = 10.经过点(-3,2),倾斜角为60°的直线方程是( ). A .y +2=3(x -3) B .y -2=3 3(x +3) C .y -2=3(x +3) D .y +2= 3 3 (x -3) 11.若直线x -y =2被圆(x -a ) 2+y 2=4所截得的弦长为22,则实数a 的值为( ). A .-1或 3 B .1或3 C .-2或6 D .0或4 12.已知圆()()2 2 1:231C x y -+-=,圆()()2 2 2:349C x y -+-=,,M N 分别是圆12,C C 上的动点,P 为x 轴上的动点,则PM PN +的最小值为( ) A .4 B 1 C .6- D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4小题,共20分。) 13.函数2()6f x x mx =+-的一个零点是6-,则另一个零点是_________. 14.若2|log | 1 2 a a = ,则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 15.现要用一段长为l 的篱笆围成一边靠墙的矩形菜园(如图所示),则 围成的菜园最大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___. 16.经过点)1,3(-P ,且在x 轴上的截距等于在y 轴上的截距的2 倍的 x y 第15题图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9 2020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 题为单项选择题,~8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1 不答的 3 分,有选错或9~12 题为多项选择题,全部选对的得 5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0 分)得 2022 年冬奥会。如图所示为部分冬奥会项目,下列关于这些冬奥会1.北京已成功申办 ( ) 项目的研究中,可以将运动员看作质点的是 )

( 2.关于小汽车的运动,下列说法哪些是不可能的..小汽 BA.小汽车在某一时刻速度很大,而加速度为零.小汽车在 C车在某一时刻速度为零,而加速度不为零.小汽车 D某一段时间,速度变化量很大而加速度较小加速度很大,而速度变化很慢,根据地图上的相,车上里程表的示数增加了 400 km3.某人驾车从济南到青岛用时 4 h ,则整个过程中汽车的位移大小和平均关数据得到出发地到目的地的直线距离为 312km) 速度的大小分别为( 100 km/h .312 km .312 km 78km/h BA100 km/h 400 km C.400 km 78 km/h D.t v)(-图像,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4.如图所示是一个质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 1 s 的时间内,质点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 0~A. 3 s 的时间内,质点的加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0B.在~ 6 s C.第末,质点的加速度为零 4 m/s 6 s 第D. 内质点速度变化量为-1 2ttx,则当物体速度为5.某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0.5+(m 3 m/s 时,物体已运动的时间为() D.6 s A.1.25 s B.2.5 s C.3 s A、B 悬于水平天花板6.如图所示,一个金属小球静止在光滑斜面上,球上有两根细绳 )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毕业班5月质量检测 文综历史试题 1.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A. 重视宣传三代成就 B. 具有浓厚传统色彩 C. 注重借鉴外来成果 D. 形成完整系统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孔子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运用和主张看,其思想向传统致敬,B项符合题意;三代典章和成果是孔子所“求”所用,A项“宣传”不符合其主张;C项中“外来”不符合史实;本题中只有具体的主张,不是“完整”的体系。排除D项。 2.据史书记载,汉景帝欲立皇后兄长为侯,丞相周亚夫以“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对之,汉景帝“默然而沮”。这一记载说明汉初 A. 官员争权夺利现象严重 B. 外戚干政局面得到扭转 C. 中央注重加强地方管理 D. 君主行使权力受到限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周亚夫引用汉高祖的“约定”制止了汉景帝的想法,可知D项正确;只一件皇帝未达成所愿的事件记载,没有提及官员争夺权利“严重”,A项错误;这一“封侯无果”事件,结果是丞相制止导致的,不是外戚干政,西汉初期也没有“外戚干政的局面”,B项与史实不符;本题无关地方具体的管理事务,C项错误。

3.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这一规定意在 A. 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 B. 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 C. 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 D. 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巧手供内”者不“纳资”的规定仍在,可知供应皇室的官营手工业优先无偿使用优秀手工业者,得出C项正确;因为当时雇佣工匠比较普遍,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而官府使用“雇佣工匠”普遍和唐代私营手工业发展起来的史实,证明B项错误;这项规定限制了部分手工业者的自由和实利,D项不符合题意。 4.下表为我国古代主要农学著作统计简表。这反映出我国 主要农学著作 A. 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B.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 农学研究最为突出 D. 农本思想日益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农学著作统计简表可知,每个朝代都有新的农书问世,A项符合题意;从表中无从得出政府与农书著作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商店镇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物理测试题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商店镇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 三物理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单选)已知两个质点相距为r时,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F。若只将它们之间的距离变为2r,则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 A.4F B.2F C. F D. F 参考答案: C 2.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针对能源危机、大气污染等问题同学们提出如下四个活动方案,哪些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 A.某国际科研小组正在研制利用超导材料制成灯泡的灯丝和闭合电路,利用电磁感应激起电流后,由于电路电阻为零从而使灯泡一直发光 B.发明一种制冷设备,使温度降至绝对零度以下 C.汽车尾气中各类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后严重污染了空气,想办法使它们自发地分离,既清洁了空气,又变废为宝,成为新能源 D.将房屋顶盖上太阳能板,可直接用太阳能来解决照明和热水问题 参考答案: D 3. (单选)一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的振动图像如图所示,则弹簧振子沿x轴正方向的最大速度的位置是图中的()

(A)a (B)b (C)c (D)d 参考答案: D 4.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常将未知现象同已知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其共同点,进一步推测未知现象的特性和规律。法国物理学家库伦在研究异种电荷的吸引力问题时,曾将扭秤的振动周期与电荷间距离的关系类比单摆的振动周期与摆球到地心距离的关系。已知单摆摆长为l,引力常量为G,地球质量为M,摆球到地心的距离为r,则单摆振动周期T与距离r的关系式为() A. B. C. D. 参考答案: B 5. (多选)如图所示,O、B、A为一粗糙绝缘水平面上的三点,不计空气阻力,一电荷量为-Q的点电荷固定在O点,现有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小金属块(可视为质点),从A 点以初速度v0沿它们的连线向固定点电荷运动,到B点时速度最小,其大小为v.已知小金属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AB间距离为L、静电力常量为k,则() A.OB间的距离为 B.在小金属块由A向O运动的过程中,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济宁市第一中学2020年特长生招生说明

济宁市第一中学2020年特长生招生说明 为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促进中学生多样化成长,遵照上级主管部门有关

级竞赛单项前三名或省级竞赛单项前八名、团体前六名以上的名次;游泳专业考生获得省级竞赛前八名以上的名次。 4.机器人专业方向考生,须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类、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的初中组竞赛中获得三等奖或省级二等奖以上的奖项,或在其他机器人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以上。 三、报名时间及地点 1.网上报名 (1)报名时间:6月15日-6月19日 (2)报名网址:https://www.sodocs.net/doc/8a8760199.html,(输入手机号,获取验证码即可登录,无需注册) (3)报名填写要求: ①填写学生基本信息; ②上传相关材料扫描件或照片; 本人学生证或在读学校开具的身份证明信(附有本人照片、身份证号及学籍号);户口簿中本人信息页;相关证书原件;一寸免冠电子照片。 2.现场确认 (1)确认时间: 6月20日(上午:8:00-11:30,下午14:30-17:30)

(2)确认地点:济宁一中北湖校区(圣贤路)南大门东侧中学堂 (3)现场确认要求 ①学生本人到场确认信息; ②需持本人学生证或在读学校开具的身份证明信(附有本人照片、身份证号及学籍号) ③需持网上本人报名序号; ④现场采集身份信息; ⑤报名确认签字; ⑥领取准考证。 3.报名咨询:电话 2214406 5663242 济宁一中网站济宁一中教务处管理平台(微信公众号) 四、考试时间 7月18日(星期六)上午7:30,各专业考生持专业测试准考证到济宁一中北湖校区南门报到,参加专业测试。 五、考试项目及内容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考前冲刺测试(一)英语试题包含答案

济宁一中2020届高三考前冲刺一测试 英语试题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40分) 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A BEST BODY FITNESS About us You don’t want just gym membership.You want membership that means something. And that means you need support,expert help and a community. Best Body Fitness isn’t just a gym:it’s full-service fitness membership made for you. Here’s how it works: STEP ONE:Your assessment We begin with an assessment session.This is a chance for you to see what we do at Best Body.Our assessment plans are no-cost and no-risk.We’ll also make a training plan specifically for you. STEP TWO:Your training When you decide to become a Best Body member,we show you what to do,how to do it and why you are doing it.After a few sessions with an expert private trainer you will feel comfortable working out on your own.But don’t worry,we’ll always be nearby if you have questions. STEP THREE:Your membership Membership works on a month-to-month basis.There are no sign-up fees and no cancellation fees.Start and stop whenever you want.And the best part?Our fees are the most competitive in the whole downtown area. 英语试卷第1页共16页

山东省十大重点初中排名

山东省十大重点初中排名 山东省实验中学 山东省实验中学建校于1948年,是首批省级重点学校、省级规范化学校。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以聪明才智和卓越贡献为母校和泉城增光添彩,教育部领导多次高度评价学校的育人举措和办学成果,很多做法和经验被《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成为全国新课程改革的典型和齐鲁素质教育的领跑者。 近年来,学校一直努力体现“实验性”和“示范性”的办学特色,鲜明地提出“为每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的教育理念,以“高远、大气、宽松、求新”的学校文化作根基,以创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作保障,努力创办“高境界、高品质,能够影响学生一生发展的教育”。 青岛第二中学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位于青岛高科园,背依崂山,南临黄海,风景秀丽。校园绿树掩映,芳草如茵,好鸟相鸣,锦鳞游泳,奇石错落相叠,名花应时绽放。晨昏交替,演奏优美旋律,四季更迭,上演动人交响。学校建于1925年,1953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学校,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德育先进校、全国绿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等称号。发展到今天,学校十易校名,六迁校址,无论是在汇泉湾畔,还是在崂山脚下,二中人萃取了高山的宽厚与仁爱,汲取了大海的灵动与智慧,形成了以深厚的“仁智”文化。 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全校师生在继承优良的校风、学风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素质为核心,着力实施素质教育。确立了“深化素质教育、优化教育资源、凸显办学特色、创建国际名校”的办学目标和“造就终身发展之生命主体”的育人目标,逐步形成了“开放·自主”的办学特色。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她处在蜿蜒奔腾的黄河岸边、碧水盈盈的大明湖畔、巍巍屹立的千佛山下、喷涌不息的趵突泉沿。学校占地5万多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春季樱花满枝,夏季荷香飘溢,秋季百菊争艳,冬季松柏青翠。假山流水相映成趣,壁雕石栏巧夺天工,是济南市花园式庭院学校的优秀典范。 学校始建于1950年10月,其前身是山东省工农速成中学,之后曾分别改名为山东省第一工农速成中学、山东师范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山东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卫东中学、济南柴油机厂附中、济南三十中、山东师范学院附中等,于1981年改名为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沧海桑田一甲子,岁月峥嵘六十年。伴随着共和国蒸蒸日上的矫健步伐,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文化之乡、礼仪之邦的齐鲁大地上傲然走过了六十余载的漫漫征程。如今,在几代人筚路褴褛以启山林的拼搏之下,山东师大附中已经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从一泓细流汇聚成滔滔江河,发展成为一所省内拔尖、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学府。 烟台第二中学 烟台二中,是一所百年名校、省级重点中学。1959年被山东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重点中学,1980年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首批办好的18所重点中学之一,1993年被山东省教委评为首批规范化学校。2007年光荣入选“中国百年名校”。追溯历史,我校于1866年(清,同治五年),由美国传教士郭显德博士在烟台创建,是烟台1861年开埠后的第一所新式学校,距今已有143年的历史。一个多世纪以来,共有8万多学子走出校门,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为中国和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说题稿(市比赛一等奖)

2015年新课标Ⅰ卷36题说题稿 阳信一中米秋香 【原题呈现】 36.(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图7)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河流 41° (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6分) (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4分) (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8分)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属于内陆盐湖,为高盐水域。(3分)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3分) (2)运输成本高(需低温运输);(2分)(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市场需求量小。(2分)(3)原因:海洋渔业产量减少;(2分)市场需求增大;(2分)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2分)影响:对卤虫需求量增加,(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2分) (4)赞成理由: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4分)不赞成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一、命题立意 本题以区域图为载体,结合文字材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探讨和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涉及3个考点,第(1)(2)问考查影响农业布局的区位因素,第(3)问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第(4)问考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层层深入,由静态到动态,引导学生关心实际生活,树立科学发展观。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一轮质量检测地理试题(word无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一轮质量检测地 理试题 一、单选题 (★) 1 . 悉尼霍巴特帆船赛,世界最负盛名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帆船赛之一,航线从澳大利亚悉尼(34°S)到塔斯马尼亚州港口霍巴特市(43°S)(如下图),首次举办于1945年,霍巴特帆船赛于每年12月26日下午1点在悉尼港正式打响。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当悉尼霍巴特帆船比赛开始时,伦敦可能A.旭日东升B.斜阳西下 C.日照正午D.夜深人静 【小题2】在悉尼霍巴特帆船赛举行期间,船员观察到A.一路西风多阴雨天 B.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C.沿岸树木嫩叶初展 D.正午帆船杆影正北 (★★) 2 . 中国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在山脉西坡有阿勒泰和森塔斯两个气象站,具体资料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阿勒泰和森塔斯两个气象站最大积雪厚度有差异,造成的原因主要是该区域

A.坡向朝向 B.坡度大小 C.气温高低 D.风力大小 【小题2】与阿勒泰气象站相比,森塔斯气象站观测到A.降雪时间短B.融雪时间早 C.年融雪量小D.积雪时间长 (★★) 3 .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六普”),广东省流动人口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东翼、西翼和山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五普”)相比,“六普”广东省内流动人数从598.92万增至989.27万,省外流入人数由1506.49万增至2149.78万。下图示意广东省流动人口迁移原因(单位:%)。 据此完成问题。 “五普”至“六普”期间,广东省流动人口 ①规模大、增长快②以省内流动为主③以青壮年人口为主体④流入地区分布均衡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 4 .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市2000~2014年油菜、小麦、豆类、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总量区域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福建省福州市2020届高三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带答案解析)

福建省福州市2020届高三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 文综历史 1.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发现一座公元前239年的古墓,该墓中出土了一幅木版秦国某县地图(如图为其局部)。图中使用大小两种方框,分别表示县与乡、里。对该地图解读合理的是 A.隶书是当时秦国官方的通行字体B.政区图成为当时地图绘制的主流C.郡县制当时已经推广到西南地区D.是研究战国行政治理的一手史料2.据下表可知,中国古代科学研究者 A.深受儒学价值观的影响B.擅长实践经验的总结 C.突破了农耕经济的束缚D.注重整体规律的把握 3.科举制度中律学考试在宋代达到鼎盛,当时生员通过礼部的考试后还要参加吏部的诠试才能派出做官。《宋史》评论:“宋之中叶,(士大夫)文学法理,咸精其能”。这反映了宋代 A.君主专制统治的深化B.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D.文官政治体制的优化 4.明代赣南流行“批田银”,即佃农租佃地主土地之始,要向地主送礼或交纳一定银两。时人解释说:“田主既费重价(买田),又复输(缴纳)重.佃户世袭田主之厚利,稍答(报答).不为过也”。这反映了明代赣南地区

A.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驰B.土地产权变更现象普遍 C.地主转嫁国家赋税负担D.赋役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5.甲午战后,湖广总督张之洞认为华商力薄,不能胜任,准备把官办的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包售给外商但遭到多数人的反对。张之洞只好改为招集商股,官督商办。这表明洋务企业的发展 A.受制于当时的经济体制B.受到了外国资本的压制 C.得益于“实业救国”思潮D.开创了股份制公司模式 6.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中共的学生党员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国民党是CX(共青团)的预备学校,C是CP(共产党)的预备学校”,这反映了 A.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B.革命青年追求进步 C.加人政党成为社会时尚D.国民革命迅猛发展 7.如图为1946年1月1日《晋察冀日报》第四版的一则广告。据此可知 A.解放区民众的文娱生活丰富B.土地改革使农民翻身得解放 C.文工团演出实行纯市场运营D.文艺活动推动革命舆论宣传 8.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类产量超过1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这推动了 A.所有制结构多元化B.国家经济职能的调整 C.全国统一市场形成D.粮食统购统销的实施 9.古罗马帝国时期皇帝的一段批复明确指出:“你们(裁判官、行省总督)最好能够确定证人的诚实信用程度,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尊严,他们的名声,谁似乎闪烁其词,是否自相矛盾或显然地据实以答。”由此可见,古罗马法官 A.享有广泛的证据裁量权B.比较注重证人身份和地位 C.以法治为手段维护皇权D.认为举证责任在主张一方 10.1640年前,英国清教传教士威廉。珀金斯的布道词出版了128版,远超同-时期莎士比亚的作品。家庭中阅读英语版《圣经》,在公共场合用英语进行团体朗诵、吟唱、祈祷。这些现象促成了当时英国

3.1学案

课题: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学习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析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区分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大小和方向。 4.掌握测量重力的方法,知道重心的概念和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5.了解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力产生的原因、力的图示;难点:相互作用的分析 【课堂探究】 1、干枯的树叶能够飘落地面;崩塌的山体,轰然而下;掷出的铅球落向地面;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你能对这些自然现象和现实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吗? 2、叠放的物体A、B静止于水平地面上,物体A对物体B的压力是10 N,怎 样画出把物体A、B受力的图示和受力的示意图 3、物体的重心都在物体上吗?怎样寻找物体的重心 【反思梳理】 1、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______________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________,符号为_____________。 2、力不能离开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而独立存在,力可以用一根____________来表示,它的_______表示力的大小,它的___________表示力的方向,____________表示力的作用点。这种表示力的方法称为力的____________。 3、重力是由于_____________的吸引而产生的力,方向总是_____________向下。 4、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解题方法探究】 例1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弹,所以这个力可以没有施力物体 B.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C.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D.有的物体只是施力物体而不是受力物体例2、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论怎么运动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例3、一个重力G=6 N的木块沿斜面下滑过程中,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它所受的重力,并用统一的标度,如图所示.正确的图是() 例4、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 B.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必在其几何中心 C.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所以重心总是在物体上,不可能在物体外 D.物体的重心有可能不在物体上 【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力是先由施力物体产生,后被受力物体接受B.力有时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C.有受力物体就一定有施力物体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能产生作用力 2、关于重力,下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B.在空中向上运动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C.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D.抛出去的物体总会落向地面,这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3、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心就是物体内重力最大的部分 B.因为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所以重心在物体上,不可能在物体外 C.物体升高或降低,重心相对于物体的位置保持不变 D.如果物体有对称中心,则该对称中心就是重心 4、如图3-1-8所示,各物体的质量相等且都处于静止状态,在图上分别画出它们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济宁市第一中学2020年高中招生说明

济宁市第一中学2020年高中招生说明 根据济宁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20年济宁城区高中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济教字〔2020〕22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办学实际,现将我校2020年招生工作有关事项说明如下。 一、2020年招生计划 我校2020年招生计划为1800名(含特长生90名),36个班。 二、招生范围及类别 1.面向济宁市城区:市直初中学校、任城区初中学校、兖州区初中学校、高新区初中学校、太白湖新区初中学校、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初中学校。 2.特长生:在音乐、美术、体育、机器人等方面有专长的2020年应届初中毕业生。具体规程详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0年特长生招生说明》。 三、考试科目和时间 1.各科目分值:语文100分;数学100分;英语100分(含听力测试20分);物理、化学合场11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场110分;物理、化学实验操作10分(抽选一科);信息技术20分;体育60分;总分610分。 特别说明:今年信息技术、实验操作和体育现场测试因疫情原因暂停一年,按满分计入2020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考生成绩,作为高中段学校招生依据。

2.考试时间:7月13日—15日。 说明: 7月13日下午,三年制考生考道德与法治、历史,时间为14:30—16:30;四年制考生考道德与法治,时间为14:30—15:30。 7月15日下午,非毕业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三年制初二和四年制初二考地理,时间为14:30—15:30;三年制初二考生物,时间为16:10—17:10;四年制初三考生物、历史,时间为16:10--18:10。 地理、生物学业成绩等级为C级及以下的,毕业当年可自愿报名申请参加重考,考试时间为7月15日下午,重考成绩等级最高计为B级。往届毕业生、市外转入考生,应参加我市组织所有学科的学业考试,报名时要单独注明,另行安排考场。复学学生只参加未考学科的考试。 四、报名办法 1.户籍、学籍均在城区的学生,在初中学校统一报名。 2.户籍是县区、学籍在城区的学生,可在学籍所在学校报名。 3.其他情况,详见济宁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20年济宁城区高中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济教字〔2020〕22号)。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高三下期2月数学(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9届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高三下期2月数学(理)试题 一、单选题 1.z 是复数312i z i += +的共轭复数,则z 的虚部为( ) A .35 B .35- C .15 D .1 5 - 【答案】A 【解析】根据虚数单位i 的运算性质以及复数的除法计算出z ,即可求解出z 并判断出z 的虚部. 【详解】 因为()()()()312111322225 i i i i i z i i i i +++++====+--+, 所以1355 z i =-,所以z 的虚部为35-.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复数的除法计算以及复数的实、虚部辨别,难度较易.复数进行除法计算时,注意使用分母实数化的方法去求解. 2.已知集合{}1A x x =>,{}31x B x =<,则( ) A .A B =?I B .A B R =U C .()(] ,0R A B =-∞I e D .(),1A B ?=-∞ 【答案】A 【解析】计算出集合B 中表示元素的范围即可求出集合B ,然后逐项判断即可. 【详解】 因为31x <,所以0x <,所以(),0B =-∞, A .因为()1,A =+∞,所以A B =?I ,故正确; B .()(),01,A B =-∞+∞U U ,故错误; C .(] ,1R A =-∞e,所以() () ,0R A B =-∞I e,故错误; D .()(),01,A B =-∞+∞U U ,故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判断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是否正确,主要是对集合间运算的理解,难度较易. 3.在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13a =,公差2d =,若 12345m a a a a a a =++++*()m N ∈,则m =( ) A .19 B .18 C .17 D .16 【答案】C 【解析】依题意a n =2n +1,且a 1+a 2+a 3+a 4+a 5=5a 3=35,令a m =35解方程即可. 【详解】 根据题意,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且a 1=3,公差d =2, 所以a n =a 1+(n ﹣1)d =3+2n ﹣2=2n +1, 又因为a m =2m +1=a 1+a 2+a 3+a 4+a 5=5a 3=35(m ∈N ), 所以m =17,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准确计算是关键,属于基础题. 4.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22cos c a B +=,则A =( ) A .6π B .56π C .3π D .23 π 【答案】B 【解析】根据条件利用正弦定理以及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化简原式,得到关于A 的三角等式,即可计算出A . 【详解】 22cos c a B +=2sin 2sin cos B C A B +=, 又因为()C A B π=-+()2sin 2sin cos B A B A B ++=, 2sin cos 0B B A +=, 又因为sin 0B >,所以cos A =,所以56A π=.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难度较易.解三角形时注意隐含条件A B C π++=的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济南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生物试题 出题人:宋旭审题人:张立立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都能发生的现象是 ①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②纺锤体的形成③同源染色体配对和分离 ④着丝点的分裂⑤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⑥同源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④⑥ 2.下列可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DNA含量变化的曲线是 A. B. C. D. 3.下图是某一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是abc B. 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abd

A a B B C. a 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 D. 这个动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4条 4.右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关于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 B .含同源染色体2对、DNA 分子4个、染色单体0个 C .正在进行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 每个子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仅1个具有生殖功能 5.如图1是某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图2是该生物的五个精细胞。根据图中的染色体类型和数目,判断最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⑤ D. ①④ 6.下列有关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B.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维持恒定 C.受精作用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D.受精作用实现了基因重组,从而导致有性生殖后代的多样性 7.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 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C. 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时,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 D. 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8. 牛的毛色遗传黑色对棕色是显性,要确定一头黑母牛是否为纯合子,选用和它交配的牛最好是 A. 棕色公牛 B. 纯种黑公牛 C. 杂种黑公牛 D. 杂色花公牛 9.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下列杂交结果中能判断出显隐性关系的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