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物理双语教学课件》Chapter 7 Rolling Torque, and Angular Momentum 力矩与角动量

《物理双语教学课件》Chapter 7 Rolling Torque, and Angular Momentum 力矩与角动量

《物理双语教学课件》Chapter 7 Rolling Torque, and Angular Momentum 力矩与角动量
《物理双语教学课件》Chapter 7 Rolling Torque, and Angular Momentum 力矩与角动量

Chapter 7 Rolling Torque, and Angular Momentum

7.1 Rolling

When a bicycle moves along a straight track, the center of each wheel moves forward

in pure translation. A

point on the rim of the

wheel, however, traces

out a more complex path, as the figure shows. In what follow, we analyze the motion of a rolling wheel first by viewing it as a combination of a pure translation and a pure rotation, and then by viewing it as rotating along.

1.Rolling as rotation and translation combined

(1)Imagine that you are watching the wheel of a bicycle, which passes you at constant

speed while rolling smoothly,

without slipping, along a street.

As shown in the figure, the

center of mass O of the wheel moves forward at constant speed

v. The point P at which the wheel contacts the street also cm

moves forward at speed

v, so that it always remains directly

cm

below O.

(2) During a time interval t, you see both O and P move forward by a distance s . The bicycle rider sees the wheel rotate through an angle θ about the center of the wheel, with the point of the wheel that was touching the street at the beginning of t moving through arc length s . We have the relation θR s =, where R is the radius of the wheel.

(3) The linear speed cm v of the center of the wheel is dt ds /,

and the angular speed ω of the wheel about its center is

dt d /θ. So differentiating the equation with respect to time gives us R v cm ω=.

(4) The figure shows

that the rolling motion of

a wheel is a combination

of purely translational

and purely rotational motions .

(5) The motion of any round body rolling smoothly over a surface can be separated into purely translational and purely rotational motion .

2. Rolling as pure rotation

(1) The figure suggests another way to

look at the rolling motion of a wheel,

namely, as pure rotation about an axis that always extends through the point where the wheel contacts the street as the wheel moves. That is, we consider the rolling motion to be pure rotation about an axis passing through point P and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figure. The vectors in then represent the instantaneous velocities of points on the rolling wheel.

(2) The angular speed about this new axis that a stationary observer assign to a rolling bicycle wheel is the same angular speed that the rider assigns to the wheel as he or she observes it in pure rotation about an axis through its center of mass.

(3) To verify this an swer, let’s use it to

calculate the linear speed of the top of the

wheel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 stationary

observer, as shown in the figure.

3. The Kinetic energy : Let us now calculate the kinetic energy of the rolling wheel as measured by the stationary observer.

(1) If we view the rolling as pure rotation about an axis through P in above figure, we have 2/2ωp I K =, in which ω is the angular speed of the wheel and p I is the rotational inertia of

the wheel about the axis through P.

(2) From the parallel-axis theorem , we have

2MR I I cm p +=, in

which M is the mass of the wheel and cm I is its rotational

inertia about an axis through its center of mass.

(3) Substituting the relation about its rotational inertia, we obtain 222222

1212121cm cm cm Mv I MR I K +=+=ωωω. (4) We can interpret the first of these terms as the kinetic energy associated with the rotation of the wheel about an axis through its center of mass, and the second term as the kinetic energy associated with the translational motion of the wheel.

4. Friction and rolling

(1) If the wheel rolls at constant speed, it has no tendency to slide at the point of contact P, and thus there is no frictional force acting on the wheel there.

(2) However, if a force acting on the wheel, changing the speed cm v of the center of the wheel or the angular speed ω

about the center, then there is a tendency for the wheel to slide, the frictional force acts on the wheel at P to oppose that tendency.

(3) Until the wheel actually begins to slide, the frictional force is a static frictional force f s . If the wheel begins to slide, then the force is a kinetic frictional force f k .

7.2 The Yo-Yo

1. A yo-yo, as shown in the figure, is a

physics lab that you can fit in your

pocket. If a yo-yo rolls down its

string for a distance h , it loses

potential energy in amount mgh but

gains kinetic energy in both

translational and rotational form.

When it is climbing back up, it loses

kinetic energy and regains potential

energy.

2. Let us analyze the motion of the yo-yo directly with Newton’s second law. The above figure shows its free-body diagram , in which only the yo-yo axle is shown.

(1) Applying Newton’s second law in its linear form yields ∑=-=Ma Mg T F , Here M is the mass of the yo-yo, and T is the tension in the yo-yo’s string.

(2) Applying Newton’s second law in angular form about an axis through the center of mass yields ∑==ατI TR 0, Where 0R is the radius of the yo-yo axle and I is the rotational

inertial of the yo-yo about its center axis.

(3) The linear acceleration and angular acceleration have

relation 0R a α-=. So After eliminating T in both equations we obtain 20/11

MR I g a +-=. Thus an ideal yo-yo rolls down its

string with constant acceleration .

7.3 Torque revisited

In chapter 6 we defined torque τ for a rigid body that can rotate around a fixed axis, with each particle in the body forced to move in a path that is a circle about that axis. We now expand the definition of torque to apply it to an individual particle that moves along any path relative to a fixed point rather than a fixed axis. The path need no longer be a circle.

1. The figure shows such a particle at point P in the xy plane. A single force F in that plane acts on the particle, and the

particle’s position relative to the origin O is given by position vector r . The torque τ acting on the particle relative to the fixed point O is a vector quantity defined as F r

?=τ. 2. Discuss the direction and magnitude of τ (φτsin rF =).

7.4 Angular Momentum

1. Like all other linear quantities,

linear momentum has its

angular counterpart. The figure

shows a particle with linear

momentum p (=m v ) located at

point P in the xy plane. The

angular momentum l of this

particle with respect to the

origin O is a vector quantity

defined as )(v r m p r l ?=?=,

where r is the position vector of the particle with respect to O.

2. The SI unit of angular momentum is the kilogram-meter-square per second (s m kg /2?), equivalent to the joule-second (s J ?).

3. The direction of the angular momentum vector can be found to use right-hand rule, as shown in the figure.

4. The magnitude of the angular momentum is φsin rmv l =, where φ is the angle between r and p when these two vectors are tail to tail.

7.5 Newton’s second law in angular form

1. We have seen enough of the parallelism between linear and angular quantities to be pretty sure that there is also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orque and angular momentum. It is

dt l d =∑τ.

2. The vector sum of all torques acting on a particle is equal to the time rate of change of the angular momentum of that particle . The torque and the angular momentum should be defined with respect to the same origin .

3. Proof of the equation: angular momentum can be written as: )(v r m l ?=

Differentiating each side with respect to time yields ∑∑∑=?=?=?=?+?=?+?=τ )()()()()(F r F r a m r v v a r m v dt

r d dt v d r m dt l d

7.6 The Angular Momentum of A System of Particles

Now we turn our attention to the motion of a system of particles with respect to an origin . Note that “a system of particles” includes a rigid body as a special case.

1. The total angular momentum L of a system particles is the vector sum of the angular momenta l of the particles:

∑==++++=n i i n l l l l l L 1321 , in which ),3,2,1( =i labels the

particles.

2. With time, the angular momenta of individual particle may change, either because of interactions within the system (between the individual particles) or because of influences that may act on the system from the outside. We can find the change in L as these changes take place by taking the time derivative of above equation. Thus ∑∑====n i n i i i dt l d dt L d 11

τ . 3. Some torques are internal , associated with forces that the particles within the system exert on one another; other torques are external , associated with forces that act from outs ide the system. The internal forces, because of Newton’s law of action and reaction, cancel in pair (give a little more explanation ). So, to add the torques, we need consider only those associated with external forces . Then above equation becomes

dt

L d ext =∑τ This is Newton’s second law for rotation in angular form , express for a system of particles. The equation has meaning only if the torque and angular momentum vectors are referred to the same origin . In an inertia reference frame , the equation can be applied with respect to any point. In an accelerating

frame , it can be applied only with respect to the center of mass of the system.

7.7 The Angular Momentum of a Rigid Body Rotating about a Fixed Axis

We next evaluate the

angular momentum of a

system of particles that

form a rigid body, which

rotates about a fixed axis.

Figure (a) shows such a

body. The fixed axis of

rotation is the z axis, and the body rotates about it with constant angular speed ω. We wish to find the angular momentum of the body about the axis of rotation.

1. We can find the angular momenta by summing the z components of the angular momenta of the mass elements in the body. In figure (a), a typical mass element i m ? of the

body moves around the z axis in a circular path. The position of the mass elements is located relative to the origin O by

position vector i r . The radius of the mass element’s circular

path is

i r ⊥, the perpendicular distance between the element

and z axis.

2. The magnitude of the angular momentum

i l of this mass element, with respect to O, is

))(()90)(sin )((0i i i i i i v m r p r l ?==, where i p and i v are the linear momentum and linear speed

of the mass element, and

090 is the angle between i r and i p .

3. We are interested in the component of i l that parallel to the

rotation axis, here the z axis. That z component is i i i i i i i iz v m r v m r l l ?=?==⊥))(sin (sin θθ.

4. The z component of the angular momentum for the rotating rigid body as a whole is found by adding up the contributions of all the mass elements that make up the body. Thus, because

⊥=r v ω, we may write ωωωI r m r r m r v m l L n i i i i n i i i i i n

i i n i iz z =?=?=?==∑∑∑∑=⊥⊥=⊥⊥==)()(121

11 5. The following table extends the list of corresponding linear and angular relations.

7.8 Conservation of Angular Momentum

So far we have discussed two powerful conservation laws,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linear momentum . Now we meet the third law of this type, the conservation of angular momentum .

1. If no net external torque acts on the system, from Newton’s second law in angular form, we have 0/=dt L d , or t cons a L tan = . This result, called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angular momentum , can also be written as f i L L =.

2. This means if the net external torque acting on a system is zero, the angular momentum of the system remains constant, no matter what changes take place within the system .

3. Above equations are vector equations . They are equivalent to three scalar equations corresponding to the conservation of angular momentum in three mutually perpendicular directions. Depending on the torques acting on a system, the angular momentum of the system might be conserved in only one or two directions but not all directions. This is if any component of the external torque on a system is zero, then that component of the angular momentum of the system along that axis cannot change, no matter what changes take place within the system .

4.Like the other two conservation laws that we have discussed,

It holds beyond the limitation of Newton’s mechanics, It holds for particles whose speeds approach that of light (where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reigns), and it remains true in the world of subatomic particles(where quantum mechanics reigns). No exceptions to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angular momentum have ever been found.

5.We now discuss four examples involving this law. P283

动火作业管理规范测答案

检维修、动火、进入受限容器 特殊作业管理规范测试 姓名:成绩: 一、填空(每题5分共100分) 1、动火作业前,应辨识(),进行(),采取(),必要时编写()。 2、凡是没有办理(),没有落实()或安全工作方案,未设现场()以及安全工作方案有变动且未经批准,禁止动火。 3、动火作业许可证是动火作业现场操作依据,只限同类介质、同一设备、指定的措施和时间范围内使用,不得()、()。 4、在带有可燃、有毒介质的容器、设备和管线上不允许动火。确属生产需要应动火时,应制定可靠的()及()后方可动火。 5、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动火作业实行() 6、申请动火作业前,作业单位应针对()、()、( )等方面进行风险评估。 7、动火作业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或()的要求进行作业。 8、动火作业过程中,()硬件收作业现场。动火监护人发生变化需经批准。 9、遇有五级以上风不应进行室外(),遇六级以上风应停止室外() 10、动火作业申请人是动火(),负责提出动火作业申请,( )作业许可证,()作业安全措施,()动火作业,并对作业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负责。 11、动火前气体检测时间距动火时间不应超过()分钟。 12、动火作业前,应核对作业区与活动火点()浓度进行检测。

13、高处动火应采取防止火花溅落措施,并应在火花可能溅落的部位安排() 14、在埋地管线操作坑内进行动火作业的人员应系阻燃或不阻燃材料的()。 15、带压不置换动火作业是()动火作业,应严格控制。 16、严禁在()以及设备管道等腐蚀情况下进行带压不置换动火。 17、严禁在()气管道等可能存在中毒危险环境下进行带压不置换动火。 18、如动火作业中断超过()分钟,继续动火前,()、()应重新确认安全条件。 19、动火作业结束后,应清理(),解除相关隔离设施,东或监护人留守现场确认无任何火源和隐患后,申请人与批准人关闭动火作业证。 20、在动火过程中,发现()动火安全时()有权终止动火。 二、判断题 1、受限空间作业管理由总经理负责总体协调。() 2、受限空间的有害环境中空气的氧含量可以低于18%或超过 25%。() 3、作业前,必须将作业的受限空间与其他空间、管道等进行可靠隔离。并视空间情况进行清理、清洗、置换、通风等,可能存在有机物的受限空间,必须检测硫化氢、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浓 度。() 4、受限空间作业时可根据受限空间作业情况,安排作业人员定时轮换,无需在受限空间外部设监护人。() 5、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好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如安全

中断管理函数

中断管理函数 CM3内核支持256个中断,其中包含了16个内核中断和240个外部中断,并且具有256级的可编程中断设置。但STM32并没有使用CM3内核的全部东西,而是只用了它的一部分。STM32有76个中断,包括16个内核中断和60个可屏蔽中断,具有16级可编程的中断优先级。而我们常用的就是这60个可屏蔽中断,所以我们就只针对这60个可屏蔽中断进行介绍。 在MDK内,与NVIC相关的寄存器,MDK为其定义了如下的结构体: typedef struct { vu32 ISER[2]; u32 RESERVED0[30]; vu32 ICER[2]; u32 RSERVED1[30]; vu32 ISPR[2]; u32 RESERVED2[30]; vu32 ICPR[2]; u32 RESERVED3[30]; vu32 IABR[2]; u32 RESERVED4[62]; vu32 IPR[15]; } NVIC_TypeDef; STM32的中断在这些寄存器的控制下有序的执行的。了解这些中断寄存器,你才能方便的使用STM32的中断。下面重点介绍这几个寄存器: ISER[2]:ISER全称是:Interrupt Set-Enable Registers,这是一个中断使能寄存器组。上面说了STM32的可屏蔽中断只有60个,这里用了2个32位的寄存器,总共可以表示64个中断。而STM32只用了其中的前60位。ISER[0]的

bit0~bit31分别对应中断0~31。ISER[1]的bit0~27对应中断32~59;这样总共60个中断就分别对应上了。你要使能某个中断,必须设置相应的ISER位为1,使该中断被使能(这里仅仅是使能,还要配合中断分组、屏蔽、IO口映射等设置才算是一个完整的中断设置)。具体每一位对应哪个中断,请参考 stm32f10x_nvic..h里面的第36行处。 ICER[2]:全称是:Interrupt Clear-Enable Registers,是一个中断除能寄存器组。该寄存器组与ISER的作用恰好相反,是用来清除某个中断的使能的。其对应位的功能,也和ICER一样。这里要专门设置一个ICER来清除中断位,而不是向ISER写0来清除,是因为NVIC的这些寄存器都是写1有效的,写0是无效的。具体为什么这么设计,请看《CM3权威指南》第125页,NVIC概览一章。 ISPR[2]:全称是:Interrupt Set-Pending Registers,是一个中断挂起控制寄存器组。每个位对应的中断和ISER是一样的。通过置1,可以将正在进行的中断挂起,而执行同级或更高级别的中断。写0是无效的。 ICPR[2]:全称是:Interrupt Clear-Pending Registers,是一个中断解挂控制寄存器组。其作用与ISPR相反,对应位也和ISER是一样的。通过设置1,可以将挂起的中断接挂。写0无效。 IABR[2]:全称是:Active Bit Registers,是一个中断激活标志位寄存器组。对应位所代表的中断和ISER一样,如果为1,则表示该位所对应的中断正在被执行。这是一个只读寄存器,通过它可以知道当前在执行的中断是哪一个。在中断执行完了由硬件自动清零。 IPR[15]:全称是:Interrupt Priority Registers,是一个中断优先级控制的寄存器组。这个寄存器组相当重要!STM32的中断分组与这个寄存器组密切相关。IPR寄存器组由15个32bit的寄存器组成,每个可屏蔽中断占用8bit,这样总共可以表示15*4=60个可屏蔽中断。刚好和STM32的可屏蔽中断数相等。IPR[0]的[31~24],[23~16],[15~8],[7~0]分别对应中中断3~0,依次类推,总共对应60个外部中断。而每个可屏蔽中断占用的8bit并没有全部使用,而是只用了高4位。这4位,又分为抢占优先级和子优先级。抢占优先级在前,子优先级在后。而这两个优先级各占几个位又要根据SCB->AIRCR中中断分组的设置来决定。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STM32的中断分组:STM32将中断分为5个组,组0~4。该分组的设置是由SCB->AIRCR寄存器的bit10~8来定义的。具体的分配关系如下表所示:

作业中断再展开规定

1 目的 本文件规定了作业中断的界定,在重新展开生产前的首件产品进行鉴定的控制要求,工作程序和质量职责,确保每个操作工对产品加工要求进一步明确,提高批次产品的合格率。 2 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本厂对作业中断重新再展开的控制要求。 3 职责 3.1 质量管理部负责对作业中断再展开后首件产品实施鉴定。 3.2 生产技术部参与首件产品的鉴定。 4 工作程序 4.1 作业中断的界定: 1)生产调整,产品品种更换; 2)更换工装; 3)发生设备维修后; 4)当班正式开展生产前; 5)作业中断4小时以上时等。 为确保产品满足客户要求和符合标准,必须对作业中断再展开的首件产品按规定程序进行鉴定,不经首件鉴定的产品,不准成批生产。 4.2 对每种产品,均由生产技术部根据合同要求、有关标准编制相应的作业指导书和检验标准的具体要求,并发放到相关人员。 4.3 在批量生产前,先制作一件产品(首件)交质检员确认,生产过程中严格要求按照工艺文件的要求进行生产,经过各道工序加工和工序检验后,按出厂要求完成首件产品的生产。 4.4 由质量管理部负责会同生产技术部部门人员按最终检验指导书、检验标准、客户确认样等对首件产品进行鉴定,鉴定结束填写《首件产品检验记录》,鉴定记录由质量管理部保存。 4.5首件鉴定内容: A、工艺文件是否完整、正确,并能指导生产。 B、产品造型结构是否合理、适合批量生产。 C、生产工艺安排是否合理可行。 D、首件产品是否符合合同、客户确认样及安全标准要求。 4.6 经鉴定合格的首件样品,由质检员标示“S”,由各车间保存至当班生产结束后移工,作为各工序检验员检验产品的依据。 4.7在首件产品鉴定时,发现产品不能满足技术、质量、客户的要求时,则作为不合格品处理,并依据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4.8鉴定时发现不合格应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并实施纠正或纠正措施,当需对工艺文件等技术文件实施更改时,应执行《文件控制程序》的规定要求。 4.8 本文件涉及到的记录由质量管理部执行《记录控制程序》的规定要求。。 5 相关记录 5.1《首件检验记录》

中断异常处理流程

计算机体系结构中,异常或者中断是处理系统中突发事件的一种机制,几乎所有的处理器都提供这种机制。异常主要是从处理器被动接受的角度出发的一种描述,指意外操作引起的异常。而中断则带有向处理器主动申请的意味。但这两种情况具有一定的共性,都是请求处理器打断正常的程序执行流程,进入特定程序的一种机制。若无特别说明,对“异常”和“中断”都不作严格的区分。本文结合经过实际验证的代码对ARM9中断处理流程进行分析,并设计出基于S3C2410芯片的外部中断处理程序。 1.异常中断响应和返回 系统运行时,异常可能会随时发生。当一个异常出现以后,ARM微处理器会执行以下几步操作: 1) 将下一条指令的地址存入相应连接寄存器LR,以便程序在处理异常返回时能从正确的位置重新开始执行。 2)将CPSR复制到相应的SPSR中。 3)根据异常类型,强制设置CPSR的运行模式位。 4) 强制PC从相关的异常向量地址取下一条指令执行,从而跳转到相应的异常处理程序处。 这些工作是由ARM内核完成的,不需要用户程序参与。异常处理完毕之后,ARM微处理器会执行以下几步操作从异常返回: 1)将连接寄存器LR的值减去相应的偏移量后送到PC中。 2)将SPSR复制回CPSR中。 3) 若在进入异常处理时设置了中断禁止位,要在此清除。 这些工作必须由用户在中断处理函数中实现。为保证在ARM处理器发生异常时不至于处于未知状态,在应用程序的设计中,首先要进行异常处理。采用的方式是在异常向量表中的特定位置放置一条跳转指令,跳转到异常处理程序。当ARM处理器发生异常时,程序计数器PC会被强制设置为对应的异常向量,从而跳转到异常处理程序。当异常处理完成以后,返回到主程序继续执行。可以认为应用程序总是从复位异常处理程序开始执行的,因此复位异常处理程序不需要返回。 2.异常处理程序设计 2.1 异常响应流程

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管理制度编号:LX-FS-A92832 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1 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在禁火区域内进行的电焊、气焊、切割、喷灯、火炉、电炉、熬沥青、锤击(产生火花)物件,以及生产装置和罐区临时用电,包括使用电钻、砂轮、风镐等进行可能产生火焰、火花和炽热表面的临时性作业。 2 职责 本制度的实施由安全环保处负责。 3 动火作业分三级管理 3.1 特殊危险动火作业:指在处于运行状态的易燃易爆物品生产装置、输送管道、储罐容器等重要部

位及其他具有特殊危险场所的动火作业。 3.2 一级动火作业:在易燃、易爆场所内的动火作业。 3.3 二级动火作业:指特殊动火和一级动火以外的动火作业。停车检修,清洗置换分析合格并采取安全隔离措施后,可根据火灾、爆炸危险性的大小,经安全环保处批准,动火作业按二级动火作业管理。 4 动火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4.1 一级和二级动火作业 4.1.1动火作业必须办理《危险工作申请单》。进入设备内、高处等进行动火作业,还应执行公司设备内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公司高处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的规定。生产区管廊上的动火按一级动火作业管理。 4.1.2凡盛有或盛过化学危险品的容器、设备、管道等生产贮存装置,在动火作业前必须清洗置换,

中断问题(详解)

概念:引起CPU中断的根源,称为中断源。中断源向CPU提出的中断请求。CPU暂时中断原来的事务A,转去处理事件B。对事件B处理完毕后,再回到原来被中断的地方(即断点),称为中断返回。实现上述中断功能的部件称为中断系统(中断机构)。 80C51的中断系统有5个中断源,2个优先级,可实现二级中断嵌套(就是可以在嵌套过程中再次响应嵌套)。 中断源 1、INT0(P3.2),外部中断1。可由IT0(TCON.0)选择其为低电平有效还是下降沿有效。当CPU检测到P3.2引脚上出现有效的中断信号时,中断标志IE0(TCON.1)置1,向CPU 申请中断。 2、INT1(P3.3),外部中断2。可由IT1(TCON.2)选择其为低电平有效还是下降沿有效。当CPU检测到P3.3引脚上出现有效的中断信号时,中断标志IE1(TCON.3)置1,向CPU 申请中断。 3、TF0(TCON.5),片内定时/计数器T0溢出中断请求标志。当定时/计数器T0发生溢出时,置位TF0,并向CPU申请中断。 4、TF1(TCON.7),片内定时/计数器T1溢出中断请求标志。当定时/计数器T1发生溢出时,置位TF1,并向CPU申请中断。 5、RI(SCON.0)或TI(SCON.1),串行口中断请求标志。当串行口接收完一帧串行数据时置位RI或当串行口发送完一帧串行数据时置位TI,向CPU申请中断。 中断请求标志 1、TCON的中断标志 IT0(TCON.0):外部中断0触发方式控制位。 ●当IT0=0时:为电平触发方式。 ●当IT0=1时:为边沿触发方式(下降沿有效)。 IE0(TCON.1):外部中断0中断请求标志位。 IT1(TCON.2):外部中断1触发方式控制位。 IE1(TCON.3):外部中断1中断请求标志位。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和监督暂行规定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2013年2月18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2013年5月20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 号公布。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企业(以下统称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与监督,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与监督,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工贸企业有限空间的目录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确定、调整并公布。 第三条工贸企业是本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全面负责,相关负责人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负责。

第四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属地监管、分级负责的原则,对本行政区域内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章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保障 第五条存在有限空间作业的工贸企业应当建立下列安全生产制度和规程: (一)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责任制度; (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 (三)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四)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五)有限空间作业应急管理制度; (六)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作业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动火作业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序号风险分析安全措施 ①将动火设备、管道内的物料清洗、置换,经分析合格。 ②储罐动火,清除易燃物,罐内盛满清水或惰性气体保护。 1 易燃易爆有害物质 ③设备内通(氮气、水蒸气)保护。 ④塔内动火,将石棉布浸湿,铺在相邻两层塔盘上进行隔离。 ⑤进入受限空间动火,必须办理《受限空间作业证》 火星窜入其它设备或易燃切断与动火设备相连通的设备管道并加盲板___块隔断,挂牌,并办理《抽 2 物侵入动火设备堵盲板作业证》。 ①清除动火点周围易燃物,动火附近的下水井、地漏、地沟、电缆沟等清除 3 动火点周围有易燃物 易燃后予封闭。②电缆沟动火,清除沟内易燃气体、液体,必要时将沟两端 隔绝。 4 泄漏电流(感应电)危害电焊回路线应搭接在焊件上,不得与其它设备搭接,禁止穿越下水道(井)。 5 火星飞溅①高处动火办理《高处作业证》,并采取措施,防止火花飞溅。 ②注意火星飞溅方向,用水冲淋火星落点。 6 气瓶间距不足或放置不当①氧气瓶、溶解乙炔气瓶间距不小于5m,二者与动火地点之间均不小于10m。 ②气瓶不准在烈日下曝晒,溶解乙炔气瓶禁止卧放。 7 电、气焊工具有缺陷动火作业前,应检查电、气焊工具,保证安全可靠,不准带病使用。 8 作业过程中,易燃物外泄动火过程中,遇有跑料、串料和易燃气体,应立即停止动火。 ①室内动火,应将门窗打开,周围设备应遮盖,密封下水漏斗,清除油污, 9 通风不良 附近不得有用溶剂等易燃物质的清洗作业。②采用局部强制通风; ①取样与动火间隔不得超过30min,如超过此间隔或动火作业中断时间超过 3 0min,必须重新取样分析。 10 未定时监测 ②做采样点应有代表性,特殊动火的分析样品应保留至动火结束。 ③动火过程中,中断动火时,现场不得留有余火,重新动火前应认真检查现 场条件是否有变化,如有变化,不得动火。 ①监火人应熟悉现场环境和检查确认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具备相关安全知识 11 和应急技能,与岗位保持联系,随时掌握工况变化,并坚守现场。②监火人监护不当 随时扑灭飞溅的火花,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动火人停止作业,联系有关人员采 取措施。 12 应急设施不足或措施不当 ①动火现场备有灭火工具(如蒸汽管、水管、灭火器、砂子、铁铣等)。 ②固定泡沫灭火系统进行预启动状态。 13 涉及危险作业组合,未落 实相应安全措施 若涉及高处、抽堵盲板、管道设备检修作业等危险作业时,应同时办理相关 作业许可证。 14 作业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若作业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应重新办理《*级动火作业证》。作业人员签字: 监护人员签字:

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程

编号:SM-ZD-79188 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 程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程 简介:该规程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 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 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 读内容。 1目的 为规范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确保检修顺利进行,防范和减少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生产单位的进入受限空间进行的作业。 3引用文件、术语与定义 GB/T 13869 用电安全导则 GBZ 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AQ 3025-2008 化学品生产单位高处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2-2008 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规范 DB33/ 707-2008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程 DB37T 1933-2011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 DB11 852.1-2012 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

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管理制度编号:LX-FS-A65746 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工区日常作业实行“一单三卡” 1:班前填写日作业计划单,保证其与当日作业项目一致,与日作业计划一致。 2:班前工长对照“一单三卡”对参加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教育。 3:作业负责人必须按规定携带“一单三卡”,并在作业过程中逐项对规。 4:作业防护: (1)日常作业必须设置现场防护和驻站防护员。 (2)驻站联络员必须提前40分钟进入行车室

通报列车运行情况。 现场防护员未到严禁上道作业。 (3)驻站联络员与工地防护员应保持通讯畅通,随时通报列车运行情况,若联系中断,立即停止施工,下道避车。 (4)通讯条件不畅时应增设中间联络员。 (5)恶劣天气或作业区段较大可根据需要增设中间联络员。 5:防护员作业纪律: A:防护员应精神饱满,精力集中,不干与防护无关的事。 B : 防护员任何情况下不得离岗。 C: 驻站联络员在行车室不得大声喧哗。 D: 防护员必须着装整齐,按规定携带防护备品。

单片机_C语言函数_中断函数(中断服务程序)

单片机_C语言函数_中断函数(中断服务程序) 在开始写中断函数之前,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单片机的中断系统。 中断的意思(学习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同学,没学过单片机,也应该知道),我们在这里就不讲了,首先来回忆下中断系统涉及到哪些问题。 (1)中断源:中断请求信号的来源。(8051有3个内部中断源T0,T1,串行口,2个外部中断源INT0,INT1(这两个低电平有效,上面的那个横杠不知道怎么加上去))(2)中断响应与返回:CPU采集到中断请求信号,怎样转向特定的中断服务子程序,并在执行完之后返回被中断程序继续执行。期间涉及到CPU响应中断的条件,现场保护,现场恢复。 (3)优先级控制:中断优先级的控制就形成了中断嵌套(8051允许有两级的中断嵌套,优先权顺序为INT0,T0,INT1,T1,串行口),同一个优先级的中断,还存在优先权的高低。优先级是可以编程的,而优先权是固定的。 80C51的原则是①同优先级,先响应高优先权②低优先级能被高优先级中断③正在进行的中断不能被同一级的中断请求或低优先级的中断请求中断。 80C51的中断系统涉及到的中断控制有中断请求,中断允许,中断优先级控制 (1)3个内部中断源T0,T1,串行口,2个外部中断源INT0,INT1 (2)中断控制寄存器:定时和外中断控制寄存器TCON(包括T0、T1,INT0、INT1),串行控制寄存器SCON,中断允许寄存器IE,中断优先级寄存器IP 具体的是什么,包括哪些标志位,在这里不讲了,所有书上面都会讲。 在这里我们讲下注意的事项 (1)CPU响应中断后,TF0(T0中断标志位)和TF1由硬件自动清0。 (2)CPU响应中断后,在边沿触发方式下,IE0(外部中断INT0请求标志位)和IE1由硬件自动清零;在电平触发方式下,不能自动清楚IE0和IE1。所以在中断返回前必须撤出INT0和INT1引脚的低电平,否则就会出现一次中断被CPU多次响应。 (3)串口中断中,CPU响应中断后,TI(串行口发送中断请求标志位)和RI(接收中断请求标志位)必须由软件清零。 (4)单片机复位后,TCON,SCON给位清零。 C51语言允许用户自己写中断服务子程序(中断函数) 首先来了解程序的格式: void 函数名() interrupt m [using n] {} 关键字 interrupt m [using n] 表示这是一个中断函数 m为中断源的编号,有五个中断源,取值为0,1,2,3,4,中断编号会告诉编译器中断程序的入口地址,执行该程序时,这个地址会传个程序计数器PC,于是CPU开始从这里一条一条的执行程序指令。 n为单片机工作寄存器组(又称通用寄存器组)编号,共四组,取值为0,1,2,3 中断号中断源 0 外部中断0 1 定时器0 2 外部中断1 3 定时器1中断 4 串行口中断 (在上一篇文章中讲到的ROM前43个存储单元就是他们,这5个中断源的中断入口地址为: 这40个地址用来存放中断处理程序的地址单元,每一个类中断的存储单元只有8B,显然不

受限空间作业管理规定

受限空间作业管理规定 1 目的 为规范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防止发生缺氧、中毒窒息和火灾爆炸事故,保证职工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特制定本规定。 2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所属各单位,同时也适用于进入以上单位作业的外来施工单位和人员。 3 职责与分工 3.1 安全部是本规定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各单位(场所)对本规定的执行情况,并负责相应记录的管理。 3.2 分管领导负责审批签发由于条件限制,必须进入氮气环境中或受限空间中的可燃气体浓度、氧含量、毒物浓度有一项分析不符合安全指标,危险性较大、有特殊要求的进入受限空间作业。 3.3 安全部负责检查确认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并签发危险性一般的《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见附录A)。 3.4 动力车间负责人负责落实、检查安全措施,生产部应向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作业程序和安全措施的交底,并指派作业监护人;动力车间负责人与施工单位现场安全负责人对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的全过程实施现场监督。 3.6 所在车间工艺人员负责对所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进行工艺处理,并确定盲板位置。 3.7 分析检测人员负责对所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进行气体分析检测,确保分析数据的准确。 3.8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监护人和作业人负责落实作业前、作业过程中安全措施,保持作业过程中的联络。 4 管理内容与要求 4.1 受限空间作业实施作业证管理,作业前应办理《受限空间安全作业证》(以下简称《作业证》)。 4.2 安全隔绝 4.2.1 受限空间与其他系统连通的可能危及安全作业的管道应采取有效隔离措施。 4.2.2 管道安全隔绝可采用插入盲板或拆除一段管道进行隔绝,不能用水封或关闭阀门等代替盲板或拆除管道。 4.2.3 与受限空间相连通的可能危及安全作业的孔、洞应进行严密地封堵。 4.2.4 受限空间带有搅拌器等用电设备时,应在停机后切断电源,上锁并加挂警示牌。 4.3 清洗或置换 受限空间作业前,应根据受限空间盛装(过)的物料的特性,对受限空间进行清洗或置换,并达到下列要求: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办法标准范本

管理制度编号:LX-FS-A64846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办法标准范 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办法标准范 本 使用说明:本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59号令)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规范、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有限空间的基本特征是:空间有限、自然通风较

作业中断管理规定

生产过程作业中断管理规定版本:A/0 页码:1/4 修訂履历表 项次修订日期页次版次修订说明备注

生产过程作业中断管理规定版本:A/0 页码:2/4 1 目的 为保证生产过程的过程质量管理效果,制定本规定。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部门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3 职责 3.1 生产部和技术部负责对生产作业中断原因的调查、改善。 3.2 生产部各责任班长负责对本责任区加工产品的确认。 3.3 操作人员负责对手中加工品进行确认及隔离,严格按《过程作业中断管理规定》作业。 3.4检验员负责监督作业员对生产中断产品品质确认。 4 定义 4.1过程作业中断:指生产过程因突发断电、停气、下班用餐、暂时离岗、交接班、人员调动、设备维修、工艺参数调整、中途休息、标准件补充、车型更换、过程交谈与信息沟通等原因造成加工过程中断。 4.2焊接过程:本规定指单个标准件从焊机上下电极闭合开始工作至上下电极正常自动断开的整个焊接过程。 5 作业规定 5.1首件调试 5.1.1所有产品在正式开机生产前必须首件确认合格后才可生产。 5.1.2所有焊接调试(包括电阻焊机和MIG焊机)不允许首先直接使用合格品进行焊机调试,电阻焊机用对应的测试片进行调试,MIG焊机调试应在焊接试验块上测试,所有调试品在确认前应视作不合格品处理,不允许直接放入合格品中。 5.1.3首件检验时机:当班开机前、设备维修后、补充标准件时、更换车型时。 5.2生产异常调校 5.2.1产品品质异常需要对设备等进行调校时,责任作业员必须将自己所负责加工的产品予以确认,是否加工完毕,品质是否符合要求,特别是标准件是否焊接,位置是否正确,确认无

单片机中断作业(三)

装 备 工 程 学 院 09 级 单 片 机 作 业 学号:0911020214 姓名:文星

单片机中断系统的应用 设计要求: P0口接8个LED灯依次左移点亮,按INT1的按钮时8个LED灯依次右移点亮,按INT0时,8个LED闪烁5次(INT0优先)。 摘要: 计算机工作过程中,由于系统内、外某种原因发生的随机事件,计算机必须尽快中止正在运性的原程序,转向相应的处理程序为其服务,待处理完毕在返回去执行被中止的源程序,这个过程就是中断。引起中断的原因火设备称为中断源。一个计算机系统的中断源会有多个,用来管理这些中断的逻辑称为终端系统。 采用中断的优点如下: 1、分时操作、 中断系统解决了快速CPU与慢速外设、定时/计数器及串行口之间的“定时”矛盾。例如:在CPU启动定时器之后,就可继续执行主程序,同时定时器也在工作。当定时器溢出便向CPU 发出中断请求,CPU响应中断(终止正在运行的主程序)转去执行定时器服务程序,中断服务结束后,又返回主程序继续执行,这样CPU就可以命令定时器、串行口以及多个外设同时工作,分别为各中断源提供服务,使CPU高效而有秩序地工作。 2、实时处置 中断系统使CPU能及时处理实时控制系统中许多随机参数和信息。实时控制现场的各种随机信号,它们在任意时刻均可向CPU发出中断请求,要求CPU给予服务,有了中断系统便可及时地处理这些瞬息变化的现场信息,是CPU具有随机应变和实时处理的能力。 3、故障处理 中断系统还可以使CPU处理系统中出现的故障。例如,电源的突变、运算溢出、通信出错等。有了中断系统计算机都可以自行解决,不必人工干预或停机,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关键字:中断;控制

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一、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条动火作业系指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场所内进行的施工过程。在抢险过程中动火作业应按应急预案中的规定执行。 第二条动火作业涉及进入受限空间、临时用电、高处等作业,应办理相应的作业许可证。 第三条动火作业的危害识别 1.动火作业前,针对作业内容,应进行危害识别,制定相应的作业程序及安全措施。 2.将安全措施填入“动火作业许可证”内。 第四条动火作业系指采用以下方式的作业: 1.各种气焊、电焊、铅焊、锡焊、塑料焊等各种焊接作业及气割、等离子切割机、砂轮机、磨光机等各种金属切割作业; 2.使用喷灯、液化气炉、火炉、电炉等明火作业; 3.烧(烤、煨)管线、熬沥青、炒砂子、铁锤击(产生火花)物件,喷砂和产生 火花的其他作业; 4.生产装置和罐区联接临时电源并使用非防爆电器设备和电动工具。 5.使用雷管、炸药等进行爆破作业。 第五条“动火作业许可证”的办理 1.一、二级动火作业由用火单位填写“动火作业许可证”,报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主任审核签发,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主任不在时由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副主任审核签发; 2.固定用火区的设定应由用火单位提出申请,报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会同生产部进行初审同意,报分管安全生产领导批准。 第六条动火作业安全措施 1.凡在生产、储存、输送可燃物料的设备、容器及管道上用火,应首先切断物料来

源并加好盲板;经彻底吹扫、清洗、置换后,打开人孔,通风换气;打开人孔时,应自上而下依次打开,并经分析合格,方可用火;若间隔时间超过1小时继续用火,应再次 进行用火分析,或在管线、容器中充满水后,方可用火。 2.在正常运行生产区域内,凡可用可不用的用火一律不用火,凡能拆下来的设备、 管线都应拆下来移到安全地方用火,严格控制一级用火。 3.用火审批人应亲临现场检查,落实防火措施后,方可签发“动火作业许可证”。 4.一张动火作业许可证只限一处用火,实行一处(一个用火地点)、一证(动火作 业许可证)、一人(用火监护人),不应用一张“动火作业许可证”进行多处用火。 5.特级、一级“动火作业许可证”有效时间不超过8小时,二级“动火作业许可证”不超过72小时。若中断作业超过1小时继续用火,监护人、用火人和现场负责人应重新确认。固定用火区,每半年检查认定一次。超过有效期的禁止用火。 6.用火分析。凡需要用火的塔、罐、容器等设备和管线,应进行内部和环境气体化验分析,较大设备应取上中下三个部位分析,在设备外部动火作业,应对环境进行分析, 分析范围距用火点不应小于10米范围,应有分析数据,并填入“动火作业许可证”中, 分析单附在“动火作业许可证”的存根上,以备存查和落实防火措施。当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大于4%时,分析检测数据小于0.5%为合格;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小于4%时,分析检 测数据小于2%为合格。在生产、储存、使用氧气的设备上进行用火,氧气含量不得超 过21%。取样与用火间隔时间不得超过30min,超过此间隔或动火作业中断时间超过 3Omin,应重新进行取样分析。特殊用火期间还要随时进行分析。 7.用火部位存在有毒有害介质的,应对其浓度作检测分析,若其含量超过车间空气 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的,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并在“动火作业许可证”上注明。 8.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气体分析部门应尽可能缩短采样分析时间,为动火作业创造条件。 9.停工大修装置在彻底撤料、吹扫、置换、分析合格,并与系统采取有效隔离措施后,首次设备、容器、管道用火,应采样分析合格。

危险作业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管理制度编号:LX-FS-A87670 危险作业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危险作业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动火作业的管理 1、动火工作必须认真执行“防止违章动火六大禁令”。 2、凡有易燃易爆有毒等有害气体厂房、设备、管道动火前必须用氮气、蒸汽等置换干净,隔绝气体来源,堵好盲板,(如有条件时要求拆除一段生产联系的管道)经分析化验确无中毒、着火和爆炸的危险时方准动火,并应随时分析记录。 1)爆炸下限≥4%(体积比)的可燃气体或蒸汽浓度;其可燃物含量<0.5%。 2)爆炸下限<4%的可燃气体或蒸汽浓度,其可

直接作业环节管理

第三课 直接作业环节管理 直接作业环节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直接作业环节的措施不当或操作失误以及管理缺陷往往是事故的直接或间接原因,因此,落实好直接作业各环节的措施、规范操作行为、完善各环节的管理是杜绝各类事故的根本途径。 1、用火的作业方式: 1)气焊、电焊、铅焊、锡焊、塑料焊等各种焊接作业及气割、等离子切割机、砂轮机、磨光机等各种金属切割作业。 2)使用喷灯、液化气炉、火炉、电炉等明火作业。 3)烧(烤、煨)管线、熬沥青、炒砂子、铁锤击(产生火花)物件,喷砂和产生火花的其他作业。 4)生产装置和罐区联接临时电源并使用非防爆电器设备和电动工具。 5)使用雷管、炸药等进行爆破作业 2、油田企业用火作业分级: 一级用火作业 二级用火作业。 三级用火作业 四级用火作业 用火作业安全措施: 1)凡在生产、储存、输送可燃物料的设备、容器及管道上用火,应首先切断物料来源并加好盲板;经彻底吹扫、清洗、置换后,打开人孔,通风换气;打开人孔时,应自上而下依次打开,经分析合格方可用火。若间隔时间超过1小时继续用火,应再次进行用火分析或在管线、容器中充满水后,方可用火。 2)在正常运行生产区域内,凡可用可不用的用火一律不用火,凡能拆下来的设备、管线都应拆下来移到安全地方用火,严格控制一级用火。 3)各级用火审批人应亲临现场检查,督促用火单位落实防火措施后,方可审签“中国石化用火作业许可证 4)一张用火作业许可证只限一处用火,实行一处(一个用火地点)、一证(用火作业许可证)、一人(用火监护人),不能用一张“中国石化用火作业许可证”进行多处用火。 5)油田企业的“中国石化用火作业许可证”有效时间为一个作业周期,但最多不超过5天。若中断作业超过1小时后继续用火,监护人、用火人和现场负责人应重新确认。固定用火作业区,每半年检查认定1次。 6)用火分析。凡需要用火的塔、罐、容器等设备和管线,应进行内部和环境气体化验分析,并将分析数据填入“中国石化用火作业许可证”,分析单附在“中国石化用火作业许可证”的存根上,以备查和落实防火措施。当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大于4%时,分析检测数据小于0.5%为合格;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小于4%时,分析检测数据小于0.2%为合格 7)用火部位存在有毒有害介质的,应对其浓度作检测分析。若含量超过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并在“中国石化用火作业许可证”上注明。 8)施工单位(含承包商)应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化验中心(室)应尽可能缩短采样分析时间,为用火作业创造条件。

动火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动火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集团公司各地面生产经营单位现场动火管理,依照国家相关标准及《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规范》(AQ3022-2008),结合集团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动火作业:能直接或间接产生明火的工艺设置以外的非常规作业,如使用电焊、气焊(割)、喷灯、电钻、砂轮等进行可能产生火焰、火花和炽热表面的非常规作业。 易燃易爆场所:是指生产和储存物品的场所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中火灾危险分类为甲、乙类的区域。 第三条本制度规定了集团公司各单位动火作业安全防火要求、易燃易爆场所动火分析及合格标准、职责要求及《动火安全作业证》的管理等内容。 第四条本制度适用于集团公司各地面生产经营单位的动火作业。 第二章动火作业安全防火基本要求 第五条动火作业应办理《动火安全作业证》(以下简称《作业证》)见附录A。各单位已制定动火票,相关内容满足动火管理的可执行原动火票。 第六条动火作业应有专人监护,动火作业前应清除动火现场及周围的易燃物品,或采取其它有效的安全防火措施,配备足够适用的消防器材。 第七条凡在盛有或盛过危险化学品的容器、设备、管道等生产、

储存装置及处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规定的甲、乙类区域的生产设备上动火作业,应将其与生产系统彻底隔离,并进行清洗、置换,取样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火作业;因条件限制无法进行清洗、置换而确需动火作业时按第六条规定执行。 第八条凡处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规定的甲、乙类区域的动火作业,地面如有可燃物、空洞、窨井、地沟、水封等,应检查分析,距动火点15米以内的,应采取清理或封盖等措施;对于动火点周围有可能泄漏易燃、可燃物料的设备,应采取有效的空间隔离措施。 第九条拆除管线的动火作业,应先查明其内部介质及其走向,并制订相应的安全防火措施。 第十条在生产、使用、储存氧气的设备上进行动火作业,氧含量不得超过21%。 第十一条五级风以上(含五级风)天气,原则上禁止露天动火作业。因生产需要确需动火作业时,动火作业应升级管理。 第十二条在铁路沿线(25 米以内)进行动火作业时,遇装有危险化学品的火车通过或停留时,应立即停止作业。 第十三条凡在有可燃物构件的塔、罐等内部进行动火作业时,应采取防火隔绝措施。 第十四条动火期间距动火点30米内不得排放各类可燃气体;距动火点15 米内不得排放各类可燃液体;不得在动火点10米范围内及动火点下方同时进行可燃溶剂清洗或喷漆等作业。 第十五条动火作业前,应检查电焊、气焊、手持电动工具等动火工器具本质安全程度,保证安全可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