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角色转换之间

角色转换之间

角色转换之间
角色转换之间

2010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阅卷实录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引而不显。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世界,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请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以“角色转换之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析

浙江卷这几年的自主作文命题经历了话题作文、二选一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的演变,到今年变为了“有限命题作文”,或称“命题材料作文”(作文阅卷大组长陈建新),但正如2008年阅卷组长陶然教授指出的,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造成正面或反面的影响。因为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而在我看来,浙江卷的继承性还是相当明显的,其命题由这么三部分组成:引题、命题、要求。引题往往是一段叙述或分析性的材料,结尾加一句总结性的话;命题或是话题,或是标题,或是命意;要求往往没有变化,无非“三自”与“二不”。“三自”是自主立意,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二不”是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今年自然也不例外,也是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第三部分仍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引题与命题。命题中有一句话非常关键:请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换言之,后面提供的标题并非完全自由,而应在前面材料的前提下展开,这也正是这次命题被人称为“有限命题作文”的原因所在。引题的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自然界的“雏鸟反哺”,二是人类社会的“文化反哺”。

这两个材料中,第一个材料只是导入,第二个材料才是引出“角色转换”的关键,换言之,这里的角色转换仅限于有文化反哺色彩的角色转换,并非一般的角色转换。

再来看文化反哺,按照材料的提示,这种反哺体现在四个层面: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而反哺,正是文题中提到的“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角色转换。所以写作此题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角色转换,这种转换指的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转换,二是反哺,最好写文化反哺。

只有这样理解了,才算真正地审清了题意。

但从样卷的批阅来看,命题人的意图与考生的答题情况不一致。因为不少学生简单地将文题理解成了标题作文,写了男女的互换,上下级的互换,城乡的互换,与文化反哺距离甚大,所以,在阅卷中,对立意作了这样的界定:

1.一类立意:写了文化反哺,同时扣住“角色转换之间”标题写,最高可打60分;

2.二类立意:写了自然反哺(含人类对父母的反哺,赡养),同时扣住“角色转换之间”标题写,最高可打51分;

3.三类立意:只写了“角色转换之间”,没有写到反哺,算基本符合题意,最高可打43分;

4.四类立意:完全不顾题意,没有提到“角色转换之间”,属离题作文,最高可打20分。

当然,为了防止单看立意判定分数,大组又作了这样的说明:

审题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要综合考虑材料、思考生活的深度、语言、结构等要素。其中,内容重点关注思考的深度,如思想深刻,情感真切等;表达重点是语言,尤其是语言,因为谋篇布局可以模仿,而语言则非一朝一夕之功,最能见考生功底。

例文一

角色转换之间(60分)

□浙江一考生

夜色浓稠,遮掩了星的光芒,我走出家门,将楼层里的灯亮起。母亲还未回来。

我轻抚开关老化的表皮。曾经,多少个夜晚,母亲将这盏灯亮起,照亮了这片黑暗。她知道,我看到这橘黄的灯光,就仿佛看到了温暖与希望。

那么今晚,当看到这个光亮的地方,母亲,会否感到温暖。

已经很晚了,可母亲还未回来。

我往楼下走去,离开了这片光亮。

曾经,我调侃着对母亲说,就我们那楼层的灯亮着,怪醒目的,哪天物业要来加收电费了。母亲笑了,忽地眼角的皱纹显得深刻而鲜明。

灯,一直亮着。那仿佛是生命中不可少的一件事,一件幸福的事。母亲,总会将它亮起,不为这黑夜。我不知道当我看到了这盏灯的时候,心中是温暖是幸福,是怅惘是感动。我只知道未来的我,将为母亲亮起这盏灯。

母亲还未回来。我继续向下走去。此时,我很幸福,正如曾经母亲也很幸福。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一盏灯,一直亮着,一直温暖着我。

母亲老了,我长大了,而灯一直亮着。我抬头仰望那缕灯光,那么高,那么远,而后漫长而漆黑的道路一直绵延到我的脚下。这条路,母亲与我共同走过。在这条路上有一缕温暖的光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也许在很长很长的时光里,我忽略了她的光芒;在很远很远的时空里,我不曾记住那光亮的模样。但我知道,在这里,我等着母亲,为她点亮那盏灯。

我转身,母亲来了,我们寒暄着向那缕光亮走去。它仿佛指引着我们。它仿佛预知了在我与母亲角色转换之间的爱与幸福。

灯,亮得太醒目了。母亲说,我笑了,曾经我也这么说。曾经我也如此感慨。

我看着母亲疲惫的面容,说,早点回家休息吧!母亲也笑了,依然是鲜明而深沉的皱纹。

回家何时变得这般庄严而神圣,回家何时这般幸福而美好。回家,我们母女俩曾经相互的关怀,在此刻绽放。

母亲与我走过这片光亮,走过开关时,我不禁停下了。只是这轻轻一按,母亲按了多少年岁。

未来,我又将为母亲点亮多少个夜晚。

母亲说,长大了啊,都换作你照顾我了。我笑了,是吧。

评点

这是一篇被认为今年浙江卷写得最令人感动的满分作文。

眼前夜色浓稠,“我”开亮了灯,引出了一段回忆,过去,母亲一直为我开灯;“我”想,未来,“我”又将为母亲点亮多少个夜晚。角色转换之间,作者懂得了人间大爱,懂得了反哺的道理,扣住了题意。作者以倒叙的笔法切入,以开关为主线,将眼前、过去、未来很好地统一在一起,思维转动自如,行文如行动流水,文章的结构很别致。

文章还运用了一些感人的细节。“我轻抚开关老化的表皮”,表明母亲一直给我光亮,一直照耀着我的人生路;“母亲笑了,忽地眼角的皱纹显得深刻而鲜明”,表明母亲历经沧桑,但她为了女儿,是幸福的,这种语言,比“一道深深的皱纹”之类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写作上,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这里的灯既是眼前的实体,又象征着母爱的温暖,照亮了我的前路,它“仿佛是生命中不可少的一件事”,这使得文章显得委婉而含蓄,别有韵味。在今年三十万份卷子中,显得非同一般。

例文二

角色转换之间(60分)

□浙江一考生

“资格老”这个词大概可以算作为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的一个缩影吧!中国自古有以长者为尊、年轻人为卑的文化传统,但那是在科技文化发展滞缓的古代或近代,对当下这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代,已不算得是真理了。

角色的确在发生转换,从长辈们的生活图景中截取一些片断不难发现,年龄已不再代表“资格”了。逢年过节,亲朋好友坐在饭桌前,爸爸妈妈与舅舅、小姨这些中年人显然是主角。他们有更多的在外打工、上班的经历,有更多的接触电脑、电视、手机等大众传媒的机会,因而也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或称“文化”。攀谈间,外公、外婆、爷爷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多少显得有些被动。他们更多地从儿女那里获得时代信息,并贯彻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去,例如少在菜里放些盐。

而角色也并非“那边独转”,在父辈与我之间,角色或许没有完全转换,但至少已经转换且影响十分明显。一方面由于自己年龄的增长,人格独立性显著增强,不再习惯一味“屈从”父辈的教导而喜欢在一些问题上独立发表意见;另一方面,的确是在科学文化的学习中,在对各方传媒的接触中,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因而有了可以进行角色转换的资本了。

然而,为什么角色转换偏偏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呢?

在中国古代,哪怕是近现代经济事业与社会事业发展都比较缓慢,从整体来看,一定时期的科技文化并没有出现过飞速发展,因而摆在年轻人与老一辈面前的文化资源总量几乎差不多,这就像一老一少都携着一百粒种子去田间播撒,尽管年轻人身强力壮且充满激情,但由于大家都只有一百粒种子,因而成果顶多相等。而老一辈却可以凭借以年龄积累起来的信息始终在这场老少之战中占据优势,维护父辈对子辈施教的文化主流。

但在当代,则时过境迁矣!社会事业与经济事业的发展,使年轻人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比父辈多得多。因而有眼界去“看世界”,也有途径去看世界。科技文化的巨大发展,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可以“左右开弓”,应对自如,而对父辈,则是“目不暇接”,当然也措手不及、焦头烂额了,正因这一日日的累积,使角色转换变得逼于形势了。

这一转换当然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但有一点,始终令我深深忧愁,那就是父辈,尤其是“老一辈”的父辈,他们在文化信息掌握上的被动地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由于父辈在文化上失去了对子辈的优势,他们也就不再有了这方面的吸引力,对于仍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中年或中老年人来说,影响可能不大。他们多少还能在物质上完全独立。但对于我爷爷一样已失去经济能力的老人,其文化上地位不可避免的衰落,在某些情形下可能会成为致命创伤。他们成了真正的弱势群体,这正在或已经考验了子辈以及这个社会。

角色转换之间,势之必然,于年轻人,几多欢喜;于老一辈,几多愁啊!

评点

这是一篇满分作文。文章从平常喜闻乐见的“资格老”切入,能从资讯、人格、视野、社会与文化等多个角度对角色转换作阐述,并对角色转换带来的消极影响作了深入分析,思考理性客观,超越了一般考生的感性层面,有着严密的逻辑力量,获得了独特的广度与深度。

例文3

角色转换之间(60分)

□浙江一考生

“知道犀利哥吗?”当爸爸笑脸盈盈地问我这个问题时,我一下子觉得很茫然,很惊讶。

“当然知道,我哥儿们还长得挺帅的。”我一副饶有兴趣的样子。

“他被他的家人领回去了呢……”

在我们父女俩你一言我一语的情况下,饭桌上的气氛顿时很融洽。少了之前只谈学习的紧张感,也少了老妈一直唠叨而又可能爆发的火药味。

只是惊讶于年过半百的父亲怎么会了解犀利哥这类网络红人。

早在几年前,“月亮之上”这首歌风靡大江南北的时候,爸爸就跟我说,他觉得“凤凰传奇”中的女歌手嗓音挺独特的。

虽然自己不怎么爱听网络歌曲,对于爸爸的话也没有什么共鸣,但还是对于他能了解时事而觉得很惊奇。原来我的爸爸还能跟上潮流,能紧跟时代步伐。

印象中,父亲是严厉的吧。只要他表情一严肃,我就大气不敢喘。其实,他从来都没有打过我,骂也少有过,可是父亲的威严却直到现在还保留着。相比较于母亲更直接的关怀,对于父亲,总只是心怀敬畏,对于他那深沉的爱也如暗涌,默默隐藏着。

从小到大,都是父亲教导我,什么事可以做,该怎么做。后来,不知从何时起,父亲双鬓的白发日益增多,而他也不再告诉我什么事可不可以做,更多的,开始以一种类似于“讨好”的口吻。我们之间有了代沟他不知道怎么过,他害怕我因为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做出什么出格的事,虽然其实我很乖,我还是跟之前一样正常上学,放学,双休日也不出门,没有改变。可他却变了,少了当年的英气。

而我的父亲,他现在做的,只是多看新闻,多上各大论坛,来获取新的流行资讯,以及各种热炒的网络事件,从而跟他的女儿——我,多一些共同语言,可以多聊聊,可以使我们的关系能融洽些。

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有一个专业术语,叫“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到现在迅疾变化的世界,“文化反哺”逐渐开始有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我们年轻人在各个方面影响着年长一代。

对于这个普遍的现象,从父亲是施教者转变为父亲是受教者,在这一角色转换之间,不变的是他的爱。我不清楚专家对于“文化反哺”现象研究出怎样一个结果,我唯一清楚的是,我的父亲会被我们年轻的一代影响,角色发生转换,正是因为他对我的父爱,一个父亲对于他的女儿最深沉的爱!

评点

这篇满分作文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对比的手法:曾经的父亲严厉,如今的父亲平易;曾经的父亲英气,如今的父亲苍老;曾经的父亲不苟言笑,如今的父亲主动与我谈网络,谈流行……变化之中,突出了父亲的深沉,父爱的一贯。二是既有形象的场景的描写,又有深刻的理性的感悟,将父亲的变与不变很好地统一起来,突出了亲情的伟大。

例文4

角色转换之间(60分)

□浙江一考生

淹没在废墟里的私塾教室,几十年前,父亲在这里罚站过,而十几年前,我在这里背课文。走过一些父辈们走过的路,拾捡他们撕下的日历,因为时间,我们的人生滞后。

可是,我们唱《山楂树》的时候,也会同我们的父辈们一样,泪花闪闪回环往复,血脉相连的我们,情感相通。

角色的转换,使年轻者成熟,使成熟者年轻。

似是天堑,隔在我们之间,让彼岸的你我相距甚远,我的话,你不懂;你的话,我不听。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代沟。

若是父亲,你能弯一弯你挺得过直的脊梁,俯身听我的似乎稚嫩的言语,我想,你会更注重自己的言行,而你,也将收获年轻。

受教的父辈的目光,强大得如同双翼,年轻的一代将插上它奋勇向前飞着。施教的年轻的我们的思想,鲜活得如同天眼中的灵泉,注给生命以活力激情。

角色的转换,还成人世界一份童真。

牛汉对孙女将“花谢”称作“花灭”予以纠正的同时,也是不注意地否定了童真。而后,他明白了,成人原来如此缺乏纯真。

一个诗人曾说:“左眼是诗,右眼是儿童”是他追求的生活,我们不是儿童,但在社会这只大染缸前,我们尚存童真。

一些无知的话,无礼的举动,可笑的做法,父辈们,你们在我们这个岁数的时候也曾有过,只是岁月改变一个人的性情太快,大多,视角变了,自然一切都变了。

甩甩头发,猛灌三杯白开水,去狂奔,拒绝饭局,拒绝酒场,父亲跟着我们的节拍,踩碎社会的黑暗。

角色转换之间,我们体现了各自的智慧。

苏格拉底因为知道“人之无知”而被阿波罗神誉为最智慧的人。父辈若能收起架子,平和地聆听,即是大智,即是值得人尊敬的长者。

被给予诉说机会的子辈,则更为幸运地向成人世界证明自己。告诉他们,我们会作强有力的接班人。

《父与子》一个系列的漫画,作者的创作灵感,即来源于他的儿子。

《父与子》是父辈与子辈共同的智慧创造的经典,父与子,是上帝创造地将父子携手,创造更多经典的搭档。

角色转换之间,时间的裂口愈合,我们肩并肩,手牵手,岁月在我们身边,落了又开,开出一地繁花,开出一个世界,属于我们共同的世界。

评点

这是一篇很有思想,写得很有深度的满分作文。作者从私塾教室曾经走过父子两辈入手,感悟出父子两人的不同仅是时间的滞后,感情仍相通。以此为触发点,作者认为,角色的转换,使年轻者成熟,使成熟者年轻。所谓的代沟,实际是缺少沟通。角色的转换,还可还成人世界一份童真。所谓的无知,无礼,可笑,只是一个人的性情变了,视角变了。角色转换之间,我们还体现了各自的智慧。哲人苏格拉底如此,《父与子》的创作亦如此。所以,两代人只要肩并肩,手牵手,也能开出一地繁花,开出一个世界。深刻的思想,圆熟的语言,严谨的构思,娴熟的行文,无不显示了作者不凡的作文修养

生活中的角色论述

生活中的角色适应与角色转换 世界是个大舞台, 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舞台上的演员, 他们都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 一个人一生中会扮演许多角色。 ―――威廉.莎士比亚 人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我们对社会的认识是从我们对角色的认识与扮演开始的, 生活中我们要扮演许多角色,比如:父母、学生、朋友等,社会角色比角色的扮演者具有更长久的生命。社会角色可以随社会文化流传下去,每个时代都会有所变化。 一、 角色的概念: “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30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指一定社会身份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角色期待)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四方面涵义: (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二)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三)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四)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所有这些就构成了角色集。 1. 社会角色主要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社会角色表明了社会要求个体承担什么样的任务,按什么样的规范、方式去行事。中国古代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也可以违反一些不太重要的规范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个性。 定义一个角色需要一系列的社会规范,某一种或很少的规范不能称为一个社会角色。 比如:行人靠右行走就是一个规范,但不是一个角色。 2. 社会规范―――被接受与期待的社会行为规则,随文化而变化。 二、角色的形成与适应 1、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文化、社会、团体加于某个人的一套行为模式,一个角色表演的“脚本”。它表明了文化和社会希望、要求个体按什么样的方式立身处事。角色期待总是伴随

大学生就业课:角色转换与职业适应

大学生就业课:角色转换与职业适应 人的一生有许多次角色的转换,比如;婴儿-——-幼儿园小朋友—学生—--—职业人;儿子(女儿)———-父(母).从学生角色到职业人角色的转换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一次转折,那么,怎样实现我们的靓丽转身呢? 一、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转换 从大学生到职业人是一种社会角色的重要转换 (一)角色转换的准备过程:即:毕业前夕的“半职业化”角色转换,即完成毕业实习期的角色转换.一方面,为完成毕业论文做准备;另一方面,在实习单位积累工作经验。 如何做到? 首先,努力向单位同事学习,争取尽快工作上手; 其次,力争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第三,从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提高工作能力,为今后就业做 好准备。 第四,将实际工作中提炼的经验上升到理论,为完成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二)角色转换的内容 主要表现为: 1、从“要”至U “给”的转变,从“索取"至U “贡献”的转变。 大学生因为父母的付出,可以从家里“要”到宠爱与照顾;因为老

师的付出,校里“要’'到知识与技能;因为社会的付出、国家的付出,可在社会中“要”到社会的资助与培养。 大学生要转换成职业人,必须先“给”,否则你什么也“要"不到.将“索取”的心态变成“贡献"的心态,是成为职业人的关键。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对人的判断有两个要求,一个叫做潜力,看你未来成长的空间,一个叫做贡献,你的加入对这个团队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价值.作为职业人,应考虑我能为单位带来什么?我能为企业创造什么?而不应首先去想单位、企业或老板应该给我什么样的回报?只有既能为我们的企业或老板带来实际的贡献,又能有可持续的发展,这样的员工才最受欢迎的。 2 、“不再可以随便犯错”理念的树立 考试成绩不好不会给班级和学院造成经济损失, 会有补考的机会; 如果和同学不能相处融洽,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孤芳自赏;如果你不喜欢那个老师,你可以不去听他的课,可以期盼着下学期换另一个老师;如果迟到、旷课只是耽误你自己的学习,与其他同学没有多大的关系。 大学毕业生从校园走上社会成为职业人,如果工作失误,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没有挽回的机会;如果与同事关系不好,会被组织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将成为出局的人;如果迟到、旷工,耽误的是整个团队的业绩,你随时有被开除的可能;作为职业人,在单位里你必须成为社会、企业或老板财富的创造者。 (三)、大学生与职业人的根本区别

生活中的角色

生活中得角色适应与角色转换?世界就是个大舞台, 所有得男男女女不过就是舞台上得演员, 她们都有上场得时候,也有下场得时候,?一个人一生中会扮演许多角色.?―――威廉、莎士比亚 人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我们对社会得认识就是从我们对角色得认识与扮演开始得,?生活中我们要扮演许多角色,比如:父母、学生、朋友等,社会角色比角色得扮演者具有更长久得生命.社会角色可以随社会文化流传下去,每个时代都会有所变化。 一、?角色得概念:?“角色”本就是戏剧中得名词,指演员扮演得剧中人物。20世纪20—30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得基本理论之一。社会角色就是指与人们得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得一整套权利、义务得规范与行为模式,它就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得人得行为期望,(指一定社会身份要求得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得内在心理状态.)(角色期待)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得基础。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四方面涵义: (一)角色就是社会地位得外在表现;(二)角色就是人们得一整套权利、义务得规范与行为模式;(三)角色就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得人们行为得期待;(四)角色就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得基础。 ?在社会中,角色不就是孤立存在得,而就是与其她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得角色就就是所谓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就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她所承担得多种角色又总就是与更多得社会角色相联系,所有这些就构成了角色集。 1、?社会角色主要体现了环境对人得影响,社会角色表明了社会要求个体承担什么样得任务,按什么样得规范、方式去行事.中国古代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也可以违反一些不太重要得规范形成自己独特得行为方式,这就就是个性。 定义一个角色需要一系列得社会规范,某一种或很少得规范不能称为一个社会角色。 比如:行人靠右行走就就是一个规范,但不就是一个角色。?2、 社会规范―――被接受与期待得社会行为规则,随文化而变化。 二、角色得形成与适应 1、角色期待:角色期待就是文化、社会、团体加于某个人得一套行为模式,一个角色表演得“脚本”。它表明了文化与社会希望、要求个体按什么样得方式立身处事.角色期待总就是伴随着一定得压力。按“脚本”表演,会受到奖励,偏离脚本,会受到处罚。 我们成长中得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得角色期待,社会通过家庭、学校、团体等“发言人”表达这些角色期待。例如:我们要求或希望一岁左右得孩子学习走路,这个阶段得孩子就是被爱得对象得角色,要学会信任,学会交流。要求小学生有一般阅读与计算能力,学会与同伴相处,学会计划性与合理支配时间。比如:按时上学,课堂上不说话,按时完成作业,懂礼貌,学习延迟满足,控制情绪反应,学会一般得社会规范,养成一些良好得习惯。 角色期待要符合这个阶段得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每个个体发展水平就是有差异得,因此老师与家长对待这个时期得孩子要因人而异得引领,不能与别人攀比。

职业女性如何面对工作与生活角色转换

职业女性如何面对工作与生活角色转换 ——云浮广业硫铁矿集团有限公司李红莲 当今的时代,美丽与丑恶共生,诱惑与梦想同在。所有的女性,都在冰与火的历练中演绎着自己的人生,都在得与失的感悟中描绘着心灵的轨迹,都在乐与愁的品味中思考着命运的归宿。然而,作为职业女性,身兼多职,集女儿、妻子、母亲、社会劳动者于一身。身份的多重性,要求职业女性必须适应角色的转换,从而为家庭和社会作出贡献。但是,在多重角色的更换过程中,职业妇女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和问题。 一、双重角色的困惑 一方面,女性天生是和家庭“捆绑”在一起的,担负生儿育女、哺育幼子的职责,被附加了许多家庭角色要求,无形中女性压力就被层层叠加。另一方面,女性渴望成就自己的事业。“双重角色”带来“双重压力”:男人只要职务升迁,事业有成,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成功者;而职业女性在兼顾工作和生活的同时,还要接受传统的“贤妻良母”家庭标准的考验。因此,社会对女性的“双重期待”构成了女性的“双重压力”,不公平的传统偏见和价值观念,使得职业女性长期处于双重角色的矛盾冲突之中。 职业女性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愿望,但又害怕因此失去亲人的关爱和家庭幸福,因而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践踏徘徊,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定位,感到了困惑、迷惘,站在十字路口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常常难以选择,不知取舍。双重角色

带给职业女性的压力,已经成为“幸福木桶”的那块短板,大大影响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和幸福生活。 二、职业女性的危机 身体的警报---健康危机:红萍果,放久了,里面就会悄悄变黑,可表面仍然光鲜。就如职业女性穿着时尚,举止优雅,身体却不断地透支,疾病隐患重重,这就是“红苹果现象”。不完全统计,各种妇科疾病发病率为65%以上,育龄妇科的发病率在70%以上。 心灵的呼唤---心理危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职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工作紧张,随时可能离职失业,又随时而面临家庭和婚姻的困惑。因此,职业女性经常感到疲劳、吃力、头昏脑胀,导致焦虑、抑郁、心理疲劳、快节奏综合征等“心病”频频高发。 战场的疲惫---职业倦怠:竞争与超负荷工作量,使职场变成了“战场”,不少人对自己的工作感到非常厌倦。职业女性受家庭限制,能将事业作为自己最高追求,却难以对自己的兴趣、能力、薪资期望和职业发展等进行全面分析。 可望不可及---职场天花板:调查中,经理层中男性为57.9%,女性为42.1%,基本平衡,但在总经理的职位上,男性比例跃为83.4%,女性仅为16.6%。当女性在职场中官至主管或经理,想着继续晋升时,常常就会遭遇女性职业发展的瓶颈,如同盒子里的跳蚤,四处碰壁。女性在职业选择和职务晋升上如同阻隔了一层玻璃天花板,看似前途一片光明,但是永远难以涉及,可谓“可望而不可及”,这就是女

适应社会、转变角色教案

《适应社会,转变角色》课程教案 组长:陈嘉慧 组员:刘永,赵淑君,徐慕姬,关美欣 教学背景: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但终究会结束,大学生终究需要走进社会。近些年来,一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就业后环境的变化,却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没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在大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状态,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转变自己的角色,是各个高校不能回避、必须担当的重要课题。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大学生具有充分的心理能力,去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有较充分的心理能力作选择职业和就业的准备。 教学重点: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进入社会环境与角色的转变及大学生该如何学会适应,走向成功。 教学难点: 如何适应社会的方法。 教学对象:大学生 教学时间:1课时(40min) 教学方法:课堂面授 教学内容及步骤: 引入问题讨论 心理学家哈博特·赛蒙有一次在沙滩边观察蚂蚁时发现:为了适应地形,沙滩蚂蚁的巢穴相当复杂。经过研究和观察,他发现尽管是同一种蚂蚁,如果它的巢穴在干燥的地方,巢穴的结构就比较简单。这是为什么呢? 哈博特·赛蒙认为,这是因为蚂蚁对周围的环境有一种本能的反应能力。为了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蚂蚁必须发展不同的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使得蚂蚁在恶劣的环境中得以生存。正如南加州大学领导学院创办人华伦·班尼斯在《奇葩与怪杰》一书中所说:“适应力是每个人在面对生命的起伏不定与阴晴圆缺时,仍然能够活得精彩的能力。有人能从磨炼中吸取智慧,有人则在类似的经验中受伤

屈服,成功的领导人和普通人的差别就在于此。”适应力对于领导者来说是这样,事实上,对于员工来说,也是如此。 课程概要 一、生活适应与发展 二、环境改变与角色转换 三、现代社会对大学生适应与发展的要求 四、学会适应,走向成功 课程具体内容 一、生活适应与发展(简单讲解3min) (一)适应的内涵 1、定义 2、适应的基本环节 3、积极的适应 (二)适应的心理过程 1、适应包含的几个环节: (1)一种需要或动机出现; (2)阻止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障碍存在,产生压力; (3)个人在压力下的应急方式; (4)减轻紧张或解决问题。 2 、适应的心理过程的分析: (1)对需要的分析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对阻碍和压力的分析 (3)生活压力下的身心反应分析: ①生活压力下的生理反应 ◆应激(急)反应 ◆一般适应征候群 ②适应

如何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公司每年都要招聘部分优秀的应届 毕业生来补充新鲜的血液和活力。而如何能够让新员工尽快的融入新环境适应新工作、完成角色转化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公司及新员工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为此,公司每年都对新员工进行了很多相关的专业培训,并开展了不同的迎新活动,从而让新员工尽快的融入新环境适应自己新的角色。其中道路设计二室更是采取了特色的迎新活动——新员工毕业设计汇报。通过这种特色的迎新活动,既起到了技术交流的作用,又活跃了科室的气氛,也更好的让新老员工彼此多了一些了解。 总的来说,公司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作为应届毕业生、作为职场新人,更应该积极的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的融入新环境从而更好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下面就目前应届毕业生经常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能够很好的完成

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作一些简单的阐述。 一些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常常发牢骚,抱怨自己工作环境不好。有的毕业生到一个工作岗位没多久就跳槽,有的甚至一年之内跳几次槽,到哪个单位都感到不顺心。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一部分大学生将工作满足感和好工作联系在一起。可是,是否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你能够将一份工作做得有多好。 如今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也是企业与人才创造双赢的时代,因此,大学毕业生的思考方向不能只是做“自己的生涯赢家”,而同 时要做企业认同的“职场赢家”。 我认为,作为刚刚走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在踏入工作岗位,成为职业新人之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自己,从而更好的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成为真正的职场赢家。 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毕业生不能适应新环境,大都与其事先对新环境、新岗位估计

新员工入职角色转换培训

新员工入职角色转换培训 案例:每一个进入微软公司的新员工,第一步是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式培训,培训的目的是把新人转化为真正的微软职业人。光是关于如何接电话,微软就有一套手册,技术支持人员拿起电话,第一句话肯定是:“你好,微软公司!” 一次,微软全球技术中心举行庆祝会,员工们集中住在一家宾馆,深夜,某项活动日程临时变动,前台小姐只得一个一个房间打电话通知,第二天她面露惊奇地说:“你知道吗?我给145个房间打电话,起码有50个电话的第一句是‘你好,微软公司’。”在深夜里迷迷糊糊地接起电话,第一句话依然是“你好,微软公司”。 事情虽小,但微软风格可见一斑。 这个案例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角色转换培训现在也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到新员工入职培训中,方式和方法不尽雷同。因此,借助这个案例,笔者也对角色转换的活动提供两个实用的培训方式给大家。 第一、用培养归属感及忠诚度来促进角色转换 相对于几年前的新员工培训,大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员工忠诚度与员工技能同等重要,目光也放得更长远。忠诚度必须在新员工培训时就以他们能够感受到的方式进行不断传递。 大企业在运用培养归属感及忠诚度来促进角色转换例如,海尔公司在新员工入职后通常做的第一件事是:举办新老毕业生见面会,通过师兄师姐的亲身感受说出自己对海尔的理解。新人也可以面对面与集团最高领导进行沟通,如实讲述出公司的升迁机制、职业发展等问题。新员工在“心中有底”的情况下自然容易把心态放平稳。接下来,在军训以及产品知识的培训中,海尔的领导做到了对员工无微不至的关心。“海尔人就是要创造感动”:在军训的时候,人力资源部的同事一早就准备了酸梅汤,让新员工训练一结束就可以喝到。中秋节的时候,集团总裁都从外地赶回来与同学们一起度过良宵。这些都让新员工体会到了家的感觉。 通过这样的行为,新员工很容易形成归属感,认为公司就是自己的第二个家。在集中培训之后,人力资源部做的事情就是让员工把心里话说出来。员工表面上虽然能接受与自己的理想不太相符的东西,但并不代表他们就真的能坦然接受了,这时就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否合理。在经历过集中培训后,新员工还将面对艰苦的一年实习培训。经历过这些培训的海尔新员工经常会说,海尔是我的第二所大学。 还有些公司采用“伙伴制”(Buddy System),就是给每个新员工指定安排一名工作职责相近、热诚负责的老员工作为“结对子”的“伙伴”,事无巨细,随时可给予新员工必要的协助和指点;而被选上做“伙伴”也是企业对优秀员工的一种认可和荣誉,对其额外的付出,企业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种一对一的“贴身全程服务”很能显示企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也是将企业文化得以传播和加强的可靠途径,有效促进了新员工的角色转换。 另外,大家都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一些企业认为让新员工对就职的第一天留下深刻的好印象,就意味着入职培训和员工融入新环境成功了一半;同时,这也不失为角色转换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那么,这里罗列一些方法供参考选择,看似琐碎,却可细微之处见实效:举办一个简单但热烈的欢迎招待会,(依据预算多寡)备些咖啡和茶点,邀请公司员工来和新同事见面认识;帮助新员工安排好工作的准备,包括:办公座位、办公用品、姓名牌、名片、出入卡、内部通讯录、紧急联络表、电话设置、电脑设置(包括电邮信箱的申请开通)、甚至台历等;告知最基本和即刻需要用到的信息,如:办公区的布局,最常用的电话和电邮的使用指南,复印、传真、打印等办公设备的使用、茶水间、餐厅、洗手间的使用,等;欢迎信 -- 可用公司的“行话”或“俚语”准备一封生动幽默的欢迎信,(也可体现企业文化和亲和力);公司纪念品(印有公司标识);邀请共进午餐;尽量指定“专人”负责某位新员工的第一天等等。 第二,结合户外实习或活动进行角色转换游戏。 许多企业在新员工培训中与户外拓展活动想结合,进行团队建设活动。在笔者看到的过程中,围绕“从此不再是旁观者”的目的设计的一些活动成效比较好。这些活动设计的理念认为:既然你进入职场了,那么,你就要像运动员一样,鼓掌、欢呼与点评都不是你应该做的了,下场踢几脚直至去射门,才是你应该做的。旁观者往往会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架势,而真正的运动员则要全身心地投入----只要是公司的事,就是我的事,而不会推三阻四。 例如,IBM公司在进行新人培训时,就进行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IBM公司的销售人员和系统工程师要接受为期12个月的初步培训, 主要采用现场实习和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此外, 还经常让新学员在分公

大学生的职业角色转变

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顺利转变 经过了本学期的课堂学习,和课后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导论》的略读,对大学生如何获得职业规划能力有了些许了解,帮助了我认识职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学习职业规划的知识和方法,树立了科学、理性的职业发展观,提高了职业素质,增强了求职就业的竞争力,为我顺利就业,融入社会,实现人生职业理想,走向成功做了铺垫。 作为一个大学生将来面对的大多是找到一个好职业,那就需要在现阶段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从大学生到职业人是一种社会角色的重要转换。 从大学生到职业人其核心是从“要”到“给”的转变,是“索取”到“贡献”的转变。学生时代因为父母的付出,可以从家里“要”到宠爱与照顾;因为老师的付出,校里“要’’到知识与技能;因为社会的付出、国家的付出,可在社会中“要”到社会的资助与培养。不需要考虑贡献,大可以尽管去“索取”。 大学生在学院里,考试成绩不好不会给班级和学院造成经济损失,会有补考的机会;如果和同学不能相处融洽,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孤芳自赏;如果你不喜欢那个老师,你可以不去听他的课,可以期盼着下学期换另一个老师;如果迟到、旷课只是耽误你自的学习,与其他同学没有多大的关系。总之,校园里的大学生是“娇子”,是全社会培养的对象,享受着各种优惠的待遇。 然而,大学毕业生从校园走上社会成为职业人,如果工作失误,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没有挽回的机会;如果与同事关系不好,会被组织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将成为出局的人;如果迟到、旷工,耽误的是整个团队的业绩,你随时有被开除的可能;作为职业人,在单位里你必须成为社会、企业或老板财富的创造者。 大学生要转换成职业人,必须先“给”,否则你什么也“要”不到。将“索取”的心态变成‘‘贡献”的心态,是成为职业人的关键。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对人的判断有两个要求,一个叫做潜力,看你未来成长的空间,一个叫做贡献,你的加入对这个团队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价值。作为职业人,应考虑我能为单位带来什么?我能为企业创造什么?而不应首先去想单位、企业或老板应该给我什么样的回报?只有既能为我们的企业或老板带来实际的贡献,又能有可持续的发展,这样的员工才最受欢迎的。 三、大学生与职业人的根本区别 一是承担的责任不同。大学生是以学习、探索为主要任务,在校园里是不怕犯错误,什么事情你都可以去尝试,为了学习的尝试哪怕是错了,学院是会原谅你。所以要是给大学生一个简单的角色定位,那就是你可以做错,你做错了不用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应为大学生有天然的获免权。其次,大学生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有依靠,在学习方面可以依靠导师,有什么问题你都可以向他请教;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可以依靠父母。总之,大学生在学院里基本没有基本负担。 成为一个职业人以后,应尽快地适应社会。首先必须学会服从领导和管理,迅速适应上级的管理风格;职业人如果在工作中犯了错误,是要承担成本和风险的责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的。 实践表明,凡由大学生到职业人的社会角色转换比较快的人,则容易更早地获得单位的认可,能更快的寻找到新的起点,也就更容易享受到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喜悦。因此,大学毕业生应正确面对社会,正确处理工作与人际关系上的诸多矛盾,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

《新员工角色转变与心态塑造》庄伟明

新员工角色转变与心态塑造 课程背景: 据调查,企业里75%的员工是不敬业的!随着新员工逐渐成为老员工,敬业精神越来越差,责任心不强、执行力欠缺、相互推诿、工作不到位。既不认同企业、对组织缺乏忠诚、不关心企业发展,又对自我缺乏清晰的目标规划,“混日子”现象相当普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如何让新员工从进入企业开始,就具备积极的工作心态,实现角色转变,是企业的当务之急。 课程收益: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明确“播种与收获不在同一个季节”的人生哲理;树立“为自己的明天而工作”的心态;增强工作责任心、事业心,积极主动、爱岗敬业!常怀感恩的心,珍惜今天所拥有的工作和一切;愿意为企业去付出,清晰为企业付出,就是为自己积累!实现:从被动工作到主动工作的转变!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授课对象:企业全员,人数无限制 授课方式:课程理论50%,案例分析及故事30%,体验练习20% 课程目录: 第一讲:认知人性---调整自我心态 第二讲: 认知企业---摆正工作心态 第三讲:自我认知与角色转变 第四讲:幸福人生的规划 第五讲:塑造阳光心态 第六讲:播下幸福的种子 第七讲:忠诚 第八讲:课程回顾与总结---学以致用、持续行动 课程大纲: 第一讲:认知人性---调整自我心态

一、成人思维特点分析 1、成人思维的特点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2、对的背后,有很多误区 1)我对,并不一定符合事物的真相 2)我对,并不代表别人一定是错的 3)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放弃? 二、建立学习最重要的心态 我认为对的,不一定就是对的; 我认为错的,不一定就是错的。 三、故事与互动体验---验证观点 第二讲:认知企业---摆正工作心态 一、成人最难改变的是什么? 二、为什么成人思想观念转变很困难,但还要做思想观念的培训? 三、原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问题了 1、对钱的价值观:金钱至上,唯利是图 2、对工作价值观:都想干得少、拿得多,最好不劳而获 3、对人生价值观:得过且过,混日子,幸福指数很低 4、企业真正的培训,一定从重塑企业价值观培训 四、我们应该建立的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对国家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对社会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对个人 五、企业培训的目的是统一:统一思想、价值观,标准、流程,行动,结果 第三讲:自我认知与角色转变 一、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1、学生以学为主,职业人以习为主 2、学生动脑,职业人动脑并动手 3、学生憧憬未来,职业人面对现实 4、学生关心我想做什么?职业人关心我该做什么、怎么做? 5、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职业人面对大量重复的劳动

角色转换之间

角色转换之间 人们常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角色扮演是我们生活的一种普遍的行为方式,我们在生活中扮演形形色色的角色,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或者应该扮演的角色,也许你已经积极投入到各种角色中,体验和感悟着生活的每一天。人在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协调,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 人在角色转换之间都存在不同的心里问题,如焦虑心理,抑郁心理,自负心理,自卑心理,偏执心理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以及行为方式无疑是个人在面对社会角色转换时遇到的难以回避的问题。而我们要做的,是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协调,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客观的认识社会,正确透视和评价自我。每个人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而社会在进步,在变革,在社会无法达到我们的心理预期时,必须接受客观现实,正确透视和评价自我。 增强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展示自我,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它是一种勇于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自信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自信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能随波逐流,即使暂时失败了,也不能悲观气馁,要迅速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并积极调整自身定位,对自我做出客观的分析。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自我转化不良情绪。兴趣是人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使人增加知识、开阔眼界,把生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当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转移情感和精力到其他活动中的办法,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心理平衡。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倾诉衷肠,分忧愁,解苦闷,使人情绪开朗,返回理性的自我,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 社会化的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要不断地扮演或转换各种角色,而角色的扮演或转换往往伴随着角色冲突的发生。对于角色的转换准备不足、群体社会化不一致、角色人格与自然人格的冲突等都会引发角色冲突。可以通过个体心理的准备、规定角色行为特点规范化、角色合并法、角色地位变换法、将角色按其重要性进行分层、在生活中学习扮演角色的技巧、举行某些仪式等方法实现角色的转换。

如何顺利进行职业角色的转换

如何顺利进行职业角色的转换 如何顺利进行职业角色的转换 大学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角色学习和角色协调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大学生在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前,应该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对自我,尤其是对社会,对即将从事的职业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调查分析,找出自身的不足,提高心理承受力,加强角色认知,作好上岗前的各项准备,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 一、角色转换 1.毕业前夕的角色转换 大学生从年前11月份左右找工作直至第二年6月份毕 业离校,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很大。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毕业生转换角色的重要阶段,学生与用人单位签约的同时,就预示着开始迈开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第一步。一般来说,这个时候学生大部分的课程已经学完,学校的教学计划主要是毕业生的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许多毕业生难免出现这样的心态:大学四年的努力在

签就业协议的那一瞬间尘埃落定,不用上班,不用上课,人生突然失去了目标,现在的感觉很空虚。一些人难免把这段时间当成“最后的疯狂”,完全放松,甚至放纵。其实,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以及学习技能的训练都是最为理想的。因此,毕业生应该从就业协议书签订到毕业离校这段时间,针对性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知识技能基础。 (1) 重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习与未来工作岗位有密切联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大学的课程设置总体上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不一定涉及特定岗位上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毕业生步入职场的一个必要的过渡阶段。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他们可以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能够发现不足,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调整,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2) 进行非智力因素技能的训练,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大学毕业生智力上的相差并不太大,而非智力方面的技能却是影响毕业生择业、就业和创业的重要因素。毕业生要敢于表现自己,充满自信,在公众面前不缩头缩脑,往往会给人

角色转换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行接触和交往,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际手段.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一方面方便了不同民族间的沟通,另一方面为英、美等国家文化的输出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存在于我国外语教学中的重输入,轻输出,重语言知识的学习,轻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等问题已日渐端倪.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外语界人士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语言能力教学已远不能满足人们跨文化交际的需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 这一强大的动力促使跨文化交际研究成为我国外语教育界新兴的热门研究课题. 一、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 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如汪洋大海,包罗万象,而且其项目也十分繁杂,其中哪些内容和项目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是不应放在英语教学中的,这在目前还很难作出系统的、条理的阐述和分类.对这类问题的探讨目前仍是英语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英语教学中,要导入中国文化,首先应弄清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以全球视野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其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其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克己为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其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其对人伦关系协调的重视;其强调“和而不同”、以综合见长的思维方式等等,对世界文化的融合、对先进文化的构建、对跨文化交流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比较、导入中国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以中国文化为自豪,并学会怎样用英语表达,为跨文化交流中传播中国文化打下坚实的文化和语言基础. 二.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西方文化 在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往往注重母语和目标语之间词语的对等置换,从而导致曲解某些词 语的意义,而在语法教学中,我们很少想到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到语法规则的使用.在此,笔者从语用和语法这两个层面分别探讨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导入. 1.语用角度 语用指语言使用的规约,也就是把语言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接起来所应当遵循的原则.从英 语教学的角度看,这类与语用相关的文化的导入可包括下列几个方面的内容: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敬语和谦词,告别语,褒奖和辞让,忌讳与婉等.然而,不能将文化交际狭隘地等同于英美文化地导入. 如《新版小学三年级英语》课本中所涉及到的称谓问题。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的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的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再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mr,miss,mrs 等. 文化教学是个敏感的话题,跨文化教学不能简单理解为西方文化的导入,重点应在于把异域 文化知识与教学相融合. 2.语法角度 语法,它所涉及的有英语的词汇,词组,句子以及篇章结构,即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的构造同名族的心理-思维文化关系最为密切. 如《新版三年级英语》unit 5 中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欢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是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私人生气,如英语中的“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三.有效地提高跨文化教学质量,使学生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于单位新员工角色转变的几点建议

关于地勘单位新员工角色转变的几点建议 XX (XXXXXXXXXXXXXXXXXXXXX) 摘要:随着地质市场的复苏,各地勘单位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新入职大学生人数比例正逐年上升,如何完成从学校进入职场的软着陆?从校园到社会,能否适应这个转变,适应的快慢,都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较深远的影响。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要认识角色的不同,其次要克服角色转变是的心理障碍,最后要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工作,做好以上几点,即可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华丽转身。 关键词:地勘单位大学生职场角色转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地矿经济进入了一个低谷时期,这一时间段内地勘单位未有效的引进人才,职工结构出现了一个大断层,青年在职工人数中比例极不协调,进入二十一世纪,地质事业得以逐步复苏,各地勘单位为了顺应市场需求不断充实、壮大,近几年进入地勘单位的青年员工数量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就本单位地勘部门而言,近年来新引进员工人数已突破二十多人,且都为大学毕业生,年龄多为85后、90后,占地勘部门总员工人数的30%。如何使新员工尽快完成由大学毕业生到单位员工的角色转变,让他们尽快融入地勘单位的大家庭中来,对提升职工队伍工作能力,注入新活力,稳定青年职工队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尽快完成从大学生到单位职工的角色转换?本人作为“过来人”就这一问题谈几点建议。 1.认识学生角色和职业角色的不同 大学生的中心任务是努力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多方面知识,培养以专业能力为主的各种能力。因此,这是一个接受教育、储备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阶段。另外,由于大学生以学习为主,经济上主要依靠家庭,所以,可以这样界定学生角色:在社会教育环境的保证下和家庭经济的资助下,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成长为社会的合格人才。 职业角色的个性表现非常具体,但是千差万别的职业角色却有其共性的特点,可以这样定义职业角色:在某一职位上,以特定的身份,依靠自身知识和能力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具体地开展工作,在行使职权、履行义务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取得相应的报酬。 因此,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不同在于:一个是受教育,掌握本领,接受经济供给和资助,逐步完善自己;一个是用自己掌握的本领,通过具体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以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取得相应的报酬。

从学生到职场工作者地角色转换

从学生到职场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尽快度过职场适应期 每位学生从学校走向职场,都要经历“职场适应期”。有的学生在短期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不能很快进行角色转换,在很多时候的表现比较学生气。这时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职业人士。 学生和职业人士的身份有很大区别: 第一,目的不同。对于学生来说,目的是学到知识,考个好成绩;而职业人士的目的是完成公司交给的某项工作。 第二,两者所需要的技能不一样。学生所需的技能是良好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作为职业人士要想把公司交给的岗位工作做好,需要更多的技能。 第三,工作方法不同。学生工作方法是个人的独立行为,每位学生为自己的成绩负责;而作为职业人士,更强调的是团队合作。 其实在踏上工作岗位后,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机器的一颗螺丝钉,应学会尽快适应这个新身份,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人士。为此,上海职业介绍松江分中心的朱美忠老师建议,要缩短适应期,融入职场。首先,心理上要做好准备。学生刚进入职场大多是从基层做起,要学会适应艰苦、紧张而又快节奏的基层生活。学生一般缺少社会经验,可能不习惯一些制度、做法,这时,千万不要用习惯去改变环境,而是要学会入乡随俗,适应新的环境。其次,做事要积极主动有耐性。在一个行业准备好从底层做起,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就能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一个良好基础,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努力找到职业契合点 既然步入了职场,就已经从一个学生转换成了一个社会人,原来的许多生活习惯都得改变。也许在学校的时候,喜欢睡懒觉,经常上课迟到,也许不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可是在工作期间,每一次失误都可能给你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很多应届毕业生反映,自己也做了入职前的准备,可是为什么进入企业后仍然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觉得所学与所从事的岗位之间找不到契合点?朱美忠老师表示,学生容易将事情看得简单化理想化,在跨出校门之前,对未来充满憧憬,初出校门的学生不能适应新环境,大多与其事先对新岗位估计不足、不切实际有关。当他们按照学校书本上的知识去理解这个行业、这个岗位,那是远远不够的,现实的岗位实践使新人们发现似乎所学与所用不是一回事,由此而产生的困惑、不解让他们在初入职场时就走了弯路,往往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处处不如意、事事不顺心。 要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即了解“我该做什么”,其实就是要了解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接下来,就是“怎么做”和“怎么做好”的问题。第一,必须要积极主动。第二,要树立目标。第三,重要事情先做。一个职业人士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零零碎碎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分清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养成一种习惯,重要的先做。 积极处理人际关系 除了要适应岗位外,积极处理好周边的人际关系也十分重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是要从自身做起。因为从你进入企业的第一天,你周围的同事们都在或多或少地关注你,首先要自律,特别是一些细节方面,像上班迟到早退、打私人电话这种事要避免,这些事会使别人留下工作不用心的最初印象。 其实,最重要的是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另外,要尊重企业的老员工,为人谦虚,不耻下问,多请教,多沟通。这些行为会让同事们更快地接纳你,你也能更快地融入企

适应社会、转变角色教案

《适应社会,转变角色》课程教案 教学背景: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但终究会结束,大学生终究需要走进社会。近些年来,一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就业后环境的变化,却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没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在大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状态,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转变自己的角色,是各个高校不能回避、必须担当的重要课题。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大学生具有充分的心理能力,去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有较充分的心理能力作选择职业和就业的准备。 教学重点: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进入社会环境与角色的转变及大学生该如何学会适应,走向成功。 教学难点: 如何适应社会的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课堂面授 教学内容及步骤: 引入问题讨论 心理学家哈博特·赛蒙有一次在沙滩边观察蚂蚁时发现:为了适应地形,沙滩蚂蚁的巢穴相当复杂。经过研究和观察,他发现尽管是同一种蚂蚁,如果它的巢穴在干燥的地方,巢穴的结构就比较简单。这是为什么呢? 哈博特·赛蒙认为,这是因为蚂蚁对周围的环境有一种本能的反应能力。为了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蚂蚁必须发展不同的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使得蚂蚁在恶劣的环境中得以生存。正如南加州大学领导学院创办人华伦·班尼斯在《奇葩与怪杰》一书中所说:“适应力是每个人在面对生命的起伏不定与阴晴圆缺时,仍然能够活得精彩的能力。有人能从磨炼中吸取智慧,有人则在类似的经验中受伤屈服,成功的领导人和普通人的差别就在于此。”适应力对于领导者来说是这样,事实上,对于员工来说,也是如此。 课程概要

一、生活适应与发展 二、环境改变与角色转换 三、现代社会对大学生适应与发展的要求 四、学会适应,走向成功 课程具体内容 一、生活适应与发展 (一)适应的内涵 1、定义 2 、适应的基本环节 3 、积极的适应 (二)适应的心理过程 1 、适应包含的几个环节: (1)一种需要或动机出现; (2)阻止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障碍存在,产生压力;(3)个人在压力下的应急方式; (4)减轻紧张或解决问题。 2 、适应的心理过程的分析: (1)对需要的分析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对阻碍和压力的分析 (3)生活压力下的身心反应分析: ①生活压力下的生理反应 ◆应激(急)反应 ◆一般适应征候群 ②适应 二、环境改变与角色转换 (一)环境改变与心理的新变化

如何使班组长真正做好由员工到管理者角色的转变

杰出班组长管理技能提升 2012年12月1-2深圳12月14-15上海 课程详细: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班组是企业的细胞,班组长战斗在企业管理的第一阵线,是“兵头将尾”的角色,班组长八小时的战斗在现场,第一个发现问题,第一个解决问题,“管职”虽小,责任不小。因而班组长管理管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管理的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安全生产与员工士气,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由于班组建设与班组长的重要价值,我们根据咨询经验和企业实际面对的问题推出了系列班组长的课程。以助力于班组建设与企业发展。 课程前言 班组是企业中最基层的组织,企业的所有生产任务、服务工作、产品质量、经济运行目标都要经过层层分解最后落实到班组。因此,只有所有班组都能出色地完成本班组的各项工作,并且积极地同各兄弟班组大力协作,企业才能最后实现优质、高产、低耗之目的,从而真正达到企业的各项经营目标。班组这个企业细胞的生命质量,是企业肌体是否健康的标志。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组长是班组的核心,是“零号首长”。班组长能力的强弱、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组乃至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课程特色 1、本课程设计重点突出,避免到处是重点就没有重点的“全面式培训”。大部份班组长是由员工或技术员晋升,往往当了班组长却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身在其职,不谋其政),或还是继续保留做员工时的工作习惯,使班组管理处于“无政府”状态。因此,本课程开始内容为班组长的角色认知”,使班组长真正做好由员工到管理者角色的转变。 2、把管理者与员工区分的第一功能是教导别人,班组长往往自己“能干”,而底下的员工却“不能干”,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为是班组长缺少“教练技术”。一流的现场来自一流的员工,一流的员工来自班组长一流的教导方法,尤其是员工流失率日益上升的今天,班组长的教导方法是否得当对生产现场的质量与效率影响深远。因此,本课程重点内容之一为“班组长工作教导方法”,使班组长正确掌握教导员工的方法与技巧。 3、班组长的工作重点为做好日常管理,日常管理系每天重复做一些简单和容易的事情。但是,正如同海尔CEO张瑞敏所说:“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不简单,容易的事情天天做对就不容易”。 本课程设计结合以上几个重要内容,深入浅出、实用新颖,结合工厂的管理现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从“软件”管理理念到“硬件”管理工具、管理技巧有效结合软硬兼施,从根(人的观念)本(管理方法)上解决班组长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本课程中西药结合,既补气健身又治病防病,是一付上好的管理药方。 专家介绍:康建平老师 华东交大经管经济学学士 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工程学士 台湾生产力中心工业工程结业 中欧管理学院MBA 顾问师经历 江铃汽车供应商评估工程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