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脑瘫诊治指南

脑瘫诊治指南

脑瘫诊治指南
脑瘫诊治指南

脑瘫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acquired cerebral palsy),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1.2-2.5 ‰(每千活产儿)。

病因:

引起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但找不到原因者可能达1/3以上。有时一些病例也可能存在多种因素。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产儿脑瘫的重要原因。晚期新生儿以后的因素包括从1周至3或4岁间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病、头颅外伤、中毒等各种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的病因。

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虽然不是脑瘫的直接原因,但它们是脑瘫的重要的高危因素。母亲宫内炎症或绒毛膜羊膜炎,作为一项潜在的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被引起重视临床表现:

脑性瘫痪的症状在婴儿期表现,常以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落后为主诉。虽然患儿的脑损害或者脑发育异常是非进展性的,随着脑损伤的修复和发育过程,其临床表现常有改变。如严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在婴儿早期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转变为肌张力增高。平衡功能障碍需婴儿发育到坐甚至站立时才能表现出来。关节挛缩和脊柱畸形等继发改变也是逐渐发展出来的。可以伴有癫痫、智力低下、感觉障碍、行为障碍等。这些伴随疾病有时也可能成为脑瘫儿童的主要残疾。

临床上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等,并根据受累的肢体分布,分为单瘫、偏瘫、双瘫、三肢瘫和四肢瘫等类型。以下介绍常见的几种特殊的临床综合征。

痉挛性偏瘫(Spastic hemiplegia)

最常见,为一侧肢体受累,多数上肢较下肢严重,远端较近端重,而面部常无受累。患儿多在3月后才出现明显症状,表现为患侧肢体少动、持续性握拳、握持反射不消失、前臂呈屈曲旋前状姿势、画圈步态等。部分患者受累肢体最初可能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才转为痉挛状态。此型常伴有智力低下和癫痫。癫痫发作为部分性或继发全身性发作。斜视很常见。

痉挛性双瘫 (Spastic diplegia)

以双下肢肌张力增高为突出表现。此型多见于早产儿。患儿常在1-3月内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低下。继之为所谓肌张力不全期,患儿在立位并且足底触及检查床面时将诱发双下肢强直性伸直并交叉呈剪刀状。最后进入痉挛期,髋与膝关节屈曲、下肢内旋、剪刀步态,严重者不能独立行走。上肢受累较轻,常表现为行走时上肢姿势异常,但手的功能受累不明显。

此型合并癫痫较少,约占1/5。约2/3患者智力正常或临界状态。斜视很常见。

痉挛性四肢瘫 (Spastic quadriplegia)

多见于严重窒息的患儿。四肢肌张力均增高,常呈角弓反张状。可伴有核上性球麻痹,表现为吞咽和构音障碍。约半数患儿伴有癫痫和智力低下。

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 CP)

约占10%,缺氧性脑损伤和新生儿核黄疸为主要病因。婴儿早期多有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如或手足徐动等表现。患儿可有流涎、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下肢深腱反射正常或增强。可有持续性原始反射。智力大多正常或临界状态。约1/4患者伴有癫痫。由核黄疸引起者多表现为手足徐动、感觉性耳聋、牙釉质发育不良等。

共济失调型(Ataxia CP)

约占10%。婴儿期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平衡障碍、运动发育落后等。至幼儿期可发现辨距不良、意向性震颤等体征。多无锥体束征。智力低下不少见但多不严重。

更多关于脑瘫的知识:https://www.sodocs.net/doc/8814152135.html,/nt/2013/0426/130256.html

脑瘫治疗流程

治疗方式治疗措施

物理治疗通过增加关节活动度,调整肌张力,提高运动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力量和耐力等来改善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常用的技术包括:体位性治疗、软组织牵伸、调整肌张力技术、功能性主动活动强化训练、肌力和耐力训练、平衡和协调控制、物理因子辅助治疗(理疗)等等。

作业治疗作业治疗主要包括手的精细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支具和辅助具的制作及生活环境设施的简单改造等等。

矫形器的应用在康复治疗中常配合使用矫形器,以达到限制关节异常活动、提高稳定性、协助控制肌肉痉挛、保持肌肉长度、预防畸形、辅助改善运动功能等目的。矫形器的应用关键在于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佳佩带时期和类型,因此,应由康复医师、治疗师和矫形师共同商榷决定。

言语治疗由医师和言语治疗师评定后,根据不同言语障碍类型进行治疗,如下颌、口唇、舌肌、软腭等运动控制训练,以及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

心理行为治疗脑瘫患儿有时伴发异常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自闭、多动、情绪不稳等症状。健康的家庭环境,增加与同龄儿交往,以及尽早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是防治心理行为疾患的关键。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脑神经营养药、肌肉松弛剂等。药物治疗只有在必要时才使用,它不能替代功能性训练。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已证明: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痉挛的方法。一般降低痉挛效果可维持3~8个月,此时应及时开展个体化的综合性治疗,如功能性肌力训练、软组织牵拉、佩带矫形器等等,充分发挥肌张力减退带来的最大康复机遇。注射后4~6个月痉挛会逐渐升高,但通常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不会消失,必要时可再次注射。

手术治疗当肌肉严重挛缩和关节畸形时,可选择矫形手术,且应尽量在一次手术中完成所有需要矫形的部位,以便术后更好地改善功能。对于下肢肌肉广泛痉挛且肌力基本正常的患儿,可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无论何种手术,在手术实施的前后,应有规范的康复治疗方案与之相配。

原文地址:https://www.sodocs.net/doc/8814152135.html,/nt/2013/0426/130270.html

脑瘫患儿诊断标准

脑瘫患儿诊断标准 脑瘫会让患者的一生都受到影响,这也是患者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但是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时,又不确定自己的孩子是否患上脑瘫了,那么,脑瘫患儿诊断标准是什么呢?下面为大家具体介绍下。 脑瘫患患者的临床诊断方法: 一、新生儿脑瘫症状包括肌张力异常及姿势异常,直立位下肢内旋伸直,足下垂,双腿交叉呈剪刀状,从仰卧到坐起,头后倾,下肢伸,足屈,躯干后伸,伸肌张力增高,仰卧位伸肌张力增高,颈向后伸,下肢伸或交叉,双手拿不到前方正中位,呈角弓反张性躯干伸展。 二、新生儿脑瘫症状会有喂奶困难,吸吮无力,吞咽困难或易呛奶,吐奶。抱举时足尖朝下,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呈足尖站立姿势,像双足跳芭蕾舞样,有的甚至出现交叉,呈剪刀样。 三、2-3月还不会笑,抬头,手指紧握,不会张开。4-5月不会翻身,8个月还不会坐,甚至不会抓握,新生儿脑瘫症状也不会把手放到嘴边,此外,智力发育也落后于同龄正常儿。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还有婴儿的嘴不能很好地闭合,哭声微弱或阵阵尖叫。 四、观察仰卧姿势,3个月以上的婴儿会自然躺着,伴有不断的抗拒重力,但可保持一定的体位和姿势,肌张力如果过高会产生异常姿势,越高异常姿势越严重。 脑瘫患儿诊断标准: 脑性瘫痪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史及神经系统检查。典型的脑性瘫痪多具有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中枢性运动障碍的体征等。询问孕期、围产期、新生儿期异常病史可能提示脑瘫的病因。影像学检查可能发现脑损伤的证据。脑性瘫痪需除外遗传代谢与神经变性病。 脑性瘫痪的早期常缺乏特异性体征,与一般的运动发育迟缓难于区别,甚至在早期没有明显的运动发育迟缓。自发性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是近几年发展出的评估方法。GMs是未成熟脑时期独特的运动形式,从胎儿至足月后4月均存在。研究显示,GMs的数量与运动发育没有直接关联,GMs质量才是脑损伤的重要指标。持久的、痉挛-同步型GMs能准确预测脑性瘫痪。在健康小婴儿中常一过性出现一种小幅度的舞蹈样运动,称为不安宁运动(fidgety movements)。在矫正年龄6周后开始出现,9-12周最显著,在14-20周减退直至消失。不安宁运动缺乏高度提示神经系统异常,也是脑瘫的早期征象。

脑瘫评定方法

小儿脑瘫的五大评定 小儿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它异常。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小儿脑瘫的五大评定包括运动功能障碍评定、特殊感知觉障碍评定、语言功能障碍评定、智力障碍评定和独立运动性评定,它们都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北京部队医院脑病康复中心专家告诉你: 一、运动功能障碍评定 1.体格发育及运动发育:头围、身长、体重等的测量;要了解小儿粗大运动及精细动作的发育规律。标准值可采用我国1985年0~6岁小儿生长发育评估表。 2.肌张力测定:年龄小的患儿常做以下检查: 1)摆动度:固定肢体近位端,使远端关节及肢体摆动,观察摆动幅度,肌张力增高时摆动度小,肌张力低下时无抵抗,摆动度大。 2)关节伸展度:被动伸屈关节时观察伸展、屈曲角度。肌张力升高时关节伸屈受限,肌张力低下时关节伸屈过度。 3)硬度:肌张力增高时肌肉硬度增加,被动活动是有发紧发硬的感觉。肌张力低下时触之肌肉松软,被动活动时无抵抗感觉。

3.肌力的评定:因为有肌张力变化的影响、有智力低下情况和年龄太小不配合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脑瘫患儿肌力评定一般较困难。能配合的患儿常用徒手肌力检查法。 4.关节活动度ROM的评定:关节活动度(范围)是指关节向各个方向所能活动的幅度。如果是患儿自己活动所达到的范围称为主动关节活动范围;如果是由检查者活动患儿的关节所达到的范围则称为被动关节活动范围。 5.平衡功能评定 二、特殊感知觉障碍评定 1.视觉评定:有无斜视、弱视、屈光不正、散光、视神经萎缩、先天畸形等。 2.听觉评定:利用一般的声音反射动作来观察、检查或客观测听——电反应测听 3.其他触觉,味觉、位置觉等的评定 三、语言功能障碍的评定首先要了解语言的正常发育,包括语言前期的发育、语言接受期的发育、语言表达期的发育等。脑瘫患儿的语言功能障碍主要为“语言发育迟缓”和“运动性构音障碍”。

小儿脑瘫评定量表

总量表: 1、粗大运动:GMFM、Milani正常儿童发育评定、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格 塞尔发育诊断量表、贝利婴儿发育量表、神经系统评定表、徒手肌力评价表、关节活动度评价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 2、精细运动:Gesell发育量表(4周~3岁)、Bayley婴儿发育量表(2~30月)、 丹佛发育筛查量表(0~6岁)、Peabody量表(0~5岁)、FMGM 3、言语功能:皮博迪图片词汇检查(PPVT 4~18岁)、伊利诺斯心理语言能力测 试(ITPA 3~10岁)、韦氏学龄儿童智力检查修订版(WISC-R 6~16岁)、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 4~6.5岁)、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S-S法1~6.5岁)、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 4、心理发育 (1)发育量表: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GDDS 4周~3岁)、贝利婴儿发育量表(BSID 2~30月)、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 0~6岁)、0~6岁小儿神经心里发育检查表(2)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BIS 2~18岁)、图片词汇测验(PPVT 4~18岁)、绘人测验(GDPT 4.5~12岁) (3)适应行为量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6月~14岁)、Vineland 适应行为量表(V ABS 0~30岁) (4)人格测试: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7~15岁儿童和16岁以上儿童)、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 14岁以上)、儿童人格问卷(PIC 3~16岁) (5)行为量表:奥芬巴赫儿童行为量表(CBCL 4~6岁和6~16岁)、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3~17岁)、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 5、感觉统合: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3~12岁) 0~3岁: 1、粗大运动:GMFM、Milani正常儿童发育评定、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格 塞尔发育诊断量表、贝利婴儿发育量表、神经系统评定表、徒手肌力评价表、关节活动度评价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 2、精细运动:Gesell发育量表(4周~3岁)、Bayley婴儿发育量表(2~30月)、 丹佛发育筛查量表(0~6岁)、Peabody量表(0~5岁)

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一、病史 1 产前因素遗传因素(如家族中有脑瘫、智力低下等患者和其他遗传学因素) 、先兆流 产、宫内感染、胎儿宫内窘迫、双胎或多胎、脐带绕颈、前置胎盘和胎盘早 剥等。 2 产时因素宫内外窒息、难产和各种产伤等。 3 产后因素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H IE、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颅内 出血和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二、临床表现 1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运动发育落后: ( 1 )粗大运动发育落后: 抬头、翻身、坐、爬、站立等发育明显落后。 ( 2)精细运动发育落后:见物主动伸手、伸手主动抓物、手指捏物等精细动作明显落后。( 3)自主运动困难: 动作僵硬,肌张力过高或过低, 不能完成自主运动模式, 出现异常运动模式。 ( 4 ) 主动运动减少: ①新生儿期吸吮能力差,很少啼哭; ②2 ~3 个月双腿蹬踢少或单腿蹬,手活动少和无爬行等基本动作。 2异常姿势如持续头易背屈、斜颈、四肢痉挛、手喜握拳、拇指内收、上臂常后伸、尖足、剪刀步和角弓反张等。 3肌力低和肌张力改变肌张力增高、降低或混乱。 4异常反射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不出现或减弱,可出现病理反射。 三、辅助检查 1脑瘫诊断的直接相关检查 ( 1 )头颅影像学检查:MR I和CT为最有力的证据支持。鉴于MR I有较高的分。辨率,所以在病因学诊断上优于CT。 ( 2 )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为较好的证据支持。遗传代谢不作为常规的检查项目。由于不易解释的脑梗死常在脑瘫的偏瘫患儿中发现,因此在进行诊断需要时检查凝血机制。 2脑瘫并发症的相关检查 ( 1 ) EEG:有癫发作史的患者进行EEG检查。不作为脑瘫病因学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 2)是否有精神发育迟滞、视力及语言障碍:并发有以上症状,即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智商/发育商和视听觉的相关检查。

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与干预的临床体会

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与干预的临床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与干预的方法、意义和目标。方法根据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进行早期诊断,根据不同类型进行干预治疗。结果脑瘫儿 的智力和其他功能得到很大提高,并获得一定的生活能力和技能。结论小儿脑瘫 如不能及时有效诊治极可能造成患儿终身残疾,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发育,给家庭 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所以,做好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儿脑瘫;早期诊断线索;干预对象;干预指导 近年来国际脑瘫康复界对最初于2004年发表的脑瘫定义展开广泛的讨论[1],在听取 各方意见尤其是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1年正式发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 分类》简称ICF后,形成2006年脑瘫定义修正稿[2],表述为: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 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 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智力低下、认知和行为异常、语言 障碍、听力减退、癫痫、继发性肌肉骨骼障碍。运动发育和姿势异常是脑瘫的核心表现。 脑瘫诊断条件:①脑损伤为非进行性。②病变部位在脑部。③症状在婴儿期出现。④ 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⑤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 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3]。 早期诊断意义:婴幼儿期脑发育最旺盛,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尤其是6个月前诊断 的脑损伤容易回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轨道。特别是避免姿势的固定、挛缩及畸形的发生。 早期诊断线索:依据观察其是否具有脑瘫的下列临床表现(主要是患儿在出生6-9个月 内表现出来的脑性症状):①易激惹,持续哭闹或过分安静,睡眠不安,哭声微弱或阵发尖 叫②肌张力低下,自发运动减小③身体发硬,姿势固定异常,动作不协调④反应迟钝,不 认人,不会哭⑤痉挛发作⑥大运动发育滞后,出现头不稳定、手握拳、斜视、眼球运动不 良等⑦哺乳吞咽困难,吸吮无力,易呛奶、吐奶,体重增加缓慢[4]⑧智力通常落后于正常 同龄儿童⑨头围异常,头围是脑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 诊断与鉴别:由于脑瘫类型多,表现复杂,早期表现不典型,有时确诊时间较为困难, 造成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CT及MRI的出现为脑瘫患儿提供了客观的颅脑形态学改变证据, 对脑瘫的诊断及脑病变的判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手段,且MRI分辨率高于CT,对 病灶显示有更好的价值,有助于脑瘫的早期诊断和治疗[5,6]。但脑瘫是姿势及运动的异常,所以不能单凭CT及MRI来诊断或否定脑瘫,诊断主要靠临床检查并参照病史。目前, 各国学者都在努力进行早期诊断的探索,力争在6个月龄前诊断脑瘫。近年来,各国学者都 着力用录像分析婴儿早期发育(6个月前),观察“全身性运动(GMs)”来预测将来发生脑瘫 的可能性,已取得可观的成绩,为脑瘫的早期诊断奠定了基础。此外,脑瘫尚需与遗传代谢病、精神发育迟滞、肌营养不良等几种症状极为相似的疾病相鉴别。 我院残疾小儿中脑瘫儿有近半,其中小于两岁的约占五分之一,病情程度轻重不一,以 痉挛型和肌张力低下型为主。其中有明确病因的为出生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低出 生体重儿、颅内出血、孕期感染等。 早期干预目标:①提高肌张力②增强屈肌作用③提高自发运动的质量④提高对正中线 的定向力⑤利于头翻正反射⑥增进机体状态⑦改善视听反射⑧矫正畸形并发症⑨使感觉 运动体验正常化[7]。 早期干预指导:①卧位:针对高危患儿我们采用了蝶形或u形枕促进卧位姿势模式的发展。定时更换不同睡姿。②触觉刺激:对吸吮吞咽障碍的患儿我们予从颞下颌关节到口部的 按摩和对上唇施加适当的压力使婴儿的触觉系统功能恢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紧张的襁褓、慢节奏的轻抚对安抚过度应激的婴儿有效。③视觉和听觉:我们对残疾患儿每天进行数小时 的语言、音乐、图片、玩具等各种方式的刺激训练。④吊床悬带技术:利用吊床对前庭系统 刺激,促进动作发育正常化。⑤携抱技巧:通过轻摇手臂弯曲部的婴儿来培养婴儿的屈曲与 中线的固定,我们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教会更多的工作人员正确的抱姿。⑥喂养:利用各 种口腔功能障碍的基本手技促进唇部的闭合、下颌的稳定、吮吸与吞咽功能的改善。根据婴 儿的吮吸力、耐力及喜好来选择合适的奶嘴。⑦我们针对每个患儿在各个时间段结合日常生

脑性瘫痪诊疗方案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院儿科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归属于五迟、五软、五硬的范畴。 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落后、视听功能异常及行为异常等。 五迟:指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泛指各种运动发育迟缓,中枢协调障碍可归于此型。 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泛指肢体软弱无力。 五硬:指头项硬、胸膈硬、手硬、足硬、四肢硬,泛指肢体紧张,活动不灵活。 一、诊断 本病的中医诊断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及《实用中医儿科学》(第二版)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儿科杂志》2005年第4期《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 二、中医治疗 (一)、推拿按摩 1、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 采用疏通矫正手法进行按摩,包括循经推按、穴位点压、异常部位肌肉按摩、姿势矫正。 1)循经推按:在经络循行部位或肌肉走行方向,使用推法和按法的复合手法,以推为主,根据不同部位可选指推法、掌推法。可以疏通全身的经络,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皮肤、肌肉的营养,能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运动,强筋壮骨,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肢体活动。 2)穴位点压:对全身各处重要穴位,使用点揉、按压复合手法,对腧穴有较强的刺激,具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3)异常部位肌肉按摩:对患儿异常部位肌肉采用揉、按、滚等手法,对肌张力高的部位,用柔缓手法,可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对肌张力低下部位,用重着手法,以提高肌力。 4)姿势矫正:采用扳法、摇法、拔伸法等手法,促进脑瘫患儿肢体、关节活动,对异常的姿势进行矫正,具有滑利关节、增强关节活动、疏筋通络等作用。 2.推拿按摩的基本治疗原则 推拿按摩的手法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以柔克刚:对于痉挛严重者,手法易柔缓。 以刚克柔,对于软弱无力者,手法易重着。 痉挛型:降低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为主。 不随意运动型:缓解紧张、降低兴奋性、提高肌力。 3.推拿按摩的时间及疗程 手法治疗每日1~2次,每次15~45分钟。时间长短根据年龄、体质情况而定。每周治疗6天,每月为1疗程。 4.辨证施术

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由多种不同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以非进行性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表现为痉挛性双瘫、偏瘫、手足徐动等锥体外系症状,可伴有肢体畸形、智力低下及癫痫发作等症状(《神经病学》五版教材)。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康复及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九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2006年8月,长沙)将脑性瘫痪定义做了如下修订: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在脑发育过程中(包括孕胚前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损害或遗传影响,导致发育畸形、白质减少、神经元移行异常,可能是孕程中、产程中和生后,凡导致发育障碍、畸形、感染、损伤都是一类结果,即脑功能的不健全或部分缺失,称其为脑性瘫痪。 本病属中医五迟、五软等范畴。 一、诊断 本病种参照《神经病学》(五版教材)及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康复及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九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2006年8月,长沙)进行诊断。 诊断标准: 1)病因出现在出生前及出生后大脑发育期。 2)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3)病程呈非进行性加重。 4)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二、中医治疗 (一)、应急措施 1、合并癫痫或癫痫持续状态时,需要给与急救措施及抗癫痫治疗。 2、惊厥发生时,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救治。 (二)、辨证论治 1、肝强脾弱,痰瘀阻络(多见于痉挛型脑瘫和强直型脑瘫)

症状:形体消瘦,肢体僵硬、瘫痪,筋脉拘急或强直、屈伸不利,扶起时双足尖交叉着地,迈步时呈剪刀样,急躁易怒。或伴有言语不利、流涎,坐立、行走困难或有抽搐发作,或伴有智力低下等,舌质红或暗,苔白,脉弦或弦细。 1)、中药治疗: 治疗法则:柔肝健脾,化痰通络。 方药治疗:痉瘫康(协定处方),脑康灵胶囊 伴有智力低下者,中药可加用聪脑益智胶囊口服,外敷脑康灵外用膏。 伴有言语不利、流涎者,可加用解语方(协定处方)。 2)、针灸治疗:头针和体针相结合 头针主穴: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 体针主穴:阳陵泉、申脉、合谷透后溪、太冲、丰隆、三阴交、血海。 言语不利、流涎者加廉泉、地仓、承浆;照海、列缺。 智力低下者加四神聪、头维、本神、神庭。 髋外展困难加:风市、髀关、伏兔。 肘部屈伸困难加:曲池、手三里。 指腕活动不利加:外关、八邪。 抬肩困难加:肩髃、臂臑、肩井。 屈膝伸展不利加阴谷、委中、膝眼、梁丘。 伴有反复抽搐者用鸠尾、内关、人中、神门。 足下垂加解溪、昆仑、太溪。 足内翻加悬钟、昆仑、丘墟。 足外翻加太溪,商丘、三阴交、照海。 针刺方法:头针强刺激,体针太冲施泻法,余穴则多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3)、推拿疗法(根据患者不同主证,选取不同部位的推拿治疗): 头面部:开天门、推坎宫、揉印堂、抹前额、分推额阴阳、叩点百会、四神聪、前顶、后顶、揉翳风、风府、率谷、哑门,按揉太阳。 背腰部:施掌根揉法于患儿腰背部,用一指禅推法推双侧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腧穴,点按心俞、肺俞、膈俞、肾俞;或点按华佗夹脊穴,并捏脊。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前、后得重要工作—--—康复评定知识 一、为什么要对小儿脑瘫进行康复评定 脑性瘫痪因其类型受损部位不同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即使就是同一个人处于不同年 龄阶段而表现各异。对患者进行系统得康复评估就是了解患者目前存在问题得主要手段为康复治疗计划得制定打下了科学基础。也为治疗目标得拟订与修正提供了依据。因此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以前必须对各项功能进行评估。 在诊断方面根据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出生后有CP等危险因素得如缺氧早产窒息等存在出现了不正常得运动模式及姿势及时常伴有言语感知智力等障碍排除其它疾病所致得中枢性瘫痪及一时性运动发育滞后即可作初步诊断。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可探索病因并对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得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诊断得依据。 二、评定前要了解脑瘫得分型不就是得。从分 型中可以明了其病变部位大体在哪里。 一痉挛型早常见全身肌张力明显增高原始反对持续存在全身“僵硬"主要病变在锥体束。 二手足徐动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定有不随意运动病理反射一般为阴性病变在基底核。 三共济失调型少见主要表现为平衡协调性差意向震撼主要病变在小脑、四弛缓型以肌张力低下为主。 五?混合型以上任何二型或二型以上得症状混合出现。 如果按肢体障碍情况可分为单瘫双瘫截瘫三肢瘫四肢瘫、临床上以四肢瘫与双瘫为多见。但这种“瘫”并不就是不能动而就是动得不好就是有障碍得“瘫痪”。 三、怎样对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共进行六个方面得评定如体格发育障碍评定、运动功能障碍得评定、特殊感觉障碍得评定、 言语障碍、智力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得评定、由相关专业人员进 行。一)。体格发育障碍得评定 通过对患儿体格发育得评定可以瞧出患儿比同年龄小儿发育差别得程度与发育滞后得时间明确就是否有畸形挛缩等情况。 小儿体重估计出生前半年体重KG = 出生体重+月龄*0.7 出生后半年体重KG =出生体重+6*0.7+(月龄- 6)*0。52岁以上体重 KG=年龄*2+8 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 10%、二)运动功能障碍得评 定 1 运动发育障碍得评定 正常小儿得运动与姿势发育有一定时间与顺序如2-3个月时卧位能抬头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各握一玩具。6-7个月能单手或两手支撑坐起。8-10个月能爬、1岁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能独走、2岁会跑、3岁会骑三轮车。4岁能爬梯子。脑性瘫痪者在以上年龄阶段一般达不到正常小儿或表现为主动活动减少。

准确诊断脑瘫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准确诊断脑瘫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脑瘫是目前影响儿童发育功能的伤残疾病之一,一旦患上将会终生存在,危害也是极为深远的。除此之外,由于早期脑瘫患者的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出现,如若不仔细很难发现异常症状,也就是说诊断脑瘫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 如何判断共济失调型脑瘫? 1、脑瘫患儿经常张嘴,流口水,讲话慢且发音不清,语言障碍。 2、平衡功能障碍,立位时重心在足跟部,为了维持平衡,患儿常常足尖翘起,加大足距以扩大支撑面积,向前弯腰以弥补重心后移。走路时因肌肉缺乏同时收缩的功能,维持姿态的能力障碍,而表现为躯干前后摇摆,东倒西歪的醉汉步态。 3、有意向性震颤及眼球震颤,追视与有目的抓物十分困难。 4、运动发育与同龄儿相比有明显的延迟,表现运动笨拙不协调,头与躯干调节障碍,1岁左右不会坐,即使会坐也不稳定。只有在两下肢屈曲,外展,支持面扩大的情况下才可能坐稳。站立时间较晚,大终2-3岁或更晚,患儿站不稳,易跌倒,手指精细运动障碍,动作不灵活。 诊断观察言行是诊断脑瘫的关键 在所有的小儿脑瘫患者中,智力正常的孩子约有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有1/4。大多数的小儿脑瘫患者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有的表现为语言表达困难或构语困难,有的表现为发音不清或口吃,有的还表现为失语症,即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自己无法讲话,这种情况尤其以手中徐动型的脑瘫占比例为大。 不少小儿脑瘫患者伴有近视或斜视,其中以内斜视为多见,听力减退以徐动型脑瘫较为多见。脑瘫儿童往往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存在困难。多数小儿脑瘫患者特别是手足徐动型和孩子性格比较固执、任性,情绪波动变化大,善感受易怒,有的甚至孤僻,不合群。 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小儿脑瘫患者身体的各种姿势异常,姿势的稳定性差,在运动时或静止时姿势别扭,左右两侧不对称,有些严重的病例头常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处于竖直正中位置,而是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 通过诱发电位检查诊断早期脑瘫

儿科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设计(试行版)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 (1)小儿1~2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不会说话。 (2)小儿周岁前后头项软弱下垂,手臂不能握举或握之不紧,不能立、不能行,或立之不久,行之不远;皮宽肌肉松软无力。 (3)肢体强硬而不柔,拘急挛缩。 (4)有孕期调护失宜、药物损害,产伤、窒息、早产及喂养不当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诸福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1)引起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二)证候诊断 1.脾肾两亏证:头项软弱,不能抬举或挺而不坚;口软唇弛,吸吮或咀嚼困难;肌肉松软无力,按压失于弹性,两足痿弱,骨软无力。面白,肢倦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或指纹淡。 2.肝肾亏虚证:肢体不自主运动,关节活动不灵,手足徐动或震颤,动作不协调。语言不利,或失听失明,或失聪。舌质淡。脉细软或指纹淡紫。 3.肝强脾弱证:自出生之后多卧少动,颈强不柔,肢体强直拘挛,强硬失用,或动作笨拙,肌肉瘦削。烦躁易怒,遇到外界刺激后加重,食少纳呆。舌质胖大或瘦薄,舌苔少或白腻。脉沉弦或细弱,指纹沉滞。 4.痰瘀阻络证:自出生后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关节强硬,肌肉软弱,动作不自主,或有癫痫发作。肌肤甲错,毛发枯槁,口流痰涎,吞咽困难。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滑沉。 5.心脾两虚型:语言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伴运动发育落后,发迟或发稀萎黄,四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 第一步沟通 首先与患者家属沟通,询问患者的病史,诊断为脑性瘫痪。 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 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 (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根据运动障碍性质分为: (1)手足徐动型

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锥体外系,常常表现为四肢、头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虫样”不自主运动。紧张、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多动消失。多动症状在进行有意识的动作时尤为明显,如取拿物品时不能顺利接触该物品,而是上肢高举或伸向后方,摇动,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动增多,表情怪异。 协同运动能力极差。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及发声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语言障碍。 单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常肌张力减低,腱反射不亢进,亦无病理反射。但本型常与痉挛型共同存在。 (2)痉挛型 脑瘫患儿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的。也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折刀样”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下肢内收肌群尤为显著。患儿双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肠肌收缩而致跟腱挛缩。竖立抱起时两下肢伸直、内收并内旋,两腿交又呈剪刀状。行走时呈“剪刀状”痉挛性瘫痪步态,足尖着地。上肢表现为肘、腕关节屈曲。受累肢体呈典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痉挛型脑性瘫痪又可分为四肢瘫、偏瘫、三肢瘫及单瘫等。其中以四肢瘫或偏瘫较为多见,其他类型少见。 (3)共济失调型 这种类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小脑病变体征,常见眼球震颤,辨距不良,步态不稳、摇晃及意向性震颤等。肌张力偏低,腱反射不亢进。 (4)其他类型: a.强直型:主要表现为铅管样或齿轮状肌张力增高等锥体外系症状,腱反射 不亢进。 b.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腱反射存在或亢进。 C.震颤型:表现为静止性震颤,与锥体外系受累有关。 3.辅助检查: (1)头部影像学检查: MRI、CT (2)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脑电图、肌电图及诱发电位

脑瘫的诊断标准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 脑瘫的诊断标准 小儿脑瘫康复指南 海军指挥学院南京半山医院脑瘫治疗基地专家为大家解答: 1. 什么是小儿脑瘫?脑瘫是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婴儿早期的某些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能落后及惊厥发作、行为异常、感觉障碍及其他异常。尽管临床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成熟而变化,但是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却固定不变。 2.导致小儿脑瘫的原因有哪些? (l)低体重儿(小于2500g):包括早产未成熟儿,足月小样儿。 (2)先天性异常: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异常,在四肢性瘫痪的脑瘫病人中53%与先天性异常有关;在非四肢性瘫的脑瘫病人中,35%是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 (3)脑缺血缺氧:在脑瘫患者中,20%是由窒息及产伤所引起,导致缺血缺氧的因素有: ①母亲因素:如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心力衰竭、大出血、贫血、休克或吸毒、药物过量等; ②胎盘因素: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坏死或胎盘功能不良

等; ③脐带血流阻断:如脐带脱垂、压迫、打结或绕劲等; ④分娩过程异常:如臀位产、滞产、手术产(产钳)或应用麻醉药等; ⑤新生儿因素:除窒息外,还有许多心肺功能异常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窘迫综合症、周身循环衰竭、红细胞增多症。 (4)核黄疸:为脑瘫重要原因,随着国产医学的进步,核黄疸引起脑瘫的比例下降。 3.小儿脑瘫早期的异常表现有哪些? (1)过度激惹:持续哭叫,入睡困难,大约有30%脑性瘫痪小儿在生后前3个月有类似严重“肠绞痛”的表现。 (2)喂养困难,吸吮及吞咽不协调,护理困难,频繁吐沫,以及持续体重不增。 (3)非常“敏感”或激动,但如果患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仅在饥饿时有如此表现则意义不大。 (4)对噪音或体位改变“敏感”时难将大腿外展,洗澡时不易将拳头掰开,家长常反映“孩子不喜欢洗澡”,当脚用触及浴盆边缘,背部即僵硬竖弓形。以上某一种情况也可能在正常小儿出现,不能根据具有其中某一两项就诊断为脑性瘫痪,若存在多种情况,而且是发生在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就要考虑有脑性瘫痪的可能。

脑性瘫痪的定义

脑性瘫痪的定义:是一种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的持续存在的姿势性运动和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 脑性瘫痪的病因:早产、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脑外伤、感染等 脑性瘫痪的合并症: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脑瘫的分型: 按运动障碍类型及瘫痪部位分为六型: 1、痉挛型四肢瘫(spastic quadriplegia) 2、痉挛型双瘫(spastic diplegia) 3、痉挛型偏瘫(spastic hemiplegia) 4、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 5、共济失调型(ataxic) 6、混合型(mixed) 注:①由于痉挛型单瘫、三肢瘫十分罕见,不再单独分型,一般归类为偏瘫、四肢瘫;②不随意运动型主要包括:手足徐动(athetoid)、肌张力障碍(dystonic),也可包括舞蹈、舞蹈手足徐动;③由于肌张力低下型主要为其他类型早期表现,因此不单独列该型,小婴儿时表现肌张力低下,1 岁以后逐渐呈现出运动障碍的实际类型;④混合型多为痉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混合,也可是其他类型混合或多种类型混合;⑤由于临床实用性小,因此不必单列“不可分类型”。 各型脑瘫的临床表现: 1、痉挛型四肢瘫:以锥体系受损为主,牵张反射亢进是本型基本特征,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背伸、内收、内旋,拇指内收,躯干前屈,下肢内收、内旋、交叉、膝关节屈曲、剪刀步、尖足、足内外翻,拱背坐,腱反射亢进、踝阵挛、折刀征和锥体束征等 2、痉挛型双瘫:症状同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痉挛及功能障碍重于双上肢 3、痉挛型偏瘫:症状同上,表现在一侧肢体 4、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主要包括舞蹈性手足徐动和肌张力障碍,该型最

婴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

婴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 发表时间:2012-07-24T11:31:03.5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3期供稿作者:李安心[导读] V ojta姿势反射检查对于早期诊断ZKS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合围生期的高危因素等项检查可提高其特异性。 李安心(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湖北荆州 4342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3-0235-02 【摘要】目的对婴儿脑瘫患儿进行早期诊断。方法患儿常规进行围生期高危因素、Vojta反射、脑干诱发电位、智能、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 36例婴儿具有高危因素的16例(57%)、Vojta姿势反射异常28例(100%)、听觉诱发电位异常2例(2/6,33.3%)、头颅CT或MRI异常13例(46.4%)、智商低下3例(3/6,50%)。结论 Vojta姿势反射检查对于早期诊断ZKS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合围生期的高危因素等项检查可提高其特异性。 【关键词】婴儿脑瘫早期诊断 小儿脑瘫,又称小儿脑性瘫痪,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即一般不发展)脑损伤导致的以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症,病变在脑,累及四肢,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发育,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极有可能造成患儿终身残疾,给孩子造成极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010年元月至6月在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康复门诊经过综合方法诊断36例脑瘫患儿,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例中男20例,女8例;<3个月3例,3~6个月8例,7~9个月10例,10~12个月7例;36例患儿有窒息产伤史10例,早产8例,颅内出血6例,不明原因12例。 1.2 临床表现小儿脑瘫早期发现非常重要,对有早产、窒息、核黄疸、缺血缺氧性脑病、多胎、宫内窘迫、颅内出血等高危患儿,并出现以下症状者: 1.2.1吃奶无力经常呛奶、吐奶、笑声微弱或尖叫、呼吸困难。 1.2.2反映迟钝,对声音或光线的刺激反映差、迟钝。 1.2.3面无表情或苦瓜脸。 1.2.4如5个月后不能主动抓、握东西或只能用一只手抓握。 1.2.5不能抬头,婴儿过百天后还不能抬头;4-5个月扶腰时头仍摇摆不定。 1.2.6紧握拳头,如已过4个月仍呈大拇指内收、手不能张开。 1.2.7发育迟缓,4-5个月不会翻身;7个月不会坐,8个月不会爬,囟门闭合迟,出牙迟。 1.2.8全身软弱无力或是全身僵硬;易惊。遇到早产儿、窒息、颅内出血等高危因素的患儿,一旦发现有运动发育落后或姿势异常,早期诊断的意义在于可以使患儿得到早期治疗,过去认为脑瘫是不治之症,但近年来各国学者研究表明,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除极严重者外,均可治愈或正常化。 1.3 方法36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发育落后,每个病例常规进行围产期高危因素核查,神经反射、先天反射、肌张力、Vojta反射、部分疑似病例做智能发育检查(Gesell)、辅助检查脑干电位(主要为听觉诱发电位)、脑地形图,必要时做头部CT或MRI检查或血染色体检查。 2 结果 36例患儿有明确病史的16例(57%);均有不同程度的Vojta反射异常(100%),其中,轻度11例(39%),中度10例(36%),重度5例(18%);6例疑似患儿分别检查了听觉诱发电位和只能测定,其中,听觉诱发电位异常2例,智商低于60分3例;头颅CT或MRI异常13例,主要表现为额叶发育不良、软化灶、外部性脑积水等。 3 讨论 目前诊断的主要依据是Vojta7种姿势反射,具体为:(1)拉起反射;(2)俯卧位悬垂反射;(3)腋窝悬垂反应;(4)侧位悬垂反应;(5)Collis水平反射;(6)倒位悬垂反应;(7)Collis垂直反射 [1] 。Vojta姿势反射是指婴儿身体的位置在空间发生变化时,婴儿本身所采取的应答反应及自动动作。正常小儿的姿势反射应答反应有一定的规律性,Vojta姿势反射异常是中枢性协调障碍的客观指标。中枢性协调障碍诊断标准为:(1)极轻度中枢性协调障碍:1~3种反射异常;(2)轻度中枢性协调障碍:4~5种反射异常;(3)中度中枢性协调障碍:6~7种反射异常;(4)重度中枢性协调障碍:7种反射均异常,并有肌张力异常 [2]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全部病例Vojta检查均有异常,表明Vojta姿势反射在评估中枢性协调障碍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由于小儿神经系统正处于不断发育阶段,婴儿早期运动由皮质下中枢控制,受反射支配,此时脑皮质虽然受到损伤,但症状多不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脑组织的发育成熟,运动中枢逐渐转移至皮质,在受损的皮质运动中枢控制下出现生长发育落后、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此时已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Vojta姿势反射检查是评估ZKS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此外,在脑瘫和脑瘫危险小儿病史中以窒息、早产、颅内出血最多。因此,有必要加强围产期保健工作的力度,及早地发现小儿神经功能的异常,及时诊断ZKS,减少脑瘫、智力低下的发生或减轻病症。在Vojta轻中度异常的小年龄患儿中,要注意询问出生史和喂养史,应注意区别佝偻病和宫内发育迟缓等病症。在Vojta重度异常的患儿中往往伴有智能落后、中枢性听觉障碍以及明显的头颅影像学改变,此类患儿往往治疗困难,预后较差。 综上所述,遇到早产儿、窒息、颅内出血等高危因素的患儿,一旦发现有运动发育落后或姿势异常,早期诊断的意义在于可以使患儿得到早期治疗,过去认为脑瘫是不治之症,但近年来各国学者研究表明,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除极严重者外,均可治愈或正常化。参考文献 [1]刘玉峰,刘京华,张庆松.针刺结合康复对脑瘫患儿血清NSE\、ET-1的影响中医药信息 2011,28 (05). [2] 李雄斌,梁松.婴儿中枢性协调障碍48例诊断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9):999-1000.

中医儿科脑性瘫痪诊疗指南

中医儿科脑性瘫痪诊疗指南 一、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脑性瘫痪的诊断、辩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脑性瘫痪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脑性瘫痪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症,这种综合症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或发育缺陷引起的。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骨骼肌问题。临床以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五迟”“五硬”“五软”等范畴。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运动发育落后,抬头、翻身、抓物、坐、爬、立、行等动作发育迟于同龄正常小儿;肌肉张力异常,肢体几张或肌肉萎软,可见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等;姿势异常,可见头颈后仰,甚或呈角弓反张、上肢僵直、手紧握拳、下肢硬直交叉、尖足等,或肢体不对称、头颈躯干扭转,或表

现为软弱无力的姿势;常有体格发育迟缓、发迟、齿迟、言语落后、听力及视力异常、癫痫发作等。 (二)诊断条件 本病病变部位在脑部,症状在婴儿期出现,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或有脑部发育缺陷而引起,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和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及障碍、神经反射检查异常等,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需要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 (三)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头颅CT/MRI:能帮助了解是否有脑损伤或脑结构异常,对探讨脑瘫的病因及诊断预后有帮助。 脑电图:可以了解是否合并癫痫,并可辅助脑瘫的临床诊断及指导治疗。 脑干听觉、视觉诱发电位:了解听力、视力是否有损伤。 病原学检查:了解患儿是否有宫内感染,明确脑瘫病因,指导治疗。 染色体、血、尿代谢检查:排除一些染色体疾病及遗传代谢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检查:排除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运动发育迟缓。 (四)需要与脑性瘫痪鉴别的病种 甲状腺功能低下,染色体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神经病变性病等。

婴儿脑瘫早期诊断神经运动检查15项

文章编号:1008-6579(2012)12-1152-04【适宜技术】婴儿脑瘫早期诊断神经运动检查15项 任世光1,崔红1,李娜2,金春华2,韩慧贤3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 100050;2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 100020;3北京和谐医院,北京 100012)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 【目的】 探讨婴儿脑瘫早期诊断的神经运动检查方法。 【方法】 结合多种方法,通过实践总结出早期诊 断脑瘫的主要项目。 【结果】 自发姿势运动及姿势运动反应7项,足背屈角、内收角、腘窝角、肩外展角、肘伸展角5项, 踝阵挛、侧弯反射、膝腱反射3项,共同反映姿势、运动、肌张力、反射异常的神经运动检查15项,在婴儿神经运动检查中对 早期认出脑瘫最为重要。 【结论】 应用神经运动检查15项可以早期认出脑瘫倾向或脑瘫。 关键词: 脑瘫;早期诊断;姿势运动检查;肌张力检查;婴儿 Value of 15items of nervimotion exam on early diagnosis of infant cerebral palsy.REN Shi-guang1,CUI Hong1,LI Na1,JIN Chun-hua2,HAN Hui-xian3.(1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100050;2 Capital Insti- tute of Pediatrics,Beijing100020,China;3 Beijing Hexie Hospital,Beijing10001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ervimotion exam focus on early diagnosis of infant cerebral palsy.  【Method】 Absorbing the quintessence from many methods and concluding from practice,the major items were summaried on early diagnosis of infant cerebral palsy. 【Results】 The 15items of nervimotion exam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exams for early diagnosis of infant cerebral palsy,which include:7items of spontaneous posture movement and posture movement responses,dorsiflexion of foot angle,adduction angle,popliteal fossa angle,shoulder abduct angle,elbow extension angle,an- kle clonus,lateral curvature reflexion,knee reflexion,examinations of posture,movement,muscular tension,dysreflexia.  【Conclusion】 The cerebral palsy tendency or cerebral palsy can be early recognized by the 15items of nervimotion exam.Keyword: cerebral palsy;early diagnosis;examination of posture movement;examination of muscular tension;infant 脑瘫的诊断标准是:在符合脑瘫诊断条件下,存在姿势、运动、肌张力、反射四个方面的异常[1]。脑瘫诊断条件为:引起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症状在婴儿期出现;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如何能在婴儿期尽早查出姿势、运动、肌张力、反射的异常,在吸取诸多方法精华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发现,自发姿势运动及姿势运动反应异常的认出和肌张力检查最为重要,现将这方面的检查方法介绍如下,加上脑瘫早期诊断中较重要的反射3项共15项。1 婴儿脑瘫早期诊断神经运动检查15项 1.1 姿势运动及姿势运动反应(7项) 1.1.1 自发姿势运动 抱位及仰卧位时的自发姿势运动异常,多见为拇指内收或拇指内收达掌心、紧张性头偏斜[2]、头后仰、自发非对称颈肢反射阳性、自发巴氏征阳性、徐动、过度松软、一侧或一个肢体活动明显减少或异常、1~2个月的婴儿仰卧位时双下肢僵直、3个月及以后手仍持续握拳等。1.1.2 由仰卧扶持髋部翻动躯干呈侧卧 可引出的姿势运动异常有头向后仰≥20°、出现紧张性头偏斜等。1.1.3 由侧卧扶持髋部翻动躯干呈俯卧(4个月后查) 可引出的姿势运动异常有,没有正常的肘支撑,而呈面贴床面、臀高于头的异常姿势。1.1.4 由仰卧拉坐 可引出的姿势运动异常有腕屈曲、前臂旋前、肘屈曲、肩内收、肩内旋、头向后仰≥20°、不经坐位直接立起等。 1.1.5 扶持双腋立位悬垂 可引出的姿势运动异常有足跖屈致足背屈角>100°、下肢交叉、肌性足内翻、肌性足外翻、上肢头颈姿势运动异常等。1.1.6 立位悬垂后足轻碰台面 可引出的姿势运动异常有7个月后不负重、足掌负重足跟抬起≥30°站立、肌性足内翻、肌性足外翻等。 1.1.7 立位足踏台面后扶持迈步 重心稍前倾并左右转换促其迈步,可引出的姿势运动异常有7个月后无迈步意识、7个月后不负重、无正常迈步呈快速踏步状、尖足(无足跟着地过程,呈足掌负重足跟抬起≥30°状迈步)、剪刀步(迈步时两腿交叉)、肌性足内翻、肌性足外翻等。 1.2 肌张力(5项) 1.2.1 足背屈角 仰卧扶膝伸展位,以保障能检测到整个小腿三头肌的状况。轻而较快地压足底背屈至刚有抵抗时,再用同样力度和速度核查不再改变,足背与小腿前侧夹角为足背屈快轻角,小腿三头肌牵张反射亢进时该角加大。再逐渐增大力度、缓慢继续压足底背屈到不能压下时,足背与小腿前侧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