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技术经济学的历史沿革

技术经济学的历史沿革

技术经济学的历史沿革
技术经济学的历史沿革

技术经济学的历史沿革

摘要: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使技术实践活动正确选择和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挑选最佳活动方案,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的学科。技术经济学从其产生及发展,直至成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本文主要从世界范围和国内范围两个方面,阐述技术经济学的发展。

关键字:技术经济学、产生、发展

⒈技术经济学在世界的产生和发展

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的科学。它是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现代管理学科中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现代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经济学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互相渗透,互相促进,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9世纪以前,技术相当落后,其推动经济发展的速度极为缓慢,人们看不到技术对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只能就技术论技术。

19世纪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蒸气机、发电机、计算机等的兴起和普及),带来了经济繁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很大篇幅总结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对经济所起的作用,指出科学技术创造一种生产力,会生产较大量的使用价值,减少一定量效果上的必要劳动时间。

最早在工程领域开展经济评价工作的是美国的惠灵顿(),他用资本化的成本分析方法来选择铁路的最佳长度或路线的曲率,他在《铁路布局的经济理论》(1887年)一书中,对工程经济下了第一个简明的定义:“一门少花钱多办事的艺术”。

?

20世纪20年代,戈尔德曼在()《财务工程学》中指出:“这是一种奇怪而遗憾的现象,…在工程学书籍中,没用或很少考虑…分析成本以达到真正的经济性…”。也是他提出了复利计算方法。

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们注意到了科学技术对经济的重大影响,技术经济的研究也随之展开,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国在开发西部的田纳西河流域中,就开始推行可行性研究,把技术项目的经济问题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930年格兰特()出版了《工程经济原理》,指出了古典工程经济的局限性,讨论

了判别因子和短期投资评价的重要性以及资本长期投资的一般比较,他以复利为基础讨论了投资决策的理论和方法。这本书作为教材被广为引用,他的贡献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被誉为“工程经济学之父”。

二战后,各国都很重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20世纪50年代,在前苏联的工程经济学院,采用统计、分析、对比的方法进行方案优选,在生产工艺学、技术定额学、劳动组织和定额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技术经济学。

据测算,50~70年代发达国家中技术进步对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为50%~70%左右。在此之后,随着数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运筹学、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方法的应用,以及系统工程、计量经济学、最优化技术的飞跃发展,技术经济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78年布西()出版了《工业投资项目的经济分析》,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工程项目的资金筹集、经济评价、优化决策以及项目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分析等。

1982年里格斯()出版了《工程经济学》,系统阐明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货币管理、经济决策和风险与不确定性分析等。

⒉技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20世纪6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建设项目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和改进,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技术经济学。

我国学者在关于技术经济学在我国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问题,即技术经济学的历史分期问题上的研究并不多,但是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却不完全相同。下面将简要地对技术经济学的历史分期问题进行梳理。

学术界对技术经济学历史分期的主要观点

(1)徐寿波的观点。1988年,我国技术经济学主要创始人之一徐寿波教授指出,技术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①开创发展时期(1962~1965年),从1962年正式定名“技术经济”学,并制定了全国技术经济研究规划纲要开始,一直到十年内乱前,这是技术经济学的第一个发展时期;②全面破坏时期(1966~1977年),即十年动乱时期;③全面发展时期(1978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技术经济学获得了新生,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2)郑友敬的观点。在我国技术经济学研究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的郑友敬教授曾在

1984年撰文对我国技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时期做了一个划分。郑友敬指出:我国的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形成的,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N字型的三个阶段:①诞生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始于经济效果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吸取了我国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也吸取了一些国外的有益方法,形成了我国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使这一学科初具雏形,以独立的学科纳入了我国第二个长远科技发展规划,这是技术经济学的第一个兴旺时期;②被破坏与夭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十年浩劫时期;③恢复与繁荣阶段。

以上是郑友敬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观点。到了1995年,郑友敬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技术经济学发展分期。他认为,中国的技术经济学经历了创立、夭折、恢复、发展、繁荣等若干阶段。

(3)许质武的观点。许质武在1992年撰文主张把我国技术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时期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许质武指出,我国技术经济分析的实践在5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到了60年代初,于光远同志首先提出要建立研究技术发展中经济效果的学科,一些同志开始研究技术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体系问题。许质武认为,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我国第二部科技发展规划《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第七章——技术经济科学中,并把规划中有关技术经济学的内容看作是技术经济学的雏形;②停滞阶段,也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③发展成熟阶段。

许质武认为,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学者在60年代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了西方国家有关学科的理论方法,使这门学科很快发展起来,到90年代初,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成熟的学科体系。

)

(4)陈学圣的观点。1995年,陈学圣专门发表题为“对我国技术经济学形成发展阶段划分的再认识”的文章,对我国技术经济学发展分期问题进行了探讨。该文认为,我国技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①创建阶段(1960~1978年),初创阶段的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技术的经济效果学;②成型阶段(1979~1987年),这一阶段技术经济学从原来的“技术经济效果学”发展成“技术经济关系学”或“技术经济交叉学”,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技术经济学体系;③完善阶段(1987年以后),1987年以后,技术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转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影响的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方面。1993年国家计委和建设部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

版)》是这一阶段技术经济学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同时也是该学科发展史上的典型事件。

(5)董福忠、张德昂的观点。董福忠、张德昂1996年在《技术经济》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技术经济学史的系列文章。他们认为,我国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从时间和研究应用实践活动的内容、特征上,可分为4个时期。即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50年代、60年代之交的引进借鉴和学科创立前的准备时期;60年代初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学科创建时期;1966~1976年学科发展停滞时期和1977年到现在的学科发展时期。

各种看法的共同之处大致有两点:一是都主张技术经济学的发展存在一个初创(或创立)期,但在初创期的具体时间跨度问题上存在分歧;二是多数学者将文化大革命时期独立出来作为技术经济学发展的停滞期来看待。各种看法的不同之处除了初创期所经历的时间段外,还主要在于初创期后我国的技术经济学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或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如何看待技术经济学创立至今的历史分期问题。虽然技术经济学发展至今也就仅仅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时间,但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这门学科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技术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分期问题不能简单地凭感觉进行划分,只有在对技术经济学领域内几十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才可能提出一个有较强说服力的时期划分。

下面就徐寿波的观点,对技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我国技术经济学发展至今经历了开创发展、全面破坏以及全面发展期三个阶段。

⑴技术经济学的开创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我国借鉴美国的工程经济、英国的业绩分析、法国的经济分析、日本的经济性工程以及前苏联的技术经济分析等,经过50年的发展与完善,逐步形成了技术经济学这门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作为一门科学,技术经济学不是在某一年突然出现的,它的产生既要有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又要有社会实践需要的推动,因此,技术经济学在其诞生以前必然存在一个开创发展期。事实也表明,技术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的确经历了一个开创发展期,这个开创发展期起始于1952年,结束于1962年,其标志是1962年发布的《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

1952~1962年期间,我国学者开始了对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改造、厂址

选择、技术措施、技术经济定额、技术政策、技术经济分析、生产专业化协作、时间因素、农业布局、生产力布局等技术经济问题的初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62年,中央科学小组要起草我国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于光远同志提出对技术政策的制订要讲求经济效果,技术要讲经济。1962年,我国将技术经济列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六个重大科研课题(资源、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基础科学、技术经济)之一,技术经济研究较为活跃。1963年1月至4月徐寿波等人参加了技术经济研究规划纲要的起草工作,同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了1963~1972年我国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有技术经济研究部分。但随之受到“文革”的摧残,至此,我国技术经济学的开创发展期结束了。

⑵技术经济学的全面破坏阶段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了使中国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动乱时期。由于左的思想的出现,片面追求速度,否定技术经济分析的必要性,遭受了巨大损失。在这期间,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工作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于光远、徐寿波等学者也受到了不应有的迫害,技术经济学的创建工作在此期间无人问津,因此,这十年对技术经济学的发展来说就是学者们后来所说“停滞期”。

⑶技术经济学的全面发展阶段

1978年后,技术经济学又重新受到重视,被列入108项全国重点科研项目之一,成立了技术经济研究会,国务院也成立了技术经济研究中心。

经历了一个被人为地拉长了的初创期后,可以说一门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分支——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其主要标志就是中国的第一部技术经济学专着——徐寿波的《技术经济学概论》。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期。

我们知道,经济学的发展要比自然科学更多地受到社会经济实践的影响。技术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最终是要为经济实践服务的,它在我国的发展必然要受到我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影响。在技术经济学的初创期,中国正处在计划经济时期,指导经济实践的基本经济理论是基于“前苏联范式”的所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诞生的技术经济学要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实践,因而带有浓厚的政治经济学色彩。下面简要地回顾一下技术经济学快速引进发展期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经济改革、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现代

经济理论、经济分析、项目评价方法以及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理论引入我国的技术经济学,促进了技术经济学科的发展。这一时期内,我国学者从国外相关学科引入技术经济学的内容主要有:影子价格、时间价值、现值等概念;内部收益率、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后评价、社会评价、技术评价、概率分析等方法;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技术转移、技术扩散等理论。这些内容经过消化吸收逐渐成为技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初创期形成的技术经济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8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经济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指导思想。1984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二届三中全会,制订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在理论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地把计划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概括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

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技术经济学科的深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使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丰富和完善了微观层次的理论和方法,而且将研究领域扩展到宏观的层次,同时借鉴了国外工程经济学、价值工程可行性研究、预测和决策理论方法,丰富了技术经济学的内容,促进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结论:

技术经济学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架构和方法体系。然而,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技术经济学毕竟还十分年青,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理论架构有待完善,新的问题有待探讨,原有的理论方法有待延伸和拓展到新的应用领域,新的理论化方法有待引入。相当多的理论问题依然处在争鸣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⒈陈立文,陈敬武主编.《技术经济学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⒉徐莉主编.《技术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⒊王克强主编.《工程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⒋蒋太才编着.《技术经济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