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知之为不知教师版

知之为不知教师版

知之为不知教师版
知之为不知教师版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师)

年段:高二学科:语文主备:马静贤

班级:姓名:审核:备课组

整体感知

儒家视“诚信”为人的道德之心和政治生命的根本,这些精神历经沧桑依然光照中华,成为中华民族绵远长存的不竭动力。

中华民族以“诚信”著称于世,而其最早的源头就是孔子,孔子以身作范,告诫他的弟子及后人,只有做到“诚信”才能完善个人的修养,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才能赢得百姓的信赖。下面就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课,看看孔子是从那些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文言知识孔子生存智慧(写在黑板上)

学法指导

1、提前预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章的大旨,并系统梳理文言现象,使知识系统化。

2、再反复诵读,深入领悟孔子“诚信”的思想,讨论“诚信”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现实意义。

3、学习中深入理解孔子所阐述的“诚信”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通过古今对比,分析这种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自读预习】

文题解读

(检查提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知道的就是知道的,知道几分就是知道几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妄说。这才是所谓的“知”。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哲人的思辨。

一、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同学们可以先看注释,掌握重要词语。

1、为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莒父jǔfǔ輗ní_ 軏_ yuè彫_ diāo

2、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教导;事物的道理

(2)是智也:这(3)更也:_改变

(4)小人之过也必文:掩饰(5)人能弘道:扩大、光大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自身、自己、_远离

(7)子在川上曰:河(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停止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诲女知之乎_'女'通'汝。(2)如日月之食焉_'食'通'蚀'_。

(3)无欲速'无'通'毋(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判断句)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判断句)

(3)其何以行之哉?(宾语前置)

5、指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为(_就是)子夏为莒父宰为(_做)

(2)过而不改而_(_却) 人而无信而(_如果)

6、把11则内容分类,找出内在联系,进行分类

文章首先,在学问上要讲“诚信”,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诚实以对,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其次,在做人上也要讲“诚信”,要知错就改,不能文过饰非。再次,在治理国家上更要讲“诚信”,要取得百姓的信任,国家才能无往而不胜,才能长治久安。总之,孔子把“诚信”贯穿到了人生的各个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精彩展示】

1、分组对十二则短文加以疏通、品读、展示。

要求:1、品读过程和结论必须是集体智慧 2、品读从文本出发,联系生活举出实例 3、最后一句需用人生哲理或劝诫语做结论,语言简洁 4、每

组品读应有时间观念、效率观念

方法指导:比如一组,学生1总结本组话题并进行诵读,学生2翻译,学生3点评反映思想并解说展示知识点,学生4举现实实例概括证明,学生5用一句富有哲理的格言概括思想,学生6补充本组其他同学未完成的任务。具体内容:第一小组展示第1、2则第二、三小组展示第3、4、5则第四小组展示6、7则第五小组展示第8则第六小组展示第9则第七、八小组展示第10则第九小组展示第11、12则

2、讨论问题:本课所录选文集中反映了孔子生存的大智慧,明确有哪些?求实;过而能改;诚信;律己恕人;昔时;直面挫折;凡是不能急功近利;坚守自己的志向,经得起考验……以大智慧把握命运

【测评反馈】

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C.小人之过也必文

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要求。

B.更.也,人皆仰之更:改正。

C.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弘扬,光大。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舍:舍弃。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所给例句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A.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B.小人之.过也必文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

D.如日月之.食焉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4~6题。

(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可以。

B.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信:信任。

C.必不得已而去.去:离开。

D.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立:富足。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所给例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A.杀鸡为黍而.食之

B.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C.必不得已而.去

D.父子莞尔而.笑

6.下列的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信”不仅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为政者维系自己统治必不可少的德行。

B.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应该看该国是不是百姓富足,军队是不是强盛,为政者是否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C.一个国家的为政者只要能够设法取得百姓的信任,就能够最终战胜贫苦,抵御外来的侵略。

D.两段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名句默写】

1、知之为知之,__,是知也。

2、____,是谓过矣。

3、人能弘道,___。

4、______,则远怨矣!

5、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大车无輗,小车无軏,_______。

7、岁寒,________。 8、逝者如斯夫,______!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参考

5、【精彩展示】

1.翻译: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评点: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 翻译: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评点:孔子认为,碰到问题,不说“怎么办”,不去动脑筋,不想主动想方设法去对付,对这种人是无可奈何的。此章孔子教导人们自己的行为要深思熟虑,充分估计到行为的后果;要谨慎处事,不要莽撞从事。

3. 翻译: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评点:“从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练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这是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4.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评点:本章子贡论述对待过错的应持态度。君子不怕有过,因为世上没有没过错的人。同时,君子对自己的过错要光明磊落,错了就承认,不隐瞒不掩饰,让大家都看得见。君子“过则勿惮改”,乐于接受大家监督,公开改正错误。过而改之不为过,损害不了君子形象,仍然会得到大家的信任与尊敬。过也光明,改也光明;过也人可见,改也人可见,这就是君子对待过错的正确态度。

5. 翻译: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评点:人非圣人,谁能无过?过而能改,不为过。日、月蚀时虽有一点黑影遮住日、月,但不久,依然射出原有的光辉。过而能改,是谓无过,并不会影响君子的伟大和尊严。所以君子闻过则喜,十分盼望和欢迎别人对自己的过错进行批评帮助。而小人不承认自己有过错、不愿意改正过错,所以必然要掩饰它们。后人因此把这句话浓缩成“文过饰非”四字,作为成语,以示儆戒。

6. 翻译: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评点: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7. 翻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远离怨恨了!”

评点: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事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8. 翻译: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评点:“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孔子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

9. 翻译:孔子说:“做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好像大车上没有安装横木的,小车上没有安装横木的,(牲口套不了)车靠什

么行走呢?”

评点: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10. 翻译:子贡询问政务,孔子说:“要有充足的粮食储备,要有充足的

军备,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子贡说:“迫不得已而放弃一项,在这三项中先放弃哪一项呢?”孔子说:“放弃军备。”子贡又问:“迫不得已而放弃一项,在这两项中先放弃哪一项呢?”孔子说:“放弃粮食。自古以来都有死亡,民众不信任,国家就难以存在了。”

评点: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11. 翻译: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评点: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2. 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感慨地说:“万物变化都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

评点:孔子的这句话是他站在河岸上,面对滔滔的东流水,对景抒情的哲理诗,也是一句格言,意味深长。不少人把“逝者”理解为时光的流逝,其实理解为感叹万物的变迁较为妥帖。万物的变化,像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感于此,自然也包括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惋惜。万物变迁,时光流逝,生命短暂,这是任何人都不难发现的。然而如何对待这变迁、这流逝、这短暂生命,却有着不同的态度。孔子对人生采取了最积极的态度。他终生孜孜追求,到老不衰。这样的态度是一切积极有为的人都应该采取的。

【测评反馈】

1.答案:C 解析:A项,最后一个“知”通“智”;B项,“食”通“蚀”;D项,“彫”通“凋”。

2.答案:D解析:D项,舍:止,息。

3.答案:A解析:A项,之:代词,这。B、C、D三项与例句相同,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答案:B

解析:A项,可,行得通。C项,去,去掉。D项,立,立足,引申为存在。

5.答案:B

解析:B项与例句同,均为连词,表转折,却。A、C两项,均为连词,表承接,不译。D项,连词,表修饰,不译。

6.答案:C

解析:C项,原文中无此意。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唐全腾著 通过阅读唐全腾这本书,我整理出了我认为重要的一些理论,便于今后应用于教育教学。 1、从众(conformity): 个体在实质或想象上,感受到团体的压力,因此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表现出符合团体价值观的意见或行为。 一般认为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为求正确。人们通常比较相信团体所提供的讯息是最佳讯息,为了追求正确,那就听大家的话吧!第二是遵循团体规范。人们不希望自己被视为特异分子,害怕因此而被疏离,所以不管别人说什么,只要站在多数人的那一边,相对就会安全许多。 通常会经历下面几个阶段: 1、顺从:个人为了避免因为不从众可能会受到团体的惩罚,只好顺从于团体的决定,这个阶段通常是“口服心不服”。 2、内化:在顺从的阶段中,个人的自尊会受到打击,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居然为了逃避团体惩罚,而放弃自己的想法。于是个体开始相信团体的意见是正确的,开始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向团体的价值观靠拢,此时,个体已经接受团体的意见或行为。这个阶段已经是“口服心服”。 3、认同:个体的价值观已经符合团体的价值观。严格说来,此时已经不能称为从众了,因为此时的个体就等于团体,个体所表现的意见或行为,均能符合团体的想法。 教育要从多数人着手,然后让这多数人自然发挥他的影响力,让少数人不自觉地想要跟随。 2、单纯曝光效果(mere exposure effect): 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 以下三点需要特别注意: 1 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厌恶的事物,无法产生曝光作用。 2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已经有一些冲突,或是性格上本来就不合,愈常见面反而愈扩大彼此的冲突。 3过多的曝光会引起厌烦。 应用单纯曝光效果,我们可以要求孩子每天花一些时间来背英文单字、做数学习题,时间不要长,只要养成保持接触的习惯就好。所谓的接触,其实也不一定要限定在课本的知识,英文还可以通过看英文电影、听西洋音乐、看英文杂志、玩英文游戏等方式进行;而数学也可以参考坊间许多玩数学的书,或是其他和逻辑训练有关的游戏(例如数独),都可以让孩子很中性地感受到这些学科的乐趣及重要性。若是孩子在一开始就已经对这些科目感到厌恶,那么安排接触的时间以及频率都应该少一些,等到习惯以后再慢慢增加。另外,若是每天都接触会有压力,或许也可以考虑两天才接触一次。 3、模仿(modeling): 班杜拉根据上述的实验提出社会学习论,意指“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会经由观察别人行为的表现方式,以及行为的后果(奖励或处罚),间接学习到是否要表现某一个行为。间接学习的过程称为模仿(modeling),而模仿的对象则称为楷模(model)”。除了模仿的观念之外,班杜拉进一步提出,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个体会经历四个阶段:(1)注意(attention):个体观察到某个行为,并且以自己的想法来解读这个行为;(2)保持(retention):将某个行为经过内在编码之后,存在自己的记忆之中;(3)再生(reproduction):将自己记忆之中,楷模所表现的行为,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4)动机(motivation):当行为习得之后,会在日后适当的时机,主动表现出来。 如果我们把模仿当成是一个学习的历程,那么其实在第三个步骤(再生)的时候,个体已经学会了楷模的行为。但是班杜拉特别强调了第四个步骤,因为动机代表个体对所学习到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活动方案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 活动方案

重新镇八角小学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校园”主题活动方案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根据《黔西县教育局“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校园”主题活动方案》及《重新镇教育管理中心“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校园”主题活动方案》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此活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激发全县师生学雷锋、学道德模范、学身边好人的巨大热情,把全体师生广泛组织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中来。在全社会营造明礼知耻、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增强全镇广大师生发展自信和凝聚力,为建设和谐美丽黔西提供道德支撑。 二、主要任务 (一)要求各科任教师结合学科渗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学校课堂教学,找准结合点,把教育人、关心人和理解人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课堂学

习过程中受到教育。 (二)学校德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树立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为保障,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校园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 (三)坚持师德前移,开展明礼知耻进校园、师德师风大整顿大教育活动。以“我的教育梦”为主题,将践行“贵州教师誓词”、“贵州教育精神”和“三个践行”(爱的教育、生命感责任感教育、“六个三”系统育人工程)与“明五礼知五耻”相结合,形成“八荣八耻”荣辱观,在教师中开展修身立德践行毕节教师“八荣八耻”荣辱观活动。活动阶段任务: 5月30日至6月25日利用道德讲堂开展市校长教师“八荣八耻”荣辱观和县“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的学习,教师有笔记和心得体会。市校长教师“八荣八耻”荣辱观内容为: 以忠诚教育、履行职责为荣,以三心二意、玩忽职守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人师表为荣,以违法违纪、损毁形象为耻。 以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为荣,以迷信言从、人云亦云为耻。 以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荣,以敷衍冷漠、损害学生为耻。 以淡泊名利、严谨治学为荣,以追名逐利、心浮气躁为耻。 以传承文明、勇于创新为荣,以得过且过、固步自封为耻。

2014高考鉴赏诗歌的语言(教师版)

鉴赏诗歌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鉴赏诗歌语言的用词之妙 2、学会鉴赏诗歌语言风格 一、命题方式: 1、鉴赏诗词的用词之妙,即炼字与诗眼。 诗歌需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所以古人特别注重炼字,力图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包含很深的意蕴。正因如此,揣摩诗歌的用词之妙,把握重要词语的含义,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把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或句称为“诗眼”。鉴赏诗歌的用词之妙,很大成分上是鉴赏诗眼中的关键词。 品味关键词句考查角度:①词语含义(色彩、情味); ②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③意境、情感、结构上作用或妙处; 2、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1、常考的角度:①有突出妙处的词性(包括词类活用) ②包括典型修辞、表现手法的字词 ③在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字词(比如,提挈全篇,过渡,画龙点睛) ④能生动形象表现人、物、景特征的字词 ⑤能准确传达感情的字词 2、答题步骤:①解释字义; ②代入句中描绘画面(有典型手法点出来); ③描绘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感情 3、高考试题精练 例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2013湖南)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1分)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 答: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答: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修订稿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 读后感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都说“阅读是成长的阶梯”,可我却是个懒于阅读的人,不过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现有的知识面的狭窄,知识量的不足,所以我必须阅读。 学校在暑假布置了40岁以下的每位教师必须阅读一本好书并写出读后的作业。我就借阅了《教师不得不知的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本书是一个台湾的普通老师,一个“半路出家”学心理学的老师写的。这本书最吸引人的是书中所描述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很有可读性。读着这本书,对照自己的教学实际,我隐约感觉到书中讲得很多的事例就在我身边,我的好多做法、好多尴尬就如同书中说得一样,可我却又无从改变我的现状。我读着这本书,一会儿忽然开朗,一会儿又一头雾水,总感觉好累,这是一种痛苦地阅读。这种痛苦又让我不忍放弃,牵着我一路读下去;这种阅读又是一种快乐的阅读,这种快乐更让我不愿放弃,伴我一路前进。 “不懂心理学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学生想认真学习,教师想尽力帮助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校长、主任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度。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看了这本书,相信你会有机会挑战你自己的直觉。 作为一位教师,必然学习过很多心理学的概念,比如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等。也许毕业多年后你仍然能背出这些概念,然而当你真正面对课堂情景时,你能够用这些概念来判断及应对学生的情况吗?恐怕任何一位教师,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是很难把这些理论的知识和教学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的,这也许就是我们教育的一大缺憾吧。

树立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树立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3月1日,作为十大活动之一,“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家庭”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贵阳孔学堂举行,标志着全省“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拉开帷幕。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按照省委实施意见的要求,省文明委决定,从2014年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广泛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活动结合贵州实际,主题鲜明,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相结合,在全社会积极倡导仁、义、诚、敬、孝,坚决反对懒、贪、奢、浮、愚,使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道德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步,与贵州发展同行,在公众交往中乐于助人,在危急时刻见义勇为,在社会活动中诚实守信,在职业工作中爱岗敬业,在家庭生活中孝老爱亲。通过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当前,从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的形势看,从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看,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文明 素质和精神境界的要求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根本任务。以耻为荣、诚信缺失、见利忘义、见危不扶、见死不救等道德失范问题一再成为舆论焦点,社会反映强烈、群众期待解决。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就是倡导全体公民参与到道德建设中来,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进一步形成明礼知耻、崇 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美德世代传承,明五礼、知五耻,对个人是品德修养,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维系社会正常生活和良好风气的丰厚滋养。公务员要加强职 业道德教育和官德修养,常怀公心、慎用公权、秉持公信、严守公德。青少年要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人民教师 要积极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每个家庭要倡导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睦邻友善、守望相助,培育形成良好家风……等等这一切,我们都能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今天,在全社会营造明礼知耻、崇德向善、遵纪守法、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仅是政府层面的倡导,更是越来越强的全社会群体意识。希望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于主题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凝聚正 能量,增强发展自信、跨越自信和小康自信,为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道 德支撑,为树立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作出积极贡献。

诗歌鉴赏(三)教师版

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专题微语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高考命题情况来看,一切用以增强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 高考试题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四大部分的内容。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语言和思想感情来考查的。因此,它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考点突破·明法悟道 题型一修辞手法 题型解读 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掌握古诗歌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提高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典例剖析 [典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注],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shì)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指导】①题目要求先点明修辞手法,然后再指出这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②“诗歌的颔联”界定了范围,粗读诗歌,初步了解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题指导】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答题时可遵循三步走的方法:第一步,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分析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比作头盔,把“蓑”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方法归纳 对于修辞方法的鉴赏,就是要准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方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1.了解重要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夸张、拟人、对比、比喻、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不同,表达效果也就不同,对此要全面了解。 2.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在分析时注意三部曲:点明概念——分析运用——说明效果。在上述题目答案设计中,先要点明“比喻”的修辞手法,再根据诗句具体分析,然后指出表达效果——“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起坐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8届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8东城期末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送别 高适 昨夜离心正郁,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诗人送友人远行,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 B.夜晚萤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 C.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 D.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 16.诗人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白《赠汪伦》) B.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黄滔《马嵬二首》) C.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约《观祈雨》) D.犬吠疏篱明月上,邻翁携酒到茅堂。(中《思旧居三首》) 17.《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本诗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白居易《琵琶行》也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其诗云:“_______, ________。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本诗写送别,而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到了自己与家人团聚的场景:“乃瞻衡宇,_______, 僮仆欢迎, ________。” ③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之作,王诗云:“城阙辅三,________。与君 离别意,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B16.D 17.(6分) 要点一:《送别》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惆怅不舍的心情;《别董大》写诗人对朋友的鼓励,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 有感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有感 耿婵婵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孩子的心灵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充满着生气与希望,但是却经不起风吹雨打,需要的是我们给以温暖、信心的呵护。 1858年,林肯在竞选美国上议院议员的时候,在伊利诺斯州南部进行演说。那时蓄养黑奴的恶霸们平时对废奴主义者就非常仇恨,当然对林肯到此做反对奴隶制的演说恨之入骨,并发誓只要他来就置他于死地。演说之前,林肯说:南伊里诺州的同乡们,肯特基的同乡们,听说在场的人群中有些人要和我作对,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也是一个和你们一样爽直的平民,那我为什么不能和你们一样有着发表意见的权利呢?好朋友,我并不是来干涉你们的人,我也是你们中间的一人,我

生于肯特基州,长于伊里诺州,正和你们一样是从艰苦的环境中挣扎出来的,我认识南伊里诺州的人和肯特基州的人,也想认识密苏里的人,因为我是他们中的一个…… 林肯根据听众的情况,简明扼要地把自己与听众相关的情况、经历加以介绍,使听众形成“认同感”。他的话竟把可能面对的敌对怒视变为大声喝彩,据说还有打算与他作对的听众成了他的好朋友。 这就是所谓的“自己人效应”,利用“自己人效应”,可以让你的听众感到亲切,激发他们的共鸣,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让他们愿意听,能更容易的接受你的观点。这一点,在教学上也是一样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要让学生接受你,那么首先就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你,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四个班的体育教学工作,由于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在进行教学时会遇到很多困难,特别是在教学组织方面,有时真的会让我感到束手无策,学生太过活泼好动,总是在队伍中打闹喧哗,不仅影响教学质量,教学任务也会

明礼知耻作文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 盘县第六中学学生:郭红嫚指导老师:董大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说,你将来无论成家立业,还是安邦定国,都要先修养自己。 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文化,尤如一道霹雳,贯穿了中华儿女的思想;有一种道德,犹如一弯彩虹,铸就了中华儿女的品德。它,又似一种元素,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液;它,更似一盏明灯,点亮了中华儿女前进的方向…… 是什么,用它独具的内涵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民族?是什么,令一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是什么,闪烁着如此鲜明华丽的光芒?——是礼仪,是先贤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是知耻,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是行善,像春风一样播下乐于奉献、乐于助人、争做文明使者的种子。 先人倡导的“仁爱和谐、正义奉公、尚礼守法、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政、刻苦耐劳和精忠报国的优良素质,在传统文化长期孕育下的中华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同时,优秀的民族文化承载着传承传统美德的重任。古有程门立雪的尊师,有孔融让梨的尊长,有三顾茅庐的恭敬,有负荆请罪的谦让团结等等。所以,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约束我们的言行,做一个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人。

然而,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些人丢弃了它,对待呕心沥血的师者,少了几分尊敬,多了几分挑剔;对身边有残疾的同学,少了几分关怀,多了几分疏远;对待他人的演讲,少了几分尊重,多了几分评头论足。当中国的孩子开始变得倔犟的时候,韩国的孩子们正恭恭敬敬地聆听父母的教诲;当中国的孩子边看电视边大声指挥父母干这干那时,美国的孩子正打扫房间、修剪草坪;当中国的孩子连上学都要坐轿车的时候,日本的孩子正独自背着背包去高山旅行……当日、韩、美正学着我们的传统美德时,我们自己却在一点点地丢弃。 孟子曾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注意礼仪,尊重他人,他人自然会向你投以尊重的目光。明礼如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个人的素质与涵养。其实,做到明礼并不难,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就行:与人交往,张张口,说声:“您好!请!对不起!”;公共场所,动动手,随手拣起地上的纸屑果皮;生活中不挑不拣不攀比,做个恪守孝道的好孩子;课堂上,专心听讲,发言积极,争做尊师守礼的好学生。只要坚持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明礼”之人,如此简单,又可双赢,何乐而不为? 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发扬荣辱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放出你的热情,放出你的爱,让我们拥抱美好明天。在此,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约束我们的言行,做一个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好学生。

诗歌鉴赏——客观题 (教师版)讲课讲稿

诗词鉴赏专题——客观题 一、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和情况分析 新课标全国卷《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文阅读”考点提出的考查重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题型的变化: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由之前的两道主观题,变成选择题加主观题。 考查侧重点的变化: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到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鉴赏。 二、回顾2017年高考真题,探究命题角度 1.【新课标I卷】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礼部贡院进士就试(宋·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提示:请同学们在每个选项后面的写出该选项的命题角度 【命题角度小结】命题范围:局部赏析和整体赏析。 命题角度:①内容理解②情感态度③表现手法④语言赏析(炼字、炼句) 三、常见命题角度归纳与应对策略 (一)内容理解方面: 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词语解释有误。B,(“少邻并”是指周围没有邻居,地方偏僻。)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古风(其十)(唐·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句意的理解有误。【答案】B (“后世仰末照”是指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 【应对策略】读懂诗歌的字词、句子的意思,把握字面意思、深层意义。①字词落实,逐句翻译②把握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抒情性、形象性、凝练性(省略、倒装) (二)情感态度方面: 4.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词鉴赏——思想感情 (教师版)

诗词鉴赏专题——思想感情 古人所谓“诗言志”,乃谓诗是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诗”是“志”的载体,“志”是“诗”的终极目的。读诗,就是读诗人的思想感情,读诗人的内心世界。诗词的思想感情包括诗人相对稳定的思想感情、偶然的心理情绪的变化、对待“人、事、物”的观点态度等。那么,怎样把握诗词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呢?“三看四抓五关注”。“三看”就是要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四抓”就是抓画面(意境),抓意象,抓典故,抓词采(主要是动词、形容词的色调);“五关注”就是关注古代诗人常见的抒情方向,关注诗人此时此地的背景,关注诗词塑造的主体形象,关注诗词主要的抒情方式(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乐景哀情等)及其他表达技巧,关注问题的命题角度和样式。 第一部分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画面蕴情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初晴游沧浪亭①(宋?苏舜钦)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 前两句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画面。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由衷喜爱沧浪亭景色的心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春晚(宋?王安国①)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②初上琵琶, 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①王安国:王安石弟,后被罢归田里。②小怜:泛指歌女。 上阕中“满地残红宫锦污”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2.一幅“一夜风雨后,残花飘零满地像宫锦被污损”的画面。由春天归去而生的痛惜惆怅之感。(要注意到比喻的作用) 【方法总结】 二、意象含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注](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3.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4.(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唐?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_心得体会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全然没有一般心理学书籍那些枯燥难解的专业术语,没有刻板无趣的说教,读之仿佛朋友之间的一次倾心交流。作者利用自己的职业之便,首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鲜活生动的学校典型案例,使我们老师感觉到就像在倾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然后作者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通过列举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学实验,对学校案例进行了深入而浅出的剖析。每每读到作者那些总结性话语的时候,都让我有豁然开朗感,多少年的教学迷惑被他一语道破,让我遂生相见恨晚之感。书中除对案例的精彩剖析之外,作者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对策非常实用易行,简直就是一线教师的管理宝典。 作者在本书中的“恋爱基模”一节中谈到一个普便的心理现象——“基模”现象。皮亚杰说:“基模指一个人内在会自行建构一套认知系统,而且个人会使用这个系统来处理所接触到的信息。因应不同的情境,基模会不断修正、改变,甚至是创造新的基模来解释一个全新的问题。” 由此我想,人一生的成长就是个不断建立基模和突破基模的过程。建立基模可以让我们有一套认识与适应世界的体系,让我们产生一种生活安全感;突破基模可以让我们体验创造的快乐,让我们人生得以不断的提升和完善。我们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查、实验等手段,弄清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基模,近而引导他们去修正扭曲或错位的基模,建立更加完善的适应时代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模。由此以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将会有一个全面的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建设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班会

三(3)班“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1、通过这次班会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就在我们身边,体会文明礼貌的重要性。 2、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文明礼仪,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一滴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修养,做一个新世纪讲文明的小学生。 二、活动准备: 关于小学生礼仪的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1)班主任介绍我国是一个礼仪之国,我们要继续发扬讲礼仪的文明精神。宣布班会开始。(杨粤兰、向志峰主持) 女:我国是“礼仪之邦”,谦逊礼貌的语言,一直是大家日常生活的习惯用语。 男:我校是“文明校园”,我们大家都应该讲文明礼貌。 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新一代的少年儿童,我们更不能忘记传统,应该力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让文明之花常开心中,把文明之美到处传播! (2)师:的确!一个友好的眼神,一个舒心的微笑,一个得体的举止,我们并没有因此么, 却在内心洋溢起一种美的享受。在待人接物中注意遵循礼仪,会使我们变得优雅可亲,会使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更容易被人接纳,也有利于办成事情。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二)借助图文领会 (1)观看文明礼仪图片,说说感想。 (2)主持人:我们对人有礼貌,主要表现在语言、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是与人友好交往必备的素质。 (3)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三)具体实践 A、家庭文明礼仪。 (1)主持人: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礼仪之邦,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故事至今仍深深的教育着我们,下面请观看历史故事:《孔融让梨》。 (2)看到这两个小故事,同学们觉得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学生自由发言。 (3)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B、校园文明礼仪 问:参加升国旗仪式应注意什么? 答:衣着整洁,脱帽肃立,行队礼或注目礼,唱国歌严肃,准确,声音宏亮。 (四)班主任宣布结束。

诗歌鉴赏:构思技巧与构思脉络(教师版)

诗歌鉴赏专题:构思技巧与构思脉络 “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 构思技巧(结构安排): 1、物与情的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结构特点(起-承-转-合)重章叠句、伏笔铺垫、比兴、统领全诗、照应、承上启下、抑扬、总分总等。 3、如何体现主旨: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构思技巧举例】 1.抑扬 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之分。抑扬,“抑”是贬抑否定,“扬”是褒扬肯定。为了褒扬肯定某一方面,意先对其他方面作贬抑否定这叫欲扬先抑。“扬”是目的,“抑”是手段。为否定和贬抑某一方面,故意先对其他方面作一褒扬,这叫欲抑先扬。“抑”目的,“扬”是手段。“抑”与“扬”是对立统一的。运用抑扬手法,可以尽情抒发情感,还可使行文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引人入胜。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便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展现了春天美好的景象。 2.层层铺垫 如宋朝苏辙的《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褚”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3.伏笔照应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 照应一般有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4.以小见大 就是写小的景物来显示大的主题,即通过“小景”、“小事”、“小物”来反映大的主题。它可使诗的意境更深邃,更阔远,主题更深刻。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传烛分火是寒食节发生在宫中的生活小事,但是诗人却借百姓禁火而宫中不禁,写出宫廷的特权,讽刺当权者的腐败,小事写出大主题。 5.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以写景结束诗句,从而抒发感情。以景结情,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宋朝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诗人在末句并未直抒离情别绪,只是把眼前开阔的横塘缩小到与离情别绪更直接相连的细雨、垂柳、画船上,颇具神韵。 6.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读《教师不可不知教育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师不可不知教育心理效应》有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有感 耿婵婵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孩子的心灵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充满着生气与希望,但是却经不起风吹雨打,需要的是我们给以温暖、信心的呵护。 1858年,林肯在竞选美国上议院议员的时候,在伊利诺斯州南部进行演说。那时蓄养黑奴的恶霸们平时对废奴主义者就非常仇恨,当然对林肯到此做反对奴隶制的演说恨之入骨,并发誓只要他来就置他于死地。演说之前,林肯说:南伊里诺州的同乡们,肯特基的同乡们,听说在场的人群中有些人要和我作对,我

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也是一个和你们一样爽直的平民,那我为什么不能和你们一样有着发表意见的权利呢?好朋友,我并不是来干涉你们的人,我也是你们中间的一人,我生于肯特基州,长于伊里诺州,正和你们一样是从艰苦的环境中挣扎出来的,我认识南伊里诺州的人和肯特基州的人,也想认识密苏里的人,因为我是他们中的一个…… 林肯根据听众的情况,简明扼要地把自己与听众相关的情况、经历加以介绍,使听众形成“认同感”。他的话竟把可能面对的敌对怒视变为大声喝彩,据说还有打算与他作对的听众成了他的好朋友。 这就是所谓的“自己人效应”,利用“自己人效应”,可以让你的听众感到亲切,激发他们的共鸣,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让他们愿意听,能更容易的接受你的观点。这一点,在教学上也是一样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要

让学生接受你,那么首先就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你,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四个班的体育教学工作,由于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在进行教学时会遇到很多困难,特别是在教学组织方面,有时真的会让我感到束手无策,学生太过活泼好动,总是在队伍中打闹喧哗,不仅影响教学质量,教学任务也会难以完成。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非常强,而且小学生有英雄情结,对体育活动有一种好奇和新鲜感。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在一年级的学生认知中,也许教师是可怕的,也许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所以师生之间存在着距离。教师只有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才能真正地教育好学生。因此,要运用好“自己人效应”,能够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自己人”,喜欢自己,那么,学生会认真地

《明礼知耻 崇德向善》学习心得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学习心得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根本任务。以耻为荣、诚信缺失、见利忘义、见危不扶、见死不救等道德失范问题一再成为舆论焦点,社会反映强烈、群众期待解决。 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相结合,在全社会积极倡导仁、义、诚、敬、孝,坚决反对懒、贪、奢、浮、愚,在公众交往中乐于助人,在危急时刻见义勇为,在社会活动中诚实守信,在职业工作中爱岗敬业,在家庭生活中孝老爱亲。通过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进一步形成明礼知耻、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美德世代传承,明五礼、知五耻,对个人是品德修养,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维系社会正常生活和良好风气的丰厚滋养。公务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官德修养,常怀公心、慎用公权、秉持公信、严守公德。青少年要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人民教师要积极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每个家庭要倡导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睦邻友善、守望相助,培育形成良好家风……等等这一切,我们都能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今天,在全社会营造明礼知耻、崇德向善、遵纪守法、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仅是政府层面的倡导,更是越来越强的全社会群体意识。希望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于主题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增强发展自信、跨越自信和小康自信,为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撑,为树立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作出积极贡献。 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文化,尤如一道霹雳,贯穿了中华儿女的思想;又似一种元素,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液;更似一盏明灯,点亮了中华儿女前进的方向…… 是什么,用它独具的内涵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民族?是什么,令一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闪烁着如此鲜明华丽的光芒? 是礼仪,是先贤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 然而,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些人丢弃了它,对待呕心沥血的师者,少了几分尊敬,多了几分挑剔;对身边有残疾的同学少了几分关怀,多了几分疏远;对待他人的演讲,少了几分尊重,多了几分评头论足;每当集会结束时,场地上多的是垃圾,无视是那清洁工人辛苦劳作的背影;当中国的孩子开始变得倔犟的时候,韩国的孩子们正恭恭敬敬地双手下垂聆听父母的教诲;中国的孩子边看电视边大声指挥父母干这干那时,美国的孩子正打扫房间、修剪草坪;中国的孩子

诗歌鉴赏复习资料(教师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依韵酬光化李简夫屯田 (宋)范仲淹 老来难得旧交游,莫叹樽前两鬓秋。少日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语相投。 龚黄政事聊牵强①,元白邻封且唱酬②。附郭田园能置否?与君乘健早归休。 (注)①龚黄:汉代循吏龚遂与黄霸的并称。亦泛指循吏。②元白: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并称“元白”,为生死不渝之交。邻封:本指相邻的封地,泛指邻县、邻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感慨极深,是历尽沧桑、劫后余生之语,故对旧日好友倍加珍惜。 B.颈联以龚黄自喻,“聊牵强”有自谦之意,下句则寄托了对友人的期望。 C.颔联分述昔日、如今之事,“共”“相”二字又将两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D.次句紧承上句,宽慰友人不要感叹年老;“两鬓秋”照应下文“晚年”。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征。 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以龚黄自喻”不对,“自喻”是将自己比喻为某个对象,诗中却是将自己和友人一起比作龚遂、黄霸。故选B。 2.①珍重友谊。人到晚年,朋旧凋零,诗人对健在的友人感情更深,他劝慰老友不要感叹年迈,要趁着身体还健朗,置办田园早日归隐,共享朋友相聚之乐。②恬静淡泊。诗人少时刻苦攻读,依靠科举成名,终生为官,但不热衷名利,晚年更是恬淡,希望早日退隐。③仁爱谦虚。诗人回首平生,觉得政绩不堪与汉代龚、黄相比,其实他在各个方面都已超出前贤,这是他的自谦之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征”,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结合“老来难得旧交游,莫叹樽前两鬓秋”“少日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语相投”“与君乘健早归休”等分析,诗人珍重友谊。人到晚年,旧交变少,他劝慰老友不要感叹年迈,要趁早置办田园,归隐自然,共享相聚之乐。结合“少日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语相投”分析,诗人少时刻苦攻读,但不热衷名利,晚年追求恬静淡泊。结合“龚黄政事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