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古诗词鉴赏训练及答案

高中古诗词鉴赏训练及答案

高中古诗词鉴赏训练及答案

【篇一:高中古诗词鉴赏训练及答案】

高中古诗词鉴赏练习参考答案一 8. 【答案】①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

去的伤感(2 分;其中情感 1 分,分析 1 分)。②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作者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

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苑曾经芳

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

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 )。(3 分;其中情感 1 分,分析 2 分)。

9. 【答案】①拟人。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欢舞,运用拟

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②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歌舞来反衬作者

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覆亡,诗人无心春景,倍增伤感。

③对比。花的笑、燕子的舞与作者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

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6 分;答出①给 3 分,答出②或③给 3 分;其中手法 1 分,结合诗句具体解说 1 分,表达效果 1 分) 江城子

病起春尽陈子龙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

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

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注解】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一帘:一扇窗帘,代指房间,屋子。点明地点。病枕:非枕病,人

病卧床之意。

五更钟:五更时分(天将明)的钟声。暗指夜不成寐。身痛难眠,

心痛难眠。

晓云空:破晓时分,云影全无,空寂一片。喻空无的寥落。

卷残红:风吹凋零的花瓣,肃杀凄清之貌。无情春色:即春光无情。去矣几时逢:离开之后何时再相逢。伤春惜春之情。

春暗含兴旺兴盛之意,可喻指国家兴旺,因此此句暗露诗人心迹。

作为一名爱国志士,陈子龙曾向南明政府献计献策,四方奔走,结

果一切努力都化作流水,复国之梦日趋遥远。因此,春色无情,衬

托的正是词人对故国的多情。【一定要注意诗歌意象的多元解读】

添我千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前情伤春伤国,落泪便在情理

之中,苦字无非加重了情感的深沉程度。

楚宫吴苑:楚宫吴苑非实指,代指一度建都南京、旋即覆亡的南明

弘光朝的故宫。

草茸茸:又短又软又密的草。暗指荒废已久。

恋芳丛,绕游蜂:倒装。游蜂恋慕香花,飞绕其间。这恋芳丛的游蜂,隐含包括作者在内的爱国志士之意;一个绕字则说明了他们对

故国的依恋和对复国的无限希望。

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料想转过年来,我会从花屏里看到这芳丛

游蜂。此时还可见其生气,来年只有花屏。此句看似充满希望,实

则无尽悲凉。时过境迁之感,复国无望之痛溢于笔端。

人自伤心花自笑:花自笑是拟人,表现其自在悠然之态;整句反衬,以花之悠然反衬人之伤心,突显悲痛之情。

凭燕子,舞东风:任凭燕子在东风中飞舞。此句用典。典出刘禹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表现时过境迁,旧日风光难再

的无奈与感慨。

鉴赏: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光消逝、景色惨淡的画面,然而字里行

间却流露出词人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对复国的向往之情。

起句的描述,即为忧伤的气氛所笼罩。词人卧病枕上,夜夜倾听五

更钟声。今病起晨望,则见晓色中风卷落红,扫地以尽。春天在词

人卧病时悄悄地过去了,这对病起的词人来说,不不啻是一种无法

弥补的遗憾。这里的病字,不仅指体内的病痛,而且更是词人心灵

创痛的真切流露。紧接着,词人不禁向苍茫大地发问:无情春色,

去矣几时逢?春色无情,衬托的正是词人对故国的多情。作为一名

爱国志士,陈子龙曾向南明政府献计献策,四方奔走,结果一切努

力都化作流水,复国之梦日趋遥远。感念及此,词人不觉泪下,留

不住,苦匆匆。一个苦字,包涵了词人从希望到失望、多少痛苦难

言的情感。

下半阕词人的笔触落在了楚宫吴苑上。

楚宫吴苑,指一度建都南京、旋即覆亡的南明弘光朝的故宫。这里

虽然已是花落春去,杂草丛生。而游蜂仍留恋芳丛,飞绕其间。这

恋芳丛的游蜂,隐包括作者在内的爱国志士;一个绕字则说明了

他们对故国的依恋和对复国的无限希望。

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正流露出词人对复国充满了信念,虽然目

睹楚宫吴苑的景象不禁为之伤心,然而对于胜利的向往,又使他从

心中发出了花自笑的遐想。花落还会重开;这自笑之花是来年重

开之花,自笑之时是来年重开之日。正是满怀着这种热望,词人才

不遗余力地奔走在艰难的复国之路上。末句中的东风即卷残红之风,暗指清军,所以要借燕子之口,去诅咒其侵略、破坏的暴行。

二 8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月夜庭院思妇图(1 分):三更之夜,月色皎洁,中庭梨花在月色的辉映下更加洁白(1 分),闺中少妇,

思念游子,夜不能寐,听到杜鹃声声哀啼,更是情不能胜,哀伤不

已(1 分)。为词作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2 分)。

9 答案:这两句运用了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或拟人的修辞手法)(2 分),作者赋予无情的陇上之水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化无情之物

为有情之物,似乎它们也为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所感动,发出呜咽哀

鸣之声,(2 分)。作者融情入景,借物抒情,表达了闺中少妇与恋

人离别后,饱受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之情(2 分)子夜歌三更月[宋]贺铸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王孙何许②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注释:①子夜歌:即《忆秦娥》。《子夜歌》本南朝民歌,《乐府

诗集》列入清商曲吴声歌曲类。其声哀苦。该词情绪与之相类,兼

有三更月之句,故袭用其题。

②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夜已三更,明月当空,照亮庭院,梨

花如雪。梁代萧子显《燕歌行》:洛阳梨花落如雪。

③杜鹃啼血:传说杜鹃日夜悲号于深林中,口为流血,常用以形容

哀痛之极。(见《尔雅翼释鸟》)。

④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王孙别后,音信断绝,令人

想起春日桑叶初生时分的陌上离别。何许,何处。《楚辞招隐士》云:王孙游兮不归。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咸阳古道音尘绝。

柔桑,嫩桑。《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爰求柔桑。

⑤陇头流水,替人呜咽:陇头,即陇山,在今陕、甘交界处。《辛

氏三秦记》载,时有俗歌曰:陇头流水,其声呜咽。遥望秦川,肝

肠断绝。

关中人上陇者,还望故乡,悲思而歌,则有绝死者。此处借之抒发

离别之痛。

译文:深夜的月光照着庭中的梨花如同冬日的白雪,相思的情怀有

说不尽的凄然就像是杜鹊啼血。远去的游子为什么没有了音信,当

时在柔桑夹道的小路上我忍住了哭声和你道别。只有那陇头的流水

仿佛知道我的心意,发出潺潺的声响像是在替我哭泣。

赏析:《子夜歌三更月》是宋代贺铸的作品,词的上阕紧扣题目描

写子夜深闺的寂寞凄凉,下阕抒发思妇的愁苦之情,从而表现一位

女子对丈夫久久不归的怨情和苦闷。词中很善于借助外物来渲染环境、气氛,杜鹃、流水也成了有情之物。全词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风格凄婉,神韵悠长。

开头即直写三更之月,对应词题。然三更,午夜也,正是人们熟睡

之时,三更之月,古时只有为某种痛苦熬煎而深夜未眠的人才能见到。这两句形象地刻画留下了一幅静逸美景:皎洁的月光,恰恰映

照在那庭院中盛开着的如银似雪的梨花上,辉映出了一片银白的世界,这种银白的世界,对于一个深夜未眠的人看来,给予的刺激真

是太强烈了。故下三句,不啻是自然而然脱口而出:梨花雪,不胜

凄断,杜鹃啼血。因为午夜总给人一种凄凉的感受,而如白似雪的

梨花,又总会唤起人们一种悲哀痛苦的情绪,更不用说是在长久不

寐的思妇眼中看到的。所以月光辉映下如雪似银的梨花,所给予人

的悲凄之感,简直会使主人公哀哀欲绝,痛断愁肠。此词由所见月

下梨花产生的悲哀之情,联想到死后魂化杜鹃尚凄声不断的杜鹃鸟,由其啼血悲鸣,染血杜鹃之花,联想到其声不如归去,点出了月下

人深夜不寐之因:原来是一个闺中少妇,切盼情郎归来。她是那样

真挚深情,以至夜不能寐,眼望皎洁月光、如雪梨花而悲伤欲绝。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如果说上片中女主人公对情人

的思念及由此而产生的悲哀痛苦之情,作者是借助于十分委婉隐曲

的手法,以写景的方式暗示的话,下片中女主人公的思想心理已采

用直接剖析的手法。按王孙,深闺少妇所思念之人也。他音讯断绝,无处寻觅,时间已经很长了。可怜的少妇,只能一夜一夜地在月下

徘徊,往日别时情景,幕幕跃入眼帘:分别之时,也是一个春天,

柔嫩的桑叶刚刚吐出,枝叶稀疏掩映着的田间小路上,一对难舍难

分的情人,强忍着悲痛,吞声而别。

何许状写闺中少妇对情人那种深刻而长久的忆念之情。

吞声两字,更将一对情人分离之时欲哭不愿,以免引起对方更大悲

痛的那种互相体贴顾惜神情的描摹得颇为真切动人。

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田陇边的流水,似乎也为他们别时

痛苦所感动,不断地发出哀鸣之声,好像也在为他们抽泣。作者巧

妙地运用融情入景之法,使无情之物带上了一种有情的心理活动,

对离别之情进一步渲染,结构上与上片结句相呼应,情调上则进一

步加深全词的感伤哀怨气氛。

这首词前片重在写景,情由景出,后片重在写情,化情入景。结构

上景、情、景依次为用,显得颇浑融完整。又句短韵密,韵脚以短

促有力的入声字为主,声迫气促,易于表现一种深浓强烈之情,与

全词所抒发的极度悲怆之情十分相合,不失为一篇声情摇曳的上乘

之作。

三 8.全曲能够突出重九特点的意象:红叶、黄花、长天、雁影、

瘦山、衰柳、寒蝉,营造了暮秋萧瑟、冷清的意境。

(意象答对 2 个得 1 分,总共 3 分,意境 2 分。) 9.①陶醉于赏

黄花之中的快乐;②因秋景冷清油然而生的内心孤独;③年华老去,无知己相伴的愁苦。(6分,每点 2 分) [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

卢挚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译文:题诗

在红叶上让它带着情意承受御沟的流水飘走,观赏菊花的人醉卧在

歌楼上。万里长空雁影稀疏,月亮落了远山变得狭长而显清瘦,暮

秋时节到处都是冷冷清清的景象。衰败的杨柳,寒秋的鸣蝉,天地

间一片哀愁,这时节,有谁肯送酒来和我一起解忧?鉴赏:沉醉东

风重九作者元代诗人卢挚,重九,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其时正

当暮秋季节,天高气爽,自然景物自有其独特的佳处,然而又带点

衰疯的气象。古代文人于此时此景,每生悲凉之感。卢挚的这首小令,表现的基本上也就是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作品。景是清冷的秋景,情是淡淡的愁情;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

但用词铸句,描摹景物,以及酿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见艺术功力。

四 8.本诗描绘出傍晚时分归鸦栖枝,织锦秦州女空房中思念丈夫,

自伤孤寂的情景。(2 分) 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营造)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3 分) 9. (每点

3 分,手法 2 分,分析 1 分;答对两种即可;若答其他,言之成理

即可酌情给分)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州女思

亲念远的孤苦作铺垫。

②化用窦滔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州女思念丈夫的

情感内蕴更加丰厚。

③隔窗语或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

孤寂哀伤。

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

形象。

乌夜啼李白黄云城边枝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州女①,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译文:黄云城边的乌鸦将要归巢了,归飞回来时候在树枝上哑哑地

啼叫。在织机中织布的秦川女子,在隔着碧绿如烟的纱窗内视窗外

的归鸟双双。她好像是在与人说着什么,其实她是在自言自语。太

寂寞了啊,想着远方的亲人、她的织梭就不由得停了下来。独宿空

房的滋味,真是太令人难以忍受了,珠泪点点滚下了她的香腮。

赏析: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

晚鸦图,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

哑哑地啼叫。

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

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在这黄昏时候,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

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

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这织锦的秦川女,固可指为苻

秦时窦滔妻苏蕙,更可看作唐时关中一带征夫远戍的思妇。诗人对

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只让人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这样的艺术处理,确是匠心独运。因为在此诗

中要让读者具体感受的,并不是这女子的外貌,而是她的内心,她

的思想感情。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

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悲愁郁结,无从排解。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这如雨的泪也沉重地滴

到诗人的心上,促使读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到这里,诗

人也就达到他预期的艺术效果了。

五、六两句,有几种异文。如敦煌唐写本作停梭问人忆故夫,独宿

空床泪如雨。《才调集》卷六注:一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流沙

泪如雨等,可能都出于李白的原稿,几种异文与通行本相比,有两

点不同:一是隔窗语不是自言自语,而是与窗外人对话;二是征夫

的去向,明确在边地的流沙。仔细吟味,通行本优于各种异文,没

有窗外人更显秦川女的孤独寂寞;远人去向不具写,更增相忆的悲苦。可见在此诗的修改上,李白是经过推敲的。沈德潜评这首诗说: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烦。

短短六句诗,起手写情,布景出人,景里含情;中间两句,人物有

确定的环境、身分和身世,而且绘影绘声,如见其人;最后点明主题,却又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诗人不仅不替她和盘托出,

作长篇的哭诉,而且还为了增强诗的概括力量,放弃了看似具体实

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写法,从上述几种异文的对比中,便可明白这点。

五 8.(4 分)【①玉骨仙风,不染尘俗,品格高洁(冰清玉洁、品

性高洁);②不施粉黛而姿容俏丽,丽质天然。(意思对即可。不

结合诗歌内容谈,减半给分。)】 9.(7 分)【高情已逐晓云空句。(2 分)全词咏赞了梅的形和神,寄托了作者哀悼朝云之情。

(1 分)该句即集中表露了赞美哀悼之情,(1 分)高情指对梅的

喜爱之情,实指对朝云的怀念之情;(1 分)晓云与朝云语义双关;(1 分)空写尽了作者的悲哀、失落之情。(1 分)(分项给分,

未答对高情已逐晓云空句不影响其他各处得分。)】西江月梅花

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

凤[2]。

素面翻嫌粉涴[3],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注释:⑴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

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

笑耳。

即使妓秋蟾出比之。

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⑵冰姿:淡雅的姿态。仙风:神仙的风致。

⑶芳丛:丛生的繁花。

⑷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⑸涴(w ):沾污,弄脏。

⑹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⑺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⑻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2] [3] 译文: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

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

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

花有同一种梦想。

赏析: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

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

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

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

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

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

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

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

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

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

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

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

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

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

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上阕的前

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

写朝云。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

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

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

为绝妙。

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六 8.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 分)将淡红色的野花比作酒后脸上泛着淡淡红晕的少女,(1 分)将水面泛起的涟漪比作少女脸上的

浅浅笑涡,(1 分)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春夏之交的傍晚,泥溪路边野

花娇美动人、溪面静中有动的景象,(1 分,说对其中一个就给 1 分)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愉悦。(1分,喜爱或愉

悦有其一即可) 9.①诗人因为贪看泥溪美景,一路不时在树荫下停

驻欣赏,误了赶路;(2 分)②因为夕阳西下,天色昏暗,(2 分)

③因为乡村人家已经在做晚饭,飘出了让人觉得比珍馐佳肴还美味

的饼的香气,让人顿觉饥肠辘辘,(2 分)因此屡次询问轿夫还剩下

多少路程。

洪咨夔《泥溪》赏析泥溪沙路缘江曲,斜阳塞轿明。

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轻。

喜荫时休驾,疑昏屡问程。

谁家刚齐饼,味过八珍烹。

宋人写诗爱用典,此风至杨万里为之一变,直接取法自然,创制了清新活

泼的诚斋体。洪咨夔的泥溪诗语言平易、格调清新,颇有诚斋之风。

诗从途中落笔,首句从路写起:一条沙路沿着江边蜿蜒,忽隐忽现。诗

人在轿中向外眺望,轿在行走,外界的景物也随之移动。诗人准确地把

握了这一景象, 曲字似乎随意拈来,却细贴物情。

次句点明时间已近黄昏,也说明诗人已赶了天路,与后面疑昏屡问程

相呼应。

塞字想得奇,用得活。化虚为实。与明相反相成。本来塞满了是黑

暗的,但塞进阳光就更明亮了。

对此斜阳江曲之景,诗人的兴致勃勃。左顾右盼路边丛丛野花,静

水上偶尔荡起的一丝波纹,于是奇思妙想联翩而至,那夕阳映照下

的野花不正像姑娘酒后脸上淡淡的红晕吗?而那涟漪又多么像浅浅的

笑靥!诗人敏锐地捕捉住野花和平水的特征,又通过形象美好的比喻,把这些呈现到人的眼前。以美人脸色喻花色,并不新鲜,但以轻浅

略加点染,便形神兼备,极有韵致。晚花与斜阳关合,一片嫣红,

楚楚动人。

轻写波纹之细,著一笑字,更仿佛姑娘们轻轻的笑语在随波荡漾。

轻浅二字,是诗人在大自然中真切的体验,饱含着诗人的主观感受,

是景语也是情语。可见诗人内心的轻松愉快。

后四句于叙事中写景抒情。

时屡点出轿在行进中。

喜荫表明诗人对树荫的流连。

疑昏又透露出诗人急于赶路的心情。

喜荫而休驾,疑昏而问程,诗人的表情神态尽在其中。当苍茫的暮色中,升起了几缕炊烟,飘来一丝丝炊饼的香味时,诗人不禁感叹:这饼的味道可真要胜过珍馐玉馔了。(齐通剂,调也,调和味道谓

之剂。)八珍自然是美味,诗人却说饼胜八珍,看似无理,实则巧

妙合理,因为它真切地揭示了饥肠辘辘的旅人在天色将晚时的心理,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小诗的题材平凡,手法质朴,但由于作者从自然出发,从生活

的真实感受出发,不拘泥于典故辞藻,所以天真自然,诗味浓郁。10.】【参考答案】(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七8.(5 分)本诗的秋风营造的是一种悲凉和冷清的意境(1 分),写

出边关环境的凄冷与将士心境的忧伤寂寞(1 分)。《观沧海》的秋

风是为了点明当时的季节、环境(1 分),写出了秋的萧疏、天地的

辽阔,营造出雄壮的意境(1 分),以此来衬托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开

阔的胸襟(1 分)。

9.(6 分)①内心的孤苦与寂寞。借孤城笛声的飘渺、边关的冷清寂静的环境,写出处境的孤苦与寂寞。②思乡的惆怅。飘渺的笛声、

断续的霜砧、清冷的月亮与秋风,唤起了久戍边关的将士们浓浓的

思乡之情。

(每点 3 分,其中答对情感 1 分,分析 2 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

可以按点给分。) 10.(6 分)(1)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

力(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小乔初嫁了雄姿英

发(每答出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八 8.①醉

字是诗眼。(准确点出醉字得 1 分)②醉在诗中是使海棠盛开,

花色红颜如醉之意(或浓浓春意使海棠也沉醉。)(1分)③醉

用拟人的手法使景物生动形象,富有诗意。(2 分,答出手法和作用各 1 分)④被陶醉的不但只有海棠,还有欣赏春色的人,进一步表

达了诗人在春天里的陶醉与闲适之情。(写出诗人陶醉与闲适的情

感得 1 分,意思相同即可) 9.(1)首联写出了春日里优美的景色,

表现了诗人对春景的喜爱和赞美。(1 分)(2)颔联写放下官务的

悠闲自在和应对官场俗务的苦恼,表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烦。(2分)(3)颈联进一步写出在官场中不得意的际遇,本性愚拙,不谙

官场交际,因此与人交情疏浅,表现对官场人情世故的疏离感。(1 分)(4)尾联表明无论世俗如何变化,但诗人心中安稳,能在独

中坚守自己的品格。(2分) 10.答案(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是故弟子不必不

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或: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九 8、清既指环境的清,又指心境的清。(2分)月透疏帘而入,

如同邀来婆娑的月影;溪声传至耳边,如同被奇妙地纳入枕函之中,借清凉的月影、溪声写出了环境之清静;诗人注目于这些光景物态,于枕上感受月影、溪声,表现了清闲的心境。(2分)颈联动静结合,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是静景,溪水潺潺是动景,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夏夜的清静。(2分) 9、(1)表现了诗人对清静、悠闲

的生活的喜爱之情。诗歌通过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蝴蝶飞舞,蜘

蛛织网,风吹帘动,溪声嘈嘈,表现乡村清幽的生活环境和诗人清

闲的心境(3分)。(2)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不愿与世相争的高

洁情怀。诗人已经两鬓如霜,也早已厌倦世俗官场,眼前这乡村环

境又如此宜人,于是产生了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念头。(2分)(三)6 分 10(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2)神人无功,圣人无名(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每小题2分,共6分,有错、漏,则该句不给分。) 十 8.(5 分)【示例一:静(1 分)它生动形象

地(1 分)写出了篱菊所处环境的凄冷(1 分)和作者思乡而欲归隐

的愁苦,(2 分)示例二:愁(1 分)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 分)它生动形象地(1分)写出了渚莲红衣落尽的凄冷(1 分)和作

者思乡而欲归隐的愁苦,(1 分)(答静用了比拟手法的说得过去,亦可给 1 分。答愁的只要答到了以上给分点,就可以给分,最高给

5 分。答半、尽的也有道理,可在 3 分以下酌情给分。)】

9.(6 分)【本诗通过写凄凉的天云万物拂动着早晨的气流,汉家

的宫殿高高耸立在秋空里,(1 分)天上残星几点,雁群横斜着飞过

关塞,我独自倚靠高楼横吹长笛,(1 分)篱笆边黄紫艳丽的菊花静

静地半开着,江渚边的莲花落下了它们红红的花瓣,显得一派忧愁

的景色,(1 分)营造了一种凄清孤愁的意境。(2 分)表现了作者

羁旅思乡的愁苦寂寞之情。(1 分)(描摹景象时只要基本意思对就

可给分;概括意境特点时可用凄、冷、清、残、孤、静、愁

等词来自由组合成短语进行概括,但要符合语法和组词习惯)】(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6 分,每空 1 分)【(1)无可

无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每处 1 分)】十一 8.①寓

情于景。夜阑人静时分,红纱笼罩下的一盏孤灯,燃烧欲尽。既营

造了凄凉的环境气氛,又写出了闺中的思妇孤独不眠之情。(答烘

托环境、心情也可)②运用象征。这灯是女主人公心灵的写照,它

象征思妇那颗寂寞的心,它是思妇苦恋相思中燃烧的心,虽备受煎熬,却执着如一。(答到比喻亦可酌情给分)(手法 1 分,分析 2 分;答对 1 点 3 分,两点 5 分) 9.①花外子规啼月:似在声声呼唤

远人归来。②庭下丁香千结:寓意思妇心中愁思凝结。③梁间双燕

齐飞:反衬闺中思妇形单影只。(每点 2 分,春景、寓意各 1 分,意

思对即可给分) 10.(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浔阳江头

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答出一个

空给 1 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8.①寓情于景。夜阑人静时分,红纱笼罩下的一盏孤灯,燃烧欲尽。既营造了凄凉的环境气氛,又写出了闺中的思妇孤独不眠之情。(答烘托环境、心情也可)②

运用象征。这灯是女主人公心灵的写照,它象征思妇那颗寂寞的心,它是思妇苦恋相思中燃烧的心,虽备受煎熬,却执着如一。(答到

比喻亦可酌情给分)(手法 1 分,分析 2 分;答对 1 点 3 分,两点

5 分) 9.①花外子规啼月:似在声声呼唤远人归来。②庭下丁香千结:寓意思妇心中愁思凝结。③梁间双燕齐飞:反衬闺中思妇形单影只。(每点 2 分,春景、寓意各 1 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0.(1)小学而

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3)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答出一个空给 1 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十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8.(5 分)【参考答案】①手法不同:柳词状写想象之景,是虚写;苏词状写眼前之景,是实写。

②诉说的内容不同:柳永是向情人诉说千种风情,苏轼是向朋友和

亲人倾诉羁旅之梦。

(手法 3 分、内容 2 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鉴赏诗歌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解题思路】首先要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其次要

掌握诗歌鉴赏的比较角度。

9. (6分)【参考答案】①词人酒醒之后,眼前景色朦胧:月色微微,云彩轻轻。②此时词人意识朦胧:记得饮酒高歌,怎么又到船上了

呢?③词作营造的意境朦胧:回望烟雾迷蒙的京口,仿佛梦之初醒,巧妙烘托出醉醒后的心境。(每个要点2分)【命题立意】本题考

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

确理解与概括。

【词作赏析】这首词作于熙宁六年(1073)冬苏轼任杭州通判时。

词中情景交融,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对仕宦奔波的倦

意和对家乡的思念,词之上片写酒醒,下片写梦回。

上片写月色微微,云彩轻轻,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听着咿

咿呀呀的摇橹声,船家告诉他,船刚开。从船舱中往回望,只见孤

城笼罩一片烟雾迷蒙之中。这一切仿佛做梦一样。景和情的和谐,

巧妙地烘托出了醉醒后的心理状态。

下片承上,描写醉后的形态。他头巾歪一边,扇子坠落舱板上,藤

床分外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住似的。

巾偏扇坠藤床滑,短短七个字,就将醉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词人终

于记起来了,他刚才还真做了个梦。但天地之间,一叶小舟托着他

的躯体在迷蒙的江面上飘荡,朋友亲人们都已天各一方,向何人诉

说呢?词人不禁有些愤慨了,这样飘荡不定的生活几时才能结束呢?最后两句,点明了词人心灵深处埋藏的思乡之情。但他究竟做了个

什么样的梦,词中依然未明说。

这首词,语言平易质朴而又清新自然,笔调含蓄蕴藉而又飞扬灵动,感伤之情寓于叙事之中,将醉酒醒后思乡的心境表现得委婉动人,

使人领略到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参考答案】 10.(1)总角之宴言笑

晏晏。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每空 1 分,共 6 分)【命题立意】考查学生结合情景识记名言名

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 级。

【解题思路】结合题目提示的情景,认真作答,不能出现错字、漏字、别字或顺序颠倒的情况,如有则该空不给分。

十三【答案】8.【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诗句结构作用的

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鉴赏评价)。

【答案】这两句写了主体人物的活动,交代了立足点和遥望的方向,(1 分)为抒发思友、思乡之情做了铺垫,(1 分)并把这种感性凸

显出来。(2 分)对友人和家乡的深刻感情是主体人物出城、遥望的

原因和动机,(2 分)这种感情使主体活动富含意蕴。(2 分)【解析】鉴赏诗歌诗句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来思考。结构上从承

上启下等考虑,内容上从点明主题、抒发作者情感等方面思考。本

题题干已经点明与全诗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考生可先理解句意,

再根据还故乡确定思乡的情感,然后看看头两句与思乡的关系即可。

9.【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

(鉴赏评价)。

【答案】表现了想与友人同回故乡的迫切之情(或:表现了对友人

和故乡的思念之情/表现了不能与友人同回故乡的惆怅之情)。(2 分)友人已去,不可追及;(2 分)现实种种阻隔,想回故乡而不得;(2 分)愿望只能在想象中实现。(2 分)本小题最多得 6 分。

【解析】掌握诗人的情感,不能脱离诗句去分析。具体赏析时,或

借助创作背景去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或逐联赏析,

结合诗句描述,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语言特色,直接感受情思。解

答本题,须琢磨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领会景物

所蕴涵的情感,如江南故人河水黄鹄故乡等意象,作者的思友、

思乡感情则很容易解读。

【答案】【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

为 a 级(识记)。

【答案】(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犹且)从师

而问焉/(而)耻学于师(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每处 1 分)【解析】先根据题干创设的情境调动记忆,再确定所

填诗句,注意不要错字、漏字。

十四 8.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

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1 分)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

花写人,(2 分)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2 分)9.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

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

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

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

(每点 2 分,共 6 分。) 10、(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