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传播学概论(完整版)

传播学概论(完整版)

传播学概论(完整版)
传播学概论(完整版)

1.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传播学诞生在美国的原因

①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业最发达的国家

②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相对自由的科研氛围以及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使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土

③1933年,德国的纳粹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逃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传播媒介的发展,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

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

第一、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相继爆发,交战国纷纷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宣传

第二、二战前夕的美国已经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学习传播学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传播现象和问题;第二,有助于以高传播决策的科学水平;第三,有助于增强传播效果.

2.四大奠基人及贡献

〃拉斯韦尔(政治学家),:从政治角度研究传播学

(1902-1977)博士论文《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技巧》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三功能)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⑴环境监视功能(帮助人们了解把握环境的变化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监视是大众传播的最主要功能)

⑵社会协调功能(实现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⑶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

赖特的“四功能说”:第一,环境监视;第二,解释与规定;第三,社会化功能;第四,提供娱乐

施拉姆把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遗产传承归入整治功能的范畴,而把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等归入一般社会功能的范畴。

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功能表现: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负面功能:麻醉功能拟态环境歪曲环境

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实现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体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李普曼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认得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卢因(社会心理学家):群体传播研究:“守门人”概念

“把关人”理论: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与视角上对流经他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这种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叫做把关而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把关人

大众传播的“把关”标准:把关人理论告诉我们,传媒组织决定着什么样的新闻信息能够进入大众传播渠道。标准首先涉及到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问题,可以看到有两种属性:1.真实性;2.及时性和新意;其次,新闻的选择

收到新闻制作中的业务标准和新闻传播中的市场标准的制约。

所谓新闻价值,即对一个时间能否成为新闻所作的价值判断。

新闻要素,即构成这种价值判断的各种因素。

美国学者盖尔顿和鲁治认为,有九种要素对新闻的选择和加工发生重要影响:1,时间跨度2强度和阈限价值3明晰性4文化接近性5预期性6出乎预料性7连续性8组合性9社会文化价值

〃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二级传播理论《人民的选择》 IPP实地调查法

(1901-1961)22.意见领袖—拉扎斯菲尔德

概念: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基本特征P209

意见领袖的基本特征:

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度高接触量大

形成因素:

价值信源知识面人际交往社会地位责任感

〃霍兰夫(心理学家):说服效果研究“控制实验法”

(1912-1961)对传播学的贡献: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为否

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证据

〃施拉姆(传播学之父):⑴整合前人成果,培育传播研究和实践人才、创建传播学科

(1907-1987)⑵他曾经亲自建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

⑶一些学者认为他使传播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⑷代表作《男人、女人、信息、媒介:人类传播概览》

中文翻译为《传播学概论》这部书的问世,最终确定了他作为传播学集大成者的学术地位

⑸他的代表作还有《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

报刊的四种理论:

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

施拉姆的主要贡献是:他是集大成者——将他人的贡献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他建立了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述,其中的《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最为著名。

4.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前语言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书写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前言语传播时代:

⑴人类进化早期

传播手段和动物无明显区别靠表情动作手势

⑵后期

用非语言符号进行较为复杂的传播手势语

⑶特点:信息简短和单一易受光线和障碍物影响阻碍

口语时代:

语言的产生大大加快了人类走向文明的进程,对信息的传播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扩展了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在长度,复杂性,精细程度方面语言可以记忆传递接受和理解信息,这些都远远超

过了非语言时代;第二,但语言转瞬即逝,只能靠机翼保持,而且仅仅靠人亲身传播,传递范围有限;第三,在口语传播时代,非语言媒介仍发挥重要作用:结绳记事,画图记事,实物信。声光媒介。

前语言时代(原始时代)

第一,人类进化早期,传播手段和动物无明显区别,靠表情,动作,手势;第二,后期,用非语言符号进行较为复杂的传播(手势语);第三,特点:信息短和单一,是受光线和掌丐无的影响和阻隔。

文字书写时代:

文字产生与公元3000年前,文字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文字起源于图画,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文字载体的演变:甲骨,石头,青铜简,牍,古埃及草纸,两河流域泥板,纸张。

意义:第一,能把信息长久保存。第二,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传承不在单纯依靠人脑的有限记忆而是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的发展;第三,传到远方打破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

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术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大规模生产和复制,拉开了大众传播的序幕

大众报纸的必备条件:大量复制,大量发行,拥有大规模的收看群

本杰明.戴 1833年创办《太阳报》成功原因:第一,改进报道的内容,注重人情味,趣味性与幽默感,不惜

造假新闻。第二,革新发行制造,首创街头零售

印刷的出现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从而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文化的普及和科学的启蒙和社会的进步,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诞生。

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媒介主要有:电报,电话,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

电子传播的贡献:第一,实现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它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播的质量符合效率都获得了空前的提升;第二,使人类不仅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交集和传播,而实现了他们的历史保存。广播:

190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开始播音,标志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广播的黄金时期

1923年广播传入中国

电视:1936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英国广播公司(B BC)电视台开播,标志着电视媒介的诞生20世纪50年代初,彩色电视的兴起,对广播,电影业的冲击,结果:相互竞争并共存

因特网:最早的计算机网络于1969年在美国问世,最初英语仅限于军队和为军方服务的高科技研究机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普及应用阶段

5.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⑴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一直呈加速发展趋势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⑵传播方式是叠加的不管传播工具发展到哪一步在此之前所运用的各种工具在任何时候都是并存的不能相互代替

⑶传播面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制作和流通的数量越来越大

⑷出现媒介融合趋势即各种媒介趋势向多功能一体化大众传播的受众

受众特点:众多性,混杂性,分散性,隐匿性

就受众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自主性,自述性,归属性

受众角色:信息产品消费者,信息符号译码者,传播活动参与者,传播效果反馈者

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自己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倾向。

研究表明,“选择性接触”并不仅仅存在于政治信息领域,在消费,文化和娱乐信息领域,这种机制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作为选择之依据的,除了兴趣爱好和个人因素以外,他们的群体价值和群体规范起着重要的作用。

使用与满足理论

概念: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对该研究的评价:

意义:受众能动性揭示受众使用形态的多样性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

局限:●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脱离传媒内容的产生和提供过程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

●指出受众的能动性但能动性有限

使用和满足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偏爱的和所需要的讯息,人们使用信息说到底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已。

(对于广播媒介)使用和满足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赫卓格):1竞争心理需求2获得新知的需求3自我评价的需求

(对于印刷媒介)使用和满足的六种形态(贝雷尔森):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2日常生活工具3休憩手段4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5社交手段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对于电视媒介)使用与满足的四种基本类型(D麦奎尔):1心里转换效用2人际关系效用3自我确认效用4

环境监测效用

受众的心理效应

1.威信效应:指传播者个人或群体的权威性,可信性对受众心理的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2.名片效应:这是传播者先向受众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

的观点和思想渗透和组织进去,使受众产生一种印象,似乎传播者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点是相近的

3.自己人效应:是指受众者在信息接受活动中传播者在许多方面与自己有相似之处,并在心理上将其定位“自

己人”因而提高了传播者的影响力。

4.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受传者在接受活动中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的扩展到其他地方面去接受,

从而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

5.投射效应:在接受活动中,当受众者对于相对封闭状态有关方面没有提供理解作品的参考信息而接受对象(讯

息)本身又模糊,含混,多义的特点。此时,受传者往往以自己的特征与心理依据来推断文本的含义。

6.从众效应:这是指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个体信息中所采取的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对策倾向。俗称“随

大流”

6.关于传播的几种定义

⑴“共享说”

戈德: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Schr amm:传播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⑵“交流说”

J.霍本:传播即用言语交流思想或观念

影响:劝服说

霍夫兰:传播是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⑶“符号说”

B.贝雷尔森:所谓传播,即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传播的定义:即人与人之间传递和分享信息以彼此影响相互沟通的过程。

7.传播的分类

⑴二分法:依据传播的技术手段可分为:

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动作为辅助的传播方式

大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传播即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

⑵五分法:依据传播的范围规模(参加者多少空间大小)可分为“

微观系统【人内传播人际传播】

中观系统【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宏观系统---大众传播

8.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趋同心理:P95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9.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

10,集合行为的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而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11.大众传播的定义: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以社会化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

12.大众传播的特点:

⑴传播者是专业化媒介组织点对面可以大量地制作复制和发送信息并能有效地保存信息凭借特定和先进的传播媒介

⑵传播对象广泛分散和匿名

⑶传播内容公开

⑷单向性很强缺乏及时而广泛的反馈

13.网络媒介的特点

综合性---全交互性—活信息量—多极强的时效性—快

缺陷:

①由于网络传播信息量大内容庞杂因此有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②由于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信息传播难以有效控制色情淫秽暴力内容

③有些网站随意传播他人作品侵害他人版权网络传播的知识产权问题有待解决

④由于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原因网络传播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⑤网络传播安全性差信息易丢失被篡改

16.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在麦克卢汉看来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

〃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是广义的,它不仅指语言,文字,印刷物,电信和广播电视,而且包括各种

交通运输工具在内。

〃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对某一感官具有高清晰度扩张的一类传播媒介(提供信息较多明确度完备度高参与程度低)

冷媒介:对某一感官具有低清晰度扩张的一类传播媒介(低清晰度提供信息较少需要接受者积极参与)

热媒介: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

冷媒介:漫画有声电影电视

20.受众的选择机制

⑴具体来说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有三个层次

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⑵选择性接触: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态度对媒介信息的取舍称为受众的选择性接触

⑶影响受众选择性注意的因素主要有:

受传者原先的态度和立场信息内容同受传者的接近程度如何

例:伊里调查即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

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21.反馈

〃反馈是美国的罗伯特〃维纳在其《控制论》中首次提出的反馈指的是送出去的电波或信息的回流

〃在传播学中的反馈是指从受传者送回给传播者的少量意见信息

〃反馈的特点

⑴自我传播中的信息反馈是具有自为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但它也具有不可靠和盲目的性质

⑵在人际传播中信息反馈具有直接性及时性和集中性速知性等特性

⑶大众传播中的反馈特点是1.间接性2.延迟性3.零散性4.累积性

传播效果的概念

可以从两方面对传播效果加以理解

〃狭义: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如:父母说教---戒除网瘾,媒体号召募捐---收到善款

〃广义: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综合。

如:物价上涨新闻---市民抢购、电视剧暴力---犯罪

一、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环境认识效果

〃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从认识到态度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积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二、传播效果的分类

①从时间上,分类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

②从与传播者意图的关联上,分为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

③从效果的性质上,分为积极效果,消极效果和逆反效果。

④此外,还有一些效果的中间类型。

三、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对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为魔弹论效果论时期

〃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时期,为有限效果论时期

〃70年代至现在为第三时期,为宏观效果论时期

⒈早期的魔弹效果论(子弹论、皮下注射论)

〃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背景: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所产生的社会冲击是巨大的,与当时西方流行的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评价:“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有限效果论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相当有限,往往小于人际传播的影响力,传播媒介通常只能加强或削弱受众的原有立场,很难改变他们顽固的态度和行为。

〃研究成果:⑴“传播流”研究,提出了“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的观点

⑵霍夫兰的说服效果研究表明了传播在改变态度上的效果

⑶“使用与满足”研究

⒉宏观效果论

〃核心观点: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是间接的,长期的和潜在的。从这种宏观的角度看,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仍然是一种很强的效果。

〃代表性成果:议程设臵,沉默的螺旋,知识沟,培养分析等。

〃研究内容:宏观效果研究大都集中于探讨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的有力性;他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

总结:

⒈三种理论的发展反应出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的认识。

从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人们对

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以各不断深化的过程。前者(子弹论)主张的是一种无条件、无中介的绝对效果,而后者(宏观效果论)则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做出的重新评价。第二节:微观效果研究

微观效果研究中的传播效果,如传播者,传播技巧,受众等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一“传播流”研究

〃所谓“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代表性成果:拉着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罗杰斯《创新与普及》

⒈“二级传播”模式P196

⒉“多级(N级)传播”模式

二级传播: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受众分为两类:(1).频繁接触媒介,社交活跃(意见领袖)

(2)一般受众

大众传播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

一,议程设臵

1.“议程设臵功能”理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臵“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现住房是,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2.“议程设臵功能”理论的特点

第一,着眼点是认识层面上的效果。第二,考察的不是短期效果而是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第三,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3.“议程设臵功能”的理论意义与不足

第一,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研究效果拜托有限理论的舒服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臵”或形成社会议题一面,而没有涉及反应社会议题的一面。我们不能把效果绝对化,“新闻媒介并没有随心所欲地为公众设臵议程的力量”

二,沉默的螺旋

1.理论概要:第一,个人意见表明心理过程。第二,沉默扩散。第三,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2.对“沉默螺旋”理论的评价:第一,它把舆论形成的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印象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

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这是传统的舆论学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影响力。假说中对传播媒介的“赋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的公开性和普遍性,报道内容的类似性和积累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选择性接触”的困难性所做的分析,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缺陷:理论前提建立在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分析上,本来是一个具有发展意义的研究成果,但是又把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堪称是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唯一动机,因而过于简单化,其实,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按照问题性质,

利益关系,社会传统,社会文化不同们应该具有程度上的不同.

三.知识沟

1.“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也越有扩大的趋势。

2.信息沟主要观点:a.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量和信息接触量得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b.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多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c.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的多;既有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d.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这种情况,在新媒介的采用中尤其明显。

3.上限效果: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上限效果”。观点是:人上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

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问答题:

1.知识沟理论与上限效果理论在哪些方面存在区别,如何看待这些矛盾之外?

艾蒂玛等人所指了的“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过程是存在的,但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出现“饱和”后,会开始另一种新知识的追求,知识总量会增加。考虑到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后来在某个“上限”上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知识的实际价值已打了折扣。因此,“上限效果”假说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识沟”、实现普遍的社会平等的观点是很幼稚的。

■知识沟扩大的原因: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四,培养理论

1.理论的产生背景:研究起源于60年代后期,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和犯罪问题十分严重,美国政府专门成立

了一个“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培养与分析”最初的着眼点有两个,一是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二是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的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2.“培养”理论的概要:

A,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

些倾向性,人们在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B,“培养”理论尤其强调了电视媒介在人们现实形成方面的突出作用

第一.电视拥有最多的观众,接触量大;第二,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须的识字能力;第三,现代人从幼年期

就生活在电视影响的世界里;第四,视听觉结合一起的目击感,现场感,冲击力,难以区分电视节目虚构部分与现实差别;第五,电视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

诸如此类的电视特点,很容易产生“培养”效果

一些常识:

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信息的特征:共享性、传递性、扩散性、扩张性、浓缩型、替代性

问卷调查中提问的原则:合理性、科学性、艺术性

名词解释:

1.抽样调查法: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

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l、《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的作者是美国政治学家() A、施拉姆 B、霍夫兰 C、拉斯韦尔 D、麦克内利 2、最早提出“两级传播理论”的学者是原籍奥地利的美国社会学家() A、麦奎尔 B、卢因 C、阿特休尔 D、拉扎斯菲尔德 3、“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美国传播学者() A、伯洛 B、德福勒 C、申农 D、奥斯古德 4、下列选项中,属于控制论模式的是() A、德福勒模式 B、拉斯韦尔模式 C、申农-韦弗模式 D、布雷多克模式 5、误差最小的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6、内容分析法有四个特点,而就内容分析的直接目的,即对特定传播内容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分析而言,其关键是() A、客观性 B、显性内容 C、系统性 D、定量性(化) 7、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传播的个人功能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我中心性的,一是() A、工具性的

B、满足性的 C、社交性的 D、游戏性的 8、拉斯韦尔提出大众传播有三个功能,但不包括() A、环境监测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C、文化传递功能 D、重申社会准则功能 9、巴斯把传播媒介的把关行动分为两个阶段,并认为第一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是() A、记者 B、传媒的经营者 C、编辑 D、传媒的所有者 10、《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的“报刊”一词,泛指() A、印刷媒介 B、大众传播事业 C、报纸和杂志 D、新闻出版事业 ll、大众传播的内容大多属于() A、消息性内容 B、娱乐性内容 C、新闻性内容 D、知识性内容 12、“人们永远无法说出一种事物的全貌”。这句话表明() A、语言是静态的 B、语言是有限的 C、语言是抽绎的 D、语言是灵活的 13、1865年,英国一个科学家在电磁波理论研究中预言了无线电波的存在。这个科学家是() A、兹活里金 B、马克斯韦尔 C、尼普科夫 D、德福勒斯特 14、麦克卢汉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其中口头传播时期也叫() A、部落前文化时期 B、部落文化时期 C、脱离部落文化时期 D、重归部落文化时期

传播学概论测试题3

第一章、第二章测试 1、人类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2、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是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 3、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分别是: (1)拉斯韦尔 (2)拉扎斯菲尔德 (3)卢因 (4)霍夫兰 4、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认为,只要是能够消除或减少事物的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都是信息。 5、十五世纪四十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6、人类传播有哪些特点? (1)社会传播是信息在扩散中实现共享的过程。 (2)社会传播是传播双方的互动行为。 (3)社会传播的发生是以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为前提的。 (4)社会传播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建立着新的社会关系。 (5)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是各种类型的传播交织而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7、什么是符号化?什么是符号解读? 符号化(编码):是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声音或文字语言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符号解读(译码):是受传播者对其接受到的符号进行理解和阐释,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第三章、第四章测试 1、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传播者(C),受传者(R),讯息(M),媒介(MD),反馈(F) 3、1949年,美国的信息论学者(香农)和(韦弗)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 4、1967年,美国学者(丹斯)强调了传播过程的动态性质,比如,谈话中双方“认知场”总是在不断扩大。麦奎尔将其观点概括为“螺旋形模式”。 5、在对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研究中,(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是由普遍联系的各种类型的传播所构成的复杂系统。(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则看到了大众传播各个环节都受到各种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其中,社会心理因素对传播者和受众具有重大的影响。 6、人内传播的一些理论与社会心理学密切相关。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看来,人的自我是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布鲁默)则提出了“自我互动”理论。 7、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提出了一个基于基模理论的个体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8、“镜中我”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依赖于同他人之间的互动。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是一面“镜子”,个体依此调整自身行为。 9、图示:拉斯韦尔五W模式。 10、图示: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传播学概论试题

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试题(B卷)答案 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一、单项选择(1*10=10分) 1、传播学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C ) A、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 B、战争宣传研究的需要 C、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D、其他相关学科的推动 2、拉斯韦尔的代表作是( A ) A、《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B、《传播与说服》 C、《人民的选择》 D、《舆论学》 3、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属于政治学家的是( D )。 A、拉扎斯菲尔德 B、卢因 C、霍夫兰 D、拉斯韦尔 4、提出大众传播具有“麻醉”功能的传播学者是( B )。 A、施拉姆 B、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5、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这是( B )媒介规范理论的观 点。 A、集权主义 B、民主参与理论 C、自由主义 D、社会规范 6、(B )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A、人内传播 B、人际传播 C、大众传播 D、群体传播 7、下列与选择性理解意思最为接近的成语是(D ) A、择善而从 B、爱屋及乌 C、从谏如流 D、见仁见智 8、提出“把关人”理论的学者是(B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夫兰 D、施拉姆 9、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 C )的交流 A、信号 B、象征符 C、意义 D、语言 10、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是 ( C ) A、传播权 B、知晓权 C、媒介接近权 D、文化权 二、名词解释(4*5=20分) 1、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着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着作中。 2、自我互动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说明。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和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得分 评阅人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密封线内勿答题) 姓名 学号 学院(系) 专业 年级 班(密封线内勿答题)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传 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 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被公认为“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是【 C 】(点击括号查看答案) 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施拉姆 D、罗杰斯 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 D 】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哲学思辨 3、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属于【 A 】 A、线性传播模式 B、控制论传播模式 C、系统论传播模式 D、受众中心模式 4、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主要履行的是大众传播的【 A 】功能 A、传播信息 B、引导舆论 C、教育大众 D、提供娱乐 5、既能进行大众传播,又是人际传播重要工具的媒介是【 D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6、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指出,两级传播流动过程中,【 A 】扮演着重要角色。 A、舆论领袖 B、把关人 C、受众 D、追随者 7、“大多数时间里,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伯纳德·科恩的这段话与【 D 】一脉相承。 A、枪弹论 B、两级传播论 C、创新与扩散论 D、议程设置论 8、霍夫兰认为,正反两面说的宣传方式对【 B 】较为有效 A、教育程度低的人 B、教育程度高的人 C、男性白人 D、家庭主妇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传播学的先驱者包括【 A B C D 】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2、关于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 B C 】 A、传播媒介的发展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B、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加速度趋势 C、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叠加式的,新老媒介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 D、传播媒介的发展是替代式的,新媒介使一切传统媒介必然消亡 3、符号的特点包括【 B C D 】 A、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B、指代性 C、社会共有性 D、发展性 4、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 A B C D 】

传播学概论(试题试题合集)

第一章 1、传播学起源: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专门加以论述。 美国学者皮尔士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一个题为《传播》的短章。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将单个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一直和社区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 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无论其参与者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行为”的时候,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解释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视为“系统”的时候,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3、确立唯物史观的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至1846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了“交往”的概念。 文中并没有明确作出一个总体定义,但从论述中可以看出:(1)“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2)如“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同时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可以说,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 第二章 1、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详细地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迄今为止的传播活动可区分为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符号传播时代。 3、公元105年,东汉蔡伦造出了结实耐磨的植物纤维纸。 4、1045年,宋代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5、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

传播学概论重点 最新郭庆光版 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传播学概论(试题合集)

2017年4月传播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按照传播学的观点,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属于( )A自我传播B狭义的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广义的人际传播 2.传播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其中最基本的层次是(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 3.在研究方法上,霍夫兰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 4.“二级传播理论”的创立者是( )A.拉斯韦尔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D.霍夫兰 5.下述传播模式中属于传统线性模式的是( ) A.德福勒模式B.申农—韦弗模式C.马莱茨克模式D.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6.申农和韦弗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因此他们提出的传播模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环节,这个环节是( ) A.噪音B.信号C.反馈D.信道 7.“你认为本市报纸和电视的新闻是否及时?”这种提问违反了问卷设计的( ) A.合理性原则B.艺术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准确性原则 8.内容分析法的操作程序由若干步骤组成,其中第一个步骤是( ) A.制定分类标准B.实施统计分析C.确定分析单元D.抽取分析样本 9.赖特认为传播除了具有拉斯韦尔提出的三种功能之外,还具有( )A.信息功能B.文化功能C.娱乐功能D.协调功能

10.麦奎尔在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时增加了一种功能,即( )A.娱乐功能B.信息功能C.动员功能D.整合功能 11.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认为,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和发展。这个观点也被称为( ) A.“天赋人权”B.“观点的自由市场”C.“第一自由”D.“真理的自我修正”12.以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的受众理论是( )A.个人差异论B.社会分类论C.个人情绪论D.社会关系论 13.大众传播的信息传向受众有若干“关卡”,其中“第一关”是( ) A.选择性记忆B.选择性注意C.选择性理解D.选择性暴露 14.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手法作了系统研究并写出《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的学者是( ) A.拉斯韦尔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D.霍夫兰 15.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就竞选宣传对美国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作了一次调查。这次调查也叫( ) A.佩恩调查 B.伊里调查C.伊利诺调查D.俄亥俄调查 16.“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 ) A.“镜子”式报道机构 B.“真实反映环境”的机构C.客观报道事实的机构D.“环境再构成作业”机构 17.传播学批判学派正式登上学术舞台的时间是在二十世纪的( )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 18.传播学批判学派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巨大的政治影响力主要源于其特有的( ) A.信息传递功能B.议题设置功能C.精神麻醉功能D.培养分析功能

全国自学考试试卷传播学概论试题

全国2008年4月自学考试试卷传播学概论 试题 全国2008年4月自学考试试卷传播学概论试题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全国2008年4月自学考试试卷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研究方法上,拉扎斯菲尔德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 2.在传播学的奠基人中,曾多次访华给中国带来有关传播学的新鲜信息的是() A.拉斯韦尔B.拉扎斯菲尔德 C.霍夫兰D.施拉姆 3.拉斯韦尔模式的不足之一是孤立性,即没有涉及传播过程与一个因素的联系。这个因素是() A.控制过程B.社会过程

C.编码过程D.反馈过程 4.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由两个大圆和两个小圆以及联结它们的线条组成。其中左边那个大圆中的文字,依次为()A.编码—解释者—译码B.编码—讯息—译码 C.译码—解释者—编码D.译码—讯息—编码 5.控制实验过程中施行的实验刺激,也叫() A.证真B.自变量 C.证伪D.因变量 6.内容分析法具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研究费用比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低,一是能真实地反映() A.信源的特征B.分析单元的百分比 C.信源的优势D.分析单元的平均数 7.认为传播具有自我中心性和社交性这两种个人功能的学者是() A.托尔曼B.拉斯韦尔 C.皮亚杰D.贝雷尔森 8.斯蒂芬森关于传播功能的观点,主要涉及()A.人际传播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 9.下列选项中,最早从事把关问题研究的学者是()A.巴斯B.怀特 C.卢因D.伯洛

全国传播学概论试题_1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 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际传播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际传播仅指() A.自我传播 B.亲身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第一个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 A.李普曼 B.拉斯韦尔 C.卢因 D.施拉姆 3?卢因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 B.创建了〃二级传播理论〃

C.第一个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概念 D?从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4?霍夫兰的代表作是() A.《传播与说服》 B.《宣传、传播与舆论》 C.《报刊的四种理论》 D.《权力的媒介》 5?把符号还原成意思的过程叫() A.编码 B.译码 C.组码 D.释码 6?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过程的美国学者是() A.施拉姆 B.霍夫兰 C.赖利夫妇 D.拉斯韦尔 7?在控制实验中,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A.实验组B.控制组 C.测量组 D.模拟组 8?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群,以群为单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群,再对抽中的群内各单位实 行普查的随机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通常被称为() 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传播学有许多分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A.自我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组织传播学 D.大众传播学 3.在研究方法上,拉斯韦尔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4.与卢因一样,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是()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4个环节是() A.谁 B.说什么 C.通过什么渠道 D.对谁 6.德福勒模式对申农-韦弗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 A.反馈 B.信息的发生 C.噪音 D.信息的接受 7.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是乱数表法和() A.等距法 B.抽签法 C.分层法 D.定额法 8.编制问卷首先需要设计提问项目,这种设计包括若干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 A.确定指标 B.课题分析,提出假设 C.测定指标 D.寻找变项,编制提问 9.皮亚杰认为传播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自我中心性的功能,一是() A.娱乐性功能 B.工具性功能 C.社交性功能 D.宣传性功能

10.赖特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社会遗产传递功能称为() A.社会化 B.信息化 C.系统化 D.知识化 11.按照卢因的观点和施拉姆的说明,下述人员中属于把关人的是() A.记者 B.教师 C.编辑 D.A、B、C都是 12.《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出版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60年 D.1966年 13.第一个把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卢因 C.英尼斯 D.麦克卢汉 1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全球村 B.媒介即讯息 C.媒介有“冷”、“热”之分 D.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5.“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出发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者 D.传播渠道 16.据霍夫兰等研究,“两面提示”适用于() A.原先持赞成态度的人 B.文化水平较高的人 C.原先态度不明朗的人 D.有既定政治倾向的人 17.与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有关的理论是() A.“培养”理论 B.“议程设置”理论 C.“知识沟”理论 D.“沉默的螺旋”理论 18.按照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关注的首先是() A.经济效益 B.艺术价值 C.思想价值 D.社会效益 19.“上限效果”假设,大众传播活动的结果将使社会“知识沟”的宽度() A.维持在上限 B.扩大 C.维持在下限 D.缩小 20.传播学批判学派关注的是() A.如何传播 B.传播方法 C.为何传播 D.传播什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自考2002年《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002年《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强调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关系的传播效果理论是() A.“议程设置功能”理论B.“培养”理论 C.“意见领袖”论D.“沉默的螺旋”理论 2、J·赖利和M·赖利创建了() A.控制论模式B.5W模式 C.德福勒模式D.社会系统模式 3、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的理论是() A.有限效果论B.新的强效力论 C.适度效果论 D.信源的可信效果论 4、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 A.普遍性B.抽象性C.有效性D.指说性 5、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有限效果论B. 议程设置论 C. “魔弹”论 D.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6、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袖人物是() A.卢卡奇 B.葛兰西 C. 霍夫兰 D.霍克海默 7最早提出“把关”概念的是() A.卢因 B. 霍克海默 C.施拉姆 D.拉斯韦尔 8、“沉默的螺旋”理论着重研究() A.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影响 B.信息社会的阶层分化 C.大众传播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D.大众传播同舆论及社会心理的关系 9、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完善了() A.怀特的把关研究 B. 霍夫兰的把关研究 C.布里德的潜网研究D.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10、符号制作涉及到信息流通过程的()

A.译码B.编码C. 编码和译码D.反馈 1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B.媒介即信息 C.冷、热媒之分D.全球一家 12、可以解释“电视观众往往会在他们方便的时候收看电视节目”的理论是() A.认识连贯论B.实用论 C.使用与满足D.可获得性(易锝性)论 13、从哲学角度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能量”的论断的学者是() A.康德 B. 施拉姆 C.申农 D.维纳 14、梅罗维茨的理论认为,应当把情境视为() A.信息系统B.社会系统C.环境系统D.组织系统 15、大众传播的反馈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直接性B.一次性C.延迟性D.及时性 16、大众传播最典型的功能障碍是() A.麻醉精神的功能的失调B.娱乐功能的失调 C.文化传递功能的失调D.环境监测功能的失调 17、“魔弹”论出现于() A.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B. 20世纪初到30年代 C.20世纪初到40年代D. 20世纪初到50年代 18、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何事情,而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这种观点是()A.传播功能的自我中心说B. 传播功能的工具说 C.传播功能的“游戏”说D. 传播功能的“发展个性”说 19、控制论模式使传播模式从“从单项直线性”变为() A.多维单项性B.双项直线性C.单项循环性D. 双项循环性 20、传播者对信流通所进行的干预称为() A.受控B.操控C.施控D.遥控 21、传播学最具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是() A.问卷调查法B. 抽样调查法C.个案研究法D.内容分析法 22、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态度是() A.中立B.肯定C.否定D.批判

传媒2018年4月《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

传媒2018年4月《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 1、A 2、B 3、A 4、C 5、A 一、单选题共15题,30分 1、如果说“阳春白雪”通常指的是高雅文化,那么“下里巴人”则是? A大众文化 B小众文化 C精英文化 D传统文化 正确答案是:A 2、下列成语可用于形容大众文化的是? A阳春白雪 B下里巴人 C引商刻羽 D曲高和寡 正确答案是:B 3、下列媒介中,哪种保存信息的能力最强?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电影 正确答案是:A 4、怀特认为,报纸编辑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角色是? A运输者 B传令官 C把关人 D舆论领袖 正确答案是:C 5、下列研究或理论中,否认媒介暴力内容对儿童具有强大效果的是? A净化假说 B模仿假说 C沃森的《诱惑天真无邪的心灵》 D1982年全国心理健康研究所报告 正确答案是:A 6、下列人物中,哪位属于自由主义传播思想的代表人物? A希特勒 B斯大林 C弥尔顿 D麦奎尔

正确答案是:C 7、谁提出了“顽固的受众”的说法? A李普曼 B英尼斯 C卡尔·霍夫兰 D雷蒙·鲍尔 正确答案是:D 8、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什么? A土地 B能源 C资本 D知识与创意 正确答案是:D 9、近代印刷术的发明者是? A毕昇 B本杰明·戴 C古登堡 D施拉姆 正确答案是:C 10、文革后最早的电视广告是上海电视台于1979年播出的? A雷达表广告 B联想集团广告 C茅台酒广告 D参桂补酒广告 正确答案是:D 11、对漫画《比戈特先生》的研究发现了什么? A刻板印象的普遍存在 B大众传播内容的低俗化倾向 C选择性理解会减弱信息的效果 D大众媒介改变态度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正确答案是:C 12、下列不属于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的是? ACBS BBBC CNHK DPBS 正确答案是:A

最新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最新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4月自学考试试卷传播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研究方法上,拉扎斯菲尔德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A) A.实地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 2.在传播学的奠基人中,曾多次访华给中国带来有关传播学的新鲜信息的是(D) A.拉斯韦尔B.拉扎斯菲尔德 C.霍夫兰D.施拉姆 3.拉斯韦尔模式的不足之一是孤立性,即没有涉及传播过程与一个因素的联系。这个因素是(B) A.控制过程B.社会过程 C.编码过程D.反馈过程 4.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由两个大圆和两个小圆以及联结它们的线条组成。其中左边那个大圆中的文字,依次为(A) A.编码—解释者—译码B.编码—讯息—译码 C.译码—解释者—编码D.译码—讯息—编码 5.控制实验过程中施行的实验刺激,也叫(B) A.证真B.自变量 C.证伪D.因变量 6.内容分析法具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研究费用比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低,一是能真实地反映(A) A.信源的特征B.分析单元的百分比 C.信源的优势D.分析单元的平均数 7.认为传播具有自我中心性和社交性这两种个人功能的学者是(C)A.托尔曼B.拉斯韦尔 C.皮亚杰D.贝雷尔森 8.斯蒂芬森关于传播功能的观点,主要涉及(A) A.人际传播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 9.下列选项中,最早从事把关问题研究的学者是(C) A.巴斯B.怀特 C.卢因D.伯洛 10.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是(A) A.社会责任理论B.西方资本主义理论 C.集权主义理论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11.波兰学者柯日布斯基等从语义学的角度归纳了语言的三种特性,其中之一是(D) A.语言是生成的B.语言是演绎的 C.语言是无限的D.语言是静态的 12.系统科学认为,客观世界是由三大要素组成的,它们是物质、能量和(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