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众传播学考点解析

大众传播学考点解析

大众传播学考点解析
大众传播学考点解析

《大众传播学》考点解析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这一章是主要总体介绍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传播学的主要集大成者,这本书前面的很多理论都是围绕这一章来展开的,你们在复习的时候可以把前面具体的理论相结合看,这样就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传播学形成的时间和主要背景:

1、时间:20世纪初至40年代。

2、背景:①政治、社会背景:二战前夕,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产生,经济危机频繁;②经济:市场经济模式;③军事:两次世界大战军事宣传的必要性;

④媒介的兴盛:报刊电影普及,新兴电子媒介兴起;⑤交叉学科的发展: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发展。

二、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1、欧洲源流: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和他的模仿理论;德国社会学家西默

尔(课本上叫齐美尔,其实是一个人)和他的网络理论。

2、美国源流:代表学者有杜威、库利、帕克、米德、李普曼等人。

A、杜威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

工具。

B、库利认为初级群体(父母、伙伴、邻居等)是社会化的基础;“镜中我”;

关注的焦点是人际传播。

C、帕克提倡社会互动理论,人在出生之际并不具备社会性,传播起着重

要的作用。

D、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针对的是人内传播。

E、李普曼:舆论、“刻板成见”、“拟态环境”理论(注意“刻板成见”和

“拟态环境”要弄清楚基本含义,书上有详细解释,不多赘述。)

三、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与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主要贡献:

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①在宣传领域拥有很大影响,给宣传下定义——宣传

就是运用象征符号来控制人们的群体态度;②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③最早总结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2、心理学家卢因:①“把关人”研究;②群体传播。

3、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①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②说服效果

实验,揭示了“信源的可信性和说服的技巧”能够影响传播效果,从而否认了早期的“子弹论”效果。

4、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①提出“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假说(即大

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②“政治既有倾向”假说:指的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IPP指数即为政治既有倾向

指数;③将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通过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

和量化分析方法。

5、传播学的“第五位奠基人”施拉姆:①建立了最早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

得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②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继之辈;

③为人们留下了流传甚广的著作,如《传播学概论》。

四、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特征及差别。

传播学研究主要有两大学派,以美国为首的经验学派和以欧洲为首的批判学派。经验学派根植于科学主义,来源于行为科学、信息科学和新闻学,以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和集大成者施拉姆为代表。而批判学派则根植于人本主义,来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的法兰克福学派。两大学派的对立,主要在于立场的不同,经验学派的立场总是肯定性的,而批判学派的立场总是否定性的。具体来说,两大学派的主要差异在于:

1、研究内容不同:经验学派关心的是如何传播或如何有效传播的问题,落脚

点在传播效果上;批判学派关心的是为何传播、为谁传播的问题,落脚点

在传播的意义上。

2、研究方法不同:经验学派更关注事实判断,强调从事实出发,通过量化与

统计得到实证结论;而批判学派更关注价值判断,带有思辨特征。

3、研究立场或研究取向不同:经验学派对现状持肯定性的立场,而批判学派

对现状持否定性的立场。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

这一章考点只有一个,即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符号的定义:符号又称指号、记号、符码等,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是信息的物质载体。

2、符号可以用多种方法来分类,最简单是用二分法来分类,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3、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这一章重难点是了解掌握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要能从中分析每种模式的特点和缺陷或进步,多多理解吧!)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又称信源。

2、受传者:又称信宿。

3、讯息:意义符号,即传播的内容。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5、反馈;指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A、直线模式(线性模式)

⑴拉斯韦尔“5W”说:第一个提出直线模式。

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效果

传播学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特点:直线的、单向的、无反馈渠道、忽视了双向性。

⑵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传播学的数学理论》1949年,描述电子通信工程。

特点:导入了噪音概念,表明会受到外界干扰,但同样忽略了互动反馈环节。

B、循环互动模式(控制论模式)

⑴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循环模式:1954年正式提出。

特点:①突出了人的功能性因素,对传播者主体功能的描述,但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对传播者过程因素、传播步骤有意回避。②强调互动,但视双方完全平等,与现实不符,较适合人际传播。

⑵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在香农—韦弗基础上发展而来,社会学角度切入。

特点:明确补充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特点。

缺陷:在德弗勒的模式中,唯一提到的一个外部影响是“噪音”,但是影响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噪音”概念所能说明的。

⑶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这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中的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C、系统模式:置于整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之下。

⑴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十分简洁,三个互相关联的概念,即基本(初级)群体【家庭、邻里、亲密伙伴、人内传播】、更大(较大)社会结构【关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工作单位、学校】、社会总系统【民族、国家及至世界等隶属群体】。

特点:把传播过程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属一大创举,着眼于传播过程中的客观环境。

⑵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切入

a、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b、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c、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评价:①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是对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的总结,它说明人类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

②但是此模式没能对各因素的作用强度和影响大小进行分析。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这一章重点是掌握人际传播的相关内容)

1、人际传播的特点有四点:

①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②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③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④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它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

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二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本章重点主要是理解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组织外传播的三种形态)

1、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并举例说明:

⑴定义和举例: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等。

⑵发生集合行为的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2、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对照课本85页看)

3、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公关宣传(PR)、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宣传(CIS)。

第七章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要记;对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只需理解不同学者的突出特点即可;而对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则重点掌握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说)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特点:①从传播者的角度看,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②从传播者的手段来看,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③从传播的对象,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⑤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内容;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二、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以下四种代表性的观点(注意,我只是简略概括一下,自己还要对照课本好好看一下)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继承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

3、施拉姆的功能理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麻醉作用。

三、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现代社会中的“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1、“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称“似而非环境”。“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李普曼指出,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在这一章中,考点有两大块:一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大家要理解记忆的同时要思考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缺陷;二是“把关人”理论,了解发展历程、“把关”标准和“把关”过程中的实质。)

一、麦克卢汉和他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

A、含义: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B、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C、麦克卢汉关于媒介与社会形态的观点: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看待的。

2、“媒介:人的延伸”

A、含义: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例如: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博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B、该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3、“热媒介”与“冷媒介”

A、分类标准: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信息接收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及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B、含义:“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如照片是清晰的,让人一目了然,属于“热媒介”。而“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是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如一幅漫画中的形象比较模糊,需要人进行联想和思考,属于“冷媒介”。

C、评价:“冷媒介”与“热媒介”没有一贯的区分标准,甚至在逻辑上存在矛盾,科学价值不大。不过却给我们较大的启发,即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⑴意义:①用媒介技术角度观察社会发展,从而开阔研究视角;②对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的理解有启迪;③“地球村”的预言符合时代趋势。

⑵局限性:①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②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④没有考虑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对媒介的制约。

二、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把关人”理论

1、发展历程: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论述,认为在群体传

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标准价值的信

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

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

2、该模式说明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

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

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

少数。

3、怀特“把关人”的不足: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

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并且只强调了编辑的“把关人”作用。

4、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一是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除了不负责任的黄色小

报和低俗媒介外,规范化的传媒组织都会承认和遵守这条标准;二是新闻的选择

受到新闻制作中的业务标准和新闻传播中的市场标准的制约。

5、“把关”过程的实质:大众传媒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或“把关”活动是一个复

杂的过程,在理解把关活动的实质之际,我们不应仅止于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分析,而是应该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在内。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这一章重点是掌握几种规范理论,其中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是重中之重,看书的同时要学会联系当下全球资本主义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从而更能深入的理解。)

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1、发展历程:1529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公布了第一个禁书法案→1530年建立了第一个出版特许制度→1559年,伊丽莎白女王发布禁令,规定由大主教来管制出版→16世纪后期,1586年都铎王朝颁布《星法庭法令》。

2、主要内容:a、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b、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利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c、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d、对当权者或当局者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要给予严厉

的法律制裁。

3、特点:承认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等传播媒介拥有绝对的统治权。

4、极权主义在现代史上的死灰复燃——二战中的的德意日法西斯的传播机制。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分为三个阶段: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特别强调的是不管处于哪一阶段,其核心都是—自由主义。】

⑴自由主义理论:

1、发展历程:a、它是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

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b、约翰·弥尔顿在1644年出版的政治小

册子《论出版自由》产生重大影响;c、由弥尔顿思想而来,美国学者席

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的两大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

修正过程”。

2、主要原理原则:a、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的特别许可;b、

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c、

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d、

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e、出版业的竞争,自由经营。3、评价:a、早期自由主义理论对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支配观念,

确立自由、平等和权利思想起了巨大的作用;b、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

断阶段,自由主义理论本身也发生了蜕变,成了维护垄断资本利益的理论。

⑵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而不是推翻)

1、社会背景:1947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自由与负责的报刊》。

2、原理原则:有4点,书上143页有详细解释。

3、提出的目的:a、防止由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的社

会矛盾激化;b、为了防止由传媒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

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

4、采取的措施:“V芯片”制度和节目内容分级制度。

⑶民主参与理论(受众参与理论,属于体制外的规范理论)

1、提出的背景:a、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

却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b、美国学者巴隆的《媒介接近权:为了谁

的出版自由》和巴格迪坎的《传播媒介的垄断》产生过重要影响。

2、主要观点:4个,课本144页。

3、采取的措施:设立开放频道;体制外的一种牵制。

4、两种理论、两种态度(对内是社会责任理论;对外则是自由主义)。

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分析(这一章的内容主要还是自己看课本,

书上讲的蛮清楚,我就不多重复了,只是稍微解释一下,重点是受众观中的“作为市场的受众”,这一点与现实结合较紧密。另外就是理解“使用与满足”这一受众行为理论)

一、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不同的受众观会导致对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理解。)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理解群体背景和“IPP”指数(既有政治倾向指数)

2、作为“市场”的受众:

结合现实理解不合理性的一面。

4、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传播权、知晓权和媒介接近权。

二、“使用与满足”【以下是概括总结,具体内容还是自己去细看吧。】

1、解释受众为什么要去接触媒介的理论;

2、该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满足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3、与用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4、该理论以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媒介传播的全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要和愿望。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这一章要掌握的东西较多,我以小节来讲)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只需记住传播效果类型的分类即可)

传播效果的类型:P.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要素相结合分类。

A、短期的预期效果:个人态度;

B、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集合反应;

C、长期的预期效果:政策宣传;

D、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意识形态。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主要分为3大阶段—第一阶段:魔弹论(强调媒介万能,也称“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第二阶段:有限效果论(大众传播无力);第三阶段:宏观效果论(大众传播有力)

⑴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1、理解枪弹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也是人们

对大众传播媒介持高度期待的时期。

2、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

众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3、原因:大众传媒发展迅猛,社会冲击力大;对媒介的利用达到空前的高度;

与当时西方流行的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密切相关。

4、具体实例:希特勒政权在徳的确立;美国罗斯福总统的“炉边谈话”;“火

星人侵入地球”事件。

5、评价: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

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选择和使用能力。

⑵“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40年代—60年代)

1、背景: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的普遍应用。

2、核心:意识到媒介的力量相当有限,往往小于人际传播的影响力,媒

介只能加强或削弱受众的原有立场,却很难改变。

3、主要研究领域:A、“传播流”研究【以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

引出的4大观点——a、“政治既有倾向”假说;b、“选择性接触”假

说;c、“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d、研究人员对大众传播效果类

型的概括。这些内容较难理解,最好对照课本实例去看。】

B、霍夫兰“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书上180页到182页)。

C、“使用与满足“:受众为了满足自我的某种需求来接触或使用大众传播媒

介。具体来说,受众接触媒介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的根源。根据媒介印象选择媒介,开始接触行为;接触行为可能有两种结果,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未得到满足,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据此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

⑶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例如即将在后面提到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培养分析”研究等。这些理论都承认大众传播是有力的。

三、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⑴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A、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传播者决定信息的内容,但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

即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处于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因为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做出判断。

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a、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b、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特定的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

B、霍夫兰根据研究提出了“可信性效果”的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

越高,其说服的效果越大;反之,则越低。给我们的启示是树立良好的形象是传播者争取受众信任的重要前提条件。

C、“休眠”效果:

①霍夫兰等人在研究试验中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

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这是人脑的忘却机制在起作用。

②根据艾宾豪斯的忘却曲线原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渐

减少,而忘却是从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的,“谁说的”这样的信源信息可

能会首先模糊或忘记。

③启示: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

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⑵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主要是理解每一种技巧适用于什么样的传播情境中,其余的就不赘述】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各有利弊,取决于说服对象的性质,说的通俗点就是在说服过程中把某事物的好处与坏处都讲给被说服对象,让他们自己来决定。)

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成功运用于思想教育领域。)

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新闻评论与消息的写作时应区分。)

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因人、因事、因时而宜,“动之以理,晓之以情”相结合。)

5、警钟效果(恐惧诉求):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但应把握好分寸,否则引起负面效果。

⑶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重点是全面了解“意见领袖”的定义、特点、作用等内容。)

1、意见领袖的定义:是指在人际传播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意见,

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

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

2、特点:a、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b、意见领袖并

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在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c、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d、意见领袖的

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注意本章只需掌握三种理论的核心观点即可,即“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其余的理论自己看看就行)

1、“议程设置功能”的核心观点就是大众传播媒介不能决定你怎么想,但能决定你在想什么。其余的东西自己下去理解就行。

2、“沉默的螺旋”说的是人们害怕处于孤立状态,当自己的意见与大多数人意见相左时,便不敢把自己的观点公开。因此,多数人支持的意见更占优势,影响更加强大,其意见就被逐步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3、“培养”理论着重点在于解释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1、信息: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

2、符号:符号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是信息的物质载体。

3、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

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4、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中信息的接受者,主要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

5、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中经常为他人提供建议或信息,同时对他人施

加影响的“活跃分子”。

6、拟态环境:也就是信息环境,它是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

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刻板成见: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点和印象,它通

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2015年考研传播学知识点(20)

2015年考研传播学知识点(20)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几个概念: 大众: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进入大众社会。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特点:\ 1、规模的巨大性——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 2、分散性和异质性——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3、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面识 4、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 5、无组织性——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大众行为主要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 6、同质性——统一的行为倾向,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群体(group):通常保持着面识关系,拥有共同的目标或价值,并且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 群集(crowd):集合状态下的人群。规模虽大于小群体,但通常局限于一定的物理空间之内;群集通常具有匿名性、情绪性、暗示性和感染性,能够从事一定的集合行为。群集一般是由临时参加或卷入事件、活动的人们组成的,不具备成为稳定的社会构成体的条件。 公众(public):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理性的。卢梭曾把公众称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认为公众的意志——“公意”代表了共同体的最高意志。公众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认为大众是一群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支配、无视理性和法律的“暴徒”,会使迄今由少数贵族阶层说创造的文明遭到破坏,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民主制度的危机。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成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大众的崛起将会对少数社会精英形成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早期的大众社会论充满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的贵族阶级对崛起的大众的仇视心理和偏见。 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产业化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越来越变得具有功能合理性,功能合理性却大大压抑和剥夺了一般个人的思考能力和责任能力,降低了一般大众的“本质合理性”,扩大了大众与精英人物之间的社会差距。一般大众陷于异化感、不安感和绝望感,容易引起情绪上的躁动。“民主化”赋予了一般大众参与政治的机会与权利,而大众传播又为权力精英提供了操纵大众的手段,如果大众情绪受到别有用心的精英集团的利用,就会引发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大众行动。这时期的大众社会理论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众的“异化”及其社会结果,并试图说明法西斯体制出现的社会原因。

大众传播学考试整理

1. 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2. 五大先驱贡献与方法 拉斯韦尔(1)提出5W 模式 (2)内容分析法 (3)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 拉扎斯菲尔德(1)形成传播学的“哥伦比亚学派”(2)实地调查法 卢因(1)研究群体对于个体的影响 (2)提出来“把关人”的概念 霍夫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 “耶鲁学派” (1)控制实验法 (2)找到影响劝服效果的诸多因素 施拉姆 创办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教学机构 3.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的区别①研究内容 如何传播VS 为何传播 ②研究方法: 经验事实VS 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③研究取向: 只知拜佛VS 只想拆庙 5. 人类传播的基本原则 准确性 有效性 传播渠道与媒介的多样性 适时性 针对性 6. 人类传播的基本模式 5W 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发射器接收器 讯息 讯息 信 的 信源 信宿 噪源 号接收到信息

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7.人内传播的作用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8.人际传播(罗洛夫观点)罗洛夫观点: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自然需求 社会需求 9.大众传播功能 拉斯韦尔的观点: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监测环境 2、社会协调 3、传承遗产 10. (斯蒂芬森的“游戏说”)美国学者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 工具性的传播——个人工具 游戏性的传播——充实情绪 赖特”四功能说” 1、大众传播的监测社会功能 2、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功能 3、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4、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负功能:“麻醉精神”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 (1)电视人(2)沙发土豆(3)容器人 2、拟态环境与刻板形象 拟态环境定义:所谓拟态环境,换一种说法,就是新闻媒介所营造的舆论氛围.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方面是现实环境,一方面为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到的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大众传播_重点总结

大众传播重点总结 传播是指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传播学史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 从三个方面认识传播的定义:传播是共享;传播是传输;传播是互动 传播的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形成的历史条件:a 社会历史条件:现代传媒的兴起,政治与战争的需要,新闻学的发展;b 传播学产生的学术基础:学术渊源,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以及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传播学的奠基人 a 卡尔-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1912——1961 耶鲁学派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和能力等。他是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1953年出版《传播与说服》一书。 b 哈德罗—拉斯韦尔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拉斯韦尔的5W(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传播模式。这一模式还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 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说:监视环境、协调社会、文化传承、娱乐(1959年,查尔斯-赖特从社会学的角度补充) 拉斯韦尔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方法论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影响和独到见解,属于经验学派。提出两级传播论,并于1948年出版《人民的选择》一书。舆论领袖破除魔弹论。 两级传播论: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公众的两级传播过程。 舆论领袖:并非指提出思想的人,而是那些积极主动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判的人。 库尔特-卢因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心理动力学和团体动力学心理场论把关行为研究 7、心理场概念:a 一方面意指人们的经验和行为所处的心理环境 b 另一方面,心理环境也是人的需要寄居的场所 对于传播学来说,心理场论的意义在于可以用之分析传播双方的心理层面关系。 心理场的有限重合性:个人的心理场积淀了他的个人经验,而两个人的个人经验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任何传播中参与双方的心理场是不可能完全重合的。但作为人,人们又必然有一定的共同经验。因此任意两个人的心理场既非完全重合,又非完全分离,而是一定部分重合的。 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1907--1987)又译宣韦伯,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把传播学系统化的学者;第一位从新闻专业角度,并把新闻学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结合起来,从全新的视野全面考察传播学,为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完善和成熟做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他研究的主题主要是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问题,传播体制与社会结构,

传播学知识点

传播学知识点 张庆旺 提示:以下仅供参考,包含老师大部分要求知识点和试题可考点,实行全面包含。 名词解释(六选三) 传播:课本为主,即重新整合的那份。 大众传播:课本为主,即重新整合的那份。 自我互动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指当个人处于复杂环境中时,会对自己做出思考与定位,把社会的我和内在的我进行调整和互动,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交流与传播,并对自己作出行动。 使用与满足理论:这一理论是指站在受众的心理角度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动机和内在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产生的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效用。这一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产品的需求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需求。 培养理论:又称为培养分析,它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象征性现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这一过程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大众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影响了人们的现实观。 知沟理论:它是指在现在信息社会中,由于社会地位高者比社会地位低者可以更快更好的获得和利用信息,而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会越大,从而证明了大众传播对知识获得多少与效果的影响。 以上为必考点,其他名词需记:传播学,符号,信息,拟态环境(必涉及),受众,人际传播 选择或填空各章节要点 :1.人类五次传播发展阶段2.两大学派3.五位奠基人及其贡献,如“守门人”提出以及含义,其他知识的需记1.传播的发展历程,如1909年,库利首先提出传播的定义,1911年,皮尔在《思想的法则》中专门设立了传播一章。2.传播学的早期流派:美国学派和欧洲流派,以及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如库利“镜中我”理论,米德“主体我”“客体我”理论,3.哈特媒介三分理论p32. :1.符号的分类2.非语言符号分类3.非语言符号作用4.符号的功能 :1.传播类型分类2.自我传播的类型3.大众传播的功能 :1.传播过程模式分类2.线性直线传播的代表与噪音理论的提出与发展3.5W模式环节与研究领域:如控制研究的对象--传播者,噪音因素影响的环节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如脱离部落文明是文字和印刷时期,电视是一种冷媒介2.拟态环境提出 :(会区分就行)1.受众的类型或角色p154,155 2.受众的权利3.受众的八大研究理论4.反馈的分类与特点 :1.五大效果(学会区分)2.佩恩基金会作用:研究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3.四大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影响我们的阶段---认知阶段,知沟理论提出者---蒂奇诺等细节。 简答题(4个,有些题答出基本内涵即可) 传播的内涵与特征 2.印刷传播时代的意义p12 3.人类传播的特征与基本规律p14(历年必考题,今年未提及) 4.五位奠基人主要贡献(最主要拉斯韦尔的) 5.两大学派的区别或差异p26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大众传播学

网络时代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摘要:“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进入了真正的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也得到了复兴。网络传播带来的是人类传播史上一场空前深刻的革命,它同时为“适用于满足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拓展了空间。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网络时代受众播客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将“使用与满足理论”比喻为“自助餐厅”: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自助餐厅里的主角是受众,媒介只是为受众服务。也就是说,“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受众之间的一种趋向,这一趋向的核心主张是:受众成员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即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与书籍等,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的使自己的某些需求得到满足。① 一、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复兴 当家用电脑开始普及,互联网成为与传统四大媒介并列的传播媒介时,这些科技进步的成果也开始进入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复兴,也正是源于互联网的发展。 托马斯?鲁杰罗(Thomas Ruggiero)认为,“在每个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初期,使用与

满足总能提供一种最前沿的研究方法”。他提出了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提供了大量传播行为集合”的互联网的三个特性,供“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者考察: 1.交互性“极大地加强了积极地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核心概念”,因为大众传播中的交互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传播过程中参与者能够控制和在相互交流中改变角色的程度”,它赋予受众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2.去一体化是“媒介使用者从一个丰富的菜单中选择的能力……和传统的大众媒介不同的是,互联网之类的新媒介具有选择性,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 3.异步性意味着经由中介传递的信息“可以在时间上错开,电子讯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能够在不同的时间里阅读电子邮件,在各自方便的时间里达成交互。同时也意味着个体能够方便的发送、接收、储存、找回信息。一旦讯息数字化,个体对媒介的操纵性便有了无限可能,和使用传统媒介相比,个体拥有了更多的控制权”。 (二)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消解 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选择和使用的多样性与宽泛性,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变得无疆域性了,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新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与人们自由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限制着人们的自由。在对电视的评价上人们声称“大众是一群被动、消极、受电视蛊惑的‘文化傻帽(Cultural Dopes)’,而传媒则是统治者和阴谋家用大众宣传手段行使权力和愚弄世人的坏技术”②。尽管这样的评价有点极端,却昭示着受众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之间在媒介技术面前仅有一步之遥。 “使用与满足理论”旨在突出受众为不满足如何使用媒介,主动权应掌握在受众手上的。“网络的发明可以说是企图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获取信息的需要,因此,它是工具性的胜利,是技术的胜利。它强调的是形式,忽略掉的是内容,它用形式‘颠覆’了内容。”③正因为如此,受众更在形式的笼罩下流连忘返,在媒介文化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全球化的平台上乐此不疲,而忽略了自身感受。“使用网络连接的电脑或信息服务,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出于习惯,表明了电脑仪式化的使用方法,而不是选择特定内容,用于满足需要的方式。” ④可见,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而不予警惕的话,受众的主题地位就会受到一定的威胁,更不用说使用与满足的程度能有多大了。 二、“你”时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网络被认为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传播媒介,不但集中了多种媒介形式的特征,

大众传播学二十九个重点概念

1、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与信息)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2、社会传播----特指社会传播,简称传播。既指社会信息的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运行。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3、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4、信息产业----是专门从事信息产品的加工、处理、传播和服务的产业。信息产业的发育和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际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尺。 5、符号----符号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是信息的物质载体。 6、信号----信号就是反映指示对象的特征,与指示对象之间存在着自然因果关系的一类符号。 7、象征符----象征符是通过人为约定的方式用作指示对象的代表,与指示对象建立起非必然性联系的一类符号。 8、意义----意义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它是客观事物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认知主体赋予认知对象的精神内容。 9、人内传播----也称自身传播,自我传播,内向传播。是发生在自身内部的信息传播过程,沉思默想及自言自语等都属于此类。人内传播是其他人类传播得以展开的基础,没有人内传播能力,任何形式的传播活动都无从进行。 10、人际传播----又称人际沟通,它是人类传播的主体。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而彼此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协调行为的社会活动。一般认为它有两种方式:面对面的交谈和通过中介进行的信息沟通,如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手段进行的交流。 11、组织传播----是发生在社会组织中的传播活动,其功能在于通过信息传递而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连为一个整体,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行和目标的有效实现。具体来说功能有四点: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12、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分解为四层含义:(1)为数众多的传播者(2)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3)人数众多的受传者(4)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 13、信息环境----就是由大众传播所建构的一个拟态环境, 14、大众传播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15、媒介控制----是指传播制度中通过某些环节或因素对传播媒介的传播行为进行约束和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 16、大众----是伴随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这种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分界点。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大众社会打破了以往传统社会的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原子式的存在,即大众。 17、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中信息的接受者,主要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

传播学必考知识点

1.媒介素养 答案:媒介素养是指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公民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监察和改善传媒,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 2.沉默的螺旋 答案: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确实有很大的效果,即认为一切公众都难以逃脱媒介意见的诱导,媒介意见一旦形成,便会处于优势地位,它往往代表着多数派的意见,而反对意见则渐渐沉默地消失了。 3.涵化理论 答案:涵化理论认为: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述的符号现实,而并非客观现实。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这种倾向在收看电视时间多的人中间要比在收看电视时间较少的人中间更为明显。 4.议程设置 答案:议程设置理论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认为大众媒介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问题,可能使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社会大众心目中提升。这种“可能性”成为议程设定的假设。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介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分类方法并简评之。 答案: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分为:政治功能即监视(收集情报) 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即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和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

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一般社会功能即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2.简述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 答案:李普曼对传播学的一大贡献,是他的“两个环境”理论。即: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二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则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传播形成的媒介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3.简述知识沟理论。 答案:大众媒介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不断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实际上可能会扩大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gap in knowledge),也成为知识沟,这一现象就被称作知识沟假说(knowledge-gap hypothesis)。 4.举例说明女性信息化的特征。 答案要点:女性信息化的三个特征是:为女人的(for women) 、关于女人的(about women)、被女人所创造的(by women)。

传播学-控制分析、效果分析、受众分析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从事大众传播的专业化社会机构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等。 1,、简述传播控制的四种主要形态 3、为什么说西方传播制度理论的四个切入点是值得商权的? 一,传播控制的四种主要形态 1,极权主义传播体制,实行集权主义国家是封建君主专制和军事独裁国家。认为报刊对当权者负责。(报刊必须为当权者负责,不得攻击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新闻检查是合法的;违抗当权者是犯罪行为。在集权主义理论下,媒介不必为当权者所拥有,但必须为当权者服务。) 2,自由主义传播制度。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制度。以启蒙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传播先导。【自由主义理论渊源于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家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约翰·密尔《论自由》;约翰·弥尔顿认为:人们运用理性,就可以辨别正确与错误,分辨好坏,而要运用这种才能,人们就必须不受限制地去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思想。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它就有战胜其他意见的力量。从弥尔顿的思想出发,形成了现代关于“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修正过程”的概念,就是让所有想说什么的人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关于表达思想的自由的四个论点:首先,如果压制某种意见,就我们所能看到的结果来说,等于压制真理。其次,错误的意见可能包含着发展整个真理所必须的那一点点真理。第三,即使大家接受的意见是全部真理,但是他们往往习惯于作为一种先入之见而不是在理性的基础上掌握的,除非他们被迫来维护这种真理。最后,如果大家接受的意见,不是常常和别的意见发生争执,就会失去活力,对于行为和性格不起作用。】(报刊不是政府的工具,人民对政府进行监督检查,并提出他们对政府的主张。报刊不受政府的控制和影响。为了让真理生存,必须倾听各种见解。思想与消息必须有“自由市场”。无论多数或少数,弱者或强者,都能接触到报刊。报刊不应接收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销售自由;抨击政府、官员(人身恶意攻击除外)合法;新闻的收集只要手段合法,就不得限制;新闻传递自由。) 自由主义理论受到的批评:唯理主义受到攻击,尤其受到现代心理学家的攻击;天赋权利的理论没有基本的政治的或社会的依据;自由企业作为一种经济哲学,也被人怀疑;个人权利危害多数人福利也受到强烈的攻击;对大众传播工具的工作未能提供严格的标准——简言之,即区分自由和滥用自由的固定公式。它是含糊的,不确定的,而且有时是不一致的。无限制的新闻自由是危险的,甚至危及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危及资本主义制度。这具体体现在:新闻媒介迅速扩展,组成了一个无孔不入的信息传播网络和体系,成为影响国家稳定和发展方向的准权力中心。具有如此强大力量的新闻媒介必须纳入有序的轨道上,才能维持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如果听凭几名新闻媒介巨头为所欲为,势必危害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核心是政府不得干预新闻媒介,而新闻媒介却有监督政府的权力。面对新闻媒介不论出于何种动机,不论是真是假的指责、批评甚至无中生有的诽谤,政府只能被动挨打。谁来监督媒介?政府与媒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对立。这种对立已经危及资产阶级的统治。新闻媒介的所作所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不满。报刊种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损害了信息和思想最大的自由流通,进而危害了以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西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危及新闻媒介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3,民主参与传播制度。一方面,信息社会众信息与传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与每个社会成员发生了越来越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现实的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现实的媒介垄断使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与少数人手中,在资本

苏州大学 大众传播学 内容分析 笔记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 代表性观点: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要素。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产物。 传播学中的信息信息,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信息的特性目的性共享性寄载性可识别性模糊性扩充性可转换性可贮存性 信息的分类新闻性信评论类信舆论性教育性娱乐性服务性商业性信息 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可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个阶段,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是通过17、18世纪的工业革命;而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则有赖于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 1956-1993年为信息革命的第一阶段,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形成信息产业的基础,信息产业成为经济的增长点,但只限于少数发达国家,多数国家的信息产业仍处于从属地位 1993年至今为信息革命的第二阶段,互联网的商业化应用与拓展,引发了新一轮的技术创新,绝大多数国家参与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中。 信息社会一般认为,信息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日常生活和社会变迁愈来愈依赖于信息的开发、利用与共享的社会。 信息社会的特征1文字信息与知识量急剧增长,形成所谓的“知识爆炸”;2信息的传递手段迅速发展,进一步消除了信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传播障碍,使全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3信息革命既是一场科学革命,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4信息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资源。 信息爆炸①新闻信息飞速增加②娱乐信息急剧攀升③广告信息铺天盖地④科技信息飞速递增 信息爆炸影响:1)信息超载2)信息浪费3)信息匮乏:指大众媒介提供的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真相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①真相信息匮乏:如重大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②重要信息匮乏(与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共同信息相对) ③知识信息匮乏:“我们被信息淹没,但却渴求着知识!”今天的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尚读书的社会,阅读危机正威胁着中国社会。 信息污染①色情信息②暴力信息③失实信息④图像信息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同时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 对传播中所使用的符号研究,对运作这些符号的规则研究,以及对符号、规则使用者的研究,构成传播研究的核心。 英文对照:sign。 是指任何可以作为某种事物意义标志的替代物,或者说任何为传递信息而用以指代某种事物意义的中介。 符号与信号的区别? 索绪尔模式所指能指这个过程是心理的 语言符号包括语言与文字两种类型(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在所有符号中,人们日常的口

传播效果地两种研究方法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传播效果既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又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目的,为了实现传播效果,从20世纪30年代起,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家们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或者在一个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的传播效果理论。 人类传播是有目的的,无论是人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从人类传播的总体来分析,其传播活动,要么是为了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要么是为了实现社会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要么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句话,人类都是为实现其已确定的目标和目的而开展传播活动的。从这一人类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并不是传播学形成以后才开始的,它是先于传播学形成的。可见,传播效果问题是人类传播活动过程中研究的一个永恒性的课题。这就是说,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和人类传播活动,人类就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关心着传播效果问题。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一方面是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度不高,真正会使用信息、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的人很少。正因为这样,人们对传播效果仅仅停留在关心的层面,并没有真正地去研究传播效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初以来,人们交往的形式,特别是围不断发展和扩大,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随着传播学理论体系的逐渐形成,传播效果研究已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主线和出发点。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曾创造了许多保护自己利益的理论。同样,仅人类活动中的传播活动,人们为了实现其传播目的,也创造了许多理论。仅从传播效果实现的角度来讲,人们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子弹论”(或称魔弹论、皮下注射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由于这些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特别是应用传播学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传播效果在传播学体系中占据这样重要的地位,它要求传播效果研究者在深化传播效果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必须深化对传播效果研究方法的研究,以保证传播效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一)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虽然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但是直到现在,传播学界对于传播效果概念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从对传播效果的认识过程来看,对传播效果的解释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传播效果是检测传播者、传播容、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功能和状况的一种量化

传播学教程备考整理知识点

+编码与译码(Encoding & Decoding):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创始人:20世纪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H. 米德 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象征行为的研究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1、群体暗示(group suggestion)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 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 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2、群体感染(group contagion)?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 ? ?(二)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无意识模仿、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 2.“匿名性”(Anonymity)?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 自我控制能力。 ? ? ?(三)集合行为的“信息流”: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 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 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 ?(四)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 1.环境监视(surveillance)——向受众提供新闻。? 2.社会协调(correlation)——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 3.社会遗产传承(transimitters of culture)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传播学第 讲传播者与传播控制

第6讲传播者与传播控制 传播者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之一。传播者研究也被称为“控制分析”。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专业化的传播组织及其从业者,包括各种媒介组织,如报社、电台、出版社、电影公司等,也包括各种岗位的从业者,如记者、编辑、主持人、导演、技术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等。 ?大众传播媒介既包括传递信息的手段、方式或载体(广播、电视、报纸报刊等),也包括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基于此,大众传播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作为社会组织,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两方面的内容: ?大众传播者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主体。 ?传播者的角色固定。记者、节目主持人和编辑的角色; ?具有组织成员性质,以组织行为方式进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控制者和使用者; ?信息生产过程中具有“把关人”的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一定的经营目标。 ?大众传播媒介是为一定社会集团服务的精神生产机构;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 ?营利目标和宣传目标都应不损害公共性和公益性。 ?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将人类的传播活动推向公共阶段。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后,大规模协作开展的公共传播活动成为人类传播的主要形式。被视为“社会公器”,是为全社会所有成员服务的具有公益性和公共性的集体财富;使得从事信息传播的活动成为广大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行为。 ?人类的传播活动进入系统化和网络化时代。大众传播的范围越广,对传播活动的系统化和网络化要求越高。组织内部具有自身的传播活动系统和传播网络,各国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形成本国内部分工合作的传播系统。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传播网络也已基本形成。各个传播机构的传播活动都在这种大规模的传播网络中进行竞争,共同寻求发展。 ?人类传播活动更加技术化和专业化。流媒体传输、移动直播、无人机采集、全景拍摄、虚拟现实、3D、H5、机器人写作、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等。 ?传播技术(媒介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符号体系、文本形式、制作工具、物理载体、采集手段、保存手段、传输手段、接收手段及其知识和操作技艺等,都在媒介技术的范畴之内。 ?动因来自人类社会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生产和传播效率的基本需求和不懈努力,是社会精神生产力构成要素; ?技术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实践应用层面上的效率问题,内在逻辑是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 1、传播的定义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3、信息社会 所谓的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4、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5、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6、大众传播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填空题 1、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5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4、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5、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6、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7、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 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8、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题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 介系统的进程。 9、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0、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 11、信息社会具有的几个特点: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劳动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12、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务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务赋予的含义,是人类 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3、符号意义的分类: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 (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 /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 与“容器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 理论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与普及》 :多级传播“有限效果” 理论“说服性传播” 研究 (耶鲁研究“休眠效果” /“ 一面提示” 与“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警钟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 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 (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

大众传播学笔记

二、媒体分析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P118-121 关于媒介技术的历史和社会影响的著名理论,由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 著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 (1)“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诞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②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综合的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 ③“热媒介”和“冷媒介”。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冷媒介”则相反,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这个观点,在于说明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不同。 把关理论(结合实际)P131-134 (1)“把关人”又称守门人,即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最早是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提出的,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出现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怀特将其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gate-keeping)”模式。但怀特的“把关”模式只强调编辑的“把关”作用,而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是一个整体过程。 (2)“把关”过程的实质: 大众传播对新闻”把关”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考虑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分析,而是应该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进来. ①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②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③传媒的“把关”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3)“把关”标准 时间跨度、强度、明晰性、文化接近性、预期性、出乎意料、连续性、组合性、社会文化价值 把关标准: 新闻信息由两个本质属性: (一)新闻信息必须有真实性,它传达的是客观的事实而不是虚构或捏造的事物 (二)新闻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和新意,这时的事件、历史的回忆等等,不能成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