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2.6做一个测量纸带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2.6做一个测量纸带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2.6做一个测量纸带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2.6做一个测量纸带教案

(封面)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2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6.做一个测量纸带

教材分析

《做一个测量纸带》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从内容上看,本课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测量圆桶的边沿长度或测量更大体积物体的长度。所以本课中学生将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种便携、可弯曲、能测量更大物体、方便计数的测量工具——测量纸带。学生会再次体会“起点”、“首尾相连”、“标准单位”等测量因素的重要性,在利用制作好的测量纸带进行物体测量的活动中,学生将进一步深化对测量需方便、准确等概念的理解。

从结构上看,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五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使学生建立了标准单位概念,明白标准单位测量的优点。本课在此基础上,以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工具的改进,在之前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制作测量纸带。测量纸带的制作,是为了第七课与尺子进行比较。尺子是测量纸带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产物,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测量工具的发展过程,因此本课为第七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科学探究】

1.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

2.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

1.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小桶,小立方体,画有方格的纸,胶带,心形纸盒。

学生准备:小桶,小立方体,画有方格的纸,剪刀,胶带,活动记录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预设:剪一条和小桶一圈一样长的纸带,再用小立方体测量;用比较软的物体测量;在纸带上画上小方格等

2. 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方法,那哪一种更方便呢?先小组内讨论一下。

3. 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想法?(选取一到两组分享,全班讨论)

二、做一个测量纸带

1.经过讨论,我们发现做一个测量纸带更方便,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测量纸带。(板书:做一个测量纸带)

2.提出思考:我们该怎样做测量纸带?(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制作步骤)

(1)准备印好格子的纸(或在白纸上用小立方体画出几列格子);

(2)用剪刀剪下每一列格子;

(3)将几列格子首尾相接粘贴好;

(4)在纸带合适的位置写上数字。

3.提出问题:做测量纸带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PPT出示,并提示起点,数字的位置等)

4.小组代表领取材料(4人份),制作测量纸带。

三、测量小桶

1.选择一条纸带,小组合作测量小桶一圈的长度,要求测量三次并记录结果。

(PPT出示记录表,视情况讲解记录方法)

2.使用其它纸带检验测量结果是否准确。

3.你们在测量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呢?讨论一下,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下来吧!

预设:起点不一致,数字位置不一致,没有首尾相接粘贴等。

四、研讨

1.对于这些问题,你们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对测量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科学概念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并提问:“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 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教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

“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 2. 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 3. 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 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 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四、种一棵植物 1.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土培和水培),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适当演示。 2.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 3.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周”中画好,这样便于指导。学生对种植后如何照顾植物可能并不熟悉,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如土培植物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水培植物需要换水,放在家里的哪个位置更合适等,都要做详细的说明。种养活动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可以打印《致家长的一封信》,附上要求和种养方法, 发给学生家长,希望家长提供帮助,使学生能更好地照顾植物。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五、作业设计 塑料花是植物吗?说说理由。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做一个测量纸带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第6课时做一个测量纸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更好地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 2.利用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3.运用十进制计量进行测量。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2.小组合作制作测量纸带时,能主动参与。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的测量带来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一个测量纸带并用来测量。 难点:用制作好测量纸带进行准确地测量。 【教学准备】 教师:10个小立方体、测量纸带一条、心形纸盒一个 学生:印有10个一组小方格纸的复印纸若干,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或固体胶,一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材料准备:塑料桶、10个小立方体、透明胶带] 1.PPT出示上节课图片,教师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会用小立方体测量物体的长

度。回家后,大家在用小立方体测量物体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用小立方体很难测量一些不平的东西,比如说塑料桶一圈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吗?)(PPT出示塑料桶) 预设:剪一条和塑料桶一圈一样长的纸带,再用小立方体测量;用比较软的物体测量;在纸带上画上小方格等 2.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方法,那哪一种更方便呢?先小组内讨论一下。 3.选取一到两组分享讨论后的观点。 4.教师小结:如果小立方体可以弯曲,卷起来,像这样变成一条纸带,那样测量的时候会不会变得更方便呢? 5.经过讨论,我们发现做一个测量纸带更方便,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测量纸带。(板书:做一个测量纸带) 二、探索:做一个测量纸带和测量身边的物体 [材料准备:印有10个一组小方格纸的复印纸若干或者活动手册上的小方格纸、剪刀、双面胶或者固体胶、记号笔、科学书、塑料桶] 1.提出思考:我们该怎样做测量纸带?(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制作步骤) (1)“画格子”。准备印好格子的纸(或在白纸上用小立方体画出几列格子);(2)“剪纸条”。用剪刀剪下每一列格子,注意前面纸条的一端要留出空白的位置。教师演示。 (3)“粘纸带”。将几列格子首尾相接粘贴好。注意三个要点“首尾相连”“两端对齐”“连成直线”。让学生上台粘贴 (4)“做标记”。依此方法,粘成更长的纸带后,在纸带合适的位置写上数字,让学生上台标一标。 2.视频播放制作过程。 3.提出问题:做测量纸带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PPT出示,并提示起点,数字的位置等) 4.小组代表领取材料,制作测量纸带。 5.我们做好了纸带,下面我们要用自己制作的纸带来测量两个物体,一个是科学

2020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板块分析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具体说明如下: (1)聚焦板块: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 (2)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教科版(新)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 《做一个测量纸带》精品教案

《做一个测量纸带》精品教案 课题做一个测量纸带单元第二单元学科科学年级一上 学习 目标 (一)科学知识: 测量纸带具有简单、方便,又能代替小立方体进行测量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指导,按步骤制作测量纸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制作过程中敢于提出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重点按照步骤制作测量纸带。 难点体会测量工具的改进为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 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复习导入 1.怎样测量小桶一圈的长度? 我们用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测量直接测量可以吗? 用小立方体测量小桶一圈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 (1)可以用纸带量完再铺平用小立方体测量纸带 (2)可以先在纸带上画出小立方体,再围绕小桶一圈,这样 直接就能测出来了。 我们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这 思考并 回答问 题 通过复习 导入,有 利于减少 学生对新 课内容陌 生度,有 利于学生 对新知识 的掌握。

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4.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利用画好小立方体的纸带能够弯曲, 能够重复利用反复测量,这样的纸带叫做“测量纸带”,这节 课我们就来学习《做一个测量纸带》 讲授 新课 一、制作测量纸带 1.观察测量纸带,小组讨论:怎样来制作这样一条测量纸带呢? 注意 起点标数字 2.小组汇报制作过程: (1)(2) (3)(4) 3.按照图示步骤小组合作制作一条测量纸带 4.展示制作成果观察测 量纸带 的特点, 讨论制 作方法 在观察测 量纸带的 过程中, 让学生抓 住纸带的 特点,根 据特点有 利于学生 讨论制作 过程,为 学生有序 完成测量 纸带的制 作打好基 础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 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3.个人:“轻重”两字打印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探索1:单个物体观察(预设10分钟) 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 过渡: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 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 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讨论: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引导: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 三、探索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18分钟)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 闻一闻:气味 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 掂一掂:轻重 [说明: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活动手册最后一面没有“轻重”,老师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发给学生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 翻开活动手册第1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比较观察。 扶:抽2个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演示,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填到全班记录表上,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2.机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 《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1.1我们知道的植物 主备人:组长签字: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观察记录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 教学准备:塑料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仔细观察出示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植物?(草、

树、花) 2、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 (1)它会不会开花? (2)叶子什么样子的? (3)生长在哪里?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植物? 2、合作探究: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进行记录:都有叶子,都是绿的,有些会开花,会长大…… 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图中的蝴蝶是植物吗?说说你的理由。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你觉得塑料花是植物吗? 2、全班交流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 3、拿出塑料花和真花的实物,请大家对比一下他们的区别? 4、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根茎叶,会生长,会死亡。 四、种一棵植物 1、说说植物的生长需要些什么?如果让你来种一种植物你觉得需要做哪些准备?

2、出示一些常见的植物,介绍种植的简单方法。 3、请大家打开“学生活动手册”第一课。 4、介绍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5、出示图片介绍填写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五、小结 作业布置:请在家长的配合下种一种植物,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一周的填写。 板书设计: 1、我们知道的植物 草 植物树根茎叶果实…… 花 课后反思: 1.2 我们知道的植物 主备人:组长签字: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开设科学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植物”单元下设: 1.我们知道的植物 2.观察一课植物 3.观察叶 4.这是谁的叶 5.植物是“活”的吗 6.校园里的植物 7.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比较与测量”单元下设:

1.在观察中比较 2.起点和终点 3.用手来测量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做一个测量纸袋 7.比较测量纸袋和尺子 8.科学阅读——生活中的测量工具比较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能力,也是孩子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这一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当之无愧。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学会对观察对象的描述与记录,要懂得运用证据形成个人看法,懂得展示证据的重要,懂得与同伴合作和交流,让他们养成注意倾听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1.突出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

一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个测量纸带》教学设计

《做一个测量纸带》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比较与测量》单元的第6课,是在第5课中,学生利用小立方体这个标准物来测量物体,并且学习解决测量中的实际问题,即把十个小立方体粘贴在一起又快又准确地测量较长的物体。但在使用小立方体测量圆桶的边沿长度或测量更大体积物体的长度时,还是非常不方便。所以本课中学生将以小立方体为单位,制作一种便携、可弯曲、能测量更大物体、方便计数的测量工具——测量纸带。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会再次体会“起点”“首尾相连”“标准单位”等测量因素的重要性。在利用制作好的测量纸带进行物体测量的活动中,学生将进一步深化对测量需方便、准确等概念的理解。 【学生分析】 经过前五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测量物体时需要有“起点”,需要测量中“首尾相连”及感知了“十进制计数”的方便。而本节课通过制作纸带,进一步改进测量工具,使学生感受到测量更加便捷、准确。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 2.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照步骤制作测量纸带。 难点:体会测量工具的改进为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器材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10个小立方体、1把剪刀、1卷透明胶带、1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 教师给学生出示小立方体及小塑料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小立方体来测量,又方便又好用。同学们用小立方体测量了书的长度和桌子的高度。今天,老师想知道这个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用小立方体能测量吗?怎么测量呢? 学生思考,并提出测量办法。 (1)可以用纸带量完铺平,再用小立方体测量纸带。 (2)可以先在纸带上画出小立方体,再围绕小桶一圈,这样直接就能测出来了。 2.小结。 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就方便测量不规则的物体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有利于减少学生对新课内容陌生感,更容易将思维集中到新的探究问题上,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二、探索 活动一:制作测量纸带。 1.观察测量纸带,小组讨论:怎样来制作这样一条测量纸带呢? 学生观察测量纸带的特点,讨论制作方法。 教师板书: 起点标数字教师板书并讲解在纸带上标数字的方法和必要性。 2.按照课件演示的步骤,小组合作制作一条测量纸带。

小学科学一年级:《做一个测量纸带》教案1

小学科学一年级资料 第6课做一个测量纸带 【科学概念目标】 1.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 2.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十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以及他们是如何测量的。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塑料桶,提问:“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2.教师小结。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二、探索 1.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展示并介绍工具和使用的材料。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粘接时,纸带要直;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

制作日期。 2.学生制作纸带。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有问题的学生。 3.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先测量书的长度。因为这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再测量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先让学生观察小桶,预测小桶底部边沿的长度,然后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注意帮助在测量时读数困难的学生。 三、研讨 1.观察数据。 2.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小立方体的个数、比用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 四、布置课外活动 1.使用测量纸带测量更多你想测量的物体,建议测量前先预测,再实测,并比较预测,和实测的结果。

新版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3.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4.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做一个测量纸带 教科版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

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做一个测量纸带》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测量纸带不仅能够测量直线物体的长度,也可以测量柱形物体的周长。 2.测量纸带可代替小立方体测量,并且更加方便。 科学探究: 1.通过自制纸带的过程,了解制作测量纸带的一般方法。 2.利用自制的测量纸带,测量一些柱形物体的周长。 科学态度:在教师的指导下,能针对制作和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二、教学重难点: 能用合理的方法,制作出一个较为准确的测量纸带。 三、教学准备: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6《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学生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2018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2017年9月,国家恢复在1-2年级单独 开设科学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植物”单元下设:1.我们知道的植物2.观察一课植物3.观察叶4.这是谁的叶 5.植物是“活”的吗 6.校园里的植物 7.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

础和需要。 “比较与测量”单元下设: 1.在观察中比较 2.起点和终点 3.用手来测量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做一个测量纸袋 7.比较测量纸袋和尺子 8.科学阅读——生活中的测量工具比较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 要能力,也是孩子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这一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当之无愧。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学会对观察对象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18学年洒坪中心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寒假,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下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科学家这样做”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下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动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质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周围的物质”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2)“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2.6做一个测量纸带教案

(封面)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2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6.做一个测量纸带 教材分析 《做一个测量纸带》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从内容上看,本课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测量圆桶的边沿长度或测量更大体积物体的长度。所以本课中学生将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种便携、可弯曲、能测量更大物体、方便计数的测量工具——测量纸带。学生会再次体会“起点”、“首尾相连”、“标准单位”等测量因素的重要性,在利用制作好的测量纸带进行物体测量的活动中,学生将进一步深化对测量需方便、准确等概念的理解。 从结构上看,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五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使学生建立了标准单位概念,明白标准单位测量的优点。本课在此基础上,以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工具的改进,在之前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制作测量纸带。测量纸带的制作,是为了第七课与尺子进行比较。尺子是测量纸带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产物,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测量工具的发展过程,因此本课为第七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科学探究】 1.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 2.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 1.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小桶,小立方体,画有方格的纸,胶带,心形纸盒。 学生准备:小桶,小立方体,画有方格的纸,剪刀,胶带,活动记录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预设:剪一条和小桶一圈一样长的纸带,再用小立方体测量;用比较软的物体测量;在纸带上画上小方格等 2. 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方法,那哪一种更方便呢?先小组内讨论一下。 3. 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想法?(选取一到两组分享,全班讨论)

最新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做一个测量纸带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做一个测量纸带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比较与测量》单元的第6课,是在第5课中,学生利用小立方体这个标准物来测量物体,并且学习解决测量中的实际问题,即把十个小立方体粘贴在一起又快又准确地测量较长的物体。但在使用小立方体测量圆桶的边沿长度或测量更大体积物体的长度时,还是非常不方便。所以本课中学生将以小立方体为单位,制作一种便携、可弯曲、能测量更大物体、方便计数的测量工具——测量纸带。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会再次体会“起点”“首尾相连”“标准单位”等测量因素的重要性。在利用制作好的测量纸带进行物体测量的活动中,学生将进一步深化对测量需方便、准确等概念的理解。 【学生分析】 经过前五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测量物体时需要有“起点”,需要测量中“首尾相连”及感知了“十进制计数”的方便。而本节课通过制作纸带,进一步改进测量工具,使学生感受到测量更加便捷、准确。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 2.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照步骤制作测量纸带。

难点:体会测量工具的改进为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器材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10个小立方体、1把剪刀、1卷透明胶带、1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 教师给学生出示小立方体及小塑料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小立方体来测量,又方便又好用。同学们用小立方体测量了书的长度和桌子的高度。今天,老师想知道这个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用小立方体能测量吗?怎么测量呢? 学生思考,并提出测量办法。 (1)可以用纸带量完铺平,再用小立方体测量纸带。 (2)可以先在纸带上画出小立方体,再围绕小桶一圈,这样直接就能测出来了。 2.小结。 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就方便测量不规则的物体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有利于减少学生对新课内容陌生感,更容易将思维集中到新的探究问题上,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二、探索 活动一:制作测量纸带。 1.观察测量纸带,小组讨论:怎样来制作这样一条测量纸带呢? 学生观察测量纸带的特点,讨论制作方法。 教师板书:

2017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2、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3、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4、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5、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2、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3、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4、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5、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养成实 事求是的态度。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 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课时划分: 第 1 课我们知道的植物(1课时)第 2 课观察一棵植物(1课时) 第 3 课观察叶(1课时) 第 4 课这是谁的叶(1课时) 第 5 课植物是“活”的吗(1课时) 第 6 课校园里的植物(1课时) 教学重点: 对于植物的特征,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根、茎、叶等器官,知道这些器官是植物的主 要器官,不同植物的器官也有差异,但都是植物生命体的组成部分,与植物能够“活”着有重要关系。“种植和照顾植物”的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亲自种养植物,体会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阳光,为形成“植物是活的”的认识积累经验、提供证据。但不要求 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生命周期等内容。 教学难点: 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要从单元整体认识各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学习方法、教学过程 以及评估标准,紧扣单元核心概念,把各课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整合为一条学习线索,设计教师 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在知识、方法、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方面有效 地保证课时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完整性。 教学措施: 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1.1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观察记录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 教学准备:塑料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仔细观察出示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植物?(草、树、花) 2、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

部编版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部编版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大多为六、七岁,他们对物体的认识主要围绕质量、体积、状态等表观特征展开。在面对一个物体时,一年级学生大多可以说出其最明显的特征,如黄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但是学生大多不会描述那些不显著的特征,如与质量和体积相关的特征。通常,只有当描述物体特征的任务明确指向与质量或体积相关的特征时,学生才能说出哪个更大、哪个更重。尽管一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有限,不知道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但是他们认识物体的主要困难并不在于不能描述,而是缺乏认识物体的角度,不能从更多角度、更全面地描述物体,无法稳定地从物体的外部特征、质量和体积三方面认识物体。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是一年级学生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当学生走出教室寻访校园里的小动物时,很容易出现“兴奋有余,活动不足”等现象。在观察蜗牛、金鱼等活动中,也会出现注意力分散、观察无序等现象,会有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等问题。为此,除了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的“科学词汇”外,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教材分析】 一年级下册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发现物体的特征》、《2.谁轻谁重》、《3.认识物体的形状》、《4.给物体分类》、《5.观察一瓶水》、《6.它们去哪里了》、《7.认识一袋空气》。“动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我们知道的动物》、《2.校园里的动物》、《3.观察一种动物》、《4.给动物建个家》、《5.观察鱼》、《6.给动物分类》。两个单元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像所有的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