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第2期2007年3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No.2 Mar.2007

文章编号:100025641(2007)022*******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鲁 凤1,2, 徐建华2

(1.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通 226007; 2.华东师范大学

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62)

摘要:运用GIS 技术与空间统计分析的综合集成方法,对197822001年间全国各省区人均G DP 的格局及其空间动态演变进行分析和研究.利用完善的ESDA 方法,包括Moran Ⅰ指数、Moran 散点图和L ISA 等,来揭示197822001年间全国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增长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以有效地认识中国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空间联系的结构,认识其内在规律性及其动态演变过程,并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成因分析.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 空间统计分析; 中国中图分类号:F 119.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52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BJL 027)

 第一作者:鲁凤(1978-),女,硕士;E 2mail :aprillf @https://www.sodocs.net/doc/8d10388116.html,.

 通讯作者:徐建华(1965-),男,教授,主要从事地理计算,地理信息系统和区域经济方面的教学与科研

工作;E 2mail :jhxu @https://www.sodocs.net/doc/8d10388116.html,.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of the R 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China

L U Feng 1,2, XU Jian 2hua 2

(1.S chool of Geog rap hic S cience ,N antong Universit y ,N antong J iangsu 226007,China;

2.Key L aboratory of Geog rap hic I nf ormation S cience ,Minist ry of Education ,

East China N ormal Universit y ,S hanghai 200062,China )

Abstract :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an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of Chinese provincial per capita G DP over the sample period of 197822001.It revealed strong evidence of spatial autocorre 2lation as well as significant patterns of local spatial association.The detection of spatial clusters of high versus low per capita G DP distribution throughout the sample period is an indicator of the persistence of spatial disparities over the Chinese economic landscape.Local Moran autocorrela 2tion statistics ,Moran scatterplots and L ISA were also computed and reveal the existence of “a 2typical regions ”.

K ey w ords : regional economic inequalities ; ESDA ; China

0 引 言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一直为众多国内外学者所关注.考察以往的成果不难发现,研究

第2期鲁凤,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较多地运用传统的数量统计模型,在空间关系和数值的相关分析上往往顾此失彼[126].几乎所有空间数据都具有空间依赖或空间自相关特征,空间统计的核心就是认识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间的空间依赖、空间关联和空间自相关,逐渐发展和完善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 )技术,即是空间分析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7222].近年来,空间分析技术已经在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应用,但国内的应用研究还多局限在进行空间自相关指标的度量以及空间聚类方面,尚未深入至考察区域经济联系层面[7212].由于ES 2DA 系列方法强调了区域经济增长问题之中地理区位的重要性,利用属性数据的空间特性,

在分析空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数值的相关分析,突出空间相互作用,更为科学地揭示区域经济联系[13,20,21].因此,对于中国经济差异这一问题,基于GIS 采用ESDA 一系列的空间统计方法进行研究,可更形象、更深刻地揭示出中国各省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能进行各种深层次的分析.

1 空间统计分析理论简介

1.1 空间权重矩阵

空间分析领域引入了空间权重矩阵,是利用ESDA 技术进行空间探索分析的前提和基础.通常定义一个二元对称空间权重矩阵W n ×n 来表达n 个位置的空间邻近关系.

W 11 W 12 … W

1n W 21 W 22 … W 2n

… … … …

W n 1 W n 2 … W nn .

(1)

空间权重矩阵的建立有多种规则,其中常用的有基于邻接规则和距离规则.

二进制邻接空间权重矩阵,其定义为

w ij =

1 当区域i 和j 相邻接,0 其它.

(2)

基于距离的二进制空间权重矩阵,其定义为

w ij =

1 当区域i 和j 的距离小于d 时,0 其它.

(3)

本文采用简单的二进制邻接空间权重矩阵.考虑到海南省孤立在外,对其做了微小改动:海南和广东虽然空间上并不相邻接,但鉴于两地现实联系密切,改两地互为邻居.

1.2 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

Moran Ⅰ指数反映的是空间邻接或空间邻近的区域单元观测值的相似程度,其公式为

I =

∑n

i =1

n

j ≠i

w ij

(x i -x —)(x j -x —

)

S

2

∑n

i =1

n

j ≠i

w ij

.(4)

其中x i 为区域i 的观测值,W ij 为空间权重矩阵,S 2

=

∑n

i =1

(x

i

-x —)2

,x —

=

1

n

∑n

i =1

x i

.

检验统计量为标准化Z 值,可以用公式(5)来检验.

5

4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Z =

I -E (I )V A R (I )

.(5)

检验统计量可以对零假设H 0(n 个区域单元的观测值之间不存在空间自相关)进行显著性检验,即检验所有区域单元的观测值之间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显著性水平可以由标准化Z 值的P 值检验来确定:如果P 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一般取0.05),则拒绝零假设;否则接收零假设.P 值可通过正态分布、随机分布或置换方法来获取.

当Z 值为正且显著时,表明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即相似的观测值趋于空间集聚;当Z 值为负且显著时,表明存在负的空间自相关,相似的观测值趋于空间分散;当Z 值为零时,则呈随机的空间分布.

1.3 局部空间自相关

当需要进一步考虑是否存在观测值的局部空间集聚,哪个区域单元对于全局空间自相关的贡献更大,以及空间自相关的全局评估在多大程度上掩盖了局部不稳定性时,就必须应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包括空间联系的局部指标(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L ISA )、G 统计、Moran 散点图.本文选择L ISA 和Moran 散点图进行分析.1.3.1 空间联系的局部指标(L ISA )

空间联系的局部指标满足下列两个条件:(1)每个区域单元的L ISA 是描述其周围显著的相似值区域单元空间集聚程度的指标;(2)所有L ISA 总和与全局空间联系指标成正比.

I i =

(x i -x —

)

m 0

j

ωij

(x j -x —

).(6)

其中,m 0=

∑i

(x

i

-x

)2

/n ,对j 求和仅限于区域单元I 的所有邻居.检验统计量可以对有意义的局部空间关联进行显著性检验.当两个区域单元的某些相

邻区域相同时,局部统计量存在着相关,可以遵循Bonferroni 标准.当总体显著性水平α=0.05,样本总数为n 时,设定各样本单元的显著性水平为α/m (m =n ),但必须注意当n 相当大时,采用此标准可能过于保守.

L ISA 作为ESDA 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如下:其一为每个观测单元周围的局部

空间集聚的显著性评估;其二为小范围内空间不稳定性的指标,可以揭示出对全局联系影响大的样本单元,以及不同的空间联系形式,这和利用Moran 散点图来识别相似.

1.3.2 Moran 散点图

Moran 散点图常来研究局部的空间不稳定性,对W z 和z 数据对进行了可视化的二维

图示.其中W z 是相邻区域单元观测值的空间加权平均值,又称为“空间滞后”向量.如以向量形式,Moran Ⅰ指数可描述如下:

I =

n S 0

z ′W z z ′z

.

(7)

其中S 0=

∑i

j

W ij

,z 是由所有的观测值与均值之间的离差组成的向量.

当W 为行标准化的空间权重矩阵时,S 0=n ,此时Moran Ⅰ指数即为W z 对于z 的线性回归斜率,(z ,W z )数据对在Moran 散点图中已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因此不同年份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对Moran Ⅰ指数具有强烈影响的区域单元,可通过标准回归诊断出来.

Moran 散点图中第一、三象限代表正的空间联系,第二、四象限代表负的空间联系.其

6

4

第2期鲁凤,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中第一象限代表了高观测值的区域单元为高值区域所包围(高高);第二象限代表了低观测值的区域单元为高值区域所包围(低高);第三象限代表了低观测值的区域单元为低值区域所包围(低低);第四象限代表了高观测值的区域单元为低值区域所包围(高低).据此可进一步认识空间分异规律.

将Moran散点图与L ISA显著性水平相结合,可获得所谓的“Moran显著性水平图”,图中标识出对应于Moran散点图不同象限,并且L ISA显著的相应区域.

2 1978-2001年全国各省区人均GDP的ESDA分析

2.1 MoranⅠ指数

选取197822001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人均GDP(可比价)统计数据,采用自然对数变换方式,对人均GDP进行数据变换以减小变幅,然后进行MoranⅠ指数的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检验建立在正态分布假设之上,可见各年份的统计量相当显著.这表明全国各省区人均GDP水平表现出相似值之间的空间集聚,即具有较高人均GDP水平的省区相对地趋于和较高的省区相邻,较低的省区则趋于和较低的省区相邻.考察知1978年以来MoranⅠ指数一直趋于上升,其显著性水平也逐渐增强.这揭示出自改革以来,相似经济水平的省区之间一直趋于空间集聚,并且这种空间集聚特征自1990年以来表现得更为显著.

表1 197822001年间人均G DP的MoranⅠ指数

Tab.1 Moran′sⅠstatistics for log per capita G DP197822001in China

年份Moran′sⅠZ值P值19780.2952.77030.0056 19790.3052.85240.0043 19800.2912.73720.0062 19810.2992.80310.0051 19820.3092.89110.0038 19830.3333.09280.0020 19840.3423.16500.0016 19850.3553.27280.0011年份Moran′sⅠZ值P值

19860.3693.39530.0007

19870.3853.53170.0004

19880.4003.65610.0003

19890.3903.57030.0004

19900.3783.47400.0005

19910.3913.57730.0003

19920.4233.85290.0001

19930.4514.08800.0000

年份Moran′sⅠZ值P值

19940.4724.26600.0000

19950.4834.35910.0000

19960.4944.44810.0000

19970.4974.47860.0000

19980.5004.50360.0000

19990.5074.55560.0000

20000.5114.59740.0000

20010.5064.55210.0000

2.2 Moran散点图和L ISA分析

2.2.1 Moran散点图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际差异自1978年至1990年是缩小的,自1990年后趋于扩大[125].从总体上看1990年是一个分水岭.据此选取1978、1990和2001年三个横断面数据,利用免费的GeoDA软件(Anselin L,2003年)进行计算分析.图1依次显示了1978、1990和2001年中国31个省区人均GDP的Moran散点图.

由图1可见,有少数省区在Moran散点图中与其它省区偏移较远,如京津沪,这会对回归直线的拟合造成一定偏差.分别剔除这些样本后再重新计算出MoranⅠ指数,显示在图的右上角,图中显示的是新的回归直线,四个象限的重新划分将依据新的横轴(虚线),其它样本集聚于回归线周围,这反映出京、津、沪这三个在全国占有显著地位和作用的直辖市对全国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影响很大.此外,云南、贵州也对全局空间联系具有较强影响.

三个年份的Moran散点图中,多数省区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均表现出正的空间自相

74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关,其中属低低类型的省区数量较高高类型的更多.Moran散点图有助于发现非典型地区,如高低和低高类型的地区,即偏离全局正的空间自相关的地区.由图1可知,此类省区为数较少,如属高低类型的省区只有1到2个.空间异质性通过Moran散点图上高高、低低二类鲜明的空间分异区域体现出来.高高类型区主要包括东部省市;低低和低高类型区主要包括广大中西部省区.这从总体上揭示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即经济发达的省区集聚于东部,欠发达地区则集聚于西部的特征.上述结果反映了我国各省区人均GDP水平一直存在着空间自相关性和异质性,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分异的空间格局及演变过程

.

图1 1978、1990、2001年人均G DP的Moran散点图

Fig.1 Moran scatterplots for log per capita G DP in china

由表2可知,三个年度不同象限对应的省区均发生了不少改变.1990年浙江和海南在周边发达省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下后来者居上,从低高转变为高高类型区.有些省区在1990年代经济发展迅速,2001年跨入高高类型区,如山东、福建、河北,而此前属于高高类型区的黑龙江则落入了低低区.广东1978年属于高低区,1990和2001年则落入高低区,湖北则由1978年和1990年的低低类型区转变为2001年的高低区.

表2 1978、1990、2001年人均G DP Moran散点图对应省区表

Tab.2 The provinces in Moran scatterplots for log per capita G DP in china

1978年1990年2001年高高

黑龙江、吉林、北京、天津、

上海、江苏、辽宁

黑龙江、吉林、北京、天津、海南、

浙江、上海、江苏、辽宁

吉林、北京、天津、海南、福建、浙江、

山东、上海、江苏、辽宁、河北低高内蒙古、新疆、海南、浙江、河北内蒙古、安徽、福建、河北安徽、江西

高低青海、西藏广东湖北、广东

低低其他省区其他省区其他省区

改革前夕,全国各省区的经济差距是历史造成的.而改革开放后广东经过“六五”起步,发展成为经济实力雄厚、外向经济发达的经济大省.因而与周边一些西部省区的经济水平形成了强烈反差,表现出为经济落后的相邻省区所包围的空间格局.湖北凭借其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等有利条件,经济发展相对较快,成为中部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这些转变大致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变过程.

2.2.2 L ISA分析

由于Moran散点图没有给出显著性水平的指标,因此有必要计算L ISA来进一步探究空间分析的结果.进行L ISA分析时,为识别1978年以来局部空间集聚发生的位移,重点考察显著性水平较高的局部空间集聚指标.

84

第2期鲁凤,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对L ISA的分析结论是,显著的L ISA表明该区域单元人均GDP水平或正或负的与核心发展地区的动态增长有关,而非随机出现.从空间邻接的位置关系出发,探测到的这些显著的局部高值集聚区域,从一定程度上可认为代表着全国的核心发展区域.而显著的局部低值的空间集聚区域,则与全国贫困省区相联系.因此,L ISA实际上可解释为空间相互作用的模式,运用L ISA探测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经济学理论上的中心2边缘理论相一致.这可以按照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来解释,即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通过同周边地区开展多方面的区域合作,由于要素流动、报酬转移、以及技术扩散等发挥作用,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强的经济辐射作用,带动其共同发展,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而负值表示了回流的形式,表现为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由于收益差异而导致由外围向中心的流动,造成外围地区的经济衰退,使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表3给出基于正态分布假设检验之上的1978、1990、2001年的Local Moran的Z值及P值.如果按照Bo nferroni标准,样本单元的显著性水平为α/m(m=n),考虑到二值邻接矩阵的最大邻居数是8,取m为8.按此标准,1978年达到高度显著性水平的有天津、北京、贵州省.1990年高度显著的是贵州,京、津、沪具有相对较高的显著性.广西、云南也有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与1978年相比,上海的显著性水平大为提高.2001年,上海、贵州高度显著,京、津、云南、江苏等显著性较高.总的来看,较为显著的省区都属于高高和低低类型区.

表3 基于正态假设检验的全国部分省区人均G DP的局部MoranⅠ指数

Tab.3 The observed local Morans normal assumption approach in China 1978年

省份

局部

MoranⅠ

P值

1990年

省份

局部

MoranⅠ

P值

2001年

省份

局部

MoranⅠ

P值省份

局部

MoranⅠ

P值

天津3.66420.0002贵州3.53840.0004上海5.17630.0000江苏2.58670.0097北京3.65940.0003天津2.99390.0028贵州3.79080.0002浙江2.00060.0454贵州2.79270.0052上海2.95040.0032北京2.76390.0057四川1.97630.0481云南1.65590.0977北京2.91610.0035天津2.73250.0063广西1.85770.0632

广西2.11930.0341云南2.6210.0088

云南2.04570.0408

结合Moran散点图,不难给出以下解释.北京和天津作为直辖市,在全国经济中独特的地位也赋予其辐射带动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

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说,与贵州相邻的省区,其人均GDP更多地并非处于随机化分布的状态,而趋于在贵州周围集聚,据此可认识到西部落后省区趋于空间集聚的分布特征.

而东部上海和江浙等发达省市趋于为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相邻省份所包围,东部发达地区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也显现出来.在改革伊始,上海的经济实力及其经济辐射作用并未凸显出来.而1990年开发浦东为上海的经济起飞提供了充分的外部条件,上海作为重要的经济出海口、国际化都市和金融中心,对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带动功能越来越强.江浙两省与沪邻接的区位以及三地显著的空间集聚,显示了近几年来上海对苏浙的带动作用正在加强.上海的发展也需要苏浙作为腹地推进,三地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互动的态势. 2.2.3 L ISA显著性水平图

由于全局空间自相关的存在,显著性检验建立在条件置换方法的基础之上(Anselin,

94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1995),和基于正态假设检验的L ISA 相对照印证,结果更具稳健性.由此分别得到1978、1990、2001年全国各省区人均GDP 的显著性水平图.

1978年,高高和低低类型区居主导地位,其中,显著的低低类型区为数众多,在空间上

形成连片分布的格局.表明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不发达省区如贵州、云南、四川、广西、广东、湖南、湖北等与其周围同样经济欠发达的省区,在空间上更多地趋于集聚,而并非呈现随机性分布.空间异质性则通过低高类型区来表现.高经济水平的北京和天津相毗邻,经济上存在着较强的依存关系,天津的显著性由此反映.河北作为显著的低高类型区,代表了负的空间联系.不难理解,相对于其邻居北京和天津,河北的发展水平相形见绌,河北内环京津,不仅受其经济技术辐射作用有限,发展反而受到负面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回流效应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式.

1990年与1978年相比,相差不大.只有广东不再显著,陕西成为显著的低低类型区.这是由于广东经济异军突起,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以农业经济为主、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缓慢的省份一跃成为经济发达的大省.而陕西则在发展的过程中向落后的西部省区靠拢.

与前相比,2001年则反映了完全的正的全局性空间联系趋势,只有高高和低低类型区显著;同时显著的西部省区范围有所扩大.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甘肃等省区趋于为周边经济同样落后的省区所包围,显示了西部落后省区趋于空间集聚的分布特征.由于经济落后的西部省区与经济发达的东部省市之间存在着距离的阻隔,经济联系作用较弱,发展闭塞、裹足不前,同时和同样经济落后的周边省份之间的经济联系作用也是有限的

.

图2 主要年份全国各省区人均G DP 的L ISA 显著性水平图

Fig.2 Moran significance map for log per capita G DP in China

东部江苏、浙江趋于为相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省份所包围,东部发达地区的空间集聚分布模式也凸现出来.浙江和江苏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上海强劲的经济技术辐射.河北虽然具有独特的“两环”区位优势,内环首都北京和天津市,外环渤海,但京津冀经济合作与交流较为欠缺,开展合作领域广度和合作深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广东虽然经济实力雄厚,但是与其邻的中西部省区如广西、湖南、江西等经济水平落后,经济对比反差强烈;虽然自身对外开放度高,但与周边欠发达的中西部省区之间经济联系力度较弱,经济合作还远未在相关层面上展开.因而,广东省与其邻居的空间相互作用,在空间联系的测度上表现不显著.

综合L ISA 结果与三个年度L ISA 显著性水平图,可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异质性,表现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和欠发达的西南和部分西北省区在空间上分别趋于集

5

第2期鲁凤,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15聚,这种空间集聚的特征且自1978年以来一直存在,并且越来越显著.总的来看,较高经济水平的邻近省区趋于空间集聚的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以京津为核心的环渤海区域,以及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沦为外围地区.

3 结 论

本文利用完善的ESDA方法,包括MoranⅠ指数、Moran散点图和L ISA等来有效地认识197822001年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空间联系的结构,认识其内在规律性及其动态演变过程,并对空间格局成因进行了科学分析.

(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就表现出相似省区间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且这种空间集聚自1990年以来表现得更为显著.

(2)Moran散点图和L ISA分析结果反映出我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一直存在着空间自相关性和异质性.其中,空间异质性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和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在空间上分别趋于集聚,这种集聚的分布特征自1978年以来一直存在,并且集聚性不断提高.另外,Moran散点图有助于发现非典型地区,即偏离全局正的空间自相关总体趋势的地区,如高低和低高类型的地区.L ISA还可结合空间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解释.

(3)ESDA是解释产生空间格局要素的首要的描述性步骤,也是建立估计和检验更为复杂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础.空间效应的存在导致了模型中误差项具有关联性和异方差性等特征,不满足基本假设条件,据此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应是不充分的,统计检验也不为可信.因此在模型中系统地考虑到误差项的空间自相关因素后,使用这些改进后的空间模型,就有可能正确估计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地理“溢出效应”.

致谢: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应龙根教授给予本论文的帮助.

[参 考 文 献]

[1] 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28233.

[2] 林毅夫,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6):3210.

[3] 蔡,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30237.

[4] 徐建华,鲁凤,苏方林,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1):57268.

[5]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6]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1362145.

[7] 王学军.空间分析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J].地理研究,1997,16(3):70274.

[8] 柏延臣,李新,冯学智.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模型[J].地理研究,1999,18(2):1852190.

[9] 朱传耿,顾朝林,马荣华,等.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J].2001,56(5):5492559.

[10] 吕安民,李成名,林宗坚,等.中国省级人口增长率及其空间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2,57(2):1432150.

[11] 马荣华,黄杏元,朱传耿.用ESDA技术从GIS数据库中发现知识[J].遥感学报,2002,6(2):1022107.

[12] 陈斐,杜道生.空间统计分析与GIS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2002,27(4):3912396.

[13] 刘旭华,王劲峰,孟斌.中国区域经济时空动态不平衡发展分析[J].地理研究,2004,23(4):5302540.

[14] TSU I K Y.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1952-1985[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1,15(1):1221.

[15] J O HN O.Spatial Autocorrelation[M].Newbury Park:Sage Pub,1988.

[16] CL IFF A D,ORD J K.Spatial Processes:Model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Pion,1981.

(下转第80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8

ciosa and Di ploast rea heliopora[J].Mar Ecol Prog Ser,2004,271:1672182.

[11] IMRE I,MCLAU GHL IN.Phenotypic plasticity in brook charr:changes in caudal fin induced by water flow[J].J

Fish Biol,2001,61:117121181.

[12] MOORE R D,GRIFFIT H S.Induced defences in an endangered amphibian in response to an introduced snake

predator[J].Oecologia,2004,141(1):1392147.

[13] L I X Z,L IU R Y,L IAN G X Q.The zoogeography of Chinese Palaemonoidea fauna[J].Biodiversity Science,

2003,11(5):3932406.(in Chinese).

[14] QIU G F.A review of genetics and breeding in shrimps(prawns)and crabs[J].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

1998,22(3):2652274.(in Chinese).

[15] DEWIT T T J,SIH.Cost s and limit s of phenotypic plasticity[J].Trends Ecol Evol,1998,13:77281.

[16] SMIT H L D,PAL MER.Effect s of manipulated diet on size and performance of brachyuran crab claws[J].Sci2

ence,1994,264:7102712.

[17] DAVIS J L D,ECKER T2MILL S.Morphological conditioning of a hatchery2raised invertebrate,Callinectes sapi2

dus,to improve field survivorship after release[J].Aquaculture,2005,243(124):1472158.

[18] SMIT H L D.Biogeographic differences in claw size and performance in an int roduced crab predator Carcinus mae2

nas[J].Mar Ecol Prog Ser,2004,276:2092222.

(上接第51页)

[17] GOODCHILD M F,HA ININ G R P,WISE S.Integrating GIS and spatial data analysis: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1992,6(5):407223.

[18] ANSEL IN L.Spatial Econometrics:Met hods and Models[M].Dordrecht:K 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8.

[19] ANSEL IN L,GETIS A.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J].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2,26(1):19233.

[20] ANSEL IN L.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2L ISA[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5,27(2):932115.

[21] LON G G Y.Measuring t he spill over effect s:Some Chinese evidence[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0,79:

75289.

[22] J UL IE L G,CEM E.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of t he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per capita GDP in Europe,

198021995[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3,82:1752201.

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对沿海的部分重点地区和城市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部资源,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总的发展思想是:鼓励先富、带动后富、东西联合、共同富裕、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了明显的差异。总的趋势就是: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部地区经济又了明显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比价缓慢。各地区经济差距呈拉大的趋势。 以下通过对经济增长率、人均GDP的分析,围绕经济增长下的地区差异现状,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发展规律、区位资源、文化意识、思想观念、人力资源、国家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地区差异的影响。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一)经济增长率 GDP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通常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

置身于珠三角区域经济带中的广东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置身于珠三角区域经济带中的广东经济发展战 略选择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置身于珠三角区域经济带中的广东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一、城市经济:广东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 近年来,在广东的经济发展中,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迅速崛起,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相互促进,使城市经济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目前,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化水平接近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省比重高达%、%和%(2002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工业发达,有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公司,产业集中度高,产业配套能力强,其中电子通讯产品制造业和家用电器制造业具有世界级的规模。“九五”期间,珠江三角洲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都超过两位数,从各市近二年的实际增长和“十五”计划看,未来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如果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广东经济初步实现了工业化,那么未来二十年,广东经济发展将有一个战略性的转变,发展的主线将集中于城市化,城市化将为广东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那些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地区,经济发展更具有主动性和可持续性。 当前全球竞争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大都市区之间综合经济实力的较量,需要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城市的发展。广东经济未来在国际和国内竞争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因素或条件的形成,一是取决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实力,二是取决于这一城市群中产业的合理分工,三是取决于这一城市群与港澳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而这些因素或条件的最终形成,则需要有明确的、清晰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以及科学合理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发展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县市都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区域差距也迅速扩大,沿海与非沿海、沿海内部区域差异都构成了浙江省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影响区域差异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均对浙江沿海区域经济差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得出实际使用外资、产业结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浙江沿海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区域差异 agdp 发展不平衡面板数据 根据对有关资料分析,浙江经济在原有区域经济水平静态不平衡的基础上,经过动态不平衡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广泛的新增长极,区域间经济水平的差距经历了先有所扩大又逐步收敛的过程。总体上是一种非极化性不平衡发展。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27100亿元,增长11.8%。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年均实际增长8.4%。浙江省2010年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均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4位,特别是人均gdp列各省之首。但浙江是地域小省、人口小省、自然资源小省,而且省内地域差异明显,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复杂,山区面积约占70%。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1997

年消灭了贫困县,2001年消灭了绝对贫困乡镇。但是过去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在今天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或相对落后地区。2009年杭州市的人均gdp达到74924元,而温州市的泰顺县只有9554元,前者竟是后者的7.6倍之多。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距将会产生诸多消极的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首先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采用了极值差率和标准变异系数进行分析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然后对影响nich的因素(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找出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1 浙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的描述分析 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划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是用绝对表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是一种等级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这两种指标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同等重要,二者所包含的意义不一样,不可能相互替代。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同时重视绝对与相对差异的研究。为了能全

广东经济发展差异指标体系与数据

一、区域经济发展离散系数标准 所谓离散系数,就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该组数据的平均值之比。换句话说,就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均值的比率。离散系数的大小反映一组数据最大值和最小值与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异程度。离散系数越大,说明这一数据组的数据分布越不均匀,相反,离散系数越小,其数据组的数据分布就越均匀。现依据2000年-2009年广东经济统计数据,基于GDP和人均GDP两种标准计算分别得到2000年-2009年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离散系数(如图-----所示)和四省区域经济发展离散系数(图----- 2009)。 按照GDP标准计算,从2000年到2009年,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离散系数分为明显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00-2005),该阶段离散系数曲线逐步上升,离散系数从2000年的1.18上升到2005年的1.29,这说明广东各市经济有逐步向广东总体经济平均水平拉开的趋势,即各市经济差异被逐渐拉大;第二阶段(2005-2009),离散系数曲线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1.29降至2009年的1.27,这说明广东各市经济向全省平均经济水平靠拢,即各市经济发展差异有缩小的趋势。按照人均GDP标准计算,也基本表现出同样的趋势,所不同的是,2005年到2009年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离散系数(人均GDP)持续下降,而离散系数(GDP)2008年到2009年并非持续下降而出现了反弹,由2008年的1.26上升至2009年的1.27,这说明广东各市经济发展差距按照人均GDP标准,2008年至2009年没有持续改善趋势而表现为恶化态势。 再横向比较2009广东、浙江、江苏和山东四省区域经济发展离散系数可知,无论是依据GDP标准还是人均GDP标准,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离散系数均高于同期的浙江、江苏和山东,这说明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高于其他三省。 综上所述,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水平在过去5年间逐步下降,但在与浙江、江苏和山东横向比较中,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明显高于其他三省,这表明“全国最穷和最富的地区均在广东”这一现状仍将持续,且在与浙江、江苏和山东三省比较中,处于明显劣势。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3-1-2中国三大自然区和三大经济区域差异[1]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差异(2) 【考纲要求】1、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内部在自然地理特征与人类活动方面的南北差异。 2、能够区分三大经济地带、说明不同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全面分析不同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 【考点点拨】 一、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三、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例1.读中国地理要素分界线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a 、b 、c 、d 各界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a 是旱作与水田农业区的分界线 ②b 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③c 是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④d 是东西部人口的分界线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2)图中a 、b 界线叠加,可能划分出的区域是( ) A .牧区、农耕区 B .干旱区、半干旱区 C .汉语言区、少数民族语言区 D .发达区、欠发达区 四、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高原边缘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大; 高原内部相对高度小,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小 a b c c d d

例2.读“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回答(3)~(5)题。 (3)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基本吻合的 B .西部经济地带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均属于沿边省区 C .重庆市属中部经济地带 D .中部经济地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4)我国西部经济地带的“大开发”应首先注意的问题是 A .有步骤地重点治理和开发大江大河、能源、矿产等资源 B .大力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沿边贸易,扩大旅游创汇 C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绿洲农业和林牧业 D .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草,因地制宜地退耕还林还草 (5)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 B .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人口稠密的东部 C.将大运输量的企业转移到交通发达的东部 D.将轻工业和农牧业转移到资源短缺的东部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读中国地理四大区域图(右上),完成1—3题。 1.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 ——洪涝灾害 B .b ——土壤肥力 C .c ——灌溉水源 D .d ——生长积温 3.C 区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 ) A .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 B .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 C .森林草原—荒漠—绿洲—草原 D .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不同区域的形成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4~6题。 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10个 省级 行政区 位于西部 边远地区, 少数民族 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 于边境贸易,能源、 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成为中国动力基地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由于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的巨大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均消费东部要高出许多,而西部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解放前的状态。 由于地理文化的差异造成现在的现象。正文更加充分揭示了差异的原因以及实证分析。 。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 引言: 中国20多年经济改革所取得的绩效已经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的奇迹”,而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地区间差距的扩大迹象,正在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注意的焦点。与此相平行的是,大多数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或问题的早期研究,一般是将中国经济视为一个同质的整体,而近来的理论研究则越来越注重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和数据可得性的差异,已有研究中对地区的划分,按划分程度的粗细,通常包括:按行政单位划分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沿海和内陆,城镇和乡村。少数研究中也有按华北、东北、东南、南部和西部五大区划分,以及以长江为界划分的南北。 地区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差距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在经济学研究

中,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或者劳均GDPGNP 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少数研究中也涉及其他一些社会指标,如平均受教育年龄、人均卫生支出,有的甚至构造了系统的指标体系。本文关注的核心是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所采用的指标大多是反映地区产出或收入差距的指标,如人均GDP不同省份的有效人口增长、人均消费等。 中国的学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差距的研究还是相当多的,不管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都有很多的文献去查。笔者基于今年9月份2006 年的统计年鉴,从实证方面做一个时间上的跟进,以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正文:(一)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 我国地区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即随着开放进程的推进,开放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关系逐渐凸现出来,同时地域差异被放大。在开放的第一个阶段,全国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相对生产增长率,也即相对人均产出增长率并不必然位于全国前列,如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广东、浙江、海南、江苏、福建、山东等地,劳动生产率排在全国前10名之内,而同样是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北京、天津、辽宁和上海的劳动增长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显然,在这个时期内,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各地的进一步开放做了准备,但总的来说,开放对各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地方优势并未随着开放得到充分发挥,此时开放的地域性差异不显著。在开放的第二个阶段,广东、上海、天津、福建、江苏、浙江及山东处于全国开放的前十位,而它们所对应的1995-2003年的生产率提高分别排在第8 2、1、4、7、3、9。这也表明,在开放的第二个阶段,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劳动生产增长率相应较快。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逐步显现出来,开放的地域差异

地区差异问题及其区域协调修订版

地区差异问题及其区域 协调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中国地区差异问题及其区域协调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差异表现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缩小地区差异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地区差异的现状进行分析,讨论了现有的经济形式下,出现地区差异的原因,以及地区差异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配套措施,来缩小区域差异,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0前言 近年来有很多文献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差距问题。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差距变化,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中国省区差距在逐渐拉大[1-4]。但是现有的文献大部分是以省区作为一个单位来分析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问题。把省区作为分析单位的一个局限性是掩盖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增长变化情况,而部门之间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即使知道省区经济是发散的,但我们不知道部门之间是否也是发散的,更不知道各个部门之间收敛或发散的不同表现。 本文通过对国内地区差异的现状进行分析,讨论了现有的经济形式下,出现地区差异的原因,以及地区差异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配套措施,来缩小区域差异,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1.中国地区差异现状 中国是个大国,土地疆域广阔,各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相差很大,再加上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区差异问题由来以久。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区域间差距呈缩小趋势。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经历了从

区域经济差异及措施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一、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 一是天然资源的差异,如矿产资源、煤炭资源、深林资源、水资源、甚至是旅游资源等。这些都是能够进行生产的基本的先天的保证,也是能够造就未来潜在发展可能性的条件。东南地区相对西北地区来说,有很大的自然资源上的优势,如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森林资源,东北及中原地区的煤炭资源,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西北地区相对来讲则资源十分贫瘠,尤其是水资源的缺乏使得农业生产几近困境。有一些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小规模的交通问题,但是资源问题始终是难以依靠人力解决的,因此这成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致命伤。不可弥补的缺陷不仅仅使得一些地区的发展具有的先天性的困难和不足,还有碍于未来长足的发展,没有待开发的可能就不可能吸引人力、无力和财力的投入。这样,本身的先天条件不足和后天的可发展的缺陷,成了西部地区相较东部地区的巨大经济差异的原因之一。 二是气候物候环境差异。东南地区的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年温差较小,热量充足,降水量丰富,土地肥沃,农作物种类繁多,一年两熟或三熟。西北地区的气候以大风干燥为主,年温差大,热量不足,降水量少,土地贫瘠,农作物种类少,多为一年一熟。比较可知,东南地区比西北地区更适合农作物生产,更何况干旱问题严重的影响着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甚至是本地人口的温饱问题。第一产业的发展差异标志着地区之间生产能力的差异,这必然影响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因而进一步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是地形地势的差异。东南地区多丘陵,但大体地势较平缓;东北、华北地区以平原为主;西北地区则以高原为主,多荒漠;西南地区则多是喀斯特地形,崎岖不平。从而造成造成的交通问题,东南及北方地区交通发达,交通网密度大,而西南西北地区交通条件差。东南地区靠海,海陆运输交汇,面向东南亚,市场广阔。近代史上又有很多海岸城市和内河航运枢纽城市成为通商口岸,较内地城市发展的早。我国中西部地区地质地貌复杂, 自然灾频繁。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 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区、沙漠荒漠地区、喀斯特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地质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存环境条件极为恶劣, 生态环境脆弱也是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创新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多种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六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 nin g-up policy was put into effect in 1978, China had developed into the sec 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an econo mic growth rate of more tha n 9%,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iracle in the huma n econo mic growth history. .But because of vast territory, the differe nee of area developme nt con diti ons, the imbala need resources distributi ons, the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has become eve n more serious. The in flue nee of enlarging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on economy and society can not be n eglected. This paper carries out statistical an alysis to the regi onal economy differe ne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uses many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coefficient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tremely ba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extreme value rate. The statistical an alysis in dicate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 nee has eon ti nu ous enlarging since 1978. The thesis an alyzes the reas ons from six aspects, and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 ns on how to reduce the gap. Key words: regi onal economy;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bala need developme nt; statistical an alysis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探究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区域分析以及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者所研究的热点课题,这对于促进我国区域间的竞争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中部地区的六个省份即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为例,对其区域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市场化水平以及设施配套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六省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中部地区 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是既能稳定增长又能促进协调两者兼顾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特点的区域发展新模式,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区域政策只针对落后或结构衰退地区的区域发展模式,也有别于一般发展中国家过多倾斜于相对发达地区的区域发展模式。在这一战略中,中部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稳增长、促协调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和协调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概述 (一)区域差异概念。区域经济差异是指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一些区域比另一些区域有更快的增长速度、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更强的经济实力,只是空间上呈现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并存的格局。覃成林把区域经济差异的问题定义为在中国区域经济主体中已经产生了区域经济权力利益的不公平不合理的一种重要区域经济现象,作者明确指出在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中产生了区域主体经

济的不公平与不合理问题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区域性问题。[1](二)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研究。在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这个问题上,大多数的学者观点都是较为一致的。李保平、肖金成、陈文晖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中指出这种政策上的倾斜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外开放政策、金融政策、价格政策、投资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等,差异政策作用的结果是经济结构和工农城乡关系的不同。在沿海地区加工工业迅速发展,比重提高,而中部和西部地区过分强调地区所谓的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这样的产业结构在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作用下,加剧了沿海和内地的差异。[2]聂艳华、张玉明指出三大区域及经济差异的根源在于创新活动的巨大差异。整个空间创新活动的不均衡分布,导致区域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也是必然的。[3]按照技术差距理论,创新差距引致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但从实际情况看,欠发达的中西部区域与东部区域经济差异有拉大的趋势,与该理论观点不一致。究其原因是中西部区域与东部区域创新差距过大,欠缺相应的学习能力,使得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区域对先进技术总体上表现为较弱的消化吸收能力,从而影响其对新技术的引用和模仿,就形不成有效的创新和经济增长。[4](三)区域协调发展概述。《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5]其中就包含了区域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五个统筹”的立足点和着眼点。而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内容就包括: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d10388116.html, 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研究 作者:杜思贤陈红光孙胜林 来源:《环球市场》2018年第27期 摘要:近年来,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掀开了新篇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一些落后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间的合作联动全面铺开,经济发展的协同叠加效应不断显现。但需要注意的是,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欠发达地區与发达地区在经济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上均存在相当差距,要实现追赶跨越还需要较长时间;区域间的生产要素错配、同质化竞争现象亟待缓解,区域产业分工协作链条需进一步优化调整。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我们在注重统筹协调,促进省内产业结构优化、挖掘区域经济潜力上注入更多的努力。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有助于优化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结构与质量。 关键词:产业;经济发展;平衡;研究 一、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导向 对于珠三角地区而言,无论是从地区企业数量还是工业增加值规模而言,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都处于地区产业结构的主导地位,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紧随其后,这类型的行业多以高技术企业为主,基本代表了地区的创新发展导向和经济实力。但以企业规模数量来看,金属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和纺织服装、装饰业依旧有着相当的企业数量存量,这类企业的技术含量较低,甚至还多有着劳动密集型的特质:一方面,这难以为地区的技术创新提供有效支持,另一方面,也无法为地区贡献足够的产能和产值。对于广东省的东西两翼而言,地区的主导产业结构仍停留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的行业上。在粤东地区,较为突出的是以纺织服装、服饰业和纺织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而粤西地区的典型代表是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兼有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特征。应当说,广东省东西两翼的地区生产结构特质,决定了其在后续的时间发展中难以展现出强劲的经济动力,产业结构转型滞缓、企业发展多、小、散的格局亟待扭转。对于粤北山区而言,应当把地区的生态平衡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就当前的地区产业结构来看,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都与地区污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如何处理好企业生产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成为粤北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整体来看,广东省全域的产业发展基本实现了“结构性”错位发展,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的产业发展实现了一定的联动、互补格局。但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各地区板块间的产业关联度较低,表现为不具有产业价值链关系的产业扎堆。过多技术不兼容甚至存在相斥的产业并非以地区企业内在肌理和产业关联为依据,为支撑地区经济优化发展而生的成本会大

地区差异问题及其区域协调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中国地区差异问题及其区域协调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差异表现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缩小地区差异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地区差异的现状进行分析,讨论了现有的经济形式下,出现地区差异的原因,以及地区差异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配套措施,来缩小区域差异,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U的。 0前言 近年来有很多文献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差距问题。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差距变化,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中国省区差距在逐渐拉大x:。但是现有的文献大部分是以省区作为一个单位来分析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问题。把省区作为分析单位的一个局限性是掩盖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增长变化情况,而部门之间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即使知道省区经济是发散的,但我们不知道部门之间是否也是发散的,更不知道各个部门之间收敛或发散的不同表现。 本文通过对国内地区差异的现状进行分析,讨论了现有的经济形式下,出现地区差异的原因,以及地区差异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配套措施,来缩小区域差异,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U的。 1.中国地区差异现状 中国是个大国,土地锻域广阔,各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相差很大,再加上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区差异问题山来以久。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高度集权的汁划经济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区域间差距呈缩小

趋势。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经历了从珠三角的崛起,到浦东开放带动长三角的迅速发展,到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再到中部崛起和环渤海六次大的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被世界誉为“中国之谜”,同时意味着中国区域经济由非均衡战略时期的“单极增长”进入到更加强调互动协调发展的“多轮驱动”的协同发展时代,但因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区域经济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 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拉到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中国着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短的线条描述了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到云南省之间,将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其呈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 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去南方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人均 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北方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一)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一) 摘要:本文以人均GDP为基本评价指标,运用衡量区域经济的基本方法,分析了重庆市区域的经济差异的现状以及从1997—2003年差异变化的特征,并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市经济差异调控对策 重庆市是我国西部惟一的直辖市,也是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区位条件以及原有发展基础的差异等因素的作用,重庆市域内部存在着巨大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构成了基本市情。研究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特点以及调控对策对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特征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特定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非均衡现象。研究区域经济差异一般需要选择某一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运用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各种统计方法来进行测算。由于资料收集的限制,本文主要依据人均GDP研究重庆市的区域经济差异。根据《重庆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计算了重庆市区县和三个经济区人均GDP 的标准差、变异系数、极差、极值比率,可发现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县际经济差异悬殊 重庆市共有区县40个,在反映县际经济差异的主要指标方面,首先,全市县际两极差异很突出。2003年全市人均GDP最高的渝中区达25517元,最低的是酉阳县仅为1977元,两者的绝对差异高达23540元,相对差异(极值比率)高达12.91倍,而同年全国31个省市的两极绝对差异为43115元,极值比率为12.97。重庆区县两极绝对差异低于全国,但相对差异接近全国水平。其次,区县总体差异也相当大。2003年全市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为6080元,反映区域总体相对差异的加权变异系数为0.7165,而同年全国31个省市两个指标分别为8163元和0.627。重庆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低于全国,但加权变异系数高于全国水平,说明重庆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出现了很大的相对差异。 2、经济发展水平西高东低,地带性差异显著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西高东低。按照重庆直辖以前的行政区划,可将重庆划分为东、西两个地带。西部为直辖前的小重庆市,东部则为原涪陵、万县、黔江三地市。重庆西部地区面积不到全市的30%,人口约占全市的一半,但2003年GDP占全市的比例达70.9%,而东部仅占29.1%;西部地区人均GDP达10086元,而东部仅4228元。重庆市经济重心明显向西部地区倾斜。其次,三大经济区差异显著。重庆市的“十五”规划进一步根据经济地理特点将市域划分为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都市经济圈包括重庆市主城区再加上近郊的渝北区、巴南区9个区;渝西经济区主要由原重庆市除都市经济区以外的12个区县构成;三峡经济区主要由原涪、万、黔三地的绝大部分区县组成,共19个区县。2003年,都市经济区、渝西经济区和三峡经济区的人均GDP的标准差为5273元,加权变异系数为0.584,加权变异系数也略高于全国东、中、西三个地带水平。2003年都市经济区与渝西经济句的绝对差异为8882元,相对差异为2.31倍;渝西经济区与三峡经济区绝对差异为2660元,相对差异为1.59倍;都市经济区与三峡经济区的绝对差异达11542元,相对差异达3.68倍。重庆三个地区的经济差异明显,其中尤其以都市经济区与三峡经济区差异最显著。 3、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圈层分布格局 根据重庆市区县人均GDP指数,还可将重庆所辖区县划分为三个圈层。第一圈层,人均GDP 指数高于全市平均值的1.5倍,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江北区、双桥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北碚区,除双桥外,其余皆属于重庆市主城区。该圈层是重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面积、人口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2.7%和12.6%,但创造了全市33.6%的GDP,为

区域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学院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价格信息联系,同时也提供对应的论文答辩辅导。 二、论文参考题目 区域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 在区域经济合作下培育国家竞争优势研究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 中日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治理模式研究 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区域经济法制规制研究 从区划经济到区域经济 论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与APEC的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与吉林经济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 民营企业、专业市场与区域经济增长间互动关系分析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香港在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定位 城市经济区域理论及其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区域优势论与我国参与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我国的战略对策 “增长极”理论影响下的我国西部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地理的结构演进与思维特征

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海洋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绿色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区域经济有序程度的微观度量 中国财政分权机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酒嘉区域经济一体化红利效应 主导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大成集团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治因素影响研究 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研究 国内新兴财经报纸区域经济报道研究 市场与行政双重逻辑下的区域合作制度变迁 成都市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战略与对策研究 博弈论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运用研究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 云南乡村区域中心发展模式研究 从区域经济发展看区域金融的政策选择——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金融政策选择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国民经济发展 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 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 重庆三峡库区腹地经济合作的构想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公正探析 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问题的实证研究(1978~2004) 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盐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