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副词“够”和“怪”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比较分析

副词“够”和“怪”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比较分析

副词“够”和“怪”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比较分析
副词“够”和“怪”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比较分析

Modern Linguistics现代语言学, 2014, 2, 25-33

https://www.sodocs.net/doc/8f10599595.html,/10.12677/ml.2014.21005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4 (https://www.sodocs.net/doc/8f10599595.html,/journal/ml.html)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 of Adverbs “Gou” (够) and “Guai” (怪)

Rui Cui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UIBE), Beijing

Email: cuirui79@https://www.sodocs.net/doc/8f10599595.html,

Received: Dec. 2nd, 2013; revised: Dec. 26th, 2013; accepted: Jan. 8th, 2014

Copyright ? 2014 Rui Cui.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In accordance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all Copyrights ? 2014 are reserved for Hans and the owner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ui Cui. All Copyright ? 2014 are guarded by law and by Hans as a guardian.

Abstract:The essay tries to discuss the subjective meanings, the mechanisms and degree of subjectivisation of “gou” (够) and “guai” (怪). Based on the corpus, the essay draws the conclusions by using a comparative approach: both words express the meaning that the speaker believes that something has reached a high degree and some outer-expectation. “Gou” (够) expresses a sense of distance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object while “guai” (怪) expresses a degree of acceptance.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subjectivisation,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 words often occur and cognitive and pragmatic rules of people all play important roles, and these are the underlying reasons of formation of the two different subjective meanings.

Besides, the essay believes that the subjectivity of “gou” (够) is higher than that of “guai” (怪) through the evidences from syntax and text.

Keywords:Gou (够); Guai (怪); Subjectivity; Subjectivisation; Context; Cognitive and Pragmatic Rules;

Mechanism

副词“够”和“怪”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比较分析

崔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Email: cuirui79@https://www.sodocs.net/doc/8f10599595.html,

收稿日期:2013年12月2日;修回日期:2013年12月26日;录用日期:2014年1月8日

摘要:本文尝试对副词“够”和“怪”的主观性意义、主观化机制和主观化程度进行探讨,基于语料库,通过对比的方法发现,二者都能表示说话人认为具有较高的程度和出乎意料的情感,但“够”

具有一定的距离感,而“怪”则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亲近和接纳。在各自的主观化过程中,词语本身的意义、语境的影响以及人们的普遍认知心理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形成二者不同的主观性意义的深层原因。通过对二者在句法和篇章上的不同表现,文章还证明了“够”的主观化程度比“怪”高。

关键词:够;怪;主观性;主观化;语境;认知和语用原则;机制

1. 以往的研究及问题

程度副词“够”和“怪”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很常用,都表示程度高,如《现代汉语八百词》[1]:“够:修饰形容词,表示程度很高。如:天气够冷的/这件事

够糟糕的/老大爷待我们够好了”。“怪:表示有相当高的程度。如:怪不容易的/怪脏的/这孩子长得怪可爱的”。这其中的“够”和“怪”都可以用“很、挺”来替换。

赵立江(1998)[2]认为“够+ A + 的/了”起到缓和语气或表达不如意的作用;沈建华(2001)[3]指出这种结构表示说话人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性质、状态的一种判断;罗青松(1995)[4]也指出副词“够”表示充分满足说话人主观印象中的某一标准、尺度,表示说话人认为具有相当高的程度;郭继懋(2000)[5]指出,“够”不仅表示程度意义,还表示说话人的情态、语气——从主观上对某性质加以肯定。

马真(1991)[6]指出程度副词“怪”带有“亲昵、满意、爱抚、调皮”的感情色彩,“有时表示一种说不出的没法形容的心理感受;刘冬梅(2006)[7]则认为,“怪”不仅可以带有“亲昵、满意、爱抚、调皮”等感情色彩,还可以带有厌烦、憎恶、可怜、同情、悲伤等感情色彩;史金生(2003)[8]认为“怪”可以表达出乎意料的语气。

前人的研究都认为“够”和“怪”除了表示程度高以外,还同时表示一定的语气或感情色彩,我们认为这两个方面都属于词语的主观性意义,具体的说,程度高表达了说话人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认识和评价,而缓和语气、不如意、亲昵、厌烦、出乎意料等表达了说话人的情感。

前人对“够”和“怪”的主观性意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概括。但是,这些研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对主观性意义的概括不合适,刘冬梅(2006)认为“怪可爱的”中的“怪”带有亲昵、满意等色彩,而“怪脏的”中的“怪”则带有“厌烦、憎恶”的感情色彩,这其实是把后面词语的感情色彩强加到了“怪”上面了。另外,对主观性意义的概括有遗漏,如“够”除了能起缓和语气的作用之外,还能表达出乎意料的语气,如:

(1) a. 您想得倒挺长远。呦嗬,你们够早的呀。(《编辑部的故事?侵权之争(上)》)

b. 怎么头一次见他倒跟他说了?熟得够快的。(《动物凶猛》)

c. “谁知道你是谁呀?”刘会元一甩手,“嚯,手劲儿够大的。”(《一点正经没有》)

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未被提及。更重要的是,以往的研究对“够”和“怪”主观性意义的来源或形成机制缺乏探讨,对二者主观化程度的差异也缺少关注。

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够”和“怪”的主观性意义进行重新概括,并通过比较的方法理清二者之间的异同;然后考察“够”和“怪”的主观化过程,找出其主观性的形成机制,并由此对其主观性意义的异同作出解释;最后通过形式上的表现证明了二者在主观化程度上存在差异。

2. “够”和“怪”的主观性

“够”和“怪”的主观性意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细微的差别。

相同点:(一) 二者都能表示说话人认为具有较高的程度(如《八百词》等虚词词典对此看法一致);

(二) 二者都能表达出乎意料,上文(1)中的“够”也都能用“怪”:

(2) a. 您想得倒挺长远。呦嗬,你们够/怪早的呀。

b. 怎么头一次见他倒跟他说了?熟得够/怪快的。

c. “谁知道你是谁呀?”刘会元一甩手,“嚯,手劲儿够/怪大的。”

不同点:在对评价对象的感情上,“够”具有一定的距离感,而“怪”则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亲近和接纳。试比较:

(3) a. 这个咸菜够咸的。

b. 这个咸菜怪咸的。

对比可以发现,(3a)“够咸的”表示程度高的同时还表达了说话人的不满,(3b)中的“怪咸的”也表示程度高,虽然有点不满,但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例(3)中的形容词是中性的,如果形容词是褒义或者贬义的,这种对立就更明显了:

(4) a. 她捂着鼻子:“这房间里够脏的。”

b. 她捂着鼻子:“这房间里怪脏的。”

(5) a. 她爱不释手:“这件衣服够漂亮的。”

b. 她爱不释手:“这件衣服怪漂亮的。”

由于“够脏的”和强烈排斥的感情是协调的,(4a)是合适的句子,“怪脏的”表示一定程度的亲近和接

纳,和“捂着鼻子”是矛盾的,(4b)就是不合适的句子;同样,“够漂亮的”表示一种带有距离感的评价,和“爱不释手”在语义上是不协调的,故(5a)不是合适的句子,而“怪漂亮的”表达的亲近和接纳与“爱不释手”语义上一致,故(5b)可以说。

以上讨论可总结如下:“怪”表示说话人和所评价对象之间在心理距离上的拉近,而“够”表示说话人和所评价对象之间在心理距离上的推远。用在不同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前面,会产生方向相反的程度上的加深。如果用“+”表示积极方向,用“?”表示消极方向,用“0”表示中性,我们可以将二者的不同表现用下表表示(“+”、“?”的数量是相对而言的):如表1。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以往的研究中所说的“怪”带有亲切、爱抚的感情,其实不是“怪”本身所具有的,而是“怪”所表示的亲近和接纳在褒义性的语境中的具体表现,在贬义性的语境中,这种亲切、爱抚的感情就不存在了,而是表示一种虽然不好但是也不排斥的感情。而“够”所具有的距离感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如果用在褒义形容词前面,多表示一种比较中性的评价,如果用在贬义形容词前面则表示一种轻视、不满的意味,同时还具有缓和语气的作用。下文主要探讨这些主观性意义的形成机制以及二者主观性程度的差异问题。

3. 主观性形成机制考察

3.1. “够”的主观性的形成机制

“够”原本是动词,表示满足某一个具体的标准。如“够三斤”“够用一个月”等,后来表示满足某一个抽象的标准,如“够长”“够重”,这里的“长”“重”表示度量衡标准。不管是具体的标准还是抽象的标准,其中的“够”都是“达到”的意思。但是在“够+ 形

Table 1. The different effect between “gou” and “guai” with regard to the increase of different emotional adjectives

表1.“够”和“怪”对不同感情色彩形容词在程度加深方向上的

不同

够A的怪A的贬义(?) ??0

中性(0) ?+

褒义(+) 0 ++ 容词+ 的”这个结构中,副词“够”却表示“程度高”的意思。罗青松(1995)认为,程度副词“够”是从动词“够”发展而来的。我们赞同这种观点,但是觉得只是笼统地讲程度副词是从动词发展而来的是不够的。

3.1.1. “够三斤”和不过量准则

一般来说,如果说“够三斤”,一定蕴涵着“超过三斤”。如果是“达到并且不超过三斤”的话,那就应该表达为“只有三斤”或者“只够三斤”,从而排除“超过三斤”的部分。虽然“够三斤”蕴含着“超过三斤”的意思,但是由于在交际中这个“超过”的部分不是听说双方关注的内容,所以就没有凸显出来。在语言形式上,仅用“够三斤”而不用“只够三斤”来表达,这是“不过量准则”发挥了作用。“不过量准则”是“量的原则”的一个次准则,意思就是在满足“足量准则”的前提下,不说不必要的多余的话。如果违背了这个合作原则,就会让听话人推导出言外之意。具体到“够三斤”这个例子,在交际中,用“够三斤”就能够表示“达到了三斤”这样的意义了,就没有必要再用副词“只”来加以限制。“只够三斤”表达的意思就是“仅仅达到了三斤并且没有超过三斤”。这就排除了“够三斤”的蕴含义“超过三斤”。

3.1.2. “够A的”与消极语境和普遍认知心理

如果“够”用在一种消极的语境中,就表示超出了所能承受的限度。“够”表示程度高的意义是上述蕴含义“超过”在交际中得到凸显的结果。例如:

(6) a. 是够让人头疼的,哈?(《编辑部的故事?谁是谁非(上)》)

b. 金枝这话太单刀直入了,够让张全义胆寒的。(《皇城根》)

c. 但班长小声地说∶“够大柱受的。”(《阵痛》)

这种“够XV的”结构表达的意思并不是某种消极的东西达到了某人所能承受的标准,而是超出了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如“那么多文件真够你看的!”所表达的意思不是“那么多的文件达到了你要看的数量了”,而是说“那么多的文件你看都看不完的”。石毓智(2001)[9]将这种结构称为“隐性否定结构”。

在这种消极的语境中,“够”的蕴含义“超出”

得到了凸显。因为负面的、消极的事物对人们所造成的消极影响相对于积极的事物对人们造成的积极影响往往在感知上更为凸显,所以更受人们的关注。这种“超出”就带来了程度高的意义。

我们发现,这种消极的语境多数是“够X受的”,在频繁的使用中,承受的主体不再出现的时候,就词汇化为“够受的”。《现代汉语词典》已经将“够受的”作为词条收录:

【够受的】达到或超过人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含有使人受不了的意思:累得真~。

北京口语中还有一个近义的表示程度高的词“够瞧的”,《现代汉语词典》也收录了:

【够瞧的】十分利害;够受的,看不下去:天热得真~|这个人真~。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够XV的”中的“够”似乎还不是副词,因为它后面加的是一个兼语结构。但是,在有些方面它又不像是动词,比如不能被否定。

真正的表示程度高的副词“够”也是在消极性的语境中形成的,也就是“够+ 贬义词/反向词+ 的”这样的语境,如:

(7) a.“班长,运气够糟的。”我心里说。(《祝你运气好》)

b. 哎唷,全是电脑,够复杂的。(《编辑部的故事?人工智能人》)

c. 从北影厂到火车站,路是够远的。(《京华闻见录》)

d. 李缅宇,你现在对我手够狠的。(《无人喝彩》)

e. 今天可真够冷的,有零下三十度吧?(《钳工王》)

我们知道,动词“够”表示达到一个标准,这个标准通常是用无标记的褒义词或正向词来表示,如“够长”“够宽”“够好”等,表示达到了预期中的一个标准。但是,如果“够”后面加的是有标记的贬义词或反向词,如“够短”“够窄”“够坏”,也能表示达到某一标准的意思。但是这里的“标准”不是预期中的标准,不在预期的范围之内的,即“超出”了预期的范围。所以,“够短”和“够长”一样,其中的“够”都能表示“达到”某一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在两种情况下的所指是不同的:“够长”中的标准“长”是预期中存在的,“够短”中的标准“短”则是预期中不存在的,是超出预期的。正是这种超出预期,产生了程度高和出乎意料的意思。

“够”是在消极性的语境中产生程度高的意义这一猜测,也能在使用频率上得到部分的验证。在封闭性的语料库中,我们共检索到“够+ 形容词+ 的”的用例136个,其中的形容词中,贬义的84个,褒义的33个,中性的8个,另外还有11个褒义词用于反语表示贬义的。如果不考虑中性词和褒义贬用的词,程度副词“够”后面加的贬义词所占比例约为72%,褒义词所占比例约为28%。二者的差距悬殊。可见,在频率上,“够”后面加贬义词占绝对优势。

3.2. “怪”的主观性的形成机制

“怪”表示程度高的意义是从形容词发展而来的,杨荣祥(2005)[10]指出了这一点,但是没有具体论述。晁继周(1997)[11]也是从历时的角度研究“怪”在清代以及现代汉语中的用法演变的,指出“怪”用为程度副词,是汉语发展史上比较晚近的事,最早的例子是《聊斋志异》中的:

(8) 行里许,遥见女郎,独行丘墓间,神情意志,怪似九娘。(卷四公孙九娘)

(9) 入西门,见北向一家,两扉半开,内一女郎,怪似阿绣。(卷七阿绣)

晁继周先生认为上述两个例子中的“怪”已经是程度副词的用法,我们赞同这个看法。但是文章没有涉及这种表示程度的用法的产生过程。

我们考察了历时的语料发现,“怪似”中的“怪”最初当是形容词:

(10) 晋王彪之,年少未官。尝独坐斋中,前有竹。忽闻有叹声,彪之畅然,怪似其母,因往看之。见母衣服如昔,彪之跪拜歔欷。(《太平广记》)

(11) 后数年偶入燕都,过育婴堂,见一儿,七八岁。仆人怪似其主,反复凝注之。(《聊斋志异?鸦头》)

例(10)中的“怪”当作形容词理解,表示“奇怪……”。如果“怪”是程度副词的用法的话,“忽闻

有叹声”之后应该紧接着就是“怪似其母”,但是这里插入了“彪之畅然”,“怪似其母”应是陈述“彪之”的。例(11)更明显,“怪”直接放在主语“仆人”之后,陈述主语的心理活动,表示“仆人觉得似其主这件事很奇怪”的意思。也就是说,这里的层次是,[主语[怪[(A)似B]]],而A在主语之前已经出现,此处承前省略了。再如:

(12) 后三四年,村人以香社登岱。至山半,见一人乘骡驶行而来,怪似柳子。比至,果是。(《聊斋志异?上仙》)

这里的“怪”仍是“奇怪……”的意思。虽然“怪”的主语省略了,但是从连续的两个动词“至”“见”都陈述“村人”来看,“怪”应该是接续这两个动词陈述“村人”的,也就是说,这是主体进行的一系列有时间顺序的动作:(村人)至→见→怪。这里的结构层次是“[村人[怪(一人)似柳子]]]”。

但是,(8)和(9)中的“怪”已经不能作形容词理解了,只能理解为程度副词。从形容词“奇怪”到程度副词“很”之间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过程?这是下面着重要解释的问题。

从语义上来看,“怪似其母”中包含了一种程度的意义在内,如果用现代汉语来讲的话,就是“奇怪(这么)像他的母亲”,“怪似其主”意思就是“奇怪(这么)像他的主人”,等等。

在相关的语料中也能看到“怪”同程度意义之间在语义上的密切相关性:

(13) a. 我就知道必是孙家小子的老婆,怪她生得如此美貌,偏那仇人竟有福份消受。(《八仙得道》)

b. 怪道他如此富贵受用!(《今古奇观》)

c. 这个东西,怪不得他如此不堪无耻,原来他带着个鬼脸儿呢!(《儿女英雄传》)

d. 怪得恁麽滑头。(《五灯会元》)

e. 怪道模样恁地厮像,这等,是一家人了。(《二刻拍案惊奇》)

f. 怪道他恁般娇弱,语音纤丽,夜间睡卧,不脱内衣,连袜子也不肯去。(《醒世恒言》)

这里的“怪得(道)”就是“难怪/怪不得”的意思,表示“不奇怪”。不管是“奇怪”还是“不奇怪”,在句子中多数会有表示程度的词语(如此、恁麽、恁地、恁般)出现,并且“怪(得)”等在语义上是指向这些程度词的。

“奇怪”和表示程度的“这/那么”在语义上的关联,使得即使句法上不出现这些程度词,在语义上也能吸收“这/那么”的程度义。“怪”表示程度高的意义就是这样产生的。同时,由于程度副词来源于形容词“奇怪”,所以“怪”能表示出乎意料的意义。

“怪”和表示程度的“如此/恁麽”等之间语义上的密切关联,在下面的例子中还有所体现:

(14) a. 这么怪热的,又穿衣裳,我不去姨妈也未必恼。(《红楼梦》)

b. 嗳,我们紫鹃姐姐也就太狠心了,外头这么怪冷的,人家央及了这半天,总连个活动气儿也没有。(《红楼梦》)

c. 那大爷才坐下,瞅着那么怪腼腆的,被我怄了他一阵,这会子熟化了,也吃饱了,同女婿合他大舅倒说的热闹中间的。(《儿女英雄传》)

“怪”作程度副词大量使用始于清代(晁继周1997、香坂顺一1997[12]、杨荣祥2005)。据晁继周(1997)的调查,《红楼梦》中带副词“怪”的句子,大多表达不如意的心理感受。39例中,表示不如意的占92%,表示褒义的占8%。如:

(15) a. 宝玉笑道:“我怪闷的,来瞧瞧你作什么呢。”

b. 莺儿道:“这么远,怪热的,怎么端了去?”

c. 袭人道:“今儿做的工夫大了,脖子低的怪酸的。”

d. 只是我怪臊的,收了又不好,不收又辜负了姑娘的心。

e. 谁知他来了,避猫鼠儿似的站了半日,怪可怜的。

f. 心里闹的怪烦的。

由于“怪”后面加的主要是心理动词,而且最初多是说话人的心理感受,这样,“怪”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在这里就消失了。因为说话人一般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产生某种心理反映,而不会对这种心理感受产生“奇怪”。所以,这里的“怪”只保留了“程度高”的意义。同时,这种心理动词往往是消极的,

说话人对自己的这种消极的心理感受会表现出一种自我同情、自我化解、自我调侃的倾向,结果就是“怪”所表示的程度不是那么高,往往还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这种同情、化解和调侃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的形容词。即使后面加的是消极意义的形容词,“怪”也能表达一定的亲近和接纳。无法表达亲近和接纳的贬义词就不能出现在“怪”的后面。试比较:

(16) 够傻的/*怪傻的

够卑鄙的/*怪卑鄙的

够下流的/*怪下流的

够无耻的/*怪无耻的

4. “够”和“怪”主观性程度的差异

以上分析了“够”和“怪”主观性意义的不同形成机制。本小节将重点分析二者在主观性程度方面的差异。主要依据由它们构成的“程度副词+ 形容词+ 的”结构在句法和篇章两方面的不同表现。

4.1. 句法功能

陆俭明(1980)[13]讨论了“程度副词+ 形容词+ 的”这类结构的语法性质,根据句法上的表现指出这个结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句法结构,一种是状态形容词性的,一种是副词性的,还有一种是名词性的,而这三种结构的不同根本在于程度副词的不同。陆先生不是从主观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我们则尝试通过这种结构在句法上的不同表现,来观察“够”和“怪”这两个程度副词在主观性程度上的差异。

4.1.1. “怪A的”的句法功能

陆俭明(1980)提到“怪+ 形容词+ 的”这个结构是状态形容词性的,但是没有详细讨论它的句法表现。朱德熙(1982)[14]较早地讨论了“很/挺/怪+ 形容词+ 的”这类结构的句法功能,认为“怪+ 形容词+ 的”可以做谓语、补语:

(17) a. 这封信写得怪有意思的

b. 这衣服怪干净的

但是不能作定语和状语:

(18) a. *下了一场怪大的雨

b. *怪漂亮的衣服

c. *怪亲热的跟我们打招呼

这里的考察有些是在词组层面上的,如果放到句子或者篇章中来看的话,情况会有一些不同。如“怪A的”可以作定语:

(19) a. 怪聪明的一个小伙子办了件傻事。

b. 怪聪明的一个小姑娘,手也勤,嘴也巧。

“怪A的”作定语时是有限制的,它一般只能作主语的定语,而不能作宾语的定语,如“下了一场怪大的雨”就不能说。还有一个条件,谓语部分和“怪”修饰的形容词在语义上必须是相关的。如(19a)中的谓语“办了件傻事”是和“聪明”形成了对比,而(19b)中“手也勤,嘴也巧”是对“聪明”的具体说明。如果谓语和形容词之间没有语义上的关联,句子听起来就比较奇怪:

(19) 怪聪明的一个小伙子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

(20) 怪年轻的一个记者对他作了采访。

(21) 据说这怪好看的假毛葛和驼绒都是东洋来的。(老舍《林家铺子》)

上文朱先生的例子“怪漂亮的衣服”在词组的层面上确实是不能说的,但是加上了后续句之后,也是很好的句子:

(22) 怪漂亮的衣服被树枝划了一个口子。

(23) 怪漂亮的衣服,只花了五十块钱。

在某些作家的作品中,也有“怪A的”作宾语修饰语的情况:

(24) a. 几周前他接待了一位怪神秘的来访者,就是老在金家出出进进的杜逢时,金一趟家那个老妈子的儿子。(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b. 自然我还不能完全忘掉那个无利于实际而怪好听的字——爱。(老舍《阳光》)

但是,在当代的口语中,这些用法已经很少见或者不用了。

“怪+ 形容词+ 的”也能做状语:

(25) a. 这些都放在了方凳上,三个巡警怪不好意思的默默走出去,到院中赶紧交谈着,皮鞋发出有力的声音。(老舍《蜕》)

b. 他怪不耐烦的对我说:“这件事以后再说。”

c. 他怪亲热的拍了拍我的肩膀。(转引自刘东梅2006)

d. 刘师傅怪不是味儿的笑了。(《现代汉语虚词词典》[15])

e. 大赤包没等瑞丰再开口,就往外走。大家都怪不得劲儿的跟随着他。(老舍《四世同堂》)(转引自刘颂浩1993[16])

从中可以看出,“怪+ 形容词+ 的”做状语时也是有限制的,形容词多是“不好意思、不耐烦、不自在、不得劲儿、不是味儿”这种否定的较复杂的形式。

4.1.2. “够A的”的句法功能

“够”的情况比“怪”要简单很多。宋玉柱(1995: 63)[17]曾经指出副词中有一类只能出现在作谓语、补语的形容词前面,而不能出现在作定语、状语的形容词前面,这类副词中就包括“够”。并将这类副词称为“唯谓性副词”(作者说,汉语的补语都有语义指向,因此具有潜在谓语的性质,即所谓“隐性谓语”。所以,把只能作谓语和补语的“副+ 形”结构称为“唯谓形容词结构”)。郭继懋(2000: 88)主要充当谓语和情态补语,一般不做定语和状语:

(26) a. *他分给了我一个够难的活儿

b. *他终于找到了一份够理想的工作

c. *他够仔细地教着这群山里的孩子

d. *他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并解释说,这可能是因为“够”不仅表示程度意义,还表示说话人的情态、语气——从主观上对某性质加以肯定——而这种情态一般是到达句子平面才可以表达的。

4.2. 篇章表现

以上是在小句的层面考察了“怪A的”和“够A 的”句法功能的异同,得出的结论是,前者既可以作谓语、补语,还可以有条件的充当定语和状语;后者则只能谓语和补语。二者在作谓语和补语的时候是不是就完全相同了呢?放在更大的篇章中进行考察,发现它们的表现是不完全相同的。

(27) ——就说这抽烟吧!不让在屋里抽。夏天还好,冬天呢?

——A:是,怪冷的哈。

B:*是,够冷的哈。

这是一个对话,发话人的意思是说不让在屋里抽烟,如果是夏天的话,还能在外边抽;如果是冬天的话,怎么能在外边抽呢?A的回答是赞同发话人的意见,并且将发话人没有明确说明的原因表达出来了。将A的意思补充完整就是,外边怪冷的,怎么能在外边抽呢?/不能在外边抽。这里“怪冷的”其实表述的是一个原因,结论并没有说出来。在这种语境中,B 中“够冷的”在语用上就是不合适的。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下面再看一些例子:

(28) a. 等我先把电视关了,你们也不看,怪吵的。(《懵然无知》)

b. “你就别去了。”我说燕生,“怪碍事的。”(《橡皮人》)

c. 你把那排刷扔了,怪碍事的。(《永失我爱》)

d. 王大妈,您走哇?慢着点,地上怪滑的!(《龙须沟》)

从这些句子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怪+ 形容词+ 的”可以作为一个原因小句出现,而且通常位于结果小句的后面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可以认为它提供的是背景信息。如果把上面句子中的“怪”换成“够”,在语用上也是不合适的:

(28’) a. 等我先把电视关了,你们也不看,够吵的。

b. “你就别去了。”我说燕生,“够碍事的。”

c. 你把那排刷扔了,够碍事的。

d. 王大妈,您走哇?慢着点,地上够滑的!

原因就在于,“够+ 形容词+ 的”通常表示的是前景信息,语料中很难发现它作背景信息的用例。如果要作背景信息,“够+ 形容词+ 的”的后面就必须加上“了”:

(29) a. 咳,反正我不同意。本来这期封面儿就够糟的了。(《编辑部的故事》)

b. “你别问了,我够烦的了!”(《皇城根》)

沈建华(2001)指出,“够+ 形容词+ (的)了”结

构在语义上是不自立的,需要其他句子来补足。两个小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其中有一种就是因果。而“够+ 形容词+ 的”在语义上是自立的。这跟我们的观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够+ 形容词+ 的”通常是作前景句,而“怪+ 形容词+ 的”既可以作前景句也可以作背景句,“够+ 形容词+ 的了”通常是作背景句。这是它们在语篇中的差异。关于“够+ 形容词+ 的”同“够+ 形容词+ (的)了”这两种格式更多的比较,可参看沈建华(2001)。

还有一点不同的地方,“怪+ 形容词+ 的”可以用在反问句中,但是“够+ 形容词+ 的”不能:

(30) a. “文化大革命”中这样的组织不是怪少见的吗?(《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b. “咱们要是打牌,叫老李一个人出逛,岂不怪难堪的?”(《赵子曰》)

c. “他一点不留情!平常,他不是老怪和气的吗?”(《无名高地有了名》)

上面句子中的“怪”都不能换成“够”。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将“怪+ 形容词+ 的”和“够+ 形容词+ 的”的异同总结如下:

1) 都能作谓语和补语,前者能有条件的作定语和状语,特别是只能有条件的作主语的定语而不能作宾语的定语,后者既不能作定语,也不能作状语;

2) 二者在篇章上的表现不同,前者既可以表示前景信息,也可以表示背景信息,但是后者只能表示前景信息;

3) 前者能用于反问句,后者不能。

总体来看,“够+ 形容词+ 的”已经完全不能作内嵌成分,而“怪+ 形容词+ 的”还能有条件的作内嵌成分。因为主观性是属于句子表达层面的,所以内嵌成分通常不表达或者表达较少的主观性。由此,我们认为“够”主观化程度比“怪”高。

5. 结语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程度副词“够”和“怪”具有相同的主观性意义,都能表示说话人认为具有较高的程度,都能表示出乎意料的情感;但是在和评价对象的关系上,二者的差别是很微妙的,“够”通常是一种推远,“怪”则是一种拉近,这种差别用在不同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前面就会产生两种方向相反的程度上的加深。这种分析的目的是将语境的意义和副词本身的意义剥离开来,试图找出二者在语义上更本质的区别。二者主观化的因素和机制是不同的,对于“够”来说,不过量准则、消极的语境和普遍的认知心理和语用原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怪”来说,词语本身的意义、与表心理感受的词语的高频共现、对语境中程度性成分意义的吸纳是其主观化的因素。二者的主观化程度高低也是不同的,通过是否能作内嵌成分以及作前/背景信息时的不同表现,可以看出“够”主观化程度比“怪”高。

致谢

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大规模语料的北京话虚词的发展演变研究(13CYY06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工程四期校内启动建设项目“现代语境下的汉语语言研究”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新进教师项目“现代汉语虚词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09QD35)”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郭锐教授的悉心指导,曾提交“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16次学术年会(IACL-16)”(北京,2008.5)和对外经贸大学“全球化视域中的方言、文学和城市”研讨会(北京,2013.10),与会专家陆俭明教授、刘乐宁教授、丁崇明教授等对本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作者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语料来自郭锐教授提供的语料库和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对此作者深表谢意。文中尚存不足,概由作者负责。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吕叔湘, 主编(1980) 现代汉语八百词. 商务印书馆, 北京,

235, 238.

[2]赵立江(1998) “够”的使用情况初步考察. 汉语学习, 3, 52-

54.

[3]沈建华(2001) 由重音差异造成的两种“够+ 形容词”格式.

世界汉语教学, 3, 34-40.

[4]罗青松(1995) 副词“够”的语法特点分析. 殷都学刊, 1, 98-

101.

[5]郭继懋(2000) “够”的用法. In: 刘叔新, Ed., 语言学论辑(第

三辑), 南开大学出版社, 天津.

[6]马真(1991) 普通话里的程度副词“很、挺、怪、老”. 汉语学

习, 2, 8-13.

[7]刘冬梅(2006) 程度副词“怪”的用法新探. 绥化学院学报, 4,

97.

[8]史金生(2003) 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的共现顺序. 中国语文,

1, 17-31.

[9]石毓智(2001) 肯定和否定的对称和不对称(增订本). 北京

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北京, 73.

[10]杨荣祥(2005) 近代汉语副词研究. 商务印书馆, 北京, 346.

[11]晁继周(1997) 程度副词“怪”用法的演变. In: 中国语文编辑

部, Ed., 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建所45周年学术论

文集, 商务印书馆, 北京.

[12]香坂顺一(1997) 白话语汇研究. 江蓝生, 白维国, 译. 中华

书局, 北京.

[13]陆俭明(1980) “程度副词+ 形容词+ 的”一类结构的性质.

语言教学与研究, 2, 33-45.

[14]朱德熙(1982) 语法讲义. 商务印书馆, 北京. [15]北大中文系55、57级语言班, 编(1982)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

商务印书馆, 北京, 217.

[16]刘颂浩(1993) 程度副词“怪”用法的一点补充. 汉语学习,3,

26-28.

[17]宋玉柱(1995) 非修饰性“副+ 形”结构. In: 中国语言学报

(第七期), 商务印书馆, 北京, 63.

指示语_自我中心性和主观性

指示语:自我中心性和主观性 摘要:自我中心性是指示语的最基本的特性。自我表达是说话人的主观性的反映,所以主观性亦为指示语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指示语;自我中心性;主观性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 收稿日期:200727 作者简介:贾军红(1973 O 图1,Buhler :117 比勒认为,如果用此图表示人类语言的指示场的话,有三个指示词必须放在原点O 的位置,即“这里”、“现在”和“我”。或者说,指示场(或指示坐标)是以说话人“我”、说话时刻“现在”及说话地点“这里”为中心(或原点),指示语的意义便是在这样一个指示场中获得填充的。只有当“我”确定后,才能确定 “你”和“他”;只有当“现在”确定之后,才能确定“过 去”和“将来”;只有当“这里”确定后,才能确定“那里”。 后来研究指示语的学者们大多沿袭了Buhler 的“我—这里—现在”的系统,普遍承认指示语具有自我中心的特性。罗素(Russell B.)对指示语也有专门的研究。罗素把指示语称作自我中心词(egocentric particulars ),并认为“自我中心词的意义会随着说话人及其所在时空位置这一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这类词中最基本的四个词是‘我’、‘这个’、‘这里’和‘现在’”。(转引自孙蕾,2002) 在指示语研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另一位学者是莱昂斯(Lyons J.),他在专著《语义学》(1977)中对指示语的具体问题作了深入细致卓有成效的研究。他指出,指示是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时态和其他一些语法及词汇手段的功能,这些语法及词汇的手段将话语与言语行为的时空坐标联系在一起。典型的语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就是说,说话人给自己安排了ego (自我)的角色,叙述每一事物都以他自己的视角为出发点,他处在语境时空的零点位置。(孙蕾,2002) Levinson (2001:63—64)认为,指示系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指示词语的中心或指示中枢(deictic centre )是:(i )中枢人物是说话人,(ii )中枢时间是说话人说话的时间,(iii )中枢地点是说话人在说话时间所处的位置,(iv )话语中枢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位,(v )社会中枢是说话人相对于说话对象的社会地位和等级。 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 (2001:267)把指示中 第21卷第2期2008年3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1No.2 Mar.2008 贾军红(许昌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英语中副词及用法

副词的定义: 副词是一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 副词的分类: 1) 时间和频度副词: now,then,often,always,usually,early,today, lately, next,last,already,generally,frequently, seldom,ever,never,yet,soon,too, immediately, hardly,finally,shortly, before, ago,sometimes, yesterday. 2) 地点副词: here, there, everywhere, anywhere, in, out, inside, outside, above, below, down, back, forward, home, upstairs, downstairs, across, along, round , around, near, off, past, up, away, on. 3) 方式副词: carefully, properly, anxiously, suddenly, normally, fast, well, calmly, politely, proudly, softly, warmly 4) 程度副词: much,little, very,rather,so,too,still, quite, perfectly, enough, extremely, entirely,almost, slightly. 5) 疑问副词: how, when, where, why. 6) 关系副词: when, where, why. 7) 连接副词: how, when, where, why, whether. 副词的用法: 副词在句中可作状语,表语,短语。 He works hard. 他工作努力。 You speak English quite well. 你英语讲的很好。 Is she in ? 她在家吗?

认知语言学概念化视角下的翻译主观性

认知语言学概念化视角下的翻译主观性 摘要:本文以Langaeker的“意义概念化”为理论基础,论述了在识解实现过程中翻译的主观性体现。本文以《荷塘月色》的四个英语译文作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主观性在翻译认知活动中的主要体现。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概;概念化;翻译主观性;《荷塘月色》 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奈达这一经典的对翻译的定义揭示了“意义”在翻译中的重要性。翻译可以理解为译者将一种语篇所表达的意义通过认识和理解后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一个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两个部分就是意义以及理解意义的过程。 Langaoker于1987年提出“意义概念化”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因素,解释了翻译的主观性。为解释概念化,Langacker提出了“识解”这一表达认知能力的概念。在《认知语法基础》一书中,他将“识解”定义为“用不同方法理解同一事态的能力”,包括辖域、背景、视角、凸显、详略度等五个方面。在译者确定不同的辖域与背景,选择不同视角,凸显不同焦点且利用不同详略度来翻译原文时,译文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差异,这也就是翻译主观性的体现。在写景散文中,由于其自身行文特点,这种差异存在的情况更为普遍。本文选择以杨宪益和戴乃迭、朱纯深、李明以及王椒升四位翻译学家之《荷塘月色》的译本为预料,通过对比分析,探析主观性在翻译认知活动中的主要体现。 一、辖域和背景 辖域是指表达式所涉及的相关经验和被激活的概念域配置。理解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需要相关的经验,并且需要另外一个或者多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作为背景,与我们常说的百科知识常识有关。在《荷塘月色》四个译文中,对辖域和背景的主观性体现主要在对以下词汇的翻译上: (1)我悄悄批上大衫,带上门出去。 对于此处的“带”字的理解不仅需要通过上下文寻找信息,还需要了解散文撰写时期“带上门”的含义。“带上门”在现在可以理解为两个意思,一为关门,二为将门虚掩。通过上下文猜测,若为关门,则可能发出较大的声响,而作者使用了“悄悄地”这一副词来修饰“带”,表明作者极有可能只是将门虚掩,以防关门的声音吵到妻儿。在四个译本中,有两个译本使用的是“close the door”,另外两个使用的是“leave the door Dn the latoh”,说明后者可能更熟悉作者当时的生活情景。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此处根据上文的意思,“热闹”是指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树上的蝉”和“水里

主观性与主观化

主观性VS主观化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跟近来语言学人文主义的复苏有关,特别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法的兴起,使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主张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 从索绪尔开始,共时和历时成为许多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现象的视角,即单一时间点上的语言结构( 共时的) 和两个或两个以上时间点之间演变的语言结构( 历史的或历时的) 。共时是横向的,主要是指语法,包括语法单位、规则和词汇项( 连同它们的意义) 的系统。与之相对的历时是纵向的,主要研究把语言的共时状态和同一语言的连续状态联系起来的一系列变化。主观化是语言形式经过演变或者表达主观性的功能的过程,对于主观化的研究,也主要分为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 从近十年国内关于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研究来看, 其研究重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语言主观性的表现方式; 二、历时演变中的主观化问题。到目前为止, 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从很大程度上表明,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已初具规模, 并已进入重要发展阶段。 语言主观性的表现方式是近十年来国内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探讨最多的内容。从整体上来看, 这些内容主要涉及指示语、副词、时体、情态及某些结构和句式等。 词汇化VS语法化 从历史和功能角度出发认为词汇性与语法性不是截然分裂的, 是一个从较高的语法性、能产性到较低的语法性、能产性的连续体。同时她们认为词库最好理解为总藏( inventory), 它包含了所有能产与非能产、实义或非实义的形式。词库是一个非能产、半能产、能产的连续体, 相应地也是从词汇性到语法性的连续体。从共时看合词汇性与合语法性存在一个斜坡( cline), 合词汇性处于半能产与非能产之间, 取决于组构的程度; 合语法性处于半能产和能产之间, 取决于结构融合的程度。从历时看, 合词汇性与合语法性也存在一个斜坡, 词汇化的演变是从半能产到非能产; 语法化则是从半能产到能产。所有的词汇化和语法化都是采用并产生新的形式进入总藏, 并且调整整个总藏的结构、功能等。这个新形式既可是词汇性的, 也可是语法性的, 到底采用何种形式, 取决于词汇性和语法性哪个更强一些。 从共时看, 词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指概念表征和句法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以及这种联系是如何被形式化的。在共时词汇化的研究中, 探讨最多的是在语法结构中词汇插入的各种类型框架。从历时看, 词汇化一词有各种不同含义, 主要有以下几种: 直觉上和最宽泛意义上的词汇化, 指的是进入词库, 成为词库中储存的规约性成分和整体性的单位像许多其他语言单位一样, 词汇化和语法化看起来往往很难分得一清二楚: 不管是从共 时或历时的角度, 还是从演变的过程、结果来看, 抑或是从理论建构模式等来看, 都是如 此。第一个把词汇化和语法化作为完全对立现象的学者是Jakobson, 他认为词汇化是非强制性的, 而语法化是强制性的(转引自Lehmann 1995[ 1982]: 6)。这成为此后众多词汇化与语 法化关系探讨的滥觞。 一些学者认为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截短、类转、缩略等都是词汇化所特有的现象, 可以公认为语法化单向性的反例。但 B rinton 和Traugott( 2005: 76) 88)把这些作为构词法, 而不是词汇化, 认为二者更重要的不同在于: 词汇化是否可以被称为语法化的颠倒或相反的过程。她们认为具体的不同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是赞成词汇化是一种去语法化( degrammaticalization, 也称为非语法化)。Kurylow icz( 1975[ 1965] )把词汇化看作是和语法化相反的过程。 关于词汇化与语法化的争议, 归根结底在于对语法、词库、语言演变、词汇性与语法性

英语副词用法详解

英语副词用法详解 一、单项选择副词 1.This car i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ecause it uses electricity instead of gas. , it is less expensive. A.Besides B.However C.Instead D.Meanwhile 【答案】A 【解析】 【详解】 考查副词。A. Besides另外;B. However然而;C. Instead 相反;D. Meanwhile与此同时。句意:这辆汽车是环保的,因为它用电而不用汽油。此外,它更便宜。结合句意可知答案为A。 2.(安徽新余市模拟)Recently stock prices have been falling________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sharply B.absolutely C.narrowly D.universally 【答案】A 【解析】 考查副词辨析。句意为: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最近股票价格急剧下跌。A.锋利地,敏锐地,急剧地;B.绝对地;C狭窄地,勉强地;D.全体地,无一例外地。根据题干中“global financial crisis”可知,此处指股票下跌。 答案:A 3.Linda's health is improving ________ day by day, and the doctor has advised her to stay home for a couple of weeks. A.frequently B.gradually C.fluently D.actually 【答案】B 【解析】 根据improving和day by day可知,琳达的身体在一天天“逐渐地(gradually)”康复。frequently频繁地;fluently流利地;actually实际上,均不符合语境。 答案:B 4.(浙江卷)I’ve been writing this report________for the last two weeks,but it has to be handed in tomorrow. A.finally B.immediately C.occasionally D.certainly 【答案】C

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结合的方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f10599595.html, 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结合的方式 作者:毛莹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9期 【摘要】翻译对于丰富人类的文化生活,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阶段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起翻译,并且成为了翻译的爱好者。关于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研究近年来有很多,但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翻译理论都存在着误区,要想真正的提升翻译能力还需要重视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只有通过最合理的结合方式才能促使翻译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本文主要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讨论,希望为未来的翻译行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翻译理论实践结合方式 前言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之所以能长时间的争论下去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主要是因为这个争论从一开始就陷入到了翻译理论的使用性这样的思想误区当中。正是因为一开始就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因此当前阶段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分析和思考,从而引导我们走出误区,重新认识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下面将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结合方式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一、翻译理论的职能 理论指的是在长时间的发展下经过了多次的实践所形成的系统化理性认识。科学的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所展现出的正确反映。因此,可以说理论有着认知的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认知,帮助人们正确的看待客观事物,并对其实践产生指导和影响。现代翻译理论的跨学科特征正好说明了翻译当中的理性思考,同时还能对实践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面对当前社会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只依靠单纯的经验和知识来进行翻译现在显然是不足的。从这样的现状中可以看出翻译已经不再是原本的技巧型活动,而是在当中涉及到了更多的交往性的内容。如果说经验重视的是表象结构,那么理论重视的而是更深层次的结构。理论和经验之间虽然有着一定的互补作用,但相互之间却不能完全的替代。理论的基础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分析,从事实当中所形成的客观性规律。理论的更深层次探索就是为了找到内部的真正含义,从而做出正确的翻译,并将其内涵进行另一种语言的转述。此外,理论的作用能让人类对一些文化活动产生不同的观点和更加深入的理解,以便于能让翻译学科更好的得到发展。人类的知识总是在不断的总结中前进的,我们所出的时代和语境也在时刻的发生着变化,对此还需要从生活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从而促使理论的适用性能得到提升。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语言的_主观性_和_主观化_

2001年7月 第33卷 第4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 J uly2001 Vol.33No.4 ?语言学?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沈家煊 提要:本文综述当前国外关于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和“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的研究情况。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跟近来语言学“人文主义”的复苏有关,特别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 “认知语法”的兴起,使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主张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文章首先对研究比较集中的三个方面作了介绍,即1)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2)说话人的情感(affect);3)说话人的认识(epis2 temic modality)。对“主观化”的研究有侧重历时相和侧重共时相两种取向,前者以E.Traugott的“语法化”(grammaticalisation)研究为代表,后者以https://www.sodocs.net/doc/8f10599595.html,ngacker的“认知语法”为代表。本文对这两种取向的差异和相通之处作了介绍。 关键词:主观性、主观化、语法化、认知语法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429(2001)04-0268-8 一、什么是“主观性”和“主观化”?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参看Lyons1977:739)。“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按照这个定义,“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当前对“主观化”的研究取向,有人侧重“共时”,有人侧重“历时”。 人们早已注意到语言的“主观性”。有的语言表现“主观性”的形式很明显,例如日语,说日语时几乎不可避免地要用明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说话人对所说内容和对听话人的态度或感 情。因此日本的学者很早就开始注意日语中的“主观性”成分。像英语这样的语言“主观性”的表现方式比较隐晦,但仍然大量存在。Ben2 veniste(1971:225)指出:“语言带有的主观性印记是如此之深刻,以致于人们可以发问,语言如果不是这样构造的话究竟还能不能名副其实地叫作语言”。然而在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下,语言学家对语言的“主观性”长期不予重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语言的功能就是“客观地”表达命题,不愿意承认话语中还有表现自我的主观成分。对语言“主观性”的研究因而至多限于文学研究的范围,而没有进入语言学的领域。连四卷本《语言学国际词典》(Bright1992)都没有给“主观化”列条。Lyons(1982:103)指出:“现代英美语言学家……一直有一种唯理智论的偏见,即认为语言基本上是(即便不完全是)用来表达命题式思维的。” 近些年来,语言学家开始对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给予充分的关注,这跟近来语言 862

语言的主观性

语言的主观性 本文综述了沈家煊先生近十年的相关研究,简单介绍了沈家煊先生运用认知语言学原理进行研究的相关论文,重点阐述了语言的主观性及汉语语法教学方面的论文。“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即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标签:认知语言学主观性汉语语法教学 一、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跟生成语言学一样代表一种解释语言现象的路向(approach)。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持这样的一些假设: 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 2.句法不是语言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跟语义、词汇密不可分; 3.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 沈家煊先生的大部分论文中都渗透着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认知语法的概括性》以三个个案研究为例来说明认知语法以追求概括性为首要目标,力图找出一些基本的认知原则对语言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存在的并行现象作出同一的解释。《转指和转喻》从认知语言学对待转喻的观点出发,论证汉语“的”字结构转指中心语的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语法转喻”。转指的规律跟认知上转入的规律基本一致。《“在”字句和“给”字句》以“在”字句和“给”字句为例,说明只有把握句式的整体意义,才能解释许多分词类未能解释的语法现象,才能对许多对应的语法现象作出相应的概括。句式整体意义的把握跟心理上的“完形”感知一致,都受一些基本认知原则的支配。沈家煊先生在介绍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时,也运用了语用学及认知语言学等语言学原理,阐释了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本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而且大部分是源自成人的语言使用。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语用预测支配下的“在线”(on-line)交谈是语义演变的最主要的机制。语义既有语用的性质又有认知的性质,跟“转喻”和“隐喻”的认知能力有关。 《李白和杜甫:出生和“出场”——论话题的引入与象似原则》描述了语言的意义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而且应该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沈家煊先生认为“他是去年生的孩子”这类句子属于一种独立的句式,表达一种独有的“移情”义——主观认同,这种意义是糅合产生的“浮现意义”。主观认同句是语言“主观性”的一种表现,表达的是一种主观认同的移情义。 接下来我们重点探讨沈家煊先生近几年对汉语的主观性及汉语语法教学的相关研究。

汽车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试验方法和术语解释

汽车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试验方法和术语解释力的建立 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车速在20km/h到最高车速80%间变换,从中间位置开始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侧向加速度不超过0.4g。 评价内容:转向力开始建立的感觉以及随车速的变化。 驻车/低速转向力 试验路面:沥青或水泥路面。 驾驶方式:停车,发动机启动,均匀的转动方向盘至左右极限位置,手刹松开;低速转向车速10km/h左右。 评价内容:转向力的大小及是否存在周期或非周期性的波动。 力的水平 试验路面:中等半径的沥青或水泥弯道。 驾驶方式:以不同的车速通过同一个弯道,弯道中保持方向盘转角不变。 评价内容:转向力的大小及随通过车速的变化。 转向力线性 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行驶,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侧向加速度不超过0.6g。 评价内容:转向力的变化是否是逐渐增长的,不应有突然的变大或变小情况。 回正能力 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车速在20km/h到最高车速80%间变换,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达到中高侧向加速度。

评价内容:方向盘回到中间位置的表现,不应过快或过慢,超调量应小且振荡应快速衰减。 KICK BACK 试验路面:中等半径沥青或水泥弯道,弯道中有碎石或小坑等。 驾驶方式:在弯道内加速使侧向加速度增大到中高g。 评价内容:中高g下方向盘是否有回敲的感觉,以及回敲感的强烈程度。 中间位置力感觉 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行驶,左右转动方向盘,转角不超过±10°。 评价内容:中间位置的转向力感觉。 转向间隙 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行驶,以小角度左右转动方向盘。 评价内容:感觉中间位置左右无响应的角度范围,此范围应越小越好。 直线行驶能力 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松开方向盘,并进行加速和制动,观察车辆是否跑偏。 评价内容:车辆在匀速行驶及加减速时是否跑偏及跑偏的严重程度。 转向摩擦感觉 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行驶,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侧向加速度不超过0.4g。 评价内容:评价是否有摩擦的感觉。

英语副词用法总结(完整)

英语副词用法总结(完整) 一、单项选择副词 1.There’s no chance that we can change the history. _______, it is important that we learn lessons to face the future. A.Meanwhile B.Nevertheless C.Otherwise D.Therefore 【答案】B 【解析】 【详解】 考查副词词义辨析。句意:我们不可能改变历史。虽然如此,重要的是我们要吸取教训来面对未来。A. Meanwhile同时;B. Nevertheless然而,虽然如此;C. Otherwise否则;D. Therefore因此。根据句意可知,前后句意存在转折关系。故选B。 2.Linda's health is improving ________ day by day, and the doctor has advised her to stay home for a couple of weeks. A.frequently B.gradually C.fluently D.actually 【答案】B 【解析】 根据improving和day by day可知,琳达的身体在一天天“逐渐地(gradually)”康复。frequently频繁地;fluently流利地;actually实际上,均不符合语境。 答案:B 3.It’s so hot! The temperature must be __________ over 100 degrees! A.very B.well C.much D.still 【答案】B 【解析】句意:天气太热了!气温一定超过100度了。well over 远远超过,溢出,泛滥。故选B。 4.Each working day,The Daily is updated on the website every hour,unless indicated. A.otherwise B.therefore C.nevertheless D.moreover 【答案】A 【解析】句意:每个工作日,《日报》每小时都会在网站上更新一次,除非另有注明。otherwise意为“否则,另外”,符合语境。therefore因此;nevertheless然而,不过;moreover而且。 5.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poverty is only a problem in rural areas. ________, it is also a problem in some urban areas.

汉语主观化研究综述

2010年3月 第11卷 第1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Mar.2010 Vol.11 No.1  汉语主观化研究综述 陈秋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开发处,广西柳州545006) 摘 要:在介绍主观化理论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历时、共时研究视角分项引入近年来汉语主观化研究的成果,以展示本专题的研究概况,并对研究的新视角有一定思考。 关键词:汉语主观化;研究成果;新视角 一、主观化理论概述 (一)“主观性”与“主观化”的概念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参看Lyons1977: 739)。“主观化”(subjectivisati 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按照这个定义,“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 (二)主观化理论提出的背景 尽管主观性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性客观存在,却被结构主义与形式主义主导的语言学领域长期忽视。近年来,语言学家开始对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给予充分的关注,这跟语言学“人文主义”的复苏有关,特别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法的兴起,使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主张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这些新起的学派都强调,语言不仅仅客观地表达命题式的思想,还要表达言语的主体即说话人的观点、感情和态度。 20世纪之初,布龙菲尔德把语义的研究排除在语法研究之外,而到了世纪之末,语义成了注意的焦点,而人们对意义的认识和运用必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这也是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1992年在剑桥大学召开了一次关于语言中“主观性”和“主观化”的专题研讨会, Lyons到会致开幕词,会议论文编集出版,书名就叫《主观性和主观化》(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 on, D.Stein&S. W right主编,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三)主要研究视角 1.说话人的视角(pers pective) “视角”就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这种“视角”主观性经常以隐晦的方式在语句中体现出来,最典型的例子是动词的“体”(as pect)可比较下面两个英语句子: (a)M ary is gone. (b)Mary has gone. (a)只是客观地报道过去发生的一个动作(玛丽离去)及其结果(玛丽不在这儿)。(b)是现在完成体,虽然也是表示过去的动作以及结果,但是还涉及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从“现在”(即说这句话的时刻)出发来看这个动作及其结果,主观上认为它跟“现在”有关系,比如说,困为玛丽走了,所以她帮不上忙了。因此(b)的主观性程度高于(a)。 2.说话人的情感(affect) “情感”一词应作宽泛的理解,包括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一个社会交往的成功人士无论在情感意义的哪方面都处理的恰到好处。幼儿虽小,也会看大人脸色行事,同样是与情感意义分不开的。看看语言的表情功能: (a)I a m m issing you terribly”!我可真是想死你了!在英语中,现在进行时态可用来表达各种感情。句中说话人对听话人强烈的思念之情不而喻。 3.说话人的认识(ep iste m ic modality) “认识”主要跟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有关。就语言的“主观性”而言,要数这方面的研究最为深入。例如: (a)She must be married.(她必须结婚了。) (b)She must be married.(她必定结婚了。) 英语情态动词must表示“必须”时属于行动情态或道义情态(de monic modality),如(a)是表示客观上她有采取某项行为(结婚)的必要;而表示“必定”时属于认识情态(ep iste m ic modality),如(b)是说话人主观人对命题“她结婚了”是否真实所出的判断。换一个角度说,(a)句的she是“句子主语”或“语法主语”,(b)句除了这个语法主语,还隐含一个高层次的“言者主语”,是说话人认定“她结婚了”。显然,(b)句的主观性比(a)句强。 其实以上这三个方面在言语中是相互交叉,紧密联系的,很难截然分开,仅是为了体现叙述的条理性而简单区分而已。 6713收稿日期:2009-12-15 作者简介:陈秋娜(1980-),女,广西北海人,讲师。

突显度、主观化与短时义副词“才”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 突显度、主观化与短时义副词“才”3 齐沪扬 李文浩 提要 短时义副词“才”的表义类型与其在全句中的信息突显度相关联。“才”字句(包括小句)处于前景地位时,“才”在表示短时义的基础上兼表“比预期时间晚”;处于背景地位时,“才”只表示单纯的短时义。前者主观性强,后者客观性强。处于前景位置的“才”容易主观化,处于背景位置的“才”则不易主观化。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这样的假设:突显度和语言的主观性相关联。处于前景位置的语言成分容易主观化,处于背景位置的语言成分不易主观化。 关键词 才;短时义;突显;主观性;主观化 我们注意到,下面这个例句中副词“才”的表义问题引起了学界的争议: (1)他才来。(大衣还没脱呢。) 白梅丽(1987)认为例(1)中的“才”表示“一个事件刚发生过”,“才”跟“刚”同义。陈立民(2005)认为白梅丽(1987)对例(1)的分析是错误的,其中的“才”不仅表示短时义,还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看法:“他”来得迟,“他”原本应该早一点来。即与预期时间比,“他”来晚了。沈敏、范开泰(2008)则指出,陈立民(2005)没有注意到例(1)的后续句,它使得句中的“才”并没有表示“比预期时间晚”的意义。 一 也说“他才来”中“才”的表义类型 我们觉得,在下面例(2)的语境中,“才”的确可以只表示单纯的短时义: (2)他才来,大衣还没脱呢。(你去帮他把大衣挂起来。) 但是,有了“大衣还没脱呢”这样的后续句,“他才来”一定只可以表示单纯的短时义吗?请看例(3)提供的语境: (3)他才来,大衣还没脱呢。(其他代表早就入座了。) 由此可见,“他才来”即使有“大衣还没脱呢”这样的后续句,仍然有可能在表示短时义的基础上,兼表“比预期时间晚”的含义。再如,沈敏、范开泰(2008)认为以下例句中的“他才来”“完全可以只表单纯短时义”: (4)他才来。(正喘气儿呢。) (5)他才来。(屁股还没坐热呢。) 在我们看来,例(4)(5)同样排除不了“才”可以表示“比预期时间晚”的意义。请看下面3本研究得到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SJ0705)的资助。

程度补语“形容词+不过”格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程度补语“形容词+不过”格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不过”表示程度。本文对这一组合结构中的成分进行考察,从说话人的视角和说话人的情感角度分析“形容词+不过”的主观性,从结构形式及其演变过程分析这一格式的主观化。 标签:形容词“不过” 主观性主观化 汉语中存在丰富的补语类型,这是汉语的重要特点之一。关于程度补语,对“不过”作程度补语现象还有待深入研究。前贤对现代汉语中程度补语的范围划分,列举程度补语较多的主要有马庆株、房玉清、刘月华等人,其中只有马庆株先生把“不过”归入程度补语(蔡丽,2011),笔者赞同马先生的分类方法。本文从主观性和主观化的角度对“形容词+不过”格式进行分析。(文中语料如没有注明出处,均来自于北大语料库。) 一、“形容词+不过”中形容词的考察 程度补语“形容词+不过”中,整个结构前经常加“再、最、更、顶、极、太、实在、已经”等副词修饰,其中“最、再”使用频率最高。雷冬平(2010)对“再/最X不过”结构中的“X”有过较好的分析,我们不再赘述,这里列举一些程度补语结构前没有副词修饰的情况: (1)他说他那阵心跳是自然不过的了。 (2)仅仅只是某种层次上关注了现实,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了。 (3)歌里的话儿都是些平常不过的真理,搬弄着纯朴的古代的那种爱情的纯洁。 这里“形容词+不过”没有受副词修饰时,从句法功能上看,作“是”的宾语或宾语小句中的定语成分。 形容词是许多语言中主要词类的一种,主要是用来描写和修饰人或事物的性状以及动作的特征,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程度性。通过在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加程度副词是标记形容词的“量”的方式之一。“形容词+不过”也就是用程度副词作补语来标记形容词的“量”。张国宪(2000)对程度词做过层级性的分类,大致分为微量、中量、高量和极量。石毓智(2001)首先提出了现代汉语形容词在量性特征上存在“量幅”和“量点”的对立,张国宪也指出“量幅”和“量点”的区别可以用程度词来测定,能与程度副词组合的形容词具有“量幅”的特征,反之,就具有“量点”的特征。通过对语料的观察,这里形容词都是性质形容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也能和程度副词“不过”组合,所以,我们认为“形容词+不过”格式中的形容词具有这里说的“量幅”特征。

英语副词用法

英语副词分类详解 一、时间副词 1. 常见的时间副词 常见的时间副词有now, then, soon, ago, recently, lately, later, finally, before, early, today tomorrow, yesterday, tonight, suddenly, immediately, already, just 等。 2. 时间副词在句中的位置 (1) 表确定时间的副词(如today, yesterday等)通常位于句末,有时也位于句首: He went home yesterday. / Y esterday he went home. 他昨天回家了。 而那些表示非确定时间的副词(如soon, recently, suddenly等)除可用于句末或句首外,还可位于句中(通常位于实意动词之前,动词be、助动词、情态动词之后): He went to Paris recently. / He recently went to Paris. / Recently he went to Paris. 最近他去了巴黎。 (2) still, already, just 等几个表示时间的副词通常位于句中(实意动词之前,动词be、助动词、情态动词之后): He’s just left for school. 他刚刚去学校。 I have already finished my work. 我已经做完了工作。 当要表示强调时,still和already也可位于动词be、助动词等之前: She was still [still was] beautiful at the age of forty. 她到了40岁仍然很美。 I already have told him about it. 我已经把情况告诉他了。 still若用于否定句,则总是位于助动词之前: I still don’t understand what you mean. 我还是不明白你的意思。 另外,still 和already 还可位于句末,表示惊奇: Are you on page one still? 你还在看第1页? Is your mother back already? 你妈妈就已经回来了? 二、地点副词 1. 常见的地点副词 常见的地点副词有here, there, up, down, away, nearby, home, ahead, abroad, indoors, overseas, halfway, upstairs, downstairs 等。 2. 地点副词在句中的位置 地点副词在句中通常位于句末或句首,但从不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若有多个副词排列,地点副词通常位于方式副词之后,时间副词之前: Can you help to carry this table upstairs? 你能帮忙把桌子搬到楼上去吗? The boy read quietly over there all afternoon. 这男孩整个下午都在那儿静静地看书。 三、方式副词 1. 方式副词的特点 方式副词表示动词的行为方式,许多以-ly结构的副词都是方式副词,如carefully, happily, quietly, heavily, warmly, correctly, politely, angrily 等。 2. 方式副词在句中的位置 (1) 方式副词通常位于动词(及其宾语)之后: He read the letter slowly. 他从容不迫地看了那封信。 方式副词通常不位于动词与宾语之间,除非动词后的宾语很长: 不可说:We like very much it. (应改为We like it very much.) 但可说:We could see very clearly a strange light ahead of us.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我们前方有一道奇怪的光。

最新 论“翻译即解释”在普遍诠释学时期的含义-精品

解释即翻译”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努力消除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因时间距离和语言差异所造成的误解,浅论“翻译即解释”在普遍诠释学时期的含义是? 一、“翻译即解释”的由来 诠释学,英文为Hermeneutics,德语为Hermeneutik,希腊文为Hermeneutike。对Hermeneutics的译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意见,界将其译成诠释学、解释学、释义学等,界多是将其称为阐释学。 最早出现的诠释学是神学诠释学和诠释学,经历德国的宗教改革后,诠释学研究的范围开始面向一般的世俗文本,语文学诠释学由此开始,诠释学作为一种理解与解释的技艺为人们熟知。19世纪,经过施莱尔马赫的改造,诠释学以理论的形式确立下来,成为理解与解释文本的方法论。后又经过狄尔泰、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等人的不断努力,诠释学上升到了实践哲学的层面,从方法论上升到了本体论。 无论哪一种诠释学,都是一种意义指向的理论。同样,翻译也是对意义的追寻,对文本信息的获取。16世纪牛津大学神学教授L.汉弗雷(L.Humphery),在其著作《诠释方法》一书中,把希腊文Hermeneutik解释为“翻译”,这是“翻译即解释”这一命题的首次提出。17世纪,法国学者休特(P.D.Huet)《论解释卷二》中,进一步论述了“翻译即解释”这一命题,他不仅肯定了汉弗雷的观点,而且将翻译与诠释、译者与解释者并列起来进行讨论。休特认为:“翻译者(解释者)在进行翻译——诠释时,既不能对作者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所减损,也不可增补,应该完全忠实地描绘出作者的性 格。”[1](P43) 美国学者帕尔默也认为翻译是诠释学的应有之义:“翻译是‘产生理解’的基本诠释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们将异质的、陌生的或难以理解的东西携入自己语言的媒介中……翻译行为并非一种寻找同义词的单纯机械性收集整理的事情。”[2](P43) 二、“翻译即解释”在施莱尔马赫诠释学中的表现 施莱尔马赫认为,正确的理解不是直接的,而是必须通过解释,理解与解释是同一的,解释是理解的表现形式,理解与解释的目的是重构作者的意图。在特殊诠释学时期,学者们认为,直接理解是正常情况,误解是偶尔的异常情况,所以解释相对于理解是辅助性。施莱尔马赫则为,诠释学的出发点是误解,而这种误解是普遍的,不是个别的,解释是为了避免那种由于无视规则的理解尝试而产生的误解,所以解释是理解的必要手段。 施莱尔马赫在长期注释《圣经》的实践中,发现了教义的解释与语义的解释之间的矛盾:《圣经》在不同时代由不同作者写成,如果仅从语义出发,这些不同时代的语言所撰写成的文本之间就会有很多语义上的矛盾之处,从而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观念,现有的基督教共同信仰就会被破坏;如果仅从教义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