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2.2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案

2.2.2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案

2.2.2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案
2.2.2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案

2.2.2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目标:

1. 了解相反向量的概念;

2. 掌握向量的减法,会作两个向量的减向量,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3. 通过阐述向量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成向量的加法运算,使学生理解事物间可以相互转

化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向量减法的概念和向量减法的作图法. 教学难点:减法运算时方向的确定. 教学思路:

一、 复习:向量加法的法则: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向量加法的运算定律:

例:在四边形中,=++AD BA CB

.

解:

CD AD CA AD BA CB =+=++

二、 提出课题:向量的减法

1. 用“相反向量”定义向量的减法

(1) “相反向量”的定义:与a 长度相同、方向相反的向量.记作 -a (2) 规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a) = a. 任一向量与它的相反向量的和是零向量.a + (-a) = 0 如果a 、b 互为相反向量,则a = -b , b = -a , a + b = 0 (3) 向量减法的定义:向量a 加上的b 相反向量,叫做a 与b 的差. 即:a - b = a + (-b) 求两个向量差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减法.

2. 用加法的逆运算定义向量的减法: 向量的减法是向量加法的逆运算: 若b + x = a ,则x 叫做a 与b 的差,记作a - b 3. 求作差向量:已知向量a 、b ,求作向量a - b ∵(a -b) + b = a + (-b) + b = a + 0 = a

作法:在平面内取一点O ,

作= a , = b 则= a - b

即a - b 可以表示为从向量b 的终点指向向量a 的终点的向量. 注意:1?表示a - b. 强调:差向量“箭头”指向被减数 2?用“相反向量”定义法作差向量,a - b = a + (-b)

O

A

a

B’ b -b

b

B

a + (-

b )

a

b

O

a

b

B

a

b a -b

4. 探究:

1)如果从向量a 的终点指向向量b 的终点作向量,那么所得向量是b - a. 2)若a ∥b , 如何作出a - b ?

三、 例题:

例一、(P86 例三)已知向量a 、b 、c 、d ,求作向量a -b 、c -d.

解:在平面上取一点O ,作= a , = b , = c , = d , 作BA , , 则BA = a -b , = c -d

例二、平行四边形ABCD 中,=a ,=b , 用a 、b 表示向量、. 解: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得: = a + b , = - = a -b 变式一:当a , b 满足什么条件时,a+b 与a -b 垂直?(|a| = |b|) 变式二:当a , b 满足什么条件时,|a+b| = |a -b|?(a , b 互相垂直) 变式三:a+b 与a -b 可能是相等向量吗?(不可能,∵

练习:1。P87面1、2题

2.在△ABC 中, BC =a , CA =b ,则等于( B )

A

D C

b

a

d c

A

B

C

D

O

a -b

A A

B

B

B’

O

a -b

a a

b b

O A

O

B

a -b

a -

b B

A O

-b . .3 c b a C B A ABCD O 表示试用向量,、、的向量分别为、、的三个顶点到平行四边形已知一点如图,例

A.a+b

B.-a+(-b)

C.a-b

D.b-a 四:小结:向量减法的定义、作图法|

五:作业:《习案》作业十九

人教A版高中数学《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教学设计

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向量的加、减法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2.会用向量加、减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培养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将向量运算与熟悉的数的运算进行类比,使学生掌握向量加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它们进行向量计算,渗透类比的数学方法; 4.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定义以及实数与向量的积的三条运算律,会利用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5.理解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能根据条件判断两个向量是否平行; 6.通过对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抽象的思维能力,了解事物运动变化的辩证思想. 【导入新课】 设置情景: 1、 复习:向量的定义以及有关概念 强调: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长度相等、方向相同的向量相等.因此,我们研究的向量是与起点无关的自由向量,即任何向量可以在不改变它的方向和大小的前提下,移到任何位置 2、 情景设置: (1)某人从A 到B ,再从B 按原方向到C , 则两次的位移和:AC BC AB =+ (2)若上题改为从A 到B ,再从B 按反方向到C , 则两次的位移和:=+ (3)某车从A 到B ,再从B 改变方向到C , 则两次的位移和:=+ (4)船速为AB ,水速为,则两速度和:AC =+ 新授课阶段 一、向量的加法 A B C A C A B C

O A a a a b b b 1.向量的加法: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2.三角形法则(“首尾相接,首尾 连”) 如图,已知向量a 、b.在平面内任取一点A ,作AB =a ,BC =b,则向量AC 叫做a 与b的和,记作a +b,即 a +bAC BC AB =+=,规定: a + 0-= 0 + a. 探究:(1)两相向量的和仍是一个向量; (2)当向量a 与b 不共线时,a +b 的方向不同向,且|a +b |<|a |+|b |; (3)当a 与b 同向时,则a +b 、a 、b 同向,且|a +b |=|a |+|b |,当a 与b 反向时,若|a |>|b |,则a +b 的方向与a 相同,且 |a +b |=|a |-|b |;若|a |<|b |,则a +b 的方向与b 相同,且|a +b|=|b |-|a |. (4)“向量平移”(自由向量):使前一个向量的终点为后一个向量的起点,可以推广到n 个向量连加. 例1 已知向量a 、b ,求作向量a +b . 作法:在平面内取一点,作a OA = b AB =,则b a OB +=. 4.加法的交换律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问题:上题中b +a 的结果与a +b 是否相同? 验证结果相同 从而得到:1)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对于两个向量共线不适应); A B C a +b a +b a a b b a b b aa

简化解析几何运算的技巧

简化解析几何运算的技巧 中学解析几何是将几何图形置于直角坐标系中,用方程的观点来研究曲线,体现了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优越性,但有时运算量过大,或需繁杂的讨论,这些都会影响解题的速度,甚至会中止解题的过程,达到“望题兴叹”的地步.特别是高考过程中,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解题的任务,计算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减轻运算量的方法和技巧,合理简化解题过程,优化思维过程. 导,把定量的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则可使解题计算量简化,使解题构筑在较高的水平上. [典例] 如图,F 1,F 2是椭圆C 1:x 24+y 2 =1与双曲线C 2的公共焦点,A , B 分别是 C 1,C 2在第二、四象限的公共点.若四边形AF 1BF 2为矩形,则C 2的离心率是( ) A.2 B.3 C.32 D.6 2 答案:D [方法演示] 解析:由已知,得F 1(-3,0),F 2(3,0),设双曲线C 2的实半轴长为a ,由椭圆及双曲线的定义和已知,可得???? ? |AF 1|+|AF 2|=4,|AF 2|-|AF 1|=2a , |AF 1|2+|AF 2|2=12,解得a 2=2,故a = 2.所以双曲线C 2的离心率e = 32=6 2 . [解题师说] 本题巧妙运用椭圆和双曲线的定义建立|AF 1|,|AF 2|的等量关系,从而快速求出双曲线实半轴长a 的值,进而求出双曲线的离心率,大大降低了运算量. [应用体验] 1.抛物线y 2=4mx (m >0)的焦点为F ,点P 为该抛物线上的动点,若点A (-m,0),则|PF | |P A |的最小值为 ________.

高中数学 §2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5

§2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1) [教学目标] 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进行三角形边与角的互化。 3、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及其综合应用。 2、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进行三角形边与角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2、余弦定理:,cos 2222A bc c b a -+=?bc a c b A 2cos 2 22-+= ,cos 22 22B ca a c b -+=?ca b a c B 2cos 2 22-+= C ab b a c cos 22 22-+=,?ab c b a C 2cos 2 22-+= 二、例题讲解 教材P54页例1、例2、例3 练习:1、已知方程2 (cos )cos 0x b B x a A -+=的两根之积等于两根之和,其中a 、b 为ABC ?的两边,A 、B 为两内角,试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 分析:可先从已知条件提取出:cos cos a A b B =。引导学生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两种方法去解题。自己对于两种方法的运用有个初步感受。

(2010陕西文数)2、 在△ABC 中,已知B=45°,D 是BC 边上的一点, AD=10,AC=14,DC=6,求AB 的长. 解 在△ADC 中,AD=10,AC=14,DC=6, 由余弦定理得 cos ∠2222AD DC AC AD DC +- =10036196121062+-=-??, ∴∠ADC=120°, ∠ADB=60° 在△ABD 中,AD=10, ∠B=45°, ∠ADB=60°, 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 AB AD ADB B =∠, ∴AB = 10sin 10sin 60sin sin 452AD ADB B ∠?===? 三、小结 先由学生自己总结解题所得。 由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可以看出,在边角转化时,用正弦定理形式更简单,所以在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更加常用。但在解题时要注意,对于三角形的内角,确定了它的正弦值,要分两种情况来分析。 而对于余弦定理,因为对于三角形的内角,确定了余弦值,角的大小就唯一确定了,所以在解三角形时,涉及到三条边和角的问题,都可以用余弦定理来解题。而也因为余弦值的这个特点,在判断一个三角形时锐角、直角或者钝角三角形时,要借助余弦定理。 对于很多题目,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规律,我们要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深入理解,才能在解题时,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恰当地选用定理,运用好的方法解题。 运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可以进行边角关系的转化。它们是解决三角形问题的桥梁,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它们的互相运用联手解题。

减少解析几何计算量的十种方法

减少解几试题计算量的十种方法 —高考对策之一 在数学试卷中,解析几何题的繁杂运算是令学生感到头痛的首要问题. 其实,许多解析几何题中的繁杂计算,不是不可避免的.常见的策略是: (1)设而不求. 【题1】(湖北黄冈,元月考,10题) 已知直线l 交椭圆4x 2+5y 2=80于M 、N 两点,椭圆与y 轴的正半轴交于B 点,若△BMN 的重心恰好落在椭圆的右焦点上,则直线l 的方程是 ( ) A.6x -5y -28=0 B.6x +5y -28=0 C.5x +6y -28=0 D.5x -6y -28=0 【分析】如图,椭圆的右焦点既是△BMN 的重心,容易求出边MN 的中点 坐标,那么求直线l 的方程,关键在求该直线的斜率. 若用常规方法,须设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代入椭圆方程,而后利用韦达定 理及线段的中点公式求之.显然这个计算量是不菲的.更好的方法是: 【解析】由22 2 2 458012016 x y x y +=? +=.∴椭圆上顶点 B (0,4),右焦点F (2,0).为△BMN 的重心,故线段MN 的中点为C (3,-2). 设直线l 的斜率为k.,点()()1122,,,M x y N x y 在椭圆上,∴221122 224580 4580 x y x y ?+=??+=? ()()()()12121212121212124466 4505545 y y x x x x x x y y y y k x x y y -+-++-+=?= =-?=-?=-+- 所求直线方程为()6 23652805 y x x y += -?--=,选A. 【评注】我们用参数设置了M,N 两点的坐标,但在解题过程中没有也不必要去求这些参数,而是根据它们应该满足的题设条件剖析出所需要的结果.这种的解题方法叫做设而不求. (2)使用特值 【题2】(湖北重点中学4月联考,理科8题)在离心率为65的双曲线()22 2210x y a b a b -=>>中,F 为 右焦点,过F 点倾斜角为60゜的直线与双曲线右支相交于A,B 两点,且点A 在第一象限,若,AF mFB = 则 m =( ) x y O B 04(,) M N F 20(,) C 32(,-) 图1

“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运用与研究

“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运用与研究 海盐县六里小学 吴 国 【内容摘要】在以往的计算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常常将重点放在学生对算法的掌握上,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技能;而对于算理的教学则相对弱化。而现在我们老师已经认识到算理的重要作用,也重视算理的教学,但又面临这样的困惑:算理对学生而言,常常很抽象、深奥、费解,这给学生理解和教师的教学带来诸多挑战,教学中怎样有效落实?有没有办法让算理更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笔者提出用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本文通过借助几何直观,帮助理解数量关系、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建立数学模型、借助几何直观,发现算式间的关系等三方面来阐述如何借助几何直观理解算理。 【关键词】 几何直观 计算教学 算理 在上学期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期末教学质量的检测中,三年级期末检测卷上出 现了这样一道题(图1): 图1 检测后,笔者随后对自己班35名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了谈话统计,结果如下: 学中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 1.老师在课堂上常常将重点放在学生对算法的掌握上,力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达到一定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技能;而对于算理的教学则相对弱化。 2.我们老师已经认识到算理的重要作用,也重视算理的教学,但又面临这样的困惑:算理对学生而言,常常很抽象、深奥、费解,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落实? 那么,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该如何站在学生的视角,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为学生 理解抽象的算理提供一个形象的载体?怎样在算理和算法之间架起一座直通的、有效的桥梁? 笔者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研读,认为在计算教学时教师不妨将几何直观落实到位, 发挥几何直观对理解算理的作用。新课标的论述是“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 表示( ) 表示( ) 1 3 × 2 5 6 5 6%

解析几何简化运算的几种方法(含答案)

博文教育讲义 课题:简化解析几何运算方法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简化运算的意识,注意探索简捷运算的技巧,并适时进行有关的规律总结 教学重点:简化运算方法归纳 教学难点:有关的规律总结与运用 教学过程: 解析几何的本质特征是几何问题代数化,就是将抽象的几何问题转化为易于计算的代数问题,这提供了许多便利;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许多计算的繁琐,同时对运算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其实,只要有简化运算的意识,注意探索简捷运算的技巧,并适时进行有关的规律总结,许多较为繁琐的计算过程是可以简化甚至避免的。 1.回归定义 圆锥曲线的定义是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许多美妙而有趣的性质和结论都是在其定义的基础上展开的,在分析求解时若考虑回归定义,可以使许多问题化繁为简。 例1 过椭圆左焦点倾斜角为 60的直线交椭圆于点B A ,且FB FA 2=,则此椭圆离心率为._____ 解析 本题的常规解法是:联立?? ?? ?+==+)(3,122 22c x y b y a x 再结合条件FB FA 2=求解,运算量大,作为填空题,不划算!如图1,考虑使用椭圆的定义和有关平面几何性质来求解: )2(31)(31B B A A B B A A B B FM '+'='-'+'= )2(31e BF e AF +=, 另一方面,在F C B Rt '?中C F BF C BF '=?='∠260 , 故.2 BF e BF M C C F FM += '+'=于是 =+)2(31e BF e AF 2 BF e BF FM +=, 又FB FA 2=,所以可得.3 2 =e 练习:设12F F ,是双曲线()22 2210,0x y a b a b -=>>的左,右两个焦点,若双曲线右支上存在一点P ,使 () 220.OP OF F P +?= (O 为坐标原点),且123PF PF = ,则双曲线的离心率是( ) 32 31. .32. .312 2 A B C D ++++ 【分析】根据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OP OF OQ + 2OQ F P ∴⊥ 2OQ F P 且必过的中点.可知12PF F ?为直角三角形. 这就为用定义法求离心率创造了条件. 【解析】不妨设双曲线的半焦距c=1,.令 ( ) 21=,3,231PF r PF r a r =∴= - 则,1290,F PF ∠=?但是 O A B A ' B 'F x y M 1 图C C 'x y P O F 1 F 2 Q M

初中数学几何角度计算十一种模型梳理

初中数学角度计算中11个经典模型(56页wo rd) 模型1猪脚模型 图1 图2 【条件】如图1 【结论】∠3=∠1+∠2 【证明】如图2,过拐点作平行线 ∠1=∠4,∠5=∠2 ∠3=∠4+∠5=∠1+∠2 即∠3=∠1+∠2 例题1 如图,∠BCD=70°,AB∥DE,则∠α与∠β满足() A.∠α+∠β=110°B.∠α+∠β=70°C.∠β﹣∠α=70°D.∠α+∠β=90° 【分析】过点C作CF∥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CF=∠α,∠DCF=∠β,即可解答.【解析】如图,过点C作CF∥AB, ∵AB∥DE,∴AB∥CF∥DE,∴∠BCF=∠α,∠DCF=∠β, ∵∠BCD=70°,∴∠BCD =∠BCF+∠DCF=∠α+∠β=70°,∴∠α+∠β=70°.故选B.【小结】考查平行线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证明是解题关键.

变式1 如图,AB //EF ,∠D =90° ,则α,β,γ的大小关系是( ) A .βαγ=+ B .90βαγ=+-? C .90βγα=+?- D .90βαγ=+?- 【解析】如图,过点C 和点D 作CG //AB ,DH //AB , ∵CG //AB ,DH //AB ,∴CG //DH //AB ,∵AB //EF ,∴AB //EF //CG //DH , ∵CG //AB ,∴∠BCG =α,∴∠GCD =∠BCD -∠BCG =β-α,∵CG //DH ,∴∠CDH =∠GCD =β-α, ∵HD //EF ,∴∠HDE =γ,∵∠EDC =∠HDE +∠CDH =90°,∴γ+β-α=90°,∴β=α+90°-γ.故选:D . 模型2 铅笔模型 图1 图2 【条件】如图1 【结论】∠1+∠2+∠3=360° 【证明】如图2,过拐点作平行线 根据同旁内角互补得,∠1+∠4=180°,∠2+∠5=180° 又∠3=∠4+∠5 所以∠1+∠2+∠3=∠1+∠2+∠4+∠5=360° 【推广】∠1+∠2+∠3+…+∠n = 180°(n -1)【即变异铅笔模型】

高中数学必修4第二章平面向量教案完整版

§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1、数量与向量的区别: 数量只有大小,是一个代数量,可以进行代数运算、比较大小; 向量有方向,大小,双重性,不能比较大小. 2.向量的表示方法: ①用有向线段表示;②用字母a、b(黑体,印刷用)等表示; ③用有向线段的起点与终点字母:; ④向量的大小――长度称为向量的模,记作||. 3.有向线段:具有方向的线段就叫做有向线段,三个要素:起点、方向、长度. 向量与有向线段的区别: (1)向量只有大小和方向两个要素,与起点无关,只要大小和方向相同,则这两个向量就是相同的向量; (2)有向线段有起点、大小和方向三个要素,起点不同,尽管大小和方向相同,也是不同的有向线段. 4、零向量、单位向量概念: ①长度为0的向量叫零向量,记作0. 0的方向是任意的. 注意0与0的含义与书写区别. ②长度为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单位向量. 说明:零向量、单位向量的定义都只是限制了大小. 5、平行向量定义: ①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②我们规定0与任一向量平行. 说明:(1)综合①、②才是平行向量的完整定义;(2)向量a、b、c平行,记作a∥b∥c. 6、相等向量定义: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 说明:(1)向量a与b相等,记作a=b;(2)零向量与零向量相等; (3)任意两个相等的非零向量,都可用同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并且与有向线段..... 的起点无关..... . 7、共线向量与平行向量关系: 平行向量就是共线向量,这是因为任一组平行向量都可移到同一直线上(与有向线段的......起点无关)..... . 说明:(1)平行向量可以在同一直线上,要区别于两平行线的位置关系;(2)共线向量可以相互平行,要区别于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的位置关系. A(起点) B (终点) a

简化解析几何运算技巧专题

专题:简化解析几何运算的5个技巧 中学解析几何是将几何图形置于直角坐标系中,用方程的观点来研究曲线,体现了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优越性,但有时运算量过大,或需繁杂的讨论,这些都会影响解题的速度,甚至会中止解题的过程,达到“望题兴叹”的地步.特别是高考过程中,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解题的任务,计算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减轻运算量的方法和技巧,合理简化解题过程,优化思维过程. 以数形结合思想为指导,把定量的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则可使解题计算量大为简化,使解题构筑在较高的水平上. [典例] 如图,F 1,F 2是椭圆C 1:x 24+y 2 =1与双曲线C 2的公共焦点,A ,B 分别是C 1, C 2在第二、四象限的公共点.若四边形AF 1BF 2为矩形,则C 2的离心率是( ) A .2 B . 3 C .32 D . 62 [解析] 由已知,得F 1(-3,0),F 2(3,0), 设双曲线C 2的实半轴长为a ,由椭圆及双曲线的定义和已知, 可得???? ? |AF 1|+|AF 2|=4,|AF 2|-|AF 1|=2a , |AF 1|2+|AF 2|2=12, 解得a 2=2, 故a =2.所以双曲线C 2的离心率e =32=6 2 . [答案] D [方法点拨] 本题可巧妙运用椭圆和双曲线的定义建立|AF 1|,|AF 2|的等量关系,从而快速求出双曲线实半轴长a 的值,进而求出双曲线的离心率,大大降低了运算量. [对点演练] 抛物线y 2=4mx (m >0)的焦点为F ,点P 为该抛物线上的动点,若点A (-m,0),则|PF | |P A |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解析:设点P 的坐标为(x P ,y P ),由抛物线的定义,知|PF |=x P +m ,又|P A |2=(x P +m )2+

七年级数学上册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精品导学案2 北师大版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 学法指导 1.类比小学的数的加减运算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学会适当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一.预学质疑(设疑猜想.主动探究) 。 1.与a+b -c 的值相等的是( ) A . a -(-b )-(-c ) B. a -(-b )-(+c ) C. a +(-b )-c D. a +(c -b ) 2.如果一个整数加4为正,加2为负,那么这个数与-2的和为( ) A.-4 B.-5 C.5 D.4 3.下面等式错误的是( ) A . 21-31-51=21-(31+5 1) B.-5+2+4=4-(5+2) C.(+3)-(-2)+(-1)=3+2-1 D.2-3-4=-(-2)-(+3)+(-4) 4.计算:??? ??+1131112)1(-- (2)?? ? ??3253-+- (3)??? ????? ??+??? ??4354524 1 -+--+ (4)()322.8310.2+--?? ? ??-+ (5)?? ? ??--??? ??-+??? ??-313231 (6)()47101836--+- 要做学疑之星,提价值性问题:阅读课文内容,你认为模糊或不懂的地 方记录下来:

二.研学析疑(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问题1】 (1)有理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怎样的?(2)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计算: 4.11.12.3 5.4-+- 提出问题: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全部转化成加法运算,反之也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在运用运算律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例题1】计算:)8 3 ()31(8131-+--- 三.导法展示(巩固升华.拓展思维) 1.计算: 12345678910-+-+-+-+-的结果为( ) A. 5 B. 19 C.-5 D.- 19 2.若三个不相等的有理数的和为0,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3个加数全为0 B.最少有2个加数是负数 C.至少有1个加数是负数 D.最少有2个加数是正数 3.若│a │=5,│b │=2,且b a ,同号,则│b a -│=_________. 4.计算: (1) 21.1-(-32.9)-(-7.5) (2) (-16)+(-14)-(-5)+(-19) (3) 73723175---??? ??+??? ??- (4) ?? ? ??4132353-+-

《平面向量的加法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平面向量的加法》教案 课题名称:平面向量的加法 教材版本:苏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 年级:高一 撰写教师:徐艳 一、理解课程要求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平面向量的加法》是苏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七章平面向量第二节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向量的第 1 课时,主要内容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运算律.向量的加法是向量线性运算中最基本的一种运算,既是对平面向量这一章第一节向量概念的巩固和应用,也是向量运算的起始课,为后继学习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向量的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奠定了基础;其中三角形法则适用于求任意多个向量的和,在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中有很普遍的应用.因此,本节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内容及教材处理 教材是从两岸直航前后飞机发生的位移作为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结合对平面向量概念的理解感受不同方式的位移对结果的影响,初步体会向量相加的概念,引发思考,引出新知.同时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并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和激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理解向量加法的含义,学会用代数符号表示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② 掌握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学会求作两个向量的和;

③ 掌握向量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运用它们进行向量运算. (2)能力目标 ① 经历向量加法的概念﹑三角形法则的建构过程; ② 通过探究、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等方式锻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 (3) 情感目标 努力运用多种形象、直观和生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使学生产生“我努力,我能行” 的乐观心态. 二、分析学生背景 (1)认知分析:学生在上节课中学习了向量的定义及表示,相等向量,平行向量等概念,知道向量可以自由移动,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2)能力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分析:职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学生对数学学习尚有一定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指导学生合作互动,讨论交流. 教法学法:在教学时,主要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以及练习法. 三、选择媒体资源 媒体资源 1 名称:两岸直航视频 媒体格式:avr 媒体资源 2 名称:《爱的直航》 媒体格式:MP3

刀具的几何角度教案

刀具的几何角度及选择教案 【授课班级】:数控班; 【教学目的】:1、掌握切削用量和车刀切削部分的组成; 2、掌握车刀的几何角度及选择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刀具; 【教学重点】:切削加工的相关知识(切削运动、切削用量); 【教学难点】:车刀切削部分的组成、车刀的几何角度及选择; 【导入新课】:刀具按加工方法和具体用途可分为车刀、铣刀、拉刀、绞刀、孔加工刀具、齿轮刀具等几大类型。 【新授】: 一、概述 切削加工:用切削刀具,在工具(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中,切除工件上的多余材料,得到预想的工件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的加工方法。 二、零件表面的形成及切削运动 a)车外圆面b)磨外圆面c)钻孔d)车床上镗孔 e)刨平面f)铣平面g)车成形面h)铣成形面 1、表面的形成 零件的表面主要有以下几种组成:外圆面、内圆面、平面、和成形面

(1)外圆面和内圆面是以某一直线为母线,以圆为轨迹,作旋转运动时所形成的表面。 (2)平面是以一直线为母线,以另一条直线为轨迹,作平移运动所形成的表面。 (3)成形面是以曲线为母线,以圆或直线为轨迹,作旋转或平移运动时所形成的表面。 2、切削运动 (1)主运动――主要完成切削的运动,消耗功率最多,一种加工主运动只有一个。 (2)进给运动――使切削加工保持连续进行,一种加工可以有一种(或以上)的进给运动。(进给运动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歇的)实际的切削运动是一个合成运动。合成切削速度: 三、切削用量 1、切削速度ν:在单位时间内,工件和刀具沿主运动方向的相对位移。(m/s或m/min),车削时一般算工件最大切削直径处的线速度。计算公式: ν=πdw n/1000×60 (m/s)或ν=πdw n/1000(m/min) dw——待加工表面直径(mm);n——工件转速(r/min) 2、进给量f:刀具在进给运动方向上相对工件的位移量,车削时为(mm/r);刨削时为(mm/str)(毫米/往复行程),其他切削加工也可以用进给速度(mm/s、mm/min、m/min),和每齿进给量(mm/z)来衡量。 3、背吃刀量(切削深度)ap:工件已加工表面和待加工表面的垂直距离(mm)。 四、车刀切削部分的几何形状 1、车刀切削部分的组成(以外圆车刀为例) 由三个刀面,两条切削刃和一个刀尖组成。 (1)前刀面――刀具上切屑流过的表面(AУ)。 (2)后刀面――刀具上与过渡表面相对的是主后刀面( Aа)。与已加工表面相对的是副后刀面(Aа’)。 (3)切削刃――前刀面与主后刀面相交形成的交线称为主切削刃(S),它完成主要的切削工作。前刀面与副后刀面相交形成的是副切削刃( S’) 它完成部分的切削工作,并最终形成己加工表面。 (4)刀尖――主、副切削刃的连接部位。 2、车刀的主要角度及选用 (1)刀具静止参考系――选定适当组合的基准坐标平面作为参考系。

2021年高中数学 第二章 平面向量 .1 向量的线性运算 .1.3 向量的减法示范教案 新人教B版

2021年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 2.1 向量的线性运算 2.1.3 向量的 减法示范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4 教学分析 向量减法运算是加法的逆运算.学生在理解相反向量的基础上结合向量的加法运算掌握向量的减法运算.因此,类比数的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首先引进相反向量的概念,然后引入向量的减法(减去一个向量,等于加上这个向量的相反向量),通过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结合一定数量的例题,深刻理解向量的减法运算.通过阐述向量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向量加法运算,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同时由于向量的运算能反映出一些物理规律,从而加强了数学学科与物理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维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向量减法概念;理解两个向量的减法就是转化为加法来进行,掌握相反向量. 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熟练地掌握用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两向量的差向量.3.能熟练地通过作图,求作两个向量的差.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对向量减法定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类比联想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向量的加法概念,并给出了求作和向量的两种方法.由向量的加法运算自然联想到向量的减法运算: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向量的减法是否也有类似的法则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由此展开新课. 思路2.(直接导入)数的减法运算是加法运算的逆运算.本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向量加法的逆运算——减法.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向量是否有减法? 2怎样定义向量的减法运算? 3如何理解向量的减法? 4向量的加法运算有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那么,向量的减法是否也有类似的法则? 活动:数的减法运算是数的加法运算的逆运算,数的减法定义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因此定义数的减法运算,必须先引进一个相反数的概念.类似地,向量的减法运算也可定义为向量加法运算的逆运算.可类比数的减法运算,我们定义向量的减法运算,也应引进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又该如何定义? 引导学生思考,相反向量有哪些性质? 由于方向反转两次仍回到原来的方向,因此a 和-a 互为相反向量. 于是-(-a )=a . 我们规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 任一向量与其相反向量的和是零向量,即a +(-a )=(-a )+a =0. 所以,如果a 、b 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a =-b ,b =-a ,a +b =0. (1)平行四边形法则 如图1,设向量AB →=b ,AC →=a ,则AD →=-b ,由向量减法的定义,知AE → =a +(-b )=a - b . 图1 又b +BC → =a , 所以BC → =a -b . 由此,我们得到a -b 的作图方法. (2)三角形法则 如图2,已知a 、b ,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a ,OB →=b ,则BA → =a -b ,即a -b 可

解析几何中的简化运算

解析几何中的简化运算 发表时间:2013-04-23T11:33:42.79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3月总第79期供稿作者:◆杨福强 [导读]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杨福强山东省平度开发区高中266700 在解析几何题目时,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思路易找,但计算量太大,往往只开个头做不出正确结果。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简便易行的方法降低运算量,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一环。 下面介绍几种简化解析几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一、定义法 与圆锥曲线的焦点、焦半径有关的问题,可用定义简化解题步骤。 例1.已知双曲线16x2-9y2=144,设F1、F2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设P在双曲线上且|PF1|.|PF2|=32,求∠F1PF2的大小。解:∵方程是- =1,∴a=3,c=5; 又||PF1|-|PF2||=6且|PF1|·|PF2|=32, ∴|PF1|2+|PF2|2-64=36,∴|PF1|2+|PF2|2=100, ∴|PF1|2+|PF2|2=|F1F2|2,∴∠F1PF2=90°。 二、点差法 与直线和圆锥曲线相交于弦的中点,与斜率有关的问题,运用点差法可获得简捷而巧妙的解题方法。 例2.已知抛物线y2=6x,过点P(4,1)引一弦使它恰好被点P平分,求此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解:设弦的两端点的坐标为(x1,y1)、(x2,y2),斜率为k, ∵y12=6x1,y22=6x2, 两式相减得(y1+y2)(y1-y2)=6(x1-x2), ∴= 。∵y1+y2=2,∴k=3, ∴所求弦所在直线方程为y-1=(3(x-4), 即3x-y-11=0。 例3.已知椭圆+y2=1,求过点A(2,1)的直线被椭圆截得的弦中点的轨迹方程。 解:设弦的两端点坐标为(x1,y1)、(x2,y2),中点为(x,y),则: +y12=1,+y22=1;两式相减得: +(y1+y2)(y1-y2)=0 ∴+(y1+y2) =0,∴x1+x2=2x,y1+y2=2y, ∴x+2y =0;又= , ∴x+2y =0,∴x2+2y2-2x-2y=0, ∴所求的弦中点的轨迹方程为x2+2y2-2x-2y=0(夹在椭圆内的部分)。 三、几何法 在解决直线与二次曲线的问题时,若恰当运用平面几何性质可避免烦琐的运算。 例4.在直线L:2x+y+3=0上求一点P,使由P向圆Q:x2+y2-4x=0引的切线长最短。 解:(x-2)2+y2=4,如图,设切点为A,∴∠PAQ=90°;∵|PA|2=|PQ|2-4,∴当|PQ|最小时|PA|取最小值。 这时PQ⊥l。∵PQ的方程是y= (x-2), 由, 可得P点坐标是 (- ,- )。 四、对称法 解析几何中有许多题都涉及到对称,如光线反射、角平分线、中垂线等,巧妙运用对称可使思路清晰明了,问题化繁为简。例5.△ABC的一个顶点是A(3,-1),∠B与∠C的平分线分别是x=0和y=x,求直线BC的方程。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问题的教学讲课教案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 一、解读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几何是帮助学生生存并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须的土壤。 《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内容结构以“立体——平面——立体”为主线,以“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变换”四条线索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逐学段层层推进。《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的四条线索部以图形为载体,以培养观念、几何直觉推理能力以及更好的认识和把握我们生存的空间为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事,而且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如,一年纽的第一学期的新教材,让学生首先认识的是立体图形,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认识和学习平面图形,最后进一步学习和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课程标准》呈现内容的结构形式,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这与以往几何教材主要采取”定义——性质——例题——习题”的结构形式有较大的区别。 《数学课程标准》呈现内容的处理方式,与以往的大纲相比,改变了以线段、面积、体积、测量、相交平行、三角形和四边形”呈现几何内容的处理方式,而是以“观察、实际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变换和简单推理”为具体处理方式。如,画出从学校到家的路线示意图并注明方向及主要参照物。

《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直观几何、实验几何.这部分内容是有趣的、充满想像和富有意义的推理活动。《教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内容安排的思路是:不把小学的几何内容作为初中几何的基础侧重于有关图形数量的计算,而在初中阶段把研究对全拓展到相似形和圆,侧重于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论证。(数学课程标准)将“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分别安排在三个学段,后一学殿是前一学段的螺旋式上升和自然发展。 二、教学建议 1、教学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展到生活中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教学一定要注重实践活动,突出探究过程。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一个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数学模型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中。 3、教学一定要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从直观开始的,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直观往往是学生认识图形的起点。教师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还要为学生准备他们熟悉的实物,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眼看、手做、脑想、耳听、口说,丰富感性认识,有效地获取知识。 4、教学一定要注意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专题8几何计算线段角度及面积

专题(八)之几何计算角度及面积计算 考点分析:证明与计算,是几何命题的两大核心内容。几何计算主要包括:线段长度的计算、角度计算、面积计算,通常需要借助几何中的概念、定义、定理、公理等知识,求解相关几何元素的数值。在解题时,要求能准确灵活地选用有关知识,采用各种数学方法(既可以是几何方法,也可以是代数方法),加以求解。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准确地解题,就需要在平时练习中,强化基础题,多采用一题多解、优化方案等训练方法,积累经验,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一、线段长度计算 线段长度计算的四种基本模型: 1.将线段长度的求解转化为线段和、差或等量线段的计算. 例1.如图,过边长为1的等边△ABC的边AB上一点P,作PE⊥AC于E,Q 为BC延长线一点,当PA=CQ时,连接PQ交AC于D,则DE的长为 2.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线段长度. 例2 (2018·黄冈中考)如图,在Rt△ABC中,∠ACB=90°,CD为AB边 上的高,CE为AB边上的中线,AD=2,CE=5,则CD=( ) A.2 B.3 C.D.23 3.利用相似构造线段比例关系求线段长, 例3.(2019·济南市)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将AB沿BM翻折,使点 A落在BC上的点N处,BM为折痕,连接MN;再将CD沿CE翻折,使点 D恰好落在MN上的点F处,CE为折痕,连接EF并延长交BM于点P,若 AD=8,AB=5,则线段PE的长等于. 4.利用图形面积关系求线段长 例4(2017·济南市)如图,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 =3,E为OC上一点,OE=1,连接BE,过点A作AF⊥BE于点F,与 BD交于点G,则BF的长是() A.B.2 C. D. 建模:初中几何中关于线段长度的计算,主要有四种模型: ①利用线段和、差或等量关系求线段长; ②解直角三角形求线段长; ③利用相似关系求线段长; ④利用面积关系求线段长, 大家在解决线段长度的计算时,注意利用图形信息,选择合适的模型. 二、面积计算问题

平面向量线性运算教案

适用
高中数学
适用年级
高一
学科
适用区域 苏教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钟)
2 课时
知识点 向量的加法;向量的减法;向量的数乘.
教学目标
通过经历向量加法的探究,掌握向量加法概念,结合物理学实际理解向量加法的意义。能 熟练地掌握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并能作出已知两向量的和向量。通 过探究活动,掌握向量减法概念,理解两个向量的减法就是转化为加法来进行,掌握相反 向量。
教学重点 向量的加减法的运算。
教学难点 向量的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知识导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考对本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或者是填空题的形式来出题,一般难度不 大,属于简单题。
二、知识讲解
(考1)点向1量向加量法加的法三法角则形法则 在定义中所给出的求象量和的方法就是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运用这一法则时 要特别注意“首尾相接”,即第二个向量要以第一个向量的终点为起点,则由第一 个向量的起点指向第二个向量的终点的向量即为和向量。0 位移的合成可以看作 向量加法三角形法则的物理模型。
第1页/共9页

(2)平行四边形法则 以同一点 O 为起点的两个已知向量 A.B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则以 O 为起点的 对角线 OC 就是 a 与 b 的和。我们把这种作两个向量和的方法叫做向量加法的平 行四边形法则。
由考于点方2向反向转量两的次减仍法回法到则原来的方向,因此 a 和 a 互为相反向量。 于是 (a) a 。 我们规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 任一向量与其相反向量的和是零向量,即 a (a) (a) a 0 。 所以,如果 a, b 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 a= b,b= a, a b 0 。
考点 3 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 设 , 为实数,那么 (1) ( a) ()a ; (2) ( )a a a ; (3) (a b) a b . 特别地,我们有 ()a (a) (a) , (a b) a b 。 向量共线的等价条件是:如果 a(a 0) 与 b 共线,那么有且只有一个实数 ,使 b a。
三 、例题精析 类型一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例题 1
已知边长为 1 的正方形 ABCD 中,AB 与 x 轴正半轴成 30°角.求点 B 和点 D 的坐标和 AB 与 AD 的坐标.
第2页/共9页

《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导学案(附答案)

《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导学案学习目标: 理解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 学习流程:(复习回顾、探究新知(微课)、巩固练习三部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步:复习回顾 列竖式计算。 56+27= 38+22= 24+65= 46+38= 48-29= 65-57= 90-38= 64-4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步:新知探究(课本64-65页) 1.红点:用50元钱去买一个海螺和一个珊瑚标本,还剩多少元钱? (1)列出算式: 为什么要这样列? (2)对于这个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试着列竖式算出得数吗?(3)你能尝试把这两个竖式合并成一个竖式吗?(看微课)

(4)你还有其它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先算:,列式为: 再算:,列式为: 2.绿点:要买海豚、贝壳和海螺,一共需要多少元? (1)列出算式: (2)用竖式计算。 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步:巩固练习 1.这三个月一共有多少天? 2.火眼金睛辨对错。 3. 文具店有80支铅笔,上午卖了23支,下午卖了27支。还剩多少支?

参考答案: 1. 29+31+30=90(天) 2. 3. 80-23-27=30(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