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一章 环境分析与监测绪论

第一章 环境分析与监测绪论

第一章 环境分析与监测绪论
第一章 环境分析与监测绪论

第一章环境分析与监测绪论

§1 环境污染与环境科学

一、环境与环境科学

时代背景: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科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问题发展起来。环境问题最早由美国女作家莱切尔·卡逊提出,在她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描述了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初步认识,由此而引起了科学家的重视。

环境科学涉及的范围很广,各种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都与环境科学有关,它们之间互相渗透,形成了许多新的学科:

环境科学的概念,广义的说是研究环境质量及其保护的科学。但影响一个环境的质量,一般有两个因素,即:环境的质量取决于人和自然。因此,确切的说:环境科学是研究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及其保护的科学。

环境都包括哪些内容?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整体。人类的环境就是自然界,是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组成的物质世界。

人作为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主动地支配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环境范围于人类。在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环境的认识,了解环境的性质并掌握规律。由于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人类的活动会打乱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引起一定的后果,例如:人为改变一地区的植被状况,就会引起该地区其他环境的改变,如:改变该地区的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等地理地质因素,以调整它们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交换,力求建立新的动态平衡。环境对一定的刺激有调节作用和缓冲能力,但如果刺激因素太大或过于频繁,致使环境来不及进行自我调节或超出环境作为调节能力,就会改变环境的性质和质量,带来环境污染。

〈阅读资料〉

事例1.阿斯旺大坝的利与弊

埃及的历史其实就是引水灌溉、沙漠变绿洲的历史。到了当代,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尼罗河年年发洪水的困扰,埃及政府在前苏联的帮助下,于1960年在距开罗以南600英里处的阿斯旺兴建大坝,尼罗河被拦腰截断。历经10年,大坝最终建成。

大坝立下汗马功劳。在阿斯旺大坝,从远处望去,大坝气势磅礴,犹如一条巨虹横跨大河。坝堤足有40层楼高,全长3830米,最宽处有980米。

1.阿斯旺大坝一改尼罗河泛滥性灌溉为可调节的人工灌溉,从此埃及结束了依赖尼罗河

自然泛滥进行耕种的历史。

2.水位落差产生的巨大电力也成为埃及迈向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动力。

3.阿斯旺大坝是埃及现代化的起点。30多年来,它为埃及的工农业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经济效益极大:新增农田灌溉面积近200万公顷;另有70万公顷的单季作物土地变成了双季耕种农田,农田复种指数增加。

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但事物总是有利有弊。从建设之初至今,埃及国内对阿斯旺大坝的争论从没停止过,最大的争论点就是阿斯旺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历史上,尼罗河水每年泛滥携带而下的泥沙无形中为沿岸土地提供了丰富的天然肥料,而阿斯旺大坝在拦截河水的同时,也截住了河水携带而来的淤泥,下游的耕地失去了这些天然肥料而变得贫瘠,盐碱化日益严重,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2.由于没有了淤泥的堆积,自大坝建成后,尼罗河三角洲正在以每年约5毫米的速度下沉。

3.由于纳赛尔湖库区沉淀了大量富含微生物的淤泥,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库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水质恶化,以河水为生活用水的居民的健康受到危害。

减轻大坝的压力。近年来,埃及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尽可能地把阿斯旺大坝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为此,埃及专门设立了“阿斯旺大坝副作用研究所”。此外,埃及还成立了一个由水资源部、环境事务部以及内政部组成的部长委员会。委员会计划在今后5年内投入22亿美元,对尼罗河的水质监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保护尼罗河的主河道环境。同时,有关专家一致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的水利治理已不再适应埃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只有通过兴建新的适合人类居住的田园、改变人口分布过于集中的现状,才能真正缓解阿斯旺大坝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在水资源的利用开发方面要放弃“固守尼罗河河谷和三角洲”的旧思路,把目光投向尼罗河两边的东西地区,“向沙漠进军”。埃及有位学者曾说过:“建造阿斯旺大坝的埃及总统纳赛尔是位伟人,但是拆除阿斯旺大坝的人,要比纳赛尔更伟大。”在今天的埃及,我们可以这样说———“因势利导阿斯旺大坝、修建更美好的家园的埃及人民,与修建阿斯旺大坝的人一样伟大。”

事例2.东线调水后,上海地区随之产生各种可能的影响

我国长江东线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宏大,竣工后极有利于解决黄、淮平原地区的工农业用水问题,是一件极有益的工程,但也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东线调水计划分两部分,东部一条基本上沿用大运河北上、自江都起用十五个阶梯抽水,经黄河抵达天津,全长1150km。计划调水总量为1900m3/s,相当于6条黄浦江的径流量,或相当于长江径流量的1/15。

东线调水后,下游水量相应减少,上海地区随之产生各种可能的影响:

1.长江口盐水入侵加剧。黄浦江是上海市的主要水源,主流全长84k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06m3/s,与长江口相连接,是一条潮汐河流,其水质受长江水质及其上游来水影响。在丰水期(5~9月)来水丰沛,黄浦江不受海水倒灌影响;但在枯水期(11月~次年4月)

来水减少。出现海水倒灌,影响到黄浦江的水质。其中吴淞水厂受到影响最大。海水的倒灌,给上海市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危害。使纺织、食品、医药、冶金、化工、电镀和电子等工业产品质量下降,甚至使显像管也不能生产。河水中氯化物过高,会影响育秧,甚至会死秧,迫使2万亩水稻田改种玉米。以上是根据枯水季节进行预测的影响。

2.长江口邻近海域渔场位置的改变。长江口邻近海域是我国重要的渔场之一,栖息着淡水鱼类、咸水鱼类和咸淡水鱼类共500余种,其中咸淡水鱼类不但产量大,而且价值高。由于长江来水减少,可能造成海水倒灌;使咸淡水界线内移,结果海域内淡水浮游生物减少,高盐浮游生物增加,直接影响着鱼虾种类和数量的分布;同时由于饵料减少,引起鱼类产卵位置的改变,使回游路线变动,鱼产量下降。如1978年长江水量少,再加上由此而产生的长江口水中污染物浓度的增加,以致1979年银鱼产量只有30担,仅达高产年产量的0.3%。这说明长江水量减少后,会严重影响长江口的渔业生产。

3. 黄浦江水质污染加重。上海市的污水排入黄浦江,枯水季节上游来水与污水比例大量增加,造成饮用水质的变坏。

以上所述是长江枯水季节对上海地区的影响。如果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就意味着上海地区长年处在长江的枯水季节中,使本已失调的上海地区的生态平衡,发生更加严重的破坏。长江流域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是由它的丰富水量经过千百万年所形成的,而且从长江中下游调水,工程巨大、牵涉到半个中国。因此,必须利用生态学原理,从整体和全局出发,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保证流域生态系统的最佳平衡。

按照生态学原则,我们对生态系统采取任何一项措施时,该措施的性质和强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忍耐极限或调节复原的弹性范围,否则就会招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引起不良后果。

二、环境污染及其分类

环境污染简介

人类为了生存,总要对环境发生作用。

由于人类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它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即为环境污染。

一般来说,所谓环境问题可分为两类:

1.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引起的环境污染。这类污染通过大气、江河由局部地区向自然界扩散,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2.由于对自然资源不适当的开发,引起生态环境的破坏。突出表现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荒漠化、气候变异等。

这两类问题互相影响。在环境工程和环境监测中着重讨论第一类问题,即环境污染。

工业三废、农药和汽车尾气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此外,噪声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虽然这是一种看不见污染物的污染,可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却是直接

的。随着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核电站的建立、还有放射医学的开展,核污染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心。

当环境中积聚起来的污染物损害了人体的正常机能时,就会造成所谓“公害”,严重者可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世界上曾发生过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

〈阅读资料〉

“八大公害事件”包括:

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内13个工

厂排放的大量烟雾弥漫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使河谷工业区有上千人发生胸疼、咳

嗽、流泪、咽痛、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许多家畜也纷纷死去。

2.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持续雾

天,而这里却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工厂排放的烟雾被封锁在山谷

中,使6000人突然发生眼痛、咽喉痛、流鼻涕、头痛、胸闷等不适,其中20人很

快死亡。这次烟雾事件主要由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和金属微粒附着在悬浮颗粒

物上,人们在短时间内大量吸入了这些有害气体,以致酿成大灾。

3.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伦敦城市上空高压,大雾笼罩,连日无风。而

当时正值冬季大量燃煤取暖期,煤烟粉尘和湿气积聚在大气中,使许多城市居民都

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

4.美国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从20世纪40年代起,已拥有大量汽车的美国洛杉矶

城上空开始出现由光化学烟雾造成的黄色烟幕。它刺激人的眼睛、灼伤喉咙和肺部、引起胸闷等,还使植物大面积受害,松林枯死,柑橘减产。

5.日本水俣病事件。从1949年起,位于日本熊本县水俣镇的日本氮肥公司将大量的

汞便随着工厂未经处理的废水排放到了水俣湾。汞被水生生物食用后在体内被转化

成甲基汞,这种物质通过鱼虾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后,会侵害脑部和身体的其他部

位,引起脑萎缩、小脑平衡系统被破坏等多种危害,毒性极大。

6.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19世纪80年代,日本富山县平原神通川上游的神冈矿山将

含有镉等重金属的废水却直接长期流入周围的环境中,在当地的水田土壤、河流底

泥中产生了镉等重金属的沉淀堆积。镉通过稻米进入人体,首先引起肾脏障碍,逐

渐导致软骨症,在妇女妊娠、哺乳、内分泌不协调、营养性钙不足等诱发原因存在

的情况下,使妇女得上一种浑身剧烈疼痛的病,叫痛痛病,也叫骨痛病,重者全身

多处骨折,在痛苦中死亡。

7.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5年日本第一座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在四日市上马,1958

年在四日市海湾打的鱼开始出现有难闻的石油气味,使当地海产品的捕捞开始下

降。1959年由昭石石油公司的四日市炼油厂开始投产,四日市很快发展成为"石油

联合企业城"。然而,石油冶炼产生的废气使当地天空终年烟雾弥漫,烟雾厚达500

米。其中漂浮着多种有毒有害气体和金属粉尘,很多人出现头疼、咽喉疼、眼睛疼、呕吐等不适。

8.日本米糠油事件。1968年日本九州爱知县一个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操作失误

使米糠油中混入了在脱臭工艺中使用的热载体多氯联苯,把被污染了的米糠油中的

黑油用去做鸡饲料,造成了几十万只鸡中毒死亡的事件。随后陆续发现了因食用被

多氯联苯污染的食物而得病的人。病人初期症状是皮疹、指甲发黑、皮肤色素沉着、眼结膜充血,后期症状转为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等,重者会发生急性肝坏死、肝昏迷,以致死亡。

我国的环境污染并不比其他国家轻,甚至超过外国。我们对环境问题认识晚,历史遗留问题多,主要表现在:

1.大气污染

由于我国能源结构中,煤占70%以上,燃煤造成了大量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在冬季采暖期间更为严重,京津唐地区就属于重污染区之一。历史上,北京已被认为是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首都之一。1982年监测结果表明,北京的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比伦敦高30倍,比东京高18倍。此外,兰州的光化学烟雾、长江以南地区的酸雨,也是众所周知的严重污染。本溪市污染的严重程度曾经到了从卫星上看不到这个城市的地步。

1995年,联合国公布了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其中包括:

①意大利的米兰

②伊朗的德黑兰

③韩国的汉城

④巴西的里约热内卢

⑤巴西的圣保罗

⑥法国的巴黎

⑦西班牙的马德里

⑧中国的北京

⑨中国的沈阳

⑩中国的西安

2.城市附近的水污染

地面水和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不少城市周围的小河几乎成了排污河,河中生物减少,甚至出现河中无大型生物的现象。在对47个城市地下水的调查中表明,有43个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有害物质超过了饮用水标准。可见,污染状况是很严重的。污染使得可用水资源大大减少,加剧了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污染灌溉的农田,其农作物也受到污染。沿海城市经济的开发,也带来了海水的污染,并引发赤潮。

3.噪声污染…

〈阅读资料〉

1981年世界噪声公害事件

1981年,在美国举行的一次现代派露天音乐会上,当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响起后,有300多名听众突然失去知觉,昏迷不醒,100辆救护车到达现场抢救。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噪声污染事件。

噪声研究始于17世纪,20世纪50年代后,噪声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公害污染。有关噪声污染事件也屡有报道。1960年11月,日本广岛市的一男子被附近工厂发出的噪声折磨得烦恼万分,以致最后刺杀了工厂主。无独有偶,1961年7月,一名日本青年从新泻来到东京找工作,由于住在铁路附近,日夜被频繁过往的客货车的噪声折磨,患了失眠症,不堪忍受痛苦,终于自杀身亡。同年10月,东京都品川区的一个家庭,母子3人因忍受不了附近建筑器材厂发出的噪声,试图自杀,未遂。中国也是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的国家,全国有近2/3的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着,对噪声污染的投诉占环境污染投诉的近40%。

噪声被称为“无形的暴力”,是大城市的一大隐患。有人曾做过实验,把一只豚鼠放在173分贝的强声环境中,几分钟后就死了。解剖后的豚鼠肺和内脏都有出血现象。1959年,美国有10个人“自愿”做噪声实验。当实验用飞机从10名实验者头上10-12米的高度飞过后,有6人当场死亡,4人数小时后死亡。验尸证明10人都死于噪声引起的脑出血。可见这个“声学武器”的威力之大。

声音分为乐声和噪声。由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振动的物质发出的声音为乐声;由无规则、非周期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为噪声。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振幅和频率杂乱、断续或统计上无规则的声振动都称为噪声。噪声来源于人类生存的环境,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以及其他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也叫环境噪声。上述音乐会发出的干扰生活及人体健康的声音,也属于此类。

噪声可损害听觉,引起慢性疾病、气质性病变,除此之外,还会影响人体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肠胃系统,以及视力和免疫系统。

噪声是一种物理性污染,它与化学性、生物性污染不同的地方在于,环境噪声的污染的特点是局部性、区域性的和无后效性。即:当污染源停止运转后,污染也就立即消失。所以噪声虽是“隐形杀手”,只要人们在噪声源、噪声传播过程以及个人防护技术上加以恰当的控制,就能够使噪声远离我们的生活。

4.废渣污染…

5.放射性污染…

6.环境的破坏…

环境污染分类

1.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2. 按污染物性质分: 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

3. 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分: 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局部污染

4. 按污染形态分: 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

5. 按污染来源分: 生活污染、生产污染

环境质量标准

我们国家非常重视环境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技术规范,公布了环境质量标准,对于污染物的排放限制了最高允许浓度,具体标准见教材。

这些标准可以衡量环境受到污染的程度,并依此对环境进行治理,改善自然环境。这些标准反映了人和生态系统对环境质量的综合要求。

各国制定的环境质量保证各不相同,有些国家,如美国,制定的标准比较严,它反映了该国对控制污染在技术上实现的可能性和经济上是否能够承担,也反映了该国对环保的重视及国民的环保意识。

§2 污染源的形式及污染物的性质

一、污染源的形式

大多数污染物是以散逸至大气或排放至水体的方式进入环境的。污染源的形式有:

1.点污染源:集中排放,如:烟囱、排水口

2.线污染源:如移动着的汽车在街道上排放尾气

3.面污染源:分散排放,如:污灌、酸雨

污染源的形式不同,对污染物的扩散、分布、迁移、转化有很大的影响。

二、污染物的性质

污染物的种类繁多,性质各不相同,这里讨论的是污染物的一般性质。

1.自然性。人类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对于自然物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人体中常见元素的百分含量与地壳中元素的百分含量及其相似。但是,人类对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其耐受能力小得多。所以区别污染物值得自然性和人工属性,有助于估计污染物对人的危害。

2. 扩散性。扩散性强的污染物可能会造成大范围的污染;反之,则只会引起局部污染。对于那些分子量小、溶解性好、不易被有机、无机颗粒吸附的污染物,常能扩散到较远的地方。

3. 毒性。一些污染物剧毒,即使有痕量存在,也会危及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如:氰化物、砷化物、有机氯等毒性都是很大的。

4. 活性和持久性。活性和持久性反映了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稳定程度。活性高的物质,不能在环境中久存,但要注意它的反应产物,有无造成二次污染的可能性。

二次污染是指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受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比原来毒性更强的污染物,危及人体及生物。二次污染事例:日本水俣病、光化学烟雾……

持久性表示有些污染物能长期地保持其危害性,如:铅、镉、铬等重金属污染。

5. 生物可分解性。有些污染物能被生物吸收、利用并分解,最后生成无毒无害的物质,这就是常说的生物降解。大多数有机物都有被生物降解的可能性。如:苯酚虽有毒性,但经微生物作用后,可以被分解成无害物质。废水的生物处理就是利用了这一性质。

6. 生物积累性。有些污染物会在生物体内积累、富集,使得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远远大于环境中的量。以美国密西根湖DDT在生物体内富集为例:

底泥中DDT含量(mg·kg-1)为:0.014;

介壳动物:0.41

鱼类:3~6

海鸥体内脂肪:72,400

即一公斤重的海鸥脂肪中含DDT一两半。这样富集的结果,使得鱼类、鸟类中毒死亡或繁殖能力下降。

7.对生物体作用的加合性。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中,只存在一种有毒物质的可能性极少,即有毒物质一般不是单独存在的,往往是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此时应考虑污染物对生物体的综合作用。根据毒理学的观点,混合物对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分为:

⑴单独作用:混合物中某一组分发生危害,没有因污染物的共同而加深危害;

⑵相加作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毒害作用彼此相似,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各污染物毒害作用的总合;

⑶相乘作用(协同作用):混合物各组分的毒性比污染物的毒性的简单相加更为严重;

⑷拮抗作用:几种污染物相互作用,使毒性减弱。

分析各种污染物的性质及污染源的形式,有利于评价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利于研究环境容量,制定排放标准。

§3 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

一、分析化学与环境分析

1. 分析化学的任务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的化学组成。分析化学的任务是:

⑴鉴定物质的化学结构——结构分析

⑵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定性分析

⑶鉴定物质中各成分的含量——定量分析

2.分析化学的分类

分析化学的内容丰富,分类方法众多。

⑴按分析任务分:结构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⑵按分析对象分:无机分析、有机分析

⑶按分析试样量分: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

⑷按分析任务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⑸

二、环境监测

环境污染是由人类活动造成有害物质在自然界积累的结果,为了控制和消除污染,保护人类环境,就要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性质、来源、含量及其分布状态。

环境监测是指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一般步骤包括:环境调查、方案设计、布设点位、样品采集、样品保存、样品分析、数据处理、结果评价。

1. 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⑴按监测内容分: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科研和服务性监测。

环境质量监测要求经常性、连续性,是各级监测站的任务,包括的范围大、项目多,数据连续性强,是对一个区域进行的,是我国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对各地区、城市、海域、流域布点监测,使得到的数据能够代表该地区的环境质量;按标准方法连续监测,提出环境质量的准确定义;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储存,编写环境质量年鉴;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改善和防止污染的建议。

污染源监测范围小,针对性强,对某些具体项目要求较高。具体包括:对污染源进行宏观调查,掌握污染源分布、性质、大小、种类、数量和相关环境条件;对污染源现场监测;对污染治理装置验收和监测;事故监测;为解决纠纷进行监测,为污染源单位和受害者的争端提供判断的依据。

科研和服务性监测,如对酸雨、粮食中有机氯农药,对大气、水、土壤中重金属的调查等,一般为上级下达的任务,此外统一监测方法、制定监测规范是它的任务之一。

⑵按监测对象分: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生物监测。

⑶按监测任务分:化学毒物监测、卫生监测、热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电磁监测、放射性监测

2. 环境监测的特点

由于污染物的性质决定了环境监测具有以下特点:

⑴污染物种类多,组成复杂,性质各异,其中大多数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含量很低,属于微量、痕量甚至超痕量,而且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分析测定时会有干扰,因此环境监测具有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的特点。

⑵环境监测既然包括了对环境污染的追踪和预报,对环境质量的监督和鉴定,因此就必须有必要数量的、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的数据,需要准确及时的连续自动监测手段,因此要求环境监测具有自动化、标准化、连续化和计算机化。

⑶环境监测涉及的知识面广、专业宽,不仅要有分析化学的基础,还要有足够的物理、

生物、生态、水文、气象、地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此外,还涉及经济、法律、管理等社会学。在做环境质量评价时,必须考虑一定的社会因素。因此,环境监测具有多科学性、边缘性、综合性和社会性。

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环境监测提供了保证,新仪器、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环境监测发展更加迅速,分析工作也变得及时、准确、连续自动化了。

3. 优先监测原则

世界上已知的化学物质有700万种,进入环境的化学物质达10万种,不可能对其一一进行测定。实际工作中采用优先监测原则,即优先监测那些危害大、出现频度高的因素。优先污染物包括:⑴对环境影响大的污染物;

⑵已有可靠的监测方法并能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

⑶已有环境标准或其它依据的污染物;

⑷在环境中的含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标准浓度、其污染趋势还在上升的污染物;

⑸样品有代表性的污染物。

(完整版)环境监测期末复习总结-奚旦立第四版.doc

第一章绪论 环境监测的过程(不同角度)( P1) 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 评价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对象(P1) 反应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 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环境监测的特点(P5) 1综合性:表现在手段、对象、数据统计及分析 2连续性 3追溯性 环境优先污染物(概念)( P8) 1、经过优先选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 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priority pollutants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 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毒性较大,以及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一类物 质。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水体污染分类(P34) 化学型污染:指随废水及其他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生物型污染: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物质造成的污染。 水质监测方案(地面水、水污染源)( P41-47)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河流断面布设、监测垂线布设、采样点位确定) 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 (1)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 (2)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 (4)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 (5)国际河流出入国际线的出入口处; (6)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 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 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 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 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 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 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污)水与江、河水

环境监测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水和废水的监测 1环境分析:对于通常处于痕量级、基体复杂、流动性变异性大的环境污染物,进行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和快速度的分析,得出一系列环境监测数据的过程(它是分析化学的发展,不是环境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简单结合)。 2综和效应的毒理学观点: 3生活污水:含洗涤剂和粪便。前者降解后形成磷酸盐和有机物,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后者含多种病菌,引起疾病蔓延。 4水质监测方法选择原则:灵敏度能满足定量要求;方法成熟准确;操作简便,易于普及;抗干扰能力好。 5采样容器的洗涤:水质监测,尤其是痕量组分的测定,仪器的污染常会造成误差。为减少器壁溶出物对水样的污染和器壁的吸附现象,须注意容器的洗涤方法。测铬时,容器不能用铬酸洗液; 测汞时,仪器洗净后尚需用1+3硝酸浸泡数小时。 6流量的测量方法:容量法、浮标法、测速仪法(水深大于0.3米,流速不小于0.05米/秒的河流)、三角堰法(不规则的水渠和污染源排放口) 7工业废水采样常用的三种采样方法:瞬时个别水样、平均水样、综合水样(比例组合水样) 8采样时间和频率原则:采集的水样必须有代表性,要能反映出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9水样的预处理包括:水样的消化、富集和分离(目的:消除干扰,提高测定方法的灵敏度。) 10水样的消化目的: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物,将各种形态(价态)氧化成单一高价态,以便测定。 消化液的表现物性:清澈、透明、无沉淀 消化的方法:硝酸—硫酸;硝酸—磷酸—硫酸;硝酸—高氯酸;硫酸—高锰酸钾等 11富集和分离常用方法:挥发、蒸发、蒸馏(利用共存组分的挥发性不同(沸点的差异)进行分离。);活性炭富集;共沉淀;共结晶;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吸附、脱吸);冷冻浓缩 12共沉淀法:利用溶液中的一种沉淀(载体,称共沉淀剂)析出时,将共存于溶液中的某些痕量组分一起沉淀出来。原理:由于沉淀的表面吸附作用,形成混晶,生成化合物,吸留和包藏等原因而引起的。 常用的两种:利用共沉淀剂表面吸附现象进行共沉淀;利用混晶进行共沉淀 13常用萃取剂:APDC—MIBK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甲基异丁基甲酮;二硫代氨基甲酸盐:HDDC NaDDC 14阳离子交换顺序:不同价态:价态越高,交换能力越强。 相同价态:原子序数越高(或水合离子半径越小),交换能力越强。 15物理性质的测定:温度、颜色、臭(p66)、电导率、残渣、浊度 监测水的颜色常用以下四种方法:铂钴比色法、颜色描述法、稀释倍数法、分光光度法Array残渣的分类:总残渣(总蒸发残渣):没经过滤水样蒸干后的残留物。 过滤性残渣(溶解性蒸发残渣):滤液蒸干残留物。非过滤性残渣(悬浮物):过滤物。 电导率:把电极截面积为1平方厘米,两极间距离为1厘米的电导池插入水样中,所测电阻取倒数即为电导率。浊度测定方法:比浊法、分光光度计法、浊度计法 16重金属毒性机理:重金属(如汞、铬、镉、铅、铜、锌、镍、钡、钒等)侵入人体,与某些酶的活性中心的巯基(—SH)有着特别强的亲和力,金属极易取代巯基上的氢离子,使酶失去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现象。影响重金属毒性的因素:金属离子浓度、金属化学形态、金属价态、致癌作用 常用的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原子发射光谱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容量法 17酸度:水中含有能与强碱(NaOH,KOH)作用的所有物质含量,即用标准碱滴定水样至一定pH值时所消耗的碱量。甲基橙酸度:用甲基橙为指示剂所测酸度(终点pH = 4.5) 酚酞(总)酸度:以酚酞为指示剂所测酸度(终点pH = 8.3) 碱度:中能与强酸作用的所有物质的总含量,即用标准酸滴定水样至一定pH值时所消耗的酸的量。(水碱度:水中吸收质子的能力,即质子碱含量。) 酚酞碱度:以酚酞为指示剂所测碱度(终点pH=8.3) 甲基橙碱度〈又称总碱度〉:用甲基橙为指示剂所测碱度(终点pH=4.5)

环境监测试题及答案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试题及答案环 境监测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湘潭大学200 年 学期20 级 《 环境监测 》课程考试试卷 适用年级 专业 考试方式 闭卷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填空题(12小题30空,每空 分, 共15分) 1. 水质污染监测中常以 COD (或高锰酸盐指数) 、 BOD 和 TOC 、TOD 等综合指标来表征有机 污染物含量。 2. 溶解氧测定中,采用 硫酸锰 和 碱性碘化钾 作为固氧剂。 3. 环境监测中VOCs 指 挥发性有机物 ,PM 10指 可吸入颗粒物 , NH 3-N 指 氨氮 。 4. 大气污染监测中采样布点的方法有 扇形布点法 、同心圆布点法 、 网格布点法 和功能区布点法 等。 5. 环境监测中VOCs 指 挥发性有机物 ,PM 10指 可吸入颗粒物 ,NH 3-N 指 氨氮 。 6. 空气中的污染物按照其存在状态一般分为 分子态 和 粒子态 污染物。

7. 总氧化剂是指能将 KI 氧化析出 I 2的物质,光化学氧化剂是指除去 NO X 的其他氧 化剂。 8. 土壤监测中采样布点法有对角线布点法、梅花形布点法和棋盘式布点法等。 8. 放射性活度是指单位时间发生核衰变的数目,其专门单位是贝可(Bq)。 9. 作用于某一点的三个噪声源的声压级分别是75dB、75dB、90dB,则该点的总声压 级为_90dB ; 10. 有害固体废物的特性有急性毒性、易燃性和反应性(浸出毒性、 腐蚀性和放射性)等。 11. 对环境污染进行遥感监测的主要方法有摄影遥测、红外扫描遥测和相关光谱 遥测。 12. 回收率实验可以判断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而相对标准偏差可以判断监测数据的 精密性。 二、名词解释(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 生化需氧量 指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同时也包括硫化物和亚铁等还原性无机物质氧化所消耗的氧量。 2. 第一类污染物 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化合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其最高浓度必须符合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标准。 3. 空白试验 指除用纯水作样品外,其他所加的试剂和全部操作程序与样品测定完全相同的操作程序,与样品测定同时进行。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_完整版教材

第一张绪论 1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有三种 监视性检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 根据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监测数据的五性:(P498) 1)、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 2)、精密度:均一样品重复测定多次的符合程度; 3)、完整性:取得有效监测数据的总数满足预期计划要求的程度; 4)、代表性:检测样品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5)、可比性: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得数据的一致程度。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及适用条件: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 1.Dixion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②根据测定次数计算Q 值 ③查表Q α(n ) ④判断Q ≦Q0。05 正常;Qo 。05Q0.01离群值,舍去. 2.Qrubbs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有序排列,求x ,s ②计算统计量 s x x T min -= 或s x x T -=max ③查表)(n T α ④判断:若T ≦T0。05正常离群值;T0。05T0.01离群值,应舍去; ⑤在第一异常数据剔除后,可重新检验新的离群数据。 t 检验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四)均数置信区间和“t ”值,置信区间表示以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的可靠程度。t 值是

环境监测知识点概括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常用的方法:空白试验;校准曲线核查;仪器设备的定期标定;平行样分析;加标样分析;密码样品分析;编制质量控制图。 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分析标准样品以进行实验室之间的评价和分析测量系统的现场评价等。 由以上可知,误差和偏差具有不同的含义:

误差以真值为标准,而偏差以多次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标准。但在实际分析中,真值所以,并不强调误差和偏差的严格区别,而往往将两者一般地称为“误差。 一个工业区布置9个空气采样点,某天测得各点上TSP 日平均浓度为:1.85,1.86, 1.93, 2.01,2.03,2.05,2.07,2.12,2.15mg/m3。当α=0.01时,求该区那天TSP 浓度变化的置信区间(设已知该地TSP 浓度呈正态分布)。 解:

自由度 f = n-1 = 8 显著性水平 α = 0.01 = 1% 查表得 t0.01,(8)= 3.36 将数据代入公式,得置信区间为 [1.89,2.31] 则 1.89≤μ ≤ 2.31 也即,有99%的把握推断该地区那天的 TSP 浓度变化范围在1.89至2.13之间。 某种方法经过改进,其精密度是否有变化; 相同试样由不同的分析人员或不同分析方法所测得均数是否有差异; 对标准样的实际测定均值与其保证值之间的差异,到底是由抽样误差引起的,还是确实存在本质的差别; 以上问题,均可用“t 检验”,即“显著性检验”来加以检验。 [例] 某含铁标准物质,已知铁的保证值为1.05%,对其10次测定的平均值为1.054%,标准偏差为0.009。检验测定结果与保证值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 解] [ (1) =-2.11 (2)给定 α =0.05, =9, 查得 = 2.26 1-=n f ) 9(05.0t

环境监测第四版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 环境监测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是具有某些特定目的或用途的环境监测。 3、环境标准:为了保证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和相关规定,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相关规定。 4、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环境监测,称为环境优先监测。 ¥ 二、简答思考 1、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②、根据污染物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 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 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 等服务。 2、环境监测技术有哪些并简述其发展趋势。 | 答:(1)环境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以下以测试技术为主说明其类型。 环境监测的测试技术包括以下两种: ①、化学物理技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结构与状态的分析多 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仪器分析则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②、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利用动植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信息来 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生物监测技术包括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所表现的症状,通过测定生物的生理化学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来判断环境质量。 (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监测技术中,新技术的应用使环境监测的精确度、覆盖面积、监测能力得以提升。 ②、连续自动检测,数据传送与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发展很快,使得环境

《环境监测技术》复习参考题

《环境监测技术》复习参考题 说明:最后一题给出了参考答案示例,其余题目请自行查找空气污染指数(API) 1.环境标准,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2.优先控制污染物 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4.环境监测的目的、特点、一般过程 5.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有何区别 6.危险废物及常规监测方法 7.空白试验、对照试验 8.放射性样品预处理方法 9.第一类污染物与第二类污染物的区别 10.静态配气法 11.细菌总数 12.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13.制定环境标准的目的和原则 14.比较COD(Cr)、COD(Mn)、BOD(5)、TOC之间的异同点 15.空气污染指数 16.氟化物测定过程中加入TISAB的作用 17.浸出毒性与急性毒性 18.生物污染的途经 19.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和测定下限的区别与联系 20.环境监测实验室内部分析质量控制包括哪些内容 21.碱片法测定硫酸盐化速率的过程 22.水质pH与酸碱度的关系 23.冷原子吸收测定汞的原理 24.生物污染的途经 25.标准的生物毒性实验包括哪几类,并简要阐述之。 26.指示生物及其分类 27.光度分析法中规定测定上、下限的原因 28.在大气污染源监测时,采样位臵的设臵原则 29.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总悬浮颗粒物TSP 30.空气中总烃的测定 31.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 32.水样预处理的目的和常用方法 33.现有一工业废水,内含微量汞、铜、铅和痕量酚,设计一个预处理方案,实 现四种化合物的分别测定 34.浊度和色度 35.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GC和HPLC的异同。 36.元素分析常用的仪器有哪些,分别适用于哪些情况 37.怎样求得城市交通噪声的等效连续声级? 38.为什么要进行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析?简述总量分析与形态分析之间的关 系,以及一些常见的分析方法。 39.方案设计 环保局要对某河流水受污染状况进行监测,请你制定水污染监测方案。(假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 1.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2、空间分布性。3、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2.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 3.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五毒有害元素: , , , , . 4.现场监测五参数:①水温②值③电导率④浊度⑤溶解氧 5.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国家标准分为综合标准和行业标准。 执行原则:地方环境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国家综合标准。 6.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 第一类污染物采样点一律在车间排放口和具体安装设施排放口。 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污工厂的总排放口采样。 7.臭阈值:用无臭水稀释水样,当稀释到刚能闻出臭味时的稀释倍数。臭阈值()=(水样体积+无臭水体积)/水样体积 8.色度:取一定量水样,用蒸馏水稀释至刚好看不到颜色,以稀释倍数表示该水样的色度。 7.水样的保存方法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加入生物抑制剂;调节;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8.水样中加入硝酸可以防止金属离子沉淀。 9.水样的预处理方法分为:水样的消解,分离和富集。

①消解的目的:破坏有机物,消除对测定的干扰,溶解悬浮物,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物。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②分离与富集的目的:对样品进行浓缩,使其浓度增大。 10.水样中金属离子,无机非金属离子,有机物测定时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分别是消解、蒸馏、萃取。(或消解、萃取、蒸馏)。 1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中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 地表水水域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产卵场等。Ⅲ类: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等渔业水域与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与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与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根据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态,政治,经济和大气污染程度分为三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一类区: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 特定工业区。 1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性质与控制方式分为两类:

(完整版)环境监测第四版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是具有某些特定目的或用途的环境监测。 3、环境标准:为了保证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和相关规定,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相关规定。 4、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环境监测,称为环境优先监测。 二、简答思考 1、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②、根据污染物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 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 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 等服务。 2、环境监测技术有哪些?并简述其发展趋势。 答:(1)环境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以下以测试技术为主说明其类型。 环境监测的测试技术包括以下两种: ①、化学物理技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结构与状态的分析多 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仪器分析则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②、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利用动植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信息来 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生物监测技术包括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所表现的症状,通过测定生物的生理化学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来判断环境质量。 (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监测技术中,新技术的应用使环境监测的精确度、覆盖面积、监测能力得以提升。 ②、连续自动检测,数据传送与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发展很快,使得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提高。 ③、小型便携式、简易快捷式的监测技术发展,使得环境监测能快速适应各种条

环境监测学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 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质量的双重含义: ①质量现状②质量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监测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性监测、研究性监测 3、环境监测设计流程图 监测目标—资料调研—初步方案(设计框架)—现场调查—方案设计—方案论证与审批—实施计划 4、环境监测原则: a、实用性原则:监测结果有用 b、经济性原则:从减少布点而又能满足质量要求,充分发挥站、点功能,协 作或网络化,资源共享而尽量减少投入 c、质量优先原则: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减少投入 d、污染物优先监测原则:(1)污染物毒性大,或潜在毒性大,或污染趋势向重的污染物(2)有监测手段(3)有评价标准的污染物。 5、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A、环境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污染物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毒性较大或潜在危害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 B、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美国最早开展优先监测:水体中129种,空气中43种。 前苏联:水体中664种,空气中1122种。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6、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environmental standards)定义: 环境标准就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例如: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所做的规定。 7、环境标准的体系 A、国家环境标准体系: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B、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监测第三章练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第三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辐射逆温 答:平静而晴朗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的现象。 2、硫酸盐化速率 答:由大气中的含硫污染物二氧化硫、硫化氢、硫酸等经过一系列的氧化演变过程生成对人类更为有害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大气中硫化物的这种演变过程的速率称为硫酸盐化速率。 3、二次污染物 答:由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者与空气中的组分发生了物理、化学等作用所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4、山谷风 答:山区往往山坡受热强,谷底受热弱,使得地表受热不均,引起局部气流有规律的变化,在白天,山坡受热快,气温上升,谷底的气流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空气冷却较快,重力原因,山坡的空间沿坡下滑至谷底,产生山风。山谷风转换时往往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5、海陆风 答:海洋由于大量水的存在,温度变化缓慢,而陆地表面温度变化剧烈。因此,在白天形成海洋指向陆地的气压梯度,形成海风;在夜间陆地表面温度降低的比较快,形成陆地指向海洋的气压梯度,形成陆风,即海陆风。海陆风形成所产生的循环作用和往返作用加重环境污染。 6、空气污染指数 答:空气污染指数是一种向社会公众公布的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它将常规监测的几种主要污染物浓度经过处理简化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分级表示空气质量和污染程度,具有简明、直观和使用方便的优点。 7、光化学氧化剂 答:除去氮氧化物以外的能氧化碘化钾的物质。 二、填空题 1、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其中,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转

化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2、产生急性危害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短时间内有大量污染物排入、有不利于污染物迁移和扩散的条件(如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引起的逆温)。 3、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称为一次污染物,经过发生作用,产生一些新的物质,这些物质和直接排放的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均有很大不同,毒性也比较大,这些新产生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如臭氧、硫酸盐、硝酸盐、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 4、空气中的污染物按存在状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分子状态污染物、粒子状态污染物。 5、粒子状态污染物(或颗粒物)是分散在空气中的微小液体和固体颗粒,粒径多在0.01-200微米之间,是一个复杂的非均匀体系,通常分为降尘、可吸入颗粒物。 6、PM10是指可吸入颗粒物(或者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TSP是指总悬浮颗粒物。 7、空气污染物的常规监测项目有TSP 、SO2、NO2 、硫酸盐化速率、灰尘自然沉降量。 8、大气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 9、污染源比较集中的地区,若主导风向较明显,应污染源下风向位置多设采样点。 10、大气采样的布点方法有功能区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扇形布点法。 11、对于区域性的常规监测一般采用功能区布点法。 12、如某地区有多个污染源,且分布较均匀,采样的过程中,应采用网格布点法进行布设采样点。 13、网格布点法的监测结果可以绘制成污染物空间分布图,对指导城市环境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4、同心圆布点法适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污染群,且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 15、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扇形的角度一般为45-90度。 16、采用同心圆和扇形布点法时,要特别注意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的扩散特点,在最大地面浓度出现的位置应多布设采样点。

2018年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考试 环境监测知识点总结

12.2水和废水监测与分析 12.2.1物理性质检验 2.颜色的测定:真色(去除悬浮物后)和表色。水的色度一般指真色。测定方法 1)目视法——铂钴标准比色法:离心或0.45μm滤膜(非滤纸)过滤,(1mgPt+0.5mgCo)/L水具有的颜色为1度。仍不透明时,测定表色。 适用范围:较清洁的、带有黄色色调的天然水和饮用水的测定。 计算:色度=A*50/B (A:稀释后水样相当于铂钴标准色列的色度;B:水样体积ml) 2)目视法——稀释倍数法:用蒸馏水稀释到刚好看不到颜色时的稀释倍数表示色度,辅以文字描述。 适用范围:受工业废水污染的地面水和工业废水。 3)分光光度法(铬钴比色法):铬钴标准液在350nm波长附近有最大吸收峰,且在10~100°色度(铂钴标准溶液)范围内吸光度与色度符合朗伯比尔定律。插图和表,得知水样的色调,以主波长表示;亮度,以明度表示;饱和度,以纯度表示。 适用性:近年来,我国某些行业已试用这种方法检验排水水质。 3.臭 1)定性描述法:依靠嗅觉描述,按下表划分等级。 2)臭阈值法(稀释倍数法) 4.残渣——总残渣、总可滤残渣和总不可滤残渣(SS) 1)测定方法:总残渣先在蒸气浴或水浴蒸发干,再烘箱烘干测定方法均是在103~105℃烘干,称重。5.浊度(P117) 1)定义: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 2)测定方法: 分光光度法:以浊度标准溶液。适用于天然水、饮用水测定。 目视比浊法:1mL蒸馏水中含1mg一定粒度的硅藻土所产生的浊度为1个浊度单位,简称度。 浊度计法:一般用于水体浊度的连续自动测定,依据浊液对光进行散射或透射原理制成的专用仪器。 12.2.2金属化合物的测定——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容量法 1.汞 1)冷原子吸收法:适用于各种水体中汞的测定。汞原子蒸汽对253.7nm的紫外光有选择性吸收,一定范围内,吸光度与汞浓度成正比。 检出限:0.1-0.5μg/L,适用于各种水体中汞的测定。 2)冷原子荧光法:将水样中的汞离子还原为基态汞原子蒸汽,吸收253.7nm的紫外光后,被激发而产生特征共振荧光,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和较低的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汞浓度成正比。 检出限:0.05μg/L。干扰因素少,适用于地面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测定。 3)双硫腙分光光度法:酸性介质中用高锰酸钾和过硫酸钾消解(氧化),无机汞和有机汞转化为二价汞;

环境监测答案44762

第一章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①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 ②对各个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 ③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全面展开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的监测数据和资料; ④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 ①三高(灵敏度、准确度、分辨率高) ②三化(自动化、标准化、计算机化) ③多学科、边缘性、综合性、社会性 3、环境监测有何特点? ①环境监测的技术特点:生产性,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②环境监测的政府行为属性:依法强制性,行为公正性,社会服务性 ③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 4、是分析环境监测的地位与作用 环境检测是科学管理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在正确认识环境质量,解决现存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简述环境监测的目的与类型?

目的:①评价环境质量②为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服务③预测预报环境质量④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 类型:安环境对象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检测、生物监测与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按监测目的分为政府授权的公益型环境监测和非政府组织的公共事务环境监测;按监测区域分为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按专业部门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6、试分析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 三级: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行业标准、地方环境标准 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7、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 原则:①以人为本②科学性、政策性③以环境基准为基础,与国家的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④综合效益分析,实用性、可行性⑤因地制宜、区别对待⑥与有关标准、制度协调配套原则⑦采用国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⑧便于实施与监督 控制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社会要求实际情况,并非越严越好 8、环境优先检测有何原则? ①对污染物做全面分析,从中选出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不易或不能被微生物所分解而能让动植物发生病变的物质做日常监测,具有生物累积性,三只物质、毒性大的、数量大的作优先监测②需要检测的项目必须有可靠的监测手段并保证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③监测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 及其变化趋势。 二、环境监测目的:(习题1)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 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 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三、环境监测过程 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四、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 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 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 (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 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环境监测标准答案

第一章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①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②对各个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③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全面展开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的监测数据和资料;④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①三高(灵敏度、准确度、分辨率高)②三化(自动化、标准化、计算机化)③多学科、边缘性、综合性、社会性3、环境监测有何特点? ①环境监测的技术特点:生产性,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②环境监测的政府行为属性:依法强制性,行为公正性,社会服务性 ③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 4、是分析环境监测的地位与作用 环境检测是科学管理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在正确认识环境质量,解决现存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简述环境监测的目的与类型?5③预测预报环目的:①评价环境质量②为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服务④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境质量 类型:安环境对象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检测、生物监测与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按监测目

的分为政府授权的公益型环境监测和非政府组织的公共事务环境监测;按监测区域分为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按专业部门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试分析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6 三级: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行业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7、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③以环境基准为基础,与国②科学性、政策性原则:①以人为本 ④综合效益分析,实用家的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⑥与有关标准、制度协调配套性、可行性⑤因地制宜、区别对待⑧便于实施与监督原则⑦采用国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控制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社会要求实际情况,并非越严越好8、环境优先检测有何原则? ①对污染物做全面分析,从中选出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不易或不能被微生物所分解而能让动植物发生病变的物质做日常监测,具②需要有生物累积性,三只物质、毒性大的、数量大的作优先监测 ③检测的工程必须有可靠的监测手段并保证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监测结果具有可比较的标准或能做正确的解释和判断,否则具有盲目性 第二章、什么叫滴定分析?有几种类型?1滴定分析:将被测定的溶液置于锥形瓶内,同时在溶液中加入适当的指示剂,然后用一种已知准确浓度滴定,并摇动锥形瓶促其进行化学反应,直到指示剂变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 总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后期课程和将来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或程序。 3.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4.了解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5.掌握大气、水、土壤等最新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应用范围;了解各类污染物的控制或

环境监测第一章答案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简而言之,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可归纳为: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 答:环境污染物具有毒性,扩散性,活性或持久性,生物可分解性和生物积累性和自然性的特点,所以环境监测也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对象和手段的多样性,组分和变化的复杂性,归纳起来如下: (1)样品组分的组成复杂,种类繁多。所以要建立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一般根据污染的程度,选择毒性大,扩散范围广,危害严重的污染物优先,有可靠分析方法,并保证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优先。 (2)样品组分的稳定性较差、变异性较大。所以要求尽量对环境样品实现快速测定,尽量现场检测,要求有较好的仪器设备或在线监测设备。 (3)样品组分的含量通常较低。这给仪器分析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4)环境监测的工作量大。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所以要求环境分析检测满足连续性、追踪性的要求,这样就体现在分析检测的工作量很大。 3,环境监测与环境分析有何区别? 答:环境监测是政府部门取样经化学分析后的结果,判断企业的废物排放是否达标,出具的报告是<环境监测报告> 环境分析是有资质的机构到企业了解实际情况,查看地理位置,结合生产经营情况作出的综合性评价,出具的报告是<环境评估报告> 4,为什么分光光度法在目前环境监测中还是较常用的方法,它有何特点?发展方向是什么? 答:分光光度法是比色法的发展。比色法只限于在可见光区,分光光度法则可以扩展到紫外光区和红外光区,具有较高的精度,能满足目前环境监测的要求,设备价廉轻便,操作简易,所以成为目前环境监测中还是较常用的方法。 5.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是什么? 答: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特点。

环境监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一、填空题:(40分) 1、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途径有、和。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一般规律为 > 茎 > 叶> > > 。 2、TSP测定的主要方法是;SO2测定主要的测定方法 是; NO X 测定主要方法是;硫酸盐化速率测 定的主要方法是。 3、在COD测定中,我国规定的标准方法是;在此方法中,需要在水样 中加入Ag 2SO 4 -H 2 SO 4 溶液30ml,加入Ag 2 SO 4 -H 2 SO 4 溶液的作用是; 同时,在加热回流两个小时里,必须保持溶液的色。 4、在环境监测中要遵循 _______________ 原则。 5、用堰板法测量一不规则污水渠的废水流量,测得过堰水头高度为0.14m ,从水底至堰缘的高度为0.22m,堰上游水流宽度为0.55m,问此污水渠的流量为 ________(m3/s )。(2%) 6、生物样品预处理时,如需要测定金属元素时可用进行消解预处理;测定汞的时候,可用进行消解预处理。在水样的预处理中,测定非金属无机化合物一般用方法作预处理;测定有机化合物一般用作预处理。 7、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面水域的不同分为五级标准,下面各水体各适用哪一级标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___________ 长江回游鱼类产卵区:_____________ 麦田灌溉用水区:淡水浴场:___ ______________ 8、在含氮化合物测定中,三氮指的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 。含氮化合物在一般情况下分解的最终产物是。 9、在水样的保存采用的保存措施有:;; ;。 定律;原子吸收光度法可以根据基态原子化过程划 、 、三种方式。 、在土样制备过程中,风干的土样碾碎后,先过尼龙筛,然后用弃取样品至足够分析用的数量,最后全部通过的尼龙筛。 二、问答、计算题:(60分) 1、有一条流经城市的河段如图所示,请在图上描绘出采样断面,并据所给条件确定采样点位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