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 张磊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 张磊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 张磊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 张磊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张磊

发表时间:2018-10-01T20:23:11.56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7期作者:张磊1 徐秀丽(通讯作者)[导读] 在血常规检验中,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主要为采血部位不同、血样检验时间等因素。

1牡丹江市骨科医院 157000 *鹤岗市中心血站 154100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影响血常规常规检验结果的有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血常规检

验存在一定误差患者的有关资料,对影响血常规常规检验结果的有关因素分析研究。结果:在白细胞、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计数的检验结果中,静脉血比手指血数值低,静脉血血小板计数结果比手指血高。在对患者采血后检验时间的影响分析中,其中采血后及时进行血样检验,采血后六小时内进行血样检验的患者血样检验差异不显著(P>0.01)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采血后超过六小时进行血样检验的患者血样差异十分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主要为采血部位不同、血样检验时间等因素。关键词:血常规检查;预防措施;影响因素Analysis of common factors affecting blood routine test result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evant facto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that affect the routine blood test results. Methods: The data of 50 patients with certain errors in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7 to March 2018 were collected, and the relevant factors affecting routine blood test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the test results of white blood cells, red blood cells and hemoglobin counts, venous blood was lower than finger blood, and venous blood platelet counts were higher than finger blood. I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test time after blood collection, the blood sample test was performed in time after blood collection, and the blood sample test of the blood sample test within 6 hours after blood collec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P>0.01), which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ut exceeded after blood collection. The blood samples of the patients who were tested for blood samples for six hours were very significant (P < 0.01). Conclusion: In the routine blood test,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blood test results are mainly the factors such as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sites and blood test time. Key words: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preventive measures; influencing factors 血液是人体血液循环的主要载体,人类很多疾病都能够对血液环境造成影响,使得血液特征与正常情况有所差别,因此对于入院病人来说,血常规检查为必要的检查。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是一种最基本的医学检验方法,一般来说,血液中存在血浆,血细胞以及其他成分,血常规检验主要检验血液中的血细胞。血细胞主要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3种不同功能细胞,对其形态分布和数量变化分别进行观察,已成为医生在临床诊断中的一种常用辅助方法。但血常规检验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检验结果出现一定程度的误差,并增大疾病诊断的难度,甚至导致患者被误诊,基于此应对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使检验结果提高准确性。本研究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血常规检验存在一定误差患者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血常规检验存在一定误差患者的有关资料,其中有34例男患者,16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26至68岁之间,平均年龄(46.2±2.6)岁。23例患者采取静脉采血方法,27例患者采取末梢毛细血管采血方法。采血后13例患者及时进行检验,19例患者采血未超过6小时检验,18例患者采血超过6小时检验。

1.2方法

使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及稀释液,对采取部位不同的血液标本进行分析研究,并对不同部位采血的影响进行观察比较。

2.结果

在白细胞、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计数的检验结果中,静脉血比手指血数值低,静脉血血小板计数结果比手指血高,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如下表所示。

在对患者采血后检验时间的影响分析中,其中采血后及时进行血样检验,采血后六小时内进行血样检验的患者血样检验差异不显著(P>0.01)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采血后超过六小时进行血样检验的患者血样差异十分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临床对比分析

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常常会影响到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比分析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方法挑选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200例患者的血液,利用血液分析仪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对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在不同采血部位采血检测发现末梢WBC、RBC、HGB的值小于静脉血,而PLT的值相反,P<0.05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时间采血检查发现≥6h检测结果中的PLT数值明显低于立即检测和6h内检测的血小板数值,P<0.05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常规的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需要对影响血常规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认识和掌握分析,采取适当的方法积极避免,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和检验质量。 标签:血常规;检验精准度;分析 血常规检查也叫做血细胞检查,检查项目有血细胞检查、红细胞检查、血红蛋白检查、血小板检查等,检测其数量及其相关数据的计数分析[1]。血常规是临床诊断和鉴别疾病的重要依据,也是临床的基本检验程序。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的精准度可以大大提高医院的诊断效率,减少误诊漏诊现象的发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医患关系方面起到了缓解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挑选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200例患者。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与病例。发现在患者平均分布在各个年龄段(1~80岁),男女比例为102:98。其他病例已经统计完整。做好抽血前后的护理准备。 1.2检验方法在患者同意的前提下抽取患者的血液,利用EDTA-K3抗凝剂制作血液标本待检。在不同的时间段有目的的进行采血,观察患者采血前后的生理状况及变化。在抽血完毕后实用SYSMEX XE-2100对患者进行集中分析,并与患者病历进行对照分析。 1.3统计方法将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学处理,均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不同的采血部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不同,表1可见末梢雪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值均小于静脉血,而血小板的值确相反。 检测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的结果也有影响。由表2可知≥6h检测结果中的血小板数值明显低于立即检测和6h内检测的血小板数值,此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血常规临床检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20例,评价分析120例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并对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标本采集、仪器、生理因素以及人为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结论血常规检查结果对于患者疾病诊断以及治疗相当重要,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严格控制具体的检测过程,保证采集标本质量,严格控制采集剂量、采血时间,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误差。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方法;末梢采血;静脉采血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研究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者,男60例,女60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0±5.3)岁。 1.2检验仪器 血常规三分类分析仪,与之配套的稀释液,溶血剂,全血质控物,一次性20μl采血吸管,血细胞分析专用的真空采血管。 1.3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例行血常规检验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分析检验结果,并概括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1.4检验方法 待受检者休息15min后,取肘部2ml静脉血存储于采血吸管中,颠倒几次均匀混合后,留作备用;采集末梢血时,应采用针刺左手无名指深约2~3mm,将20μl全血与0.5ml稀释液进行均匀混合,之后对吸管进行反复冲洗,均匀混合,分别采用血液分析仪的WD和PD膜进行分析,末梢血需放置3min后才可进行检测,所有的标本必须在2h内完成检测。 1.5检测标准 检测时,必须保证保仪器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下,室内质控参数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检测标准,以白细胞、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为标准。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对比两种采血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指标中的RBC、HCT、PLT、MCHC等与静脉血检测结果,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MCV值明显高于静脉血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血常规临床检查,为之后的临床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科学依据。分析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分别为采集因素、仪器因素、生理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比较静脉血以及末梢血检测结果,具体见表1。 表1比较末梢血以及静脉血检测结果 三、讨论 临床中血常规检验就是对血液中WBC、RBC及PCT等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三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

尿钠测定正常人体钠40%存在于骨骼中,其余分布于体液中。每天人体钠摄入量与排出量相当,钠可由消化道、皮肤及肾脏排出。肾脏排钠受醛固酮及身体对钠需要的调解,并伴随着氯化物一起排泄。 【参考值】 130~26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临床检测尿钠浓度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原发性醛固酮症的评价。 2.尿钠增高见于酮症酸中毒、失盐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及多囊肾等肾小管功能缺陷、尿崩症、使用利尿药及输注大量盐液等。 3.尿钠降低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症、肾前性少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长期低盐饮食、腹泻、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等。 【注意事项】 测定标本为24小时尿。 二尿钾测定 人体内总钾量为50mmol/kg,完全从食物中供给,经肠道吸收,主要由肾脏排泄。钾由肾小球滤过后,大部分由近曲小管及髓襻重吸收,仅有10%的滤过量经肾远曲小管在此处受醛固酮调节钾的排泄量。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也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泄。血钾无肾阈,不能阻止钾的排泄,即使不进含钾食物或低血钾时,机体每天仍要排钾1.5g。 【参考值】 25~10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钾增加见于①内分泌紊乱,如原发性醛固酮症、肾素瘤、长期使用ACTH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②糖尿病酮症、代谢性碱中毒、使用排钾利尿药、含高钾的食物等;③肾小管功能不全,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2.尿钾减少见于艾迪生病、肾衰竭、酸中毒、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使用保钾利尿药等。 【注意事项】 同尿Na测定。 三尿氯化物测定 氯离子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构成盐酸作为胃酸基本成分。氯化物以氯化钠形式存在,由食物和食盐供给,80%随尿排出,5%随粪便排出,其余经皮肤排出。氯可自由地经肾小球滤过,99%被肾小管重吸收,1%从尿中排出。

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5-10-13T10:21:44.730Z 来源:《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作者:谢莉 [导读] 射洪县人民医院四川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患者的生理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人为因素等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谢莉 (射洪县人民医院四川遂宁 629200)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采集80例健康志愿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比较检验结果;同进在血样中加入EDTA-K2抗凝剂,在室温下分别于即刻、30 min、2 h、6 h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比较各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总结影响血常规检查的因素。结果:静脉血与末梢血WBC、RBC、HB、PLT的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 h内血样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血样指标与即刻测定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血部位不同、静置时间不同会对血常规检查结果有一定影响,如条件允许应以静脉血检测血常规、2 h以内检测为宜。【关键词】血液常规;影响因素;采血部位;时间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190-01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test results. Methods :Tcollect 80 cases of healthy volunteers with venous blood and peripheral blood, sums up the impact factors ofblood check. Results:Of the numerical difference in venous blood and peripheral blood WBC,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difference of 6 blood indexes and H indexes were measured immediately (P < 0.05).Conclusion :blood sampling sites of different standing time,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within 2 h testing is appropriate. 【Keywords】blood routine; influencing factors; blood collecting location;time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患者的生理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人为因素等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1]。为探讨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将8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8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20~42岁,平均(33.8±5.6)岁。体温(腋窝温度)<37.2℃,血压90~130/60~90 mm Hg,平素体健,无慢性疾病史。计数仪使用Backman Counter血液细胞计数仪,EDTA-K2抗凝剂。 1.2 方法:80例健康志愿者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静脉血采自肘部,末梢血采自食指或无名指内侧面,由专人操作,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血样分为2份,其中一份立即检测,用于比较静脉血与末梢血指标是否存在差异,另一份加入EDTA-K2抗凝剂,在室温下分别于即刻、30 min、2 h、6 h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采血部位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静脉血与末梢血WBC、RBC、HB、PLT的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0例健康志愿者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见表1。 ①注:与即刻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数据比较,①P<0.05 3 讨论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患者的生理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人为因素等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2]。血液分析仪没有进行校准或使用一些不规范的血细胞分析仪也会影响检验的结果[3]。如选择患者状态良好的采血时机,定期对血液分析仪进行校验,加强对采血员的培训等可以有效的避免血液常规检查中的误差[4]。结果静脉血与末梢血WBC、RBC、HB、PLT的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h内血样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血样指标与即刻测定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如条件允许应以静脉血检测血常规、2 h以内检测为宜。 参考文献: [1]杨昌明.血液常规检查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10(5): 39-40 . [2]张红梅,阮朝良.血液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54(9): 753. [3]张璐靓,赵宪文.血液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10):57. [4]张春兰.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9):56.

影响血液检测结果的八大因素

影响血液检测结果的八大因素 1 运动: 肌肉活动的影响可分短暂性的和持续性的两类,短暂性影响为血浆脂肪酸含量,可因运动而暂时减少,而后渐渐增加而恢复。丙氨酸可因运动暂时增加达180%,而乳酸则可增加至300%。受到持续性影响的主要是一些肌肉有关酶,如肌酸激酶、醛缩酶、乳酸脱氢酶等。据称,一场60分钟的手球训练赛后11小时,肌酸激酶活性比赛前仍增加达125%,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还会提高性激素水平,因此采血前宜安静,不进行过大的活动。 2 食物: 进餐后血浆脂肪、蛋白质、糖类均有所增加。有人研究:高脂餐后2~4小时采血,多数人碱性磷酸酶含量增高,主要来自肠源性同工酶,且与血型有密切关系,O型或B型增高更明显。一般认为高蛋白质餐使血浆尿素、血氨增加,但不影响肌酐含量,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食物,可减低胆固醇含量;香蕉、菠萝、番茄可使尿液5-羟色胺增加数倍;含咖啡因饮料,可使血浆游离脂肪酸增加,并使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儿茶酚胺。食物如含有动物血液,可引起粪隐血假阳性。故在做相应检验时,应对食物有一定的控制。 3 过度空腹: 一般血液生化检验要求病人晚餐后禁食,至次日晨采血,空腹约12~14小时。但过度空腹,若达24小时以上,对某些检验项目有较大影响,例如血清胆红素可因空腹48小时而增加240%;血糖可因空腹过长而减少为低血糖;血脂空腹过度,甘油三酯、甘油、游离脂肪酸反有增加,而胆固醇无明显改变。故空腹并非越长越好,近年国外有人主张胆固醇单项检验,不必空腹抽血。 4 饮酒: 饮酒后使血浆乳酸、尿酸盐、己醛、乙酸盐增加。长期饮酒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平

均红细胞体积增加,谷氨酰转肽酶(GGT)亦较不饮酒的人为高,甚至可以将这项作为嗜酒者的筛选检查。 5 吸烟: 吸烟瘾大的人,血液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可达8%,而不吸烟者含量在1%以下。此外儿茶酚胺、血清可的松亦较不吸烟者为多。血液学方面亦有变化,白细胞数增加,嗜酸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偏高,平均红细胞体积偏高。 6 药物: 药物对检验的影响非常复杂,1.5万多种药物对检验有干扰作用。众所周知,抗结核药、抗生素、抗白血病制剂、磺胺类药物,对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几片常用药物可以引起严重的药物反应。故在采样检查之前,暂停各种药物是上策,如不可停用,则应了解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7 体位: 体位影响血液循环,由于血浆和组织间液因体位不同而平衡改变,则细胞成分和大分子物质的改变较为明显,例如由卧位改为站位,血浆白蛋白可因此而浓度增大,总蛋白、酶、钙、胆红素、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等亦因站位而浓度增加;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亦于站位时增加。由于体位的因素,不要让病人自己到检验科来采血做血常规,或复查红、白细胞计数,以免体位引入的误差。 8 其他: 病人准备还应考虑病人的生物钟规律,因此复查以在大体相同的时间采样为好。采血时压脉带结扎过久,也是一种误差因素,如以结扎1min的样品结果为基数,则结扎3min,可使血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彭小霞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彭小霞 发表时间:2017-09-12T13:42:42.1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3期作者:彭小霞 [导读] 分析血常规的临床检验,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广东省乐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乐昌 512229) 【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的临床检验,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74例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检验结果,总结影响因素。结果: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中WBC、RBC、Hb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Hct、MCV、MCHC、PLT水平低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H水平与静脉血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更稳定,准确性更高,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关键词】血常规;临床检验;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3-0107-02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全身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血常规检查项目主要包块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通过观察其形态分布、数量变化判断疾病,进一步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依据[1]。血常规检验结果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采血方法不同,会对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本文作者结合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74例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者临床资料,分析不同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总结影响因素,为临床血常规结果的准确性提供有利的保证。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74例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28~60岁,平均年龄(38.11±3.05)岁;其中感染性疾病15例,糖尿病20例,恶性血液病10例,心血管疾病16例,妇科疾病13例。 1.2 方法 1.2.1仪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配套的稀释液、溶血剂、全血质控物,采血吸管以及真空才血管。 1.2.2准备采血前2d禁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空腹保持15h,并避免剧烈运动;采血前4h禁止喝茶或喝咖啡、吸烟、喝酒。 1.2.3检验方法检验者同时进行末梢无名指和肘静脉采血,具体方法如下:(1)取肘部静脉血2mL存储于吸血管,立即颠倒几次充分混合后备用,且在2h内完成检验。(2)采集检验者无名指末梢血,采血针刺深度保持在2~3mm,将20μL全血于0.5mL稀释液混合,放置5min后进行检测,且在2h内完成检验[2]。 1.3 检测标准 检测时必需保证检验仪器处于正常状态,室内质控参数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检测以WBC、RBC、Hb、PLT结果为标准[3]。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采血方法检验结果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中WBC、RBC、Hb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Hct、MCV、MCHC、PLT水平低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CH水平与静脉血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血液检验的最基本方法,通常是静脉血和末梢血。在实际检测中人们更容易接受末梢血检测方法,但是相关研究显示,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重复性不佳,切可能导致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减少。由于小动脉应急反应强,加之末梢血管狭窄,循环与静脉血对比不是很畅通,且存在局部温度偏低现象,血液可能存在部分沉积,从而导致细胞计数升高[4]。同时末梢血针刺深度如果不够,可能导致血小板受到挤压刺激出现不可避免的损害,导致血小板检测结果下降现象。或者穿刺速度较慢,出现微血块,或为了取足够的血标本挤压,会挤出较多的组织液,使血标本稀释,影响检验结果[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中WBC、RBC、Hb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Hct、MCV、MCHC、PLT水平低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差异,与血标本采集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难以进行质量控制。所以,临床进行血常规检测应选择静脉血。同时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日常应做好相关检验仪器的维护,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对仪器温度、湿度的控制,温度过高会造成仪器管径变形,湿度过大会导致机器生锈,影响正常运行。同时灰尘会对红白细胞计数产生影响,甚至阻塞细胞计数管道。所以,顶起保养/冲洗仪器,进行防锈除尘处理很重要。人为因素对检验结果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检测操作过程中,静脉血取量应准确,防止血标本发生溶血。同时作为检验人员应熟悉仪器的特性、局限性。针对以上种种情况,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具体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严格规范血液采集方法,确保血标本的均匀度,并且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合适的采集部位。检测结果如果存在误差,有必要进行多次检测,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一个规范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明确操作原来、注意事项等。

分析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临床效果

分析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6-07-19T13:24:26.2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9期作者:周建明 [导读] 在血常规的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需要对影响血常规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认识和掌握分析。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妇幼保健院 1546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4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200例患者的血液,利用血液分析仪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对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在不同采血部位采血检测发现末梢WBC、RBC、HGB的值小于静脉血,而PLT的值相反,P<0.05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时间采血检查发现≥6h检测结果中的PLT数值明显低于立即检测和6h内检测的血小板数值,P<0.05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常规的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需要对影响血常规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认识和掌握分析,采取适当的方法积极避免,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和检验质量。关键词:血常规;检验精准度;分析 血常规检查也叫做血细胞检查,检查项目有血细胞检查、红细胞检查、血红蛋白检查、血小板检查等,检测其数量及其相关数据的计数分析[1]。血常规是临床诊断和鉴别疾病的重要依据,也是临床的基本检验程序。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的精准度可以大大提高医院的诊断效率,减少误诊漏诊现象的发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医患关系方面起到了缓解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挑选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200例患者。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与病例。发现在患者平均分布在各个年龄段(1~80岁),男女比例为102:98。其他病例已经统计完整。做好抽血前后的护理准备。 1.2检验方法在患者同意的前提下抽取患者的血液,利用EDTA-K3抗凝剂制作血液标本待检。在不同的时间段有目的的进行采血,观察患者采血前后的生理状况及变化。在抽血完毕后实用SYSMEX XE-2100对患者进行集中分析,并与患者病历进行对照分析。 1.3统计方法将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学处理,均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不同的采血部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不同,可见末梢雪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值均小于静脉血,而血小板的值确相反。 检测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的结果也有影响。由表2可知≥6h检测结果中的血小板数值明显低于立即检测和6h内检测的血小板数值,此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血常规的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和鉴别疾病常见的检查项目,是临床散打检查项目之一[2]。血常规的正确检测能够为临床提供快速的准确的疾病诊断,为患者争取更好的救治医疗时间,提高了医疗水平。 3.1患者因素由患者自身因素引起:患者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精神状态、身体健康状况以及采血时间、用药情况等均可以影响结果。正常人体血液的理化性质以及细胞数量在一天之内都有波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发生炎症的患者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会有所增加;孕妇在妊娠期间白细胞数量也高于正常值;机体在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也出现显著变化。 3.2药物因素患者在采血前服用药物常常会引起血液的理化性质和细胞数量异于平时水平,因此如果采血时不注意问题就会引起血液检测标本值出现误差,甚至使医生误诊和漏诊,增加医患的紧张关系。在采血前,应减少或停止对血液检测有影响的药物的实用。 3.3采血部位目前,临床检验采血一般选取静脉血或者是末梢血,多用静脉血。研究发现静脉血标本更符合检验要求,因为末梢血在采样过程中常常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温度,运动,血量等,使得检测结果不稳定。例如在采集末梢过程中有可能会刺破小动脉使得小动脉血混合,样本中白细胞数量增多,血小板计数减少[3],临床血常规采血还是静脉血比较可靠。 3.4血液采集时间因素正常人在一天之中血液的梨花性质以及细胞数量都存在波动,另外在采血前患者的情绪,所处环境以及进食与否都会影响到检测结果。在临床检验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恰当选择采血时间。 3.5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一般出现在采血和血液运输贮存方面。在采血过程中动作太慢会使得部分血液在针管中凝固,选择的针管太细则会刺穿红细胞从而发生溶血。 4结论 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有患者自身因素,采血部位因素、采血时间因素、抗凝剂因素以及认为因素等。医院在提高医疗人员专业素质的同时需要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操作进行培训,使得更加专业化标准,加强检验质量从而提高疗效。参考文献: [1]董莉.常见血常规检验误差原因探析[J].甘肃医药,2015,34(5):357-358. [2]刘雄婧.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变笨质量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8):2511-2513. [3]李海波.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德尔相关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9):1212-1213.

八大因素影响血液检测结果

八大因素影响血液检测结果 验血是发现、诊断和治疗及预防疾病的基本手段。由于血液检测也会出现偏差,所以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受检者的准备是血液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受检者受到各种内在和外界的影响,可使检验结果产生或 验血是发现、诊断和治疗及预防疾病的基本手段。由于血液检测也会出现偏差,所以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受检者的准备是血液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受检者受到各种内在和外界的影响,可使检验结果产生或大或小的误差,为此检验前病人须作适当准备,可减少随机分析误差。病人准备除了特殊检验有专门规定外,一般要求病人处于安静状态,生活饮食处于日常状态,目前已公认过度空腹、饮食、饮酒、吸烟及姿势体位等可影响某些检验结果。 1. 运动: 肌肉活动的影响可分短暂性的和持续性的两类,短暂性影响为血浆脂肪酸含量,可因运动而暂时减少,而后渐渐增加而恢复。丙氨酸可因运动暂时增加达180%,而乳酸则可增加至300%。受到持续性影响的主要是一些肌肉有关酶,如肌酸激酶、醛缩酶、乳酸脱氢酶等。据称,一场60分钟的手球训练赛后11小时,肌酸激酶活性比赛前仍增加达125%,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还会提高性激素水平,因此采血前宜安静,不进行过大的活动。 2. 食物: 进餐后血浆脂肪、蛋白质、糖类有所增加。有人研究:高脂餐后2~4小时采血,多数人碱性磷酸酶含量增高,主要来自肠源性同工酶,且与血型有密切关系,O型或B型增高更明显。一般认为高蛋白质餐使血浆尿素、血氨增加,但不影响肌酐含量,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食物,可减低胆固醇含量;香蕉、菠萝、番茄可使尿液5-羟色胺增加数倍;含咖啡因饮料,可使血浆游离脂肪酸增加,并使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儿茶酚胺。食物如含有动物血液,可引起粪隐血假阳性。故在做相应检验时,应对食物有一定的控制。 3. 过度空腹: 一般血液生化检验要求病人晚餐后禁食,至次日晨采血,空腹约12~14小时。但过度空腹,若达24小时以上,某些检验会有异常结果。例如血清胆红素可因空腹48小时而增加240%;血糖可因空腹过长而减少为低血糖;血脂空腹过度,甘油三酯、甘油、游离脂肪酸反有增加,而胆固醇无明显改变。故空腹并非越长越好,近年国外有人主张胆固醇单项检验,不必空腹抽血。 4. 饮酒: 饮酒后使血浆乳酸、尿酸盐、己醛、乙酸盐增加。长期饮酒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加,谷氨酰转肽酶(GGT)亦较不饮酒的人为高,甚至可以将这项作为嗜酒者的筛选检查。

影响血液检测结果的因素

影响血液检测结果的因素 验血是发现、诊断和治疗及预防疾病的基本手段。由于血液检测也会出现偏差,所以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受检者的准备是血液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受检者受到各种内在和外界的影响,可使检验结果产生或大或小的误差,为此检验前病人须作适当准备,可减少随机分析误差。病人准备除了特殊检验有专门规定外,一般要求病人处于安静状态,生活饮食处于日常状态,目前已公认过度空腹、饮食、饮酒、吸烟及姿势体位等可影响某些检验结果。 1. 运动: 肌肉活动的影响可分短暂性的和持续性的两类,短暂性影响为血浆脂肪酸含量,可因运动而暂时减少,而后渐渐增加而恢复。丙氨酸可因运动暂时增加达180%,而乳酸则可增加至300%。受到持续性影响的主要是一些肌肉有关酶,如肌酸激酶、醛缩酶、乳酸脱氢酶等。据称,一场60分钟的手球训练赛后11小时,肌酸激酶活性比赛前仍增加达125%,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还会提高性激素水平,因此采血前宜安静,不进行过大的活动。 2. 食物: 进餐后血浆脂肪、蛋白质、糖类有所增加。有人研究:高脂餐后2~4小时采血,多数人碱性磷酸酶含量增高,主要来自肠源性同工酶,且与血型有密切关系,O 型或B型增高更明显。一般认为高蛋白质餐使血浆尿素、血氨增加,但不影响肌酐含量,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食物,可减低胆固醇含量;香蕉、菠萝、番茄可使尿液5-羟色胺增加数倍;含咖啡因饮料,可使血浆游离脂肪酸增加,并使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儿茶酚胺。食物如含有动物血液,可引起粪隐血假阳性。故在做相应检验时,应对食物有一定的控制。 https://www.sodocs.net/doc/893016987.html, 3. 过度空腹: 一般血液生化检验要求病人晚餐后禁食,至次日晨采血,空腹约12~14小时。但过度空腹,若达24小时以上,某些检验会有异常结果。例如血清胆红素可因空腹48小时而增加240%;血糖可因空腹过长而减少为低血糖;血脂空腹过度,甘油三酯、甘油、游离脂肪酸反有增加,而胆固醇无明显改变。故空腹并非越长越好,近年国外有人主张胆固醇单项检验,不必空腹抽血。 4. 饮酒: 饮酒后使血浆乳酸、尿酸盐、己醛、乙酸盐增加。长期饮酒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加,谷氨酰转肽酶(GGT)亦较不饮酒的人为高,甚至可以将这项作为嗜酒者的筛选检查。 5. 吸烟:

关于血常规临床检验的研究

关于血常规临床检验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4-08-08T16:40:01.9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4期供稿作者:杨勇 [导读] 我国的临床血液检验医学事业也取得了巨大进展,血液检验对于诊断患者的病情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杨勇 (大连市妇产医院暨大连市妇幼保健院 116033) 【摘要】目的:对临床血液不合格标本进行常规临床检验的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 2013年6月~2014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住院55例患者临床血液不合格检验标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55例不合格的患者临床血液检验标本中,其产生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时间不恰当、采集标本量不够、溶血、标本有凝块、其他原因等。其中采集标本的时间不恰当占23.6%,采集标本量不够占总数的38.1%,溶血占9%,标本有凝块占16.3%,其他原因占12.7%。结论: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中,需 要严谨的做好其中的每个环节,这样才能够保证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液常规标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4-0032-02 近几年来,我国的临床血液检验医学事业也取得了巨大进展,血液检验对于诊断患者的病情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在本文中将主要论述了对临床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分析,并重点详尽的阐述了产生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希望以此来保证临床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 2013年6月~2014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住院55例患者临床血液不合格检验标本,抽取血液样本之后全部都由临床护士送血液检验室。 1.2 检验设备血液分析仪,又称血液自动分析仪、血细胞自动计数仪。血液分析仪这类血液临床检验常用仪器的最显著特点是将需要在显微镜下辨认的细胞,根据其大小和表明结构,加入细胞化学试剂、溶血素等,用光学、电学方法直接计数、区分,由于具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因此血液分析仪在目前的血液临床检验运用中具有提高了临床检验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了标本人为造成的误差、提高了检验的质量和准确度的特点。 1.3 血液标本的采集技术临床体检血液标本的采集,一般用于测定血液中某些物质的含量,正确的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是临床检验结果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标本是高质量检验的第一步。 1.3.1 采集方法 (1)皮肤采血法。皮肤采血即毛细血管采血法,是血液临床检验中常用的采血方式,是采集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混合血。采血的部位以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为最佳。采血前备齐用物、严格查对,皮肤采血必须严格无菌操作,一人一针。轻按采血部位,禁用碘消毒,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挥发后采集,右手持针,垂直进针2~3mm,拭去第一滴血,因混有组织液,采血完后按压至不出血为止。(2)静脉采血法。静脉采血多选用体表的浅静脉,通常以肘前静脉和肘正中静脉为首选,分开放式和真空采血两种。采血前让患者仰卧或采用坐姿,心态平和、情绪放松,解除患者紧张的心理。操作前备齐用物,贴好标签,核对无误后才进行穿刺。穿刺前通过看、摸、拍等方式找到容易固定、明显可见的充盈血管,但最好不要从静脉留置导管采血,因标本中可能混有小凝块,防止产生小凝块的肝素抗凝剂也会污染血液标本,造成血磷结果偏高。静脉采血必须仔细检查针筒内是否有空气,采血完成后,严格按照程序消毒、密封。 2 结果 在55例患者临床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中,产生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因素有以下几点:时间不恰当、采集标本量不够、溶血、标本有凝块及其他方面的因素,还有就是将患者的血液标本弄混淆或者是标本采集好后没有马上送检等,其中采集血液标本时间不恰当有23.6%(13例),采集标本量不够占总数的38.1% (21例),溶血占总数的9.1%(5例),标本有凝块占总数的16.3%(9例),其他原因占总数的12.7%(7例)。 3 讨论 在血液标采集过程中,按照规范的采集步骤不仅是检验质量的保证,更是获取准确检验数据的根本所在。因此,这就需要护士、患者、医生以及检验人员的通力协作,如何在那个环节出现了失误,这都会给血液检测结果造成很大的失误。在本组患者的血液采集过程中出现不合格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3.1 血液标本的采集量不够用于血液采集的试管内是含有一定数量的抗凝剂,试管内的抗凝剂只有与一定量的血液达到一定的比例才能起到抗凝效果。因此,医护人员在血液采集过程中采集的血液标本量过少,那样就会在无形中稀释了血液成分,而血液采集过多就会因为抗凝物质太少而不能充分的抗凝,这样不仅推延了凝血酶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会导致血小板的计值数目减少,最终将会直接影响到检验的质量和效果。 3.2 时间不恰当护士在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时,在听取医生的嘱咐之后马上对患者采血,而没有弄清楚患者当天是否注射抗生素或者是服用过抗生素,这样就让血液标本“无菌生长”。还有就是对刚吃完饭的患者采集血液样本,此时的患者血液标本中的钠、胆固醇、胆红素、钙、甘油三酯以及天门冬氨基转移酶的含量都已增加,这样也会影响血液检验效果。另外对于刚做完运动的患者也是不宜立刻采集血液标本,其原因就是患者刚做完运动,其尿酸、血糖、胆红素、白蛋白、钾、钠和钙的值于运动前上升了一倍,这也不适合立刻采集血液样本。 3.3 标本有凝块护士将血液注入到试管以后,血液并没有及时与抗凝剂进行均匀混合,抗凝剂与血液直接不能达到抗凝作用,这样就导致凝血。另外,护士在对患者进行采集血液时速度太慢,同样也会引起凝血现象。 3.4 溶血护士在采集血液样本时,可能出现将血液打进试管时没有及时拔下针头便用力推血或者是晃动过于猛烈,这样就导致红细胞在经过针头时被挤压以至破碎,这样便引起了溶血;还有就是在静脉穿刺时,没有做到一针见血,这样同样也会引起血样血肿和溶血;如果患者的静脉处带有外伤或者其静脉非常细,其采血针在极细小和脆弱的静脉里游走时也会引起溶血。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时,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以及血液采集相关的工作规程,同时还应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感,严格执行血液标本采集、送检的规范步骤,在血液采集过程中认真细致的处理好每一个环节,以此来确保送检的

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因素调查分析

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应的处理措施。方法对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等进行分析,患者根据相关标准进行血常规检验,分析器检验结果误差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血常规检测结果4h检测结果和立即检测等差异显著(P<0.05);标本室温保存和冰箱冷藏48h内白细胞(WBC)总数变化不明显(P>0.05);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发生微小的变化影响结果较大;静脉取血血常规精度和准确度高于末梢取血和(P <0.05)。结论血常规检测结果影响因素较多,检测过程中要引起重视,减少血常规结果误差。 标签:血常规检测;影响因素;处理措施 血常规是临床上比较重要的检测指标之一,其检测结果能够发病一些疾病的早期现象。它主要是对人体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患者血常规进行分析能够有效的诊断出相关疾病,但是,血常规检测结果中也存在很多误差,并且其影响因素较多[1]。为了探讨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应的处理措施。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我院诊治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等进行分析,实验中男43例,女37例,患者年龄为49~84岁,平均年龄为(59.3±1.2)岁,患者对其检测内容、检测方法等完全知情权,实验均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年龄、病情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并在患者入院第2d空腹采取5ml 静脉血和末梢血,抽血结束后分别在抽血后、抽血后30min、1h、2h和4h等不同时间段检验,并且将上述标本放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储存,分析患者血常规中的主要指标,如: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实验中采用Advia212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德国西门子公司)进行检测,并且使用仪器配套的试剂等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严格按照相关步骤和规定进行操作[2]。 1.3统计学处理方法利用SPSS16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χ2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血样本放置时间对其检测结果的影响本次研究中,血常规检测平均值会随着时间放置时间延长而发生变化。4h检测结果和立即检测等差异显著(P<0.05),见表1。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 【摘要】血常规检验是诊断各种病的主要依据,要想获得准确的、能真实反映患者实际情况的检测数据,除了日常工作中要做到正常的工作以外。检验还要充分考虑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多种影响因素并严格加以控制。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 血细胞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的相关数据的进行计数检测分析,也称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主要用于帮助和鉴别诊断、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还用于某些治疗的监护,是临床以血液检验应用范围最广,利用率最高,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随着高科学技术的应用,用进行血细胞手工分析已经被血液细胞分析仪所取代,随着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自动化应用和深入,血常规的检查质量工作趋于标准化、规范化,然而临床工作中仍发现一些结果与临床资料不相符,研究发现这种误差多数来自分析前的标本质量,少部分来自分析过程中引起的,因此从制标本到贮存、运送到分析得出结果,其间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很关键不容忽视。 1.可影响血常规的检验结果的一些因素 1.1 标本的收集时间。 某些生理因素,如进食、运动和情绪激动等,均可影响血液成分,甚至在一天之内,自细胞计数和嗜酸粒细胞计数也有一定的波动,因此,采血应尽可能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生理条件下进行,以资比较和进行动态分析,那么实验室工作人员、医生、护士就有需要对病人何时采血进行指导。药物也是影响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药物由于其药理学或毒理学的影响,进入人体后可引起人体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复杂变化(这些变化并非原发病所致),从而影响临床检验结果;这不仅影响了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会以致误导了医师的诊断,因此最好在服药前采血。如激素类药物雌激素类药物能影响并可引起血小板和红细胞量的减少,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发表时间:2018-07-05T10:50:02.87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2期作者:吴玉青1 李丽新2 张建丽3 [导读] 探讨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吴玉青1 李丽新2 张建丽3 平度市中医医院山东省 266700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的血常规检查者500例作为对照组,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的血常规检查者500例作为实验组。对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误差因素进行统计,对比分析两组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误差率。结果实验组的检验结果误差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组间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影响因素比较多,在检验实践中,应加强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检验结果质量,降低误差率。 【关键词】血常规;临床检验;检验结果;影响因素;改进措施 为探讨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本文随机选择1000例血常规检查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现进行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的血常规检查者500例作为对照组,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的血常规检查者500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中,男291例,女209例,年龄22~69岁;门诊标本250份,病房标本148份,体检标本102份;实验组中,男289例,女211例,年龄22~70岁;门诊标本270份,病房标本112份,体检标本118份。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的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检验。参照以往经验,分析对血常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针对影响因素,从采集实验组血液标本直至血常规检验,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加强质量控制力度。对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误差因素进行统计,对两组的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误差率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的检验结果误差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组间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3 讨论 血常规检验的实施,对于疾病的诊断和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院在实验组采集血液标本起至血常规检验结束期间,针对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实施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结果显示,实验组血常规检验结果误差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 <0.05)。 通过分析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主要有如下几种:其一,人为因素:(1)采集血液标本的方法不恰当:如果未选择合适的血液标本采集部位,则会导致检验结果误差的出现。由于操作不当,标本溶血时有发生,如采血时,真空静脉采血器为真空负压管,如果负压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溶血的发生,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如果血液标本量和抗凝剂比例未达到合理标准,会导致标本凝血发生。再者,如果血液标本采集时间不恰当,如刚做完运动、刚进食完等,也会影响血液成分和检验结果。如果采血量未达到标准,则也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2)标本保存与送检不当:倘若没有做到合理保存、及时送检,标本放置长时间过长或受到污染,就会导致溶血等现象出现,影响检验结果最终的准确性。(3)生理因素:如受检者的血管非常细,或者受到外伤的影响,就会使采集血液标本的难度增加,影响采血量,或者导致溶血发生。受检者处于脱水状态,会有可能导致红细胞出现假性升高,导致检验误差出现。(4)仪器因素:如果血液分析仪受到污染,就会对血液标本造成污染,导致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如果血液分析仪温度超出标准,就会导致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增加细胞计数;如果血液分析仪温度低于标准,会增加凝结情况的发生概率,阻塞仪器,这些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此外,如果间隔太长时间进行仪器校准,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5)试剂因素:血液标本采集时应按真空采血管标注的量准确采集,完毕后应及时混匀。但是如果采血量过多,真空管采血管内的抗凝剂相对不足,就会增加凝血的发生率,对仪器造成阻塞;如果血量过少,真空管采血管内的抗凝剂相对过多,就会增加细胞皱缩变形的发生率,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 针对影响因素,采取如下改进措施:首先,加强健康宣教,将采集血液标本前需要受检者做好的准备事项介绍清楚,如采集前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按照要求禁食等。其次,要求采集血液标本的护士按照规定规范进行血液采集,如合理选择采集部位,确保采集量符合检查要求等;要求其采集完毕后,将血液标本放置在温度为2-6℃的环境中进行保存,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将血液标本送检,对于特殊标本将采集时间标记清楚。再者,在抗凝剂选择方面,选择适量的EDTA盐抗凝剂,最好将其和血液的浓度比控制在1.5mg/m L。此外,在检验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