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矿床学复习考试题

矿床学复习考试题

矿床学复习考试题
矿床学复习考试题

矿床学复习题

1.有关矿床、矿体、矿石、品位等概念。

答:矿床:指在地壳中由成矿地质作用形成的,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符合当前经济技术条件,并能被开采和利用的地质体。

矿体:是矿石在三维空间的堆积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形态、产状和规模。

矿石:指在矿床中开采出来,并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其中提取一种或多种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天然矿物集合体。

品位:指矿石中有用矿物或有用组分的单位含量,是衡量矿石质量的主要标志。

2.矿体围岩和母岩、矿石和脉石、矿床和矿体、共生组分和伴生组分等的区别和联系。答:(1)矿体围岩和母岩:区别:矿床学中,矿体四周暂时无利用价值的岩石,称为矿体围岩,简称围岩。母岩:给矿床形成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岩石称为成矿母岩,简称母岩。联系:在有些矿床中,矿体的围岩即是母岩。如由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超基性岩中的铬铁矿矿床,这种富镁质超基性岩石就是铬铁矿矿床的围岩,也是其成矿母岩。

(2)矿石和脉石:区别:矿石:指在矿床中开采出来,并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其中提取一种或多种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天然矿物集合体。脉石:指矿床中与矿石相伴生的无用固体物质,包括脉石矿物、夹石和围岩碎块等。联系:矿石一般由有用的矿石矿物和暂时无法利用的脉石矿物所组成。

(3)矿床和矿体:区别:矿床:指在地壳中由成矿地质作用形成的,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符合当前经济技术条件,并能被开采和利用的地质体。矿体:是矿石在三维空间的堆积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形态、产状和规模。联系:矿体是构成矿床的基本单位,是矿山中被开采和利用的对象。

(4)共生组分和伴生组分:区别:共生组分:指矿石(或矿床)中与主要有用组分在成因上相关,空间上共存,品位上达标,并可供单独利用的组分。伴生组分:指矿石(或矿床)中虽与主要有用组分相伴,但不具有独立工业价值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联系:其存在与否和含量的高低常影响着矿石质量。

3.描述矿体产状和地层产状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共同点:矿体的空间位置:对于层状、板状矿体可以像确定沉积地层的产状一样,用走向、倾向和倾角来确定它们的空间位置。

不同点:(1)矿体的空间位置:对凸镜状、扁豆状以及柱状矿体等一些产状较复杂的矿体而言,除测量走向、倾向和倾角外,还需补充测定其侧伏角和倾伏角。(2)矿体埋藏深度:指矿体是出露于地表还是隐伏于地下,以及矿体埋藏深度如何等。如矿体大部分出露地表,或由于产出浅经剥离后可以开采的,称为露天矿;而完全隐伏的称为隐伏矿(盲矿体)。(3)矿体与围岩层理、片理的关系:整合、穿切。(4)矿体与侵入体的关系:指矿体产于岩体内,还是产在接触带,或者产于侵入体的围岩之中。(5)矿体与地质构造的空间关系:指矿体产于何种构造单元中的何种部位,与何种构造关系密切。

4.试述交代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

答:关系:交代作用:含矿溶液流经化学性质活泼的围岩时,与围岩发生化学反应,使原有矿物在被溶解带走的同时也有新矿物的沉淀。成矿作用:指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分散在地壳或上地幔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相对集中而形成矿床的作用。交代作用有利于成矿。

5.扩散作用和渗透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答:区别:扩散交代作用:交代发生于停滞溶液内,主要以离子或分子扩散方式进行,组分

的带出和带入是由浓度梯度所引起;渗滤交代作用:交代发生于流动溶液中,组分的带出、带入是由流经岩石的溶液来进行的,组分的带出和带入是由于压力差引起的,这种交代作用常常更重要。

联系:同为交代作用。

6.同生矿床、后生矿床。

答:同生矿床:指矿体与围岩基本上是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矿床。

后生矿床:指矿体与围岩分别在不同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且矿体的形成明显晚于围岩的矿床。

7.成矿系列、成矿模式、成矿作用。

答:成矿系列:指在一定地质环境中,在统一的地质成矿作用下形成的,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一组矿床类型。

成矿模式:指对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形成环境及成因机制的高度综合和概括,反映矿床研究成果,表达矿床成矿规律。

成矿作用:指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分散在地壳或上地幔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相对集中而形成矿床的作用。

8.按照作用的性质和能量来源,成矿作用可分为哪几种?

答:成矿作用是地质作用的一部分,按作用的性质和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和变质成矿作用,相应形成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和变质矿床。

(1)内生成矿作用:主要指由地球内部热能导致矿床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内生成矿作用包括岩浆成矿作用和热液成矿作用两大类。

(2)外生成矿作用:指发生于地壳表层,主要在太阳能的影响下,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导致矿床形成的各种作用。外生成矿作用进一步分为风化成矿作用和沉积成矿作用两大类。

(3)变质成矿作用:形成变质矿床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成矿作用,可划分为接触变质成矿作用、区域变质成矿作用和混合岩化成矿作用。

9.气水热液的来源及运移的原因?

答:来源:包括岩浆水、变质水和地下水热液。

运移原因:大多数热液矿床是由自下而上运移的热液形成的。引起气液上升的原因主要有压力差(内压力、外压力、吸虹作用)和密度差。

10.成矿物质的运移和沉淀的原因?

答:运移原因:大多数热液矿床是由自下而上运移的热液形成的。引起气液上升的原因主要有压力差(内压力、外压力、吸虹作用)和密度差。

沉淀原因:引起成矿物质沉淀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温度、压力及组分浓度变化(2)热液的pH值变化(3)氧化-还原反应(4)水解作用(5)离子交换反应(6)不同来源的溶液相互混合(7)沸腾

11.简述岩浆矿床地质特征。

答:特征:(1)矿床主要与基性、超基性岩石有成因联系。(2)矿体多数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豆荚状等产于岩浆岩体内,含矿围岩即为母岩;少数情况下矿体呈脉状、网脉状进入母岩之外的围岩中。(3)绝大多数岩浆矿床的围岩不具有明显的蚀变现象。(4)矿石的矿物成分和围岩(成矿母岩)基本相同,仅有用矿物相对富集而已。(5)多数岩浆矿床的形成温度较高。

12.简述接触交代矿床形成条件和地质特征。

答:形成条件:

一、物理化学条件

1.形成温度

矽卡岩型矿床形成温度900~200℃。典型矽卡岩矿物形成温度900~500℃,金属氧化物一般600~350℃,金属硫化物450~200℃。

2.形成深度与压力

矿床形成于浅成-中深成环境。压力3×107~3×108Pa。

二、岩浆岩条件

有利于形成矽卡岩型矿床的岩浆岩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

三、围岩条件

碳酸盐岩最有利于矽卡岩型矿床形成。疑灰岩、安山岩等火山岩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形成矽卡岩型矿床。(厚层、成分单一灰岩往往不利于成矿。薄层碳酸盐岩或成分不纯的碳酸盐岩对成矿较为有利。)围岩的节理、裂隙及孔隙度等对矿化富集及矿体的形态、产状等也有重要影响。

四、构造条件

构造对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1.接触带构造:“整合”接触型和“不整合”接触型

①“整合”接触型:矽卡岩及矿体规则,以似层状或透镜状为主,产状和围岩层理基本一致;

②“不整合”接触型:矽卡岩及矿体形态复杂多变,除沿接触带分布外,还可沿围岩层理分布。

2.围岩层理和层间破碎带

不同岩性岩层之间接触面、层间断裂、破碎带和层间剥离,为矿液的流动和矿质沉淀提供了有利场所。

3.断裂和裂隙

岩浆岩的侵入接触带往往就是断裂构造带,穿切接触带的断裂可使气水热液进入围岩,形成脉状或分支状的矽卡岩体和矿体,也可使晚期含矿热液在矽卡岩中形成脉状矿体。

在断裂构造交会处可形成囊状、柱状富矿体。

(统计表明,几乎所有形成矿化的接触带都存在有构造破碎现象。)

4.褶皱构造

与矽卡岩型矿床有关的褶皱构造主要是背斜构造。

背斜构造形成时所派生的层间空隙、轴向断裂以及环状或放射状断裂等,为含矿热液流通提供了有利的空间,进而控制矽卡岩或矿体。

地质特征:

(一)矿体的产状、形态与规模

矿体多分布于中酸性岩浆岩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中,并多产于以蚀变碳酸盐岩而成的外接触带上,矿体一般距接触面100~200m范围内,少数产于侵入体与岩体的内接触带。

矿体常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及各种不规则形状,连续性较差。一般为中等规模,厚10~30m,沿走向长200~500m。个别钨、钼、锡、铁、铜等矿床可达大型,多数矿床为中小型。

(二)矿石特征

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金属矿物以氧化物和硫化物为主。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矽卡岩矿物。

矿石多为粗粒结构和各种交代结构等;构造有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等。(三)矿床的分带性

矽卡岩型矿床具分带性,特别是在侵入接触带附近,这种分带现象尤为明显。

内带主要由较高温矿物组成。如石榴子石、辉石等。距接触带较远的围岩中,温度降低,广泛发育有石英、方解石,有时有萤石、重晶石。

金属矿化也具有明显分带性:金属氧化物主要分布在靠近岩体一侧接触带上;金属硫化物主

要分布在靠近围岩一侧的接触带上。

13.简述热液型矿床形成条件和地质特征。

答:形成(地质)条件:

一、岩浆岩条件

形成热液矿床的含矿热液非常复杂,但主要是与岩浆有关的热液。

1、热液矿床与一定岩浆岩在空间上关系密切:

1)它们有规律地分布在同一构造单元中;

2)矿床分布在岩体内或岩体附近围岩中,也可以分布在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中;

3)不同类型的矿床常围绕侵入体呈带状分布,并随离岩体的距离远近由较高温向较低温矿种有规律出现。

2、时间上密切相关:产于同一构造-岩浆期。

3、成因上密切关系:两者之间有明显专属性,即一定类型矿床与一定成分的岩浆岩相联系。但热液矿床成矿专属性,具一定区域性和时间性。

4、侵入体深度对矿床类型也有影响。与深度>3km深成侵入体有关的热液矿床主要是云英岩型W-Sn-Mo矿床;与中深侵入岩(1~3km)有关的热液矿床主要是Cu、Fe、Pb、Zn 等矿床并沿侵入体的边缘分布;与深度<1km的浅成侵入体有关的热液矿床主要是Hg、Sb、Au、Ag等矿床。

5、岩浆岩规模、形状与产状对成矿有一定影响。一般在岩基中部不出现具工业意义热液矿床;岩基顶部、边部及岩枝附近,常富集W、Sn、Mo。岩枝状小侵入体与热液矿床关系非常密切,无论在岩体内、接触带及附近围岩中,都经常发现规模不等的Fe、Cu、Mo、Pb、Zn等矿化。

二、围岩条件

围岩是控制热液成矿的主要条件。

围岩的物理化学性质直接影响着热液成矿作用:

1、围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对热液运移和成矿有显著影响。

2、围岩化学性质对热液中成矿物质的沉淀方式、富集程度及矿体形状都有一定影响:

1)围岩化学性质活泼:易发生交代作用,形成似层状矿体;

2)围岩化学性质不活泼:易形成裂隙充填矿床;

3)围岩岩性活泼和不活泼互层:选择成矿。

三、地质构造条件

控制热液矿床形成和分布地质构造,按规模可分为区域构造与局部构造。若按构造在热液运移和矿质沉淀中所起的作用,可分为导矿构造、配矿构造和容矿构造。

1.区域构造

有褶皱、深大断裂及区域性大断裂等,它们控制岩浆活动与矿带、矿田的分布,对矿床的区域分布有明显的影响。

大的断裂构造常常是含矿热液的主运移通道—导矿构造。

2.局部构造

局部构造包括配矿构造、容矿构造。

配矿构造:矿液由导矿构造进入成矿地段的构造。

容矿构造是含矿热液富集与沉淀成矿的场所,决定着矿体的分布、形态、产状、大小。

局部构造有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

在褶皱构造中,背斜比向斜更有利于成矿。

断裂构造,既是气水热液运移通道,又是成矿物质沉淀场所,控制着热液矿床的分布与形态。

①断裂切穿由不同成分岩层组成的围岩时,沿断裂运移的含矿热液会发生选择性交代而成

矿;

②在两组不同方向断层交汇处,常形成筒状、柱状富矿体;

③受裂隙构造系统控制的矿体(脉)常成群出现,其组合形式取决于形成断裂及裂隙构造的力学性质、空间分布以及围岩特征等。

沉积岩中的原生构造,如层理、不整合面、不同岩性接触面等,有时对热液矿床的控制也很重要。尤其是岩层遭受构造变动时,常沿这些构造面发生滑动和破碎,有利于热液的活动与成矿。

地质特征:(见课件)

14.简述煤、石油、天然气形成的条件和特征。

答:煤:成煤条件——具有经济价值的煤层必须具备的条件:

(1)植物条件:必须有大量的古植物。成煤的植物约有50多万种,按其生活方式和结构不同,可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地史上的高等植物除苔藓外,其他各类常能形成高大的乔木,它们具有粗壮的根和茎,主要由纤维和木质素组成,为重要的成煤原料。从全球煤的形成历史看,只有在植物大量繁殖时期才有大规模煤层的形成。

(2)气候条件:潮湿、温暖的气候最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潮湿气候又加快植物的腐烂,同时迅速被沼泽水淹没,使植物遗体与大气水隔开,避免遭受完全氧化而得以保存。(3)地理条件:形成大面积的煤层必须具备发生大面积沼泽化的自然地理条件。(宽缓的低洼地区最为理想,主要有滨海平原、内陆大湖泊、宽广河谷的河漫滩、大河口三角洲、海湾泻湖和山间盆地等。)

(4)构造条件:地壳保持长时期平稳缓慢下降是形成较厚煤层的重要构造条件,地壳下降速度与植物埋藏和聚积速度大致平衡最为理想,此状态持续的时间越长,形成的泥炭层也越厚。

特征:煤矿床产于一定时代沼泽相或湖沼过渡相黑色或灰黑色沉积岩系内,分布广,层位稳定,产状与相邻沉积岩层一致。矿体多呈层状或似层状、凸镜状或豆荚状。矿石以块状、薄层状构造为主。

石油、天然气:形成(地质)条件:

(1)物源和保存条件:大量的有机质来源和保存的还原环境是成油的必要条件之一。(2)促使有机质向石油转化所需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有机质在埋深过程中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会产生大量烃类,要有合适的深度和适宜的温度,并且还原环境要有一定时期的稳定性。(3)构造条件:长期稳定缓慢下降的深坳陷是形成石油的最主要地质构造条件。

特征:

一、天然气:燃烧充分、热效率高、运输方便,应用广泛,也是化工产品、人造蛋白质及医药的原料。

二、石油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1.石油的化学成分

石油主要是由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组成的混合物。

2.石油的物理性质

①颜色多为墨绿色、深褐色、黑色。

颜色愈深,密度愈大,称重质石油。反之颜色浅,密度小,称轻质石油;

②多具有明显气味,轻质石油有芳香味,浓而黑的石油有沥青味,少数含硫和氮的多有臭味;

③密度一般在0.75~1.00g/cm3之间,大小取决于油质及沥青质的相对含量,大多数比水轻;

④黏度取决于石蜡的含量,变化较大;

⑤发热量大,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为4.2×107~5×107J/kg;

⑥非导电体;

⑦不溶于水,但能溶解于氯仿、四氯化碳、苯、醇、石油醚等有机溶剂;

⑧石油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均可发生荧光。轻质石油的荧光颜色较浅(浅蓝色),重质石油的荧光颜色较深(黄色)。

15.简述盐类矿床形成条件和特征。

答:形成条件:(1)充足的物质来源(2)气候条件:持续炎热,蒸发大于补给(3)地理条件:干旱地区封闭、半封闭盆地。(4)保存条件:矿床需要有不透水层覆盖。

特征:盐类矿床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盐类矿物共有100余种,有工业意义30余种,多为化学性质活泼的K、Na、Ca、Mg等碱金属、碱土金属的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重碳酸盐以及它们的复盐、硼酸盐、硝酸盐等。

(2)盐层常常具明显的沉积韵律结构。

不同盐类矿物溶解度不同,蒸发作用使盐类矿物从溶液中有规律析出并发生沉淀:碳酸盐类→硫酸盐(复盐)→卤化物

沉淀反复进行,就形成明显的沉积韵律。

(3)含盐岩系的岩相岩性组合有两种:由石灰岩、白云岩组成的海相(泻湖相)碳酸盐岩和由红色碎屑岩系组成的内陆盐湖相岩石。

如果环境不断保持蒸发状态,则水体面积会缩小,水盆地会变浅,盐类物质依次沉淀,最后盆地干涸,岩相岩性及盐类沉积物在沉积上就有一定的规律:

剖面上,自下而上表现为:粗至细粒碎屑沉积物→碳酸盐岩→钙的硫酸盐→氯化物→钾镁盐类

在平面上,从盆地边缘向中心:碳酸盐岩→钙的硫酸盐→氯化物→钾镁盐类。

如果盐类物质的补给在盆地的一侧,则易溶盐类将集中在盆地的另一侧。

(4)矿体与上下沉积岩层产状基本一致。

盐类矿层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强烈构造运动下,盐层和围岩之间会发生形变,可以沿着底辟构造转移富集形成盐丘构造。

(5)盐类矿物多呈青白色或无色透明,若含杂质而呈红、灰、褐、黄等色,密度<3g/cm3,硬度<4,易溶于水,有明显的咸(NaCl)、涩(N a2CO3?10H2O)、苦(MgCl2?6H2O)、辣(KCl)等各种口感。

(6)矿石结构主要是粒状、板状。矿石构造呈块状、条带状、结核状等。

盐类矿床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盐类矿床规模往往十分巨大,分布面积可达几十平方千米,甚至几百平方千米。

16.形成工业油气藏的条件。

答:条件:(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和气的封闭体系,称油气藏。如果圈闭中仅聚集了石油,称油藏;只聚集了天然气,称为气藏。储量可供工业开采的油气藏,称为工业油气藏。)一个地区,只有具备生油层、储油层、盖层、圈闭等基本条件,并且油气从生油岩中挤出,进入储集层中,再运移进入圈闭聚集,才会形成油气藏。

17.简述沉积矿床的形成过程。(见课件)△

18.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分哪几个期?那几个阶段?

答:过程:矽卡岩矿床成矿具有明显多期性和阶段性,矿化晚于矽卡岩期。成矿过程大体分为2个期5个阶段:

1.矽卡岩期

主要形成各种钙、铁、镁、铝硅酸盐矿物,无石英形成。包括3个阶段:

(1)早期矽卡岩阶段

为高温超临界状态,形成岛状或链状无水硅酸盐矿物,组成矽卡岩主体,一般称干矽卡岩阶

段。

除少量磁铁矿外,一般不形成有用矿物。

(2)晚期矽卡岩阶段

在接近临界状态下,在H2O、CO2和H2S等矿化剂参与下,对早阶段矽卡岩进行交代,形成一些复杂链状的含水硅酸盐矿物。如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等,故又称湿矽卡岩阶段。该阶段磁铁矿大量出现,有时构成富集磁铁矿矿体,又称为磁铁矿阶段。

(3)氧化物阶段

在次临界状态下的高温热液作用中,生成层状或架状硅酸盐(如正长石、酸性斜长石、金云母、白云母及少量黑云母)、氧化物(如锡石、白钨矿、磁铁矿、赤铁矿等)及少量硫化物矿物(辉钼矿、磁黄铁矿)。

石英、萤石等矿物开始少量出现。

2.石英-硫化物期

在这一成矿期中,SiO2一般不再和Ca、Mg、Fe、Al组成矽卡岩矿物,而是独立形成大量石英,并有典型的热液矿物出现。如绿泥石、方解石等和大量金属硫化物形成。该成矿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1)早期硫化物阶段

矽卡岩矿物被大量交代,开始形成绿泥石、绢云母等,这一阶段中出现大量石英和萤石,成为矿石的主要脉石矿物。

该阶段金属矿物主要有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毒砂和部分辉钼矿等,金属氧化物很少见,也称为铁铜硫化物阶段。它们形成于高-中温热液条件下。

(2)晚期硫化物阶段

在这一阶段,除交代早期形成的硅酸盐矿物如绿泥石和绢云母等外,石英和萤石的数量继续增加,开始出现大量方解石。

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铁矿,也称为铅锌硫化物阶段,是中温热液条件下形成的。

19.斑岩型铜矿床围岩蚀变有何特点?

答:特点:围岩蚀变及分带——斑岩型铜矿床围岩常发生中心式面型蚀变,直径可达几百米至几千米,蚀变带矿物组合常呈规律性分布。自岩体中心向外依次可分为4个带:

(1)钾质蚀变带(钾化带):蚀变矿物为钾长石和黑云母;

(2)似千枚岩化蚀变带(石英-绢云母化带):蚀变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

(3)泥质蚀变带(粘土化带):蚀变矿物主要为高岭土、蒙脱石、石英、绿泥石。

(4)青磐岩化带:蚀变矿物主要为绿帘石、绿泥石、方解石。

20.确定矿物的生成顺序有哪些主要标志?

答:标志:①穿插;②交代;③包围;④粒间位置,后成矿物生成于先成矿物颗粒之间;⑤假象;⑥构造:在对称带状构造中,外层矿物早于内层矿物,晶洞构造中的矿物一般晚于洞壁的矿物。矿物生成顺序可出现反常现象。

21.机械沉积矿床的形成条件?(同28.何为机械沉积矿床?具有哪些形成条件?)

22.中国有哪几个主要成煤期?

答:中国主要的成煤时期: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古近纪。其中以晚石炭-早二叠世、侏罗纪和古近纪最为重要。

23.何为脉状钨矿的“五层楼”垂直分带模式,有哪些特征?

答:黑钨矿-石英脉在垂直剖面上具明显的规律性—“五层楼”垂直分布规律,矿脉自上而下可分5个带:①微脉带(矿化标志带):由宽小于1cm的云母-石英细脉组成。不具工业价值。②细脉带:微脉合并而成。脉宽1~5cm。含矿率10%以上,开始有工业价值,构

成工业矿体的上部。③中脉带:细脉合并而成。脉宽10~50cm,脉成组平行排列,含矿率增高,达20%以上,具重要工业价值。④大脉带:中脉合并而成,单脉宽数十厘米,常出现宽超过1m的巨脉,向下直至花岗岩体的接触面,构成矿床主体。含矿率15%~60%,是最有工业价值。⑤稀疏大脉带(尖灭带):发育在花岗岩体内。矿脉不仅稀疏,而且随幅宽变小而逐渐尖灭。一般不具工业价值。

特征:矿脉在垂直方向上有一定规律,从上而下:矿化宽度由大到小;矿脉条数由多变少;含矿率由低到高;脉宽由小变大。钨矿脉“五层楼”模式具有一定找矿意义。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多种形态脉状钨矿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24.形成有经济价值的煤层必须具备的条件。

答:条件:

(1)植物条件:必须有大量的古植物。成煤的植物约有50多万种,按其生活方式和结构不同,可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地史上的高等植物除苔藓外,其他各类常能形成高大的乔木,它们具有粗壮的根和茎,主要由纤维和木质素组成,为重要的成煤原料。从全球煤的形成历史看,只有在植物大量繁殖时期才有大规模煤层的形成。

(2)气候条件:潮湿、温暖的气候最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潮湿气候又加快植物的腐烂,同时迅速被沼泽水淹没,使植物遗体与大气水隔开,避免遭受完全氧化而得以保存。(3)地理条件:形成大面积的煤层必须具备发生大面积沼泽化的自然地理条件。(宽缓的低洼地区最为理想,主要有滨海平原、内陆大湖泊、宽广河谷的河漫滩、大河口三角洲、海湾泻湖和山间盆地等。)

(4)构造条件:地壳保持长时期平稳缓慢下降是形成较厚煤层的重要构造条件,地壳下降速度与植物埋藏和聚积速度大致平衡最为理想,此状态持续的时间越长,形成的泥炭层也越厚。

25.影响风化矿床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因素:原岩(或矿床)的物质成分、气候条件、地形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和风化时间等。

26.简述成矿系统的构成和特征。

答:构成:成矿系统研究应包括以下几点:①控制成矿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作用和条件;②成矿物质、流体和能量及其来源;③成矿作用的发生、发展到终结的过程,以及成矿后矿床的保存;④成矿作用产物即矿床系列及相关的异常特征。

特征:成矿系统都具有四维属性,它是动态的,随时间变化的。成矿系统应是地史演化的自然产物,成矿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演化具有总体上不可逆的特点。27.试述叠加成矿作用的含义。

答:叠加成矿作用:指在先期成矿基础上,后期又有新的成矿作用叠加而再次成矿。分两种情况:(1)早期地质作用使成矿物质在地壳内一定区域初步富集,形成“矿源层”或“矿源岩”。后期地质作用使矿质进一步富集形成工业矿床。(2)早期已形成的矿床,后来又有新的成矿作用和成矿物质的叠加。

28.何为机械沉积矿床?具有哪些形成条件?

答:机械沉积矿床:指以机械沉积分异作用为主形成的沉积矿床。

形成条件:(1)原岩条件砂矿床矿物具有化学性质稳定、密度大、硬度高、解理不发育以及在风化和搬运过程中不易分解、耐磨损等特征。(2)搬运介质条件搬运介质主要有河流、湖水、海水、风、冰川等。地表水最有利于矿物的富集和砂矿床形成,是形成砂矿床最为重要的地质营力。(3)气候条件风化作用决定着能否对原岩(矿)石进行有效破坏,为砂矿床形成提供大量充足物质来源。(4)地貌条件地貌特点直接影响物质风化、搬运和沉积,控制着砂矿床的形成和分布。最有利于形成砂矿的地貌条件是低山丘陵的河谷

区和海滨湖滨区,这类地貌环境地区剥蚀较强,水流速度适中,有利于砂矿的分选和富集。河床、河谷是冲积砂矿床形成的有利部位;湖滨的河网地带及河口三角洲是河湖混积相砂矿床形成的有利地带;海滨区是形成海滨砂矿有利场所。

29.成矿模式包括哪些内容?

答:内容:成矿模式是指对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形成环境及成因机制的高度综合和概括,反映矿床研究成果,表达矿床成矿规律。成矿模式的表达,一般要求文字与图表并重,文字言简意赅,图表要醒目准确。成矿模式的建立过程常起始于单个矿床,特别是典型矿床的描述性概括。同时与其他类似矿床对比,最终对同一类型矿床进行总结概括,从中概括和抽象出一些共同特征和内在规律。

矿床学复习资料 - 7热液矿床

热液矿床概述 一、概念: 热液矿床:指在地壳中各种成因的矿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在各种有利的构造或围岩中通过充填和交代作用形成的矿床。 二、特点: 1、矿床产于早先形成的岩石(可以是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或矿化体中,属后生矿床; 2、矿床或矿体具明显的分带性即带状分布. 如水口山铅锌矿床自下而上为Py-Sph-Gal; 3、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或不规则状、似层状等。与围岩产状多不一致(似层状矿体可与围岩产状一致)。 矿体形状与构造和成矿方式有关,充填矿床的矿体多为脉状、似层状;交代矿床的矿体多为不规则状、凸镜状。 4、矿石组构: 矿石构造多呈脉状、网脉状、对称带状、角砾状、条带状、晶洞状、皮壳状、浸染状和块状等; 矿石结构主要有晶粒结构,由交代作用形成的浸蚀结构、残余结构、骸晶结构、假象结构等。 5、矿石组份: 物质组成复杂,金属矿物以硫化物、氧化物及含氧盐等为主,非金属矿物有碳酸盐、硫酸盐、含水硅酸盐、石英等。 多数热液矿床尤其是脉状矿床的矿石物质组份与围岩是基本物质组份有明显的差异。 不同温度形成的的热液矿床具有不同的矿物共生组合。常伴生有益组份可综合利用. 6、具有明显的围岩蚀变,不同温度形成的的热液矿床具有不同类型的围岩蚀变。成矿温度较低 (一般多<400oC) 7、成矿作用方式以充填作用和交代作用为主,常具明显的多期多阶段性。 三、研究意义: 1、重要的工业价值 热液矿床中包括大部分有色金属(W、Sn、Mo、Bi、Cu、Pb、Zn、Hg、As、Sb…)、一些具科学研究意义的稀有、稀土元素矿产(Li、Be、Ga、Ge、In、Cd…)、及放射性元素(U)等;非金属矿产如硫、石棉、重晶石、萤石、水晶、菱镁矿等。 2、理论上 对于研究成矿流体及其演化有重要意义。 四、矿床分类: 1、按成矿作用: A、岩浆气液交代矿床 a、钠长石型 b、云英岩型 c、蛇纹石型 B、热液充填-交代矿床★ 2、按热液来源分类: 成因类型: a、岩浆热液矿床 b、地下水热液矿床 c、海水热液矿床 d、变质热液矿床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要点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e)、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 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 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③发生于新近纪—现代的构造运动; 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 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 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8、活动断层:目前认为活动断层是指现代正在活动的断层或100kaB.P以来正在活动的断层,也有定义为全新世,即10kaB.P.以来正在活动和未来100a仍将活动的断层称活动断层,也称最新活动断层。 9、黄土旋回: 冰期旋回: 气候旋回:

矿床学真题

2011年矿床学 一.名词解释 1.矿床 2.矿石 3.成矿流体 4.烃原岩 5.成矿系统 6.同生矿床和后生矿产 7.残余矿床与残积矿床 8.SST矿床 二.简答题 1.矿产资源的地质类型 2.内生热液矿化中围岩蚀变的原因和找矿学意义 3.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形成的地质环境和基本特点 4.矿体产状及找矿学意义 5.自然界铁矿床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三.论述题 1.斑岩型矿床的成矿特点和勘查评价准则 2.盆地沉积环境中金属成矿作用主要类型和重要矿种及特点 3.矿床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2010年矿床学 一.名词解释 1.矿石工业品位于边界品位 2.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 3.腐植煤与腐泥煤 4.钠长岩型矿床与云英岩矿床 5.VMS型矿床与SEDEX型矿床

6.同生矿床与后生矿产 7.残余矿床与淋积矿床 8.次生硫化物富集作用与次生氧化 9.受变质矿床与变成矿床 10.宣龙式铁矿与宁乡式铁矿 二.简述题 1.矿产资源的基本属性 2.内生成矿作用与外生成矿作用的主要区别 3.如何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大师确定热液矿床的形成温度 4.斑岩型矿床的板块构造成因模式 三.论述题 1.论述地壳中元素富集成矿的主要方式 2.论述磷块岩矿床化学沉积说(洋流上升成磷理论)的基本内容 3.举例说明如何运用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成矿物质的来源 2008年推免复试 一.名词解释 1.同生矿床与后生矿床 2.母岩与围岩 3.结晶分异作用 4.成矿系列 5.斑岩型铜矿 6.卡林型金矿 7.热液矿床 8.矿石品位及决定矿石品位的主要因素 9.金刚石矿床产出条件 10.铁锰结核及产出环境 二.简答题

1.简述影响矿石工业品味的主要因素 2.论述岩浆矿床的主要特征 三.论述题 1.论述一种你所了解的矿床的时空演化特征 2.论述矿床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2007年矿床学 一.名词解释 1.热液矿床 2.矿石品位与品级 3.结晶分异作用与融离作用 4.VMS矿床 5.矿石结构与矿石构造 6.伟晶岩矿床的概念和特点 7.矿石与岩石 8.金属硫化物与金属氧化物矿物种类 9.区域变质作用成矿 10.可燃有机矿产 二.简述题 1.简述如何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大致确定热液矿床的形成温度 2.简述我国矿床资源的主要特点 3.简述沉积铁,锰矿床的矿物相代分布特点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 1.论述矿床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论述斑岩型矿床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斑岩型矿床的经济地质特征 3.论述胶体化学沉积铁矿的沉积相分带及形成原因 2006年矿床学

(完整版)《工程地质学》复习试题[附答案解析]

《工程地质学》复习题(含答案) (此答案均为本人自己整理,如有失误敬请指正) 一、填空题: 1. 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刻划、摩擦、压入的能力。 2. 岩浆侵入时,岩浆和围岩的接触带受到岩浆的热力与其分化出的气体和液体的作用,使围岩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接触变质作用。 3. 岩石的水理性质通常包括岩石的吸水性、透水性、软化性和抗冻性。 4. 在陡峭的斜坡上,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称为崩塌。 5. 所谓岩崩是指在地下开挖或开采过程中,围岩突发性地以岩块弹射、声响及冲击波等类似爆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脆性破坏现象。 6. 管涌是指在渗流作用下,地基土体中的细小颗粒,通过粗大颗粒的孔隙,发生移动或被水流带出的现象。 7. 对于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类型,地下水中的SO4^2-,离子与水泥中的某些成分相互作用,生成含水硫酸盐晶体,造成体积的急剧膨胀,使水泥结构疏松或破坏。该种腐蚀属于结晶类腐蚀类型。 8. 常用的工程地质测绘方法有:路线穿越法、界线追索法和布点法。 9. 某一勘察工程,需要配合设计与施工单位进行勘察,以解决与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勘察资料,应进行施工勘察。 10. 静力载荷试验是指在拟建建筑场地中挖至设计基础埋置深度的平整坑底,放置一定规格的方形或圆形承压板,然后再其上面逐级施加荷载,测定相应荷载作用下地基土的稳定沉降量,并作为分析岩土的承载力和变形的一种手段。 11. 断口是矿物受打击后所产生的不规则的破裂面。 12. 动力变质作用是指因地壳运动而产生的局部应力是岩石破碎和变形,其中机械过程占主导的一种变质作用。 13. 岩石的水理性质通常包括岩石的持水性、透水性、软化性和抗冻性。 14.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部某些滑动面(或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15.流土是指在在自下而上的渗流作用下,当渗流力大于土体的重度或地下水的水力梯度大于临界水力梯度时,粘性土或无粘性土中某一范围内的颗粒或颗粒群同时发生移动的现象。 16.岩溶,国际上统称喀斯特,是指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的结果而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现象。 17.标准贯入试验是用重63.5kg 的穿心锤,以760mm 高的落距,将置于试验土层上的特制的对开式标准贯入器打入孔底,先打入孔底15cm,不计锤击数,然后再打入30cm,并记下锤击数N。 18. 解理是指矿物被敲打后,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 19. 岩浆岩可根据的SiO2含量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 20. 软化夹层是指在坚硬岩层中夹有力学强度低,泥质或炭质含量高,遇水易软化,延伸较长,但厚度较薄的软弱岩层。 21. 世界通用的地质年代单位包括宙、代、纪和世。 22. 节理是指岩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两侧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23. 某河流阶地,分布于河流上游的山间河谷中,由基岩组成,切割不同的岩层,阶面上残

最新中国矿业大学矿床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矿产是自然界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有用矿物资源。 矿床是矿产在地壳中的集中产地,指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数量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矿体指在自然界中产生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矿床中金属或其它有用物质富集的地质体是矿床的基本组成部分。 矿床学是研究在地壳中形成条件成因和分布规律的科学是直接应用于矿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地质学科。 围岩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矿体周围无实际开采利用价值的岩石。 母岩矿体形成过程中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岩石它与矿床在空间上的成因有密切的联系。 同生矿床指矿体与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成岩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矿床。 后生矿床指矿体与围岩分别由不同地质作用形成矿体的形成明显晚于围岩的一类矿床。 矿石是矿体的组成部分是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能从中提出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矿物集合体一般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组成。 脉石一般泛指矿体中的不可利用的矿物和岩石包括围岩的碎块夹石和脉石矿物。矿石结构指矿石中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等所显示的形态特征。 矿石构造指组成矿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等所反映出来的形态特征。 品位指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 品级是矿产工业要求的一项内容指在一个工业类型的矿石中根据矿石的有用组分有害组分的含量物理性能质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用途的要求等对矿石划分的不同等级。 工业品位指在单个工程中单矿层或储量计算的既定块段中有经济效益的有用组分的最低平均含量。 边界品位是用于圈定矿体边界的单个样品有用组分含量的最低要求是用来划分

矿床学期末考试题目期末复习资料

矿产:产在地壳中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用物质资源。 矿床:地壳中矿产的富集产地,是矿化集中区的最小单位。 矿源岩:初步富集某种或某些成矿元素,并为后期热液成矿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岩石。 若为地层则称为矿源层。 矿体:由地质作用形成的,通常由脉石和矿石组成,具确切的形态、边界和规模的地质体。 矿体的产状:矿体产出的空间位置和地质条件;包括:1,矿体的空间位置,2,矿体的 埋藏情况,3,矿体与围岩层理、片理的关系,4,矿体与岩浆岩的空间关系,5,与控矿构造的空间关系。 矿石:矿体中所含有用物质达到工业要求的集合体。 矿石矿物:矿石中可以被利用的矿物,及有用矿物。 脉石:矿体中不能被利用的那部分物质。 夹石:矿体中不符合工业要求的岩石。 矿石的结构:矿石中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等所显示的形态特征。矿石的构造: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等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海绵陨铁结构:他形金属矿物(集合体)产在自形半自形的硅酸盐矿物晶隙之间。是岩 浆分异过程中,金属矿物晚于硅酸盐矿物晶出的一种典型结构。 工业品位:当前能供货开采的矿体或矿段的最低平均品位。 矿石的品级:指在一个工业类型的矿石中,根据矿石的有用组分、有害组分,物理性能、质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用途的要求等,对矿石(矿物)所划分的不同等级。 成矿期:指在一个具有相同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和物理化学条件的较长地质作用中,形 成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 成矿阶段:在成矿期内一个较短的成矿作用过程,表示一组或一组以上的矿物在相同或 相似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的过程。 矿物的生成顺序:在同一成矿阶段中不同矿物结晶的先后顺序。 同生矿床:矿体与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成岩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 的矿床. 后生矿床:矿体与围岩分别由不同的地质作用形成,矿体的形成明显晚于围岩的一类矿床。 叠生矿床:由两次或两次以上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 内生矿床:由内力地质作用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矿床。 外生矿床:由外力地质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形成的矿床。 矿床成因类型:按照矿床的形成作用和成因划分的矿床类型。

矿床学题型(简答)

二、简答题 1.简述岩浆高温热液矿床的基本特征。 ①成矿条件:高温高压,温度300-600 oC,深度4.5-1km,与深成岩浆岩有关,产于接触带;高温低压,与超浅成岩或次火山岩有关,浅成高温,小于1km。 ②围岩蚀变:强烈,云英岩化、钠长石化、钾长石化、电气石化、黄玉化。 ③高温矿物组合:氧化物、含氧盐—磁铁矿、锡石、白钨矿、黑钨矿、赤铁矿;硫化物—磁黄铁矿、辉铜矿、辉铋矿、铁闪锌矿、毒砂、Au等;非金属矿物—石英、长石、Li云母、角闪石等。 ④矿石结构构造:多具粗粒结构,带状或对称带状构造。 ⑤矿体形态及规模:充填方式成矿,脉状、扁豆状,似层状,矿床规模中小型。 2、热液矿床的主要特征? 1. 含矿热液的来源多样深部的岩浆热液火山-次火山的热液海水热液地下水热液变质水热液在长距离运移过程中经混合而成的混合热液。 2. 含矿热液的成分复杂主要组份:水挥发组份:S、CO 、Cl、F、B,金属组份:Fe、Cu、Pb、Zn、Hg、Sb、Ag、Au、W、Sn、Mo、Co、Ni、Bi、U等多种。 3. 形成温度和深度较其它内生矿床低和浅矿床形成的温度:一般在400℃以下最高在500-600 ℃最低在50℃左右,矿床形成的深度:深-中深( 4.5-1.5km)浅到超浅(1.5km-近地表)。 4. 构造控矿作用极为显著,各种构造空隙既是含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又是成矿物质沉淀的场所。 5. 成矿时间一般晚于围岩,属后生矿床。 6. 成矿方式:充填作用和交代作用为主,矿体多呈脉状、网脉状、似层状、凸镜状等多种形态。矿石构造常呈栉状、对称带状、皮壳状、角砾状、晶洞状、浸染状及块状等。 7. 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金属矿物:硫化物、氧化物、砷化物及含氧盐等为主非金属矿物:碳酸盐、硫酸盐、含水硅酸盐、石英等。多数热液矿床中(特别是各种脉状矿床)矿石的物质成分与围岩的基本物质成分有明显的差异。 8. 矿床的形成过程的多期多阶段性,热液矿床的成矿过程往往是长期而复杂的,具明显的多期性和多阶段性。 9. 通常会伴随各种热液蚀变作用:硅化、钾长石化、钠长石化、云英岩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等等。 10. 常出现矿化蚀变的分带现象。带状分布是指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矿石结构构造在矿床、矿体范围内在空间的变化规律。矿床分带、矿体分带、水平分带、垂直分带、正向分带、逆向分带。 2.简述洋流上升区磷块岩的形成机理和含磷相的分布规律。 洋流使海洋深部富磷海水到陆缘浅海洋流上升区表层引起生物的大量繁殖;生物从海水中吸收了磷死后沉入海底,生物遗体分解时放出的磷聚集或通过交代形成的磷富集成矿;在环境改变时初始富集的磷灰石可经过冲刷、分选和再富集成矿。含磷相的理想分布规律:自滨→浅海→陆坡上段常可依次出现: ①滨浅海陆源碎屑岩相:砂岩及粉砂岩等(取决于陆源供给状况); ②滨浅海碳酸盐岩-磷块岩相:岩性组合为白云岩、硅质白云岩、磷块岩(矿体呈层状、矿石多为碎屑结构、鲕状及块状构造)等; ③浅海硅质岩-硅质页岩-磷块岩相:代表洋流上升区上段较为氧化环境的沉积相,在硅质岩与碳酸盐岩的过渡段可能出现层状磷块岩,但多为结核状磷块岩; ④黑色页岩相:代表洋流上升区下段强还原环境的沉积相,含结核状磷块岩、可构成U、V、Ni、Mo等矿床。 3.形成盐类矿床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①气候条件:必须有干旱的气候,使盆地中的水有较大的净蒸发量。 ②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成盐盆地是一个长期处于构造沉降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断陷沉积盆地,可以限制

2014—2015年度矿床学复习题

2014—2015年度矿床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显晶质结构和隐晶质结构:由内生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其矿石为显晶质结构;由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矿床,矿石为隐晶质结构。 2、矿石的构造:是指组成矿石的矿物集合体的特点,及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等所反应出来的形态特征。 3、矿石:矿石是矿体的组成部分,是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能从中提出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矿物集合体。矿石一般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两部分组成。 4、叠生矿床:是指由先期地质作用形成的矿床(体),又叠加了后期发生的成矿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双重(或多重)成因的矿床。 5、盲矿:矿体的埋藏情况是指矿体出露地表还是隐伏与地下,埋藏深度如何等。完全隐伏的则称为隐伏矿或称盲矿。 6、同生矿床:是指矿体与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成岩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矿床。例如,有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矿床,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形成的岩浆分结矿床等都属于同生矿床。 7、后生矿床:是指矿体和围岩分别由不同地质作用形成,矿体的形成明显的晚于围岩的一类矿床。例如,沿地层层理面产出的或穿切层理的各种热液矿脉,穿切沉积岩或变质岩的石英脉型黑钨矿矿床,含矿流体在其裂隙中以充填或交代的方式形成的,都属于后生矿床。8、脉石矿物:是指矿石中不能被利用的矿物,也称无用矿物,如铬矿石中的橄榄石和辉石,铜矿石中的石英、云母、绿泥石等,脉石矿物主要是非金属矿物,但也包括一些金属矿物,都因量少,不能综合利用,而称其为脉石矿物。 9、矿石的结构:是指矿石中矿物颗粒的特点,及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等所显示的形态特征。 10、边界品味:是用于圈定矿体边界的单个样品有用组分含量的最低要求。是用来划分矿与非矿(围岩或夹石)界限的分界品味。如铜矿的边界品味0.2%—0.3%,锌矿为0.5%—1.0%等。 11、工业品味:是指在单个工程(如钻孔或探槽)中单矿层或者储量计算的既定块段中,有经济效益(能够至少保证偿还开采、运输和加工利用等各项成本费用)的有用组分的最低平均含量。 12、交代作用:即是溶液与岩石在接触过程中,发生了一些组分的带入和另一些组分的带出的地球化学作用,因此也称为置换作用。 13、凝华作用:岩浆的热能是一些易挥发的物质气化,并沿着岩石裂隙逸散,它们在火山口、喷气孔或者浅成侵入体周围,直接结晶形成凝华物,如火山口附近的自然硫。 14、岩浆结晶作用:岩浆是一种在高温高压状态下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熔融体。随着岩浆温度、压力的降低而达到其中某一矿物的饱和点时,该矿物就会从岩浆中结晶出来,如磷灰石、磷铁矿、金刚石等,就是从岩浆中结晶形成的。 15、建造水:是指沉积物沉积时在沉积物中的水,因此,又称封存水。这种水最初来自地表,与沉积物一起沉积,并与矿物颗粒密切接触,长期埋藏于地下,且与其周围的矿物发生广泛的水岩反应,因而明显改变了原有地表水的性质,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并在氢氧同位素组成方面也与地表水不同。 16、渗透率:是指流体通过岩石的难易程度。岩石的渗透率依赖与岩石孔隙度及孔隙之间的连通程度。

矿床学试题分析

矿床学试题分析

矿床学试题分析 1、矿床: 2、矿石 3、矿源岩 4、脉石矿物 5、工业品位 6、岩浆矿床 7、矿石矿物 8、边界品位 9、矿体 10、正岩浆矿床 1、我国的矿产资源特点是什么? 2、什么叫成矿作用? 3、什么叫岩浆熔离矿床? 4、什么叫玢岩型矿床? 5、简述金伯利岩 6、什么叫卡林型金矿? 7、简答矿床的成因分类。 1、论述矽卡岩矿床的主要特点和形成条件 2、斑岩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是什么? 3、论述风化矿床的一般特征 4、论述矿石的结构、构造 1.矿床:是矿产在地壳中的集中地,指存在于地壳中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集合体的质和量都能到达当前工业经济技术指标要求,能被开采利用的地质体。矿床由矿体和围岩两部分组成。 2、矿石: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所含有用物质(元素、化合物、矿物)达到工业要求的矿物集合体。(为一种岩石,矿石为物质概念,是不可数名词,不能论个) 3、矿源岩:初步富集某种或某些成矿元素,并为后期热液成矿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岩石。如果具有这种功能的岩石是地层,这套地层就叫矿源层。 4、脉石矿物:指那些虽与矿石矿物相伴,但不能被利用或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暂时不能被利用的矿物。 5、工业品位:指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供工业开采和利用的矿体、矿

段的最低平均品位。 6、矿石矿物:矿石中可供利用的矿物,系指可以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 7、边界品位:区分矿石与岩石的有用组分的最低要求。边界品位是对单个样品而言。 8、矿体:通常情况下由矿石和脉石组成(有些矿体全部由矿石组成),具有确切的形态、边界和规模的地质体。是矿床中可供开采的对象。 9、正岩浆矿床:在岩浆条件下直接形成的矿床。它们一般位于岩浆母岩体内,有时可进入围岩矿体的矿物成分与母岩区别不大,只是有用矿物的含量有所差异,即矿体所含有用矿物达到了工业上能利用的程度。(百度) 9、岩浆矿床是指岩浆生成、运移和就位过程中,成矿物质通过分异、聚集并在岩浆结晶阶段形成的矿床。 一、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来源课件) 1、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2、优劣质矿并存,品位贫富不均,贫矿多,富矿少 3、共生、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床少 4、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 5、紧缺矿种的资源形势十分严峻 二、什么叫成矿作用? 成矿作用是指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分散在地壳或上地幔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相对集中而形成矿床的作用。 成矿作用是地质作用的一部分,按作用的性质和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和变质成矿作用,相应形成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和变质矿床。 1.内生成矿作用 主要指由地球内部热能导致矿床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 除与到达地表的火山活动有关的成矿作用外,内生成矿作用均是在地壳内部较高的温度、压力及不同地质构造条件下形成的。 内生成矿作用包括岩浆成矿作用和热液成矿作用两大类。 2.外生成矿作用 指发生于地壳表层,主要在太阳能的影响下,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导致矿床形成的各种作用。 外生成矿作用进一步分为风化成矿作用和沉积成矿作用两大类。

矿山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矿山地质学期末考试复 习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采二地质报告 (班级内部资料,坚决打击侵权行为) 第六章 煤层厚度:与之间的垂直距离。 煤系:指一套在成因上有共生关系并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 瓦斯:矿井瓦斯通常指赋存在煤层及岩层中并能涌入矿井的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是一种无毒、无味、无颜色,可以燃烧的气体,难溶于水。 相对瓦斯涌出量:平均每产1t煤所涌出的瓦斯量,单位立方米每吨。 绝对瓦斯涌出量:单位时间内从煤层和岩层以及采落的煤(岩)体所涌出的瓦斯量,单位立方米每天。 煤与瓦斯突出:在地应力与瓦斯的共同作用下,破碎的煤、岩和瓦斯由煤体和岩体内突然向采掘空间抛出的异常的动力现象,称为煤于瓦斯突出。 岩溶陷落柱:是指由于岩溶和坍塌作用形成的镶嵌在煤系中在杂乱无章的碎石堆集体,简称陷落柱。 断煤交线:断煤交线是指煤层底板与断层面相交的线。 矿山压力:矿体或采掘空间周围的岩体,称为围岩。存在于采掘空间围岩内的力,称矿山压力。 煤层顶板依据(跨落的难易程度)的划分。 答:1伪顶:是紧贴煤层之上的,极易随煤炭的采出而同时垮落的较薄不稳定岩层,厚度一般 为~,多由页岩、炭质页岩等组成。 12直接顶:是直接位于伪顶或煤层(如无伪顶)之上岩层,常随着回撤支架而垮落,比较容易垮落,厚度一般在1~2m,多由泥岩、而岩、粉砂岩等较易垮落的岩石组成。 3基本顶:又叫老顶,是位于直接顶之上或直接位于煤层之上的厚而坚硬的岩层。常在采空区上方悬露一段时间,直到达到相当面积之后才能垮落一次,通常由砂岩、砾岩、石灰岩等坚硬岩石的组成。

工程地质学考试复习题

填空与选择题 岩体结构 结构面和结构体的排列与组合形成。包括结构面和结构体两个要素。结构面 指发育于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和延伸性,有一定厚度的各种地质界面,如断层、节理、层理及不整合面等.由于这种界面中断了岩体的连续性,故又称不连续面。 结构面的成因分类: 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次生结构面 岩体结构类型划分 为了概括地反映岩体结构面和结构体的成因、特征及 其排列组合关系.将岩体结构划分为4大类和8个亚类 如下表所示: 整体块状结构Ⅰ整体结构(Ⅰ1)块状结构(Ⅰ2) 层状结构Ⅱ层状结构(Ⅱ1)薄层状结构 碎裂结构Ⅲ层状碎裂结构(Ⅲ2)碎裂结构(Ⅲ3) 散体结构Ⅳ 工程地质条件 条件是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这些因素包括: (1) 地层的岩性:是最基本的因素,包括它们的成因、时代、岩性 相关书籍 、产状、成岩作用特点、、风化特征、和接触带以及性质等。 (2) 地质构造:也是工作研究的基本对象,包括褶皱、断层、节理构造的分布和特征、地质构造,特别是形成时代新、规模大的优势断裂,对地震等灾害具有控制作用,因而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沉降变形等具有重要意义。 (3) 水文地质条件:是重要的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化学成分等。 (4) 地表地质作用:是现代地表地质作用的反映,与建筑区地形、气候、岩性、构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风沙移动、河流冲刷与沉积等,对评价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预测条件的变化意义重大。 (5)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山坡陡缓程度与沟谷宽窄及形态特征等;地貌则说明地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时代。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岳地区的地形起伏、土层厚薄和基岩出露情况、地下水埋藏特征和地表地质作用现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建筑场地和路线的选择。 (6)地下水: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给类型,地下水位随季节的变化情况。 (7)建筑材料:结合当地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材料作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降低成本。 参考资料《》主编:邵燕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矿床学复习提纲

矿床学复习提纲 一、矿床学的基本概念 1.矿石的基本概念: 矿石、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夹石与脉石、共生组分和伴生组分、矿石结构和构造、矿石品位及表示方法、边界品位和工业品位、矿石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 2.矿体的基本概念 围岩和母岩、矿体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倾付角和侧伏角) 3.矿床的基本概念 矿床、同生矿床和后生矿床、矿田、矿带和成矿带、决定矿床工业价值的因素 4.成矿作用和分类 浓度克拉克值、浓度系数、成矿作用类型及方式(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和变质成矿作用)、 二、岩浆矿床 1. 岩浆矿床的概念及特点 2. 岩浆矿床的形成条件 3. 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及岩浆分结矿床 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早期岩浆矿床、晚期岩浆矿床、海绵陨铁结构 4. 岩浆熔离作用及熔离矿床 5. 岩浆矿床的主要类型及实例分析 南非布什维尔德铬铁矿床、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矿床、肖德贝里铜镍硫化物矿床、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 三、伟晶岩矿床 1.伟晶岩矿床的概念 2.伟晶岩矿床的产状、结构和构造(分带特征) 3.伟晶岩矿床的成矿形成条件及成矿作用 4.伟晶岩矿床的主要类型及实例分析(新疆可可托海) 四、热液矿床概论 1.含矿热液的来源、运移、沉淀 含矿热液的种类,成矿物质的来源,含矿热液运移的驱动力,含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导矿构造、配矿构造和容矿构造,成矿物质的运移形式 2.热液成矿方式 充填作用和充填成矿方式,交代作用和交代作用成矿方式 3.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矽卡岩化,云英岩化,绢云母化,硅化,碳酸岩化 4.矿化期、矿化阶段和矿物的生成顺序(判别标志) 五、接触交代矿床 1.矽卡岩矿床的概念 2.矽卡岩矿床形成条件 岩浆条件,围岩条件,构造条件,温压条件 3.矽卡岩矿床的矿石特征和分带性 4.矽卡岩矿床的成矿阶段 5.矽卡岩矿床的主要类型和实例分析 湖北大冶铁矿,个旧锡矿

矿山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定稿版

矿山地质学期末考试复 习题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采二地质报告 (班级内部资料,坚决打击侵权行为) 第六章 煤层厚度:煤层顶板与煤层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 煤系:指一套在成因上有共生关系并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 瓦斯:矿井瓦斯通常指赋存在煤层及岩层中并能涌入矿井的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是一种无毒、无味、无颜色,可以燃烧的气体,难溶于水。 相对瓦斯涌出量:平均每产1t煤所涌出的瓦斯量,单位立方米每吨。 绝对瓦斯涌出量:单位时间内从煤层和岩层以及采落的煤(岩)体所涌出的瓦斯量,单位立方米每天。 煤与瓦斯突出:在地应力与瓦斯的共同作用下,破碎的煤、岩和瓦斯由煤体和岩体内突然向采掘空间抛出的异常的动力现象,称为煤于瓦斯突出。 岩溶陷落柱:是指由于岩溶和坍塌作用形成的镶嵌在煤系中在杂乱无章的碎石堆集体,简称陷落柱。 断煤交线:断煤交线是指煤层底板与断层面相交的线。 矿山压力:矿体或采掘空间周围的岩体,称为围岩。存在于采掘空间围岩内的力,称矿山压力。 煤层顶板依据(跨落的难易程度)的划分。

答:1伪顶:是紧贴煤层之上的,极易随煤炭的采出而同时垮落的较薄不稳定岩层,厚度一般为0.3~0.5m,多由页岩、炭质页岩等组成。 12直接顶:是直接位于伪顶或煤层(如无伪顶)之上岩层,常随着回撤支架而垮落,比较容易垮落,厚度一般在1~2m,多由泥岩、而岩、粉砂岩等较易垮落的岩石组成。 3基本顶:又叫老顶,是位于直接顶之上或直接位于煤层之上的厚而坚硬的岩层。常在采空区上方悬露一段时间,直到达到相当面积之后才能垮落一次,通常由砂岩、砾岩、石灰岩等坚硬岩石的组成。 依照煤层结构,可以将煤层厚度分为哪几种? 答:极薄煤层、薄煤层、中厚煤层、厚煤层、巨厚煤层。 断失翼煤层的寻找方法; 答:1、层位对比法。2、构造形迹判定法。3、规律类推法。4、作图分析法。5、生产勘探法。 矿井地质构造处理的基本要求; 答:1、有利生产2、保证安全3、减少煤损4、少掘巷道。 陷落柱如何判断? 答:1、煤、岩层产状发生变化2、裂隙和小断层增多3、煤出现风氧化现象4、煤层中挤入破碎岩块5、地下水涌出量增大。 煤层煤厚变化对煤矿生产有哪些影响? 答:1、影响采掘部署 2、影响计划生产 3、掘进率增高 4、回采率降低 试分析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因素?

成都理工大学矿床学试题

理工大学矿床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矿床 2.矿石 3.矿体 4.矿石品位 5.生矿床 6.岩浆分结矿床 7.盲矿体 8.岩浆熔离作用 9.伟晶岩矿床 10.气水热液 11.围岩蚀变 12.矿床分带 13.接触交代矿床 14.斑岩铜矿床 15.残余矿床 16.次生硫化物富集作用 17.沉积矿床 18.古砂矿床 19.胶体化学沉积矿床 20.油气藏 21.煤化作用 22.变成矿床 23.受变质矿床 24.层控矿床 25.矿源层 26.热液叠加改造作用 27.VMS矿床 28.成矿规律 29.成矿系列 30.成矿系统 二、填空题 1、矿床由矿体和组成,矿体由矿石和组成,矿石由和组成。 2、矿床规模愈大,工业品位要求。

3、决定矿床工业价值的经济因素你认为主要有,等。 4、早期岩浆矿床的主要矿产是,典型的矿石结构是结构;晚期岩浆矿床的主要矿产是,典型的矿石结构是结构。 5、加拿大肖德贝里矿床是产出、的世界著名矿床。 6、含矿伟晶岩脉的带状构造从外到可分四个带,即带、 带、和;伟晶岩矿床是某些和稀土元素的重要来源;重要矿产地如伟晶岩矿床。 8、研究围岩蚀变的意义体现在:是高温蚀变,是中温蚀 变,是低温蚀变。 7、气水热液主要成分是水,其主要来源有、、和_ 。 9、矽卡岩矿床形成的两期五阶段,即矽卡岩期包括、阶段和阶段,硫化物期包括和阶段。 10、斑岩铜矿床的蚀变分带非常发育,由向外分为1),2),3),4),矿体主要分布在带。 11、根据沉积矿床成因特点,可进一步划分为四类,即1), 2),3)和4)。 12、金属硫化物矿床的表生分带自上而下可分为氧化带、带 和带,其中氧化带自上而下又可分为带、带 和带。 13、根据我国找矿实践经验,冲积砂矿床在以下地段常形成富矿体:1),2),3)和4)等。 14、我国沉积铁矿床,北方以铁矿为代表,产出层位为;南方 以铁矿为代表,产出层位为。 15、形成盐类矿床的必备条件是和水盆地环境。 16、微生物在成矿作用中可能以四种主要方式起作用, 即、、和。 17、我国聚煤期主要有纪、纪、纪和纪。

水文地质学期末复习题与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 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目录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4)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9) 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15) 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20) 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22)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29) 第八章地下水系统 (35) 第九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37) 第十章孔隙水 (40) 第十一章裂隙水 (42) 第十二章岩溶水 (45) 第十三章地下水资源 (48) 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 (49)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2.海洋或大陆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 O分子态水的转换。(×) 2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矿床学》 复习资料精编版

地质出版社翟裕生版《矿床学(第三版)》考试复习资料 1.矿产资源的分类 2.20世纪矿床学的主要进展 3.矿体及围岩的概念 4.矿体的产状 5.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的概念 6.矿石的结构和构造的概念 7.矿石构造的主要结构类型 8.边界品位和工业品位的概念 9.成矿期和成矿阶段的概念 10.同生矿床后生矿床叠生矿床的概念 11.矿床成因类型和工业类型的概念 12.元素在地壳和上地幔中分布的特点 13.元素在各类岩石中含量特点 14.浓度克拉克值,浓度系数的概念 15.交代作用的概念 16.成矿流体的来源 17.成矿流体的化学特性 18.成矿元素迁移的形式 19.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的概念 20.矿床成因分类表 21.岩浆矿床的特点 22.岩浆结晶分异作用 23.早期岩浆矿床晚期岩浆矿床的特点 24.岩浆溶离矿床的概念 25.伟晶岩矿床的带状构造 26.矽卡岩矿床的概念 27.矽卡岩矿床成矿阶段的特点 28.热液矿床成因分类及特点 29.围岩蚀变的主要类型和含义 30.岩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和蚀变类型 31.岩浆热液矿床的主要类型及作用 32.层控热液矿床的概念 33.复成热液矿床的矿床实例简介 34.喷流沉积矿床及其沉积模式 35.MVT型铅锌矿的概念 36.卡林型金矿的概念 37.VMS矿床的四种类型 38.VMS型海相热液矿床主要特征和形成背景 39.斑岩型矿床的特点 40.斑岩型铜矿的蚀变分带和矿床成因 41.风化壳的剖面类型 42.红土型镍矿床成因

43.风化矿床的水文地质分带 44.残余粘土矿床的概念 45.金属硫化物的次生富集作用以及形成机理 46.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和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47.同生成岩和后生作用在沉积成矿中的意义 48.海相沉积铁矿床的分带特征 49.矿床实习的相关内容 地质出版社翟裕生版《矿床学(第三版)》考试复习资料答案复习提纲的答案 按照产出状态固体矿产液体矿产气体矿产 性质和主要工业用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地下水矿产 20世纪矿床学的主要进展 ①矿床成因研究及矿床分类的建立 ②层控矿床研究和矿床多成因理论的兴起 ③板块构造和区域成矿规律的发现 ④海底现代成矿作用的发现与研究 ⑤矿床模式的研究以及超大型矿床的发现和研究 3.什么是围岩,什么是矿体 矿体是在地壳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占有一定空间位置(具有一定几何形态)并且由矿石组成的地质体,它是矿床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开采和利用的对象。 辨析:一个矿床可以由数十个数百个矿体组成 围岩(矿床学中的):当前开采技术条件下,矿体周围无实际利用价值的岩石 4.矿体的产状 矿体的产状指的是矿体产出的空间位置和地质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矿体的空间位置(产状三要素和侧伏角倾伏角2.矿体的埋藏情况 3.矿体与围岩层理的关系 4.矿体与构造空间的关系 5.矿体与岩浆岩的关系 5.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的概念 矿石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组成,矿石矿物(也就是有用矿物)指的是矿石中可以被利用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物。脉石矿物指的是矿石中不能被利用的矿物又叫做无用矿物。两者的划分 矿石矿物铜矿石中的斑铜矿,石棉矿石中石棉,金矿中自然金 脉石矿物铜矿石中达不到综合利用的方铅矿闪锌矿,铜锌矿石中石英等 相关概念的区别: 6.矿石的结构和构造的概念 矿石的结构指的是矿石中矿物颗粒的特点,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等。 矿石的构造指的是矿石的矿物集合体的特点,即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矿石的结构和构造统称为矿石的组构。

矿床学试题及答案

矿床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10分,每小题2分) 1、矿石品位——指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 2、围岩蚀变——指矿体周围的岩石在气水热液作用下,发生一系列旧矿物为新的更稳定的矿所代替的交代作用。 3物、岩浆熔离作用——指在较高温度下的一种均匀的岩浆熔融体,当温度和压力下降时,分离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混熔的熔融体的作用。 4、变成矿床——指原来的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矿床或原来的矿床经变质作用形成具另一种工艺技术特性的矿床。 5、矿源层——指成矿物质在沉积成岩时已初步富集并能在后生期被活化迁移出来的岩层。 二、填空题(共25分,每空0.5分) 1.矿床由矿体和围岩组成,矿体由矿石和脉石组成,矿石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组成。 2.岩浆分结矿床中,晚期岩浆矿床是指岩浆冷凝结晶时,有用矿物(或矿石矿物)较晚地从岩浆中结晶和富集所形成的矿床,晚期岩浆矿床的主要矿产是钒、钛、铁,其典型的矿石结构为海绵陨铁结构;早期岩浆矿床的主要矿产是铬,典型的矿石结构是自形晶结构。 3.在伟晶岩矿床中,带状构造是最主要而常见的。发育完

好的带状构造,从伟晶岩体的边缘到中心,一般可分为边缘带、外侧带、中间带、内核等几个带。伟晶岩矿床是某些稀有金属和稀土元素的重要来源;重要矿产地如新疆阿尔泰伟晶岩矿床。 4.气水热液主要成分是水,其主要来源有岩浆水、海水、变质水和地下水。 5.矽卡岩矿床形成的两期五阶段,即矽卡岩期包括早期(干)矽卡岩、晚期(湿)矽卡岩___ __阶段和氧化物阶段,硫化物期包括_早期(铁铜)硫化物______和__晚期(铅锌)硫化物___阶段。 6.斑岩铜矿床的蚀变分带非常发育,由内向外分为1)___钾化(钾质蚀变)带_,2)__石英-绢云母化(似千枚岩化)带___,3)_泥化(粘土化)带,4)青盘岩化带,矿体主要分布在__石英-绢云母化(似千枚岩化)___带。 7.金属硫化物矿床的表生分带自上而下可分为氧化带、__次生硫化物富集带和__原生硫化物矿石________带,其中氧化带自上而下又可分为完全氧化亚带(铁帽)、___淋滤________亚带和____次生氧化物富集_____亚带。 8.形成盐类矿床的必备条件是干旱气候和封闭或半封闭水盆地环境。 9.微生物在成矿作用中可能以四种主要方式起作用,即促使成矿元素聚集、改变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产生有机酸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