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外部因素与民族问题对苏联解体的影响

外部因素与民族问题对苏联解体的影响

2006 年7 月
第8 卷 第4 期
国际论坛
International Forum
J ul . , 2006
Vol . 8 No. 4
研究综述
外部因素和民族问题的激化与苏联解体新考
———欧美学界的研究
潘广辉
[摘要] 从外部因素对苏联国内的民族问题演化分析苏联崩溃的原因,是欧美学界研究苏联解体的路径之一。学者们从苏东关
系的演变、阿富汗战争的震荡、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分离主义浪潮等角度,研究和考察了
外部因素对苏联国内民族问题的影响,进而在促成苏联解体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欧美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国内学界探讨苏联
解体从各种不同视角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苏联解体;民族问题;外在因素;欧、美学界
[中图分类号] D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1755 (2006) 0420069274
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一项重大的
课题,从外部因素对民族问题的影响来探讨苏联解体
的原因,是这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学术界在
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同的学者又从不同的视角
出发,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一般认为,对苏联国内
民族问题的激化产生影响的主要外部因素有东欧剧变
和苏东关系的演变、阿富汗战争、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以及全球性民族分离主义浪潮
等。诚然,部分学者的相关探讨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
特征,许多评论也未必切中要害,甚至有违苏联解体过
程中的许多历史事实, 但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探讨苏
联解体的原因提供了借鉴。
一、苏东关系的演变
苏联民族问题之所以演化为民族分离, 除国内原
因外,还有其形成的国际背景。苏东关系的演变即是
其一。苏联在处理与东欧盟国的关系中, 往往只从自
身的民族利益视角出发, 对东欧盟国实行大国沙文主
义。为维护自身的民族利益,这些国家必然起而抗争,
由此而导致的民族纠纷和民族问题加剧了苏联国内的
民族问题进而对苏联解体产生了种种不利影响。
第一, 东欧地区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前期所发生的
革命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影响了苏联国内的民族
关系。
英国学者伊恩·布赖默认为,20 世纪40 年代的苏
南冲突、1956 年的匈牙利事件、1968 年的捷克斯洛伐
克事件、1980 —1982 年的“波兰危机”和1990 年的德国
统一等事件对苏联的一些共和国产生的影响重大而深
远。〔1〕美国学者罗伯特·斯切雷尔认为,这些违背苏联
旨意的“革命”虽然大多受到了挫折, 但却给由此而得
到启发的波罗的海诸国、外高加索各共和国以及其他
一些共和国埋下了革命的种子。等到80 年代末90 年
代初时机成

熟时,上述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这最终导
致了苏联的解体。〔2〕
美国学者罗伯特·A ·帕斯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自斯大林以后的几任领导人都试图通过控制东
欧国家并把其当作抗击西方敌手的缓冲区来达到保护
自身西部安全的目的。〔3〕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尽管
给其带来了短暂的利益, 但为之却付出了巨额代价因
而最终会伤及自身。20 世纪60 、70 年代以后, 随着对
外政策的调整而实行“缓和”战略, 苏联也开始鼓励东
欧盟国等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走自己的路, 并“保证”在
任何情况下都不加以干涉。罗伯特·斯切雷尔指出,
·69 ·
这项政策的结果却出乎苏联政府的意外。苏联对东欧
集团控制的放松,默认其内部的变化,致使苏联的一些
共和国暗自仿效东欧有关国家的做法开始向联盟中央
索要权力,并日益表现出要独立单干的姿态,削弱了苏
联自身的内聚力。〔4〕
第二, 德国的统一成为引起苏联国内民族矛盾激
发进而造成联盟崩溃的原因之一。
德国学者H. 诺伊贝尔认为,对东欧盟国放松控制
最使苏联感到意外的是造成了德国的统一。他指出,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这是一种进步,但对苏联
及其盟友来说, 东西德的合并不是一种解放或成功的
壮举,而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失败,是苏东社会主义模式
的失败。因此, 这一事件对苏联自身及其东欧盟国影
响极大。〔5〕德国的统一使整个东欧集团产生了不稳定,
进而影响到苏联本身内部的不稳定。一些民族共和国
内原本压抑的民族情绪开始渐显膨胀, 有些地方出现
了民族骚乱和冲突,到80 年代时提出了民族分离的要
求。一旦苏联决定不再使用武力维护其帝国的东欧一
翼, 苏联集团, 包括其自身, 就不可避免地迅速瓦
解了。〔6〕
二、阿富汗战争的震荡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伊斯兰势力中的激进势
力———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和泛土兰主义迅速
膨胀起来并汇入苏联民族分离主义浪潮, 对中亚的政
权形成了强大的挑战,对苏联解体产生了影响。
第一,阿富汗战争刺激了苏联境内激进的、带有明
显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色彩的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
对中亚各共和国的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成为导致联
盟崩溃的一个缘由。
法国学者亚历山大·贝尼格桑、亚历山大·本尼
森认为,入侵阿富汗对苏联解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是一场完全失败的战争, 不仅付
出了巨大的战争代价, 也未达到控制阿富汗政权的初
衷,反而促进了中亚穆斯林和阿富汗穆斯林的联系和
交往,推动了中亚伊斯兰教的兴起。〔7〕美国学者爱希·
艾默德认为,随着苏联境内民族

分离主义浪潮的泛起,
激进的、带有明显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色彩的伊斯兰复
兴党也乘机成立和活动, 对中亚各共和国的政权构成
了严重威胁。〔8〕在亚历山大·本尼森看来,苏军入侵阿
富汗还使中亚的穆斯林有了认识外部穆斯林世界的机
会。阿富汗的伊斯兰抵抗运动在中亚穆斯林和阿富汗
穆斯林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兄弟般的情感”, 苏联穆斯
林士兵的消极作战就是明证。这场战争促使中亚当地
民众尤其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形成其自身的社
会意识。而最重要的是, 阿富汗战争对苏联穆斯林社
会舆论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对阿富汗圣战者越来
越多的同情以及反对苏联出兵侵占阿富汗的伊斯兰教
圣战思想在中亚穆斯林地区越来越广泛地传播,“成为
穆斯林地区首先是中亚伊斯兰教复兴的最重要的促进
因素之一”,“阿富汗战争对中亚伊斯兰教的复兴影响
很大”。
第二,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与戈尔巴乔夫执政
时期对伊斯兰教开禁的政策相互影响, 成为苏联民族
分离主义浪潮兴起的直接原因。
亚历山大·本尼森认为,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对
伊斯兰教实行开禁的政策, 使苏联邻国伊朗燃起了在
中亚复活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并建立政教合一政权的
希望。与此同时, 沙特阿拉伯也积极插手中亚的伊斯
兰教活动。这些国家对中亚伊斯兰教的支持都明显带
有泛伊斯兰主义的色彩。与此同时, 伴随着其他周边
共和国内民族主义浪潮的泛起, 在中亚, 激进的、带有
明显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色彩的伊斯兰复兴党的成立及
其活动,对中亚各共和国尤其是对塔吉克的政权构成
了严重威胁。〔9〕美国学者S ·E ·温布什认为,面对泛伊
斯兰主义,尤其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兴起,联想起苏
联政府曾经对伊斯兰教所采取的政策, 中亚地区一些
共和国认为,如果此时放任伊斯兰教的勃发,中亚地区
就有可能被这股强大的势力所吞没, 中亚就会成为第
二个波罗的海地区。为维护政权的稳定和苏联的统
一,当时中亚各国的领导人都对这股“逆流”持抵制态
度。尽管中亚地区的一些共和国为解决泛伊斯兰主义
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到20 世纪80 年代时,伊斯兰
势力中的激进势力———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和
泛土兰主义,已彼此联手, 挣脱了中亚政府的束缚, 并
汇聚成为苏联民族分离主义的浪潮,伴随着国内经济、
政治形势的恶化, 以及受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
怂恿,曾受苏联宗教压迫之害多年的伊斯兰势力迅速
地膨胀起来。〔10〕
西班牙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反对强调伊斯兰势力
对中亚地区的影响进而在苏联解体过程中的作用。他

为“尽管中亚的伊斯兰国家有他们强烈的民族/ 种族
特性,他们却是苏维埃共和国的最后堡垒,只在苏联解
体过程即将结束之时才转向独立之路。这是因为这些
共和国的政治精英一直受到联盟中央直接的保护, 而
·70 ·
外部因素和民族问题的激化与苏联解体新考———欧美学界的研究
他们所消耗的资源高度依赖苏维埃国家体制内以政治
动员为目的的重新分配过程”。〔11〕美国学者M. P. 基姆
也反对过分强调因阿富汗战争对苏联民族问题造成的
影响进而在导致苏联解体中的作用。他认为,“与其说
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的失败反而促进了中亚伊斯兰势
力的膨胀,还不如说60 、70 年代以来从伊朗兴起的泛
伊斯兰主义导致了中亚地区的骚乱, 对中亚共和国的
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直至苏联解体”。〔12〕
三、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很多欧美学者认为苏联的解体与它对西方国家所
实行的“缓和”政策〔13〕有一定联系。在东西方激烈竞争
的冷战背景下, 苏联、东欧内部的社会矛盾、民族矛盾
被压抑住了,但这些矛盾并没有消失,而是随着的时间
的流逝越积越多。苏联实施“缓和”政策后, 国际环境
的紧张度大为降低,但这同时也给苏联、东欧内部带来
了种种不利影响, 在其内部原本受压抑的各种矛盾包
括民族矛盾得到了缓解与膨胀的机会, 各种反对派政
治力量开始活跃频繁, 由此而造成苏联民族问题最后
总爆发,进而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又一诱因。
美国学者罗伯特·A. 帕斯特认为, 勃烈日涅夫提
出并开始实行的“缓和战略”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取得了
实质性转变,但直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前,苏联领导人视
西方世界为敌手的看法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戈尔巴乔
夫及其政治盟友政变了这种观念, 他们并不认为西方
世界对苏联居心叵测, 这使他们主导下的苏联政府在
与西方世界的交往中非但没有以阶级斗争为纲, 反而
把这一理论束之高阁, 他们强调的是各国之间关系的
相互依存,各国共同面临的威胁以及不同社会经济制
度发挥的独特作用。由此使东西方的缓和有了实质性
内容。〔14〕而缓和对苏联民族问题的影响体现在两个
方面。
第一,缓和战略与政治自由化使长期处于休眠状
态的民族主义力量得以释放, 最终造成了苏联四分
五裂。
德国学者恩斯特—奥托·岑皮尔认为, 东西方紧
张局势的减缓使苏联东欧的共产党政府失去了一个动
员全国民众的手段:外部势力的威胁。这样,帝国集团
内的反对派团体其中包括民族主义力量就再次得到鼓
励。〔15〕在美国学者罗纳多·G ·苏纳看来,苏联领导人
希望通过极大地减少在欧洲的东西

方安全竞赛、国内
的政治体系自由化来获得使用西方技术的权力, 从而
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维护在全球的利益。但这个方
法却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 因为缓和战略与政治自
由化使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民族主义力量得以释放,
这造成苏联四分五裂。〔16〕
第二,缓和战略使苏联失去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控
制力。
美国学者M ·海克特、M ·列维指出,民族分离主
义运动常常爆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不仅需要国内环
境,也需要有一定的国际背景。在美国和苏联之间的
缓和制度化以后,国际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降低了,世界
经济更加开放, 由此而导致不仅在苏联国内而且在世
界上许多其他地区都出现了民族区域运动。因此, 民
族区域的政治动员与国际环境的变化紧密相联。〔17〕倘
若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时的国际形
势一样剑拔弩张, 或大国之间的争夺不是减弱而是强
化的话,戈尔巴乔夫及其政治盟友是否还会采取缓和
战略,保守势力是否会允许他们走这条路,苏联东欧内
的民族意识是否还会膨胀,则令人怀疑。〔18〕
四、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在多元世界里, 变迁必须透过演变”。〔19〕二战以
后,西方世界认为可以通过“和平演变”使苏联倒向自
由世界,而利用民族矛盾促使其变迁是西方国家对苏
联实施“和平演变”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此, 西方世界
不仅对苏联非俄罗斯民族中普遍存在的不满情绪和民
族主义骚动始终予以密切的关注,还运用政治、经济和
意识形态等手段支持苏联国内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
这种演变活动, 随着现代化通讯传媒技术的发展日益
加强,对促使苏联最后阶段民族问题大爆发并进而导
致其解体起了很大作用。
第一,积极推行自身的价值观,以“人权”为借口引
发苏联国内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
“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军事、经济利益优势地
位而积极地将自己的民主自由价值观作为普遍价值观
予以推广??竞相推行他们特定的政治和宗教价值
观”。〔20〕美国学者科拉斯克·塞道指出,西方国家热衷
于“在一些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制造矛盾,鼓励那些削
弱他国实力的民族分离主义”。〔21〕美国学者罗伯特·斯
切雷尔认为, 20 世纪70280 年代, 美国对苏联实行的
“人权”政策非常奏效,这项政策推动了苏联的“持不同
政见者们”的反政府活动,促进了其国内的民族民主运
动,挑战了苏联的体制。〔22〕
·71 ·
《国际论坛》2006 年第4 期
第二, 支持、拉拢有关邻国从事破坏、恶化苏联民
族关系的行为。
美国学者彼德·施魏策尔举例指出,1984 年,美国
中央情报局局长凯西在一次定

期到伊斯兰堡的秘密旅
行中,向巴基斯坦提出美巴联手秘密发动一场侵占阿
富汗的战争的建议, 并提出要把这场战争引向苏联。
凯西明确告诉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和外长卡恩应该这样
做,齐亚支持这一建议并要求凯西向巴基斯坦情报局
的阿克塔尔将军和尤沙夫准将提出, 他们要负责这场
沿阿富汗边境的战争。凯西在和阿克塔尔、尤沙夫的
几次会谈中讨论了一些有关发起战争的问题, 并在一
次会谈中向这两位建议, 苏联紧张的民族关系易受攻
击,中亚是其柔软的下腹部。“我们应偷运宣传品进去
以煽动不满,然后我们应运进武器,煽动地方起义”。〔23〕
巴基斯坦情报局接受了美国方面的建议, 开始实行在
苏联中亚进行颠覆和发起攻击的计划。巴攻击力量进
入中亚后受到当地对苏联政府入侵阿富汗持反对立场
的民族主义分子(主要是一些穆斯林) 的欢迎。〔24〕
第三,直接支持苏联国内的一些民族分离主义分
子的活动。
西方国家直接支持苏联国内的一些民族分离主义
分子的活动,并进行蛊惑宣传思想渗透,对苏联境内的
民族动乱升级直至苏联解体起了煽风点火和推波助澜
的作用。
美国学者伊恩·布赖默、雷塔·洛斯认为,为瓦解
苏联, 美国多年来一直拨出巨款(仅1991 年就达150
亿美元) 对苏联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扶持“民主”势
力;美国之声、自由电台和自由欧洲电台等西方舆论工
具用俄语等数十种民族语言播出, 给民族主义势力以
精神支持;西方国家支持苏俄侨民(如在美国有150 万
左右的乌克兰侨民) 成立组织、出版刊物, 与国内的民
族分离主义势力遥相呼应。另外,20 世纪80 年代国际
上兴起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等
也波及到了苏联, 美国等西方国家还有意引导这两种
势力与苏联国内的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相结合, 共同促
进苏联向“民主、人道的国家演变”。〔25〕罗伯特·斯切雷
尔认为,这些外部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甚至对一些加盟
共和国, 如波罗的海三国, 脱离苏联起了相当大的
作用。〔26〕
英国学者亨利·R. 哈丁伯兹指出,事实早已说明,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发展是西方国家手中可以随时抛
出来的一张“牌”。“美国认为,巧妙地利用民族独立运
动中的宗教势力可能是抵御共产主义发展的有效办
法。于是,激进的伊斯兰主义,或称伊斯兰运动的发展
便成了美国人手中一种难得的工具, 美国可以实用主
义地根据本国利益的需要加以运用:予以支持或加以
限制。”为此,美国展开专门行动,通过给民族抵抗力量
以物质和政治支持, 使苏联卷入两个尖锐的危机———
波兰危机和阿富汗战争之中。

〔27〕美国学者格哈德·斯
密斯也指出,多年来,美国情报部门一直在秘密支持可
能导致中亚各穆斯林共和国分裂并尽早推翻当地共产
党政权的伊斯兰主义运动。〔28〕
五、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分离主义浪潮的冲击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由于全球化大潮的
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新一轮的民族主义浪潮。
民族分离主义成为这次民族主义浪潮的一个显著
特点。
英国学者伯瑞·爱克斯夫德强调指出, 全球化背
景下第三次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对俄罗斯民族产生的影
响完全不同于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除了具有突发性和
剧烈性的特点以外, 在影响范围和内容上也主要不是
大多数非西方国家所遇到的经济上受益不对称和政治
上主权受侵蚀的问题。“它使苏联抛弃了原有的意识
形态,进而造成严重的民族认同危机,致使民族分离主
义泛滥,促使苏联最终解体。”〔29〕
伯瑞·爱克斯夫德指出,苏联是最早融入20 世纪
末全球化浪潮的国家之一。20 世纪80 年代后半期,戈
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实际上是把苏联的改革纳入到全
球化进程之中, 这恰恰符合西方的利益与愿望。凭借
经济与技术优势在全球化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西方世界
不失时机地以“全球化”、“全球政治”、“全球价值”的名
义向苏联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调“全球化进程
使国家原有的坚固界线逐渐失去意义, 并且导致不断
变化的生活模式的趋同”,〔30〕“全球化进程等同于文化
与认同的同质化或一体化进程”。这使苏联、东欧地区
原有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渐丧失了阵
地,以美国为榜样的西方文化在上述地区迅速蔓延开
来,由此而导致在它们国土上流传上千年的民族文化
和民族传统渐趋淡化并呈现出美国化的味道。“俄罗
斯的文化艺术在摆脱了意思形态的限制以后, 为了在
充满竞争的市场上生存, 为了迎合社会的口味而大大
西化了”,〔31〕从而使苏联、东欧的“制度转变现在有了一
个新的名称:全球化”。〔32〕伯瑞·爱克斯夫德举例指出,
苏联解体十年之后, 反思全球化对于苏联及俄罗斯的
·72 ·
外部因素和民族问题的激化与苏联解体新考———欧美学界的研究
真正含义,俄学者的一句话也许可以窥斑见豹, 他说,
“全球化的实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妄图统治全
世界的隐蔽的意识形态战争, 这场战争的一个重要内
容就是进行意识的欺骗”。尽管解体后短短的十年还
无法判断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看全球化给前苏联各民
族所带来的真正涵义, 但至少使无以数计的苏联各族
人民在这段时期内为适应如此的全球化而付出了斑斑
血迹。

〔33〕
在美国学者沃特·A. 凯姆波看来, 戈尔巴乔夫推
行的“公开性”和“民主化”, 其本质内容是逐步抛弃原
有的意识形态。20 世纪60 年代之后,苏联的民族理论
完全是基于对社会发展阶段的过高和错误估计而建立
起来的“新的历史共同体———苏联人民”理论。〔34〕美国
学者斯拉维亚·伍德、阿尔弗莱德·伊文思认为,在通
常情况下,民族认同是建立在文化与历史传统之上的,
而“苏联人民”的民族认同则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之
上的。意识形态改弦易辙后民族认同的根基与合理性
不复存在。苏联各民族开始提出“我是谁”、“从哪里
来”、“为什么不同于别人”等文化辨识的疑义和问题。
迅速爆发的民族认同危机导致民族分离分主义泛滥,
15 个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最终造成苏联的
崩溃。〔35〕
[注释]
〔1〕Ian Bremmer , Ray Taras , Nation and politics in the Soviet suc2
cessor states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3 ,
pp . 1212146.
〔2〕Robert St rayer , Why did the Soviet Union Collapse ?: Under2
standing Historical Change , New York : M. E. Sharpe , Inc. ,
1998 , pp . 79281 , pp . 1222127 , pp . 1742194.
〔3〕[美]罗伯特·A ·帕斯特:《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
风云》〔M〕,胡利平、杨韵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第159 页,第162 —164 页。
〔4〕Robert St rayer , Why did the Soviet Union Collapse ?: Under2
standing Historical Change , New York : M. E. Sharpe , Inc. ,
1998 , pp . 79281 , pp . 1222127 , pp . 1742194. Vladislav
Zubok 、Constantine Pleshakov , Inside the Kremlinps Cold War :
From Stalin To Kbrushchev , Massachusetts : Harvard Universi2
ty Press , 1999 , pp . 629 , pp . 2742282. [英]卡瑟琳·丹克斯:
《转型中的俄罗斯政治与社会》〔M〕, 华夏出版社, 2003 年
版,第42 —43 页。
〔5〕[德] H ·诺伊贝尔《: 德学者谈苏东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原
因》〔J〕, 郑异凡摘译,《国外理论动态》(旬刊) 1997 年第
17 期。
〔6〕Angela E. Stent , Russia and Germany Reborn : Unif ication ,
the Soviet Collapse , and the New Europe , New Jersey : Prince2
ton University Press , 1999 , pp . 429 , pp . 18227 , pp . 412151.
Walter Laqueur , The Dream That Failed —Ref lections on the
Soviet Union , New York : Oxf ord University Press , Inc. ,
1994 , pp . 1632183.
〔7〕〔8〕Anthony Amold , The Fatef ul Pebble : Af ghanistanps Role
in the Fall of the Soviet Empire , Calif : Presidio Press , 1993 ,
pp . 26.
〔9〕[法]亚历山大·本尼森:《对伊斯兰教的回顾》〔J〕,《中亚研
究》1990 年第3 期。
〔10〕苏联领导人曾认为伊斯兰教不仅是宗教,而且是一种文化
制度和生活方式, 这对消灭事实上的民族差别是一种障
碍, 于是苏联政府发动了两次消灭伊斯兰教的运

动。
1928 —1941 年是第一次。1959 年, 赫鲁晓夫发起了第二
次反穆斯林运动。致使1959 —1964 年期间, 大部分清真
寺,包括农村的清真寺在内, 几乎全部关闭。这给伊斯兰
教徒留下了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1978 年,苏联政府下令
开放了一些清真寺,标志着苏联官方所允许的穆斯林机构
的复兴。参见[美]S ·E·温布什《: 苏联伊斯兰教与民族》
〔J〕,陈德人译《, 苏联东欧问题译丛》1980 年第6 期。
〔11〕[西班牙]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M〕,夏铸九、黄慧
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版,第45 —46 页。
〔12〕M. P. Kim , Contempory Georgian National Movement , Prob2
lems and Trends , Washington D. C. : Brookings Institution ,
1994 , p . 17.
〔13〕Peter M. E. Volten , Brezhnevps Peace Program : A Study of
Soviet Domestic Process and Power , Boulder , CO : Westview
Press , 1982 , pp . 61262. Martin Malia , Russia Under Western
Eyes : From the Bronze Horesman to the Lenin Mausoleum ,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2000 , pp . 3832388.
Henry R. Huttenbach , Soviet Nationality Policies : Ruling
Ethnic Groups in the USSR , London : Mansell Publishing
Limited , 1990 , p . 273. “缓和是一种办法, 用以缓冲继续
竞争的危险,缓冲最终决定斗争结果的历史力量的作用”。
参见[美]雷蒙德·加特霍夫:《冷战史: 遏制与共存备忘
录》〔M〕,伍牛、王薇译,新华出版社,2003 年版,第412 页。
〔14〕同注〔3〕第186 页,第191 —192 页。
〔15〕[德]恩斯特—奥托·岑皮尔:《变革中的世界政治———东
西方冲突结束后的国际体系》〔M〕,晏扬译,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0 年版,第2 —12 页。
〔16 〕Ronald G. Suny , The Revenge of the Past : Nationalism ,
Revolution ,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 Stanf ord :
Stanf 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3 , pp . 247.
〔17〕[美]M ·海克特、M ·列维:《民族区域运动的比较分析》
〔J〕,林小华、常永青摘译《, 民族译丛》1982 年第1 期。
〔18〕[美]罗伯特·A. 帕斯特:《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
风云》〔M〕, 胡利平、杨韵琴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73 ·
《国际论坛》2006 年第4 期
版,第184 —185 页。
〔19〕[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 顾淑馨、林添贵译, 海
南出版社,1998 年版,第688 页。
〔20〕[美]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一)〔J〕,张铭、谢岳泽译《, 现
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 年第9 期。
〔21 〕Karasik Theodore W. , USSR Facts and Figures Annual ,
Vol . 17 , Gulf Breeze : Academic International Press , 1992 ,
pp . 400.
〔22〕Robert St rayer , Why did the Soviet Union Collapse ?: Under2
standing Historical Change , New York : M. E. Sharpe , Inc. ,
1998 , pp . 80281 , pp1272130.
〔23〕[美]彼德·施魏策尔(P. Schweizer)《:

谁摧毁了“邪恶的帝
国”?》〔J〕,白建才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5
年第3 期。
〔24〕同上。
〔25〕Ian Bremmer , Ray Taras , Nation and politics in the Soviet suc2
cessor states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3 ,
pp . 2612288.
〔26〕Robert St rayer , Why did the Soviet Union Collapse ?: Under2
standing Historical Change , pp . 1272132. Ian Bremmer , Ray
Taras , Nation and politics in the Soviet successor states , Cam2
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3 , pp . 2722276.
〔27〕Henry R. Huttenbach , Soviet Nationality Policies : Ruling
Ethnic Groups in the USSR , London : Mansell Publishing
Limited , 1990 , pp . 2212235. Ian Bremmer , Ray Taras ,
Nation and politics in the Soviet successor states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3 , pp . 2612288.
〔28〕Graham Smith , The Nationalities Question in the Soviet U2
nion , New York : Longman Group Inc. , 1990 , pp .
1462152.
〔29〕Barrie Axf ord , The Global System : Economics , Politics and
Culture ,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 1995 , p . 28. 苏联解体
后,有一种观点曾经非常流行:随着全球化大潮的冲击,资
本主义的扩张,自由民主制度的加强,共同价值观的扩展,
世界各民族间的差异将消失。有人对此提出疑问,他们认
为,资本主义的扩张,特别是在东欧和前苏联地区,并不一
定能消除民族主义。Walter A. Kemp , Nationalism and
Communism in Eastern Europe and the Soviet Union : A Basic
Contradiction ? , New York : S T. MARTINpS Press , inc. ,
1999 , pp . 2112212.“‘全球化’也许可以改变民族(国家) 政
治的实质,但民族主义仍会存在。”Tom Nairn , Nationalism
af ter the Deluge , Legal Conf erence Paper , Glasgow , Septem2
ber6 ,1991. 第三次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对苏联政治、经济以
及联邦体制造成的影响还可参见Alastair Mcauley , Soviet
federalism Nationalism and Economic Decentralization , Leices2
ter :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 1991 , pp . 1972198.
〔30〕Barrie Axf ord , The Global System : Economics , Politics and
Culture , p . 36.
〔31〕Dmit ri N. Shalin , Russia Culture at the Crossroads : Paradoxes
of Postcommunist Consciousness , Oxf ord : Westview Press ,
1996 , pp . 2672277.
〔32〕[德]乌·贝克《: 全球化与政治》〔M〕.王学东等译,中央编
译出版社,2000 年版。
〔33〕Barrie Axf ord , The Global System : Economics , Politics and
Culture , p . 47.
〔34〕Walter A. Kemp , Nationalism and Communism in Eastern Eu2
rope and the Soviet Union : A Basic Contradiction ? , New
York : S T. MARTINpS Press , inc. , 1999 , pp . 1872188.
〔35〕Sylvia Woodby , Alf red B. Evans , J r . , Restructuring Soviet
Ideology Gorbachevps New Thinking , Colorado : Westview
Press , Inc. , 1992 , pp . 13239.
作者简介: 潘广辉,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博士后。(北京,100871)
收稿日期: 2006203208
·74 ·


外部因素和民族问题的激化与苏联解体新考———欧美学界的研究
Count ries and Regions
54 Russ i a n Th o u g ht a n d Russ i a n Dip l omac y i n a Pe ri o d of Tr a ns i t i o n by Shen Qinglan
The Russian t hought , as Russian peopleps unique idea , is a crucial f actor which guides Russian f oreign p olicy.
Based on t he analysis of Russian t houghtps conno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 t his article discusses t he Russian
t houghtps i nf l uence up on Russian diplomatic p olicy i n a period of t ransition , emp hasizi ng t he Russian t hought
in its historical and current f orms is a basic supp ort to t he selection and f ormi ng of Russian f oreign p olicy. The
current Russian big p ower diplomatic st rategy and t he st rategy on p olitics ,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ostly come f rom t he ret urn of t raditional ideas , inf used wit h t he new element of t he era. The p ositive ef f ect
on Russianps f oreign p olicy , which brought by t he Russian t hought , should be af f i rmed. On t he ot her hand ,
t he negative ef f ect should not be ignored.
60 The Disc uss i o n a n d A nal ysis of Russ i a n Ec o n omic S t r a t e g y t o t he EU by Cao Yang
Russia has t hree kinds of modes on economic st rategy to Europe to choose f rom :“The i ntegrative mode”,“st ra2
tegic part nership mode”,“t he contact nation mode”. The st rategic targets of t he t hree kinds of modes are respec2
tively f or joi ni ng t he EU , mai ntai ni ng t he st rategic part ner relationship and becomi ng t he contact count ry of
t he EU . Accordi ng to t he p resent conditions and t ren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Russia and Europe ,
Russia will p robably choose“t he contact nation mode”i n t he f ut ure.
64 A nal ysis of t he Eco n omic Pol ic y of Ge r ma nps Gr a n d U ni o n Go ve r n me n t by Yin Tongsheng
On May 22 , 2005 , t 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 y of Germany suf f ered a def eat i n election in Nort h Rhi ne2West2
p halia 、Schroeder , i n order to ext ricate himself f rom t he p redicament and regai n t he i nitative , requested an ear2
ly parliamentary election. Af ter many twists and t urns , a black and red union was f ormed. On Nov. 11 , af ter
f our weeks of negotiation , t he two parties f inally p ut f orward t he union agreement , t he f ocus of which is t he
economic p olicy. The slogan advanced is ,“Three Chords of Imp rovement , Ref orm and Investment . ”The au2
t hor makes an analysis of t he economic p olicy of t he new government and conducted an i n2dept h disucssion of
t he p olicy.
Research Review
70 Rece n t S t u dies o n t he Disi nt eg ra t i o n of t he S oviet U ni o n i n l i g ht of t he Ext e r nal Fact o rs
by Pan Guanghui
The p resent article p rovides an i nt roduction to and analysis of t he major viewp oints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cholars i n app roaching how t he Soviet Union disi ntegrated i n light of t he exte

rnal f actors af f ecting t he et hnic
question. In general , most scholars believe t he external f actors , i ncl uding t he evolution of Soviet2East Europe
relations , t he Af ghanistan war , t he detente of t he East and t he West relation , t he peacef ul evolution p ursued
by p owers , and et hnic separatist wave agai nst t 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f ormed t he suitable i nternational
envi ronment f or t he collapse of t he Soviet Union. . The article outli nes t he research done by European and A2
merican scholars on t he relevance of t he external f actors to t he disintegration of t he Soviet Union. The research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cholars is also benef icial f or our st udy on t he reasons of t he Soviet Unionps col2
lapse.
76 O ve r view of Resea rc h o n Ea r l y Wa r ni n g of I nt e r na t i o nal Cr isis by Xu Manshu
Research of early warni ng of i nternational crisis is of st rategic imp ortance to saf eguard national securit y. Af ter
t he end of Cold War , t his research has developed rapidly abroad , while our research is ext remely i nadequate.
This essay reviews t he development of early warni ng research , and t hen i nt roduces t he basic concept and re2
search met hod of early warni ng of i nternational crisis . Finally , t he essay p oi nts out t he f ocuses f or f ut ure re2
search.
·81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