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义理、考据与辞章之辨——钱穆学术思想与方法探原历史论文论文

义理、考据与辞章之辨——钱穆学术思想与方法探原历史论文论文

义理、考据与辞章之辨——钱穆学术思想与方法探原历史论文论文
义理、考据与辞章之辨——钱穆学术思想与方法探原历史论文论文

内容提要:钱穆在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史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其中,关于义理、考据和辞章的思想是其中最核心和基本的。他从民族文化保守主义出发,吸收继承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相关思想成果,从学(科)术分类和研究方法论两个层面对义理、考据和辞章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作了许多新的阐释,并以此对清代以来的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史作了全面评价。他的这些思想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既有重要价值,也有不少局限。

关键词:钱穆、义理、考据、辞章

钱穆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在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史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则是他对义理、考据和辞章三者的内涵、相互关系和方法论意义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并将这一认识贯穿于其整个学术研究中。他说:“(自己)虽不敢自谓於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皆能,但我至少於此三者皆已能有所涉猎。”[1] 钱穆有关义理、考据和辞章的思想不仅是他整个学术思想体系的核心和根本方法论,而且,也对清代学术史明确提出的这一重大学术命题作了重要发展,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学术界虽然对钱穆学术思想有一定研究,但对此却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义理、考据和辞章的涵义

钱穆对义理、考据和辞章这一学术命题的重要发展,首先表现在他分别从两个不同层面对三者的内涵作了更加具体的和新的阐述。概括他的观点,主要包括二个层面:首先,三者是不同的学问(科);其次,三者又是任何学术(问)研究必须运用的三种不同、却又是有机联系的方法。不过,由于钱穆本人并未对此作明确而集中地分析和论述,因此,在分析他的有关论述时,应当根据他阐述时文本的语境来作具体分析。

第一个层面,将义理、考据和辞章视为不同的学术(问)或学科。钱穆说,如果按照清代戴震和姚鼐对中国学问的分类,一切学术可分成三个部门,即,义理之学、考据之学和辞章之学,“今天文学院分文、史、哲三科,正与此三部门相应。”“我们也可说,在西方学问没有到中国来以前,中国近一千年来的学术上,有此汉学与宋学的两大分野,一是义理之学,一是考据之学,而同时又另有文章之学,学问就如此分成了三个部门。”[2]

在这一层面上,义理、考据和辞章的内涵即是三门学科的内涵。钱穆往往不将义理之学称为哲学,认为这是西方的传统和用法,而是称之为经学,或心(性)之学。关于考据之学,他将其对应为史学,也称治平之学。(不过,钱穆较少称考据学为史学,而主要是在方法论意义上使用和称呼考据学)。他说,“我认为中国传统学术,可分为两大纲,一是心性之学,一是治平之学。心性之学亦可说是德性之学,即正心诚意之学,此属人生修养性情陶冶人格方面的。治平之学,亦可称为史学,这与心性之学同样是一种实践之学;但我们也可说心性学是属于修养的,史学与治平之学则是属于实践的。”又说:“中国学术传统主要在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心学是做人大宗纲,史学则为做事大原本,我们要研究中国学术,此二者一内一外,最当注意。”[3] 也就是说,两者的研究对象和功能是不同的,“史事其变,经道其常。”

[4] 而辞章之学,相当于传统四部分类中的集部,“集部,即辞章之学。”[5]也就是文学。钱穆认为,文学本质上反映人生情感,是人的生命本质的一种体现,他说:“文学则是情感的。人生要求有趣味,更求要有情感。”[6] 又说:“文心即人心,即人之性情,人之生命所在。故亦可谓文学即人生,倘能人生而即文学,此则为人生之最高理想,最高艺术。”[7]

第二个层面,将义理、考据和辞章视为一切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他说:“从学问成份上说,任何一项学问中,定涵有义理、考据、辞章三个主要成份。此三者,合则美,偏则成病。”

[8] 这里,钱穆显然是将义理、考据和辞章视为是研究任何学问都必须运用的方法。他又说,清代有人把学问分为义理、考据、辞章三大项,“其实此种分法,仍不是就学之内容分。考

据应是考其义理,辞章则是义理之发挥”[9]。下面,再来看钱穆对义理、考据和辞章在方法论层面上的内涵的阐释。

关于义理。钱穆说,义理“并非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思想。义理当然要有思想,但思想并不即是义理。义理也不是今天所说的哲学,双方有些不同。”“固然义理必出于思想,但思想亦必归宿到义理。义理有一目标,必归宿到实际人生上。孔孟思想之可贵正在此。”[10] 在他看来,义理是思想,但必须是有人生理想和道德的,同时又能对社会、国家和个人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思想。而思想的涵义则比义理宽泛。也就是说,义理是思想的一种。钱穆在论及学术研究中“道”与“术”的不同时,对义理又作了解释,说:“道指义理,……凡有关从事学问之方向、及其所应达到之目标等,应属‘道’,即凡论该做何等样学问,或论学问之‘意义’与‘价值’等皆属之。”[11]

关于考据。钱穆认为,它首先是一种确证知识和是非的方法。他说,一门学问的建立必须重视明据确证,不然就无法立于不败之地,“惟考据乃证定知识之法门,为评判是非之准的。”[12] 又说:“讲话又要有本有据,那是考据之学。”[13] 值得注意得是,在这里,钱穆并不是对考据作狭义的理解,仅将其视为对文字、史料进行音韵、训诂、校勘和考证,而是包括更广的含义,即对历史事实(制度、事件和人物)和思想的历史形态和发展过程进行具体描述和评判。因此,他高度评价了曾国藩的考据思想,说曾氏将考据渊源分杜马和许郑两派,以顾炎武和秦蕙田接杜马,以二王接许郑,“将考据学范围放大,更是一种绝大见识,为乾嘉诸儒所未逮。”“当知乾嘉学之锢蔽,正为把考据范围看狭了,专侧重在许郑一边。于是他们的学术路径,便不期然而然的趋向到校勘训诂方面去。……现在曾氏把考据范围放宽了,又特为辟出杜马一路直至顾炎武与秦蕙田,那便在经学之外扩开了史学,于校勘训诂之外,辟出了典章制度。”[14] 钱穆还特别提出考据要考其义理,说先秦诸子各大思想家都有一套考据,“他们的思想言论,也各有来历,各有根据,都不是凭空而来。那亦即是考据。”

[15] 又说:“考据应是考其义理。”[16] 明确提出考据还应当以包括义理的阐发,这已经与现代西方阐释学有相吻合之处了。[17] 这是钱穆对中国传统考据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关于辞章。钱穆说,义理是离不开开口讲话的,“中国古人说:‘有德必有言’,言就是辞章。”又说:“讲话要恰到分寸上,即是辞章之学。”[18] 这基本是从方法论意义来说辞章的功用的。

二义理、考据和辞章的合与分的关系

关于义理、考据和辞章的关系,钱穆实际也是从学问性质和方法论两个层面来论述的。他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三者既是合一和不可分的,又是可以分别看待的。

第一,从义理、考据和辞章分属不同的学术(问)层面上说,三者既各有其用,又相互贯通,它们在本质上是合为一体的。

钱穆认为,不同的学问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社会与人生的解决了人生和社会的问题,各有其用;同时,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又必须将它们共同运用于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才是周全和完善的,他说:“义理教我们德行,辞章培养我们的情感,考据增进我们之知识。须德行、情感、知识三方皆备,才得称为一成人。”[19] 又说:“学文学,不能不通史学。学文史之学,又不能不通义理哲学,……要把学问上这几个成分都包括在内,而完成一大体。有此一大体,自可用来经国济世,对大群人生有实用。”[20] 钱穆还从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心性道德修养的基本精神出发,论证了各门学问密不可分的一体关系。他说,依照中国传统,学问有三大系统。第一系统是以人为学问系统中心的“人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一人,如何做一理想有价值的人。”第二系统是以事业为中心“事统”,即“学以致用”。而人生与事业是不能分的,“故亦惟就其事业,始能见其学问之大体。”第

三系统是以学问本身为系统的“学统”,如治史学、哲学等,好像每一套学问于人生实际和社会应用之外,各有其外在客观的存在,各成一系统。它与前两系统的分别:一在由学人来做学问;一来由学问产生学人。他说,似乎中国人开始只看重第一、二系统;中国传统观念中之理想人格是圣,主要在求完成自己所具之德,“学问则只是一工具,其本身不成一目标。”

[21] 然而,西方却不同,“似乎西方人一向认为学问乃有一外面客观的存在,有其本身自有之疆境与范围。所谓学问,则止是探究此客观之外在,而又宜分疆界范围以为探究。”因此,重视学问的分类。钱穆说,这种做法“固然为人类社会开辟了许多的境界,提供了许多新意见。但也有两项易见之弊:一则各自分道扬镳,把实际人生勉强地划开了。如研究经济的可不问政治,研究文学的可不问历史等。第二、各别的研寻,尽量推衍引申,在各自的系统上好像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但到底则每一项学问,其本身之系统愈完密,其脱离人生现实亦将愈显著。”[22] 另一方面,三者还是有主从之别的,其中,经学(义理之学)是阐述做人的根本道理的,是中国学问的第一系统“人统”,所以能贯通和指导其它学问的,具有核心的地位。他说:“所谓经学,则确然成为中国各项学问中之最重要者,并可称为是中国学问之主要中心。”[23] 又说:“经学之可贵,不为它是最古的,而为它是会通子、史、集三部分的。”[24]

以上是钱穆对义理、考据和辞章之学的关系的总体认识。那么,他对义理、考据和辞章之学,即经学、史学和文学具体关系的论述又是如何得呢?

关于经学和史学的关系。钱穆认为,史学和经学(或称心学[25])是中国传统学术两大门类,“研究中国学术主要不越心学与史学两途。”[26] 两者所以成为中国学术的两大主干,是由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重视历史的精神所决定的。经学或心学主要是从义理和思想上阐发人文大道与如何做人的方法与真理,“因此,经学在中国,一向看为是一种做人之学,一种成圣之学。”[27] 中国文化又注重历史精神,史学是人事之学,它主要从历史事实来探求人文大道与真理,具有鉴古知今的作用,因此,“若要真在修齐治平上作真贡献,总须对过去历史有一了解,更贵能穷源竟委,窥其变道,然后才能针对现实有所作为。我们甚至可说中国学术,主要均不出史学范围。”[28] 由于钱穆视经学和史学为中国学术两大门类或主干,因此,他对经学与史学的关系阐述得很多。那么,经学和史学是什么关系呢?概括起来,钱穆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或层面来阐发的。

一是,从史学与经学在中国古代学术演进中的关系阐明了史学即经学,经学即史学,“经史同源”。钱穆说,后人所说的“五经”,有“四经”是历史。《尚书》保留了当时大量的历史材料,《诗经》比《尚书》包含了更丰富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史诗,《礼》记载了当时社会的一切礼俗,也可视为一部历史书。孔子的《春秋》则是中国史学的开山,“亦可谓孔子之学本即是史学”[29]。汉人崇尚经学,经学在当时实是史学,其所讲不出周公和孔子的治平实绩与理想,皆属已往历史。后来汉代古文学家提出《毛诗》、《周官》及《左传》为经,“实是经学中之历史性愈趋浓重之证。其趋势至东汉而益显,即是在经学中根据古代史实的趋势,益胜过了凭空阐发义理的趋势之上。郑玄括囊大典,偏重早已在此方面;而王肃继起,显然更近于是一史学家。杜预作春秋左氏集解,显然亦偏重在史学。故可说经学即史学,史学即亦经学。”[30] 魏晋南北朝时,虽尚清谈玄言,史学亦鼎盛,儒学已从经学扩及到史学,由此开始出现经史并称,并有了经史学的新名目。唐代佛学最盛,文学次之,但史学并未中歇,如唐初诸臣修晋书与隋书,继之有颜师古、刘知几和杜佑等史家。宋代史学尤盛,著名史家有欧阳修与司马光,南宋有吕东莱及浙东学派等。朱子后学在元代如王应麟、胡三省和马端临等人皆在史学上有表现。明初宋濂、刘基等虽不著史,却留心史学。明末清初大史学家辈出,顾亭林、黄梨洲和王船山等也都属儒家。清代虽考据学大盛,其实仍属史学,只是较狭义的史学和儒学而已。“故在中国学术史中,史学所占地位极重要,堪与心学分庭抗礼,平分秋色。”[31] 反过来说,史学又是从经学演化而来。他说,中国最早的学术

是王官学,即政府有关社会政治管理的档案文书,它形成了后来被尊称为经的《诗经》、《尚书》、《礼》和《易经》等。因此,又可以说,“史学从经学中衍出”[32]。

二是,从“体用合一”角度说,经学为体,史学为用,两者合而为一。钱穆认为,经史具有不同的地位和功能,经学是阐发人生根本道理的,故在学问中处于“体”的地位。但是,这一“体”要变成对社会和人生有用的学问,则必须通过史学这一实践和治平之学来完成。也就是说,讲经学,必须落到史学上才能实现。他说:“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人文社会与历史演进之实际贡献。中国人爱说通经致用,或说明体达用。”“要做一理想人,要做一圣人,便该在实际人生社会中去做,此便是中国学术传统中之人文精神。”[33] 所以,他说:“中国学术传统主要在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心学是做人大宗纲,史学则为做事大原本,我们要研究中国学术,此二者一内一外,最当注意。欲明儒家学术,则必兼备此二者。”“我们也可说心性学是属于修养的,史学与治平之学则是属于实践的。具备了某项心理修养,便得投入人群中求实践,亦贵能投入人群中去实践来作心性修养工夫。此两大纲,交相为用,可分而不可分。”[34] 质言之,“心性是内圣之学,治平是外王之学。”[35] 可见,钱穆是从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高度看待史学和经学的辩证统一关系的。

其次,关于辞章(文学,即集部)与经学、史学的关系。关于经学与辞章的关系,钱穆论述得不多,但从他强调经学的中心地位,可知他是认为经学对辞章具有理论指导性的。关于史学与文学的关系,他认为文学源于史学。他说,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诗经》,而《诗经》实为一部史诗;我们现在推尊周公,而周公所作的诗经之雅颂和二南就是周人的历史,“周朝人的历史,由周公写出。我也根据孟子说:‘诗亡而后春秋作’,来证明诗经跟历史有关系,一部周代的开国史尽在诗经。”[36] 其次,他还从集部源出于史学,论证文学与史学的相通性。他说,集部有骈散之分,最先的骈体为屈原的《离骚》,诗骚并言,则《离骚》也可说来自经,故《离骚》亦可通于子和史。三国时代的建安文学,乃由西汉的骈体辞赋转入散文中,其中曹操和诸葛亮等人的文字皆亦子亦史。晋宋时陶潜的诗辞传记,如《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皆一人之史,亦即一家之言,实为史、子、集三部通而为一。唐代韩愈倡古文,乃正式由骈体变为散文,“好古之文,好古之道也”正表明了其言亦子亦史。所以,他说:“一人之集,至少乃为其一人之自传,亦即当归入一民族一国家之文化道统中。故集部兴起,乃为四部之最后。……。而其当可列入史部,则更不待论。”[37] 第二,在方法论层面,钱穆对三者关系的总体认识是,义理是考据、辞章和经济的根本,“考据应是考其义理,辞章则是义理之发挥,经济乃义理之实际措施,则不啻谓一切学问,皆以义理作中心,而义理则属做人之道,仍是重人过于重学之见解也。”[38]

不过,钱穆主要是一位史学家,他讲义理主要是从史学、而不是哲学的角度讲的,这是他与当代新儒学家的不同,他本人也不认同当代新儒家。[39] 他有时将人文学科的研究等同于史学研究,认为史学是人文学的最基本学科,说:“自然科学基本在数学,人文学基本则在史学。”[40] 又说,中国史学“实乃一种超出寻常的人生哲学,亦是一种超出寻常的人生科学。一切学问尽包在史学之内,而史学乃超乎一切学问之上。”[41] 因此,在方法论层面,他多是从史学立场来谈义理、考据和辞章的关系的。基基本主张是:

首先,治史贵义理和思想,不能只重考据。第一,历史考据要有义理的指导,不能离开思想来考据。史学需要考据来明辨是非,然而,“要是非不谬,那都有关于义理。”[42] 如,校勘固然贵有客观材料,可是尤贵有治史者的鉴别,“亦已包训诂考据辞章义理,而兼通一贯之。”[43] 第二,获取思想是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而考据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工具,“我们该在材料上更深进研究其意义,工夫不专用在考据上,而更要在见解上。”[44] 他又说,做学问要先求其大,否则,“先把自己限在小的上,仅能一段段一项项找材料,支离破碎,不成学问。”[45] 所谓求其大,就是说须先立一深远的义理和思想。第三,著史贵以史识对史料进行取舍,“夫著史必贵于实事而求是,固有待于考订,而著史尤贵于提要而钩玄,此

则有待于取舍。”[46] 史识,即是指对历史所抱的深刻思想见解。第四,对个人而言,是先有学问和思想才有考据。他说,治学必先通晓前人关于这门学问的大体,然后才可从事窄而深的研究,“乃始有事于考据。”[47] 第五,考据在历史研究上有局限性。他说,人文学研究较科学研究更难求“实事求是”,“若只在考据上求‘是’,所考据的远在身外,此与科学精神尚易近似,稍属省力。但若要在当前群体生活之内求是,此却甚难。因人事日变,今日之所谓是,明日亦可成为不是;此地之所谓是,他处亦可成为不是。各人立场又不同。”[48] 其次,治史要以考据为基础和依据,“讲历史该有考据,不能仅凭思想。”[49] 钱穆是以考据名著《刘向歆父子年谱》和《先秦诸子系年》扬名史坛,初步确立自己在中国现代史学上的地位的。他此后的史学著述也不乏考据之作。治史所以要重考据,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历史研究是建立在弄清事实、评判是非基础上的,这就需要对史料进行严密和正确的分析,此即考据,他说:“史学主要在一个是非,有事实上之是非,有评判上之是非。……不辨是非,如何来讲历史。”[50] 第二,通过考据能够发现新的史实,使人对历史有新的认识。他说:“考据之事,极其至则发前人所未发,开天地之奇诡。”[51] 第三,思想和理论来自考据所获得的真知识。他说,必先有学问才有知识,必先有知识才有思想和理论,不源于知识的思想和理论是不可靠的,“有真学问,始有真知识。有真知识,始有真思想与真理论。而从事学问,必下真工夫,沉潜之久,乃不期而上达于不自知。”[52] 所谓“真工夫”和重“实”,即是要讲考据。当然,这是比较宽泛意义的考据。

第三,治史又离不开辞章。首先,良史必工于文。钱穆十分赞赏章学诚的“史所载事者,事必藉于文而传,故良史莫不工于文”的观点,说:“诸位要学历史,首先宜注重文学。文字通了,才能写书。……讲史学,不仅要史才、史学、史识、史德,而更又讲到要文章,这又是章实斋之深见。所以章实斋著书,取名《文史通义》。”[53] 其次,由于历史是很复杂的,一笔不能写两件事,因此,“多方面的史事,能一条线写下,此处便要辞章之学。”[54] 这是从语言文字的概括功能谈它对历史研究结果的分析和叙述作用了。第三,历史考据也离不开辞章。他十分推崇朱熹的校勘学及其《韩文考异》,说朱子重视从文理来考异,“言文理者,则必深入于文章的意义中去。”“故朱子之校韩集,不仅训诂考据一以贯之,抑考据义理文章,亦一以贯之矣。”[55]

三对乾嘉以来中国学术思想和方法的批判

钱穆根据自己的上述思想,对中国学术思想史作了全面的评判。总的看,他对宋代以后到明末清初的学术思想和成就评价比较高,说:“宋元明三代理学兴起,在讲心性学方面已超过老释。因老释离治平而讲心性,终不如理学家即治平之道而谈心性之更为圆满,更为重要。故自宋以下之史学,亦特见隆兴。至于清儒,在晚明诸老如顾亭林考史,船山论史,黄梨洲写史,皆极卓越。”[56] 对乾嘉以来的学术思想,他极力推崇和彰扬章学诚,对晚清今文经学、尤其是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则作了一分为二的评价,而对乾嘉考据学和现代学术界、尤其是对以胡适和傅斯年为代表的新考据学派则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攻击。

关于清代考据学。钱穆说:“夫考据之价值,亦当就其对象而判。清学初兴,最先理论,则曰经学即理学也,又曰训诂明而后义理明。其所悬以为考据之对象者,仍在义理。厥后颓波日下,始散而为音韵训诂,降而为校勘辑逸,为饾饤琐碎,为烦称博引。而昧失本原,忽忘大体,……论其考据方法,纵或操而愈熟,运而益精。然究其所获,则不得不谓愈后而价值愈低。”[57] 又说,乾嘉学者群言经学,“而其弊至于不读经。此情真可浩叹。……若待

识尽字再读书,岂不具是河清难俟?若论考据,则范围更广大,更是考不胜考。若果读书为学,不先融会大义,只向零碎处考释,则此路无极,将永无到头之期。……清代乾嘉经学,极盛之后,正犯了这个毛病。”[58] 因此,他认为,乾嘉“汉学”实际是悖离了汉代儒学经世致用的根本精神,使儒学真正走向衰微,“乾嘉时代自称其经学为汉学,其实汉儒经学,用心在治平实事上,乾嘉经学用心在训诂考据上,远不相作。所以论儒学,当以清代乾嘉以下为最衰。因其既不认心性,又不讲治平,而只在故纸堆中做考据工夫。又抱很深的门户见解,贡献少过了损伤。其时的史学,最多也只能考史、注史。”[59]

关于清代今文经学。钱穆认为,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及其倡导的经世致用精神,是晚清今文经学的理论和精神来源,“今文学家主张经世致用,就从章实斋六经皆史论衍出,故从章实斋接下列龚定庵。”[60] 但是,晚清的今文经学空言义理,不讲考据,“但仍走错了路,来专讲公羊春秋,仍在故纸堆中立门户。”[61] 结果,“愈讲愈坏,讲出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62] 康有为则走向极端,其《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已经是一派胡言,既非经学,亦非史学。既非心性义理,又无当于治平实迹。即论考据,亦是伪袭考据之貌,无当考据之实。”[63] 另一方面,钱穆又对康倡言宋学和经世致用,扭转只重考据学术风气的作用予以充分肯定,认为,在开学术新风气方面,“则此一百年内,不得不首先要轮到康有为。”康有为倡导的“以孔学宋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的思想,“这竟依稀是回复到晚明诸遗老之矩矱。乾嘉以来学者,可说无一人知有此境界。”“平心而论,他们推孔子为教主,守公羊为教法,以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以毒攻毒,推翻训诂考据的话柄,此等处未免多有可议。然而他们以作新人才、改革政治为读书治学的大目标,以经史为根柢,以时务为对象。就大体言,他们提倡的一套,实应与北宋晚明无大悬殊。在中国学术史上,他们实应占很高的地位。”[64]

关于现代学术界,钱穆认为是被只重义理和只重考据的两种风气所主宰,说:“今日中国之史学,其病乃在于疏密之不相遇。论史则疏,务求于以一言概全史。……而考史之密则又出人意外。……考史之密与夫论史之疏,两趋极端。”[65]所谓论史之疏,是指只重义理,所谓考史之密,是指只重考据。他对将这两者对立起来的学术风气进行了严厉抨击。

钱穆说,那种只重考据、视史学为考据学的学术风气昧失了学问的根本,使学问成为于已于世无益的死学问。所谓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本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彻底的审视,以求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其所悬对象,较晚明清初更博大高深;然而学无本源,识不周至。结果是:“宏纲巨目,弃而不顾。寻其枝叶,较其铢两,至今不逮五十年,流弊所极,孰为关心于学问之大体?孰为措意于民物之大伦?各据一隅,道术已裂。细碎相逐,乃至亘不相通。仅曰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其考据所得,纵谓尽科学方法之能事,纵谓达客观精神之极诣,然无奈其内无邃深之旨义,外乏旁通之途辙,则为考据而考据,其貌则是,其情已非,亦实有可资非难之疵病也。”[66] 他认为,这种不讲学与问,只埋头找材料,只重自己成名成家,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治学风气和方法,不仅是治学方法和路向的错误,而且是“存心不良,动机不正,这样只是‘丧德’,坏了自己心术。”“只此‘考据’二字,怕要害尽了今天中国的学术界。”[67] 而治学心术不正便是不实事求是,“此其从事学问本无甚深旨义,其所潜心考据之必无甚大关系。是安得谓实事求是?又安可得谓客观之精神?”

[68] 更严重的是,这种治学方法和风气还会造成否定中国历史文化的民族历史虚无主义。他说:“考订派则震于科学方法之美名,往往割裂史实,为局部窄狭之追究。以活的人事,换取死的材料……既无以见前人整段之活动,亦于先民文化精神,漠然无所用其情。彼惟尚考证,夸创获,号客观,既无意于成体之全史,亦不论自己民族国家之文化成绩也。”[69]另一方面,钱穆又批判了那种只重义理、轻薄考据的极端趋向。他说,近人治史实犯了高心空腹、游谈无根的弊病,“即如他们批评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其实多是空洞,不凭考据,自发议论,其病远超宋儒之上。”[70] 如果就学术方法而论,近世学术界是“重于明道,疏

于辨术”,“所争皆在宗旨与目标上,所提出的尽是些理论,亦可说所争者用‘道’。但大家并不曾有一套方法来亲切指导人,使人不注意到落实用力之一面,因此只是徒争门面,绝少内容,竟可说尽是提出意见,却无真实的学问成绩。即所谓‘科学方法’,亦只是一句口号。换言之,科学方法四字亦成为一‘道’”[71] 如,五四以来的“打倒孔家店”、“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中国本位文化”以及“全盘西化”等均是如此。

钱穆认为,这两种风气和思想是有内在联系的。他说,中国近六十年来史学弊端是,“由蔑古而疑古,由疑古而倒古。以考古之面貌为手段,以蔑古倒古之心为目的。故此六十年来之史学,可分为两大支。一曰评史,自打倒孔家店乃至全盘西化皆是。一曰考史,自地下发掘,龟甲考释,古史辨等皆是。而考史实仅为评史之附庸。”[72]

首先,这种只重材料和不重义理考据的方法,最终会导致对历史的妄自菲薄与无端疑古,进而转入了鄙视考(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s://www.sodocs.net/doc/8e11239660.html,,请保留此标记。)据的歧途;考史成为评史(即只言义理)的附庸,考史是为否定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义理之学服务的。为什么呢?他说,治学自然要有疑,学有疑始有进,“然疑之所起,起于两信而不能决。学者之始事,在信不在疑。所谓笃信好学是也。”[73] 所以,凡是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必先对其存一份信心,学习前人治学的精义,以获取自己的真知灼见,这才是真学问。而现在的疑古先不求信,不肯承认学问自有成规,结果是由所谓实事求是的考据走入了鄙薄考据的另一极端。因为,“彼之思想与理论,乃未经学问而即臻早熟,彼乃以自信代会疑,以批判代学问。彼以为思想与理论,可以如脱辔之马,不复受驾驭控勒,而可以逞一己驰骋之自由。以如此之学风,则鄙斥考据,事无足怪。”[74] 其次,将义理与考据截然分开,奉西学为圭臬至理,视中学为断烂朝报,将西学等同于义理,将中学等同于考据,考据成为他们讲求义理的方法和手段。他说:“此数十年来,国内学风,崇拜西方之心理,激涨弥已,循至凡及义理,必奉西方为准则。一若中西学术,分疆割席……治中学者,谨愿自守,若谓中国学术,已无义理可谈,惟堪作考据之资料。……故鄙言义理者,其实则尊奉西方人义理为莫可违异耳。盛言考据者,其实则蔑视本国传统,仅谓是一堆材料,仅堪寻隙蹈瑕,作为其所谓科学方法者之一种试验与练习耳。”[75] 可见,这两种风气和思想都是由对中国传统文化蔑弃所导致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造成的。

因此,钱穆说,今天要研治中国史学,至少应跳出清代道咸以下至目前这番递变而下的学风,当了解儒学大体,于心性治平都知用心,这样才能使中国史学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四、钱穆学术思想的意义和局限

综上所述,钱穆关于义理、考据和辞章的思想,在他整个学术思想中占有根本的、核心的地位。它不仅是钱穆研究中国学术思想的方法论,也是他审视和研究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根本方法,体现了其道德人本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特征和精神。[76] 钱穆站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高度,在全面继承和吸收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有关义理、考据和辞章的思想的基础上,对三者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作了较为全面和系统总结与新的发展,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乃至传统历史文化的研究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有必要先简略回顾一义理、考据和辞章的学术命题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国传统学术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形成发展过程。有学者说,在西汉时,随着经学的发展,经学研究出现章句、义理和训诂三门分支学科。所谓章句,即章节和句读。所谓训诂,即是解释字词的本意。所谓义理,是指经籍包含的意义和道理。三科的出现是中国学术发展的反映。到北宋时,逐渐出现所谓文章之学、训诂之学与义理之学的分野。程颐曰:“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77] 明清以后,作为经

学研究的四种分支,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济之学与文章之学的名称,逐渐为学者通用。

[78] 也就是说,到了清代,学者们在总结前人学术发展及其思想的基础上明确而集中论述了这一问题。下面,再来看清代学者的相关论述。

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桐城派领袖姚鼐明确提出了该命题。姚鼐说:“余尝谓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79] 可见,他是认为三者分属不同学术门类的,三者应当相济为用。他提出该学术命题,固然有调和乾嘉时期汉宋对立的学术背景,但是,主要目的却是为光大桐城派辞章之学服务的。他主张“文以载道”,将清代统治思想程朱理学视为辞章之本,而当时汉学如日中天,他便援此以入辞章之学,说:“以考证助文章之境,正在佳处。”[80] 质言之,他讲义理和考据,是旨在为其辞章之学服务的,而非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着眼的,这正是他提出这一学术命题的局限所在。其次,他对三者内涵的解释并无新意,甚至相当保守,如,他讲的义理仅仅且必须是程朱理学,这在思想性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戴震,在理论价值又落后于章学诚。因此,有学者说:“在姚鼐和桐城派那里,义理、考据、辞章的意义还比较狭窄,没有根本的创新和突破。”[81]

朴学大师和思想家戴震说:“古今学问之途,其大致有三:或事于理义,或事于制数,或事于文章。事于文章者,等而末者也。”[82] 又说,“有义理之学,有文章之学,有考核之学。义理者,文章、考核之源也。熟乎义理,而后能考核,能文章。”[83] 由此可见,戴震主要是从治学方法论的角度来论述三者关系的,认为三者属不同层面的治学方法,其中,义理是处于最根本的地位,为学问的“源”,可以综赅天下之大道,辞章之学最末。学术界认为,戴震对义理和考据关系的认识有一转变过程,即由早期主张的“由训诂而推求义理”到后期的“执义理而后能考核”。[84] 但是,综其一生思想所看,他一直视义理之学为本,视考据之学治学的手段和方法。余英时先生说:“根据现有的资料判断,东原对义理的兴趣远比他对考证的兴趣要浓厚而真实得多。”[85] 戴震的另一贡献是,对义理作了与程朱义理之学完全不同的解释,使之具有革命性意义,他也将之视为其最主要的学术成就,说:“仆生平论述最大者为《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此正人心之要。”[86] 由此,戴震被中国现代学术界认为开启了中国哲学从古代到近代的转换之路。[87]

史学理论家章学诚对三者的关系和内涵作了较深入的阐述。他说:“义理存乎识,辞章存乎才,征实存乎学。”[88] 这既对三者不同的内涵和功能作了阐述,又对它们所处的不同学术层面作了指陈,实际是将义理置于最高层面。因为,在才、学、识三个层面,“识”显然是学问的最高层面和根本。但他又说:“义理不可可空言也,博学以实之,文章以达之,三者合于一,庶几哉周、孔之道虽远,不啻累设译而通矣。”[89] 所谓的“博学”即是指考据。章学诚在此又明确指出了考据对义理的具实作用,反对空言义理。这是他既超出宋明理学,又超出清代考据学的地方。他的另一贡献是提出“六经皆史”,他说:“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90] 这不仅对经史关系作了新的论述,也对史学和经学的内涵作了重大发展,将史学变成范围一切,含有义理、考据和辞章的学问;在经学(义理之学)上则提出了“六经皆器”,反对宋明理学那种超验的义理观。

曾国藩在《劝学篇示直隶士子》中说:“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辞章,曰经济。义理者,在孔门为德行之科,今世目为宋学者也。考据者,在孔门为文学之科,今世目为汉学者也。辞章者,在孔门为言语之科,从古艺文及今世制义诗赋皆是也。”[91] 这是将三者视为不同的学术门类。他还对其弟说: “盖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曰义理之学,曰考据之学,曰词章之学……兄之私意,以为义理之学最大。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本;词章之学,亦所以发挥义理者也;考据之学,吾无取焉矣。”[92] 这是将三者视为研究儒学的不同方法,而义理是根本。但是,他对三者的内涵没有作出新的发展,其对义理和考据的理解还不如戴震和章学诚来的深刻和全面,对三者的关系也未作出深入的阐述。

近代以来,随着儒学政治和学术统治地位的结束,这一学术命题的讨论也因之被赋予了非传统的内容。从方法论角度说,近现代学者一般都承认它的方法论意义,但是,继续从维护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立场上来作系统深入阐发的却很少。而从学问分科的角度说,近代以来西方知识系统传入中国后,这种知识分类法已不被认同,因此,也鲜有学者用它来论述现代学术(问)的分类。而钱穆则从传统文化本位主义和保守主义立场出发,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现代学术思想文化,进而对中国传统学术这一命题对了系统深入的阐发。

第一,中国传统学术史关于这一问题的各种讨论,基本上是从儒家经学的立场和角度出发的。义理、考据和辞章的关系,主要的争论是义理与考据的关系。义理与考据,实际是中国两千多年经学发展史上不同时期的儒学流派研究儒家经典两种不同的方式,两汉至明清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汉宋学之争等,实为义理与考据孰为经学研究正统之争的体现。至于辞章,对各派说来都是“载道”和“记事”的工具。清代的姚、戴、章、曾等对义理、考据和辞章的论述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基本未脱离这一范畴。钱穆却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存和发展、而非纯粹学术意义来审视和阐发此学术命题的,这就使其超越了中国传统学术史的范畴而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文化意义。钱穆认为,学术与文化密不可分,提出了“学术兴则文化兴”的重要思想。他说,学术和文化一样有民族独特性,“文化异,斯学术亦异。”

[93] 不了解中国学术的独特性,也无从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因此,要研究中国史和通解中国文化精意,“必于研精学术思想入门”[94]。其次,学术是文化的上层和领导力量,“欲考较一国家一民族之文化,上层首当注意其学术,下层则当注意其风俗。学术为文化导先路。苟非有学术领导,则文化将无向往。”“故欲复兴国家,复兴文化,首当复兴学术。而新学术则仍当从旧学术中翻新复兴。此始为中国学术文化将来光明一坦途。”[95] 钱穆生当中国传统文化“为天下裂”的时代。中国文化在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如何生存和发展成为现代中国学术文化思想界讨论的根本问题。为了复兴中国文化,“为故国招魂”,钱穆将一生的精力用于研究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文化,而他研究和复兴中国学术文化的根本态度和方法,就是要保持和发展以儒家文化为本位的修齐治平之学,也就是要将“做人大宗纲”的“内圣之学”(或“心性之学”、“心学”)与“做事大原本”的“外王之学”(或“治平之学”、“实践之学”)统一起来,即义理之学与考据之学的合一,即经学与史学的合一。而经学和史学都必须通过有文理、有情感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即所谓的“文(言)以载道”、“文以记事”和“有德必有言”,即辞章之学(文学)。可见,钱穆是从他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和根本精神的高度来理解和阐释三者关系的。反过来说,他对三者的理解,首先是从中国复兴和发展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这一大局说的。

第二,从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发展的角度说,首先,他从中国传统学术演变的宏大背景出发,从经史子集内容的一致性与关联性角度,分析了三者的学术地位和相互关系,突破了传统经史子集的学术分野,阐明了经史子集、特别是经学和史学在中国学术演变中的相互作用,历史地分析了在学术史演进中史学的本源地位和经学的本体意义。他强调“经史同源”论,充分体现他是以“通经致用”或“明体达用”为立足点来认识经史关系及其历史地位的,并以此对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作了新的阐述和高度评价。这样,他便对整个中国学术史作了独到的解释。其次,钱穆是自清代学术史明确提出该学术命题以来,第一次从知识门类(即学科分类)和方法论两个不同层面对义理、考据和辞章的关系作了系统和深入的阐述。清代学者对三者关系的论述,或是从非学术史的角度,或是从治学方法论的角度、或者是从三者分属不同学术(问)层面等角度来讨论问题的,有些人虽然也从两个层面提出了问题,但并未作深入的论述。再次,钱穆用“体用合一”论对三者的关系作了深入论述。他说,讲中国学问的系统实可用中国人常讲的“体”字来加以说明,“体”有“结构”(或称“组织”)和“作用”(或称“功能”)两层面含义,“每一体必各有其作用,一切体之构造皆由此作用为前提,亦皆以此作用为中心。……其所以有如此之结构者,则为显现此作用,完成此作用;

故作用亦可称为属于此体内涵之意义。”[96] 在他看来,在知识本体论层面,义理、考据和辞章之学既是合为一体的,又有“体”“用”之别,其中,义理之学(经学)是阐发人伦大道和人生真义的,故是“体”,而考据之学(史学)和辞章之学(文学)则是此体之用。此外,他对近代以来史学界只重考据或义理,将考据与义理分离开来的方法及其实质与危害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指出了片面强调考据和空言义理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治学方法与道德心术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认为那种片面讲求考据和义理的治史方法是治学者的道德心术不正,是颇有独到之见。

第三,钱穆在继承中国儒家人文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文化生命学派等人文主义哲学思想,对义理、考据和辞章的内涵作了不少新的解释,丰富了这一命题的思想内涵。他对义理的阐释,虽是以儒家心性道德为本位的,这是他文化保守主义立场的体现,但是,他所说的义理又不限于儒家,他认为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他所列的10多本中国典籍必读书中就有《老子》、《庄子》和《六祖壈经》。他所说的义理实际是以儒家心性道德为本位、融儒道释为一体的“天人合一”观,他在去世终前的最后一篇文章中说,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97] 他对史学内涵的阐释不仅超过了姚、戴,超过了章学诚,也与近代以来其它学者讲得不同。他主张一种人文主义生命史学观。他说:“史学只是一种人事之学。”[98] 所谓的“人事”是指民族国家以往的各种活动,“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之活动,是为历史。”[99] 而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是有生命的,所以,“史学是一种生命之学。”[100] 这种史学研究的目的是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所以,它又是“治平之学”。对于辞章之学,即文学,钱穆不单是从“文以载道”来理解其内涵和功用的,更没有像戴震那样看轻辞章,而是认为文学本质上反映人生情感,是人的生命本质的体现和生命所在,“可谓文学即人生”。文学从内心追求人的情感和生命,实是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他说:“到文学境界中则人与人生命合一,亦不见有对立。”“文化第三阶层之终极理想,应该是一个艺术与文学的世界,应该是一个艺术与文学之人生。……文化也待发展到第三阶层,乃始到达人生之真要求与真理想。”[101]

然而,由于钱穆是从民族文化保守主义立场来讨论这一学术命题的,因此,其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在中西文化的对立和比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重新审视,吸收了某些现代文化思想,对传统文化思想作了新的系统阐释,对“西化论”和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作了坚决批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振兴提供了有理论参考价值的新方案。但是,他们因过于固守中国文化本位主义,而常常沦为中国文化中心主义,将中国文化视为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最优秀的文化,否定文化多元性,特别是对西方文化抱一种消极的态度。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信念往往变为一种宗教性的信仰,而缺乏理性的精神。钱穆的学术思想便明显体现出这一点。由于钱穆是将西方学术文化视为一种物质性的文化,是低于中国道德精神性文化的,因此,他在对义理、考据和辞章的内涵和关系进行阐释时,对西方学术文化思想很少吸收,且常作贬低。首先,他对三者内涵的解释虽然对比中国传统学术要丰富和深刻,但是,基本不出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范畴。其次,钱穆从中国文化人本主义精神出发,论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性和“体用合一”关系,但是,他因此完全否定西方现代重视学术分类的思想和方法,显然是有背时代发展的错误认识。强调学术以人为本,重视德性在学问研究中的地位,并不必然要否定知识增长后学术分类细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学术分类的增多是人们认识世界日益丰富和深化的必然结果,中国传统学术分类在四部之学的大框架下不也是不断细化和丰富吗?再者,他对清代考据的评价是片面的,忽视了它在系统整理和总结中国传统文化文献方面的巨大成就及其思想贡献;特别是他对重视以科学精神和方法为指导的中国现代学术进行全盘否定更是不客观和公正的。以胡适、顾颉刚和傅斯年等

为代表的新考据学派的史学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他们在更新史料观念进而为中国史学增加更为丰富和全面的史料方面,在对传统历史考据方法的继承发展方面,在对史学观念的革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斐然的成就,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

注释:

[1]《关于学问方面之智慧与功力》,《新亚遗铎》,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451页。

[2]《史学导言》,《中国史学发微》,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38页。

[3]《中国历史研究法》,香港孟氏教育基金会1961年版,第69页,76页。

[4]《历史与人生》,《中国史学发微》,第192页。

[5]《史学导言》,《中国史学发微》,第45页。

[6]《文化学大义》,台北中正书局1952年版,第44页。

[7]《略论中国文学》,《中国现代学术论衡》,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222页。

[8]《史学导言》,《中国史学发微》,第39页。

[9]《学与人》,《历史与文化论丛》,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5年版,第198页。

[10]《史学导言》,《中国史学发微》,第39页,第45页。

[11]《泛论学术与师道》,《中国学术通义》,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版,第199页。

[12]《学术与心术》,《学钥》,香港南天印业公司1958年版,第137页。

[13]《史学导言》,《中国史学发微》,第41页。

[14]《近百年来诸儒论读书》,《学钥》,第96页。

[15]《史学导言》,《中国史学发微》,第39页。

[16]《学与人》,《历史与文化论丛》,第198页。

[17] 关于中西考据学的不同及西方重视义理阐释的考据特征,参见方汉文《中国传统考据学与西方阐释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8]《史学导言》,《中国史学发微》,第41页。

[19]《史学导言》,《中国史学发微》,第50页。

[20]《史学导言》,《中国史学发微》,第46页。

[21] 《有关学问之系统》,《中国学术通义》,第225页、226页、228页。

[22] 《有关学问之系统》,《中国学术通义》,第238页、239页。

[23] 《四部概论》,《中国学术通义》,第2页。

[24]《史学导言》,《中国史学发微》,第45页。

[25] 关于经学与心学的关系,钱穆说,“‘心学’一名词乃系我个人所新创,与宋明儒所谓心学广狭用意略有不同。……中国人认为著书立说或建功立业,无论在社会任何方面作任何表现,同时必先有其一番心性修养与其所表现之背后之一种人格德性作根底。”(《中国历史研究法》,第71页。)可见,他说的心学即是心性修养之学。而讲心性修养是中国儒家经学的根本,所以,钱穆说的心学也就是经学。

[26]《中国历史研究法》,第74页。

[27]《四部概论》,《中国学术通义》,第6页。

[28]《中国历史研究法》,第74页。

[29]《中国儒家与文化传统》,《中国学术通义》,第74页。

[30]《中国儒家与文化传统》,《中国学术通义》,第74-75页。

[31]《中国历史研究法》,第75页。

[32]《章实斋文史通义》,《中国史学名著》(2),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3月第5版,第336页。

[33]《四部概论》,《中国学术通义》,第6页。

[34]《中国历史研究法》,第76页,第69页。

[35]《章实斋文史通义》,《中国史学名著》二,第336页。

[36] 《史记》中,《中国史学名著》一,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3月第5版,第75页。

[37] 《中国史学发微》,序一,第4页。

[38] 《学与人》,《历史与文化论丛》,第198页。

[39] 参见徐国利《钱穆史学思想研究》“结语”,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2月版。余英时先生在《钱穆与新儒家》一文上对此亦有深入的论说。(载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

[40] 《史学导言》,《中国史学发微》,第51页。

[41] 《中国民族性与中国文化之特长处》,《中国史学发微》,第181页。

[42] 《史学导言》,《中国史学发微》,第42页。

[43] 《朱子与校勘学》,《学钥》,第80页。

[44] 《综论东汉到隋的史学演进》,《中国史学名著》一,第139页。

[45] 《史记》中,《中国史学名著》一,第88页。

[46] 《张晓峰中华五千年史序》,《中国学术通义》,第177页。

[47] 《学术与心术》,《学钥》,第142页。

[48] 《学问与德性》,《中国学术通义》,第300页。

[49] 《史学导言》,《中国史学发微》,第45页。

[50] 《史学导言》,《中国史学发微》,第42页。

[51] 罗根泽编著《古史辨》第四册,“钱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第4页。

[52] 《学术与心术》,《学钥》,第140页。

[53] 《章实斋文史通义》,《中国史学名著》二,第330—331页。

[54] 《史学导言》,《中国史学发微》,第42页。

[55] 《朱子与校勘学》,《学钥》,第58页,第59页。

[56] 《章实斋文史通义》,《中国史学名著》二,第336页。

[57] 《学术与心术》,《学钥》,第138页。

[58] 《近百年来诸儒论读书》,《学钥》,第87页。

[59] 《章实斋文史通义》,《中国史学名著》二,第336—337页。

[60] 《章实斋文史通义》,《中国史学名著》二,第316页。

[61] 《章实斋文史通义》,《中国史学名著》二,第337页。

[62] 《章实斋文史通义》,《中国史学名著》二,第317页。

[63] 《章实斋文史通义》,《中国史学名著》二,第337页。

[64] 《近百年来诸儒论读书》,《学钥》,第111页,第111-112页,第127页。

[65] 《张晓峰中华五千年史序》,《中国学术通义》,第177页。

[66] 《学术与心术》,《学钥》,第139页。

[67] 《章实斋文史通义》,《中国史学名著》(2),第335页。

[68] 《学术与心术》,《学钥》,第142页。

[69] 《国史大纲》“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70] 《朱子读书法》,《学钥》,第48页。

[71] 《泛论学术与师道》,《中国学术通义》,第218页。

[72] 《中国六十年之史学序》,载《华学月刊》第14期,1973年2月。

[73] 《学术与心术》,《学钥》,第140页。

[74] 《学术与心术》,《学钥》,第141页。

[75] 《学术与心术》,《学钥》,第144页。

[76] 关于钱穆的历史观,请详见徐国利《钱穆的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初探——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疏论》(《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或徐国利《钱穆史学思想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的第五章“心性合一的民族文化生命本体论”。

[77] 《二程遗书》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78] 详见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79] 姚鼐《述庵文钞序》,《惜抱轩全集》卷四,中国书店1991年版。

[80] 姚鼐《与陈硕士书》,《姚惜抱轩先生尺版》卷六。转见吴聪《姚鼐考证鉴定之思想与形成》,《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5年6月。

[81] 刘进、涤生《义理·考据·辞章的现代学术方法论意义》,《光明日报》2003年06月25日。

[82] 戴震《与方希原书》,《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

[83] 段玉裁《戴东原集序》,《戴震全书》卷六。

[84] 关于戴震有关义理和考据关系思想认识的转变,可参见王杰《十八世纪义理之学的确立与建构——以戴震思想为例的个案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或娄毅《训诂与义理:中国传统释义学的两难选择——戴震的释义理论及其所反映的问题》,《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1期。

[85] 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03页。

[86]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序》,《戴震全书》卷六。

[87] 参见王国良《明清时期儒学核心价值的转换》,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8] 章学诚《说林》,《文史通义校注》卷四,中华书局1994年版。

[89] 章学诚《原学下》,《文史通义校注》卷二。

[90] 章学诚《易教上》,《文史通义校注》卷一。

[91]《曾国藩全集·诗文》第14集,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442页。

[92]《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20集,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55页。

[93]《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序”,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1页。

[94] 《致学生李埏》,江苏省无锡县政协编《钱穆纪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

[95] 《中国学术通义》“序”,第1页,第3 页。

[96] 《有关学问之系统》,《中国学术通义》,第222-223页。

[97] 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江苏省无锡县政协编《钱穆纪念文集》,第250页。

[98]《史学导言》,《中国史学发微》,第51页。

[99] 《国史大纲》“引论”,第1页。

[100]《中国历史精神》,香港1964年增附三版,第6页。

[101] 《文化学大义》,第45页,第46页。

本文《义理、考据与辞章之辨——钱穆学术思想与方法探原历史论文论文》来自中国教育文

摘,查看更多与相关文章请到https://www.sodocs.net/doc/8e11239660.html,。

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论文10篇【论文】

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意识培养 一、实施先学后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先学后教模式是相对于先教后学模式而言的,该模式最大的亮点就是学生从上课开始就是自学,有目的地自学,这样不仅给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将先学后教模式应用到课堂之中,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以先学后教模式在《明治维新》教学中的应用为例进行概述。先学: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并自主地将明治维新和清朝的“百日维新”进行对比学习。当堂练环节: (1)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____。 (2)试说明百日维新失败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影响因素。 (3)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主要的成果是____。……后教:我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以及当堂练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同时,也促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进而,

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走进历史课堂,成为课堂发展的主体。 二、借助小组讨论,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讨论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师的“一言堂”,而且,也有助于生生之间的交流,对高效率的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施小组讨论模式时,教师要选择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要鼓励学生自主发表意见、看法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的中心思想。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立足于历史教材,要借助小组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确保历史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例如,在教学《毛泽东思想》时,为了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小组讨论模式,首先,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确保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接着,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借多媒体辅助,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手段的重要方式之一,该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将抽象的历史课堂形象化,而且,也能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之中。

历史学论文格式

历史学论文格式 1、题目:用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言反映论文的主旨,要求言简意赅,引人注目,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也可以加副标题。格式要求:标题用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副标题用小二号,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2、作者姓名:后面写上学号。(三号楷体)与下面的摘要空一行 3、摘要: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概述,让读者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而不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包括:研究重要性;主要内容、使用方法;突出见解,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摘要”用四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宋体, 4、关键词:从内容中选取出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3—5个。“关键词”用小四号黑体,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5、引言:说明写作目的,范围,目前学术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等。 6、正文:中心突出,层次分明,叙述清楚,结构严谨,文字流畅。四级标题:一(一)1 (1)。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宋体,间距20磅。 一级标题:黑体三号 二级标题:黑体四号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 7、结论:对全文的总结,是写作本文的中心,要求准确、完整、清晰、精炼。 8、注释:采用脚注的形式,注释内容包括作者、出处、出版年份、页码等信息,也可以是解释性语句。(注释在每页下端,与正文之间用短横隔开,注释编号每页重新编号,用小五号宋体) 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谢兴尧:《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页。 汪疑今:《江苏的小农及其副业》,《中国经济》第4卷第6期,第22页。 参考文献:这四个字用五号黑体加方括号,内容用五号宋体。

前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这对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和指导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是其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不仅关系到祖国未来建设大军的素质,而且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速度与质量。 一、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一级标题用 黑体三号字) (一)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二级标题用黑体四号字) 1.学校教育重智轻德,重大德,轻小德(三级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字) (1)德育成了某些老师的任务(四级标题用宋体小四号字) 道德教育的责任成为学校的独担。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讲一套,家长讲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种现象。教育口径有时候相互矛盾,让未成年人思维混乱,不知道该追随哪个,从而陷入盲目和无知的状态。当前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学习教育目标偏颇,家庭道德教育方向倾斜,社会价值导向扭曲,从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出现杀人不眨眼的马加爵。(正文用宋体中四号字,行间距为固定值20)

学术论文的四种选题方法

学术论文的四种选题方法 论文题名对于一篇论文来讲十分重要,它直接定位了这篇论文的研究领域,研究价值,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必然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论文题目,因此在论文写作中,我们应该注意论文的选题,科学的论文选题必然有科学的选题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论文选题的四种简易方法,希望大家能触类旁通! 1.同步选题法 同步选题法就是顺应科技发展潮流,把握所研究学科领域热点和前沿问题,将当前学科发展趋势作为出发点,寻找并确定研究课题方向。跟踪学科领域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是获取课题来源的有效途径。学科热点的产生往往有一定的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其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突出。采用同步选题法选题时,需要很高的信息敏感度和信息收集量,能及早注意和预见到即将形成的学术热点。争取较早地参与到热点问题的研究是实现同步选题的关键,如果其他科研工作者已经着手研究该课题并已经发表了大量学术成果,研究沸点将过,那么再去跟风开展该课题的研究,其研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最终沦为学术垃圾。 2.阶段分析法 阶段分析法是根据文献统计,确定某一学科所处的发展阶段,然后依据学科的成熟情况来选题。如果说同步选题法主要用来确定一个国家或研究部门的科研主攻方向,阶段分析法则更多地适用于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经验表明,一门学科的发展大体上是呈“S”型,即经过一个时期酝酿之后,进入指数增长阶段,然后按负数下降。这一过程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即学科诞生阶段、学科发展阶段、学科成熟阶段和学科相对饱和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人们对所研究对象认识的深度是不同的,有待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选题应该首先了解该学术领域发展历史,明确该研究领域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然后根据各阶段的不同特点,选择、确定研究课题。学科诞生阶段,选题的主要思路是抓苗头,即抓新发现、新现象和新理论;学科发展阶段,选题的工作特点是以实验研究为主,选题的重点应放在选择实验性课题上,同时为实验设计、加工各种新仪器、新设备,建立测试手段和实验方法;学科成熟阶段,选题重点放在进一步丰富理论,并为验证理论进行必要的实验或实证研究;学科相对饱和阶段,以探索发展规律为目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少,选题要更加注重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 3.交叉选择法 当前各学科领域都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学科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学科之间的空隙也变得越来越明显,然而恰恰在这种差异和空隙之中堆积的许多边缘性问题可供选题。人类社会许多重大课题也面临着用单一学科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需要多学科交叉,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才能加以应对。所以,当代科学研究已经悄然进入了一个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新时代,提倡多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在多学科边缘交界地带寻找研究方向,是学术论文选题的重要方法。多学科交叉选题,可以将一个学科的研究思路及方法带到另一个学科领域当中去,为研究注入新的活力,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4.机遇线索法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许多重大科研成果往往出现在研究者长期苦思冥想、殚精竭虑地钻研某一问题时,突然灵光一现,在偶然中发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科学研究往往在必然性中存在着许多偶然性。所以,当研究课题遇到阻塞、停止不前的时候,不妨回头仔细审视遇到的问题与细节,或许在问题细节处就会发现更广阔更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当灵感来袭时,研究者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闪念的灵感,对灵感进行及时捕捉记录,加以思考整理,使之更加丰满,对其展开深入研究,是极有可能形成比较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的。俗语说“机会通常是给有准备的人”,在研究过程中的“有准备”,不仅是机遇和灵感出现之前的艰苦探索,更是灵感孕育的基础和前提,并且还应该包括在灵感闪现时能够及时抓住它,有效利用它,发展充实它。

历史论文写作要点

历史论文写作要点 每位毕业班学生必须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那么,历史论文应该怎么写? (一)历史论文写作的基本立足点和论文取向 在历史科学工作者的宏大队伍中,中学历史教师是一支重要方面军,在历史科学的广阔领域里,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重要分支。中学历史老师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在撰写历史教学论文时除具有一般史学论文的共性外,也必然还带有自己的特性,这就是首先要紧紧围绕如何教好历史这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到科学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历史老师除教学外,安排适当的时间精力撰写历史教学论文,也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在职称评定工作中,在主要考评教学实绩之同时,也看有没有论文、论文写的怎样,就更表明了中学历史教师写历史论文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历史论文的内容取向与主要类型,是应很好考虑的。首先应该肯定,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并且已经撰写出不少各种题材和内容的历史学论文,跟专业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教师同样为历史科学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应看到,通过长期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学历史教师积累下了极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这样,把教学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形成围绕历史教学的各种类型的历史教学论文,更是优势所在,最为擅长的,

而这却很可能是其它史学研究者较为生疏或不谙其道的。我们在虚心向大学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学习,并研读他们的撰著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撰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时,我们特有的优势,在历史科学的总体建设中,在这方面,我们担负着的是一种“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劳作。 (二)教学总结是历史教师撰写历史论文的主要内容 围绕历史教育、历史教学这条主线来写历史论文,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主要的着眼点。同时也要看到某些现实条件,也使得我们侧重写这类历史教学论文,才更符合实际,事半功倍,易出成果历史论文写作要点。写这类历史教学论文,具体说可以“教学总结”为基础、为雏型,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提高教学,历史教学论文的针对性也更为明确,避免“教课”、“论文”两张皮,在繁忙的教学及班主任等工作中,因写论文而分夺过大精力。这样,写论文就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广义的历史教学的组成部分,与教学紧密相连,互相推动,较易引起撰写者的兴趣,增强写好历史论文的信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县、乡以下中学,有的老师是非历史专业毕业,有的老师以大局为重,服从工作需要,克服困难,不辞辛劳,身兼数科;有的老师迫于师资、课程情况而“改行”任课,教非所学。再加上参考资料相对缺乏,借阅、交流并不容易,等等。在清醒地看到这些实际情况之后,我们感到,若空泛地鼓励老师们大写一般性

本科毕业生论文写作技巧和方法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技巧和方法 第一部分选题 选题,简单的说就是确定自己科研的课题,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明确研究的目标和范围。选题是进行科研的第一步,而且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进入论文写作准备阶段,多数的学生往往为论文的选题犯愁。的确在准备阶段,选题十分重要。选择恰当的题目进行研究,论文的写作就会顺利一些。 ●论文题目的选择是一个从大到小、从不具体到具体的过程,应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确定研究方向,考虑将来论文题目的大体方向和范围,在自己课程学习、广泛阅读和资料的积累的基础上,逐步明确具体的题目。 尽量选择应用型题目 通常人们对应用性研究的定义是比较模糊的,一般它泛指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具体的问题,常将应用型研究分成理论的应用和计量应用,当然实际中,往往二者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越来越多的论文在进行分析时,将理论和计量应用融为一体。我们鼓励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作为论文的题目。 宜小题大作 论文的好坏,关键要看作者是如何在论文中支持自己的观点的。 这需要作者能够清楚定义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范围不能太宽。学术论文一般不强调研究问题的宽度,更看重的是深度,如果一篇论文涉及范围太广,作者肯定是难以做到深入的。 第二部分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的目的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 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展开。其中,“文献综述,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便寥寥数语、一掠而过。 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 与主题相关的文献综述 2.1 相关的研究文献回顾 2.2 对现有文献的简要评价 3 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 4 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 5 可能的创新之处 6.已有的研究基础 7.主要参考文献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层次性 武宣第二中学:赖连凤 论文摘要:作为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弊病:各段教学缺乏明显的层次性。我认为,要根据各段学生的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减少教学的无效性。 如何根据各段学生的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减少教学的无效性?我想就此结合自身的思考和实践谈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立足教材,授之以渔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初中社会学科长期以来都是被视作副科,导致高一学生历史知识普遍欠缺,更甭说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方法了,教师如果忽视学生的这种认知水平,过分看重讲课的完整性、透彻性,虽然可能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常常会启而不发,这必然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对于高一教师来说,“传道授业”固然重要,但“授之以渔”、“燃之以火”更为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贯穿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记忆,如何分析、比较,如何评价等等;同时既要重视自己教的感觉,也要关心学生学的感觉,多想想我这样教学生会不会喜欢,能不能接受。新教材已经从“便教”向“利学”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作为教材的传授者,是不是同样应该想想“科学”的问题?更何况高一学生面对的是会考,会考是水平考试,根本没有必要对教材作过多的展开分析。以洋务运动为例,高一学生只要能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内容、结果及其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可以了,至于其它更深入的问题,不妨留给高三的教师和学生。高一教师应该在如何传授这些知识的方法途径上多动些脑子,努力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轻松些。记得有位幼儿教师曾经说过,对于幼儿来讲。培养他学习汉字的兴趣远比让他认字来得重要。幼儿识字毕竟有限,但如果有了识字的兴趣,以后他必定能学到更多的字。我想学历史也是这样,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高一学生即使积累的历史知识不多,慢慢地自然会因为想知道得更多而掌握得更多。 二、挖掘教材,开拓思维 高二学的是世界近现代史,教材内容远比中国近现代史难懂,而且作为文科班的学生,大部分对学好历史已经有一种理性的需要,这就决定了高二教学必然有别于高一。教师要首先致力于教材的挖掘,把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清讲透,把教材章节之间、子目之间的隐性联系揭示出来。以上册第二章为例,教材着重介绍了17-18世纪的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这一时期的西方世界正处在手工工场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政治领域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和封建国家的改革,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启蒙运动,在对外关系领域出现了殖民扩张和争夺的第一次高潮,所有这一切又反过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期的东方世界,无论中国、日本、朝鲜还是印度,封建统治日益强化,并且日益闭关自守,东方世界已明显落后于西方。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和能力,每次提出一个问题,教师都要告诉学生可以从哪些角度、使用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试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思路、方法去解决。以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及写作方法

(一)题名(Title,Topic)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对这四方面的要求分述如下。 1.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如"金属疲劳强度的研究"过于笼统,若改

为针对研究的具体对象来命题。效果会好得多,例如"含镍名牌的合金材料疲劳强度的研究",这样的题名就要贴切得多。再如"35Ni-15Cr型铁基高温合金中铝和钛含量对高温长期性能和组织稳定性能的影响的研究"这样的论文题目,既长又不准确,题名中的35Ni-15Cr是何含义,令人费解,是百分含量?是重量比?体积比?金属牌号?或是其它什么,请教不得而知,这就叫题目含混不清,解决的办法就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清晰地点示出论文研究的内容。假如上面的题目中,指的是百分含量,可放在内文中说明,不必写在标题中,标题中只需反映含Ni 和Cr这一事实即可。可参考的修改方案为"Ni、Cr合金中Al和Ti含量对高温性能和组织稳定性的影响"。 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2.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如?quot;(主标题)有源位错群的动力学特性--(副标题)用电子计算机模拟有源位错群的滑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师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1

中考历史小论文写作技巧

历史小论文写作技巧 近年来,历史小短文在中考试题中频繁出现,其突出特点是试题没有固定的参考答案,只有评分参考要求。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小短文集考查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取观点)能力、基础知识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于一身。因此它的开放性并不等于可以信马由缰,无拘无束。 类型一图片类 题型特点 以人物图、建筑图、实物图等进行命题,人物图以人物的主要事迹和贡献为主,建筑图以联系到的史实和事件为主,实物图以相关联的历史事件为主。 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 第一,审清题目,找准关键词,明确小短文写作要点。审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完整准确地把握试题的要求,包括论述内容、结构要求、字数范围。其次,要明确题目提示的要求,联系图片分析其包含哪些知识点,明确其涉及或者是代表的相关历史知识之间的线索,确定关键词。 第二,联系课本知识,按照历史脉络,即因果关系、历史顺序来排列关键词。 第三,使用历史学科语言,按照顺序把关键词串联起来,答案确保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文字表达简洁流畅,条理清楚即可。 试题训练 1、请根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参考答案 【题目】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1917年11月,列宁在彼得格勒领导起义占领冬宫,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革命以俄国为师,但两国国情不同,毛泽东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2、请根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题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衰败,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一方面刺激了欧洲经济的复苏,另一方面有利于美国控制欧洲。为了发展经济,摆脱美国控制,提升国际地位,西欧诸国走上一体化道路,从欧共体到欧盟成立,一体化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类型二关键词类

历史论文写作格式要求范本

历史论文写作格式要求范本Model of writing format requirements for historical pap ers 编订:JinTai College

历史论文写作格式要求范本 前言: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 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论文常用来进行科 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文章。本文档根据论文格式内容要求和特点展 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近年来,微型历史论文作业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评价方 式中的研究热点之一。高中微型历史论文作业的沿革充分体现了教学评价从重视知识向重视能力及历史思维的培养转变过程,以及从标准型向开放型的发展过程。高中微型历史论文作业的设计正在突破“知识评价”的羁绊,除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外,更加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开放思维,以及综合素质的考查,已初步确立了以能力和综合素质立意命题的新思路。 历史论文写作格式要求指导如下: (一)历史论文写作的基本立足点和论文取向 在历史科学工作者的宏大队伍中,中学历史教师是一支 重要方面军,在历史科学的广阔领域里,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重要分支。中学历史老师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在撰

写历史教学论文时除具有一般史学论文的共性外,也必然还带有自己的特性,这就是首先要紧紧围绕如何教好历史这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到科学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历史老师除教学外,安排适当的时间精力撰写历史教学论文,也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在职称评定工作中,在主要考评教学实绩之同时,也看有没有论文、论文写的怎样,就更表明了中学历史教师写历史论文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历史论文的内容取向与主要类型,是应很好考虑的。首 先应该肯定,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并且已经撰写出不少各种题材和内容的历史学论文,跟专业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教师同样为历史科学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应看到,通过长期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学历史教师积累下了极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这样,把教学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形成围绕历史教学的各种类型的历史教学论文,更是优势所在,最为擅长的,而这却很可能是其它史学研究者较为生疏或不谙其道的。我们在虚心向大学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学习,并研读他们的撰著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撰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时,我们特有的优势,在历史科学的总体建设中,在这方面,我们担负着的是一种“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劳作。

论文写作方法范文

论文写作方法范文 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 论文主体一般由绪论、本论与结论组成 1、绪论 它主要说明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现实意义,更重要的是提出本文所要探讨的的问题。绪论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出本论。值得注意和是,问题要提得明确而实在。与此同时,随着问题的提出,还要对某些有关文章主题的背景材料加以介绍,说明自己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指出在当前学术界本问题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还存在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于该问题有哪些发展、探讨和补充等。 本部分在文章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毕竟不是文章的核心,因此该部分文字不宜过长,切忌论文头重脚轻。同时,也要防止主观臆断,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贬低别人;更要防止用过多的篇幅谈个人感受,或说一此言不由衷的客套话。 2、本论 本论是学术论文的核心部分,是集中表现作者研究成果的部分。本论部分约占全文的十之八九。它担负着阐明作者观点和主张的主要任务。该部分主要由作用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构成。其中总论点往往要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分论点要分解出若干个小论点,然后利用不同的论据,采取有效的论证方法,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曲说理、分析与求证,总论点与分论点如何进行一一阐明,论证的各层次和段落

如何衔接过渡,这就是本论的结构层次如何安排的的问题。本论部分的结构形式有三种类型 (1)模式展开法:分论点不分主次披此独立,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在逻辑上呈并列关系。 (2)纵式展开法:指本论中的各个段落或层次之间逻辑关系不是横向的并列关系,而是层层递进的。通常是由第一段的内容和论证引入第二段,从第二段又推出第三段,各段之间层层递进。 (3)纵横结合式展开法。即纵中有横,横中有纵,纵横交错展开内容。通常表现为总体上是横向型结构而在各层次内部用纵向型结构,或者在各分论点层次上是递进结构而在分论点内部是是并列关系。 3、结论 结论是论文的结尾部分,在结构上绪论的照应,在内容和意义上 又是本论的归纳,延伸和升华。文章在绪论部分提出问题,在本论部分进行充分论证,最后需要在结尾部分对全文作出结论,而且在结论中作者要明确表示对问题的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写结论时要注意与本论紧密衔接,与绪论最好形成前后呼应。 结论的写作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或对所研究问题进行综合归纳,提出结论性的看法; 或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指出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指明进一步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高考历史小论文

历史论文的写法 (一)历史论文写作的基本立足点和论文取向 在历史科学工作者的宏大队伍中,中学历史教师是一支重要方面军,在历史科学的广阔领域里,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重要分支。中学历史老师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在撰写历史教学论文时除具有一般史学论文的共性外,也必然还带有自己的特性,这就是首先要紧紧围绕如何教好历史这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到科学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历史老师除教学外,安排适当的时间精力撰写历史教学论文,也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在职称评定工作中,在主要考评教学实绩之同时,也看有没有论文、论文写的怎样,就更表明了中学历史教师写历史论文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历史论文的内容取向与主要类型,是应很好考虑的。首先应该肯定,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并且已经撰写出不少各种题材和内容的历史学论文,跟专业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教师同样为历史科学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应看到,通过长期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学历史教师积累下了极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这样,把教学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形成围绕历史教学的各种类型的历史教学论文,更是优势所在,最为擅长的,而这却很可能是其它史学研究者较为生疏或不谙其道的。我们在虚心向大学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学习,并研读他们的撰著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撰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时,我们特有的优势,在历史科学的总体建设中,在这方面,我们担负着的是一种“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劳作。 (二)教学总结是历史教师撰写历史论文的主要内容 围绕历史教育、历史教学这条主线来写历史论文,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主要的着眼点。同时也要看到某些现实条件,也使得我们侧重写这类历史教学论文,才更符合实际,事半功倍,易出成果。写这类历史教学论文,具体说可以“教学总结”为基础、为雏型,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提高教学,历史教学论文的针对性也更为明确,避免“教课”、“论文”两张皮,在繁忙的教学及班主任等工作中,因写论文而分夺过大精力。这样,写论文就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广义的历史教学的组成部分,与教学紧密相连,互相推动,较易引起撰写者的兴趣,增强写好历史论文的信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县、乡以下中学,有的老师是非历史专业毕业,有的老师以大局为重,服从工作需要,克服困难,不辞辛劳,身兼数科;有的老师迫于师资、课程情况而“改行”任课,教非所学。再加上参考资料相对缺乏,借阅、交流并不容易,等等。在清醒地看到这些实际情况之后,我们感到,若空泛地鼓励老师们大写一般性历史论文,“争取达到发表水平”,是不太现实的。更为现实的是:立足于教学总结,写出植根于这块沃土上的教学总结型短小精干有力的历史论文来,它们能言之有物,用之有效,然后汇总上交,审评提高,汇订成册。既是广大教师的历史教学论文成绩,又是县(区)文教成果。可供教学参考,可供评职依据。

高考历史 历史小论文写作要领

高考历史历史小论文写作要领 2011年高考临近了,精品学习网高考频道小编特别为考生朋友们收集汇总高考科目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考试顺利取得好成绩。 一、立论立论就是确定历史小论文的中心论点。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或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表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考虑中心论点时应注意: 1.立论的科学性 所谓立论的科学性就是作者的观点和搜集的资料信息要有理论根据和事实依据。即作者的观点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讲述的史实要有依据或明确的出处,不可以想当然,更不应该凭空臆造。只有这样的立论才有价值。 2.立论的前卫性 立论的前卫性就是超前意识。立论要新,就是要写没有人写过或很少有人写过的题材。这就要求学生对近几年的学术动态应该有大致的了解,以免撞车,还有人云亦云之嫌。 3.立论的指导性 立论的指导性又称立论的实用性。论文出来是给别人看的,作品要能给读者以启迪,对读者有所帮助、有所鼓舞、有所收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就是论文的价值。如果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去歌颂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或者为反面人物歌功颂德,这类文章即使写得再好,也是不可取的。 二、命题论文的中心论点决定以后,给论文定一个新颖、明确、有吸引力的题目,用来表达文章主题是十分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论文的命题比论文写作更难。 1.题目要新 在重视科学性的前提下,论文命题要新,要有创意,切忌平淡无奇,要力争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2.题目要奇 命题要奇,不是指搞文字游戏或故弄玄虚,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为自己的论文命题,以达到文章能引人入胜的效果。 3.题目要小 历史论文题,宜小不宜大。特别是刚刚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更是不要选大题目,选大题目的结果不是大而空,就是大而乱。想把文章写得面面俱到,却往往因为自身能力和水平限制会一面都不到。

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写作方法 一、题名(Title,Topic)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对这四方面的要求分述如下。 1.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如:”金属疲劳强度的研究”过于笼统,若改为针对研究的具体对象来命题。效果会好得多,例如”含镍名牌的合金材料疲劳强度的研究”,这样的题名就要贴切得多。再如:”35Ni-15Cr型铁基高温合金中铝和钛含量对高温长期性能和组织稳定性能的影响的研究”这样的论文题目,既长又不准确,题名中的35Ni-15Cr是何含义,令人费解,是百分含量?是重量比?体积比?金属牌号?或是其它什么,请教不得而知,这就叫题目含混不清,解

决的办法就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清晰地点示出论文研究的内容。假如上面的题目中,指的是百分含量,可放在内文中说明,不必写在标题中,标题中只需反映含Ni和Cr这一事实即可。可参考的修改方案为:”Ni、Cr合金中Al和Ti含量对高温性能和组织稳定性的影响”。 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2.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 常见了繁琐题名如:”关于钢水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这类题目中,像”关于”、”研究”等词汇如若舍之,并不影响表达。戏是论文,总包含有研究及关于什么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题目便可精炼为:”钢水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法”。这样一改,字数便从原21个安减少为12个字,读起来觉得干净利落、简短明了。 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如,(主标题)有源位错群的动力学特性--(副标题)用电子计算机模拟有源位错群的滑移特性”。 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高考历史复习 小论文撰写方法

2008高考历史复习小论文撰写方法 撰写历史小论文可以反映出学生历史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今年小论文可能要缩减分值,恢复到以前的结构式,可能是几道简释题加上一段小论文。高考试卷中的历史小论文题,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史论题,要求考生论证说明某一历史观点;二是史料题,要求考生从给出的史料中提炼出文章的主题,自拟题目,撰写论文。 2003年上海卷高考的小论文题,就是典型的史料题。04年和05年都可以看作是史论题。 从目前上海历史高考的要求来看,答好历史小论文题,可采用如下思路: 第一步是阅读审题: 可先看问题后读材料,再审题目中特别强调的要求。这样做即可克服阅读的盲目性,节约时间,还能保证论文不会游离主题。可是,在实际考试中偏离主题的论文大有人在。2003年高考卷中很多学生忘记了“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下列材料”。2004年很多学生未能兼顾文明在时间(纵向)和空间(横向)上的传承和交融。2005年忘记是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要有自己的思考,写成流水帐。 第二步是确立主题: 对于史论题,由于题干题目已经提供,只要略加改造即可。改造的思路是,让观点明确即可。例如2004年我们可以用“文明在传承和交往中发展”、“人类文明是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2005年的主题可以是:“战争毁灭文明,不能让二战悲剧重演”、“牢记战争教训,避免世界大战”。有时主题可以宽泛活泼些,可以用副标题加以限制和说明。例如,2005年可以用“文明一定能战胜野蛮——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的反思”。 作为史料题,先要阅读史石料,阅读时必须注意材料(包括题干和引文)中能给我们思考提供的信息点(主要是我们已知的知识,如时间、人物和事件),文献材料可以找到中心句或关键词,图片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图片主题。例如2003年题的六幅图片,《南京条约》是中国“千年变局”的开始(外因促成内变的),总理衙门是洋务运动中的产物,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产生的……再通过归纳法,就可以概括出贯穿六幅图的主线: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变迁。如果范围要小或具体些,可以选择中国社会结构中某一领域的变化加以深化。如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等。当然主题的选择要扬长避短,最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以便能保证自己下文有话可说。。 第三步是谋篇布局。(也就是拟定提纲或打腹稿) 构想框架: 论文总体结构为:总——分——总。具体工作就是围绕(论点),确立分论点,选择论据和预设的结论。例如以“文明在传承和交往中发展”为论点,分论点可以是:文明在传承中发展,文明在交往中丰富。结论:文明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论据:传继概括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文明交替加以说明,交融:可以选择概括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按照古代到近代现代)加以概括说明。 草拟小标题: 材料式的小标题(分论点)可以从材料中归纳提出,小标题不宜太多,否则变成罗列史实的帐单了。如2003年36题给的六则材料,围绕自己所确立的主题,确立出不同的小标题。 若以外交史为选题,主题可以是“中国由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开放的近代化历程”。小标题可分别是“天朝上国梦的破灭”,“对西方文明艰难的抉择”,“主动融入世界,迎接挑战的决策”等。若从抗争史的角度运用该材料,重点在于说明条约对于中国的危害;若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运用该材料,则主要论证外国侵略客观上对中国经济的瓦解作用。 史论式的小标题可以采取结构分析法。剖析文明社会的结构:可以按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展开,而各自文明又有本身的结构,例如物质文明——农工商,政治文明——各种制度,精神文明——文史哲艺科。有时为了说明文明社会结构中的某一部分面貌及其

初中历史小论文写作技巧

简析初中历史小论文写作技巧 写一篇好历史论文,要尽量做到论题新、论点新、角度新,文笔清新流畅,既有较强的可读性,又有较深的启发性,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拟定标题 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画龙点睛。标题要准确、简洁又富文采,不妨拟几个标题,反复推敲,择优选用。在重视科学性的前提下,论文命题要新,要有创意,切忌平淡无奇,要力争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论文命题还要奇,不是指搞文字游戏或故弄玄虚,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为自己的论文命题,以达到文章能引人入胜的效果。再者论文标题,宜小不宜大,特别是刚刚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更是不要选大题目,选大题目的结果不是大而空,就是大而乱,想把文章写得面面俱到,却往往因为自身能力和水平限制会一面都不到。 2、组织材料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应当慎重:①要围绕主题选材。②材料要真实准确。③精心选择富有创意的材料。一份新颖材料,能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④材料不是越多越好。可以适当运用一些给出的资料,对材料也要进行整理、辨析,分析材料,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材料组织起来,才能写出文章。 3、正文写作 历史论文的正文结构需要具备四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论点是论文阐述的具体观点,相当于文章的小标题;论据服务于论点,一般用历史事实或作者自己的立论来说明论点;论证是用理论来阐述论题,可以引经据典或自我阐述;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一篇好论文,必须做到: ①论点明确新颖,富有创意。 ②论据充分真实又恰倒好处。 ③论证有力。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 ④结论正确。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抓住本质,给人深刻启示,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历史学术论文的写作

关于历史学术论文的写作 我们这门课的题目是《先秦邦交研究》,其内容实际上讲的是我在东北师大的博士毕业论文《春秋邦交研究》。为什么这样做呢?主要目的是要通过这门课的讲授,结合我的论文的体例、结构、内容介绍一下历史学术论文的写作。 一、什么是论文? 论文,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所撰写的文章来阐述作者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理论认识。一篇论文的题目可以很大,如金景芳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分期商榷》(《历史研究》1979年2、3期),涵盖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也可以很小,如郑鹤声先生专门考证洪秀全有没有胡子;可以是纯理论性的论述式的,如刘大年《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近代史研究》1979 年创刊号);也可以是不需要任何理论的考据式的,如上述郑鹤声显示的文章;可以是一片甲骨文或青铜器铭文的考释,甚至可以是一个字的考释,如李学勤的《释郊》(《文史》第36 辑1992年)。总之,无论是在体例上,还是在内容上,并没有严格规定的限制。可以对任何事件、人物、制度、器物、理论、文字等等只要是有价值的问题,都可以进行研究和论述。 但是,作为一篇论文,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新,即要有创新,可以是你的材料新,发前人所未发;可以是你的材料新,用前人所未能用;也可以是视角新,从新的角度去审视和研究问题; 二是保证绝对是自己的观点,千万不要抄袭。搞研究写论文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可以有继承和发展的,但是必须在文章中以注释或其他的形式标注出来。作为初学者,应当主要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学风。 二、论文的结构: 一般来说,论文都是三段式的,第一部分要说明文章的主题,研究的意义,前人有哪些成就和不足,你要达到的目的;第二部 分是展开问题进行论述或考证,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第三 部分是结语,对自己的论点进行归纳总结。一篇学术论文无论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