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课时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档

第1课时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档

第1课时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档
第1课时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档

必修二学案编制:牛庆柱汶城中学

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

【学习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净化方法及尾气处理方法。

2.了解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装置及收集方法。

3.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制备原理,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难点及重点】气体的实验室制备装置及收集方法

【课前预习案】(限时5分钟完成)

【教材导读】阅读教材P47-49及回顾必修一教材、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实验装置图------------四步装置

2:实验室制备物质的步骤--------------基础常识

(1)“连”:根据装置图,按从下到上,从左到右顺

序连接。

(2)“检”: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是: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导管伸入水中,用手捂热或微热烧瓶,导管口若有气泡冒出,停止加热后导管内上升一段水柱则说明装置气密性好。

(3)“装”:装药品,先向烧瓶里加固体MnO2再向分液漏斗中加浓盐酸

(4)“制”:点燃酒精灯,加热制气体。

(5)“集”: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NaCl溶液法收集。

(6)验满

①观察集气瓶中气体颜色:瓶中充满黄绿色气体

②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瓶口,试纸变蓝

5.尾气处理:尾气用NaOH溶液吸收,防止污染空气。

【预习自测】

1:氯气的颜色为、状态为、有气味、密度比空气。取一支盛满氯气的试管,将其倒扣在水槽中,静止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内液面_______,黄绿色气体体积________,水槽内水面略有____________。结论:氯气________溶于水。2:HClO具有作用和作用,但是它不适合直接做漂白剂和消毒剂,因为它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它还是一种弱酸,酸性比碳酸。

3: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反应原理)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氯气的工业制法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课堂活动案】

氯气制取装置关注事项

【典例1】[开放探究] 2.根据化学方程式MnO2+4HCl(浓)===,MnCl2+Cl2↑+2H2O,足量MnO2与200 mL 10 mol·L-1的浓盐酸反应制Cl2时,由关系式4HCl~Cl2知最多可制得标准状况下的Cl2 11.2 L。这种结论对吗?

【典例2】实验室制取氯气时有如下操作,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①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②缓缓加热③加入MnO2粉末④从装有浓盐酸的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⑤将多余氯气用NaOH溶液吸收⑥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氯气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③④②①⑥⑤

C .①④③②⑥⑤

D .①③④②⑥⑤

【课堂达标】

【课后训练案】

A 组——双基达标

1.在实验室利用浓盐酸和MnO 2制氯气,制备装置中应安装分液漏斗而不能使用长颈漏斗,有关理由叙述错误的是( )

A .防止氯气扩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

B .便于控制加入盐酸的量

C .长颈漏斗不便于添加液体

D .尽量避免HCl 挥发到空气中

2.下列物质可用来干燥Cl 2的是( )

①碱石灰 ②浓硫酸 ③无水CaCl 2 ④P 2O 5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2011·中山高一质检)下列各组气体在常温下能共存且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A .NO 和O 2 B .HCl 和NH 3 C .H 2和CO D .SO 2和CO 2

4.下图所示是气体制取装置,下列能用此装置制取气体并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是( )

A .大理石和稀硫酸制取二氧化碳

B .锌粒和稀硫酸制氢气

C .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制取氯气

D .固体NH 4Cl 和消石灰制取氨气 5.(2011·福州高一质检)下图所示是一套实验室制气装置,用于发生、干燥和收集气体。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利用这套装置进行实验的是(

)

A .铜屑和浓硝酸

B .二氧化锰和浓盐酸

C .氯酸钾和MnO 2

D .碳酸钙和稀盐酸 6.(2011·湘潭高一质检)为了净化和收集由盐酸和大理石制得的CO 2气体,从下图中选择合适的装置并连接。合理的是(

)

A .a —a ′→d —d ′→e

B .b —b ′→d —d ′→g

C .c —c ′→d —d ′→g

D .d —d ′→c —c ′→f

7.用下列两种方法制取氯气:①用含氯化氢146 g 的浓盐酸与足量的二氧化锰反应 ②用87 g 二氧化锰与足量的浓盐酸反应,则所得氯气( )

A .②比①多

B .①比②多

C .一样多

D .无法比较

8.今有下列气体:H 2、Cl 2、HCl 、NH 3、NO 、H 2S 、SO 2,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填空下列空白:

(1)烧瓶干燥时,从A 口进气可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从B 口进气可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

(2)烧瓶中充满水时,可用来测量________等气体的体积。

(3)当烧瓶中装入洗液,用于洗气时,气体应从________口进入烧瓶。

B 组——能力拔高

9.下图所示各种尾气吸收装置中,适合于吸收易溶性气体,而且能防止倒吸的是(双选)(

)

10.在没有现成的CO 2气体发生器的情况下,请你选用下图所示部分仪器,装配成一个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CO 2气体发生装置。

(1)应选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填入编号);

(2)若用上述装置制取CO 2气体,而实验室只有稀硫酸、浓硝酸、水、块状纯碱、块状大理石,比较合理的方案,应选用的药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本作业:课本53页1题及基础训练第一课时

2016-2017学年高中化学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第3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第1课时)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学业

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关于实验室制Cl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用KMnO 4和浓盐酸反应制取 B .用碱石灰干燥Cl 2 C .用排水法收集Cl 2 D .用饱和石灰水吸收尾气 【解析】 KMnO 4、MnO 2都是氧化剂,都能与浓盐酸反应制取Cl 2,A 正确。Cl 2是酸性气体,能溶于水,不能用碱石灰干燥,也不能用排水法收集,B 、C 错误。Ca(OH)2微溶于水,饱和石灰水中溶有的Ca(OH)2太少,吸收尾气不彻底,D 错误。 【答案】 A 2.下列物质可用来干燥Cl 2的是( ) ①碱石灰 ②浓硫酸 ③无水CaCl 2 ④P 2O 5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 碱石灰属于碱性干燥剂,可以用来干燥碱性气体和中性气体,但不能用于干燥酸性气体;浓H 2SO 4和P 2O 5属于酸性干燥剂,可以用来干燥酸性气体和中性气体(除H 2S 、HBr 、HI 外);无水CaCl 2属于中性干燥剂,可以用于干燥所有气体(除NH 3外)。 【答案】 C 3.二氧化锰与浓盐酸作用制氯气的反应中,作为还原剂的HCl 和参加反应的HCl 物质的量之比是( ) A .1∶1 B .2∶1 C .1∶2 D .任意比 【解析】 反应:MnO 2+4HCl(浓)=====△ MnCl 2+Cl 2↑+2H 2O 中,4 mol HCl 参加反应,只有2 mol 作还原剂被氧化为氯气。 【答案】 C 4.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取气体所用试剂的组合不合理的是( ) A .制Cl 2:MnO 2、盐酸(浓) B .制H 2:硫酸(稀)、Zn C .制O 2:MnO 2、H 2O 2 D .制CO 2:硫酸(稀)、CaCO 3 【解析】 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使反应难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的利用》教案(1)

化学反应的利用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本节教材首先以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为例,让学生体会怎样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的一般思路,并总结曾经学过的常见物质的制备方法。第二部分承接本章第一节中化学反应中能量释放问题,以“化学能如何转变成电能”为例解释了“为什么说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了能源”,并说明了化学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作用。 作为化学必修模块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最后一节,本节承担着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应用价值的认识的双重任务。(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等具体的知识点外,致力于培养学生从大视野、高观点、多角度了解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化学研究的前沿。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对“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认识进一步具体化。 2、引导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和尾气处理方法,了解制备装置及收集方法,以及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通过“活动·探究—氯气的制取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 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4、利用“化学前沿”、“资料在线”等拓展性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从更多角度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交流·研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2、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教材中活动栏目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价值的认识,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亲:你太厉害了,外网标志我还没发现呢?谢谢你哟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A 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B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建立起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检查元素符号的掌握情况。 2、化学是怎样一门科学? 二、导入新课: 师: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三、新课教学: 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师:演示[实验1-1]和演示[实验1-2]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思考后回答。 师:你是否还能举出这样的变化? 让学生试着说出物理变化的概念(概念略)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师:演示[实验1—3] 和[实验1—4]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你是否还能举出这样的变化? 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蜡烛燃烧是什么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四、知识巩固:课本第10页1、2、3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点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一. 化学反应速率 1.定义: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 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单位:mol/(L·min)或mol/(L·s) 2.计算公式v =Δc /Δt 注意:①一般来说,随着化学反应的进行,浓度等外界条件在不断改变,因此在某一段时间内,化学反应的速率也在 不断变化。我们通过上述方法计算得到的速率值是指某 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在中学阶段只研究平均速率。 ②一般不用固体物质或纯液体表示反应速率,因为固体物质或纯液体的浓度为定值。 3.特点 (1) .同一反应同一段时间内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数值可能不同,但意义一样. (2)同一段时间内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比值等于各物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反应mA+nB=pC+qD的v (A)∶v (B)∶v (C)∶v (D)=m∶n∶p∶q (3)比较反应速率快慢一般要以同一物质的速率值作为标准来比较 二. 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化学反应的速率是通过实验来测定的。包括能够直接观察的某些性质,如释放出气体的体积和体系的压强;也包括必须依靠仪器来测量的性质,如颜色的深浅、光的吸收、光的发射、导电能力等。在溶液中常常利用颜色深浅和显色物质浓度间的正比关系来跟踪反应的过程和测量反应的速率。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一.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概念: (1)有效碰撞: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 (2)活化分子: 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3)活化能: 活化分子多出的那部分能量 注意: 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而活化分子间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 活化分子间的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要条件。 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指参加反应的物质本身的性质。外因是指外界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因素是内因。 二.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 增大反应物浓度, 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减慢。 因为当其它条件一致下,增加反应物浓度就增加了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的数目,从而增加有效碰撞,反应速率加快,但活化分子百分数是不变的。 注意:固态物质和纯液态物质的浓度可视为常数 ..................,.不能用其表示反应速率,它们的量的变化不会引起反应速率的变化,但固体颗粒的大小可影响反应速率。 2.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其他条件不变时(除体积),增大压强,即体积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则减小。 注意:压强的改变,本质上是改变气体的浓度,因此,压强改变,关键看气体浓度有没有改变,v才可能改变。若体积不变,加压(加入不参加此化学反应的气体)反应速率就不变。因为浓度不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就不变。但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加入反应物,同样是加压,增加反应物浓度,速率也会增加。 3.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其它条件相同时, 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慢。 只要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获得能量,使一部分原来能量较低分子变成活化分子,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使得有效碰撞次数增多,故反应速率加大(主要原因)。当然,由于温度升高,使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分子碰撞次数增多反应也会相应加快(次要原因)。一般来说,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2~4倍。 4.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用适当的催化剂可以大幅度提高反应速率。 使用正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使更多的反应物分子成为活化分子,大大提高了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成千上万倍地增大了反应物速率.负催化剂则反之。习题中一般指的是正催化剂。 5.其他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增大固体表面积(粉碎),光照也可增大某些反应的速率,此外,超声波、电磁波、溶剂也对反应速率有影响。习题中构成原电池也可增大反应的速率。 【注意】改变外界条件时,若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也一定增大,增大的倍数可能不同,但不可能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1. 可逆过程: 当温度一定时,饱和溶液中的固体溶质的溶解过程和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回到溶质表面的结晶过程一直在进行,而且两种过程的速率相等,于是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不变。我们把这类过程称作可逆过程。 2. 可逆过程的表述 表述这类过程时,约定采用” ”来代替反应中原来用的”=”,把从左到右的过程称作正反应;从右到左的过程称作逆反应。 3.可逆反应 (1)定义: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特点:①两同:即相同条件、正反应逆反应同时进行 ②符号” ”两边的物质互为反应物、生成物 ③在反应体系中,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共存,如 223 2SO+O2SO 反应体系中有SO2、O2、SO3。 二.化学平衡: ⑴. 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可逆反应。 ⑵. 化学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的状态。⑶. 化学平衡的特征: 动:动态平衡。平衡时v正==v逆≠0 等:v正=v逆

物质的变化1课、2课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一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课时:4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专题一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

【初中化学导学案】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 主备课人: 时间: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知道二者的区别,并能正确加以辨别 2.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课前知识积累】 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或者查阅资料尽可能多的描述你所熟悉的酒精有哪些性质和用途。你能将这些性质进行分类吗? 【情境导入】 展示收集到的两瓶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如何区分? 二、自主探究: : 1.思考: (1)你所列举的酒精、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这些性质中哪些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哪些不需要? (2)归纳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定义,说出二者的区别。 (3)在上一节做过的实验中分别表现出物质的哪些性质?你还能列举的更多吗? (4)物质的物理性质只有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吗?试举例说明。 2.自学:有关物质物理性质中的几个概念:(注意“条件”和“单位”) (1)熔点: 沸点: (2)密度: 独立完成习题(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填空):(1)木柴燃烧 ,木柴能燃烧— ;(2)铁生锈—— ,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 ;(3)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__________,把块状的硫研碎___________。 5.实验探究: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1)你的猜想: (3)探究结论:氧气可 ,二氧化碳可用来 ,说明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用途,

物质的用途了物质的性质。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教你一招】变化与性质的区分 性质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性质的描述中往往有“能、会、易、难”等字眼。 三、自我测评(1-5为必做,6为选做,7为思考) 1.下列叙述中,与铁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铁能传热导电 B. 纯铁是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的金属 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锈 D.纯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2.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酒精可作燃料 B.铜丝可做导线 C.金刚石制作刀具 D. 钢材制铁轨 3.下列各组物质中,必须利用化学性质的不同才能区别的是() A.水和食醋 B.铜片和铝片 C. 水和澄清石灰水 D.铁粉和食盐 4. “飞天壮歌——中国首次太空漫步航天展”于5月24 日在南京展区圆满结束。航天所用燃料之一为液氢,下列说法中属于氢气(H2)的化学性质的是() A.液氢燃烧 B.氢气是最轻的气体 C.氢气具有可燃性 D.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坚硬的金刚石可5.物质的用途和性质密切相关。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 B.金刚石作装饰品 C.铜丝作导线 D.氢气作高能燃料 6. 仿照示例,任选两种物质,分别写出它们的一个性质和与之对应的用途:() 物质性质用途 氢气可燃性清洁、环保的高能燃料 7.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消夜要,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处边汽化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 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化学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直通车】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粉笔折断B.香蕉腐烂C.冰雪融化D. 【作业布置】 P103-5 授课教师签名:

化学反应速率及计算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概念: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2. 表达式:v =Δc Δt ;v 表示平均速率,常用的单位是mol/(L·min)或mol/(L·s)。 3. 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注意事项 (1)在同一化学反应中,选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其数值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但它们表示的意义却是完全相同的。因此,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必须指明用哪种物质作标准。 (2)由于在反应中纯液体和固体的浓度是恒定不变的,因此对于有纯液体或固体参加的反应一般不用纯液体或固体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无论选用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其值均为正值。 (4)化学反应速率通常是指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而不是瞬时反应速率。 例1: 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化学反应速率是指一定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 ) (2)化学反应速率为0.8 mol/(L·s)是指1 s 时某物质的浓度为0.8 mol/L 。( ) (3)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值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 ) (4)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可以推知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 (5)对于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现象就越明显。( ) 答案:(1)× (2)× (3)× (4)√ (5)× 即时练习: 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 .化学反应速率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B .单位时间内某物质的浓度变化越大,则该物质反应就越快

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课时分层练习-物质的制备

物质的制备 一、选择题 1.(2019·云南师大附中模拟)下列有关实验室的制备方法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解析】选B。A.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故A正确;B.应该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新制硫酸铁溶液中制备氢氧化铁,故B错误;C.实验室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乙醇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制备乙酸乙酯,并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反应生成的乙酸乙酯,故C正确;D.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氯气比空气密度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氯气有毒,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环境,故D正确。 2.(2019·西安模拟)MnSO4是制备高纯MnCO3的中间原料。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可制备少量MnSO4溶液,反应原理为MnO2+H2SO3MnSO4+H2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缓慢通入混合气体可提高SO2的转化率 B.若不通N2,则烧瓶中的进气管口容易被堵塞 C.若实验中将N2换成空气,则反应液中c(Mn2+)/)的浓度之比变大

D.石灰乳对尾气的吸收效果比澄清石灰水更好 【解析】选C。A项,缓慢通入混合气体,可以使反应充分进行,提高SO2的转化率;B项,若不通N2,则烧瓶中的进气管口容易被二氧化锰堵塞;C项,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空气中含有氧气,所以将亚硫酸氧化为硫酸,导致溶液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增大,反应液中c(Mn2+)/c(S)的浓度之比变小;D项,二氧化硫有毒不能直接排到空气中,且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所以用氢氧化钙吸收未反应的二氧化硫,氢氧化钙微 溶于水,使用石灰乳对尾气的吸收效果比澄清石灰水更好。 【加固训练】 1.(2019·成都模拟)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NaHCO3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NaHCO3、分离NaHCO3、干燥NaHCO3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解析】选C。A、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的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遇冷又生成氯化铵固体,不能用加热氯化铵固体的方法制备氨气,错误;B、气流方向错,应该从 右侧导管通入CO2气体,错误;C、从溶液中分离出碳酸氢钠固体用过滤的方法,正确;D、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不能用该装置干燥碳酸氢钠,错误。 2.(2019·郑州模拟)实验室利用废弃旧电池的铜帽(主要成分为Zn和Cu)回收Cu并制备ZnO 的部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鲁科版高中化学课时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教案必修

一、氯气的制法 1.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化学方程式:MnO2+4HCl(浓)eq \o(=====,\s\up10(△),\s\do8())MnCl2+Cl2↑+2H2O。 (2)仪器和试剂 1仪器:圆底烧瓶、分液漏斗、酒精灯、集气瓶、铁架台、石棉网、烧杯。 2试剂:MnO2、浓盐酸、NaOH溶液。 (3)实验装置 (4)实验步骤 eq \x(连)—根据装置图,按从下到上,从左到右顺序连接。 eq \x(检)—eq \a\vs4\al(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是: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导管伸入水中,微热烧瓶,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停止加热后导管内上升一段水柱且,保持不动,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eq \x(装)—eq \a\vs4\al(装药品,先向烧瓶里加固体MnO2,再向,分液漏斗中加浓盐酸。)eq \x(制)—点燃酒精灯,加热制气体。 eq \x(集)—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 eq \x(验)—eq \b\lc\[\rc\ (\a\vs4\al\co1(\a\vs4\al(1观察集气瓶中气体的颜色,瓶中充满黄绿色气体。,,2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瓶口,试纸变蓝。))) (5)尾气处理 尾气用NaOH溶液吸收,防止污染空气。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OH—+Cl2===Cl—+ClO—+H2O。 微点拨:实验室制备Cl2时,可用KMnO4或KClO3代替MnO2,利用“固体+液体―→气体(不需要加热)”装置制备:16HCl(浓)+2KMnO4===2KCl+2MnCl2+5Cl2↑+8H2O,6HCl(浓)+KClO3===KCl+3Cl2↑+3H2O。 2.工业制法 (1)化学方程式为 2NaCl+2H2Oeq \o(=====,\s\up10(通电),\s\do8())2NaOH+H2↑+Cl2↑。(2)离子方程式为 2Cl—+2H2Oeq \o(=====,\s\up10(通电),\s\do8())2OH—+H2↑+Cl2↑。 二、利用化学反应制备其他物质 物质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氢气Zn+H2SO4===ZnSO4+H2↑C+H2O(g)eq \o (=====,\s\up10(高温),\s\do8())CO+H2 CO+H2O(g)eq \o(=====,\s\up10(高温),\s\do8())CO2+H2二氧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方法 4.学习重点与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判断。 【课前知识积累】 1.日常生活中水的常见状态有、、三种。 2.在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水加热会变为水蒸气、在冰箱中的水会变成冰;铁钉被锤子打弯、钉子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纸张既容易被撕碎也易燃烧等现象。你能否再举一些类似的变化实例呢?【情境导入】 木条的破碎和燃烧的分析,什么发生了改变? 二、自主探究: 1.观察:仔细观察教师演示的几个实验,并将实验现象纪录如下表: 【思考与交流】 (1)以上五个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2)试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并把你在课前列举的例子进行分类,说出你的分类依据。(3)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一些明显的现象,请回顾刚才所做实验总结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哪些现象?是不是具备上述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例说明。 2.实验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没有联系? 实验步骤:(1)点燃一支蜡烛并固定在桌面上。(2)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 问题思考:(1)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该变化中是否伴随物理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有何联系? 【教你一招】化学变化韵语

化学变化,颇有特征;新的物质,伴随而生; 发光放热,沉淀生成;放出气体,颜色变更; 奇异现象,五彩缤纷;物理变化,同时发生。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三、自我测评(1-5为必做,6为选做,7为思考) 1.下列物质发生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激凌融化 B.苹果腐烂 C.玻璃打碎 D.海水晒盐 2. 下列在厨房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的是() A.榨取果汁 B.冬瓜腐烂 C.铁锅生锈 D.煤气燃烧 3. 能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生成新物质 B.生成沉淀或气体 C.发生颜色变化 D .发光发热 4.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A.用海水晒盐浓硫酸使白纸变黑 B.牛奶变酸米酿成醋 C.矿石粉碎食物腐烂 D.蜡烛燃烧酒精挥发 5.人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中不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A.燃气篝火烘烤食物 B.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C.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D.煤燃烧发电 6.2010年5月18日,广州体育馆的爆破成为“中国爆破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次城市控制爆破”,被称为“中国第一爆”。数次爆破共使用炸药300多千克,其爆炸属于化学变化。请例举两例你知道的属于物理变化的爆炸:、。 7、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______变化,如点燃蜡烛,石蜡熔化是________变化;同时石蜡生成二氧化碳与水,是________变化;但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_____________变化 【中考直通车】 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 白玉做床,金做马 B.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业布置】 P10.1~2

化学高一必修2课堂演练:第2章第3节第1课时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_word版含解析

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3节化学反应的利用 第1课时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 1.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对同学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实验步骤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也是一个实验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实验室制取氯气时有如下操作,其中正确的顺序是()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②缓缓加热③加入MnO2粉末④从装有浓盐酸的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⑤将多余氯气用NaOH溶液吸收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 A.①②③④⑤⑥B.③④②①⑥⑤ C.①④③②⑥⑤D.①③④②⑥⑤ 解析: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顺序应遵循安装并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添加药品→开始制备→净化→收集→尾气处理的过程。 答案:D 2.浓盐酸和次氯酸钙能发生如下反应:Ca(ClO)2+4HCl(浓)===CaCl2+2Cl2↑+2H2O,用贮存很久的漂白粉与浓盐酸制得的氯气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气体是() ①CO2②HCl③H2O④O2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解析:漂白粉久置后会变质,发生Ca(ClO)2+CO2+H2O===CaCO3+2HClO。固体中会混有CaCO3,加入浓盐酸可发生CaCO3+2HCl===CaCl2+H2O+CO2↑,制备的Cl2中可能混入CO2气体和挥发出的HCl与H2O蒸气。 答案:A

3.按下列实验方法制备气体,合理又实用的是( ) A .锌粒与稀硝酸反应制备H 2 B .加热分解NH 4Cl 固体制NH 3 C .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备SO 2 D .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备CO 2 解析:A 项中用稀硝酸与Zn 反应得不到H 2,而是发生3Zn + 8HNO 3(稀)===3Zn(NO 3)2+2NO ↑+4H 2O ;B 项中NH 4Cl=====△NH 3 ↑+HCl ↑,产生的两种气体在温度较低时反应:NH 3+HCl===NH 4Cl ,又重新生成NH 4Cl 固体,而得不到NH 3;C 项中Na 2SO 3+H 2SO 4(浓)===Na 2SO 4+H 2O +SO 2↑,可以制备SO 2气体;D 项中CaCO 3+H 2SO 4===CaSO 4+H 2O +CO 2↑,由于CaSO 4是微溶物质,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而阻止继续反应。 答案:C 4.化学实验中的很多气体是用盐酸来制取的,这就导致了这些制取的气体中往往含有HCl 杂质,要除去HCl 杂质而得到纯净的目标气体,可用右图所示装置。如果广口瓶中盛装的是饱和NaHCO 3溶液,则可以用于下列哪种气体的除杂装置( ) A .H 2 B .Cl 2 C .H 2S D .CO 2 解析:除杂的原则是除去杂质的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制备H 2、Cl 2、H 2S 时,若用饱和NaHCO 3除去杂质HCl 气体,会发生NaHCO 3+HCl===NaCl +H 2O +CO 2↑,而引入新的气体杂质CO 2气体。 答案:D 5.下图为实验室制取纯净、干燥的Cl 2,并进行检验Cl 2性质的实验装置。其中D 瓶中放有干燥的红色布条;E 中为铜网,E 右端出气管口附近为棉球。试回答:

(人教版)选修6课时作业:第2单元课题2-物质的制备第1课时(含答案)

1.用饱和FeCl3溶液制取Fe(OH)3胶体,正确的操作是() A.将FeCl3溶液滴入蒸馏水中即可 B.将FeCl3溶液滴入热水中,生成棕黄色液体即可 C.将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液体即可 D.将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沉淀即可 【解析】A中将FeCl3滴入冷水不对;B中生成棕黄色液体不对;D中生成红褐色沉淀不对。 【答案】 C 2.下图装置可以用来制取、洗涤、干燥、收集(不考虑尾气处理)气体。该装置可用于() A.锌和盐酸制备氢气 B.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备氯气 C.碳酸钙和盐酸制备二氧化碳 D.氯化钠和浓硫酸制备氯化氢

【解析】A中用水吸收H2中混有的HCl气体,然后用向下排气法收集H2是可行的。B中氯气应用饱和食盐水净化除去HCl,否则会溶解损耗Cl2,ρ(Cl2)>ρ(空),应用向上排气法收集,且反应需要加热。C中CO2也不可用向下排气法收集。D中NaCl与浓硫酸反应制HCl需加热。HCl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故应用向上排气法收集且不能用水净化。 【答案】 A 3.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取气体所用试剂的组合中不合理的是() A.制Cl2:MnO2、浓盐酸 B.制NH3:浓氨水、生石灰 C.制NO:稀硝酸、Cu D.制CO2:稀硫酸、CaCO3 【解析】CaSO4微溶,覆盖在CaCO3上,阻碍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 【答案】 D 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检验硫酸亚铁铵晶体中含有NH+4、Fe2+、SO2-4和H2O,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①取少量晶体放在试管内,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口有液体产生说明晶体中含有水; ②将加热后剩余的晶体溶解于水,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晶体中含有SO2-4;

《化学反应的利用》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的利用》教学设计 设计:黄儒辉福建省屏南县第一中学 点评:张志红丰泽区教师进修学校 一、概述 《化学反应的利用》为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学需要2课时。《化学反应的利用》一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是以氯气制取为例说明了化学反应的重要应用――物质的制备及基本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是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源,该部分介绍了化学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的转化,重点以原电池为例说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和原理。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了解了学习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今后电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为化学必修模块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最后一节,本节还承担着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应用价值的认识的双重任务。 点评:概述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明晰以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地位的认识,这方面黄老师认识很准确。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对“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 2.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装置、收集方法和尾气处理方法。 3.了解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活动·探究—氯气的制取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进一步提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交流·研讨”,进一步提升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3. 利用“化学前沿”、“资料在线”等拓展性栏目提供的丰富材料,开拓视野,从更多角度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教材中活动栏目的设计,养成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提升对化学反应价值的认识,体会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点评: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内容或主题,黄老师分析了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会取得哪些潜在的学习结果,增强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位明确,具体,设计有层次,说明了达到目标的条件,使用了行为动词和动宾结构短语表述。本人认为,知识与技能目标1.对“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应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2结合,过程与方法目标3. 利用“化学前沿”、“资料在线”等拓展性栏目提供的丰富材料,开拓视野,从更多角度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

1.走进化学世界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在实验过程中,学会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4.学习重点与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判断。 【知识链接】 1.物质一般都有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日常生活中水的常见状态有、、三种。 2.结合小学自然课知识尝试回答在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会看到 ( 即现象) 【情境导入】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如我们经常见到水加热会变为水蒸气、在冰箱中的水会变成冰;铁钉被锤子打弯、钉子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纸张既容易被撕碎也易燃烧等现象。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共同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法指导】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 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实验前:实验用到了那些实验仪器和药品,仪器如何连接,药品的颜色状态等。 实验时:怎样进行实验?是否需要加热? 看到了什么现象?并记录。 实验后: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 二、自主探究 【阅读】P6~P7 课文内容及有关插图回顾学习目标。 1.观察:仔细观察教师演示的几个实验,并将实验现象纪录如下表: 【思考与交流】 (1)以上五个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2)试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判断物质变化类型的标准是什么?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能从元素组成(宏观)和构成微粒(微观)的角度分析认识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意识和能力。2.熟知溶液、浊液、胶体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会鉴别胶体和溶液。 一、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1.物质的元素组成 (1)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单质都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 (2)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的性质不同。 (3)同素异形体是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 (4)CO和CO2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组成的化合物,它们都属于非金属氧化物。 (1)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 提示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O2和O3形成的混合气体,只由氧元素组成,不是纯净物。 (2)从宏观上看物质由元素组成,从微观上看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 提示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或离子。如金刚石由原子构成,CO、CO2、H2、H2O等均由分子构成,NaCl、CaCO3等均由离子构成。 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图

2.树状分类法 指出上图中序号所示物质的分类依据: ①按是否由同种物质组成; ②按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 ③按元素性质; ④按是否含有碳元素; ⑤按化合物性质。 3.交叉分类法 4.氧化物的分类 (1)氧化物的分类方法 (2)各类氧化物之间的关系

(1)①酸、②碱、③盐、④氧化物四类物质的组成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②④() (2)纯碱是碱() (3)CuSO4·5H2O属于混合物() (4)H2SO4既属于含氧酸又属于二元酸,这种分类方法是树状分类法() 答案(1)√(2)×(3)×(4)× (1)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吗?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吗? 提示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2)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吗?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吗? 提示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3)碳元素的物质家族如下表所示,请指出各物质的常见类别及碳元素的化合价: (1)分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和层次的科学方法。 (2)物质的分类标准不同,其分类方式不同。对物质及其变化既可以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等宏

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

通电 第三节 《第一课时 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 通过自学,掌握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2. 了解氯气的工业制法; 3. 会识别常见的仪器,选择正确的气体发生装置。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合作探究,掌握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方法; 2. 利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提升对化学反应价值的认识,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重点:1. 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 2.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1. 制备物质的一般思路 2. 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 【课堂探究】 一、制备物质反应原理的选择: 【合作探究1】分析以下三个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 1、 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角度分析,有什么共同之处? 2、 从原料来源,价格等角度你认为哪个原理适合工业生产,哪些原理可以用在实验室中?依据 是什么? MnO 2 + 4HCl(浓) = MnCl 2 + Cl 2↑ + 2H 2O 2KMnO 4 + 16HCl(浓) = 2MnCl 2 + 2KCl + 5Cl 2↑ + 8H 2O 2NaCl + 2H 2O ═ 2NaOH + H 2↑ + Cl 2↑ 3、实验室制氯气药品名称、化学式。 4、实验室制氯气利用什么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5、氧化剂、还原剂的名称?浓盐酸的作用?若标准状况下制取11.2L 氯气,则转移电子物质的量是多少?

6、4mol的浓盐酸和1mol的二氧化锰共热为何实际得不到1mol氯气?怎样才能得到1mol氯气? 二、氯气实验室制备装置的选择: 【合作探究2】 仔细阅读教材第48页《活动探究》中的氯气发现简史,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氯气发生装置仪器名称。 2、实验室制氯气的制气类型?收集方法? 3、实验室制氯气发生装置仪器链接顺序? 4、仪器连接好后的第一步操作是?然后的操作是? 5、分液漏斗使用前的操作是?滴加浓盐酸时的操作是? 6、滴加浓盐酸在加热前还是加热后?加热温度为何不能太高? 7、尾气为何用氢氧化钠溶液回收?化学方程、离子方程式? 8、尾气能否用饱和石灰水回收? 9、分析利用该装置收集的氯气是否含有杂质?若含有杂质应怎样除去?写出实验室制取纯净氯气的实验流程? 【合作探究3】选择下列药品和实验仪器设计一套实验室制备氯气的组合装置 药品:MnO2、稀HCl、浓HCl、浓H2SO4、稀H2SO4、水、饱和食盐水、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Na2CO3溶液。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评课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评课记录 本节课是人教版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阐述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通过对概念的学习,了解它们之间本质的区别是是否生成新的物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是自然界与生产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质变化形式,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可更好地服务于生产与生活。教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启发为主,讲练结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实验探究,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这一重点,由小活动引入变化,再从学生身边实例出发,接着分析比较,各种物质变化中发生变化的现象,如颜色、状态等,进而寻找各种变化中有没有其它物质生成,从而得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因为这两个概念是构建本节知识的支架,是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本质区别的基础,是学习物理性质与学生性质的前提,进行有效的练习能对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也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安排学生分组实验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并尝试实验现象的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将学生学习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相关主题